《古诗》课后教学反思(通用)[精选多篇]

时间:2022-06-11 01:20: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诗》课后教学反思(通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诗》课后教学反思(通用)》。

第一篇:《古诗》课后教学反思(通用)

《古诗》课后教学反思(通用6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如何把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课后教学反思(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课后教学反思1

《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诗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侧重点,站在不同的角度描写不同的事物。而古诗教学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懂得一定的人生哲理。

1、教学效果(思效)。

古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不好把握的,很多古诗学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对于其中的寓意学生又是极难掌握的,把握不好便会将课上得枯燥乏味,所以我试着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这也是古诗教学的重难点。

古诗中有些语句不好理解,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我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讨论,懂得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还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也需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教学收获(思得)。

(1)古诗词学习以“读”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能够做到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写字环节中若是能够到学生身边单独指导的话会更好。

(2)抓住关键词语加深古诗的理解。比如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等关键词,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比如“可怜”一词的理解;比如“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3)尊重学生的诵读意愿。课上我给足学生时间,放开手脚尽是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达到熟读成诵,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3、不足之处(思失)。

古诗教学说起来简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年级学生的领悟水平。最大的不足就是课堂局限于三首古诗的学习,没有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古诗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首诗,而应该联系相关资料,拓展大量相关古诗词,横向纵向联系起来体会“处处皆学问”的道理。

4、改进措施(思改)。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后再学习古诗,要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古诗》课后教学反思2

1.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就非常容易了。

2.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其次老师还在古诗释义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3.以前教学古诗大多采用串讲形式,这里且不谈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为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不能直接释题,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这是四年级的第一首古诗教学,也算是学习古诗的起步,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还要加强。应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古诗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课堂部分在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做得还不够,不自觉地以教师为主,应让“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体”成为习惯。

《古诗》课后教学反思3

前两天读了王松舟《诗意语文》,很受启发,我发现我爱上了语文,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自己的语文素养、底蕴有待提高、自己的语文课堂没有魅力、自己对教材的解读不够深入,所以我决定本学期开始挑战自己的语文课堂,——古诗教学。我在细读文本《游园不值》,因没有整理好就想了《春日》。感觉今天的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很喜欢,我上的也很轻松。

1、没有在单纯的”解释”古诗

古诗的美是读出来的,是悟出来的,是品出来的。但在品中理解了词语、诗句的意思。如万紫千红: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建立意象的基础上理解了词语,我们联系朱自清的《春》,结合李叔同的《游春》诗句拓展学生的理解。

2、指导学生“吟”诗,不再是读诗

古诗本来是吟的、诵的,课学生很好能投入进去,看了窦桂梅的《游园不值》教学视频后,我才发现语文教师必须带着学生吟咏古诗词。我学着窦桂梅老师的样子根据平仄的规律指导学生吟诗(当然做的不好),但学生很喜欢,看着学生摇头晃脑,自吟自赏的表情内心有说不出的高兴。

3、牵一发动全身,找到读诗的切入点”寻“

古诗不能串讲,但还要在品读中理解诗意,走进诗的意境。课前我想是抓住作者的感受切入,还是抓住”寻“的景色切入?没有全面的理解,学生的感受无处生发,可又不能串讲。最后我决定从”寻“字切入文本的阅读。一个寻,你寻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被带到了文本,:无边光景、一时新、万紫千红、春风、胜日。学生寻到后,引导学生建立意象,由万紫千红想到百花齐放、想到朱自清、李叔同,由春风想到“春风拂面杨柳风”,由一时新想到很多很多……学生在诗的字里行间穿行,补充了字里行间的空白之处。学生建立意象的同时解决了词语的理解问题,享受着春光。然后又一个问题“作者的心情怎样”,孩子们再一次走进文本,走进字里行间,品读,把自己真正的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不再是单调的理解。

4、读出诗背后的含义“劝学诗”

走进作者,我们会发现作者不可能有机会到“泗水滨”去“寻芳”,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5、古诗教学课前热身“词语句子对对碰”使学生们走进春天

一节课的容量有多大,至少不单单是一篇课文。授课之前我们从春字组词到说四字词语到说诗句,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在文字间游玩的同时走进了春天。

古诗、语文教学可以很有趣,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把乐趣“挤”走了。

《古诗》课后教学反思4

《山行》这首诗相比较于《枫桥夜泊》来说,意境上面比较容易把握,所以我遵循古诗的教学步奏,给学生进行教学。但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我没有明确好这首诗具体讲了哪几个景物,所以很多同学在完成作业的时候,都没有完全写到寒山、石径、枫林。这是教学中的一个疏忽。

在讲《枫桥夜泊》的时候,我以为前面一首诗意,同学们在学的时候很轻松,那孩子对于诗意的把握一定还不错,所以我把重心放在了意境的营造上面,利用了歌曲、以及其他一些关于寒山寺钟声的诗句。但最后发现,这种意境的营造真的非常男,孩子们对于诗意还是没有理解透,所以后来利用课余时间我又巩固了一下,这也是我的一个失误!同时对于备学生,我还是有很大的欠缺。

《古诗》课后教学反思5

《池上》这首诗中,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这首诗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如: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原因、采莲的过程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爱。

在谈对“偷”的理解时教室象开了锅的沸水,孩子象小麻雀一样争论不休。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问题的感悟与质辩:小娃去采白莲到底是天真还是“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最后我们达成共识: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所以这个“偷”字更能体现出小娃的天真可爱。

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要有重点,同时,在充分挖掘想像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其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学生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评价中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在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图片资源,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体会出“小娃的天真、可爱、顽皮”。

可惜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孩子分角色演一演,这项工作可以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对这首诗有更真切的体悟。

《古诗》课后教学反思6

出于对于语文教学活动的兴趣,我总喜欢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各种大胆的尝试和改革,这样的尝试使我在教学的路上,慢慢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这次在市评优课上之所以选择古诗词复习这种课型,是因为古诗词复习领域的公开课尚为空白,同时也想大胆的进行一番古诗词教学的研究和尝试。

总体来说,两次古诗词教学的过程,基本实现了课前对于古诗词教学的理解和预想。学生通过写景诗、送别诗、思想诗、咏物诗、爱国诗,这一系列的以内容为专题的古诗词复习课,有机会尝试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鉴赏诗词的精妙之处所在。通过这一稍微高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设计,以课堂为途径,让学生了解了更多与古诗词有关的文学知识和历史知识。如:通过《芙蓉楼送辛渐》的鉴赏认识了多位郁郁不得志的文学名家;通过《鸟鸣涧》了解了诗人王维的禅意境界,体会到盛唐时期的政通人和。学生在课堂上所收获的,远远多过传统的诗词课堂教学。纵观两节古诗词复习课,我认为自己的课堂呈现出一下几个亮点:

1.教学过程设计合理:两节课均按照大连市标准课堂的四十分钟教学设计,在整堂课上,孩子们经历了诵读、理解、体会、鉴赏、仿用等几个学习环节,全面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多方面感官。40分钟的教学因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研讨,并不觉得冗长。课堂节奏紧凑,环环相扣,教学效率较高。

2.课堂随机引导到位:在两节课实施之前,分别对于学生可能作答做出了预设。但学生毕竟是活着的、思考着的群体,他们的回答,往往与预设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能将预设的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融为一体,课堂上的几处预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如:送别诗中关于水的拓展,帮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古诗名句;写景诗中关于“禅”字的解读,让学生对王维的诗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及时更改不合适的教学设计:在进行第一次教学的过程中,课前首先进行了古诗词的分类汇报,这一环节的设计,使课堂可用时间减少很多,知识后边的教学环节如赶集一般匆匆忙忙。在第二次教学过程中,果断的删除此环节,代以直接交流复习主题的诗句,目的性强,教学效果良好。

两课的教学过程总体来说让人比较满意,但是也存在一些遗憾之处。在第二次写景诗的复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第一次面对这么多老师来听课,孩子们既荣幸又紧张,因此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略显拘谨,没有完全将平日的积累,与学生的真实水平发挥出来。作为授课老师,只注重对于知识的引导和点评,却忽视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帮助学生走出紧张的状态。

课堂教学容量还是有点大,学生学习的内容本来就已经超过孩子的接受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设计的教学内容的取舍还不够灵活。教学设计中有多处提升学生的引导,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接受,因此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应当点到为止,或是利用平时的教学时间慢慢渗透给孩子,避免样样通而样样松。

除此之外,语文的课堂,还是应当换语文以颜色,读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课堂上还应当有大量的诵读过程,此项在课堂上表现的不够突出。

对于古诗词的教学,通过这两次的尝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只有教师自己讲古诗词、读通、读懂、读透,才能引导学生从短短的诗句当中,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见解。我会将此次尝试所得到的经验,运用于以后的古诗词教学当中,这样在六年级的复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得到更多的收获。

第二篇:古诗《元日》课后反思

古诗《元日》课后反思

古诗《元日》课后反思

幼儿园一直在开展“经典诵读,诗书气华”活动,古诗教学也一直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本次期中开课我们古诗组组织古诗教学开课,开课过程是一个延续的活动,其中的收获和反思是能触及思考的。

首先关于选材,《元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整首诗的意思:除夕的夜晚,爆竹声四处响起,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来到了,春风送暖,家家团聚一堂畅饮美酒。太阳初升,光芒照亮了千家万户,家家户户换上新的桃符,除旧迎新。这首诗描写春节时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景象。结合本班幼儿的认知特点以及已有经验我选择了贴近幼儿生活的古诗《元日》,预设的活动目标为:1.熟悉、理解古诗,能大胆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2.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感受过年的热闹喜悦的气氛。

在准备阶段,根据幼儿的认知习惯以及古诗内容特点,给幼儿准备了各种新年物品图片,形象生动的动画解说视频。为了古诗活动更好地开展,让幼儿提前了解“屠苏”、“桃符”以及“除夕”,减少古诗理解中的难点多的问题。

在实际开课活动中,活动相对完整,因为准备比较充分,幼儿对古诗的理解还是比较到位,结合自己过新年的经验,让幼儿对古诗的感受比较容易。对于目标中的熟悉、理解古诗,能大胆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还是基本达成,在幼儿高涨的热情中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感受了过年的热闹喜悦的气氛。但是也发现开课中我还是没有放开让幼儿自由讲述过年的经验以及对诗句的理解,急于告诉幼儿答案,这是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调整改进的问题。另外,听课老师给我的建议是要加强幼儿对古诗吟诵的环节,让幼儿在朗诵中更深层次理解古诗,渲染古诗中新年热闹的气氛。

第三篇:教学课后反思

教学课后反思

教学课后反思1

这篇课文文字虽少,但所呈现出来的场面是恢宏的,气势是磅礴的。如何让二年级的学生充分感受到字里行间所体现出来的激动与自豪是我在预设教学目标时着重考虑的一个问题,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我觉得自己在预设教学过程中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利用媒体,拉进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二年级的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原本,离他们的生活较远的内容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是适合运用媒体营造情境的文本,媒体使用恰当,可以起到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象的作用,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2,变换形式,提供学生多次朗读的机会。

朱作仁教授说过:“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则使人感受”。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在教学中,把读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给予学生。本文虽短小但感情充沛,令人振奋。基于这点考虑,我在教学中注重肢体语言与朗读的配合,如击掌,振臂高呼等,低年级的孩子又格外容易投入,在媒体,动作和教师语言的引领下,学生们尽情高呼:“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此时此刻,他们仿佛就是人海歌潮中的一分子,与其说他们在朗读,不如说他们在用心感受。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让你觉得最激动的句子或段落时,学生都分外投入,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们对课文的感悟得到了提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实现有机的整合。

教学课后反思2

这一课属于“造型表现”。通过低年级学习喜闻乐见的形式:撕一撕,想一想,贴一贴,画一画,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在活动中让孩子们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培养他们的艺术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求异创新的思维和综合运用造型表现的能力。这样的活动对于刚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巧妙而又有效的综合能力训练。

我在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学生在玩中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老师充当活动中的引导者、参与者,在创作中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第二,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发挥美术的“语言”作用,激发用美术表现所见、所感、所想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开始我就以撕纸游戏导入,首先请学生上讲台撕,然后随着音乐用自己的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引导孩子们轻松的撕、随意的撕,让孩子们的撕纸活动在我动作和语言的引导下逐渐变成“随意撕”。使孩子们从“紧张”、“不敢撕”变得大胆而快乐……

接着进入寻宝游戏,从一大堆纸片中找出一张纸片在黑板上和大家一起进行联想添画,我经常问他们“像什么?还须加什么?”“你可以添成什么?”“怎样添更像?”很快课堂又进入一个高潮,孩子们的兴趣很浓,到处充满惊喜……

随即,我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发现和周围的伙伴分享,也容许他们互相“帮忙”,提示他们也可以把纸片转一转再想想,结果在思维的碰撞中有了更大的收获,大家越变越多,孩子们更有成就感了!胡海洋还得意的告诉我,他的纸片是“孙悟空”会“一十六变”……

孩子们在音乐声中完成了这次作业,作业的效果都很不错,没有一个咬笔头的小家伙……

到了最后,面对满屋狼籍,我停了下来说?:“作业本上,我们的纸片变成了各种各样美丽的东西,可是它在其它地方还真不好看。”我低头看了看,孩子们马上明白了,有人叫到:“我们拣起来还是可以变成‘宝贝’!”马上有人弯下了腰,我也弯腰拣起来,后来感觉弯下腰的更多了,一会教室里就变干净了!

下课了,依然有孩子围着我说个不停,让人感觉心理满满的。今天孩子们开心,我也特别高兴……

回到办公室,我依然想着课堂上课的情景,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

1、假如我能多尝试几种材料,如废报纸、包装纸、广告纸等多种材料来撕贴表现可能作业效果会更好。

2、让作业展示变得有效。孩子们画在作业本上的太小了,展示和评价没有达到最佳效果。

教学课后反思3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组第33课,本教材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活化石》一课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兼有知识性与趣味性,可以说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材料。在研读教材的时候发现,这篇文章的结构比较相似,比较适合开展合作学习,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来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一、小组合作,演读课文。

由于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和文本进行了很好地对话,所以,学生的智慧得到升华,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训练。比如郭俊含同学说:嗨,大家好!我中华鲟,也是一种古生物。我有一亿多年的历史。我生活在江河里,身上披着大片的硬鳞。我的眼睛有核桃那么大,而且亮晶晶的。我有一张又大又尖又长的嘴。你们说:我的样子奇怪吗?如果大家喜欢我,可要好好保护我哟!

因为要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使那些平常不爱说话的孩子也能与同学交流,既训练他们的胆子,又训练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二、抓住比喻句进行教学。“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在读在知道讲述了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出了两个语文知识点。第一个,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这里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物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

教学课后反思4

本文的课题富有哲理,老师把课题一板书出来,教师就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举例的方法说说自己的理解,看看同学们是怎么理解的,然后根据学生的理解进行施教。

苯彩谑保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主要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中悟出些什么”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柯岩在回信劝告国强时是非常真诚、耐心的,这样才可能令国强信服。然后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推想: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何看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畅所欲言,课堂效果还可以。

教师还根据文后的提示,引导学生共同讨论从课文中发现的书信的格式、写法,学生自己发现的比老师的讲解要记得牢。他们发现后,老师指导如下:

(1) 称呼。

把对收信人的称呼写在第一行,顶格。后面加上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怎样称呼,要根据写信人和收信人的关系而定,一般说,当面怎样称呼,信上就怎样称呼。有时可以在称呼前面加“敬爱的”“亲爱的”这样的词语。

(2) 正文。这是信的主要部分。

写信人要说的话,都写在这部分。正文的开头空两格,通常是先写问候的话,如,“您好!”“你身体好吗?”如果写的是回信,可以写“×月×日的来信已收到”等内容。如果来信中提出一些问题或要求代办的事,可以先把问题回答清楚,或者把代办事情的结果告诉对方,然后再写自己想说的话。如果说的事情多,就应该分段写,写完一件,再写一件。每段起行空两格,转行顶格。

(3) 结尾。正文完了,结尾应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如,“此致敬礼”“祝你健康”。

结尾的写法,根据对象而定。如果给长辈写信,可以写“敬祝近安”“敬祝健康”;如果给平辈写信,可以写“祝你健康”“祝你工作顺利”;如果给晚辈写信,可以写“祝你进步”“望你努力学习”。其中,“此致”“祝你”等字眼,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单独占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工作顺利”等字眼,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4) 署名。结尾写完后,在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可以带姓,也可以不带姓(熟悉的人可以不写姓)。有时可以在名字前面加上称谓,如“弟、儿、侄、妹”。如果加称谓,一般不带姓。如果是给单位或组织写信,姓名要写齐全。

(5) 日期。日期可以写在署名的后面,也可以另起一行写。

如果在信里问候别人,一般在署名和日期之后,另起一行,写上“请代向××问好!”“××并此问好!”

如果信已经写好,但是还有一些话没有说完,可以写在信的后面。先写一个“附”字,后面加上冒号,写完补充的话以后,再加上“又及”二字,“又及”后面加句号。

教学课后反思5

教材分析:

在操作活动中,学生感受到确定某一物体的具体位置,仅靠单一的方向或距离是不够的,只有当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本单元与第一学段不同的是:在方向方面,从8个方向发展到任意角度的方向;在路线方面,则从单一的路线发展到几个点的路线;同时,又将方向与路线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综合。所以,学习这些内容的难度可能比较大。为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教材中设计了多次动手操作的活动,目的是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积累感性经验,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在第一阶段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八个方向与简单的路线,并且掌握了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这节课主要训练学生叙述一个物体具体位置的方法,容易出错,要加强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他们理解并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确定位置的有关问题。

2、通过具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合作交流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

老师宣布游戏规则:所有的同学都闭上眼睛,老师和班上的一位同学握手,让其余的同学来猜猜老师和谁握的手。一次猜出就算胜利。

师:谁能一次猜出?如果为你提供一个信息,你能猜出吗?

师:这位同学的位置是(1,5),你们能猜出他是谁吗?

师:根据学习过的数对知识就能快速找到这位同学。是啊,根据数对我们可以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可是生活中要确定有些物体的位置可不这么简单,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像我们教室里的课桌这样有规律的摆放,那怎么办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确定位置的方法吧!(揭示课题:确定位置(二))

二、探究新知 掌握方法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茫茫的大海上一艘渔船遇到了危险,向搜救艇发出了求救信号。)

师:如果你是搜救人员,你觉得首先要知道什么条件?(板书:方向)

师:要知道渔船的方向,首先应该确定一个什么?(板书:观测点)我们这里的观测点是什么?(搜救艇)

师:以搜救艇为观测点制定一个方向标,在图上是怎么规定方向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师:渔船在什么方向?

师:知道在搜救艇的东北方向能快速找到渔船吗?

师:搜救艇的东北面是一块很大的区域,要在这么大的一片区域里快速找到渔船,搜救艇该怎样行走?

师:这条路线的具体方向到底该怎么确定?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习材料,小组合作尝试着找一找渔船的准确位置。(小组合作测量)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你有什么新的发现?谁能把你的发现给大家汇报一下。

师:他有一个特别的描述,北偏东30°,他用了一个“偏”字,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北偏东的?谁还能说一说什么叫北偏东30°?(板书北偏东30°)肢体语言强调。

师:这个方向就是北偏东30°,还有其他的描述方法吗?(两种都可以,但我们在生活中通常使用角度较小的方向进行描述)

师:现在可以确定渔船的位置吗?(距离)(在这幅图中1厘米代表1千米)

师:现在谁能用最准确最简练的语言报告出渔船的位置。(自己默默想一想默默说一说)

学生汇报

师:找到渔船了吗?想一想,我们确定了哪些因素,才找到渔船的呀?

师:对,只要先确定观测点,再确定方向,最后确定距离,就能够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

三、实践应用 感受成功

师:大家利用确定位置的方法成功找到渔船,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帮淘气探宝吗?

师:请同学们看探宝要求。(大屏幕出示)点名读题。

师:让我们翻到书的84页,找到第二题,请大家找一找填一填,看谁找的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四、结合实际 运用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真棒!在短时间里打开了宝箱,那我们能不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呢?

师:刘老师是前几天乘坐飞机到达武汉市的,请同学们观看飞机的飞行路线。

师:你们知道飞机是从哪里起飞,向什么方向飞行多远到达武汉市的吗?(从恩施出发,向东偏北5°飞行462千米到达武汉市)

师:参加完这次的学习活动,老师还要从武汉飞回恩施,那又应该怎样描述呢?(从武汉出发,向西偏南5°飞行462千米到达恩施市)

师:现在让我们再仔细观察,这两条不同的路线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没有不同的地方?

师:正是出发点的不同决定了路线的方向不同,因此在确定位置的时候一定要关注这些信息。

五、综合运用 拓展提高

师:这次来到美丽的省会城市武汉,老师真是觉得不虚此行,可以近距离的感受到专家以及众多同行精湛的教学技艺,能和聪明可爱的你们共同学习,老师的收获太多。在工作之余,老师也想到武汉的著名景点黄鹤楼逛逛,宾馆服务员给了我一张路线图,你能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帮老师说一说正确的路线吗?(课件出示路线图)

先小声地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汇报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在图上准确地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你能在教室里确定同学之间的相对位置吗?

学生互动,说说自己在某一同学的什么方向大约多远的位置。

师: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在生活中的运用还很广泛,它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救援、寻宝、看地图,还可以应用于军事方面、雷达扫描、方向导航、观察星象及生产勘探等多方面。只要大家做生活的留心人,你们将会有更多的发现!

六、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教学课后反思6

《北京》是我们祖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我想作为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知道。但作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对北京略知一二,但北京到底有哪些美丽的地方“美”在哪里如果没有去过北京的孩子或没有父母帮助认识北京的孩子可能都不是很清楚吧!但让这些孩子能更直观地认识北京,让其心走进北京,热爱北京。我想这是一个语文老师教会孩子学会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的第一步吧!在教学过程中,我便把“朗读指导”与“美景展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课件欣赏美丽的北京的同时,再读相关文字,边读边想书上所描写的是否和课件展示的一样,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对北京的认识由抽象到直观,由表象到内化。这样就能更好的“读”,更深透的“悟”。

在本次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遵循语文教学的原则。从整体—部分—整体。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一边读书一边看课文插图,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来描述自己眼中的“北京”。当学生初知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后,我再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边读边找文中写到了北京的哪些地方美丽当学生找出北京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美丽地方后,我再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是怎样来把这些美丽的地方写具体的。最后让学生回顾全文,感受北京的美,从心底发出赞叹:北京真美呀!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就这样遵循从整体-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原则,也遵循了低年级学生对事物认识,了解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情感的深化水到渠成。

2,能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感悟理解文本。我在执教本课时,重点引导安门广场是北京的标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有恢弘的气魄。它是中华民族一路成长的见证。集历史氛围与现代气息于一身。孩子们都知道北京天安门的升旗仪式非常的庄严肃穆,但其场面到底是怎样的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很宽阔,可是它到底有多大北京还有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可是这纪念碑的作用等都不清楚。我想对于这些光凭老师的解说和学生的读悟是很难让学生真切感受其内涵的。我便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通过播放万众瞩目下的天安门升旗仪式让学生了解天安门的“庄严”;把天安门广场与我们的学校作比较,让学生感受其大;展示雄伟高大的“纪念碑”并让学生知道其作用。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后,再让学生去读文,这样自然用情于文中。不需要生硬的指导,学生就会饱含深情地读出对北京的赞美与热爱。在此后的景点学习中,我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读悟去理解课文。这样不拘一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教学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绝对的完美。当然对于我来说,遗憾就会更多。首先是教学中的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还设计了一个“畅想未来北京”的环节,因为时间关系,不能进行;其次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把说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亲身感悟的同时,由说到写,哪怕只写一句话,让孩子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总之,我认为这节课是一节真实,平实的课,虽然不尽完美,但一定能让学生学有所获。

教学课后反思7

《家》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儿童诗,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语言凝练,韵律和谐,富有儿童情趣,贴近儿童的生活,很受儿童的喜爱。“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这首儿童诗就是以“家”为题,从比喻的角度写“家”,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比喻,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说“祖国就是我的家”,培养儿童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应把握儿童诗的特点,并以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个性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发展学生语言,启迪他们的智慧,让他们的心灵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着力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在读中激趣,在想象中驰骋,让学生在朗读、说话、唱歌等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联系学生实际导入,调动学生已有情感体验。

上课伊始,我出示“家”字,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的家怎样?有的说我的家很温暖,有的说我的家很漂亮,在家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关心照顾我,我很幸福。这样激发了学生对自己的家的热爱。

二、媒体教学展现优美的画面,创设美好的情境,引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优美的画面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课堂上,我让学生看蓝天白云图、树林小鸟图、小河鱼儿图,祖国风光图,并配以优美的解说,给学生直观形象地体会到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在自己的家中生活得很快乐,激发学生对家的热爱。为学生有声有色的朗读做好情感准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上,我让学生用多种形式充分自由地朗读,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学生朗读的同时进行适时的评价点拨,给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因而学生读得有声有色。

三、巧设情境,突破难点

课文的第二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是全文的重点句,也是全诗理解的难点所在。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让学生说说,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字,播放祖国山水风光的图片,如巍峨的高山华山、黄山,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遍地的鲜花,让学生来感受祖国的伟大和美丽的景象,进而感悟祖国就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让学生唱一唱《娃哈哈》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使学生体会在祖国的哺育健康学习、生活、成长的快乐,进而感悟“祖国就是小朋友幸福的家。”最后引导学生走入诗的意境,在音乐声中感情朗读,入情入境,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

家有大家,有小家。学习课文时,我不仅注意课文中说的家,白云、小鸟、鱼儿、种子、我们,并将其拓展延伸,所有中国人有一个共同的家叫“中国”,全世界的人们有一个家,叫“地球”。除了这些,还有什么是我们的家?

四、拓展延伸,迁移练习。

儿童诗的语言精炼、意象简单使得诗歌在很多地方都留有空白,让学生带着对文本的独特感受,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想像,请学生仿照课文,去填补这些空白。课堂上我创设“学做小诗人”的实践活动,如:我让学生说说蓝天还是 的家。树林还是的家。小河还是谁的家。泥土还是的家。学生欣欣然走进诗的意境,入情入境,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把语文课的视野延伸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这不仅巧妙地进行了语言训练,丰富了对诗歌的理解,更开启了诗性思维,激发了观察世界,热爱生活的意识.,更积淀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且体现大语文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五、识写生字,授之以渔。

在教学生字“儿”时,我出示“儿”的笔顺,让学生看着笔顺说说笔画,在书上描红,再让学生自己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从旁点拨和指导,并以儿歌提示学生书写注意点,学生兴趣浓,印象深刻,接着示范板书,最后让学生在田字格中端正、规范地书写生字。

总之,通过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展开想象说话,体会家的温馨,在家中生活得幸福快乐,从而使学生不仅体会了诗句,而且受到了情感地熏陶,学习效果较好。

教学课后反思8

我校科学精品课程《磁铁的力量》在学校相关教师的努力配合下已经顺利进入了授课环节,今天完成了第一节录像课——“有趣的磁现象”。作为授课教师,我应该积极做出课堂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培养学生能够用表格如实地记录实验,并尝试分析得出结论。

2、知道磁铁能吸起哪些物体。

3、知道磁铁哪部分磁性最强。

4、明白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

5、了解磁铁隔着物体能否吸引铁质物体。

6、体会小组合作的重要性。课的重点是:明白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难点是:实验过程的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处理分析。

本课设计主要是以小组实验的方式来让学生探索课的主要知识要点,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在小组实验过程中养成善于发现,积极思考,动手实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在本节课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跟着教师的引导积极思考及探索每一个问题,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掌握的与磁铁相关的知识提出来与大家相互交流学习。教师在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时,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的方法也显得比较清晰突出,能够比较圆滑地让学生掌握好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

经过课后反思,本课也还有相关的问题存在,分别是:

1、教师在讲解内容的时候有时表情过于严肃,这样可能不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课堂气氛。

2、教师在讲解时的语言文字组织还需要提高。

3、在实验过程中,经教师观察发现,有些学生只是看着其他学生进行实验,自己不参与,不动手。这样会使学生养成越来越懒散的坏习惯,不利于提高学习质量。对此问题,教师应该在实验之前就要求学生必须每个人都参与实验,亲手实验、感受实验,并加于监督。

4、在小组实验汇报之后,虽然学生汇报地很好,内容语言都很流畅,但教师都应该给予相应的点评,不能觉得回答地好就不必给予点评,这样会使在下面听实验汇报的学生理解比较模糊,不知道对还是不对。因为老师没有清楚的点评。

5、在进行磁铁隔物吸铁质物体的时候,有个学生发现磁铁隔着眼镜也就是隔着玻璃的时候,也能吸住曲别针。教师在向全体学生小结、点评的时候只是通过讲解的方式来告诉大家这个现象,但现在觉得在教师小结、点评的时候,更应该让这位学生将这个现象上来演示给大家看,这样有更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做到了眼见为实的效果!

以上是本节课的课后反思,希望自己在下来的课堂中能够记住这些缺点,给以克服!让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显得得更加成熟,更加完美!

教学课后反思9

这次教学《北京》一课,在反反复复的磨课中,我感受到自己在不断进步。我们教研组的每位成员都鼎力相助,出谋划策,帮我更改教学设计,听我的课,再改教学设计,再上课,教研组长张老师更是帮我联系学校让我试上,师傅胡老师也是不断帮我指出各不足之处让我改正。在这个磨课过程中的收获远远超出我的料想。

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北京》这一课时,听取其他老师的意见,改变导入的方式,把课文的第一句的后半句“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作为本课的导入,再引出北京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它还是我国的首都。另外,先上学生喜欢的,读起来优美动听的有许多优美词语“绿树成阴、鲜花盛开、川流不息”等的第三自然段,教师作为导游来介绍沿途的风光,让学生闭目想象,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再让学生作为游客的身份谈谈看到的美景,给学生自主的权力,而不是由老师牵着学生一个个地教学好词好句。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这也给我的教学带来了难度,课堂的生成性变化不易掌控了。最后上北京的象征即最重要得景点——天安门,使整个课堂达到一个高潮。

教学课后反思10

关于预设和生成,已经有很多文章进行了阐释,我不多说。只说说我这课是怎么处理的。教学设计是设计成老师提问的,但在上课时,发生了变化,在学生提完了字词句的问题后,觉得学生的思维正活跃,就要求学生就诗歌内容进行提问。学生提了两个问题,都很有代表性,一个是为什么以“采薇”为标题(因为诗歌的情感主要是思乡),一个是前三章为什么与后三章开头写法不同(比如《蒹葭》自始至终都是回环往复的写法)。我觉得学生提的这两个问题恰好是我设计里的内容。学生对这两个问题展开了探讨,注意到了诗歌中字词的变化,有学生分析到了“作”“柔”“刚”与思乡的联系。当然有学生想偏了,认为“薇”是家乡的特色菜,所以采薇来吃,是想借此来抒发思乡情绪。显然这个学生没有注意到“薇”是野菜,但仍然能注意到思乡也不错了。我补充说诗经许多篇目以开头为标题,比如《蒹葭》、《硕鼠》、《伐檀》、《关雎》等等,这首诗也如此。至于为什么后面不是回环往复的结构了,我让学生先分析了后面所写的内容,都知道是描写战争场面的,我就请学生进行情景想象,此时已经是战场了,双方都蓄势待发,剑拔弩张,只等将帅一声令下,就冲锋杀敌了,如果此时突然有一个士兵弯着腰,边走边唱道“采薇采薇,曰归曰归”可能吗?采薇是打仗时做的事吗?学生明白了场景的变化使得诗歌的叙述发生了变化,而且学生也明白了诗经中并不是所有的诗歌都是从头至尾采用回环往复的结构的,是可以有变化的。

教学课后反思11

生动的评价语。课堂是学生和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富有趣味性的生动的评价语能给课堂增色不少。以往我总能给予那些朗读动人或回答问题准确、精彩的学生以肯定、生动的评价,但对那些朗读不到位的学生却不知如何应对了,又不能太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只能说“哪个小朋友想跟他比比”。其实这样对于他的朗读指导没有落到实处,这次教学中针对我的这个不足点,同事们告诉我,贴合孩子心理的评语既能给孩子指出不足之处,也很有趣味,让孩子能立马能领悟到自己读的不够好的地方。比如“天安门前面是宽阔的广场,广场中间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

如果孩子读得太快,我这样评价道:“呀,这广场有点小啊,这纪念碑也有点矮,谁能把它读得又高又大?”比如“道路两旁绿树成阴,鲜花盛开。”孩子读得太快了,我又可以这样评价“这么美的景色一晃眼就过去了,你能慢慢地读,让我们慢慢地欣赏吗?”这样形象生动的朗读指导和评价对孩子朗读的进步很有帮助。

教学课后反思12

我觉得更应该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一个人如果连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都不爱的话,爱国也是一句空谈,因此我在拓展环节安排了一组我们家乡的夜景图,一方面可以让不太了解的学生多了解一些家乡,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出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从侧面达成本课的情感目标。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有许多的缺憾。

一、环节安排的很紧凑,但是在完成时还是没有突出重点,在学习课文主要的4个段的时候,没有抓住“长安街”和“王府井”这两个地方重点理解,而是一溜学过,重点不是很突出。

二、因为上课时是最后的一节课,教师和学生的情绪都不是很高,我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尽量去调动学生的情绪,让课堂气氛不是很好。

三、一些地方课件使用不当,还未读文,先出图片,剥夺了学生根据文本发挥想像的权利,牵着学生鼻子学。

教学课后反思13

《北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里面的一篇课文。这组课文共由《识字二》《欢庆》《北京》《我们成功了》《看雪》这几篇课文组成。全组课文都是围绕“爱祖国”来进行选材编排的。其内容突出了歌颂祖国的悠久历史、大好河山、灿烂文化和民族精神,其目的是培植学生爱祖国、爱首都、爱中华民族的情感。《教参》要求在本组课文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进行朗读,在读中感悟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同时要求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祖国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赞美、热爱之情。

选定课文后,我就在想,北京虽然常挂在我们的嘴边,其实它离我们还是很远的,它到底是怎样的一座城市对于孩子们来说更是模糊的。而本组课文又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能更直接地感受到祖国的美。

于是我在执教之前安排了自己和学生收集与“北京”有关的资料“三步曲”。我首先要学生搜集北京的历史资料,对“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有大致了解;接着我要学生搜集北京到底有哪些 “美丽”的地方;最后我按课文内容有的放矢地布置学生收集“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柏油马路”“立交桥”、“名胜古迹”、“优美公园”“高楼大厦”等,让学生把对“北京”的认识从整体到部分进行“聚焦”,抓住重点对北京的美通过“窥一斑见全豹”的形式呈现出来。结果学生兴趣昂然,每个孩子都通过电脑、摘抄、剪贴等多种途径认识、了解了北京。

教学课后反思14

我执教的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29页例3用除法解决问题。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教学难点是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在这几个方面做得比较理想:

1、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与把握。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理解编者的意图,充分挖掘所提供教材的有用性。要求教师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选择教材,利用教材,从教材出发却又不局限于教材。对教材有游刃有余的运用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教材的教学作用。

(1)、力求进入生活情景。如果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也就活了,学生也更愿意学了。通过回忆“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让学生看主题图,在图中收集信息,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这是同学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是符合现实生活的。“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也就变成了他们希望解决的问题。可见联系实际能够激起他们学习的愿望,并且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还能够有效地使数学课堂延伸。

(2)、力求体现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式。在实际时,我是这样一步步完成的:第一步,由观察“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使学生发现问题;第二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第三步,让学生用除法独立解决“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这两个问题;第四步,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比较两题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使大家能够多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3)、根据学生的能力增加了发展题。发展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又来了3人,如何平均分为3组。进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2、学方式方法的优化。

(1)、注重学生的说。在课堂中,呈现了不同的说的方式,个别说、小组讨论说、跟着同学一起说,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审视能力。

(2)、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如在例题教学“两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而在做一做这题中,我让学生直接回答。小组讨论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宽裕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组织更好的语言,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而独立思考的形式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具优势。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思想在这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学方式方法的优化。

(1)、注重学生的说。在课堂中,呈现了不同的说的方式,个别说、小组讨论说、跟着同学一起说,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审视能力。

(2)、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如在例题教学“两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而在做一做这题中,我让学生直接回答。小组讨论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宽裕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组织更好的语言,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而独立思考的形式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具优势。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思想在这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教学课后反思15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0课《北京》用简洁、浅显、优美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北京的风貌,表达了作者对首都北京的赞美之情和热爱之情。课文采用“总——分——总”的写法,选取了北京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处事物:

—是北京的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

二是北京的街道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

三是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公园,表现了北京古今结合的特点。根据的教材的特点,我是这样完成这一课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朗读的兴趣。上课伊始,我对孩子们说:“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游览风景优美的北京城,想看吗?(想)那我们出发吧。”接着我用课件展示北京风光片,再配上轻松愉快的音乐,孩子们如身临其境,一下子就对学习这篇课文产生很大的兴趣。我顺势就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也读得特别起劲。

二、抓中心句,紧扣“美丽”展开教学。课文的开头的结尾都是赞美北京的美丽,那她到底是怎样的美呢?我这一节课就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教学。每欣赏一个段落,我都会让孩子们到文字中去寻找,哪些词语可以让你感受到天安门的美,道路的美,北京城的美。找到这些词语之后,如: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川流不息等等,我会结合图片让学生再一次感悟,那指导朗读就水到渠成了。这样做既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言文字描述的美丽场景,还能理解词语表达的意思,一举两得。

三、形式多样,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庄严”这词在字典上的解释就是庄重而严肃。但是光这样解释,孩子们是不能理解的。因此,我让孩子们回顾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理解“庄严”的意境。理解“矗立”一词时,我则引导孩子们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形状,明白高高地立着,就是“矗立”。四、拓展阅读,扩大学生的视野。课文的最后一段介绍了北京的全貌,但没有详细阐述。在课上,我准备了一些图片,让他们对北京的名胜古迹、公园、高楼大厦有了一点了解,接着,我就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诵读》中的《中国娃》、《主题阅读》中的《游内蒙古大草原》,再一次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

这节课还是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话练习,老师还需要对学生的说话做具体的指导;朗读指导还得加强。

第四篇:课后教学反思

课后教学反思

课后教学反思1

《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语言文字优美、情感丰富,富有想像力和创造力。它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弱势群体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

一、借“马良之笔”打开兴趣之门。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很大程序上不是由于内在的学习需求,而是更多地借助他人的肯定、课堂气氛、情境创设等外在因素,因此,其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浓厚的个人情绪,他们觉得有趣,就学得积极、主动;反之,就学得消极,被动。在本节课中,我能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首先我出示课件:一只鸡、一头牛、一扇门。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答出:马良用神笔画了一只公鸡,公鸡马上“喔喔喔”地叫起来,马良用神笔画了一头牛,牛就下地耕田了,马良在墙上画了一扇门,门就开了。接着我趁热打铁诱导孩子们进入诗歌的学习:这样的一枝神笔,你想要吗?你真的想要吗?带着这种感情,自己去读读这句话。出示最后一节:“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并通过换词,理解课题,接着出现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用不同感受朗读课题并读文章,此时我的孩子们读的可投入了,我想为了让孩子们真正进入文本,那一定要指导好孩子们精读课文,感悟语言。通过这样新颖的教学方法,使整堂课对学生有吸引力,让学生有滋有味地学,兴趣盎然地学。

二、借“马良的神笔”识记生字,交流个性化识字方法。

教学中,我努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对《神笔马良》这个故事很感兴趣,我就出示这样一个课件:在每枝神笔(毛笔)下写了一个生字,让学生自己读,能读准字音的就把神笔送给小朋友。先四人小组自学生字,相互提醒易错的生字,再向小组成员讲一讲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比如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哪个生字宝宝最容易写错?哪些生字宝宝样子很相似,怎样区别?老师指导书写后展示学生作品,评析。

三、听写生字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发展的主体。”教学中要引进各种新的课堂教学机制,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自主进取精神,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 听写这个环节一般是放在第二课时的,但为了更好让学生记熟生字,于是我大胆采取了这个环节,学生不但在听写培养倾听的习惯,还可以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识字的自主权,自己认为难写易错的字从同学的听写中或自己的听写中能更快地掌握。

当然在教学中做得还不够的地方,主要在指导学生写字这个环节,因为经验不足,对课堂的把握还不是太好,在教学生字的环节上还不够紧凑,写字部分没有落到实处,学生的作品展示时间太少,并没有及时指导评价。其次,听写的环节设计得好,但时间也不够,特别听写后学生订正出现很多意见:字体不端正,拼音写得不规范,有同学改错,有的告状说生词听得太多,所以还没有帮同位听写等现象,这是我没有预料的,也就是我在设计听写环节时,没有明确要求听写多少个,写字的规范性等,导致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前松后紧。因此,要想上好一堂课,不仅要掌握好大方向,还要考虑好小细节。包括你的语言,学生的反馈,你课堂上表现出的一切有可能出现的结果等,只有考虑周全了,才能上好这堂课。

课后教学反思2

自我认识中,本课教学中的引导和课外延展做得比较好。对庄子思想的解读有一定的独到性。立足于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亮点在于把庄子的故事与其思想完美地连接起来,让学生对庄子“逍遥游”思想有了直接生动的感受和理解。并且用新时代的眼光解读了庄子,探寻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指导价值。课堂气氛轻松,学生接收得比较好。教学达到了预期目的。学生很好的理解了“逍遥游”的境界,并对庄子有了新的认识。既增加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但也存在一些小的问题,如应该保证一些课堂交流时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大家对庄子思想可以各抒己见,特别是对庄子中其他寓言故事的解读。这样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

这个问题我在课后也明确提了出来。所以在练习完成后,我又安排了一节辅导课,单独把这一点教学内容补上,让学生自由地对课文、对庄子思想进行讨论交流,当然我也参与其中。在这个过程中,我解答了学生对庄子思想的不少疑问。大家共同探讨,效果的确不错。

课后教学反思3

内容摘要:课后反思是英语学科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对及时分析、总结教与学的状况,对教师不断积累经验、改进教学、提高自身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课后反思的作用、形式、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课后反思就是我们平常写的课后教学小结,即教师在每上完一节课后,通过自己教的过程和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反馈,认真进行反思,把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教学中的失误、教训,以及学生在课上出现的疑难、错误,独到的见解,教师从中受到的启示和今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改进的想法等等,一一记录下来。以此作为知识及时补救的依据,今后教学改革的借鉴,从而达到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吾日三省吾身”牭戎晾砻言早已深入人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有深刻的借鉴意义。有的教师执教多年,却长进不快,有的教师虽然刚涉足教坛,却能后来居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者是否善于思考、探索和总结。正如名教授叶澜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写课后反思不失为一种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课后反思的作用

1、自我诊断,完善教学

课后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我诊断的一种方式,它可以使教师及时根据教与学的情况,对下一阶段的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可以随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弥补疏漏,改进教学。

2、总结经验,提高效益

在教学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对教师来说都是财富。课后将这些宝贵的财富及时进行分析、整理,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再来指导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就可以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增强教学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教学效益。

3、促进学习,提高自身

经常进行课后反思,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多种能力,促进教师积极主动的学习教育理论,学习专业知识,有利于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课后反思的书写形式

课后反思的书写形式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当的形式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札记式:

这是教师用的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就是用随笔的形式记下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记录新的发现,有感而发,是教师总结教学经验的可贵素材。

(2)图表式:

用统计图表的形式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直观的表示出来。如学生做某道题的正确率和错误率,可以积累数据材料,以便日后分析研究。

(3)评价式: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对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性的评价。这是一种自我评价的极好的方式,便于教师扬长避短,不断提高。

(4)疑问式:

在教学中发现疑问,解决疑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引以借鉴。

(5)探索式:

跳出局限,积累深化,综合分析,探索新法。

三、课后反思的内容

1、记成功之处

就是记在教学过程中达到预期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如在教学句型What’s…plus/minus…?It’s…时,我设计了一项小组间的造句比赛,给出一个数字,让学生们根据这个得数说出不同的算式,同学们争先恐后,在竞赛中学习、巩固新知,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我就把这段反思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记失败之处

即使是再完美的课堂教学设计也难免有疏漏和失误之处,如在时间的分配上,游戏的组织方面等,把这些教学中的“败笔”记录下来,进行回顾,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及时吸取教训。如在教学Shopping一课时,在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学生分散到各个点去购物这一活动,课前,我自认为这个活动设计的很好,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课堂一片混乱,学生们兴奋得以至于忘形,大家都往玩具店去买东西,而冷落了其余购物点,口语操练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课后我反思,主要原因是我没有考虑到学生们的喜好,也没有强调好活动的秩序。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变教训为经验,相信今后再有这样的活动,我会组织得有条不紊。

3、记学生独特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一些独到的见解以及一些奇思妙想,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思路、好想法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教学的丰富素材。记得刚教学音标时,我在黑板上写出几个学生没学过的单词的音标,让学生进行拼读练习,当检查到[faind]时,我班的周雯同学不仅准确的读出了这个单词,而且还正确的拼出了这个单词F-I-N-D,我很惊讶,问她是怎么拼出来的,她说我是根据音标才得到这个单词的。

因为字母f发[f],字母i一般发[ai],字母l发[l],字母d发[d],所以我拼出[faind]是F-I-N-D,她的一翻话使我和在座的每一位学生为她鼓掌,对我的感触也很深,课后,我把她单词拼读的方法记录下来,重新修改了我对音标教学的计划即每当教学新单词的读音时,把单词的拼写、读音与相应的音标结合起来教。一学期下来,我把48个音标提前教完,而且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能掌握。

课后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顺利地完成了原定的教学目标。反思这节课,我认为做到了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目标设计合理,重难点的突破方法得当,教学层次清楚,环环相扣。教师的语言简练,情感投入,保证了音乐课的质量。

第二.本节课注重了新课标中对欣赏课“听”的要求,强调在音乐课中以提高听觉能力为中心。虽然这首乐曲较长,但教师仍然设计了“整体——部分——整体”听赏的教学步骤,保证了学生充分聆听的时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乐曲的情绪,更扎实地完成教学目标。

第三.给学生设计创造性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此,教师设计了“为乐曲取名字”、“即兴编歌词对答演唱”、“用绸棒表现出音乐要素的变化”、“随音乐自编动作表演过年的热闹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这首乐曲有四条主题旋律,教师选择由学生听琴模唱的方法熟悉,只选择其中一条进行视唱,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识谱负担,避免了单调、枯燥的知识性的学习。

第五.渗透了由学生主动质疑的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第六.教学媒体的选择朴实无华、经济实用。

虽然这节课整体效果好,但是,我感到这节课中对答的即兴创编歌词演唱落实得不够深入,原因是担心时间不够用。。

课后教学反思5

站立式起跑是做好快速跑的一个关键环节,它主要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快速启动能力。下面,我就站立式起跑一课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1、运用游戏法和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锻炼热情。我首先通过提问方式强调课的主题:“哪位同学知道做好站立式起跑的关键是什么?”“反应迅速,快速启动。”然后安排“叫号跑圈”的搜身游戏来提问他们反应能力和快速启动能力。

2、鼓励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用口诀的方法来记动作要领,“两脚前后站,两臂正相反,前脚稍蹲,后脚成弓上身前倾。信号一响,摆臂要快,后脚蹬地比箭快。”这样既记住了动作要领又激发了兴趣。

3、合理设计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评价,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最好方法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评出优秀组和“运动之星”。总之,评价是一门艺术,它能够催人奋进,积极进取学生能在真诚的评价中求得进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课后教学反思6

一年级的教学工作转眼就结束了,作为一年级的数学、语文教师,我觉得很忙碌,很辛苦,但也收获了很多,下面我就一学年来语文教学的工作做以简要的介绍。

一年级的语文教材内容多、知识面广,但又是打基础和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时候,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活泼好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对大量枯燥的练习不感兴趣,容易产生厌倦心理,教学中如果把握不好,有可能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显得很零碎,不扎实。所以我总是想方设法带领学生轻松学习,让学生感觉学习是一种快乐。

一、我严格按照教学计划上课,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课内外作业。

课前我必须要精心准备,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学中总是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做游戏、讲故事、猜谜语、开展活动等,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知识。还不怕麻烦,制作各种教具,课件等辅助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了能更好地立足课堂搞好教学,平时注重自己业务能力的提高,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听课评课活动,平时利用空余时间随时随地进行教研,开展探讨性的交流和反思。

二、写字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难点。

能让每一个学生写一手好字,是我最大的心愿。学生的字写得好坏美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他的语文水平,也可以体现其文化素养。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写字的要求。

首先,要让学生写好字,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我更注重自己在课堂板书、给学生的留言等方面给学生做一个很好的示范。其次,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写字教程,引导学生学会读帖、描红,临写.既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又从习惯方面要求学生。特别是习惯方面的要求,如怎样握笔,保持怎样的写字姿势,这些往往容易忽略,而恰恰正是这影响了学生的写字质量的提高,甚至影响到用眼卫生和骨胳发育。因此,在抓好学生写好字的同时,我更注重学生有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让一年级学生学会读书,喜欢读书,将为他们今后的学语文奠定牢固基础。

我认为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是最为重要的,在课堂上,我经常设立各种各样的读书比赛,小组读、男女读、抽生范读、教读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另外,我还注重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引发学生能打开想象的翅膀,读出自己的感受出来,并注重自己的示范性。由于一年级的学生模仿性较强,所以在教学生读课文之前,我都要特别注意这篇课文的字音、语速、语调、语感等方面,尽可能地为学生作出很好的示范。

除了读书本上的内容,我还在班里开展了“亲子阅读”,让家长和孩子共同选一本好书来读,通过读书把家长和孩子的心拉得更近了。

通过一学期来的努力,我班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我感到由衷地快乐,我会继续以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度在教育岗位上前行。

课后教学反思7

《教参》中明确写到: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像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致在计算中出现错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要让学生把展开后每个面与展开前这个面的位置联系起来,更清楚地看出长方体相对的面和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为下面学习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作好准备。每个人都生活在多维的世界里,看到的事物都不是平面,但在今天的教学中,学生的头脑却很难与立体“接轨”。

以往,长方体展开图教学的落脚点在理解“表面积”的含义。由教师用教具演示展开过程,然后直接出示展开图。借助形象直观的展开图,学生能够较好理解概念,明确其外延。可此次展开图不仅承载着上述“使命”,还有新的“任务”:重视图与体的关系,重视面与体的转化。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必须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展开的过程,感悟面与体、图与体之间的联系。而此次,教材用主题图的形式要求动手

(1)

操作,让每个学生拿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再展开,看一看展开后的形状。在操作过程中,没有限制学生剪法,因此为展开图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在操作完成后,由于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对展开图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有较深感悟。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找不到窍门,将长方体剪成了若干个单独的部分。教师可以先示范教材中展示图的剪法,并说明操作要求:展开图最好是一个整体,这样便于观察与研究。然后再请学生动手尝试,并鼓励大家剪出与老师不同的展开图。

让每位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在对比观察中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操作就没有经历,没有经历就没有感悟。这里的动手虽然费时,但是必不可少。在课堂中,我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将图与体建立起联系。如请他们在展开图中,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明6个面。观察长方体展开图,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等等。虽然本节课的教学重视了体到面的转化,但对于面到体的转化则力度明显不够。因此可以在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教学中,增加一个练习环节,请学生先任意确定一个面做下底面,写下“下”,然后想象折叠的过程,在相应的面上标上“上”“左”“右”“前”“后”的文字。

(2)

有困难的学生可还原展开过程,标明它6个面。这样,两幅图展开后各有侧重。长方体展开图侧重于建立起图与体之间的关系,而正方体展开图则侧重于面与体的转化。虽然展开图的教学花费了大量时间,但我认为它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课后教学反思8

托班孩子入园时间不长,他们的注意力、自控能力差,其绘画发展水平也正处于“涂鸦期”。由于他们年龄小,手部小肌肉群发育不够完善,手部力量不够且动作不够灵活,加上他们绘画的目的不太明确,又没有一定的技能做基础,所以他们只是把绘画当成一种游戏,随自己兴趣任意涂抹,因此,我们一般给孩子们安排的课程都是根据他们的年龄发展水平以及孩子的兴趣而来的。

今天的艺术课程是宝贝们首次尝试进行手指点画《蝴蝶》,为了做好这节课的铺垫,我们在晨间活动的安排上也相对的进行一场音乐律动《蝴蝶飞》,让孩子们初步了解一些蝴蝶的形态以及外形特点。

在经过逐步的讲解后就是我们宝贝的操作时间了,他们在听讲解的过程中,各自的表情已经充分的让我们知道了他们对于亲自操作很感兴趣。果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拿到绘画纸的宝贝立刻迫不及待的按照老师讲解的步骤在自己的蝴蝶上添点上美丽的图案。

因为本次活动是孩子们初次进行尝试手指点画,可能一些宝贝在操作过程中方法不太正确或者颜料用的过多,结果使得整张画纸开上去不太整洁,但毕竟是宝贝们的第一次作品,我们也相信,经过这次的经验,以后宝贝的操作会越来越好!

课后教学反思9

郭波纹 《走月亮》是一篇如诗、如梦、如画的优美散文,人与自然交融和谐的意境,温馨、幸福、快乐的脉脉亲情溢于字里行间。怎样才能在教学中既能让文章的美似柔和的月光一样,缓缓地流进学生的心田又能让学生理解课文表达的情感,不把美好的画面变得支离破碎、细腻的情感变得杳无生气呢?是我教学的基点。

一、想象画面、调动情感。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我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调动生活体验,发挥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我问:“你读这句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由文本拉向了他们的生活,学生的回答缤纷多彩:“我看到柔和的月光洒在溪面上,溪面是一闪一闪的!”“我看到了一条小溪,溪面上银波荡漾;我听到了小溪欢乐的歌声;我闻到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山草和野花的清香!”……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美景,此时学生透过文字看到了一副动态的,有声音,有香气的画面,这时候学生再读文章,就是带着头脑中的画面,带着自己的感受美读了。

二、听中体会、听中激情。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我们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这些句子勾画出了一幅如诗、如梦、如画的画卷。引导学生体会它的美,哪儿美,怎么美是本课的学习重点。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所配课件,动听的音乐,优美的画面,不仅让学生欣赏了月夜的美丽,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兴趣。那柔美的语调、动情地朗读,情、景、物的融合,构成了一幅静谧、清凉的月夜美景图,营造宁静的氛围。让学生深受感染,如临其境。不待教师讲解,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领悟,语感也随之得到培养。

三、联系生活、体验真情。

《走月亮》一文不仅给我们展现了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更多的是母女俩之间真真切切的情,相融相沫的爱。在学生充分读文后,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亲人一起散步的温暖、幸福、安全、快乐,感受亲人的爱。此时学生是激动的,情感是高涨的:小路上,妈妈伸展双臂迎接蹒跚学步的幼儿;风雨中,爸爸手持雨伞呵护着放学归来的孩子;月夜下,奶奶教小孙孙数天上的星星……在浓浓的亲情中,我们一步步长大成人。学生已经将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觉的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这时的读就是用心读书,用真情实感读书。

课后教学反思10

今天看了东林居士发的帖子,我忍不住回帖。是什么样的帖子呢?东林认为,为什么非得“有感情地朗读”呢?完全可以让学生“有理解地读”。对于这一点,我也很赞同。怎样才叫做有感情地朗读呢?对于班上占多半数的中下生来说,他们努力一下,可以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是要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要说用上课堂时间,恐怕再多花一些时间也不能达到这个目标。基于这一点,让学生思考过后,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课文,这样来得更自然更实际一些。

现在,我渐渐地让我们课堂学习目标“透明化”。今天这节课,我们的目标就是:1、读通课文;2、自学字词;3、概括主要内容;4、体会人物形象。

对于第1、2两个目标,由于学生课前已经做了预习,我采取了检查的方式。12节课文,开了一轮“火车”,检查面还不算大,再来一遍,大家都能读准课文了。检查字词预习情况,我先让学生听写词语,这样的方式虽然不常用,但对于了解学生字词掌握情况来说,是很有用的。接着,就听写的12个词语,选择重点词,让学生说出意思,比如:乘虚而入、不堪设想、固执、恍然大悟。

根据前面教过的“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什么。学生说到少年劝吴王,我教给他们一个字——“谏”,学生查一查字典,知道“谏”是旧时指规劝君主。如果要在“谏”前加一个字的话,少年是——巧谏,而大臣们是——苦谏(直谏)。

本课的重点环节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形象。邵菲说得好,吴王野心勃勃,想吞了楚国,称霸天下。有学生说,吴王明智。我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让他们明白吴王刚愎自用,大家一起查成语词典理解这样一个词。就这时的吴王,谁的意见都听不进,他明智吗?请读一读这儿吴王的话,可是非常霸道啊!比较下来,叶剑龙读得最投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有感情地朗读”吧。学生明白了,他这不是明智,而是头脑发昏,一时冲动。我说,是什么让他头脑发昏呢?生答:攻打楚国能够取胜让他失去了理智。我说,这叫利令智昏,再查一查“利令智昏”这个词语的意思。后来呢,学生说,吴王能知错就改。有人举一反三了,说:吴王这是悬崖勒马、迷途知返。

那么少年呢,是一个怎样的人?在默读之后,学生展开了交流:机智过人、勇敢、一心为国。张传梅说,少年有坚持精神,我说:“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让大家圈出“一连”和“终于”这两个词。有孩子质疑了: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我说,是真的怎么样,假的又怎么样?叶磊说,如果是真的话,说明少年关于观察。卢弘说,如果是假的话,说明少年想象力丰富,会编故事。

对于解读文本,我同意课前教师进行必要的研读,但我又认为,这绝对不能代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课堂上,我支持把与文本对话的权利交给学生。一位网友说得好,我们想不到的,学生未必想不到。说得多精彩呀!今天这节课上学生的表现就证明了这种说法!

课后教学反思11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篇抒情散文。在教学本文时,我让学生了解我们各族儿童的团结友爱和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这样的情感要让学生自己去领会,自己去感受。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学习,自主讨论,自己感悟,给学生心灵放飞的权利,培养了学生的悟性、灵性。在第一课时,我就出示了各民族人民的有关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上少数民族人民的特点,孩子们普遍都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于他们的服饰,印象更为深刻。与此同时,我让孩子们念念这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在认识这些民族的同时,也为随后开展的深入理解课文铺垫了基础。 在学习课文时,课文中并没有写孩子们是怎样上课的,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时的情景。孩子们各抒己见,十分踊跃,有的说:“他们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们积极举手发言,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的说:“他们把课文读得又整齐又动听。”

这一课中我的教学设计比较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但我也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有时还显得有些繁琐。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语言、过渡语言、激励语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师多加锤炼,精心准备。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快乐地学习!

课后教学反思12

通过前面我们学习了中国的农业后,来引入我们学习的工业,国民经济中另外一个重要的或者说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工业,我们这节课就是来了解一下工业的基本类别、特点,我国工业50年来的发展及前景。

当然我在这里也设计了一个问题环节,那就是工业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学了解到了以下的几个方面:

(1)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发展水平

(2)工业生产的一些产品是现代农业所不可缺少的,而一些农产品也需要工业的加工才能为我们所利用

(3)显然,对于交通和国*建设来说,其现代化水平同样取决于工业发展水平。因此,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在工业各部门中,哪些部门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安全以及人民生活最为密切?(能源、钢铁、机械、纺织等)

接下来我们通过了解了工业的几大部门后,着重了解工业需要各种能源,那就是煤、铁、石油等能源。

这节课我认为能够掀起高潮的部分,就是让学生自己来谈根据所见所闻,谈谈你对开发“小煤窑”的看法?

而这个问题学生有的在课下已经准备好了许多小煤窑发生的重大人员伤亡的事故,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关注,通过了课件也让学生看到了许多小煤窑事故的惨景,学生看的是触目惊心,无形中了解到了一种道德观念,那就是人不能只图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国家和他们的整体利益,所以这也对学生进行了一种道德教育。

课后教学反思13

到昨天,和孩子们一起读完了第二单元的内容,合上书本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就一个字“爱”。

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爱”是个沉甸甸的字眼,可是在本组文章中,关于爱的话题是在一组轻松愉悦的小故事和小诗歌中缓缓润泽的。《识字2》是借鉴传统的“三字经”的语言形式将爱的教育编成了新“三字经”,孩子们读起来朗朗上口;《看电视》中球迷爸爸放弃球赛,把电视换成奶奶爱看的京剧,而戏迷奶奶也关掉京剧,换成足球频道;《胖乎乎的小手》不仅为爸爸拿拖鞋、为妈妈洗手绢,还给姥姥挠痒痒;《棉鞋里的阳光》中贤淑的媳妇给婆婆晒棉被,美好的品质濡染了小峰那幼小的心灵,他也给奶奶晒起了棉鞋,想让奶奶更暖和;《月亮的心愿》中为了照顾生病的妈妈,幼小的珍珍把盼望已久的郊游也放弃了……我这教者读这组课文能让亲情和爱在心中流淌,可怎样让“爱”在学生身上繁衍这是我本组教学重点研究的课题。反思本单元的导学方法和学生的反馈结果,我觉得在高效课堂探究的思想指导下,“爱”得到了繁衍 。

反思一: 学生会的不教。由于我班上学期的经典诵读积累了《三字经》,已经知道三字经的文本形式和朗读形式,所以在教学《识字2》时,孩子们根本不用老师教读,他们拿起儿歌就朗朗上口地读得很生动。《看电视》贴近学生实际,换频道、看精彩的球赛......这些动作学生再熟悉不过,学生只要一读文本就会浮现在眼前,所以在学这些文章时我讲的很少,大量的时间是让学生去朗读,如小组内练读、小组长推选组员展示读、小组开火车读、你读我来赛......这多种形式的读,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增强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这样我教的轻松,学生读得愉悦而且理解透彻,不用我讲他们对文中的关键词“心里装着的秘密”也有了答案,那就是──“爱”(对他人的关爱)。 “我”的家人互敬互爱,为了他人的快乐,放弃自己的喜好。

反思二:让学生在合作中解疑。学生在预习每篇课文时,都试着提了一些问题,课堂上不可能让每个人的问题都展示出来讨论回答,教者又要很好的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品质,这是一组值得教者探究解决的矛盾体,于是在课堂上我把这组矛盾体放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解决。如《棉鞋里的阳光》一课,有的学生预习后就提出了问题:1、小峰为什么也学妈妈给奶奶晒棉鞋?2、我应该向小峰学点什么?在《月亮的心愿》这一课,有的同学就提出了月亮为什么要想让明天下雨?本来孩子们预习后提出的这些问题,答案很简单,只要把课文多读几遍,或者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答案就出来了,可这是孩子们在自读课文后的思考,虽然答案简单可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太少,要想透彻还是有难度的,所以,在导学过程中,我不是急着让孩子们去文中找答案,而是让他们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小组里说一说、读一读、议一议、辩一辩,达到合作探究答案、学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使他们明白只要互相交流就会有收获,自己很能干能解答同伴的问题,从而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有提问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课后教学反思14

本节课的内容我选自小学英语三年级(上)第四单元BLet’stalk,由于是对话教学,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加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对句型的出现顺序进行了编排。同时让学生自主创设情境,操练所学过的语言文化知识。但是我对课堂的整体设计不够主次分明,是教学重点不够突出,整个课堂并未出现我所期待的亮点。现将我对这节课的整体思路阐述如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对句型的出现顺序进行了编排

本节课我利用TeddyBear这首歌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知不觉中学会说TeddyBear。同时利用TeddyBear的实物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我拿出TeddyBear然后说:IhaveaTeddyBear。It’snice。Ilikeit。

把课文中的句型一一呈现。接着,通过游戏呈现重点句型MayIhavealook?Sure,hereyouare。并自编chant来练习这个句型:

Look(升)Look(升)alook(降);

Havealook(升)havealook(升);

MayI(升)MayI(升)MayIhavealook(升)

SureSurehereyouare

ThankyouThankyouThanks

最后进行课堂操练师生,生生。

二、自主学习

首先利用学生好奇、爱玩的特点,通过游戏来练习;其次我认为学生会应用英语是关键,因此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通过小组合作,让他们充分的发挥想象,想想所学的内容可以在什么场景中应用,让他们自编自演。这样学生可以活学活用英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演才能。

三、课堂设计不合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断层,难点没化解

从整节课来看,课堂开头TeddyBear的呈现很自然,学生容易接受,但是It’snice。Ilikeit。这个句式的出现就显得很突然,学生不容易掌握,出现了课堂教学过程的断层,对于学生学习句式这一难点没能够化解。呈现句式的形式不够有新意,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不好。教学时间合理的不够安排,学生没有充分练习课堂所学内容,没有能够很好的利用充分的想象力创设情境讲的大量的英语。如果能够在句式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做好由易到难的衔接工作,给学生提供开口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操练,课堂效果会好一些,能够突破句型教学是难点的问题 。

课后教学反思15

“走进草编艺坊”是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重点研究课题,在多年的研究过程中,孩子们的审美、动手、合作交流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本节课我设计的课型是开题指导课。这是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起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论证、筛选整理,确立子课题,制定活动方案,为后续的研究活动做好充分准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主题探究活动最重要的环节便是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触摸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激起他们“想问,想做,愿做”的热情,这是能否有效开展活动的关键。因此上课伊始,我首先播放多媒体课件,通过一组图片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入课题。

紧接着,我通过问题“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草编用品?”,拉近学生与草编的距离,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更多草编问题的兴趣。通过课件,教给学生找到“提问题”的角度,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各个环节紧密联系,目的是鼓励全员参与活动,参与提问,力求做到每个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也为下一个筛选问题环节做一个铺垫。

二、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

面对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我适时提问,“这么多问题我们该怎样处理呢?”。由于上一环节准备比较充分,在筛选问题环节很顺利,我又通过课件给予学生筛选问题的指导。经过层层筛选,解决了简单的问题,淘汰了没有研究价值和无法研究的问题,最终问题银行中的问题就是可以探索答案,深入研究的问题。并最终确定了本次活动的四个子课题“草编的历史”“草编的材料”“草编的技法”“草编的种类”。通过这一连串的活动,培养学生培养学生归纳、筛选问题的能力。子课题确定之后,预设学生根据小组的研究意向确定小组的研究课题,定出小组名称,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主题,让学生在探究体验、主动发现和合作交流中不断充实提高。

三、制定活动方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定方案是活动的保障和起点。为了使研究开展的更加顺利,活动前要组织学生制定活动方案。首先我引导学生说说研究方案包括的内容:子课题名称、活动时间、地点、方式、活动过程以及参加人员。随后通过课件出示研究方案样本供学生参考,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制定本组的活动方案,让学生明确探究方向。然后组织交流小组制定的活动方案,并且指导完善。首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汇报本小组的活动方案。其他同学针对他们小组的活动方案提出好的建议和补充。最后结合其他小组提出的好建议,让各个小组认真参考,进一步完善充实自己小组的活动方案。在这一环节中,我尽可能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位置。更多地倾听学生们自己的意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同时,让学生在调整、体验、完善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目标和课题。

四、不足之处

总的来说,本课完成了预想的教学目标,其中还有不少细节需要改善,如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引导还不够到位,语言不够简练,这都是需要加强学习的地方。

第五篇:课后教学反思

课后教学反思15篇

课后教学反思1

在小学的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英语教师有时往往为了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经常会利用游戏,因为游戏受到学生的喜爱。课堂上唱唱跳跳,说说演演,形式花哨,十分热闹,使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但时间一久,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原有的最初的学习热情急剧下降,原始的兴趣正逐渐地不复存在,他们会因为有些游戏的重复,而显得无精打采。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课前教师不遗余力的精心设计游戏组织来吸引学生兴趣;课上学生走来走去,又是叫又是跑,甚是热闹,这样的教学次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往往一堂课后,学生懵懵懂懂,一知半解;长此以往,学生捧着课本迷惑地望着你,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学习和掌握书上的哪些内容。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课堂环节安排不合理,所学的知识没及时巩固,知识没能螺旋上升,直接导致教学的畸形,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大家都不满意。面对如此频频告急的教学危机,这不能不引发我们的反思。

我个人认为,激发学生对学科兴趣的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课堂表面的“活”,“乐”,“玩”中。我们更要注重学科本身,从学得后产生的成功体验来不断滋长兴趣,挖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面向全体,分层教学

在游戏教学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如何对待优中差生。我们设计的游戏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难度适中,让大家都参与。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素质,性格特点,记忆力反应速度等,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以求最有效的激励机制促学生不断上进。

二、组织得法,严谨有序

做好游戏的组织工作,做到有条不紊,活而不乱。小学生天性爱游戏,争强好胜,有些学生做起来容易忘乎所以,甚至在课堂上,有时会情不自禁地高声喊,因此,首先,有开始游戏之前讲清规则。纪律要求,评分标准,防患未然。在游戏过程中即使还出现一些混乱,要能理解学生的心理,不一味批评,而是积极讲清楚,在集体活动中,大家应该遵守规则。

三、适时适

我认为不能力求面面俱到,游戏过多,而忽略了主要教学内容的讲授和训练,喧宾夺主,把英语课上成游戏娱乐课,那就适得其反了。课堂游戏应该为课堂教学服务,当他成为一种摆设,或者是为游戏而游戏的时候,课堂游戏就失去了他的魅力了。

课后反思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效果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等及时进行总结。例如,这节课是否实现了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反思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中是否注重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否对学生渗透了学习策略的培养等。 下面以两种类型教学反思为例:

1、面面俱到

将全面反思自身的教学技能做为切入点,例如:我成功驾驭本课堂了吗?学生乐于接受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吗?我的教学行为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的板书设计是否生动、有趣、合理?半数是否对学生认读生词起到了提示和强化的作用?我的课堂用语简单明了吗?我的身体语言能否起到补充说明的做用?这中面面俱到的反思能帮住新教师从各方面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准努力的方向,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2、以小见大

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时可以从若干小的切入点出发,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如 :

(1)记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做法记录下来,如巧妙呈现、趣味操练的精彩活动设计等;

(2)记失败之处:将课堂中处理不当、安排不妥、或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设计等记录下来,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加注意;

(3)记教学机智:把教学过程中偶尔出现的灵感或有效处理“意外”的方法记录下来。

(4)记学生问题:记录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疑惑点、任务活动中的欠缺之处,以便在短期内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

(5)记学生的见解: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智慧”(富有创意的英语句子、任务活动中的最佳合作方式等)记录下来,为今后的教学补充新鲜血液。

以上是仅仅是两个例子,老师们在教学中还可以多角度、多方法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将教学实践与教育理论相结合。使自己的教学得到更大的提高,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受益。

教师们在可后互动交流时的反思可参照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教学是否按计划进行?假如不是,哪里出现了问题?为什么?

2、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怎样判定?

3、学生是否喜欢这堂课?怎样判定?

4、学生的反应与你的期望一致吗?哪里不一致?为什么?

5、对这堂课,你自己最满足的是什么?不满足的是什么?为什么?

6、假如有机会,哪些地方你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课后教学反思2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怀意味很浓的散文,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本节课的教学,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抓住秋天的特点来展示学习成果,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秋雨的颜色,让学生在读中抓住两个重点句子:“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呀扇呀,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 红红的枫叶像像一枚枚邮票,飘呀飘呀,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在让学生感受秋天色彩美时,说说秋天有那些颜色便水到渠成的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在第四段就让学生思考:当金色小喇叭吹起,森林里的小动物和植物都在干什么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课本剧表演,让学生更准确地知道秋天来了,动物和植物都要准备过冬了。

在教学时,我发现这篇课文是一篇习作好范文。怎样才能写出自己喜爱的一个季节呢?从写作修辞手法上,多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课文中 共有8句比喻句,有9句拟人句。在教学中,我除了引导学生读好、理解好这些句子的妙处之外,还引导学生仿照句子讲几句比喻句和拟人句。学生发言都比较积极,通过这些句子训练,即使在习作中不能运用到,也能够了解什么是比喻句和拟人句。其次,我抓住第二自然的中的“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吧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鼓励学生说说秋雨还把什么颜色给呢哪些植物,这些植物又会怎样呢?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己写出了好几个好句子,最后我让他们展示自己所写的句子,学生的兴致很高,达到了读写结合的效果。

我认为,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是辅导学生学好语言,语言的学习积累除了口头会讲以外,更重要的会用笔写出来,有条理地写下来,达到开口语惊人,提笔文采现的效果。但课堂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教学效果还是不够理想,参与式教学模式的课堂,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都有了很大很大的提高,但是,课堂上的朗读却较之以往要逊色了些,这让我感到遗憾,我也一直在深思,探寻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做才能让学生在各方面都均衡发展和提高,也希望在座的各位多多指教。谢谢!

课后教学反思3

《放飞蜻蜓》讲述了教育家陶行知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保护有益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我主要从认识蜻蜓和走近陶行知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认识蜻蜓

陶行知先生如何教孩子认识蜻蜓是本文的主线,在引导学生了解蜻蜓的知识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特点和作用。学生紧扣文本,提出吃食、尾巴、眼睛三个方面的知识,并整合书本资源与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来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蜻蜓。课后,组织学生进行蜻蜓知识大比拼,目的在于激发孩子探究动物世界的兴趣,有的学生展示了精彩的手抄报,有的介绍了蜻蜓的一生,有的解释了什么叫蜻蜓点水……

二、走近陶行知

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描写陶先生神态、动作的语句,体会体会,你能感受到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划、悟。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慈爱的抚摸,商量的口吻、小心地翻着……”,走进文本、阅读文本、感悟文本中陶先生的循循善诱的教育,孩子们具体地说出自己对这些关键词的理解,同时补充陶行知的故事,从而体会陶先生的慈爱和谆谆教导,感受陶先生的人格魅力。

课后教学反思4

本节课我注重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在本节中得到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我通过复习巩固、创设情境──合作探究、体悟情感──拓展升华、学写词语的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复习巩固、创设情境

上课之初我创设情景,上节课我们与许多字词。以见面的会形式,让学生复习了字词,学生的学习都是在有有意无意中进行的,学到的知识需要反复巩固,才能牢固的把所学的知识记住。此环节即能让孩子巩固旧知,让孩子愉悦的进入课堂。为后面的语文课打下了精彩的伏笔。

二、合作探究、体悟情感

1、问题导向:

在板书课题后,我采取的是从问题入手的方法。引导学生先整体朗读课文,让学生先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再逐层深入研读。并且注意了方法的指导,强调了合作中学习,我认为这样处理很适合低年级的心理。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对文本的把握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需要老师指导定向,让学生围绕着问题来合作学习。

2、体现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的主人那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是引导者,我在课堂上问你读懂了什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按学生的思路来进行教学的。

3、移情感悟:

我引导学生按照语文的先后顺序来自主交流的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说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通过学生发言,抓住学生所说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多元理解。如不自在是什么感觉你在什么时候有过不开心等。这样也就把文中的人物情感转移到学生自身上,表里结合,自然宣泄。

4、以读为本:

《语文课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在教学中,以合作者促进角色出现,不断地调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采用了自由读、小组读、师范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达的情境中。

5、生成问题:

我平时注重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提出不懂的问题习惯,那么今天在这节课上,一位学生提出7美元是多少人民币?这是我在课堂前所没有预料到的,我马上巧妙地引导学生用7美元与人民币进行换算,最后得出结论是60元左右,让学生真正感到7美元的价值所在,为了攒7美元,用3个星期卖报纸的钱才换来的,加深体验,让学生进一步感到小男孩是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

6、解决困惑:

在课前我也有这样一个困惑,本课的难点是让学生体悟出小男孩的诚信老奶奶的宽容,学生是否在学文之后能够真正体悟到呢?所以我在课堂上不是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对其创造性加工,开放教材,活用教材,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能力迁移在不同的环境中运用创新让学生自己通过读课文,感知教材,那么今天在这节课上还确实收到了比较不错的效果。

三、拓展升华 领悟真情

1、联系生活 领悟真情: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有关类似的事情,有像小男孩积极承担责任的人,有像老奶奶宽容的人,此环节给予学生谈论机会,体验情感,进一步感知。

2、学写词语:

在课前我设计了写字环节,我深知写字指导是一个比较枯燥的环节,想让学生乐于参与课堂并认真的把字写好,取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必须有目的让学生参与写字,所以我想巧用一封信的形式揭开写字环节,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课前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总会有一定的差距,今天这节课上学生在课堂上思维非常活跃,我没有忍心剥夺孩子的权利,只是让孩子自由的发展,自由的学习,所以时间没有把握好,写字指导环节没有进行了,比较遗憾。

3、本节课前我做到了认真备课,但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是过于严重,有牵引的痕迹,需要进一步改变教学方式。我的评价语还不够及时,生动等。

课后教学反思5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21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倡导个性阅读,珍视独特体验。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一)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学生每寻到一处美,教师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的石头上写上一个“美”字。

(二)、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三)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中哪里也可以找到美?使学生的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课后教学反思6

这次小百花课我选择的是《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在课的设计、试教的过程中非常感谢师傅和同事们帮助和指导,课后,我对本课的反思如下:

本节课的合理、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方面:

1、课的设计思路清晰流畅,紧紧围绕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两个特点展开教学。

2、把思考的表达的空间留给学生,把朗读的空间还给学生,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草原的美丽和欢腾,在熟读的基础上能够清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某处景物,找到哪些词语能够表现出草原的欢腾景象,提升了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教师的评价语言富有激励性,能够具体地指出学生的优点,用鼓励的语言指正学生缺点,让学生得到肯定,比如“你读出了你对话多的喜爱之情,咬字清楚、朗读有感情且流畅”“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等等,学生从老师的评价中能够得到肯定,激发学习兴趣。

4、课外拓展能够和课文的写作手法相统一起来,尝试运用“过渡段”写一写校园的特点,这是一种新的尝试。

5、过渡语衔接流畅,使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自然清晰。

上完课后,我对本课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由于时间安排不得当,在讲第二段时时间有些长,导致将“欢腾”这一特点时,时间不足,朗读较少,再找哪些词语体现草原欢腾时过于仓促,给学生的回答机会也少了,没有将透彻,感受不够深刻。

2、在讲解“过渡段”的含义和作用时,没有讲太透彻,由于是初次接触,应该再将详细一些。

3、在拓展写作之前,应该给一篇简短的运用“过渡段”写作手法的范文,领着学生再分析一下,感受怎样运用,然后在写之前再多找几个学生说说香怎样写,然后再动笔,效果会更好。

课后教学反思7

今天上了《圆柱的体积》一课,觉得比以前上得轻松,回到办公室细细品味上课的过程,颇有几分感受:

在本课中,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情境—“圆柱的体积该怎么求?”时,能从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根据已有的知识作出 “转化”的判断。当然,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表达得不是很清晰。但学生的这些都是有价值的.。这些“猜想”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折射出学生的创造精神。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利用已切开的圆柱体教具进行验证,在讨论声中,学生获得了真知。可见,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创造热情并给以科学探究方法的引导,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在这点上,我对学生的探究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节课再次让我知道了,相信学生的创造力是我们设计教法的前提。

在引导学生解决“粉笔的体积”等这个问题时,课堂上有学生把它当作圆柱体积来求,提出:“误差这么小,是可行的。”而且那位学生要求的仅是一个大约的数值,所以用这种方法可以。但这种计算粉笔体积的方法可行吗?如果我不提出疑义,也不加以说明,就会给学生造成“圆台的体积可以用这两种方法来计算”的错误认识,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会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我就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使学生发现平面图形中的一些规律照搬到立体图形中有时会行不通,懂得知识并非一成不变的,有其发展性,初步理解三维空间物体与二维平面图形的联系与区别,为进一步学习积累经验。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虽不能很快获得结论性的知识,但却尝试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增进了情感体验。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创造性,又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就学生的发展而言,谁能说让学生经历这样探究的过程,不也比获得现成的结论更富有积极的意义?

课后教学反思8

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已成了我们课堂教学的趋势,谁也无法逃避,只能尝试以之发展我们的教学能力。但目前因有的教师只重形式不重实质,难免出现新的形式化。所谓形式化,即不讲实效,不讲实质,做表面文章,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和小组讨论的泛化等,是为做而做,为讨论而讨论,而不讲究为什么。我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要在课堂实效方面下点功夫。盲人走路最需要一根拐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往往需要及时给学生一根“拐杖”,引领他们走得实,走得好。某教师在教学初二《雷电颂》一课时,尝试用“小组讨论”组织教学,由于只重形式而不重实效,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案例:教师先出示幻灯片:“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随即:“同学们,下面我们分小组讨论象征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即找出文中哪些具体事物分别象征了什么,好吗?”学生齐声回答:“好!”接下来,整个课堂热闹非凡,人声鼎沸,大家一边看书一边交流。

五分钟后,集体交流,课堂气氛极沉闷,发言者寥寥无几,教师一再点拨,课堂成了教师与几位语文学习佼佼者的对话,最后明确答案,这部分新知识就算学完了。这是“小组讨论”吗?整个过程实际上还是教师用提问的方式“灌”,师生互动流于形式,效果甚微。

诊断:尽管教师在主观上已有了“以学生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观念,能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显然缺少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在这一环节上,没有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加上这部分知识较抽象,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又不足,学生一时理解不了,从而导致教学有效性的缺失,其智力价值也得不到应有的体现。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局面呢?我认为,教师引领,适时给学生一根“拐杖”,实现多元化互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好方法。

第一步──认一认:

什么是象征手法?教师出示幻灯片:“象征是文章或文段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象征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委婉、曲折、含蓄的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形象、可感,极大的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概念及其作用的展示让学生对初次正式接触的这种表现手法有一点理性认识,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真正使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目光,紧紧抓住他们的心。由此可见,教师应在组织小组讨论前努力提供切合学生实际的知识点,为学生合作探究提供方便。案例中教师虽也已提供概念,但较笼统,学生对它的认识模糊,也就缺失了教师引领的作用。

第二步──学一学:

屈原所处的时代象征了什么?教师提问并建议学生看课后参考资料投影:屈原所处的时代象征作者所处的时代。这个过程及时让学生增加了对文本的背景理解,增添了对概念的具体的感性认识,拉近了与教材的距离,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了学生思考的大方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给学生一个可供模仿或借鉴的例子很重要。这种不失时机的引领,可以激起学生内心尝试成功走出第一步的强烈渴望。

第三步──猜一猜:

课文中下列被象征的本体分别对应的象征体是什么?大屏幕投影连线题,具体事物“风雷电;洞庭湖、长江、东海;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土偶木梗”和象征物“变革现实,追求正义、光明的伟大力量;人民群众;屈原被囚禁前的配剑;坚定的信念;对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把它们分列两端,让学生结合文本思考、探究,从而较好的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这个过程既有趣味性,又有探讨性,学生很快投入到思考中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时适时点拨、引领,学生自然跃跃欲试,主动参与到讨论中去。

第四步──议一议:

小组讨论怎么连线配对。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各小组长集思广益,作好书面记载并代表小组发言,这种有组织、有目标、有方向的探究合作很快就有了结果,集体达成共识。小组讨论真正实现了从形式走向实质。这一步充分体现了生生、师生交流并积极互动的特点。教师不再是案例中的旁观者,其引领服务于全体学生多元、多维的发展。

简单的“四步走”,为什么能很快地化解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呢?因为,“四步走”中教师在知识上的引领,及时给了学生一根“拐杖”,大大降低了讨论的难度,减少了探究的盲点,避免学生走弯路,同时也就杜绝了不少学生讨论中充当“南郭先生”的现象,充分发挥教师平等中首席的作用,真正实现小组讨论的多元化价值,提高了课堂实效!因此,实施新课程中,教师应有的引领绝不能丢!

课后教学反思9

这堂课我试讲过三次!虽然教研开放日是以随堂课的方式呈现,也不要求一定要上出高层次的水平,但我在开放日后,两易其稿,又进行两次试讲,只因为觉得教学真的是一件美好的事情。特别是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时候。

第一次:因为是教研开放日上的课,事先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名家名设计查阅了不少,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设计了教案,自我感觉思路清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上课后,却发现自己的预设实在太不充分,对文本的理解太肤浅。课堂上,学生读悟分离,离开了悟的读只是走过场,缺乏情感的依托;离开了读的悟,只有少部分学生有所得。课堂上虽书生琅琅,但离开了对文本字词句的品读与实践,读过无痕,这只是一节读书课。最离谱的是,时间居然多出了5分钟!

第二次:读悟结合,只有充分激起学生对四件趣事的兴趣,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走进闰土的丰富多彩的世界,产生向往与羡慕,理解“我”的生活空间就是那“四角的天空”,突破教学难点。教学时,尝试着以“哪件事最吸引你?哪儿吸引你?”为主线,引导学生读课文,虽然学生的积极性有所调动,但文本语文实在过于简略,亦不生动有趣,我也未做具体方法的指导,课堂有些沉闷。增加的《故乡》片段学习,倒是个亮点,既拓展延伸了课堂,又激起学生对阅读原文的渴望。只可惜,学生在图书室里找不到这篇小说。

第三次:教学预设与第二次试讲差不多,只是预设更加充分,采用了化话为画、据名想象、运用文字、展开想象等具体措施,适时点拨,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较好!

本次教研开放日,我最大的收获就是:

1、备课要充分,除了备自己,更要备教材、备学生。

2、一堂语文课,除了书声琅琅,更要有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离开了悟的读,只是走过场。

3、平时要多多积累阅读指导的方法。

课后教学反思10

今天我批了作文《我的第一次……》,批了不到一半的时候就批不下去了,写的不够理想,因为上周五一部分孩子回家写的,可能是没有人指导,出现的问题太多。

一、内容不完整、具体。这跟平时课外读物的积累还有平时的语言积累也有很大的关系。几句话就结束了。我事先还让孩子先列出提纲,然后按提纲写,可很多孩子不会按要求去做。练的还是有点少了。

二、对于做什么,并没有弄清楚,没有生活经验也拿过来就写。比如:第一篇作文《我的课余生活》,其中有一个孩子写怎么养报春花,我当时一看内容非常好,也挺详细的,可仔细一看,问题就来了,报春花从种下种子到开花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并且每天都浇水,这是什么花也够呛啊。于是,回家我上网查了一下,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所以,我觉得孩子在没有生活经验的情况下,凭空捏造的东西太多。还有写“我的第一次”,写怎样在家做饭,也是这样,也没做过,也没问过家长,写饭用电饭锅做糊了,我怎么也没想明白,于是问了几个老师,都说既然放了米和水,怎么也做不糊呀,可爱的孩子们却犯了这样的错误,不能不说没有经验,并且连讨教都不讨教,就来一通胡编乱造。

三、明天上一节作文讲评课,把出现的问题都一一罗列

出来,再读一读优秀的作文,对于一下吧。要让他们知道:好的作文不是想出来的,是源自生活而写出来的。

课后教学反思11

让学生懂得关爱别人,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是三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单元的主题。爱是什么?该怎样去表达?则是我在这一单元学习中引领孩子思考的问题。

《好汉查理》是这一单元中一篇课文,主人公查理是一个调皮而又爱搞恶作剧的孩子,没有人喜欢他,而“好汉”则是他给自己戴的高帽。然而,在他与新搬来的罗伯特一家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后,却变了,不再爱搞恶作剧,在与罗伯特一家人分别时竟郑重地对他的伙伴杰西说:“我要做个好汉”。是什么改变了他?这是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体会的问题。

学生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最后有两个字在我们的心中渐渐清晰──信任,是罗伯特和他的女儿杰西对查理的信任。这个没有人喜欢的孩子,杰西在第一次与他谈话时,是那样彬彬有礼,并没有因他自称“好汉”而不屑,却自然地也称他为“好汉查理”。这一切让查理第一次感到被人尊重的幸福。

临别时,当查理郑重地对杰西说:“我要做个好汉”时,杰西那句“我从来都相信”又一次触动了查理的心。而罗伯特对查理的肯定,也让查理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就这样,罗伯特一家在无意中改变了一个小男孩对生活的态度,甚至影响了他的一生。正是这种自然流露出的信任与尊重,注入到了他的内心,所以影响和改变了他。

在课堂上,我们都被这种信任感动着,也为查理的改变而兴奋着,同时也在思考着。于是孩子们想到自己和身边的人。

聪明而调皮的赵振华同学说:“我以前犯了错误,总是被爸爸打骂,我很反感。现在我住在姑姑家,姑姑凡事总是给我讲道理,这样我就能想办法改正错误”。我随即问:“你喜欢哪一种方式?”“当然是讲道理,因为我知道姑姑相信我一定能改的。”

这时,我们班最难管、纪律最差的一名同学站起来说:“我觉得我现在已经比以前进步了。以前我经常打架,而现在我这个缺点已经基本改了。我要感谢同学们,因为大家总是一次次原谅我,对我的进步进行鼓励。正因为大家的这一信任,我才有了改变。”

他的话音刚落,同学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我想,他一定会从这掌声中一步一步走向完美。

是啊,爱是什么?爱就是一种信任。在我的教学历程中,我将把对学生的爱,融入对他们深深的信任中去,让每个生命尽显他们的精彩。

课后教学反思12

一节课下来,整体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比如字词的落实,朗读的提升,还有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字词方面,应该说还是挺扎实的,落实的也比较到位;教学设计方面,创设一个悬念,也有助于促进学生思考,理清思路;包括在操作的过程中,采用的一些方法,也都还是比较有实效性的。但就从这堂课而言,也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评价,包括师对生、生对生的评价。比如教师在检查学生朗读的时候,指名分自然段来朗读,在这个环节中,有些学生读的好一些,有些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就像读第二段的那位学生,读的时候一字一字顿开,且有拖音现象,以至班上其他的同学都在取笑他的朗读。但是实际上,这个孩子在读的过程当中,虽然是一字一顿,可他的字音都读的非常准,假如此时教师能够及时发现这一点,自己来做评价,鼓励说:“你看这个小朋友读的多努力,他非常努力的想把这一段读好,老师发现,虽然他有些字读的中断了,但是他每个字音都读的非常准,来,我们把掌声送给他。”相信教师这样的引导也能为其他学生启到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不要老把眼睛盯着别人的短处,尽挑缺点,而应该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捕捉别人的长处,发现他人的优点。教师始终要明白自己的目的,我们检查读文的目的不是随意找几个人把每个自然段读一遍下来就算了,而是要把文章读正确、读熟练,所以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不应该马上就停下,也不要急着读第二句,而是应该先把其他的放一放,让学生再练着去读一读。因为是第一课时,完全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练习时间。比如难读的这一段可以让学生再读一读,读了之后教师再请几个孩子读,或者就刚才的这个孩子再读一读,也可以我读一句你读一句的大家一起练着读一读等等。只要能让这个孩子的朗读有个很明显的提高,从不会读,通过教师的启发,会读了,读好了,这就是我们教学的精彩之处。

二、朗读,尤其是指导朗读中所采用的策略和形式。比如在检查生字词这一环节中,教师小黑板出示带拼音词语:(长满了??挂了??一些??盯着??邻居??治一治??葫芦藤??哇??自言自语)其他简单的词语孩子们读的都挺不错,但其中“葫芦藤”这个词语比较难读,不少小朋友都把“葫芦藤”读成了“葫芦——藤”,一点也不连贯。我通过课件展示葫芦藤,并且代入句子“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中再去读一读,这样就一定可以把这个词语读正确,读熟了,也就把后来学生在读文时遇到的困难提前解决了。而这也正体现了我们的传统的教学理念——“词不离句”,再比如词语“自言自语”,就可以代入句子:“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中去,理解“盯着”,读出“自言自语”,像这样不是孤立的去学习词语,而是把词语放到句子里去读,先把带这个词语的句子读通了,再去读文章,那么相信后面的朗读效果会更好。因为,孩子并不是词读好了,一个句子就能读的好的,还需要连在一起多读,多练。再比如这堂课的整个设计中,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两幅图,自己发现有什么不懂或者不一样的地方,在这个时候找到描写这两幅图的句子读一读。首尾对比,造成悬念。再让学生去研究课文,结合课文,让他们去读,但在读的过程中,朗读的策略显得有些单调,不够丰富。本课教学中教师是让学生在读的时候抓住一些中点词语,让学生自己把他读出来,让大家去感受。但是有时候对于低年纪的学生,教师可以更明确些,比如在学习句子“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时,教师可以直接读成“葫芦藤上长了绿叶,开出了小花”,这时,肯定会有学生指正老师读错了,于是师生共同探讨老师哪里读的和课文中不一样呢?细长的,把葫芦藤的样子读出来了,长满了绿叶,写出了整个葫芦藤满满的都是绿叶,多漂亮多美啊!

绿叶的葫芦叶中还点缀着雪白雪白的小花,多美啊!像这样的地方,教师就可以指导让学生自己圈一圈,画与画,并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或者,教师故意把这句话错读漏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也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你们把哪个词语圈出来,再把这个词语去掉来读读这个句子,和原来的句子比比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自己去说。这是朗读教学中的一重策略。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去展开想象,不仅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还要想象人物的心理。教师可以用一些语言来渲染,如:“细长葫芦藤长满了绿叶,开出了雪白的小花,多么漂亮多么美丽啊!看,这时,种葫芦的人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再如句子“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的学习中,教师还应该善于发现句子的语言现象。文中连用了两个“快长啊快长啊”和“我的小葫芦”,这里就应该引导学生体会此时种葫芦人的语气,文中为什么连用两个快长,快长啊?他当时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学生一定会说“他着急啊”,是啊,他非常急切的希望小葫芦快快长大,恨不得巴不得小葫芦怎么样?学生马上就会接“巴不得马上长大,马上吃掉他的葫芦,长得赛过大南瓜。”是啊,简直迫不及待,简直都等不及了,把这种感觉说出来。这样的朗读就水到渠成了。所以读书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设身处地地去体会任务语言及人物当时的心情究竟是怎么样的,学生发现了的,我们就要引着学生去探究,学生没有发现的,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充分的感悟体会,真正使朗读得到提升,使朗读到位。再者,教师的语言也应该更加的抑扬顿挫,比如该夸张的地方就应该夸张,“快长啊快长啊”这一句,教师就应该用范读去体现,他是多么的希望小葫芦能够快长,巴不得第二天一早起来,就看到小葫芦长的象大南瓜一样,恨不得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所以,在朗读上,教师还应该更下功夫,不仅注重朗读,也注重策略,使朗读指导更上一层楼!

课后教学反思13

《春天的手》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儿歌,学生喜欢读,读起来也朗朗上口,然而这课的生字却非常多,要求会认的字有14个,要求会写的字有4个,而这些会认会写的字中,其中还有些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不是常用字,如:抚摸、掠、拂。因此,上这一课我采用了以读为主、随文识字的方法。以下是我觉得做得比较好的几处:

1、看图说话,感知课文内容;

在前一单元《家园》的语文天地中,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丁丁冬冬中的冬冬给了我们一把金钥匙:插图右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读书时要留心看看插图。因而,在本单元春天的学习中,我有意识地把这把金钥匙运用到学习的实践中,让学生看图说话,看图想象春天的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因为《春天的手》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并具有和谐韵律的儿歌,所以十分适合学生朗读。因而课堂上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学促读,以读促学。

跟读。老师朗读,会读的可以跟着读;

自由读。通过自已朗读,初步认识一部分字,能初步读通;

齐读。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配乐朗读,加重儿歌的美感,在优美的音乐中学生美美地朗读,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中。

读自己喜欢的小节。因为是自己喜欢的,所以才会尽可能地把它读通读顺读美,为了读好,学生必然会反复地练读,练习的过程也成为学习体会的过程。

全班分小组合作朗读。全班六小组,每小组读一小节,最后一小节齐读。这就要求每组的学生注意力集中,因为注意力的不集中就会使小组配合不上全班的朗读,同时,这也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一个竞争,看看哪组的学生最认真,哪组的学生读得最好,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朗读时不会觉得枯燥,产生不愿读、不想读的情绪,从而能调动整个课堂的氛围。

3、随文识字,

随着诗歌,逐一出示文中生字,让学生认读,谈记字方法,组词,造句,以此来加深对所学生字的理解。

课后教学反思14

《英英学古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出现,语言浅显易懂,能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对话的表现形式,理解《静夜思》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再开展分角色朗读训练,背诵课文,学写生字,拓展搜集背诵李白的其它诗作。本课的教学,我首先引导学生背诵了自己积累的古诗,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我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对话的表现形式。通过朗读对话,使学生理清英英学古诗的过程,最后通过看图,联系生活,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古诗《静夜思》表达的思想感情,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课后教学反思15

《比尾巴》教学反思。在孩子的眼中,小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再根据自己的特长,自己画了课文中动物的图片。本课以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同时配以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课文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容易创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

我是今年刚刚分配的新任教师,上天给了我们这批幸运儿一个绝好的锻炼机会,先有“蓝青工程“活动,我们每个青年教师都有一个教学经验丰富的师傅,后又学校举行了教学“创新杯”大赛,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是非常看重这次比赛的,一来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二来对自己把一个学期的工作也是一个检验。在比赛之前,我进行了准备工作,关选课文就用了两天的时间。最终选定的是一年级语文课文第10课《比尾巴》。选定课文、设计教案、试教、修改教案。反反复复地征求指导老师、其他老师的意见。根据自己的的理解,结合老师们的意见进行着紧张的准备工作。

在孩子的眼中,小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再根据自己的特长,自己画了课文中动物的图片。本课以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同时配以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课文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容易创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而且,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学生当裁判的环节,充分发挥本文的“趣”,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学会识字,读好问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12个生字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一次性很难很好地掌握,在试教时梁老师建议我分开识字,三个问句分开读。我觉得识字是低年级学生的重点,特别是识字方法的教学,课前每一个字我都想好了识字方法,并结合在短文的学习中,最后再进行一次集体的巩固。

终于,星期二上午轮到我上课了,是第三堂,当时真有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感觉。上课的思路基本还是清晰地顺着教学设计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每个环节的衔接,并且用适当的语言把它们串起来,如,一开始,我采用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动物园里可热闹了!小动物们要开展一项比赛,邀请每个小朋友做裁判。究竟是一项什么比赛呢?”一下子把同学们的吸引力给集中了,同学们的眼睛“嗖”的一下全盯住我,很想知道答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还给小朋友了带来了两份小礼物,一份是亮晶晶的大星星,是奖给大组的,还有一份是红红的小苹果贴纸,奖给优秀个人的。在读课文的时候,我先给学生一个问题:到底有哪些动物来“比尾巴”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读了课文去解决问题。到了最后的时候,我用这样的语句穿插:“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老师决定奖励你们!”学生眼前一亮,我不失时机地马上说:“送一首很好听的歌曲给你们。”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要指导学生读好问句。在教学时,除了老师范读、录音范读之外,我还根据问句的特点,指导学生把句子最后的一个字音扬上去,还用了一个往上的手势给予提示,让学生自己练习,同座位互相学习等办法去解决难点。新课标的要求是要学科综合,我在教学当中也注意和美术与音乐结合。在学习各种动物名称时,我及时出现相应的动物图案,让学生字词和动物样子结合起来,整体认识。课件还配有歌曲,一边看着漂亮的动画一边拍手唱歌,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更高涨了。

我能够以认真的态度去上好这节课,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体现和解决了重、难点。但是,作为一个新老师我有很多的不足与缺陷。上完课后,几位听课的专家和语文骨干教师结合我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一、教学经验不足,指导还不到位。

1.因为本课的上声比较多,对于一年级来说,读好上声是一个难点,很多小朋友的上声没有读好,为了使得我的教学任务很好地完成,我就没有一个个去纠正,而是最后一总告诉他们上声到底该怎么读。我想讲了一下,全部就应该知道了。可是,袁主任说:“他们才是一年级的孩子啊,不要太高估他们了,一定要出现一次就指正一次,否则你会徒劳无功的。”在教学问句时,问句是从第一个字就开始上扬的,而且每一句的感情应该是不同的。而我却没有很好地指导。这样对于问句的读这个难点就难上加难,学生无法很明显地理解问句和陈述句的语气的不同。虽然,老师们只是安慰我说这是经验不足,但我觉得自己是准备不充分。如果我在解读文本注意到这个难点,可以听听磁带上的范读,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想法读就不会出现这个不应该犯的错误了。

2.不能很好地投入,感觉自己游离在课堂之外,与课文还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梁老师说过:“教一篇课文,你首先必须先把自己放在文章中去,让自己成为其中一员。 比尾巴教学反思_比尾巴教后感

二、自己的语音语貌影响了整堂课的水平。

有老师跟我说,其实你的整堂设计以及组织都非常不错,可是你的声音太尖了,一来影响课堂教学水平,二来对你自己的嗓音也是一种很大的伤害,教师是你一辈子的职业,必须好好保护。看来,上课用什么样的声音也是一种很大的学问。

虽然为这次赛课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但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东西是我平时花再多时间也未必能得到的。它让我知道自己的不足,更清楚了自己的方向,坚定了自己的信心!

教无止境,学无止境,今后,我要向同级组的同事多多请教,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努力把教学水平提高。

下载《古诗》课后教学反思(通用)[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诗》课后教学反思(通用)[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后教学反思

    课后教学反思 课后教学反思1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初冬季节的自然界的一些景物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指导学生学习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

    课后教学反思

    课后教学反思课后教学反思1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应该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

    课后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之五思 一思:“特色”是什么?教学特色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课后教学反思。独具特色的教学,给人感受是别样的,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它蕴含于教学评价诸多要......

    课后教学反思

    在进行《操场上》一课的教学时,我在识字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入了对学生进行说话的训练,课后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课后教学反思》。 以许可能有点操之过急,学生学习难度有点大,但毕竟......

    课后教学反思

    课后教学反思课后教学反思 篇1时光飞逝,转眼间体育教学工作期未将至,我觉得中低年教学真的不简单,既要教他们体育课的规范、体育知识技能,又要进行思想引导,还要时常为他们解决......

    教学课后反思

    教学课后反思 教学课后反思1 一上课,老师将手搭在眼睛上方,让孩子猜猜是什么字?孩子们特别兴奋,轻松地猜出了是“看”!然后,我出示了不同的图和对应的字,让孩子说说图与字的练习,或......

    教学课后反思

    教学课后反思 教学课后反思1 我觉得更应该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一个人如果连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都不爱的话,爱国也是一句空谈,因此我在拓展环节安排了一组我们家乡的夜景图,......

    教学课后反思

    做好教学反思促进教师发展 南漳金庙中学宋妮娜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前的构想准备,教学过程中的技能技巧十分的重视,往往忽略了教学后的反思。其实,教学后的反思对提高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