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班科学浮与沉说课稿教案
大班科学浮与沉说课稿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浮与沉说课稿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大班科学浮与沉说课稿教案1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目标定位
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4、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1、各种操作材料:大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乒乓球、树叶、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2、记录材料:标有上下标记的记录卡、记号笔。
二、说教法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演示法对于此活动中使用的记录卡,幼儿并未见过因此,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了解记录卡的使用方法,减少了幼儿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三、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物体沉浮的秘密。
2、记录法:让幼儿将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为幼儿的讨论、交流活动提供依据。
3、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四、活动流程
1、猜测活动(指导语: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3、认识活动(指导语: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在这里,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标志,为接下来的记录活动做好准备。
4、记录活动(指导语:哪些东西会下沉?哪些东西会上浮请你用沉与浮的标记记录下来,并出示记录表。)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
5、分类活动(指导语:请你把沉与浮的物体分类放在两个篮子里。)分类活动,让幼儿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所巩固。
6、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说说记录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发现了什么。)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记录结果。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7、延伸活动:(请幼儿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水底?哪些东西会浮上水面?并说说它们沉、浮的原因。)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教学反思:
1、通过幼儿亲手操作,大胆尝试,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
2、在活动中提供了适宜的材料让幼儿人人动手,满足了中班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动手操作前利用猜一猜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从而增强了活动的目的性。
4、实验结果评价中我给幼儿了充分的肯定。
5、本节课的不足在于拓展延伸时由于准备不足,孩子没能答出人们利用水的神奇力量都做了哪些事情。
6、以后还要多探究,并及时引导孩子为以后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大班科学浮与沉说课稿教案2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科学活动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目标定位:
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乐于参与科学实验活动,能积极动手动脑主动探索。
(2)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初步了解改变沉浮的方式。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和探索改变沉浮现象。
4、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每组一份实验材料:盛满水的脸盆,小石头、橡皮泥、小木块、泡沫板、塑料瓶、玻璃珠,擦手毛巾。(摆好后用盖布盖上避免分散孩子注意力)
(2)记录材料:每组一份彩色记录卡、铅笔。
(3)教师示范材料:鱼缸、小石头、橡皮泥、小木块、泡沫板、塑料瓶、玻璃珠,教学课件
二、说教法: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演示法:
(1)大鱼缸有助于幼儿清楚的观察到教师演示的物体沉浮现象,PPT上也有相应的图片展示。
(2)对于此活动中使用的记录卡,幼儿并未见过,因此,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了解记录卡的记录方法,减少了幼儿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2、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三、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物体沉浮的现象。
2、记录法:让幼儿将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为后面的讨论活动提供依据。
3、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四、活动流程:
1、导入活动(展示PPT的实验物品图片,让幼儿说出有哪些东西。出示鱼缸,事先用盖布盖住,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演示活动:先示范两种物体的沉浮,木块和石头。
3、认识活动(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在这里,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表示“上浮”、“下沉”的箭头号标志,为接下来的记录活动做好准备。
4、操作活动(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先要讲解操作规则,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5、记录活动(哪些东西会下沉,哪些东西会上浮,请你用沉与浮的标记记录下来,并出示记录表。)每组让一个幼儿记录。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
6、交流总结活动(展示每组的记录表)
7、探索活动:(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想一想怎么改变沉浮,例如如何让橡皮泥浮上来或让水瓶沉下去)在此环节中幼儿主动动脑想象,大家一起探索改变沉浮的方法,老师按小朋友的方法进行实验示范。
8、延伸活动:生活中有哪些是利用沉浮现象的发明,你发现的沉浮五、教学效果分析这场活动引起了幼儿很高的兴趣,在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遇到了老师课前没有想到的想象,橡皮泥是有包装袋的,有些组没有拆袋做实验,有些则拆袋做实验的,于是就这个实验材料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实验结果。这也意外的为后来的探索改变沉浮想象的环节带来了启发。
反思活动中第7个环节改变沉浮的方法如果让孩子自己随意动手操作然后在一起讨论会更能加深幼儿的印象,但这就要求每个活动环节的时间要控制得当,否则会超时。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沉与浮》,小朋友在操作中感受,并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状态,幼儿兴趣浓厚,喜欢动手操作,大胆的讲述自己的想法,我在上课时思路清晰,活动中每个环节都有小结,小结语言还是很精准有效,帮助孩子理解沉与浮的秘密。
但是作为一个科学活动,需要老师的提问时语言简练,在这方面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在小朋友猜想记录时,可以记录小朋友的猜想时的个数,并现场做实习,科学活动并不是一定要让所有的小朋友都要动手,还可以结合已有的经验,切记不误导孩子。
总之,每次活动都有不同的收获,希望下次活动会更好。
第二篇:大班科学《沉与浮》
大班科学《沉与浮》
大班科学《沉与浮》
活动目标:
1、初步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并能对其分类。
2、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操作和用语言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体验沉浮实验的乐趣,萌发对沉浮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组半盆清水、两个盒子,盒子分别贴有“↑”、“ “↓”的符号。
2、钥匙、小木块、玻璃弹珠、回形针、泡沫板、海绵、橡皮泥等小物品每桌若干。
3、鸡蛋、烧杯人手一个,实验每桌一盘。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引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小客人,我们来看看都有谁?”——出示钥匙等小物品,请幼儿说出是些什么。
二、初步探索活动:
1、师:“今天我们要和这些小客人做一个玩水的游戏。看看这些小客人到水里后会怎么样。你们先猜猜看,他们到水里后会发生什么?”(幼儿回答)
2、“有的小朋友说他们会沉到水底,有的说会浮在水面,是这样吗?老师也不清楚,那就请小朋友每人选一样东西放到水里看看会发生什么?然后把你看到的结果告诉老师。
3、幼儿做实验,教师指导。
4、幼儿讲述操作的结果。鼓励幼儿:“小朋友真棒!我们实验的结果和刚才想的是一样的。有的小客人到水里会浮起来,有的小客人会沉到水底。”
5、沉浮物体分类。
师:“小客人都玩得非常开心,但是天色不早,他们要回家了。这有2个盒子,就是小客人的家。看看上面的箭头,有没有小朋友知道它们分别是谁的家?应该把谁送到这个家里呢?——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6、教师小结:小朋友真聪明,不但发现了哪些小客人会沉在水里,哪些小客人会浮在水面,而且还把它们送回了自己的家,我替它们谢谢你们。
三、沉浮转换实验:
1、师:“老师这里还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个鸡蛋,请你们把鸡蛋放到烧杯里看看鸡蛋会怎么样?”
2、幼儿和老师一起操作,得出结论——会沉下去。
3、变魔术——请幼儿闭上眼睛,老师快速在杯子里放上食盐搅匀,然后请幼儿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鸡蛋浮起来了。)
4、提问:“谁知道老师的魔术怎么变的?”——请幼儿找找老师的桌子上有什么,猜猜看。
5、指导幼儿变魔术。边做边仔细观察鸡蛋是怎么从沉的状态变成浮的。
6、请幼儿讲讲刚才是怎么做的。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其中的奥秘。
7、小结:你们可真厉害,硬是让原本沉下去的鸡蛋浮起来了,看来,沉和浮,是可以想办法转换的。
四、提出问题,制造悬念:
小朋友先前做实验的时候放在水里的橡皮泥是沉在水里还是浮在水面的呢?(沉),可是老师知道它们非常想和浮在水面的蛋宝宝做好朋友手拉手,谁能想办法让它们也浮在水面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到活动结束后解决好吗?
延伸活动:橡皮泥大变身。
第三篇:大班科学《浮与沉》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沉与浮》
教师:郭风玲 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东西,洗脸、刷牙、漱口„„我们都必须用到它。虽然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但是我们的孩子对于水的浮力并没有太多的认识。有一天,在洗手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把一个塑料袋掉在水里,于是孩子马上跑来问我:“老师,为什么那个塑料袋漂在水上面呢?”我发现孩子对这个现象很感兴趣,于是便抓住契机设计了科学“浮与沉”这一活动。本活动通过实验来探索、丰富孩子们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并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大胆探索科学实验现象,发展探索精神。3.初步学习两人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活动准备:
水、小盆、毛巾、水彩笔、记录卡、塑料吸管、树叶、铅笔、泡沫板、钥匙、小石子、橡皮泥、吸铁石。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出课题。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百宝箱,这个百宝箱里装了好多宝贝,小朋友你们想看看吗?教师播放PPT。
1.师:你们有没有想过要是我们把他们放进水里会怎么样呢? 请幼儿先猜测一下,哪些会沉,哪些会浮,然后教师动手操作实验,幼儿观察。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幼儿理解“浮”“沉”并认识浮沉符号。
钥匙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沉;吸管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师引导幼儿看上下两个箭头,上表示上浮,下的表示沉下去。
2.教师继续播放PPT,展示记录卡并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告诉幼儿做记录的方法。
二、分组实验,自主探究。
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试一试啊? 1.讲解操作方法与规则:要求幼儿操作完后,马上用水彩笔在记录卡上做好物体沉浮现象的记录。
2.幼儿操作:师,小朋友在把物体放进水里时要看仔细了,看一下物体到底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的,认真观察水中的现象。温馨提示:①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实验,每次只放一种材料。
②实验室要注意安全,物体放入水中要轻拿轻放,防止水溅出。
③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把物体进行分类放置,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放在标有(↑)标志的盒子里,沉下去的物体放在标有(↓)标志的盒子里,并及时记录结果并完成表格。
3.教师来回巡视,适时指导,帮助幼儿在观察沉浮现象时,如何做好表示“沉”和“浮”的记录,同时帮助能力差的幼儿。
三、分一分
教师继续播放PPT,引导幼儿将百宝箱中所有物品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类。
四、延伸拓展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问题:1.塑料吸管在水中上浮,用什么办法让它沉下去? 2.吸铁石在水中下沉,用什么办法让它浮上来? 让塑料吸管沉下去的方法:
捆上重物,如将其和钥匙或石头等捆在一起。让吸铁石浮上来的方法: 放在浮的物体上,如将其放在泡沫板上或捆在铅笔、吸管上等。
五、活动结束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趣的沉浮现象,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放在水中会发生很有趣的现象,小朋友在家里也可以动手去做做实验,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噢!
第四篇: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
科学教育活动计划
小街中心幼儿园 班级:大三班
教师 :杨友富
指导教师:赵余仙
活动内容:科学—沉与浮 设计思路:
大班上学期的幼儿已具备了某些物体(如石头、雪花片等)在水中沉浮的经验,所以如果活动设计仅仅停留在让幼儿了解,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幼儿的探索兴趣不易深入。而让幼儿带着任务探索,如怎样使浮的东西沉下去,使沉的东西浮上来,可以提高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大班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逐渐减少,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发展得比较好,所以活动设计既要为幼儿提供边操作边思考的机会,又要注重培养思考的有意性,培养幼儿先预测(思考)再操作。操作后让幼儿多讲述、讨论,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活动目标:
1、知识:(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2)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记录结果,表示物体的上浮和下沉。
2、技能:(1)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有序的完成实验。(2)能与同伴沟通、交流与合作来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情感:(1)乐意参加探索沉与浮的小实验。(2)初步形成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2)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记录结果,表示物体的上浮和下沉。
活动难点: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个脸盆,盆里有半盆水,擦手毛巾人手一条。
2、每组装满水和空矿泉水瓶各一个、橡皮泥、石头、雪花片、树叶等小物品。
3、每人一张记录纸,一只笔。
活动过程:
一、认识实验材料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物品宝宝,它们就躲在你们的椅子下,找出来看看是谁呀?
幼:是钥匙、小木块、玻璃球?
二、实验:沉与浮
1、教师示范:教师取一块雪花片请幼儿来猜猜:这块积木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请幼儿把准备的材料进行猜测,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教师指导:你们猜雪花片放在水里会怎样?你们每人有一张记录表,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表上。如果猜雪花片是浮上来的,那就在“?”这一列中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上面加一个小帽子)如果你认为是沉下去,那就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下面加一个小帽子)。
2、实验,把实验的结果记在记录纸上。
幼儿按意愿动手实践,教师注意观察记录,针对性地指导;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钥匙是浮上来还是沉下去呢?是不是这样的,那其它的东西是不是和我们猜想的一样呢?老师准备好水了,我们端上这些东西到那边去试一试就知道了。试好后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小手”这一列中。
3、根据记录表对两种结果进行对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后结果。
提问:“有没有试验结果和猜测结果不一样的?”
总结:(出示表格和实物并演示)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浮上来的东西有`````沉下去的东西有``````
三、提升实验
(一)怎样使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
1、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的瓶子宝宝浮在水面上,可是他和石头宝宝是好朋友,他们想在一起在水里做游戏,让我们来帮帮他们,好不好?帮帮瓶子宝宝,让他沉下去。
2、幼儿尝试。(如果幼儿一下子想不到办法,可以给幼儿1—2分钟的时间去尝试、讨论,如果还是没有小朋友想出办法再加以引导。)
3、师:小朋友们,同一个瓶子宝宝,不装水时浮在水面上,装满水后,就沉到水里了。为什么呢?
4、教师总结:不装水时,瓶子宝宝很轻,所以浮在上面;装满水后,瓶子宝宝变重了,所以就沉下去了。
(二)怎么样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1、师:小朋友们,我们刚刚让瓶子宝宝和石头宝宝在一起玩了,他们玩得好开心。可是,还有一个物品宝宝需要你们的帮助,看,橡皮泥宝宝和树叶宝宝是好朋友,他们好想一起浮在水面上玩,让我们来帮帮他们!
2、幼儿尝试。(如果幼儿一下子想不到办法,可以给幼儿1—2分钟的时间去尝试、讨论,如果还是没有小朋友想出办法再加以引导。)
3、师:现在橡皮泥宝宝能和树叶宝宝一起玩了,他好开心。可他有一个问题想问小朋友们“我的体重没变,当我团成球状时,我沉在底下;当把我做成船的形状时,我就会浮上来,为什么呢?”
4、幼:„„(此问题有一定难度,可以先让幼儿思考、交流和讨论1—2分钟。到时如果幼儿还回答不出,老师再加以引导。)
5、教师总结:当橡皮泥宝宝是球状时,活动延伸:
1、师:小朋友们,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物品宝宝,小朋友们看是什么,小朋友们猜猜看——宝宝放到水里是沉,还是浮呢?
2、幼:„„
3、教师总结:老师也不知道——宝宝是会沉,还是会浮。其实,小朋友们,我们在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大家不知道它们在水中是会沉还是会浮,小朋友们回去以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我们周围还有一些什么东西在水里是沉还是浮。
活动反思:
第五篇: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
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
峨山县幼儿园李芳
活动目的:
1.通过探索活动使幼儿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
2.初步学习简单的记录方法。
3.激发幼儿对沉浮现象的兴趣。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记录表、彩色笔;两人一份(玻璃珠、钥匙、塑料瓶、小石头、小木块、泡沫板)、一个塑料盆。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直接引题:“今天,我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东西,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试验”。
2.教师介绍篮子里的准备一些材料,思考:这些材料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浮上来、沉下去)
二、试验:沉与浮
1.教师示范:教师取一块积木请幼儿来猜猜,这块积木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请幼儿把准备的材料进行猜测,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积木浮上来的,那就记一个“↑”,(一个条竖线,上面加一个小帽子)如果是沉下去,那我们就记一个“↓”(一个条竖线,下面加一个小帽子)。2.实验并记录结果。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动手实践,教师注意观察记录,针对性地指导;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3.总结:(出示表格和实物并演示)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浮上来的物体有...沉下去的物体有...三、提升实验操作:怎样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1.幼儿尝试使原来沉在水底的东西浮起来?。
师:这些沉下去的物体不太高兴了,它们也很想浮到水面上,你们能帮他们想出好办法吗?
2.幼儿自由操作,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3.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过程。
师:小石头原来是沉下去的,谁帮他浮上来的? 小结: 浮的东西可以帮助沉的东西浮起来。
四、经验迁移
1.发大水时,我们人会沉到水里,请幼儿想办法使自己不沉到水里而得救?发大水的时候,我们周围的东西都沉到水里,我们人也沉到水里。这个时候,我们想什么办法可以使自己不沉下去而得救呢?(救生圈、脚盆、木头、船等)
2.下一节咱们探索怎样把浮的东西可以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