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徐川、李保国优秀党员事迹课件资料[小编推荐]
徐川:顶天立地谈信仰
——解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徐川的思政工作法
需要提前占座,经常是一座难求;上课过程中,掌声、笑声不断,听者专心致志……如果告诉你,这是高校党课的课堂,你会不会惊讶?
这样的‚盛况‛,就出现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党委副书记徐川的党课上。
讲党课,要把自己‚摆‛进去
故事,要从徐川的一篇文章说起。
今年‚五一‛期间,徐川在微信朋友圈里着实‚火‛了一把,其个人微信公号‚南航徐川‛推送的题为‚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文章,相继被人民日报、团中央等官方微信转发,阅读量很快突破10万+,并陆续被中华全国学联、党建头条等300多个公众号转载,在青年中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文章中,徐川先从学生们的入党动机说起。‚很多同学一谈入党动机都是套话连篇,动不动就‘从小爷爷对我说’。要么是,从小爷爷对我说,吃水不忘打井人;要么是,从小爷爷教育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要么是,从小爷爷告诉我,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我一度深深地怀疑,大家拥有同一个爷爷……我从来没有这么说过,也从来没有让我爷爷现身说法。因为我没有见过我爷爷。‛这样的‚桥段‛,一下子拉近了与青年的距离。
事实上,让徐川坚定入党信念的不是家人,而是他就读大学时的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毕可友。在学院保送研究生面试中,毕可友‚出人意料‛地没给亲侄女‚开绿灯‛,让很多人大跌眼镜。‚当个人的利益和别人的利益冲突了,党员本来就要作出牺牲和让步,不然凭什么你是党员?入党的时候是宣过誓的,要随时付出,入党不是为了能够给自己获得更多利益。‛毕可友的话,深深触动了徐川的内心,‚推着‛他迈进党的队伍里。
后来,在经历过一番成长的烦恼和挫折后,徐川认识到,为什么要入党的答案只能是两个字:信仰。‚我们没有经历过艰苦岁月,也就不能凭空建立起对党的感情和深情。所以,我们要回头看,要仔细想,要慢慢走……这个政党的未来也容易判断,最近一两年,我们见证了很多事儿。所有人都看得到‘打老虎拍苍蝇’,看得到‘从严治党’;所有人都看得到‘八项规定’,看得到‘三严三实’;所有人都看得到‘群众路线’,看得到‘两学一做’;越来越具体,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常态,这就是趋势。‛
‚文章很幽默,道理很深刻‛‚很认真地读完了全文,佩服。我看到标题的时候,答案已经在脑海浮现:信仰。这也是我入党的原因‛……徐川以自身经历娓娓道来讲故事的做法,赢得了网友的纷纷‚点赞‛。而这种风格也延续到了他的党课中。
5月16日10点,南航将军路校区主楼报告厅人山人海。得知徐川要讲党课,很多人早早地来到教室占座,还有人从别的大学慕名而来。课堂上,徐川结合自身和身边人的故事,引导学生们端正入党动机。
‚是否入党是你自己的选择,不应该是别人告诉你一定要入党,也不仅仅是你要考公务员、要进国企才入党;入党意味着责任、让步和牺牲……‛徐川的讲课不时被阵阵掌声打断,一个多小时的党课很快结束了。而刚走下讲台的徐川,又被学生们团团围住。
‚面对严肃的党章党规,总感觉枯燥,看不进去,但徐老师却讲得深入浅出。听完他的课,我有了更多想跟他交流的想法,也开始学习党的知识。‛来自机电学院的研究生苟林说。
而在能源与动力学院的大一学生夏晓宇看来,徐川将大道理融入到他的经历和故事中,‚听上去很有意思,让人很容易接受。‛
要勇于亮剑、敢于发声
‚川哥,怎么能让自己的格局变大?‛‚要有思想,有远见,方法就是多读书,多实践。‛
‚老师你说怎么排解没有对象的空虚呢?‛‚跑步、书法、读书、社团、演讲……小伙子,人生不是只有搞对象啊。如果你把我说的事儿都尝试一遍,我想,对象已经在来的路上。‛
‚你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可是,如果我是银子怎么办?‛‚咦,有个词语叫啥来着?对,银光闪闪!‛
……
这是徐川和学生们在微信公号后台日常问答的一部分。学生们有啥不解和困惑,都爱来这里寻找答案。虽然从事的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徐川并没有‚不怒自威‛的严肃,也从不会板着脸说教。相反,他跟学生相处的方式,是平起平坐、交心谈心。
截至目前,徐川回复学生的留言超过10万条。在这些留言中,也不乏少数不解,甚至于质疑的声音。有人在留言中写道:‚读了你的文章,我还是没想好是否要入党。‛还有人就‚是为党而入党,还是为国而入党‛和徐川展开讨论。
在徐川看来,学生们有质疑和反思是正常的,意味着他们在思考在探索,而这往往是理解和认同的开始,‚有时候,我们往往因为信仰、爱国等话题过于尖锐而不敢谈,但思政教育就是要做到勇于亮剑、敢于发声,要宣扬正义、鼓励正义,遇到问题时则需勇于拿出事实与学生开诚布公地讨论,而非藏着掖着,只有厘清问题才能让人心悦诚服,也才能最终引导学生求真向善。‛
现在,微信平台已成为徐川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桥梁。对于学生们的任何问题,徐川都会一一解答。他许下承诺,无论多忙,每一个提问的同学都能在24小时内得到答复。徐川说,他每天在微博、微信公号收到的学生提问少则数十个、多则一两百个,回复问题到夜里一两点钟是常事,‚最多的一次,我收到近500条问题。虽然回答任务很重,但也不觉得烦,因为这是自己喜欢做的事。‛
‚建立网络公众平台,主要还是为了服务、引领学生。‛徐川说。除了随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徐川还通过文章阐明道理、晓以大义。到目前为止,徐川在个人公号发表50多篇文章。其中既有《寒假,不妨用心做好一件事》《我依然坚信这个世界的美好》之类的‚答学生问‛系列文章,也有诸如《青年节里谈中国》《国庆节里谈爱国》之类的‚节日谈‛系列文章。很多文章被知名官微转载,文章累计阅读次数突破百万。
‚引领学生,不是简单地传授完知识就万事大吉了,而是通过与学生互动,教给学生看问题的视角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我想做的就是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让同学们接受知识的同时又乐在其中。‛徐川说。
让‚我‛变成‚我们‛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想做的,是要让‘我’变成‘我们’,把更多有坚定信仰的人汇聚在一起。‛徐川的想法单纯而质朴。
如今在南航,一股‚徐川热‛逐渐升腾起来。大家以不同的方式,把徐川的做法融入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
为了让国家大政方针和时下热点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航天学院的学生自发成立了‚一分钟‛微视频制作团队。他们一笔一画,不厌其烦地用成百上千张手绘图片,制成轻松活泼、简明轻快的短视频。学生们在徐川等老师的具体指导下,对脚本创作、音画组合等进行精细打磨,先后制作了《一分钟四个全面》《一分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分钟共青团》等‚一分钟‛系列视频。在南航的官方微博上,近千人对《一分钟四个全面》转发和点赞。目前,该团队正在制作完善《一分钟‚两学一做‛》微视频。
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教师何畏则带领一群90后辅导员,组织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社团,目前有来自12个学院20多个专业的百余名学生加入其中。社团定期开设思政课、党课,开展学术研讨,举办思辨类活动,集体备课,并在学生中讲授《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系列讲座。开设的系列讲座和活动,吸引了1万余人次学生参加。
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大学生学习支持辅导中心、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南航还专门开设了若干个大学生党员‚百岗奉献‛实践平台,不断给学生党员提供奉献、服务的机会。通过奉献与服务,青年党员们在锤炼其党性的同时,也给其他学生作示范、立标杆。
如今,发生在校园里的点滴改变,让徐川的愿望正一步步实现。并且,改变已不仅仅局限于南航校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团委副书记刘伟和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副书记杨春梅都是徐川党课的‚取经人‛。
‚听了徐老师的课,让我感悟到,要走‘近’学生才能走‘进’学生。接下来,我们不仅要邀请徐老师进学院给学生们上课,还要充分挖掘校内资源,改变现行的工作方式,做到更好地引领学生。‛杨春梅说。
刘伟也表示,回去后要更加重视辅导员团队建设,把握年轻人的特点,‚让学生们接受和喜欢我们的工作,让我们的队伍更加壮大起来。‛
李保国:矗立在太行山上
‚有雨遍地流,无雨渴死牛‛‚年年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见林‛……30多年前,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内丘县岗底村,是太行山区一个典型的贫困村。
一名朝气蓬勃的大学青年教师来到这里,立志帮助乡亲们改变面貌。35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他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帮助农民增收35亿元以上,10万农民在他的带领下脱贫致富奔小康。
他像一粒种子,无怨无悔地在太行山的土壤中生根开花。4月10日凌晨,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入睡后再也没有醒来,突发性心脏病夺走了他58岁的生命。
他,就是共产党员、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林业专家李保国。
‚我是农民的儿子,最见不得农民穷,老百姓脱贫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李保国走了,他的手机照样‚忙‛着。
仍有山区的果农不时打来电话、发来短信,向他们的李教授‚请教种果树的学问。‛
那些远在大山深处的人们还在盼着他去教他们种果树。
熟悉李保国的人都知道,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无论何时何地,素不相识的农民打来电话,他都会耐心地接听解答。
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正逢学校决定在太行山区建立产学研基地。于是,他积极响应号召,走进太行山深处的河北邢台县前南峪村。
从这里开始到生命的尽头,李保国把一生都献给了太行山。
‚要啥啥没有,种啥啥不活‛……当时的太行山,石头多、土层薄、不涵水,水灾旱灾频发。脱贫致富,成了山区群众的‚心头大事‛。
看着那一座座‚石头山‛,李保国反而来了‚杠头‛劲儿,把自己天天‚钉‛在了山上。渴了,喝口山沟里的水;饿了,啃两口馒头;累了,挨着大树靠一会儿;困了,找个大石头眯一觉……他和课题组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壑壑。
一个月后,李保国采取‚山中造地‛的办法聚集土壤和水流取得成功。前南峪的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了90%。
李保国因势利导,引导农民栽苹果、种板栗。农民不会种,他舍得下‚笨功夫‛,面对面讲、手把手教、一家一户盯着人种……几年下来,前南峪不仅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
‚脱贫为科研出题,科研为脱贫解难。老百姓脱贫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前南峪的‚致富经‛让农民们尝到了甜头,也让李保国心里更有了底。
1996年,一场暴雨冲毁了河北省内丘县岗底村,面对田间地头的一片狼藉,一向硬气的村党支部书记杨双牛哽咽难言。
李保国悄悄递给他一个小纸条,上面写着‚需要果树管理技术,我可以帮忙‛。
一个月后,李保国带着妻子郭素萍搬到了岗底村,一住就是9年。
几年后,李保国当初的‚一诺‛生出了‚千金‛:岗底卖出了100元一个的‚天价‛苹果,村民人均收入从不足百元达到3万多元。
临城县城北的狐子沟,遍地砾石,无土无水,开发经济林简直就是一个神话。1996年,临城县绿岭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高胜福等合伙承包了那里的3500亩荒山岗,聘请李保国做技术指导。
李保国组织课题组专家实测了20多个土壤剖面,最终确定发展种植省水易管理的核桃。在李保国的指导下,大家一手找水源,一手开沟换土改善土质。通过开山换土,一棵棵核桃苗扎根荒山。
在临城县,已有1万多农民靠种植薄皮核桃走上致富路。
从富岗苹果、绿岭核桃、南和红树莓,到邢台前南峪、平山葫芦峪……他用一项项技术培育品牌,染绿了荒山,澄清了河水,点亮了山区千家万户的希望。
30多年来,正是靠着这一股子‚杠头‛劲儿,李保国主持完成10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的科研成果,创新推广36项农业实用技术,直接帮扶40多个村致富,间接带动数百余村脱贫,10万多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路子。
‚我是农民的儿子,最见不得农民穷!‛农民出身的李保国道出了朴实的心里话。
‚山区要脱贫,必须要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
熟悉李保国的人都知道,他没架子,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教授‛:脸庞黝黑、笑容憨厚,一身尘土、两脚泥巴,扎在人堆里和农民没啥两样。
天长日久,奔波在田间地头,皮肤黑,成了李保国的新‚标志‛,他常常自嘲说;‚我是最‘黑’的大学教授‛。
有人说李保国‚土‛,但他知道,是因为‚土‛,农民才能跟他‚交心‛。
‚跟农民讲话,不能把给硕士生、博士生上课那一套搬来,得把技术变成农民能听懂、能记住、能做到的话。‛李保国说。
他专门为农民总结的‚口诀‛通俗易懂,简单易记——
‚去掉直立条,不留扇子面‛‚见枝拉下垂,去枝就留橛‛……‚跟农民说话就得通俗易懂,满嘴是术语,谁还听?‛李保国说。
时间一长,农民都喜欢跟李宝国打交道,把他当做‚亲人‛‚近乎人‛,更把他当作脱贫致富的‚财神‛。
一次,他开车经过河北内丘县摩天岭村遇到堵车。村民听说他急着回保定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人群中有人喊道:‚把我家院墙推倒,让李老师的车过去!‛
没容李保国阻拦,几个人一拥而上,硬是将一村民自家院墙扒开一个口子,让车开了过去。
农民把他当‚亲人‛,他更是把农民的事儿常挂在心上。他手机通讯录里超过三分之一的号码都是普通农民的。
由于咨询的人太多,他干脆根据大家的需求,把一个个人名改成了‚井陉核桃‛‚曲阳核桃‛‚栾城杨核桃‛‚平山西北焦核桃‛‚平山苹果‛……
‚山区要脱贫,必须要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李保国不仅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自己的科研团队和学生。
对学生‚严‛,李保国是出了名的。
每名研究生一入学,就会收到一张任务清单:第一学期完成课程学习和开题报告;第二学期开始在去农村试验基地实习一年……每一项都有详细的要求和明确的时间表。
他专门教学的科研团队和学生建的一个微信群叫‚桃‘李’之家‛,群里他给自己起名叫‚老山人‛。李保国就像‚农民‛一样,质朴无华,执着坚韧。
农民们心中,他是‚知心人‛,在学生眼中,他是‚主心骨‛。
30多年来,李保国把课堂建在农村基地,把学生带进太行深山,让学生在生产实践第一线,在与农民群众的结合中。他先后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
2010年,岗底村191名果农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成为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
‚搞科研就要像农民种地一样,春播秋收,脚踏实地。扎不进泥土地,就长不成栋梁材。‛他说。
李保国走了,那句‚我要把我变成农民‛的话语,依旧回响在那他用汗水和心血浇灌的百姓心中,久久回荡、沁人心脾。
‚我是共产党员,是党和人民成就了我,我必须永远服务于人民‛
了解李保国的人都知道,他有三个‚家‛——一个是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太行山里的帮扶基地、一个是他那辆越野车。
这些年,李保国每年有200多天、行车4万多公里奔波在田间地头,河北农大家属院里那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反倒成了临时落脚的地方。
妻子郭素萍说:‚他就是这么个人,天天惦记着太行山的事儿,心里就是装不下自己和家人。‛
有人说,李保国运气好,干啥成啥。他却说:‚没有基层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和帮助,我能有山、水、林、田、路?是党和人民成就了我。‛
却不知,为了每一项技术成果、每一个致富项目,李保国付出了怎样的辛劳。
当年为了工作方便,李保国硬是将刚满4岁的儿子和丈母娘接到了山沟沟里生活。一家四口就住在一间房子里,孩子由老人照顾。
记得有一次,河北农大的领导去山里看他们,走的时候,儿子爬上了人家的车,死活不下来,哭着喊着说要回保定,想上幼儿园。
‚没办法,我只好硬把孩子拽了下来。‛郭素萍说,她先后两次做手术,李保国都在山上,手术通知单都是她同事代签的字。
30多年来,在外奔波已经成为李保国的常态。一次,出差回来的他一把抱起孙子亲了亲,不料刚学会说话的孙子问他:‚你是我爷爷吗?‛
在别人眼里,李保国好像从来不知道累,甚至对自己和家人有些不近人情。只有他的妻子和山里的果农知道,他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到了工作上。
因为常年高强度工作,1998年李保国患上了重度糖尿病。2007年,他被诊断为重度疲劳性冠心病,血管弥漫性堵塞,已无法进行常规支架或搭桥手术,只能多休息、保守治疗。
同事和学生经常劝他多歇歇,去医院看看,李保国却总推托说‚没时间‛。
学生手中一张密密麻麻的日程表,这样记录着李保国最后的日子——
4月1日,邢台—南和;4月2日,邢台—前南峪;4月3日,邢台—南和;4月4日,邢台—保定……4月8日,顺平—保定;4月9日,石家庄—保定……
‚下周一、二在校给本科生上课,周三去青龙,周四去滦县……‛4月9日傍晚,李保国像平常一样,在回保定的路上跟妻子说着下周的安排。
回到保定时,天已经黑了。吃完晚饭,李保国又开始一个个往外打电话问情况、谈项目。等到休息时,已经是深夜了。
4月10日凌晨,李保国心脏病突发,再也没能醒过来。
在别人眼里,他每天都有办不完的事,帮不完的人,他的确太‚累‛了——
在去世前的这4个多月时间里,李保国在家的时间总共不到10天。就连春节,也只是休息了一天,他在生命最后的一段岁月里,他的足迹依旧遍布太行大地……
斯人已逝,悠思长存。一个多月来,太行山区百姓用各种方式自发纪念缅怀李保国,成百上千的老百姓千里迢迢、扶老携幼,为他送行。岗底、前南峪等村的村民纷纷请求,将他们李教授的骨灰安放在自己的果园里,陪伴、激励他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了却百姓脱贫事,留得生前身后名。
在太行山百姓心里,他们的李教授没有走!那一个个高科技含量的水果品牌,那一片片高产优质的果园,那一座座满目苍翠的山岗,满浸着李保国的青春、智慧和汗水,谁说不是一座座无言的不朽丰碑!
第二篇:李保国事迹
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一)
李保国,男,46岁,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李保国深知,为人师者,“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一缸”。他大学毕业20年后,为了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毅然放下教授的架子去读博士。他坚持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他主持的科研项目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分别获得了国家、林业部、河北省的一系列奖项,如他主持的“太行山石质山地爆破整地造林技术”获原林业部“国家七五重大攻关成果荣誉奖”,“太行山高效益绿化配套技术研究”获原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太行山低山片麻岩区‘聚续’生态农业工程技术”中心试点的前南峪村获得“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奖,并获得“河北省山区创业二等奖”,“优质无公害红富士苹果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保国每年在艰苦的农村工作超过200天。他带领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邢台县桨水试区,他们把一个穷山沟变成了花果山,成为太行山区最绿的地方,荣获联合国全球环境500佳提名奖。在内丘县富岗村,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到苹果生产中,生产出的优质苹果被评为A级绿色食品,创出了国内著名的“富岗”苹果品牌,在99昆明世博会上获得银奖,极品果卖到100元一个。大量的实践,使学生看到了学农也会大有作为;在与基层群众的接触中,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可喜变化,巩固了专业思想,坚定了“学农爱农”的决心和信心。
长期的科研工作,大量的科研成果,丰富的实践经验,使李保国最了解学科的前沿、农村的需要、果农的期盼。他及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把生产一线的信息作为自己调整教学内容的信号,更新教材,更新讲授内容。他先后主讲了《高级经济林栽培专题》等9门课程,每年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主持完成了《北方经济林栽培学总论》等9部教材的编写,在全国性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教学研究成果先后获省级二等奖一项、校级一等奖二项。他的进取精神激励着学生。他教的毕业班,25%的学生考上硕士研究生,他带的硕士研究生,70%考上了博士研究生。
李保国讲:“我自己就是农民出身,农民的孩子上学不容易”。他自己出钱为贫困学生交学费。他主动和学习后进学生交朋友,使他们努力上进,完成学业。别人不愿意上的课他去上,别人不愿意管的班他去管,别人认为是“刺儿头”的学生,在他的帮助下,不仅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而且和他结下了深厚友谊。一些毕业十几年的学生,有了困难他仍然一如既往给予帮助。
他曾荣获“全国振华扶贫奖”,“全国科技兴村先进个人”;先后6次被授予“河北省山区开发先进个人”,两次被评为“河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还荣获河北省“特等劳模”,保定市“劳动模范”,“保定市教育系统红旗手”,“保定市生产建设红旗手”,和“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先进个人”等荣誉和称号。
第三篇:李保国课件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作家吉卜林曾说:“我有六个诚实的仆人,它们教给我了一切。”
6W,即what(什么事)where(什么地方)when(什么时间)
who(什么人)why(为什么)how(怎么办)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6W”原则。昨天的 创建文明城区培训会 what-why/where/when/who-how。
李 保 国 先 进 事 迹
Who 李保国,男,1958---2016,河北省衡水市武邑人,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2004年毕业于中南林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农学博士。(他大学毕业20年后,为了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毅然放下教授的架子去读博士。)
职务和荣誉
中国经济林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林学会经济林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核桃产业创新技术联盟理事长;全国劳模、河北省特等劳模,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绿化奖章、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北省十大农业技术推广专家。他曾荣获“全国振华扶贫奖”,“全国科技兴村先进个人”;先后6次被授予“河北省山区开发先进个人”,两次被评为“河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还荣获河北省“特等劳模”,保定市“劳动模范”,“保定市教育系统红旗手”,“保定市生产建设红旗手”,和“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先进个人”等荣誉和称号。
“科技财神”(唯物+唯心)-用科技帮群众脱贫致富,直接帮扶100余个村庄,累计增加农业产值超过35亿元,使10万多名农民脱贫致富。
“太行新愚公”(老愚公移山,新愚公富山,愚不是贬义词了 太行山区,是中国最为贫困、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也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把世代寸草不生的荒山秃岭改造成了硕果累累的林果基地。
农民教授、土专家(太行山区的村庄里教授之外的另一个身份,看图片更像我们心中农民的形象)-初到村里,乡亲们都很惊讶:“这人真土,咋看咋不像大学教授哩。”30年如一日,扎根山区,一年200余天在山中,为农民举办各种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
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大学校园里按说他是高校教师,每年应该都有寒暑假、节假日,但是感觉几乎没休息过。保国就记着周几有课,有课他就回学校,没课他就在外边跑。)-他先后主讲了《高级经济林栽培专题》等9门课程,每年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主持完成了《北方经济林栽培学总论》等9部教材的编写,在全国性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中国共产党员、全省、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去世后追授)。2016年4月10日凌晨,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8岁。
2016年4月9日,李保国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石家庄主持了河北省山区苹果、核桃、特色杂果产业技术创新与示范体系建设3个项目的验收会。
12日10时,保定市殡仪馆悼念大厅门前,2000余人伫立默哀,悼念这位年仅58岁的经济林专家。他们中有李保国的同事、学生,更有他放心不下的太行乡亲。据报道,有9000多万人在网络上怀念祭奠他,近30万网友在手机微信“网祭李保国教授”H5专题页面上为他点亮烛光。
李老师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乡亲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太行山上,与巍巍太行相融,与山区人民相依。
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第一时间作出批示,称他为“时代楷模”,随后中共河北省委又决定追授他为“优秀共产党员”,号召开展向他学习的活动。一位大学教授的去世,为何感动了这么多人?
When+where+what 1、80年代初,23岁的李保国留校任教。上班仅十几天就相应学校号召,离开校园来到太行山,来到邢台县前南峪村(放弃享受校园的欢乐,城市的便捷)。
前南峪村一带多是光秃的石头山,就连野生灌木也因缺少水土滋养,生长得低矮瘦小。这里的山体现了太行山的普遍特点:土层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机质少,再加上干旱少雨,基本上“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
为了摸清当地山区的“脾气秉性”,解决种树难题,李保国起早贪黑,白天跑遍山上的沟沟坎坎,晚上点着油灯彻夜研读,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有时,他还把乡亲邀到自己的临时住所里,促膝长谈,虚心请教。制约山区经济果林业发展的瓶颈逐渐露出水面,让树木存活的唯一途径就是加厚土层。可土又从何而来?如何保证加厚的土层不被雨水冲蚀?随之而来的一个个难题又摆在面前。他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在白天的翻山越岭中,在夜晚的油灯下,他的思索没有停止过。
时间不长,李保国根据当地实际,联想外地治山经验和教训,大胆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治山方略。就是自山脚底部沿坡而上每隔四五米跨度左右各开挖一条沟,一下雨,山上的水就会顺坡而下流到沟里;再把山体表层的土统一收集到沟里面,这样就达到了有土、有水的目的。
通过“双聚”措施,前南峪村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90%。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村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1996年,50年一遇的大暴雨重创了邢台西部山区,前南峪村却丝毫未受影响,一草一木皆无恙。如今的前南峪村,林木覆盖率高达90.7%,获“全球生态环境建设500佳”提名奖,当地百姓人均年收入达1.06万元。
这些都是李保国的劳动成果。查阅资料的时候,看到一个小故事跟大家分享:1983年李保国在前南峪搞小流域治理时,儿子刚满一周岁。后来前南峪人给孩子起了个小名就叫“小流域”。后来小流域治理好了,可“小流域”变成了地道的山里娃,一张嘴满口流利的山里话。
如今百度搜索前南峪,它是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特色是生态观光和川林果园。2、1996-去世(不是严格界限,去世前还在谋划太行生态大花园和苹果深加工项目)
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 杨双牛 观看视频
我和李保国教授是1996年认识的。那年8月,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洪水冲走了全村200多亩保命田,山场果树遭受了很大损失。村民们哭着说,“这日子没法过了。” 这个时候,李老师随省里的科技救灾组来到了岗底村查看灾情。他递给我一张写在烟盒上的字条:“需要果树管理技术,我可以帮忙。李保国。”后面留了电话,还说:“你3个月修一条通往村后沟的路,路修好了,我再来。”
岗底村是河北省内丘县太行深山区的一个小村,1984年人均收入不足80元,为了脱贫致富,从1985年开始,10年种了20多万棵苹果树,但苹果质量特别差,到1996年还没摘掉穷帽子,迫切需要技术指导。
20天后,路修好了,我给李老师打了电话,讲了我们的困难和愿望。没想到,他真带着铺盖卷来到了岗底村,一头扎进山里,查看果树情况,每天跑50多里山路,累得晚上都上不去炕。看到果树光疯长不挂果,他比我还心疼,说“我来晚了。”
李老师对我说:“我是农村长大的,过去家里也很穷,所以我见不得老百姓穷。你相信我,依靠科技肯定能致富,咱们一块干,让老百姓尽快富起来,我一分钱也不要你的。”从那天起,这个愿望就在我俩心里扎下了根。他比我小4岁,他喊我大哥,我喊他老弟。我们哥俩一起干,一干20年。
刚来岗底村的时候,李老师指着树上的苹果,跟我开玩笑说,“你看它们简直就是黑蛋子。”他还说,“3年内,要让这些果树长出金苹果。”
向农民传授科学技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了让农民能听懂、记住,李老师把技术编成顺口溜、歌谣,简单易懂接地气儿。
李老师给村民上的第一堂课,是剪枝。他把课堂设在果园,亲自动手,一会儿用锯,一会儿用剪子,把一棵果树的枝条,剪掉了1/3。农民心疼得不行,还有村民找到我家里,急切地说:“你找来的这个教授到底行不行?这不是糟蹋年景吗?看他穿戴也不像教授。”面对质疑,李老师就一句话:“明年果树如果挣了钱是大家的,如果损失了,算我的。”
为了推广“套袋”技术,李老师买了16万个苹果袋,免费送给村民。因为以前村民使用不成熟的套袋技术吃过亏,这次很多人死活不敢用。李老师还是那句话:“损失了算我的。”
李老师就这样一次次给村民们立着军令状,推广新技术。第二年初见成效,第三年果园的面貌全变了,一亩多卖了3000多元,带来效益900多万元,真成了金苹果。
这下,村民打心眼儿里服了,以后全听他的,他说怎么干,咱就怎么干。李老师在岗底村扎下了根,他研究推广的28项成果中,有15项是在岗底实验成功的。
从1996年到2009年这十几年里,李老师每年都有200多天住在岗底村,他把富岗苹果栽培技术分解成了128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先对村民集中培训,然后再单独辅导。
李老师刚到村时,画了两张平面图,一张是果园分布图,一张是村民住宅图。他经常到果园里转,看到谁家的果树有问题、谁家操作不规范,就直接找到村民家里去辅导。村里有些老树生了腐烂病,传染途径广,传播速度快,防治不及时,整个果园就毁了。村民十分绝望,想把树刨了种庄稼。李老师想了好多办法,并反复给果农做示范,就这样救活了100多亩果园。
根据太行山独有的气候特征,李老师还对果树进行了树形改造,让树冠变成了垂帘形。改造后,果树变得通风、透光、枝条壮;苹果变得果形正、果面光、着色均匀见太阳。
李老师在管理果树时,经常起早贪黑,探索、实践出绿色、有机苹果的治虫、施肥生物链条,形成了完整的生产、管理体系。富岗苹果获得了99世博会银奖、中国驰名商标、河北名片,一个极品果儿卖到了100块钱。
这些都是李老师的功劳,可他却说:“科技致富,不能光依靠我一个人,要把农民变成我,把大家都培养成管理果树的专家。”他想方设法给村民办夜校、搞培训,建议借邢台农校“送教下乡”,让100名果农在家门口读了中专。后来,62人拿了大专文凭,现在都在考本科。
在他督促下,又请农校对全村208名果农进行培训,191人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人民日报报道说岗底是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我们村现有技师14名,农艺师1名,高级技师5名。
在岗底20年,李老师始终保持着刚来时的样子:“比农民还像农民”。现在,岗底村富了,村民人均收入3.1万元,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做饭、取暖烧燃气,100多户买了小轿车。
这里也有一个小故事跟大家分享:有一次,李保国行车至内丘县摩天岭村时遇上堵车,进退不得。村民们听说他急着回保定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以为老乡喊道:“把我家的院墙推倒,让李老师的车过去。”说着几个人一拥而上,将路边那个农家院完整的土胚墙扒开三米多宽的缺口,让李保国的车顺利通过。3、1999年开始的扶贫之路,在河北临城县凤凰岭,李保国用5年的不懈努力,把“寸草不生”的荒地培育出了国内知名的绿岭核桃。
邢台市临城县凤凰岭地处干旱的太行山丘陵地区,鹅卵石密布,干旱缺水,开发难度大。这里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种树,种了死,死了种,再种再死。
李保国通过采样分析发现,满山岗的乱石滩下都是强碱性的礓石层。乱石滩本来就不存水,礓石层又对植物根部破坏严重,树根本活不成。
在李保国的指导下,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带头在凤凰岭干旱丘陵岗地开辟了治理战场。他们“挖走鹅卵石、打破礓石层、开沟建立保水层、聚水节水保水”,通过一系列治理,成功种植了薄皮核桃,使历史上的荒岗披上了绿装。很快,这些技术成果被广大荒岗丘陵区的农民复制推广,仅邢台市薄皮核桃种植就发展到60万亩,年产值超过20亿元。4、2009年开始,在平山县葫芦峪,李保国把山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技术做成了标准化模块,指导园区连片高规格治理荒山3万多亩,探索“大园区、小业主”的园区经营机制,创建了我省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样板。
5、谁也不会想到,李保国会在56岁时涉足一个新的产业——红树莓。2014年,在南和县,他开始了红树莓种植技术的研究,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红树莓组培中心。
红树莓项目成了李保国生命中最后两年投入精力最大的项目。如今红树莓新品种研制攻关已进入冲刺阶段。以他名字命名的“保国一号”“保国二号”即将面世。
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太行山作证》 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河北省委联合主办 5.19石家庄河北会堂(刚才看的)
6.12人民大会堂。报告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亲切会见报告团成员,向李保国亲属表示慰问,并颁发中央组织部追授李保国同志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证书。
6月14日至20日先后在黑龙江、江苏、湖北和陕西举行,5000余人参加。
6.14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全国巡回报告首站 6.17华中农业大学
6.2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河北广播电视台驻石家庄记者站站长 于 良 河北日报记者霍晓丽民心深处有丰碑
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饶桂生,河北农大党委宣传部部长、李保国的同事武宇清他是太行山的儿子
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 杨双牛“我见不得老百姓穷” 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陈利英我们的严师慈父 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 郭素萍我和保国的三个家 领导 记者 学生 帮扶对象 同事兼家属5个角度
郭素萍不仅是李保国生活中的伴侣,还是工作上的搭档。20世纪80年代,夫妻俩在邢台县前南峪搞科研,为了不耽误工作,她把母亲和儿子接到了村里,一住就是4年多。
他有三个“家”,一个是永久的,在保定市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临时的,在平山葫芦峪、邢台前南峪、内丘岗底村、临城凤凰岭等几个主要帮扶基地;一个是流动的,在他那辆越野车上。而李保国经常驻留的,是后面两个“家”,河北农大家属院里那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反倒成了一个匆匆的驿站。
这些年,车上那个流动的家,对李保国来说越来越重要。雨靴、草帽、衣服、工具包,空间不大的后备厢,塞得满满当当。除了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李保国几乎天天奔波在路上,上车当司机,下车当劳力。
考虑到李保国长期出差和下乡需要,河北农大在很早之前就要给他配专职司机,可他婉拒了学校的好意。“还是自己开车好,方便工作,说走就走。何况我天天上山下乡,铁打的司机也受不了。”他顾念着别人的辛苦和感受,却唯独没有考虑自己。郭素萍与李保国教授,在外人眼中是特别恩爱的一对,夫唱妇随一起从事扶贫事业。郭素萍说,“除了特别忙碌的时候分开跑之外,我们基本上都是一起外出,一起回来。”(伟大男人背后的伟大女人)
Why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两学一做 精准扶贫背景下推出的典型。
How 当对上面的五个“W”明了之后,最后一个“W”就是“怎么办 怎么样”的问题了。如果说上面的五个“W”统统是指向该事件、该问题的客观描述或者分析的话,那么这个“W”则是唯一指向该事件、该问题的未来设计和发展方向的,因此它是一个目标,是一个关键,而实际上,这里所要解决的无非是一个方式方法问题。
角度不同
第四篇:优秀党员事迹资料
勤奋好学无私奉献
-----优秀党员事迹材料
王大伟,男,汉族,生于1986年11月14日,200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院学生会主席及班长。进入大学以来,学习认真刻苦,成绩优异;工作认真负责,积极完成各项任务,深得老师认可,同学信任。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述主要事迹。
自从入党以来,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积极向上,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响应中国共产主义青年的号召。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并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政治立场坚定,思想上积极进步,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并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与应用相结合,在平时的工作中时刻以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始终模范履行党章规定的党员义务,并积极投身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之中,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2008年5月份曾获院级“优秀学生党员”。
一、学习理论,明确方向。拥护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自觉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党性坚定;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注重学习的计划、针对和实效性,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不断增强党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无论在党的组织生活、学习讨论,还是在工作及学习中,都结合实际发表学习心得和融会贯通思想政治教育,与同学们共同提高。坚持大局观念,敢于自我批评,团结关心群众,注意做好身边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二、工作认真,讲究协作。是党员就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用自身的思想,行动影响一些人,带动一些人。在工作中认真负责,牢固树立合作意识、整体意识,识大体,顾大局,讲协作。自担任院学生会主席以来成功举办了20多项活动,如“献爱心、元旦晚会、三八晚会、五四晚会、乒乓球篮球比赛等校内外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活动和策划有:“四川抗震救灾募捐活动”、“第一届社团活动策划大赛、“第一届主持人大赛”、“第一届化装舞会”、“第一届校园最佳辩手大赛”等全校性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营造了良好学习氛围,加强了学风建设,得到了广大同学的支持,并取得了广大同学和社团干部以及领导的赞赏,也由此获得了校级“优秀学生干部”、“学生活动先进个人”等荣誉,同时综合各个方面,校学生工作办公室又于2008年12月份报省教育厅审批“省级优秀学生干部”。除此之外,我还常常给予社团负责人管理社团作指导以及帮助和指导社团优秀人才创办社团。担任班长,积极带领全班同学参加和开展多项文体活动,协调班委搞好班级各项工作。所在班级于2007年参加院春季运动会赢得了“田径运动会女子总分第一名”,“团体总分第八名” 并且获得了“精神文明班集体”荣誉称号。班级里文化课及专业课学习气氛浓厚,按学习成绩、所获奖学金总额来排名,在系里都名列前茅。
三、爱好学习,勤奋钻研。在学习上,我刻苦努力,扎实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先后获校二等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在三年的专业课学习中,始终本着“有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的学习精神和“共产党员要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思想认识来对待自己的学习,一丝不苟、踏实勤奋的完成自己作为学生的天职。
四、热爱集体,无私奉献。我时刻听从党的召唤和安排,积极工作着。每次学校有什么临时工作、任务交给我,虽然有时候也感到疲惫,但认识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时刻要起先锋模范作用,要想集体所想,急集体所急,对学校无私奉献,为此学校需要我做什么我就要全力,保质保量做好。作为学生党员就像铺路的石子,要承担得更多,付出得多。因此学校安排的工作,我都痛痛快快接过来,踏踏实实干下去,尽职尽责,无怨无悔,用满腔热情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智慧。有付出才有回报,有工作才有快乐。我用炽热的情怀,满腔的挚爱,在工作中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锻炼。不断实现着自我的人生价值。在荣誉面前,我深知,是工作、学习磨砺了我,是党教育、培养了我,是河北农业大学党组织群体塑造了我,认可了我。我要用我的行动永远为心中的信念之旗增色。
在大学的三年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做了许多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感谢老师以及我的同学一直以来对我在工作,学习及生活上的关心与照顾。但我深知自己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踏实工作,不断创新,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染着大家、激励着大家,同时力争做一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共产党员。
第五篇:学习李保国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0篇
发布时间:2016-08-26编辑:文力阅读:4
近日,全国上下掀起学习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热潮,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不言而喻,作为年轻同志,就应当以李保国先进事迹为镜,争当李保国一样的优秀共产党员。下面是YJBYS小编整理的10篇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参考。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一)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李保国同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光荣的一生,35年如一日的坚守是对人民的默默付出,更是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他的身上既散发着一个科技工作者的专注和精益求精,又洋溢着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为民情怀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我们要向他学习,学习他的持之以恒、坚韧不拔,学习他的担当作为、脚踏实地,学习他的为民谋利、勇于探索,学习他的大公无私、对党忠诚。
一学为民务实、心系群众。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一个个数字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李保国:他是高校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但他的工作并不局限于学校和科研,而是把广阔的荒山和农村当作施展身手的舞台,撸起袖子和农民打成一片,真心实意为民谋利。正如他自己所说:“把我变成农民,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我们就要学习李保国同志的扶贫方法论,真正接近农民、读懂农民,赢得农民信任,再“授人以渔”,让农民能够学以致用、学以致富。
二学热爱事业、扎实苦干。把科学研究的成果实践于农民脱贫致富的事业上本来就是对科学的尊重、对事业的热爱,李保国同志日以继夜穿行于田间地头,教授村民栽植管理果树的技术、变荒为林的方法,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依然奋战在第一线,体现出他对事业的“执着”和对土地和农民真挚感情,30多年里,李保国同志就在“泥土地”里先后完成28项研究成果,推广36项实用技术,培育了16个山区开发治理先进典型,做到了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富民的事业中。
三学创新创业、奋发有为。在实践劳动中创新,用创新的思维指导实践,用创新的成果作用于创业,李保国同志在长期的实践劳动中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让百姓通过经营果园发家致富的同时,使荒山也绿起来。李保国同志不畏风寒、夙兴夜寐,用自己切身的行动使山区增收35.3亿元,带动10万多农民脱贫致富,真正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政策的实惠,感受到党的温暖。
四学造福人民、无私奉献。“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多年来,李保国同志先后举办不同层次培训班800余次,培训农民群众9万多人,促使许多农民成为“技术把式”、土专家,让他们真正掌握发展产业的真本领、脱贫致富的硬功夫。经过他十几年的开发治理,邢台县前南峪村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森林覆盖率超过百分之九十,为当地民众筑牢了生态屏障,同时为他们开辟了致富路。我们就要学习他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精神,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发挥自身的才能和价值,在扶贫攻坚的战场上力所能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道上发光发热。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二)
他曾荣获“全国振华扶贫奖”,“全国科技兴村先进个人”等荣誉和称号,他主持的科研项目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分别获得了国家、林业部、河北省的一系列奖项,特别是他主持的“太行山低山片麻岩区„聚续‟生态农业工程技术”中心试点的前南峪村获得“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奖,他是农业科研战线的明星;他每年在艰苦的农村工作超过200天,他带领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心中装着农民,他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给太行山的老百姓创造了财富。在内丘县富岗村,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到苹果生产中,生产出的优质苹果被评为A级绿色食品,创出了国内著名的“富岗”苹果品牌,在99昆明世博会上获得银奖,极品果卖到100元一个;他情系学子,自己出钱为贫困学生交学费。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太行山,他的精神、他的成果在太行山的土地上生了根、发了芽、开了花,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他就是太行山上的明星,照亮了太行山老百姓致富的道路。他是全国上下党员干部中的明星,他的事迹让全国人民都为之感动。他就是“农民教授”李保国同志。
李保国同志最令人敬佩的,不是他集多少荣誉于一身,而是他心中牵挂着这边生他养他的大地,他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给当地老百姓致富创造条件;李保国同志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心中有农民,用实际行动证明他爱着农村、爱着劳动人民。作为一名科研教授,他完全可以选择在学校或在单位里,轻轻松松教书做科研。但他却选择带领学生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年在农村的时间超过了200天。多少基层党员干部都做不到如此?通过李保国的先进事迹,我们应该进行反思。为人民服务,扎根基层、扎根群众,这不是口号,而是需要我们扎扎实实的付诸心动。学习李保国同志的事迹,不能光停留在学上,更要落实到“做”当中去。学习他对工作孜孜不倦的严谨态度,学习他一切为了老百姓富起来的真切情怀,学习他牺牲小我、风险大我的高尚情操,在工作中,踏实勤恳,科学严谨,用实实在在的业绩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将毕生心血都抛洒在太行山山区开发事业上的李保国教授,以始终如一的执著,坚守了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高地,彰显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忠诚、干净、担当、实干的政治品质,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李保国同志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李保国精神是值得我们所有党员学习的。
首先,我们要学习李保国同志的为民情怀。基层一入数十载,荒山穿上绿衣裳,十万农民奔小康,都因来了李保国。正因为他来到太行山,心中装着百姓,不愿让我们的百姓穷,才会35年如一日,倾其所识、所能、精力,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他说:“作为一个林业专家,一定要了解农民,给他们实用、适用的知识。”数十年来,李保国共举办不同层次培训班800余次,培训9万余人次,其中贫困人口7万人次,农业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达到1080万亩,累计应用面积达到1826万亩,带动群众增收58.5亿元,带动太行山区贫困县1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千千万万农民变成 “李保国”,李保国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其次,我们要学习李保国同志的科技创新的意识。李保国来到太行山的35年间,他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带动了全省板栗、苹果、核桃产业发展……李保国把科研成果写在了太行山上,积劳成疾、多病缠身,却无怨无悔。李保国对友人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走太行山道路不是一代人的事。靠科技的力量走好这条路,不能迈四方步,不能小步跑,要像接力赛,一棒一棒跑下去。咱这一棒跑得好,下一棒就好跑了。”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最后,我们要学习李保国同志的责任担当和实干作为。没有责任担当意识,没有“钉钉子”精神,在面对山区土壤瘠薄、干旱缺水等困难,在面对百姓农技落后的情况下,不会搞培训班,更不会自掏腰包请专家来授课。没有实干作为精神,不会35年在农村生活,更不会35年如一日,不断攻克太行山山区的各项难题。他说,“我是党员,就应该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 “愿做太行山上一棵树,我的根永远扎在这里。”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李保国不仅让荒山秃岭变成了“绿色聚宝盆”,让山沟里的农民有了“摇钱树”,还让成千上万个农民变成了“专家”。在今天实现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正迫切需要千千万万个像李保国同志一样,有责任担当和实干作为的人才来大显身手,而李保国,就是我们共产党员学习的楷模。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四)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从有关他的工作生活细节的宣传报道里,我们能感受到一个一颗红心矢志不渝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的李保国,一个全心全意为民干实事谋福利并创造出非凡业绩的李保国,一个一尘不染保持共产党人高洁本色的李保国。他走了却永远活在百姓心中,他走了,却留下了无数供我们学习的财富。
我们向李保国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要时刻保持先进性,做时代的先锋,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要把百姓放心间,时刻牢记党员干部的使命。
我们向李保国同志学习就是要做到心中有民不忘本,要把做好为民、利民之事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要以各项工作有没有新的改进,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有没有新的进展作为基本要求,要当好群众的贴心人。
总之,我们向李保国同志学习,就是要心系群众,就是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到具体工作之中,按照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要求,从本职工作做起,从自我做起,时时想着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真心实意维护群众的利益,努力为群众多办实事办好事,诚心诚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并发挥表率作用,当好群众的贴心人,做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心系群众、为民造福,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正做到心系群众、热爱群众、服务群众。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五)
李保国是博士生导师,是大学教授,也是实干家,曾荣获国家多项荣誉奖项和称号,但他不骄不躁,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是党员的先锋模范,是我们学习的先进典型。
一要学他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大学毕业20后还能重新走入学校,只这一点就很值得敬佩。为人师者,他身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使命,唯有自己博学、专学,才能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在学期间,他带领学生研发的多项科学技术研究都获得了一些列奖项,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坚定了他们“学农爱农”的决心和信心,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要学他求真务实,狠攻技术难题。李保国率专家团队,经过深入采样、实测土壤截面,提出了“挖沟修库”的新办法,并种植最省水、易管理的核桃树,使太行山140万亩荒山披绿,10万群众脱贫奔小康。其实,很多山区乡镇都存在产业发展滞后的难题,自然条件受限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只要找准突破口,有限的自然环境也能释放无限的发展动力。
三要学他弯下身子,深入基层。一年365天,超过200天都是在艰苦的农村度过。作为农学教授,深入基层实地调研是必修课,只有切实掌握第一手资料,科学研究成果才能惠及人民群众。同样,作为基层工作人员的我们,也需要经常走村入户,倾听民声,了解民情,领会民意,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四要学他淡泊名利,摆正“三观”。李保国作为农学教授,荣获多项荣誉奖项,拥有遍地学子,但他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不骄不躁,依然苦心钻研,这种崇高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党的领导干部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头人,更是为群众服务的载体,只有摆正“价值观、事业观、政绩观”,才能在服务群众的道路上走的稳,走的远。
我们不可能人人成为李保国,但能学做“李保国”,学他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深入基层、淡泊名利,学他良好的党员形象和崇高的精神,学他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六)
一九四五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闭幕式上发表《愚公移山》著名讲话,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下定决心挖掉“两座大山”,不懈奋斗,争取胜利,愚公精神由此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继续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现如今,巍巍太行又涌现出了 “新愚公”——共产党人的楷模李保国。他的出现丰富了愚公精神的文化内涵,生动诠释了扶贫攻坚,更启示我们:新时代仍然需要愚公精神,打赢扶贫攻坚战需要更多像李保国一样的人,艰苦奋斗,持之以恒,无私奉献,兼济天下。
共产党人李保国35年如一日,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将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彰显了共产党人担当、奉献、实干的优秀品格。笔者认为,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扶贫攻坚任务艰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条道路上,我们要学习李保国式的“新愚公”精神,带领群众取得扶贫攻坚战役的胜利。
打赢扶贫攻坚战,就要学习“新愚公”敢想敢干,不满足于现状的闯劲。“我见不得老百姓穷。”这是李保国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用实际行动去生动践行的一个承诺。中国部分农村地区贫困落后的局面国人都不陌生,但有几个人敢于站出来挑起重担,敢于相信凭借一己之力能够改变现状?愚公之所以“愚”,就在于他把别人不敢想、不愿做的事情扛到自己肩上,明知千难万险却义无反顾,历经千辛万苦仍不改初衷。李保国做到了,正在磨拳擦踵徘徊于扶贫攻坚战一线的“战友”们也当放手去做,勇于挑战,一往无前。
打赢扶贫攻坚战,就要学习“新愚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品质。一年之中,李保国有二百多天是在山上度过,太行山发展的艰难现状没有将他打倒,反而激发了他进取的斗志。他永远奔走在山间道路上,舍弃一切休息时间,实地考察,入户了解,通过日以继夜的研究攻克一道道发展难关,最终使贫瘠的村寨变成群众脱贫致富的乐土。这种不畏艰难险阻的气概,开拓进取的斗志以及持之以恒的决心,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之钙”,临危而不惧,俯身而倾尽全力,是取得脱贫战胜利的关键所在。
打赢扶贫攻坚战,就要学习“新愚公”科技扶贫、精准扶贫的战略。李保国坚持“扶贫必扶智”,35年来向山区农民推广实用技术36项,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把许许多多在贫瘠山沟“刨食”的农民变成了“技术把式”,真正带领群众走向脱贫致富。习总书记一再强调精准扶贫、科技扶贫,唯有面对面、点对点式的帮扶,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脱贫。新时期下的扶贫工作,要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因户而异、甚至因人而异;要找准产业,深入了解、积极探索、提高效率;要完善机制,健全体系、依靠政策、运用科学。
打赢扶贫攻坚战,就要学习“新愚公”团结合力,大公无私的精神。李保国曾坦言没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就没有今天的成就。太行的青山乐土,源自李保国一家的默默付出和团结合力,而为群众带去财富的他,却从未获取一分一毫,他的一言一行,无不彰显着共产党人的大公无私和大爱无疆。当前,我国发展进入关键期,改革进入攻坚期,面对艰巨繁重的脱贫任务,需要全党上下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不仅仅现有的人要形成合力,下一代人也要形成合力,子子孙孙无穷尽地努力下去。需要全党上下无私奉献,深刻领会“新愚公”精神赋予的时代价值,自觉践行,久久为功,最终实现十三五规划的美好蓝图。
愚公不移山,志在济天下,扶贫且攻坚,任重道不远。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七)
日前,中组部授予河北农大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这对共产党员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连日来,被称为“太行愚公”“科技财神”“农民教授”李保国同志帮助太行山人民脱贫致富的事迹广为传颂,通过报刊、网络我认真拜读了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和系列新闻报道,重温了李保国同志一心向党、一心为民、一心干事、一尘不染的高尚品质,深受震撼,感人至深,不由得对李保国同志心生敬意。
感动于李保国同志一心向党的政治品格。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李保国同志作为共产党员,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衡量和要求自己,在不同时期都能响应党的号召、听从党的召唤,1981年刚刚大学毕业留校的李保国,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的太行山综合开发研究;1996年河北中南部发生特大洪水后,他又率先报名参加省科技救灾组;2015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后,作为知名的山区治理专家,积极为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亲自帮扶十几个驻村工作组开展工作。李保国同志常说,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参加工作35年来,岁月没有改变他内心的坚守,始终坚守在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始终冲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坚持为太行山的农民服务,用脚踏遍太行山的山庄窝铺,用有限的生命在太行山深处谱写了无限的业绩,被人称为“太行愚公”“科技财神”“农民教授”,靠的是他内心那份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守,始终将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为党工作矢志不渝,为民服务尽心竭力,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同律同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风采,塑造了一名党员干部的光辉形象和时代风貌,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政治品质。
感动于李保国同志一心为民的百姓情怀。“我是农民的儿子,见不得老百姓穷。”李保国同志一辈子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58载年华35个春秋,李保国同志始终恪守信念,一心为民,忘我工作,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和实现自身价值。李保国没有架子,是个“农民教授”,为了百姓早一天脱贫,他像个“拼命三郎”,1年里行程4万公里,200多天扎在农村,这一串串数据的背后,用事实回答了“最见不得老百姓穷”。他曾讲:“我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了两件事,一个是把我变成农民,一个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经常走进田间地头,和农民打成一片,用农民的语言讲解技术,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培养了一批“永久牌”的“技术把式”。在他手机存储的电话号码中,有1/3以上是农民朋友的,并随时随地为农民群众解答难题,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阅读李保国教授相关报道的照片,背景大多是村庄和乡亲。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35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身上沾满了泥土,心中装满了百姓,把太行山当成自己的家,把那里的人民当成亲人,他教农民学科技,帮农民搞产业,为农民打品牌,用科技的力量使许许多多的贫困山村摆脱了贫困,帮助10万多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带领他的团队打造了前南峪模式、岗底模式、绿岭模式、葫芦峪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山区发展之路。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科技财神”“农民教授”“太行新愚公”。李保国同志去世后,河北省临城、内丘、平山、阜平、唐县等地的农民自发在村里设置灵堂为他守灵,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老乡带走,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土地上,与巍巍太行相融。
感动于李保国同志一心干事的苦干实干精神。“还有许多山区农民在过苦日子,我必须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全部贡献出来。”从武邑县一个农民家庭走出来的李保国,始终坚定这样一个信念:“太行山的父老乡亲富起来了,我的事业才算成功。”参加工作35载,爬高山,蹚深谷,穿行奔波在太行山的沟壑坡坎,白天,几个馒头一瓶水,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吃干粮;夜晚,煤油灯下分析数据,苦思冥想破解之道。李保国曾这样说:“有人说我运气好,干什么成什么。我觉得不是运气,而是我这个人„安专迷‟。安就是安下心来,专就是专心致志,迷就是迷恋至深。” 他心系太行、立志扶贫,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操碎了心,一次次探索创新,一次次开辟“战场”,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山区开发的典范,从邢台前南峪、内丘岗底、临城绿岭、平山葫芦峪,再到多得数也数不清的帮扶点,他所到之处,都用点石成金的科技之手,让太行山区的一个个村子绿了起来、富了起来。他像一把火炬,点亮贫困群众希望,创新推广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带领10多万群众致富脱贫;他像一棵大树,扎根巍巍太行,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培育了16个山区开发治理先进典型,创立了一批引领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样板。35年,坚定不移的奋战在太行农民脱贫第一线,奔波忙碌于老百姓致富增收最前沿,用自己脚步走进了太行山上百姓心中,用科技染绿荒山,用一生成就了太行山区的硕果累累,把富裕带给乡亲,昔日的乱石岗已变成太行山上一幅最美风景,在太行山上竖起了一座苦干实干的丰碑。
感动于李保国同志一尘不染做人的高尚情操。“我是来帮农民脱贫致富的,不是来追名逐利的”。李保国同志对名和利看得很淡,只要是事业需要的事,只要是对山区扶贫开发有利的事,李保国都义无反顾地去做,从不考虑有什么回报,做到一尘不染。“不为钱来,农民才信你,才听你的。”李保国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常年给农户和企业提供技术指导,他既不拿工资,也没有股份,有时还贴上了自己的科研经费。“干点自己喜欢的事,干成点有益于人民的事,什么时候想起来,也是值得骄傲的。”稀疏的头发、黝黑的肤色、憨厚的长相、朴素的衣着,照片上的李保国,“混”在农民堆里,全无一点大学教授的模样。比农民还农民,上车当司机,下车当劳力,什么苦都吃,什么罪都受,很多人都这样评价李保国。为了与农民更亲近,一件羽绒服穿了10多年,除了衣着,李保国讲话也力求“土气”。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说,她和李保国共有“三个家”:一个是位于保定河北农大的家;一个是太行山里各个驻点基地的家;还有一个是辗转于学校与各基地间越野车上的家。李保国说,“这么多年,名、利,我没追求过,但到最后我都得到了。我相信,你只要干点事就行了,终究会有人认可。”李保国35年如一日热爱百姓、埋头耕耘,不图回报、坚韧执著,把自己全部的智慧和汗水,献给了这片土地,为荒山变绿、群众致富倾尽全力,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浩然正气。
李保国同志把毕生献给太行山百姓致富增收、扶贫脱贫事业,诠释了共产党员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永恒主题。李保国同志走了,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座座充满绿意的巍巍太行,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更是至为宝贵的,他把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精神矗立在巍巍太行山上,在广大群众和党员干部心中竖起一座不朽的丰碑。在李保国身上,还有很多很多优秀的品质,需要我们不断挖掘、不断学习、不断传承!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八)
细读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感人至深,触动灵魂。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6月12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李保国同志的热潮。
学习李保国,就要学习他心系百姓,奋发作为的动力。作为一名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不仅没有身居高位,而是深入贫困山区一线,发挥自己的技能知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作为边疆一线的党员干部,就要学李保国这种心系百姓、主动作为,满怀一腔爱民之心,善谋一方富民之策,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做工作,千方百计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当前,全省正在开展“挂包帮、转走访”扶贫攻坚长效机制,作为一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上到领导,下到工作人员,都要满怀激情,沉下身子,多深入农村,调查走访,了解群众意愿,为上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提供参考,为下多帮群众出谋划策,想办法,出实招,拼足干劲,立足闯劲,十足韧劲,真情投入到这项国家实施精准脱贫战略上来,让群众走上致富路。
学习李保国,就要学习他言传身教,科技致富的干劲。作为一名教师,他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言传身教,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他坚持“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的理念,他把科研结果直接应用到生产里,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荒山开发,核桃、苹果等一项项种植技术应用推广,每一项科研成果都与生产紧密结合,产生效益,带动群众致富。作为边疆一线的党员干部,就要学习李保国用科技带动群众致富的理念。首先党员干部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多啃啃“大部头”,做做“书呆子”,多学点科技文化知识,努力提高实践能力,学他练就一身本事,李保国说过,“科技致富,不能光依靠我一个人,要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其次,要言传身教,把自己所掌握的政策、科技文化知识,用百姓能懂、易接受的方法,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宣传到群众当中,教群众学科技、用科技。
学习李保国,就要学习他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信念。李保国说,“我见不得老百姓穷”。就是这份信念,支撑他心系太行、立志扶贫、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操碎了心。作为边疆一线的党员干部,就要学习李保国的这种坚持,这份信念,这种无私,古语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个党员就要像水一样无私付出而不求回报,不计个人得失,对群众有求必应,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党员干部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真正把“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的聪明才智无私地奉献给群众,实实在在的为人民群众谋事、干事、干成事,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九)
近日,全国上下掀起学习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热潮,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不言而喻,作为年轻同志,就应当以李保国先进事迹为镜,争当李保国一样的优秀共产党员。
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甘心扎根基层的情怀。1981年2月26日,李保国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后并入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留校任教。3月6日,他就响应学校号召走进太行山,深入到邢台县非常穷困的前南峪村,投身到小流域立体开发项目中。原本农家子弟出身的他苦读之后又回到农村,在其他人认为不可理喻的情况下,他心中却不曾有一丝一毫的失落:“我学的东西,只有农村用的着啊。”为了能让太行山上的农村富裕起来、群众生活好起来,他毅然放弃了不晒太阳不淋雨、舒适安逸的工作环境,将毕生所学投入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当中去,直到燃尽生命的蜡烛。
学习李保国同志艰苦奋斗,不骄不躁的共产党人精神追求。李保国同志在岗位上先后获得了河北省特等劳模、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河北省十大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技兴村先进个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绿化奖章、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振华扶贫奖等省和国家荣誉,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飘飘然,没有停步不前,而是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奋战在基层一线,一次一次将工作推向更高水平,充分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追求。
学习李保国同志甘于付出,不图回报的奉献精神。工作30余载,李保国同志在林业技术推广方面有求必应,多数都是无偿服务。从1989年到2003年,他在沙河市蝉房乡推广板栗集约栽培技术,讲课、现场示范、入户辅导共70余次,分文未取。为农户传授苹果栽培技术,都是自己出路费。担任河北省核桃、苹果两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却不拿一分钱工资,不持一份股份。他不追求金钱和地位,只想着怎么把山治好,把树种活,把果结好,干成些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儿。讲求付出,不图回报,李保国同志用实际行动给我们上了一堂触动灵魂的党课。
作为年轻同志,就应当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认真对照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查找不足,改进自身存在的问题;用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激励自己,从长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用实际行动向先辈看齐,争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好党员。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十)
一个人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但在有限的人生中活出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最能体现生命的分量,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用一生时间践行自己入党的誓言,回答了付出与获得,物质与精神,名利与奉献等人生命题,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宗旨和理想。
责任。“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李保国同志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他说“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他时刻以人民服务为己任,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直至生命的终点。广大党员必须牢记肩上的责任,心中装着人民,自觉吧群众利益当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俯下身子、沉入一线,努力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惠民生。
热忱,李保国曾这样说:“有人说我运气好,干什么成什么。我觉得不是运气,而是我这个人„安、专、迷‟。安就是安心下来,专就是专心致志,迷就是痴迷其中”。正是因为他对工作有着满腔的热忱,他才会几十年如一日地行走在田间地头,无论条件多面恶劣,从不抱怨。而我们的工作,也许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更多的是平凡琐碎的,这就要求我们干一行爱一行,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工作,才能有足够的动力去提升自己。工作如同一面镜子,你怎样对它,它就给你怎样的回报。
他把“实干”落在行动上。他起早贪黑,白天跑遍山上的沟沟坎坎,晚上挑灯夜读、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正是这实打实地干工作,才使得前南峪从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今天“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做社会主义建设的实干家,就是要沉下身子,他把心根植在“田间地头”;30多年这根太行山,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示范推广面积达1826万亩,这些数字无一不是他“能干”的真实写照。在这个深化改革的攻坚期,需要的就是这种能干事、干成事拼劲儿,要的就是这敢为人先、有所作为的闯劲。
奉献,李保国的手机中有将近900个电话号码,其中农民的有三四百个。无论何时何地,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农民打来电话,他都会耐心地接听解答。民生问题无小事,群众利益大于天。我们必须始终保持纯正质朴的百姓情怀,为了群众利益,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