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教学经验分享]
如何引导学生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出“加强积累,培养语感”。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科,没有积累,一切语文活动都无从下手,也毫无意义。学好语文需要多阅读书籍,积累语文知识。因此要学好语文,建构成语文知识的大厦,形成语文知识的汪洋大海,关键也在于平时多“积累”。
学好语文重在积累,厚积而薄发语。文知识的积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二是语言规律的积累,主要通过听、读理解语言,说、写表达思想感受;三是语言典范的积累,如记诵古今中外精彩的语段、篇章等。四是文化积累和生活积累,这是搞好语文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
一、平时教学课文,及时地梳理积累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其地位和作用是很特别的,它是每个单元知识的“例子”,本身又包含着若干语文知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这些知识及时归纳梳理,让学生在头脑中储存起来。这些知识包括:课文中要求会认的字、会写的字,各单元训练的专题等。积累的方法是:教学每一课时,指导学生将必须积累的知识从课文语言以及课文的“预习提示”“自读提示”“注释”“思考与练习”中挑出来,进行归纳整理。整理时,要特别注意列出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例如,有方言干扰的汉字读音,容易写错的形近字,容易用混的近义词,容易混淆的标点符号、等等。辨析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是语文知识积累中应该特别引起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教学重在阅读,我们的课文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的,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是我们学习语文的范本。首先指导学生摘抄课文里自己喜欢的词、句、段。这些优美的句段要求学生在每节语文课前5分钟进行的阅读成果展示。同时按照课文体裁精选一些四字词、谚语、名言警句板书黑板一边,每节课铃声响后学生集体诵读,强化记忆。其次,最大范围地阅读,每天摘抄。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看的书再多,不做笔记,忘得也快。这就要求学生:1、读书做摘抄。数量不在多,内容也不限,只要他们感兴趣的都行,一周内有目的、有步骤、分门别类的进行积累,如,成语、格言、谚语、广告词、古诗、美文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给自己积累的东西安上好听的名字:成语天地、名言荟萃、妙词佳句、灿烂诗空、幽默长廊等等。感兴趣的再在空白的地方配上画。通过大量的积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风格。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写观察日记、写随笔。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既是要我们多读,同时也说明,应该动笔写,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也是一种积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内容好坏不做要求,重在培养写作的兴趣。特别是重大节日学校组织的活动提醒学生认真观察记下活动过程,写出感受。特殊的天气(风、雨、雪、雾)都要布置、指导学生及时观察记下当时情景。另外,从学生的日记中还能了解到学生课外的思想动态,帮助我们对其及时进行思想教育。3、背诵优秀诗文。古人读书很讲究背诵,可见,背诵自古以来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有着很强的生命力。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佳作,是积累语言材料的必要途径,也是培养语感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学中,凡是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内容我都严格要求学生抄写、背诵、检查,平时我只要发现有美文,就收集起来,推荐给学生诵读。利用班队会,进行背诵比赛,并且针对学生每次搜集的材料及时组织交流评价,以此激发学生搜集、背诵的积极性。
二、扩大课外阅读,做好延伸式积累
光靠课内积累是不够的,为了让学生有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还得适当向课外延伸,做好延伸式积累。当然,这种延伸不是漫无边际、盲目随意的。是课内知识的延展和深化。具体做法是:每学期开学时,就要求学生每人手头至少要有书报五份,放在班级图书角,互相阅读,并制定列出每学期必读书目。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并把有关知识整理出来。另外一种是利用暑假和寒假,要求学生阅读与课文有关的文章。课外延伸式积累,特别要防止搞成消遣式阅读,因此,我一般都要求学生订出阅读计划,拟定读书目标,并要求他们做好摘记,写好读后感,定期进行检查、交流。
三、教师精选推荐,搞好针对性积累
学生在课外积累语文知识,要受到资料和时间的限制,必然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即使是积累课内语文知识,由于受到理解归纳能力的制约,有时也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因此,有必要由教师动手,精选一部分课内外有针对性的语文知识。一是要针对学习课文的需要,所选知识对课文有补充、扩展和深化作用;二是针对学生的知识缺陷,学生缺什么,就教给什么,尽量将学生的语文知识缺陷弥补起来。怎样进行针对性积累呢?
1、趣味积累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教育而言,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后,教师都要注意加强这方面的引导。教者要给学生创造一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趣。比如按数字积累法:一马当先、四分五裂、五谷丰登、八面玲珑、百发百中等;词语的顶针积累法:言为心声--声势浩大--大海捞针--针锋相对等等;按十二生肖积累法:鼠目寸光、牛刀小试、龙争虎斗、杯弓蛇影、马到成功等等
2、集中积累法。
按关键字积累法,比如:千——万——千变万化、千差万别、千刀万剐、千呼万唤、千军万马等;按描写景物进行积累,比如:春、夏、秋、冬;有的情景交融,图文并茂,便于学生理解。比如;古诗词、古今贤文等。
3、随名人积累法。比如:军神“刘伯承”引出的军旅生活的成语,比如运筹帷幄、好谋善断、约法三章、秋毫无犯、传为美谈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初出茅庐、才华横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独木难支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人的传诵名篇,特别是名人名言更显示出这一特点。
4、随名篇巨著积累法。比如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以及传统的传颂名篇等等,都是积累语文知识的好材料。好好地利用这一点可以积累许多的成语、谚语和俗语。比如:王母娘娘摆蟠桃宴——聚精会神;甘露寺招亲——弄假成真;孙权杀关公——嫁祸于人;杨志卖刀——无人识货;林黛玉葬花——自叹命薄;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姜太公封神——自己没份等等。
5、单方面内容积累法:是单独就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积累。比如关于含有“风”古诗句的积累: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四、重视迁移运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积累语文知识并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在积累语文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对这些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使之尽快向语文能力转化。在教学工作中,我是通过三条途径来做好这种转化的。首先,将这种转化有机地贯穿在日常教学活动当中。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平时积累的语文知识来理解课文,提高理解文章的能力。在写作训练中,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材料作文或命题作文,让学生在写作中充分运用已经积累的语文知识,以提高其写作水平。其次,在每个教学单元结束后,编制一套单元训练题,本着知识在课内训练材料出自课外的原则,教给学生进行练习,提高学生迁移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第三,辅导学生在积累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训练自己的语文能力。例如:利用早读课、每节课前、放学站队、学校大型活动之前背名言警句、古诗、谚语、歇后语等,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利用归纳梳理某些语文知识的机会,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要求学生在假期课外阅读时,必须写好读书笔记,从中训练培养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等。
总而言之,语文知识应在兴趣中积累,在使用中积累,在理解的前提下积累。所以作为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经常有意识地激活学生的积累,做好学以致用的示范,让语文学习为积累创造条件,让积累促进语文学习。一句话,让语文知识的积累为学生的素质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