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1一、设计意图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说明文。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设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并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培养其科学的兴趣和精神。在具体教学实施中,我采取“初读课文,理清顺序”、“细读课文,掌握方法”、“精读课文,深入思考”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希望引领学生把握文本、钻研文本、吃透文本。
本节课我合理运用教学媒体,整合教学,在导入新课之后,我安排了一个环节,取名为“你认识我吗”?其中展示了文中提到的生物,请同学们认出来,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课堂气氛,在此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效果不错。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说明文,对说明文的特质有了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是告诉学生们,这节课我要教给你们什么,而是让学生自己思索,这篇课文我可以学到什么。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了说明文学习的精髓,即说明内容、方法和顺序。
考虑到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内容不易激起学生的体验与感受。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本地视频新闻链接《铲除“一枝黄花”,当下正是时候》的导入和展示了实物“一枝黄花”。其目的就在于使课堂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让知识讲授变得更加鲜活直观,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与参与性。
二、存在问题
1、学情掌握不足。学生在课堂中明显表现出对文本不够熟悉,对课文信息的搜寻概括能力较为薄弱。我在设计课堂问题时没有充分考虑到这点,导致课堂被动。
2、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容量很大,但无形中也产生了脚步匆匆地感觉,像体验反思部分,假如时间允许,同学们的讨论可以更充分些。
3、学生参与不足。本堂课学生参与情况实难让人满意,这其中有师生生疏的的因素、有学生紧张的原因,但很重要一点是我未能很好地调动组织学生、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课堂上,我虽也采取了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方法,希望能够发动学生参与进课堂。但在实施中,学生讨论小组的组织不力,各个学生的责任不明,导致讨论小组名不副实,班级学生依然各自为战,课堂之上缺少了思维火花的撞击。
4、课堂机智不足。囿于课堂教学经验的缺乏,也因为教学过程中的紧张情绪,我在本课的教学中缺少对突发情况的机智应对。在学生情况变化和课堂生成的情况下,我欠缺对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必要变化调整。我在教学语言上也比较生硬,少了临场的发挥,没有起到调动学生情绪、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
5、教学设计与学生的表现和理想相距仍有一段距离,自己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难以出现,这说明教师自身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
三、反思感想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现在想来,如果能对学情的把握更充分一些、与学生的应变更灵活一些、在课堂的教学更轻松机智一些,这一堂课我一定能够上得更加出色。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让他们在对文本的研读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创造力。
总之,联系《生物入侵者》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面对这篇课文只是一个文本,其意义是多样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的责职并不在于对教材、教参或某种观点的诠释,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到创新性学习,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角融合,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激发创新欲望。我真心地希望经过探究和剖析,发现不足,并在日后的教学中使自己更上一层楼。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2如何打造高效课堂、优质课堂,是语文界、也是我自己近年来思考的一个问题。整体而言,课堂教学涉及“教什么”和“怎样教”这两个问题。“教什么”指向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的问题,“怎样教”指向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展开问题。
备教《生物入侵者》公开课的过程中,我在这两个方面有了较深的认识。
下面选取两个教学片段展开反思。
充分阅读 精致设题
——顺畅的教学源于精致的设计
教学片段一:
师:下面,我们进入课堂学习的第一环节,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请同学们速度课文。
(课件出示: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学生默读课文。(用时约4分钟)
师:好。我们首先思考以下问题。看到问题后,我们首先要找到答题区间,就是说,在课文的第几段我们能找到答案,然后阅读相关文段,解答问题。首先看第一题:“生物入侵者”是指。它有什么危害?
生1: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
师:你是从第一段中找到答案的,对吧?你是直接读了原文,而我们这里是问“生物入侵者”是指,所以,需要调整一下语言次序。“生物入侵者”是指原
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看第二问,有什么危害?
生1: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们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对被入侵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种性构成极大的威胁。
师:两方面,一是经济,二是物种。
师:第二题:为什么对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这种普通人不会感到惊讶的事情,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却会认为这“不是件寻常小事”?往后。
生2:普通人不会感兴趣,生物学家、生态学家对这件事就会与自己的思考。师:从他们的专业的角度来思考,进行研究。
师:再看问题三: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生3: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
师:当一个物种无节制繁衍,大量繁衍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 众生:产生生物入侵者。
师:也可能……
众生:没有产生生物入侵者。
师:也就是当地的生物平衡没有被打破。好,我们可以做如下梳理。(课件出示)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干预打破了这种平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师:看最后一个问题: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生4:“人为干预”就是把一个物种带到新的环境中,使它成为生物入侵者,破坏了生态平衡。
师:也许是这个问题本身有些模糊,我们看关键词“如何理解”,这样的题,我们一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生4沉默。
师:往后。
生5:一种生物在新环境中繁殖很快,给当地带来了损失。
师:看来,是大家不理解“人为干预”的意思。你觉得什么时候我们人类会采取“人为干预”?
生5:把一个物种由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
师:我们前面说了,这种情况下会产生生物入侵者。这时,人类会怎么办?
生5笑而不答。
师:这样,我们换个角度。你养过猫吗?猫偷吃你家的食物,弄坏东西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生5仍笑,他生忙着支招。
生5:拴住它。
师:拴住它,对吧。这样就不会继续破坏食物了。我们回来,当出现生物入侵者时,人类该怎么办?
生5:采取措施。
师:什么措施?比如说……
他生:引进天敌,制造毒药,捕杀它。
师:好,具体怎么办我们今天不研究了,那是生物学家、生态学家的事。我们梳理一下。(课件出示)生物种类的自然繁衍和迁移,是非常缓慢的,并受空间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
师:文章哪些地方提到了“人为干预”?
众生:第3段,第8段。
师:第8段中以美国为例说到了世界各国的措施。我国也有自己相应的措施。我们看。
师:时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随时入侵的可能,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对“生物入侵者”现象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反思:
综观以上教学片段,学生回答不够精确,教师引导生拉硬拽。尤其是对问题4的回答,动用了两位学生,再加上我的“强势”引导,才勉强有些思路。
从教学内容选择的角度看,我的选择是合乎学理的,不存在教学内容偏、难的问题,那么,为什么课堂教学却是如此耗时费神呢?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和思考时间。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先速读课文,之后才出示了四个问题,在这样的安排中,学生先前的阅读是缺失明确导向的,面对四个问题时便多了紧张、少了从容,无法短时间内给出“圆满”的思考结果。如先出示问题,后进行阅读,会有效提升阅读、思考的针对性。
二是问题4本身存有提问不清、解答不明的缺陷。在先前的备课中,我直接从《教师教学用书》上“挪用”了这一问题及其答案,没有细加推敲。结果造成在课堂教学中显露了其中的缺陷,给学生的思考造成了一定的障碍,给教学产生了较大的阻力。
三是教师没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补救充分阅读的缺失。其实,面对课堂教学显示出的问题,如果我能及时调整策略,是可以有效补救的,如我把问题四细化为“什么情况下需要‘人为干预’?‘人为干预’的结果会怎样?”,学生的思考会更有针对性,或者指导学生阅读文中提到“人为干预”一词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思考采取“人为干预”的前提和结果,也应会有较好的效果。
循序渐进 自主探究
——思维提升源于自主思考实践
教学片段二:
师: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是需要我们细加研究的。首先我们概括每一段的段意。(课件出示:理读课文,概括段意。——概括每段段意,梳理文章思路。)学生阅读课文,勾画关键词。(用时约4分钟)
师:好。我们逐段梳理每一段的意思。首先看第1段。
生1:生物入侵者的危害。
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内容吗?
生1:生物入侵者的概念。
师:完整地总结应是,提出生物入侵者的概念,并点明它的危害。
生2:第2段,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
师:生物在自然条件下迁移、繁衍,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平衡。
生3:斑贝给美国造成的经济损失。
师:不仅有斑贝,还说到了天牛、红蚂蚁。显然这三者都是例子,它们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3: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
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
生4:生物入侵者也对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师:这样看来,我们可以把第3段、第4段的意思合并一下。
生4:都是写生物入侵者带来的危害。
师:概括很好。往后。
生5:生物入侵是由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
师:也就是说,生物入侵的……
生5:原因和途径。
生6:面对生物入侵者人们束手无策。
师:一种情况,束手无策。
生7:一个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必然遵循物竞天择的法则,不必担心。
师:有学者专家认为不必担心。综合第6段、第7段,都是写人们的…… 生7:对策。
生8:世界上许多国家采取了措施。
师:这样看来,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众生:逻辑顺序。
师:注意发音,“luójí”。
师:我们具体分析一下。
(课件出示)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引出话题;接着摆出现象,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做一下笔记。
反思:
以上教学环节是按照“逐段概括——合并归纳——得出认识”的次序展开的,核心教学目标是教学如何理清说明文的顺序。
从教学实践看,学生的概括能力较好,而合并归纳能力较弱,教学环节的展开还算流畅。今后教学中需要加强的是,不要一直把思考的主线握在教师的手中,应放手让学生来合并归纳。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3本课在教学环节设计方面,思路还较为清晰,但在一些教学细节方面处理得还不够到位。主要表现为:
在教学第一部分发现人类的遗传现象教学中,前4个小环节分别是:(1)为走失得孩子找父母(2)汇报(3)提问:你是怎么帮他们找到父母的?(4)学生说理由。在教学时,没有很好的利用小组讨论,而是让学生单个汇报,而且在汇报时直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导致学生说得不够全面,而且说得特征也不够具体。如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看看哪个小组找到的理由多,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给学生讨论的时间,指导学生把特征说得更具体些。
二、概念出示得不够自然顺畅,铺垫的不够。
在学生猜是谁的父母活动中,学生说明是按长相找到同学的父母的,并大致说说同学哪些地方与他的父母像之后,就把遗传的概念出示了,有些仓促。长相只是人的特征的一方面。应该再让学生扩展到其他方面特征去说说自己与父母的相似之处,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什么是遗传,让学生明白不光只是长相会发生遗传,性格、血型、习性、肤色等方面都有可能发生遗传。
改正:在教第一个班级时,出现的教学问题,在后两个教学班做了及时的调整和改进,改进后,学生在课堂上汇报的相似特征更多更全面了,而且特征说的也更具体了。由于调动学生说出了自己除了长相以外与父母在其他特征方面的相似之处,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什么是遗传。教学实效性增强。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4跟岗期间,我上了一节汇报课,所选课文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生物入侵者》。现就这节课说说我的反思。
接到上课任务时,我很为难,一来这篇课文我从来没讲过;二来准备的时间太少,只有一个完整的半天;三来说明文一直是我的弱项。对着课文,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后来,听了其他老师的几节别的课,发现,真正高效的课堂一点都不花哨。所以我想,就将这节课定位为一节常态课,根据文体特征,重点解决说明对象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这三个问题。为此,我设计了三个问题:一、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二、围绕说明对象,概括每一段内容;三、从文中找出一处说明方法,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我想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回答问题。拓展环节我用的是课后的问题,即让学生说说身边的“生物入侵者”以及对它们的态度。因为是借班上课,对学生完全陌生,所以我想到用小组竞赛的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
评课的老师认为,自读前的三个问题,指向明确,且逐层递进;竞赛的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热闹是真的,但我却觉得不理想。
首先,因为紧张,某些内容没能及时展示,如原本导入后应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结果是直接点到了自读提示;又如在学生讲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后,应出示课件,归纳相关内容,后来也被我跳过了。
其次,因为课堂掌控能力不强,使得课堂有些无序。原本自读提示的三个问题是层层深入的,在让学生起来回答时,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临时决定让学生自选题目,不需要按照我给出的顺序作答。结果,一个学生回答了第三题,下一个学生回答了第一题,再下一个学生则又回到第三题。于是课堂给人留下了条理不清的印象。评课时,有老师提出,只要在讨论回答环节结束时,老师进行归纳,简单梳理一遍,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这确实是个好办法。
再者,因为能力所限,课堂容量太小。在解决说明方法这个问题时,学生能准确说出某处使用的是哪一种说明方法,能简单回答不同说明方法的作用,我便满足于此,不再继续追问。其实通过对本单元几篇说明文的学习,学生对说明方法掌握得还是比较好的,所以这里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时间,让学生先组织好语言,必要时可以写一下,让他们用流畅的语言说清楚说明方法的作用。这也说明我备课备得还不够细致,今后应该加大对教材的研读力度。
此外,讨论环节没有掌握好时间,以致在下课铃响后才匆匆小结。
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身边的同伴给了我很多的建议,从中,我更深刻地领会到,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对课文内容应有所取舍,重点突破。
虽然这是一节有很多瑕疵的课,但通过这节课,我又学到了很多东西,为日后的说明文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从这个角度看,这节课还是很有意义的吧。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5在教学时,由现实生活中生物入侵的事例导入,学生初读课文积累词语并了解文章大意,在具体分析文章内容时,注意体现教师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说明文章的写作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最后联系实际,请学生试用一两种说明方法介绍你知道的生物入侵事例并出谋划策提出可行性对策,在此环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授课后,我认为此堂课基本实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学生参与面较广,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轻松、民主、主谐。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最后联系实际,请学生试用一两种说明方法介绍你知道的生物入侵事例并出谋划策提出可行性对策中,做得不过到位,没有结合运用一两种说明方法来进行介绍。在一些细节处理不够到位,我想如果能处理以上问题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6《生物入侵者》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介绍了生物物种的迁移对人类造成危害,对其他物种以及物种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的事实,说明物种一旦离开它原有的生存坏境,在一个没有天敌的新的坏境里生存就会给生态坏境带来危害,他们就成了生物入侵者,从而把人类带入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本文采用逻辑顺序来介绍生物入侵者以及他们带来的危害,运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同时又使用拟人手法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有趣、活泼自然,增强了可读性。
本文为自读课文,指导学生自读本文,除了理清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外,还应该学习运用文中介绍的有关生物污染的知识,提高防范意识,加强生态保护,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价值,积极抵抗外来生物的侵入。能使学生明白“关注生态坏境,就是关心人类自己”。
学习本文时,我主要是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如在学生读完课文后,让学生自己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或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总结出来,一一出现在黑板上(从易到难的顺序)。然后进行分组讨论,组内先解决问题。讨论结束后,从前到后依次来解决。学生们的发言都很积极,且基本都能回答正确。只有到后来两个较难一点的问题: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大部分学生就不太理解了,这时我只稍稍点拨了一下,如1:问学生生物在没有人干预的情况下它的迁移是怎样的?生回答说是缓慢的,空间跨度小。我又问学生生物在有人干预的时候是怎样的?生说空间跨度非常大,是我们无法想象到的。我又问学生在生物迁移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什么?学生异口同声的说是人为干预。此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
在如2:我直接问学生生物如果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的话,会怎样?生说就会大量繁衍。我接着问大量繁衍的结果是?生说给当地带来极大地危害:破坏当地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带来极大地经济损失。学生一下豁然开朗,第2个问题也轻松解决了。
因此,从本文的教学中,我学到了一些阅读教学提问的技巧:
一、那就是如果遇到较难理解和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不防试着把这个大的问题或难理解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问题或是一个一个的简单的问题,一个一个的去解决,最后便会轻轻松松的把这个大的或是很难的.问题就彻底解决掉了。
二、有时候我们在学习课文时完全可以把它交给我们的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提出一些与本文相关的问题,也或是自己不懂的。先学生自己解决,不会的老师再去说。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此方法是我在本文教学过程中领悟到的,效果非常好。我将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摸索。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7根据新课改的精神,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能力,而且也要重视基础教学方针,结合本课特点,我为本课制定了几个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积累词语。
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时,由学生根据事例给“生物入侵者”定义入手,学生初读课文积累词语并了解文章大意,在具体分析文章内容时,注意体现教师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说明文章的写作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最后联系实际,请学生出谋划策提出可行性对策,在此环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授课后,我认为此堂课基本实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学生参与面较广,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轻松、民主、主谐。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在学习课文内容时,让学生把三、四自然段连读后再分析生物入侵者的危害会更好;由于时间较紧张,一些环节处理不够到位;分析说明顺序时,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特别是关于最后一个环节“出谋划策”,在课堂上时间紧张,我想充分利用好时间,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8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说明文。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设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2.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从实际上课情况来看,我觉得《生物入侵者》这一课合理之处有:
一、新课标多处提到“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的好课文。新课标也强调学习生活中 “合作、探究”,本课正可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尝试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在“体验反思”环节中设置了以下三个思考题:1.你还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2.我们该怎么做?3、人与自然如何相处?就此拟写一则宣传标语。合作学习的方式是班上同学组成4人一学习小组,相互协作,合理分工,共同完成这项学习任务。这种学习方式既可以使我们获得丰富的学习材料,又可以吸取他人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这一环节,也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合理运用教学媒体,整合教学。本课的说明对象是生物入侵者,在导入新课之后,我安排了一个环节,取名为“你认识我吗”?其中展示了文中提到的生物,请同学们认出来,这既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课堂气氛,在此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效果不错。
三、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说明文,对说明文的特质有了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是告诉学生们,这节课我要教给你们什么,而是让学生自己思索,这篇课文我可以学到什么。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了说明文学习的精髓,即说明内容、方法和顺序。
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感觉有些值得肯定的同时,也有不少遗憾 :
一、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容量很大,但无形中也产生了脚步匆匆地感觉,像体验反思部分,假如时间允许,同学们的讨论可以更充分些,对课文的理解会更深入些。
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很差。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或表达看法时,出现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绘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对生物入侵者缺乏了解,二是学生语言比较苍白。这也是今后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
三、教学设计与学生的表现和理想相距仍有一段距离,自己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难以出现,这说明教师自身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
总之,联系《生物入侵者》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面对这篇课文只是一个文本,其意义是多样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
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的责职并不在于对教材、教参或某种观点的诠释,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到创新性学习,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角融合,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激发创新欲望。我真心地希望经过探究和剖析,发现不足,并在日后的教学中使自己更上一层楼。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9本文是人教版八上第四单元的第19课,由于在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8课说明文,学生对说明文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尝试练习法,主要是用学生现有的学案上的几道题来达到练习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题: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说说文章围绕“生物入侵者”介绍了哪些内容,要求进行简要的概括。
2、为生物入侵者下一个定义。
3、判断两句话的说明方法并分析作用。
4、考查语言准确的题型。
5、说说你还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
从练习的情况来看,第一题较难,学生完成得不好,完成这道题需要学生有很好的整体感知能力,要先把文章划分为几部分,然后再具体考虑每一部分内容,接着还得分别概括,最后再综合到一起。从文本来看,学生读懂就该不费劲,但概括起来并不容易,其中文中有明确提示语是第7、8段,第8段的中心句可以用于概括,但还需稍作简略,而第7段则需要整体把握,知道本段写了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对如何避免生物入侵者的危害的不同主张。而对于第一段的原话所涉及的两方面内容,则需要学生明白它们是在讲生物入侵者的哪方面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生物学得好一些可能有助于明确这两方面内容。在讲解这道题时做得还不够好,没有达到很好的提升学生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的目的,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时间,教给学生好的方法。第二题部分学生能找到原因,只有少数学生理解能力较差,对下定义,对文章内容还不够理解,只能教给他们找原话的一些技巧。第三题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理解得不深,因此分析作用时不知运用说明方法有什么样目的。第4题则在于学生在理解词义上训练得太少,对词义的把握不够好。第5题则反映出来学生的知识面太狭窄。
总的来说,练习的效果不是很好,主要在于阅读材料的难易度不易把握,但通过训练发现了不少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使学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要想达到更好的效果,我觉得可以先整体教,教给学生整体把握和概括的方法,在概括方法上还可以给学生举例,并加以训练,让学生学会概括,还可以化难为易,设计不同的梯度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表现的机会。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10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说明文。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设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并且采用导学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从实际上课情况来看,我觉得《生物入侵者》这一课合理之处有:
一、新课标多处提到“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的好课文。新课标也强调学习生活中“合作、探究”,本课正可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尝试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在“体验反思”环节中设置了以下三个思考题:
1.通过自学你还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
2.我们该怎么做?
3人与自然如何相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班上同学组成4个学习小组,相互协作,合理分工,共同完成这项学习任务。这种学习方式既可以使我们获得丰富的学习材料,又可以吸取他人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这一环节,也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在教学时,由学生根据事例给“生物入侵者”定义入手,学生初读课文积累词语并了解文章大意,在具体分析文章内容时,注意体现教师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说明文章的写作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最后联系实际,请学生出谋划策提出可行性对策,在此环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授课后,我认为此堂课基本实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学生参与面较广,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轻松、民主、主谐。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在学习课文内容时,让学生把三、四自然段连读后再分析生物入侵者的危害会更好;由于时间较紧张,一些环节处理不够到位;分析说明顺序时,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特别是关于最后一个环节“出谋划策”,在课堂上时间紧张,我想充分利用好时间,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三、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说明文,对说明文的特质有了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是告诉学生们,这节课我要教给你们什么,而是让学生自己思索,这篇课文我可以学到什么。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了说明文学习的精髓,即说明内容、方法和顺序。
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感觉有些值得肯定的同时,也有不少遗憾:
一、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容量很大,但无形中也产生了脚步匆匆地感觉,像体验反思部分,假如时间允许,同学们的讨论可以更充分些,另外我还准备了让学生说说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生物入侵者?写成一篇小报告,这个教学环节没有实现,到下一节课时才补上的。
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很差。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或表达看法时,出现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绘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对生物入侵者缺乏了解,二是学生语言比较苍白。这也是今后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
三、教学设计与学生的表现和理想相距仍有一段距离,自己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难以出现,这说明教师自身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
总之,联系《生物入侵者》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面对这篇课文只是一个文本,其意义是多样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的责职并不在于对教材、教参或某种观点的诠释,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到创新性学习,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角融合,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激发创新欲望。我真心地希望经过探究和剖析,发现不足,并在日后的教学中使自己更上一层楼。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11【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特点,了解事理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
2、运用学习的方法筛选、整理材料,提高事理说明文的阅读、写作能力。
3、了解本文介绍的生态知识、生物污染的常识,提高防范意识。培养学生的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及特点,理解事理说明文常用的逻辑的说明顺序,运用学习的方法筛选、整理材料,初步掌握写作简单事理说明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学生预习】
1、预习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给生字词注音、解释、造句。
2、利用书籍、网络等手段收集有关生物入侵的资料。
【教学过程】
1、多媒体展示:西瓜、玉米、西红柿等我国引进的优良品种的图片。学生根据图片来说出名称。
2、多媒体展示部分生物入侵者的图片。
3、解题入侵的含义。
说明:导入新课中,笔者原先设想用伽利略号探测器坠毁土星这一当时新近发生的事件,作为人类避免生物入侵现象的话题引入新课。校本教研的课题组认为,情境──互动教学法中,这一导入新课的设计,学生的互动面不广,无法在课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在林璇老师的建议之下,将话题定位于学生日常所熟知的外来物种上。用多媒体的精美画面创设了悬念,引发学生学习课文,探究生物入侵者的兴趣。实际上课的效果证明这一修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课堂中师生的互动也起了很好的余热作用。
1、读一读: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⑴ 生物入侵者带来怎样的危害?
⑵ 造成生物入侵的原因和途径是什么?
⑶ 生物学家们对待生物入侵的态度怎样?
⑷ 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议一议:
⑴ 议文章的说明顺序:
学生回答思考题,并完成文章结构框架图,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以及这一说明顺序的作用:使说明有条理,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引出生物入侵者(话题)
摆出生物入侵者(现象)
生物入侵 探究生物入侵的(原因)逻辑顺序
揭示生物专家的(态度)
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说明: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校本课题组王盖英老师建议,通过文章结构框架,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因此在第二稿时加入了这一框架图。
⑵ 议文章的说明方法:
学生找出文章中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语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3、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
⑴ 逻辑顺序使事理说明文更具条理性,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⑵ 适当运用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更具吸引力。
⑶ 议材料、仿写。
四人小组讨论组员收集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资料,仿造文中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重新组织材料说明一种生物入侵者。并形成提纲。
1、说一说:
小组代表上台说一说讨论的结果。(多媒体展示有关的图片资料,并由该小组派代表讲解提纲内容。)
2、写一写:
布置作业:根据小组讨论、组织素材,介绍自己感兴趣生物入侵者,写成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注意用上适当的说明方法、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
【教学反思】
Tell me and I forget,show me and I remember,involve me and I understand.(告诉我的,我会忘记;演示给我看的,我记得住;让我参与学习的,我才能理解。)
──[美]杰明·富兰克林
实践出真知,是我这一教学设计的指导理念。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才能对知识有更深刻的映像,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讲授知识、演示知识的同时,还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学习。语文课堂上的仿写练习目的也在于此。学生现学现卖趁热打铁,使学生当堂获得一种方法、一种技能。语文并不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将很抽象的可意会难言传的写作思路,变成很有操作性的,直观的练习,成了这堂课设计的重点。教学过程主要突出了:读、议、说三个环节,是在为写作铺垫。读一读课文的内容;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议一议对课文的理解和有关的知识;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收集的信息;最后动笔模仿着写一写。本文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事理说明文的常用的说明方法、逻辑的说明顺序、训练学生筛选材料的能力。说明顺序是学生学过的旧的知识,作为一个巩固的知识训练。
强化说明方法的运用,在这篇文章教学处理上是一个亮点。因为,这篇文章的知识在生物课上学生们是见过、学过的。如果纯粹是讲知识的话,就很容易将语文课上成生物课了。因此,教学是突出强调了语文知识的一面。表现在:
1、课文分析时强调了说明文的要素之一:说明方法。2、在学生介绍生物入侵资料时,强化了学生在语言表述中说明要素的运用。当一位学生介绍完材料,同学们有针对性地对其中所运用的说明要素进行评析。在教学的拓展环节中,让学生有意识的模仿文中的写法来组织材料,学生针对归纳的特点,筛选手头的材料。通过小组成员的讨论归纳出手头的资料。在说一说环节中,学生上台来解说材料,是对学生口头表达的训练,又是对课堂内容的延伸训练。进而达到本课的教学中的写作目的。
在媒体的运用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学生临场回答的不确定性,在说一说这张课件的制作中运用了超级链接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临时切换的慌乱。
当然,这堂课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待商榷,如教学目的中了解本文介绍的生态知识、生物污染的常识,提高防范意识。培养学生的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这一点就体现得不够突出。字词缺少时间强调。原先设想使用穿插讲解的方式灵活的点到即止,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上,却疏忽了这一点。
【行家点评】
语文组首席教师林璇老师点评:本教学设计能紧扣单元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精神的要求。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尤其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表要求。读、说、议、写四个还击让学生参与认知过程。有效地培养阅读能力。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以探究合作为训练主线,让学生在获取信息筛选信息,质疑解题的过程中的阅读说明文之法。因此本教学设计是合理而有创新特色的。
校教科室副主任黄乃禧老师点评:本教学案例突出了双主探究,历练得法校本课题的思想。师生当堂交流探究,学生合作训练。让学生做到了一课一得。以课文为例,拓展了学生事理说明文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参与其中掌握了生动地说明语言的运用。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上台展示的只能代表一家之言,如能随机点评学生的作品,将能兼顾得比较全面。
语文教研组组长蔡戎老师点评:这一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学生充分理解了逻辑顺序与说明方法的作用的基础上,动手实践写作,做到了有讲有练,讲练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能有所得。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基础知识的强调还是显得不足,有待改进。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12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使我校的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12月13日至15日,我校进行了每年一度的课堂教学大比赛,在此次比赛中,我执教了科技工作者梅涛的说明文《生物入侵者》。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能力,而且也要重视基础教学方针,结合本课特点,我为本堂课制定了几个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积累词语。
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时,由学生根据事例给“生物入侵者”定义入手,学生初读课文积累词语并了解文章大意,在具体分析文章内容时,注意体现教师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说明文章的写作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最后联系实际,请学生出谋划策提出可行性对策,在此环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授课后,我认为此堂课基本实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学生参与面较广,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轻松、民主、主谐。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
在学习课文内容时,让学生把三、四自然段连读后再分析生物入侵者的危害会更好;由于时间较紧张,一些环节处理不够到位;分析说明顺序时,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特别是关于最后一个环节“出谋划策”,在课堂上时间紧张,我想充分利用好时间,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通过这次听课、评课,获益匪浅。我相信,只要付出一定会有收获。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13“生物入侵者”指的是“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在上这一课时,学生找到了课文中的原文来阐释了“生物入侵者”的含义。我也认同了这种说法。可是,在随后的教学探讨中,我发现对于文中的这句话,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否则,会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错误。
“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方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要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作者如是说。但这样说有失偏颇。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后来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比如,原产于西域的黄瓜,在西汉时引种到中国后,并未见其对某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并没有给人类社会造成经济损失,反倒是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增加了可食菜肴的品种。像黄瓜这样的“移民”,生活中可谓多多。如西红柿、胡萝卜等这样带有“西”、“胡”字眼的植物,或是由国外引进,或是由少数民族地区引种。它们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改变,但,是有益的。
当然,反面的例子也是有的。几十年前我国从国外引进了一种植物——水葫芦,曾一度用它净化污水。后来,引入“高原明珠”滇池后,水质污染导致它疯长,几乎覆盖了整个滇池,使很多水生植物几乎绝迹,每年国家要花巨资打捞。类似的还有薇甘菊,它也使深圳滨海大道北侧的红树林区,由80000多平方米锐减至不到20xx平方米。紫茎泽兰也在四川凉山上惟我独尊。
这样看来,对于生物“移民”,我们不能如作者那样,一概称之为“生物入侵者”,看之色变。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些生物“移民”中,也有许多有益于自然和人类的物种。它们也会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民展,也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福祉。但是,对于“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的物种,我们也要提高警惕,不能让它们无节制的繁衍。
所以,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勇于质疑,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从而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不然,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14《生物入侵者》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篇课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对于本文的教学,应以学生自读探究为主,教师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教师只做必要的点拨指导。
我结合本文课型和单元教学目标,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生物入侵的知识;
2、理清说明顺序;
3、体会文中说明方法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
2、在预习先学的基础上,明确说明顺序,讨论说明方法,品析说明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环保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理清说明顺序;
2、把握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生物入侵这种现象。
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多单元阅读说明文的经验,对说明文有了一定了解和知识积累,大部分学生明了说明文学习的精髓,即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及说明文语言科学准确的特点。如何结合本文内容,准确的表述,灵活的应用,还需要教师课堂指导。此外,学习说明文比较枯燥乏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投入到本文的学习中来,适时激趣显得很重要。
我秉承我们学校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我在先学环节即预习部分布置了三个问题:
1.梳理课文内容,勾画关键词句;
2.找出文中的说明方法,并批注其作用;
3.查找我国的生物入侵现象及其危害,按照入侵者、原产地、入侵地、危害这样的模式整理。
我力求通过本课的教学为学生打开一扇学习科普作品的窗。“知识之窗”“写作之窗”“语言之窗”“科学之窗”“环保之创”板块活动,教给学生学习科普作品的方法。我的具体教学环节是这样的:
(一)以“人类入侵”导入
引出生物入侵话题。
(二)先学展示,把握内容
1、学生报道课文内容。
2、梳理说明顺序。
3、分析说明方法。
(三)合作探究
赏析说明语言。
(四)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
2、拟一条关于生物入侵的环保标语。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对学生的先学把握不到位,在报道课文内容时,学生的参与不积极,参与的只有个别学生,应该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先讨论交流课文内容,师生共同梳理了课文内容之后再进行报道,才能达到扎实掌握课文内容的效果。在梳理说明顺序时,应该先把之前梳理的课文内容提要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在调换顺序让学生思考,按照调换后的顺序介绍可不可以,学生会有更直观的印象,对说明顺序就一目了然了。在赏析说明语言时,我换了一种较为新颖的方式,让学生当回小老师,就说明方法出题,自己在班内找学生回答,学生比较有新鲜感,参与踊跃。在赏析说明语言时,我做了两点提示,找出形象生动的语言,找出科学严谨的语言,学生有了明确的指向,积极讨论,发言很精彩,把课文中的知识点大都赏析到了。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展示的预习时查阅的生物入侵的例子,开拓了视野,最后的一个小练笔原来的预设是在课堂上当场完成,当堂展示,可惜在梳理内容环节占用时间过多,后面时间不够没能让学生当堂完成展示,留作了课后作业。
总之,这堂课公开课上完专家老师的点评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也成长了许多,更让我明确了后期努力的方向,我将不断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一名更优秀的语文老师。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15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说明文。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设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从实际上课情况来看,我觉得《生物入侵者》这一课合理之处有:
一、新课标多处提到“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的好课文。新课标也强调学习生活中“合作、探究”,本课正可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尝试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在“体验反思”环节中设置了以下三个思考题:1。你还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2。我们该怎么做?3人与自然如何相处?就此拟写一则宣传标语。合作学习的方式是班上同学组成4个学习小组,相互协作,合理分工,共同完成这项学习任务。这种学习方式既可以使我们获得丰富的学习材料,又可以吸取他人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这一环节,也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合理运用教学媒体,整合教学。本课的说明对象是生物入侵者,在导入新课之后,我安排了一个环节,取名为“你认识我吗”?其中展示了文中提到的生物,请同学们认出来,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课堂气氛,在此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效果不错。
三、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说明文,对说明文的特质有了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是告诉学生们,这节课我要教给你们什么,而是让学生自己思索,这篇课文我可以学到什么。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了说明文学习的精髓,即说明内容、方法和顺序。
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感觉有些值得肯定的同时,也有不少遗憾:
一、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容量很大,但无形中也产生了脚步匆匆地感觉,像体验反思部分,假如时间允许,同学们的讨论可以更充分些,另外我还准备了一则名人名言作为课外积累,这个教学环节没有实现,到下一节课时才补上的。
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很差。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或表达看法时,出现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绘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对生物入侵者缺乏了解,二是学生语言比较苍白。这也是今后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
三、教师基本功不够扎实。在教学过程中,个别字词发音不准。其实,这不是说我不会读这个字,而是临场吐字的准确率有待提高。教学课件上出现一个错别字,在资料搜集上整理上不够细致。
四、教学设计与学生的表现和理想相距仍有一段距离,自己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难以出现,这说明教师自身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
总之,联系《生物入侵者》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面对这篇课文只是一个文本,其意义是多样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的责职并不在于对教材、教参或某种观点的诠释,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到创新性学习,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角融合,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激发创新欲望。我真心地希望经过探究和剖析,发现不足,并在日后的教学中使自己更上一层楼。
第二篇:《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事理说明文。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设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2.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并且采用导学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从实际上课情况来看,我觉得《生物入侵者》这一课合理之处有:
一、新课标多处提到“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的好课文。新课标也强调学习生活中 “合作、探究”,本课正可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尝试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在“体验反思”环节中设置了以下三个思考题:1.通过自学你还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2.我们该怎么做?3人与自然如何相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班上同学组成10个学习小组,相互协作,合理分工,共同完成这项学习任务。这种学习方式既可以使我们获得丰富的学习材料,又可以吸取他人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这一环节,也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在教学时,我从介绍水葫芦,特别介绍它的危害。由学生根据事例给“生物入侵者”定义入手,学生初读课文积累词语并了解文章大意。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出课文介绍生物入侵者哪几方面的知识。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授课后,我认为此堂课基本实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学生参与面较广,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轻松、民主、主谐。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在学习课文内容时,让学生把三、四自然段连读后再分析生物入侵者的危害会更好;由于时间较紧张,一些环节处理不够到位;分析说明顺序时,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在课堂上时间紧张,我想充分利用好时间,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三、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说明文,对说明文的特质有了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是告诉学生们,这节课我要教给你们什么,而是让学生自己思索,这篇课文我可以学到什么。并在课堂开展模拟焦点访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更加生动,又很好锻炼学生素质。
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感觉有些值得肯定的同时,也有不少遗憾 :
一、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容量很大,但无形中也产生了脚步匆匆地感觉,像体验反思部分,假如时间允许,同学们的讨论可以更充分些,另外我还准备了让学生说说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生物入侵者?写成一篇小报告,这个教学环节没有实现,到下一节课时才补上的。
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很差。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或表达看法时,出现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绘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对生物入侵者缺乏了解,二是学生语言比较苍白。这也是今后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
三、教学设计与学生的表现和理想相距仍有一段距离,自己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难以出现,这说明教师自身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
总之,联系《生物入侵者》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面对这篇课文只是一个文本,其意义是多样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到创新性学习,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角融合,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激发创新欲望。我真心地希望经过探究和剖析,发现不足,并在日后的教学中使自己更上一层楼。
第三篇:《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1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说明文。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设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并且采用导学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从实际上课情况来看,我觉得《生物入侵者》这一课合理之处有:
一、新课标多处提到“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的好课文。新课标也强调学习生活中“合作、探究”,本课正可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尝试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在“体验反思”环节中设置了以下三个思考题:
1.通过自学你还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
2.我们该怎么做?
3人与自然如何相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班上同学组成4个学习小组,相互协作,合理分工,共同完成这项学习任务。这种学习方式既可以使我们获得丰富的学习材料,又可以吸取他人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这一环节,也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在教学时,由学生根据事例给“生物入侵者”定义入手,学生初读课文积累词语并了解文章大意,在具体分析文章内容时,注意体现教师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说明文章的写作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最后联系实际,请学生出谋划策提出可行性对策,在此环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授课后,我认为此堂课基本实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学生参与面较广,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轻松、民主、主谐。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在学习课文内容时,让学生把三、四自然段连读后再分析生物入侵者的危害会更好;由于时间较紧张,一些环节处理不够到位;分析说明顺序时,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特别是关于最后一个环节“出谋划策”,在课堂上时间紧张,我想充分利用好时间,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三、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说明文,对说明文的特质有了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是告诉学生们,这节课我要教给你们什么,而是让学生自己思索,这篇课文我可以学到什么。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了说明文学习的精髓,即说明内容、方法和顺序。
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感觉有些值得肯定的同时,也有不少遗憾:
一、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容量很大,但无形中也产生了脚步匆匆地感觉,像体验反思部分,假如时间允许,同学们的讨论可以更充分些,另外我还准备了让学生说说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生物入侵者?写成一篇小报告,这个教学环节没有实现,到下一节课时才补上的.。
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很差。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或表达看法时,出现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绘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对生物入侵者缺乏了解,二是学生语言比较苍白。这也是今后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
三、教学设计与学生的表现和理想相距仍有一段距离,自己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难以出现,这说明教师自身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
总之,联系《生物入侵者》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面对这篇课文只是一个文本,其意义是多样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的责职并不在于对教材、教参或某种观点的诠释,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到创新性学习,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角融合,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激发创新欲望。我真心地希望经过探究和剖析,发现不足,并在日后的教学中使自己更上一层楼。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2
本文是人教版八上第四单元的第19课,由于在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8课说明文,学生对说明文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尝试练习法,主要是用学生现有的学案上的几道题来达到练习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题: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说说文章围绕“生物入侵者”介绍了哪些内容,要求进行简要的概括。
2、为生物入侵者下一个定义。
3、判断两句话的说明方法并分析作用。
4、考查语言准确的题型。
5、说说你还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
从练习的情况来看,第一题较难,学生完成得不好,完成这道题需要学生有很好的整体感知能力,要先把文章划分为几部分,然后再具体考虑每一部分内容,接着还得分别概括,最后再综合到一起。从文本来看,学生读懂就该不费劲,但概括起来并不容易,其中文中有明确提示语是第7、8段,第8段的中心句可以用于概括,但还需稍作简略,而第7段则需要整体把握,知道本段写了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对如何避免生物入侵者的危害的不同主张。而对于第一段的原话所涉及的两方面内容,则需要学生明白它们是在讲生物入侵者的哪方面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生物学得好一些可能有助于明确这两方面内容。在讲解这道题时做得还不够好,没有达到很好的提升学生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的目的,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时间,教给学生好的方法。第二题部分学生能找到原因,只有少数学生理解能力较差,对下定义,对文章内容还不够理解,只能教给他们找原话的一些技巧。第三题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理解得不深,因此分析作用时不知运用说明方法有什么样目的。第4题则在于学生在理解词义上训练得太少,对词义的'把握不够好。第5题则反映出来学生的知识面太狭窄。
总的来说,练习的效果不是很好,主要在于阅读材料的难易度不易把握,但通过训练发现了不少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使学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要想达到更好的效果,我觉得可以先整体教,教给学生整体把握和概括的方法,在概括方法上还可以给学生举例,并加以训练,让学生学会概括,还可以化难为易,设计不同的梯度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表现的机会。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3
在教学时,由现实生活中生物入侵的事例导入,学生初读课文积累词语并了解文章大意,在具体分析文章内容时,注意体现教师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说明文章的写作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最后联系实际,请学生试用一两种说明方法介绍你知道的'生物入侵事例并出谋划策提出可行性对策,在此环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授课后,我认为此堂课基本实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学生参与面较广,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轻松、民主、主谐。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最后联系实际,请学生试用一两种说明方法介绍你知道的生物入侵事例并出谋划策提出可行性对策中,做得不过到位,没有结合运用一两种说明方法来进行介绍。在一些细节处理不够到位,我想如果能处理以上问题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4
如何打造高效课堂、优质课堂,是语文界、也是我自己近年来思考的一个问题。整体而言,课堂教学涉及“教什么”和“怎样教”这两个问题。“教什么”指向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的问题,“怎样教”指向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展开问题。
备教《生物入侵者》公开课的过程中,我在这两个方面有了较深的认识。
下面选取两个教学片段展开反思。
充分阅读 精致设题
——顺畅的教学源于精致的设计
教学片段一:
师:下面,我们进入课堂学习的第一环节,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请同学们速度课文。
(课件出示: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学生默读课文。(用时约4分钟)
师:好。我们首先思考以下问题。看到问题后,我们首先要找到答题区间,就是说,在课文的第几段我们能找到答案,然后阅读相关文段,解答问题。首先看第一题:“生物入侵者”是指 。它有什么危害?
生1: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
师:你是从第一段中找到答案的,对吧?你是直接读了原文,而我们这里是问“生物入侵者”是指,所以,需要调整一下语言次序。“生物入侵者”是指原
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看第二问,有什么危害?
生1: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们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对被入侵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种性构成极大的威胁。
师:两方面,一是经济,二是物种。
师:第二题:为什么对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这种普通人不会感到惊讶的事情,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却会认为这“不是件寻常小事”?往后。
生2:普通人不会感兴趣,生物学家、生态学家对这件事就会与自己的思考。 师:从他们的专业的角度来思考,进行研究。
师:再看问题三: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生3: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
师:当一个物种无节制繁衍,大量繁衍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 众生:产生生物入侵者。
师:也可能……
众生:没有产生生物入侵者。
师:也就是当地的生物平衡没有被打破。好,我们可以做如下梳理。(课件出示)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干预打破了这种平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师:看最后一个问题: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生4:“人为干预”就是把一个物种带到新的环境中,使它成为生物入侵者,破坏了生态平衡。
师:也许是这个问题本身有些模糊,我们看关键词“如何理解”,这样的题,我们一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生4沉默。
师:往后。
生5:一种生物在新环境中繁殖很快,给当地带来了损失。
师:看来,是大家不理解“人为干预”的意思。你觉得什么时候我们人类会采取“人为干预”?
生5:把一个物种由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
师:我们前面说了,这种情况下会产生生物入侵者。这时,人类会怎么办?
生5笑而不答。
师:这样,我们换个角度。你养过猫吗?猫偷吃你家的食物,弄坏东西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生5仍笑,他生忙着支招。
生5:拴住它。
师:拴住它,对吧。这样就不会继续破坏食物了。我们回来,当出现生物入侵者时,人类该怎么办?
生5:采取措施。
师:什么措施?比如说……
他生:引进天敌,制造毒药,捕杀它。
师:好,具体怎么办我们今天不研究了,那是生物学家、生态学家的事。我们梳理一下。(课件出示)生物种类的自然繁衍和迁移,是非常缓慢的,并受空间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
师:文章哪些地方提到了“人为干预”?
众生:第3段,第8段。
师:第8段中以美国为例说到了世界各国的.措施。我国也有自己相应的措施。我们看。
师:时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随时入侵的可能,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对“生物入侵者”现象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反思:
综观以上教学片段,学生回答不够精确,教师引导生拉硬拽。尤其是对问题4的回答,动用了两位学生,再加上我的“强势”引导,才勉强有些思路。
从教学内容选择的角度看,我的选择是合乎学理的,不存在教学内容偏、难的问题,那么,为什么课堂教学却是如此耗时费神呢?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和思考时间。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先速读课文,之后才出示了四个问题,在这样的安排中,学生先前的阅读是缺失明确导向的,面对四个问题时便多了紧张、少了从容,无法短时间内给出“圆满”的思考结果。如先出示问题,后进行阅读,会有效提升阅读、思考的针对性。
二是问题4本身存有提问不清、解答不明的缺陷。在先前的备课中,我直接从《教师教学用书》上“挪用”了这一问题及其答案,没有细加推敲。结果造成在课堂教学中显露了其中的缺陷,给学生的思考造成了一定的障碍,给教学产生了较大的阻力。
三是教师没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补救充分阅读的缺失。其实,面对课堂教学显示出的问题,如果我能及时调整策略,是可以有效补救的,如我把问题四细化为“什么情况下需要‘人为干预’?‘人为干预’的结果会怎样?”,学生的思考会更有针对性,或者指导学生阅读文中提到“人为干预”一词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思考采取“人为干预”的前提和结果,也应会有较好的效果。
循序渐进 自主探究
——思维提升源于自主思考实践
教学片段二:
师: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是需要我们细加研究的。首先我们概括每一段的段意。 (课件出示:理读课文,概括段意。——概括每段段意,梳理文章思路。) 学生阅读课文,勾画关键词。(用时约4分钟)
师:好。我们逐段梳理每一段的意思。首先看第1段。
生1:生物入侵者的危害。
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内容吗?
生1:生物入侵者的概念。
师:完整地总结应是,提出生物入侵者的概念,并点明它的危害。
生2:第2段,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
师:生物在自然条件下迁移、繁衍,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平衡。
生3:斑贝给美国造成的经济损失。
师:不仅有斑贝,还说到了天牛、红蚂蚁。显然这三者都是例子,它们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3: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
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
生4:生物入侵者也对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 师:这样看来,我们可以把第3段、第4段的意思合并一下。
生4:都是写生物入侵者带来的危害。
师:概括很好。往后。
生5:生物入侵是由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
师:也就是说,生物入侵的……
生5:原因和途径。
生6:面对生物入侵者人们束手无策。
师:一种情况,束手无策。
生7:一个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必然遵循物竞天择的法则,不必担心。
师:有学者专家认为不必担心。综合第6段、第7段,都是写人们的…… 生7:对策。
生8:世界上许多国家采取了措施。
师:这样看来,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众生:逻辑顺序。
师:注意发音,“luójí”。
师:我们具体分析一下。
(课件出示)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引出话题;接着摆出现象,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做一下笔记。
反思:
以上教学环节是按照“逐段概括——合并归纳——得出认识”的次序展开的,核心教学目标是教学如何理清说明文的顺序。
从教学实践看,学生的概括能力较好,而合并归纳能力较弱,教学环节的展开还算流畅。今后教学中需要加强的是,不要一直把思考的主线握在教师的手中,应放手让学生来合并归纳。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5
一、教材分析
文似看山不宜平。古今中外,无不如是。小说以其曲折多变的情节吸引读者;散文多以情感起伏的波澜引起共鸣。这两方面都没有长处的说明文,是否没有任何吸引人的地方呢?事实并非如此。它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科学的真知对读者的吸引力。它或是阐述某一现象的科学原理,或是阐述某一领域的新兴科学,内容丰富多彩,语言准确而富有情趣,体现出一致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在说明文教学中,我们倘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努力强化科学真知的吸引力,积极诱导,扶植学生的这种愿望,必会让说明文课堂充满情趣,充满语文味。
《生物入侵者》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科普小品文。它以生动而幽默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一系列关于生物入侵者的知识,引领读者共同关注生态环境,提高全民的防范意识。由于八年级的学生接触说明文较少,在阅读方法上需要教师进行系统的指导。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侧重于以下几点:
1、学会从材料中筛选信息的方法。
2、赏析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二、教学设计与反思
首先,我把我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定位在“学会从材料中筛选信息的方法和赏析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上,因为只有抓住了这两点,才是抓住了语文知识。课前我们的讨论其中就有一个方面是“语文课一定要有语文味”。其次,设计中还有“学会从材料中筛选信息的方法”。设计这个目标是因为在一些综合性学习课中,我的学生往往很会寻找资料,但是却不会对这些资料的有效性加以鉴别,也不会对这些资料整合归纳分类。虽然对资料收集的培养应该是在综合性学习中训练的,但是我觉得此课趣味性较强,而且学生也在课前收集了不少资料。
现在再来思考这两个目标设计,还是比较满意的.只是在具体环节的设计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备课中,还有的主要的一方面思考就是求“新”的问题。比如对“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方面”,学生掌握的情况已经比较好了,但是我还是设计了在此环节上的小组讨论,希望通过讨论增强活跃的气氛。
在导入方面,让学生抓住“外来”和“灾害”这两个特点。接着整体感知寻找围绕“生物入侵者”作者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接着进入课文,先探明什么是生物入侵者,探究“非自然途径”的意思;朗读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讨论探究有哪些说明方法;朗读生物入侵者入侵的途径,寻找当中的修辞手法和其表达作用,重点在一个新的修辞——“仿拟”上。最后拓展探究,怎么对待生物入侵者,学生的搜集资料中有很多,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从“防”与“治”两个方面归纳资料。
最关键的问题出在具体环节的有效落实上。教学设计的重点是明确的,但是落实确是不够的。或许在这一点上有我自己意识的松懈,可能是觉得这一个单元都在说说明方法学生说得够多了,所以也懒得让学生认认真真地组织自己的语言,把说明方法的作用说清楚透彻。这其实应该是对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的大好机会。这里应该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甚至可以动笔写下自己所想表述的语言,而不是交由无意义的小组讨论。因为说明方法的作用学生也可以说是比较熟悉的了,他们缺少的也就是耐下性子去完成完整语言的组建。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首先要有定位准确的教学目标,要做到有的放矢,接下来是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然而最关键之处在于设计环节的有效性上,这要在对课本学情的充分了解下进行缜密思考。不过是否是好的教学设计还得要课堂的实践检验,课堂上对设计环节的有效落实才真正是考验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也是此次我对本课教学的最大认识。
此外,还有一些针对本课的几个问题的个人思考。
一、有关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和比喻的修辞。
讨论中,有老师指出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就从学生的回答中也可以看出,明明在说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但是学生却又说到了比喻。这一课既然是说明文,那么是否就干脆不要说修辞,或者这一课也有修辞的设计环节,那么干脆就不提说明方法?放在一起是不是越讲越混了,学生很容易糊涂。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理解:越是容易混淆的问题就越要一起来说,放在一起才更容易比较它们的异同,比较出了异同遇到题目才不会慌张,才能抓对方向。同一个语句,就可以让学生说说如果论说明方法该如何答题,如果论修辞手法又改如何答题。课堂上有老师的引导所以不是很容易出错,然而真正考试中学生如果对这些相近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分析能力的话还是会出错。
二、关于仿拟的修辞。
仿拟并不作为中考要考察的修辞,而课堂上把仿拟作为了本课修辞的一个小重点了,是否喧宾夺主。
其实我的课堂上我很喜欢这样一些小修辞,或者说是一些知识点上的小细节。这些东西或许不会考,但是却是很有趣的东西。学生平时自己也会仿一些古诗名句放在作文中,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就是仿拟。而它用得恰当却往往能使文章增色不少。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6
在本学期接近期末的时候,我们初二语文组组织了一个同题课的公开课活动。我很有幸地加入开课的教师之列。所选课题《生物入侵者》。
课文已经上完了,从备课时到听其他老师的课和我自己上课以及最后的组内讨论都给了我不少的思考。那么我就自己的课来谈一谈吧,也许不成熟,但是却也是我对自己教学的反思。
首先,说一说备课时对教学思路的设计思考。
因为我是三位老师中最后一位上的,前面两位老师的发挥特别是朱老师的出色表现给了我不少压力。在他们二位开课以后,组内讨论形成了一些共识:要有大语文的观念,课堂的教学做不到全面灌输,要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虽然可以“像”其它某些课,但是围绕的中心、学生的能力培养都应该在语文这一特定知识内容上;自读课文应该以学生的自读为主,是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的训练。
针对这几点共识,我有了如下的设计思考:首先,我把我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定位在“文章的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以及它们的表达作用”上,因为只有抓住了这两点,才是抓住了语文知识,而不至于把《生物入侵者》上成是一堂生物课。而且课前我们的讨论其中就有一个方面是“语文课一定要有语文味”。其次,设计中还有“对学生搜集资料能力加以培养,并且对自己的资料加以整合”。设计这个目标是因为在一些综合性学习课中,我的学生往往很会寻找资料,但是却不会对这些资料的有效性加以鉴别,也不会对这些资料整合归纳分类。虽然对资料收集的培养应该是在综合性学习中训练的,但是我觉得此课趣味性较强,而且学生也在课前收集了不少资料。
现在再来思考这两个目标设计,还是比较满意的。只是在具体环节的设计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备课中,还有的主要的一方面思考就是求“新”的问题。因为前面已经有两位老师上过此课了,而听课的都是同一批老师,我心里总有一种想法就是一定要和前两位老师不一样。否则一样的课程容易让人乏味。
这样的设计想法,现在来看的话,实在是一个不明智之举。别的老师好的地方大可以借鉴,借鉴得好不也就是我的成功吗?而且这样的思考是为开课而设计,而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让学生得到知识,学到知识。所以,基于这样一种思考,所以在设计上出现了不小的偏差,比如对说明方法作用其实经过一个多单元的说明文学习,学生掌握的情况已经比较好了,但是我还是设计了在此环节上的小组讨论,希望通过讨论增强活跃的气氛。虽然我的目标针对是“希望大家找得全,找得好”,但是就如朱老师所说“好”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学生如何知道把握这个“好”?再比如,一般上此课来谈说明方法和修辞的话会就全篇来谈,但是我刻意没有这么做,我把说明方法放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来讲,而修辞的内容重点放在了文章的第三部分。虽然我不认为这个刻意求新的设计不好,但是在课堂实施时没有把握好,反而让学生乱了方向。学生没有按我设想的来“乖乖地”在指定的段落寻找,而是如以往一样在全篇当中寻找答案,而我却没够做到好好引导,也因此有一些慌乱。
再来说一说我的课堂教学吧。
首先由“入侵”导入,让学生抓住“外来”和“灾害”这两个特点。接着整体感知寻找围绕“生物入侵者”作者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接着进入课文,先探明什么是生物入侵者,探究“非自然途径”的意思;朗读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讨论探究有哪些说明方法;朗读生物入侵者入侵的途径,寻找当中的修辞手法和其表达作用,重点在一个新的修辞——“仿拟”上。最后拓展探究,怎么对待生物入侵者,学生的搜集资料中有很多,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从“防”与“治”两个方面归纳资料。
我无法说这节课上的还马马虎虎,因为清楚地知道自己这节课是失败的,或许不用这么严重的词,但是“糟糕”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首先,问题出现在课堂上我的紧张上。平时很少紧张的我此节课却是紧张异常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紧张,但可能是潜意识里觉得此课备得还是不够充分的,也有前两位老师的课让我感觉到的压力。由于紧张,出现了不少不该出现的失误。有教学环节的遗漏:导入中原本有学生搜集的生物入侵者的资料展示,使和最后的拓展提示首尾呼应的一个环节,况且预习时的要求是寻找身边的生物入侵者,但是这个可以给学生展示机会的环节却漏掉了。既让最后的拓展环节——对生物入侵者防治的措施——没有了针对性,也让学生觉得失望没有能够很好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有的学生收集资料时真的很是用心。也有教学环节的混乱:在“生物入侵者的危害”部分,幻灯片做的时候还是很有条理的,原计划在学生们说出举了斑贝的例子来说明危害的时候就有相应的幻灯片展示。可是由于紧张却漏了,然后讲到后面的问题时却又没有点击超链接,结果就出现了原来应该展示的图片。只好又反过头来再提斑贝的危害。
出现的失误还有就是语言了:说明文的语言基本上是很规范的,教师在教的时候语言也更应该是规范严谨的,但是我的语言却出现了很多语文老师不应该有的失误,要么表达不够清晰,学生听了很茫然,要么有些用词不当,甚至有的时候一时想不出什么词了,句子就说了半截就放下了。也有环节与环节之间过渡地生硬,也是语言没有能够表达好。
最关键的问题出在具体环节的有效落实上。教学设计的重点是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及他们的表达作用,重点是明确的,但是落实确是不够的。在小组讨论中,有老师就指出了我让学生找出了说明方法,但是这里为什么用这样的说明方法,学生大而化之我也就这样马马虎虎过去了。或许在这一点上有我自己意识的松懈,可能是觉得这一个单元都在说说明方法学生说得够多了,所以也懒得让学生认认真真地组织自己的语言,把说明方法的作用说清楚透彻。这其实应该是对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的大好机会。这里应该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甚至可以动笔写下自己所想表述的语言,而不是交由无意义的小组讨论。因为说明方法的作用学生也可以说是比较熟悉的了,他们缺少的也就是耐下性子去完成完整语言的组建。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首先要有定位准确的教学目标,要做到有的放矢,接下来是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然而最关键之处在于设计环节的有效性上,这要在对课本学情的充分了解下进行缜密思考。不过是否是好的教学设计还得要课堂的实践检验,课堂上对设计环节的有效落实才真正是考验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也是此次我对本课教学的最大认识。
我的思考是零散性的,也没有向一些教学理论向靠拢,只是个人对这一节课的一些感悟,算来只是成长道路上的一道痕迹,离厚重的脚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还有一些针对课后讨论时候提出的几个问题的个人思考。
一,有关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和比喻的修辞。讨论中,有老师指出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就从学生的回答中也可以看出,明明在说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但是学生却又说到了比喻。这一课既然是说明文,那么是否就干脆不要说修辞,或者这一课也有修辞的设计环节,那么干脆就不提说明方法?放在一起是不是越讲越混了,学生很容易糊涂。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理解:越是容易混淆的问题就越要一起来说。这个观点源于我自己以前学生时代学习的经验,放在一起才更容易比较它们的异同,比较出了异同遇到题目才不会慌张,才能抓对方向。同一个语句,就可以让学生说说如果论说明方法该如何答题,如果论修辞手法又改如何答题。课堂上有老师的引导所以不是很容易出错,然而真正考试中学生如果对这些相近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分析能力的话还是会出错。
二,关于仿拟的修辞。仿拟并不作为中考要考察的修辞,而课堂上把仿拟作为了本课修辞的一个小重点了,是否喧宾夺主。
其实我的课堂上我很喜欢这样一些小修辞,或者说是一些知识点上的小细节。这些东西或许不会考,但是却是很有趣的东西。学生平时自己也会仿一些古诗名句放在作文中,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就是仿拟。而它用得恰当却往往能使文章增色不少。说它不会考,但是可以运用在作文之中;说它不会考,但是学生很感兴趣,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了起来;说它不会考,但是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也正是在这些小的甚至是对考分无意的知识上。
我们要的是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而不仅仅是考分。套用一句常说的话,素质提高了,分数自然就高了。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7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说明文。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设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2.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从实际上课情况来看,我觉得《生物入侵者》这一课合理之处有:
一、新课标多处提到“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的好课文。新课标也强调学习生活中 “合作、探究”,本课正可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尝试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在“体验反思”环节中设置了以下三个思考题:1.你还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2.我们该怎么做?3、人与自然如何相处?就此拟写一则宣传标语。合作学习的方式是班上同学组成4人一学习小组,相互协作,合理分工,共同完成这项学习任务。这种学习方式既可以使我们获得丰富的学习材料,又可以吸取他人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这一环节,也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合理运用教学媒体,整合教学。本课的说明对象是生物入侵者,在导入新课之后,我安排了一个环节,取名为“你认识我吗”?其中展示了文中提到的生物,请同学们认出来,这既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课堂气氛,在此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效果不错。
三、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说明文,对说明文的特质有了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是告诉学生们,这节课我要教给你们什么,而是让学生自己思索,这篇课文我可以学到什么。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了说明文学习的精髓,即说明内容、方法和顺序。
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感觉有些值得肯定的同时,也有不少遗憾 :
一、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容量很大,但无形中也产生了脚步匆匆地感觉,像体验反思部分,假如时间允许,同学们的讨论可以更充分些,对课文的理解会更深入些。
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很差。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或表达看法时,出现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绘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对生物入侵者缺乏了解,二是学生语言比较苍白。这也是今后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
三、教学设计与学生的表现和理想相距仍有一段距离,自己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难以出现,这说明教师自身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
总之,联系《生物入侵者》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面对这篇课文只是一个文本,其意义是多样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
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的责职并不在于对教材、教参或某种观点的诠释,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到创新性学习,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角融合,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激发创新欲望。我真心地希望经过探究和剖析,发现不足,并在日后的教学中使自己更上一层楼。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8
本课在教学环节设计方面,思路还较为清晰,但在一些教学细节方面处理得还不够到位。主要表现为:
一、小组讨论不充分
在教学第一部分发现人类的遗传现象教学中,前4个小环节分别是:(1)为走失得孩子找父母(2)汇报(3)提问:你是怎么帮他们找到父母的?(4)学生说理由。在教学时,没有很好的利用小组讨论,而是让学生单个汇报,而且在汇报时直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导致学生说得不够全面,而且说得特征也不够具体。如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看看哪个小组找到的理由多,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给学生讨论的时间,指导学生把特征说得更具体些。
二、概念出示得不够自然顺畅,铺垫的不够。
在学生猜是谁的'父母活动中,学生说明是按长相找到同学的父母的,并大致说说同学哪些地方与他的父母像之后,就把遗传的概念出示了,有些仓促。长相只是人的特征的一方面。应该再让学生扩展到其他方面特征去说说自己与父母的相似之处,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什么是遗传,让学生明白不光只是长相会发生遗传,性格、血型、习性、肤色等方面都有可能发生遗传。
改正:在教第一个班级时,出现的教学问题,在后两个教学班做了及时的调整和改进,改进后,学生在课堂上汇报的相似特征更多更全面了,而且特征说的也更具体了。由于调动学生说出了自己除了长相以外与父母在其他特征方面的相似之处,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什么是遗传。教学实效性增强。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9
上完整堂课,不足在于:
首先感觉整个课堂气氛还是比较沉闷的,课堂缺少活力,学生两两讨论也没有到位。课后我总结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生动,教学时缺少激情,一直不断地提问,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使学生感到疲倦。
其次,在梳理文章内容时,我教材处理的不是很灵活,没有把学生的答案做调整,导致板书时出现明显的.顺序错误,使得学生难以得出说明顺序这一结论,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的不明显。
第三、问题的提出没有指向性。课上出现的现象是当教师把一个问题“抛”给学生之后,学生却无法回答,或者根本没有理解这个问题,以至于课上出现不少“冷场“现象,这根本的原因在于我所设计的问题没有针对性,过于宽泛。
第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到位,这个问题在“拓展延伸”环节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当我在朗读学生的小作文时,并没有根据写作要求来评价,只是机械地指出几个词语,机械地重复而已,使得拓展延伸环节显得没有意义。
第五、没有把握恰当的教学时间。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不是很恰当,导致最后的“拓展延伸”环节显得比较仓促,草草结尾,布置作业环节也没有完整的呈现。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不少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教学设计方面的,有教学细节方面的。可见,我还必须不断地去摸索、去改进教学方法,在失败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10
事实上,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当我把精心设计好的教案运用到课堂上之后,许多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上完整堂课,首先感觉时间比较紧张。课堂环节设计过多,重点难点不是很突出。焦点访谈小组合作耽误时间较多,导致后面的说明文知识环节显得较为仓促,草草结尾,布置作业环节也没有完整的呈现。课后我总结主要是教师的课堂把握能力还不够,对学生的实际能力也没有充分了解。
其次,课堂上我显得比较紧张。可能是对自己的不够自信,或者是对这节课学生的表现有不必要的担心,总之平时很少紧张的我这节课却没有放得开。由于紧张,出现了不少不该出现的失误。有教学环节的遗漏:导入中原本有学生搜集的生物入侵者的'资料展示,使和最后的拓展提示首尾呼应的一个环节,况且预习时的要求是寻找身边的生物入侵者,但是这个可以给学生展示机会的环节却漏掉了。出现的失误还有就是语言了:说明文的语言基本上是很规范的,教师在教的时候语言也更应该是规范严谨的,但我却出现了很多口误,想得是一回事,说出来的却是另一回事。环节与环节之间过渡地生硬,也是语言没能表达好的表现。
再次,教学内容比较空,学生实际掌握的内容较少。本文最重要的能力目标(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处理较为草率,重点不突出。
通过这次的备课、开课、反思评价等教研活动,我发现了不少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教学设计方面的,有教学细节方面的。可见,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还必须不断地去摸索、去改进教学方法,在失败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11
跟岗期间,我上了一节汇报课,所选课文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生物入侵者》。现就这节课说说我的反思。
接到上课任务时,我很为难,一来这篇课文我从来没讲过;二来准备的时间太少,只有一个完整的半天;三来说明文一直是我的弱项。对着课文,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后来,听了其他老师的几节别的课,发现,真正高效的课堂一点都不花哨。所以我想,就将这节课定位为一节常态课,根据文体特征,重点解决说明对象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这三个问题。为此,我设计了三个问题:一、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二、围绕说明对象,概括每一段内容;三、从文中找出一处说明方法,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我想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回答问题。拓展环节我用的是课后的问题,即让学生说说身边的“生物入侵者”以及对它们的态度。因为是借班上课,对学生完全陌生,所以我想到用小组竞赛的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
评课的老师认为,自读前的三个问题,指向明确,且逐层递进;竞赛的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热闹是真的,但我却觉得不理想。
首先,因为紧张,某些内容没能及时展示,如原本导入后应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结果是直接点到了自读提示;又如在学生讲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后,应出示课件,归纳相关内容,后来也被我跳过了。
其次,因为课堂掌控能力不强,使得课堂有些无序。原本自读提示的三个问题是层层深入的,在让学生起来回答时,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临时决定让学生自选题目,不需要按照我给出的.顺序作答。结果,一个学生回答了第三题,下一个学生回答了第一题,再下一个学生则又回到第三题。于是课堂给人留下了条理不清的印象。评课时,有老师提出,只要在讨论回答环节结束时,老师进行归纳,简单梳理一遍,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这确实是个好办法。
再者,因为能力所限,课堂容量太小。在解决说明方法这个问题时,学生能准确说出某处使用的是哪一种说明方法,能简单回答不同说明方法的作用,我便满足于此,不再继续追问。其实通过对本单元几篇说明文的学习,学生对说明方法掌握得还是比较好的,所以这里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时间,让学生先组织好语言,必要时可以写一下,让他们用流畅的语言说清楚说明方法的作用。这也说明我备课备得还不够细致,今后应该加大对教材的研读力度。
此外,讨论环节没有掌握好时间,以致在下课铃响后才匆匆小结。
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身边的同伴给了我很多的建议,从中,我更深刻地领会到,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对课文内容应有所取舍,重点突破。
虽然这是一节有很多瑕疵的课,但通过这节课,我又学到了很多东西,为日后的说明文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从这个角度看,这节课还是很有意义的吧。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12
一、设计意图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说明文。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设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并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培养其科学的兴趣和精神。在具体教学实施中,我采取“初读课文,理清顺序”、“细读课文,掌握方法”、“精读课文,深入思考”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希望引领学生把握文本、钻研文本、吃透文本。
本节课我合理运用教学媒体,整合教学,在导入新课之后,我安排了一个环节,取名为“你认识我吗”?其中展示了文中提到的生物,请同学们认出来,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课堂气氛,在此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效果不错。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说明文,对说明文的特质有了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是告诉学生们,这节课我要教给你们什么,而是让学生自己思索,这篇课文我可以学到什么。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了说明文学习的精髓,即说明内容、方法和顺序。
考虑到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内容不易激起学生的体验与感受。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本地视频新闻链接《铲除“一枝黄花”,当下正是时候》的导入和展示了实物“一枝黄花”。其目的就在于使课堂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让知识讲授变得更加鲜活直观,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与参与性。
二、存在问题
1、学情掌握不足。学生在课堂中明显表现出对文本不够熟悉,对课文信息的.搜寻概括能力较为薄弱。我在设计课堂问题时没有充分考虑到这点,导致课堂被动。
2、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容量很大,但无形中也产生了脚步匆匆地感觉,像体验反思部分,假如时间允许,同学们的讨论可以更充分些。
3、学生参与不足。本堂课学生参与情况实难让人满意,这其中有师生生疏的的因素、有学生紧张的原因,但很重要一点是我未能很好地调动组织学生、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课堂上,我虽也采取了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方法,希望能够发动学生参与进课堂。但在实施中,学生讨论小组的组织不力,各个学生的责任不明,导致讨论小组名不副实,班级学生依然各自为战,课堂之上缺少了思维火花的撞击。
4、课堂机智不足。囿于课堂教学经验的缺乏,也因为教学过程中的紧张情绪,我在本课的教学中缺少对突发情况的机智应对。在学生情况变化和课堂生成的情况下,我欠缺对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必要变化调整。我在教学语言上也比较生硬,少了临场的发挥,没有起到调动学生情绪、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
5、教学设计与学生的表现和理想相距仍有一段距离,自己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难以出现,这说明教师自身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
三、反思感想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现在想来,如果能对学情的把握更充分一些、与学生的应变更灵活一些、在课堂的教学更轻松机智一些,这一堂课我一定能够上得更加出色。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让他们在对文本的研读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创造力。
总之,联系《生物入侵者》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面对这篇课文只是一个文本,其意义是多样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的责职并不在于对教材、教参或某种观点的诠释,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到创新性学习,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角融合,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激发创新欲望。我真心地希望经过探究和剖析,发现不足,并在日后的教学中使自己更上一层楼。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13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使我校的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12月13日至15日,我校进行了每年一度的课堂教学大比赛,在此次比赛中,我执教了科技工作者梅涛的说明文《生物入侵者》。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能力,而且也要重视基础教学方针,结合本课特点,我为本堂课制定了几个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积累词语。
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时,由学生根据事例给“生物入侵者”定义入手,学生初读课文积累词语并了解文章大意,在具体分析文章内容时,注意体现教师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说明文章的写作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最后联系实际,请学生出谋划策提出可行性对策,在此环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授课后,我认为此堂课基本实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学生参与面较广,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轻松、民主、主谐。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
在学习课文内容时,让学生把三、四自然段连读后再分析生物入侵者的危害会更好;由于时间较紧张,一些环节处理不够到位;分析说明顺序时,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特别是关于最后一个环节“出谋划策”,在课堂上时间紧张,我想充分利用好时间,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通过这次听课、评课,获益匪浅。我相信,只要付出一定会有收获。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14
“生物入侵者”指的是“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在上这一课时,学生找到了课文中的原文来阐释了“生物入侵者”的含义。我也认同了这种说法。可是,在随后的教学探讨中,我发现对于文中的这句话,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否则,会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错误。
“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方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要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作者如是说。但这样说有失偏颇。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后来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比如,原产于西域的黄瓜,在西汉时引种到中国后,并未见其对某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并没有给人类社会造成经济损失,反倒是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增加了可食菜肴的品种。像黄瓜这样的“移民”,生活中可谓多多。如西红柿、胡萝卜等这样带有“西”、“胡”字眼的.植物,或是由国外引进,或是由少数民族地区引种。它们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改变,但,是有益的。
当然,反面的例子也是有的。几十年前我国从国外引进了一种植物——水葫芦,曾一度用它净化污水。后来,引入“高原明珠”滇池后,水质污染导致它疯长,几乎覆盖了整个滇池,使很多水生植物几乎绝迹,每年国家要花巨资打捞。类似的还有薇甘菊,它也使深圳滨海大道北侧的红树林区,由80000多平方米锐减至不到20xx平方米。紫茎泽兰也在四川凉山上惟我独尊。
这样看来,对于生物“移民”,我们不能如作者那样,一概称之为“生物入侵者”,看之色变。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些生物“移民”中,也有许多有益于自然和人类的物种。它们也会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民展,也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福祉。但是,对于“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的物种,我们也要提高警惕,不能让它们无节制的繁衍。
所以,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勇于质疑,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从而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不然,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15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特点,了解事理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
2、运用学习的方法筛选、整理材料,提高事理说明文的阅读、写作能力。
3、了解本文介绍的生态知识、生物污染的常识,提高防范意识。培养学生的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及特点,理解事理说明文常用的逻辑的说明顺序,运用学习的方法筛选、整理材料,初步掌握写作简单事理说明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学生预习】
1、预习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给生字词注音、解释、造句。
2、利用书籍、网络等手段收集有关生物入侵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西瓜、玉米、西红柿等我国引进的优良品种的图片。学生根据图片来说出名称。
2、多媒体展示部分生物入侵者的图片。
3、解题入侵的含义。
说明:导入新课中,笔者原先设想用伽利略号探测器坠毁土星这一当时新近发生的事件,作为人类避免生物入侵现象的话题引入新课。校本教研的课题组认为,情境──互动教学法中,这一导入新课的设计,学生的互动面不广,无法在课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在林璇老师的建议之下,将话题定位于学生日常所熟知的外来物种上。用多媒体的精美画面创设了悬念,引发学生学习课文,探究生物入侵者的兴趣。实际上课的效果证明这一修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课堂中师生的互动也起了很好的余热作用。
二、导学互动
1、读一读: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⑴ 生物入侵者带来怎样的危害?
⑵ 造成生物入侵的原因和途径是什么?
⑶ 生物学家们对待生物入侵的态度怎样?
⑷ 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议一议:
⑴ 议文章的说明顺序:
学生回答思考题,并完成文章结构框架图,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以及这一说明顺序的作用:使说明有条理,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引出生物入侵者(话题)
摆出生物入侵者(现象)
生物入侵 探究生物入侵的(原因) 逻辑顺序
揭示生物专家的(态度)
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说明: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校本课题组王盖英老师建议,通过文章结构框架,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因此在第二稿时加入了这一框架图。
⑵ 议文章的说明方法:
学生找出文章中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语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3、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
⑴ 逻辑顺序使事理说明文更具条理性,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⑵ 适当运用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更具吸引力。
⑶ 议材料、仿写。
四人小组讨论组员收集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资料,仿造文中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重新组织材料说明一种生物入侵者。并形成提纲。
三、拓展延伸
1、说一说:
小组代表上台说一说讨论的结果。(多媒体展示有关的图片资料,并由该小组派代表讲解提纲内容。)
2、写一写:
布置作业:根据小组讨论、组织素材,介绍自己感兴趣生物入侵者,写成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注意用上适当的说明方法、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
【教学反思】
Tell me and I forget,show me and I remember,involve me and I understand.(告诉我的,我会忘记;演示给我看的,我记得住;让我参与学习的,我才能理解。)
──[美]杰明·富兰克林
实践出真知,是我这一教学设计的指导理念。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才能对知识有更深刻的映像,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讲授知识、演示知识的同时,还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学习。语文课堂上的仿写练习目的也在于此。学生现学现卖趁热打铁,使学生当堂获得一种方法、一种技能。语文并不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将很抽象的可意会难言传的写作思路,变成很有操作性的,直观的练习,成了这堂课设计的重点。教学过程主要突出了:读、议、说三个环节,是在为写作铺垫。读一读课文的内容;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议一议对课文的理解和有关的知识;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收集的信息;最后动笔模仿着写一写。本文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事理说明文的常用的说明方法、逻辑的说明顺序、训练学生筛选材料的能力。说明顺序是学生学过的旧的知识,作为一个巩固的知识训练。
强化说明方法的运用,在这篇文章教学处理上是一个亮点。因为,这篇文章的知识在生物课上学生们是见过、学过的。如果纯粹是讲知识的话,就很容易将语文课上成生物课了。因此,教学是突出强调了语文知识的一面。表现在:
1、课文分析时强调了说明文的要素之一:说明方法。2、在学生介绍生物入侵资料时,强化了学生在语言表述中说明要素的运用。当一位学生介绍完材料,同学们有针对性地对其中所运用的说明要素进行评析。在教学的拓展环节中,让学生有意识的模仿文中的写法来组织材料,学生针对归纳的特点,筛选手头的材料。通过小组成员的讨论归纳出手头的资料。在说一说环节中,学生上台来解说材料,是对学生口头表达的训练,又是对课堂内容的延伸训练。进而达到本课的教学中的写作目的。
在媒体的'运用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学生临场回答的不确定性,在说一说这张课件的制作中运用了超级链接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临时切换的慌乱。
当然,这堂课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待商榷,如教学目的中了解本文介绍的生态知识、生物污染的常识,提高防范意识。培养学生的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这一点就体现得不够突出。字词缺少时间强调。原先设想使用穿插讲解的方式灵活的点到即止,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上,却疏忽了这一点。
【行家点评】
语文组首席教师林璇老师点评:本教学设计能紧扣单元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精神的要求。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尤其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表要求。读、说、议、写四个还击让学生参与认知过程。有效地培养阅读能力。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以探究合作为训练主线,让学生在获取信息筛选信息,质疑解题的过程中的阅读说明文之法。因此本教学设计是合理而有创新特色的。
校教科室副主任黄乃禧老师点评:本教学案例突出了双主探究,历练得法校本课题的思想。师生当堂交流探究,学生合作训练。让学生做到了一课一得。以课文为例,拓展了学生事理说明文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参与其中掌握了生动地说明语言的运用。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上台展示的只能代表一家之言,如能随机点评学生的作品,将能兼顾得比较全面。
语文教研组组长蔡戎老师点评:这一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学生充分理解了逻辑顺序与说明方法的作用的基础上,动手实践写作,做到了有讲有练,讲练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能有所得。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基础知识的强调还是显得不足,有待改进。
第四篇: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1
“生物入侵者”指的是“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在上这一课时,学生找到了课文中的原文来阐释了“生物入侵者”的含义。我也认同了这种说法。可是,在随后的教学探讨中,我发现对于文中的这句话,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否则,会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错误。
“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方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要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作者如是说。但这样说有失偏颇。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后来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比如,原产于西域的黄瓜,在西汉时引种到中国后,并未见其对某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并没有给人类社会造成经济损失,反倒是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增加了可食菜肴的品种。像黄瓜这样的“移民”,生活中可谓多多。如西红柿、胡萝卜等这样带有“西”、“胡”字眼的植物,或是由国外引进,或是由少数民族地区引种。它们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改变,但,是有益的。
当然,反面的例子也是有的。几十年前我国从国外引进了一种植物——水葫芦,曾一度用它净化污水。后来,引入“高原明珠”滇池后,水质污染导致它疯长,几乎覆盖了整个滇池,使很多水生植物几乎绝迹,每年国家要花巨资打捞。类似的还有薇甘菊,它也使深圳滨海大道北侧的红树林区,由80000多平方米锐减至不到20xx平方米。紫茎泽兰也在四川凉山上惟我独尊。
这样看来,对于生物“移民”,我们不能如作者那样,一概称之为“生物入侵者”,看之色变。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些生物“移民”中,也有许多有益于自然和人类的物种。它们也会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民展,也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福祉。但是,对于“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的物种,我们也要提高警惕,不能让它们无节制的繁衍。
所以,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勇于质疑,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从而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不然,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2
如何打造高效课堂、优质课堂,是语文界、也是我自己近年来思考的一个问题。整体而言,课堂教学涉及“教什么”和“怎样教”这两个问题。“教什么”指向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的问题,“怎样教”指向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展开问题。
备教《生物入侵者》公开课的过程中,我在这两个方面有了较深的认识。
下面选取两个教学片段展开反思。
充分阅读 精致设题
——顺畅的教学源于精致的设计
教学片段一:
师:下面,我们进入课堂学习的第一环节,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请同学们速度课文。
(课件出示: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学生默读课文。(用时约4分钟)
师:好。我们首先思考以下问题。看到问题后,我们首先要找到答题区间,就是说,在课文的第几段我们能找到答案,然后阅读相关文段,解答问题。首先看第一题:“生物入侵者”是指 。它有什么危害?
生1: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
师:你是从第一段中找到答案的,对吧?你是直接读了原文,而我们这里是问“生物入侵者”是指,所以,需要调整一下语言次序。“生物入侵者”是指原
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看第二问,有什么危害?
生1: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们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对被入侵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种性构成极大的威胁。
师:两方面,一是经济,二是物种。
师:第二题:为什么对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这种普通人不会感到惊讶的事情,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却会认为这“不是件寻常小事”?往后。
生2:普通人不会感兴趣,生物学家、生态学家对这件事就会与自己的思考。 师:从他们的专业的角度来思考,进行研究。
师:再看问题三: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生3: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
师:当一个物种无节制繁衍,大量繁衍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 众生:产生生物入侵者。
师:也可能……
众生:没有产生生物入侵者。
师:也就是当地的生物平衡没有被打破。好,我们可以做如下梳理。(课件出示)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干预打破了这种平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师:看最后一个问题: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生4:“人为干预”就是把一个物种带到新的环境中,使它成为生物入侵者,破坏了生态平衡。
师:也许是这个问题本身有些模糊,我们看关键词“如何理解”,这样的题,我们一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生4沉默。
师:往后。
生5:一种生物在新环境中繁殖很快,给当地带来了损失。
师:看来,是大家不理解“人为干预”的意思。你觉得什么时候我们人类会采取“人为干预”?
生5:把一个物种由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
师:我们前面说了,这种情况下会产生生物入侵者。这时,人类会怎么办?
生5笑而不答。
师:这样,我们换个角度。你养过猫吗?猫偷吃你家的食物,弄坏东西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生5仍笑,他生忙着支招。
生5:拴住它。
师:拴住它,对吧。这样就不会继续破坏食物了。我们回来,当出现生物入侵者时,人类该怎么办?
生5:采取措施。
师:什么措施?比如说……
他生:引进天敌,制造毒药,捕杀它。
师:好,具体怎么办我们今天不研究了,那是生物学家、生态学家的事。我们梳理一下。(课件出示)生物种类的自然繁衍和迁移,是非常缓慢的,并受空间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
师:文章哪些地方提到了“人为干预”?
众生:第3段,第8段。
师:第8段中以美国为例说到了世界各国的措施。我国也有自己相应的措施。我们看。
师:时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随时入侵的可能,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对“生物入侵者”现象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反思:
综观以上教学片段,学生回答不够精确,教师引导生拉硬拽。尤其是对问题4的回答,动用了两位学生,再加上我的“强势”引导,才勉强有些思路。
从教学内容选择的角度看,我的选择是合乎学理的,不存在教学内容偏、难的问题,那么,为什么课堂教学却是如此耗时费神呢?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和思考时间。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先速读课文,之后才出示了四个问题,在这样的安排中,学生先前的阅读是缺失明确导向的,面对四个问题时便多了紧张、少了从容,无法短时间内给出“圆满”的思考结果。如先出示问题,后进行阅读,会有效提升阅读、思考的针对性。
二是问题4本身存有提问不清、解答不明的缺陷。在先前的备课中,我直接从《教师教学用书》上“挪用”了这一问题及其答案,没有细加推敲。结果造成在课堂教学中显露了其中的缺陷,给学生的思考造成了一定的障碍,给教学产生了较大的阻力。
三是教师没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补救充分阅读的缺失。其实,面对课堂教学显示出的问题,如果我能及时调整策略,是可以有效补救的,如我把问题四细化为“什么情况下需要‘人为干预’?‘人为干预’的结果会怎样?”,学生的思考会更有针对性,或者指导学生阅读文中提到“人为干预”一词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思考采取“人为干预”的前提和结果,也应会有较好的效果。
循序渐进 自主探究
——思维提升源于自主思考实践
教学片段二:
师: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是需要我们细加研究的。首先我们概括每一段的段意。 (课件出示:理读课文,概括段意。——概括每段段意,梳理文章思路。) 学生阅读课文,勾画关键词。(用时约4分钟)
师:好。我们逐段梳理每一段的意思。首先看第1段。
生1:生物入侵者的危害。
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内容吗?
生1:生物入侵者的概念。
师:完整地总结应是,提出生物入侵者的概念,并点明它的危害。
生2:第2段,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
师:生物在自然条件下迁移、繁衍,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平衡。
生3:斑贝给美国造成的经济损失。
师:不仅有斑贝,还说到了天牛、红蚂蚁。显然这三者都是例子,它们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3: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
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
生4:生物入侵者也对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 师:这样看来,我们可以把第3段、第4段的意思合并一下。
生4:都是写生物入侵者带来的危害。
师:概括很好。往后。
生5:生物入侵是由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
师:也就是说,生物入侵的……
生5:原因和途径。
生6:面对生物入侵者人们束手无策。
师:一种情况,束手无策。
生7:一个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必然遵循物竞天择的法则,不必担心。
师:有学者专家认为不必担心。综合第6段、第7段,都是写人们的…… 生7:对策。
生8:世界上许多国家采取了措施。
师:这样看来,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众生:逻辑顺序。
师:注意发音,“luójí”。
师:我们具体分析一下。
(课件出示)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引出话题;接着摆出现象,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做一下笔记。
反思:
以上教学环节是按照“逐段概括——合并归纳——得出认识”的次序展开的,核心教学目标是教学如何理清说明文的顺序。
从教学实践看,学生的概括能力较好,而合并归纳能力较弱,教学环节的展开还算流畅。今后教学中需要加强的是,不要一直把思考的主线握在教师的手中,应放手让学生来合并归纳。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3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说明文。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设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并且采用导学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从实际上课情况来看,我觉得《生物入侵者》这一课合理之处有:
一、新课标多处提到“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的好课文。新课标也强调学习生活中“合作、探究”,本课正可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尝试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在“体验反思”环节中设置了以下三个思考题:
1.通过自学你还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
2.我们该怎么做?
3人与自然如何相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班上同学组成4个学习小组,相互协作,合理分工,共同完成这项学习任务。这种学习方式既可以使我们获得丰富的学习材料,又可以吸取他人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这一环节,也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在教学时,由学生根据事例给“生物入侵者”定义入手,学生初读课文积累词语并了解文章大意,在具体分析文章内容时,注意体现教师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说明文章的写作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最后联系实际,请学生出谋划策提出可行性对策,在此环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授课后,我认为此堂课基本实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学生参与面较广,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轻松、民主、主谐。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在学习课文内容时,让学生把三、四自然段连读后再分析生物入侵者的危害会更好;由于时间较紧张,一些环节处理不够到位;分析说明顺序时,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特别是关于最后一个环节“出谋划策”,在课堂上时间紧张,我想充分利用好时间,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三、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说明文,对说明文的特质有了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是告诉学生们,这节课我要教给你们什么,而是让学生自己思索,这篇课文我可以学到什么。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了说明文学习的精髓,即说明内容、方法和顺序。
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感觉有些值得肯定的同时,也有不少遗憾:
一、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容量很大,但无形中也产生了脚步匆匆地感觉,像体验反思部分,假如时间允许,同学们的`讨论可以更充分些,另外我还准备了让学生说说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生物入侵者?写成一篇小报告,这个教学环节没有实现,到下一节课时才补上的。
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很差。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或表达看法时,出现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绘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对生物入侵者缺乏了解,二是学生语言比较苍白。这也是今后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
三、教学设计与学生的表现和理想相距仍有一段距离,自己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难以出现,这说明教师自身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
总之,联系《生物入侵者》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面对这篇课文只是一个文本,其意义是多样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的责职并不在于对教材、教参或某种观点的诠释,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到创新性学习,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角融合,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激发创新欲望。我真心地希望经过探究和剖析,发现不足,并在日后的教学中使自己更上一层楼。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4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介绍了生物物种的迁移对人类造成危害,对其他物种以及物种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的事实,说明物种一旦离开它原有的生存坏境,在一个没有天敌的新的坏境里生存就会给生态坏境带来危害,他们就成了生物入侵者,从而把人类带入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本文采用逻辑顺序来介绍生物入侵者以及他们带来的危害,运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同时又使用拟人手法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有趣、活泼自然,增强了可读性。
本文为自读课文,指导学生自读本文,除了理清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外,还应该学习运用文中介绍的有关生物污染的知识,提高防范意识,加强生态保护,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价值,积极抵抗外来生物的侵入。能使学生明白“关注生态坏境,就是关心人类自己”。
学习本文时,我主要是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如在学生读完课文后,让学生自己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或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总结出来,一一出现在黑板上(从易到难的顺序)。然后进行分组讨论,组内先解决问题。讨论结束后,从前到后依次来解决。学生们的发言都很积极,且基本都能回答正确。只有到后来两个较难一点的问题: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大部分学生就不太理解了,这时我只稍稍点拨了一下,如1:问学生生物在没有人干预的情况下它的迁移是怎样的?生回答说是缓慢的,空间跨度小。我又问学生生物在有人干预的时候是怎样的?生说空间跨度非常大,是我们无法想象到的。我又问学生在生物迁移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什么?学生异口同声的说是人为干预。此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
在如2:我直接问学生生物如果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的话,会怎样?生说就会大量繁衍。我接着问大量繁衍的结果是?生说给当地带来极大地危害:破坏当地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带来极大地经济损失。学生一下豁然开朗,第2个问题也轻松解决了。
因此,从本文的教学中,我学到了一些阅读教学提问的技巧:
一、那就是如果遇到较难理解和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不防试着把这个大的问题或难理解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问题或是一个一个的简单的问题,一个一个的去解决,最后便会轻轻松松的把这个大的或是很难的问题就彻底解决掉了。
二、有时候我们在学习课文时完全可以把它交给我们的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提出一些与本文相关的问题,也或是自己不懂的。先学生自己解决,不会的老师再去说。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此方法是我在本文教学过程中领悟到的,效果非常好。我将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摸索。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5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使我校的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12月13日至15日,我校进行了每年一度的课堂教学大比赛,在此次比赛中,我执教了科技工作者梅涛的说明文《生物入侵者》。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能力,而且也要重视基础教学方针,结合本课特点,我为本堂课制定了几个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积累词语。
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时,由学生根据事例给“生物入侵者”定义入手,学生初读课文积累词语并了解文章大意,在具体分析文章内容时,注意体现教师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说明文章的写作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最后联系实际,请学生出谋划策提出可行性对策,在此环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授课后,我认为此堂课基本实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学生参与面较广,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轻松、民主、主谐。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
在学习课文内容时,让学生把三、四自然段连读后再分析生物入侵者的危害会更好;由于时间较紧张,一些环节处理不够到位;分析说明顺序时,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特别是关于最后一个环节“出谋划策”,在课堂上时间紧张,我想充分利用好时间,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通过这次听课、评课,获益匪浅。我相信,只要付出一定会有收获。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6
一、设计意图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说明文。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设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并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培养其科学的兴趣和精神。在具体教学实施中,我采取“初读课文,理清顺序”、“细读课文,掌握方法”、“精读课文,深入思考”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希望引领学生把握文本、钻研文本、吃透文本。
本节课我合理运用教学媒体,整合教学,在导入新课之后,我安排了一个环节,取名为“你认识我吗”?其中展示了文中提到的生物,请同学们认出来,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课堂气氛,在此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效果不错。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说明文,对说明文的特质有了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是告诉学生们,这节课我要教给你们什么,而是让学生自己思索,这篇课文我可以学到什么。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了说明文学习的精髓,即说明内容、方法和顺序。
考虑到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内容不易激起学生的体验与感受。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本地视频新闻链接《铲除“一枝黄花”,当下正是时候》的导入和展示了实物“一枝黄花”。其目的就在于使课堂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让知识讲授变得更加鲜活直观,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与参与性。
二、存在问题
1、学情掌握不足。学生在课堂中明显表现出对文本不够熟悉,对课文信息的搜寻概括能力较为薄弱。我在设计课堂问题时没有充分考虑到这点,导致课堂被动。
2、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容量很大,但无形中也产生了脚步匆匆地感觉,像体验反思部分,假如时间允许,同学们的讨论可以更充分些。
3、学生参与不足。本堂课学生参与情况实难让人满意,这其中有师生生疏的的因素、有学生紧张的原因,但很重要一点是我未能很好地调动组织学生、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课堂上,我虽也采取了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方法,希望能够发动学生参与进课堂。但在实施中,学生讨论小组的组织不力,各个学生的责任不明,导致讨论小组名不副实,班级学生依然各自为战,课堂之上缺少了思维火花的撞击。
4、课堂机智不足。囿于课堂教学经验的缺乏,也因为教学过程中的紧张情绪,我在本课的教学中缺少对突发情况的机智应对。在学生情况变化和课堂生成的情况下,我欠缺对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必要变化调整。我在教学语言上也比较生硬,少了临场的发挥,没有起到调动学生情绪、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
5、教学设计与学生的表现和理想相距仍有一段距离,自己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难以出现,这说明教师自身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
三、反思感想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现在想来,如果能对学情的'把握更充分一些、与学生的应变更灵活一些、在课堂的教学更轻松机智一些,这一堂课我一定能够上得更加出色。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让他们在对文本的研读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创造力。
总之,联系《生物入侵者》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面对这篇课文只是一个文本,其意义是多样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的责职并不在于对教材、教参或某种观点的诠释,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到创新性学习,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角融合,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激发创新欲望。我真心地希望经过探究和剖析,发现不足,并在日后的教学中使自己更上一层楼。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7
本课在教学环节设计方面,思路还较为清晰,但在一些教学细节方面处理得还不够到位。主要表现为:
一、小组讨论不充分
在教学第一部分发现人类的遗传现象教学中,前4个小环节分别是:(1)为走失得孩子找父母(2)汇报(3)提问:你是怎么帮他们找到父母的?(4)学生说理由。在教学时,没有很好的利用小组讨论,而是让学生单个汇报,而且在汇报时直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导致学生说得不够全面,而且说得特征也不够具体。如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看看哪个小组找到的理由多,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给学生讨论的时间,指导学生把特征说得更具体些。
二、概念出示得不够自然顺畅,铺垫的不够。
在学生猜是谁的父母活动中,学生说明是按长相找到同学的父母的,并大致说说同学哪些地方与他的父母像之后,就把遗传的概念出示了,有些仓促。长相只是人的.特征的一方面。应该再让学生扩展到其他方面特征去说说自己与父母的相似之处,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什么是遗传,让学生明白不光只是长相会发生遗传,性格、血型、习性、肤色等方面都有可能发生遗传。
改正:在教第一个班级时,出现的教学问题,在后两个教学班做了及时的调整和改进,改进后,学生在课堂上汇报的相似特征更多更全面了,而且特征说的也更具体了。由于调动学生说出了自己除了长相以外与父母在其他特征方面的相似之处,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什么是遗传。教学实效性增强。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8
上完整堂课,不足在于:
首先感觉整个课堂气氛还是比较沉闷的,课堂缺少活力,学生两两讨论也没有到位。课后我总结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生动,教学时缺少激情,一直不断地提问,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使学生感到疲倦。
其次,在梳理文章内容时,我教材处理的不是很灵活,没有把学生的答案做调整,导致板书时出现明显的顺序错误,使得学生难以得出说明顺序这一结论,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的不明显。
第三、问题的提出没有指向性。课上出现的现象是当教师把一个问题“抛”给学生之后,学生却无法回答,或者根本没有理解这个问题,以至于课上出现不少“冷场“现象,这根本的原因在于我所设计的问题没有针对性,过于宽泛。
第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到位,这个问题在“拓展延伸”环节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当我在朗读学生的.小作文时,并没有根据写作要求来评价,只是机械地指出几个词语,机械地重复而已,使得拓展延伸环节显得没有意义。
第五、没有把握恰当的教学时间。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不是很恰当,导致最后的“拓展延伸”环节显得比较仓促,草草结尾,布置作业环节也没有完整的呈现。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不少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教学设计方面的,有教学细节方面的。可见,我还必须不断地去摸索、去改进教学方法,在失败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9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说明文。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设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2.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从实际上课情况来看,我觉得《生物入侵者》这一课合理之处有:
一、新课标多处提到“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的好课文。新课标也强调学习生活中 “合作、探究”,本课正可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尝试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在“体验反思”环节中设置了以下三个思考题:1.你还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2.我们该怎么做?3、人与自然如何相处?就此拟写一则宣传标语。合作学习的方式是班上同学组成4人一学习小组,相互协作,合理分工,共同完成这项学习任务。这种学习方式既可以使我们获得丰富的学习材料,又可以吸取他人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这一环节,也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合理运用教学媒体,整合教学。本课的说明对象是生物入侵者,在导入新课之后,我安排了一个环节,取名为“你认识我吗”?其中展示了文中提到的生物,请同学们认出来,这既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课堂气氛,在此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效果不错。
三、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说明文,对说明文的特质有了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是告诉学生们,这节课我要教给你们什么,而是让学生自己思索,这篇课文我可以学到什么。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了说明文学习的精髓,即说明内容、方法和顺序。
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感觉有些值得肯定的同时,也有不少遗憾 :
一、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容量很大,但无形中也产生了脚步匆匆地感觉,像体验反思部分,假如时间允许,同学们的讨论可以更充分些,对课文的理解会更深入些。
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很差。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或表达看法时,出现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绘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对生物入侵者缺乏了解,二是学生语言比较苍白。这也是今后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
三、教学设计与学生的表现和理想相距仍有一段距离,自己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难以出现,这说明教师自身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
总之,联系《生物入侵者》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面对这篇课文只是一个文本,其意义是多样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
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的责职并不在于对教材、教参或某种观点的诠释,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到创新性学习,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角融合,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激发创新欲望。我真心地希望经过探究和剖析,发现不足,并在日后的教学中使自己更上一层楼。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10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特点,了解事理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
2、运用学习的方法筛选、整理材料,提高事理说明文的阅读、写作能力。
3、了解本文介绍的生态知识、生物污染的常识,提高防范意识。培养学生的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及特点,理解事理说明文常用的逻辑的说明顺序,运用学习的方法筛选、整理材料,初步掌握写作简单事理说明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学生预习】
1、预习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给生字词注音、解释、造句。
2、利用书籍、网络等手段收集有关生物入侵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西瓜、玉米、西红柿等我国引进的优良品种的图片。学生根据图片来说出名称。
2、多媒体展示部分生物入侵者的图片。
3、解题入侵的含义。
说明:导入新课中,笔者原先设想用伽利略号探测器坠毁土星这一当时新近发生的事件,作为人类避免生物入侵现象的话题引入新课。校本教研的课题组认为,情境──互动教学法中,这一导入新课的设计,学生的互动面不广,无法在课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在林璇老师的建议之下,将话题定位于学生日常所熟知的外来物种上。用多媒体的精美画面创设了悬念,引发学生学习课文,探究生物入侵者的兴趣。实际上课的效果证明这一修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课堂中师生的互动也起了很好的余热作用。
二、导学互动
1、读一读: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⑴ 生物入侵者带来怎样的危害?
⑵ 造成生物入侵的原因和途径是什么?
⑶ 生物学家们对待生物入侵的态度怎样?
⑷ 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议一议:
⑴ 议文章的说明顺序:
学生回答思考题,并完成文章结构框架图,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以及这一说明顺序的作用:使说明有条理,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引出生物入侵者(话题)
摆出生物入侵者(现象)
生物入侵 探究生物入侵的(原因) 逻辑顺序
揭示生物专家的(态度)
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说明: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校本课题组王盖英老师建议,通过文章结构框架,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因此在第二稿时加入了这一框架图。
⑵ 议文章的说明方法:
学生找出文章中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语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3、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
⑴ 逻辑顺序使事理说明文更具条理性,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⑵ 适当运用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更具吸引力。
⑶ 议材料、仿写。
四人小组讨论组员收集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资料,仿造文中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重新组织材料说明一种生物入侵者。并形成提纲。
三、拓展延伸
1、说一说:
小组代表上台说一说讨论的结果。(多媒体展示有关的图片资料,并由该小组派代表讲解提纲内容。)
2、写一写:
布置作业:根据小组讨论、组织素材,介绍自己感兴趣生物入侵者,写成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注意用上适当的说明方法、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
【教学反思】
Tell me and I forget,show me and I remember,involve me and I understand.(告诉我的,我会忘记;演示给我看的,我记得住;让我参与学习的,我才能理解。)
──[美]杰明·富兰克林
实践出真知,是我这一教学设计的指导理念。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才能对知识有更深刻的映像,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讲授知识、演示知识的同时,还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学习。语文课堂上的仿写练习目的也在于此。学生现学现卖趁热打铁,使学生当堂获得一种方法、一种技能。语文并不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将很抽象的可意会难言传的写作思路,变成很有操作性的,直观的练习,成了这堂课设计的重点。教学过程主要突出了:读、议、说三个环节,是在为写作铺垫。读一读课文的内容;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议一议对课文的理解和有关的知识;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收集的信息;最后动笔模仿着写一写。本文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事理说明文的常用的说明方法、逻辑的说明顺序、训练学生筛选材料的能力。说明顺序是学生学过的旧的.知识,作为一个巩固的知识训练。
强化说明方法的运用,在这篇文章教学处理上是一个亮点。因为,这篇文章的知识在生物课上学生们是见过、学过的。如果纯粹是讲知识的话,就很容易将语文课上成生物课了。因此,教学是突出强调了语文知识的一面。表现在:
1、课文分析时强调了说明文的要素之一:说明方法。2、在学生介绍生物入侵资料时,强化了学生在语言表述中说明要素的运用。当一位学生介绍完材料,同学们有针对性地对其中所运用的说明要素进行评析。在教学的拓展环节中,让学生有意识的模仿文中的写法来组织材料,学生针对归纳的特点,筛选手头的材料。通过小组成员的讨论归纳出手头的资料。在说一说环节中,学生上台来解说材料,是对学生口头表达的训练,又是对课堂内容的延伸训练。进而达到本课的教学中的写作目的。
在媒体的运用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学生临场回答的不确定性,在说一说这张课件的制作中运用了超级链接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临时切换的慌乱。
当然,这堂课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待商榷,如教学目的中了解本文介绍的生态知识、生物污染的常识,提高防范意识。培养学生的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这一点就体现得不够突出。字词缺少时间强调。原先设想使用穿插讲解的方式灵活的点到即止,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上,却疏忽了这一点。
【行家点评】
语文组首席教师林璇老师点评:本教学设计能紧扣单元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精神的要求。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尤其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表要求。读、说、议、写四个还击让学生参与认知过程。有效地培养阅读能力。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以探究合作为训练主线,让学生在获取信息筛选信息,质疑解题的过程中的阅读说明文之法。因此本教学设计是合理而有创新特色的。
校教科室副主任黄乃禧老师点评:本教学案例突出了双主探究,历练得法校本课题的思想。师生当堂交流探究,学生合作训练。让学生做到了一课一得。以课文为例,拓展了学生事理说明文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参与其中掌握了生动地说明语言的运用。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上台展示的只能代表一家之言,如能随机点评学生的作品,将能兼顾得比较全面。
语文教研组组长蔡戎老师点评:这一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学生充分理解了逻辑顺序与说明方法的作用的基础上,动手实践写作,做到了有讲有练,讲练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能有所得。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基础知识的强调还是显得不足,有待改进。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11
事实上,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当我把精心设计好的教案运用到课堂上之后,许多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上完整堂课,首先感觉时间比较紧张。课堂环节设计过多,重点难点不是很突出。焦点访谈小组合作耽误时间较多,导致后面的说明文知识环节显得较为仓促,草草结尾,布置作业环节也没有完整的呈现。课后我总结主要是教师的课堂把握能力还不够,对学生的实际能力也没有充分了解。
其次,课堂上我显得比较紧张。可能是对自己的不够自信,或者是对这节课学生的表现有不必要的担心,总之平时很少紧张的我这节课却没有放得开。由于紧张,出现了不少不该出现的失误。有教学环节的遗漏:导入中原本有学生搜集的生物入侵者的资料展示,使和最后的拓展提示首尾呼应的一个环节,况且预习时的要求是寻找身边的生物入侵者,但是这个可以给学生展示机会的环节却漏掉了。出现的失误还有就是语言了:说明文的语言基本上是很规范的,教师在教的'时候语言也更应该是规范严谨的,但我却出现了很多口误,想得是一回事,说出来的却是另一回事。环节与环节之间过渡地生硬,也是语言没能表达好的表现。
再次,教学内容比较空,学生实际掌握的内容较少。本文最重要的能力目标(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处理较为草率,重点不突出。
通过这次的备课、开课、反思评价等教研活动,我发现了不少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教学设计方面的,有教学细节方面的。可见,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还必须不断地去摸索、去改进教学方法,在失败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12
一、教材分析
文似看山不宜平。古今中外,无不如是。小说以其曲折多变的情节吸引读者;散文多以情感起伏的波澜引起共鸣。这两方面都没有长处的说明文,是否没有任何吸引人的地方呢?事实并非如此。它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科学的真知对读者的吸引力。它或是阐述某一现象的科学原理,或是阐述某一领域的新兴科学,内容丰富多彩,语言准确而富有情趣,体现出一致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在说明文教学中,我们倘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努力强化科学真知的吸引力,积极诱导,扶植学生的这种愿望,必会让说明文课堂充满情趣,充满语文味。
《生物入侵者》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科普小品文。它以生动而幽默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一系列关于生物入侵者的知识,引领读者共同关注生态环境,提高全民的防范意识。由于八年级的学生接触说明文较少,在阅读方法上需要教师进行系统的指导。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侧重于以下几点:
1、学会从材料中筛选信息的方法。
2、赏析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二、教学设计与反思
首先,我把我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定位在“学会从材料中筛选信息的方法和赏析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上,因为只有抓住了这两点,才是抓住了语文知识。课前我们的讨论其中就有一个方面是“语文课一定要有语文味”。其次,设计中还有“学会从材料中筛选信息的方法”。设计这个目标是因为在一些综合性学习课中,我的学生往往很会寻找资料,但是却不会对这些资料的有效性加以鉴别,也不会对这些资料整合归纳分类。虽然对资料收集的培养应该是在综合性学习中训练的,但是我觉得此课趣味性较强,而且学生也在课前收集了不少资料。
现在再来思考这两个目标设计,还是比较满意的.只是在具体环节的设计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备课中,还有的主要的一方面思考就是求“新”的问题。比如对“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方面”,学生掌握的情况已经比较好了,但是我还是设计了在此环节上的小组讨论,希望通过讨论增强活跃的气氛。
在导入方面,让学生抓住“外来”和“灾害”这两个特点。接着整体感知寻找围绕“生物入侵者”作者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接着进入课文,先探明什么是生物入侵者,探究“非自然途径”的意思;朗读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讨论探究有哪些说明方法;朗读生物入侵者入侵的途径,寻找当中的修辞手法和其表达作用,重点在一个新的修辞——“仿拟”上。最后拓展探究,怎么对待生物入侵者,学生的搜集资料中有很多,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从“防”与“治”两个方面归纳资料。
最关键的问题出在具体环节的有效落实上。教学设计的重点是明确的,但是落实确是不够的'。或许在这一点上有我自己意识的松懈,可能是觉得这一个单元都在说说明方法学生说得够多了,所以也懒得让学生认认真真地组织自己的语言,把说明方法的作用说清楚透彻。这其实应该是对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的大好机会。这里应该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甚至可以动笔写下自己所想表述的语言,而不是交由无意义的小组讨论。因为说明方法的作用学生也可以说是比较熟悉的了,他们缺少的也就是耐下性子去完成完整语言的组建。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首先要有定位准确的教学目标,要做到有的放矢,接下来是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然而最关键之处在于设计环节的有效性上,这要在对课本学情的充分了解下进行缜密思考。不过是否是好的教学设计还得要课堂的实践检验,课堂上对设计环节的有效落实才真正是考验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也是此次我对本课教学的最大认识。
此外,还有一些针对本课的几个问题的个人思考。
一、有关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和比喻的修辞。
讨论中,有老师指出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就从学生的回答中也可以看出,明明在说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但是学生却又说到了比喻。这一课既然是说明文,那么是否就干脆不要说修辞,或者这一课也有修辞的设计环节,那么干脆就不提说明方法?放在一起是不是越讲越混了,学生很容易糊涂。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理解:越是容易混淆的问题就越要一起来说,放在一起才更容易比较它们的异同,比较出了异同遇到题目才不会慌张,才能抓对方向。同一个语句,就可以让学生说说如果论说明方法该如何答题,如果论修辞手法又改如何答题。课堂上有老师的引导所以不是很容易出错,然而真正考试中学生如果对这些相近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分析能力的话还是会出错。
二、关于仿拟的修辞。
仿拟并不作为中考要考察的修辞,而课堂上把仿拟作为了本课修辞的一个小重点了,是否喧宾夺主。
其实我的课堂上我很喜欢这样一些小修辞,或者说是一些知识点上的小细节。这些东西或许不会考,但是却是很有趣的东西。学生平时自己也会仿一些古诗名句放在作文中,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就是仿拟。而它用得恰当却往往能使文章增色不少。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13
跟岗期间,我上了一节汇报课,所选课文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生物入侵者》。现就这节课说说我的反思。
接到上课任务时,我很为难,一来这篇课文我从来没讲过;二来准备的时间太少,只有一个完整的半天;三来说明文一直是我的弱项。对着课文,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后来,听了其他老师的几节别的课,发现,真正高效的课堂一点都不花哨。所以我想,就将这节课定位为一节常态课,根据文体特征,重点解决说明对象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这三个问题。为此,我设计了三个问题:一、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二、围绕说明对象,概括每一段内容;三、从文中找出一处说明方法,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我想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回答问题。拓展环节我用的是课后的问题,即让学生说说身边的“生物入侵者”以及对它们的态度。因为是借班上课,对学生完全陌生,所以我想到用小组竞赛的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
评课的老师认为,自读前的三个问题,指向明确,且逐层递进;竞赛的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热闹是真的,但我却觉得不理想。
首先,因为紧张,某些内容没能及时展示,如原本导入后应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结果是直接点到了自读提示;又如在学生讲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后,应出示课件,归纳相关内容,后来也被我跳过了。
其次,因为课堂掌控能力不强,使得课堂有些无序。原本自读提示的三个问题是层层深入的,在让学生起来回答时,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临时决定让学生自选题目,不需要按照我给出的顺序作答。结果,一个学生回答了第三题,下一个学生回答了第一题,再下一个学生则又回到第三题。于是课堂给人留下了条理不清的印象。评课时,有老师提出,只要在讨论回答环节结束时,老师进行归纳,简单梳理一遍,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这确实是个好办法。
再者,因为能力所限,课堂容量太小。在解决说明方法这个问题时,学生能准确说出某处使用的是哪一种说明方法,能简单回答不同说明方法的`作用,我便满足于此,不再继续追问。其实通过对本单元几篇说明文的学习,学生对说明方法掌握得还是比较好的,所以这里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时间,让学生先组织好语言,必要时可以写一下,让他们用流畅的语言说清楚说明方法的作用。这也说明我备课备得还不够细致,今后应该加大对教材的研读力度。
此外,讨论环节没有掌握好时间,以致在下课铃响后才匆匆小结。
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身边的同伴给了我很多的建议,从中,我更深刻地领会到,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对课文内容应有所取舍,重点突破。
虽然这是一节有很多瑕疵的课,但通过这节课,我又学到了很多东西,为日后的说明文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从这个角度看,这节课还是很有意义的吧。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14
我无法说这节课上的还马马虎虎,因为清楚地知道自己这节课是失败的,或许不用这么严重的词,但是“糟糕”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首先,问题出现在课堂上我的紧张上。平时很少紧张的我此节课却是紧张异常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紧张,但可能是潜意识里觉得此课备得还是不够充分的,也有前两位老师的课让我感觉到的压力。由于紧张,出现了不少不该出现的失误。有教学环节的遗漏:导入中原本有学生搜集的生物入侵者的资料展示,使和最后的拓展提示首尾呼应的一个环节,况且预习时的要求是寻找身边的生物入侵者,但是这个可以给学生展示机会的环节却漏掉了。既让最后的拓展环节——对生物入侵者防治的措施——没有了针对性,也让学生觉得失望没有能够很好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有的学生收集资料时真的很是用心。也有教学环节的混乱:在“生物入侵者的危害”部分,幻灯片做的时候还是很有条理的,原计划在学生们说出举了斑贝的例子来说明危害的时候就有相应的幻灯片展示。可是由于紧张却漏了,然后讲到后面的问题时却又没有点击超链接,结果就出现了原来应该展示的图片。只好又反过头来再提斑贝的危害。
出现的失误还有就是语言了:说明文的语言基本上是很规范的,教师在教的时候语言也更应该是规范严谨的,但是我的语言却出现了很多语文老师不应该有的失误,要么表达不够清晰,学生听了很茫然,要么有些用词不当,甚至有的时候一时想不出什么词了,句子就说了半截就放下了。也有环节与环节之间过渡地生硬,也是语言没有能够表达好。
最关键的问题出在具体环节的有效落实上。教学设计的重点是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及他们的表达作用,重点是明确的',但是落实确是不够的。在小组讨论中,有老师就指出了我让学生找出了说明方法,但是这里为什么用这样的说明方法,学生大而化之我也就这样马马虎虎过去了。或许在这一点上有我自己意识的松懈,可能是觉得这一个单元都在说说明方法学生说得够多了,所以也懒得让学生认认真真地组织自己的语言,把说明方法的作用说清楚透彻。这其实应该是对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的大好机会。这里应该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甚至可以动笔写下自己所想表述的语言,而不是交由无意义的小组讨论。因为说明方法的作用学生也可以说是比较熟悉的了,他们缺少的也就是耐下性子去完成完整语言的组建。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首先要有定位准确的教学目标,要做到有的放矢,接下来是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然而最关键之处在于设计环节的有效性上,这要在对课本学情的充分了解下进行缜密思考。不过是否是好的教学设计还得要课堂的实践检验,课堂上对设计环节的有效落实才真正是考验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也是此次我对本课教学的最大认识。
我的思考是零散性的,也没有向一些教学理论向靠拢,只是个人对这一节课的一些感悟,算来只是成长道路上的一道痕迹,离厚重的脚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还有一些针对课后讨论时候提出的几个问题的个人思考。
一,有关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和比喻的修辞。讨论中,有老师指出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就从学生的回答中也可以看出,明明在说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但是学生却又说到了比喻。这一课既然是说明文,那么是否就干脆不要说修辞,或者这一课也有修辞的设计环节,那么干脆就不提说明方法?放在一起是不是越讲越混了,学生很容易糊涂。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理解:越是容易混淆的问题就越要一起来说。这个观点源于我自己以前学生时代学习的经验,放在一起才更容易比较它们的异同,比较出了异同遇到题目才不会慌张,才能抓对方向。同一个语句,就可以让学生说说如果论说明方法该如何答题,如果论修辞手法又改如何答题。课堂上有老师的引导所以不是很容易出错,然而真正考试中学生如果对这些相近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分析能力的话还是会出错。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15
在进入课堂教学过程前,根据课文内容,我还明确了这样一个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好网络及多媒体资源,但决不能把《生物入侵者》一课上成一堂生物课。这还是一篇说明文,所以必须在教学中紧扣说明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基本能力。
课堂上,我首先用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导入课文,这又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们的留意力。在随后进行的课堂分组学习中,我对教学过程作了如下安排:①学生分小组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②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结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在这些过程中,学生热烈的讨论,正确的发言,都说明他们对于课文已相当熟悉,而这,正缘于课前充分的预习。在学生就每个问题得出结论之后,我再以电脑课件进行总结,作到了知识点的清楚明白。紧扣课文内容和结构的讨论分析,使学生从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出发,把握了大纲所要求的能力和知识点。而小组讨论和电脑课件的运用,则使课堂生动活跃起来。
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加深学生们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将抽象的生物入侵者概念变为活生生的东西,进而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当我让学生们交流小组学习成果的时候,课堂气氛再次活跃起来。无论是上讲台交流的学生,还是其他的小组成员,都透着自信和喜悦。台上,一面展示自己制作的电脑课件,一面侃侃而谈;台下,更流露着认真与跃跃欲试。奇妙的大自然展现在同学们眼前,神秘的'生物入侵者变得真实生动起来。更让我兴奋的是:每一个小组都提出了防治生物入侵者的方法。其中更有小组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除了严防死守,防止生物入侵者入侵之外,更应该已天敌来进行生物治理,而最重要的是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当小组交流结束的时候,学生们热烈的掌声告诉我:这一堂课,他们有所收获。
第五篇: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集锦15篇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1
关于“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通过第一环节的“删减”,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缺少例子支撑的文段材料是如何单薄乏力,从而真正明白例子的重要性;接着趁热打铁,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既然缺少了例子不可以,那有了例子文章表达效果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学生合上书本,将文中的几个例子还原到缩略文相应位置,既考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掌握,更符合此阶段的思维发展:急切需要知道例子能带来哪些变化。从而从根本上认识到举例子的不可获取。既然课内例子学生已经掌握,那课外的例子能运用吗?应运而生了最后一个环节,并通过比较分析,得出说明文中的例子并非任意为之,而必须挑选能够准确支撑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例子,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运用“比较法”和“增补删减法”对于深度学习“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还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初中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在对比中发现不同,才能享受到说明文的乐趣,将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方式方法。在增补删减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不同之处,这样知识点就是学生的习得,而非单纯的.由教师授予,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得会更牢固,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而且,这样的方法能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记忆力都处在最佳发挥状态。而且,通过“比较法”和“增补删减”法,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有了兴趣和热情,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所增强,能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而且,在课堂进行过程中,这两种方法比较契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步骤,教育教学时机把握得敲到好处,能够使预设最大限度地生成。形成了一种良性氛围,有助于学生说明文学习瓶颈的突破。当然,说明文教学需要突破的点还有很多,并非只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这一项。同样的比如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顺序的判断、说明文的语言等要点的掌握渠道都急需改善,所以,今后将以专题的形式,各个突破,真正将说明文讲出语文味,让学生从心里爱上说明文,或最起码不再惧怕说明文。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2
在进入课堂教学过程前,根据课文内容,我还明确了这样一个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好网络及多媒体资源,但决不能把《生物入侵者》一课上成一堂生物课。这还是一篇说明文,所以必须在教学中紧扣说明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基本能力。
课堂上,我首先用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导入课文,这又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们的留意力。在随后进行的课堂分组学习中,我对教学过程作了如下安排:①学生分小组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②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结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在这些过程中,学生热烈的讨论,正确的发言,都说明他们对于课文已相当熟悉,而这,正缘于课前充分的预习。在学生就每个问题得出结论之后,我再以电脑课件进行总结,作到了知识点的清楚明白。紧扣课文内容和结构的讨论分析,使学生从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出发,把握了大纲所要求的能力和知识点。而小组讨论和电脑课件的运用,则使课堂生动活跃起来。
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加深学生们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将抽象的生物入侵者概念变为活生生的东西,进而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当我让学生们交流小组学习成果的时候,课堂气氛再次活跃起来。无论是上讲台交流的学生,还是其他的小组成员,都透着自信和喜悦。台上,一面展示自己制作的电脑课件,一面侃侃而谈;台下,更流露着认真与跃跃欲试。奇妙的`大自然展现在同学们眼前,神秘的生物入侵者变得真实生动起来。更让我兴奋的是:每一个小组都提出了防治生物入侵者的方法。其中更有小组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除了严防死守,防止生物入侵者入侵之外,更应该已天敌来进行生物治理,而最重要的是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当小组交流结束的时候,学生们热烈的掌声告诉我:这一堂课,他们有所收获。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3
上完整堂课,不足在于:
首先感觉整个课堂气氛还是比较沉闷的,课堂缺少活力,学生两两讨论也没有到位。课后我总结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生动,教学时缺少激情,一直不断地提问,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使学生感到疲倦。
其次,在梳理文章内容时,我教材处理的不是很灵活,没有把学生的答案做调整,导致板书时出现明显的顺序错误,使得学生难以得出说明顺序这一结论,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的不明显。
第三、问题的提出没有指向性。课上出现的现象是当教师把一个问题“抛”给学生之后,学生却无法回答,或者根本没有理解这个问题,以至于课上出现不少“冷场“现象,这根本的原因在于我所设计的问题没有针对性,过于宽泛。
第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到位,这个问题在“拓展延伸”环节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当我在朗读学生的小作文时,并没有根据写作要求来评价,只是机械地指出几个词语,机械地重复而已,使得拓展延伸环节显得没有意义。
第五、没有把握恰当的'教学时间。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不是很恰当,导致最后的“拓展延伸”环节显得比较仓促,草草结尾,布置作业环节也没有完整的呈现。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不少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教学设计方面的,有教学细节方面的。可见,我还必须不断地去摸索、去改进教学方法,在失败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4
很感谢学校安排这么一次网络教学研讨的活动,作为一名新教师,及时发现了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篇反思我也主要从一些教学不足之处入手的。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执教者从各个方面进行精心准备。其中,如何选好角度分析课文,是语文老师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在这次自录课的过程中,我认真准备了《生物入侵者》这一课书。《生物入侵者》这篇文章介绍了的是关于生物入侵者的定义、途径及其危害等科学知识的文章,语言较平实,内容通俗易懂,层次清晰,因此基于这些问题特点,课堂设计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自主归纳总结文章内容和特点,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是学习到了相关的科学环保知识,更是掌握了一些说明方法的作用,认识该何种方法才能把说明文写的更生动形象。
事实上,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当我把精心设计好的教案运用到课堂上之后,许多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上完整堂课,首先感觉整个课堂气氛还是比较沉闷的,课堂缺少活力,学生两两讨论也没有到位。课后我总结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生动,教学时缺少激情,一直不断地提问,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使学生感到疲倦。
其次,在梳理文章内容时,我教材处理的不是很灵活,没有把学生的答案做调整,导致板书时出现明显的顺序错误,使得学生难以得出说明顺序这一结论,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的不明显。
第三、问题的提出没有指向性。课上出现的.现象是当教师把一个问题“抛”给学生之后,学生却无法回答,或者根本没有理解这个问题,以至于课上出现不少“冷场“现象,这根本的原因在于我所设计的问题没有针对性,过于宽泛。
第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到位,这个问题在“拓展延伸”环节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当我在朗读学生的小作文时,并没有根据写作要求来评价,只是机械地指出几个词语,机械地重复而已,使得拓展延伸环节显得没有意义。
第五、没有把握恰当的教学时间。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不是很恰当,导致最后的“拓展延伸”环节显得比较仓促,草草结尾,布置作业环节也没有完整的呈现。
通过这次的备课、开课、反思评价等教研活动,我发现了不少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教学设计方面的,有教学细节方面的。可见,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还必须不断地去摸索、去改进教学方法,在失败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5
《生物入侵者》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篇课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对于本文的教学,应以学生自读探究为主,教师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教师只做必要的点拨指导。
我结合本文课型和单元教学目标,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生物入侵的知识;
2、理清说明顺序;
3、体会文中说明方法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
2、在预习先学的基础上,明确说明顺序,讨论说明方法,品析说明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环保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理清说明顺序;
2、把握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生物入侵这种现象。
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多单元阅读说明文的经验,对说明文有了一定了解和知识积累,大部分学生明了说明文学习的精髓,即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及说明文语言科学准确的特点。如何结合本文内容,准确的表述,灵活的应用,还需要教师课堂指导。此外,学习说明文比较枯燥乏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投入到本文的学习中来,适时激趣显得很重要。
我秉承我们学校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我在先学环节即预习部分布置了三个问题:
1.梳理课文内容,勾画关键词句;
2.找出文中的说明方法,并批注其作用;
3.查找我国的生物入侵现象及其危害,按照入侵者、原产地、入侵地、危害这样的模式整理。
我力求通过本课的教学为学生打开一扇学习科普作品的窗。“知识之窗”“写作之窗”“语言之窗”“科学之窗”“环保之创”板块活动,教给学生学习科普作品的方法。我的具体教学环节是这样的:
(一)以“人类入侵”导入
引出生物入侵话题。
(二)先学展示,把握内容
1、学生报道课文内容。
2、梳理说明顺序。
3、分析说明方法。
(三)合作探究
赏析说明语言。
(四)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
2、拟一条关于生物入侵的环保标语。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对学生的先学把握不到位,在报道课文内容时,学生的参与不积极,参与的只有个别学生,应该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先讨论交流课文内容,师生共同梳理了课文内容之后再进行报道,才能达到扎实掌握课文内容的效果。在梳理说明顺序时,应该先把之前梳理的课文内容提要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在调换顺序让学生思考,按照调换后的顺序介绍可不可以,学生会有更直观的印象,对说明顺序就一目了然了。在赏析说明语言时,我换了一种较为新颖的方式,让学生当回小老师,就说明方法出题,自己在班内找学生回答,学生比较有新鲜感,参与踊跃。在赏析说明语言时,我做了两点提示,找出形象生动的语言,找出科学严谨的语言,学生有了明确的指向,积极讨论,发言很精彩,把课文中的知识点大都赏析到了。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展示的预习时查阅的生物入侵的例子,开拓了视野,最后的一个小练笔原来的预设是在课堂上当场完成,当堂展示,可惜在梳理内容环节占用时间过多,后面时间不够没能让学生当堂完成展示,留作了课后作业。
总之,这堂课公开课上完专家老师的点评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也成长了许多,更让我明确了后期努力的方向,我将不断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一名更优秀的语文老师。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6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说明文。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设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并且采用导学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从实际上课情况来看,我觉得《生物入侵者》这一课合理之处有:
一、新课标多处提到“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的好课文。新课标也强调学习生活中“合作、探究”,本课正可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尝试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在“体验反思”环节中设置了以下三个思考题:
1.通过自学你还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
2.我们该怎么做?
3人与自然如何相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班上同学组成4个学习小组,相互协作,合理分工,共同完成这项学习任务。这种学习方式既可以使我们获得丰富的学习材料,又可以吸取他人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这一环节,也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在教学时,由学生根据事例给“生物入侵者”定义入手,学生初读课文积累词语并了解文章大意,在具体分析文章内容时,注意体现教师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说明文章的写作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最后联系实际,请学生出谋划策提出可行性对策,在此环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授课后,我认为此堂课基本实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学生参与面较广,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轻松、民主、主谐。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在学习课文内容时,让学生把三、四自然段连读后再分析生物入侵者的'危害会更好;由于时间较紧张,一些环节处理不够到位;分析说明顺序时,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特别是关于最后一个环节“出谋划策”,在课堂上时间紧张,我想充分利用好时间,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三、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说明文,对说明文的特质有了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是告诉学生们,这节课我要教给你们什么,而是让学生自己思索,这篇课文我可以学到什么。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了说明文学习的精髓,即说明内容、方法和顺序。
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感觉有些值得肯定的同时,也有不少遗憾:
一、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容量很大,但无形中也产生了脚步匆匆地感觉,像体验反思部分,假如时间允许,同学们的讨论可以更充分些,另外我还准备了让学生说说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生物入侵者?写成一篇小报告,这个教学环节没有实现,到下一节课时才补上的。
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很差。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或表达看法时,出现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绘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对生物入侵者缺乏了解,二是学生语言比较苍白。这也是今后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
三、教学设计与学生的表现和理想相距仍有一段距离,自己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难以出现,这说明教师自身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
总之,联系《生物入侵者》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面对这篇课文只是一个文本,其意义是多样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的责职并不在于对教材、教参或某种观点的诠释,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到创新性学习,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角融合,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激发创新欲望。我真心地希望经过探究和剖析,发现不足,并在日后的教学中使自己更上一层楼。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7
如何打造高效课堂、优质课堂,是语文界、也是我自己近年来思考的一个问题。整体而言,课堂教学涉及“教什么”和“怎样教”这两个问题。“教什么”指向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的问题,“怎样教”指向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展开问题。
备教《生物入侵者》公开课的过程中,我在这两个方面有了较深的认识。
下面选取两个教学片段展开反思。
充分阅读 精致设题
——顺畅的教学源于精致的设计
教学片段一:
师:下面,我们进入课堂学习的第一环节,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请同学们速度课文。
(课件出示: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学生默读课文。(用时约4分钟)
师:好。我们首先思考以下问题。看到问题后,我们首先要找到答题区间,就是说,在课文的第几段我们能找到答案,然后阅读相关文段,解答问题。首先看第一题:“生物入侵者”是指 。它有什么危害?
生1: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
师:你是从第一段中找到答案的,对吧?你是直接读了原文,而我们这里是问“生物入侵者”是指,所以,需要调整一下语言次序。“生物入侵者”是指原
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看第二问,有什么危害?
生1: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们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对被入侵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种性构成极大的威胁。
师:两方面,一是经济,二是物种。
师:第二题:为什么对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这种普通人不会感到惊讶的事情,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却会认为这“不是件寻常小事”?往后。
生2:普通人不会感兴趣,生物学家、生态学家对这件事就会与自己的思考。 师:从他们的专业的角度来思考,进行研究。
师:再看问题三: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生3: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
师:当一个物种无节制繁衍,大量繁衍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 众生:产生生物入侵者。
师:也可能……
众生:没有产生生物入侵者。
师:也就是当地的生物平衡没有被打破。好,我们可以做如下梳理。(课件出示)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干预打破了这种平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师:看最后一个问题: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生4:“人为干预”就是把一个物种带到新的环境中,使它成为生物入侵者,破坏了生态平衡。
师:也许是这个问题本身有些模糊,我们看关键词“如何理解”,这样的题,我们一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生4沉默。
师:往后。
生5:一种生物在新环境中繁殖很快,给当地带来了损失。
师:看来,是大家不理解“人为干预”的意思。你觉得什么时候我们人类会采取“人为干预”?
生5:把一个物种由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
师:我们前面说了,这种情况下会产生生物入侵者。这时,人类会怎么办?
生5笑而不答。
师:这样,我们换个角度。你养过猫吗?猫偷吃你家的食物,弄坏东西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生5仍笑,他生忙着支招。
生5:拴住它。
师:拴住它,对吧。这样就不会继续破坏食物了。我们回来,当出现生物入侵者时,人类该怎么办?
生5:采取措施。
师:什么措施?比如说……
他生:引进天敌,制造毒药,捕杀它。
师:好,具体怎么办我们今天不研究了,那是生物学家、生态学家的事。我们梳理一下。(课件出示)生物种类的自然繁衍和迁移,是非常缓慢的,并受空间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
师:文章哪些地方提到了“人为干预”?
众生:第3段,第8段。
师:第8段中以美国为例说到了世界各国的措施。我国也有自己相应的措施。我们看。
师:时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随时入侵的可能,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对“生物入侵者”现象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反思:
综观以上教学片段,学生回答不够精确,教师引导生拉硬拽。尤其是对问题4的回答,动用了两位学生,再加上我的“强势”引导,才勉强有些思路。
从教学内容选择的角度看,我的选择是合乎学理的,不存在教学内容偏、难的问题,那么,为什么课堂教学却是如此耗时费神呢?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和思考时间。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先速读课文,之后才出示了四个问题,在这样的安排中,学生先前的阅读是缺失明确导向的,面对四个问题时便多了紧张、少了从容,无法短时间内给出“圆满”的思考结果。如先出示问题,后进行阅读,会有效提升阅读、思考的针对性。
二是问题4本身存有提问不清、解答不明的缺陷。在先前的备课中,我直接从《教师教学用书》上“挪用”了这一问题及其答案,没有细加推敲。结果造成在课堂教学中显露了其中的缺陷,给学生的思考造成了一定的障碍,给教学产生了较大的阻力。
三是教师没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补救充分阅读的缺失。其实,面对课堂教学显示出的问题,如果我能及时调整策略,是可以有效补救的,如我把问题四细化为“什么情况下需要‘人为干预’?‘人为干预’的结果会怎样?”,学生的思考会更有针对性,或者指导学生阅读文中提到“人为干预”一词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思考采取“人为干预”的前提和结果,也应会有较好的效果。
循序渐进 自主探究
——思维提升源于自主思考实践
教学片段二:
师: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是需要我们细加研究的。首先我们概括每一段的段意。 (课件出示:理读课文,概括段意。——概括每段段意,梳理文章思路。) 学生阅读课文,勾画关键词。(用时约4分钟)
师:好。我们逐段梳理每一段的意思。首先看第1段。
生1:生物入侵者的危害。
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内容吗?
生1:生物入侵者的概念。
师:完整地总结应是,提出生物入侵者的概念,并点明它的危害。
生2:第2段,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
师:生物在自然条件下迁移、繁衍,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平衡。
生3:斑贝给美国造成的经济损失。
师:不仅有斑贝,还说到了天牛、红蚂蚁。显然这三者都是例子,它们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3: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
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
生4:生物入侵者也对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 师:这样看来,我们可以把第3段、第4段的意思合并一下。
生4:都是写生物入侵者带来的危害。
师:概括很好。往后。
生5:生物入侵是由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
师:也就是说,生物入侵的……
生5:原因和途径。
生6:面对生物入侵者人们束手无策。
师:一种情况,束手无策。
生7:一个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必然遵循物竞天择的法则,不必担心。
师:有学者专家认为不必担心。综合第6段、第7段,都是写人们的…… 生7:对策。
生8:世界上许多国家采取了措施。
师:这样看来,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众生:逻辑顺序。
师:注意发音,“luójí”。
师:我们具体分析一下。
(课件出示)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引出话题;接着摆出现象,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做一下笔记。
反思:
以上教学环节是按照“逐段概括——合并归纳——得出认识”的次序展开的,核心教学目标是教学如何理清说明文的顺序。
从教学实践看,学生的概括能力较好,而合并归纳能力较弱,教学环节的展开还算流畅。今后教学中需要加强的是,不要一直把思考的主线握在教师的手中,应放手让学生来合并归纳。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8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事理说明文。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设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并且采用导学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从实际上课情况来看,我觉得《生物入侵者》这一课合理之处有:
一、新课标多处提到“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的好课文。新课标也强调学习生活中“合作、探究”,本课正可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尝试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在“体验反思”环节中设置了以下三个思考题:
1、通过自学你还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
2、我们该怎么做?
3、人与自然如何相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班上同学组成10个学习小组,相互协作,合理分工,共同完成这项学习任务。
这种学习方式既可以使我们获得丰富的学习材料,又可以吸取他人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这一环节,也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在教学时,我从介绍水葫芦,特别介绍它的危害。由学生根据事例给“生物入侵者”定义入手,学生初读课文积累词语并了解文章大意。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出课文介绍生物入侵者哪几方面的知识。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授课后,我认为此堂课基本实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学生参与面较广,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轻松、民主、主谐。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在学习课文内容时,让学生把三、四自然段连读后再分析生物入侵者的危害会更好;由于时间较紧张,一些环节处理不够到位;分析说明顺序时,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在课堂上时间紧张,我想充分利用好时间,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三、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说明文,对说明文的特质有了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是告诉学生们,这节课我要教给你们什么,而是让学生自己思索,这篇课文我可以学到什么。并在课堂开展模拟焦点访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更加生动,又很好锻炼学生素质。
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感觉有些值得肯定的同时,也有不少遗憾:
一、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容量很大,但无形中也产生了脚步匆匆地感觉,像体验反思部分,假如时间允许,同学们的讨论可以更充分些,另外我还准备了让学生说说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生物入侵者?写成一篇小报告,这个教学环节没有实现,到下一节课时才补上的。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很差。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或表达看法时,出现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绘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对生物入侵者缺乏了解,二是学生语言比较苍白。这也是今后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
三、教学设计与学生的表现和理想相距仍有一段距离,自己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难以出现,这说明教师自身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
总之,联系《生物入侵者》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面对这篇课文只是一个文本,其意义是多样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到创新性学习,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角融合,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激发创新欲望。我真心地希望经过探究和剖析,发现不足,并在日后的教学中使自己更上一层楼。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9
本课在教学环节设计方面,思路还较为清晰,但在一些教学细节方面处理得还不够到位。主要表现为:
一、小组讨论不充分
在教学第一部分发现人类的遗传现象教学中,前4个小环节分别是:
(1)为走失得孩子找父母
(2)汇报
(3)提问:你是怎么帮他们找到父母的?
(4)学生说理由。在教学时,没有很好的利用小组讨论,而是让学生单个汇报,而且在汇报时直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导致学生说得不够全面,而且说得特征也不够具体。如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看看哪个小组找到的理由多,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给学生讨论的时间,指导学生把特征说得更具体些。
二、概念出示得不够自然顺畅,铺垫的不够。
在学生猜是谁的父母活动中,学生说明是按长相找到同学的父母的,并大致说说同学哪些地方与他的父母像之后,就把遗传的概念出示了,有些仓促。长相只是人的特征的一方面。应该再让学生扩展到其他方面特征去说说自己与父母的.相似之处,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什么是遗传,让学生明白不光只是长相会发生遗传,性格、血型、习性、肤色等方面都有可能发生遗传。
改正:在教第一个班级时,出现的教学问题,在后两个教学班做了及时的调整和改进,改进后,学生在课堂上汇报的相似特征更多更全面了,而且特征说的也更具体了。由于调动学生说出了自己除了长相以外与父母在其他特征方面的相似之处,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什么是遗传。教学实效性增强。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10
“生物入侵者”指的是“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在上这一课时,学生找到了课文中的原文来阐释了“生物入侵者”的含义。我也认同了这种说法。可是,在随后的教学探讨中,我发现对于文中的这句话,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否则,会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错误。
“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方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要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作者如是说。但这样说有失偏颇。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后来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比如,原产于西域的黄瓜,在西汉时引种到中国后,并未见其对某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并没有给人类社会造成经济损失,反倒是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增加了可食菜肴的品种。像黄瓜这样的“移民”,生活中可谓多多。如西红柿、胡萝卜等这样带有“西”、“胡”字眼的植物,或是由国外引进,或是由少数民族地区引种。它们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改变,但,是有益的。
当然,反面的例子也是有的。几十年前我国从国外引进了一种植物——水葫芦,曾一度用它净化污水。后来,引入“高原明珠”滇池后,水质污染导致它疯长,几乎覆盖了整个滇池,使很多水生植物几乎绝迹,每年国家要花巨资打捞。类似的还有薇甘菊,它也使深圳滨海大道北侧的红树林区,由80000多平方米锐减至不到20xx平方米。紫茎泽兰也在四川凉山上惟我独尊。
这样看来,对于生物“移民”,我们不能如作者那样,一概称之为“生物入侵者”,看之色变。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些生物“移民”中,也有许多有益于自然和人类的物种。它们也会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民展,也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福祉。但是,对于“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的物种,我们也要提高警惕,不能让它们无节制的繁衍。
所以,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勇于质疑,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从而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不然,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11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介绍了生物物种的迁移对人类造成危害,对其他物种以及物种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的事实,说明物种一旦离开它原有的生存坏境,在一个没有天敌的新的坏境里生存就会给生态坏境带来危害,他们就成了生物入侵者,从而把人类带入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本文采用逻辑顺序来介绍生物入侵者以及他们带来的危害,运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同时又使用拟人手法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有趣、活泼自然,增强了可读性。
本文为自读课文,指导学生自读本文,除了理清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外,还应该学习运用文中介绍的有关生物污染的知识,提高防范意识,加强生态保护,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价值,积极抵抗外来生物的侵入。能使学生明白“关注生态坏境,就是关心人类自己”。
学习本文时,我主要是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如在学生读完课文后,让学生自己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或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总结出来,一一出现在黑板上(从易到难的顺序)。然后进行分组讨论,组内先解决问题。讨论结束后,从前到后依次来解决。学生们的发言都很积极,且基本都能回答正确。只有到后来两个较难一点的问题: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大部分学生就不太理解了,这时我只稍稍点拨了一下,如1:问学生生物在没有人干预的情况下它的迁移是怎样的?生回答说是缓慢的,空间跨度小。我又问学生生物在有人干预的时候是怎样的?生说空间跨度非常大,是我们无法想象到的。我又问学生在生物迁移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什么?学生异口同声的.说是人为干预。此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
在如2:我直接问学生生物如果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的话,会怎样?生说就会大量繁衍。我接着问大量繁衍的结果是?生说给当地带来极大地危害:破坏当地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带来极大地经济损失。学生一下豁然开朗,第2个问题也轻松解决了。
因此,从本文的教学中,我学到了一些阅读教学提问的技巧:
一、那就是如果遇到较难理解和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不防试着把这个大的问题或难理解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问题或是一个一个的简单的问题,一个一个的去解决,最后便会轻轻松松的把这个大的或是很难的问题就彻底解决掉了。
二、有时候我们在学习课文时完全可以把它交给我们的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提出一些与本文相关的问题,也或是自己不懂的。先学生自己解决,不会的老师再去说。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此方法是我在本文教学过程中领悟到的,效果非常好。我将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摸索。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12
在教学时,由现实生活中生物入侵的事例导入,学生初读课文积累词语并了解文章大意,在具体分析文章内容时,注意体现教师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说明文章的写作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最后联系实际,请学生试用一两种说明方法介绍你知道的生物入侵事例并出谋划策提出可行性对策,在此环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授课后,我认为此堂课基本实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学生参与面较广,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轻松、民主、主谐。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最后联系实际,请学生试用一两种说明方法介绍你知道的生物入侵事例并出谋划策提出可行性对策中,做得不过到位,没有结合运用一两种说明方法来进行介绍。在一些细节处理不够到位,我想如果能处理以上问题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13
事实上,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当我把精心设计好的教案运用到课堂上之后,许多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上完整堂课,首先感觉时间比较紧张。课堂环节设计过多,重点难点不是很突出。焦点访谈小组合作耽误时间较多,导致后面的说明文知识环节显得较为仓促,草草结尾,布置作业环节也没有完整的呈现。课后我总结主要是教师的课堂把握能力还不够,对学生的实际能力也没有充分了解。
其次,课堂上我显得比较紧张。可能是对自己的不够自信,或者是对这节课学生的表现有不必要的担心,总之平时很少紧张的我这节课却没有放得开。由于紧张,出现了不少不该出现的失误。有教学环节的遗漏:导入中原本有学生搜集的生物入侵者的资料展示,使和最后的拓展提示首尾呼应的'一个环节,况且预习时的要求是寻找身边的生物入侵者,但是这个可以给学生展示机会的环节却漏掉了。出现的失误还有就是语言了:说明文的语言基本上是很规范的,教师在教的时候语言也更应该是规范严谨的,但我却出现了很多口误,想得是一回事,说出来的却是另一回事。环节与环节之间过渡地生硬,也是语言没能表达好的表现。
再次,教学内容比较空,学生实际掌握的内容较少。本文最重要的能力目标(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处理较为草率,重点不突出。
通过这次的备课、开课、反思评价等教研活动,我发现了不少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教学设计方面的,有教学细节方面的。可见,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还必须不断地去摸索、去改进教学方法,在失败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14
在本学期接近期末的时候,我们初二语文组组织了一个同题课的公开课活动。我很有幸地加入开课的教师之列。所选课题《生物入侵者》。
课文已经上完了,从备课时到听其他老师的课和我自己上课以及最后的组内讨论都给了我不少的思考。那么我就自己的课来谈一谈吧,也许不成熟,但是却也是我对自己教学的反思。
首先,说一说备课时对教学思路的设计思考。
因为我是三位老师中最后一位上的,前面两位老师的发挥特别是朱老师的出色表现给了我不少压力。在他们二位开课以后,组内讨论形成了一些共识:要有大语文的观念,课堂的教学做不到全面灌输,要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虽然可以“像”其它某些课,但是围绕的中心、学生的能力培养都应该在语文这一特定知识内容上;自读课文应该以学生的自读为主,是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的训练。
针对这几点共识,我有了如下的设计思考:首先,我把我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定位在“文章的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以及它们的表达作用”上,因为只有抓住了这两点,才是抓住了语文知识,而不至于把《生物入侵者》上成是一堂生物课。而且课前我们的讨论其中就有一个方面是“语文课一定要有语文味”。其次,设计中还有“对学生搜集资料能力加以培养,并且对自己的资料加以整合”。设计这个目标是因为在一些综合性学习课中,我的学生往往很会寻找资料,但是却不会对这些资料的有效性加以鉴别,也不会对这些资料整合归纳分类。虽然对资料收集的培养应该是在综合性学习中训练的,但是我觉得此课趣味性较强,而且学生也在课前收集了不少资料。
现在再来思考这两个目标设计,还是比较满意的。只是在具体环节的设计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备课中,还有的主要的一方面思考就是求“新”的问题。因为前面已经有两位老师上过此课了,而听课的都是同一批老师,我心里总有一种想法就是一定要和前两位老师不一样。否则一样的课程容易让人乏味。
这样的设计想法,现在来看的话,实在是一个不明智之举。别的老师好的地方大可以借鉴,借鉴得好不也就是我的成功吗?而且这样的思考是为开课而设计,而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让学生得到知识,学到知识。所以,基于这样一种思考,所以在设计上出现了不小的偏差,比如对说明方法作用其实经过一个多单元的说明文学习,学生掌握的情况已经比较好了,但是我还是设计了在此环节上的小组讨论,希望通过讨论增强活跃的气氛。虽然我的目标针对是“希望大家找得全,找得好”,但是就如朱老师所说“好”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学生如何知道把握这个“好”?再比如,一般上此课来谈说明方法和修辞的话会就全篇来谈,但是我刻意没有这么做,我把说明方法放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来讲,而修辞的内容重点放在了文章的第三部分。虽然我不认为这个刻意求新的设计不好,但是在课堂实施时没有把握好,反而让学生乱了方向。学生没有按我设想的来“乖乖地”在指定的段落寻找,而是如以往一样在全篇当中寻找答案,而我却没够做到好好引导,也因此有一些慌乱。
再来说一说我的课堂教学吧。
首先由“入侵”导入,让学生抓住“外来”和“灾害”这两个特点。接着整体感知寻找围绕“生物入侵者”作者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接着进入课文,先探明什么是生物入侵者,探究“非自然途径”的意思;朗读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讨论探究有哪些说明方法;朗读生物入侵者入侵的途径,寻找当中的修辞手法和其表达作用,重点在一个新的修辞——“仿拟”上。最后拓展探究,怎么对待生物入侵者,学生的搜集资料中有很多,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从“防”与“治”两个方面归纳资料。
我无法说这节课上的还马马虎虎,因为清楚地知道自己这节课是失败的,或许不用这么严重的词,但是“糟糕”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首先,问题出现在课堂上我的紧张上。平时很少紧张的我此节课却是紧张异常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紧张,但可能是潜意识里觉得此课备得还是不够充分的,也有前两位老师的课让我感觉到的压力。由于紧张,出现了不少不该出现的失误。有教学环节的遗漏:导入中原本有学生搜集的生物入侵者的资料展示,使和最后的拓展提示首尾呼应的一个环节,况且预习时的要求是寻找身边的生物入侵者,但是这个可以给学生展示机会的环节却漏掉了。既让最后的拓展环节——对生物入侵者防治的措施——没有了针对性,也让学生觉得失望没有能够很好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有的学生收集资料时真的很是用心。也有教学环节的混乱:在“生物入侵者的危害”部分,幻灯片做的时候还是很有条理的,原计划在学生们说出举了斑贝的例子来说明危害的时候就有相应的幻灯片展示。可是由于紧张却漏了,然后讲到后面的问题时却又没有点击超链接,结果就出现了原来应该展示的图片。只好又反过头来再提斑贝的危害。
出现的失误还有就是语言了:说明文的语言基本上是很规范的,教师在教的时候语言也更应该是规范严谨的,但是我的语言却出现了很多语文老师不应该有的失误,要么表达不够清晰,学生听了很茫然,要么有些用词不当,甚至有的时候一时想不出什么词了,句子就说了半截就放下了。也有环节与环节之间过渡地生硬,也是语言没有能够表达好。
最关键的问题出在具体环节的有效落实上。教学设计的重点是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及他们的表达作用,重点是明确的,但是落实确是不够的。在小组讨论中,有老师就指出了我让学生找出了说明方法,但是这里为什么用这样的说明方法,学生大而化之我也就这样马马虎虎过去了。或许在这一点上有我自己意识的松懈,可能是觉得这一个单元都在说说明方法学生说得够多了,所以也懒得让学生认认真真地组织自己的语言,把说明方法的作用说清楚透彻。这其实应该是对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的大好机会。这里应该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甚至可以动笔写下自己所想表述的语言,而不是交由无意义的小组讨论。因为说明方法的作用学生也可以说是比较熟悉的了,他们缺少的也就是耐下性子去完成完整语言的组建。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首先要有定位准确的教学目标,要做到有的放矢,接下来是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然而最关键之处在于设计环节的有效性上,这要在对课本学情的充分了解下进行缜密思考。不过是否是好的教学设计还得要课堂的实践检验,课堂上对设计环节的有效落实才真正是考验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也是此次我对本课教学的最大认识。
我的思考是零散性的,也没有向一些教学理论向靠拢,只是个人对这一节课的一些感悟,算来只是成长道路上的一道痕迹,离厚重的脚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还有一些针对课后讨论时候提出的几个问题的个人思考。
一,有关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和比喻的修辞。讨论中,有老师指出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就从学生的回答中也可以看出,明明在说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但是学生却又说到了比喻。这一课既然是说明文,那么是否就干脆不要说修辞,或者这一课也有修辞的设计环节,那么干脆就不提说明方法?放在一起是不是越讲越混了,学生很容易糊涂。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理解:越是容易混淆的问题就越要一起来说。这个观点源于我自己以前学生时代学习的经验,放在一起才更容易比较它们的异同,比较出了异同遇到题目才不会慌张,才能抓对方向。同一个语句,就可以让学生说说如果论说明方法该如何答题,如果论修辞手法又改如何答题。课堂上有老师的引导所以不是很容易出错,然而真正考试中学生如果对这些相近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分析能力的话还是会出错。
二,关于仿拟的修辞。仿拟并不作为中考要考察的修辞,而课堂上把仿拟作为了本课修辞的一个小重点了,是否喧宾夺主。
其实我的课堂上我很喜欢这样一些小修辞,或者说是一些知识点上的小细节。这些东西或许不会考,但是却是很有趣的东西。学生平时自己也会仿一些古诗名句放在作文中,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就是仿拟。而它用得恰当却往往能使文章增色不少。说它不会考,但是可以运用在作文之中;说它不会考,但是学生很感兴趣,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了起来;说它不会考,但是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也正是在这些小的甚至是对考分无意的知识上。
我们要的是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而不仅仅是考分。套用一句常说的话,素质提高了,分数自然就高了。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15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特点,了解事理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
2、运用学习的方法筛选、整理材料,提高事理说明文的阅读、写作能力。
3、了解本文介绍的生态知识、生物污染的常识,提高防范意识。培养学生的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及特点,理解事理说明文常用的逻辑的说明顺序,运用学习的方法筛选、整理材料,初步掌握写作简单事理说明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学生预习】
1、预习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给生字词注音、解释、造句。
2、利用书籍、网络等手段收集有关生物入侵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西瓜、玉米、西红柿等我国引进的优良品种的图片。学生根据图片来说出名称。
2、多媒体展示部分生物入侵者的图片。
3、解题入侵的含义。
说明:导入新课中,笔者原先设想用伽利略号探测器坠毁土星这一当时新近发生的事件,作为人类避免生物入侵现象的话题引入新课。校本教研的课题组认为,情境──互动教学法中,这一导入新课的设计,学生的互动面不广,无法在课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在林璇老师的建议之下,将话题定位于学生日常所熟知的外来物种上。用多媒体的精美画面创设了悬念,引发学生学习课文,探究生物入侵者的兴趣。实际上课的效果证明这一修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课堂中师生的互动也起了很好的余热作用。
二、导学互动
1、读一读: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⑴ 生物入侵者带来怎样的危害?
⑵ 造成生物入侵的原因和途径是什么?
⑶ 生物学家们对待生物入侵的态度怎样?
⑷ 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议一议:
⑴ 议文章的说明顺序:
学生回答思考题,并完成文章结构框架图,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以及这一说明顺序的作用:使说明有条理,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引出生物入侵者(话题)
摆出生物入侵者(现象)
生物入侵 探究生物入侵的(原因) 逻辑顺序
揭示生物专家的(态度)
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说明: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校本课题组王盖英老师建议,通过文章结构框架,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因此在第二稿时加入了这一框架图。
⑵ 议文章的说明方法:
学生找出文章中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语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3、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
⑴ 逻辑顺序使事理说明文更具条理性,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⑵ 适当运用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更具吸引力。
⑶ 议材料、仿写。
四人小组讨论组员收集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资料,仿造文中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重新组织材料说明一种生物入侵者。并形成提纲。
三、拓展延伸
1、说一说:
小组代表上台说一说讨论的结果。(多媒体展示有关的图片资料,并由该小组派代表讲解提纲内容。)
2、写一写:
布置作业:根据小组讨论、组织素材,介绍自己感兴趣生物入侵者,写成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注意用上适当的说明方法、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
【教学反思】
Tell me and I forget,show me and I remember,involve me and I understand.(告诉我的,我会忘记;演示给我看的,我记得住;让我参与学习的,我才能理解。)
──[美]杰明·富兰克林
实践出真知,是我这一教学设计的指导理念。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才能对知识有更深刻的映像,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讲授知识、演示知识的同时,还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学习。语文课堂上的仿写练习目的也在于此。学生现学现卖趁热打铁,使学生当堂获得一种方法、一种技能。语文并不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将很抽象的可意会难言传的写作思路,变成很有操作性的,直观的练习,成了这堂课设计的重点。教学过程主要突出了:读、议、说三个环节,是在为写作铺垫。读一读课文的内容;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议一议对课文的理解和有关的知识;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收集的信息;最后动笔模仿着写一写。本文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事理说明文的常用的说明方法、逻辑的说明顺序、训练学生筛选材料的能力。说明顺序是学生学过的旧的知识,作为一个巩固的知识训练。
强化说明方法的运用,在这篇文章教学处理上是一个亮点。因为,这篇文章的知识在生物课上学生们是见过、学过的。如果纯粹是讲知识的话,就很容易将语文课上成生物课了。因此,教学是突出强调了语文知识的一面。表现在:
1、课文分析时强调了说明文的`要素之一:说明方法。2、在学生介绍生物入侵资料时,强化了学生在语言表述中说明要素的运用。当一位学生介绍完材料,同学们有针对性地对其中所运用的说明要素进行评析。在教学的拓展环节中,让学生有意识的模仿文中的写法来组织材料,学生针对归纳的特点,筛选手头的材料。通过小组成员的讨论归纳出手头的资料。在说一说环节中,学生上台来解说材料,是对学生口头表达的训练,又是对课堂内容的延伸训练。进而达到本课的教学中的写作目的。
在媒体的运用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学生临场回答的不确定性,在说一说这张课件的制作中运用了超级链接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临时切换的慌乱。
当然,这堂课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待商榷,如教学目的中了解本文介绍的生态知识、生物污染的常识,提高防范意识。培养学生的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这一点就体现得不够突出。字词缺少时间强调。原先设想使用穿插讲解的方式灵活的点到即止,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上,却疏忽了这一点。
【行家点评】
语文组首席教师林璇老师点评:本教学设计能紧扣单元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精神的要求。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尤其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表要求。读、说、议、写四个还击让学生参与认知过程。有效地培养阅读能力。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以探究合作为训练主线,让学生在获取信息筛选信息,质疑解题的过程中的阅读说明文之法。因此本教学设计是合理而有创新特色的。
校教科室副主任黄乃禧老师点评:本教学案例突出了双主探究,历练得法校本课题的思想。师生当堂交流探究,学生合作训练。让学生做到了一课一得。以课文为例,拓展了学生事理说明文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参与其中掌握了生动地说明语言的运用。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上台展示的只能代表一家之言,如能随机点评学生的作品,将能兼顾得比较全面。
语文教研组组长蔡戎老师点评:这一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学生充分理解了逻辑顺序与说明方法的作用的基础上,动手实践写作,做到了有讲有练,讲练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能有所得。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基础知识的强调还是显得不足,有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