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散文说课稿[大全]
散文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散文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散文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匆匆>>是小学语文九年制义务教材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作者先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然后通过“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这一系列生活情趣的描写,具体再现日子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最后抓住“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句结尾,照应开头,突出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本组课文的学习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阅读的时候,先要读通、读懂,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要想开去,想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并把自己想到的与同学、老师广泛交流,借以活跃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四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技能目标:能按阅读提示抓住课文的内容,学习作品中的表达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课文,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3〉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时光易逝、一去不复返的现实,教育学生不要虚度光阴,从小就要珍惜时间。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品内容,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想开去,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课时安排 二课时(第一课时)
5.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 查找资料
二、说教法
本文文辞优美、情感浓郁,只有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领会中心思想,体会语言的美,所以采取情感教学,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
三、说学法
指导学生运用“读读、划划、想想、议议”的学习方法,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划出重点词句,展开联想,培养自己的观察、语言表达、思维、朗读的能力,积累规范语言,感受时间的匆匆,体味作品的语言美。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 同学们,时间对于人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你们能背出一些有关时间的格言吗?
生:(略)
师: 是啊,同学们都在感慨时间太少了,时间太快了,作家朱自清细心地发现,原来时间是这样匆匆溜走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匆匆》。
板书课题 16 《匆匆》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学课文。
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2〉思考:“文中的‘匆匆’说的是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3〉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2〉指名读课文,并及时纠正读音
3〉‘匆匆’什么意思?你读懂了什么?
(三)深入研读,引导探究,品读悟理
师: 课文中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对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作出回答?如果有,请找出答案。
生: 作者向我们提出了: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生: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者作出了回答,在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
指导学生学习第三节。
1〉自由读,读懂文中叙述的句子。
2〉谈谈自己的理解。
重点探讨这句话: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A 自由读这段话
B 你读懂了什么?
C 把你的理解放进句子中去读
D 你的日子是怎样匆匆而过的?
E 能用这样的格式来说吗?
在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过去了。
通过探讨学生可能会讲:
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了。
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了。
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了。
写字的时候,日子从笔尖滑过了。
3〉齐读第三节,再次体味时光易逝,要珍惜时间。
4〉小结。
小结课文,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家对时光易逝的无奈和惋惜,教育学生不要虚度光阴,从小就要珍惜时间。
(四〉课外延伸,拓展练习
1.请同学们课外查阅有关朱自清的资料,他是怎样度过他的日子的呢?
2.仿照作者具体描写时间来去匆匆的写法,写一个小片断。
五、说板书设计匆匆
时光易逝--------珍惜时间
散文说课稿 篇2一、设计意图
本班幼儿已有浅显的仿编经验,而对于用颜色与物品的对应关系进行仿编还有待提升,因此本节活动利用游戏对幼儿的积极促进作用,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欣赏散文诗的优美,理解散文诗的内容学会仿编句式“xx躲在xx里”。
二、说教材
《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散文诗《捉迷藏》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将黑夜、太阳和颜色都赋予了生命,以轻松、明快的笔调描述了太阳被黑夜蒙住眼睛来找,各种颜色来躲的捉迷藏游戏的全过程。散文诗短小精悍,结构简单,意境优美,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大胆、奇特的想像,能够将孩子带进一个无限遐想的世界,又能激发幼儿欣赏和学习的热情。
三、说活动目标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要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本班幼儿已经有一定的仿编基础,在原有的仿编基础上,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活动目标制定如下:
1、认知目标:在欣赏散文诗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拟人的表现手法;
我班幼儿对于这首散文诗中的“藏”“静悄悄”等拟人手法的了解不够深入,所以将认知目标设定为感知拟人的表现手法。
2、技能目标:能用“xx躲在xx里”的句式进行仿编;
本首散文诗整体重复句式都是“xx躲在xx里”,本班幼儿之前有仿编的经验,所以将技能目标设置为固定句式“xx躲在xx里”的仿编。
3、情感目标:体验仿编活动的快乐。
按照句式“xx躲在xx里”进行仿编,幼儿的切入点是多种多样的,在本次仿编活动中可以体会到用句式“xx躲在xx里”仿编的快乐。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句式“xx躲在xx里”进行仿编。
难点:能够结合已有经验,能根据颜色宝宝和物体颜色的对应关系按照句式进行仿编。
五、说教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本次活动我采用了
以下教法:
1、情境创设法
通过创设捉迷藏的情境,在活动时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感知“藏”“静悄悄”等拟人手法
2、直观演示法
通过多媒体演示散文诗,使幼儿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了颜色们与环境的对应关系。其声、形、色直接作用于幼儿的感官,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散文诗,感受其意境。
3、朗诵法
教师通过朗诵,使幼儿体会“静悄悄”这一拟人表现手法的概念;通过教师语音语调的变换,幼儿感受散文诗的变换以及黑夜与白天的区别。
4、提问法
通过向幼儿提问“这些颜色为什么会躲在这些地方”“还有哪些颜色躲在xx里”使幼儿了解颜色与物体的对应关系。
六、活动总结
优势:
1、通过本次教学活动的幼儿掌握了重点部分学习“xx躲在xx里”,在此基础上也突破难点进行“xx躲在xx里”的仿编,不足:
1、幼儿并未深度理解“静悄悄”等拟人词语的含义
对于此不足,我的修改是在二次教育活动中,用声调的变化和游戏中的情境使幼儿感知静悄悄的含义。
2、幼儿并未表达颜色宝宝与物体的对应关系
教师朗诵完诗歌后,及时提问幼儿“这些颜色为什么要躲在这些地方”,以此来引导幼儿表达并述说颜色及物体的对应关系。
七、说学法
本次遵循幼儿学习的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纲要》新理念的指导下,整个学习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本次活动幼儿运用了以下学法:
1、观察法
幼儿通过观看情景表演直接获得散文诗的最初印象。
2、倾听法
幼儿通过倾听教师朗诵,了解诗中“藏”“静悄悄”等拟人表现手法。
3、表达法
教师运用了模仿式学习法和表达法,幼儿先通过散文诗模仿诗中出现的颜色进行仿编,熟练后能够大胆、完整地说出自己的仿编句式xx躲在xx里
4、游戏法
幼儿通过游戏,更加直观地感受捉迷藏的意境以及“静悄悄”的拟人手法。
八、说活动过程
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及重难点,针对我班幼儿的认知水平、个性特点和前期经验,我设计了本节活动共分为导入、基本和结束三个部分。
本次活动借助幼儿已有的玩捉迷藏的经验提问导入
1、第一环节
感知散文诗的内容和优美意境。
运用朗诵法和情境创设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为幼儿创设捉迷藏的情境,使幼儿直观感受散文诗的优美意境。
2、第二环节
学习关键词“蒙”“静悄悄”
运用直观演示简单的多媒体课件,使幼儿观察学习关键词“蒙”“静悄悄”,幼儿通过倾听教师语音语调的变换,再次感知“静悄悄”这一关键词的含义。
3、第三环节
仿编句式“xx躲在xx里”
运用提问法,提问幼儿“这些颜色为什么会躲在这些地方?”引导幼儿知道颜色与物体的对应关系。在仿编环节,幼儿最初通过多媒体课件上的颜色进行仿编,唤起经验后,能根据句式进行仿编,仿编时语言丰富,具有逻辑性。
利用捉迷藏游戏再次巩固“静悄悄”
通过捉迷藏游戏,使幼儿再次感知“静悄悄”的含义,同样也加深了颜色与物体对应关系的理解。
九、说活动延伸
将活动延伸至户外活动,使幼儿充分感受游戏规则和散文诗中的含义。
散文说课稿 篇3散文《落叶》它选自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材,这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作品,它以生动的童话语言描绘了秋天树叶飘落的景象,散文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将秋天的情景作了巧妙的比喻和契合的联想,显得具体而又形象。“小树叶由绿变黄,一个个好像穿着金黄色裙子的小姑娘,搀着大树妈妈在秋风中翩翩起舞”这都和幼儿的生活,幼儿的想象紧紧相扣。《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对作品的体验。散文拟人化富有人情味的语言风格给幼儿清楚明了的记忆和想象线索,便于幼儿理解和感受,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可以很好地为幼儿所接受。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制定以下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散文的美,体验母子亲情交流的愉快。
2、加深幼儿对树叶从春天到秋天逐渐变黄,最后变成落叶的认识。
3、帮助幼儿理解新词:“翩翩起物,四面八方,焐焐,惦记,盼望。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为第一个目标:引导幼儿感受散文的美,体验母子亲情交流的愉快。
我将本次活动的难点定为第三个目标:帮助幼儿理解新词:“翩翩起物,四面八方,焐焐,惦记,盼望。“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启发提问、动作表演等方式让幼儿理解并掌握新词以突破难点。
为了展示给幼儿,作品的优美意境,又能使幼儿在活动中得以充分的理解和表达,我作了以下的准备:
(一)物质准备:
1、图片若干张,实物投影仪
2、大树妈妈头饰1个,小树叶头饰若干个
3、录音机,一段舒缓的音乐磁带。
(二)知识准备:了解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不同的季节特征。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还挖掘此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以下两点:
1、直观教学法:本活动为了帮助幼儿熟悉散文内容,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当老师在有感情地朗诵散文时,逐段地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幼儿通过眼、耳、口等多种感观欣赏作品。
2、启发提问法:在幼儿欣赏了完整的作品后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逐句理解并学习新词。如老师提问:“小树叶在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夏天又怎么样了?秋天又怎么样?小树叶落不来时,先飘到哪?后飘到哪?像什么?等等
除以上教法外,我也将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学习此散文,体验母子亲情交流的愉快。
1、动作表演法:本活动中要求幼儿学习新词,为了避免让孩子枯燥地学习理解新词。我将引导孩子通过动作表演加深记忆和理解。如学习翩翩起舞一词时请孩子们用各种优美的舞姿来表现,而表现四面八方时则请孩子们四散站立。
2、游戏法:活动中还要求幼儿能感受散文的美,体验母子亲情交流的愉快,我则采用游戏法,由老师扮演妈妈,小朋友扮演小树叶,在游戏中加深体验。
说教学程序:
1、幼儿交流导入活动:让幼儿俩俩结伴,根据已有的以经验春夏秋冬的树叶及特征。
2、完整欣赏散文。
介绍散文名称,有感情地配乐朗诵散文,幼儿第一遍欣赏。
第二遍幼儿边看图片边欣赏散文。接着老师提出问题:小树中落下来时先飘到哪?后飘到哪?像什么?它们心里在想什么?最后小树叶又飘到哪?为什么?幼儿根据散文内容进行回答
3、通过动作表演学习新词“翩翩起舞、焐焐、四面八方、惦记、盼望”
4、集体朗诵并表演一遍散文。
教师扮演大树妈妈,小朋友扮演小树叶,体验小树叶快乐的情绪和爱妈妈的情感。在表演过程中着重引导幼儿用抱一抱、亲一亲、看一看等动作表现母子相亲相爱的情感。
5、迁移作品情感。
通过提问引出谈论的话题:小树叶是怎么爱妈妈的?你喜欢自己的妈妈吗?你是怎么关心妈妈的?围绕这样的话题进行自由交谈或到集体面前谈。在幼儿交流时提醒其他幼儿认真倾听,发展语言理解能力。
6、活动延伸
请每个宝宝对妈妈说一句关心的话或做一件事。
散文说课稿 篇4一、说教材
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在幼儿园的语言教育中,我们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散文诗《落叶》选材来自我们身边的自然事物,自然界的神奇变化总是吸引幼儿关注、好奇的目光,激发起幼儿探究的欲望。
本教材中童话般的意境将落叶这一平常之物赋予了极强的生命力,生动、形象地向幼儿展现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并在童趣中将散文优美的意境、拟人化与夸张的修辞手法等语言美的魅力充分体现出来。
此外本教材还具有可拓展的空间,它已不仅仅是个语言教材,它还渗透了更多领域的内容。因此,本教材值得去挖掘其内在的文学内涵,让幼儿感受文学语言的美,并可有机整合相关领域的内容,从而让幼儿多维度地去感受美、欣赏美、体会美与表现美。
二、说目标
欣赏文学作品,是感知理解文学作品,感知艺术地结构语言的方式的一种语言活动。喜欢文学作品,能够较好地理解(学习文学作品),初步感知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特点和构成,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目标。
中班幼儿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初步能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为此,我认为,在引导幼儿欣赏文学作品时,应进一步引导幼儿感受作品的情感,感知作品优美的语言,丰富的词汇和巧妙的艺术表现形式,引导幼儿恰当运用语言及非语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次活动的目标应涉及语言、认知、社会三个方面,具体为:
1、理解散文诗内容,了解散文诗的句式特点。
2、有表情地朗诵散文诗,并尝试创编诗歌,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3、感受作品所体现的优美意境,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说准备
散文是最美的文学,但其艺术化的语言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大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性,在学习活动中常受情感和兴趣的支配,因此,在幼儿欣赏散文的活动中教具的选择,环境的创设尤为重要。它应是能够将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可以让幼儿直接感知的直观形象,应该能牵动幼儿的心,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到最佳状态,全心地投入到作品的欣赏中去,这也符合了《纲要》中所指出的:要为幼儿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的教育原则。
根据以上分析,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材料准备:
1、《落叶》PPT2、大树妈妈和小树叶的头饰
散文说课稿 篇5一、说教材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是鲁迅的一篇散文。这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所选的课文中,《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一篇,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
1、说课文特点
《风筝》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但选材角度新颖,既表现手足亲情又意蕴丰富,有助于提高学生情感体验,培养探究性阅读能力。文章讲述了“我”因为看到风筝,引起对儿时虐杀自己小兄弟的风筝梦的回忆和深深的自责,展现了兄弟间浓浓的手足亲情。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这篇作品还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天性的扼杀,深刻地阐述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
2、说学生情况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容易产生陌生和排斥心理;所以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读,要保证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要多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要重视引导、多给学生鼓励。
3、说重点、难点
初一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没发展到一定水平,结合本文的特点,预设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整体感知全文,感受兄弟手足之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难点:学生提出疑问并在教师引导下作深入思考。
4、说教学目标
课标从“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要求学生,所以确定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圈划文中表示“误解和冲突”的内容,体会赏析散文的基本方法; 提出疑问,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主动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3)感悟“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二、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朗读法、提问法、勾画法、讨论法,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以圈画重要词句并赏析品读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课堂以民主、师生平等对话为主。
1、导入新课,初步感知文本
师:同学谈自己所见孩子的顽皮可爱的事导入。师生轻松谈话,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刚从儿童长起来的同学,这样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亲切感,为下面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能唤起学生心中的亲情体验;贪玩更是文中“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观点的直接证明,从而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生:与教师轻松交谈。朗读全文,圈画生字难词。思考: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了我态度转变的原因?
(设计意图:朗读全文,既积累词语,又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使自己逐渐进入作品的意境。同时问题的思考,也有利于引起学生对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关注,而这一段正是本课教学预设的切入口。)
2、主问题探究,落实重点
(1)教法:以第五自然段为教学切入口,引导学生通过对“鲁迅先生前后情感、态度的变化”的把握,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的精神,同时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这一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问题设计:
“鲁迅先生回忆起了二十年前的哪一幕?前后情感有什么变化?”
“精神的虐杀是指鲁迅先生对弟弟什么的虐杀?”
“你有过这样被精神虐杀的体验吗?”
“今后看到有人抹杀儿童天性的行为,你可以怎么说?”
(设计意图:选择恰当的切入口,提出一组相互关联的问题,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
学法: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精神的虐杀”的具体含义;结合自身体验理解并朗读“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这一句话。(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在讨论与思考中掌握知识。)
(2)教法:出示教学“主问题”。探讨文章“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这一主题。
课堂上可能出现问题:这个主问题的解答,需要学生对整篇文章有深入的研读,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阅读感悟能力,学生能找到文章前半部分鲁迅和小兄弟之间的冲突而忽略了文章后半部分鲁迅对小兄弟“我可是毫不怪你啊”的误解,学生能找出鲁迅对小兄弟的爱而忽略了小兄弟对鲁迅的爱,学生可能不清楚对问题的解答的表述
师组织讨论:在学生阅读全文,划找相应词句后,组织学生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行赏析和朗读,然后再全班交流。
点拨:①文章后半部分是不是也有误解中的亲情的体现呢? ②弟弟也爱鲁迅吗?有感情读一句话,(用读来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打动听众)。
生:用横线画出文中哪些地方写的是我和小兄弟之间的“冲突和误解” ?读一读这些句子,小组讨论后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口、动脑,突出学习的自主合作特点。)
3、发现、探究问题,突破难点
教法:因为对课文的生疏可能出现学生提不出问题;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等待老师说标准答案。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方法指导;保证一定的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时间;小组交流,整合问题。
学法:默读全文,划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小组交流筛选、整合问题,全班交流探究。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4、拓展延伸
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鲁迅。
散文说课稿 篇6说教材:
散文诗欣赏《彩云和风儿》,它选自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材.这是一首充满儿童愉趣的作品。它短小精悍、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中云彩和风的变化,对有趣的云作了巧妙的比喻和契合的联想,显得具体而又形象。你看,被风一吹,云彩会变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它一会儿变成小白船,飘到远处看不见;一会变成大狮子,吓得羊群都逃散;一会变成胖娃娃,跟太阳公公闹着玩……这都和幼儿的生活,幼儿的想象紧紧相扣。
说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散文诗鲜明的结构特点,拟人化富有人情味的语言风格和优美活泼的语句,给幼儿清楚明了的记忆和想象线索,便于幼儿理解和感受,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符合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可以很好地为幼儿所接受。因此,我设计本活动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活动,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及意境美。
2、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想象活动,并能用连贯的语言大胆表达。
3、学习相应的词语。
本活动的难点是: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及意境美。重点是:理解散文诗内容,学习句子—吹呀吹,云彩变成什么,怎么样了。为了使活动顺利开展,我准备了录音磁带和课件.以白云移动变化的课件配以录音,能吸引幼儿,诱发幼儿学习的愿望,从而达到培养幼儿的欣赏、理解和想象的目的.活动前,我还带幼儿到大自然中,让幼儿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云彩和风的存在,感觉它们的变化,让幼儿自己观察,看“变化”说“变化”,主动去发现获得有关的知识经验.为本次的活动打下基础。那么,在活动中要如何体现目标的要求,其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儿童思维的主要方式和典型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了讨论法、直观教学法和动手操作等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按认知,情感与行为培养相结结合的原则和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让幼儿用语言与非语言表达方式感知理解.使幼儿从具体到抽象,从直接到间接地获得语言经验,体现了在学习文学作品中发展幼儿思维的特点。
说过程:
综上所述,我根据语言教学流程:激发兴趣——理解内容——巩固迁移,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声像结合.激发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活动中最强烈的心理因素,活动一开始.以白云移动变化的课件为引子,课件中声像结合.变小为大,化静为动.具有生动、形象,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特点,能很快引起幼儿相关的经验.达到活动开始,兴趣亦生的效果。
为了在活动过程中能使幼儿充分感受、欣赏作品,我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帮助幼儿运用已积累的表象,在个人、小组、集体等不同活动形式中,充分体现目标的要求。
1、一问一答,保持兴趣
活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每次范诵都有不同的欣赏任务.诵后按任务及时组织问答.帮助幼儿集中注意、相对记忆,保持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如在范诵后提问:为什么说云彩真有趣?风儿真能干?云彩变成什么?它怎样了?开放式的提问,唤起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幼儿主动参与讨论、交流的兴趣,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幼儿说话的欲望和积极性。
2、视听结合,突破重难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视听结合效果最佳.教师生动讲述配以色彩鲜艳的多媒体课件,课件画面漂亮、形象可爱,把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很好地结合一起,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并在教师的参与指导下,幼儿对原先模糊的认识进行了归纳与整理.使他们更具体、形象地理解散文诗内容,说出云彩变成了什么,怎么祥了。教师不用太多的解释,就能形象、自然地帮助儿童理解扬起风帆,躬起身子等词语。
在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演示课件,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倾听.把幼儿带入优美的意境之中,让幼儿说出散文诗中自己觉得最好听,最优美的句子,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感受决定要学什么.然后通过相互交流、个别交换,鼓励幼儿用表情,动作等多种形式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这种做法改变了由教师确定词语学习范围的做法.让幼儿按个体经验和需要学习.培养了幼儿的主动性。从而强调了重点,理解了难点。
在最后这个环节中.通过让幼儿边画边述说,大大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幼儿说出了自己吹出的云彩变成了什么?怎么样了?这种同伴间共同观察,探索讨论,满足他们的创作欲望,让每个幼儿充分运用白己的思维想象——“异想天开”,让他们尽情地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大胆地表达、表现,使他们的语言丰富,并复习了诗歌的句式,调适了语言教学过程中的气氛和个体参与的机会,使活动生动、有效,幼儿成为真正活动的主人。
散文说课稿 篇7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闲话》,我将从教材、学习目标、学法、活动过程几个方面加以介绍分析。
一.说教材
《翡冷翠山居闲话》是选自《现代散文选读》中“是什么让我们感动”专题中的第一篇文章。徐志摩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题目中的翡冷翠即意大利著名城市弗洛伦萨。本文通过写作者在弗罗伦萨山居时的一些所闻所感,从感受身的自由到感受心的自由的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希望暂时远离尘世喧嚣,以及希望可以葆有儿童的天真与纯粹,感受大自然,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好愿望,最终抒发作者一种希望得到个人性灵的完全解放和自由的期待。
二.说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以及内部逻辑关系。
2.鉴赏诗意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自然纯粹的爱、对自由执著的追求。
其中,学习重点、难点:
1.鉴赏诗意的语言。
2.体会作者对自然纯粹的爱、对自由执著的追求。
三.说学法
朗读法、鉴赏法
四.活动安排
一课时
五.活动过程
1.导入: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才女林徽因这样来回忆她的朋友徐志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品味徐志摩的传世名篇《翡冷翠山居闲话》,去感受他的文字之美,感受他对美与自由的执著追求。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优美诗句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鉴赏优美语段。品味语言美,体会意境美。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2、3、4小节,并思考概括这几段的内容?
板书:第2节身体的自由
第3节心灵的自由
第4节身体心灵的融合﹝设计意图﹞《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因此,我这个活动环节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概括要点能力。
(2)请同学们品读2-4小节诗意的语言,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以小组活动的方式)
﹝设计意图﹞《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因此,我把这个活动环节设置为本堂课最主要的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鉴赏本文诗意的语言,体会作者对自然纯粹的爱、对自由执著的追求,同时也能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参考句子:
第2小节:
1.“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
——“你尤其不要费心考虑你的服色与体态,你可以头发蓬乱着,留着满脸络腮胡子”,两相比较,可见徐志摩语言的活泼、生动、贴切。作者一会装扮成桀卜闪,一会装扮成太平军,想象自由,可见其思维的开放性。肤色和体态的自由、头发和胡须的自由、身份和装扮的自由、配饰和穿着的自由。
2.“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桀卜闪,装一个猎户”,世界上的人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偏偏提到这几种人?
——在作者眼中这几种人在装束上是最无拘无束的,也是最接近大自然的、最自由的。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像牧童等人那样自由,那样接近大自然。
第3小节:
1.你应得躲避她像你躲避青草里一条美丽的花蛇!……
天性浪漫自由纯情的诗人怎么说女子是美丽的花蛇呢,这是作者在用得罪女子的方式讨好她们呢。可在美景前作者还是选择了后者,可见自然的魅力。为了亲近大自然,作者不仅得罪了年轻的女子,还把朋友的家和“执事的地方”都比作狱室。可见“抒情散文的感情是‘坚决’的”,作者无非是想以极端的言辞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无比执著。作者故意过滤掉了其他情感,只留下与自然的灵魂拥抱和精神对话。
2.那才是你福星高照的时候,那才是你……肉体与灵魂行动一致的时候。
——铺陈排比,一气呵成,写尽了独身闲逛、不受牵绊的自由惬意,也可以看出作者纵情自然、灵魂愉悦的心情。
3.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来奔赴自然那种心灵的放松,愉悦而亲切的享受。
4.“我们浑朴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娇柔,一经同伴的抵触,它就卷了起来,但在澄静的日光下,和风中,它的姿态是自然的,它的生活是无阻碍的。”
——比喻精确而美丽,以“含羞草”比喻变化着的“浑朴的天真”,娇柔脆嫩,容不得半点“抵触”和破坏,它需要在阳光下,和风中,无阻无碍的生活,才能保持它的自然本真。可见作者对这种“浑朴的天真”是小心的呵护,苦心的追求。
第4小节:
你一个人漫游的时候……
这里有有着和暖颜色的青草,有漫长的山径,有澄蓝的天空,有淙淙流淌着的泉水,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明洁美好,充满生机,桃花源般的人间仙境。在这里身体可以得到充分的舒展:仰卧、打滚、狂舞、歌唱,在这里心灵可以得到美的熏陶。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人不为世俗所羁绊地投入自然怀抱的美妙图景。
全段采用排比:青草和暖的颜色、道旁树木的阴影、林中欢唱的莺燕、幽僻漫长的山径、澄蓝高远的天空、潺潺流淌的山泉,人在其中坐地仰卧、打滚欢呼……世外桃源般的人间仙境,从形体到灵魂与自然的融合,身体与心灵的受益,表达作者热爱自然、拥抱自然、融合自然的纯美感情。
(美读)
小结:徐志摩散文的语言就是这么的富有感召力。难怪有人说,他的抒情散文是情感的自由舞蹈,是语言的美妙吟唱。
3.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板书:第1节秀美的山居风景
第5节自然是一部伟大的书
(2)请同学们从整体上理清文本的内部逻辑关系。(小组讨论)
明确:文本主体部分为2-4小节,从第2节“身体的自由”到第3节“心灵的自由”,再到第4节“身体心灵的融合”,呈现出层层递进的关系。
第一节写景为全文抒情作了铺垫,使主旨有了依托。第五节回应开头,收束全文,揭示文章主旨。
﹝设计意图﹞进一步提高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的能力。
4.课堂小结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希望我们在记住这美妙诗句的同时也能爱上志摩的散文。当我们在人生路上遭遇寂寞、苦恼与迷茫时,不妨也去翻开自然这部最伟大的书,寻得安慰与鼓励,寻得力量与指引。最后祝愿同学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心灵皈依,走出一条绚烂多姿的人生之路!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诗句作结,同时回归文本,意在让学生回味美感的同时获得自己独特的阅读感悟。
附板书设计:
翡冷翠山居闲话
徐志摩
第1节秀美的山居风景
第2节身体的自由
2—4作客山中的妙处第3节心灵的自由(层层递进)
第4节身体心灵的融入
第5节自然是一部伟大的书
散文说课稿 篇8《下雨》这篇简短而富于童趣,充满着童真的想象,体现了相互之间的关爱。对刚从小班升入中班的孩子而言,对散文诗的欣赏缺乏经验,在语言上很难把自己对散文的理解和体会很好的表达出来。因而,在活动中,我更多的去思考:怎样让孩子充分的运用听觉、视觉,反复的去欣赏感受,在欣赏基础上,去理解散文的内容,同时考虑到孩子在语言表达上缺乏经验,引导幼儿用肢体语言大胆的表达表现自己的散文的理解,在肢体表达中去体会散文中所传达的“趣味的童真,相互的关爱”。
从以上几点的思考,我把散文欣赏的目标制定为:
1、欣赏感受基础上,理解散文内容(重点)。
2、大胆表达、表现对散文的理解。
3、体验相互关爱的美好情感(难点)。
在整个活动的设计组织过程中,我把理解散文内容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在设计过程中,我更多的去思考:怎样为孩子搭建一个“学习的支架”,让孩子在老师提问的引导下,一小步一小步的去理解内容:首先从散文中的角色入手——散文中有谁?让孩子对散文有一个粗略的印象。之后围绕“撑伞”这个主要脉络展开:谁为它们撑起伞?撑起一把什么伞?是怎么样撑伞?逐步递进的让孩子去理解散文的内容。
在欣赏感受的基础上,让孩子融入到散文的角色中去,去大胆的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表现撑伞的过程,加深对散文内容的理解。第一次的表达表现的过程中,通过师生的互动:喇叭花撑得真大,小蚂蚁躲在下面一点雨都没淋到。让孩子体验到帮助别人带来的快乐。同时激发孩子表达表现的积极性。第二次的表达表现过程,教师让孩子们生生互动,在撑伞和躲雨的过程中体验到“相互关爱”的美好情感。在充分的体验基础上,教师通过提问:鸡妈妈、喇叭花和大树妈妈为什么要连忙撑起伞?让孩子体会到散文中的“关爱之情”,在教师适当的总结提升过程中,突破活动的难点:体会相互关爱的美好情感。
在孩子学习方式的选择上,考虑到刚升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在第一遍欣赏的时候,采用了“清声朗诵”,让孩子将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倾听上。第二遍的欣赏中配上了《四季之春》的音乐,音乐中悠扬、舒缓而略带跳跃的氛围,能够很好的烘托出散文“童真的想象和浓浓的关爱”。在第二遍的欣赏中,我采用了传统的“图片板书”的方法,让孩子能够理清散文的“脉络”从而更好的去理解散文内容。第三遍的欣赏,结合了富有“动感”的多媒体课件,让孩子从视觉上更好的去感受“撑伞”的动作,从而为孩子接下来的表达表现做好伏笔。
散文说课稿 篇9一、说设计意图
这是一首散文诗,写是的果园里一年四季都有朋友:梨树、桃树、苹果树,还有受小朋友们喜爱的小蜜蜂、小鸟、小兔等,果园有了这些朋友所以很快乐。此次教学活动就是要让小朋友感受果园的快乐,也感受朋友间带来的快乐。因此,活动以动静结合的方式,让小朋友们去理解和感受。
二、说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者起着导向作用。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喜欢欣赏文学作品,理解作品内容,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幼儿爱听、爱看、爱讲、爱表演儿童文学作品,能理解并复述简短的句子。”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的特点及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将目标定为:1、欣赏散文诗,并理解散文诗的内容,初步了解一年四季果树的变化。2、能大胆地讲述和表演,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3、感受丰收和朋友间带来的快乐。
三、说活动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要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会复述简单的词语、句子,感受果园的快乐。难点是让幼儿了解一年四季果树的变化。
四、说活动准备
其实像这样的散文诗教学,应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可以让静态的、呆板的画面变成动态的、生动的情景。但是由于水平和时间上的问题,我没有采用多媒体手段,但是也尽力去做好每一个准备工作。先给幼儿创设一个有果园的环境,里面有梨树、桃树、苹果树,配好一首节奏欢快的《快乐小舞曲》音乐歌带,还做了散文诗中出现过的小动物的头饰,准备好幼儿表演采摘丰收果实的人们要用的篮子。应该说,这些准备可以让活动开展得生动一些,好让小朋友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说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首先,我播放《快乐小舞曲》,带领幼儿一起进入果园当中,小朋友们其乐融融,能够快快乐乐地进入活动场地开始活动。
其次,我让幼儿说说果园里有什么,引导幼儿以观察的方式回答老师的提问。之后,我手指幼儿面前的三棵果树,让他们猜猜这三棵果树是什么树,引导幼儿以想象的方式回答。(二)基础部分这一部分正式进入散文诗欣赏,我先读一遍,幼儿欣赏,理解大概内容,然后我提出一系列有关果树的问题,引导幼儿以听的方式来回答,并鼓励他们大胆讲述。
这一部分,让幼儿边理解边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从而让他们知道白白的是梨花,粉色的是桃花,红红的是苹果花,黄澄澄的是大梨,粉粉的是桃子,红红的是大苹果,通过幼儿自由讲述和老师的适当提示,让他们初步了解一年四季果树的变化。以上都是静态教学,然后我讲述散文诗第二遍,让幼儿说说有哪些小动物,他们在干什么。根据他们的回答,我发给他们头饰,让他们表演,培养他们大胆的表演能力。最后提到的采摘丰收果实的人们也是让幼儿表演采果实,体验丰收的快乐。这些是动态教学。教学中动静结合,可激发幼儿的兴趣,也可让活动开展地生动、丰富。(三)提升部分理解了散文诗的内容之后,我就问幼儿果园为什么很快乐?然后可以问小朋友们自己快不快乐。
把果园的快乐提升到幼儿自己的快乐,让他们感受朋友间带来的快乐。(四)结束部分这部分是让幼儿感受快乐的气氛,播放《快乐小舞曲》,幼儿和教师手拉手围着果园唱一唱,跳一跳,然后快乐地离开果园,活动就此结束。
教学反思:
基本完成了本节课预设的教育教学目标,幼儿对老师的提问积极响应,与老师的互动很好。老师的有些引导还不够到位,要多让幼儿表达,以后上课要多注意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散文说课稿 篇10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班语言《云彩和风儿》,随着主题活动的进行,小朋友们开始对大自然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是生活中的各种自然景观,对孩子们特别有吸引力。诗歌《云彩和风儿》通过观察天空中的云彩的变化,让孩子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美丽清新的大自然中的奇妙变化。儿歌的语言简单有趣,形象突出,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幼儿理解。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
本次活动我从幼儿生活经验入手,活动前带幼儿到户外观察云彩的变化,并鼓励幼儿大胆想像云彩像什么,一会儿变成了什么。活动时首先创设“云彩世界”这个情境,让幼儿随音乐进入“云彩世界”参观,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自由观察、交流、探究,通过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的各种互动形式进行自主学习。接着引导幼儿探索使云彩变化的秘密,通过组织幼儿看图片,探索出使云彩变化的是风。然后结合看图片,欣赏、理解散文诗,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并让幼儿表演,以此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最后分角色做游戏,并仿编散文诗。这样幼儿通过亲身的体验,大胆地创作,表现,进行想像,在这一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把活动推向高潮。幼儿的思维积极活跃,想像力、创造力、表现力、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到发展。
二、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本次活动目标为:
1、.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幼儿理解秋季的风儿使云彩千变万化,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能讲述、表现云彩的变化。
3、发展幼儿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发幼儿仿编散文诗。
《纲要》的基本点是以儿童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方法、过程的设计上,我把“能讲述、表现云彩的变化。”作为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幼儿虽然对大自然很感兴趣,但由于受到能力、经验的限制,在语言表达方面不完整,不敢大胆坚持、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我把“发展幼儿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发幼儿仿编散文诗。”作为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
三、说教法
从幼儿的心理角度、认知特点出发我采用:
1.创设情境法。
2.激发兴趣法。
3.交流讨论法。
4.互动法。
让教学活动动静交替,激发幼儿说的欲望,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四、说教具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需要准备以下的内容:
1、活动前带幼儿到户外观察云彩的变化,并鼓励幼儿大胆想像云朵像什么,一会儿变成了什么。
2、收集各种云彩图片、照片,并布置成“云彩世界”。
3、优美的音乐磁带一盒、录音机。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中班幼儿学习语言和年龄的特点,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一、幼儿随音乐进入“云彩世界”参观。
1.通过生动的语言,激发幼儿的兴趣。
谈话;小朋友,今天王老师要带你们到一个好玩有趣的“云彩世界”去玩,看谁最聪明,表现最棒!
2.引导幼儿参观“云彩世界”。
幼儿自由观察,交流图片中、相片中的云彩像什么?(能用动作表现云彩的造型。)云彩有趣吗?为什么有趣?(教师个别指导)
二、探索使云彩变化的秘密
秋天来了,天上的云彩一会儿像小羊,一会儿像驼峰……云彩千变万化,非常有趣,那么云彩为什么会变?
三、帮助幼儿欣赏,理解散文诗
(导语:天上的云彩这么有趣,天上的风儿这么能干,今天,王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很美的散文诗——《云彩和风儿》。
1.变出示图片边欣赏散文诗两遍,初步感受散文诗的美。
2.结合图片,教师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
散文诗中,风儿把云彩变成了什么?这些变出来的东西怎么样了?
3.幼儿看图片,边听教师朗诵散文诗。
4.幼儿边欣赏散文诗边自由表演。
这是解决活动重点,突破活动难点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我在设计这一活动时,打破以往上语言课的常规模式,如先讲故事,再请幼儿回答的方式。我设计成讲述在前,诗歌在后的形式,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角,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思考、想象,大胆讲述,更好的理解诗歌的内容,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随着一幅幅画面的出现,激发小朋友的兴趣,运用画面提供的线索,让幼儿尽情想象,并勇敢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
四、做游戏
1.老师扮风儿,幼儿扮云彩,并仿编散文诗。
师生齐说开始和最后两句,教师扮风儿一吹,小朋友就变成各种有趣的云彩,并能将自己创作的云彩编进散文诗中。
2.幼儿自由选角色做游戏,并仿编散文诗。
通过这样的创编活动,让幼儿利用刚学到的知识参与创编,并通过游戏的形式,幼儿都会积极踊跃的参与到创编活动中来,这样顺利自然的完成教学难点。
为了进一步巩固幼儿获得的各种情感体验,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我还设计了延伸活动。组织幼儿在户外活动时继续观察云彩,并继续进行诗歌创编活动。这里体现了各科教学的整合性。
以上是我对这个教学活动的理解、分析与做法。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散文说课稿 篇11[教学目标]
1。领悟”美“的内涵,体味文中深厚的思想感情和深刻的哲理。
2。学习散文寓情于景和运用对比增强表达效果的写法。
3。初步掌握鉴赏散文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寓情于景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2。难点:领悟文中蕴藏的深刻哲理。
[教学设想]
1。教学程序:导入—诵读—赏析—质疑—讨论—拓展。
2。教学方法:引导,点拨,质疑,讨论和比较鉴赏法。
3。辅助手段:多媒体计算机,大屏幕投影仪。
4,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讨论什么是”美“
三。赏析《世间最美的坟墓》
1。作者简介
2。教师范读课文,并请学生动笔勾画出托尔斯泰墓的环境和形状的语句。
3。讨论托尔斯泰墓的特点:
问题一:文中几处写到托尔斯墓的环境和形状(三处)
问题二:托尔斯泰墓有何特点(逼人的朴素)
问题三:这样的坟墓为什么是世间最美的(里面埋葬着伟大的人物托尔斯泰)
4。介绍托尔斯泰
5。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一段中托尔斯泰的遗愿。
6。引导学生找出描写人们瞻仰托尔斯泰墓的语句,想象当时的情景。
7。鉴赏景物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①课文第二段中有一个句子对墓地景物进行了动态描写,请找出来。这个景物描写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②课文最后,作者将托尔斯泰墓与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进行对比,这样写有何作用
8。文中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是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的日子)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赏析《冬天之美》
1。作者简介
2。学生齐读全文。
3。赏析,讨论下列问题:
①”我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统摄全文,是文眼)
②第1段的内容从什么角度说明”我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对比的角度。”我“与富翁们对比,城市与乡村对比)
③让学生把第2段中描写景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乡村冬天之美。问:乡村冬天的景物有何特点(静谧,温馨,艳丽,充满生机和活力)
④课文结尾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在结构上有何作用(反问。表达了作者厌恶污浊的城市生活,向往农村田园风光,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与开头相呼应,使全文结构紧凑)
二。两篇散文比较鉴赏
相同点:
1。两文都写到了”美“,都表达了深厚的思想感情,都蕴藏了深刻的哲理。
2。两文都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
3。两文都短小精悍,开篇点题,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不同点:
1。表现美的角度不同:《世间最美的坟墓》写的是人文景观,《冬天之美》写的是田园风光。
2。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世间最美的坟墓》表达的是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无限崇敬,基调是深沉,醇厚的;《冬天之美》抒发的是作者厌恶城市生活,向往田园风光的思想感情,基调是亮丽,温馨的。
3。蕴含的哲理不同:《世间最美的坟墓》——最平凡的也是最伟大的,最朴素的也是最华丽的。《冬天之美》——最美的景色不在城市而在乡村。
三。拓展阅读
1。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村》。
2。法国作家雨果的《悼念乔治桑》。
散文说课稿 篇12《纲要》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那么在幼儿园怎样开展文学作品的教学活动,怎样让优秀的文学作品被孩子们接受呢?我有一些体会和一个教育活动方案与大家共同分享。
我们在幼儿园开展文学教育活动时,考虑的第一要素是幼儿,我们要考虑作品的主题、情节、语言乃至篇幅是不是符合班级孩子的兴趣、需要和认知发展水平。因此选择文学作品非常重要,我们应选择有新奇感、趣味性,能吸引孩子,打动孩子的文学作品。
我今天选择的活动方案内容是一篇散文叫“流动的画”,这篇散文描述的是美丽的海上风景,海轮在海里前进,海鸥追随着海轮,海的景色因此“动”了起来。在这其中蓝蓝的大海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向往的,海轮、海鸥、螺旋浆、跳动的鱼也都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而且散文语言优美、想象丰富,具有很强的儿童性、审美性,能充分的满足幼儿的需要(因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与审美性是密不可分的,审美恰恰也是一种趣味,是一种幼儿因感到有趣而被吸引而进入物我两忘的状态)。基于以上原因,因此我选择了本篇散文来开展文学教学活动。
本次活动的目标:
1、体验感受作品中大海、海轮、海鸥亲密和谐的优美意境。
2、能大胆的想象海上流动的画面,并运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对作品的理解。
为了达成活动目标我还做了以下准备:“流动的画”课件、彩色笔、白纸、橡皮泥、彩色纸、录音机等供幼儿操作的材料。
活动过程: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描述大海景色的散文,你们仔细听一听里面说了些什么?)
1、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老师富有情感的朗诵散文“流动的画”(那么这时对我们老师的朗诵技巧就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去认真分析作品的风格,是优美、抒情的呢?是欢快活泼的,雄壮有力的还是幽默风趣的。然后根据作品的不同风格采取相应的方式来朗诵作品,从语气、语调、轻重音、快慢的处理等方面都应该去思考。比如:太阳、小雨点、云彩风儿、小蚱蜢等作品的朗诵技巧处理)。
(此时主要是通过教师提问的形式来引导幼儿,支持幼儿)
提问:
1)刚才你听见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此时幼儿可能会说出散文中的具体事物,或者说出一些词语,感受可能会说听起来很舒服、很美、很愉快,想去坐海船、追海鸥、捉鱼等,此刻教师对孩子的语言即时进行点拨、肯定)
2)你想到什么?脑海里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此时孩子会根据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幅图画)。
3)这幅画有声音吗?什么声音?这是谁的声音?我们一起来学学(海浪的声音、海鸥的叫声、海轮的声音、螺旋浆的声音等)。
4)这幅画有颜色吗?什么颜色?蓝色的是什么?(大海)银白色的是什么(海鸥),彩色的是什么?(海轮)
5)这幅画会动吗?为什么会动呢?(大海流动,海轮前进,海鸥飞翔,螺旋浆转呀转,鲜活的鱼在跳动)
此环节如果幼儿不能回答问题,教师可以再朗诵一遍散文,教师根据孩子情况灵活掌握。
此时为什么只出现声音,给予幼儿听觉的刺激而没有给予视觉刺激,出示画面呢?因为文学教学活动就是要让孩子将文学符号转化成图象,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
我们来看看你们想到的画面,多媒体里有吗?
1)展示课件“流动的画”(这时幼儿会激动起来,结合画面说出自己想到的内容),老师给他们一点时间讨论,此时随着音乐慢慢响起,教师再次有情感的朗诵一遍散文,这时孩子对散文已较熟悉,具有了学习散文的欲望,个别孩子可能已经口中念念有词跟诵起来。
2)让幼儿跟诵散文两遍,让幼儿熟悉散文中听语句。
对啦!散文还没有名字呢?你们来猜一猜这篇散文叫什么名字,答对了的话它就会自己跑出来哟。
此时我为什么没有把散文名字直接告诉幼儿呢?我是以尊重幼儿的方式来开展的文学教育活动,此时我有意“留白”允许孩子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自由驰骋,允许孩子对作品进行多样化解释,而没有直白地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传达给幼儿,幼儿取名字的过程就是幼儿对作品的理解感受过程,因此我留给他们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自己体验,因为没有经过孩子自己体验的东西,只不过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是不会真正进入孩子们心中的。
我们欣赏了这么美的散文,你们有什么感受,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此刻的心情(绘画、小组合作绘画、个人作画、学习朗诵、表演、手工活动——折纸、泥塑、玩具结构等形式来表现)。幼儿自主选择表达方式表现自己的感受,同时反复播放散文录音。(在此环节中我采取了让幼儿自主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因为在文学欣赏活动中,幼儿会打开多种感官通道来理解作品,但每个孩子反映自己对作品的感知结果时的“强弱通道”会有所不同,有些幼儿比较善于用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有些幼儿却更擅长用别的手段。如:绘画、表演、哼唱、塑形等,因此我支持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
最后在幼儿动态的自主活动中结束活动,体现幼儿文学接受的游戏性特征。
散文说课稿 篇13散文《落叶》它选自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材,这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作品,它以生动的童话语言描绘了秋天树叶飘落的景象,散文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将秋天的情景作了巧妙的比喻和契合的联想。显得具体而又形象。“小树叶由绿变黄,一个个好像穿着金黄色裙子的小姑娘。搀着大树妈妈在秋风中翩翩起舞”这都和幼儿的生活,幼儿的想象紧紧相扣。《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对作品的体验。散文拟人化富有人情味的语言风格给幼儿清楚明了的记忆和想象线索,便于幼儿理解和感受,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可以很好地为幼儿所接受。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制定以下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散文的美,体验母子亲情交流的愉快。
2、加深幼儿对树叶从春天到秋天逐渐变黄,最后变成落叶的认识。
3、帮助幼儿理解新词:“翩翩起物,四面八方,焐焐,惦记,盼望。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为第一个目标:引导幼儿感受散文的美,体验母子亲情交流的愉快。
我将本次活动的难点定为第三个目标:帮助幼儿理解新词:“翩翩起物,四面八方,焐焐,惦记,盼望。”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启发提问、动作表演等方式让幼儿理解并掌握新词,以突破难点.为了展示给幼儿,作品的优美意境,又能使幼儿在活动中得以充分的理解和表达。我作了以下的准备:
物质准备:
1、图片若干张,实物投影仪
2、大树妈妈头饰1个,小树叶头饰若干个
3、录音机,一段舒缓的音乐磁带。
知识准备:了解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不同的季节特征。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还挖掘此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
1、直观教学法:本活动为了帮助幼儿熟悉散文内容,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当老师在有感情地朗诵散文时,逐段地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幼儿通过眼、耳、口等多种感观欣赏作品。
2、启发提问法:在幼儿欣赏了完整的作品后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逐句理解并学习新词。如老师提问:“小树叶在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夏天又怎么样了?秋天又怎么样?小树叶落不来时,先飘到哪?后飘到哪?像什么?等等
除以上教法外,我也将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学习此散文,体验母子亲情交流的愉快。
1、动作表演法:本活动中要求幼儿学习新词,为了避免让孩子枯燥地学习理解新词。我将引导孩子通过动作表演加深记忆和理解。如学习翩翩起舞一词时请孩子们用各种优美的舞姿来表现,而表现四面八方时则请孩子们四散站立。
2、游戏法:活动中还要求幼儿能感受散文的美,体验母子亲情交流的愉快,我则采用游戏法,由老师扮演妈妈,小朋友扮演小树叶,在游戏中加深体验。
说教学程序:
1、幼儿交流导入活动:让幼儿俩俩结伴,根据已有的以经验春夏秋冬的树叶及特征。
2、完整欣赏散文
介绍散文名称,有感情地配乐朗诵散文,幼儿第一遍欣赏。
第二遍幼儿边看图片边欣赏散文。接着老师提出问题:小树中落下来时先飘到哪?后飘到哪?像什么?它们心里在想什么?最后小树叶又飘到哪?为什么?幼儿根据散文内容进行回答
3、通过动作表演学习新词“翩翩起舞、焐焐、四面八方、惦记、盼望
4、集体朗诵并表演一遍散文
教师扮演大树妈妈,小朋友扮演小树叶,体验小树叶快乐的情绪和爱妈妈的情感,在表演过程中着重引导幼儿用抱一抱、亲一亲、看一看等动作表现母子相亲相爱的情感。
5、迁移作品情感
通过提问引出谈论的话题:小树叶是怎么爱妈妈的?你喜欢自己的妈妈吗?你是怎么关心妈妈的?围绕这样的话题进行自由交谈或到集体面前谈,在幼儿交流时提醒其他幼儿认真倾听,发展语言理解能力。
6、活动延伸
请每个宝宝对妈妈说一句关心的话或做一件事
散文说课稿 篇14(一)教材内容分析
大千世界中的生灵万物,都有颜色。颜色既是物质固有的特征,又富有浓郁的情感含义。以色彩及其相关的事物为对象,引发幼儿与它们之间发生互动,这对幼儿在认知建构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儿童的世界更是五彩斑斓,就像红、黄、蓝、绿这些颜色一样,在秋景迷人的季节里,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感官发现秋天是多彩多姿的。他们感知美丽、丰富的色彩藏在哪里。本教材的重点、难点是知道秋天是美丽多彩的。
(二)幼儿情况分析
在人们的印象中,秋天应该是金黄色的,因为稻子熟了,树叶黄了,一片丰收的景象。正是由于丰收了,激发幼儿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们便可利用现实生活中真实事物的颜色,让幼儿亲身体验、感受到秋天的多样性,从而知道秋天的颜色多种多样。
(三)活动目标
1、理解散文诗的内容,知道秋天是美丽多彩的。
2、按照散文诗中的内容仿编句子。
(四)活动准备
为了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
1、收集制作小草、枫叶、菊花、松树、大地的小图片和红、黄、白、绿、彩色的小图片。
2、提供散文诗磁带。
3、准备幼儿用书。
(五)活动教法
幼儿获得知识总是从已有经验进行转移的。因此,我们在学习这篇散文诗时,主要采用了讨论法,联系法、游戏法。
为什么要采用这些方法?
1、讨论法:
因为语言不能代替操作,但操作也不能缺少语言,更何况散文诗这是语言的范畴。为了调动幼儿的参与性,积极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讨论法是必不可少的。
2、联系法:
图片联系实际,让幼儿把已有经验与事物图片进行联系,这是对幼儿已有经验更好的体现。
3、游戏法:
游戏法是万法之首,游戏更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让实物图片与颜色图片想匹配,才能达到幼儿理解、巩固的目的。
(六)说学法
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调动每个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幼儿运用感官参与活动。通过动口、动脑积极参与,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都是积极主动学习的。
(七)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以新《纲要》为指导,从“理解——感受——体验”三大块,由浅入深,从理解到感受,使幼儿已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直观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但是众所周知幼儿感知事物都是从具体到形象的,光靠枯燥无味的欣赏和讲解,幼儿可能会知道秋天的颜色,但都是机械的,无法理解的,更谈不上去仿编了,样让孩子真正理解、并学会仿编,我将活动设计
成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幼儿通过直观的看和听,教师启发式的运用图片,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第二部分:给孩子一定的图片参考,让孩子学习仿编句子。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环节:提问导入:秋天是什么颜色的?让幼儿进讨论。目的是让幼儿说出自己知道的颜色和事物,并进行必要的联系。
第二环节:欣赏散文诗,目的是让幼儿对文章有了解。
第三环节:根据散文内容进行提问,目的是让幼儿初步理解散文内容。
第四环节:教师一边朗读散文,一边演示教具,让幼儿从视觉上直观地接触到散文内容。
第五环节:欣赏录音,感受秋天的绚丽多彩。
——设计提问:小草、枫叶、菊花、松树、大地是怎样说的?
——讨论:为什么小草说秋天是黄色的?枫叶说秋天是红的?松树说秋天是绿的?大地说秋天是绚丽多彩的?
第六环节:幼儿跟录音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目的,感受散文诗的意境。
第七环节:仿编诗歌。目的是让幼儿发挥想象,联系实际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可设计提问:还有谁会告诉我们?它会说秋天是什么颜色的呢?
可将幼儿的回答用简笔画记录在黑板上,以此来激发幼儿想象,回答的兴趣,并将新编的诗歌融入到散文诗中,让幼儿朗诵,使散文内容升华!
(八)活动延伸:
提供幼儿更多的实物图片与颜色标记,让幼儿进行实物配对,并运用卡片进行散文仿编练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提醒幼儿观察生活中秋天的颜色!
第二篇:说课稿(散文)
说课稿(散文)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这是 的作品。(板书课题和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及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教版 年级 册第 单元的第 篇课文,该单元以“____________”为主题展开。《
》是(文章体裁),主要写了___________(主要内容),表达了_____________(中心思想),本文(写作特点:一般是: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语言平实自然、朴素亲切)。
新课标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确立的: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理解文意,把握文章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培养概括要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 感情,培养 的精神。本课的教学重点我确定为:。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
二、教学方法: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重视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所以本课的教学我打算用情境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引导点拨法来进行本课的教学。
1、情境教学法:就是动用多种手段给学生创“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走进老师预设的情境,在思想上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以求唤出他们的“感同身受”。
2、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一节课书声朗朗,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引导点拨法: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时,教师适时点拨,有利于学生波我学习方向,更好的理解内容与感情。
三、学法指导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勾画圈点法、诵读品味法和合作探究法等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思考、讨论、品评、欣赏中快乐学习。
四、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准备按“激情导入——整体感知——研读赏析——协作质疑——拓展延伸-------总结升华”等几个环节来进行课堂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为了抓住文章的核心,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将采用这样的方式 导入新课:(三选一)
(1)师生谈话导入:(具体内容)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图片(视频)导入:(具体内容),这种到日,意在通过真实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教师激情导入:(导语),此导入奠定了本科的感情基调,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
接下来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然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包括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写作背景及作家作品的介绍等。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课后第一题)
这样的问题设计,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与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深入探究)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这一环节,我打算这样来引导学生学习:
这篇文章语言(清新、优美、质朴、典雅、风趣、幽默、感人……)处处散发着感人的魅力。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大声、有感情的朗读,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这里,我会知道学生从用词、表达方式、修辞方法、情感表达等方面加以赏析。
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加深对课文内容及人物形象的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思考和感悟。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多角度质疑,学生通过讨论与合作,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只做适当的补充与点拨,这样,在质疑与合作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提升认识
语文教学应加强课内外的结合,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做到厚积薄发。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要把课堂教学想生活延伸,体现对教材的超越。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拓展练习题:(课后第三题)
(六)课堂总结:
为了使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有个系统完整的印象,我先让学生说一下他们本节课的收获,并评价一下自己本节课的表现,之后,会对学生的表现做适当的评价,最后,我是这样结束本节课的:
(七)布置作业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我布置学生课后阅读,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
五、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总之,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做到以学生的活动为课堂学习的主线,侧重于学生的自读感悟与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三篇:《散文诗二首》说课稿
《散文诗二首》金色花 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金色花》是诗人泰戈尔创作的一篇优美的诗歌,其篇幅短小,意蕴丰富。由假象“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2、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而提高朗读能力。(2)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感人至深的亲情。B、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通过查资料,了解作者以及作品的背景情况。(2)学生通过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及主题。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孝敬回报父母,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4、教学难点
深层品味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说明
本节课采取“美读感知法”和“交流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深刻感悟到作品的内涵。
2、学法指导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并结合自身体验,归纳出朗读的方法,从而提高自身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说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也许知道泰戈尔,但对他的生平与思想了解不多,他们虽然读过一些文学作品,但对外国诗歌接触较少,很需要这方面的文学修养。这首诗因为它是反映儿童内心世界的,也正是学生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他们不但有交流和倾诉的欲望,更有参与活动的热情。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2.教师设问: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曲,歌中唱道“烛光里的妈妈,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是的,母亲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子女,而你们有想过要回报母亲吗? 3.学生自由回答。
4.教师小结: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沐浴着母爱,也不要忘了回报母爱。今天,我们就来看着诗人泰戈尔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出示课件:课题、作者)[设计意图:导语的设计亲切自然,再加上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使课伊始,便引领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二)简介作者
1.教师设问:同学们对诗人泰戈尔有哪些了解呢?请借助自己的资料看一看,然后互相交流。2.学生互相交流。
3.课件展示:泰戈尔生平简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查找泰戈尔的生平资料,使学生锻炼了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其实也就是让学生借助课文学会动手、动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此时已被激发。]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出示课件,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3.学生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
4.教师明确并质疑:同学们读得非常不错,但要想读出诗歌的真正韵味,我们还需仔细探讨课文。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朗读诗歌,边听边思考这个问题。5.教师示范朗读。6.学生自由回答。
(经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嬉戏的画面。)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感情。]
(四)合作交流,品读诗歌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采取了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1.教师设问:这首诗向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与母亲嬉戏的画面,那作者要表达一种什么情感呢?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交流。
2.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学生可能会从诗歌的朗读技巧,如节奏、重音、语速、语气等到方面加以回答。这时,我会引导学生归纳出:在朗读这首诗时还应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并让学生从诗句中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师明确:同学们对这首诗中的人物分析得非常透彻,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结合我们对诗歌中人物的探讨来示范朗读,读后请其他同学从诗歌朗读的节奏、重音、语速、语气等方面加以点评。
3.指名示范朗读,读后其他同学评议。
教师明确:同学们的点评都很到位,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诗歌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仔细品味,然后进行访读。4.出示课件:《金色花》配乐朗诵,学生欣赏。
5.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孩子的口吻来读。6.学生分组朗读。
[设计意图:学习诗歌,重在读。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范读、品读、听读、自由朗读、分组读,在读的过程中揣摩诗意,既体验了作者的情感,又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使学生的情感同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五)合作探究,释解疑难
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是本节课的难点,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深刻理解主题。
1.过渡:同学们刚才朗读得非常棒,下面老师还有几个问题想和同学们共同探讨一下。
2.出示课件,师生共同探究。⑴“我”为什么这么快乐?
⑵“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再三不让妈妈知道呢? ⑶作者为什么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教师提示:金色花是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的碎花,象征圣洁而美丽。这时,学生不难得出,作者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说明我对母亲的爱是圣洁的、美丽的。)
板书:圣洁 美丽
教师明确:同学们对问题的理解都很透彻,下面老师想和同学们再次合作,一起把这首诗歌朗读一遍。
3.师生合作,再次深情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共同探究,并适时加以引导和点拨,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到作品的内涵,既突破了本文的难点,又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六)拓展延伸
1.出示课件,提出疑问:同学们,生活中母爱无处不在,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滋润着我们。泰戈尔笔下的孩子愿意变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如果你也具备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随意变化,那么你想变成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呢?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明确:同学们的想象真是丰富,老师相信如果你们的父母也在场,一定会深受感动,并为你们的这种行为深感自豪。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及自身生活体验,齐读课文。4.学生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给学生搭建一个开放的、整体的,不断建构的教学平台,给学生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不要凝固学生的思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环节的设计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启了学生无穷的思维空间,而且通过学生的内心告白,再次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深深爱意及回报之情。]
(七)总结概括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母子之情,正是因为母亲无私的爱,才会引发“我”奇妙的想象,把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从而也体现出“我”对母亲最圣洁、最美丽的爱,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能好好珍惜母爱,细细品味母爱,懂得去回报母爱以及关心过我们的所有的人。(连线,完成板书)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既与板书相照应,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此时,学生对本诗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
(八)板书设计:(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此板书设计既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简洁明了,又是对全文的概括与总结,让学生一目了然的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九)布置作业(出示课件)1.背诵课文,准备朗读比赛。
2.母爱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根据你的体会感受,你认为母爱就是什么呢?请用句式:“母爱就是„„”来表达。例句:母爱就是没完没了的唠叨。
[设计意图:阅读与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既是阅读训练的深化,又是写作训练的一种方式,两者可以教学相长,相辅相成。
第四篇:人教版初中语文散文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语文散文说课稿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为大家分享了初中语文散文说课稿,一起来看看吧!
1.教材分析
>是小学语文九年制义务教材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作者先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然后通过“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这一系列生活情趣的描写,具体再现日子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最后抓住“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句结尾,照应开头,突出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本组课文的学习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阅读的时候,先要读通、读懂,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要想开去,想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并把自己想到的与同学、老师广泛交流,借以活跃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四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技能目标:能按阅读提示抓住课文的内容,学习作品中的表达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课文,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3〉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时光易逝、一去不复返的现实,教育学生不要虚度光阴,从小就要珍惜时间。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品内容,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想开去,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课时安排 二课时(第一课时)
5.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
查找资料
本文文辞优美、情感浓郁,只有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领会中心思想,体会语言的美,所以采取情感教学,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
指导学生运用“读读、划划、想想、议议”的学习方法,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划出重点词句,展开联想,培养自己的观察、语言表达、思维、朗读的能力,积累规范语言,感受时间的匆匆,体味作品的语言美。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 同学们,时间对于人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你们能背出一些有关时间的格言吗?
生:(略)
师: 是啊,同学们都在感慨时间太少了,时间太快了,作家朱自清细心地发现,原来时间是这样匆匆溜走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匆匆》。
板书课题 16 《匆匆》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学课文。
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2〉思考:“文中的‘匆匆’说的是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3〉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2〉指名读课文,并及时纠正读音
3〉‘匆匆’什么意思?你读懂了什么?
(三)深入研读,引导探究,品读悟理
师: 课文中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对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作出回答?如果有,请找出答案。
生: 作者向我们提出了: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生: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者作出了回答,在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
指导学生学习第三节。
1〉自由读,读懂文中叙述的句子。
2〉谈谈自己的理解。
重点探讨这句话: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A 自由读这段话
B 你读懂了什么?
C 把你的理解放进句子中去读
D 你的日子是怎样匆匆而过的?
E 能用这样的格式来说吗?
在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过去了。
通过探讨学生可能会讲:
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了。
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了。
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了。
写字的时候,日子从笔尖滑过了。
3〉齐读第三节,再次体味时光易逝,要珍惜时间。
4〉小结。
小结课文,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家对时光易逝的无奈和惋惜,教育学生不要虚度光阴,从小就要珍惜时间。
(四〉课外延伸,拓展练习
1.请同学们课外查阅有关朱自清的资料,他是怎样度过他的日子的呢?
2.仿照作者具体描写时间来去匆匆的写法,写一个小片断。匆匆
时光易逝--------珍惜时间
第五篇:散文《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的空中楼阁》(板书)
一、说教材:
《我的空中楼阁》,入编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散文系列,体现了新教材新的特点:《我的空中楼阁》与《荷塘月色》、《我与地坛》都属于抒情散文,主题上都兼备心灵栖息之地,都富有象征性,有利于比较阅读。教材这样编排,体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品味散文的语言,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本文的语言清新明快,思想情感具有感召力,如果说《荷搪月色》是一篇借景抒情的美文,那么《我的空中楼阁》则是托物言志的典范。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和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以及新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入下:
1、用本文象征精神家园的“空中楼阁”来引导和熏陶学生,充分发挥散文的美育功能,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多角度写景状物技巧。
3、学习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4、鉴赏诗化语言及精妙意境,领悟作者独特感受。
5、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即创新思维)。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教师若在处理教材上面面俱到,则会显得浅而乱,所以有相 1
对明确的教学重点就尤为重要。本文是一篇经典美文,语言美(板书)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我把鉴赏和品味本文的语言美当做一个重点。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以它特有的诗情画意的语言形式,无非就想寄予一种情感,揭示一个道理,说明一个态度等等。但这往往是文章深层的东西,需要去挖掘。本文也一样,它使用了托物言志(板书)的手法,言了一个什么“志”是本文需要突破的难点。
四、教法方法及依据
1、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以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学时着重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所以整个课堂贯穿着情境陶冶法。
3、本文语言富有诗的韵律之美,从培养学生语感角度出发,故采用诵读法。在重点品位文章语言时指导学生诵读。
4、这篇文章的画面感很强,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出示适当的图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通过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由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导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一个让自己的心灵休憩的港湾,如果说康桥是徐志摩的精神家园,那么台湾作家李乐薇的精神家园就是她的空中 2
楼阁。然后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还可用多媒体(优美的音乐和形象的画面)辅助,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领略课文的情趣美。
2、让学生自己放声朗读,尽可能感受作者描绘的意境。(这是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勾画出文中的优美语句,想一想它美在何处。)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问:为了突显小屋的美,作者从那几个角度去写的?(课文层次清楚,以学生的能力基本能够归纳、提炼出来,同时快速提炼课文的要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味语言
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以 “问题“展开,结合学法指导,与学生一起进行四个问题的探讨。
1、你认为李乐薇住的房子怎么样?
这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想拓宽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为什么如此深爱她的房子?
此题主要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依据。立足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对文本中个别语句的推敲,学生就较容易走进的内心。
3、面对自己的最爱,描写了小屋周围的哪些景物?分析这个问题的同时,把多媒体画面和配乐录音交互使用,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所描绘景物的欣赏和对抒发的热爱大自然情怀的理解。
4、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问:为了突显小屋的美,是从哪几个角度去写的?(因为层次清楚,学生基本上可以归纳、提炼出来,这样做,目的在于,快速提炼课文的要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至此,通过对语言的品位和诵读,以及多媒体的展示,学生对文本的画面美,有了一定深度的体会,这是重点的落实,但学生对文章仅仅认识到这个层面还是不够的,要真正理解,还必须了解寄予其中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进入另一个层次,这就涉及到下一环节。
(四)体会情感
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这么美的小屋,那它真正存在吗?把我的小屋说成是空中楼阁,是否有其它内涵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和前面的分析进行讨论。(这一讨论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再一次拥抱文本,感受文本。也可以培养学生挖掘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这是读懂的关键之一,也是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通过讨论,学生马上就豁然开朗了,“我的空中楼阁”寄予了对独立、安静生活的追求,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板书),体现了对现代文明的思考。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
(五)课堂总结
一篇好的文章不仅需要语言和画面的美,深层的内涵才是打动人的地方,《我的空中楼阁》内蕴的情趣美让人在赏读之余回味无穷。
(六)拓展延伸
为了巩固学生对这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了两个练习题: 1、本文和《陋室铭》在立意和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2、本文和《荷塘月色》在语言上各有什么特点?
六、说板书 设计
依据:1.直观、简洁,有助于理清文脉。2.用链式图示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语言美
追求自由生活
我的空中楼阁
画面美
托物言志
情趣美
追求独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