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钓鱼的启示语文说课稿
钓鱼的启示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钓鱼的启示语文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钓鱼的启示语文说课稿1一、说教材及教学目标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第29课《钓鱼的启示》。这是今年的新增篇目。这篇精读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的启示一事,从而说明一个人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钓鱼过程中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启示部分的句子比较难懂又包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课文蕴藏的、倡导的道德品质都是现代社会所呼唤、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如规则意识、如诚实守纪、如不为名利所惑等等。
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朗读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从小进行道德实践对人一生成长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确定为:读中感悟文中深刻的做人道理。教学难点为:理解“父亲”告诫“我”的一段话。
二、说教法及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既是对话就不能训话,就不是教师一相情愿地在说教在传授,而是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从而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去朗读、去感悟、去探究、去积累、去运用,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基于以上认识,我采用以下方法来展开课堂教学。
1、组织教学。
因为是抽签借班上课,第一次见学生。我先话家常式地让学生猜“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学生”,从而让学生明白“要敢问敢答,不怕问错答错”,消除学生的顾忌和紧张,拉近师生心灵的距离,以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2、导入。
采用师生互背“名言”形式,既让学生明白语言积累的重要,又在学生取得成功体验得到激励性评价,情绪高涨之时出示投影,赠送给学生一段“名言”,也就是文章的难句、中心句。然后让学生聚焦中心句并针对中心句质疑问难,从而激发出学生带着自己不懂的问题去学习新课文,去主动探究答案的热情。
3、新授——研读课文。
①听读课文录音,以达到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的目的。
②读是语文教学永远不变的一剂良方。读中理解,读中生情,读中感悟,读中也在积累内化语言。因此,我将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反复地、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读中感受夜晚的美景,体验“我”和“父亲”的心情的变化,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领悟“父亲”告诫中深刻的做人道理。
③“钓鱼”部分采用记者采访的形式,创设情景,让学生角色置换,把自己当成文中人物去感悟去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语言文字和训练口头表达的双重目的。“启示”部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从正反两面帮助学生领悟含义,突破难点。
4、总结。
全文学完后,以自写“名言”的形式交流读书感受,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思维并充分地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既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又进行了书面表达的训练。
5、作业。
作业布置一为与自己的父亲讨论,交流自己对本文的阅读感受,既复习巩固了课文,也是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反馈;二为推荐阅读篇目《中彩那天》(文旨类同),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学语文用语文,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钓鱼的启示语文说课稿2一、设计理念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在自读的基础上自悟,培养听说读书的能力,激发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质兼美,作者用抒情的笔触,讲述了一个钓鱼的故事,用烘托的手法,刻画了一个自觉遵守规则的好爸爸形象,使学生懂得,自觉遵守规则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修养。作者对詹姆斯的心理变化写得特别细腻,教学中应着重感受他从激动到泪丧再到悲哀的感情变化,从而体会到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三:教法学法
灵活多样说教法探究合作学习法: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注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解决学习的重点。
主动参与说学法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带讲,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升华体验,尝试实践。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对课文的理解,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现的生词。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3、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感悟的同时将学文与导行相结合,使学生懂得如何结合实际遵守规则。
本课的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句,体会詹姆斯钓到鲈鱼和放鱼的心情变化,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五、教学流程及设想
接下来,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流程。
1.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詹姆斯在与父亲的一次钓鱼中收获了终生有益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呢?
(设计思路:学生在第一课时已初步感知课文,这里从结论入手,既勾起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回忆,又提示学生寻找詹姆斯得到启示的心理历程,进一步探讨课文的内涵。)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部分,要求学生完成两个目标,一、复习本课的生字词。二、这次钓鱼与以前有什么不同。
在字词教学上,采用读讲读默的方式,先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讲一讲比较难写或者难读的字,然后再齐读,难写的可以在边上写一写,最后默一默,错的订正好,并且在书本上圈出来。第二个要求,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也应该培养起来,大部分孩子通过阅读都能说出来。这次与上次最大的不同在于钓到的鱼又放了,在此时我问学生一句:如果是你,你是愿意放,还是不愿意放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
然后让学生表达观点后从文章中找出自己的理由,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纷纷在书上圈圈画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分析学习。
3、细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整体----部分----整体
在教学过程中,用一个能统领全文的大问题来引导学生学文,即: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我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课后题(1)]为了帮助学生有效解决这个大问题,我在教学中又预设了三个小问题来引导学生抓住文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实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这三个小问题是
钓鱼的启示语文说课稿3一、说教材及学情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第四组的课文,本组教材围绕着“生活中的启示”选编了四篇文章,每篇文章都包含着深刻的做人哲理。《钓鱼的启示》是一篇论理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正是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那就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钓鱼过程中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启示部分的句子比较难懂又包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课文蕴藏的、倡导的道德品质都是现代社会所呼唤、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如规则意识、如诚实守纪、如不为名利所惑等等。
《钓鱼的启示》设计在本册的第四组课文的第一篇,主要是检验一下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本教学设计基于“研究性阅读”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阅读课堂教学新模式。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表述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钓鱼的启示》情节性强,语言质朴,含义深刻,学生爱读、能读,但不一定读得懂。幸好课文有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的重点句,教学中可以凭借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首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为文本中的人和事所感动,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然后要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这本特殊的书中有所发现,得到启发,感悟无私处事、诚实做人的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学生能正确无误地认读20个生字,会写其中的14个字,掌握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
3、通过朗读、默读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初步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三、说重点、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本课的难点是理解本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理解“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上述教材及学生情况的分析,谈谈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字词。
1、教师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预设学生提问:为什么钓鱼会使人从中受到启示?会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2、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3、指名分段读课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个别学生不能准确理解的词进行指导,如“涟漪、小心翼翼、皎洁、乞求、不容争辩、诱惑、抉择、告戒”等。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在朗读课文中理解和学会字词)
1、提示阅读:请用心读课文的钓鱼部分1—3自然段,边读边想:“我”钓到鱼时是什么样的心情?父亲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默读课文1—3自然段,划出相关的语句,并在重点词下打上重点号。)
2、在“我”钓到鱼时,父亲和“我”都很得意,而面对着到手的这条大鲈鱼,我们却没得意多久就面临着一个难题?(学生再读课文,讨论面临什么问题?预设:对这条鲈鱼是放还是留?)
3、面对这个难题,父亲的态度是怎样的?父亲做出决定是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得”字感受父亲态度的坚决,从父亲的一声“孩子”去感受父亲对“我”的温柔和深情,体会其矛盾的心理和实践道德的决心。)
4、组织交流:对于父亲的决定,“我”是一种什么态度呢?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学生梳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我”为什么不想放鱼?父亲为什么坚决要“我”放?从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学生抓住主要词句总结“我”不愿意放鲈鱼的原因。在教师的引导下由父亲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感受父亲对“我”的教育和爱。)
(设计意图:把读书的时间交给学生,把读书的权离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5、启发思考:“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里的“鱼”是指什么?作者最后对父亲的行为会怀着怎样的感情?(学生讨论理解“诱惑人的鱼”的特殊的含义:荣誉、权利、名利等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体会到父亲的管教让“我”有了抵制诱惑的能力,作者对父亲肯定会心存感激。)
拓展: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这时你会怎么做?(学生思考问题,交流自己的看法,明确在具体事件中所体现出的道德的“是”与“非”。)
(设计意图:语文课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钓鱼的启示
钓鱼 得意
急切
放鱼 乞求、委屈、难受
无奈、依依不舍
获得启示 感激
合村小学
张富财
钓鱼的启示语文说课稿4《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七册第八单元的课文。它是一篇论理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正是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那就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教师教学用书的提示,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掌握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以下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小语课本中入选的教材,多是经过千锤百练,反复推敲的`名篇佳作,其文质兼优,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审美资源。其审美点也往往与语文知识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钓鱼的启示》正是对学生美育的好教材。
执教《钓鱼的启示》一课,应以培养学生发现美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活用教材,突破教材。通过课件的适当穿插,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情景导入欣赏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美妙的画面往往叫人赏心悦目。欣赏美、品味美将能净化人的灵魂。”在我语音未断的导语后便点击鼠标,伴着优美的乐曲,几幅精美的月夜图出现在大屏幕上,学生入神的欣赏着皎洁、清柔似水的月夜图。同时提出:“在这样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会有一个怎样美丽的故事发生?”音乐袅袅,余味悠悠……这时,稍一转曲,开始播放课文第二自然段的配乐范读。录音结束,学生自然陶醉其中,我也由心醉转入感叹,进而启发学生:“这么美的月色,谁能将这种美妙给读出来,让大家欣赏。”学生迅速找出了文中描写月夜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起来。之后,又给学生个性化朗读创设了一个展示平台。“谁愿意到前面来配上音乐朗读?”同学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同样一个句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朗读起来也就不一样。只要把自己感悟到的读出来,老师就及时给予肯定。学生把欣赏文字美,想象画面美,甚至字里行间的意境美都通过感情朗读给展现了出来。同时作者这种遣词造句的表达方法也使小读者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读懂课文感受美
阅读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钓鱼的启示》一文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父亲说的话,父亲的话中蕴含着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内在美。如何让学生去理解发现这种最崇高的美呢?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教师必须把学生自学、自悟,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发现。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自由读4――9自然段。这一部分的内容是: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10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钓鱼的启示语文说课稿5一、说教材:
《钓鱼的启示》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专题是“生活中的启示”。本文是由"钓鱼"和"启示"两部分组成的。主要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正是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那就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本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仍有难度。特别是启示部分爸爸告诫的话,学生受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交接、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词语。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教学重点:
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父亲对“我”的教导,作者受到启示部分。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名言警句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本文的特点,我选择教法如下:1、以读为主,读思结合法。在教学钓鱼和放鱼的部分,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从而体会人物心理。2、小组合作交流法。在教学“启示”部分,由于是本课的难点,我采用小组交流、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合作,学会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流程
下面我说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这节课应以培养学生发现美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活用教材,突破教材。通过课件的适当穿插,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情景导入欣赏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美妙的画面往往叫人赏心悦目。欣赏美、品味美将能净化人的灵魂。”此时出示月夜图,学生欣赏着皎洁、清柔似水的月夜图。同时提出:“在这样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会有一个怎样美丽的故事发生?”
1.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在此我设计的默读环节,是因为默读是小学高年级培养学生快速读书的一种方法。在此让学生得到练习。并让学生找出有关描写月夜的片段,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然后提问:“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下,作者的心情也很美,是为什么呢?”学生能够说出“因为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我紧接着问“作者是怎样钓到的鱼?”要求学生找出描写作者钓到鱼的句子:“过了好长时间……”让学生读出钓到鱼是很不容易的。这样为后面作者舍不得放掉鱼做铺垫。
3.接着我再次引出:“作者这么费力钓到了一条什么样的鱼?”要求学生找出描写作者钓到的鲈鱼的句子:“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地翕动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指导学生读出作者此时的心情。
在这一部分朗读时,同样一个句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朗读起来也就不一样。只要把自己感悟到的读出来,老师就及时给予肯定。学生把欣赏文字美,想象画面美,甚至字里行间的意境美都通过感情朗读给展现了出来。
二.读懂课文感受美
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父亲说的话,父亲的话中蕴含着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内在美。如何让学生去理解发现这种最崇高的美呢?”教师必须把学生自学、自悟,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发现。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自由读4――9自然段。
课文中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我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儿子说的话的语气,感知人物心理活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在学生入情入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读读、议议、想想。这样学生就更深入课文内容了。小组再讨论:如果你就是这位父亲,在此情况下你怎样劝这个孩子放弃这条鱼?学生各抒己见,会找到更多、更充分的理由来说服儿子。从而深刻地体会出父亲此时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是对儿子的关爱,另一方面又要态度坚定地严格要求儿子,在道德是非面前必须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学生再读这段时,把“儿子”内心感受淋漓尽致地给表现了出来。从而体会到父亲的言行是多么的高尚多么的美丽。
通过组织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从小应该不贪便宜、诚实守纪、有道德。
三.理解升华表达美
在学生还沉醉在感悟父亲的行为美,感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美的时候,引入“正是父亲的严格教导,为作者 了一个美丽的人生。34年后作者事业有成,那是因为他的人生旅途中遇到过很多的“诱惑”,但是回想起父亲的话他学会了放弃。”(学生讨论:“诱惑”可能指什么?)我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你们很可能遇到过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和作者34年前的选择一样吗?”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这样,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的人生。
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出示孟德斯鸠的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老师和学生一起注视着,默念着这句话。我相信道德美的丰碑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筑起。
《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让我们的学生领略到美的故事,走进文中人物美的人生,感悟道德实践之美,做一个带给祖国,带给他人美的人;
作业布置:
1.摘录文中优美词句。
2.将文中某句话改写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
3.搜集有关道德的名人名言。
板书设计:
13.钓鱼的启示
钓鱼 启示
大、美(得意)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
爸爸要我放鱼(急切)与非的问题,实践
再三肯求(委屈、难受)起来却很难。
放鱼(依依不舍)
钓鱼的启示语文说课稿6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文质兼美,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而且很深奥。这篇课文作者用抒情的笔调回忆了一个钓鱼的故事: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父亲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使“我”从中获得终身难忘的启示的事,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从钓鱼到放鱼,最后写34年后的启示。最后一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课文蕴藏的、倡导的道德品质都是现代社会所呼唤、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如规则意识、如诚实守纪、如不为名利所惑等等。
(二)、学习目标
1、理解父亲没有商量的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2、联系实际理解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的含义,懂得从小受到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鱼”的诱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4、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三)、教学重点
1、理解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二、说教学方法
(一)、我先说一说为了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所尝试的一些做法:由于这是第二课时,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已经在第一课时有所了解,所以我就让学生在回顾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直接导入新课。
课的开始,我借助“这一次钓鱼给了我什么启示?”这一问题让学生读出父亲曾经告诫我的话“道德只量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让难点在课的一开始就和学生见面,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对这一启示有个初步的概念。为了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这一难点,我分两个层次让学生由浅入深地体会。首先是站在父亲的角度来理解,我让学生通过读父亲决定让“我”放鱼这句话明白:在放不放鱼这件事上,怎样才是“是”,怎样是“非”,然后通过抓重点词“盯”、“好一会儿”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在决定让“我”放鱼时复杂的心理活动,或者说是曾经犹豫过,通过父亲决定放不放鱼的矛盾让学生第一次感受到“道德只量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其次是站在文中“我”在角度来体会:在学生已经充分掌握了“我”不愿意放鱼的三个理由,并与父亲几经争辩甚至是乞求仍不能使父亲改变主意之后,迫于父亲的威严的“我”只好将鲈鱼放回湖中,通过体验“我”把鱼放回湖中的沮丧和无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道德只量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一难点。2、再谈一谈感受体验朗读方法的指导:钓鱼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是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熟读积累。感悟体验方法的引导上力求符合文本特点。我所尝试的:一是整体感受法。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体验法。课文对 “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角色着墨虽然不多,但对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三是想象体验法。如对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引导想象父亲此时是怎么想的?又如“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么说? 四是移情体验法。父亲的“不容争辩 ”,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年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
3、最后谈一谈在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所进行的一些尝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我力求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身实际,借助对话还原生活,例如为了引导学生理解“那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我先让学生思考:对于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来说,可能面对哪些利益的诱惑?学生借助这一问题的理解自然很快地找到了生活中这“鱼”的所指,再让他们谈: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类似诱惑人的“鱼”吗,难度就就减小了。
钓鱼的启示语文说课稿7一、说教材
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的《钓鱼的启示》,它讲述了作者30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一起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离鲈鱼捕捞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了湖里。这件事情让我受益终身。它是一篇适合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好教材。
二、说学情
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一些学习方法,初步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钓鱼的启示》这节课情节性强,语言质朴,含义深刻,学生爱读,但不一定读得懂。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凭借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然后再带领学生走出课本去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怎样处理利益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三、说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把握和学情的分析,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标示出发,制定了以下午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2、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过程。
3、理解父亲没有商量的余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里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受到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自觉抵制各种“鱼”诱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心理变化。感悟文章中做人的深刻的道理
教学难点:精读重点语句和段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五、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采用以下的教法:
1、情景教学法:教师通过导入并恰当的运用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很快入境动情。
2、朗读感悟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情感。教师运用语言渲染,引导想象,鼓励学生多读多想,读思结合,以此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及其段落。
六、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自悟,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
七、说教学过程
《钓鱼的启示》一课,应以培养学生发现美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活用教材,突破教材。通过课件的适当穿插,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情景导入发现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幻灯片播放月夜图,伴着优美的乐曲,学生欣赏皎洁、清柔似水的月夜图画。让画面定格在一幅和课文内容吻合的幻灯片上。“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你能找出课文中描写这种情景的句子吗?这么美的月色,谁能将这种美妙读出来?”学生迅速找出了文中描写月夜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起来。给学生个性化朗读创设了一个展示平台。同样一个句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朗读起来也就不一样。学生把意境美和文字美,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充分展示出来了。同时也把学生带入月夜的故事里去了
(二)以读为本感受美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样美好的夜晚,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让学生初读感知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新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故事有了初步的理解。
2、品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幻灯片出示阅读提示:
(1)默读课文1—3自然段(钓鱼部分),边读边想:“我”钓到大鲈鱼的时候,“我”和“父亲”是什么样的心情?
(2)、自由朗读课文4——9自然段(放鱼部分),“我”钓到一条大鲈鱼时,父亲和“我”都很得意,而面对到手的这条大鲈鱼,我们面临着一个什么难题?面对这个难题,我和父亲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同桌交流。
(3)、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不同的心理和态度。(教师也扮演角色参与其中。)
爸爸:“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语气坚决肯定)
孩子:“爸爸!为什么?”(急切)
爸爸:“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平静)
孩子:“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大声争辩委屈)
通过以上朗读,从“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中的“得”字感受父亲态度的坚决,从父亲的一声“孩子”去感受父亲对“我”的温柔和深情,体会其矛盾的心理和实践道德的决心。)
3、浏览课文第3——9自然段,小组讨论,归纳出“钓鱼—放鱼”时“我”的心里变化过程:惊喜——惊讶——委屈——无可奈何
(得意)(急切)(难受)(依依不舍)
(设计意图:把读书的时间交给学生,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合作探究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4、品析重点句(10——11自然段启示部分)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里的“鱼”是指什么?作者最后对父亲的行为会怀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理解“诱惑人的鱼”的特殊的含义:荣誉、权利、金钱、地位等吸引人的、让人追逐的利益。体会到父亲的管教让“我”有了抵制诱惑的能力,作者对父亲会心存感激。)
(三)、理解感悟升华美
当学生还沉浸在感悟父亲的行为美,感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美的时候,我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你们很可能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开去,在个人利益和道德之间,我们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道德。这样,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学会做人。
最后出示孟德斯鸠的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此时,文字静静地定格在屏幕之上,字大而鲜明。教室里是那么的静,老师和学生一起注视着,默念着这句话。我相信道德美的丰碑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筑起。
钓鱼的启示语文说课稿8一、说教材及教学目标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第29课《钓鱼的启示》。这是今年的新增篇目。这篇精读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的启示一事,从而说明一个人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钓鱼过程中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启示部分的句子比较难懂又包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课文蕴藏的、倡导的道德品质都是现代社会所呼唤、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如规则意识、如诚实守纪、如不为名利所惑等等。
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朗读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从小进行道德实践对人一生成长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确定为:读中感悟文中深刻的做人道理。教学难点为:理解“父亲”告诫“我”的一段话。
二、说教法及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既是对话就不能训话,就不是教师一相情愿地在说教在传授,而是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从而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去朗读、去感悟、去探究、去积累、去运用,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基于以上认识,我采用以下方法来展开课堂教学。
1、导入。
采用为同学介绍文中的小主人公为开场白,既让学生明确课文的写作背景,又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
2、检查预习情况
首先出示本课带生字的词,让学生认读,领读,同桌互相读;接着请学生说说难记的字及容易写错的字,教师并加以总结强调;最后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按先写什么?在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顺序说)
3、新授——研读课文。
①默读课文,以达到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的目的。
②读是语文教学永远不变的一剂良方。读中理解,读中生情,读中感悟,读中也在积累内化语言。因此,我将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反复地、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读中感受夜晚的美景,体验“我”和“父亲”的心情的变化,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领悟“父亲”告诫中深刻的做人道理。
③“钓鱼”部分采用抓重点句,创设情景,让学生角色置换,把自己当成文中人物去感悟去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语言文字和训练口头表达的双重目的。
4、悬念式结尾
在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两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爸爸的坚持下,放回了湖里,这一过程并没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发?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5、作业。
作业布置一为与自己的父亲讨论,交流自己对本文的阅读感受,既复习巩固了课文,也是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反馈;二为推荐阅读篇目《中彩那天》(文旨类同),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学语文用语文,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第二篇:钓鱼的启示语文说课稿
钓鱼的启示语文说课稿7篇
钓鱼的启示语文说课稿1
一、设计理念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在自读的基础上自悟,培养听说读书的能力,激发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质兼美,作者用抒情的笔触,讲述了一个钓鱼的故事,用烘托的手法,刻画了一个自觉遵守规则的好爸爸形象,使学生懂得,自觉遵守规则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修养。作者对詹姆斯的心理变化写得特别细腻,教学中应着重感受他从激动到泪丧再到悲哀的感情变化,从而体会到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三:教法学法
灵活多样说教法探究合作学习法: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注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解决学习的重点。
主动参与说学法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带讲,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升华体验,尝试实践。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对课文的理解,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现的生词。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
3、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感悟的同时将学文与导行相结合,使学生懂得如何结合实际遵守规则。
本课的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句,体会詹姆斯钓到鲈鱼和放鱼的心情变化,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五、教学流程及设想
接下来,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流程。
1.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詹姆斯在与父亲的一次钓鱼中收获了终生有益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呢?
(设计思路:学生在第一课时已初步感知课文,这里从结论入手,既勾起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回忆,又提示学生寻找詹姆斯得到启示的心理历程,进一步探讨课文的内涵。)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部分,要求学生完成两个目标,
一、复习本课的生字词;
二、这次钓鱼与以前有什么不同。
在字词教学上,采用读讲读默的方式,先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讲一讲比较难写或者难读的字,然后再齐读,难写的可以在边上写一写,最后默一默,错的订正好,并且在书本上圈出来。第二个要求,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也应该培养起来,大部分孩子通过阅读都能说出来。这次与上次最大的不同在于钓到的鱼又放了,在此时我问学生一句:如果是你,你是愿意放,还是不愿意放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
然后让学生表达观点后从文章中找出自己的理由,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纷纷在书上圈圈画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分析学习。
3、细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整体----部分----整体
在教学过程中,用一个能统领全文的大问题来引导学生学文,即: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我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课后题(1)]为了帮助学生有效解决这个大问题,我在教学中又预设了三个小问题来引导学生抓住文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实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这三个小问题是
钓鱼的启示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文质兼美,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而且很深奥。这篇课文作者用抒情的笔调回忆了一个钓鱼的故事: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父亲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使“我”从中获得终身难忘的启示的事,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从钓鱼到放鱼,最后写34年后的启示。最后一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课文蕴藏的、倡导的道德品质都是现代社会所呼唤、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如规则意识、如诚实守纪、如不为名利所惑等等。
(二)、学习目标
1、理解父亲没有商量的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2、联系实际理解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的含义,懂得从小受到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鱼”的诱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4、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三)、教学重点
1、理解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四)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二、说教学方法
(一)、我先说一说为了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所尝试的一些做法:由于这是第二课时,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已经在第一课时有所了解,所以我就让学生在回顾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直接导入新课。课的开始,我借助“这一次钓鱼给了我什么启示?”这一问题让学生读出父亲曾经告诫我的话“道德只量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让难点在课的一开始就和学生见面,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对这一启示有个初步的概念。为了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这一难点,我分两个层次让学生由浅入深地体会。首先是站在父亲的角度来理解,我让学生通过读父亲决定让“我”放鱼这句话明白:在放不放鱼这件事上,怎样才是“是”,怎样是“非”,然后通过抓重点词“盯”、“好一会儿”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在决定让“我”放鱼时复杂的心理活动,或者说是曾经犹豫过,通过父亲决定放不放鱼的矛盾让学生第一次感受到“道德只量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其次是站在文中“我”在角度来体会:在学生已经充分掌握了“我”不愿意放鱼的三个理由,并与父亲几经争辩甚至是乞求仍不能使父亲改变主意之后,迫于父亲的威严的“我”只好将鲈鱼放回湖中,通过体验“我”把鱼放回湖中的沮丧和无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道德只量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一难点。
2、再谈一谈感受体验朗读方法的指导:钓鱼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是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熟读积累。感悟体验方法的引导上力求符合文本特点。我所尝试的:一是整体感受法。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体验法。课文对“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角色着墨虽然不多,但对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三是想象体验法。如对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引导想象父亲此时是怎么想的?又如“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么说?四是移情体验法。父亲的“不容争辩”,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年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
3、最后谈一谈在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所进行的一些尝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我力求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身实际,借助对话还原生活,例如为了引导学生理解“那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我先让学生思考:对于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来说,可能面对哪些利益的诱惑?学生借助这一问题的理解自然很快地找到了生活中这“鱼”的所指,再让他们谈: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类似诱惑人的“鱼”吗,难度就就减小了。
钓鱼的启示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及学情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第四组的课文,本组教材围绕着“生活中的启示”选编了四篇文章,每篇文章都包含着深刻的做人哲理。《钓鱼的启示》是一篇论理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正是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那就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钓鱼过程中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启示部分的句子比较难懂又包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课文蕴藏的、倡导的道德品质都是现代社会所呼唤、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如规则意识、如诚实守纪、如不为名利所惑等等。
《钓鱼的启示》设计在本册的第四组课文的第一篇,主要是检验一下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本教学设计基于“研究性阅读”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阅读课堂教学新模式。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表述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钓鱼的启示》情节性强,语言质朴,含义深刻,学生爱读、能读,但不一定读得懂。幸好课文有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的重点句,教学中可以凭借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首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为文本中的人和事所感动,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然后要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这本特殊的书中有所发现,得到启发,感悟无私处事、诚实做人的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学生能正确无误地认读20个生字,会写其中的14个字,掌握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
3、通过朗读、默读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初步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三、说重点、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本课的难点是理解本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理解“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上述教材及学生情况的分析,谈谈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字词。
1、教师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预设学生提问:为什么钓鱼会使人从中受到启示?会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2、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3、指名分段读课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个别学生不能准确理解的词进行指导,如“涟漪、小心翼翼、皎洁、乞求、不容争辩、诱惑、抉择、告戒”等。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在朗读课文中理解和学会字词)
二、熟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
1、提示阅读:请用心读课文的钓鱼部分1—3自然段,边读边想:“我”钓到鱼时是什么样的心情?父亲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默读课文1—3自然段,划出相关的语句,并在重点词下打上重点号。)
2、在“我”钓到鱼时,父亲和“我”都很得意,而面对着到手的这条大鲈鱼,我们却没得意多久就面临着一个难题?(学生再读课文,讨论面临什么问题?预设:对这条鲈鱼是放还是留?)
3、面对这个难题,父亲的态度是怎样的?父亲做出决定是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得”字感受父亲态度的坚决,从父亲的一声“孩子”去感受父亲对“我”的温柔和深情,体会其矛盾的心理和实践道德的决心。)
4、组织交流:对于父亲的决定,“我”是一种什么态度呢?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学生梳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我”为什么不想放鱼?父亲为什么坚决要“我”放?从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学生抓住主要词句总结“我”不愿意放鲈鱼的原因。在教师的引导下由父亲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感受父亲对“我”的教育和爱。)
(设计意图:把读书的时间交给学生,把读书的权离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5、启发思考:“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里的“鱼”是指什么?作者最后对父亲的行为会怀着怎样的感情?(学生讨论理解“诱惑人的鱼”的特殊的含义:荣誉、权利、名利等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体会到父亲的管教让“我”有了抵制诱惑的能力,作者对父亲肯定会心存感激。)
三、拓展延伸,深入体会
拓展: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这时你会怎么做?(学生思考问题,交流自己的看法,明确在具体事件中所体现出的道德的“是”与“非”。)
(设计意图:语文课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说板书
钓鱼的启示
钓鱼 得意
急切
放鱼 乞求、委屈、难受
无奈、依依不舍
获得启示 感激
合村小学
张富财
钓鱼的启示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钓鱼的启示》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专题是“生活中的启示”。本文是由"钓鱼"和"启示"两部分组成的。主要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正是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那就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本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仍有难度。特别是启示部分爸爸告诫的话,学生受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交接、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词语。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教学重点:
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父亲对“我”的教导,作者受到启示部分。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名言警句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本文的特点,我选择教法如下:
1、以读为主,读思结合法。在教学钓鱼和放鱼的部分,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从而体会人物心理。
2、小组合作交流法。在教学“启示”部分,由于是本课的难点,我采用小组交流、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合作,学会解决问题。
六、说教学流程
下面我说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这节课应以培养学生发现美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活用教材,突破教材。通过课件的适当穿插,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情景导入欣赏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美妙的画面往往叫人赏心悦目。欣赏美、品味美将能净化人的灵魂。”此时出示月夜图,学生欣赏着皎洁、清柔似水的月夜图。同时提出:“在这样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会有一个怎样美丽的故事发生?”
1.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在此我设计的默读环节,是因为默读是小学高年级培养学生快速读书的一种方法。在此让学生得到练习。并让学生找出有关描写月夜的片段,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然后提问:“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下,作者的心情也很美,是为什么呢?”学生能够说出“因为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我紧接着问“作者是怎样钓到的鱼?”要求学生找出描写作者钓到鱼的句子:“过了好长时间……”让学生读出钓到鱼是很不容易的。这样为后面作者舍不得放掉鱼做铺垫。
3.接着我再次引出:“作者这么费力钓到了一条什么样的鱼?”要求学生找出描写作者钓到的鲈鱼的句子:“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地翕动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指导学生读出作者此时的心情。
在这一部分朗读时,同样一个句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朗读起来也就不一样。只要把自己感悟到的读出来,老师就及时给予肯定。学生把欣赏文字美,想象画面美,甚至字里行间的意境美都通过感情朗读给展现了出来。
二)读懂课文感受美
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父亲说的话,父亲的话中蕴含着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内在美。如何让学生去理解发现这种最崇高的美呢?”教师必须把学生自学、自悟,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发现。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自由读4――9自然段。
课文中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我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儿子说的话的语气,感知人物心理活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在学生入情入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读读、议议、想想。这样学生就更深入课文内容了。小组再讨论:如果你就是这位父亲,在此情况下你怎样劝这个孩子放弃这条鱼?学生各抒己见,会找到更多、更充分的理由来说服儿子。从而深刻地体会出父亲此时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是对儿子的关爱,另一方面又要态度坚定地严格要求儿子,在道德是非面前必须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学生再读这段时,把“儿子”内心感受淋漓尽致地给表现了出来。从而体会到父亲的言行是多么的高尚多么的美丽。
通过组织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从小应该不贪便宜、诚实守纪、有道德。
三)理解升华表达美
在学生还沉醉在感悟父亲的行为美,感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美的时候,引入“正是父亲的严格教导,为作者了一个美丽的人生。34年后作者事业有成,那是因为他的人生旅途中遇到过很多的“诱惑”,但是回想起父亲的话他学会了放弃。”(学生讨论:“诱惑”可能指什么?)我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你们很可能遇到过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和作者34年前的选择一样吗?”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这样,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的人生。
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出示孟德斯鸠的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老师和学生一起注视着,默念着这句话。我相信道德美的丰碑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筑起。
《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让我们的学生领略到美的故事,走进文中人物美的人生,感悟道德实践之美,做一个带给祖国,带给他人美的人;
作业布置:
1.摘录文中优美词句。
2.将文中某句话改写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
3.搜集有关道德的名人名言。
板书设计:
13.钓鱼的启示
钓鱼启示
大、美(得意)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
爸爸要我放鱼(急切)与非的问题,实践
再三肯求(委屈、难受)起来却很难。
放鱼(依依不舍)
钓鱼的启示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的《钓鱼的启示》,它讲述了作者30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一起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离鲈鱼捕捞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了湖里。这件事情让我受益终身。它是一篇适合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好教材。
二、说学情
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一些学习方法,初步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钓鱼的启示》这节课情节性强,语言质朴,含义深刻,学生爱读,但不一定读得懂。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凭借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然后再带领学生走出课本去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怎样处理利益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三、说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把握和学情的分析,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标示出发,制定了以下午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2、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过程。
3、理解父亲没有商量的余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里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受到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自觉抵制各种“鱼”诱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心理变化。感悟文章中做人的深刻的道理
教学难点:精读重点语句和段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五、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采用以下的教法:
1、情景教学法:教师通过导入并恰当的运用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很快入境动情。
2、朗读感悟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情感。教师运用语言渲染,引导想象,鼓励学生多读多想,读思结合,以此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及其段落。
六、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自悟,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
七、说教学过程
《钓鱼的启示》一课,应以培养学生发现美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活用教材,突破教材。通过课件的适当穿插,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情景导入发现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幻灯片播放月夜图,伴着优美的乐曲,学生欣赏皎洁、清柔似水的月夜图画。让画面定格在一幅和课文内容吻合的幻灯片上。“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你能找出课文中描写这种情景的句子吗?这么美的月色,谁能将这种美妙读出来?”学生迅速找出了文中描写月夜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起来。给学生个性化朗读创设了一个展示平台。同样一个句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朗读起来也就不一样。学生把意境美和文字美,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充分展示出来了。同时也把学生带入月夜的故事里去了
(二)以读为本感受美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样美好的夜晚,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让学生初读感知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新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故事有了初步的理解。
2、品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幻灯片出示阅读提示:
(1)默读课文1—3自然段(钓鱼部分),边读边想:“我”钓到大鲈鱼的时候,“我”和“父亲”是什么样的心情?
(2)、自由朗读课文4——9自然段(放鱼部分),“我”钓到一条大鲈鱼时,父亲和“我”都很得意,而面对到手的这条大鲈鱼,我们面临着一个什么难题?面对这个难题,我和父亲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同桌交流。
(3)、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不同的心理和态度。(教师也扮演角色参与其中。)
爸爸:“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语气坚决肯定)
孩子:“爸爸!为什么?”(急切)
爸爸:“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平静)
孩子:“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大声争辩委屈)
通过以上朗读,从“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中的“得”字感受父亲态度的坚决,从父亲的一声“孩子”去感受父亲对“我”的温柔和深情,体会其矛盾的心理和实践道德的决心。)
3、浏览课文第3——9自然段,小组讨论,归纳出“钓鱼—放鱼”时“我”的心里变化过程:惊喜——惊讶——委屈——无可奈何
(得意)(急切)(难受)(依依不舍)
(设计意图:把读书的时间交给学生,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合作探究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4、品析重点句(10——11自然段启示部分)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里的“鱼”是指什么?作者最后对父亲的行为会怀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理解“诱惑人的鱼”的特殊的含义:荣誉、权利、金钱、地位等吸引人的、让人追逐的利益。体会到父亲的管教让“我”有了抵制诱惑的能力,作者对父亲会心存感激。)
(三)、理解感悟升华美
当学生还沉浸在感悟父亲的行为美,感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美的时候,我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你们很可能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开去,在个人利益和道德之间,我们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道德。这样,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学会做人。
最后出示孟德斯鸠的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此时,文字静静地定格在屏幕之上,字大而鲜明。教室里是那么的静,老师和学生一起注视着,默念着这句话。我相信道德美的丰碑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筑起。
钓鱼的启示语文说课稿6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七册第八单元的课文。它是一篇论理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正是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那就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教师教学用书的提示,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掌握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以下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小语课本中入选的教材,多是经过千锤百练,反复推敲的名篇佳作,其文质兼优,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审美资源。其审美点也往往与语文知识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钓鱼的启示》正是对学生美育的好教材。
执教《钓鱼的启示》一课,应以培养学生发现美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活用教材,突破教材。通过课件的适当穿插,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情景导入欣赏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美妙的画面往往叫人赏心悦目。欣赏美、品味美将能净化人的灵魂。”在我语音未断的导语后便点击鼠标,伴着优美的乐曲,几幅精美的月夜图出现在大屏幕上,学生入神的欣赏着皎洁、清柔似水的月夜图。同时提出:“在这样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会有一个怎样美丽的故事发生?”音乐袅袅,余味悠悠……这时,稍一转曲,开始播放课文第二自然段的配乐范读。录音结束,学生自然陶醉其中,我也由心醉转入感叹,进而启发学生:“这么美的月色,谁能将这种美妙给读出来,让大家欣赏。”学生迅速找出了文中描写月夜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起来。之后,又给学生个性化朗读创设了一个展示平台。“谁愿意到前面来配上音乐朗读?”同学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同样一个句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朗读起来也就不一样。只要把自己感悟到的读出来,老师就及时给予肯定。学生把欣赏文字美,想象画面美,甚至字里行间的意境美都通过感情朗读给展现了出来。同时作者这种遣词造句的表达方法也使小读者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读懂课文感受美
阅读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钓鱼的启示》一文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父亲说的话,父亲的话中蕴含着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内在美。如何让学生去理解发现这种最崇高的美呢?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教师必须把学生自学、自悟,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发现。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自由读4――9自然段。这一部分的内容是: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10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钓鱼的启示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及教学目标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第29课《钓鱼的启示》。这是今年的新增篇目。这篇精读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的启示一事,从而说明一个人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钓鱼过程中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启示部分的句子比较难懂又包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课文蕴藏的、倡导的道德品质都是现代社会所呼唤、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如规则意识、如诚实守纪、如不为名利所惑等等。
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朗读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从小进行道德实践对人一生成长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确定为:读中感悟文中深刻的做人道理。教学难点为:理解“父亲”告诫“我”的一段话。
二、说教法及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既是对话就不能训话,就不是教师一相情愿地在说教在传授,而是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从而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去朗读、去感悟、去探究、去积累、去运用,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基于以上认识,我采用以下方法来展开课堂教学。
1、导入。
采用为同学介绍文中的小主人公为开场白,既让学生明确课文的写作背景,又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
2、检查预习情况
首先出示本课带生字的词,让学生认读,领读,同桌互相读;接着请学生说说难记的字及容易写错的字,教师并加以总结强调;最后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按先写什么?在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顺序说)
3、新授——研读课文。
①默读课文,以达到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的目的。
②读是语文教学永远不变的一剂良方。读中理解,读中生情,读中感悟,读中也在积累内化语言。因此,我将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反复地、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读中感受夜晚的美景,体验“我”和“父亲”的心情的变化,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领悟“父亲”告诫中深刻的做人道理。
③“钓鱼”部分采用抓重点句,创设情景,让学生角色置换,把自己当成文中人物去感悟去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语言文字和训练口头表达的双重目的。
4、悬念式结尾
在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两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爸爸的坚持下,放回了湖里,这一过程并没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发?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5、作业。
作业布置一为与自己的父亲讨论,交流自己对本文的阅读感受,既复习巩固了课文,也是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反馈;二为推荐阅读篇目《中彩那天》(文旨类同),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学语文用语文,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第三篇:语文《钓鱼的启示》说课稿
语文《钓鱼的启示》说课稿
语文《钓鱼的启示》说课稿1
一、设计理念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在自读的基础上自悟,培养听说读书的能力,激发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质兼美,作者用抒情的笔触,讲述了一个钓鱼的故事,用烘托的手法,刻画了一个自觉遵守规则的好爸爸形象,使学生懂得,自觉遵守规则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修养。作者对詹姆斯的心理变化写得特别细腻,教学中应着重感受他从激动到泪丧再到悲哀的感情变化,从而体会到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三:教法学法
灵活多样说教法探究合作学习法: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注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解决学习的重点。
主动参与说学法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带讲,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升华体验,尝试实践。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对课文的理解,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现的生词。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
3、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感悟的同时将学文与导行相结合,使学生懂得如何结合实际遵守规则。
本课的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句,体会詹姆斯钓到鲈鱼和放鱼的心情变化,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五、教学流程及设想
接下来,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流程。
1.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詹姆斯在与父亲的一次钓鱼中收获了终生有益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呢?
(设计思路:学生在第一课时已初步感知课文,这里从结论入手,既勾起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回忆,又提示学生寻找詹姆斯得到启示的心理历程,进一步探讨课文的内涵。)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部分,要求学生完成两个目标,一、复习本课的生字词。二、这次钓鱼与以前有什么不同。
在字词教学上,采用读讲读默的方式,先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讲一讲比较难写或者难读的字,然后再齐读,难写的可以在边上写一写,最后默一默,错的订正好,并且在书本上圈出来。第二个要求,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也应该培养起来,大部分孩子通过阅读都能说出来。这次与上次最大的不同在于钓到的鱼又放了,在此时我问学生一句:如果是你,你是愿意放,还是不愿意放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
然后让学生表达观点后从文章中找出自己的理由,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纷纷在书上圈圈画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分析学习。
3、细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整体----部分----整体
在教学过程中,用一个能统领全文的大问题来引导学生学文,即: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我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课后题(1)]为了帮助学生有效解决这个大问题,我在教学中又预设了三个小问题来引导学生抓住文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实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这三个小问题是
语文《钓鱼的启示》说课稿2
一、说教材及教学目标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第29课《钓鱼的启示》。这是今年的新增篇目。这篇精读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的启示一事,从而说明一个人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钓鱼过程中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启示部分的句子比较难懂又包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课文蕴藏的、倡导的道德品质都是现代社会所呼唤、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如规则意识、如诚实守纪、如不为名利所惑等等。
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朗读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从小进行道德实践对人一生成长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确定为:读中感悟文中深刻的做人道理。教学难点为:理解“父亲”告诫“我”的一段话。
二、说教法及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既是对话就不能训话,就不是教师一相情愿地在说教在传授,而是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从而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去朗读、去感悟、去探究、去积累、去运用,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基于以上认识,我采用以下方法来展开课堂教学。
1、导入。
采用为同学介绍文中的小主人公为开场白,既让学生明确课文的写作背景,又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
2、检查预习情况
首先出示本课带生字的词,让学生认读,领读,同桌互相读;接着请学生说说难记的字及容易写错的字,教师并加以总结强调;最后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按先写什么?在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顺序说)
3、新授——研读课文。
①默读课文,以达到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的目的。
②读是语文教学永远不变的一剂良方。读中理解,读中生情,读中感悟,读中也在积累内化语言。因此,我将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反复地、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读中感受夜晚的美景,体验“我”和“父亲”的心情的变化,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领悟“父亲”告诫中深刻的做人道理。
③“钓鱼”部分采用抓重点句,创设情景,让学生角色置换,把自己当成文中人物去感悟去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语言文字和训练口头表达的.双重目的。
4、悬念式结尾
在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两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爸爸的坚持下,放回了湖里,这一过程并没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发?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5、作业。
作业布置一为与自己的父亲讨论,交流自己对本文的阅读感受,既复习巩固了课文,也是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反馈;二为推荐阅读篇目《中彩那天》(文旨类同),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学语文用语文,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语文《钓鱼的启示》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文质兼美,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而且很深奥。这篇课文作者用抒情的笔调回忆了一个钓鱼的故事: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父亲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使“我”从中获得终身难忘的启示的事,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从钓鱼到放鱼,最后写34年后的启示。最后一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课文蕴藏的、倡导的道德品质都是现代社会所呼唤、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如规则意识、如诚实守纪、如不为名利所惑等等。
(二)、学习目标
1、理解父亲没有商量的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2、联系实际理解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的含义,懂得从小受到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鱼”的诱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4、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三)、教学重点
1、理解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二、说教学方法
(一)、我先说一说为了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所尝试的一些做法:由于这是第二课时,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已经在第一课时有所了解,所以我就让学生在回顾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直接导入新课。课的开始,我借助“这一次钓鱼给了我什么启示?”这一问题让学生读出父亲曾经告诫我的话“道德只量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让难点在课的一开始就和学生见面,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对这一启示有个初步的概念。为了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这一难点,我分两个层次让学生由浅入深地体会。首先是站在父亲的角度来理解,我让学生通过读父亲决定让“我”放鱼这句话明白:在放不放鱼这件事上,怎样才是“是”,怎样是“非”,然后通过抓重点词“盯”、“好一会儿”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在决定让“我”放鱼时复杂的心理活动,或者说是曾经犹豫过,通过父亲决定放不放鱼的矛盾让学生第一次感受到“道德只量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其次是站在文中“我”在角度来体会:在学生已经充分掌握了“我”不愿意放鱼的三个理由,并与父亲几经争辩甚至是乞求仍不能使父亲改变主意之后,迫于父亲的威严的“我”只好将鲈鱼放回湖中,通过体验“我”把鱼放回湖中的沮丧和无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道德只量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一难点。
2、再谈一谈感受体验朗读方法的指导:钓鱼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是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熟读积累。感悟体验方法的引导上力求符合文本特点。我所尝试的:一是整体感受法。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体验法。课文对 “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角色着墨虽然不多,但对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三是想象体验法。如对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引导想象父亲此时是怎么想的?又如“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么说? 四是移情体验法。父亲的“不容争辩 ”,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年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
3、最后谈一谈在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所进行的一些尝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我力求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身实际,借助对话还原生活,例如为了引导学生理解“那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我先让学生思考:对于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来说,可能面对哪些利益的诱惑?学生借助这一问题的理解自然很快地找到了生活中这“鱼”的所指,再让他们谈: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类似诱惑人的“鱼”吗,难度就就减小了。
语文《钓鱼的启示》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的《钓鱼的启示》,它讲述了作者30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一起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离鲈鱼捕捞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了湖里。这件事情让我受益终身。它是一篇适合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好教材。
二、说学情
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一些学习方法,初步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钓鱼的启示》这节课情节性强,语言质朴,含义深刻,学生爱读,但不一定读得懂。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凭借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然后再带领学生走出课本去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怎样处理利益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三、说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把握和学情的分析,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标示出发,制定了以下午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2、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过程。
3、理解父亲没有商量的余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里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受到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自觉抵制各种“鱼”诱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心理变化。感悟文章中做人的深刻的道理
教学难点:精读重点语句和段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五、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采用以下的教法:
1、情景教学法:教师通过导入并恰当的运用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很快入境动情。
2、朗读感悟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
的阅读实践。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情感。教师运用语言渲染,引导想象,鼓励学生多读多想,读思结合,以此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及其段落。
六、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自悟,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
七、说教学过程
《钓鱼的启示》一课,应以培养学生发现美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活用教材,突破教材。通过课件的适当穿插,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情景导入发现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幻灯片播放月夜图,伴着优美的乐曲,学生欣赏皎洁、清柔似水的月夜图画。让画面定格在一幅和课文内容吻合的幻灯片上。“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你能找出课文中描写这种情景的句子吗?这么美的月色,谁能将这种美妙读出来?”学生迅速找出了文中描写月夜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起来。给学生个性化朗读创设了一个展示平台。同样一个句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朗读起来也就不一样。学生把意境美和文字美,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充分展示出来了。同时也把学生带入月夜的故事里去了
(二)以读为本感受美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样美好的夜晚,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让学生初读感知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新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故事有了初步的理解。
2、品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幻灯片出示阅读提示:
(1)默读课文1—3自然段(钓鱼部分),边读边想:“我”钓到大鲈鱼的时候,“我”和“父亲”是什么样的心情?
(2)、自由朗读课文4——9自然段(放鱼部分),“我”钓到一条大鲈鱼时,父亲和“我”都很得意,而面对到手的这条大鲈鱼,我们面临着一个什么难题?面对这个难题,我和父亲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同桌交流。
(3)、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不同的心理和态度。(教师也扮演角色参与其中。)
爸爸:“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语气坚决肯定)
孩子:“爸爸!为什么?”(急切)
爸爸:“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平静)
孩子:“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大声争辩委屈)
通过以上朗读,从“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中的“得”字感受父亲态度的坚决,从父亲的一声“孩子”去感受父亲对“我”的温柔和深情,体会其矛盾的心理和实践道德的决心。)
3、浏览课文第3——9自然段,小组讨论,归纳出“钓鱼—放鱼”时“我”的心里变化过程:惊喜——惊讶——委屈——无可奈何
(得意)(急切)(难受)(依依不舍)
(设计意图:把读书的时间交给学生,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合作探究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4、品析重点句(10——11自然段启示部分)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里的“鱼”是指什么?作者最后对父亲的行为会怀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理解“诱惑人的鱼”的特殊的含义:荣誉、权利、金钱、地位等吸引人的、让人追逐的利益。体会到父亲的管教让“我”有了抵制诱惑的能力,作者对父亲会心存感激。)
(三)、理解感悟升华美
当学生还沉浸在感悟父亲的行为美,感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美的时候,我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你们很可能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开去,在个人利益和道德之间,我们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道德。这样,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学会做人。
最后出示孟德斯鸠的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此时,文字静静地定格在屏幕之上,字大而鲜明。教室里是那么的静,老师和学生一起注视着,默念着这句话。我相信道德美的丰碑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筑起。
语文《钓鱼的启示》说课稿5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七册第八单元的课文。它是一篇论理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正是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那就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教师教学用书的提示,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掌握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以下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小语课本中入选的教材,多是经过千锤百练,反复推敲的名篇佳作,其文质兼优,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审美资源。其审美点也往往与语文知识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钓鱼的启示》正是对学生美育的好教材。
执教《钓鱼的启示》一课,应以培养学生发现美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活用教材,突破教材。通过课件的适当穿插,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情景导入欣赏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美妙的画面往往叫人赏心悦目。欣赏美、品味美将能净化人的`灵魂。”在我语音未断的导语后便点击鼠标,伴着优美的乐曲,几幅精美的月夜图出现在大屏幕上,学生入神的欣赏着皎洁、清柔似水的月夜图。同时提出:“在这样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会有一个怎样美丽的故事发生?”音乐袅袅,余味悠悠……这时,稍一转曲,开始播放课文第二自然段的配乐范读。录音结束,学生自然陶醉其中,我也由心醉转入感叹,进而启发学生:“这么美的月色,谁能将这种美妙给读出来,让大家欣赏。”学生迅速找出了文中描写月夜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起来。之后,又给学生个性化朗读创设了一个展示平台。“谁愿意到前面来配上音乐朗读?”同学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同样一个句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朗读起来也就不一样。只要把自己感悟到的读出来,老师就及时给予肯定。学生把欣赏文字美,想象画面美,甚至字里行间的意境美都通过感情朗读给展现了出来。同时作者这种遣词造句的表达方法也使小读者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读懂课文感受美
阅读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钓鱼的启示》一文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父亲说的话,父亲的话中蕴含着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内在美。如何让学生去理解发现这种最崇高的美呢?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教师必须把学生自学、自悟,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发现。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自由读4――9自然段。这一部分的内容是: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10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语文《钓鱼的启示》说课稿6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趣,诱导学生写课文标题
师:小朋友们好!我们今天一起学习《钓鱼的启示》,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有勇气,敢上黑板写课文标题,志愿者请闪亮登场、一展丰采! 设计理念:“黑板”使用权的易主,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及表现自我的欲望,这种亲身体验是主体参与学习的一个重要表征。
二、突出主体,指导学生读课文
师:请大家仔细读课文,用心体会。我相信你们经过十分钟的练习,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练读中把课文逐步读正确、流利。具体做到:“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三、营造氛围,调动学生朗读兴趣
师:你们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自己喜欢读的内容和方式去读。
设计理念:
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有了自由朗读的空间,他们将更乐于参与读书。同桌、小组竞赛读书,这样,有助于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以发展的目标。
四、自读质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师:下面,咱们仔细读课文,将自己的疑难问题写在黑板上。 生:边默读,边思考,然后,陆续将问题写在黑板上。
设计理念: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能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 五、钢笔描红,辅导学生练写生字
师:仔细读一读课后生字,认真看一看字型结构,然后用钢笔描红、临写、注意书写姿式,做到头正、身正、臂开、脚平放;手离笔尖一寸、眼离本子一尺,胸离桌边一拳。(教师可以放《渔舟唱晚》的古筝曲,或其它轻音乐,让孩子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舒畅、愉悦地练字。) 设计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识字、练字的兴趣,培养其综合素质。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批注
师:孩子们,《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有许多印刷的空白,这是有待咱们开发的“黄金地段”,咱们可以充分利用,在此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欣赏、评价。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二、交流“批注”,教师与学生对话
师:孩子们,看了你们书本上密密麻麻的阅读批注,我知道你们的批注是“丰收”的。下面,大家和我一起交流批注成果,好吗? 生:自由交流 师:(创设对话情景,主持对话) 设计理念:教师跟着孩子的思路走,与学生真诚对话,学生就会真正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共享知识的甜蜜,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三、自由选择“自助餐”式作业
1、小组间开展写字或默写比赛。(两天内完成)
2、摘录文中优美词句。(当天完成)
3、将文中某句话改造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
4、你可以独立为自己设计一项作业。(本周内完成)
语文《钓鱼的启示》说课稿7
一、说教材及学情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第四组的课文,本组教材围绕着“生活中的启示”选编了四篇文章,每篇文章都包含着深刻的做人哲理。《钓鱼的启示》是一篇论理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正是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那就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钓鱼过程中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启示部分的句子比较难懂又包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课文蕴藏的、倡导的道德品质都是现代社会所呼唤、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如规则意识、如诚实守纪、如不为名利所惑等等。
《钓鱼的启示》设计在本册的第四组课文的第一篇,主要是检验一下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本教学设计基于“研究性阅读”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阅读课堂教学新模式。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表述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钓鱼的启示》情节性强,语言质朴,含义深刻,学生爱读、能读,但不一定读得懂。幸好课文有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的重点句,教学中可以凭借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首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为文本中的人和事所感动,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然后要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这本特殊的书中有所发现,得到启发,感悟无私处事、诚实做人的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学生能正确无误地认读20个生字,会写其中的14个字,掌握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
3、通过朗读、默读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初步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三、说重点、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本课的难点是理解本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理解“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上述教材及学生情况的分析,谈谈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字词。
1、教师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预设学生提问:为什么钓鱼会使人从中受到启示?会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2、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3、指名分段读课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个别学生不能准确理解的词进行指导,如“涟漪、小心翼翼、皎洁、乞求、不容争辩、诱惑、抉择、告戒”等。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在朗读课文中理解和学会字词)
二、熟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
1、提示阅读:请用心读课文的钓鱼部分1—3自然段,边读边想:“我”钓到鱼时是什么样的心情?父亲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默读课文1—3自然段,划出相关的.语句,并在重点词下打上重点号。)
2、在“我”钓到鱼时,父亲和“我”都很得意,而面对着到手的这条大鲈鱼,我们却没得意多久就面临着一个难题?(学生再读课文,讨论面临什么问题?预设:对这条鲈鱼是放还是留?)
3、面对这个难题,父亲的态度是怎样的?父亲做出决定是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得”字感受父亲态度的坚决,从父亲的一声“孩子”去感受父亲对“我”的温柔和深情,体会其矛盾的心理和实践道德的决心。)
4、组织交流:对于父亲的决定,“我”是一种什么态度呢?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学生梳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我”为什么不想放鱼?父亲为什么坚决要“我”放?从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学生抓住主要词句总结“我”不愿意放鲈鱼的原因。在教师的引导下由父亲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感受父亲对“我”的教育和爱。)
(设计意图:把读书的时间交给学生,把读书的权离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5、启发思考:“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里的“鱼”是指什么?作者最后对父亲的行为会怀着怎样的感情?(学生讨论理解“诱惑人的鱼”的特殊的含义:荣誉、权利、名利等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体会到父亲的管教让“我”有了抵制诱惑的能力,作者对父亲肯定会心存感激。)
三、拓展延伸,深入体会
拓展: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这时你会怎么做?(学生思考问题,交流自己的看法,明确在具体事件中所体现出的道德的“是”与“非”。)
(设计意图:语文课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说板书
钓鱼的启示
钓鱼 得意
急切
放鱼 乞求、委屈、难受
无奈、依依不舍
获得启示 感激
合村小学
张富财
语文《钓鱼的启示》说课稿8
一、说教材:
《钓鱼的启示》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专题是“生活中的启示”。本文是由"钓鱼"和"启示"两部分组成的。主要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正是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那就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本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仍有难度。特别是启示部分爸爸告诫的话,学生受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交接、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词语。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教学重点:
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父亲对“我”的教导,作者受到启示部分。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名言警句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本文的特点,我选择教法如下:1、以读为主,读思结合法。在教学钓鱼和放鱼的部分,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从而体会人物心理。2、小组合作交流法。在教学“启示”部分,由于是本课的难点,我采用小组交流、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合作,学会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流程
下面我说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这节课应以培养学生发现美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活用教材,突破教材。通过课件的适当穿插,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情景导入欣赏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美妙的画面往往叫人赏心悦目。欣赏美、品味美将能净化人的灵魂。”此时出示月夜图,学生欣赏着皎洁、清柔似水的月夜图。同时提出:“在这样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会有一个怎样美丽的故事发生?”
1.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在此我设计的默读环节,是因为默读是小学高年级培养学生快速读书的一种方法。在此让学生得到练习。并让学生找出有关描写月夜的片段,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然后提问:“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下,作者的心情也很美,是为什么呢?”学生能够说出“因为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我紧接着问“作者是怎样钓到的鱼?”要求学生找出描写作者钓到鱼的句子:“过了好长时间……”让学生读出钓到鱼是很不容易的。这样为后面作者舍不得放掉鱼做铺垫。
3.接着我再次引出:“作者这么费力钓到了一条什么样的鱼?”要求学生找出描写作者钓到的鲈鱼的句子:“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地翕动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指导学生读出作者此时的心情。
在这一部分朗读时,同样一个句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朗读起来也就不一样。只要把自己感悟到的读出来,老师就及时给予肯定。学生把欣赏文字美,想象画面美,甚至字里行间的意境美都通过感情朗读给展现了出来。
二.读懂课文感受美
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父亲说的话,父亲的话中蕴含着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内在美。如何让学生去理解发现这种最崇高的美呢?”教师必须把学生自学、自悟,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发现。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自由读4――9自然段。
课文中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我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儿子说的话的语气,感知人物心理活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在学生入情入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读读、议议、想想。这样学生就更深入课文内容了。小组再讨论:如果你就是这位父亲,在此情况下你怎样劝这个孩子放弃这条鱼?学生各抒己见,会找到更多、更充分的理由来说服儿子。从而深刻地体会出父亲此时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是对儿子的关爱,另一方面又要态度坚定地严格要求儿子,在道德是非面前必须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学生再读这段时,把“儿子”内心感受淋漓尽致地给表现了出来。从而体会到父亲的言行是多么的高尚多么的美丽。
通过组织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从小应该不贪便宜、诚实守纪、有道德。
三.理解升华表达美
在学生还沉醉在感悟父亲的行为美,感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美的时候,引入“正是父亲的严格教导,为作者 了一个美丽的.人生。34年后作者事业有成,那是因为他的人生旅途中遇到过很多的“诱惑”,但是回想起父亲的话他学会了放弃。”(学生讨论:“诱惑”可能指什么?)我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你们很可能遇到过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和作者34年前的选择一样吗?”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这样,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的人生。
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出示孟德斯鸠的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老师和学生一起注视着,默念着这句话。我相信道德美的丰碑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筑起。
《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让我们的学生领略到美的故事,走进文中人物美的人生,感悟道德实践之美,做一个带给祖国,带给他人美的人;
作业布置:
1. 摘录文中优美词句。
2. 将文中某句话改写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
3. 搜集有关道德的名人名言。
板书设计:
13.钓鱼的启示
钓鱼 启示
大、美(得意)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
爸爸要我放鱼(急切) 与非的问题,实践
再三肯求(委屈、难受) 起来却很难。
放鱼(依依不舍)
第四篇:《钓鱼的启示》语文说课稿
《钓鱼的启示》语文说课稿
《钓鱼的启示》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的《钓鱼的启示》,它讲述了作者30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一起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离鲈鱼捕捞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了湖里。这件事情让我受益终身。它是一篇适合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好教材。
二、说学情
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一些学习方法,初步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钓鱼的启示》这节课情节性强,语言质朴,含义深刻,学生爱读,但不一定读得懂。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凭借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然后再带领学生走出课本去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怎样处理利益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三、说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把握和学情的分析,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标示出发,制定了以下午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2、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过程。
3、理解父亲没有商量的余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里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受到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自觉抵制各种“鱼”诱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心理变化。感悟文章中做人的深刻的道理
教学难点:精读重点语句和段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五、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采用以下的教法:
1、情景教学法:教师通过导入并恰当的运用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很快入境动情。
2、朗读感悟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
的阅读实践。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情感。教师运用语言渲染,引导想象,鼓励学生多读多想,读思结合,以此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及其段落。
六、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自悟,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
七、说教学过程
《钓鱼的启示》一课,应以培养学生发现美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活用教材,突破教材。通过课件的适当穿插,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情景导入发现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幻灯片播放月夜图,伴着优美的乐曲,学生欣赏皎洁、清柔似水的月夜图画。让画面定格在一幅和课文内容吻合的幻灯片上。“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你能找出课文中描写这种情景的句子吗?这么美的月色,谁能将这种美妙读出来?”学生迅速找出了文中描写月夜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起来。给学生个性化朗读创设了一个展示平台。同样一个句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朗读起来也就不一样。学生把意境美和文字美,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充分展示出来了。同时也把学生带入月夜的故事里去了
(二)以读为本感受美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样美好的夜晚,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让学生初读感知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新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故事有了初步的理解。
2、品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幻灯片出示阅读提示:
(1)默读课文1—3自然段(钓鱼部分),边读边想:“我”钓到大鲈鱼的时候,“我”和“父亲”是什么样的心情?
(2)、自由朗读课文4——9自然段(放鱼部分),“我”钓到一条大鲈鱼时,父亲和“我”都很得意,而面对到手的这条大鲈鱼,我们面临着一个什么难题?面对这个难题,我和父亲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同桌交流。
(3)、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不同的心理和态度。(教师也扮演角色参与其中。)
爸爸:“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语气坚决肯定)
孩子:“爸爸!为什么?”(急切)
爸爸:“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平静)
孩子:“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大声争辩委屈)
通过以上朗读,从“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中的“得”字感受父亲态度的坚决,从父亲的一声“孩子”去感受父亲对“我”的.温柔和深情,体会其矛盾的心理和实践道德的决心。)
3、浏览课文第3——9自然段,小组讨论,归纳出“钓鱼—放鱼”时“我”的心里变化过程:惊喜——惊讶——委屈——无可奈何
(得意)(急切)(难受)(依依不舍)
(设计意图:把读书的时间交给学生,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合作探究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4、品析重点句(10——11自然段启示部分)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里的“鱼”是指什么?作者最后对父亲的行为会怀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理解“诱惑人的鱼”的特殊的含义:荣誉、权利、金钱、地位等吸引人的、让人追逐的利益。体会到父亲的管教让“我”有了抵制诱惑的能力,作者对父亲会心存感激。)
(三)、理解感悟升华美
当学生还沉浸在感悟父亲的行为美,感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美的时候,我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你们很可能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开去,在个人利益和道德之间,我们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道德。这样,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学会做人。
最后出示孟德斯鸠的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此时,文字静静地定格在屏幕之上,字大而鲜明。教室里是那么的静,老师和学生一起注视着,默念着这句话。我相信道德美的丰碑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筑起。
《钓鱼的启示》语文说课稿2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七册第八单元的课文。它是一篇论理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正是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那就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教师教学用书的提示,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掌握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以下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小语课本中入选的教材,多是经过千锤百练,反复推敲的名篇佳作,其文质兼优,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审美资源。其审美点也往往与语文知识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钓鱼的启示》正是对学生美育的好教材。
执教《钓鱼的启示》一课,应以培养学生发现美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活用教材,突破教材。通过课件的适当穿插,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情景导入欣赏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美妙的画面往往叫人赏心悦目。欣赏美、品味美将能净化人的灵魂。”在我语音未断的导语后便点击鼠标,伴着优美的乐曲,几幅精美的月夜图出现在大屏幕上,学生入神的欣赏着皎洁、清柔似水的月夜图。同时提出:“在这样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会有一个怎样美丽的故事发生?”音乐袅袅,余味悠悠……这时,稍一转曲,开始播放课文第二自然段的配乐范读。录音结束,学生自然陶醉其中,我也由心醉转入感叹,进而启发学生:“这么美的月色,谁能将这种美妙给读出来,让大家欣赏。”学生迅速找出了文中描写月夜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起来。之后,又给学生个性化朗读创设了一个展示平台。“谁愿意到前面来配上音乐朗读?”同学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同样一个句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朗读起来也就不一样。只要把自己感悟到的读出来,老师就及时给予肯定。学生把欣赏文字美,想象画面美,甚至字里行间的意境美都通过感情朗读给展现了出来。同时作者这种遣词造句的表达方法也使小读者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读懂课文感受美
阅读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钓鱼的启示》一文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父亲说的话,父亲的话中蕴含着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内在美。如何让学生去理解发现这种最崇高的美呢?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教师必须把学生自学、自悟,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发现。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自由读4——9自然段。这一部分的内容是: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10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钓鱼的启示》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钓鱼的启示》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专题是“生活中的启示”。本文是由"钓鱼"和"启示"两部分组成的。主要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正是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那就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本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仍有难度。特别是启示部分爸爸告诫的话,学生受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交接、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词语。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教学重点:
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父亲对“我”的教导,作者受到启示部分。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名言警句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本文的特点,我选择教法如下:1、以读为主,读思结合法。在教学钓鱼和放鱼的部分,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从而体会人物心理。2、小组合作交流法。在教学“启示”部分,由于是本课的难点,我采用小组交流、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合作,学会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流程
下面我说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这节课应以培养学生发现美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活用教材,突破教材。通过课件的适当穿插,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情景导入欣赏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美妙的画面往往叫人赏心悦目。欣赏美、品味美将能净化人的灵魂。”此时出示月夜图,学生欣赏着皎洁、清柔似水的月夜图。同时提出:“在这样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会有一个怎样美丽的故事发生?”
1.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在此我设计的默读环节,是因为默读是小学高年级培养学生快速读书的一种方法。在此让学生得到练习。并让学生找出有关描写月夜的片段,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然后提问:“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下,作者的心情也很美,是为什么呢?”学生能够说出“因为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我紧接着问“作者是怎样钓到的鱼?”要求学生找出描写作者钓到鱼的句子:“过了好长时间……”让学生读出钓到鱼是很不容易的。这样为后面作者舍不得放掉鱼做铺垫。
3.接着我再次引出:“作者这么费力钓到了一条什么样的鱼?”要求学生找出描写作者钓到的鲈鱼的句子:“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地翕动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指导学生读出作者此时的心情。
在这一部分朗读时,同样一个句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朗读起来也就不一样。只要把自己感悟到的读出来,老师就及时给予肯定。学生把欣赏文字美,想象画面美,甚至字里行间的意境美都通过感情朗读给展现了出来。
二.读懂课文感受美
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父亲说的话,父亲的话中蕴含着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内在美。如何让学生去理解发现这种最崇高的美呢?”教师必须把学生自学、自悟,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发现。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自由读4――9自然段。
课文中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我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儿子说的话的语气,感知人物心理活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在学生入情入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读读、议议、想想。这样学生就更深入课文内容了。小组再讨论:如果你就是这位父亲,在此情况下你怎样劝这个孩子放弃这条鱼?学生各抒己见,会找到更多、更充分的理由来说服儿子。从而深刻地体会出父亲此时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是对儿子的关爱,另一方面又要态度坚定地严格要求儿子,在道德是非面前必须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学生再读这段时,把“儿子”内心感受淋漓尽致地给表现了出来。从而体会到父亲的言行是多么的高尚多么的美丽。
通过组织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从小应该不贪便宜、诚实守纪、有道德。
三.理解升华表达美
在学生还沉醉在感悟父亲的行为美,感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美的时候,引入“正是父亲的严格教导,为作者 了一个美丽的人生。34年后作者事业有成,那是因为他的人生旅途中遇到过很多的“诱惑”,但是回想起父亲的话他学会了放弃。”(学生讨论:“诱惑”可能指什么?)我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你们很可能遇到过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和作者34年前的选择一样吗?”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这样,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的人生。
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出示孟德斯鸠的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老师和学生一起注视着,默念着这句话。我相信道德美的丰碑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筑起。
《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让我们的学生领略到美的故事,走进文中人物美的人生,感悟道德实践之美,做一个带给祖国,带给他人美的人;
作业布置:
1. 摘录文中优美词句。
2. 将文中某句话改写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
3. 搜集有关道德的名人名言。
板书设计:
13.钓鱼的启示
钓鱼 启示
大、美(得意)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
爸爸要我放鱼(急切) 与非的问题,实践
再三肯求(委屈、难受) 起来却很难。
放鱼(依依不舍)
《钓鱼的启示》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文质兼美,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而且很深奥。这篇课文作者用抒情的笔调回忆了一个钓鱼的故事: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父亲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使“我”从中获得终身难忘的启示的事,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从钓鱼到放鱼,最后写34年后的启示。最后一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课文蕴藏的、倡导的道德品质都是现代社会所呼唤、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如规则意识、如诚实守纪、如不为名利所惑等等。
(二)、学习目标
1、理解父亲没有商量的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2、联系实际理解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的含义,懂得从小受到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鱼”的诱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4、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三)、教学重点
1、理解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二、说教学方法
(一)、我先说一说为了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所尝试的一些做法:由于这是第二课时,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已经在第一课时有所了解,所以我就让学生在回顾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直接导入新课。课的开始,我借助“这一次钓鱼给了我什么启示?”这一问题让学生读出父亲曾经告诫我的话“道德只量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让难点在课的一开始就和学生见面,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对这一启示有个初步的概念。为了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这一难点,我分两个层次让学生由浅入深地体会。首先是站在父亲的角度来理解,我让学生通过读父亲决定让“我”放鱼这句话明白:在放不放鱼这件事上,怎样才是“是”,怎样是“非”,然后通过抓重点词“盯”、“好一会儿”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在决定让“我”放鱼时复杂的心理活动,或者说是曾经犹豫过,通过父亲决定放不放鱼的矛盾让学生第一次感受到“道德只量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其次是站在文中“我”在角度来体会:在学生已经充分掌握了“我”不愿意放鱼的三个理由,并与父亲几经争辩甚至是乞求仍不能使父亲改变主意之后,迫于父亲的威严的“我”只好将鲈鱼放回湖中,通过体验“我”把鱼放回湖中的.沮丧和无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道德只量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一难点。
2、再谈一谈感受体验朗读方法的指导:钓鱼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是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熟读积累。感悟体验方法的引导上力求符合文本特点。我所尝试的:一是整体感受法。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体验法。课文对 “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角色着墨虽然不多,但对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三是想象体验法。如对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引导想象父亲此时是怎么想的?又如“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么说? 四是移情体验法。父亲的“不容争辩 ”,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年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
3、最后谈一谈在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所进行的一些尝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我力求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身实际,借助对话还原生活,例如为了引导学生理解“那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我先让学生思考:对于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来说,可能面对哪些利益的诱惑?学生借助这一问题的理解自然很快地找到了生活中这“鱼”的所指,再让他们谈: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类似诱惑人的“鱼”吗,难度就就减小了。
《钓鱼的启示》语文说课稿5
一、设计理念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在自读的基础上自悟,培养听说读书的能力,激发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质兼美,作者用抒情的笔触,讲述了一个钓鱼的故事,用烘托的手法,刻画了一个自觉遵守规则的好爸爸形象,使学生懂得,自觉遵守规则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修养。作者对詹姆斯的心理变化写得特别细腻,教学中应着重感受他从激动到泪丧再到悲哀的感情变化,从而体会到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三:教法学法
灵活多样说教法探究合作学习法: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注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解决学习的重点。
主动参与说学法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带讲,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升华体验,尝试实践。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对课文的理解,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现的生词。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
3、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感悟的同时将学文与导行相结合,使学生懂得如何结合实际遵守规则。
本课的`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句,体会詹姆斯钓到鲈鱼和放鱼的心情变化,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五、教学流程及设想
接下来,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流程。
1.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詹姆斯在与父亲的一次钓鱼中收获了终生有益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呢?
(设计思路:学生在第一课时已初步感知课文,这里从结论入手,既勾起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回忆,又提示学生寻找詹姆斯得到启示的心理历程,进一步探讨课文的内涵。)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部分,要求学生完成两个目标,一、复习本课的生字词。二、这次钓鱼与以前有什么不同。
在字词教学上,采用读讲读默的方式,先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讲一讲比较难写或者难读的字,然后再齐读,难写的可以在边上写一写,最后默一默,错的订正好,并且在书本上圈出来。第二个要求,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也应该培养起来,大部分孩子通过阅读都能说出来。这次与上次最大的不同在于钓到的鱼又放了,在此时我问学生一句:如果是你,你是愿意放,还是不愿意放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
然后让学生表达观点后从文章中找出自己的理由,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纷纷在书上圈圈画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分析学习。
3、细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整体----部分----整体
在教学过程中,用一个能统领全文的大问题来引导学生学文,即: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我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课后题(1)]为了帮助学生有效解决这个大问题,我在教学中又预设了三个小问题来引导学生抓住文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实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这三个小问题是
《钓鱼的启示》语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及学情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第四组的课文,本组教材围绕着“生活中的启示”选编了四篇文章,每篇文章都包含着深刻的做人哲理。《钓鱼的启示》是一篇论理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正是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那就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钓鱼过程中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启示部分的句子比较难懂又包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课文蕴藏的、倡导的道德品质都是现代社会所呼唤、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如规则意识、如诚实守纪、如不为名利所惑等等。
《钓鱼的启示》设计在本册的第四组课文的第一篇,主要是检验一下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本教学设计基于“研究性阅读”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阅读课堂教学新模式。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表述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钓鱼的启示》情节性强,语言质朴,含义深刻,学生爱读、能读,但不一定读得懂。幸好课文有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的重点句,教学中可以凭借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首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为文本中的人和事所感动,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然后要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这本特殊的书中有所发现,得到启发,感悟无私处事、诚实做人的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学生能正确无误地认读20个生字,会写其中的14个字,掌握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
3、通过朗读、默读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初步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三、说重点、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本课的难点是理解本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理解“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上述教材及学生情况的分析,谈谈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字词。
1、教师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预设学生提问:为什么钓鱼会使人从中受到启示?会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2、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3、指名分段读课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个别学生不能准确理解的词进行指导,如“涟漪、小心翼翼、皎洁、乞求、不容争辩、诱惑、抉择、告戒”等。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在朗读课文中理解和学会字词)
二、熟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
1、提示阅读:请用心读课文的钓鱼部分1—3自然段,边读边想:“我”钓到鱼时是什么样的心情?父亲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默读课文1—3自然段,划出相关的语句,并在重点词下打上重点号。)
2、在“我”钓到鱼时,父亲和“我”都很得意,而面对着到手的这条大鲈鱼,我们却没得意多久就面临着一个难题?(学生再读课文,讨论面临什么问题?预设:对这条鲈鱼是放还是留?)
3、面对这个难题,父亲的态度是怎样的?父亲做出决定是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得”字感受父亲态度的坚决,从父亲的一声“孩子”去感受父亲对“我”的温柔和深情,体会其矛盾的心理和实践道德的决心。)
4、组织交流:对于父亲的决定,“我”是一种什么态度呢?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学生梳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我”为什么不想放鱼?父亲为什么坚决要“我”放?从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学生抓住主要词句总结“我”不愿意放鲈鱼的原因。在教师的引导下由父亲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感受父亲对“我”的教育和爱。)
(设计意图:把读书的时间交给学生,把读书的权离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5、启发思考:“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里的“鱼”是指什么?作者最后对父亲的行为会怀着怎样的感情?(学生讨论理解“诱惑人的鱼”的特殊的含义:荣誉、权利、名利等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体会到父亲的管教让“我”有了抵制诱惑的能力,作者对父亲肯定会心存感激。)
三、拓展延伸,深入体会
拓展: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这时你会怎么做?(学生思考问题,交流自己的看法,明确在具体事件中所体现出的道德的“是”与“非”。)
(设计意图:语文课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说板书
钓鱼的启示
钓鱼 得意
急切
放鱼 乞求、委屈、难受
无奈、依依不舍
获得启示 感激
合村小学
张富财
第五篇:《钓鱼启示》说课稿
《钓鱼启示》说课稿
《钓鱼启示》说课稿1
一、说教材:
《钓鱼的启示》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专题是“生活中的启示”。本文是由"钓鱼"和"启示"两部分组成的。主要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正是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那就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本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仍有难度。特别是启示部分爸爸告诫的话,学生受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交接、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词语。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教学重点:
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父亲对“我”的教导,作者受到启示部分。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名言警句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本文的特点,我选择教法如下:1、以读为主,读思结合法。在教学钓鱼和放鱼的部分,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从而体会人物心理。2、小组合作交流法。在教学“启示”部分,由于是本课的难点,我采用小组交流、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合作,学会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流程
下面我说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这节课应以培养学生发现美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活用教材,突破教材。通过课件的适当穿插,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情景导入欣赏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美妙的画面往往叫人赏心悦目。欣赏美、品味美将能净化人的灵魂。”此时出示月夜图,学生欣赏着皎洁、清柔似水的月夜图。同时提出:“在这样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会有一个怎样美丽的故事发生?”
1.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在此我设计的默读环节,是因为默读是小学高年级培养学生快速读书的一种方法。在此让学生得到练习。并让学生找出有关描写月夜的片段,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然后提问:“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下,作者的心情也很美,是为什么呢?”学生能够说出“因为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我紧接着问“作者是怎样钓到的鱼?”要求学生找出描写作者钓到鱼的句子:“过了好长时间……”让学生读出钓到鱼是很不容易的。这样为后面作者舍不得放掉鱼做铺垫。
3.接着我再次引出:“作者这么费力钓到了一条什么样的鱼?”要求学生找出描写作者钓到的鲈鱼的句子:“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地翕动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指导学生读出作者此时的心情。
在这一部分朗读时,同样一个句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朗读起来也就不一样。只要把自己感悟到的读出来,老师就及时给予肯定。学生把欣赏文字美,想象画面美,甚至字里行间的意境美都通过感情朗读给展现了出来。
二.读懂课文感受美
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父亲说的话,父亲的话中蕴含着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内在美。如何让学生去理解发现这种最崇高的美呢?”教师必须把学生自学、自悟,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发现。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自由读4――9自然段。
课文中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我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儿子说的话的语气,感知人物心理活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在学生入情入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读读、议议、想想。这样学生就更深入课文内容了。小组再讨论:如果你就是这位父亲,在此情况下你怎样劝这个孩子放弃这条鱼?学生各抒己见,会找到更多、更充分的理由来说服儿子。从而深刻地体会出父亲此时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是对儿子的关爱,另一方面又要态度坚定地严格要求儿子,在道德是非面前必须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学生再读这段时,把“儿子”内心感受淋漓尽致地给表现了出来。从而体会到父亲的言行是多么的高尚多么的美丽。
通过组织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从小应该不贪便宜、诚实守纪、有道德。
三.理解升华表达美
在学生还沉醉在感悟父亲的行为美,感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美的时候,引入“正是父亲的严格教导,为作者 了一个美丽的人生。34年后作者事业有成,那是因为他的人生旅途中遇到过很多的“诱惑”,但是回想起父亲的话他学会了放弃。”(学生讨论:“诱惑”可能指什么?)我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你们很可能遇到过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和作者34年前的选择一样吗?”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这样,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的人生。
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出示孟德斯鸠的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老师和学生一起注视着,默念着这句话。我相信道德美的丰碑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筑起。
《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让我们的学生领略到美的故事,走进文中人物美的人生,感悟道德实践之美,做一个带给祖国,带给他人美的人;
作业布置:
1. 摘录文中优美词句。
2. 将文中某句话改写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
3. 搜集有关道德的名人名言。
板书设计:
13.钓鱼的启示
钓鱼 启示
大、美(得意)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
爸爸要我放鱼(急切) 与非的问题,实践
再三肯求(委屈、难受) 起来却很难。
放鱼(依依不舍)
《钓鱼启示》说课稿2
教学目标:
1、以“启示”为线索,在文本的字里行间透彻读懂“启示”的内涵;
2、采用设身处地、切已体察的方法,感悟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3、从“钓鱼的启示”中得到属于自己的启示,训练表达能力。教学重点:结合故事,紧扣文本,透彻理解“启示”的内涵。教学难点:设身处地、切已体察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过程及意图:
一、聚焦“启示”
1、师分开板书“钓鱼、启示”两个词,提示:你能根据这两个词将课文16节分成几个部分?如果在两个词之间加上一个“放鱼”,你又能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生讨论、交流)
2、利用“钓鱼、放鱼、启示”这三个关键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生
思考、交流,师点拨学法)
3、师小结:这篇文章结构有点像我们中国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亡羊补牢》一样,前面是故事,后面是道理、启示。故事很有意思,道理却难懂。这个钓鱼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教学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曾说:不知题理题窍,临文时,必无决断????作文如此,读文、解文也当如此。“钓鱼的启示”这个题目具有强烈的结构性与线索性,抓住它、利用它训练学生的结构意识与概括能力以及形成学习主线,就是让学生从题目中得到启示。)
二、质疑“启示”
1、课件出示父亲教诲詹姆斯的话:道德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或错误的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当你面对很大诱惑的时候。
2、让学生小声读两遍这段话,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困惑。
(教学意图:虽说学贵有疑,但质疑能力是需要激发与培植的。老师有意将质疑点集中文本的关键处,启迪的是学生质疑的切入点。)
三、品悟“启示
老师梳理学生的问题,提炼为:道德是简单的,实施起来为何难?难在哪?再带领学生回到文章中去,将它探个究竟。
(一)设身处地谈“该不该”
1、师:回顾全文,好好想想,你认为放掉这条大鲈鱼该不该?
2、师生交流,明白放掉鱼是应该的,正确的,是简单的事。
3、反诘:你们都认为放掉鱼是应该的,正确的,是一件简单的事。难道詹姆斯内心深处不明白吗?但他愿不愿意这么做呢?
(二)依据文本读“愿不愿”
1、师:詹姆斯不愿意,你从哪儿知道的?清找一找,读一读。
2、学生交流,师点评
预设一:父子对话环节,抓“大叫起来,大声抗议”读现詹姆斯的十分不愿意。
预设二:从詹姆斯放鱼的慢和鱼游走得快的速度对比中,体会詹姆斯的一百个不愿意。
预设三:他又一次回头看着父亲。从“看着”的乞求味道中领悟詹姆斯的一千个不愿意。
预设四:詹姆斯的心中十分悲哀。从“悲哀什么”的讨论中深悟詹姆斯的一万个不愿意。
(三)口语交流“难不难”
1、师:的确,从詹姆斯的一言一行、一个眼神一个感慨中可以看出他对放掉这条大鲈鱼的千不情万不愿。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究竟难在哪呢?现在你就是詹姆斯,结合前文,敞开心扉说说你为什么不愿意放?
2、师生以口语交际方式进行情境对话,揭示詹姆斯的内心世界,直面“很大的诱惑”——鲈鱼大;很难钓;没有人发现,就算违规也不会受到惩罚等。
3、追问:你、我、我们都懂得詹姆斯的不情不愿,都理解他面对很大
诱惑时的挣扎,那他最亲的人——他的父亲,难道不懂得、不理解吗?难道他不爱詹姆斯吗?可他为什么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呢?
(四)切己体察理解如何战胜难
1、师生或生生再次合作读父子那段对话,换词体会“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中“得”的坚决、肯定,毋用质疑、不可商量的意味。
2、当詹姆斯“又一次回头看着父亲”时,父亲读懂他的心思了吗?他却再也没说话,但我们相信他内心对此一定有千言万语,结合课文和当时的情景,想象一下,他心里会说什么?
课件出示句式:孩子,的确,月光下,没有一垂钓者,也没有一条船,当然,除了我没有一个人会知道这件事啊,可是。
(五)纵深拓展中推进主动地放——不难
1、师:可是这些话父亲已不想说,不再说了,他一定要让儿子用行动去说。儿子用行动说了吗?
生再读詹姆斯放鱼的过程,感悟他从不情愿到有一点点接受。
2、父亲不说,还因为他相信,岁月会替他说话的。
课件出示,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完形填空、交流:
十五岁时,有一天深夜,詹姆斯筋疲力尽,很想尽快赶回家,马路上空无一人,于是打算闯红灯。这时,父亲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孩子,你把它放回水里去。”
二十五岁时,詹姆斯为签约公司设计的图纸,被公司的竞争对手看中,打算高价购买。这时,声音又在他心中响起:“孩子,你把
它放回水里去。”
四十五岁时,开发商想用重金收买詹姆斯,掩盖其在施工中偷工减料的行为。这时,声音不断回响:“詹姆斯,你把它放回水里去。”
(教学意图:真正的语文课堂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感性来自意蕴丰厚的文本,曼妙多姿的朗读,争奇斗艳的听说读写思。理性呢?首先来自事情发展的线路,作者写作的思路,以及教者对前两者深刻体认而自觉追求三线合一的教路。从“该不该”到“愿不愿”又到“为什么得放”再到“自觉地放”。这样的纵深推进,让课堂如深深地泉眼,使得学生思维的泉水欢快地向前流淌。更何况,各种理性策略灵活贯穿于对文本的感悟中,课堂怎不会“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四、释疑“启示”
1、师:当我们紧贴文章,与人物合为一体地想他所想,说他所说,做他所做后,你现在再读“钓鱼的启示”这段话,(生读)明白了吗?清晰了吗?
2、悟写:《钓鱼的启示》的启示:。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只要从文本而来,从心底而出,长短皆成文章。学生抒写自己的“启示”,交流,内化并升华主旨。
(教学意图:从质疑到释疑,课堂教学画了一个完整的圆。更有意味的是,这儿贯彻着:课堂上,“做”是比“说”更重要的启示。)
五、人生的“启示”
师:是的,正如你们所说,詹姆斯从钓鱼、放鱼这件事得到如许的启示,而这些启示,又不断启示他的人生。我们呢?我们将来悠长的人生,会遇上哪些事,我们如何做出正确的行为,又会得到哪些启示呢?同学们,请慢慢走,细细想,好好写出自己人生的各种启示吧!(教学意图:所有的阅读最终是读自己。这样将课堂定格于“最有孕育的一刹那”,可谓渐行渐远。)
《钓鱼启示》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身启示的事,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从钓鱼到放鱼,最后写34年后的启示。最后一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而理解课文的重、难点,就要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着手。
二、学情分析:
钓鱼获得的启示,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围绕启示,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是学生学习的又一难点。由于学生的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很难。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讨论、联系实际来理解。
三、设计理念:
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把学习过程之中的感悟、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四、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3、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联系实际,受到“要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的教育意义,懂得自觉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整体回顾 ,复习导入——初读启示,质疑——自读自悟,解疑——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课中,我先要求学生读标题,说说文章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把握,接着引导学生直奔文章的中心,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为切入口,牵动起因,经过,继而层层剖析:感悟放鱼的“难”, 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理解父亲的教育给了“我”勇气和力量。这种直奔中心,变序教学法,避免逐段讲解,节约了教学时间,突出“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更”这个重点,突破了“体会从钓鱼中得到的启发”这个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明性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特殊是逆向思维能力。然后,我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34年后的作者,此时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这种换位思考的方法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想象中身临其境,发生深切的体会。最后,我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说说“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相似的“鱼”吗?你是怎么做的?”这样,就让凝聚着作者灵感、豪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绪、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精力世界中最深层、最根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文章构造的简缩,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的重点及教师教学的过程,我的板书力求显示这些。
《钓鱼启示》说课稿4
一、说教材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叙事的,全文共11个自然段。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我”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
“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让“我”把鲈鱼放回水里,使“我”懂得“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这样的启示,这一启示让我受益终生。很明显,这是一篇适合对学生们进行社会道德品质教育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五年级的学生们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阅读能力也日渐提高,能初步的把握
的主要内容,也初步养成与他人进行交流阅读感受的习惯。基于对教材的把握和学情的分析,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度,制定了一下三个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并积累捕捞、操纵、沮丧、诱惑、皎洁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父亲要“我”把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感悟从钓鱼中获得的启示。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中深刻的做人道理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精读重点语句和段落,体会从钓鱼中获得的启示。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们、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重
点是培养学生们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结合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情景教学法:教师通过导入创设情境,通过朗读感受情境,让学生们入境动情。
朗读感悟法:阅读是学生们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们的阅读实践。教师应当运用语言渲染,引导想象,鼓励学生们多读多想,读思结合,以此来引导学生们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及其段落。
在学法上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们在读中自悟,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以此提高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们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具体说说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以及设计理念。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所谓兴趣是学生们最好的老师。所以,在上课前,我会这样提问:同学,你们钓过鱼吗?如果你们钓到了一条大鱼,你们又会怎么做呢?今天,老师带你们认识一位小男孩,在他11岁的时候,钓到了一条大鱼,但是却又把鱼放回了湖中,而且还从中得到一个受益终生的启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现在老师就和同学一起去认识认识这位小男孩,学习学习这钓鱼的启示。出示板书:钓鱼的启示
用这这样子的方式引出课题,能激发学生们旺盛的求知欲,接着再引导学生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上面创设情境中,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们已经对本课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所以我很自然的安排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并且有两个目标:本课的生字词,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五年级的字词教学并非可以悬空,教师在课堂中也应该有所体现。我采用的是读——讲——读——默的方式,先指明学生们读,再让个别同学讲一讲难写的或者难度的字,再全班读一读,然后把难写的字在边上写一写,默一默,或者在书本上圈出来。对于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样的问题,相信对于五年级的学生们,在阅读的基础中,大部分学生们都能通过自己的话讲出来。
3、细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第三部分,更多的是品读课文,但是如何切入也是一个难题。我想,让学生们找出钓鱼的启示并不难,但是要让学生们理解钓鱼的启示却是有一点难度的。所以,我再次让学生们浏览课文,找出钓鱼的启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得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读了这句话后,请学生们质疑: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呀。
道德、是、非、难这些和钓鱼有什么关系呢?我请学生们认真朗读课文三到九自然段,找出文中我心情变化的句子。不难发现,“我的心情首先是得意,接着是急切,然后是难过和委屈,最后是不舍。
在这里我紧紧抓住两个点进行研读。
第一个是我“得意“的句子,也就是第三自然中描写鱼非常大非常漂亮的句子。我要求学生们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让学生们感同深受,明白我为什么会这么不舍这条鱼。挖掘文本语言的训练点,增强语感,使学生们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第二个点是“不容争辩”。我会分二个步骤丰富这个词语。
第一,紧紧抓住“盯”这个词,理解父亲在不容争辩态度产生前的心理变化,让学生们明白父亲也是经过一番挣扎才决定放走这条鱼的。二是让学生们懂得,面对父亲要我放走这条鱼时,我的心情的变化过程,从得意,急切,再到难受委屈,最后到不舍。
这部分有大量细微的心理描写,让学生们反复朗读,以读促悟,体会道德实践中的难。
4、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用自己的行为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所以,我会适时引导学生们: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你也会遇到像文中所说的大鲈鱼,这个时候,你又是怎么做的呢。我相机出示各种情景,如在商场里营业员多找了你钱,在路上你检到喜欢的玩具,老师多给了你分数,遇到这些情况时,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们在经过激烈的讨论交流后,从而明白要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社会道德人,此时,课文的重难点就得以突破了。联系学生们的实际,这样就能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起来,让学生们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们的人生。我趁势进行总结:同学们,正确面对每一件小事吧,拒绝诱惑,面对道德抉择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做个有道德的人,这样你的人生必将走向成功。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钓鱼启示》说课稿5
一、说教材及教学目标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第29课《钓鱼的启示》。这是今年的新增篇目。这篇精读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的启示一事,从而说明一个人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钓鱼过程中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启示部分的句子比较难懂又包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课文蕴藏的、倡导的道德品质都是现代社会所呼唤、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如规则意识、如诚实守纪、如不为名利所惑等等。
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朗读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从小进行道德实践对人一生成长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确定为:读中感悟文中深刻的做人道理。教学难点为:理解“父亲”告诫“我”的一段话。
二、说教法及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既是对话就不能训话,就不是教师一相情愿地在说教在传授,而是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从而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去朗读、去感悟、去探究、去积累、去运用,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基于以上认识,我采用以下方法来展开课堂教学。
1、导入。
采用为同学介绍文中的小主人公为开场白,既让学生明确课文的写作背景,又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
2、检查预习情况
首先出示本课带生字的词,让学生认读,领读,同桌互相读;接着请学生说说难记的字及容易写错的字,教师并加以总结强调;最后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按先写什么?在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顺序说)
3、新授——研读课文。
①默读课文,以达到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的目的。
②读是语文教学永远不变的一剂良方。读中理解,读中生情,读中感悟,读中也在积累内化语言。因此,我将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反复地、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读中感受夜晚的美景,体验“我”和“父亲”的心情的变化,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领悟“父亲”告诫中深刻的做人道理。
③“钓鱼”部分采用抓重点句,创设情景,让学生角色置换,把自己当成文中人物去感悟去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语言文字和训练口头表达的双重目的。
4、悬念式结尾
在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两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爸爸的坚持下,放回了湖里,这一过程并没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发?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5、作业。
作业布置一为与自己的父亲讨论,交流自己对本文的阅读感受,既复习巩固了课文,也是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反馈;二为推荐阅读篇目《中彩那天》(文旨类同),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学语文用语文,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钓鱼启示》说课稿6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回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身启示的事,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从钓鱼到放鱼,最后写34年后的启示。最后一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而理解课文的重、难点,就要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着手。
学情分析:
钓鱼获得的启示,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围绕启示,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是学生学习的又一难点。由于学生的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很难。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讨论、联系实际来理解。
设计理念:
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把学习过程之中的感悟、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教学目标:
1、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联系实际,受到“要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2、通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我”所获得的启示内容。
2、理解“与那条鲈玉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初读启示,质疑。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将“我”获得的启示划出来。
2、读读启示,提出疑问。
(三)读悟,解疑。
1、理解道德的“是”与“非”。
(1)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2)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我”做起来却觉得很困难呢?
2、理解道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1)体会让“我”觉得做起来难的原因。
①请同学们默读3—9自然段,找出理由。
②学生先默读、自学,讨论。
③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说理由,读句子。
a、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
b、这条鲈鱼很大、很美。
c、当他钓到鱼的时候,周围没有人。
d、鱼的极大的诱惑,周围的环境,都让“我”难以下决心把鱼放回湖中,但最终“我”还是作出了“放鱼”的选择。
是谁让我作出了这样一个正确的选择?(爸爸)
(2)体会“我”实践的艰难过程。
①“我”虽然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之下,无可奈何地放了鱼,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非常艰难的心理斗争。让我们再来读3——9自然段,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②学生自由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谈体会。
③汇报交流。
a、“得意”。
b、急切、不理解。
c、委屈、难受。
d、乞求(换个词)
e、无可奈何、恋恋不舍。
④你们看,“我”把鱼放回湖中,经历了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所以说: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⑤分角色读对话,
⑥提升对父亲要求“我”把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用意的理解。(体会到父亲要求我遵守规定,做一个诚实的人。)
(三)理解如果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1、34年前,父亲的严格教育让我作出了道德的选择,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是怎么做的呢?
2、出示相关句子:理解“诱惑人的鱼“的含义时,我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你们很可能遇到过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和作者34年前的选择一样吗?”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开去。这样,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的人生。
3、引出:“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当年他把鱼放掉是因为父亲的威严,是无可奈何的,但是,他现在的选择却是。
《钓鱼启示》说课稿7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七册第八单元的课文。它是一篇论理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正是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那就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教师教学用书的提示,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掌握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以下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小语课本中入选的教材,多是经过千锤百练,反复推敲的名篇佳作,其文质兼优,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审美资源。其审美点也往往与语文知识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钓鱼的启示》正是对学生美育的好教材。
执教《钓鱼的启示》一课,应以培养学生发现美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活用教材,突破教材。通过课件的适当穿插,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情景导入欣赏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美妙的画面往往叫人赏心悦目。欣赏美、品味美将能净化人的灵魂。”在我语音未断的导语后便点击鼠标,伴着优美的乐曲,几幅精美的月夜图出现在大屏幕上,学生入神的欣赏着皎洁、清柔似水的月夜图。同时提出:“在这样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会有一个怎样美丽的故事发生?”音乐袅袅,余味悠悠……这时,稍一转曲,开始播放课文第二自然段的配乐范读。录音结束,学生自然陶醉其中,我也由心醉转入感叹,进而启发学生:“这么美的月色,谁能将这种美妙给读出来,让大家欣赏。”学生迅速找出了文中描写月夜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起来。之后,又给学生个性化朗读创设了一个展示平台。“谁愿意到前面来配上音乐朗读?”同学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同样一个句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朗读起来也就不一样。只要把自己感悟到的读出来,老师就及时给予肯定。学生把欣赏文字美,想象画面美,甚至字里行间的意境美都通过感情朗读给展现了出来。同时作者这种遣词造句的表达方法也使小读者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读懂课文感受美
阅读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钓鱼的启示》一文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父亲说的话,父亲的话中蕴含着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内在美。如何让学生去理解发现这种最崇高的美呢?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教师必须把学生自学、自悟,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发现。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自由读4――9自然段。这一部分的内容是: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10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钓鱼启示》说课稿8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第四单元的课文。它是一篇论理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正是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那就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本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仍有难度。特别是启示部分爸爸告诫的话学生很难弄懂。好在他们能借助语文知识读通课文,知晓大意。他们有了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能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可以讲述自己遇到的事情 见到的现象。他们已能看懂教材的插图,说出插图的大意。这为课文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说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绳子。能正确读写“捕捞、
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交接、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词语。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本课的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精读重点语句和段落,初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关键:以读为本,融情于境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以下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说教法学法
课堂是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且针对本文的特点,我选择教法如下:1、以读为主,读思结合法;2、边读边想象,合作交流法。
说教学流程
《钓鱼的启示》一课,应以培养学生发现美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活用教材,突破教材。通过课件的适当穿插,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情景导入欣赏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美妙的画面往往叫人赏心悦目。欣赏美、品味美将能净化人的灵魂。”在我语音未断的导语后便点击鼠标,伴着优美的乐曲,几幅精美的月夜图出现在大屏幕上,学生入神的欣赏着皎洁、清柔似水的月夜图。同时提出:“在这样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会有一个怎样美丽的故事发生?”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描写月夜的片段:“这么美的月色,谁能将这种美妙给读出来,让大家欣赏。”学生迅速找出了文中描写月夜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起来。之后,又给学生个性化朗读创设了一个展示平台。“谁愿意到前面来配上音乐朗读?”相信肯定会同学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同样一个句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朗读起来也就不一样。只要把自己感悟到的读出来,老师就及时给予肯定。学生把欣赏文字美,想象画面美,甚至字里行间的意境美都通过感情朗读给展现了出来。同时作者这种遣词造句的表达方法也使小读者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读懂课文感受美
阅读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钓鱼的启示》一文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父亲说的话,父亲的话中蕴含着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内在美。如何让学生去理解发现这种最崇高的美呢?”教师必须把学生自学、自悟,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发现。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自由读4――9自然段。这一部分的内容是: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10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分角色读,然后我参与其中和学生合作表演。老师读“儿子”说的话,学生读“父亲”说的话。在分角色朗读中,我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验“父亲”的话没有商量的余地、态度的坚定;体验“儿子”的不理解,不服气,内心的委屈。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课文中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我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儿子说的话的语气,感知人物心理活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在学生入情入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读读、议议、想想。学生这时的读、议、想,就更深入课文内容了。在小组合作后,再来练习分角色表演这段对话,课堂气氛会进入高潮。
学生各抒己见,会找到更多、更充分的理由来说服儿子。从而深刻地体会出父亲此时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是对儿子的关爱,另一方面又要态度坚定地严格要求儿子,在道德是非面前必须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学生再读这段时,把“儿子”从感到突然、不理解的急切到委屈、不服气的争辩到再三乞求,最后无可奈何的放弃这一内心感受淋漓尽致地给表现了出来。从而体会到父亲的言行是多么的高尚多么的美丽。
通过我的组织和引导,从小不贪便宜、诚实守纪、有道德,这种高尚的情操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迹。
此时,我相机出示贺拉斯的名言:“父母的美德是我们最大的财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身教胜于言教呀!
三.理解升华表达美
在学生还沉醉在感悟父亲的行为美,感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美的时候,我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你们很可能遇到过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和作者34年前的选择一样吗?”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开去。这样,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的人生。
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出示孟德斯鸠的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此时,文字静静地定格在屏幕之上,字大而鲜明。教室里是那么的静,老师和学生一起注视着,默念着这句话。我相信道德美的丰碑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筑起。
《钓鱼的启示》这篇美的课文让我们的学生领略到美的故事,走进文中人物美的人生,感悟道德实践之美,学会用美的眼睛体验美的生活,做一个带给祖国,带给他人美的人;同时,《钓鱼的启示》一课的教学也启示我今后从事语文教学要领略语文的美,感悟课文的美,去以“美”启智,以“美”育人!最后,要求学生把故事的前半部分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会如何选择,再次感受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
《钓鱼启示》说课稿9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钓鱼的启示》,我准备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及设想、板书设计、教学理念上来说一说我“教什么”和“怎样教”,来阐述我“为什么这样教”。
一: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一篇精读。学习本组课文,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这篇精读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对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了湖里。34年后,“我”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从小受到像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
课文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了不少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抓住课文这一特点,体会文中细节,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能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文章教育人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班级中的决大多数孩子都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表述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教师教学用书的提示,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绳子。能正确读写“捕捞、
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交接、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词语。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的理由,读
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
并能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本课的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精读重点语句和段落,初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关键:以读为本,融情于境
四:教法学法
课堂是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且针对本文的特点,我选择教法如下:1、以读为主,读思结合法;2、边读边想象,合作交流法。
五、教学流程及设想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流程。
1.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我觉得学生只有在学习前对我们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目标指向,那么学习才能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所以在开头我用本组的单元提示进行导入。“同学们,请打开课本翻到57页,读一读这个单元的提示,你了解到了什么?”学生通过阅读会得到答案,原来本组课文的一个特点就是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一个启示。这样,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的时候就心中有个数了。
“一件事情就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相信你一定读过〈小猫钓鱼〉这个故事,你读懂了什么?”从〈小猫钓鱼〉这个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揭示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部分,要求学生完成两个目标,一,本课的生字词,二、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五年级的字词教学并非可以悬空,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该有所体现。在字词教学上,我采用“读——讲——读——默”的方式,先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讲一讲比较难写或者难读的字,然后再齐读,难写的可以在边上写一写,最后默一默,错的订正好,并且在书本上圈出来。第二个要求,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也应该培养起来,大部分孩子通过阅读都能说出来。
3、细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第三部分,体现更多的是品读课文,但是如何切入也是一个难题。我想,让学生找到这个钓鱼的启示并不难,但是要去理解它却有一点的难度。所以先把启示找出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读了这句话之后请学生质疑,“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呀?”
“道德、是、非、难,这和钓鱼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读课文3到9自然段,找一找我心情变化的句子,并在边上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体会道德实践的难。”其实我的心情首先是得意,然后是急切,接着又是委屈、难受,最后是不舍。
在这里,紧紧抓住两个点进行研读,第一个是我得意的时候,也就是第三自然段中鱼大、漂亮的句子,在反复研读文本后,我们会发现文章是以“鱼大”为引子,渗透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写法指导,挖掘文本语言的训练点,增强语文味,使教学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第二个点是抓住“不容争辩”,我分三步逐步丰富这个词语。一是抓“盯”这个词的写话训练,丰富父亲不容争辩态度产生前的心理过程,让学生明白父亲也是通过反复挣扎才有了这一决定;二让学生我面对父亲要求我放鱼的时候我的态度是如何的,由急切到委屈、难受再到不舍;三是设计一个情景,假如你是那天的我,你会如何向父亲乞求把鱼留下来。
这部分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让学生反复朗读,以读促悟。体会道德实践过程中的难。
4、总结课文,情感升华
在体会了作者放鱼的过程之后,我们再把学生领到这个道德实践的问题上。学生对这个启示也就有所感悟了。
在学生还沉醉在感悟父亲的行为美,感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美的时候,我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你们很可能遇到过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和作者34年前的选择一样吗?”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开去。这样,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的人生。这样一堂课也就结束了。
六、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钓鱼的启示
道德实践
是 非
难
得意——急切——委屈、难受——不舍
我设计的板书清晰简洁,有条理,学生易掌握。
七、设计理念
1.教学从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从而达到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读”贯穿始终,这样既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给下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产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把课文里一个个句式,一种种规范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
3.教学中学路分明,从“导—扶—放”上,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耳听、眼看、口读、手写、脑想,全频道运作,立体式展开。
以上就是我关于〈钓鱼的启示〉的说课,谢谢大家。
《钓鱼启示》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鞠躬)我是小学语文组3号考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从小就热爱教育,做着教师的梦。长大后,一直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站在三尺讲台上用自己毕生的心血与智慧,浇灌祖国未来的花朵。我至今已执教23年,今天,有缘与各位评委老师相识,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请问我可以开始说课了吗?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钓鱼的启示》,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计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今天的说课。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首先,我要说的是教材。《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以“生活的启示”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其目的是为了让人们从生活中得到启示,受到教育。本文主要写在三十四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对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鲈鱼放回了湖里的故事。
本课按要求安排了两个课时,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根据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二个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懂得“我”心情的变化。我认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懂得“我”心情的变化,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其次,依据学情,说说教法和学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无论什么样的教法,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从教学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也初步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阅读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采用“情境渲染”“读一读,品一品,议一议”等多种方法层层推进,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课文的思想感情。课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自读、质疑、圈画、讨论、交流等方法,深入领悟课文内容。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会利用多媒体配乐播放《小儿垂钓》并带领全班同学深情朗读“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让学生初步感知钓鱼的乐趣与艰辛,继而揭示课题:13钓鱼的启示。这样不仅可以立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热情,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教学是为学生的完满生活服务,阅读自然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情感。而文章的内容又是情感的源泉,因此,水到渠成的进入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新课标要求五年级的学生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因此,我首先布置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养成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然后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补充,明确课文写了什么事。籍此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顺势进入第三环节,品读课文,深入分析。通过以上初读环节,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本环节主要在学生粗略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总体上,客观上把握课文,从而深化对课文的理解。首先,我会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情感。同时,让学生把文中相关句子画出来,对于感受较深的语句,用圈点勾画批注,将自己的感受批注在句子旁,接着,我会相继出示“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抓住“好大,从来没有见过,漂亮,翕动”等关键语句,体会“我”和父亲的那份欣喜、(得意)的心情。面对这么一条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我”和父亲是如何处理的呢?请学生快速默读第4∽9个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多媒体出示相关的句子:“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我(急切)地问道。”“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从父亲那不容争辨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引导学生交流交流,读一读,写一写,使学生在思考与朗读的过程中,感悟作者那种无耐的(委屈)和(不舍)。这样,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加深了理解,对全文的感情有了升华,既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锻炼了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然而,转眼间三四十年过去了,当我一次次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告诫我的话,引导学生快速读文,找到父亲的话。小组讨论交流后,多媒体出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实践、勇气、力量”仔细琢磨,从中体会父亲的严格与不被任何诱惑的高尚品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接下来,进入第四个环节,总结全文,拓展延伸。第一,回归文本,朗读全文,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悟通过声音表达出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道得意识,从小养成不被任何诱惑的高尚品格。第二,拓展延伸,生活中,遇到同样的事,该怎么办?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听。
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简明扼要,抓住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旨,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初步设想,在教学实施中,我会根据课堂的生成做适当的调整。不妥之处,敬请评委老师予以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附板书设计
钓鱼――得意
放鱼――不舍
是与非――难
《钓鱼启示》说课稿11
当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还是比较多的。首先,在研读“为什么不愿放时”,处理不够灵活。预设中将“钓鱼的细节”与“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的理解联系起来。即:学生说到“鱼大”时引导从哪里看出来?生必然会读到“啊,好大的鱼……”;再引导质疑,从这句话一定能看出鱼大吗?如果“我”是个新手,第一次钓到鱼呢;引导读钓鱼的细节,一是读懂我是个钓鱼“高手”,在“高手”眼里大得吃惊的鱼,必然是真正的大鱼;一是品味钓鱼过程的不易,“不仅是技术活,也是个斗智斗勇的过程。”实践下来感觉这样的处理,教师牵引痕迹过重,不如简单处理——学生说到“大”,就引导抓住“啊,好大的鱼……!”读出鱼大;说到钓鱼“很不容易”,引导读悟钓鱼的细节,相机点拨从中也可看出“我”是个“高手”,进一步说明鱼大,顺势再读“啊,好大的鱼!我……!”一句。使对鱼“大”的品悟更加丰满,教学流程的推进也更为自然流畅!
其次,按照由“事”到“人”再及“理”的教学线索应该没有问题,但具体操作时“事”和“人”不应机械地割裂开,事情的推进和人物心理的演变,本来是融为一体的,人为地分开,最终造成第一轮阅读不够深入丰满,第二轮阅读又显与第一轮的重复。如果,在品悟“鱼大”,钓之“不易”的基础上顺势引导:“此时‘我’的心情如何?”→“为什么而‘得意’?”(“得意”的理由有哪些?)→读出“我”的这份得意。这样,层层深入,每一环节教学更显丰满,而环节流程进一步精简,必然使教学推进更加紧凑。
第三,就整堂课而言,教师“控制”的痕迹明显,尚未做到放手。主要体现在各环节推进上,教师“教路”主宰一切,学生“学路”被严重弱化。如何让教学的推进,由学生的主动“探究”来引导,而非教师的预设来主宰?这是一个需要很好研究的课题。此外,这种“控制”还表现在第八、九自然段的学习上。教学中的安排:学生自读体会→师生情境对话→再次读两段话。其实像这样两段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的话,除了让学生自读自悟,必须提供小组内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的学习收获有个展示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
《钓鱼的启示》说课反思
这是一篇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如何做人的哲理性文章,课文讲述“我”十一岁时和父亲去钓鱼,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因为不到捕捞时间,父亲命令“我”把鱼放回湖中,这件事和父亲告诫作者的话使他一生受用。
1、我引导学生研究父亲的言行。当我们捕捞到大鲈鱼时,父亲虽然很高兴,可是他此时看了看表,离开放捕捞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面对道德难题,父亲没有商量余地让作者放鱼,此时父亲的心里会怎么想呢?研究父亲的言行,感悟课文要揭示的主题。
2、读中感悟,分析作者的心情变化。在揣摩文中主要人物的心理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写作目的: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3、联系生活,教育学生做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当时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要求学生畅所欲言,师生共同给予评价,使学生既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够认识生活中的是与非。
《钓鱼启示》说课稿12
一、设计理念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在自读的基础上自悟,培养听说读书的能力,激发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质兼美,作者用抒情的笔触,讲述了一个钓鱼的'故事,用烘托的手法,刻画了一个自觉遵守规则的好爸爸形象,使学生懂得,自觉遵守规则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修养。作者对詹姆斯的心理变化写得特别细腻,教学中应着重感受他从激动到泪丧再到悲哀的感情变化,从而体会到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三:教法学法
灵活多样说教法探究合作学习法: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注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解决学习的重点。
主动参与说学法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带讲,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升华体验,尝试实践。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对课文的理解,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现的生词。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
3、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感悟的同时将学文与导行相结合,使学生懂得如何结合实际遵守规则。
本课的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句,体会詹姆斯钓到鲈鱼和放鱼的心情变化,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五、教学流程及设想
接下来,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流程。
1.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詹姆斯在与父亲的一次钓鱼中收获了终生有益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呢?
(设计思路:学生在第一课时已初步感知课文,这里从结论入手,既勾起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回忆,又提示学生寻找詹姆斯得到启示的心理历程,进一步探讨课文的内涵。)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部分,要求学生完成两个目标,一、复习本课的生字词。 二、这次钓鱼与以前有什么不同。
在字词教学上,采用“读——讲——读——默”的方式,先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讲一讲比较难写或者难读的字,然后再齐读,难写的可以在边上写一写,最后默一默,错的订正好,并且在书本上圈出来。第二个要求,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也应该培养起来,大部分孩子通过阅读都能说出来。这次与上次最大的不同在于钓到的鱼又放了,在此时我问学生一句:如果是你,你是愿意放,还是不愿意放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
然后让学生表达观点后从文章中找出自己的理由,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纷纷在书上圈圈画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分析学习。
3、细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整体----部分----整体
在教学过程中,用一个能统领全文的大问题来引导学生学文,即: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我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课后题(1)] 为了帮助学生有效解决这个大问题,我在教学中又预设了三个小问题来引导学生抓住文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实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这三个小问题是:
问题一: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课后题(2)]抓住重点词句感悟对于一个11岁的孩子来讲,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面对父亲要求我放鱼的时候我的态度是如何的,由急切到委屈、难受再到不舍;总结出放鱼的理由主要有:鱼大,钓的时间长,没有人看见。
(设计思路:与詹姆斯的心理产生共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这里,结合课后的金钥匙,让学生转换角色,读说,体验詹姆斯的内心变化)
问题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也是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这两个问题的预设目的是引导学生重点研读课文的对话部分。我分两步逐步丰富这部分内容。一是抓“看”这个词的写话训练,丰富父亲不容争辩态度产生前的心理过程,让学生明白父亲也是通过反复挣扎才有了这一决定;二是设计一个情景,假如你是詹姆斯,你会如何向父亲乞求把鱼留下来。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爸爸,这鱼多大啊,我们不放了吧?爸爸,就这一次还不行吗?爸爸,难道您不爱我了吗?让学生在情境回答中体会父亲的坚决。从而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设计思路:刚才已经引导学生用抓重点词语句子的方法解决了詹姆斯的心理变化历程的问题,现在再次用同法,通过找出描写爸爸的态度的句子理解课文,再次强化学法指导。)
问题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把“道德实践”这样的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来加深对“启示”的理解,以突破难点。
(设计思路:学生已经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理解了它的内在联系,再借助文本就能领悟启示的真正含义,让学生通过充分讨,发表见解来进行自我教育,比教师单纯的讲效果要好得多。)
4、总结课文,情感升华
在体会了作者放鱼的过程之后,再把学生领到这个道德实践的问题上。学生对这个启示也就有所感悟了。紧接着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开去。这样,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明白,只有严格要求自己,自学遵守规则,才能有益于自己的一生。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如下
钓鱼的启示
放:正确 不放:错误
得意——急切——委屈、难受——不舍
严格要求自己 自觉遵守规则
设计的板书清晰简洁,有条理,学生易掌握。
《钓鱼启示》说课稿13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回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身启示的事,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从钓鱼到放鱼,最后写34年后的启示。最后一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而理解课文的重、难点,就要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着手。
学情分析
钓鱼获得的启示,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围绕启示,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是学生学习的又一难点。由于学生的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很难。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讨论、联系实际来理解。
设计理念
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把学习过程之中的感悟、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学目标
1、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联系实际,受到“要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2、通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我”所获得的启示内容。
2、理解“与那条鲈玉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
一、直接导入
二、初读启示,质疑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将“我”获得的启示划出来。
2、读读启示,提出疑问。
三、读悟,解疑
(一)理解道德的“是”与“非”。
1、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2、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我”做起来却觉得很困难呢?
(二)理解道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A:体会让“我”觉得做起来难的原因。
1、请同学们默读3-9自然段,找出理由。
2、学生先默读、自学,讨论。
3、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说理由,读句子。
(1)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
(2)这条鲈鱼很大、很美。
(3)当他钓到鱼的时候,周围没有人。
4、鱼的极大的诱惑,周围的环境,都让“我”难以下决心把鱼放回湖中,但最终“我”还是作出了“放鱼”的选择。
是谁让我作出了这样一个正确的选择?(爸爸)
B:体会“我”实践的艰难过程。
1、“我”虽然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之下,无可奈何地放了鱼,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非常艰难的心理斗争。让我们再来读3-9自然段,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2、学生自由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谈体会。
3、汇报交流。
(1)“得意”(2)急切、不理解(3)委屈、难受
(4)乞求(换个词)
(5)无可奈何、恋恋不舍、
4、你们看,“我”把鱼放回湖中,经历了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所以说: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5、分角色读对话,
6、提升对父亲要求“我”把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用意的理解。
(体会到父亲要求我遵守规定,做一个诚实的人。)
(三)理解如果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1、34年前,父亲的严格教育让我作出了道德的选择,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是怎么做的呢?
2、出示相关句子:理解“诱惑人的鱼“的含义时,我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你们很可能遇到过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和作者34年前的选择一样吗?”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开去。这样,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的人生。
3、引出:“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当年他把鱼放掉是因为父亲的威严,是无可奈何的,但是,他现在的选择却是——自觉的,为什么能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因为——他已经在从小严格的教育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四)小练笔
让学生进行小练笔,一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是加强写作训练,三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学以致用。
《钓鱼启示》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我执教的课文是《钓鱼的启示》,《钓鱼的启示》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毕生的启示的事,从而阐明一个人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次序记叙的,钓鱼过程中有大量过细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启示部分的句子比较难懂又包含着深入的做人道理。课文蕴藏的、倡导的道德品质都是现代社会所呼唤、现代人所必需具备的,如规则意识、如诚实守纪、如不为名利所惑等等。
课文的训练重点是要把握课文的重要内容,懂得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抓住症结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根据单元训练要求、本文自身的特色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的制定为:
1、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发,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是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是体会从钓鱼中得到的启发。
二、说设计理念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适当开展合作学习、重点突出探究学习是本课设计的重要思想。把自主阅读过程之中的感悟、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朗读、默读、体会感情读等多种方式,将自动学习、积极探究渗透于每一个环节和活动中,从而真正做到读书的自主性、多元化、情绪化。在此基础上,辅之以适当的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换,增进学生对课文词句的理解和内容的把握,增进学生对个体生活的回忆和体验。
三、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
一、读题导入,整体感知
二、———阅读课文,直奔“启示”——
三、精读课文,感悟体验——
四、创设情境,设身体验——
五、拓展延伸
深入懂得课中,我先要求学生读标题,再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把握,接着引导学生直奔文章的中心,以“道德只是个简略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为切入口,牵动起因,经过,继而层层剖析:感悟放鱼的“难”,体会父亲的良苦居心,理解父亲的教育给了“我”勇气和力量。这种直奔中心,变序教学法,避免逐段讲解,节约了教学时间,突出“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这个重点,突破了“体会从钓鱼中得到的启发”这个难点,有利于培育学生发明性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逆向思维能力。然后,我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34年后的作者,此时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这种换位思考的方法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想象中身临其境,发生深切的体会。最后,我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说说“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相似的“鱼”吗?你是怎么做的?”这样,就让凝聚着作者灵感、豪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绪、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根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文章构造的简缩,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的重点及教师教学的过程,我的板书力求显示这些。
《钓鱼启示》说课稿1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首篇课文《钓鱼的启示》。
一、说教材
《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以第一人称口吻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鲈鱼捕捞开放日前一个晚上,我和父亲去钓鱼,结果没在规定捕捞的时间里,我钓到了一条特别大,特别漂亮的鲈鱼。父亲严厉地要求我把鲈鱼放回湖里。我特别不理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体会到了父亲严格要求我的真正意义。
富有哲理,给人以启发是本课的主要特点。
五年级学生,对语言学习已经有了浓厚的兴趣,所以依据对教材的理解和五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我确定如下三位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等词语。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把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获得,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让我放回鲈鱼的理由,及我从中所获得的启示,从而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抵制鱼的诱惑。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对人物内心活动细致入微的描写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所以教学本课,我采用直观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法,圈点批画法来完成本科的学习任务。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我的教学将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我这样设计我的导语: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能带给我一定的启示,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富有哲理,能带给我们其实的文章。板书 钓鱼的启示。上课伊始,我就以启示为谈话中心,引出本文课题,然后让学生查阅工具书,理解“启示”就是启发的意思,以启示为线索,为本文理解中心有更深入的理解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
课伊始,趣亦生,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学生初读便会对文本产生好感,在有好感的基础上,对学习文章便有了很好的帮助。所以在学生跃跃欲试中自读课文,从而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接着大屏幕出示本课词语,学生开火车读词语,在认读词语的过程中,将本课的重点读音做以强调,如鱼饵的饵是卷舌音,鱼鳃的鳃的平舌音,嘴唇的唇是翘舌音。同时检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钩和钓的区别,戒与诫的不同意思。指导书写“翼”字,上面的羽字作为偏旁的时候,没有勾。
经过这样一轮检查、强调,学生对本课字词的掌握已经很扎实了。当然为学习文本扫清障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合作研读 深入探究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在深入研读课文的时候,我选择小组合作学生。围绕“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这个问题,小组合作交流,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汇报自学情况,在回答我为什么不愿意放回鲈鱼的过程中,感受我心情的变化,讨论之后,出示课后思考题,体会出我由得意——急切不理解——乞求——无可奈何 依依不舍;分析理解爸爸的态度时,体会出爸爸在道德抉择面前毅然决然的态度。抓住一个“得”字,理解出父亲态度的不容置疑。
阅读感受是独特的,感情朗读的表现方式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在理解出人物的感情变化后,有感情朗读成为必然。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再次感受钓到鲈鱼的快乐,面对道德抉择的艰难。
至此,长大成人后的一段文字便自然走到我们面前。抓重点句子理解道德的是与非的问题虽然对与这些孩子来说有些难度,但充分地朗读,大屏幕出示生活中一些事例让孩子们从字里行间体会出诱人的“鱼”指的是:让人心动的诸如金钱、地位、荣誉、包括哪些暂时带给人一点方便,一点好处的事情。结合前文,能在无人知晓,只有自己知道没有到时间的情况下,能讲钓到的那么大,那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中,从而体会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实践起来却很难”的道理。重难点的突破有时候很难,但水到成渠,学生就很自然地理解了这个问题。
(四)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生活中,面对就如那条鲈鱼一样诱惑,有一位能如作者的父亲那样严格要求你的人,会成为你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完成作业:根据提示写句子:
三十四年前的那个夜晚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可以写月色,也可以写事情,还可以写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