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年级语文《蜜蜂引路》课件集萃
二年级语文《蜜蜂引路》课件集萃
【导语】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它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使用课件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情绪,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面是东星资源网整理分享的二年级语文《蜜蜂引路》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一】二年级语文《蜜蜂引路》课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2.初步掌握一种学懂段的办法: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连起来说说。
3.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看拼音写词语:
pái、cǎi mì、jīng yà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离得很近——(附近)
3.请用“附近”说一句话。
4.字形:读题,蜜蜂引路(正音课题出示)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1课《蜜蜂引路》。蜜蜂给谁引路?——列宁
二、带读第二段(读懂每一句话,以理解段意)。
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请学生口答)
1.答案从课文的哪一段里面找?
2.请同学们根据问题来学习第二段。
默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②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③最后一句是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
3.反馈。
(1)第一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谁来说?
①读这句话。“那个人”指谁?
②这一句话在说什么?(在黑板上划下来: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③读句子,说主要意思。
(2)第二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①读第2句话。“经常”是什么意思?(过去的时间里)
②“他”指谁?
③这一句话是说什么?大家读第二句,谁来说第二句话写什么?
(3)最后一句,也就是第3句,谁来读读?
①这一句话是说什么?(让学生说)住得不远什么意思?(附近)代进去读读。
②在句中用“——”把主要词语划下来。
(4)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呢?(即把第二段意思连起来说说。)
因为列宁想()可是()所以列宁就()。
三、研读第三段。(用第二段的学法学习第三段,巩固学懂一段话的方法。)
1.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他是怎么找到的呢?课文第二段具体写了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能不能像学习第二段那样来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第三段有几句话?
(2)每一句话写什么?(用“——”划出主要的词语,连起来说说)
(3)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请自学课文,边读边想边说。
2.反馈。有几句话?(口答)
(1)读第一句,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理解“发现”“许多”的`作用。这句话该怎么读?
(2)读第三句话,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列宁找到了那个养蜂人。
把第三句话读完,紧接着说,这句话写了()。
3.“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为什么要用“果然”?
4.列宁原来是怎么想的呢?(即连起来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
四、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
2.选做一个问题: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1)列宁为什么要亲自找养蜂人。
(2)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3)第2题用图配文。
【篇二】二年级语文《蜜蜂引路》课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3、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就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由于列宁仔细观察,善于联想和科学分析而找到了养蜂的人。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引起联想,认真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准备:微课:列宁与养蜂人事件背景介绍。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6课《蜜蜂引路》,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板书:蜜蜂引路
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可以默读,可以自由读,可以同桌合作读,读后想一想:本课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汇报。板书:人物事情
二、教学课文。
1、课文从哪里写明了列宁找到养蜂人?(最后一段)仔细看图,观察两个人的表情,有什么不同?
“惊讶”是什么意思?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应该怎么读出惊讶的语气?(指名读,评议,)
列宁的话要读的亲切,风趣,谁来读?
“向导”指的的是什么?
师:双方见面,列宁终于找到了那个养蜂人,这是整个事情的结果。(板书:结果)
列宁是怎样一步步的找到养蜂人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
2、(出示PPT自学提示)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位置?
(1)学生学习后汇报,教师贴图。师生交流:为什么要这样贴。
(2)师:(板画蜂箱)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过渡: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每句话,然后想一想,列宁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3、学生同桌交流列宁边走边想,找到养蜂人的经过。
学生在班级里说。
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果然)
(齐读)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好,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生:说)
生: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养蜂人养的吧?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要是我跟着蜜蜂走,不是就可以找到养蜂人了吗?于是列宁仔细的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他想,蜜蜂总是和养蜂人住在一起的,这座小房子大概就是养蜂人的家吧?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列宁就是这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师:小朋友,你们很聪明,不仅读懂了课文,还像列宁一样会观察,会思考,列宁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的找到了养蜂人。这是整个事情的经过。(板书:经过)
列宁为什么要寻找养蜂人呢?请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PPT出示):默读第一、二自然段,想一想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呢?用波浪线划出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并用上“因为…….所以…..”句式说一说。
学生自学后汇报。
师总结:
这就是整件事情的起因。板书:起因。像这种记人写事文章除了要写明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外,一般在开头还会交代时间和地点。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就是记人写事文章的“六要素”。弄清了文章的六要素就弄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师:同学们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生:不能。
师: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想一想再来说说。
除了文章必须有“六要素”之外,这类文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通过文中的人物或事情能够让我们明白什么或学到什么?师:一个是伟大的领袖,一个是平凡的养蜂人,是什么将他们联系在一起了呢?请听老师介绍事情背景。(微课介绍列宁与养蜂人活动背景)
听了介绍,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三、拓展迁移。
下面我们用这节课学到的提炼记叙文“六要素”方法来学习有关列宁的其他两个故事。
附:《谁打碎了花瓶》《按次序理发》
问题:
1、请选择一篇文章说说文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
2、你从文章中列宁身上学到了什么?
推荐阅读
谁打碎了花瓶
列宁8岁的时候,有一天,跟爸爸到姑妈家去做客。
表兄弟表姐妹见到列宁都很高兴,拉着他一道玩儿。他们在房间里捉迷藏。列宁不小心碰了桌子,桌子上的一只花瓶掉下来,打碎了。
孩子们正玩儿得起劲,谁也没有注意,还在互相追赶。姑妈听见声音,跑进来一看,花瓶碎了,就问:“是谁打碎的?”表兄弟表姐妹都说:“不是我!”列宁也低声说:“不是我。”姑妈笑着说:“那一定是花瓶自己打碎的。”表兄弟表姐妹都笑起来,只有列宁没有笑。
列宁回到家里,躺在床上不说话。妈妈问他为什么不高兴,列宁把打碎花瓶的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叫他写封信给姑妈,承认自己说了谎。
过了几天,邮递员送来姑妈的回信。姑妈在信上说:“你做错了事能自己认错,是个诚实的孩子。”
(一)阅读短文,找出本文中的“六要素”。
时间: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__
事件的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你能试着把“六要素”连起来,形成一段通顺简洁的话吗?
(三)你故事中学习到了什么?
“按次序理发”
有一次列宁去克里姆林宫理发室理发。当时,这个理发室只有两个理发师,忙不过来,很多人都坐着排队,等候理发。列宁进去后,大家连忙让座,并且请列宁先理,可是列宁却微笑着对大家说:“谢谢同志们的好意。不过这样做是要不得的,每个人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按照先后次序理发。”他说完后,就随手搬了一把椅子,坐在最后一个位置上。
1、请试着说出本篇文章的记叙“六要素”都是什么?
时间: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__
事件的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能试着把“六要素”连起来,形成一段通顺简洁的话吗?
3、你从故事中学习到了什么?
【篇三】二年级语文《蜜蜂引路》课件
学习目标
①会认“莫”等6个生字,会写“讶”等9个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课前准备
①挂图、生字卡片。
②投影仪或幻灯片。
③列宁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①学生介绍收集到的列宁的有关资料。
②老师补充介绍并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①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a.自读全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b.同桌互相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随机引导。(“引”应该读“yǐn”,不读“yǐng”。“附近”应该读“fù jìn”,而不是“fǔ jìn”)
c.竞赛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②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③汇报交流识字方法。
巩固识字
①指名、集体读生字卡片。
②做游戏巩固识字。(游戏规则: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背对黑板站立。老师在黑板上指一个字让全班同学默记,然后请这名同学猜一猜刚才老师指的是哪个字。这名同学指着黑板上的字问同学们:“是不是×”,如果不是老师指出的字,同学们就回答:“不是×”,这名同学继续指字问话,如果学生猜对了,同学们就回答:“对,对,对,下一位。”老师再请下一位同学猜字)
指导书写
①重点指导:“附”要写得左窄右宽,单人旁要写在竖中线上;“寸”的横要写在横中线上面一点。“派”字的第四笔是撇,不是横。“敲”的右半边不是支。
②练习写字。
③展示学生书写的字,师生共同评议。
自读课文
学生自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第二课时
整体感知
①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②同桌交流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朗读感悟
①分组朗读课文的第1、2段。
a.讨论: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小组之间交流,随机理解“附近”“当地”。
b.分别出示(投影仪或幻灯)下面两句话,把画线的词语换一换,不改变原句的意思。
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
c.集体朗读第1、2段。
②学习第3段。
a.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画画,可以表演,可以朗读,体会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他是怎样想的。
b.汇报交流。指名请同学汇报,借助学生的画或老师自己利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花丛”“蜜蜂”“园子与养蜂人”之间的关系。体会列宁的心理活动。
c.谈感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③指导朗读第4段。(要读出养蜂人热情又惊讶的语气,列宁幽默风趣的语气)
④集体朗读全文。
创编表演
①创设口语交际的氛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②小组分角色表演,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经过和心理活动。
课外作业
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第二篇:二年级语文《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蜜蜂引路》是人教版课程标准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取了几篇体裁不同的课文。《蜜蜂引路》处于本组教材的第二篇,虽篇幅短小,却给人以很深的启迪。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表现了列宁具有非凡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养蜂人的。第四段讲了列宁找到了养蜂人。
教学目标:
1、会认“莫、斯”等6个生字,会写“讶、谈”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感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2.了解由于列宁仔细观察,善于联想和科学分析而找到了养蜂的人。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引起联想,认真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图片、生字卡片、练习纸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生字“蜂”、“派”,注意左窄右宽的构字特点,会写词语“附近“。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词语“附近、旁边”“引导、引领”“看见、观察、发现”;会摆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
3、初步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学写余下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并会用“常常”造句。
3.深入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一、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1.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新朋友——(出示“蜜蜂”),谁来叫叫它的名字。生读“蜜蜂”。师:对了,后鼻音真准,你来,一起叫。
2.师:请拿出你的小手指和支老师一起把它请到黑板上来。(师写课题:蜜蜂)
“蜜”字呀,宝盖头写得大一点,然后最下面是一个“虫”,因为蜜蜂是昆虫。“蜂”字呀要写好可不容易,我们要请田字格来帮帮忙(出示田字格),谁发现了“蜂”字要怎样写好?你说--(指名说)师补充:这个左右结构的字呀,左边比较小,右边比较大,这就叫左窄右宽。
在你们的提醒下,我就可以把它写好了。(师边板书边说)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左边呀虫字旁窄一点,右边呀要注意啦,撇过来,捺捺在横中线上,底下一竖是悬针竖,发现了吗?一起再读一下:生齐读:蜜蜂。
二、初读,感知故事内容。
1.初读课文。
今天的小蜜蜂呀,就在无意间和一个大人物交上了朋友,赶快翻开课本P119,大声地自由地读几遍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可以多读几次。
(生自由读课文)
2、学习第一段,学习生字词。
好,真的不忍心打断同学们,同学们读了一遍又一遍,但支老师真的很想听。谁愿意站起来把第一段读给大家听?(指名一生读第一段)
你真能干,这段可不容易读,有好多生字,还有谁愿意读。(指名读)
真棒!发现了吗?这段话里红色的全部是生字,这么多生字赶快去读读想办法和它交上朋友。(生认读生字)
记住了,我指一个,你读一个。(在句子中)
把它请出来,你还认识吗?(出示生字卡片)先不出声,记一下。
能读吗?“莫”、“斯” “莫斯科”知道吗?没关系,没教过当然是老师的责任喽,我来帮帮你。(出示课件:莫斯科是俄罗斯的首都。)谁会说?(指名说)会说了,一起说。
继续来,“附”组个词语:附近。“谈”“谈天”“谈天”要说很多话,所以谈是言字旁。师板书:谈天。
真聪明。读:派,都从哪里见过“派”?生:派人。蛋黄派。生活中也可以识字。“派”也需要小朋友写好它,仔细看,怎样才能写好,你发现了什么?(指名说)
师:小朋友注意了,它也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注意什么特点。拿出手指我们一起来写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边写边说右边笔顺。注意“竖提”。
小朋友注意了,刚才2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请拿起笔写,看谁的速度最快。写2个“蜂”、2个“派”。注意写字姿势。(师巡视)我发现呀,小朋友写字漂亮。“派”字可不容易写好,要注意笔顺。
好,基本上都写好了,现在请你听清楚,把笔放下,看哪一位坐得最快,我们合作最棒。请把笔放下,来,拿起书,我们把生字送回到句子中去,你能把第一段读得更好吗?(齐读第一段)
读着读着,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列宁1922年住在莫斯科附近的小山上。
你读懂了这一点。
还读懂了什么,谁继续说?
生:我还读懂了当地有一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请他来谈天。
这里有一个人你们知道吗?列宁是谁?不知道,没关系。支老师来帮助你。(出示简介,介绍列宁)他就是列宁。
列宁(1870—1924)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领导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
3、检查读2-4段,说故事大意,补全板书。
可能这些话你一下子不懂,总之这是一个很伟大的人。这么一个伟大的人,他和我们的小蜜蜂发生了什么事情呀?老师请孩子们一起读课文的2—4段。注意了,这一次我们来自由读,你想读的就站起来,如果你读完第2段不想读了听一听可以坐下来,接下来也可以加入读第4段。
想读第2段的站起来。(生读课文2-4段)
通过刚才的读,你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生说)
简单地说,谁利用蜜蜂干什么?(指名说)
对呀,蜜蜂为列宁引路,找到了养蜂人。(补全课题:引路)“引”左边是个弓,右边是一竖。引路的人,我们叫他为“向导”(板书:向导)
那课文的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列宁说蜜蜂就是他的向导,谁发现了?
指名说。
出示:列宁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里来的。”
谁还要读?(指名3人)
真棒!这句话中有2个词,它的意思和课文中的“引”差不多?谁能发现?
生说:“领”、“向导”的“导”。
“领”“导”都跟引的意思差不多。有个词语叫引导,还有一个词语叫引领。愿意积累吗?(师贴)一起来读。(生读:引导、引领)
把这些词语给积累下来,我们知道了列宁呀请蜜蜂来给他引路。
三、研读课文3、4段,体悟文本内蕴。
1.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当时的场景吧!(课件出示课文第三段话)读。
2.现在你们就是列宁,来,走一走,看一看,好不好?
二四班的小列宁们,请站起来吧!
小列宁们,请跟着支老师的描述一起来走一走,做一做,好不好?(温馨提示)
师描述第3小节内容,生做动作。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怎么做)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发现什么了)他仔细观察,(你观察得真仔细,看哪,蜜蜂飞起来了,孩子们,看哪)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怎么做)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老朋友见面了,好久不见了,怎么做?)
3.刚才小列宁们一边走一边看,发现了很多很多,发现了什么?别急,继续到课文中找一找,发现了什么?
生说,师出示道具。(花丛 园子 小房子)
生:我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出示:花丛)这是你的发现。
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仔细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出示:园子)这是她发现的。
还有吗?
生:园子的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出示:小房子)你会发现。
4.发现了这么多。这样一发现,我相信孩子们你肯定能把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摆出来,我这儿有一条小路通向远方(师板画),你要怎么摆园子、小房子、还有花丛。
别急,好好认真地去读书,就能摆出来了。如果还不会的抓紧时间去看书。
谁会摆?你来摆一摆。(指名一生上台摆)
这是花丛里有许多的蜜蜂,花丛摆在哪儿?园子摆在哪儿?房子呢?
发现了没有?她是花丛和园子、园子和房子一样远,谁有意见?有发现吗?(生说,请他上来摆)课文里有两个词语告诉你了,摆好了,你要告诉大家你的依据。
你说这里要远一点,为什么?(生说)
你发现了两个词:附近、旁边。师边板书边说:“附近”稍微远一点,“旁边”就刚刚好在边上。
师指板书说:这样一摆,你就明白了“附近”和“旁边”意思差不多,但是有区别。附近稍微远一点(用手势比划),旁边稍微近一点。(用手势比划)。园子还在附近,房子还在旁边。联系实际:比如:走廊就在我们教室的旁边,二楼会议室就在我们教室的附近。又比如:平阳县人民医院就在我们学校的附近,门口的卖衣服的服装市场就在我们学校的旁边。明白了吗?
5.列宁看到蜜蜂怎么想到请蜜蜂来带路的?
出示:A、我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心想:—————————预设生:心里想,这些蜜蜂一定是养蜂人的蜜蜂
B、我看到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心想——————(这么多的蜜蜂采了蜜,都飞到附近的一个园子里了,这个园子很有可能就是蜜蜂的家。)
C、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心想——————
(园子旁边有小房子,有房子的地方很有可能会有人,住着养蜂人)
(同桌练说,请2位同学说)
原来蜜蜂和养蜂人是有联系的,一联系就发现了规律。结果和他想的一样吗?你从哪个词语发现的?赶快去第3段中找出来。
指名说:果然。
发现了吗?果然。结果跟他想的是一样的。
6.那,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的第三段话中间有几个词语和“发现”意思差不多,都有看的意思。赶快认认真真去读第3段,找找。你发现了吗?认真发现,静静地看书。
指名说:一边走一边看。(看)
仔细观察(观察)
只见。
师:看、观察、发现、只见意思都差不多,都有看的意思。小朋友真能干。会发现就是会学习。列宁就是这样善于发现、善于思考,解决了生活中的难题。
让我们通过我们的朗读再来感受一下。(齐读第3段)
7.养蜂的人看见列宁,惊讶地说---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师生读第4小节)
8.要写好“附近”这两个字,你有发现小秘密吗?(指名生说:附三部分要靠拢一点)
根据你们的发现,认认真真在田字格中把“附近”这个词写一遍。师讲评学生的字。
(展台出示)他的这两个字,哪里值得你学习的,先说。要学会欣赏别人。
谢谢你的评价。
哪里写得更好点就更棒了,谁来提点小意见。
他给你提了中肯的意见。
谢谢小朋友善意的提醒。
根据同学们的提醒,学学他的长处,改改你的短处,再写一遍“附近”。
四、识字巩固。
多好的一篇文章呀,支老师读着读着,把它读成了一首儿歌,送给聪明的你们。
(课件出示:小儿歌)
莫斯科,风景好,朋友谈天又说笑。
养蜂人,真难(nán)找,还好发现小向导。
附近蜜蜂回蜂巢(cháo),跟着它们把人找。
仔细观察,勤思考,小小问题难不了(liǎ0),难不了!
自由读——齐读——边读边拍手。
第三篇:二年级语文《蜜蜂引路》教学设计底稿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北京市中心小学
教学要求:
1、会认“莫、斯”等6个生字,会写“讶、谈”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
认字写字、能结合重点的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
教学准备:课件、列宁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喜欢猜谜,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小小虫,嗡嗡嗡,飞到西,飞到东,传花粉,采花蜜,人人夸她爱劳动。打一动物,猜猜它是谁?
2、师板书:蜜蜂 指导书写生字“蜂”。
3、勤劳的小蜜蜂本领可大了,除了传花粉,采花蜜,还会引路呢!(师板书:引路 指导书写生字“引”)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蜜蜂是怎么引路的。
4、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3、简单说说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第一、二、四段内容
1.从图切入:是呀,在蜜蜂小向导的带领下,列宁终于找到了养蜂人,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文插图)文中哪段话写了这幅图的内容?
2.教学第4段:自由读第4段内容,注意他们此时的表情。交流,关注:惊讶、笑着。引导识记“讶”。什么情况下,你感到惊讶?
3.回读1、2段,认读词语:
养蜂的人看到列宁时,为什么这样惊讶?自由读一读1、2自然段思考。
(1)这篇课文一共有6个要求认的生字,有5个生字朋友都躲在第一自然段里了,你能读通吗? 先看这些词语:莫斯科、附近、派人、谈天
认读,引导识记字形,理解意思:莫斯科(城市名)、附近(谁坐在你的附近?你家附近有哪些建筑?)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看来列宁和养蜂的人是常常见面,可为什么养蜂的人看到列宁会觉得惊讶呢?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比较句子,分辨词语:“常常”和“往常”。(课件出示课后相关练习)
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①分别为这两个词语找近义词。②这两个词语能交换吗?为什么?
(3)指导朗读1、2自然段。
4、回读第4段。
难怪养蜂的人看见列宁——引导读出惊讶的语气。
四、指导书写
1.引导观察发现。重点指导:“附”要写得左窄右宽,单人旁要写在竖中线上,“寸”的横要写在横中线上面一点;“派”字的第四笔是撇,不是横;“敲”的右半边不是支。
2.练习写字。
3.展示学生书写的字,师生共同评议。
五、作业:1.巩固新词,朗读课文。2.阅读列宁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读词
二、精读课文,理解体会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这一段,思考: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用“~~~~”画出表示花丛、园子、小房子之间位置的词语。
2.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自己的话和本组同学说一说。也可以试着画出列宁的路线图。
3.小组汇报并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1)重点引导展开合理想象——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想到——————————————。
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想到——————————————————-—。
(2)他想得对不对?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哪个词最能体现列宁的判断是正确的?理解“果然”。
(3)学生上台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并练习口头表述。(4)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二)再次学习第四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2、扩展想象: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会说些什么?列宁可能说些什么?
三、总结全文。是啊,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就要像列宁那样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四、拓展交流
学生介绍收集到的列宁的有关资料。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把故事讲个爸爸妈妈听。2.续写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以后的故事 板书设计:
蜜蜂引路
花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认真思考 仔细观察 做出判断
第四篇:二年级下册语文《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借助拼音,自主识记,交流识记方法,游戏巩固并正确读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3.自读自悟,合作学习,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列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特点。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猜谜语
教师出示课件:嗡嗡嗡,嗡嗡嗡,成群飞进百花丛,传播花粉又采蜜,个个都是爱劳动的小英雄。
学生读一读,指名说谜底:蜜蜂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的课文里就有小蜜蜂呢!1).板书:蜜蜂(写在田字格)观察“虫”字在不同部位作偏旁时写法上的细微区别。(作虫字底时写得扁而宽,作虫字旁时写得瘦而长。)“蜂”的识记方法,与峰的区别。2课题补充完整。
A蜜蜂除了能采蜜,他还有一个本领,你知道是什么吗?(引路); B说说“引路”是什么意思?(带路)C指名读课题,二、自由读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长句或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2、学习生字
1)带拼音读,教师出示课件:mî sī fù pài tán yà
莫 斯 科 附近派人 谈天 惊讶
生:自由读、领读、男女接力读,说说自己的识记生字的方法。师强调:a、“莫斯科”,听说过莫斯科吗?(俄国的首都)指3到5名学生读,(强调“莫”是圆唇音mî,不要读成mâ)表扬字音读得准,把它读连贯,请你再把这句话读读。b、(聊天)谈天需要用语言来交流,所以是“讠”,想想还有哪些字也和说话,语言有关?
2)去拼音读,课件出示:莫斯科 附近派人 谈天 惊讶生:同桌检查读、大声、小声读
3)检查生字认读:
莫 斯 附 派 谈 讶 学生个别读,同桌打乱顺序在语文书上指读。4)猜字谜
a.牙齿能说话,谁听不吃惊?(讶)b.水流靠着撇撇头,衣去点横撇上头。(派)
3、齐读第1自然段:孩子们,看,在第一自然段里集中了这么多生字,你能把这一段读通读顺吗?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
4、接力读文,读流利,停顿有序,其他同学跟读。5.游戏巩固识字。(l)“我指你认”。一人指生字,另一人在文中找出生字,并读出词语或句子。(2)“我说你猜”。一人做动作或神态或说意思,另一人猜这是什么字。6.再读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同学们读得准确,跟读认真,现在自己再读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学生读文。
7.汇报:用简单的一两句话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之间的什么事?(列宁利用蜜蜂找到养蜂人。)知道“列宁”吗?指名说,学生说不上时,师介绍:列宁是前苏联的伟大领袖。
三.写字指导。(书写正确、美观)
(1)“派”字右边不是“瓜”,应注意字中四个撇的变化:“派”有4个撇,我们来写写)师边写边说:书法家根据撇的样子把撇分为:平撇、短撇、长撇和竖撇,“派”字的第一撇是平撇,要写得平一些,第二个撇是竖撇,要先竖后撇,第三个撇又是平撇,第四个撇是短撇。,动笔写一个。评价(重点评撇,每个撇都写得不一样,多美啊!像他那样再写一个。(2)教学“敲”:轻轻敲敲桌子。师介绍:“敲”就是在物体上面打,使发出声音。除了敲桌子还可以敲什么呢?
“敲”字怎么记?引出象形字“攴”的演变。象手(又)拿小棍轻击的样子。师生一起写“敲”:“高”字单独写的时候写得胖一些,而放在“敲”中,它要写得瘦一些,给右边的“攴”字部让位。大家看我们今天写的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写这一类字时两边的部件都要这样避一避,让让。(3)“谈”: 现在我们来写写这个谈字(为了字的整体美观,上边一个火字的捺变成了点)(4)“引”字最后一竖不要靠左边太近,又不能太远。
7.生在田字格临写,写第一个后与前面比较一下,争取第二个比第一个写得好,写得漂亮。
8.生组词,师投影,齐读.四、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2.2.自读自悟,合作学习,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特点。3.一、导语。
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蜜蜂,在列宁的眼中却有清晰的规律。凭着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在不会说话的蜜蜂的引导下,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
二、自读自语。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你知道列宁和养蜂人的关系怎样?是怎么看出来的?
(2)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你能画出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吗? 2.自读交流,小组合作,相互讨论。3.汇报成果。(1)列宁和养蜂人的关系很要好。因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从“常常”一词可以看出。“常常”是时常、经常的意思。(2)“亲自”的意思是自己亲身去(做,找„„),因为列宁想找养蜂人谈谈怎样养蜂,往常派去找的人不在,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所以只好亲自去找。想一想,“往常”是什么意思?它和“常常”的意思一样吗?(“常常”就是经常;“往常”就是以前经常这样做,可现在有变化了。
往常 常常
1、放学后,他()到操场上打球。
2.我们学校的校车()都是一个男司机开的,但最近却()由一个女司机开。
让我们跟随列宁行走的路线一起去看一看。
列宁是怎样通过蜜蜂找到养蜂人的 默读第三自然段,拿出铅笔,把列宁经过的地方用横线画出来。(出示板贴画 小路、花丛、园子、小房子)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同座讨论完成填空题: 花丛在,园子在,小房子在。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准确理解“旁边、附近”的细微区别)
2.让一位学生上黑板摆、贴。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评议,然后请一学生 看图介绍列宁行走的路线。(重点看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对“附近”“旁边 这词有没有真正理解。)3.第三自然段只写了列宁在找养蜂人的途中看的和做的,却没有写他怎样想 的,现在我们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列宁当时是怎样想的。投影出示:
当列宁从住处出来后,他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心想„„
于是,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 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列宁又想„„
4.结果如何,齐读: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结果开门的真是养蜂的人,结果和设想完全一样,这里用了一个什么词呢?(果然)如果设想和结果完全相反时用什么词呢?(竟然)投影出示:选词填空:竟然 果然
①早上出门,阳光灿烂,到了中午 下起了大雨。
②早上出门,天阴沉沉的,到了中午 起了大雨。
6.找到养蜂人,列宁的内心一定会怎么样?(用高兴的语气读一读这个句子)7.小结:从列宁找到养蜂人的过程中,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让学生感悟出列宁是个善于观察、勤动脑筋的人。)师:那么列宁当时是怎样来分析养蜂人就住园子里的呢? 注意发现:花丛中的蜜蜂。
仔细观察:蜜蜂——园子——小房子
分析思考:蜜蜂——蜂房——养蜂人之间的联系 做出判断:养蜂人就住在这小房子里。马上验证:果然就是要找的养蜂人。
师: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语气读最后一句话,体会“果然”的意思。(“果然”表明结果和预料的完全一样。)(4)学生展示路线图。
小山上→发现花丛蜜蜂→园子里→小房子
(5)师:养蜂人看到列宁时会怎样呢?“惊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感到惊讶?列宁又是怎样说的?“向导”是什么意思?。(养蜂人感到十分惊讶。“惊讶”是“惊奇、不可思议”的意思。)(因为养蜂人不知道是谁带列宁来的,所以感到十分惊讶。)(列宁笑着说,是您的向导蜜蜂把我带来的。)(“向导”是指“带路的人”。)(6)回顾全文,感悟列宁为什么会找到养蜂人。
(因为列宁凭借细心观察和科学分析,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下,找到养蜂人的。)
三、看图对话朗读。
1.投影文中插图,自愿介绍图意。2.同桌练习人物对话。3.对话朗读擂台赛。
四、课外阅读书目推荐,推荐阅读列宁的故事。
五、课外搜集除蜜蜂会识路外,还有哪些动物也识路?
板书设计 蜜蜂引路
看、发现:许多蜜蜂
列宁 仔细观察:采„„飞进„„
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找到了:小房子→养蜂人
第五篇:小学二年级语文《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语文《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讲读课文《蜜蜂引路》,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向导,终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说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课文故事性强,情节吸引导读者,且内容短小。
爱听故事是小学生们共有的特征。教学中,要抓住课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想,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词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难事情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断,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能结合重点的词句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插图或课件。
2、了解列宁的生平,阅读列宁的故事。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教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激疑:同学们,当我们想去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怎样走,你通常会想什么办法呢?(学生交流),那你们听过蜜蜂也能当向导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板题)
2、谈话激趣:同学们,你们了解蜜蜂吗?可是你们知道蜜蜂能给人带路吗?教师相机板题。(小学生大多喜欢小动物,从对蜜蜂的了解引入课文,激发学生读文热情,交待了文章主要内容。)
对话平台
感知
1、自由读课文,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不太熟练的地方多读几遍。
⒉、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3、组内合作识字:互读、互听、正音。
4、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小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重点交流识字记字方法。
5、游戏巩固识字:让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并让该生当小老师主持游戏,巩固识字。
6、指读课文,检查识字和朗读情况,师生评议,正音。
(抓住低年级教学的重点,突出识字教学,引发学生自主识字的热情,充分尊重学生识字的个性经验,转换师生角色,培养学生能力。)
研读
1、引导学生寻找故事发生的起因。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节。
2、组织学生读书,引导阅读交流。
(1)边读边画,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相机理解“附近”的意思(可以语言叙述,可以画画表示。)
(2)体会列宁为什么要去找养蜂人?理解“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引导学生换词或造
句理解。)结合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或者“……是因为……”说说列宁去找
养蜂人的的原因。
3、联系事情结果,引发学生读书兴趣。
思考:列宁能找到养蜂的人吗?从列宁的话里,你知道他是如何找到养蜂人的?
结合阅读课文最后一自然节,体会故事情节的生动性。通过朗读理解养蜂人的“惊讶”。
教师适时启发思考: 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呢?(为下堂课教学做准备。)
(抓住故事情节上的特点,从因、果入手,适时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语感,训
练学生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寻找列宁如何找到养蜂人的答案,激发学生研读故事经过的热情。
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附近、谈、派、引、列、蜂”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征,想办法记住这些字,找出难点字和书写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3、教师范写难点字,强调重点笔画。如: 谈:右边上面的“火”字一捺变成“点”; 派:
右边不要写成“瓜”字。
4、学生练写,共同评议。优秀作业展示。
(重点指导本节课中出现的生字,教学中应该在识字的环节加强识记字的交流。指导写字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写字。)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复习
1、读写词语,利用生字词语卡片,组织学生读写。同桌互相检查评议。
2、指读课文。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讨论
1、提出问题,引导读书: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2、合作学习:结合插图,想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想办法弄清楚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启发学生可以用语言叙述过程、画路线图、表演等方法。
3、汇报交流:鼓励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展示自己的读书收获,教师相机引导。
如:学生用画画加辅助语言的形式,画出“列宁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等景物,然后
按课文内容进行叙述。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边说边指,理解课文。
学生用语言叙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先……
然后……最后……”等,把话说清楚。
4、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读书。鼓励学生有创意的理解、表达,在读书和汇报中培养
学生的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想像、分析和解决总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体
现整合的思想。)
感悟
1、启发学生思考:你认为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强调抓住课文的相关内容,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有理有据。
(通过交流,挖掘人物的精神,让学生在理解与分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突出文章的中心。同时强调抓住内容进行说明,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讶、敲”,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2、学生尝 试书写,教师巡视,注意重点笔画的指导。如:“敲”字应左宽右窄。注意右边
“攴”不能写成“支”。
3、同桌互相评议。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附近:靠近某地的。
常常:时常
往常:过去的一般的日子。
惊讶:惊异
观察: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
相关链接
列宁: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1870--1923)。列宁于1870年4月22日
出生在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父亲是一位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活动家,哥哥亚
历山大因参加谋刺沙皇而被处死。在家庭的影响下,1887年秋列宁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然而,不久他就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而被学校开除,遭到逮捕和流放。第二年,回到喀山
后,他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普列汉诺夫的著作。1892年,他又开始筹建马克思
主义小组,并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了俄文,还写下了第一本著作《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
动》。这时的列宁已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了。
1895年,列宁在彼得堡创立了彼得堡工人解放协会。这年年底,他再次被捕入狱,14个
月的狱中生活后,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的3年中,他开始使用“列宁”这个
化名,写出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并与另一位革命者克鲁普斯卡娅结了婚。
1900年2月,列宁在西伯利亚的流放结束,回到彼得堡后不久转赴西欧,在德国创办了第一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机关报《火星报》。1903年7月30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布
鲁塞尔召开代表大会,会上形成了以列宁为核心的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的意思是多数派。
布尔什维克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形成。
1905年11月,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后,列宁回到祖国直接领导革命,并提出了无
产阶级政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12月,莫斯科武装起义失败,列宁又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第二次流亡生活。在此期间,他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
义》等一系列著作,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又提出
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阐明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
论。1917年3月,沙皇政府被推翻。听到沙皇垮台的消息以后,列宁立即返回俄国,积极
准备发动武装起义。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人民终于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一
伟大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革命胜利后,列宁当选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主席,他领导人民粉碎了帝国主义的三次武装进
攻和国内的叛乱,使苏俄的经济建设逐步走上了正轨。
列宁在晚年患了脑溢血症,但他在病中仍口授了《论合作制》等文章和信件。列宁的全部著
述达55卷,所以有人说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1923年,列宁病情开始恶化,第二年不幸
与世长辞,终年54岁。
莫斯科:原苏联首都,现俄罗斯联邦首都,是政治、经济、金融,科学、艺术中心。莫斯科
地处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中部,地跨莫斯科河及其支流亚乌扎河两岸,是世界特大都市之一。莫斯科市区被一条环城高速公路所包围,这条高速公路的周长为109公里。莫斯科面积为10万平方公里。莫斯科也是全俄最大的交通运输枢纽。莫斯科还是重要的国际空港,5个机场与俄罗斯国内的200个城市相连。
阅读在线
列宁和卫兵
十月革命刚刚胜利,一天早晨,朝阳透过薄雾,把金色的光辉洒在高大的斯莫尔尼宫上。人民委员会就设在斯莫尔尼宫,在门前站岗的是新战士洛班诺夫。班长叮嘱他说:“洛班诺夫同志,你今天第一次站岗。到这里来的人很多,你的任务是检查他们的通行证。列宁同志要来这里开会,你千万不能让坏人混进来!”
“是,班长同志。”洛班诺夫行了个军礼,“我以革命的名义保证,一定为列宁同志站好岗!” 太阳越升越高,到斯莫尔尼宫开会和办事的人真多,有工人,有士兵,有农民,还有学生。洛班诺夫认真地检查了他们的通行证。
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来了。他一边走,一边在考虑什么问题。
“同志,您的通行证?”洛班诺夫拦住了他。
“噢,通行证,我就拿。”列宁急忙把手伸进衣兜里拿通行证。
一位来开会的同志看到洛班诺夫拦住了列宁查通行证,就生气地嚷起来:“放行吧,放行吧!他是列宁!”
“对不起。”洛班诺夫严肃地说,“我没有见过列宁。没有通行证,谁也不能进!”
列宁把通行证交给洛班诺夫。洛班诺夫接过来一看,果然是列宁同志,他非常不安,举手行礼说:“列宁同志,请原谅,我耽误了你的时间。”
列宁握住这位年轻战士的手,高兴地说:“你做的很对,小伙子!你对工作很负责任。谢谢!” 他又回过头来对旁边那位同志说:“你不该责备他。我们就需要这样认真负责的好战士。革命纪律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我也不能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