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推进万开云产业协作课题课件(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1 22:02: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速推进万开云产业协作课题课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速推进万开云产业协作课题课件》。

第一篇:加速推进万开云产业协作课题课件

三峡(重庆)库区产业发展专题研讨班

万州课题组交流发言

发言题目:加速推进“万开云”区域

产业协作的思考

课题组指导老师 周宗成 段守万 廖弟方 课题组调研成员 任开贵 刘 波 邬德高

苏 丹 王锡菊 加速推进“万开云”区域产业协作的思考

在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央把统筹城乡改革试点的重担交给了重庆,重庆市委、市政府不负中央重望,在统筹城乡改革试点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现又提出了到2020年把重庆主城一小时经济圈地区建成1000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和产业核心区,面对主城一小时经济圈突飞猛进的发展,那么,有1000多万人口的三峡库区及渝东北地区该如何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全新而又重大的课题,需要我们去进行深入的研讨和思考,并找出解决的办法。我们课题组经过反复研讨和思考,一致认为,要破解三峡库区及渝东北地区加快发展的瓶颈制约,就必须首先打造好真正能辐射带动三峡库区及渝东北地区加快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而‚万开云‛金三角区域产业协作最具条件打造核心增长极,通过‚万开云‛核心增长极的形成辐射带动整个三峡库区及渝东北的协调快速健康发展。

一、提出“万开云”区域产业协作的主要依据

(一)总体依据。‚深入论证万(州)开(县)云(阳)城镇群规划建设,整体打造万州‘半小时城镇群’,使‘万开云’地区成为渝东北地区最具增长潜力的重要经济板块。‛这是重庆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加快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决定》中对万(州)开(县)云(阳)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万开云实施产业协作的总体依据。

(二)具体依据。‚万开云‛区域已经签订的一些合作协 2 议和现实存在的所有经济社会交往是构建‚万开云‛经济板块的具体依据。

(三)历史依据。‚万开云‛自古以来合作与交流都十分密切,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这为‚万开云‛区域产业协作奠定了良好的社会人文基础,是万开云区域产业协作的历史依据。

二、实施“万开云”区域产业协作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国家战略和市委意图。解决三峡库区产业空虚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关注的重大问题,而有近500万人口、GDP近1000亿元的‚万开云‛三区县协作有利于资源要素的最佳配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解决三峡库区产业空虚,实现移民安稳致富的国家战略。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决定》给三峡库区及万州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是市委、市政府实现渝东北及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和全市‚一圈两翼‛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增长极的重大战略目标,而加速推进‚万开云‛产业协作是实现市委市政府对三峡库区和渝东北战略的捷径。

(二)有利于促进‚万开云‛经济优势的发挥。构建‚万开云‛经济板块,能促进产业转移与合理分工,有利于三区县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可实现三峡库区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的集中汇聚和科学配置,实现1+1+1>3的放大效应,实现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三区县的比较优势,共同吸纳与更合理地运用国际国内资本和外部资 3 源,促进对外开放;有利于提升三区县在全市区域经济布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好地发挥其对三峡库区和渝东北地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三峡库区和渝东北地区的快速发展,对重庆‚一圈两翼‛的发展战略起到推动作用。

(三)有利于实现库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目标。通过‚万开云‛三区县协作融合,可增强整体实力和对外影响力,有利于全面建成城乡一体的三峡库区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山水园林宜居宜业城市,建成世界最大宜居宜业移民新城(用10-20年的时间建成5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中国最长最美的内河滨江城市,重庆最具带动辐射和影响力的名副其实的第二大城市。通过对这些共同目标的推进和实施,‚万开云‛区域必将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从而加速推进‚万开云‛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四)有利于区域产业的科学布局和转型升级。‚万开云‛协同能使规划统一,做到统筹布局,实现区域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协调发展,实现各类企业向专业园区集中,做大各自优势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建成库区及渝东北区域的产业高地,辐射带动周边发展,促进三峡库区、渝东北地区加快发展。

(五)有利于保护库区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万开云‛协作有利于逐步建立与地区生态环境目标、环境容量相协调的生产模式和产业结构,强化深加工和精加工,提高附加值,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发展低碳经济,打造低碳产业集 4 群,建设低碳产业示范园,从而有效保护库区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加速“万开云”区域产业协作的现实基础

(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一是地理位置优越。三区县地处三峡库区和渝东北地区的中心区域,具有带动和辐射周边的地理条件。同时,三区县主城区大体形成了一个等边三角形,万开、万云高速公路的开通更是拉近了三区县的时空距离,具备了大城市大产业半小时车程的交通地理条件。

二是人文交流密切。三区县由于历史的原因,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万开云历来都交往密切,人们都有共同的认知感和相融的归属感。

三是产业互补性强。三区县产业发展相对各有特色,互补互惠,有利于整合资源要素,盘大盘强产业,共创特色产品品牌。

四是同属移民城市。三区县城市发展有着共同的发展轨迹、特征,便于统一制定政策,争取移民政策,发挥好移民政策作用。

五是具备要素保障。三区县城市供水有已经建成的开县鲤鱼塘水库,万州的甘宁水库,在建的三角凼水库;城市供电有国家直供三峡电、地方三峡水电、开县白鹤火电;城市交通物流有万云高速、万开高速,万云103省道、万开202省道,有长江黄金水道、小江航运通道,有万州的集装箱码头和航空机场,新田港口物流;城市供气有开县的气田保障 5 等。

(二)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一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成渝经济区建设机遇。加快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成渝经济区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重庆城乡统筹改革试验的纵深推进,是国家未来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万开云‛地处西部前沿、成渝经济区东大门,是库区移民安稳致富的核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这为‚万开云‛区域创新机制、获得制度改革创新始发效益带来独特的机遇。

二是市委、市政府加快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战略定位机遇。《决定》强调要‚着力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把构建现代工业体系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培育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的盐气化工、新型材料、纺织服装、食品药品、机械电子五大支柱产业‛;将优先保障产业发展所需的土地、天然气等要素资源和能源需求,争取三峡电直供;并在基础设施、物流、科技与人才、融资保障、财税、行政管理权限等方面给予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市委市政府《决定》能量释放,为万州及‚万开云‛区域发展提供了关键性的物质保障和活力机制。

三是三峡移民后续工作的机遇。三峡工程后续工作的重点是库区产业发展,而占库区移民 %的‚万开云‛区域产业发展又是移民后续政策支持集中投入的重点,同时,移民生态工业园规划建设的启动为‚万开云‛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三)区域协作取得初步成效

‚万开云‛区域经济合作已在一二三产业各领域取得了初步成效。农业、商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工业经济协作也已经起步。如开县在满足自身发展的前提下优先保障万州工业用煤大户的需要,开县白鹤电厂已与万州区大全新能源公司签订了直供电协议,同时万州区树德服饰有限公司已在开县投资建分厂等;云阳县积极调整产业空间布局,重点向长江上游发展,主动与万州对接,承接相关重大项目的配套,在盐气化工、多晶硅光伏产业、船舶制造、果蔬加工等产业发展上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合作前景良好。

四、搭建“万开云”区域产业协作的发展平台

(一)充分用好万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平台 万州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标志着万州的产业发展和开放平台进入了国家队,为产业发展搭建了更高的发展平台,其资源配置将得到更大支持,政策更加优惠,机制更加灵活,影响力和吸引力更加凸显,必将成为三峡库区和渝东北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和核心‚磁场‛。为了使开县和云阳的产业发展也能获得更多发展机遇,建议把开县、云阳产业发展核心区纳入万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利用国家级开发区实现共享共赢。

(二)成立‚万开云‛区域协调委员会和产业协作办 在现有体制下,要突破行政区划制约,推进‚万开云‛ 经济板块的快速发展,必须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建立高层次的领导协调机构,加强多边对话和政策协调,不断提高整 7 体发展水平。

一是成立‚万开云‛协调委员会。‚万开云‛协调委员会由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三区县主要领导组成,其主要职责是组织协调实施跨行政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战略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及生产要素的流动等问题;研究决定‚万开云‛经济板块的总体政策、统一的市场竞争规则、发展战略、合作规划、重点项目等,对涉及整体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

二是组建‚万开云‛产业协作办机构。为了使‚万开云‛区域产业协作落到实处,建议在协调委员会下设所有产业部门参与组成的一个统一高效的协作管理机构,具体将三区县涉及产业发展的部门各选派一名领导和1名工作人员组建‚万开云‛产业协作办,选派领导和工作人员可作为各区县组织部门上派挂职锻炼对待。同时,建议将‚万开云‛产业协作办设在万州经开区,由万州经开区实施代管和协调指导。产业协作办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制订和落实‚万开云‛经济板块快速发展的相关具体工作方案,方案的组织实施,日常事务的处理和协调,定期召开协调会议,总结分析协作情况及经验推广,及时解决‚万开云‛ 经济板块快速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等。

(三)构建并用好统一通关物流平台

建议‚万开云‛建立统一的快捷报关机制,设立统一的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加快外包产业园规划建设。

五、推进“万开云”区域产业协作的有效路径

(一)打破区域界限,统一规划布局

一是做好统一规划。建议由市政府牵头,三区县政府共同参与编制《‚万开云‛ 经济板块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明确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规范三区县政府行为,消除在规划方面不利于‚万开云‛ 经济板块整体发展的障碍。

二是坚持同城发展思路。三区县要按以重庆第二大城市(万州)为核心,开县、云阳为重点节点,将三地‚同城化‛作为今后发展的一项共同目标,重新科学地分析论证未来产业及城镇发展走向,在基础设施建设、城镇群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重新规划布局,并通过共同努力,最终达到实现‚同城化‛目标。

三是打造总部经济。坚持走国家级经开区带动、万开云产业联动、一二三产业互动、重庆二大城市推动的区域科学发展路子,逐步建成世界500强企业、100亿级龙头企业、带动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聚集的渝东北及三峡库区产业高地,建成数千亿级经开区,渝东北及三峡库区一二三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总部经济。

四是产业错位协同发展。建议‚万开云‛‚两江‛‚两滨‛区域规划主要功能为政治、文化、金融、商业、服务业、沿江旅游、船舶制造、公共设施配套等。万开、万云、开云高速环线主要规划发展二产业,大力发展工业园区,打造‚万开云‛产业核心区域。万开202省道、万云103省道、开云规划建设省道环线规划主要功能为城镇居住区和布局特色创业园区或镇乡特色产业集中区,以吸纳附近农民、外来农 9 民入园就业和入城居住,把之建成具有产业带动力强、就业吸纳人多的城市经济带,确保移民(农民)搬得出、能致富的城乡一体的新库区。

(二)科学配置要素,用足用活政策

一是留足未来快速发展的土地利用空间。建议万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十二五‛末规划开发面积100平方公里(万州50平方公里、开县30平方公里、云阳20平方公里),远期200平方公里(万州100平方公里、开县60平方公里、云阳40平方公里),并将规划面积纳入重庆城市总体规划并予以审批。

二是切实解决产业投融资瓶颈。鼓励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在万设立分支机构,组建并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支持和培育一批企业直接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先行先试争取成立民资投资银行,有序推进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先行先试设立万州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实行封闭运行、企业化经营管理。

三是解决好煤电油运气调度。落实直供电政策,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争取三峡电直供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委安排天然气(50亿立方米)和煤炭资源(200-300万吨)指标配额,以满足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及‚万开云‛产业发展的资源需求。

(三)建设生态安全,立足先行示范

为了实现库区生态屏障和库区淡水资源安全的国家战 10 略,建议国务院三峡办将万州经开区列为‚三峡库区移民生态工业园‛先行先试示范区,并将移民生态工业园规划面积扩大到经开区及‚万开云‛区域建设的全覆盖,尽早落实先行先试扶持启动资金20亿元以上。将经开区基础设施建设列入三峡移民后续规划。争取国家及市级政策资金、产业发展资金、项目资金等的倾斜支持。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半小时城镇群‛ 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的对接对推进‚万开云‛ 经济板块的快速发展具有先导性意义。

一是抓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五个重庆‛建设要求,全面规划建设涉及区域城市产业发展的水、电、路、气、通讯、港口、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重点完成‚万开云‛三区县两江(长江及小江)两滨(长江及小江南北滨江城市干道)两环(万开、万云、开云高速环线和万开202省道、万云103省道、开云规划建设省道环线)建设任务,逐步实现区域内交通运输一体化, 形成一个大的纵横交错的现代化交通网络体系, 降低人流、物流成本,从而保障‚半小时城镇群‛的开发建设和运作。资金主要以三峡后续资金、库区地质灾害治理资金和库区消落带治理资金为主,新农村建设资金、扶贫资金等为辅进行捆绑使用,分期分年度逐步推进。

二是高规划建设和严格管理。建议及时组织顶尖级的规划设计队伍,搞好万开、万云城市干道和万云、云开沿江南北滨江干道两侧区域的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做好城市发展的 11 总规和详规,并严格按照城市发展的总规和详规进行建设,建立强有力的监督和考核查处机制,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落实的执行力,避免乱建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是制定往来零障碍措施。按同城化思路,加强城市公共交通网建设,尤其要重点规划开通三区县城市客运公交车线路,允许三区县出租车在区域内自由通行,方便人员出行,降低人流成本,提高通行效率。

(五)优化投资环境,建立开放市场

一是加快建成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严格执行产业用地最低出让价标准,进一步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最低价标准政策,探索产业用地弹性出让和年租制度。全面清理审批事项,加快功能配套降低投资成本,落实兑现优惠政策提振企业投资信心。着力把‚万开云‛打造成为国家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抓住产业转移难得的历史机遇和三峡对口支援、对口帮扶机遇,积极实施企业名家、产品名牌、工人明星战略,主动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产业总体生产力水平。

二是加快建成科技创新服务示范区。有针对性地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加快建立研发机构和中试基地。建立完善公共信息、公共试验、公共检测、技术创新等服务平台,规范发展技术评估、检测认证、产权交易、成果转化等中介机构。加大对‚万开云‛产业园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知识产权运用以及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的支持力度,提高集成创新和再创 12 新能力。

三是加快建成区域人才高地。研究区域高层次人才引进、使用、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积极为高层次人才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吸引东部沿海地区和海外高层次人才落户,并生根开花结果。实施企业管理人才成本购房制度和产业工人公租房制度,确保企业管理人才和产业工人安居安心,既解决人才短缺,又能促进城市快速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强人才开发和就业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加强与本地和周边地区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的人才培训对接工作,提升我区人才培养与创新服务能力,保障我区产业发展对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产业工人的长远发展需求。

四是加快建成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加强开放体系及信用体系建设,消除限制商品流通的地区障碍,建立健康、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鼓励区域内贸易的合作与发展,促进商品自由流通。支持万州优势企业加快向开县、云阳布点,建立产品供应基地,形成统一的连锁网络;鼓励开县、云阳企业到万州设立营销中心和销售体系,鼓励开县、云阳农副产品进入万州市场和超市;共同规划建成一批规模较大的特色专业市场、连锁大卖场、仓储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形成以万州为核心,开县、云阳为节点的区域性物流体系,建成库区商贸物流中心。

五是加快建成劳动力流动的试点示范区。建议三区县统 13 一出台专门的社保、医保、养老、教育等劳动力转移办法,实现区域内制度的融合,使劳动力规范、有序、合理地在区域内流动。

六是加快建成旅游功能最齐服务最优的旅游区。要构建区域旅游网络营销系统,联合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将青龙瀑布、张飞庙、小三峡等景点打造为三峡全景一日游线路,将潭漳峡、南三峡、龙缸地质公园等景点打造为生态旅游线路,将九五惨案纪念馆、刘伯承纪念馆打造为红色旅游专线,将悦君山、铁峰山、雪宝山、汉丰湖等打造为休闲、避暑、渡假为主的短线旅游线路。要继续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改善旅游发展环境,提升‚万开云‛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

交流汇报完毕,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及同学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二篇:关于加速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和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思考

关于加速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和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思考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是实现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当前,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我市毗邻粤港澳,是湖南的南大门,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2007年4月,我市被国家商务部授予首批“全国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这给我市经济加快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周边地区也都在大力吸引转移产业,承接加工贸易产业的区域竞争日趋白热化,能否抓住这一机遇,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和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关键在于全面提高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

一、以园区建设为核心,搭建新型工业化和产业转移新平台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核心在于建设好新型工业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和载体。园区是发展工业的集约化载体和平台,也是对外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窗口和门户。要围绕解决园区用地不足、发展空间不够、承载能力有限、配套能力不够强的问题,有针对性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加强全市产业园区的统筹规划。我市现有一个国家级重点承接产业园(郴州出口加工区和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一个省级示范区(郴州经济开发区)、三个重点承接示范县(宜章县、桂阳县、资兴市)、四个重点承接工业小区(华塘、石盖塘、良田、桥口),要合理规划建设产业特色明显、配套能力强的产业园区。有色金属、电子信息、能源、建材、医药食品、化工机械六大支柱产业是我市工业发展的主体,是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和重要依托。国家级和省级园区应围绕我市这六大支柱产业发展来进行规划建设,使之成为这些产业的集聚地和龙头,园区内产业要有较强的配套能力;处于中心城区半小时经济圈的三个重点承接示范县和四个重点承接工业小区除要形成自身的产业特色外,还应注重与本市国家和省级园区的产业有较强的配套能力,形成以产业配套为纽带的园区产业集群。统筹工业用地储备和供给,完善规划技术体系,为加工贸易产业的落地提供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充足的空间准备。加快制定承接产业转移规划,对每个工业集中区的产业分工、产业类型、入园门槛(包括项目的技术水平、知识产权、投资强度、效益、环保、能源原材料消耗、物流量及成本、就业)及退出机制等进一步明晰。二要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水、电、路、通讯、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园区建设资金投入,用好承接产业转移的扶持资金,重点用于园区的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各县区财政对本地的园区建设,每年也应相应安排一定配套资金。创新园区投融资体制,探索成立开发区投资公司,参与开发区工业项目用地的招拍挂、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标准厂房建设等。三要完善配套设施。加强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配套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各工业园区的环保设施,加快“三废”处理设施建设。积极做好配套服务,推进区域性物流基地建设,合理规划物流基地空间布局,加速完善物流基础配套设施。四要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标准厂房的建设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条件,要大力支持新建标准厂房,要从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园区的标准厂房和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可尝试招商和吸引本地民间资本组建工业房地产投资开发公司,进行商业开发,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对工业房地产的售价和租金制定最高限价,以解决园区建设资金不足和建设速度不快的问题。五要制定灵活的园区经营政策。积极探索推进园区体制创新和服务创新,加大园区资源整合力度,各园区在招商和承接产业转移中,如引进的好项目因规模、资金、电力、物流、原材料供应等因素,不适应在本园区开发建设,可在全市其他园区流转,即引进项目可在适应的园区落户建设,其项目建成后产生产值和税收可按一定比例分别计入项目的引进方和落户方,以整体提升全市招商引资力度。改善园区发展环境,增强园区吸引力和承载功能。六要打造园区品牌。加强宣传,完善服务,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宣传我市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投资创业的优良环境、便捷全面的优质服务、交通区位的优越条

件,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推行项目入园登记报批手续代理制,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创立知名园区品牌,努力将园区打造成我市招商引资的城市名片。

二、以产业集群为重点,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上新台阶

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产业集群,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途径。要因地制宜,从我市的实际出发,确定产业集群,突出龙头带动,壮大优势产业。重点支持发展有色金属、电子信息、能源、建材、医药食品、化工机械六大支柱产业。要围绕我市的支柱产业培养骨干龙头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大项目,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综合成本优势,选准产业的承接点,优先承接对产业集聚有带动作用和能延伸产业链、配套能力强、壮大产业集群的产业转移项目。通过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形成一个高效协作的产业链,是将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也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培育分工合理、协作紧密、利益相关的中小企业,改善产业配套环境,形成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协作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大中小不同类型企业相互依存的企业群体,没有一大批中小企业的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就失去了依托。我市民间资本有较大的存量,我们应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创业,大力扶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植中小企业群体,使之主动承接核心大企业的配套环节,提高本地配套率,实现产业配套的"内循环",形成大小业主和谐共生的产业链发展模式,从而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业整体效益和经济总量。我市矿藏丰富,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是我市一大特色优势产业,全市有近100家从事矿产品加工冶炼的企业,大多为中小民营企业,已有产业集群雏形,但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还不明显,产业链还不完整,产品开发趋同性较大,低层次的同业竞争激烈。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对该产业集群的发展要进行正确的规划和引导,在企业自愿的前提下,组织行业协会,整合产业资源,按高纯有色金属产品、有色金属制成品、有色金属化工原料及产品、有色金属材料,有色金属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等,对产品生产开发进行适当分工,在精深加工上做足文章,形成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完整的产业链,避免同质恶性竞争,发挥整体优势。对一些我市具有垄断优势的有色金属原料和产品,可通过行业协会引导有关生产企业联合成立营销公司,统一销售价格,赢得此类产品的市场定价权或增强市场定价的话语权。近年来,我市开展电子产品加工贸易,起到了很好的行业带动作用。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已有华录数码、高斯贝尔、台达电子、莱富电子等知名加工贸易企业进驻郴州,已初步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该产业对电子元器件和外围配件的配套要求更高,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引进和承接与此相关的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壮大该产业集群。

三、以破解瓶颈问题为突破,取得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成效

当前,用地难、融资难、劳动力短缺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承接产业转移的进程。一是要解决好土地问题。今后几年是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的高峰期,我们要抓住我市被国家商务部授予首批“全国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的难得发展机遇,积极争取上级国土部门的支持,争取更多的用地指标。同时,要坚持统筹安排、优先考虑的用地原则,将全市全年用地指标由政府统一调配,充分利用现有各级各类开发园区的存量土地以及城乡闲置土地、厂房,盘活土地存量,扩大土地增量,做好土地储备,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和土地利用效率。二是要做好融资工作。开辟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的信贷“绿色通道”,对符合条件的转移企业,适当增加贷款额度、放宽企业贷款抵押担保条件,开展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质押担保及其他相应的信贷支持。三是做好劳动用工保障。充分发挥我市高职院、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实行厂校合作,组织实施承接产业转移用工培训,职业院校可根据承接加工贸易重点产业进行专业设置,与相关厂家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基地,生产厂家可对学校职业培训给予资助,与在读学生签订毕业后就业协议,建立稳定的用工来源和渠道。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重点抓好乡镇一级劳动力市场建设,搭建村级就业工作平台,不断延伸就业服务。加大农村就业培训基地、农村劳动力品牌培训基地、见习培训基地的建

设力度。

四、以技术创新为手段,增强工业发展新动力

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核心作用,不断提升工业素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发挥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和杠杆作用,积极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产出能力。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质和量作为衡量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支柱产业和行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提高科技成果、品牌创建的产权化程度和水平。加大对企事业单位职务发明专利申请的资助力度,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市科技经费及有关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扶持重大技术发明、专利转化实施、品牌创建与培育及其产业化。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企业要以知识产权创造为新的切入点,使之真正成为自主创新技术、产品的高产区和聚集地。做好企业技改创新中的技术产权化工作,积极推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步伐。择优扶持基础较好、条件较完备的创新型企业,加快培育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上规模、高质量、多品牌、综合创新能力强的“旗舰”型企业。积极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引导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市场机制原则与我市企业合作进行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实施,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采取智力与技术入股等方式进入企业,建立技术研发、孵化和产业化联合体,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转移和推广应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建研究开发机构,使之成为产业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的技术支撑平台,重点发挥其科研优势,力争在优势产业的重点技术研发上取得新的突破,实现关键技术和工艺创新。优先承接具有核心技术专利和知名自主品牌产业转移项目,以保证项目的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鼓励和支持加工贸易产业创立自主品牌和名牌,逐步减少OEM生产方式,使我市的产品逐步提升到产业价值链的高端。

五、以建立服务型政府为保障,营造承接产业转移新环境

加强行政效能建设,着力打造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解决问题。严格执行政务公开、服务承诺等制度,大力推行电子政务,提高办事效率;建立和完善重点工业项目审批的绿色通道,进一步加强审批事项改革,减少行政审批项目,优化办事流程。设立重点投资企业优化环境监测点,受理企业投诉。在权限范围内的案件,相关部门应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答复;实行行风评议,优化执法环境,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执法监督,坚决整治乱收费、乱罚款等行业不正之风;提高政府管理部门干部指导和服务工业发展的业务水平和实务能力,在工业、科技、经济综合管理等有关部门培养和使用一批有工科及工业经济教育背景、有企业管理工作经历、有政府相关部门业务工作经验,熟悉工业经济工作,懂项目招商、可行性分析、评估、包装、计划项目申报和项目实施管理,有工业经济管理工作兴趣的优秀干部,快速提升政府部门抓工业的水平和服务能力;深化投融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体制改革,为市场主体和资源、信息、技术、人才、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畅通流动创造条件,营造安商、亲商、富商的良好氛围。

市知识产权局 陈乐瑟

2008年8月9日

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 加快宣恩经济发展

宣恩要加快自身发展,根本性的举措,就是要紧紧抓住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一历史性机遇,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全县经济快速发展。

一、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

去年7月23日,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公告,公布了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此举是为了配合国家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区域特点明显的加工贸易发展布局,促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二、东部沿海产业转移为宣恩加快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

其一,此次政策调整将直接导致东部地区部分企业财务成本的大幅上升。由于加工贸易出口利润微薄,部分企业将难以为继,面临停产危险,因而向中西部地区实行转移。

其二,部分企业可能将东部地区的生产基地向中西部地区集并。对于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都有投资的部分企业来讲,此次政策调整后,企业在东部地区将只保留从事研发、贸易、信息等职能的企业总部,其生产基地可能与中西部地区的企业进行整合集并,从而规避国家政策调整带来的不利影响。

其三,中西部地区吸引外来投资具有更加明显的比较优势。此次政策调整后,对于寻求投资的国内外客商而言,中西部地区更为优惠的加工贸易出口政策、更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丰富的资源,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吸引外来投资更具竞争力。

三、宣恩县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宣恩县虽然在经济上处于劣势,但在环境、资源等诸多方面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大批产业转移项目。

一是区位和交通优势。宣恩位于湖北西南边陲,县城分别距州府机场42公里及宜万铁路恩施火车站45公里,离沪蓉高速公路出口33公里,正在规划设计建设的安张常铁路和恩黔高速公路从县城经过,209国道贯通宣恩南北,县乡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交通网络便捷、顺畅。

二是低成本优势。与发达地区相比,宣恩县劳动力成本低,平均价格仅是南方沿海发达城市的三分之二。水、电、土地、原材料等供应充裕且价格低廉,生产要素的某个或几个要素成本非常低,这是大多数外商企业考虑投资的最大吸引力。

三资源优势。宣恩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乾隆皇帝钦题御匾“皇恩宠锡”的伍家台“贡茶”,历史上敬奉土司皇御用的覃家坪“贡米”,久负盛名的“宣恩早”蜜柑、新选育的“贡水白柚”和黄金梨,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腿”之一的宣恩“大派火腿”,竹节参等名贵道地中药材,薇菜、莼菜、蕨菜等富硒山野菜,特色资源丰富,远销国内外。宣恩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全县大小河流121条,水电装机可达40万千瓦,已装机20万千瓦,水电开发如火如荼。宣恩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铁矿、硅矿、白云岩、紫砂陶土、炭质页岩、天燃气等地矿资源30余种,储量丰富,“岩板上开花”的菊花石,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宣恩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农业人口31.01万人,农业劳动力15.78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近3.8万人。这些优势犹如一道道强“磁力”,牢牢吸住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目光。

四是基础设施优势。近年来,宣恩县加大了水、电、路、讯等方面的投入,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同时狠抓了县城建设,建设贡水走廊,实施旧城改造,开发城市新区,完善市政设施,美化和亮化了县城街道,改善了城镇人居环境。工业园一园两片,正在新建的莲花坝工业园片区今年6月份既可吸纳企业入园。

五是政策及服务优势。近年来,宣恩县为促进经济发展推出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工业园还分别制定了个案政策。税费、土地等优惠政策成为外商企业投资的重要吸引力。县内“亲商”、“爱商”、“护商”气氛浓厚,政策环境优良,客商及企业均可享受“保姆”式服务。

四、宣恩加快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几条措施

1、以时不我待的竞争意识抢抓机遇。充分认识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是加快发展本地区经济发

展的历史机遇,更是加速中西部崛起的助推器。当前内地欠发达地区都在抢抓这一历史机遇,作为后发地区的宣恩更是时不待我。因此,要抢抓机遇,主动出击,积极承接沿海梯度转移产业。

2、以多元方式招商推动沿海产业转移。把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作为我县招商的重点,把沿海发达地区作为最佳招商区域,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大团组与小分队相结合、以情招商与以诚招商相结合、专业招商与以商招商相结合、网上招商与会展招商相结合等多种办法招商引资,大力推进产业招商、特色园区招商、会展招商,以增强招商引资的多元动力。

3、以完善的配套设施吸纳沿海产业转移。一是组织配套。加强对产业转移承接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政策支持到位、矛盾和问题解决到位、服务协调到位;二是设施配套。完善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尤其是城市交通道路、人居环境、社会治安等;三是产业配套。围绕发达地区产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支持、鼓励、发展一批中下游配套企业;四是人才和技术配套。发挥职校、各类培训学校的作用,大量培训技术人员,创新用人选人机制,建设高水准的人才市场,为产业转移提供人才、技术支持。

4、以工业园区为平台承载沿海产业转移。把工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和平台,统筹考虑园区工业整体布局,建好园区道路、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积极为产业转移修好“跑道”、打造好“载体”。并建立健全以资金融通、信息服务、市场开拓、人才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园区服务体系。

第三篇:上海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的通知

各区(县)经委、信息委,市级以上开发区及有关企业:

现将《上海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结合学习贯彻《关于加快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09‟26号),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围绕重点发展领域,聚焦核心产业基地和重点项目,制定具体工作计划,确保重点工作的组织推进和有效落实,努力完成各项任务,推动云计算产业快速发展,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能级和整体竞争力。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一○年七月二十一日

上海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

云计算是以虚拟化技术为基础、以按需付费为商业模式,具备弹性扩展、动态分配和资源共享等特点的新型网络化计算模式。在云计算模式下,软件、硬件、平台等IT资源将作为基础设施,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使用者。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和商业模式,云计算将加速信息产业和信息基础设施的服务化进程,催生大量新型互联网信息服务,带动信息产业格局的整体变革。加快发展云计算产业,不仅是上海提升信息产业综合竞争力、培育新增长点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根据国家战略要求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特制定《上海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

一、云计算产业发展现状

(一)云计算是重构信息产业格局的重要历史机遇

云计算的概念由互联网服务商率先提出,国际国内IT企业迅速跟进并推动其成为IT产业发展的新热点。云计算涉及虚拟化、云平台、分布式资源管理、海量分布式存储、云安全等核心技术。在技术层面上,云计算通过网络使用各种IT资源与服务的方式,将改变传统IT的资源提供与管理模式,实现IT资源的集约共享,降低能源消耗。在产业层面上,云计算将推动传统设备提供商进入服务领域,带动软件企业向服务化转型,催生跨行业融合的新型服务业态,支撑物联网、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发展,加速制造业、服务业的转型和提升。

(二)发达国家与知名IT企业正在发力云计算

信息产业强国纷纷将云计算纳入战略性产业范围,从政策、标准、政府应用等方面制定了长期发展战略,部分国家已开始部署国家级云计算基础设施。国际知名IT企业把云计算作为引领下一轮信息技术创新的重要产业机遇,纷纷投入巨资进行前沿技术研发和标准研究,希望在云计算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微软、IBM、谷歌、亚马逊等企业都已推出了云计算相关产品,并占据了部分市场份额。同时,云计算受到了国际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Salesforce等多家新兴云计算技术和服务企业凭借先发优势,已成功在欧美证券市场上市,发展势头强劲。

(三)国内已将云计算作为新兴产业予以重点推进

国内部分省市和大型企业已开始关注云计算产业发展。北京、广东、无锡等城市率先启动云计算基础设施、云计算服务平台和云计算产业园区建设,吸引国内外云计算技术和服务企业入驻,部分云计算平台已开始向企业和社会提供服务。部分基础运营商和数据中心企业从市场需求出发,着手建设面向企业服务的云计算基础设施;一批新兴互联网企业基于云计算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已开始提供服务于产业的云计算基础平台;传统软件企业纷纷抓住产业变革机会,推出面向行业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国内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集团也在密切关注云计算产业发展动态,掌握云计算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已成为资本市场的关注热点。

(四)上海在云计算产业链各个环节具备较好基础

上海已建成数字化、广覆盖的信息通信网络,城域网出口在国内率先达到TB级,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超过200G。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各电信运营商和独立数据中心提供商,拥有庞大的计算和存储资源,并已对各自的基础设施资源启动了基于云计算模式的升级改造。同时,上海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云计算大规模应用提供了产业化条件,一批国内领先的互联网企业已开始应用云计算技术拓展服务范围。上海的云计算技术企业、研究机构和行业用户紧密合作,与国际主流厂商同步推出一批关键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并在部分领域实现了商业化应用。

目前,云计算产业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多种技术路线和标准共存,尚未形成稳定的产业链分工,大规模商业应用模式仍未形成。率先发力云计算产业,占据云计算技术与服务的产业链高端,对上海的产业发展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上海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1.聚焦自主创新,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快云计算领域的自主创新步伐,以系统应用为重点,形成国际领先的云计算技术解决方案,打造完整的云计算产业链。推进自主创新产品在云计算平台和服务中的应用,注重与国内各省市,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联动和合作发展。

2.聚焦示范工程,引领产业创新应用。坚持以示范应用引领产业发展。通过整体规划、分类推进,依托自主创新的云计算关键技术,以市场化手段建设面向各行业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探索新型商业模式的创新应用,树立行业应用典范。3.聚焦配套环境,健全产业支撑体系。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抓住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健全和完善云计算相关基地、联盟、标准和实验室,积极营造云计算发展的良好产业环境。

4.聚焦国际合作,加速产业能级提升。加大力度吸引国际知名云计算技术和服务提供商在沪集聚,营造国际技术交流和项目合作的产业环境,拓展本土企业的海外发展空间,不断提高上海在国际云计算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二)主要目标

抓住国际信息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经过三年的努力实现上海在云计算领域“十百千”的发展目标。即培育十家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年经营收入超亿元的云计算技术与服务企业,建成十个面向城市管理、产业发展、电子政务、中小企业服务等领域的云计算示范平台;推动百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向云计算服务转型;带动信息服务业新增经营收入千亿元,培养和引进千名云计算产业高端人才。

三、上海推进云计算产业的发展重点、空间布局和重点工程

(一)发展重点

1.突破虚拟化核心技术。着力研发跨平台、支持多操作系统的虚拟化技术,优化虚拟化技术的安全性,实现虚拟机之间的完全隔离与资源的动态调整。支持上海优势企业通过收购、并购国外公司或国外技术的方式,迅速掌握世界先进虚拟化技术。2.研发云计算管理平台。着力研发具有资源管理、资源调度、计费等功能的云计算管理平台并实现产业化;研发软硬件一体化的云存储平台;研发云中间件技术,并推动消息队列服务、文件服务、自服务门户和内部管理工具等接口和设计的标准化工作。

3.建设云计算基础设施。鼓励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数据中心与行业信息中心合作,自主研发云计算关键技术与解决方案,推动传统信息基础设施向云计算模式转型,提高基础设施资源的使用效率。推动新建节能、环保、低碳的新型云计算基础设施。

4.鼓励云计算行业应用。组织上海和全国各云计算领先企业,在电子政务、市民服务、工业、现代服务业和中小企业服务等领域建设云计算示范项目,引导信息化应用项目依托云计算基础设施,降低社会信息化的整体成本。

5.构建云计算安全环境。鼓励企业参与云安全关键技术研发,推动传统信息安全企业向云安全解决方案转型与提升,打造可靠的云计算生态环境,促进云计算产业的全面发展。

(二)空间布局

充分发挥区县政府在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结合产业园区整体规划布局,在产业基础较好的区县建设云计算产业基地和创新基地,形成若干个云计算产业集聚区,引导云计算技术和服务优势企业向产业基地聚集,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形成技术创新、应用方案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合力。

(三)重点工程 推进六项重点工程,通过探索完善运作模式,形成长效运作机制,努力将上海建成全国云计算技术与服务提供中心,并在国际上形成一定的技术和市场优势。

1.核心技术创新工程。抓住全球产业竞争格局调整的机遇,统筹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等各种要素,聚焦云计算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优先支持虚拟化技术、云管理、云存储、云中间件以及云安全等云计算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解决方案;鼓励传统软件企业运用云计算技术,进行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再创新,加快研发基于云计算平台的软件产品,探索软件服务化的新型商业模式,形成覆盖各应用领域的云计算解决方案,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竞争力。

2.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以应用需求为导向,整合社会各类信息基础设施资源,推动传统电信运营商和其他第三方数据中心向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商转型,推出面向不同企业需求的一体化云计算基础设施和平台服务,形成按资源使用付费的新型服务模式,不断提高基础设施资源的使用效率;支持具备条件的区县政府和大型企业集团,建设节能、环保、低碳的新型云计算基础设施,逐步引导各种信息化应用项目依托云计算基础设施,形成上海在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上的领先优势,并具备辐射长三角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能力。

3.典型应用示范工程。引导市、区两级政府运用自主创新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创新电子政务的体制和机制,整合信息中心和数据中心现有资源,降低电子政务成本,为民众与社会提供公正、透明、高效的政府服务;鼓励金融、文化、教育、医疗、交通等信息化水平较高的行业,率先运用云计算技术,提供覆盖市民的各类云计算服务,全面提升上海的城市管理水平;探索基于云计算服务的新型商业模式,建设支撑产业发展的新型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降低社会服务成本。支持汽车、钢铁、石化等工业企业对现有信息系统和基础设施进行云计算改造,建设服务于产业链的产品研发和仿真分析等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提升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鼓励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各类促进机构和产业园区,建设满足中小企业共性发展需求的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云计算按需使用、动态扩展的特性,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优质低价的信息资源服务,减少中小企业创业初期的信息化投入。

4.产业环境配套工程。充分发挥区县政府在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结合产业园区整体规划布局,建设“上海市云计算产业基地和创新基地”,并引导云计算技术和服务企业向产业基地集聚;组织云计算产品与解决方案提供商、行业应用厂商、相关硬件厂商、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和用户,成立“上海云计算产业发展联盟”,加强云计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和业务合作,并依托该联盟研究制定云计算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推动并参与国际和国家的云计算标准制定。以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为主体,联合国内外主要云计算技术企业和评测机构,成立产学研用合作的“云计算联合实验室”;依托产业促进机构,集聚社会力量共同开展云计算关键技术与应用软件研发,建立国内领先的云计算开源社区。

5.专业人才培养工程。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通过“千人计划”、“浦江人才计划”等,引进云计算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领军人才。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联合人力资源认证培训机构,培养千名以上云计算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高端人才;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训与咨询机构合作,对云计算技术研发、市场推广、服务咨询等方面的人才进行岗位培训与职业教育;支持上海高等院校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培养一批优秀人才,形成人才梯队。

6.信息安全保障工程。以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为目标,以贯彻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为主线,着力加强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等信息安全重点单位的安全责任落实,深化安全测评、电子认证、应急防范等与云计算相关的信息安全基础性工作。推动云计算模式下信息安全标准、规范的制定与落实,构建安全认证体系,为云计算服务环境中的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提供支撑,重点支持云安全技术实现、云计算标准制定,同时按照标准对公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进行评级与认定。通过技术实现与标准制定保障云安全,提升用户对云计算服务的信任度。

四、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联席会议机制下,由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协调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落实各项相关政策等,定期组织发布重点示范工程项目并落实牵头部门负责推动。

(二)完善配套政策

制定促进云计算产业发展相关政策,鼓励区县和云计算产业基地对入驻企业给予房租、税收优惠;引导企业与社会使用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对使用符合条件的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的企业给予专项补贴;联合基础设施运营商,对入驻云计算产业基地的企业给予带宽和基础设施服务费用补贴。

(三)加大资金支持

加大对云计算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在市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市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中增加云计算专项,优先支持云计算产品和解决方案、应用示范工程、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等重点项目的研发和产业化。

(四)拓展融资渠道

由市政府与社会风险投资资金联合成立云计算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各类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云计算产业的投资力度,鼓励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云计算企业提供贷款,拓宽云计算技术研发和平台服务企业的融资渠道。

(五)加强合作交流

组织开展多层面、多形式的产业交流活动,加强与国内外云计算领先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举办云计算产业高峰论坛,鼓励上海云计算企业面向全国提供优质的基础设施服务和成熟解决方案,提高上海云计算技术和服务企业的品牌影响力。

第四篇:宁政发[2011]88号 政府关于加速推进南京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政府关于加速推进

南京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宁政发[2011]88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服务外包是全球范围内产业细分和转移的集中体现,已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2006年以来,南京作为全国首批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出台有力政策大力推动全市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服务外包各项指标保持高速增长,产业规模居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前列。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推进南京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在促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中走在前列、做出示范,全面打造中国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现就加速推进南京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目标

1、城市品牌

到2015年:构建创新型、高端化的国际服务外包产业体系,“智慧南京服务全球”成为国内外较高知名度的城市品牌,南京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2、产业规模

“十二五”期间,全市服务外包执行额年均增长率40%以上,到2012年,全市服务外包执行额达55亿美元以上,其中离岸执行额达25亿美元以上;到2015年全市服务外包执行额达150亿美元以上,其中离岸执行额达70亿美元以上。

3、企业规模

到2012年,本市国际服务外包企业达1000家,从业人员1万人以上的国际服务外包企业2家,从业人员5000人以上的国际服务外包企业4家;到2015年,本市国际服务外包企业达1500家,从业人员1万人以上的国际服务外包企业4家,从业人员5000人以上的国际服务外包企业10家。

4、就业规模

到2012年,全市国际服务外包企业从业人员达到25万人,到2015年,全市国际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达到50万人以上。

5、重点领域

做强信息技术服务外包(ITO):做大通讯和电力软件研发外包规模,大力发展智能电网、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的软件研发、技术支持、基础信息技术服务等外包业务。

做大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到2015年,全市BPO和KPO业务规模力争占到全市服务外包执行额50%。重点发展金融、物流、商务服务、医疗卫生、政务与教育、通讯与公共事业、汽车、石油化工、机械、电子等行业的业务流程设计、企业内部管理与运营服务、企业供应链管理等外包业务。重点拓展知识产权研究、医药和生物技术研发和测试、产品技术研发、工业设计、动漫画和网络游戏设计研发、教育课件开发等外包业务。

二、政策措施

(一)加大对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6、2011年至2015年,市、区县及园区总投入不低于50亿元,用于服务外包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兑现各级服务外包产业扶持政策。

7、2011年至2015年,市级财政每年实际安排国际服务外包专项政策扶持资金不低于1亿元。主要用于:鼓励引进境内外知名国际服务外包企业;鼓励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品牌建设、引

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奖励国际服务外包骨干企业、成长型企业;支持企业开展国际认证;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金融支持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发展;对区县(开发区)和服务外包示范区加强考核管理等。

8、享受政策扶持的对象为经市认定的本市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服务外包示范区。

(二)加快服务外包载体平台建设

9、在全市产业规划、区域布局规划的引导下,加快服务外包载体平台建设。对经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内建设的云计算中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人才培训平台、共性技术支撑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市场推广与项目对接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等具有实际公共服务功能的服务外包公共平台项目,经评定后给予一次性定额资助。

10、发挥南京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协会、南京国际服务外包研究中心等市级服务外包公共平台作用,鼓励其承接市级以上政府或部门交办的服务外包产业推介活动、服务外包相关专业研究项目等,由市级财政根据其承接的项目情况酌情给予一定补贴。

(三)鼓励境内外知名服务外包企业落户南京

11、加大南京服务外包项目对外招商力度。以《财富》500强、“国际外包专业协会(IAOP)”全球外包100强作为重点招商对象,瞄准美国、欧洲、日本等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围绕我市“4+8+8”重点发展领域,大力引进与产业相配套和关联的国际服务外包龙头企业、具有集聚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国际服务外包交付中心和发包中心。在符合我市产业规划和区域布局规划的前提下,对《财富》500强、IAOP全球外包100强及中国服务外包十大领军企业、中国100强成长型服务外包企业首次在宁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注册资金2000万元以上,正常经营一年以上的本市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经市认定后,由市级财政对该项目所落户的市级以上服务外包示范区给予一次性奖励。

12、对于经市认定的符合南京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方向的重大项目,以及经市认定的具有集聚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国际服务外包交付中心和发包中心项目,经市服务外包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同意可以采取一企一策的办法给予鼓励支持。

13、对《财富》500强、IAOP全球外包100强、中国服务外包十大领军企业、中国100强成长型服务外包企业在南京新设立的国际服务外包企业以及经认定的从事国际服务外包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的培训机构在我市新购、建或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我市省级重点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因业务发展需要新增购、建或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由所在地财政根据其纳税额对其实行补贴,补贴额最高不超过企业3年内实际缴纳税收的所在地财政实得部分。

14、凡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的服务外包项目,所在地政府在安排土地利用计划时优先安排其项目用地。对《财富》500强、IAOP全球外包100强、中国服务外包十大领军企业、中国100强成长型服务外包企业在宁投资的服务外包项目,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所在地政府将尽量满足投资商的第一选址要求,所需土地优先上市。

(四)扶持服务外包企业做大做强

15、鼓励企业参加国际国内专业外包展会、产业推介活动,推动我市国际服务外包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对于以市政府名义在境内外开展的服务外包推介会展活动,其公共费用由市财政安排。本市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参加的经市认定的国内外服务外包专业会展、市级以上部门组织的国内外服务外包专业会议或专业推介活动,对其标准展位费、出访人员参团费用给予一定的资助。

16、鼓励企业开展品牌建设,对进入权威机构评选的全球外包100强企业或中国服务外包领军企业名单的本市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经市认定后,当年给予其100万元的定额奖励,对进入权威机构评选的中国100强成长型服务外包企业名单的本市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经市认定后,当年给予其30万元的定额奖

励。

17、对本市国际服务外包骨干型企业按其发展规模,给予分档奖励。其中:对企业员工达5000人以上,且企业服务外包业务年收入达1亿美元以上的,给予不超过1000万元奖励;企业员工达2500人以上,且企业服务外包业务年收入达5000万美元以上的,给予不超过500万元奖励;企业员工达500人以上,且企业服务外包业务年收入达1000万美元以上的,给予不超过200万元奖励。企业所获奖励最高不超过企业当年实际缴纳税收的同级财政实得部分。

18、对年服务外包业务收入在100-1000万美元之间、增幅超过30%的本市成长型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给予50-100万元的分档奖励。所获奖励最高不超过企业当年实际缴纳税收的同级财政实得部分。

19、鼓励本市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在境外设立接单中心,对企业在境外投资设立的单个项目投资额10万美元(含本数)以上的,由市级财政酌情给予一次性补助。鼓励本市具有开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潜质的行业龙头企业与境外行业协会、企业对接,拓展国际市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增强国际竞争力。

20、对本市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实际支付的国际通信专线费用,三年内,每年由市级财政给予最高不超过30万元的补贴。

21、鼓励本市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吸引风险投资机构(VC)、私募股权投资机构(PE)参与战略投资,对达成实质性投资成果并注册到位的,经市认定,由市级财政酌情给予一定奖励。

22、鼓励本市各级政府、政府职能部门将数据处理等不涉密的业务外包给本市国际服务外包企业。鼓励本市国有大中型企业将现有的IT、研发、销售、物流、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内部管理事务分离或发包,扩大服务对象和业务规模,提升业务水平。

23、鼓励本市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申请相关国际资质认证。对取得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三级以上、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三级以上、人力资源成熟度模型(PCMM)、信息安全管理

(IS027001/BS7799)、IT 服务管理(IS020000)、服务提供商环境安全性(SAS70)、国际实验动物评估和认可委员会认证(AAALAC)、优良实验室规范(GLP)、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认证(ITIL)、客户服务中心认证(COPC)、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认证(SWIFT)等相关国际认证的本市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给予其一次性认证维护费用的奖励。

(五)集聚高端人才 构建完善的人才保障体系

24、通过政策导向、环境营造和校企联合等,构建完善的人才保障体系。加快全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资源整合,凝聚在宁高校、培训机构、外包企业、研发中心、咨询机构、猎头公司等各方力量,形成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从招生到培训、实训、就业一条龙的产业化运作模式。鼓励企业与跨国公司技术、管理骨干开展合作,或建立校企合作的服务外包人才综合培训和实验基地,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服务外包实用技能型人才,带动我市国际服务外包企业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

25、鼓励国际知名专业培训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及相关社会培训机构建立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按照国际先进技术和全球化的理念,通过开设服务外包专业课程、积极开展定向培训、岗位培训,加快服务外包专业定制人才培养。对经市认定的本市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经考核当年培训成效显著的,由市级财政给予分档奖励;对具有示范效应、培养的国际服务外包专业技术人才达到3000人规模,且每名学员培训周期在3个月以上的本市培训机构,经市认定后,作为全市公共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平台,给予100-2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26、鼓励经市认定的本市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和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就业培训和岗前培训。对高校应届大专以上毕业生和高校毕业3年内的大专以上毕业生通过3个月以上岗前培训,并被我市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录用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由市、区(县)两级财政给予录用大学生的本市国际服务外包企业4500元/人的培训费用资助。

27、鼓励我市国际服务外包企业选送技术或管理骨干赴境外培训,对境外培训周期3个月以上的派员企业,经市认定后,由市级财政给予一定奖励。

28、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两种人才资源,以优惠的政策、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和便利的工作生活条件,加快引进海内外服务外包高端人才。对本市国际、国内知名服务外包企业,其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在南京居住的,其子女可根据市有关政策优先安排在我市入学,同时,其家属就业、医疗保健、户籍迁移、出入境管理等项服务,由所在地政府及公安部门优先安排。

(六)创新投融资手段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发展

29、鼓励企业加强和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开展服务外包合同质押贷款、股权融资,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开展互保、综合授信等方式获得信贷、金融支持。鼓励各担保机构为我市国际服务外包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优先支持各担保机构为我市国际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担保服务,推动银行和各类贷款担保机构向我市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倾斜。鼓励企业通过上市实现做大做强,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根据市有关政策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鼓励市级创业投资引导资金优先支持具备一定发展潜力、高成长性的我市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

(七)构建市区两级服务外包政策保障体系

30、各区县、开发区及市级以上服务外包示范区要制定专门的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并设立独立的本级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其中: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区不低于1500万元,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不低于1000万元,其他区县、国家级开发区及市级服务外包示范区不低于500万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服务外包工作的组织领导

31、建立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的南京市服务外包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市服务外包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分工、协调和沟通机制,定期召开市服务外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市服务外包工作重大问题。市服务外包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局,牵头负责全市服务外包日常工作,各有关部门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土地使用、项目引进、人才引进培养、金融支持等方面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各服务外包示范区要成立服务外包工作领导小组,由示范区商务部门牵头负责本地区服务外包工作,其他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

(二)强化服务外包示范区考核管理

32、加强服务外包奋斗目标考核。建立区县、开发区、市级以上服务外包示范区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提高服务外包统计工作水平。市政府每年下达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奋斗目标,各区县、开发区要进一步分解落实,明确责任,加强考核管理。市服务外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及时对各区县、开发区、市级以上服务外包示范区奋斗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月度通报、季度讲评、总结和考核。市政府每年对各区县、开发区和市级以上服务外包示范区进行综合考核评价,根据考核评价结果给予表彰奖励。各区县、开发区要高度重视服务外包统计工作,确保统计工作队伍稳定,要强化责任意识,认真把关统计数据,严格执行统一的统计标准、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全面、及时、准确地报送统计数据,切实维护统计工作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

33、市政府对区县、开发区及市级以上服务外包示范区制定及执行服务外包产业配套政策情况进行考核,并作为综合评价、考核、奖励区县、开发区及市级以上服务外包示范区的重要依据。

(三)突出载体建设 确保规划先行

34、各区县、开发区、市级以上服务外包示范区应依据全市服务外包发展规划,编制本区域的分区规划,明确自身产业定位和空间功能,处理好重大项目和空间载体之间的关系,解决好一体化规划与优先开

发的时序,充分发挥服务外包产业的集聚效应和联动效应,按照全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战略要求,加快特色服务外包园区及公共载体平台建设。

(四)加大宣传力度 塑造服务外包品牌形象

35、加大对我市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宣传力度,借助海外媒体、中央媒体、省市媒体,以及网络媒体等多种新闻媒介,大力宣传南京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特色、集聚园区、特色企业、人才优势,充分展示我市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良好发展环境,打造“智慧南京服务全球”城市品牌。

(五)提升政府效能 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36、强化部省市合作,坚持每年召开一次部省市工作会商会,研究深入推进南京“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的工作举措。各级政府要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服务外包政策体系、法规体系,制定与国际商业惯例相适应的地方法规,规范服务外包交易行为,疏通本市国际服务外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道,形成与国际需求接轨的服务外包逐级转移链条。加强政策引导和市场培育,营造公平竞争的机会,形成“政府引导、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法律保障”的诚信环境。鼓励各级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创造市场需求,鼓励各级政府部门和国有大型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鼓励企业抢抓2014年南京青奥会等市场机遇,将巨大的潜在需求转变为现实有效需求,为我市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

(六)加强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保护 构建诚信体系

37、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保护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健全相关行业的管理规范和行政执法机制,推动行业信用管理。鼓励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开展信息安全保护、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和保护工作。支持建立行业诚信数据库,加强从业人员诚信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提高行业服务质量,形成有利于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商业诚信环境。

四、附则

38、本意见所涉及的有关具体执行标准和操作办法,由市商务局会同市财政局另行制定。

39、所有企业、机构在同时符合本意见所涉及的政策和其他市级政策的情况下,可从优但不得重复享受相关政策。

40、本意见执行期为2011年至2015年。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九日

下载加速推进万开云产业协作课题课件(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速推进万开云产业协作课题课件(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