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本站推荐]
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1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本文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运用了分类说明、打比方说明等方法,使得内容准确生动、层次明晰。
鉴于这种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能力目标
1、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3、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二、说教法
1、结构、层次:从学生活动角度主要设计为三个环节:快速阅读整体感知——选点品读——迁移扩读。
2、具体方法:
(1)朗读法。本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2)观察与联想。本文语言生动,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3)图表概括法。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通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楚,内容明确。
3、手段及依据:教学手段方面,设想运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做到实用、有效,不搞花样。提供文字材料以提示重点作资料参考,图片画面的运用也仅为激发联想想像而设,坚定语文课堂“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立场。
三、说学法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
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黎世法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涵咏朗读品味,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创造性学习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联想、想象、体味、感悟、迁移、转换,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来,尝到学习与创造的成功的喜悦。我国著名教育家王森然的王氏教学理论以及徐锦熙的三段教程论都特别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创造实践,日本东京文理大学的垣内松三教授的教育理论也极力推崇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足见,创造性学习法是有其较强科学性的。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快速阅读活动。活动目的——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并思考
(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雨、句。
(3)全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写的?
提示:你从哪些语句中可以发现文章的层次结构,并由此概括出主要内容?
【方法积累】: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过渡句、总领句、段中心句、总结句),有助于发现文章层次结构,熟悉课文内容。
(4)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体会生动说明的妙处,掌握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教学板块之二:选点品读活动。活动目的——列表归纳云与天气变化关系,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列表分析云与天气关系——辅以图片,让学生阅读后直观感知各种云彩变化和天气变化的对应关系。
(1)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教师指导学生完成。
(2)第4、5、6段的写作思路与第3段相同,请学生仿照对第3段的分析以图表的形式标示这三段的内容要点。
学生合作完成,教师适当引导。
教学板块之三:课堂练习及延伸阅读。活动目的——体会语言的生动性,掌握本课的说明方法,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1、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表达效果。
2、下面一段话的句序被打乱了,将理顺后的句序写在后面的方格内。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
4、如果将下面一段描写天气的语言改成天气预报的语言形式,请用恰当的语言表述。
5、搜集更多的看识天气的谚语。
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2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探讨初中语文三年级的一篇教读课文,矛盾所写的抒情散文《白杨礼赞》。
一、说教材、学情。
《白杨礼赞》具体编排在初中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本单元意在引导学生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散文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等灵活多变的写法,进一步提高欣赏、写作的能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阅读、欣赏散文应着眼于散文所蕴含的情感,借鉴散文所运用的语言。《白杨礼赞》的语言很有特点,大气磅礴,一气呵成,尤其是反问、排比运用得极为成功,值得反复诵读,这样,才能更切实地感受到散文的艺术魅力。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语言感悟能力较差。《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的把握以及教学的设想,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通过朗读理解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考虑到初中生在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朗读是十会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新课标尤其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据此,我准备采用朗读式、讨论式作为主要教学方式。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根据目标和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灵活多样的朗读,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把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起来,把他们健康的个性发展起来。当然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合格的教师不会把学生当作某种驯服的自然力来驱使,而是当作主体来看待。教学中我还会引导他们领悟和掌握学习的方法,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考虑,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学的基本思想,我准备用“配乐朗读,整体感知和精读品味,赏析深化”两个步骤来达到教学目,这两个步骤个相互紧扣,循序渐进,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说教学程序
一、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按照这个思路上课开始,我便直接板书课题,对“礼”、“赞”进行释义,并简要地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然后,我会对学生说:“白杨礼赞”犹如一首结构谨严,渲染得力,旋律激昂的抒情音乐小品。一般音乐作品总有一个主旋律贯穿其中,它有时略有变换,复沓重现,昭示着深化着主题。那么,《白杨礼赞》的主旋律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课文朗读录音,在头脑中展开联想想象,用心去感悟,听出“白杨礼赞”的主旋律来。
接下来,我便播放以钢琴曲为音乐背景的配乐朗读录音。列宁曾这样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知识、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促进了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这样,我便能顺利地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旋律,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了作者热情赞美的感情基调。
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后,我还会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我设置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以此引导学生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通过启发、点拨、讨论后,让学生明确作者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特点。
二、精读品味,赏析深化。
1,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形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2,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这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3,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出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局、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4、深情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然后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第八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一,以及练习五。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环境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外形
性格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赏析意蕴,领悟作品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宽容忍让的真挚感情,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1、品读文章之美。
2、能够领悟作品主题,领悟文章朴实文字下丰富的意蕴。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以“让爱住我家”这首歌曲导入。家是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避风的港湾,是幸福的摇篮。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暖,因为有了浓浓的情而美好,所以人们才会产生让爱永远住我家的美好愿望。本节课,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三口去散步。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老师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感受这份亲情,思考课文内容,体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听教师诵读课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3、品读课文,体味意蕴
提出问题:文章叙述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平凡小事。那么,你觉得这篇文章美在哪里?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该文章有景物美、人情美和语言美。
(1)景物美
学生欣赏文章的景物美,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的段落,思考自己感觉在景物描写的句子中,作者通过什么样的词语、写作手法来表现春天的景色,品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生找到第4段和第7段的景物描写很美,找出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和词汇,如“新绿”、“嫩绿”、“冬水”等这些词汇中感受生机勃勃的春天,以及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
(2)人情美
提出问题:文章为我们描绘了4个人,在这4个人中,你最欣赏哪个?找出描写的文字,简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分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通过和他人交流,了解他人的观点,对文章有更加深入的体会领悟。
(3)语言美
提出问题:文章的景色美,人情美,接下来进入欣赏的第三个环节“语言美”。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
如学生觉得文章第一句话很美。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很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4、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提出问题: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一同在散步中进行了一次感情的熏陶。这美丽的一幕时常发生在生活中。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公益视频《给妈妈洗脚》,让学生对该视频进行评价。
5、小结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摘抄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个关于亲情的文章。
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4一、说教材
从内容来看,《秋天来了》是一首现代诗,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把秋天满怀希望、满载收获的“形象”充分表现出来;从课文所处位置来看,本篇课文是三年级(上)的领篇课文,课文的教法与学法,对于学生第二学段的学习应该具有引领性作用。这首诗歌写得富有童趣,语言活泼、生动,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逐步由以识字为主到阅读中解词析句过渡的实际情况,因此把目标确定为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认读“凉爽、洁白、神奇”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阅读,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秋天的情感体验。感受秋天给人们带来的欢乐,体会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4、初步学习一边读一边想象的阅读方法,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秋天。
三、说教学重点
进入第二学段,阅读教学要求在感受语言优美的同时,使学生乐于交流阅读感受,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积累语言材料。结合这一理念,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韵律美,还要让学生结合课内外,积累关于秋天的语言材料。因此把引导读懂课文,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作为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四、说教学难点
新课程理念还强调,诗歌的教学更提倡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感受美好的情趣,使其对秋天的感悟更加的深刻全面。所以我把初步学习一边读一边想象的阅读方法。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内容并不难理解。但由于诗歌体裁和课文所处的重要位置决定,教学在学生读文品析的同时,还要注重低中过度阶段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这一理念把教学方法确定为,“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积累”。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一系列词语,问学生:你想到了什么?(一丛金黄、一丛火红、秋意深浓、秋兰飘香、秋雨绵绵、春花秋月、丹枫迎秋、枫林如火、金风送爽、秋色宜人、天朗气清、落叶纷飞、秋高气爽、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月春花)
2、炎热的夏天过去了,凉爽的秋天来了,随即板书。
3、出示诗歌,老师激情朗诵:(红色的蝴蝶,黄色的小鸟,在空中飞翔,在风中舞蹈。那不是蝴蝶,那不是小鸟,是枫叶在舞,是黄叶在飘。像秋姑娘发来的电报,告诉我们秋天已经来到。)看!秋姑娘悄悄地披着彩虹,一路撒下花香,一路飘着果香,带着迷人的景色,带着丰收的喜悦已经来到了我们的教室。请同学们满怀激情再读课题。
[教师以诗歌的特有韵律导入课题,使学生入情入境。]
二、美读入境
1、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学习。
2、指名读文,正音正字,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第一节最有诗的韵律:指导朗读,画出动词。随即学习生字“乘”和“骑”。
4、学习本节其他生字:“爽”和“落”,掌握多音字“落”。
[随文识字,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的同时,认识生字]
三、熟读背诵
1、第二节最能表现秋的美丽:自由朗读,尝试背诵。
2、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注意读出诗句表达出的秋天的美感。
3、引导学生画出本节动词,随即学习生字:“挥洒”“泼”“染”“展”。
4、学习本节其他生字:“紫”,掌握多音字“露”。
5、合作识字
(1)小组交流二类字,相互帮助。
(2)小老师领读词组。
[学生自主识字,选择他们喜欢的方式记忆,有助于学生识记生字]
6、选择你喜欢的小节,读一读。
7、尝试背诵全文。
[这一课时,把朗读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得到一种整体的语感把握,从而选择恰当的读法表现出来。在入情的诵读中,学生不仅深入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增强了语感,丰富了语言积累。]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1、复习背诵:自由朗读或背诵全诗。
2、导语:读了诗歌,感受到秋天的美吗,诗歌中美感的句子我们再来读一读,好吗?
二、细入品读,秋之味。
(1)引导找出描写“秋天的色彩”的句子,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读句子。
(2)赏读了句子,在小组内交流交流:诗歌是选择了哪些颜色和相应的景物来写秋天的?
3、生汇报,相机点拨,朗读体会。
4、课件展示(说一说,填一填描写颜色的词语)
课内:()的田野()的大海()的葡萄
课外:()的枫树()的果树()的菊花……
5、你喜欢哪种颜色?把诗歌中有关句子读给大家欣赏。你也可以自己创造出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仿照诗歌句式让学生在前一填空基础上尝试创造新的句子:秋天是五颜六色的,金黄的(),雪白的(),天蓝的(),紫红的'……()的枫叶,()的柿子……啊,秋天真美呀!)
[这一设计,既进行了朗读训练、语言文字训练,又使学生提升了阅读的层次,课内外有机结合,增强了阅读的兴趣。]
[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来体验秋天带给人们的美感。]
三、让学生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1、多媒体出示不同角度描写秋天的句子,让学生感悟积累。
2、出示描写秋天的诗,让学生抄写在积累本上。如: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刘禹锡《望洞庭》张继《枫桥夜泊》。
[借用有关描写秋天的诗、文章片段、成语各种表现形式,积累和感悟不一样的秋天。]
四、作业。
1、抄写本课重点词语,在积累本上抄写描写秋天的成语和本首诗歌。
2、继续查找描写秋天的诗句、文章,将自己查找的所有材料进行分类,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这一部分的设计,是为有效利用收集的材料,针对学生课前搜集的材料的不同而进行的区分处理,让学生初步感受秋天“瑟瑟”、“丰收”、“烂漫”、“苍翠”不同的情绪情感,以此来表现内心对秋天的感悟。]
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5一、说教材
《丑小鸭》一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它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儿落了》、《诗两首》、《伤仲永》同属于第一单元。本单元以”成长”为主题——有的记录了作者成长的足迹;有的展示了他人成长的历程。学习本单元课文都能带给学生有益的启迪。《丑小鸭》这篇童话记录了一只丑小鸭的成长历程——一只又大又丑的鸭子,在经历种种歧视、挫折、磨难之后,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的故事。通过理解丑小鸭这一形象,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让学生懂得丑小鸭能变成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想飞翔,命运其实没有轨迹,要对美好理想进行不断的追求,只有经历风雨才能经受磨难,还应该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在苦难中锻炼自己的意志,成为一个实现梦想的勇敢者。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学生阅读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结合本课的自身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流利、正确、充满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丑小鸭的遭遇,复述课文大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体会情感,品味、积累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
2、把握丑小鸭这一典型形象,联想自己,写下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丑小鸭带给我们的启示:能变成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想飞翔,对美好理想积极努力追求。
2、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只有经历风雨才能经受住磨难,在此过程中还应该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在苦难中锻炼自己的意志,才能成为一个实现梦想的勇敢者。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新课标还指出学生阅读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出发,我把“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作为教学重点。
【难点】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既要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水平的有限,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设定为“丑小鸭给你的启示” 。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此,我选择了导读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来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充分体会丑小鸭的遭遇,引导他们学习面对困难不屈不挠、执著追求的态度。
【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要能复述叙述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结合本课情节曲折,寓意深刻的特点。我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用阅读法、复述法、讨论法来把握文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煅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本着教重启发、学重思维感知的教学原则,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完成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本课我打算安排导入新课、感知教材、讨论质疑、写作练习四个教学环节:
(一)图片对比,导入新课。
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文学大师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课的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显示图片,把丑小鸭和白天鹅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对比,并提出问题:“丑小鸭是怎样变成白天鹅的?”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引出课文《丑小鸭》,激发学生探索文本内容的兴趣。
(二)读中有品,感知教材。
在“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阅读原则指导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例如“嫉妒”“脖颈”等。理解词语的含义,比如“讪笑”和“嘲笑”含义不同,并和学生一起搜集精彩语句,如:他向往这些美丽的生物,世俗的偏见和习惯势力在他心灵上所造成的压抑和忧郁,却不能摧毁他对美的追求和向往等。
在通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丑小鸭”的主要经历——因为丑陋而被讪笑、被排挤;逃离家庭后还是被嘲笑、被侮辱;独自在冬天的湖面上拼命地游,最后累昏了,与冰冻结在一起;在春天苏醒后发觉自己变成了一只美天鹅。读后让学生进行条理清楚,感情充沛的复述。并结合安徒生的成长经历,指导学生明确丑小鸭就是他的真实写照。
(三)合作交流,讨论质疑。
新课标要求学生对课文“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讨论质疑”这个教学环节,结合课文中“那不再是一只粗笨的、深灰色的、又丑又令人讨厌的鸭子。”和“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地向问题的深度、广度挖掘。在讨论质疑中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写作练习。
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个片段作文《丑小鸭和我》,要求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并运用文章中的精彩语句。
五、说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6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可以说妇孺皆知,学生应该有所了解。本单元的选文都是爱国注意题材,旨在使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英雄们的壮举,增强正义感,珍惜幸福生活。所以,本课在设计时,也将围绕这一单元目标展开。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单元目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2、围绕阶段目标和单元目标,本节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①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②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
③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了解"互文"等修辞的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诗详略相宜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
②复述法。
③品读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鉴赏本文丰满的人物形象。
④点拨法,学习详略得当的结构安排及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拟用2课时完成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导入
由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花木兰的图片、资料,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首先师示范朗读,要求听准字音,读完之后纠正字音。初步感知诗意。(投影显示易读错字)机杼、可汗、燕山、鞍鞯、鸣溅溅、扑朔迷离、金柝,接着,让学生齐读诗歌。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诗歌节奏明快的语言特点,并初步感悟花木兰的英雄气概。
教师点名朗读或学生自荐,要求其余学生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比如用较慢的语速读出开篇的忧愁,欢快的节奏读出归家喜悦。
第三环节:扫清文字障碍,理解诗意
学生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教师带领学生掌握几个重点词的解释,培养学生自学简易文言文的能力。需要砸实的重点语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第四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首诗情节具有传奇性,用"讲故事"的方式再现,比较符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先小组内讲讲,让学生有点准备时间,再小组推荐选同学复述本诗的故事情节。其余同学或补充或评点。这个过程的最低要求是流畅、完整;我们期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放飞想象力,加上合理的想象。
第五环节:赏析人物形象
请同学用一句话"我从xxxxx中看出木兰是一个xxxxxx的人"来概括木兰的形象,并且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这一环节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然后举手发言。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而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主要是培养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的能力和习惯。
学生可能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等。用学生分析的词语生成板书。
可以在学生说不出的时候给个示例导一下,不在一开始就示范。学生回答程度好的话,不必提。
示例:我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看出木兰是一个勇敢、孝顺的人,她不怕战场上的凶险环境,这也是她爱国精神的体现。她也很体贴父亲,否则不会承担父亲的责任。
赏析之后请学生试读。比如示例就应读得果敢坚决,体现出木兰的勇敢。
总之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讨论、赏析、品读结合,在读中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有效解决教学重点。
第六环节:竞背。选择你喜欢的段落,在3分钟内看谁背的最快最准。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背诵《木兰诗》。
【第二课时】
第一环节:复习齐背这首诗,回忆: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木兰在你心中的形象?
意在复习人物形象与锻炼概括能力。
第二环节:学习本诗中结构安排的详略、繁简,运用点拨法,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并能理解这样安排的用意。
看一段赵薇版的《花木兰》的视频,一分钟。其中多是宏大战争场面的渲染。这个视频承接上节课的形象分析,又可由此生发出详略的安排问题。
①《木兰诗》里有没有刀光剑影的战争场景?写的是什么?
明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写木兰奔赴战场,速度极快,像飞一样的。用了夸张的修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的是边疆的夜景。这里有很大想象空间。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的是战争的残酷,征人归来。
②为什么刻画一个战斗英雄,却没有战场上的详细描写,详写的是什么内容呢?学生讨论
学生可能提到的有:跟父母的对话、出发前的准备、木兰归来的情形。
总之,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
点拨:繁简详略跟作品要表现的形象,表现的主题有关。
给学生时间思考讨论发言。
师总结:这首诗不是要塑造一个雄赳赳的武夫形象,而是要突出她身上种种优秀品质。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
学习写作手法,不仅是为了研究本诗的布局谋篇,也是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第三环节:了解本诗作为民歌的语言特色。
我设计的过渡是:这首诗能流传千古,一方面是因为木兰这个形象惹人喜爱,另一个原因也不容忽视就是它的语言特色。
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问答、排比、重叠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教师适时举例说明。
然后完成课后题"互文""排比""顶针"的用法
第四环节:比较阅读
提供一段同题材的散文,初步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少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①《木兰诗》中与上文"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意思大致相同的几句是:
②文中表明主旨的句子是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以木兰的口吻给父母写家书。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感受文本后木兰细腻的女儿情感。
2、默写《木兰诗》。
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7各位评委老师好,下面我对所教的这节课进行一个简要介绍。
一、说教材
《于园》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短文,该单元以“建筑艺术”为主题展开。《于园》是一篇介绍我国园林建筑的一篇说明文,本文按照空间方位的说明顺序从先到后地从“以实奇”“以空奇”“以幽阴深邃”、、三个方面说明了“于园”奇在“磊石”的特征。语言准确而又生动形象,说明顺序清晰合理,不失为一篇文质兼美的说明文。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本领、历程与方法、情绪态度和代价观”的三维学习目的,我将本课的学习目简直定为:1、能纯熟地朗读课文,并能明白全文的寄义;2、相识于园的独特之处;3、掌握按空间方位为阐明次序的写作方法;4、领会我国古代园林设计的精良和制作者技能的高明。
二、说教法
1、接纳多媒体技能,使教学形象化,使用多媒体,直接出现园林修建的美,在给学生带来视觉打击的同时,引发了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
2、提问法和点拨法相联合,在题目中渐渐引导学生,能使其渐渐深入明白文章,又通过点拨,让学生睁开遐想,拓展其思绪。
三、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所贯彻的引导思想是把“学习的自动权还给学生”,提倡“自主、互助、探究”的学习方法。详细的作法是在疏通文意时由学生借助流释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积聚独立完成,然后以学习相助小组为单元举行组内展示、交换,对句子寄义的明白,为了节流时间,我让他们一人一句举行解释。这也便是平常所说的“自主探究”“合和作交换”相联合,在办理课文后边四个明白性题目时,我又让他们互助完成,在整个教学运动中,只要学生能办理的我绝对不代庖,不克不及的我构造各组之间的同砚举行互帮相助,让他们相互资助、配合完成,我只赶到了一个构造者的作用,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四、说教学
历程为了完成学习目的,整个教学运动我按一个关键睁开。
1、读课文,正字音,释词义,知内容。在此关键中学生要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通过课下解释疏通文意,再举行小组内展示交换,造就学生的语感和表达本领。
2、以小组互助的方法讨论以下三个题目:于园的特点;从哪几方面先容了磊石;除磊石外,还先容了哪一处风景。通过完成这三个题目,学生会渐渐深入明白文章。
3、感知本文的阐明次序。
4、咀嚼本文的语言特点,本文的语言用语正确、生动形象,很好地体现了于园的特性,很值得学生去推测咀嚼。
5、感觉我国园林设计的精良和制作武艺的高明,造就学生的民族自大心和自大感。
以上我从课本、教法、学法、教学历程四个方面临这节课举行了阐明,我的说课至此竣事,谢谢评委老师。
第二篇: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
《苏州园林》说课案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 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 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一)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二)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 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三)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
(二)。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重庆夜景录像)、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另外,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准确、流畅、传神,齐读要整齐。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速读法:这是一种眼脑直映、迅速获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广范吸收知识,迅速开发信息资源,尤其适应快节奏、信息化的现代生活需要。具体教会学生用扫视法默读,提高阅读效率。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程序如下(重点为把握事物特征,掌握 总分结构。)
(一)课前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
2、搜集苏州园林的照片、图片,感知苏州园林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苏州有四大名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和留园,都是园林中的精品极品,处处体现中国江南宅第园林的独有特点。(投影照片)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看他笔下的苏州园林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又补充了与课文有关的具体情况,增强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三)分析理解,这是突出重点的环节,用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达成目标,并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
1、配乐范读一二段,要求听读时思考作者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2、学生齐读一二段,要求准确、流畅,感知课文内容。
3、学法指导,扫视法:找中心词、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结句、起
始段、结尾段;借助注释、提示、思考和练习迅速把握文章。带着明确的目标扫视课文,取己所需,省略其余。培养学生默读、速读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4、提问:
A、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引导理解第一段,抓住作者的评价——“标本”)
B、“标本”一词怎样理解?用这个词好在哪里?(引导体会苏州园林的地位、影响)
C、苏州园林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就写出了本文,这是否会犯片面性的错误?(通过此问激发学生兴趣,并自然转入下一步骤。)
5、解题、简介作者和文体,同时回答上一问题。(要点:作者去过有代表
性的园林,深刻了解其特征;这是为摄影集写的序,苏州园林具体的风貌照片中都有。因此,作者才异中求同,在第一二段点出其总特点及其表现,下文即分别介绍。文章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便于有条理地准确说明。)
这一步充分利用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期。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新课导入 后的5-7分钟,是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期,是教学的黄金阶段,但最优秀的学生也超不过15分钟,之后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我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将简介作者等情况放在重要的朗读、熟悉课文之后,使教学重点尽量放在黄金阶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时变换活动方式,用生动有趣的介绍使学生消除疲劳,以饱满的精力投入下一黄金阶段的学习。
6、提问:
A、苏州园林很多,作者认为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引导分析第二段,抓全文中心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投影板书“图画美”)
B、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呢?(抓住四个“讲究”,理解主要特点的具体表现。投影板书“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
C、第三、四、五、六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引导理解总分结构。二段总说,三至六段分说,分别与第二段的四个“讲究”照应。)
7、教师示范分析第三段: A、学生齐读;
B、分析:用了比较说明,分说布局特点,(投影故宫、西方园林的照片,进行比较:对称与不对称)。还用了比喻说明,以图案画与美术画的区别来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讲究自然之趣,不对称。
8、学生讨论分析四至六段。(与第三段一样是分说,并且是主要表现总特点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详写。)
9、提问:第七、八、九段写的什么内容?与全文中心有何关系?(引导理解这仍是分说,扣住“图画美”的总特点,说明苏州园林细部注意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园林的色彩美。投影板书。)
10、学生讨论明确: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写。全文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总分、从主要到次要都是逻辑顺序。)
(五)迁移练习:
1、放《鸟瞰新重庆》录像的夜景部分,要求看后介绍重庆夜景的特点;选择恰当的结构顺序。
2、学生讨论,拟出写作提纲;
3、抽学生念提纲,教师评点、板书(附后)
4、要求课后完成作文,不少于400字。
(六)教师利用板书总结,突出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及文章的结构特点,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这一步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的反弹期(下课前3-5分钟),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反弹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时段,能使课堂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印象,而这首次印象对知识的巩固和保持意义重大。
五、说板书:
学生一般学说明文感觉枯燥,兴趣不大。而本文文笔优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是图画美,因此课文板书打破惯例,设计为一把古色古香的扇子(见《优秀板书设计集》),用形式美吸引学生,提高兴趣。写作板书扣住了重庆夜景总特点,也突出了分说的两个方面,便于指导学生写作。
《怀疑与学问》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创造的乐趣”,旨在通过阅读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培养创新的观念,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坚持积累、敢于质疑的语文习惯,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增强创造的自觉意识,激发创新的精神。在教学本课时必须体现这一目标,与此同时,不能忽视议论文的教学,这是一篇谈治学方法的议论文,也是本册的两篇议论文中的第一篇议论文,要做好议论文知识的回顾指导,要求学生按照阅读一般议论文的方法去学习本文。
二、目标分析:
(一)知识能力:
1、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学习本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方法及在论述中的的作用。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透辟周密的语言。
(二)情感态度:
1、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2、认识怀疑和创造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2.难点:
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明白怀疑和创造之的关系。
三、教法学法分析:
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提取信息,提出疑问,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对于本文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的学习,采用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师生总结的方式完成。(新课标提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四、教学程序:
师生行为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导语设计: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时候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论产生了怀疑,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了,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简介作者
引用名人事例引发学生对怀疑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
老师介绍一般议论的知识,论点,论证,论据。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板块一:自主读,整体感知
师生共同回顾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学生围绕议论文的一般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自由充分地阅读课文。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掌握阅读一般议论文的方法,并质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敢于质疑的语文习惯。从理清文本结构入手,尽量激发学生自己搜集整理信息的意识,在基础的内容弄清楚之上,提出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呈现阅读结果,同时提出疑难之处。老师板书重点(如论点和分论点,论证的方法)和疑难问题。
板块二:自主说,发言交流。
一是我已经知道了什么,二是我还想知道什么?
学情估计:学生知道的可能有本文的论点,分论点,论证的方法,从中得到的启示。还想知道的如个别句子的含义,论据的作用等。
通过呈现学生阅读结果,把握重点,对于学生的疑难问题,可能会参差不齐,但仍需板书到黑板上,体现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
学生交流。教师指导解答。补充板书重点。板块三:合作探究——解难答疑。采用三种方式,直到解决为止:
1、学生帮助解答;
2、小组讨论解答;
3、老师指导学生解答。
通过上述两个板块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解决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论证方法,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明确作者论述的思路。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师生总结归类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地方并说说其作用,说说论证语言的特点。
板块四:探究性评读,分组合作探究,围绕“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两方面进行。
(1)归类课文中论证方法,并说一说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2)以第六段为例比较辨析:“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否去掉,四个分句能否调换顺序。
找出你认为值得学习的地方。教师总结
对学生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的学习,采用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师生总结的方式完成。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掌握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学生交流,说说生活中怀疑精神的表现。
板块五:拓展延伸 结合生活和社会实践以“我在怀疑中成长”为题说一段话。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创造的价值,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创新的精神。板书设计:
怀疑与学问
中心论点:做学问“须疑”与“会疑”。分论点: 1.怀疑是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论证方法: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论求知》
《论求知》是英国哲学家培根所写的一篇议论文。编在初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中。
第四册主要突出训练议论文,让学生掌握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第六单元则重点训练“论证”这一要素。
根据教育学和人类智力发展变化规律表明:
十二、三岁的初二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阶段,抽象思维发展水平低于形象思维,分析、归纳、推理能力较弱。因而,学习议论文普遍较为吃力。
鉴于上述认识,我认为,本节课必须先从议论文的“特点”入手,抓住“论证”这一重点,突破“比喻论证”、“归纳论证”的使用及其作用这个难点。这也可以说是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语文教育的前辈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需教”。具体到语文教学活动,结合今后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向,联系实际,我认为,本文没有必要精讲细读。只需从整体上把握,训练学生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俭以养德》说课稿
一、说教材
《俭以养德》是由陈笑雨、郭小川、张铁夫三位作家合作的一篇用谈话式笔调向读者论述“节俭不仅是经济方面的事,而且牵连到思想品质”这一中心的杂文。文章是苏教版第三册的讲读课文,是一个开启学生智能、培养学生认识分析问题能力的很好的范例,教者应藉此传授给学生阅读议论文的钥匙。根据本课特点,我制定如下教学要求:
(1)认识“俭以养德”的重要性;(2)理清作者分析问题的思路;
(3)初步掌握用事实和道理阐述观点的方法。
言之有序,言之有理,是对初中生表达能力的基本要求,根据这一点,我将教学要求(1)、(2)列为本课重点。依据教学实践经验,对词语的理解是深入理解和把握课文的关键,也是学生历来感到最难掌握的,所以对词语的理解应为本课难点。于漪老师曾对他的学生说过,“谁想成材,谁就要千方百计地学会运用语言去分析课文这一基本方法。”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认识论知识,遵循三为主原则,以及课文特点及学生的知识层次,我准备采用多向立体式课堂结构组织教学,导、读、议、练四环节相扣,以讲读教学指导作文教学,搞活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吕淑湘先生强调,课堂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怎样才算“活”呢?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的交流,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也推着老师走,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为达到这一效果,教师应围绕教学要求,精心设计课堂质疑,使教学有指向性、侧重性、启 发性,引导阅读方向,把一课一得落在实处。
在教学手段上,我准备采用投影仪把一课中不同阶段的板块显示出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品尝解题的快乐。
三、说学法
读书之法,在于循序渐进,熟读精思。在整体构想指导下,要引导学生掌握粗读、精读,抓住重点词语分析的方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学法上要求学生重诵读、求合作。朗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而合作学习,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集思广益,深化认识、锻炼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四、说程序
鉴于这次课堂教学学生可能没有事先预习的时间。所以我的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借鉴特级老师钱任初的做法,把预习引入课堂,加以适当引导,要求学生粗读课文,疏通字词,并带着问题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环节是导入新课,明确目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是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所以我以讲述广东和北京两富翁竞富的故事作为导言,让学生先行对此作出讨论,在讨论后明确学习目标,避免了学生学习中的盲目性。
第三个环节是读、议课文。让学生经过阅读后理清文章的三个部分,1——4节提出论点,5——11节从不同方面阐述观点,12——13节“节俭”的现实意义。然后,直接进入对文章的分析,论点部分师生共同分析,以教师为主,重点抓住“你管得着吗”“适当”“有节制”以及“不仅”“而且”等词句明确文章写作的针对性及鲜明的观点。第二部分以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自由提问,互相质疑,老师分阶段用投影抛出相关主导问题,让学生找事实、明道理,抓住“其一”“其二”“其三”的提示词,分析“过多”“吝啬”“效尤”“界线”等词语,列出“鲁迅”“列宁”以及那些堕落的贪污犯、盗窃犯的例子,使学生懂得论述的次序和论述的方法。第三部分以教师用投影列出我国国情实况的数据,让学生讨论后总结节俭的现实意义,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确立鲜明的概念。
最后一个环节,我安排了迁移训练,出示“学生在就餐时乱倒剩饭菜,当别人制止时,他说„你管得着吗‟”这一问题,请学生以课文为例作一个3分钟口头作文,通过实课实地练习,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巩固深化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习质量。
这样的课堂安排是基于从培养学生能力这一思路出发的。我认为,胆子大一点,观念新一点,课堂开放一点,把45分钟真正意义上地交给学生,让师生在共同的导引求知过程中获得发展,让45分钟折射出艺术的光彩。
初中语文《乡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古今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古人云: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3分钟播放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湘潭祭祖时的录像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录像的播放一方面结合时政,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 情。
2、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及其作品。总结主题:乡愁。
(二)诗歌赏析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教学环节与学法相对应
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第一个环节:美美地听——引人入胜
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听美好的诗能让我们陶醉。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地聆听。这时我将带领学生进入诗中美妙的境界。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第二个环节:美美地读——声情并茂(本节的教授重点)
读诗更是很高雅的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在美美地读这一环节中我首先配乐范读一遍给学生听,讲解其中的韵味。再请一学生朗读,最后齐读。接下来以第一节为例,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来处理这四个章节。(一生试读,师生评价、明确)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二读:把感情加进去。
三读:在二读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争取读得更美。
第三个环节:美美地品——评头论足
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请大家从诗的语言、结构、情感几个方面,自选内容,说一句品评诗歌的句子。(让学生自由发挥)第四个环节:美美地说——挥洒诗情
品味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我就带领学生进入美美地说这一环节,让学生尝试着仿句练习,以“乡愁是„„”的句式说一两句或一段有诗意的话。例如:乡愁是一轮皎洁的明月
乡愁是(天边那轮圆圆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随我到哪„„)设计理念:能力训练。教学如何将抽象的意象物化成形象的东西,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
(三)深情朗读,课堂小结
设计理念: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最后再以朗读结束课堂。
(四)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下节课课前背诵比赛。设计意图:寓教于乐,让学生自愿而又欢快地背诵诗歌,同时掌握如何完整地背诵诗歌。在语音、感情、流畅度上下功夫。
2、课后搜集古今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准备下节课共同探讨。
3、选取课文中任选一节诗,发挥想象,给它补充情节,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注意要突出原诗的感情——乡愁,可借助景物描写来渲染。想象情节应紧扣邮票、船票等。准备下节课共同赏析。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板书设计:
乡愁 托物寄情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个人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普遍家国之思
六、说课结语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对于它的内涵绝非一两节课能够讲尽。考虑到这些我决定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推荐给学生选做。
1、习作园。请以大陆小诗人的身份写一首呼唤台湾归来的诗。
2、收藏室。收集有关乡愁的诗词、散文、小说。收集有关台湾地理概貌、风土人情、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资料。
3、三味书屋。课后阅读《余光中作品选》。
《斑羚飞渡》 教材分析
1.《斑羚飞渡》这篇课文选材非常好,有如下特点:
(1)课文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具有现代意识。文章关注动物世界,也就是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本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
(2)课文适应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2.教材与学生。
教学的总体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堂课首先要考虑学生,“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学设计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仔细研究教学对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我设想把这篇文章放在初一的下学期,因为初一下有一个“关注动物世界”的学习单元,可指导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跨学科专题活动。
3.教学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篇课文可以拓宽学习领域,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跨学科学习,可以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纬度来进行设计。我设计的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复述斑羚飞渡的主要情节,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品味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领会动物之间老斑羚们那种勇于自我牺牲的悲壮的美,启发学生领会文章的深刻主题。
(3)通过设计“保护野生动物”跨学科专题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2.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品味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领会动物之间老斑羚们那种勇于自我牺牲的悲壮的美,启发学生领会文章的深刻主题。
(2)教学难点:设计“保护野生动物”跨学科专题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策略(即教法、学法的设计,重点、难点的解决和突破。)1.教法:
(1)教师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纬目标,创设情境,组织教学。把班上学生按照能力强弱搭配分成几个四人学习小组,这样便于同学间的交流和团结互助,共同提高。(2)我设计这节课要领学生去微机房去上课,运用微机课学习的上网技术为语文学习服务,进行“保护野生动物”跨学科专题活动的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语文教师也要指导学生上网,进行资料的搜索。
(3)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教师适时进行点拨。
(4)教师可适当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如板书课题,出示一些质疑探究性的问题等,但不可喧宾夺主、华而不实。2.学法:
(1)指导学生预习,做预习笔记,要用活页纸做,便于整理归类。(2)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与交流。(3)指导学生上网搜索有关野生动物的资料。(4)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调查研究的报告和小论文等。
通过一系列语文活动的展开,我相信一定可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风筝说课稿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作者是鲁迅,体裁为散文诗。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是继“人生”“自然”“科学”主题之后为培育有血有肉有感情之人而设的单元。在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一篇,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2、课文的特点
《风筝》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诗,但选材角度新颖,于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从作者事隔多年后仍悔恨交加,悲忧交集看,这篇作品还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天性的扼杀,深刻地阐述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全诗情词真切,思想深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诗,学生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读,要保证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要多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要重视引导、多给学生鼓励。
4、重点、难点的预设及依据
根据七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及散文阅读的基础,结合本文的特点,预设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整体感知全文,感受兄弟手足之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难点:学生提出疑问并在教师引导下作深入思考。
5、目标的预设及依据
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情况,从“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确定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读描写“误解和冲突”的语句,进行语言积累。
(2)能力目标:圈划文中表示“误解和冲突”的内容,体会赏析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出疑问,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主动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感悟“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二、说教学程序及策略
本文的教学以“一个切口、一组问题、几大板块、整体综合”的阅读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朗读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等学习方法,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以圈画重要词句并赏析品读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和发挥双方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教学理念。
1、导入新课,初步感知文本
教法:教师出示一张幼儿照片,向学生介绍自己孩子的调皮与可爱。师生轻松谈话,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幼儿可爱的形象,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亲切感,为下面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教师的对女儿的浓浓亲情的流露,能唤起学生心中的亲情体验;而向学生介绍女儿的调皮、贪玩更是文中“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观点的直接证明,从而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学法:与教师轻松交谈。朗读全文,圈画生字难词。思考: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了我态度转变的原因?(设计意图:轻松的心情利于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朗读全文,既积累词语,又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使自己逐渐进入作品的意境。同时问题的思考,也有利于引起学生对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关注,而这一段正是本课教学预设的切入口。)
2、主问题探究,落实重点
(1)教法:以第五自然段为教学切入口,引导学生通过对“鲁迅先生前后情感、态度的变化”的把握,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的精神,同时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这一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问题预设:
“鲁迅先生看了讲论儿童的书后,回忆起了二十年前的哪一幕?前后情感有什么变化?”
“精神的虐杀是指鲁迅先生对弟弟什么的虐杀?” “你有过这样被精神虐杀的体验吗?”
“今后看到有人抹杀儿童天性的行为,你可以怎么说?”
(设计意图:采取中间突破的教材处理方法,选择恰当的切入口,提出一组相互关联的问题,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
学法: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精神的虐杀”的具体含义;结合自身体验理解并朗读“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这一句话。(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在讨论与思考中掌握知识。)
(2)教法:出示教学“主问题”。探讨文章“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这一主题。(设计意图:以主干性问题促使教学深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并通过教师的小结,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关注人生。)
学习障碍预测:这个主问题的解答,需要学生对整篇文章有深入的研读,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阅读感悟能力和“在众多的信息中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学生可能容易找到文章前半部分鲁迅和小兄弟之间的冲突而忽略了文章后半部分鲁迅对小兄弟“我可是毫不怪你啊”的误解,学生可能容易找出鲁迅对小兄弟的爱而忽略了小兄弟对鲁迅的爱,学生可能不清楚对问题的解答的表述等
教师帮助对策:在学生阅读全文,划找相应词句后,组织学生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行赏析和朗读,然后再全班交流。
引导内容先拟:①引导学生对文章后半部分的关注:那么文章后半部分是不是也有误解中的亲情的体现呢?②引导学生对“小兄弟对鲁迅的爱”的关注:冲突是双方的,那么亲情是不是也是双方的呢,弟弟也爱鲁迅吗?③指导学生对问题解答的表述:赏一句话,用赏析说服人(就是对自己划找的语句,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人信服);读一句话,用美读感染人(有感情的诵读自己划找的句子,用读来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打动听众)。
学法:划一划,文中哪些地方写的是我和小兄弟之间的“冲突和误解”?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既然是“冲突和误解”,又为何还能体现出亲情?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口、动脑,既培养筛选问题的能力,又突出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
3、发现、探究问题,突破难点
教法:出示日本著名作家,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对鲁迅先生及其文章的评价,引导学生勇敢的向文章意蕴深厚处进军。
(设计意图:把课文作靶子,通过文本意与读者意的冲突,引学生对作品作深入的思考。)
学习障碍预测:(1)学生提不出问题。(2)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3)学生等待老师说标准答案。
教师帮助对策:(1)适当的方法指导。(2)保证一定的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时间。(3)小组交流,整合问题。
学法:默读全文,划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小组交流筛选、整合问题,全班交流探究。(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4、课外体验与拓展 教法:出示作业,两题任选一题。其一是写一篇“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的文章;其二是课外阅读鲁迅先生的《故乡》和《秋夜》,探究环境描写在鲁迅作品中的作用。(设计意图:根据“阅读最近发展区”原理,进行迁移训练,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
学法:读作业题目,选择作业内容,课外完成作业。
(设计意图:其一是让学生养成一种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和发现美的习惯;其二是以此来引导学生走近鲁迅,了解鲁迅,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步入文学殿堂。)
山市
一、说教材
初中一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积累词语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请学生用画笔或语言描绘出山市奇幻的景象。还要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虽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对怎样学习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但还是有畏难心理。而且本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要求用一课时来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抓好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工具书、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能够找出难词难句,并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
⑴预习要求:①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语速和语调。②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疏通文意,准备复述课文。
⑵预习步骤:①初读:识记生字词,分清停顿,标出难词难句。②再读:逐词逐句疏通文意,补出省略的翻译。
二、教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情境设置法。
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首先是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片断,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其次整节课都在具有神秘气息的中国古典民乐的氛围中。课件的背景是与文言文意境相似的中国古典山水画,字体采用楷书、隶书、行书等书法字体。整体界面古色古香,充满了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从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中的物象,通过联想与想象,在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入课文的意境中。
2.诵读法
教法千变,朗读为本。对文言文的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要克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就要从朗读入手,让学生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3.质疑法
课前作好预习,课上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4.讨论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将简单的分组讨论引向有组织、有分工、有合作的更高层次的讨论形式。
5.画图法
《山市》中的景色瞬息万变、虚无缥缈,比较适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我从三个层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①以创造性复述来培养学生描述景物的再造想象力。②以给景物画插图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将语言转化为图景的空间想象力。③最后又给插图配上文字,将再造想象力与空间想象力相结合。
三、学法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始终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即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
1.圈点勾画法
此法主要用在预习以及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预习中,圈出生字词,划出疑难句,注出自读心得。在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要通过快速默读,标出“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与消失四个阶段。
2.文言文阅读法
在预习中使用“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诵读法 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4.讨论法
充分讨论,互相启迪,有合作、有分工,感受团队的力量。5.画图法
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图画再现“山市”,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
先播放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的片段:主人公阿拉丁为了向公主求婚,命令灯神一夜之间在沙漠上建起了无数宫殿。然后,请同学们说说动画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适时引导: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间出现一座城市吗?让我们走进《山市》,去领会“山市”的神奇吧!
[说明]:设计此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后面的活动作好情感准备。
2.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理解课文大意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因此,要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具体做法是:①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是朗读、词义句义、课文理解等各方面的。由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②齐读课文,解释课后练习中的词语,反馈预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或肯定或指正。③分别请两位同学复述课文,并请其他同学点评优劣。评价的重点放在文言文的复述是否仅仅是机械的翻译,倡导创造性复述,为下一环节的再现“山市”作铺垫。
3.合作探究,培养想象力
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要求学生研读相关段落,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步骤:
①快速默读课文,检索主要信息,并围绕它展开讨论:可以将“山市”的变化画成几副图,挑选一副图思考:该图中有哪些内容?(文中之景学生可以说得很好,主要引导学生想象言外之象)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多媒体出示板书,并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的小组提出在孤塔、城郭、危楼的周围还应该有山、有树、有小桥 流水„„把文中没有提到,现实中有的事物画进去。那么请问文中的孤塔、危楼都“直接霄汗”,我们在有限的画纸上怎样表现无限的“山市”呢?
②按小组活动再现“山市”的奇幻场景,由小组长组织分工,擅长画的画,擅长作文的同学就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该场景,可以是描写性的文字,也可以是诗歌等形式。
③请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作品,并谈谈创作的设想及过程。4.拓展延伸
这么奇妙的“山市”要是能经常看见多好啊!那么它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通过这一问题自然的将思考从课内到课外,从文本迁移到自然科学,激发学生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
5.总结评价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虽然我们无缘目睹海市蜃楼,但同学们能充分发挥想象,用手中的笔再现“山市”,真是棒极了!最后让我们回归文本,在朗读中体会“山市”的神奇、壮丽吧!
[说明]:此环节对学生活动给以大力的肯定和鼓励,并回归文本,从整体感知到局部的活动,最终又回到对整体的把握上,体会文言文的音乐美、语言美,想象大自然的神奇。
6.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把“山市”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说明]:通过讲故事使“山市”的成因及其变化过程更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培养想象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它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童话。
一、新教材对童话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出发点,为童话科幻作品一类的教学提出了新的具体的目标。即:①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文学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内容的分析: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美丽的童话,主人公是个寂寞的盲孩子,“影子”的陪伴使他快乐,给他带来温暖,并让他重见光明。本文不仅富有文化内涵,而且文笔优美,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内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感受、体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朗读、词段点评、讨论、质疑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多角度理解本文的主题。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读过很多美丽的童话故事,结识了很多的好朋友,如„„(学生举例),还想不想再认识一位好朋友?好,就让我们再次步入美丽的童话世界,结识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去感受那里飘荡的浓浓的爱。
(创设情境,导入教学,激发同学们阅读的欲望。)
(二)分角色朗诵课文(整体感知故事)
角色分配:一人读叙述语言,一人读“盲孩子”的话,一人读“影子”的话,齐读众多“萤火虫”的话。背景音乐选择轻柔、舒缓的轻音乐。
(三)整体感知
读完课文后,同学们各抒己见,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理解童话的主题。
(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谈自己的理解,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从“影子”“萤火虫”对盲孩子的关爱、帮助中,概括出大家都应该关爱弱者,只有“爱”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②“影子”最后也获得生命,从中概括出给别人幸福,自己也能获得幸福。③盲孩子的执着追求。④不管自己曾遭遇什么不幸,都要像盲孩子一样热爱生活,追求光明未来„„等等)这些说法都应该肯定是正确的。让学生明白,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其主题,得出不同答案。当然,从文章整体内容理解,关爱像盲孩子一样的弱者,使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则更贴切一点。
(四)师生互动,讨论课文内容:
1、盲孩子是怎样生活的?
2、影子如何陪伴他,给他带来快乐?
3、盲孩子怎样走出了黑暗,看到了光明?
4、本文营造了一种纯真温馨的氛围,有着诗情画意般的境界。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同学们可以边看书边找出答案)(设计说明:前三个题实际上是这篇童话的脉络结构,学生通过独立阅读就能找出答案,即: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给盲孩子带来快乐,带来温暖→影子、萤火虫、太阳、月亮的爱使盲孩子得到光明,也能对文章的主旨理解的更深透。第四个问题是让学生学着欣赏、品味作品中美的语言,可四人小组讨论,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受到美的感悟熏陶。学生的答案会五彩纷呈,老师就要对他们的答案及时做出点评,学生可以从个人角度举例分析美的语言,不强求一律。例如:
①让学生理解意境美,可从盲孩子热爱生活,渴望光明,情调轻松欢快,情境多姿多彩方面理解。如:“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采摘野花野果”,“听潺潺的流水声”,萤火虫“幽蓝”“翠绿”的光,以及太阳、月亮、“弯弯的彩虹”、“各色花朵”、“绿草”、“露珠”等,这一些就构成了一种绚丽的、诗情画意般的境界。
②全篇几乎都由短句构成,好读,不拗口,如“他还看见了天上出现了弯弯的彩虹。”“他还看见了各种颜色的花朵。”“还有绿草。还有草叶上明亮的露珠。” ③叠音词很多,不仅形象感强,描写情态逼真,还可以舒缓语气。如“轻轻”、“咩咩”、“哞哞”、“潺潺”、“阵阵、”“飘飘忽忽”、“幽幽”、“缓缓”等。
④节奏感强。如“话音刚落,一声霹雳炸响,风夹着雨,雨带着风来了。”“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⑤含蓄,有象征意义。如“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光明是我的母亲。是她让我来到你身边陪伴着你的。”“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⑥按句排列,短小、活泼、跳跃,像小溪流水,自然流畅,适合孩子阅读。如“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五)拓展延伸课文内容:
其实,同学们也发现了,盲孩子之所以能重见光明,是因为有了影子的爱、萤火虫的爱、月光的爱。同学们,你身边肯定也有许多充满爱心的人,许多充满爱心的事,请把你知道的和“爱”有关的故事讲给我们大家听,好吗?(同学们互相交流,自由发言)
(六)听唱歌曲《爱的奉献》
老师发出倡导: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家人,还要爱周围的人,爱每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和动物。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七)布置作业 ①以“爱”为中心,写一篇短文,体裁不限。②摘抄优美的词句,写到练习本上。
女娲造人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女娲造人》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像极为丰富的作品。《女娲造人》是一则神话,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原始先民关于人类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引导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2.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根据本课内容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①知识目标: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像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了解原始先民关于自身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起源。
②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3.教学重、难点
体会神话大胆而新奇的想像和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二、说教法
1.教法分析
这篇课文属神话,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想像女娲另一种造人的动机、方法,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进一步理解女娲的形象,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丰富的想像力。
适当延伸拓展,使学生认识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深了解神话的特点,并对“人”的自身发展作进一步思考。
2.学法指导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愉悦、主动的学习状态
3.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过程
1.情境导入
由学生思考人类起源导入。
2.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熟悉的神话,了解神话特点。3.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①比较阅读
(目的是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思考:课文比《风俗通》丰富了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可见作者高超的想像力
②找一找,谈一谈
找出文中表现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语句,谈一谈你的感受。
(目的:体会这则神话丰富、生动的情节和语言,进一步感受想像的作用。)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全文洋溢着一种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总之,人的出现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与天伦之乐,只有人才使这世界充满温馨,充满爱。
③神话精彩情节欣赏――听录音。
(目的:使学生体会“人来到世间”的欢欣)
请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女娲造人的辛劳与执着,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愉快。④女娲形象分析
(目的:体会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体会女娲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小结:女娲是神,更是人,神性与人性在女娲身上得到高度的统一。
女娲的慈爱、辛劳与不懈努力不正是一位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吗?她充满生命活力与母性,有着母亲的喜与忧。从女娲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这种崇高的母爱不正是我们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吗?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与探求精神。女娲不正是一个创造者吗?这种创造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
女娲的勤劳、智慧、坚持不懈何尝不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 ⑤展开想像的翅膀,对女娲造人的动机、过程作另一种推测。自编神话《女娲造人》与袁珂比一比。(目的: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分四小组讨论,各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⑥思考:有关人类的起源,你还知道哪些神话传说呢? 学生谈一谈
(目的:通过比较了解各民族对自身起源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教师小结:对于自身起源问题,世界各地人们一直都在探索。可是,在远古完全隔绝状态,东西方的想像竟然这样相似,这实在是非常有趣的。
⑦要求学生试着用自己所学知识科学地解释一下人类的起源。(目的: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教师展示:(多媒体)人类起源学说:
传统的古猿进化说; 最新的海猿说;
海陆双祖先复合说; 外星人说; 尘埃说。4.作业:
①参考有关资料,思考人类起源,写一则小论文; ②继续完成自编神话《女娲造人》。
(目的: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5.感悟小结:
(目的: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努力拼搏,无愧于自己的生命。)无论是今天学习的美丽的神话还是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争鸣,都是一串串不同时代的人们探寻生命问题的足迹。它让我们体验到了生而为人的自豪,使我们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独特而美好。也许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个奇迹,让我们珍爱生命,努力拼搏,这样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生命,让我们美丽的生命绽放出应有的光彩!
《渔夫的故事》说课稿
一、按照“思维递进理念”说教材
初中语文第一册编者在第四、第五两个单元“观察、反映生活——人和事,景和物”之后,安排第六单元“现实和想像——神话、民间故事”,这是颇具匠心的。由观察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到了解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神话和民间故事的特点,借以开发、拓展学生的想像能力,它体现了思维递进理念。
《渔夫的故事》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它通过丰富的想像,塑造了两个来自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典型形象——渔夫和魔鬼。通过渔夫机智地制服魔鬼的记述,形象地告诉我们:正义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势力;对付魔鬼那样凶恶的敌人,不能抱有幻想,不能心慈手软,而要敢于斗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它。
《渔夫的故事》为什么能如此吸引孩子,甚至感化国王?因为它是神奇的想像。如果没有想像,那就没有渔夫和魔鬼这两个艺术形象,也就没有了《渔夫的故事》,甚至没有了文学。反过来,要让初一学生领悟渔夫战胜魔鬼的过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觉醒,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和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胜利,也必须借助想像,否则就只能靠老师“填鸭式”的灌输了。由此可见,思维从现实向想像递进,是何等的重要。
二、围绕“现实和想像”要求说目标
《语文教学指导纲要》规定,选读一些中外名著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外的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赏析能力。《渔夫的故事》选自《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它是一部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丰富多彩的故事内容,充分显示了古代阿拉伯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丰富的想像力,它不仅是阿拉伯人民的宝贵文学遗产,也是世界人民的文学瑰宝。高尔基称它为“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因此,了解《一千零一夜》,了解课文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应是本文教学的认知目标。
《渔夫的故事》是本单元继《牛郎织女》之后的第二篇民间故事,学生通过《牛郎织女》的学习,已了解了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因此。初步学会按民间故事的特点来赏析课文,有表情地朗读对话宜为本文教学的技能目标。
感受“正能压邪”的道理,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本文教学的情感目标。
根据初一学生好奇、好强、爱幻想、爱表演的心理特点,提出“魔鬼被投人大海以后”“假如渔夫在前三个世纪里解救了魔鬼”等极具想像空间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再想像,以达到本文教学的思维目标:开发、拓展学生的想像能力。
课文十分成功地运用了对话、外貌和心理描写,来刻画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渔夫诚实善良、勇敢机智,是正义力量的代表;魔鬼凶残狡猾,卑鄙愚蠢,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故事通过渔夫这个形象,歌颂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通过魔鬼这个形象,揭露了敌人的残暴和愚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赏析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征是本文的教学重点o “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是本文的艺术特色,也是民间故事的主要特点,初一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思想认识、文学修养等影响,不明确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差异,所以对“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艺术手法难以理解。他们或把虚构的人事信以为真,或者相反,把艺术形象价值全盘否定。因此,课文是怎样把现实生活与丰富的想像结合起来的应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根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说教法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本文的总体教学思路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会根据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来赏析课文的方法,以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可采用“分角色朗读”、“鉴赏分析”、“课堂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简洁而有个性的对话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爱模仿、好表演是初一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通过分角色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声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并辅以表情、动作、姿态,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初步达到感知人物形象的目的。
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理论,要求我们教学重在指导方法,培养能力,根据学生通过上一课《牛郎织女》的学习。已经了解了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这一实际情况,用鉴赏分析法来教学这篇课文应该是比较妥当的。因为“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能力训练相结合”原则要求我们:语文能力训练要借助于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学;语文知识教学,要着眼于应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在已知的有关民间故事知识指导下,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初步学会赏析未知的《渔夫的故事》,这种方法正体现了上述教学原则。
《渔夫的故事>是一篇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民间故事,故事全属虚构,却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和构思能力,要让初一学生体会这种艺术创作手法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采用课堂讨论法进行教学。教师设计一组由浅入深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以达到铺设台阶,化难为易的目的。
四、紧扣“赏析人物形象”的重点说设计 第一步,简介作品,导人新课。
通过娓娓动听的对《一千零一夜》故事内容的讲述,营造神秘气氛,使学生的想像与作品的想像贴近,激发阅读兴趣。
第二步,复习知识,明确目的。
通过复习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指导赏析民间故事思路,使学生在赏析过程中有章可循。
第三步,学以致用,赏析课文。(1)根据“完整的故事情节”来赏析故事内容。引导学生理清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概括出“捕鱼捞瓶”,“放魔出瓶”。“诱魔人瓶”,“投瓶人海”的故事情节。理解课文故事情节完整,曲折生动,扣人心弦的特点,让学生的想像依托故事情节有条不紊地展开,又使原有的语文知识得以巩固。
(2)根据“鲜明的人物性格”来赏析渔夫和魔鬼两个形象。首先指导学生分角色有表情朗读对话,生动形象地再现人物性格,让学生从语言的音韵变化中分辨角色,整体上感知各自的性格特征。接着具体分析语言、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最后,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概括出渔夫的“诚实善良,机智勇敢”,魔鬼的“凶残狡猾,卑鄙愚蠢”的鲜明的性格特点,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3)根据“语言口语化,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来赏析语言特色。运用举例分析法来完成这一教学任务。
第四步,由浅人深,突破难点。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对“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这一艺术特色的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从人物和情节角度,考虑、设计一组由浅人深的问题,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让学生沿着教师铺设的台阶,拾级攀登,逐步明确:渔夫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是正义力量的代表;魔鬼是幻想中的人物,但是像魔鬼那样的坏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在它身上集中反映了各种反动派的种种本性,它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渔夫跟魔鬼的斗争情节也是幻想的,但是这种斗争正是现实生活中正义与邪恶斗争的曲折反映,最后渔夫的胜利则寄寓了“正能压邪”的道理。
第五步,开拓想像,训练思维。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在赏析课文之后,当堂提出“假如渔夫在前三个世纪解救了魔鬼”、“魔鬼被投人大海以后”等题目,要求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口述一段话,以训练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开拓学生丰富的想像力,达到由感知想像到创造想像的升华。课后要求学生“话”“表”兼顾地讲述《渔夫的故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附:板书设计 渔夫的故事
立足于现实,富有幻想
完整的故事情节{开端:捕鱼捞瓶;发展:放魔出瓶 高潮:诱魔入瓶;结局:投瓶入海
鲜明的人物性格{渔夫:诚实善良机智勇敢(正义)魔鬼:凶残狡猾卑鄙愚蠢(邪恶)
语言口语化,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珍珠鸟》说课稿
一、说教材
《珍珠鸟》是第一册第五单元的阅读训练课文。该单元教学是在第四单元“观察反映生活——人和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观察反映周围景物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提高观察反映生活的能力。该单元共有三篇课文,《百草园》写童年趣事,侧重于观察自然景物;《螳螂捕蛇》是记述见闻的文言文,侧重于叙事和状物。而《珍珠鸟》主要记叙养鸟活动,着重描写珍珠鸟害怕人到亲近人的变化过程,侧重于状物。三篇文章各司一职,编者意图明确。本文旨在培养学生状物的写作能力和观察动物的实践能力,明确观察对写景状物、对反映生活情趣的重要意义。就其地位可言。如果说《百草园》旨在观察自然景物,训练静态描写,那么《珍珠鸟>意在观察动物,训练动态描写,并为后文《螳螂捕蛇》的状物训练奠定基础,因此其地位可谓“承前启后”,不可或缺。对初一同学来说,这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细品。
二、说目标
《珍珠鸟》一文作者以独特的角度,新颖的立意,传神细腻的描写,准确生动的用词,记叙了珍珠鸟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变化过程,揭示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道理。根据单元教学要求,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实际,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观察对描写动物的意义和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2)初步学会观察、描写动物的基本方法,注意运用描写动物的词语。(3)感受“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和感受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体会课文描写动物细腻人微、语言运用准确传神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为:“人之爱”和“鸟之爱”两方面的结合,理解“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现实意义。
三、说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也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创设拟人化的童话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和创造性思维,来揣摩理解课文。童话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以人与鸟的对话为表现形式,语言亲切清新,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四、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指导学生观察动物的外形(头、颈、肢、尾、羽等组成部分),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有顺序地观察;指导学生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即动态的发展过程),注意动词运用要准确、传神;指导学生观察动物时发挥想像和联想,加入作者自己的主观感受,做到神形兼备,妙趣横生。
五、说设计 1.导入新课。
导入设计要以“一石击水”之势,在课前极短的时间内抓住学生的心神,释放学生的心智潜能。.可采用动画情境导人新课,激发学生的想像力,给学生自读课文产生积 极的心理影响。如(听录音、看动画)一对大珍珠鸟(夫妇)在森林搬家到城里之前的一段对话,对话中充满了对陌生世界的憧憬和对人类的畏惧。此法形象生动又不一味地拘泥于文本,体现了具有创新精神的阅读教学理念。
2.感知教材。
精心利用教材,这是阅读教学的软肋。教师应将全盘讲授变为
相机诱导,指点门径,拨正迷津。点拨要点在要害,这要害就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不要全盘托出,而要引导学生自求得之,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
(1)(珍珠鸟的介绍):主人对珍珠鸟的爱护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精心设置环境②不加干扰 归纳为“四不”:不看、不管、不赶、不写(板书)(2)(主人的介绍):小珍珠鸟对我的态度变化过程: 归纳:显得怕人一渐渐胆大一已经放心一完全信赖
通过珍珠鸟和主人的自我介绍,学生由听到的信息中归纳出要点,点拨形式不拘一格,行之有效。这样形象感知全文,切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课堂意趣横生,高潮迭起,高效低耗,充满活力。
3.讨论质疑。
设计讨论质疑这一环节,目的是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注意力,提高对事物的分析、比较、思辩能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只有积极思考、独立探究、善于发现、敢于质疑,才能调动学生内在的动机潜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的讨论,可从突破重难点人手,设计一些讨论材料。如:
(1)设计表格让学生在文中找词语,互改互评,理解文中内容。小鸟的变化 活动范围 动作行为 神态描写 显得怕人 渐渐胆大 已经放心 完全信赖
(2)比较词语,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比较优劣,培养学生语感,注意用词的准确传神,养成赏品语言的习惯。A大鸟“伸”出小脑袋 小鸟“探”出小脑袋 B幽深的丛林 幽静的丛林
C一个蓬松的球儿 一个松软的球儿
(3)设计问题供学生讨论:“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此句的作用是什么?谈谈你对文末最后一句的看法。你学习本文后,对观察描写动物有什么启示?
4.练习设计。
设计弹性选择型作业,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需要,在有限范围之内自由选择,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必然会提高学生作业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因此,作业作为教与学的重要中介,也是培养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绝好环节。
设计形式多样、角度多变、内容多元的作业,有利于调动学生手、脑、耳、目、口等器官,不仅使观察、思考、想像、记忆等智力因素得到锻炼,而且使兴趣、情感、意志、习惯、方法等非智力因素也得以长足进步,真正实现作业在课堂教学中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机械重复的“题海战术”所不能比拟的。
5.板书设计。
(1)养鸟的过程:我的爱护:不看、不管、不赶、不写 鸟的变化:显得怕人一渐渐胆大一已经放心一完全信赖(2)作者感受: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3)写作启示:A.抓住特征 B.动态描写 C.想像感受
板书设计力求简明扼要、纲举目张、巧妙妥帖,这既抓住课文精要,又便于学生记忆,一目了然。
第三处写作启示由学生自己归纳书写,则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初中语文---七根火柴》教学设计说课稿
《七根火柴》是初中语文(人教版试用修订本)第二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现就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位置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课文包括《纪念白求恩》、《小橘灯》、《梅岭三章》、《七根火柴》和《勇气》,其中有三篇小说,《七根火柴》是第二篇。它是一篇自读课文,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七根火柴的故事表现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它对训练学生学习欣赏小说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习时应让学生重点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本课的教学目标 ①理解环境描写和线索对推动故事情节及表现主题的作用。
②理解外貌、动作、语言等多种描写方法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③学习无名战士的崇高精神,培养忠于党和祖国的思想感情。④进行联想和拓展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这四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其中①②是重点,②是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从这一点出发,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①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②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③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二)说学法
当今时代是人类知识和信息量迅猛递增的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也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古人也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少积多、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学习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可以让学
生质疑,也注意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同时教师的启发诱导在贯穿始终,这样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总之,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①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②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③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④悬念法——带着问题,深入思考。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控制论的观点,要实现有效控制,施控者必须有明确的控制目标和标准。在教学中无论是教材的处理,还是课堂教学我都特别注意了这一点,(一)导入
火柴,在现在的生活中实在是微不足道的,然而,今天我们要讲的“七根火柴”却是极不平凡的。这是为什么呢?
(二)说课文分析
(设想)以教师为主导,我设计了四大版块——“长征纪念馆”、“小小解说员”、“为英雄塑像”和“历史不忘记”,创设学生研究探讨的环境,辅以提问,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方法,感悟体验,提高语文素养。
1、关于本文的背景资料,我设置了“长征纪念馆”版块(创设情景)
(设想)通过此版块引入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内容)①长征简介②长征视频③过雪山草地
2、关于文章的情节结构,我设置了“小小解说员”版块(解决目标一)
(设想)通过此版块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拎清线索,把握故事情节,明确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过渡)如果你是纪念馆的解说员,你会怎样向参观者介绍这七根火柴?请快速浏览全文并写出解说词。
(内容)
①文章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安排的?请进行简要概括。需火[开端] 呼唤战友
献火[发展、高潮]拒绝帮助 托付火柴 送火[结局] ②七根火柴在红军过草地时,到底有什么作用? 火柴弥足珍贵
用环境描写来渲染——开头写草地的多变气候和恶劣天气
用卢进勇的感受来烘托——渴望有火烤衣服取暖和救同志脱险 用大的背景来铺垫——部队已经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吃生干粮了 ③请展示你的解说词。(解说词示例)不同寻常的火柴
火柴,在现实生活中实在是微不足道的,然而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七根火柴,却是极不平凡的,因为它们是一位红军战士用生命换来的。
在一九三五年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在西部茫茫的大草原中,那位生命垂危的战士,把火柴夹在党证里,藏在腋下,托付给战友,带给部队以温暖和光明,自己却永远地躺在了冰冷的草地上。
这火柴,映照着战士的耿耿丹心;这火柴,折射着战士的奉献精神;这火柴,熔铸着战士的无限忠诚!
3、关于文章的人物形象,我设置了“为英雄塑像”版块(解决目标
二、目标三)(设想)通过此版块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提高能力[能够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体验感情[评价人物形象的意义,学习他们的精神],提出方案[促进思维开放,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过渡)如果你是一名雕像家,要为主人公塑一尊雕像,你将选取哪些镜头?请谈谈自己的构思和理由。
(内容)
①本文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还是卢进勇? 学生讨论后明确: A.判断谁是主人公的标准不是看着墨的多少,而是看谁最能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B.无名战士是本文的主人公,因为他用生命保护了“七根火柴”,体现了对党的无限忠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C.卢进勇是事件的观察者,是线索人物,主要起衬托无名战士的作用。
②文中写到无名战士的哪些细节感动了你?你有什么话想对作品中的人物和大家诉说?
A.外貌描写(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全文,用“勾画圈点法”——勾画出关键句子,圈出关键词语,适当点评,然后交流。)
声音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 脸色怕人(乌青),眼眶深深塌陷,眼睛努力地闭着,喉结一上一下抖动着,嘴唇干裂,胸口冰冷,手指僵直„„
教师点拨:写声音,可见无名战士身体的衰竭;写外貌,更突出他生命垂危,处于极度的痛苦之中。(导入下一环节)他忍受着折磨,竭力点燃自己体内的微弱的生命之火,是为了什么?
B.动作、语言描写(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自己喜欢的片段,然后谈体会。)指火柴:好大一会,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积攒最后的力气,唯愿将七根火柴交同志带给部队。
看火柴:(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簇火焰在跳。
——火柴“干燥”来之不易;“火焰”的比喻赞颂了无名战士的革命精神。
数火柴:(那同志)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五„„”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对火柴的珍视,每根火柴都是无名战士用生命保护下来的。
交火柴:(那同志)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了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郑重托付火柴。因为深知火柴对部队意义重大。
牺牲:“‘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一切都像整个草原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想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无名战士的悲壮形象,定格在每个读者的心灵底片上,闪耀着熠熠的光辉。他的无私,他的忠诚,凝聚成了一座丰碑!
教师点拨:无名战士在无边的草原上,在冷风暴雨之中,用自己的生命保存了七根火柴——这极普通却极珍贵的东西,把生的希望送给同志,把死的结局留给自己!他的品格像荷花一样——纯洁,他的意志像梅花一样——坚韧,他的精神像牡丹一样——高贵!
③为英雄塑像:学生谈构思及理由(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归纳板书: 光辉形象不朽丰碑 生命垂危——顽强坚韧品格像荷花一样——纯洁 拒绝帮助——一心为公意志像梅花一样——坚韧 留给战友——无私奉献精神像牡丹一样——高贵 为党献身——无比忠诚
4、关于拓展延伸,我设置了“历史不忘记”版块(完成目标四)
(设想)让学生理解主人公形象的典型性,并由此拓展、联想,把学生的思维引想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领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过渡)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奉献者付出的是青春、汗水或无价的生命,创造的是社会的财富和人类的不断进步,收获的是他人的尊敬、爱戴与生命的延续。无论是在我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上,还是在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都有着许许多多的“无名战士”,是他们创造了和建设着一个崭新的中国。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补充: ①(在祖国陷于危难之际,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换来光明和自由。)——血铸中华丰碑:李公仆、江竹筠、董存瑞、陈然、夏明翰、杨开慧等英雄。②(在祖国的和平建设时期,同样涌现了许多英雄。他们为了保护祖国的发展和人民的利益而挥洒汗水,奉献青春甚至牺牲生命。他们是党的好儿女,人们的好干部,祖国的忠诚卫士,纯洁的白衣天使„„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坚守岗位,为人民的利益和祖
国的进步不懈努力、无私奉献的,就是英雄。这样的青春是绚丽的,这样的人生是精彩的!)
——心献祖国人民:焦裕禄、雷锋、王伟、叶欣、丁秀兰等英雄。
教师点拨:我们用怎样的彩笔来描画自己的人生呢?是让空虚填满身体,还是让进取占据心灵?让我们以这段名言作为照亮前进道路的明灯吧: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三)说练习
1、小作文 学习了《七根火柴》你心中一定有许多感慨,请以《闪光的青春》或《人生的价值》为题口头作文。
2、课后思考
①阅读17小节和20小节,体会融会在字里行间的丰富含义,然后用“潜台词阅读法”,从无名战士的眼神和动作中,透视其心理活动。
3、课外阅读以下材料:
《丰碑》、《弘扬民族精神系列谈之叶欣篇》、《群芳谱中一秀兰》。(材料略)
四、说板书
文章的几个主要情节都围绕着“火柴”来概括,同时板书展现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通过板书,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把握课文重点,回忆课文的内容,体现了直观性的特点;板书文字简练,版面均衡,不觉单调,体现了艺术性。
板书一 需火[开端] 呼唤战友
献火[发展、高潮]拒绝帮助 托付火柴 送火[结局] 板书二
光辉形象不朽丰碑
生命垂危——顽强坚韧品格像荷花一样——纯洁
拒绝帮助——一心为公意志像梅花一样——坚韧 留给战友——无私奉献精神像牡丹一样——高贵 为党献身——无比忠诚
《济南的冬天》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济南的冬天》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及二点补充等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根据该单元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还要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的总的教学目的;以及这篇文章描绘景物,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末段。而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非同一般,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的认识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b、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讲析第3段和第5段。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美读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中赏析课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2、采用电教平台、录音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电教平台、录音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本文文质兼美,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引入了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三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通过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品析语言并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三课时将本文与朱自清的《春》的比较,理解散文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五、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c、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d、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诵读法 教仪:课件 教学步骤: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对布置的预习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答案;然后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用课件对作者及与课文有关的经历进行介绍。
2、讲授新课:在讲授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c、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d、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朗读课文后,围绕以上问题对课文进行赏析;在赏析过程中,我把问题与课文结构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先阅读1——2节,并讨论解答两个问题:
1、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是怎样表达的?
2、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明确:
1、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声、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声 与伦敦相比——无重雾(响晴)}宝地 与热带相比——无毒日(温晴)
2、济南的地形特点:“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决定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接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研读3——5节,并作重点分析(1、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2、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在分析中除了使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对课文内容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也提及作者所用的比喻、拟人手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准备。(学生讨论后明确:
1、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绿。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2、作者在第3小节对薄雪覆盖下的山的描绘和第5小节对水色的描写中都体现了对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反馈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及自己的笔记,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语解答课后练习题一,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感情。
4、归纳总结: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归纳出作者写北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于“壮”而在于“秀”,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并与学生共同解答: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解答中使学生了解作者在文中处处渗透着对济南冬天的喜爱,抒发了赞美之情。标题不可以换。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进行最后的课文巩固。
5、布置作业:
1、文中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想想为什么写得好?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好在哪儿?(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2、假设要给一个从没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美丽的冬天,参照课文,你将分哪几个方面讲?着重讲哪几个精彩的片断?(设题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抓住重点,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断,并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
3、在小组或班上向大家说说你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再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将你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字数不限。(此题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提示学生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目的是将阅读之所得转化为写作之所能,是阅读的迁移与深化。)六、二点补充:
1、时间安排:引入新课(3分钟)——讲授新课(30分钟)——反馈练习(10分钟)——归纳总结(2分钟)
2、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与北平比城——晒、睡、躺
济——无风声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冬 南
天 的与伦敦比“温晴”山景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的冬——无重雾(宝地)济
天与热带比城外的远山——淡雅;南 ——无毒日水色——绿。
作者借景抒发了赞美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深挚的爱。
第三篇: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
《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
商丘市梁园区观堂二中
杨健康
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是作者少年时代生活恋歌。它反映了清末私塾教育的状况,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教育方法表示不满。学习本课,要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的这一思想感情,从而珍惜今天自由、愉快的学习环境。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从知识、能力二个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知识方面:
学习作者在描写时以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景物特征的方法。
能力方面:
观察能力: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百草园景物的方法及描写的方法。写作能力:指导习作《美丽的邢中校园》,进一步理解观察和描写的方法。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最好的素材。这篇课文,不像镜子那样,只是原封不动的把原物照下来,而是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先让学生学习习作《这里有我的欢乐》,而后与20年代作者的欢乐比较。在今昔的对比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学习作者在语言运用方面的精练、隽永。古人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学习作者的语言的同时还要教学生如何观察。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引导学生观察,从生活中搜寻写作的素材,把所学的方法用到实践中来,让学生学会“开车”》
在本课中,课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写生活感受《这里有我的欢乐》,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握教学重点。一则学习作者的语言,二则传授观察方法,三则练习所学的新知,让学生在练中学,在学中练,以便巩固。
教学程序
(一)、本课教学的整堂安排
根据课文内容和讲练结合的原则,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即:第一环节:讲授新知,大约用30分钟;第二环节:练习巩固,大约用15分钟。第一环节的具体安排
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我采用练习式导入法。课前,先让学生准备一篇100字的小文章《这里有我的欢乐》。教师批阅以后,选出两篇短文:一篇较好的,一篇较差的。一开始上课,先投影两篇文字,评析其词语的运用。肯定好的,同时也要指出不足。同时指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对景物的仔细观察;准确的语言运用;练习写作《美丽的校园》。教授新知
(1)、指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前8段,并思考这部分内容中主要记叙了哪三个令作者难以忘 1 怀的内容。
明确: 景物(美好)
百草园 故事(神奇)乐园
捕鸟(有趣)
(2)、重点研读第二段,放录音。
学生思考:课文写了百草园的哪些美好的景物?它们各抓住了静物的动物的什么特点来写?
明确: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一组词语就写出了十五种景物。写静物,作者分别抓住了形态和色彩。写动物,则分别抓住形态、声音和动态;另外抓住动作写出四件趣事。
(3)、学生齐读第七段,以捕鸟为例,进一步理解观察和描写的方法:抓住关键的词语(特别是动词)。
扫开、露出、撒、系、牵、看、拉、罩
小结:从这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观察需要从事物的形、色、声、态等几个方面入手,把事物看仔细,然后才能把这些感觉具体的写到文章里。
概括起来说: 观察:看仔细
描写:写具体
(三)、练习运用
指导写作:《美丽的校园》
A、写作手法采用“移步换景”法。
B、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美丽”。
C、注意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描写抒情等表达手法的运用。
这既是本课的结尾,又是本课的高潮。它使学生从课堂的理论学习,走到实践观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上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的教学设想。整堂教学紧紧教学目标展开,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力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学以致用”.初中语文万能说课稿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来自()学校(),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课文《 》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年级()册第()单元中的第()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作为中/外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意义非凡。
2、教材特点:
《 》是()(体裁)主要写了(主要内容),表达了(中心思想),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是本文最大的特色,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课时,我今天要说的是第一课时,在学习《 》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了(),学生们懂得了一些(),有助于学习()。
3、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初中学生实际以及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1)、知识和能力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所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了解本篇课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识,(2)、过程与方法目标:
a掌握朗读方法;通过美读课文,品味语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b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c运用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养成在朗读中学习诗歌的习惯;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习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d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a品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
b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培养关爱生命、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c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2、教学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以及(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3、教学难点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 如,初中学生现阶段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有限 或距今时代久远)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二,说教法
根据自主高效课堂教学的要求,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a情景导入教学
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迅速进入角色。
b讨论法:(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讨论)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发表个人见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灵感。
c讲授法和点拨法:由于初中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较短,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淀有限,要理解()有困难,所以教学中利用课件补充作者生平有关重要信息和时代背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非常必要。
d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e多媒体演示法,辅以多媒体演示法,展示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配乐朗读,以渲染气氛。
f情景设置法。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如世界杯短片、配乐诵读、海雕捕食影片等,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产生思想共鸣。
g朗读教学法。新课标重视朗读,要求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篇课文语言简洁明快、质朴优美,在句式上长短整散搭配协调,字字句句都饱含作者的情感,基调欢快,有很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采用(初读、精读、品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独特的意境。指导学生通顺、流畅、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深入体会。并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诵读法。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h教师引导、师生合作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合作交流法,开放学习,课堂应该尊重个性,鼓励创造。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努力搭建一个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和谐的关系中、轻松的学习中个性得到发展。并且,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取长补短,学会如何与人交流,与其他人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i设疑导学法。(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学到什么?步步深入,几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流程,让学生由整体到局部地学习把握课文。)
j自读点拨法 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为辅。
k比较阅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小组课题研究,(让学生在课后以 为专题,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进行小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意识)。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把握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优美的情趣。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合作、探究法。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3、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学生用圈点批注法做预习笔记,要用活页纸做感悟笔记,便于整理归类。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难点,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4、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
5、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预计用时两分钟。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整体感知:预计用时15分钟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这样做,既为学生阅读课文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补充相关资料,1 介绍作者,(名、时、地、作、评)方法上讲究特色,2说明写作意图,3介绍作品的社会影响,4播放有关音像资料。
然后,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请其它学生边听连圈划每段的关键词语,根据段义,理清文章脉络,在此基础上,教师边引导学生归纳文章脉络,边完成如下板书:
理由: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概括要点的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3、研读赏析:预计用时10分钟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教师以多媒体出示如下一组思考题,请学生小组讨论,然后班级交流,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给出答案,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4、质疑问难:预计用时5分钟
教师启发:这篇课文中,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待学生提出问题后,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养成学生参与意识,养成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习惯。
5、拓展延伸
1围绕中心,补充材料: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让阅读与写作互相促进。
2教师介绍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课下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储备。
6、课堂总结:预计用时3分钟
通过教师的总结,使本课知识要点化,系统化,给学生以强化记忆。
7、布置作业:
1选用5个本课所学词语,写一段话
2关于学后感悟
注意:量,分层
四、板书设计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能体现散文的特点,既体现了课文重点内容,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我从()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初一下册语文说课稿(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是作者少年时代生活恋歌。它反映了清末私塾教育的状况,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教育方法表示不满。学习本课,要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的这一思想感情,从而珍惜今天自由、愉快的学习环境。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从知识、能力二个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知识方面:
学习作者在描写时以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景物特征的方法。能力方面:
观察能力: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百草园景物的方法及描写的方法。写作能力:指导习作《美丽的邢中校园》,进一步理解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最好的素材。这篇课文,不像镜子那样,只是原封不动的把原物照下来,而是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先让学生学习习作《这里有我的欢乐》,而后与20年代作者的欢乐比较。在今昔的对比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学习作者在语言运用方面的精练、隽永。古人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学习作者的语言的同时还要教学生如何观察。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引导学生观察,从生活中搜寻写作的素材,把所学的方法用到实践中来,让学生学会“开车”》
在本课中,课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写生活感受《这里有我的欢乐》,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握教学重点。一则学习作者的语言,二则传授观察方法,三则练习所学的新知,让学生在练中学,在学中练,以便巩固。教学程序
(一)、本课教学的整堂安排
根据课文内容和讲练结合的原则,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即:第一环节:讲授新知,大约用30分钟;第二环节:练习巩固,大约用15分钟。
(二)、第一环节的具体安排
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我采用练习式导入法。课前,先让学生准备一篇100字的小文章《这里有我的欢乐》。教师批阅以后,选出两篇短文:一篇较好的,一篇较差的。一开始上课,先投影两篇文字,评析其词语的运用。肯定好的,同时也要指出不足。同时指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对景物的仔细观察;准确的语言运用;练习写作《美丽的邢中校园》。教授新知(1)、指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前8段,并思考这部分内容中主要记叙了哪三个令作者难以忘怀的内容。
明确: 景物(美好)百草园 故事(神奇)乐园 捕鸟(有趣)(2)、重点研读第二段,放录音。
学生思考:课文写了百草园的哪些美好的景物?它们各抓住了静物的动物的什么特点来写?
明确: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一组词语就写出了十五种景物。写静物,作者分别抓住了形态和色彩。写动物,则分别抓住形态、声音和动态;另外抓住动作写出四件趣事。
7(3)、学生齐读第七段,以捕鸟为例,进一步理解观察和描写的方法:抓住关键的词语(特别是动词)。
扫开、露出、撒、系、牵、看、拉、罩
小结:从这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观察需要从事物的形、色、声、态等几个方面入手,把事物看仔细,然后才能把这些感觉具体的写到文章里。概括起来说: 观察:看仔细 描写:写具体
(三)、练习运用 指导写作:《美丽的邢中校园》 A、写作手法采用“移步换景”法。B、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美丽”。
C、注意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描写抒情等表达手法的运用。
这既是本课的结尾,又是本课的高潮。它使学生从课堂的理论学习,走到实践观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上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的教学设想。整堂教学紧紧教学目标展开,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力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学以致用”.《伤仲永》 说课教案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及纵向对比的写法;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
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及媒体教学法,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
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复习导入,创设情境----疏通文意,感知课文----推究文理,把握目标----小结练习,实践提高
我的教学环节是: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它启示我们业精德成的关键在于勤奋专心。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论天资多聪敏,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否则将一事无成。现在,我们就从今天的小故事中再次体会一下这个道理。
这样导入,衔接旧知识,又联系新知识,悬念的设置激起学生兴趣,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二、了解作者: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的抢答练习。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锻炼速读速记能力,抢答练习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出示教学目标:
这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利于了解字音、字型、字义,对读文的重音、节奏、语气等都有提示。
四、学生自读课文,每人2遍,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课文、理解文意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数同学都能活跃思维从朗读中领悟道理。《最后一课》说课稿
它是初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
一、大纲对初中阅读的要求
大纲对初中阶段在文学作品方面的阅读要求主要有:1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2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二、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三、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2 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发展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四、教学重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向学生传播新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对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整体感悟一篇较长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这个情况,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的重点、难点。
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五、教法、学法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就要制定合适的科学的教法、学法。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
1、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
2、重视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其次采取以下的方法:第一,文献法。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第三,为了加大课堂容量,我将使用投影和录音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下面是我的具体的教学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将分为三个环节,三个课时来完成。由于本篇是教读课文,在每个教学环节里,我都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导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将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完成知识的积累。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新课的: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我将播放北京申奥成功的宣传片,让学生感受申奥成功后全国上下欢庆的景象,引入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然后说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爱国 10 主义题材的文章。
第二:检查预习情况:出示投影,给生词注音,初一的学生还处于识字认字过程,这一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
第三:提问学生,了解他们课后查阅资料的情况 :作者的情况,故事发生的背景。
完成了以上的知识积累的过程后,将进入第一个教学环节:听读——整体感知课文,理请文章思路。
(1)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放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2)默读全文,讨论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边读边思考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老师要明确全文按情节分为三部分:1-6为第一部分、7-23为第二部分、24-29为第三部分。
在这个环节里,完成了知识目标的第一点。
第二课时:进行第二个教学环节:品读课文——体味语言,感悟思想。这个环节把学习方法的传授落实到具体的课文分析中,使学生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
教学要点: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教室中异常情景的描写;,小弗郎士心理反应和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
如何在这一步里突破重难点呢,我把握的方法是讨论,交流对话,给学生搭知识的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
首先先让学生阅读第一、第二部分,从以下几个话题入手:
1、小弗郎士在上课如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教师在这个话题中需要明确: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的气氛,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第二个话题是:《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日上课时大不一样,你能从文中找出不一样的具体表现吗?并说说这种不一样说明了什么?教师要向学生明确以下几点:首先是气氛不一样、学生不一样、老师不一样,这种种不同为最后医科渲染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为下文蓄足了气势。第三个话题是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变化,你能丛冢找出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吗?并说说变化的的原因吗?在与学生讨论以上话题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用笔勾画出一些重要的句子。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交流的同时,也对作品进行了品读,我们突破了重点,把握了小弗郎士这个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个课时,继续第二个环节的主题——品读课文。但是教学要点是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在这步里,我把握的方法是朗读法和讨论法。
让同学接力读11-19段,引导同学对下面的问题进行分析:(1)在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2)韩麦尔先生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心情?(3)“小弗郎士每次胎气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象把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让同学猜想他此刻在想些什么?(4)他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时,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以上几个问题分别从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进行分析的,解决了这几个问日,也就突破了重点的第一点。
然后请译名同学读第2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教师在小结时要指出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在分析完主要人物形象之后,要对这篇文章的中新思想和写作特点进行归纳,和进行创新写作,这是我的第三个教学环节——运用,激活思想,创新写作。归纳本文通过典型的环境,11 如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见到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广告牌等等,这些描写实际上是告诉我们故事的背景,运用语言、表情、动作等的描写,突出典型任务的性格的写法。这些在写作上都要会学习和运用。布置作文,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要求学生展开合情的想象,紧承文末的一句话进行续写。
以上的教学中,我没有改变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但这个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的规律的,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木兰诗》说课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学生在初一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诈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说教学目标 的确定
1. 依据
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我个人理解,就是要使学生对古诗文要“想读”、“会读”、“熟读”、“解读”。至于本课,语文通俗,所以计划以“熟读”、“背诵”为重点。2. 学生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木兰诗》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3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90年代,受经历和知识水平所限,对本诗中作者要表达的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层次,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做到兼顾全体---“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比如简单的问题,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活动。3. 确定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知识目标:1.文言知识,初步了解一些文言句式。2.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3。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4背诵全诗。能力目标: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学重点:
1. 背诵古诗。2。研读刻画木兰定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教学难点 :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三、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1. 学法指导----依据“三有利”原则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2. 教法
①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②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③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④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竞赛法: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北朝乐府民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强化背诵。第一环节:导入
教师给学生唱《红色娘子军》主题歌,让学生结识巾帼英雄-----花木兰。第二环节:作品及背景介绍
将课前准备的文字资料分发给学生,通过学生自己搜集来的材料,简介背景,激发兴趣。第三环节: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首先播放课文朗读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诗意。(投影显示多音字、通假字、形近字及本课新字词。)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接着让学生自己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第四环节:默读诗歌,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
首先让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然后把全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句,讲解诗意。如果有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再将全班分为A、B两组,展开课堂文言知识竞赛,每道测试的单号为A组必答题,双号为B组必答题。底分为100分,错一小题扣5分,分别纳入小组计分,小组竞赛完毕,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酌情点拨。第五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强化背诵
先选几位同学复述本诗的故事情节,其余同学评点,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画出思路图。然后依据;思路图,背诵思路强化背诵。然后再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指导背诵。(如:教师背上半句,学生背下半句、男女同学竞赛或组与组之间竞赛)。最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后搜集花木兰的相关资料,将《木兰诗》改写成剧本。目的是让学生强化背诵,通过自编自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迎接校园文化艺术节。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追踪,合作探究,就最想解决而自己又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求求知的能力。第一环节:检查背诵
通过个体抽查、滚动式背诵、集体背诵的方式检查。
第二环节:研讨赏析
先请同学用一句话评价《木兰诗》。任选一个方面,说说它带给读者的美感,教师归纳学生的评价,组织学生一起走进《木兰诗》世界,尽情领略作品展示的奇异美,总结出这篇文章主要是故事的传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练生动的语言美,壮美的爱国情,繁简相宜、详略得当。
第三环节:合作研讨,探究思考
先要求学生提出自己最想解答的问题,然后教师归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板示,并交给全班讨论解决。学生有可能提到:为什么“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到底姓什么呢?”“木兰的姐姐为什么不去从军?”等问题。有些问题可留给学生课后去自己查找,有些可当堂解决。
第四环节:说话训练
要求学生以“我心目中的花木兰”为题说一段话,谈谈自己对花木兰的认识和思考。第五环节:小结
结合对本诗的理解,在背诵中结束本诗的学习。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把“我心目中的花木兰”整理成文,收集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2.画出我心目中的花木兰。说板书设计 :
第一课时,我将板书设计 成这样,主要是理清课文思路,让学生根据这个简单的示意图把课文的故事情节复述下来,强化背诵。
代父从军
征战沙场建功受赏辞官还家
第二课时主要通过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追踪,所以把文章的美点提练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
《邓稼先》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本文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的民族为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是一篇可读性极强的文章。品读本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名人的敬仰之情。由于文章篇幅较长,我采用学生“自选内容,分工负责,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内容分解,运用'整体感知--局部深入--整体感悟'的教学模式探究学习。教学目标
I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2、抓住文章语言进行整体把握。
3、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II过程与方法目标:
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
2、小组学习,责任分工。
3、朗读法、讨论法等。
III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名人的感染中升华自己的爱国情怀;
2、树立远大志向,立志报效祖国,唱响“我的中国心”。课前准备
利用微机课,在老师的指导下上网查阅资料。(1)科苑精英——邓稼先(2)“两弹一星”功勋榜(3)《吊古战场文》的译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课文
影像创设情景 多媒体放映“任人宰割”的中国实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的实况。话语激情导入 那为改变中国屈辱史,使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邓稼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这位名人的足迹,去品味他的灵魂,去感悟他的精神
二、快速浏览 整体感知 学生浏览课文,思考:
1、文章在形式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2、结合每段小标题,了解各段主要内容。学生自由汇报。
三、合作学习局部深入
1、本文是由“板块”拼接而成,教学中采取化整为零,小组自选内容,分工合作的方式。文章的六个板块,分配给六个小组进行自主探究。
(友情提示,参考学习内容)
(1)勾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和一些好的词语,研讨品析。(2)感情朗读重点语句,优秀文段。
(3)想想文段与主要人物邓稼先的关系(或文段写了一个怎样的邓稼先)。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巡视适时参与研讨。
3、全班按段交流,师生共同总结,提炼文段重点,指导品读研讨。(1)朗诵品析“任人宰割”的句子。(出示地图与图片);
“中国人站起来了”的句子;中国发射原子弹(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出示原子弹、氢弹爆炸电影及神舟5号图片)。(2)朗读“我不能走”一节中的重要句子。想想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精神品质?(3)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中国男儿》有什么用意?(4)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4、学完全文,你读到了一个的邓稼先。(1)小组讨论总结,上讲台自由板书。
(2)通过各个小组的汇报,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立体式的邓稼先,邓稼先是凭着什么取得了这样大的成就呢?(绘心形图写板书——中国心)一颗心,一颗红彤彤的中国心,透过这颗心,我们看到了:
一个鲜为人知的邓稼先,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邓稼先,一个才智超群、意志坚强的邓稼先,一个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邓稼先,一个影响了人类历史、树立了民族尊严的邓稼先……
四、拓展延伸 升华主题
1、同学们,我们也是炎黄的子孙,我们也拥有一颗澎湃的中国心。现在,让我们一起唱响自己的“中国心”,让我们的灵魂与邓稼先靠得更近,让我们的心与祖国贴得更紧。(播放MP3《我的中国心》,学生自由跟唱。)
2、你的心澎湃了吗?(学生答),或许吧,面对茫茫戈壁、面对一堆堆“粗估”参数,邓稼先没有退缩,在邓稼先的一生中,给我们留下了一句了不起的名言,请同学们阅读课前查阅的邓稼先资料,找出这句名言,写在本课题目的下边?(学生阅读资料并交流)
3、学生给邓稼先写“墓志铭”。
(老师示例:朋友,此墓中长眠着的老人,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站立”的人。他用他那“大写”的智慧,用他那“站立”的志气,在中国的大地上“站立”起了两朵“大写”的蘑菇云。从此,让中国“大写”,让中国人“站立”。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结束语】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句邓稼先临终前的遗言(板书),今天依旧响彻在我们的耳畔。邓稼先,用他的朴实的语言和满腔的热血,诠释了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颗热情澎湃的中国心。邓稼先,用他忠厚纯正的品质,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精神铸就荡气回肠的中国魂,让我们踏着这位名人的足迹,去开拓、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
【板书设计】 邓稼先
杨振宁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两弹一星 两弹元勋 中国心
_________的邓稼先 _________的邓稼先
……(师红粉笔绘写)(由学习小组总结书写板书)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说课稿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是一篇教读课文。
本单元是以名人为主题的教学单元,这些名人,有邓稼先、闻一多、贝多芬、孙权等等,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教材分析】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前文,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参加游行示威、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的演说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一多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得闻一多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而闻一多这个卓越的学者、大智大勇的革命烈士的一生,只用了六件事就表现出来,足见其选材的精当,结构的严谨。【学生分析】
青少年学生非常活跃,他们肯动脑、有思想,对新科技在行,对新信息敏感,但初一的学生,即便他们内心激情澎湃,表面上却非常矜持,不熟悉的不说,拿不准的不谈;同时,他们虽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广阔的视野,但怕讲错了被同学取笑而不愿抬头说话;虽然其中不乏优秀学生、优秀干部,但毕竟传统的课堂事严肃的,不苟言笑的,所以他们不爱发言、争论,而这将势必影响课堂学习氛围。要想让课堂活跃起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只有让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他们的大脑才能兴奋起来,思维才能动起来,想他们所想,说他们所思,课堂也才能活起来。
【教学目标】
根据时代的需要,大纲的要求,教材的情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倾向,我确立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启发式,讨论研讨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教法分析】
“自主、“合作”、“探究”是这一节课的指导思想。我采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教学新理念,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点拨,启发学生思维,让他们主动积极地钻研课文,故我打算采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故我将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
1、采用《最后一次讲演》录音片断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所需的特定氛围。从理性到感性让学生身同感受中碰撞出思想火发和想象空间。
2、紧扣主题,走入文本,触摸人物灵魂,感知人物精神内涵。通过设疑、讨论、朗读、理解,让学生加深理解、体会、感悟。
3、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知识走向实践运用,渗透了对学生的人文思想的教育,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4、课堂练笔上,一方面间接总结整理主题思想,起升华主题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写即是自主,后互相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又启发了思考,本身又是一种探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第三单元所选的题材均和历史人物有关,《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所以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单元提示指出,“学习本单元,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实际上这一课也确实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好载体。
3、教学目标:
⑴ 知识和能力:积累字词,诵读文句。
⑵ 过程和方法: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闻一多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不息的优秀品质。
4、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典雅和文白夹杂的语句,探究其内涵。
5、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说教法
1、使用多媒体演示,但仅限于出示需要大量口述的背景材料和难以转述的内容。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予以适度地点拨和引导。
3、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相对清晰,因此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应该作为这一课的一个要点比较适当;同时通过训练,让学生意识到能够对一篇文章理清思路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真正的目的是理清文章思路对于我们理解所有文章有极大的好处。
4、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不是单一的,但文章的语言运用形式却是与文章的内在形式需求是和谐共生的:写作“古典学者的闻一多先生”部分的语言是典雅的,文白夹杂的;写作“大勇的革命烈士”部分的语言是豪放的,充满激情的。这些都体现出“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这个基本认知。
三、说学法
1、重视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使学生们意识到发现问题其实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只要能针对文章的内容或形式设定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是符合要求的,如果提出的问题能正中文章的“穴位”甚至是软肋,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恰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那就更是难能可贵。
2、尽可能让学生在现有知识储备的前提下推断出合情合理的结论,以期有更多的思维发散拓展空间。
3、教师预设问题的外延和内涵要有更大的包容性,这样能够吸引“待进步”学生和其他同学一同步入生成空间,而不仅是把问题只留给“优秀”学生。
四、说教程
环节1:导入:在1999年12月20日,那个澳门回归的日子里,大家都在唱着那首《七子之歌 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同学们,你们知道诗歌的作者是谁吗?对,是闻一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学生、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展现给我们的是: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板书课题,并且出示闻一多的画像)
环节2:针对学生们英语学习中的特殊疑问句形式,引出特殊疑问词:Who、What、Why、How,请学生用这些词语对题目提出合理的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课文 并结合注释弄清楚课题中“闻一多先生”的身份,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闻一多先生的大体情况(What),把握文章写作的重点是“学者”和“革命家(民主战士)”方面,以此为提纲去理清文章思路,完成“教学目标2.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环节3(顺延环节2):请学生找出臧克家对“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民主战士)”的评价性语言。此一环节目的在于:一是环节2中学生已经弄清楚了文章的分总结构,容易利用分总结构快速找出结论性的语言──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黑体板书);二是利用作者的评价进而让学生弄清楚这个评价的原因(Why、How):“卓越的学者”──学术研究古籍方面成绩卓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大勇的民主战士”──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板书)至此完成了课题中的“做”。
环节4(顺延环节3):截至目前,课题上的“说”尚未弄清楚。我要求学生找出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原话:
A、“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B、“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C、“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D、“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E、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F、“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针对这六句话进行分类,就能够“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民主战士)”身份的“说”和“做”区分开来。
AB(学者方面的“说”)
CF(民主战士方面的“说”)
DE(民主战士方面的“做”)
这个环节实际上是个难点,题目中的“说”和“做”并非简单地可以通过标点符号来直接判断,它需要通过学生判断语言自身到底是目的还是手段来断定。
环节5(顺延环节4):进一步解决“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卓越“,作为“革命家(民主战士)”“大勇”的原因。
前者实际是文章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即志趣、研究目的、勤奋与刻苦(写作《唐诗杂论》的过程);后者实际上“反对独裁,争取民主”“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一致。后者为了刻画“闻一多先生”的“大勇”,大量叙述当时的白色恐怖,拿“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言行与之进行对比。我的用意是想借此解决文章详略安排的真实目的。
这个环节主要是解决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文章从两个侧面来表现闻一多的形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其实有着同一个精神核心──爱国情和使命感。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这个环节也是为了解决教学目标2。
环节6:要求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闻一多先生”的“话”,读出语气,并加以背诵;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句,将其合理地嵌入一段话中。这个环节意在积累名人名言,是对当前河北省中招考试的一种题型的练习,同时也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1。
至此,学习目标基本完成。
《社戏》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1.说教材的地位。《社戏》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教学本文除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就是培育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
课文《社戏》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大纲》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情感目标:1。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2.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追忆及作者眷恋故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会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作用。
难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与前面对“豆”与“戏”的描写似乎有些矛盾,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手段
1、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多媒体展示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一方面增强直观感,培养学生对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的感性认识。
五、教法、学法
教法:1、诵读法,2、质疑法、3、点拔法 六:教学理念:.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1、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还强调“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
2、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上。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来阅读本文,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充份的理解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
3、重视互动合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融洽交流讨论的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探究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方式,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
七:学情分析:学生们喜欢读,有初步的体验能力,能结合生活实际上。来品读文本。
八:教学过程(第二节内容):(第一节课解决问题
2、解决字词障碍;
3、理清文章脉络; 20 熟读课文;
4、明确“我”在平桥村得到的优待和乐事)
(一)导入新课:配乐同学朗读有写童年的美文。
(二)整体感知:
1.放课件播放有关“社戏”的图片。
2.学生在预习情况,跳读课文精彩片断。
(三)师生合作探究: 你发现了文中有哪些美?
1.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理由?(引导:人情美)课文塑造了热情的伙伴和淳朴的乡民形象,用“我喜欢文中的 X X(人物),因为他(他们)……(评价其性格、品质),比如……(举人物表现)”的句式,写三言两语,简笔勾勒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儿。六一公公:是一位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2. 小朋友们偷豆情节:“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天真的天性.3. 江南的美景如诗如画;这些语句作者写得很美,美词美句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请自选一段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然后用“我觉得_______(美词)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或表现了)_________”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词进行品味
引导学生:品味美词:从色彩 气味 声音 心情 动态方面品味美词。如: “朦胧”和“皎洁”用得好,好在它们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碧绿”“淡黑”“红霞”分别写出了豆麦、连山、灯光的色彩美。“缥缈”“仙山楼阁”写出了戏台的神奇美。
“清香”写出了豆麦和水草的气味美
“潺潺”写出了水声美,“宛转”“悠扬”写出了笛声美。
“轻松”“舒展”表现了“我”心旷神怡之情。“船慢”表现了“我”的迫切之情。“沉静”表现了“我”由焦急而平静之情。“自失、弥散”表现了“我”的陶醉之情。“回望”表现了“我”的依依之情。“起伏、踊跃”写出了连山的动态美。“蹿”“喝彩”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船行的轻快美。3.为什么: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从以上分析,得出对难点的主题的理解)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淳朴真挚的感情和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 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 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所谓的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回忆,充满了一种浪漫理想色彩,表现作者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也反映了,对农家小朋友真挚情谊的深深眷恋。
(四)小结:作业: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把你对“童年的美”的理解幻化成美丽的文字
《安塞腰鼓》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连串的短语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由此特征,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基于这个特点本次课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品味音乐西性的复叠,咏叹出的高原生命的热烈 21 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 《安塞腰鼓》是浙江省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本课同时通过学习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情感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此教学目标是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的。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难点: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按照新课标的解说,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人文性、实践性和民族性。人文性主要凸现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永恒的 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与价值取向。实践性是实现课程理念转变的突出特点,实践的内容和对象,不只限于教材,还应包含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在内的自主亲历探索与创新,注重听说读写思能力的综合训练等。民族性则包含了汉字书写、语法结构、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点。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因此,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作为本课的基本任务,发挥语文课堂具有的形象性、情意性、动态性等特点,把握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流动的过程,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学生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展示。在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主动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协作性原则、体验性原则,而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学中从多维度、多层次为学生设置情境,重视学生的从文字中体会美好的的意境,培养欣赏能力,并且从美好的意境中感悟人生,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合作讨论对人生的看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方法
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教学设计思路为:先从声像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再朗读进一步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的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为:创设情境、诵读指导、品味语句、讨论合作 22 等,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其中于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课型为赏析合作式。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反复和排比是制造节律、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在里,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对学习《安塞腰鼓》而言,不断地诵读必定能带来精神的愉悦。
“安塞腰鼓”所表达的内涵是无比丰富的,但“诗无尽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而要指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其中所渲泄的激情和生命力,每个人从中有所发现有所认识。通过讨论合作,表述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在作者笔下,把形式与内容,客体与主体,真正地无间的统一了。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这些不通过细细品品味哪能感受理解?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相反更深的感悟,能更准确掌握朗读的语速、停顿、重音,更能传情达意。
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五、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
简介安塞的位置,出示腰鼓图片简介。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下面请看……
安塞:县名。在陕西省北部、延河上游。县人民政府驻真武洞镇。(《辞海》1989缩印本,1126页)
腰鼓:击乐器。古今形制不同。今之腰鼓,框用木制,长形,两端小而腰较粗,双面蒙皮,用于民间腰鼓舞,奏时用绸带系鼓,缚在舞者腰间,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初盛行于陕北革命根据地,建国后流行全国。(《辞海》1989缩印本,1715页)
2、(播放3~4分钟的腰鼓舞片段)提问:请同学来描绘一下刚才所看到的表演;你想到了什么?
刚才,大家从声响、画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宏气势和铿锵激越,下面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从刘成章的文字中体味激情的腰鼓。请班里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读课文的一部分。
3、刚才**同学读得怎么样?下面我们播放课文的录音听听。(播放课文录音)
4、我们比较下刚才两种朗读有什么不同之处?哪一种好?好在哪里?
5、刚才的课文录音中节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引出课文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部分。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6、大家喜欢安塞腰鼓吗?大家喜欢作者的描绘吗?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并说出理由。分组讨论3分钟,各小组代表发言。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出那个部分,然后说出好在哪里。
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
写表演前的情况?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从人物写:是蓝腾腾的后生。从性格写:是朴实的。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从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舞姿特点?壮阔、豪放、火烈。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再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这腰鼓”这一段用反义词?空气(冰冷一燥热),阳光(恬静一飞溅),世界(困倦一亢奋)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理解?这里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矿、豪迈、开放的。
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层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先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之人的甚少,奉献给人的甚多的精神。写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
“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
第二段的第四层总结上面的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心灵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震撼。
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当它更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作用。(l)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2)句与匈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对于未说出的,教师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补充。
7、一起朗读课文,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8、问:你从文中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磅礴,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 24 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高昂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9、拓展训练:描绘一个场面,比赛、集市、演出、劳动等等。
《口技》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我叫***,来自******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口技》,选自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这体现了语文同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文化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语文除了是交际和学习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除了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人类文化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对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普遍的目标内容之一。
这一单元的重点要求通过朗读,让学生会联自己实际生活体验,看到作家对“文化艺术”体验和感悟。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
课文内容: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人高超的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二.说 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本课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积累本文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表时间的词,数词的异用等。
2.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作文中运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2.朗读 中读懂简易的文言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切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热情。
重点:1。字词的落实积累上
难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放在本文表现手法的研究上。三:说教法
1、朗读法:“书读百篇,其义自现。”这是学文言文的好方法。
2、讨论法: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
1、朗读法:反复朗读,明了意思,领悟写法。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五:学情分析
这是七年级下的一篇课文。这一时期,同学们已经学过了许多文言文了,有了一定学文言文的基础,学生学起来应该不太吃力。另处,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学生应该很感兴趣。这些都是学好本课的优势条件。六:说教学理念
1.新课标中要求中学生能“读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所以重点设为读,背,大量积累。
2.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 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七:媒体设计: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放《口技》表演视频,让学生对这门传统艺术有感性认识。
八: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播放一段口技表演,让学生听,听到哪些声音,听出什么时间,听出什么故事。问学生这是一个什么艺术?进而导入新课(课题)
口技表演含义:(让学生说)口技艺人仅凭一张嘴,能逼真地模拟各种声响,能生动地描绘不同生活场景,形成了一种传统技艺。这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本文即是把口技表演用文字描述得活灵活现、让人读后如亲临现场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同时是检查预习,把握读音。读的过程中故设“陷阱”读错音,让学生找出来加以纠正。
2.学生再读课文:同时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参看注释,疏通文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全文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善)
(2)找出标志时间的词语: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忽然,俄而(3)有三个故事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三)合作探究:多媒体问题:
1.一个优秀的口技表演者,身上要具备哪此些本领?(这个问题的设置,是想引领学生,对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这个写作法的教学)
(引导学生说出:会摹仿各种声音,惟妙惟肖。平时要对声音仔细观察,揣摩,摹仿。2.文中的口技表演者,先生摩仿了哪些声音,按顺序说出来。
狗叫,妇人声,小儿声,男人声,吃奶声,哭声,鼠夜出声、起火声,火烧声,救火声等等。3.口技表演者用了什么道具?哪些地方能反映出口技人技巧高超?找出来
(鼓励学生读原文:有的学生能找到正面描写,也有同学能找到观众反映句子,老师等学和找完后,归纳出:此文一个重要写作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相合。
(四)再现情景,表演中背诵。(要求背下2、3、4精彩片断)
方法:找一个学生,到讲台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找几个同学,到讲桌前蹲下,当同学读到有声音的时候,让他们模拟声音。然后大家评价。
注意:模拟声音的同学要及时,下面的同学是观众,要做好听众的表情动作表演。如时间够用的话,大家集体朗读一遍。
(五)作业:思考一下,(我们岫岩的玉雕艺术,驴皮影艺术,高跷艺术,剪纸艺术等)我们日常生活中有 哪些人和口技艺人一样值得我们钦佩?有哪些表演艺术家的表演如何高超,厨师的厨技,手工制作者,市场卖肉手脚是怎样的麻利 ?生日蛋糕
又是怎样精心制作等,我们学习林嗣环,把这些民间艺术记下来,写一小段类似《口技》的文章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分析教材]《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为所热爱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课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 26 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地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教学目标]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方法: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文章重点是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为了揭示这一特定事件的深刻内涵,作者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了生动的描述,突现悲剧的不同凡响的意义,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教学过程中我想以这些震撼人心的细节为重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文章对斯科特五人在失败和死亡面前所表现出的坦然和勇敢进行了着力的描写,而在这方面学生的情感体验较少,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突破这一难点,达到深刻阅读体验的目的。
[理论依据]教学过程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对话的过程,学生作为文本阅读的主体,因其阅读期待、阅读心境、阅读动机的不同,他们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也是独特的,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这种阅读主体的独特感受和体会,在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感受能力。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法学法]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这些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教学方法,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心理,与高贵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法: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过程设计]
(文章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习,熟悉故事情节和人物。)
导入:课件显示“南极版图”突出南极点科学实验站的名称“阿蒙森---斯科特站”
教师富有激情地介绍这个站名的来历,引出课文和人物。
(设计意图:以此导入课堂学习,创设凝重、沉思的气氛,建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
环节一:你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个故事吗?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叙事特点理清故事情节:1912年英国探险队斯科特一行5人,为 27 实现“到达南极点第一人”这一目标,满怀信心地奔向目的地,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捷足先登,在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他们不幸遇难。
(设计意图:遵循叙述类文体阅读规律,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
环节二: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读完文章后的感受或心情。
板书学生说出的词语,比如:震撼、钦佩、崇敬。
(设计意图:遵循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口,激活阅读思维。)
环节三:文中哪些情节深深地打动了你?默读课文,圈划这些语句,并用一句话概括。
学生应该会找到这些情节:
1、接受为挪威人作证的任务。
2、威尔逊博士临死不放弃科学观察。
3、奥茨英雄似的死去。
4、斯科特三人安静地死去。
5、斯科特的绝笔。如找不出教师引导和补充。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事件中的人物对话,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环节四:小组选择最打动你的情节,讨论“是什么打动了你?”如果小组讨论时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记录下来提请班级交流解决。
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讨论过程中要对重点的语段、句子,像“奥茨英雄似的死去”、“斯科特三人安静地死去”等情节中的语句要组织学生朗读,对关键词语要反复品读,以此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共同解决。在谈到“斯科特的绝笔”这一情节时引导学生想象斯科特给国家、民众、朋友、妻子、孩子可能写一些什么。
在对以上情节的感受和讨论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伟大的悲剧”课题的深刻含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挖掘细节中蕴藏着的丰富的人文素养,通过品读、朗读发展学生语言能力,通过对情节内容的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的学习精神。)
环节五:斯科特没能实现“第一”的目标,而且没能成功地返回祖国,可以说他是一个失败者,但他却赢得了胜利者都没有的尊重和赞誉。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失败,我们该怎样面对呢?
最后送给学生三句话结束本课:
?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每个人注定都要经历一番失败的煎熬和且行且上的痛苦。
但只要经历,即使是失败的,也从不会是无益的。
?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打倒。
(设计意图:我们常说“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这既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也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结语:
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荡,我们的课堂应该帮助学生架起通往那些闪烁着人类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桥梁,和学生一起去享受那精神的盛宴,去与那伟大的灵魂碰撞出耀眼的思维火花,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帮他们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荒岛余生》 说课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笛福的小说《鲁滨孙漂流记》中的节选部分《荒岛余生》。《荒岛余生》是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训练课文。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作为一篇阅读训练课文,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即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接触,突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一、说教材
选自《鲁滨孙漂流记》的《荒岛余生》,既没有节选鲁滨孙海上遇难、生死系于一发的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节选鲁滨孙在荒岛上如何历尽艰辛谋生的传奇故事,这里节选的部分,并没有多少故事,大都围绕鲁滨孙落难荒岛之初的心理活动展开叙述。课文呈现给我们的是鲁滨孙在一段时间内的心态变化历程。学习这篇课文,关键要理清鲁滨孙的心理路程,从中可以看出鲁滨孙的荒岛创业所折射出来的人类理性思维之光。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在课外阅读过一些小说,但在课堂上接触小说并不多。特别是本篇课文以大量的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这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从心理角度来说,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浅,要设身处地地揣摩人物的心理,还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充分阅读文本来把握人物。
三、根据前面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三维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三维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人类优秀品质的精华,珍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人物心理活动,把握人物形象。教学难点:理解身处绝境的鲁滨孙行为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采用阅读教学法。通过阅读让学生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培养从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五、教学过程
教师通过备课、上课、批改、练习等方式从事教学工作。无论老师怎样教,如何精心设计教案,利用教学技巧。其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老师,而是为了学生。说到底,就是学生“学到了什么”。如果学生没有学到该学的知识,那么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无价值的。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以学生学到了什么为教学的基本点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西方,有一部小说,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它,这部小说也为作者本人赢得了近500个头衔,时至今日,它仍然是西方青少年最喜爱的一部小说,这本书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落难荒岛的鲁滨孙是怎样生活下去的。
设计这样的导入既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鲁滨孙漂流记》的影响很巨大,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创设本课良好的教学情境。
(二)文学常识积累
简介作者
1、由学生七嘴八舌进行介绍
2、教师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如何收集资料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疏解疑难字词,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这一教学环节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同时也为下面理解课文扫清了障碍。
(四)整体感悟(学生自读课文,筛选信息)①流落荒岛时,鲁滨孙面对什么样问题?他的心态是怎样的?后来有怎样?他找到了哪些活下来的理由?
②鲁滨孙决定在荒岛上生活下来,遇到了哪些方面的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呢?
两个问题的设计围绕“生存、物质、精神”三个方面展开。培养学生从文本中筛选信息的能力,充分阅读文本,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流下深刻印象。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为下一教学过程做铺垫。
(五)深入探究
① 由于工具缺乏,鲁滨孙是怎样艰苦工作的?
② 课文为什么要详细叙述鲁滨孙计算时间这件事?
③ 如何理解鲁滨孙记日记和阅读《圣经》及其他祈祷书的行为?
④ 鲁滨孙是怎样的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像鲁滨孙这样的人呢? 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回答,教师点拨。
本环节的四个问题环环相扣,根据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以及生活积累的不同,给层次不同的学生以充分发挥的空间。体现新课标中阅读的主体性和独特的体验,同时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筛选、表达、组织能力。以点带面的教学设计可以减少上课的环节,提高教学效率。其中第4个小题的设计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初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课文主人公的精神,把握人物形象。
(六)体验反思
从鲁滨孙这个人物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本环节的设计是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教师小结
播放歌曲《真心英雄》
生活中总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我们要正确、辩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和挫折,培养自己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顽强地与命运搏斗的人就是真心英雄,只有经历风雨的生命才是最美丽的。
以歌曲的形式和教师的小结相结合,结束本课的教学,形式活泼,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共鸣的作用。
(八)作业布置
设想有一天你身处这样的困境:黄沙漫漫,无边无垠。你一个人被困沙漠之中。头上是炎炎烈日,脚下是如焚热沙。你和骆驼茫然地前行着。而你的水,只够用两天了……你该怎么办? 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500字左右。
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终点站,可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又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的重要环节。
六、说板书
荒岛余生 笛福
开始 伤心绝望、怨天尤人
珍惜生命 生存问题
调整之后 积极乐观 热爱生活
计算日期 勇于创造 物质问题 建造围墙
寻找食物 意志坚强
搬运东西
务实肯干 精神问题 记日记 阅读《圣经》
板书设计条理清楚,结构力求合理,重点难点突出,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
《珍珠鸟》说课稿
福泉市实验学校 吴洪品
一、说教材
《珍珠鸟》是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精读课文,这个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阅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
该单元的五篇文章分别是《珍珠鸟》、《斑羚飞渡》、《华南虎》、《马》、《狼》,而《珍珠鸟》主要记叙养鸟活动,看重描写珍珠鸟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变化过程,侧重于状物。本文旨在培养学生状物的写作能力和观察动物的实践能力,明确观察对写景状物、对反映生活情趣的重要意义,就其地位来讲,它放在该单元的第一篇,使初一学生对状物散文一开始就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了解,为学习其它状物文章打下基础。
二、说目标
《珍珠鸟》一文作者以独特的角度,新颖的立意,传神细腻的描写,准确生动的用词,记叙了珍珠鸟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变化过程,提示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道理。根据单元教学要求,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实际,确定的教学目标为:(1)初步学会观察、描写动物的基本方法,注意运用描写动物的词语。(2)感受“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和感受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深刻意义。(3)唤醒同学内心的爱,激发他们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三、说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本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创设拟人化的童话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和创造性思维,来揣摩理解课文。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而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讨论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在质疑时引发学生求知欲、大胆探究。
五、说设计
1、导入新课。
2、整体感悟 精心利用教材,这是阅读教学的辅肋。教师将全盘讲授变为相机诱导,指点门径,拨正迷津。点拨要害,这要害就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不要全盘托出,而要引导学生自求得之,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1)我对珍珠鸟的爱护表现在两个方面:精心设置环境;不加干扰
(2)小珍珠鸟对我的态度变化过程:怕人——胆大——放心——信赖
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感悟,学生从中归纳出了要点。这样形象感知全文,切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课堂就会意趣横生,高潮迭起,高效低耗,充满活力。
3、讨论质疑
设计讨论质疑这一环节,目的是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注意力,提高对事物的分析、比较、思 能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只有积极思考、独立深究、善于发现、敢于质疑,才能调动学生内在的动机潜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的讨论,可从突破重难点入手,设计一些讨论材料。
(1)作者是如何状写珍珠鸟的外形的?在状写时采用了什么方法?(2)作者抓住珍珠鸟的哪几个方面来写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找出本文的主旨句,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4、课外拓展
南宋诗人陆游有一首的《咏燕》诗: 初见梁间牖户新,衔泥已复哺雏频。只愁去远归来晚,不怕飞低打着人。唐代诗人杜甫《三绝句》诗:
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自今以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5、练习设计
设计弹性选择作业,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需要、在有限范围内自由选择,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必然会提高学生作业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作业分为课内外两类。
一、课内小练笔:对你熟悉的一种动物进行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的描写,二、课外小练习:搜索记忆仓库,复习以前学过的有关动物的诗歌。搜集古今中外有关鸟类的诗文。
《斑羚飞渡》说课稿 《斑羚飞渡》说课稿
文/落灯花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斑羚飞渡》,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向各位专家、评委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编选了《珍珠鸟》、《斑羚飞渡》、《华南虎》、《马》、《狼》等五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斑羚飞渡》这篇文章生动,细腻地记叙了斑羚陷入绝境时求生自救的全过程.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 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心甘情愿地选择了死亡。这是动物世界极其悲壮的一幕,叫人意想不到,令人目瞪口呆,何等神奇.故事非常惊险,可读性强,故事本身就是动物世界的奇观.课文中展示的一幅幅凄美的图画是向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关注动物世界情感的极好的典范,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同时有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 学习本文虚实、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复述情节,展开生动形象描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老斑羚那种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故事情节上,难点放在体会文章真切细腻的描写所蕴含的强烈情感上。
3、学情分析
经过小学的学习,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可以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这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文故事强,情节扣人心弦,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哲理较深奥,初一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重点突破。
二、说教法
教学的总体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堂课首先要考虑学生,“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学设计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仔细研究教学的对象,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因为这篇课文属于“关注动物世界”的学习单元,可引导
第四篇: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春》作为第四单元第一篇是有其道理的,由《春》这一课开始,继而学习后几篇课文来加深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A、掌握生字词。
B、学习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各种景色。C、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天”的特点。(2)能力目标
A、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B、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C、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履历努力的崇高理想。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1、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司,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读课文,要求读出有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4、学生分析
(1)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地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2)校情分析。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学,农村的孩子,学习语文较被动,语感较差,语文素质的层次明显,难以用上多媒体。5.教具的使用
收录机、小黑板、朗读带、《春江花月夜》伴奏带。的散文。
(2)诗文预先写在小黑板上,并还要多写几则,可以轻松自然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扩大教学容量。
2.听录音、学生静听,通过声音感受春色之美
导语引导着学生回忆春天,现在则是通过声音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这样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不必像以往急着去介绍作者,熟悉文字,而应该创设一种教学环境,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一遍、两遍,让学生静静聆听,闭目想象,让思绪飞出教室,飞进春意盎然的大自然,去采撷那一片片美丽诱人的春色。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发现为美的。”同时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完成能力目标中的C点,也为教学难点铺平道路。3.作者简介
此步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己查找资料完成对朱自清的认识,课堂上让同学们相互补充。[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多作了解。
4.板书生字词
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一些多音字。(抄写在小黑板增大课内容量)[说明]特地设计这一步骤针对农村学生对字词的学习被动、基础较差而设的,同时扩大识字量,为下面的朗读扫除障碍。
5.学生自读,理解欣赏春色之美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派代表参与板书,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作如下的质疑,作为对学生思考不足的补充。当然,这些问题事先写在小黑板上,等到同学们讨论得差不多的时候才出示。(1)写春草作者为什么却写孩子们的嬉戏?(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4)春风是无形、无色、无味,但作者是通过哪些角度把它写的有情有感的?(5)写春花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6)文章的结尾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让同学们能够由点到面,将零散的景物及特点集中。[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
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以及同学的质疑。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的C点和情感目标。6.精读,通过比赛朗读、配乐朗读品味语言之美。
还像上节课那样一遍遍地朗读,学生绝对会觉的枯燥乏味,因此我让学生各自找最精彩的地方朗读,品味它的语言。另外,进行朗读比赛,各组推荐2~3名同学朗读自己最拿手的段落,由平常朗读较好的同学作评委,进行打分评比,最后作全班配乐朗读。在这过程中,我还用了这样一个句式∶“段(句)好,好在”要求学生从词、句式、修辞的角度,从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点。根据农村学生素质较低,我先用了“春草图”作示范。设了些小问题∶如“钻”为什么不用“长”。“偷偷”叠词的运用,运用了什么修饰手法及其作用?[说明]采用多样的朗读形式,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激起学生自主的活动,设计的句式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7.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寻找美
同学读完《春》,从中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一定能够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说明]设计此步骤的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我还准备印发一些有关“春”的名句供他们欣赏。8.美的训练
(1)引导学生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总结归纳。(2)写一段描写家乡冬景的文字。
(3)通过本文的文字把它变成一幅幅春景画。
[说明]设计第一道主要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因为初一年级的学生还处于自觉的适应阶段,通过本文的总结归纳有利今后的自主学习。设计第二道主要是学习的迁移,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是写。初一年级的学生写作水平难以当堂完成,所以放在课外。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学时间是在冬季,所以只得由本文写“春季”的内容迁移到写“冬景”上。同时也可以为下文学习《济南的冬天》先作个铺垫。第三道是选做题,学生完成之后贴于“作业栏”上,这样布置是根据学生的多样性,有利调动一切学生可调动的因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本文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完成1~4个步骤,第二课时完成5,第三课时完成6~7,第8个步骤安排在课外。9.板书设计 板书说明∶
宏观勾勒∶山——朗润水——涨太阳——红,教师示范完成。
四、说课后记
写完本说课稿,我再回忆以往教《春》的模式∶那是一段段的分析、一个个问题简单的提问。教师包办一切,学生听得容易累,老师教的更累。那是因为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但这次,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评析∶
《春》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精品,不同版本的教材均选编在内。陈老师此篇说课稿是基于苏版的,说课条理清晰,所“说”的方面比较全,包括教材(地位及作用、目标、重难点、学情等)、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说课后记等,是一个很好说课范例模板。
本说课稿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1)紧贴教学实际、分析全面深入。陈老师充分认识到《春》这一课的情感性特点,运用相同体裁类比,听录范读,学生自读体验等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情的特点,有意识地让学生之间互帮互带,交互影响,最终实现三大教学目标。
(2)体现课改课念,让活动进入课堂。对于情感型的散文授课,通常情况下,教师常常只是读听,而陈老师大胆创新,在“读”的基础上引入“赛”,即通过比赛,增加课堂气氛。
总之,这篇说课稿,思路清晰、逻辑合理、可操作性比较强,非常适合初写说课稿的人员。
评析∶
倪老师的说课作业模板包括较为详细的教案和两次说课稿,读后给人以深刻印象∶不仅思路清晰、逻辑合理,而且教法生动贴切。
现就倪老师在说课中值得赞赏、值得他人学习的地方作如下评析∶
(1)能用新课改三维目标来确定本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在表述中又保留了个性化的独特见解。与此相呼应的“说教材”中,能充分理解培训课程所要求的基本思路,在领会编者意图、分析本单元本教材、特点的基础上,对自定的目标作解读,告诉他人“为什么我要确定这样的目标”。在第二稿中又将知识、情感目标确定后,也把“以读代讲,以练代讲,语思统一”的导学学习法的理由作了说明。这就把“说课说理”的最突出的特征表现出来。
(2)“说学生说学法”能紧密结合。学生的情况分析包括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心理特点甚至包括所教班级学生的心理倾向、班风等。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最基
本、最重的要依据。倪老师对班级学生的阅读、喜好、思维倾向、表现能力都作了具体分析,并以此作为教学方法确定的重要因素。
从总体上看倪老师的说课作业最大的优点是∶教案体系完整,程序清晰,重视学法指导;在教案转换成说课中,能把自己构思中的隐性思维充分而有条理地表达出来,较好地达到了说课说理追因的要求。
第五篇:优秀初中语文说课稿
优秀初中语文说课稿
引导语:对于说课稿,想必大部分老师都不陌生,那么要怎样找一份优秀初中语文说课稿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散步》这篇文章是人教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的文化主题为“亲情友爱”,围绕这情和爱本单元一共编选了5篇文章,其中《散步》最具代表性。文章记叙的是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真挚情感,颂扬的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是一曲温馨隽永的亲情之歌、伦理之歌、生命之歌。
文章在折射出人性之美的同时,字里行间还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之美。“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这些晓畅素雅的语言文字和温馨美丽的生活场景给人以享受,极具审美价值,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叙事美文!
(一)教学这篇文章我准备用一课时进行,重点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分歧、信服、各得其所”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过程和方法目标】
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圈点勾画,品味画面的优美和细节的动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心发现亲情,增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对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我是这样确立的:虽然现在学生生活在亲情的氛围里,被爱包围着,但他们对爱没有深入透彻的理解,所以引导学生通过品味细节描写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人生的真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七年级学生正是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对他们感悟和传承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培养真挚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我采取朗读教学法、品读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教学千法读为本”,以读为本,读中悟情,读中明理是设计本课教学的又一基本理念,让学生真情投入地读,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三代人之间真挚的情与爱。
第一个环节:情景导入,激发情感
播放《让爱住我家》歌曲,学生们边听歌边欣赏自己带来的反映家庭幸福生活的照片。同时教师深情朗诵:我爱我的家,我爱爸爸和妈妈,家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家是我幸福的港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莫怀威的家,陪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去分享他们浓浓的亲情。
【这个环节的设计,基于以下思考:孩子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以此作为情感的联结点,学生会倍感亲切,同时加以最能撞击心灵的音乐渲染,孩子们很容易就融入爱的氛围,激起学习本文的热情。】
第二个环节:朗读课文,探究新知
1、我一共设计了两个层面的朗读。
(一)是捕捉直觉,想像画面,读出感受。谈一下预习时对课文的初步感受。
(二)是透过文字,深入思考,读出理解。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去细细地品味给你印象最深刻的语句,看看你能透过文字,对这个中年人,对母亲,对妻子,对儿子读懂些什么?找出体现亲情的句子。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要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抓住“责任…‘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等含义深刻的句子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并将自己内化的东西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教给他们读书时进行圈点批注的方法,为他们一生爱读书、会读书奠定基础。】
2、品味语言,学习借鉴
这篇叙事散文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一“美”,美在它的思想内涵、景物描写、细节刻画、对称句式的运用……让我们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散文的语言不同于一般文体的语言,语句优美,意境深邃。所以学习这篇散文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培根说:“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平时身体力行,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用心去孝敬你们的父母,体谅他们的每一份苦心
1、浓浓的亲情不仅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在我们每个人的家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请说说你家中的亲情故事。
2、心灵的倾诉
亲情是身心疲倦时听到的亲切问候,亲情是烦恼失落时看到的关爱眼神,亲情是轻松愉快时发出的会心微笑,亲情是误会分歧中产生的真诚理解。
亲情是天各一方的缕缕牵挂,亲情是朝夕相处的心有灵犀……
3、教师寄语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
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
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让我们的家永远洋
溢着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该环节设计,开阔了视野,升华了主题,还体现学以致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要用爱来营造家园,用责任来回报社会!】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
(如“洗脚”、“洗衣”、“梳头”等)
2、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