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好嘴杨巴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好嘴杨巴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认真拟定说课稿,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好嘴杨巴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级语文好嘴杨巴说课稿1课文品析:
《好嘴杨巴》是选自人教版八下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有的是写各地节日风俗,有的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本文则属于后者。它讲述的是两位天津市井奇人杨七和杨巴的故事。小说开篇就点明了两位主人公的奇特之处:他们俩个不是兄弟却赛似兄弟,经营茶厂生意时,一个在内“闷头制作”,一个“专管外场照应”,配合得宜,各得其所,硬是“把稀松平常的街头小吃”闹得比大买卖还红火。第二段概说杨七手艺好,然后三、四两段详写杨七制作茶汤的两个绝活:一个是撒芝麻的技巧,盛半碗秫米面后便撒一次芝麻,沏好后又撒一次芝麻,这样喝到碗底都有香味;二是对芝麻的加工,炒和压都有严格的要求,炒到焦黄而不糊,压到粗细正好,不费嚼而又嚼头。第五段笔锋一转以“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须得靠人“吹”,一个“吹”字转入到对“好嘴”的描述,重点是通过一个故事中的一句话来展现这张好嘴。小说让杨巴在情势万分危急的情形下艰难出场,要表现一张好嘴,作者却惜墨如金,只让他说了一次话,却让李大人明白黄渣子不是脏东西,是芝麻,化解了危机,又给李鸿章留足了面子……小说的结尾却似一个矛盾,让杨巴凭借一张好嘴威名大震,却让杨七渐渐埋没,实则是为了说明手艺人在旧时代复杂的权力关系中能够存身立足的必要。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杨巴机敏、圆滑、精于世故的性格。小说情节由慢条斯理发展到骤然紧张,最后趋于轻松诙谐。
教学创意:
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本文标题中“好嘴”的“好”字是文章的文眼。后文的叙述和描写均围绕“好”字展开,所以整个教学活动也想从“好”字来导入。本文情节较为简单,内容较为浅显,主要写了杨七、杨巴、李鸿章三个人物,所以安排人物概说和复述故事两个小环节以求对文章内容有整体的把握,而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好”字深层意义的挖掘上,放在对杨巴这张“好嘴”的正确理解与评价上。本文语言平淡,但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就此,可以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学一点写人的技巧,主要安排的是让学生选点赏析。本设计拟安排三个板块的学习活动:概说复述“好”,探究评价“好”,赏析运用“好”。
教学设计:
教师先板书“好嘴”二字,然后问学生:“凭你的理解,什么样的嘴才称得上是‘好嘴’?”并举例说明。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理解,比如发音洪亮的、话音美妙动人的、妙语连珠的、一语中的的、滔滔不绝的……在学生思维发散后教师要及时收束:但是,在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好嘴杨巴》的故事中,主人公杨巴却只说了一次话,就被称为“好嘴”,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文的学习。
学习活动一概说复述“好”
1、积累四字短语
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饶有兴味
孤陋寡闻,痛改前非,人情练达,机敏过人,威名大振
2、学生择要诉说自己预习时搜集到的有关资料,锻炼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幻灯片概要展示:
①关于作者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当代作家,著作短篇小说《雕花烟斗》,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等。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地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他做过一次长达10年的地毯式考察来抢救中国民间文化。
②关于《俗世奇人》:它描绘的是20世纪初天津底层市民和小生产者的生活,串联起一个有关时代民俗的画卷,俗、奇是其小说要领。
3、人物概说
从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杨巴、杨七、李鸿章中任选一个进行概说,建议学生按照“是一个的人”这一句式来概说,先自己说,同位说,最后做全班交流,以求对小说中的人物有大致的了解。
4、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揣摩他的心理活动,尽量保持他说话的语言风格,用第一人称来创造性的复述故事。先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以求对人物性格有更深入的.理解,更好的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
学习活动二探究评价“好”
1、探究“好”
本文写的是“好嘴”杨巴,文章共15小段,但一直到11段才让“好嘴”说了一次话,就得到了嘉奖,并且在天津城威名大震。看来这话很有水平,让学生来细细探究一下。
①让学生找到“好嘴”杨巴所说的一次话,并指名学生大声朗读此句,然后全体学生再齐读一遍。
②试分析:“中堂大人息怒!(此句表态“俺错了”)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这是对大人的恭维,表现出高超的说话技巧,若记过就成为小人了),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态度特恭敬)。”
③为了降低探究的难度,可以提供几个角度让学生来探究。
如:说话的对象(不是一般人,官员们为了他的吃却费心琢磨,可见其权大势大)
说话的场面(大人把碗摔碎,茶汤撒了一地,大人犯怒,官员吓懵,情势万分危急)
说话的难度(说是芝麻,这等于“骂中堂大人”孤陋寡闻,连芝麻都不认识;说不是芝麻,“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自己要吃大亏,甚至会掉脑袋,真是左右为难。)
说话的措词(前文明明说“内心早猜中大人以前没喝过”,这儿却说“不知道”;前文明明说中堂大人“不知道撒在浮头的是芝麻”,这儿却说“不爱吃”。这样既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又给李中堂留足了面子。一个“不知道”“不爱吃”,既没说是芝麻,也没说不是芝麻,使紧张的情势顿时化解。)
说话的效果(短期:既让大人明白,有给他留足面子,化险为夷,赢得嘉奖;长期:让茶汤的生意红火,威名大震。)
2、评价
“好”【可以与前面的人物概说揉在一起】
①课文读到此,你认为杨巴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试从课文中找到一组词语,进一步深入到对人物的理解,比人物概说的初步了解更深一层。
课文第一段写到“一位细白精明,人称杨八”,足见他细白精明。
“到了需要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的时候,就更指着杨巴那张好嘴了”这里的词语除了“左右逢源”是中性词以外,其他的词语“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都应该是贬义词。这里足见杨巴“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的性格特点。
文章第12段写到李中堂在杨巴说话之后的评价,“……这买茶汤的小子更是机敏过人……”,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出杨巴机敏过人的性格特点。
②解读“需要”
此时教师通过幻灯片出示“刷子李”中的一段话,帮助学生了解杨巴生存的环境。
幻灯片展示:“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以期达到让学生明白是他在谋生过程中受到各方面的轻视、排斥,是想求得生存的一种需要。也正是这种需要练就了杨巴的好嘴。与其说是他们性格上的弱点,不如说是应对生存环境的特殊策略或智慧。
③【预设】根据情况可以安排学生探讨小说令人深思的结尾段。
在好嘴与好手的较量中,好嘴的胜出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存智慧的重要。明确小说的深层主旨。
学习活动三赏析运用“好”
本文的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出来的呢的?这里有怎样的技巧?可以让学生选点赏析、交流,以期达到学习和使用这些写作手法的目的。(最能表现性格特点的句子多诵读,要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烘托:(用杨七的好手艺来烘托杨巴)
对比:(当官的一个比一个糊涂←→这就透出杨巴的明白;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茶汤不爱吃,反倒奖巨银……←→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
间接描写:(从李中堂大人的视角对杨巴的评判:……人性练达,生意场上,心灵嘴巧。这卖茶汤的小子更是机敏过人,居然一眼看出自己错把芝麻当做脏土,而三两句话,既叫自己明白,又给自己面子。这聪明在眼前的府县道台中间是绝没有的,于是对杨巴心生喜欢……)
人物描写的方法:(个性化的语言,如“不知者当无罪!虽然我不喜欢吃碎芝麻(他也顺坡下了),但你的茶汤名满津门,也该嘉奖!来人呀,赏银一百两!表现了李中堂的官气十足;“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表现的是心惊胆战的毕恭毕敬的小人物。个性鲜明的动作,如“李中堂正要尝尝这津门名品,手指尖将碰碗边,目光一落碗中,眉头忽地一皱,面上顿起阴云,猛然甩手“啪”地将一碗茶汤打落在地,碎瓷乱飞,茶汤泼了一地”……杨巴趴在地上,一个劲儿地叩头谢恩……。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如“倘若说这是芝麻,不是脏东西,不等于骂中堂大人孤陋寡闻,没有见识吗?倘若不加解释,不又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说不说,都是要挨一顿臭揍,然后砸饭碗子。而眼下顶要紧的,是不能叫李中堂开口说那是脏东西。大人说话,不能改口。必须赶紧想辙,抢在前头说。”)
有人说,俗就是人加上谷,俗世就是五谷杂粮。杨巴叩头如山响,响起的就是这个俗音、、、、、、有人说,俗就是真实,就是生活的现实,毫无浪漫可言,但却饱含生活的辛酸。推荐学生阅读《俗世奇人刷子李》等篇章,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俗世中的奇人。
点评:
本教学设计优点很多,如:
1、教学内容厚实,能力的训练点在课文概说上。
2、教学思路清晰,表现在有整体的感知,有内容的选点赏析等,并且在每一个设计中都对教学设计的意图进行说明等。
引发的思考:
1、课文赏析的短文要千字文,要选出文章的波澜,表现人物的手法是哪些?要选出一个点或多个点来赏析,如一个美点等,而本设计中的课文赏析侧重于对内容的介绍。
2、教学内容相对较多,可以根据课堂时间,对有些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或去掉最后一个活动。
上面就是为大家准备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好嘴杨巴,希望同学们认真浏览,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八年级语文好嘴杨巴说课稿2(一)说教材
《好嘴杨巴》是人教版八下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的第二篇文章,着重塑造了具有独特技艺、独特性格的民间高人形象。作者从标题中“好嘴”的“好”字切入,仅写一事,却写得形神兼备,两三笔就勾画出人物的神韵。语言幽默通俗,弥漫津腔津味。
本文内容浅显,学生阅读往往自感一望而知,故我的教学活动围绕“好”字展开,着力点放在对“好”字深层意义的挖掘上。
(二)说教法学法
虽然新课改倡导课堂上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教师的作用,但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教师还得统筹全局。据此确定教学三原则:即高起点、巧点拔、悟精华。
所谓高起点,就是要求学生课前熟读课文,自主解决生字词,熟悉故事情节,也就是采用自读自悟的学法;巧点拔,就是要求教师在问中点拔。悟精华,就是需要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学法,品味句段,透析课文的主题。
(三)教学流程
(板书:好嘴)凭你的理解,什么样的“嘴”才称得上是“好嘴”?最好能举个例子。(教师鼓励学生谈出不同的理解,比如滔滔不绝的、左右逢源的、咄咄逼人的、拍马逢迎的、妙语连珠的、一语中的的……)但是,在冯骥才的一则故事里,主人公杨巴只说了一句话,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好嘴”呢?(板书:杨巴)
(说明:“一句话”与“好嘴”——教师有意制造矛盾,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杨巴、杨七、李鸿章。请选择一个人物的角度,揣摩他的心理活动,尽量保持文章原有的语言风格,用第一人称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说明:这种转换人称的创造性复述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语言“转化”中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和对人物心理的把握。)
说杨巴是“好嘴”,其实作者就让他说了一句话。“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请选择一个角度,分组深入探究:杨巴的嘴到底“好”在何处?(结合课件出示)
提示:可以从下列角度任选一个评析:(1)从说话的难度看;(2)从这句话本身看;(3)从说话的效果看;(4)从他人的角度看。
全班讨论回答,然后教师归纳:
1、从说话的难度看。需要“敢说”,需要“巧说”;需要“快说”。
2、从这句话本身看。通过“不知道”和“不爱吃”两个关键词。既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又给李中堂留足了面子,使紧张的情势顿时化解。
3、从说话的效果看。它不但使所有人转危为安,而且使杨巴“威名大振”。
4、从他人的角度看。不论是故事开端从夸赞杨七的高超技艺开始,还是众官员的表现都是为了衬托杨巴的“机敏过人”。
教师小结:危难之间显身手。话不在多,而在敏捷、巧妙、适时。作者有意把杨巴放在千钧一发的风头浪尖上去表现,的确收到了以简驭繁、以少胜多的效果。(说明:这是文章的重点,力求使学生认识到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地看问题。)
作者在文中说:“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你怎样看待杨巴的这张“好嘴”?
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可以适当地点拨和总结:杨巴无罪而揽罪未错而说自己错,他的这些圆滑世故的表现是社会逼出来的,杨巴的奇在于面对他人羞辱镇定自若,胸有成算。他把自己说成是罪人,实际上是生存空间遭到挤压之后的人格扭曲,是面对生存困境时的顺时应变。
想象一段故事:杨七和杨巴的相识。模仿文章的“津味”语言风格讲述,突出人物各自的本领,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
(说明:这种补白式的阅读,是一次集人物理解、情节把握、语言运用的综合训练。可以先处理练习二中3、4两道小题,让学生体会一下“津味”的语言风格。)
第二篇:好嘴杨巴
《好嘴杨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探讨文章主要人物杨巴的说话艺术;
二、分析人物的“好嘴”,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
三、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会运用多样说话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好”:
(板书:好嘴)凭你的理解,你认为什么样的“嘴”才称得上是“好嘴”?最好能举个例子。(教师鼓励学生谈出不同的理解,比如滔滔不绝的、左右逢源的、咄咄逼人的、拍马逢迎的、妙语连珠的、一语中的的……)但是,在冯骥才的一则故事里,主人公杨巴只说了一句话,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好嘴”呢?(板书:杨巴)
(说明:“一句话”与“好嘴”——课始,教师就有意制造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利用张力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复述性阅读:、快速朗读课文,标好自然段落序号,(提示:删选信息法)
课文讲述了天津街头两位卖高手杨七和扬巴 ,杨七是一个的人,杨巴是一个人.在给进献茶汤中,的一句话让杨家茶汤名满津门.二、研究性阅读:
1、文章刻画了好嘴杨巴和杨七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请说说两人各“奇”在什么地方。
(采用跳读的方式,快速将文中体现两位奇人高超手艺的语句勾划出来。)学生 1
阅读文本,然后要求学生简单地将“绝活”介绍给大家听。先品读杨七的奇,书上有两个“绝活”。(提示:二—四自然段重点写了谁?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写他呢?)
明确:“杨七”之奇就在手艺奇。(同时板书)他的茶汤制作手艺无人能比、独行天下的手艺令人称奇;
而杨巴的“绝活”绝在何处?作者只选一件小事来写,情节异常简单;但这一件事又极富戏剧性,一波三折。请细读课文(6---15段)(采用多种朗读方法:男女生分读、学生个别读)情节之奇中品析好嘴杨八之“奇”。
“中堂”是个什么官?李中堂来到了天津,官员们举荐了哪种小吃?为何单单举荐杨家茶汤?杨七杨巴进献茶汤与往日有何不同?李中堂为什么一下子变成了一个火暴的李中堂了呢?(学生齐答)找到对李中堂的描写,并用一个字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学生会说出“怒”来。好,现在,老师让一个同学读出怒气来!(生读)好,现在在“怒”前再加一个字。引导学生填出“大”字来!再读,读出更大的怒气来!好,请看屏幕:
四、创造性阅读:
将下面的两个感叹词放到对李鸿章的描写中去
1、啊
2、哼
现在,同学们默读,把这两个字加进去,注意:不要放在一起。指明一生朗读。如果读得不到位,再让另一个学生读。读后,老师引导:“啊”后李鸿章的心里话是什么?意在让学生说出“这上面这么多脏土!”那“哼”字后的心里话是什么?意在让学生说出“真是岂有此理!”李鸿章大怒,当时气氛如何?学生会说出“紧张”。当时应该站出来的是那些随从,但他们偏偏都没有,而
是杨巴,在这千钧一发之计杨巴了说什么话呢?
(然后媒体出示这段话。(1)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原文)那么,此时说话需要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勇气、勇敢等词。然后板书:敢说。好,敢说,我这样说行不行?“中堂大人息怒!那上面不是脏土,是碎芝麻!”“你说李鸿章会怎么说,会怎么做?”学生会说拉下去打五十大板,甚至被杀。看来,这样说不行,那杨巴是怎么说的?再读杨巴的那句话。这句话那一句是关键?学生会找到的。那好,看老师这样读好不好?故意把“不知道”和“不爱吃”读得轻。引导学生重读“不知道”和“不爱吃”。揣摩“不爱吃”为什么重读。引出前面杨巴的心理描写。可见杨巴这句话说得很…….巧、妙等字学生会说出的。板书:巧说。
问:那杨巴这句话在李鸿章发怒后多长时间内说的?三十分钟、三分钟……学生会说不行。会说几秒钟。引导找出前面的“立时”、“飞快”、“一转两转三转”。板书:快说。因为敢说、巧说、快说,杨巴赢得了一张好嘴。杨巴这句话说出后的效果如何呢?引出李鸿章的赏银。为什么赏?引导读李鸿章的心理活动。圈点李鸿章对杨巴的赞赏之语。找出“心灵嘴巧”、“机敏过人”、“聪明”。重点板书“心灵”、“机敏过人”。
2、从语句当中可以看出是第一句更好,这体现了杨巴怎样的品性
师得出:杨巴无罪而揽罪
未错而认错
他的这些圆滑世故的表现是社会逼出来的,他把自己说成是罪人,杨巴实际上是适应了当时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杨巴的奇在于面对他人羞辱镇定自若,胸有成算,以独特方式予以还击对方的行事作风同样令人称奇。
五、拓展性阅读:
练练你的好嘴
1、假如你遇见一位要过马路的盲人,他正在摸索探路,而你很想走上前去给他以帮助。那么,你将怎样向他表明你的意思?
2、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太小,你看不清时,应该怎么对他说?
3、上课时,另外一个同学讲小话,而老师批评了我,认为是我讲的,这时你应该怎说?
小结
本文以两位手艺人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作业:
课下阅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并就其中最感兴趣的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抓住文眼做文章
——《好嘴杨巴》教学设计
【文本简析】
《好嘴杨巴》向我们讲述了两位天津市井奇人杨七和杨巴的故事。由慢条斯理,发展到骤然紧张,最后是轻松诙谐——本文情节跌宕起伏,再加上“津”味十足的语言,深受读者喜爱。
标题中“好嘴”的“好”字,是文章的文眼,文中叙述、描写皆为“好”字而设,故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对“好”字深层意义的挖掘上。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1.从说话的难度看:一是李中堂勃然大怒:“打落”“乱飞”“泼了一地”,众官员都“吓懵了”,情势紧急,千钧一发,这需要“敢说”。二是左右为难:说是芝麻,这等于“骂中堂大人”;不说是芝麻,“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自己要吃大亏,甚至会掉脑袋。这需要“巧说”。三是时间紧迫:必须赶在中堂说话之前说,需要“快说”。
2.从这句话本身看: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不知道”:前文明明说“猜到”,这儿却说“不知道”;二是“不爱吃”:前文明明说中堂大人“不知道”,这儿却说“不爱吃”。这样说,有两大妙处:一是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二是给李中堂留足了面子。既没说是芝麻,也没有不是芝麻,一个“不知道”“不爱吃”,使紧张的情势顿时化解。
3.从说话的效果看:不但使所有人转危为安,而且李中堂对杨巴“心生欢喜”“赏银百两”,从而使杨巴“威名大振”。
4.从他人的角度看:故事开端,并不写杨巴,而是从夸赞杨七的高超技艺开始,在第五段用“但是”一转,我们就明白了写杨七是为了衬托杨巴的。杨巴说话之前,众官员“吓懵了”“一个比一个糊涂”,而杨巴“立时猜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就来了”;杨巴说话之后,李中堂觉得他“机敏过人”“心生欢喜”,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而杨巴“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
危难之间显身手。话不在多,而在敏捷、巧妙、适时。作者有意把杨巴放在千钧一发的风头浪尖上去表现,的确
收到了以简驭繁、以少胜多的效果。
【方法阐释】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文眼就是文章的窗户。刘坡公在《学诗百法》中说得好:“作诗点眼,犹之画龙点睛。诗无眼则佳处不见,龙无睛则神采皆失。”阅读时,我们可以透过这个“眼”,窥探出文章的内容,从而直达作者的心灵。
抓住文眼做文章,就是以文眼为贯穿课堂的一条纵线,提纲挈领,紧紧围绕文眼提供的话题,设计既符合文本特点,又符合学生阅读规律的教学活动。这种设计,往往使教学简洁明快,不蔓不枝,重点突出,逻辑严密。
根据教学实际,可以和《泥人张》并行处理,也可单篇突破。因是略读课文,所以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主。也可把本文作为一则语言材料,用编演课本剧、说书等形式放给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地学习。
【目标定位】
本文是风趣幽默的通俗小说,学生非常喜欢,但是由于内容浅显,学生阅读起来往往自感一望而知,教师的作用就是着力引领学生去探求浅显文字背后的东西。特制定以下目标:
1.言说:在复述、想象中感受跌宕的情节和“津味”语言,提高口头表达和想象能力。
2.探究:在小组合作环境下,理解“好嘴”的含义,提高多角度探究问题的能力。
3.评价:对“好”能有一点自己的看法,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分析能力。
(说明:不同的目标,通过不同的手段,指向不同的能力。其中目标2为教学的重点,目标3为教学的难点。设计为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好”:
(板书:好嘴)凭你的理解,你认为什么样的“嘴”才称得上是“好嘴”?最好能举个例子。(教师鼓励学生谈出不同的理解,比如滔滔不绝的、左右逢源的、咄咄逼人的、拍马逢迎的、妙语连珠的、一语中的的„„)但是,在冯骥才的一则故事里,主人公杨巴只说了一句话,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好嘴”呢?(板书:杨巴)
(说明:“一句话”与“好嘴”——课始,教师就有意制造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利用张力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讲述“好”:
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杨巴、杨
七、李鸿章。请选择一个人物的角度,揣摩他的心理活动,尽量保持文章原有的语言风格,用第一人称创造性复述故事。
1.学生自读课文,分头准备;
2.组内互讲,取长补短;
3.班内复述,鼓励模仿天津话讲述;
4.师生共同点评。
(说明:这种转换人称的创造性复述活动,既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语言“转化”中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和对人物心理的把握。)
三、重点研读——探究“好”:
说杨巴是“好嘴”,其实作者就让他说了一句话。研究这个“好”字,既可以从说话的难度看,从这句话本身看,也可以从说话的效果看,还可以从他人的角度看。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分组深入探究:杨巴的嘴到底“好”在何处?
1.小组探究。2.全班讨论。(参见“文本简析”部分)3.教师总结。
(说明:这是文章的重点,学生不一定认识很全面深刻,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力求使学生认识到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地看问题。)
四、深入理解——评价“好”:
作者在文中说:“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你怎样看待杨巴的这张“好嘴”?你想拥有这样一张“好嘴”吗?
教师小结:这些小人物在封建时代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在谋生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轻视、排斥、剥削和挤压。这种生存压力,也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策略。但这又是一个多么无奈的回答:明明是李中堂的错,却要抢着加在自己身上;明明自己无错,却要抢着求恕罪。这种机灵是生存空间遭到挤压之后的人格扭曲,是面对生存困境时的顺时应变,是以牺牲自己的人格做代价的。
(说明:引导学生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力图使学生把自己“摆”进去。此时,教学活动由叙
述、探究转向评议,同时也是一种情感态度的渗透。紧密结合文意的延伸,避免了脱离文本的过度发挥。发言中,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做好价值观的引导。)
五、拓展延伸——想象“好”:
想象一段故事:杨七和杨巴的相识。模仿文章的“津味”语言风格讲述,突出人物各自的本领,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
(说明:这种补白式的阅读,是一次“回首”人物理解、情节把握、语言运用的综合训练,又补救了对次要人物杨七的理解。可以先处理练习二中3、4两道小题,让学生体会一下“津味”的语言风格。评价中要特别关注人物本身的本领和性格特点。)
【教有所思】1.思得: ①分析,从矛盾开始:
这课难教,难在浅易。
教学中,我抓住了“一句话”(杨巴只说了一句话)与“好嘴”之间的矛盾设计教学活动,着力挖掘“好”的含义,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从而真正进入文本有效分析的层次。
分析,要从揭示文本内部的矛盾开始——尤其对于内容浅显、好似一望而知的文章。
②活动,让学生在语文中陶醉:
我紧紧围绕文眼“好”字,开展了“引出‘好’——讲述‘好’——评价‘好’——想象‘好’”四个语文活动,这四个活动分别指向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深入理解和拓展延伸,由课外到课内,由叙述到议论,循序渐进,逻辑严密。“讲述‘好’”,是一个很有思维含量的活动,对学生很有挑战性,特别是鼓励学生用天津话讲述,学生很感兴趣。“你想拥有这样一张“好嘴”吗?”学生发言积极,异彩纷呈,有的说,生命最可贵,这张嘴保全了自己的生命。有的说,生命诚可贵,人格价更高,说话要忠于自己的心灵。还有的说,现今社会,单凭一张“好嘴”还不行,还要有安身立命的真才实学。“想象‘好’”,是一次巧妙地“再回首”,相识的方法各种各样,但都能在尊重人物性格特点的轨道上进行,简直是神来之笔。
2.思过:感受主要有三:
①自主学习不够:
这篇课文上下来,我越来越感觉这个思路明显的缺点就是预设性太强,学生自主发现不够。从导入到感知,由感知到研读,由研读到延伸,是一个逻辑严密、不容打破打乱的系统,并且都在教师的预设和掌控之中,教学呈现一种封闭状态,开放性不够。
②学生准备不够:
“讲述”和“想象”这两个活动的思维含量都很高,要出色完成,必须经过充分的、积极的思维加工。教学中,我有“往前赶”的心理,给学生预留的时间不够充足,致使有的学生仓促对话,准备不足。“探究”活动中,学生很难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很容易架空文本,教师要作必要提示和点拨。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也可以给每个小组提示相应的角度,然后让他们按教师提示探究。
③联系现实不够:
除导入和一次讨论“你想拥有这样一张“好嘴”吗”之外,再无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实践一再证明,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心灵扬帆起航,时时处处把学生“摆进去”,学生才能陶醉其中,积极参与。比如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换作是你,你会怎么说?假设杨七杨巴就生活在你家小区里,你认为他们会生活得很好吗?你想分别对他们说点什么?
第三篇:俗世奇人——好嘴杨巴(八年级选修)
【创意说明】
1.标题中“好嘴”的“好”字,是文章的文眼,文中叙述、描写皆为“好”字而设,故教学活动围绕“好”字展开。
2.本文内容浅显,学生阅读往往自感一望而知,故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对“好”字深层意义的挖掘上。
3.由慢条斯理,发展到骤然紧张,最后是轻松诙谐——本文情节跌宕起伏,再加上“津”味十足的语言,学生非常喜欢,所以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的好材料。
4.根据教学实际,可以和《泥人张》并行处理,也可单篇突破。因是略读课文,所以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主。
5.也可把本文作为语言材料,用编演课本剧、说书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地学习。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好”:
(板书:好嘴)凭你的理解,什么样的“嘴”才称得上是“好嘴”?最好能举个例子。(教师鼓励学生谈出不同的理解,比如滔滔不绝的、左右逢源的、咄咄逼人的、拍马逢迎的、妙语连珠的、一语中的的„„)但是,在冯骥才的一则故事里,主人公杨巴只说了一句话,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好嘴”呢?(板书:杨巴)
(说明:“一句话”与“好嘴”——课始教师就有意制造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利用张力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讲述“好”:
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杨巴、杨
七、李鸿章。请选择一个人物的角度,揣摩他的心理活动,尽量保持文章原有的语言风格,用第一人称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1.学生自读课文,分头准备;
2.组内互讲,取长补短;
3.班内复述,鼓励模仿用天津话讲述;
4.师生共同点评。
(说明:这种转换人称的创造性复述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语言“转化”中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和对人物心理的把握。)
三、重点研读——探究“好”:
全班讨论:
1.从说话的难度看。一是李中堂勃然大怒:“打落”“乱飞”“泼了一地”,众官员都“吓懵了”,情势紧急,千钧一发,这需要“敢说”。二是左右为难:说是芝麻,这等于“骂中堂大人”;不说是芝麻,“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自己要吃大亏,甚至会掉脑袋。这需要“巧说”。三是时间紧迫:必须赶在中堂说话之前说,需要“快说”。
2.从这句话本身看。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不知道”,前文明明说“猜到”,这儿却说“不知道”;二是“不爱吃”,前文明明说中堂大人“不知道”,这儿却说“不爱吃”。这样说,有两大妙处:一是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二是给李中堂留足了面子。既没说是芝麻,也没说不是芝麻,一个“不知道”“不爱吃”,使紧张的情势顿时化解。
第四篇:《好嘴杨巴》教案
20、俗世奇人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信作品中的人物;
2、理解人物处事的生存社会原因;
3、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结合朗读,品味文章语言
教学方法:品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泥人张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小时候玩泥巴或者橡皮泥,有没有想过要把泥人捏得跟真的一样?
有一个人能把泥人捏得比真人更像真人,他的泥塑作品《编织女工》在1915年的时候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奖,他的传人在奥运会期间为奥运健儿塑了栩栩如生的塑像,他开创的泥塑风格成为一个闻名于世的文化品牌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单。他是作家冯骥才笔下的《俗世奇人》中十七个奇人之一,这个人就是我们今天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泥人张。
二、整体感知
1、在听老师朗读故事之前,我们先一起来读准生字,老师读一遍,同学们跟读两遍。
(幻灯出示课文生字)
怵(chù)
抠(kōu)
撂(liào)气最冲(chòng)谁有钱谁横(hèng)
2.请同学们给课文的自然段标上序号,然后听老师朗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
过渡: 作者在这个故事中一笔写出了两个张,泥人张和海张五。泥人张是捏泥人的,所以他来天庆馆饮酒为的是留神四下里吃客们的模样。海张五是个有钱的盐贩子,他到天庆馆就是来做吃客的。按理他们井水不犯河水,可怎么就出了一件“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儿个”的事?
可能的回答:海张五狂,泥人张回击。
海张五的狂原文中是如何描写的?我们一起来朗读。
人们都听见了,等着瞧泥人张怎样回报海张五,那么泥人张是怎么回报的呢?
可能的回答:泥人张用行为来回击。
同学们一起来读原文中描写泥人张回击的这段文字。
(提示: 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还灵巧。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
这段文字里面全都是动作描写,我们来仔细体味一下,泥人张是怎样用动作来回击海张五的?
„„
这个时候周围的人都在等着瞧,他们瞧到了什么?„„通过描写周围人的所见来表现泥张不同寻常的高超手艺,这种描写的手法叫什么?
我们看到泥人张用手里这团泥找回了自己的尊严,他靠的是什么?
可能的回答:高超的手艺;奇特的方法等。
可海张五服了吗?
(提示: 海张五在那边,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他朝着正走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泥人张怎么“回报”的呢?一齐把课文这部分内容朗读一遍。
(提示:泥人张头都没回,撑开伞走了。但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完的——
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这个泥像,还加了个身子,大模大样坐在那里。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产,足有一二百个。摊上还都贴着个白纸条,上边使墨笔写着:贱卖海张五。)
泥人张还是一言不发,我们看泥人张卖出来的海张五是怎么样儿的?
学生赏析„„
旁人怎么看这事呢?
(提示: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乐。乐完找熟人来看,再一块乐。)
前面是海张五找泥人张的乐子,这里是大伙儿找海张五的乐子了!那海张五这一次怎么反应?
(提示: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据说连泥模子也买走了。)
“三天后”,哦,海张五可是天津卫大名鼎鼎的张五爷,大家觉得这三天里头海张五那边会发生些什么事儿?
学生讨论„„
泥人张在天庆馆里捏了个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的海张五泥像,凭的是他的一手绝技,海张五还要继续嚣张;现在在大街上成批贱卖海张五,终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找回了自己的尊严。泥人张能够以这样的方式制服海张五,除了凭借他身怀捏泥绝技,大家想一想,他还凭的是什么?
可能回答:胆大(板书:胆
大)
“泥人张”用鞋底的泥制服了不可一世的得势之徒,凭的就是他艺高、胆大!这事儿传了一百多年,也足可见泥人张的传奇色彩。
四、拓展延伸
冯骥才在《俗世奇人》这本书中,除了泥人张,还有干完活全身黑衣上不沾一个白点的粉刷匠“刷子李”,凭着一把钓竿把鱼钓绝的大回,也有只认牙不认人的牙医苏大夫„„他在这本书的序中说:
(提示:序: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年来,举凡中化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这些奇人妙事,„„何不笔录下来,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耶?„„ ——冯骥才)
现代城市在建设过程中破坏掉了自己以往的文化特色而都变成了一个样子,工业文明正在逐渐代替农耕文明,中国的民间文化也逐渐随之散失。通过《俗世奇人》我们看到了“往昔此地之众生相”,一百多年前天津市井之间的奇人妙事。中国民间文化所蕴含的那些美好的情感与精神,对于世界文化来说,她也是一座矿藏,值得我们自豪,值得我们去了解她、研究她和保护她。
有副对联,下联称赞民间艺人泥人张的捏泥手艺,请同学们根据今天学到的课文内容,补出上联,来称赞泥人张的精神。
(提示:护尊严 一身傲气笑权贵
捏泥人 满手绝活见功夫)
好嘴杨巴
1、标题中“好嘴”的“好”字,是文章的文眼,文中叙述、描写皆为“好”字而设,故教学活动围绕“好”字展开。
2.本文内容浅显,学生阅读往往自感一望而知,故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对“好”字深层意义的挖掘上。
3.由慢条斯理,发展到骤然紧张,最后是轻松诙谐——本文情节跌宕起伏,再加上“津”味十足的语言,学生非常喜欢,所以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的好材料。
4.根据教学实际,可以和《泥人张》并行处理,也可单篇突破。因是略读课文,所以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主。
5.也可把本文作为语言材料,用编演课本剧、说书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地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好”:
(板书:好嘴)凭你的理解,什么样的“嘴”才称得上是“好嘴”?最好能举个例子。(教师鼓励学生谈出不同的理解,比如滔滔不绝的、左右逢源的、咄咄逼人的、拍马逢迎的、妙语连珠的、一语中的的„„)但是,在冯骥才的一则故事里,主人公杨巴只说了一句话,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好嘴”呢?(板书:杨巴)
(说明:“一句话”与“好嘴”——课始教师就有意制造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利用张力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讲述“好”:
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杨巴、杨
七、李鸿章。请选择一个人物的角度,揣摩他的心理活动,尽量保持文章原有的语言风格,用第一人称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1.学生自读课文,分头准备;
2.组内互讲,取长补短;
3.班内复述,鼓励模仿用天津话讲述;
4.师生共同点评。
(说明:这种转换人称的创造性复述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语言“转化”中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和对人物心理的把握。)
三、重点研读——探究“好”:
说杨巴是“好嘴”,其实作者就让他说了一句话。研究这个“好”字,既可以从说话的难度看,从这句话本身看,也可以从说话的效果看,还可以从他人的角度看。请选择一个角度,分组深入探究:杨巴的嘴到底“好”在何处?
【全班讨论】:
1.从说话的难度看。一是李中堂勃然大怒:“打落”“乱飞”“泼了一地”,众官员都“吓懵了”,情势紧急,千钧一发,这需要“敢说”。二是左右为难:说是芝麻,这等于“骂中堂大人”;不说是芝麻,“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自己要吃大亏,甚至会掉脑袋。这需要“巧说”。三是时间紧迫:必须赶在中堂说话之前说,需要“快说”。
2.从这句话本身看。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不知道”,前文明明说“猜到”,这儿却说“不知道”;二是“不爱吃”,前文明明说中堂大人“不知道”,这儿却说“不爱吃”。这样说,有两大妙处:一是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二是给李中堂留足了面子。既没说是芝麻,也没说不是芝麻,一个“不知道”“不爱吃”,使紧张的情势顿时化解。
3.从说话的效果看。它不但使所有人转危为安,而且使李中堂对杨巴“心生欢喜”“赏银百两”,从而使杨巴“威名大振”。
4.从他人的角度看。故事开端,并不写杨巴,而是从夸赞杨七的高超技艺开始;在第五段用“但是”一转,就让人明白了写杨七是为了衬托杨巴。杨巴说话之前,众官员“吓懵了”,“一个比一个糊涂”,而杨巴“立时猜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就来了”;杨巴说话之后,李中堂觉得他“机敏过人”,“心生欢喜”,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而杨巴“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
【教师小结】:危难之间显身手。话不在多,而在敏捷、巧妙、适时。作者有意把杨巴放在千钧一发的风头浪尖上去表现,的确收到了以简驭繁、以少胜多的效果。
(说明:这是文章的重点,力求使学生认识到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地看问题。)
四、深入理解——评价“好”:
作者在文中说:“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你怎样看待杨巴的这张“好嘴”?
(说明: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教师小结:这些小人物在封建时代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在谋生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轻视、排斥、剥削和挤压。这种生存压力,也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策略。但杨巴的回答又是多么无奈:明明是李中堂的错,却要抢着加在自己身上;明明自己无错,却要抢着求恕罪。这种机灵是生存空间遭到挤压之后的人格扭曲,是面对生存困境时的顺时应变,是以牺牲自己的人格做代价的。
五、拓展延伸——想象“好”:
想象一段故事:杨七和杨巴的相识。模仿文章的“津味”语言风格讲述,突出人物各自的本领,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
(说明:这种补白式的阅读,是一次集人物理解、情节把握、语言运用的综合训练。可以先处理练习二中3、4两道小题,让学生体会一下“津味”的语言风格。)
第五篇:课本剧剧本:《好嘴杨巴》中学语文课本剧剧本.docx(范文模版)
课本剧剧本:《好嘴杨巴》中学语文课本剧剧本
人物:
杨七——擅长做茶汤,少言
杨八——擅长交际,能说会道
知府大人——擅长拍马屁
师爷——知府的应声虫
李鸿章——官气十足
场景:
场景一:杨家茶汤
场景二:天津某府衙
场景三:招待中堂大人
场景一:杨家茶汤
(条幅“杨家茶汤”)
杨七(偏胖较黑较矮):我叫杨七。
杨巴(偏瘦较白较高):我叫杨巴,比他小一点点,所以也叫杨八。
杨七:我俩不是兄弟。
杨巴:虽然我们同姓不同宗,无亲也无故,但是我俩胜似兄弟。
杨七:我擅长做茶汤。
杨巴:我擅长卖茶汤。我们的茶汤,一个字,爽;两个字,超爽;三个字:爽歪歪。
杨七:我俩配合得很好。
杨巴:他在厨房里头做茶汤,我在外边卖茶汤;我们既是老板又是伙计。
杨七:我们的小吃卖得很好。
杨巴:我们的茶汤是远近闻名,我们的小吃比一些大买卖还要红火。毫不吹牛的说,我们的小吃要说是津门第二,没有谁敢说是第一了。
杨七:做茶汤,有诀窍,秫米面,先沏好;炒芝麻,带焦黄,别太糊,适粗细;层层撒,味道香。
杨巴:手艺再高,东西再好,要吹不少。三分的活,七分的说。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生意通达,财源广进。
杨巴:卖茶汤咯。
(杨七杨巴下)
场景二:天津某府县衙
师爷:知府大人,不好了,不好了。
知府:身为师爷,慌成这个样子,成何体统?
师爷:大人教训的是。但是,中堂大人到我们这里视察来了。
知府:中堂大人„„,啊,中堂大人来了啊,怎么不快点说呢,混帐东西。
师爷,大人„„
知府:别说了,得想法子,把中堂大人哄高兴,只要他高兴了,我们以后就可以飞黄腾达了,吃香的喝辣的,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师爷:那是,那是。希望大人那个时候别忘了小人。
知府:先别想那么多,等把这关过了再说。你说我们怎么招待才比较合适呢?
师爷:大人,要不,我们先让中堂大人听一段我们天津的小曲儿莲花落。等他饶有兴致,满心欢喜,撒泡热尿,身爽腹空的时候,我们再给他上点吃的,那不就妥了吗?
知府:嗯,这倒是个法子,但是,上什么吃的才好呢?
师爷:鲍鱼燕窝熊掌„„
知府:不行,不行。中堂大人,那么大的官儿,在京城什么山珍海味没吃过。我都吃腻了。
师爷:要不给中堂大人熬点鲫鱼汤,味道蛮独特的呢?
知府:鲫鱼汤,刺太多,容易卡到嗓子,那样时候我们就完蛋了。
师爷:要不给中堂大人吃点麻花?
知府:亏你想得出来这个馊主意。炸麻花,硬邦邦的,弄不好,把中堂大人的牙齿硌了,就有我们好看了。
师爷:大人,小人实在是想不出更好的了。
知府:让我想想。给中堂大人吃的要不卡不硬,还要有特色。„„嗯,有了,杨家茶汤。上次我们几个不是去喝过那个茶汤的吗?回来后大家都觉得不错。就这么决定了,给中堂大人品尝津门小吃:杨家茶汤。
(知府在前,师爷在后,下)
场景三:招待中堂大人
杨巴:运气来了,门板都挡不住。这不,知府大人钦点,我们杨家茶汤这次闪亮登场,有机会进献给李中堂品尝。看来,杨家茶汤冲出天津,走向全国,闻名世界,指日可待呀,期待啊期待。
杨七:兄弟,低调,小心别出什么差错啊!
杨巴:大哥,你放心,只要你把你手上的活儿使出来,别的就看我的了。
杨七:我还是有点害怕。
杨巴:怕什么。我们的茶汤,新鲜出笼,没有任何添加剂,不伤胃口,保质保量,还实行三包,有口皆碑,远近闻名„„
师爷:宣,杨七杨巴,进献杨家茶汤。
杨七杨巴(上,做端茶状):请中堂大人品汤茶。
杨七杨巴:(齐步退,垂手而立):听候中堂大人吩咐。
李鸿章(端茶,皱眉,甩手,生气):我靠,这是什么东西,黑不溜秋,黄不拉几,浑汤寡水的。
师爷知府(下跪)
知府:师爷,怎么啦?
师爷:老爷,我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啊!
杨七杨巴(下跪)
杨巴: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怒了大人。大人不计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边说边叩头)
李鸿章(侧身,独白):我晕啊,想我堂堂一品官员,竟然误把这汤茶里的碎芝麻当成了脏东西。全靠这小子机敏,揣着明白装糊涂,既让我知道了原委,没冤枉好人,又给了我面子,还往他自己身上揽错,高,人才啊。我一定要好好奖赏他。
李中堂(正身):不知者无罪!虽然我不喜欢吃碎芝麻,但你们的茶汤名满津门,也该嘉奖!来人啊,赏银一百两!
杨七杨巴:谢老爷!(下)
知府(小声):毛病,茶汤不爱吃,反倒打赏那么多的钱。这么多的钱不都是我出吗?真搞不懂!
师爷(小声):中堂大人是不是个傻子哟?!
(李鸿章,知府,师爷,杨七,杨八,下)屏幕由“杨家茶汤”换成“杨巴茶汤”(落款: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