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鸿门宴》高中语文说课稿(大全)
《鸿门宴》高中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鸿门宴》高中语文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鸿门宴》高中语文说课稿1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必修5本书共有文言文单元5个,17篇文章。涉及了5个方面的文章类型:古代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古代抒情散文。《鸿门宴》属于古代记叙散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编者希望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希望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
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
2、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知识。
3、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4、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三、说教法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四、说教学过程
(一)翻译理解部分。
我设计的是两个环节。
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文字浅易,并且是典范的记传性文体,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大部分内容比较易于理解和翻译。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以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两点考虑:
1、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
2、引导学生加以分类,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学多个。
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
我的提示着重归纳了实词“幸”“如”“举”“谢”等,名词活用、使动用法、宾语前置、被动句和省略句,全部采用表格的形式,可由学生填充相关内容,既是训练又是归纳。
(二)分析人物部分。
分析人物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1、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
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并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如果刘邦不去鸿门向项羽谢罪,会有怎样的结局?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又会有怎样的结局?
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
4、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
设置这道题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为总结人物刻画方法作伏笔。
(三)刻画方法部分。
由于前一部分的铺垫,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在矛盾中和对比映衬中刻画这两条,而在初中学过的《孔乙己》等小说中刻画方法也会使较多的学生联想到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这一条,所以学生自己就可以很快归纳出来。
(四)课堂延伸部分
我引用列宁的比喻——有时历史的发展就像一个人想要进入一大串房间中的一间,却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另一个房间——对全文进行总结,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和借鉴。
作业布置:
一联系情节背诵第三、四段;
二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从“鸿门宴”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鸿门宴》高中语文说课稿2一、说教材
首先我将对教材进行简要的分析,《鸿门宴》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本中的一篇精选课文,它选自司马迁的《史记》。全文以刘邦赴鸿门宴请罪为核心,连同赴宴之前与赴宴之后共分为三个部分,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开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结束,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脱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鲜明,组织周密严谨,语言精练优美。
二、说学情
分析完教材之后,我将继续分析学情。把握好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程面向的是高中生,他们已经具备相当充足的知识储备和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本文涉及的历史人物,比如项羽、刘邦、张良等,在历史上都十分著名,对于高中生而言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但文言文的学习对学生们来说,可能还是会有些困难。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对于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自学课文。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欣赏本文的写人艺术。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提高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于历史人物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难点】欣赏本文的写人艺术。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和情境教学法。
说完了以上内容,下面我将就我的教学过程进行一个具体的介绍与分析,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一个好的导入往往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快速地进入课堂的学习。在导入环节中,我会给学生们播放电影《鸿门宴》的视频片段,在活跃了课堂氛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之后,顺势导入新课《鸿门宴》。
(二)整体感知
导入结束之后我将进入整体感知环节。整体感知是对课文的大致感受,在此环节中我会带领学生们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然后,让学生们围绕着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阅读,为接下来的深入研读做准备。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是解决教学重难点的关键环节。在此环节中,首先我会让学生默读全文,勾画出描写项羽的句子,自主思考项羽的性格特征。在学生思考时,我会给学生一定提示,即注意项羽的每一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的,据此判断项羽的性格。之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与完善,得出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不善用人这三点。然后,我会用多媒体展示历代名人对项羽的评价,让学生更全面、理性地认识项羽。
接下来,我会继续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人手法。首先我会让学生自主思考作者在塑造项羽形象时,手法上有何高妙之处,之后给学生一定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小组汇报,老师点评、启发、完善并总结。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让学生联系自己看过的小说和电影,想一想矛盾冲突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的好处,让学生明确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且能够自觉运用到以后的写作中去。
(四)巩固提高
在深入研读结束之后,我将进入拓展延伸环节。在此环节中,我会安排学生们就“项羽最后为何会失败”进行一个辩论赛,借此加深学生对项羽性格的理解,提高学生们的表达能力与思辨能力。
(五)小结作业
为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我会结合学生的感受对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回顾与启示,并布置课下作业:结合分析项羽人物形象的方法,自主分析刘邦和樊哙的性格特征。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因此我在板书上将项羽的人物性格进行了概括与展示,分别是政治上的无知、自大轻敌和不善用人。此板书力图以简明直观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
第二篇:《鸿门宴》说课稿
《鸿门宴》说课稿
各位同行、专家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鸿门宴》,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我今天的说课,首先是说教材
高中语文必修5本书共有文言文单元5个,17篇文章。涉及了5个方面的文章类型:古代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古代抒情散文。《鸿门宴》属于古代记叙散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学生在反复朗诵中要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关于学情分析如下:
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这个目标的依据是中国古代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文学批评理论,真正地理解一篇文学作品,首先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2、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知识。
3、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4、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此类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包括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教学难点为:
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在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诵读。
接下来说一说本次说课的重点部分:教学过程
本文的教学分为两个课时,(1)--(3)部分是第一课时的内容,(4)--(7)部分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一)导入(5分钟)
诗歌导入,创设情境,投影显示项羽的《垓下歌》和刘邦的《大风歌》,目的是以诗激趣,用二人的成败不同,功业相反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5分钟)
鉴于学生已在初中接触过司马迁的作品,所以这一环节可适当简略,在张挂陈涉起义和楚汉相争的图片后,简要介绍时代背景
(三)翻译理解部分(35分钟)
我设计的是两个环节。
一是让学生粗读原文,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大意,重点完成三个内容:依据文脉推断不懂的词义,点出重点的实词,框出通假字并归纳规律;
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文字浅易,并且是典范的记传性文体,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大部分内容比较易于理解和翻译。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以培养学生掌握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重点。在这一环节,就体现了上述学法中的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四)分析人物部分(35分钟)
分析人物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1.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
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并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如果刘邦不去鸿门向项羽谢罪,会有怎样的结局?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又会有怎样的结局?
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
4.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
设置这道题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为总结人物刻画方法作伏笔。
(五)刻画方法部分(5分钟)
由于前一部分的铺垫,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在矛盾中和对比映衬中刻画这两条,而在初中学过的《孔乙己》等小说中刻画方法也会使较多的学生联想到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这一条,所以学生自己就可以很快归纳出来。
(六)课堂延伸部分(3分钟)
我引用列宁的比喻——有时历史的发展就像一个人想要进入一大串房间中的一间,却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另一个房间——对全文进行总结,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和借鉴。
(七)作业布置(2分钟)
一联系情节背诵第三、四段;
二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从“鸿门宴”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第三篇:鸿门宴说课稿
鸿门宴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必修5本书共有文言文单元5个,17篇文章。涉及了5个方面的文章类型:古代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古代抒情散文。《鸿门宴》属于古代记叙散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编者希望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希望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
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
2、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知识。
3、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4、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三、说教法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四、说教学过程
(一)翻译理解部分。
我设计的是两个环节。一是让学生粗读原文,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大意,重点完成三个内容:依据文脉推断不懂的词义,点出重点的实词,框出通假字并归纳规律;
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文字浅易,并且是典范的记传性文体,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大部分内容比较易于理解和翻译。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以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两点考虑:
1、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
2、引导学生加以分类,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学多个。
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
我的提示着重归纳了实词“幸”“如”“举”“谢”等,名词活用、使动用法、宾语前置、被动句和省略句,全部采用表格的形式,可由学生填充相关内容,既是训练又是归纳。
(二)分析人物部分。
分析人物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1.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
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
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并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如果刘邦不去鸿门向项羽谢罪,会有怎样的结局?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又会有怎样的结局?
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
4.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
设置这道题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为总结人物刻画方法作伏笔。
(三)刻画方法部分。
由于前一部分的铺垫,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在矛盾中和对比映衬中刻画这两条,而在初中学过的《孔乙己》等小说中刻画方法也会使较多的学生联想到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这一条,所以学生自己就可以很快归纳出来。
(四)课堂延伸部分
我引用列宁的比喻——有时历史的发展就像一个人想要进入一大串房间中的一间,却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另一个房间——对全文进行总结,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和借鉴。
作业布置:一联系情节背诵第三、四段;二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从“鸿门宴”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板书设计:最上方两行分别横写标题“鸿门宴”和“司马迁”。板书重心是项羽、刘邦的人物分析:上半部分左边横写“项羽”,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自矜功伐、为人不忍”,右边对应其形势的转化情况“主动”到“被动”;下半部分左边横写“刘邦”,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能屈能伸、狡诈果断”,右边对应“被动”到“主动”,各自用线相连,上下形成鲜明对比。这个板书设计可以突出本文人物传记的特色和人物的鲜明性格及由此产生的形势逆转,是为教学重点的突出服务的。
第四篇:《鸿门宴》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题目是《鸿门宴》。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课时安排、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及该课所处的地位作用: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如何通过本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学习创造性阅读。
(2)过程和方法目标:利用人物个性化语言,分析人物性格,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斗争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情感和价值目标:①感受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②认识项羽悲剧的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历史教训。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汉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汉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①积累文言词句知识。②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二、说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一种技术。根据该课的教材特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老师范读,整体感知,筑好文言基础墙。
2、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打造学习共同体。
3、拓展延伸,启迪心智,创设课堂训练营。
三、说学法
1、纸上得来终觉浅,圈点、勾画、批注法,学好文言基本功。
2、自主合作加探究,眼耳口脑手并用,破疑解难在其中。
四、说课时安排《鸿门宴》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课时教学本文。
第一课时: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知识,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泛读课文,要求读懂。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学习客观地评论历史人物,泛读课文,要求读熟。
第三课时的要点是:进一步梳理文言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
五、说教学过程
1、疑问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课堂气氛,我的开场白是这样安排的:
秦王嬴政扫六合后,成为统一中国的始皇帝,雄视天下,风光一世。一次秦始皇出巡时,车马仪仗,威风八面,场面非常宏大。人们是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纷纷争相跑来观看。在这人群中,有两个人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赞叹。一个说:“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另一个说:“嗟夫!大丈夫当如此也!”(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后来这两个人都成了历史中的风云人物,他们就是刘邦和项羽。
提起此二人,提起楚汉相争,人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项羽:少年英雄,力拔山兮气盖世,巨鹿之战,破釜沉舟,扬名天下。刘邦:登高一呼,天下云集而影从,发兵沛县。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同样的两个英雄人物,为什么一个被围垓下,枭雄末路,悲歌别姬,最后自刎乌江。而另一个却能成就千秋霸业,建立大汉王朝呢?我相信等学习过这篇《鸿门宴》,大家就会找到答案了。
2、了解作者,知人论事鉴于学生已在初中接触了司马迁作品,本课由学生先行总结,教者最后明确和深化,讲析作者的生平、创作和人格特征。在陈涉、吴广起义和楚汉相争图片后,简要介绍时代背景,创设课文学习情境。
3、整体感知,了解大意(1)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结合文中课下注释,通读全文,把握大意。(2)让学生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复述课文,并以六字短语形式来概括从开端至结局的情节,短语的主语一定要是文中出现的人物。这样,时刻突出人物形象、情节进程和性格冲突。
二课时
1、检查复习固记忆复习上节课内容,并对文中的重要的文言词语及疑难字音进行检测。
2、发散思维析人物因为本单元的探究性学习任务是:走进小说人物,所以分析人物部分,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题1.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
题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并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题3.如果刘邦不去鸿门向项羽谢罪,他还会有后来气势恢宏,慷慨悲壮的《大风歌》吗?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他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真的就能衣锦还乡吗?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题4.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设置这道题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为总结人物刻画方法作伏笔。
3、总结方法导实践由于前一部分的铺垫,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在矛盾中和对比映衬中刻画这两条,而在初中学过的《孔乙己》等小说中刻画方法也会使较多的学生联想到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这一条,所以学生自己就可以很快归纳出来。并把这种描写的方法与学生的写作结合起来,加以指导。
三课时分类总结明条例
1、古今通假(距、要、倍、蚤、坐等)
2、古今异义(山东、婚姻、出入、河南、河北等)
3、一词多义(军、意、如、谢等)
4、词类活用(名作动、名作状、形作名、使动等)
5、文言句式(省略、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判断、被动、固定等)
6、诵经典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大行„„、)
布置作业:项羽自刎乌江之前,曾仰天长啸:“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那么你是否同意呢?请你说说你的理由,形成文字,作为咱们的可下作业。板书设计 :(也可再启发学生按出现的、不同的人物性格,自己横向的设计一个板书)
第五篇:《鸿门宴》说课稿
《鸿门宴》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及该课所处的地位作用: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如何通过本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词句知识。(2)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人物个性化语言,分析人物性格,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3)情感和价值目标:
认识项羽悲剧的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历史教训。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汉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强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汉代历史散文的能力。
据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二、说教法
根据该课的教材特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诵读法、引导法、讨论法、点拨法。
三、说学法
1、圈点、勾画、批注法
2、自主合作加探究 总之,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打造学习共同体,提高课堂效率
四、说课时安排
《鸿门宴》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计划用三课时教学本文。第一课时: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泛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情节,要求读懂。
第二课时:梳理文言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
第三课时: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泛读课文,要求读熟。
五、说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1、疑问导入,激发兴趣
提起楚汉相争,人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项羽:少年英雄,力拔山兮气盖世,巨鹿之战,破釜沉舟,扬名天下。刘邦:登高一呼,天下云集而影从,发兵沛县。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同样的两个英雄人物,为什么一个被围垓下,枭雄末路,悲歌别姬,最后自刎乌江。而另一个却能成就千秋霸业,建立大汉王朝呢?我相信等学习过这篇《鸿门宴》,大家就会找到答案了。
2、了解作者,知人论事
鉴于学生已在初中接触了司马迁的作品,本课由学生先行总结,教师最后明确和深化,讲析作者的生平、创作和人格特征。并且简要介绍时代背景,创设课文学习情境。
3、纠正读音,扫除障碍(见多媒体课件)
4、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在预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结合文中课下注释,通读全文,把握大意。(2)让学生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复述课文,并以四字短语形式来概括从开端至结局的情节,概括时最好出现文中的人物。这样,时刻突出人物形象、情节进程和性格冲突,便于学生把握文章整体内容。
在这一环节,我会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展示,然后用连环画的形式让学生直观地对故事情节进行梳理,加深印象,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第二课时
鉴于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掌握文中常见的通假字、重点实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始终是文言文学习的重中之重。所以,这一课时我会和学生一起对本课涉及的文言知识进行详细而又系统的梳理。让学生圈点、勾画,学生间互通有无,我会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现预设成果如下(见多媒体课件)
(三)第三课时
1、检查复习固记忆
复习上节课内容,并对文中的重要的文言词语及疑难字音进行检测。
2、发散思维析人物
因为本文是《史记》中的名篇,涉及的人物在历史上又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对于写作而言,这也是非常好的素材积累,所以,我认为应该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进行深入地分析,为此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问题1. 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 问题2.
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并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问题3.
如果刘邦不去鸿门向项羽谢罪,他还会有后来气势恢宏,慷慨悲壮的《大风歌》吗?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他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真的就能衣锦还乡吗? 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能力。问题4.
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
设置这道题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
六、教学效果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既可以积累丰富的文言知识,为今后文言文的学习打好基础。又可以通过对文中人物的分析,为今后的写作积累典型的素材,还可以领略作者的才华和品德。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提高了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七、布置作业:
项羽自刎乌江之前,曾仰天长啸:“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那么你是否同意呢?请你说说你的理由,形成文字,作为课下作业。
八、板书设计 :
无伤告密
开端 夜访张良 鸿(宴会前幕后活动)项伯说情
沛公赴宴 鸿门宴饮
门 发展、高潮 项庄舞剑
(宴会中明争暗斗)樊哙闯帐
结局(宴会后脱身除患)宴
沛公逃席 立诛无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