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PPT课件当代西方经济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时间:2019-05-11 22:12: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PPT课件当代西方经济学概论期末复习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PPT课件当代西方经济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第一篇: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PPT课件当代西方经济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当代西方经济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宏观经济理论与流派部分)

2004-5-30

1. 什么是国民生产总值(GNP)?掌握这一概念应该注意哪几点?

2. 什么是乘数和乘数原理?请推导出乘数的计算公式。

3. 试用IS-LM模型来分析,当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若再配合以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可以既不导致利息率上升,又使国民收入有较大的增长?

4. 在开放经济中处理内在均衡与外在均衡的种种复杂关系时,需要政府决策

者拿出一套所谓最优政策配合,其含义是什么?在最优政策的选择上,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5.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分析,失业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其理由是什么?

6. 西方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有哪几种解释?

7. 什么是菲利浦斯曲线?西方国家政府如何运用菲利浦斯曲线?

8. 请简述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9. 请简述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10. 什么是宏观经济政策运用中的“相机抉择”原则与方法,试举例说明之。

11. 请简述宏观经济政策中中央银行能够运用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12. 请简述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

13. 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特点是什么?新古典综合派的政策主张是如何随着资

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演变的?

14. 简述萨缪尔森现代市场经济理论。

15. 现代货币主义是怎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现代货币主义的三个中心命题是

什么?

16. 现代货币主义在应对当代西方社会的经济问题时提出哪些政策主张?

17. 什么是“拉弗曲线”,为什么供应学派把减税作为其最基本的政策主张?

18. 什么是新制度主义的“趋同论”和“新社会主义论”?你对此如何评论?

19. 请简述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的三个新的假定。

20. 简述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特征、核心与基本命题。

第二篇:《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高鸿业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各章复习大纲:

第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

GDP概念、核算方法、其他国民经济各相关概念及计算、名义GDP和实际GDP、投资—储蓄恒等;

第二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均衡产出、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两(三)部门经济收入的决定、各部门的乘数计算;

第三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模型(推导、斜率、移动、计算等)、投资函数、利率的决定、货币需求动机;

第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财政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效果、挤出效应、政策的混合使用;

第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失业的相关概念、奥肯定律、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与存款创造乘数;

第六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及计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

第七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原因、经济效应、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应用;

第八章

开放经济:汇率、对外贸易

第九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周期

第十章

宏观经济学理论演变:凯恩斯学派与货币主义学派的假设、主要观点

(其中第八-十章内容约占3-4%,以选择和判断为主)

第12章

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

1、测量一个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以及增长、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

2、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GDP的计算遵循国土原则。

区分

最终产品和劳务:指的是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不投入生产。

中间产品和劳务:是指作为其他产品和劳务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存在的产品和劳务。

【注:判断一件产品或劳务究竟是最终的还是中间的,取决于谁购买了它以及用于什么目的】

3、名义GDP与实际GDP

(1)名义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市场价值。

实际GDP

名义GDP

(3)GDP折算指数=————,用来反映物价变动程度

4、国民生产总值(GNP):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NP的计算遵循国民原则。

GNP=GDP+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支付

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1、生产法:又叫增值法,采用对每个生产过程新增价值加总的方法计算GDP。

2、支出法:GDP=C+I+G+(X-M)

GDP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净出口

注:(1)住宅购买不包括在消费支出内。

(2)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政府购买支出内

(3)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即折旧))+存货投资

3、收入法:GDP=税前工资+利息+税前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三、国民收入其他衡量指标及计算

1、国内生产净值(NDP):指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即在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了折旧(当期资本耗费)之后的产值。

NDP=GDP-折旧

2、国民收入(NI):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NI=NDP-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工资+利润+利息+租金

3、个人收入(PI):PI=NI-企业所得税和企业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转移支付

4、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税后个人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

5、从国内生产总值(GDP)到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GDP

NDP

NI

PI

DPI

+政府补助金

+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

税前工资

税前工资

税前工资

税前工资

税前工资

利息

利息

利息

利息

利息

税前利润

税前利润

税前利润

税前利润

税前利润

租金

租金

租金

租金

租金

间接税和

企业转移支付

间接税和

企业转移支付

-企业所得税和未分配利润

-社会保险

-企业所得税和未分配利润

-社会保险

折旧

-个人所得税

四、储蓄投资恒等式

(一)两部门经济:I=S,投资=储蓄

1、两部门经济是由家户部门和企业部门构成的经济。

2、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即Y=C+I;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即Y=C+S;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C+I=C+S,即I=S

(二)三部门经济:I=S+(T-G),投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

1、政府经济活动表现在,一方面有政府收入(主要是像企业和居民征税),另一方面有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以及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

2、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即Y=C+I+G;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净收入,即Y=C+S+T;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C+I+G=C+S+T,即I+G=S+T

(三)四部门经济:I=S+(T-G)+(M-X+Kr),投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国外储蓄

1、三部门经济加进国外部门就成了四部门经济。

2、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即Y=C+I+G+(X-M);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净收入+本国对外国转移支付,即Y=C+S+T+Kr;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C+I+G+(X-M)=C+S+T+Kr,即I+G+(X-M)=S+T+Kr

第13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均衡产出

1、含义:均衡产出即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2、均衡收入的决定条件:投资=储蓄

3、i=s的含义: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

【回顾】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储蓄投资恒等式i=s,指的是实际发生的投资(包

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实际储蓄。

而i=s指的是均衡的条件:即计划投资不一定等于计划储蓄,只有二者相同时,收入才处于均衡状态。

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一)消费函数

1、消费函数: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为消费函数,可记为c=c(y)。这里c表示消费函数,y代表收入,即个人可支配收入。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则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随收入减少而减少。

2、消费又称为消费倾向,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分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

(1)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以MPC表示。ΔC表示消费增量,Δy表示收入增量,则MPC=△c/△y

【边际消费倾向的特征】

a)

图形上,MPC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

b)

0

c)

MPC递减规律:随着收入越增加,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增量的部分越来越小。

(2)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以APC表示。c表示消费支出,y表示收入水平,则APC=c/y

【平均消费倾向的特征】

a)

APC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的连线的斜率

b)

APC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因为消费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收入。

c)

APC>MPC,且随着收入的增加,APC逐渐趋近于MPC

(3)线性消费函数:c=ɑ+βy

其中,ɑ为必不可少的自主消费,β为MPC,y为可支配收入,c为消费支出,βy是随收入引致的消费。

(二)储蓄函数

1、储蓄函数:储蓄与收入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或称为储蓄倾向。可表示为s=s(y),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随收入减少而减少。

2、储蓄倾向也分为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

(1)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公式为:APS=s/y

APS是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

(2)

边际储蓄倾向:是储蓄增量与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以MPS表示。Δs表示储蓄增量,ΔY表示收入增量,则MPS=△s/△y

MPS为储蓄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

(3)从消费函数C=α+βy中能够得出储蓄函数,即s=y-c=-ɑ+(1-β)y

注:(1)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互为补数,如下式:APC+APS=1

(2)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互为补数,如下式:MPC+MPS=1

(三)两部门经济收入的决定

1、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

其中i、ɑ、β均为常数

y=c+i

c=ɑ+βy

y=c+i=ɑ+βy+i2、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

其中i、ɑ、β均为常数

i=s=y-c

s=

-ɑ+(1-β)

3、乘数论: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1-β

1-MPC

K=

———

=

——

(四)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1、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

=y-t+

这里略去

i+g=s+t

s=-c

=-(ɑ+β)

=

-ɑ+(1-β)

设c=ɑ+β=

y=c+i+g

y=ɑ+β(y-t)+i+g2、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

3、三部门经济各乘数

(1)

投资乘数:

(2)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3)

税收乘数:

(4)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第14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一、投资函数

1、决定投资的因素包括:实际利率水平、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等。

2、投资函数:投资与利率之间的这种反方向变动关系称为投资函数,可写作:

i=i(r)=e-dr

i=e-dr

其中,e为自主投资,即利率r为零时也有的投资量;d表示利率每上升或下降一个百分点,投资会减少或增加的数量,可称为利率对投资需求的影响系数;-dr即投资需求中与利率有关的部分,即引致投资。

二、IS曲线

1、IS曲线表示的是在产品市场上,当投资等于储蓄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2、IS曲线的推导

3、IS曲线的斜率

(1)

IS曲线的斜率:dr/dY=-(1-b+bt)/h=-[1-(1-t)b]/h

<0

(2)

影响IS曲线的斜率的因素:b和h

b值越大,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即IS曲线越平坦),国民收入的乘数越大,Y对r的反应越灵敏;b值越小,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国民收入的乘数越小,Y对r的反应越不灵敏。

h值越大,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即IS曲线越平坦),I对r的变化越灵敏,Y对r的反应越灵敏;h值越小,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I对r的变化越不灵敏,Y对r的反应越不灵敏。

4、IS曲线的移动

(1)投资的影响:投资需求增加,IS曲线会向右方移动;反之,若投资需求减少,IS曲线就向左移动。

注意:i=e-dr,这里d指投资对于需求的敏感程度,一般而言,这个与社会整体的偏好有关,这里假设不变,变动的主要是e。

(2)储蓄的影响:储蓄增加,IS曲线就会向左方移动;反之,若储蓄减少,IS曲线向右移动。

(3)政府购买的影响(政府购买与投资等价):

政府购买增加,IS曲线就会向右移动;反之,若政府购买减少,IS曲线向左移动。

(4)税收的影响:税收增加,IS曲线向左移动;反之,若税收减少,IS曲线向右移动。

(5)政府转移支付的影响:政府转移支付增加,IS曲线右移;反之,政府转移支付减少,则左移。

二、利率的决定

1、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给量和对货币的需求量。

2、货币需求动机(流动性偏好)

第一,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日常交易或者支付。

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与收入成正比。

第二,谨慎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一般认为:

L1

=

交易需求量+预防需求量

=

L1(y)=

k

y

这一动机基础上产生的货币需求量也和收入成正比。

第三,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在手边持有

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取决于利率,与利率变动呈反方向变动关系。

L2=L2(r)=-hr3、货币需求函数L

=

L1

+

L2

=

L1(y)

+

L2(r)

=

ky

hr4、货币供给

(1)货币供给量——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于政府和银行所有的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总和,或企业、个人及外国所持有的现金及其他随时可自由支用的存款货币的总和。

(2)货币供给量主要指狭义的货币M1,即现金+活期存款。

(3)简单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由国家用货币政策调节,是一个外生变量,与利率无关,因此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5、名义货币供给量与实际货币供给量

(1)名义货币供给量:指不问货币的购买力而仅以面值计算的货币供给量。用

M

表示。

(2)实际货币供给量:指按照货币实际购买力计算的货币供给量。用

m

表示。

(3)m=M/P6、利率的决定

当对货币的实际需求量等于实际货币量L

=

m时,货币市场达到了均衡。

三、LM曲线

1、LM曲线反映货币市场上,L=m时,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关系。

2、LM曲线的推导

m=ky-hr,或

y=hr/k+m/k或

r=ky/h-m/h3、LM曲线的斜率

4、LM曲线的三个区域

第一,凯恩斯区域或萧条区域

凯恩斯区域是一条水平线,斜率为零,货币政策在这时无效,而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很大效果。政府发行货币,希望能够降低利率,拉动投资,但如果位于流动性偏好陷阱中,那么就不能实现目标。这时就应该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

第二,古典区域

古典区域是一条垂直线,斜率为无穷大,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有效。

第三,中间区域

中间区域向右上方倾斜,斜率大于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均有效。

5、LM曲线的移动

(1)名义货币供给量M变动的影响

在价格水平不变时,M增加,LM曲线向右移动,反之,LM曲线向左移动。

(2)价格水平的变动的影响

价格水平P上升,实际货币供给量m就变小,LM曲线就向左移动;反之,LM曲线就向右移动,利率就下降,收入就增加。

四、IS-LM模型分析

1、货币市场与产品市场的相互影响。

区域

产品市场

货币市场

i<s有超额产品供给

L<M有超额货币供给

i<s有超额产品供给

L>M有超额货币需求

i>s有超额产品需求

L>M有超额货币需求

i>s有超额产品需求

L<M有超额货币供给

2、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IS和LM交点所决定的均衡收入有时候会低于充分就业的收入。

3、两个市场的失衡及其调整。

IS不均衡会导致收入变动:投资大于储蓄会导致收入上升,投资小于储蓄会导致收入下降;LM不均衡会导致利率变动: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会导致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会导致利率下降。这种调整最终都会趋向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

投资大于储蓄,说明总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产出需要增加,反之,投资小于储蓄,说明生产过剩,因此产出需要减少。

第15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从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2、财政政策效果:均衡收入变动越大,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3、财政政策的IS-LM分析

(1)财政政策效果因IS曲线斜率而异

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反之,IS曲线越平坦,则IS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2)财政政策效果因LM曲线斜率而异

LM斜率越大,即LM曲线越陡,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4、财政政策乘数:,其中ke代表支出乘数;k、h分别代表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d代表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5、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的概念

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6、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通过利率中介变动导致的私人部门支出降低的效果。

*影响因素:

(1)

支出乘数的大小:乘数越大,挤出效应越大。

(2)

k越大,挤出效应越大。

(3)

h越大,挤出效应越小。

(4)

d越大,挤出效应越大。

二、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变动货币供给量以及通过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2、货币政策的一般目标: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

利率大幅度的波动。

3、货币政策效果:指货币政策的效果指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4、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1)货币政策效果因IS斜率而异

在LM曲线形状基本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移动(由于实行变动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IS曲线越陡峭,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

(2)货币政策效果因LM斜率而异

当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则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

5、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的含义

水平的IS和垂直的LM相交,财政政策就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十分有效,这就是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6、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1)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

(2)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否则货币供给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就要打折扣.(3)

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

三、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1、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双松政策”)

效应:产出增加,利率变动不确定。

适用环境:经济萧条比较严重,即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能力严重闲置时。

2、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双紧政策”)

效应:产出减少,利率变动不确定。

适用环境:经济过热且产生严重的通货膨胀。

3、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紧财政松货币”)

效应:利率下降,产出变动不确定。

适用时期:经济出现通货膨胀但不太严重。

或总供求大体平衡,但消费偏旺、投资不足。

4、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松财政紧货币”)

效应:利率上升,产出变动不确定。

适用时期:经济萧条但不太严重,且需要控制通胀。

5、两种财政政策的组合政策组合产出

利率

扩张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

不确定

紧缩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

不确定

紧缩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货币政策

不确定

扩张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

不确定

第16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1、充分就业。指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2、价格稳定。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

3、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产生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

4、国际收支平衡。

二、失业的相关概念

1、失业率指失业者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

2、劳动力参与率等于劳动力与人口比率。

3、摩擦失业: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

4、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5、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6、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所造成的失业。(既有失业又有职业空缺)

7、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期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8、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生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三、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用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这一定律认为,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1个百分点。

四、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工具指政府为实现既定经济政策目标所选择的的操作手段。

(1)政府收入。

①政府税收: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因此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②公债: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

A.目的:筹集财政资金,弥补财政赤字。

B.形式:通过公债在资金市场的流通影响货币供求。

(2)政府支出

①政府购买支出: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它是政府的直接支出,直接形成社会需求和购买力。

②政府转移支付: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2、财政政策的分类:自动稳定器与斟酌使用

(1)自动调节——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自动稳定器内容: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转移支付);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2)主动调节——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政府需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

五、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工具

1、再贴现率政策

(1)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经济萧条时,下调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增加,货币供给量增加。繁荣时期,上调再贴现率,商业银行想央行借款减少,货币供给量减少。

(2)特点:是一项被动的政策,取决于商业银行是否到央行借款。

2、公开市场业务

(1)公开市场业务是指央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经济衰退时,买进债券。一方面通过货币投放,扩大货币供给;另一方面导致债券需求增加,进而债券价格上升,利率下降。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时,则卖出债券。

(2)特点:主动灵活;结果容易预测可控。

3、法定准备率。

(1)经济萧条时,降低法定准备率,商业银行对外贷款增加,同时货币创造乘数上升,从而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进而刺激总需求。经济过热则提高法定准备率。

(2)特点:作用效果非常猛烈;存在时滞。

(二)存款创造与货币供给

1、存款创造指数

(1)存款创造乘数即货币扩张乘数,描述商业银行体系供给货币的机制,它衡量了商业银行体系内增加货币供给的数量。为了控制这个体系创造的货币量,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设置严格的准备金比例,中央银行只允许商业银行的初级存款的一部分用于放贷,这也称作现金准备比例。

(2)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成为存款准备金。这种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是由政府(具体由央行)规定的。这一比率称为法定准备率。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是法定准备金。

2、货币创造机制

(1)只考虑法定准备金时:

(D为活期存款总和,R为原始存款,rd为法定准备率),货币创造乘数为1/rd。

(2)

有超额准备金时:

(re为超额准备率)

货币创造乘数为1/(rd+re).(3)

存在现金漏出时:(rc为现金—存款比率),货币创造乘数为1/(rd+re+rc).(4)

货币供给的一般情况。

①基础货币:指商业银行准备金总额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这是商业派生存款或创造货币的基础,也叫高能货币(H)。

②设整个社会狭义货币供给量为M,根据定义货币供给量为活期存款和通货之和,即M=Cu+D,则货币创造乘数为:

第17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总需求曲线

1、总需求:在价格水平、收入和其他经济变量既定的条件下,经济社会中所有行为主体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通常以总支出水平来表示。

2、总需求函数: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总支出与价格水平间的关系。

总需求函数表达式:y

=

AD

=

f(P)

3、价格水平变化对总需求AD(或y)的影响:P上升会使AD减少,从而y减少;反之,P下降会使AD增加,从而y增加。即价格水平与均衡收入呈反向变动关系。

4、总需求曲线

5、AD曲线的移动

(1)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使AD曲线右移。反之,紧缩性财政政策使AD曲线左移。

(2)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使AD曲线右移。反之,紧缩性货币政策使AD曲线左移。

二、总供给曲线

1、总供给函数:总产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2、短期总供给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

短期AS曲线具有斜率,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长期AS曲线的斜率为无穷大,它是一条与纵轴平行的直线。

3、不同性质的总供给曲线

(1)古典总供给曲线;

(2)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3)常规总供给曲线

三、AD–AS

模型(课本P497-P499)

1、AD左移:意味着经济萧条,存在过剩生产力,而且越偏离充分就业,产量下降程度越大,但是价格下降空间越小。此时应该采取扩张性政策刺激总需求。

AD右移:经济过热,生产能力比较紧缺,产量增加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价格上升的压力越来越大。此时应该采取紧缩性政策稳定物价。

2、AS左移:原材料价格上涨、能源危机、粮食大面积歉收等冲击导致。结果形成“滞胀”。

AS右移:突然的技术进步、新能源的发现等冲击导致。结果是产量增加和价格水平下降。

第18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一、失业的分类(本提纲P19)

二、通货膨胀理论

1、通货膨胀是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

2、价格水平的表示:消费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GDP折算指数

3、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就是:πt=(Pt-Pt-1)/Pt-1,式中,πt为t时期的通货膨胀率,Pt和Pt-1分别为t时期和(t-1)时期的价格水平。

4、通货膨胀的分类(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

(1)温和的通货膨胀: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内。

(2)奔腾的通货膨胀:10-100%

(3)超级通货膨胀:100%以上

5、通货膨胀的原因: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和供求混合推进。

6、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1)

再分配效应

A.不利于固定收入者,利于变动收入者。

B.不利于借鉴储蓄者,利于实际财富持有者。

C.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

D.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

(2)

产出效应。

A.温和的或爬行的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对产出和就业有扩大效应。

B.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会使收入或产量减少,从而引致失业。

C.超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

7、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含义: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换关系的曲线,即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遵循古典经济学的传统,相信市场力量的有效性;认为如果让市场机制自发地发挥作用,就可以解决失业、衰退等一系列宏观经济问题。

具体来说,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一般都接受以下四个命题:

(1)

私人经济是可以自身稳定的;

(2)

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

(3)

货币在短期也是中性的;

(4)凯恩斯主义积极干预的经济政策是有害的。

第三个命题意味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指出,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也不存在。这是货币主义Ⅰ与货币主义Ⅱ的主要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货币主义大师弗里德曼,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一起并列为宏观经济学中的两大流派。

权威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教科书为哈佛大学的巴罗编写的宏观经济学,MIT

Press。机械工业出版社有中译本。为了深刻理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微观逻辑,作者在前两章着重讨论了微观经济中的无差异曲线、生产函数,用预算约束来表示财富效应和跨期替代效应。本书的微观个体均服从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假说,也即个人的预算约束的资金来源分别是总产出(生产函数)、货币持有量、债券存款等,等式右边的购买分别是消费、投资、债券贷款等。随着讨论问题的深入,加入政府、税收、货币与通胀、汇率等逐渐加长此“持久收入”的等式,假设个体以平滑各期的消费来影响宏观经济变量。

新凯恩斯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继承了原凯恩斯主义的基本信条,在三个命题上保持一致:①劳动市场上经常存在超额劳动供给;②经济中存在着显著的周期性波动;③经济政策在绝大多数年份是重要的。但是新凯恩斯主义并不是对原凯恩斯主义的简单因袭,而是认真对待各学派对原凯恩斯主义的批判,对原凯恩斯主义的理论进行深刻地反省,同时吸收并融合各学派的精华和有用的概念、论点,批判地继承发展了凯恩斯主义。

在具体的经济分析方法和理论观点上,新旧凯恩斯主义存在重要差别,主要体现在非市场假设上。新凯恩斯主义以工资和价格粘性取代了原凯恩斯主义的工资刚性假设,并添加了原凯恩斯主义模型所忽略的两个假设:①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即厂商追逐利润最大化和家庭追求效用最大化),②理性预期假设。新凯恩斯主义阐明了,在经济中出现需求或供给冲击后,工资和价格粘性使市场不能出清,经济会处在非均衡状态,即使有理性预期的存在,国家的经济政策也将起到积极作用,能够影响就业和产量。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与原凯恩斯主义学派相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强调工资和价格的粘性而非完全刚性,并试图对这种粘性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合理的解释,在此基础上说明非自愿失业、普遍生产过剩的可能性以及政府经济政策的作用。

第二,强调并从微观角度入手阐明了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性,他们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出发,研究了经济中存在的实际刚性、风险和不确定性、经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昂贵性、调整的成本因素等,从而说明了企业的最优定价行为及其宏观经济含义。证明在市场经济中“看不见的手”并不能引导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主体最大程度地促进社会利益,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境界,恰恰相反,“看不见的手”导致了“协调失败”(Coordination

Failures),出现了长期的市场非均衡和社会福利的巨大损失。

第三,强调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他们以需求冲击为假定,着重论证了企业为什么总是拒绝及时随总需求的变动而调整价格和工资,这种微观行为反映到宏观经济层面又如何导致总产出和就业的变动。因此,需要通过政府干预来解决这种市场机制的失效问题,由于货币的非中性,政府的经济政策可以是有效的。

END

第三篇: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PPT课件第四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四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需求产生于消费,供给产生于生产。因此,要说明需求与供给的决定就应该解释消费与生产。消费是由消费者(居民户)所进行的,生产是由生产者(厂商)所进行的。本章消费者行为理论和下一章生产理论正是要分别说明消费者的行为决定和生产者的行为决定,从而进一步阐明需求与供给。

本章要介绍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又称居民户,指经济中能作出统一的消费决策的单位,它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由若干人组成的家庭。居民户提供各种生产要素获得相应收入,并把这种收入用于消费。他们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对于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消费者实现最大幸福的行为就涉及到效用与欲望这两个概念。

第一节 欲望与效用

一、欲望

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这也就是说,欲望是不足之感与求足之愿的统一,两者缺一都不能称为欲望。

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欲望是一种心理感觉。欲望的特点是其无限性。一种欲望满足之后又会产生其他欲望,永远也没有完全满足的时候。中国俗话所说的“人心不足蛇吞象”正是这个意思。欲望的无限性正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人类正是为了满足自己不断产生、永无止尽的欲望而不断奋斗前进的。

人的欲望尽管是无限的,但又有轻重缓急之分,有不同的欲望层 次。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A·马斯洛(MASLOW)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把人的欲望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包括对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条件的需要。这是人类的最基本欲望。

第二个层次是安全需要。主要是指对现在与未来生活安全感的需要。这种欲望实际上是生理需要的延伸。

第三个层次是归属和爱的需要。这是一种人作为社会的人的需要,主要指在自己的团体里求得一席之地,以及与别人建立友情。这种欲望产生于人的社会性。

第四个层次是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与来自别人的尊重。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的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威望、承认、接受、关心、地位、名誉和赏识。这是人更高层次的社会需要。

第五个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就是成长、发展、利用自己潜在能力的需要。这种需要包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完善自己的追求,以及实现自己理想与抱负的欲望。这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欲望。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我们假定,欲望是既定的。在这样的假设之下,幸福就取决于效用大小了。这样,研究消费者行为也就是要研究效用问题。效用的概念就十分重要了。

二、效用

效用是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消费者消费某种物品获得的满足程度高就是效用大,反之,满足程度低就是效用小。如 果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感受到痛苦,则是负效用。

效用是对欲望的满足。效用和欲望一样是一种心理感觉。某种物品效用的大小没有客观标准,完全取决于消费者在消费某种物品时的主观感受。例如,一支香烟对吸烟者来说可以有很大的效用,而对不吸烟者来说,则可能毫无效用,甚至有负效用。因此,效用本身既没有客观标准,又没有伦理学含义。对不同的人而言,同样的物品所带来的效用是不同的。甚至对同一个人而言,同一物品在不同时间与地点的效用也是不同的。效用的大小与有无完全是一种主观感受。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

这里我们要注意效用与使用价值的区别。使用价值是物品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它由物品本身的物理或化学性质所决定。使用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感受为转移。例如,上面提到的香烟,无论对吸烟者还是不吸烟者,它都具有使用价值。但效用强调了消费者对某种物品带来满足程度的感受的主观性。当然,效用要取决于使用价值。但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我们强调的是效用的主观性。

效用是一种心理感觉,所以消费者行为理论也就更偏重于心理分析。

三、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

消费者行为理论要研究幸福最大化,在假定欲望为既定的前提下,也就是要研究效用最大化问题。那么,如何来研究效用呢?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效用可以用具体数字来表示;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不能用具体数字来表示的。由此就产生了两 种不同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1.基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正如长度单位可以用米来表示一样。所谓效用可以计量,就是指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可以用效用单位来进行衡量。例如,可以说某消费者吃一块巧克力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5个效用单位,等等。所谓效用可以加总求和是指消费者消费几种物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可以加总而得出总效用。例如,某消费者吃一块巧克力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5个效用单位,听一张 N多芬的音乐唱片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6个效用单位,这样,消费者消费这两种物品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就是11·个效用单位。根据这种理论,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研究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

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2.序数效用论

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例如,消费者消费了巧克力与唱片,他从中得到的效用是无法衡量,也无法加总求和的,更不能用基数来表示,但他可以比较从消费这两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如果他认为消费巧克力所带来的效用大于消费唱片所带来的 效用,那么就可以说,巧克力的效用是第一,唱片的效用是第二。

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第二节 边际效用分析与消费者均衡

一、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在运用边际效用分析法来分析消费者行为时,首先要了解两个重要的概念: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总效用是指从消费一定量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边际的含义是增量,指自变量增加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增加量。在边际效用中,自变量是某物品的消费量,而因变量则是满足程度或效用。消费量变动所引起的效用的变动即为边际效用。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的说明:(见黑板)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表述如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他从该物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用以下两个理由来解释:

第一,生理或心理的原因。消费一种物品的数量越多,即某种刺激的反复,使人生理上的满足或心理上的反应减少,从而满足程度减少。我们在消费同一种物品,例如连续吃巧克力时,都会有这种感觉。

第二,物品本身用途的多样性。每一种物品都有多种用途,这些 用途的重要性不同。消费者总是先把物品用于最重要的用途,而后用于次要的用途。当他有若干这种物品时,把第一单位用于最重要的用途,其边际效用就大,把第二单位用于次重要的用途,其边际效用就小了。以此顺序用下去,用途越来越不重要,边际效用就递减了。

这里要强调的是,由于效用是一种心理感受,所以经济学家认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得自于“内省”。例如,把一个人的眼睛蒙住,请他伸出臂膀,然后向他手上加重物,开始他会感到重物的增加;但当重物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尽管所加重物相同,他的感觉是增加的(即边际的)重物越来越小。韦伯一费克纳边际影响递减规律也证明了声音,光线和其他感觉都存在这种递减现象。边际效用递减与这些现象类似。

三、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均衡所研究的是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的问题。

在研究消费者均衡时,我们假设:第一,消费者的嗜好是既定的。这也就是说,消费者对各种物品效用与边际效用的评价是既定的,不会发生变动。第二,消费者的收入是既定的,每1元货币的边际效用对消费者都是相同的。这就是说,由于货币收入是有限的,货币可以购买一切物品,所以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存在递减问题。第三,物品的价格是既定的。消费者均衡正是要说明在这些假设条件之下,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购买与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效用。1.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在运用边际效用分析法来说明消费者均衡时,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消费者用全部收入所购买的各种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与为购买这些物品所支付的价格的比例相等,或者说每1单位货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假设消费者的收人为M,消费者购买并消费X与Y两种物品,X与Y的价格为Px与Py,所购买的X与Y为Qx与Qy,X与Y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为MUx与MUy,每1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为 MUm。这样,可以把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写为:

Px·Qx(1)

MUm(2)上述(1)式是限制条件,说明收入是既定的,购买X与y物品的支出不能超过收入,也不能小于收入。(2)式是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即所购买的X与Y物品带来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之比相等,也就是说,每1单位货币不论用于购买X商品,还是购买Y商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2.消费者均衡举例

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尤其是第二个条件。(见黑板)

+ Py·Qy = M

MUxPxMUyPy

3.消费者均衡的证明

上述例子只是帮助我们理解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但并不是一种证明。这里我们就要从理论上证明消费者均衡条件的正确性。

消费者之所以要按这一原则来进行购买,是因为在收入既定的条件下,多购X物品就要少购买Y物品。随着X物品数量的增加,它的边际效用递减,而随着y物品数量的减少,它的边际效用递增。为了使所购买的X与y物品的组合能带来最大的总效用,消费者就要调整他所购买的X物品与Y物品的数量。当他购买的最后1单位X物品带来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等于购买的最后1单位Y物品带来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时,总效用达到最大,从而实现消费者均衡。(数学证明从略)

第三节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需求定理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解释消费者行为的基本规律。

一、边际效用与需求定理

需求定理表明,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这个规律的根源在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购买各种物品是为了从消费这些物品中获得效用,他所愿意付出的价格取决于他以这种价格所获得的物品能带来的效用。这也就是说,消费者所愿意付出的货币表示了他用货币所购买的物品的效用。

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有一个很重要的假设,就是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只有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才能用货币的边际效用 去衡量其他物品的效用。

消费者为购买一定量某物品所愿意付出的货币价格取决于他从这一定量物品中所获得的效用。效用大,愿付出的价格高;效用小,愿付出的价格低。随着消费者购买的某物品数量的增加,该物品给消费者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而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这样,随着物品的增加,消费者所愿付出的价格也在下降。因此,需求量与价格必然成反方向变动。

二、边际效用与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按他对物品效用的评价来决定他愿意支付的价格,但是市场上的实际价格并不一定等于他愿意支付的价格。消费者愿意对某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对某个消费者来说,他愿意付出的价格取决于他对该物品效用的评价。边际效用递减决定了他所愿意付出的价格是随该物品数量的增加而递减的。市场价格是由整个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不以某一消费者的愿望为转移。某一消费者对该物品的购买仅占市场上一个微不足道的比例,也无法影响价格。因此,市场价格是固定的。随着该消费者购买某物品数量的增加,他愿付出的价格在下降,而市场价格始终不变。这样,随着某消费者购买物品的增加,他从每单位物品购买中所获得的消费者剩余在减少。

在理解这一概念时要注意两点:第一,消费者剩余并不是实际收入的增加,只是一种心理感觉。这一概念是分析某些问题时的一种重要工具。例如,在分析垄断存在所引起的社会福利损失时就运用了这 个概念。第二,生活必需晶的消费者剩余大。因为消费者对这类物品的效用评价高,愿付出的价格也高,但这类物品的市场价格一般并不高。

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实际上仍然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运用。正因为如此,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解释消费者行为时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节 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

一、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假如,现在有X与Y两种商品,它们有a、b、c、d、e、f六种组合方式,这六种组合方式能给消费者带来同样的效用。这样,可作出表和图:(见黑板)

这里要注意是,如前所述,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是不能计量,从而也不能用基数来表示的。因此,无差异曲线就是指X与Y商品的这些组合方式中的任何一种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是相同的,而不管这种组合所能带来的具体效用是多少。

二、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无差异曲线具有四个重要特征:

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这就表明,在收入与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为了得到相同的总效用,在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时,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两种商品不能同时增加或减少。第二,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代表相同的效用,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代表不同的效用。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大;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小。

第三,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因为在交点上两条无差异曲线代表了相同的效用,与第二个特征相矛盾。

第四,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这是由边际替代率递减所决定的。边际替代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三、边际替代率

在无差异曲线分析中,以边际替代率代替了边际效用,以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代替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1.边际替代率

边际替代率是消费者在保持相同的效用时,减少的一种商品的消费量与增加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之比。

以△X代表X商品的增加量,△Y代表Y商品的减少量,MRSxy代表以X商品代替y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则边际替代率的公式是: MRSxy=△Y/△X 例如,增加2单位X商品,减少1个单位y商品,则以X商品代替y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为0.5。应该注意的是,在保持效用相同时,增加一种商品要减少另一种商品。因此,边际替代率应该是负值。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就是边际替代率,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就表明边际替代率为负值。但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一般用其绝对值。,2.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边际替代率递减是指边际替代率的绝对值在减少,这种情况存在于任何两种商品的替代中,称为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递减的原因是,随着X商品的增加,它的边际效用在递减;随着Y商品的减少,它的边际效用在递增。这样,每增加一定数量的X商品,所能代替的Y商品的数量就越来越少,即 X商品以同样的数量增加时,所减少的Y商品越来越少,或者说,在MRSxy=△Y/△X这个公式中,当分母△X不变时,分子△Y在不断减少,从而分数值就在减少了。

边际替代率递减实际上是用无差异曲线的形式来表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因为从以上的解释可以看出,边际替代率递减正是由于随某商品量的增加,其边际效用减少。3.边际替代率与无差异曲线的形状

如上所述,在一般情况下,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且凸向原点的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边际替代率为负值,凸向原点则是因为边际替代率递减。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边际替代率递减也就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在减小。这样,无差异曲线的左上段斜率较大,从而比较陡峭,而其右下段斜率较小,从而比较平坦。这样两部分曲线结合在一起,曲线自然就凸向原点了(在数学上完全可以证明斜率递减的曲线是凸向原点的)。

无差异曲线这种向原点凸出的弯曲程度则完全取决于两种物品替代性的大小。如果两种物品的替代性很大(例如,大米与面粉),那么,一种物品增加一单位,另一物品的减少大概是一个相当固定的 数额,而不会随前者的增加而减少得很多。这样,这两种物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较为缓和,这时无差异曲的弯曲程度就小。如果两种物品是完全可以互相替代的,则一种物品增加一单位,另一种物品减少同样的数量,边际替代率不变,从而无差异曲线就是一条直线。

反之,如果两种物品完全不能替代,而是完全互补的(例如,眼镜片与镜架),这时无差异曲线与原点成90°。

总之,边际替代率作为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就决定了无差异曲线的形状。

四、消费可能线

消费可能线又称家庭预算线,或等支出线,它是一条表明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线。

消费可能线表明了消费者消费行为的限制条件。这种限制就是购买物品所花的钱不能大于收入,也不能小于收入。大于收入是在收入既定条件下无法实现的,小于收入则无法实现效用最大化。这种限制条件可以写为

M = Px·Qx + Py·Qy 上式也可以写为:

Qy=MPyPxPy·Qx

Py这是一个直线方程式,其斜率为Px。

图4—8中的消费可能线是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作出的,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改变了,则消费可能线就 会变动。

如果商品价格不变而消费者的收入变动,则消费可能线会平行移动。收入增加,消费可能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收入减少,消费可能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第五节 无差异曲线分析与消费者均衡

一、消费者均衡

现在我们把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结合在一起来分析消费者均衡的实现。

如果把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消费可能线必定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相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与边际效用分析法比较

应该指出的是,运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与边际效用分析法对消费者均衡条件的分析是完全相同的。

根据边际效用分析,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 MUxPxMUyPy

该式也可以写为: MUxMUyPxPy

根据无差异曲线分析,消费者均衡是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的相切之点,即在这一点上消费可能线的斜率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相等。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就是以X商品代替Y商品时的边际替代率,即MRSxy。

根据无差异曲线分析,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又可以写为: MRSxy=Px

Py MRSxy=YXMUxMUy

于是可以得出,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

MUxMUyPxPy

边际效用分析法得出的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与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得出的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完全相同。

三、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在第二章中解释需求定理时我们曾提出了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概念。这里我们用消费者均衡分析来进一步分析这一问题。1.收入效应

在消费者嗜好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收入的增加会增加对两种商品的购买。由于收人增加所购买的两种商品都增加了,满足程度也提高了。如果商品价格同时下降,则尽管货币收入不变,但实际收入会增加,这种情况与收入增加相同。

如果是收入减少,或商品价格同时上升,则结论正好相反。2.替代效应

假设消费者的嗜好与收入水平都不变,但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例如,一种商品价格不变,而另一种变化,或者两种商品价格发生了反方向变化,这种情况下对各种商品购买所发生的影响就 称为替代效应。

第六节 公共物品与消费政策

由于人们的消费,不仅有食物、衣服这类私人物品,而且还有国防、立法、交通之类的公共物品,如果仅仅依靠市场机制,这类公共物品是无法提供的;同时消费者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也没有完全的消费自由。在这两种情况下,仅仅依靠市场机制,就无法实现效用最大化,因此,还需要有相关的政策来纠正市场机制的不足,实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一、公共物品与税收

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不仅取决于在市场上所购买的各种商品,即私人物品,而且还取决于不用直接购买的公共物品。

国防、立法、交通这类不通过市场交易,由政府提供的商品与劳务就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非排他性是指在技术上或经济上不可能把不支付费用而要消费的人排除在外。公共物品就无法避免“免费搭车”的情况。“免费搭车”又称“搭便车”,指不支付费用而参与消费的情况。非竞争性指无论增加多少消费者,都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由于有这种特性,公共物品的消费就不必通过交易,即不用花钱去购买。在这种情况下,提供公共物品就无利可图。私人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当然不愿提供这种公共物品,或者即使提供了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如果让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只有某商品达到一定价格,即生产这种商品有利可图时,厂商才会进行生产。市场上才会有足够的供给量,但公共物品不具有这 种足以刺激厂商进行生产的价格。这就是说,要使消费者的欲望得到满足,公共物品是必不可缺的,但市场经济本身缺乏提供充分公共物品的机制。这种情况被称为市场失灵的重要表现之一。

市场无法提供充分的公共物品,所以就要由政府来承担提供公共物品的任务。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也需要各种生产要素支出,但公共物品不能通过市场出卖,所以政府就通过强制性收税来为提供公共物品筹资。在社会上,每个人都有义务向政府纳税,政府用这种税收向全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每个人都可以享受。这就是一种公共消费或集体消费。没有这种消费,消费者难以实现效用最大化,甚至都难以安全地生存下去。传统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并没有关于这种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消费的论述。税收是强制性征收的,在这一问题上,消费者也没有自由可言。使这种公共消费合理化是政府行为,不是市场行为,它不由市场机制调节。这就说明,仅仅是依靠市场机制,由消费者自由选择是无法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政府行为、政府政策的调节也是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所必需的。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局限性

消费者行为理论要说明在消费者具有消费自由的条件下,消费者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但是,仅就消费者私人物品(即要在市场购买才能消费的物品)的消费而言,这种理论也是有局限性的。消费者行为理论是以三个暗含的假设为基本前提的。这就是,第一,消费者是具有完全理性的,即他们对自己消费的物品有完全的了解,而且自觉地把效用最大化作为目标。第二,存在消费者主权,即消费者决定自 己的消费,而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决定了生产。第三,消费仅仅是个人的事,与社会无关。

但是,以上述三个假设为前提的消费者行为理论遇到了挑战。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三个假设条件都是不现实的。

首先,在现实中消费者并不具有完全的理性。完全理性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现实中,消费者由于受修养、文化、习俗、思想意识等的影响,并不可能具有完全的理性,也不能自觉地来追求满足程度的最大化。他们的消费行为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其次,消费者的需求要受到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特别要受广告宣传的影响。表面上看消费者是完全自由的,消费者主权是至高无上的,实际上消费者主权受到生产者的操纵。生产者从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出发,生产出种种产品并通过广告“强迫”消费者接受。生产者主权实际上代替了消费者主权。生产者可以通过广告来影响消费者的嗜好,并创造出需求,这就是现代社会的消费特点。而传统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却忽略了这一点。

最后,消费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会给社会带来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个人的消费有时会引起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受到破坏,社会风尚败坏等问题。这也会有损于其他人的效用最大化。

总之,消费者的行为需要社会的引导与保护。因此,就需要有各种消费政策。

三、保护消费者的政策 所以,为了指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并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各国一般都采取了这样一些政策:

第一,确保商品的质量。由政府及有关组织颁布商品的最低限度的质量标准,规定任何商品都必须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并由政府的有关机构对商品进行检验。同时,要求厂商把商品的成分和商品可能的效用向消费者公布,不得保密。这样使消费者能享受到合乎标准的产品。

第二,正确的消费宣传。这首先要求商品广告和商品说明书必须诚实可靠,对广告要有一定的限制,例如,烟和烈性酒等不利于健康的商品不得进行广告宣传,广告要对商品作如实的介绍;等等。其次,还要通过学校教育与其他宣传形式向公众进行有关商品效用的教育,指导消费者正确地进行消费。

第三,禁止不正确的消费。例如,禁止出售枪支和毒品,通过宣传、税收或其他强制性措施,限制烟、烈性酒、某些有刺激性药物等的销售与消费。特别是为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等等。

第四,对提供某些劳务的人的素质进行必要的限制。这主要是指对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生、提供法律服务的律师和提供教育服务的教师的资历和素质作出规定,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方可从事这类职业。这样,就可以保证消费者能得到合乎标准的服务。

第五,在价格管制政策中分析的限制价格政策,也是一种对消费者的保护政策。这种政策可以防止消费者受垄断厂商的剥削,并能保证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得到基本生活品。对粮食、公用事业服务、房租 等商品与劳务的价格限制,在保护消费者方面,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第六,建立“消费者协会”这类组织,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这种组织是非官方的,它可以接受消费者对产品与劳务质量、价格等方面的申诉,代表消费者向厂商提出诉讼,以及通过各种形式,为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服务。

这些政策,对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指导正确消费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些政策的实施也会有不利的影响。政府在消费政策方面,应有一个适度的范围。不管不行,管得太多太死也会不利于消费者和整个社会。

四、消费外在化的干预政策

从传统的消费者行为理论来看,消费完全是个人的问题。但实际上,个人的消费对社会是有影响的。首先,个人的消费要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与利用。为了保护社会资源,尤其是某些比较稀缺的资源,就要用法律或经济手段限制某些消费。例如,用资源保护法禁止或限制人们对某些珍稀动物的消费,用提高水价的方法来限制人们对水资源的浪费,等等。其次,个人的消费会给社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对于这些消费也应进行限制。例如,小汽车的普及会使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因此,在一些国家则对小汽车的消费进行了必要的限制。再如,吸烟不仅不利于个人健康,也会危害他人,这就要对吸烟这种消费进行限制。最后,还应该注意个人消费对社会风尚的影响。例如,个人的某些浪费性高消费,有可能败坏社会风气,引起社会犯罪率上升。对这种高消费有必要进行限制,如对奢侈品加重税收就是限制这 种高消费。

消费外在化,就是指个人消费对社会的种种影响。对这种消费外在化进行干预,也是必要的。个人消费不仅是个人问题,而且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如何既能尊重消费者的个人自由,又能维护整个社会的利益,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政策问题。

第四篇: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P428

2.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P446

3.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P462

4.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P463

5.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P486

6.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P487

7.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P495

8.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曲线。P500

9.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P517

10.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P518

11.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P523

12.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P546

13.经济滞胀: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P572—576

14.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以较高幅度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P612—616

15.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短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短期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长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垂直的曲线,表示在长期里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一种独立的关系。P625—632

16.自发消费:与收入变动无关的消费。即使收入为0,也需要的消费。

17.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一国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扩大。表现为GDP或者人均GDP的增长。

18.中间产品:指购买后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用于转卖或进一步加工的商品和劳务。

19.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超过资本广化或人均储蓄在与补充原有资本折旧和配备新工人后)而导致人均资本上升的情况。

1.消费的决定:家庭的消费支出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

答:主要由家庭的当年收入决定。某个家庭当年收入越高,其消费支出就会越大。这主要从消费函数c=a+by中可以看出。

其他影响因素还有:1、家庭财富拥有量,财富越多则当年的消费就越高。2、家庭成员一生中的总收入,一生中的总收入越大则任何一年的消费量都会增大。3、周围人群的消费水平,周围人群消费水平越高,则本家庭受影响越大,看齐的心理使得本家庭的当年消费越大。

2.平衡预算乘数在哪些情况下等于1?

答:平衡预算指政府预算收入等于预算支出。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平衡预算指政府支出G来自于等量的税收T(即G=T)。政府支出G和税收T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作用可以通过乘数来反映。

在四部门经济中,要使平衡预算乘数=1,应当是,即是在只有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三部门经济中没有内生变量的税收。或者在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国际市场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没有内生变量的税收和进口。

3.经济学家认为轻微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扩张有利,试说明理由?

答:坚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由于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为节约交易成本,劳资双方喜欢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关系,原材料供求中喜欢签订长期购销合同,由于这种长期劳动合同和原材料供求合同存在,使厂商工资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相对稳定,而通胀又使产品价格上升,从而使使厂商的实际利润增加,刺激厂商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全社会产量和就业都增加。

4、试说明图中A、B两点的经济涵义。

r%

A

10%

2%

B

Msp=L2(r)

货币投机需求Msp

答:A点:利率处于最高点,未来利率只降不升,债券价格只升不降,人们只愿意持有债券,不愿意持有货币,此时货币投机需求为0。

B点:利率处于最低点,未来利率只升不降,债券价格只降不升,人们只愿意持有货币,不愿意持有债券,此时货币投机需求为∞。不管有多少货币人们都愿意持有在手中,处于凯恩斯货币需求的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实效。

5.向右下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隐含的政策含义?

答:菲利普斯曲线反映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的反向变动关系。政策含义是政府在进行失业与通胀治理时,先确立一个“临界点”(即失业率与通胀率的社会可接受程度)。如果失业率超“临界点”,要求政府实行扩张性政策,以较高的通胀率换取较低的失业率;如果通胀率超“临界点”,要求政府实行紧缩性政策,以较高失业率换取较低的通胀率。

6.什么是“内在稳定器”?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主要有哪些?

答:内在稳定器也称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财政政策)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和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是政府“稳定经济的第一道防线

”。

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有:自动变动的税收(特别累进税制)、政府转移支付和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7.简述超额准备金产生的原因?并简要说明市场利率变化如何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

答:超额准备金指“银行实际贷款低于本身贷款能力”,其差额部分就是超额准备金。产生原因在于:银行找不到可靠的贷款对象,或企业预期利润率太低不愿意借款,或银行认为利率太低不愿意贷出等等。对商业银行而言,吸收存款是负债业务,如果不能放贷出去,同样要付出存款利息,增加成本。所以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将刺激商业银行放贷积极性,从而超额准备金减少。反之,准备金增加。

8.画图用AD-AS模型简要说明经济滞胀的成因?

答:滞胀又称为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如发生在上西方资本主义世界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经济滞胀,主要是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限产提价,石油依赖程度高的国家进口原油价格上升,导致国内生产成本提高,总供给下降的冲击。

如图:

y

AS1

AD

AS2

P

P1

P2

Y2

Y1

在总需求不变情况下,由于总供给刺激,AS1移动到AS2,均衡点发生移动,这时国民收入下降,有Y1到Y2,失业率增加;同时价格水平也上升,有P1上升到P2,出现通胀。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民经济循环流动模型

1.两部门(私人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

两部门经济是由居民户部门和厂商部门构成的经济(假设没有政府和对外贸易部门)。居民户部门与厂商部门通过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发生联系。

两部门经济循环模型的公式表达:从宏观经济来看,总需求(AD)是购买者购买所有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货币总值,它包括居民户的消费需求和厂商的投资需求,它们分别用消费支出(C)和投资支出(I)来代表,即: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Y=C+I

总供给是全部产品和劳务供给的货币总值。产品和劳务由各种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加以生产,因而可以用各种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总和(工资+利息+地租+利润)来表示总供给。居民所得到的这些收入可分为消费(C)和储蓄(S)两部分,则,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Y=C+S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C+I=C+S,I=S

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国民收入实现了均衡。也即,I=S,是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

2.三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

在两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中加上政府部门,就成为三部门的经济模型。为了保证三部门经济的正常循环进行,不仅储蓄等于投资,而且政府的税收(T)等于政府的支出(G)。

三部门经济中,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即

Y=C+I+G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税收即

Y=C+S+T

三个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C+I+G=C+S+T,I+G=S+T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I+G=S+T

3.四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

四部门的经济模型由居民户、厂商、政府和对外经济活动所组成。要使四部门经济正常运行下去,不仅储蓄等于投资、政府税收等于政府支出,而且要出口(X)等于进口(M)

四部门经济中;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Y=C+I+G+X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进口Y=C+S+T+M

四部门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I+G+X=S+T+M

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I+G+X=S+T+M

二、国民收入的概念

对国民收入的研究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也是宏观经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国民收入,从广义上讲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及劳务价值的总和。它包括五个经济总量指标: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或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狭义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

1.国民生产总值(GNP)及国内生产总值(GDP)

GNP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总额。理解此概念需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GNP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总值,它不包括以前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所以GNP是一流量而不是存量概念。

第二,GNP看的是“生产”的情况,计算的是当年生产的产品。如果去年生产的产品,但在今年销售,不能算进今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第三,GN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因此计算时不包括中间产品的产值,以避免重复计算。

第四,GNP不仅包括各种最终物质产品的价值,也包括各种劳务的价值。

第五,GNP的统计都是按

当年的“市场价格”加以计算的。按市场价计算出来的GNP中包括价格变动因素,称为“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如果扣除价格变动因素,得出的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第六,GNP不包括非市场交易(如家务劳动的价值)和非生产性交易(指纯粹金融市场交易)。

第七,GNP是一个以人口标准做基础的概念,测度的是本国国民在国内和国外的生产产值。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GDP概念。

GDP是指在一个国家的国土上一年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总额。它是一个以地理标准为基础的概念。

GDP=GNP-本国国民在国外生产的部分+外国国民在本国生产的部分。

上而所述的七点注意事项除了第七点以外,其余六点也都适用于国内生产总值。

2.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PDI)

NNP=GNP-折旧(NDP=GDP-折旧)

NI=NNP-间接税

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政府转移支付

PDI=PI-个人所得税

三、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有异曲同工的三种核算GNP方法,即支出法、收入法和增值法,其中前两种是主要的方法。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消费函数

消费函数: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为消费函数,可记为C=C(Y),这里C表示消费函数,Y代表收入,即个人可支配收入。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则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随收入减少而减少。

消费又称为消费倾向,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分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以MPC表示。ΔC表示消费增量,ΔY表示收入增量,则MPC=△C/△Y

凯恩斯认为MPC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递减,表示收入越增加,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增量的部分越来越小。MPC递减是凯恩斯提出的解释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心理规律之一。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以APC表示。C表示消费支出,Y表示收入水平,则APC=C/Y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收入为零时,消费也要进行,或者动用储蓄或者依靠社会救济来保持一个起码的消费水准。因此,该部分是个常数,它是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自主消费。这样消费和收入的函数可表示为:

C=C0+bY

其中,C为消费支出,b为MPC,Y为可支配收入,C0为自主消费,bY是随可支配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引致消费。

二、储蓄函数

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消费,另一部分是储蓄,即:Y=C+S,S=Y-

C由于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因此,储蓄也是可支配收入的一个函数,确立了消费函数,储蓄函数也就确立了。

储蓄函数:储蓄与收入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或称为储蓄倾向。可表示为S=F(Y),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随收入减少而减少。

储蓄倾向也分为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

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公式为:APS=S/Y

边际储蓄倾向:是储蓄增量与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以MPS表示。ΔS表示储蓄增量,ΔY表示收入增量,则MPS=△S/△Y

从消费函数C=C0+bY中能够得出储蓄函数,即S=S=S0+sY

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互为补数,如下式:APC+APS=1

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互为补数,如下式:MPC+MPS=1

三、乘数效应

1、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

2、投资乘数:是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同KI表示投资乘数,△Y表示国民收入增量,△I表示投资增量,则KI=△Y/△I,投资乘数的计算公式为KI=1/1-MPC,式中MPC为边际消费倾向。

3、消费支出乘数:指收入增加量与消费增加量之间的比率。用KC表示消费支出乘数,则KC=△C/△I

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重点:1.IS曲线与LM曲线的含义。

2.IS曲线与LM曲线的移动。(熟记各变量乘数,如投资乘数,储蓄乘数等)

3.IS曲线与LM曲线的推导。

4.IS—LM模型的均衡及调节机制。

难点:

通过IS—LM曲线理解最终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的关系,以及两市场如何在相互影响中共同决定国民收入。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财政政策

1.含义: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P517

2.财政政策手段: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

3.财政政策效果。P519—522

4.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P523

二、货币政策

1.含义: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P518

2.货币政策手段:扩展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

3.局限性P527—528

(1)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

(2)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

(3)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

(4)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流动而受到影响。

4.货币政策的效果P524—527

三、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P529—530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一、充分就业

1、失业与充分就业的含义

失业指劳动力没有就业,但积极地寻找工作或等待返回岗位的一种状况,处于此状况的劳动力被称为失业者。

充分就业指在一个经济中,在一定的工资率下,所有能工作而且愿意工作的人都能找到工作。

失业与充分就业的概念,并不单纯指劳动力因素,也包括了对资本及其他资源的使用状况。因为劳动力的使用总是和资本及其他资源连在一起的。

2、失业种类

(1)自愿失业;(2)摩擦性失业;(3)结构性失业;(4)非自愿失业。

前三种失业被认为是正常的失业现象,因而虽被计入失业率,但并不算真正的失业。这种失业率被称为“自然失业率”,充分就业概念包含着一定程度的“自然失业率”。

种类

定义

原因

解决的途径

摩擦性失业

由于工人在寻找工作时需要时间而产生的失业

信息不完全

构建与充实就业信息平台

结构性失业

在经济结构转型时产生的失业。

技能不吻合:

由于从衰退产业退出的工人所拥有的技能与新兴产业需要雇用工人所要求的技能不一致

对工人进行培训

周期性失业

由于经济衰退而产生的失业

短期周期进入衰退期

进行宏观调控,扩大需求,防止经济衰退

二、财政政策

1.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P546

2.自动稳定器的三种作用途径。

(1)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

(2)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

(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三、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是指调节整个经济社会的货币供给量的政策。

2.货币政策工具:

(1)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债券市场上购买或出售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调节货币供给的政策手段。

(2)是变动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时的利率。

(3)是改变法定准备金率:法定准备金率指中央银行规定的各存款货币银行必须遵守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

第十七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重点:

1、总供给曲线图。

2、总需求曲线中包含的古典学派与凯恩斯主义的差异。

3、总供给曲线中包含的古典学派与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的差异。

4、三重均衡模型:AS—AD(凯恩斯的AS曲线与古典学派的AD曲线)与IS—LM曲线的结合难点:

三重均衡模型:AS—AD(凯恩斯的AS曲线与古典学派的AD曲线)与IS—LM曲线的结合其他重点概念

1、通货膨胀

(1)含义和度量

通货膨胀是指多种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的上涨的过程,或者说是货币价值持续下跌的过程。

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数主要有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GDP冲减指数。

(2)分类

按通货膨胀的原因可划分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失调型和预期助动型等几种类型。

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公开型和隐蔽型两种。

按物价水平上涨的程度可分为爬行式、温和式、奔腾式和恶性通货膨胀。

(3)通胀对经济的影响

它对财富和收入起着重新分配的作用;它对产量、就业和经济增长也能发生影响。

2、通货紧缩

物价总水平明显持续下跌的过程。通货紧缩时期抑制消费和投资,失业规模扩大,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并由于企业偿债能力和贷款意愿不强,银行呆坏账增多,加大金融风险。

3.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从高涨到低潮上下反复波动的循环过程。

种类:(1)“长周期”或“长波”,其长度平均约50年左右,由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耶夫提出,故又称为“康德拉耶夫周期”。

(2)“建筑周期”。其长度平均约15年到20年左右,由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故又称为“库兹涅茨周期”。

(3)中长期或中波。其长度平均约8年到10年,由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提出,故又称为“朱格拉周期”。

(4)短周期或短波。其长度平均约40个月,由美国经济学家基钦提出,故又称为“基钦周期”。

此外,还有两种经济的波动形式:季节性波动和不规则波动。

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内生经济周期理论;外生经济周期理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4.经济增长

(1)经济增长的定义:经济增长是指一国经济活动能力的扩大,其衡量标准就是一国商品和劳务总量,即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状况,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状况。经济增长不同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指一国由不发达状态转入发达状态。经济发展不仅包括了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结构等的变化。

(2)经济增长的源泉: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是劳动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资本存量的增加,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

(3)经济增长模型: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重点在于研究经济稳定增长的长期条件,也就是在长期内如何达到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以及在适当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率这一目标,注重研究如何控制各种经济变量使其满足稳定增长条件。为了表述、说明各经济变量间的关系,经济学家们建立起各自的教学模型,并用它来概括经济增长的理论。这些模型主要有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及新剑桥模型。

(4)经济增长极限理论:又称“零经济增长论”。产生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70年代美国学者梅多斯等人出版了《增长的极限》一书,建立一个“世界模型”,研究以下五个方面的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加速的工业化;(2)快速的人口增长;(3)广泛的营养不良;(4)有限资源的耗竭;(5)日益恶化的环境。他们认为为避免世界经济的崩溃,就要采取措施,建立一个持续的生态平衡环境,控制经济发展,实行“零经济增长”。

5.奥肯定律: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发现失业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负相关关系,这被称为奥肯定律。奥肯定律的内容是:失业率如果超过充分就业的界限(通常以4%的失业率为标准)时,每使失业率降低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则必然增加3%。(也有的经济学家提出为2.5%),反之,失业率每增加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则会减少3%。以g代表代表超过自然失业率之上的失业率给实际GNP带来损失的百分比,以U代表自然失业率,一般为4%,以u代表实际失业率,以a代表超过自然失业率之上的失业率和实际GNP之间负向关系的系数,按奥肯的计算,该系数为3。因此,超过自然失业率之上时每增加1%的失业率而使实际GNP下降的百分比的公式是:g=a(u-u)

6.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是1958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绘制的表示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在一个坐标图形上,如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变动率,则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大体上可呈现为一条负向倾斜的曲线,它表示:货币工资上涨率越高,失业率越低,反之亦然。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工资是产品成本主要构成部分,从而对产品价格有决定性影响,因此他们把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那种关系延伸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替代关系:失业率高,通胀率就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就高,并认为二者之间这种替代关系可为政府进行总需求理论提供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即通胀率或失业率太高时,可用提高失业率的紧缩政策或提高通胀率的扩张政策来降低通胀率或降低失业率,以免经济过分波动。

下面是赠送的范文,不需要的朋友可以下载后编辑删除

2013党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

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我们认真组织开展了党风廉政建设教育活动。通过学习,我对活动的重要意义有了一个更高的认识,使我对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可以肯定地说,通过这次教育活动,使自己对相关内容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在一些方面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搞好工作的信心。现就学习情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干干净净履行职责

党风廉政建设关乎民心向背,关乎事业成败。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采取了强力措施,中纪委三次全会上提出了“四大纪律”、“八项要求”,中央连续出台了《党内监督条例》和《纪律处分条例》两个法规,充分显示了坚持不懈反腐倡廉的强大决心。对于廉洁自律问题,要把握好两条:一要干事,二要干净,也就是既勤又廉。不勤政无以立业,就没地位;不廉政无以立身,就栽跟头。要把这两条统一起来对待,经得起考验,树立好形象。

1、要警钟长鸣,筑牢防线。任何腐化、腐败行为都是从思想的蜕化开始的,都有一个思想演变的过程。因此,把牢思想这一关是最有效的预防,加强思想教育也是反腐倡廉的根本之策。我们一时一刻都不能放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要认识到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为民造福,用不好也能为自己造“罪”。我虽然只是公安局一名普通民警,也应该倍加珍惜得来不易的工作,不要因一念之差给家庭、给亲人带来无以挽回的痛苦。

2、从严自律,管住自己。当前市场经济的趋利性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价值观不断充斥人们的思想,我们现在各方面的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越是在这种形势下,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越要从方方面面严格要求自己。稍有不慎,就可能犯错误、栽跟头。“常在河边走,难得不湿鞋”,就是要时时刻刻谨小慎微。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在大事上一定要泾渭分明,小节上时刻从严把握,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脑子里要有明确的界限,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清清白白从政,踏踏实实干事,堂堂正正做人。

3、自觉接受监督。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滋生腐败;脱离监督的干部,往往会犯错误。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正确地对待监督。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是一面镜子,经常地照一照,检查一下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及时加以改正和纠正,对自己的成长进步大有裨益。“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常被泼点冷水,常听点逆耳之言,可以使头脑保持清醒。党中央颁布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这是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的十分重要的党内法规,使党内监督走上了有法可依的路子。我们广大民警都要认真学习,严格执行。

二、坚持求真务实,扎扎实实干好工作

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就要坚决贯彻求真务实的要求,推进各项改革建设事业更快发展,就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我们要使求真务实成为行动的准则,贯穿和体现在各项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去。

1、要有求真的精神。求真说到底是一种觉悟、一种境界、一种品德、一种精神,是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从大的方面讲,是科学判断新形势,准确把握规律,探求办法措施。具体到我们普通民警来说,就是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公安事业发展放在首位,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清醒地看到前进中的矛盾和困难,增强加快发展的压力感、紧迫感。同时,又要看到我们良好的工作基础、各方面的优势条件,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推动公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一年比一年快、一年比一年好。求真就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学会用心,善于从普遍性问题中发现和找到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和提炼经验性的做法,用以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前进中的难题、工作中的症结。总的来说就是既要有加快发展的高度热情,又要有扎扎实实的工作态度;使我们的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2、要有务实的作风。

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实在人,既是处事为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创业为政的基本准则。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职位有高低,但只要是踏下心来做事、实打实地做人,就能干出名堂,也能取得组织的信任,得到群众的赞誉。

3、要有实干的行动。实干,是共产党人的作风;认真,是共产党人的品格。我们要继续坚持“干”字当头、“实”字为先,遇到困难不缩手,干不成功不罢手,以实干求实绩,以实干求发展。科学的决策再加上实干的行动,我们的事业就能无往而不胜。

4、要有实际的效果。

衡量工作能力的标准,主要是看实绩。只要是领导布置的任务、安排的工作,都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三、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腐败现象的存在是我们不容回避的问题,这方面的问题最伤群众的感情,最损害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我们要毫不松懈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要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坚决把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下去。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大治本的力度,把反腐倡廉工作寓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全过程,寓于各项政策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问题。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牢固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自觉地以党纪政纪约束自己,用群众的满意程度鞭策自己,模范地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实践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是我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实践证明,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事业全局,作为一名普通民警,我们应自觉自愿拥护党的领导,旗帜鲜明地维护党的形象,各负其责,支持和参与党风廉政建设和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做到廉洁自律,自觉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强自身业务学习,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增强廉政意识,增强纪律和法制观念,做遵纪守法、廉洁从政、勤政为民,切实转变作风、务实高效、开拓创新的模范。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牢牢把握发展经济这个中心,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与基层党组织从思想上、行动上保持一致,自觉抵制腐败,做到管住自己的口,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腿,大力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和党员干部廉洁自律、严于律已的表率作用。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我们每一个人要从自己的工作性质、业务特点出发,彻底转变“反腐败是额外负担”“我们小民警不存在也不需要反腐倡廉”的错误想法,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反腐倡廉职责,确保全局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平衡发展。我作为公安局的一名普通民警,一是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二是要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单位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领导安排,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认真履职,完成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做一名大公无私、廉洁奉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好民警。三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增强廉政意识,增强纪律和法制观念,做遵纪守法、廉洁从政、勤政为民,切实转变作风、务实高效、开拓创新的模范,以自己有限的力量把我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作了《全面加强新形势下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的全面讲话,此次讲话可以说拉开了我们党党风廉政建设新的篇章。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坚定不移地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向深入。20XX年XX月XX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他强调,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毫不动摇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成效取信于民,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保证。从这些讲话来看,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党之所以不断地兴旺发达,领导中国人民和政府一步一步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事业的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全面实现小康,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党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始终坚定不移,特别是把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始终放在党风廉政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反腐倡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决定了党风廉政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反腐倡廉就是要促进各级党政机关和广大党员干部做到廉政,努力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谋幸福;就是要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厉查处腐败分子,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诸多利益和政治文化权益。只有抓好这项工作,才能永葆我党的先进性和国家政权的人民性。

然而,当前反腐倡廉工作在我国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组织管党不得力,一些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和拒腐防变的能力不强。二是当前经济类案件涉案金额越来越大,如2006年全国各级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职务犯罪大案18241件,其中贪污、受贿百万元以上的案件就有623起。三是利用干部人事权,司法权和行政审批权违纪违法案件突出。四是窝案串案明显增多。五是领导干部与配偶子女串通进行腐败活动相当突出。六是作案手段隐藏性加强。七是一些领域中制度和体制还不完善。

从以上种种现象来看,当前反腐倡廉的斗争还非常艰巨,其斗争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这场斗争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生死存亡,也直接关系到我党党风廉政建设的决心与勇气。因此,为了真正打好我们党的党风廉政建设这一生死战役,必须正确分析和判断反腐倡廉的形势,认真审视反腐倡廉的形势。所以,当前必须要做到的是: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确保权力的正确行使;加强反腐倡廉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治理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改革统揽预防腐败的各项工作,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正确处理好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关系;充分发挥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作用,形成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整体合力。

二、在党风廉政建设中一定要抓好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

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领导干部作风问题不解决好,科学发展观就很难落到实处,那种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作法,那种违背规律,盲目蛮干的作法,以及那种只看眼前,不顾长远的做法和那种只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喜欢搞花架子的做法都是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的目标格格不入的。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不断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作风,自学纠正违背科学发展观的观念和做法,扎实解决好制约科学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与此同时,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也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我们知道,实现社会和谐,一个主要前提是政通人和,有好的政治风气和社会风气。我们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风对政风民风具有重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的骨干力量,他们的良好作风本身就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就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如果领导干部在坚持党的优良作风方面以身作则,做出表率,给群众做出好样子,群众就会密切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而努力奋斗。反之,如果领导干部作风不好,就会使人民群众与党离心离德,就会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削弱人民群众跟党走的信心。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按照中央要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调动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力量,减少影响社会和谐的不利因素。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不仅体现在党的理论和路

线方针政策上,而且体现在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优良作风上。领导干部的作风状况,是衡量一个政党是否具有较高执政能力、能否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民群众评判一个政党是否值得依赖、能否执好政的重要依据。一个政党的领导班子作风好,其在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就强,其执政基础就稳固;一个政党的领导干部作风不好,就必然脱离人民群众、失去人民群众信任,其执政基础就会逐渐瓦解。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不断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我们党才能更好地提高执政能力,才能永葆先进性。

三、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反腐倡廉建设中,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反腐倡廉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反腐倡廉必须始终为促进发展服务。要紧紧围绕党中央关于科学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着力解决影响和干扰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反腐倡廉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民意、关注民生、维护民权,坚决查处违纪案件。要全面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做到惩治和预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真正做到教育、制度、监督并重,使反腐倡廉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任务。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腐倡廉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当前,反腐倡廉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用新的眼光审视、判断和分析新形势,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各项工作。尤其是在促进权力阳光运行上要有新突破,在加强监督上有新举措,在查办案件上有新动作。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实现体制、机制和制度的改革创新,找出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对策和办法,不断取得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成果。

END

第五篇:高鸿业《宏观经济学(第五版)》完整版

国内生产总值(GDP):

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的缺陷:

1)GDP是一个有用的指标,但不是一个完善的指标;

2)GDP没有包括在市场之外经济活动的价值,因此低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

3)GDP没有考虑经济活动对人们生活质量产生的负面影响,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因此高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如闲暇、污染等)。

网上另一种:1)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2)GDP不能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和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

3)GDP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

4)GDP不能全面地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

GDP的计算:

按支出法核算:GDP=C+I+G+(X-M)

按收入法核算: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两部门(私人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Y=C+I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Y=C+S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

C+I=C+S→→I=S

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国民收入实现了均衡。

也即,I=S,是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

2.三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即

Y=C+I+G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税收

Y=C+S+T

三个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C+I+G=C+S+T

→→

I+G=S+T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I+G=S+T

3.四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Y=C+I+G+X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进口Y=C+S+T+M

四部门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I+G+X=S+T+M

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I+G+X=S+T+M

名义GDP和实际GDP

*

名义GDP是用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实际GDP=名义GDP÷

GDP折算指数

均衡产出:

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E=y

由于

E=y,E=c

+

i,y=c

+

s,则

i=s】

*

注: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储蓄。

消费函数: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为消费函数,可记为C=C(Y),C=α+βy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则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随收入减少而减少。

消费又称为消费倾向,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分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以MPC表示。MPC=△C/△Y

【凯恩斯认为MPC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递减,表示收入越增加,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增量的部分越来越小。MPC递减是凯恩斯提出的解释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心理规律之一。】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以APC表示。APC=C/Y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收入为零时,消费也要进行,或者动用储蓄或者依靠社会救济来保持一个起码的消费水准。因此,该部分是个常数,它是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自主消费。这样消费和收入的函数可表示为:C=C0+bY

其中,C为消费支出,b为MPC,Y为可支配收入,C0为自主消费,bY是随可支配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引致消费。

【诠释:

c=α+βy

α—自发消费,不依存收入变动,而变动的消费,纵轴截距;

β—MPC,直线斜率;βy—引致消费,依存收入变动而变动】

APC与MPC:

APC=c

/

y=(α+βy)

/

y=α/y+β=α/y

+MPC

(1)APC>MPC

(2)

α/y→0,所以APC→MPC

短期消费曲线的特点:

第一、可支配收入存在着一个收支相抵的水平。

APC=1。

第二、在收支相抵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以上,消费支出<可支配支出,这种被称为正储蓄,APC<1;

在相抵水平以下,消费支出>可支配支出,称为负储蓄,APC>1。

第三、消费支出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幅度<可支配收入增加幅度。

0<MPC<1

储蓄函数

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消费,另一部分是储蓄,即:Y=C+S,S=Y-

C

由于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因此,储蓄也是可支配收入的一个函数,确立了消费函数,储蓄函数也就确立了。

储蓄函数:储蓄与收入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或称为储蓄倾向。可表示为S=F(Y),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随收入减少而减少。

储蓄倾向也分为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

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公式为:APS=S/Y

边际储蓄倾向:是储蓄增量与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以MPS表示。MPS=△S/△Y

从消费函数C=C0+bY中能够得出储蓄函数,即S=S=S0+sY

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互为补数,如下式:APC+APS=1

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互为补数,如下式:MPC+MPS=1

均衡收入:

两部门:

三部门:

四部门:

乘数的定义:是国民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一变化的支出量最初变化的比率。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税收乘数: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

投资函数:i=e-dr

IS曲线的图解法:四方图法

1)IS曲线上任何一点均表示商品市场的均衡;2)IS曲线线外任何一点均表示市场的失衡:

*

IS右上方的点:S>I;IS左下方的点:S

IS曲线的斜率【公式:

β↑(MPS越小,S曲线较平坦)→斜率绝对值↓→IS曲线越平坦

d↑(I曲线斜率绝对值越小,I越平坦)→斜率绝对值↓→IS曲线越平坦

【β↑:意味支出乘数较大,从而当利率变动引起投资变动时,收入会以较大幅度变动】

【d↑:投资对利率的影响比较敏感】

IS曲线的移动

*

自发消费(α):α↑→

截距↑→IS右移

*

自发储蓄(-α):(-α)↑→截距↓→IS左移

*

自发投资(I0):I0↑→截距↑→IS右移

政府行为对IS曲线的影响:政府支出(g)增加或者减少△g时,IS曲线右移或左移△g

/(1-β);税收(t)增加或减少△t时,IS曲线左移或右移β

△t

/(1-β)。

从而,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为:

*

膨胀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开支和减税→IS曲线右移;

*

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开支和增税→IS曲线左移。

利率决定于货币的需求和供给

*

1.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利率由投资和储蓄决定

*

2.凯恩斯的观点:

*

货币需求(流动性偏好)↑→利率↑

*

货币供给(货币的数量)↑→利率↓

流动性偏好: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货币需求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

1)交易动机

目的:为了日常的交易活动

原因:收入和支出时间上的不同步

注:货币交易需求与收入同向变化。

2)货币的谨慎动机

目的:预防意外支出

原因: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

注:货币谨慎需求与收入同向变化。

*

以上两种需求之和称为广义的货币交易需求,并以L1表示;L1=kY

3)

货币的投机动机

目的:获得收益

原因:未来利率的不确定性

L2=L2(r)=-hr

分析:

*

假设财富以两种形式保存:货币和债券

*

债券:有收益,有风险

*

货币:无收益,风险低

*

债券价格=利息/市场利率

(无限期债券)

*

利率高→债券价格↓→购买债券→货币持有量↓

*

利率低→债券价格↑→抛售债券→货币持有量↑

*

利率极高→债券价格极低

→全部购买债券→货币持有量=0

*

利率极低→债券价格极高

→债券全部抛售→货币持有量→∞

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都会认为这时的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值不大可能在上升而只会跌落,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货币需求函数——公式:L=L1(y)+L2(r)=ky-hr

注:1)这里的货币总需求,是实际的货币需求;

2)

用M表示名义货币供给,m表示实际货币供给即:m=M/P或M=pm

名义货币需求函数:L=(ky-hr)p

1.货币供给

1)层次:

M1=M0+活期存款

M0=硬币+纸币

M2=M1+定期存款

M3=M2+货币近似物

注:下面讲的主要是指M1

2)货币供给曲线

m=m0

………外生变量

2.均衡

模型:假设收入不变

L=m

L=L1(Y)+L2(r)=ky-hr

均衡利率:

3.均衡变动

4.均衡利率的变动

LM曲线【公式:

LM曲线的推导:四图法

注意:1)LM曲线上任何一点均表示货币市场的均衡;

2)LM曲线线外任何一点均表示市场的失衡:

LM右下方的点:L>m

;LM左上方的点:L<m

LM曲线的斜率

K为定值时,h越大,即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越高,则k/h就越小,于是LM曲线越平缓

H为定值时,k越大,即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越高,则k/h就越大,LM曲线越陡峭

LM曲线的三个区域:

LM曲线的移动

1.因素分析

如果:L1=kY

L2=-hr

m=kY-hr

LM曲线:影响截距的主要因素是货币的供给m。

*

m↑→m=L1+L2右移→Y↑→LM右移

结论:1)

L1移动→LM反向移动;

L2移动→LM反向移动;

m变动→LM同向变动。

*

2)货币需求↑→LM左移;

货币供给↑→LM右移。

注:由于m=M/P,名义货币供给量和价格变动均可以通过影响实际货币供给量从而影响LM曲线。

2.几何推导

3.LM曲线右移的距离:

IS-LM分析:两个市场同时均衡

一、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1.模型

*

I=S

S=-a+(1-b)Y

I=e-dr

L=m

L=L1(Y)+L2(r)=kY-hr

∴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为

*

IS曲线:

*

LM曲线:

*

Ⅰ:

L

*

Ⅱ:

L>M,超额货币需求;i

*

Ⅲ:

L>M,超额货币需求;i>s有超额产品需求;

*

Ⅳ:

Ls有超额产品需求。

3.均衡的恢复

以Ⅲ区域A点为例

*

S<I,存在超额产品需求,导致Y上升,致使C向右移动。

*

L>M,存在超额货币需求,导致利率上升,致使C向上移动。

*

两方面的力量合起来,使C向右上方移动,运动至IS曲线,从而I=S;

*

这时L仍大于M,利率继续上升,最后C沿IS调整至E。

表现:IS曲线的移动;LM曲线的移动

1.图示:

IS曲线的移动

2.图示:

LM曲线的移动

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

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和投资。

*

消费由消费倾向和收入决定。

*

消费倾向比较稳定。

*

投资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投资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关系,与资本边际效率成正方向变动关系。

*

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与货币数量

*

资本边际效率由预期收益和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或者说重置资本决定。

代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数学模型:

*

储蓄函数:s=s(y)

*

投资函数:i=i(r)

*

产品市场均衡条件:s=i

s(y)

=i(r)

*

货币需求函数:L=L1+L2=L1(y)+L2(r)

*

货币供给函数:

*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m=L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第一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

第二节

财政政策效果

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如果LM越平坦,或者IS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

IS在凯恩斯陷阱中移动

IS垂直时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货币幻觉:货币幻觉即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

*

政府在多大程度上“挤占”私人支出,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

第一,支出乘数的大小:

KG

→挤出↑

*

第二,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k↑→挤出↑

*

第三,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h↑→挤出↓

*

第四,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d↑→挤出↑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效果

一、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二、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三、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

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

*

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化,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

*

货币政策作用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

*

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流动而收到影响。

第四节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

政策混合产出

利率

1)

膨胀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不确定

上升

2)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减少

不确定

3)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财政政策

不确定

下降

4)

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财政政策

增加

不确定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十七章

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

一、经济政策的含义:

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知道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1.充分就业。

2.物价稳定。

3.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1.充分就业

广义:各种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资源充分利用)

*

狭义:

凯恩斯:仅存在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

货币主义: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时

其他经济学家:空缺职位等于寻找工作的人数

注:充分就业并不是100%的劳动力全部就业

4)奥肯定律

*

GDP每增加3%,失业率下降大约1%。

*

国民收入和失业的这种关系称为奥肯定律。

*

注:1)这种关系并不严格;

2)说明失业的成本很高。

2.价格稳定

。[并不是价格水平的固定不变]

*

指价格水平的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

3.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并不是经济增长速度越快越好]

*

在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并不是顺差越大越好]

*

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

第二节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政策之一。

一般定义: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一、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

(一)财政支出

政府购买支出:有偿性

转移支付支出:无偿性

(二)财政收入

1.税收

*

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

分类:

*

根据课税对象:财产税、所得税和流转税。

*

按负税程度:累进税、比例税和累退税。

*

拉弗曲线

2.公债

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

*

中央政府的债务(国债)

*

地方政府的债务

*

短期公债(1年以内)

*

中期公债(1年至5年)

*

长期公债(5年以上)

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

1、自动稳定器

1)定义: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

特点:自动性

(1)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

(2)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

(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2)机制

政府税收:个人与公司所得税

萧条→个人与公司收入下降→符合纳税标准的主体自动减少、税率自动下降→政府税收自动下降→消费↑、投资↑→AD↑

*

政府转移支付:

*

萧条→失业人数↑→符合领取救济标准的人数↑→TR↑→DPI↑→C↑→AD↑

*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

萧条,农产品价格↓→政府收购→农场主收入↑→C、I↑

*

繁荣,农产品价格↑→政府抛售→农产品价格↓避免经济过热

2.酌情使用的财政政策

*

定义: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政策,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的水平。

*

内容:

经济衰退:扩张性财政政策

经济膨胀:紧缩性财政政策

三、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

1.预算:国家计划的支出和收入。

*

预算平衡:收入=支出

*

预算盈余:收入>支出

*

预算赤字:收入<支出

2.关于财政的观点

*

凯恩斯之前:平衡预算

*

平衡预算

周期平衡预算

*

凯恩斯:功能财政

为了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

四、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财政政策方向

1.预算赤字或盈余的原因

经济波动:经济繁荣→盈余↑或赤字↓

经济衰退→盈余↓或赤字↑

财政政策的变动:扩张性财政政策→盈余↓或赤字↑

紧缩性财政政策→盈余↑或赤字↓

结论:若使预算盈余或赤字成为衡量财政政策扩张还是紧缩的标准,就必须消除经济波动的影响。

2.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

定义:指既定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潜在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tY*-G-TR

*

实际预算盈余:

BS=tY-G-TR

其中,Y*:充分就业国民收入;Y:实际国民收入。

*

作用:

消除经济波动的影响;使政策制定者重视充分就业。

五、赤字与公债

1.赤字与公债的关系

——赤字:流量概念

公债:存量概念

2.弥补赤字的途径:

出售政府资产,借债,向中央银行借债→通货膨胀,向国内民众和国外借债→长期通货膨胀

3.关于债务的观点:无论内债外债均是公众的负担;仅有外债是公众的负担。

第三节  货币政策

一、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

1.银行的分类

*

中央银行:政府的银行,是宏观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

商业银行: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金融企业。

2.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负债业务:吸收存款

资产业务:放款和投资

中间业务:代理

3.中央银行职能: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

二、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

1.准备金

*

活期存款:可随时提取的银行存款。

*

准备金:为了应付客户取款而保留的存款。

*

准备金率:准备金与存款的比例。

*

法定准备金率:由中央银行规定的准备金率。

*

法定准备金:按照法定准备金率提取的准备金。

*

超额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

2.简单货币乘数

假定:法定准备金率为20%;银行不保留超额准备金;公众把现金全部存入银行。

中央银行发行100元货币→公众手中增加100元→将100元存入银行

存款:D

原始存款:R

法定准备金率:rd

3.复杂货币乘数

1)存在超额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Re

超额准备金率:

re=

Re

/D

注:市场利率↑→re↓→k↑

再贴现率↑→re

↑→k↓

2)存在现金漏出

非银行持有现金公众:Cu

现金存款比率:

rc=Cu/D

注:仅把活期存款当作货币供给

4.完整货币乘数

高能货币(H)=Cu+Rd+

Re

货币供给(M)=Cu+D

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使利息率降低,从而带动总需求的增长;

*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削减货币供给,利息率随之提高,以之来降低总需求水平。

(一)宏观货币政策的三个工具:

1.调整再贴现率

再贴现率↓→M↑

再贴现率↑→M↓

2.公开市场业务

购买债券→M↑

抛售债券→M↓

3.调整法定准备金率

法定准备金率↓→M↑

法定准备金率↑→M↓

(二)宏观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1.调整贴现率:被动

2.公开市场业务:最常用

优点:主动、灵活

3.调整法定准备金比率:剧烈

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

凯恩斯主义: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直接的干预;

*

新古典综合派:补充和发展凯恩斯经济学思想;

*

货币学派:强调货币政策对产出波动的影响,呼吁减少国家干预;

*

供给学派:强调“供给创造需求”,主张通过降低税率来刺激供给;

*

理性预期学派:强调“理性预期”对经济行为与经济政策的影响与作用。

第十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计算题。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节

失业的描述

失业率:指劳动大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失业率的波动反映了就业的波动情况。

二、失业的分类

摩擦性失业: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由于转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失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三、自然失业率和自然就业率

1.自然失业率: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同伙紧缩的状态。

表达式:

其中,N代表劳动力,U代表失业者人数,E代表就业者人数,从而U/N为失业率;l代表离职率,f代表就职率,则找到工作的人数是fU,失去工作的人数是lE。

2.自然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相对应的就业率,即充分就业量处以劳动力总量所得到的比率。

与自然失业率关系:

一个经济的自然失业率和自然就业率之和为100%。

第二节

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一、竞争性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一般情况

第三节

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

一、失业的影响

*

社会影响:威胁着作为社会单位和经济单位的家庭的稳定;

*

经济影响:以“机会成本”来理解。当失业率上升时,经济中本可由失业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就损失了,从产出核算的角度看,失业者的收入总损失等于生产的损失。

二、奥肯定律

内容: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换一种方式说,相对于潜在GDP,实际GDP每下降2个百分点,实际失业率就会比自然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

公式:

【y为实际产出,yf为潜在产出,u为实际失业率,u*为自然失业率,α为大于零的参数。】

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描述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要把握:是一般物价水平上涨。

*

是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上涨,是一种非稳定状态。

*

是以较高的幅度上涨。在美国,规定每年≥2.5%。

二、通货膨胀的衡量

*

描述通货膨胀的主要工具是通货膨胀率的变化。

*

通货膨胀率:

*

定义: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

公式:

【πt为t时期的通货膨胀率;Pt和Pt-1分别为t时期和(t-1)时期的价格水平。】

三、通货膨胀的分类

*

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进行分类:

*

第一,温和的通货膨胀,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

*

第二,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在10%以上和100%以内。

*

第三,超级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

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类

*

第一,平衡的通货膨胀,即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

*

第二,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即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

按照人们的预料程度加以区分

*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

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第五节

通货膨胀的原因

有关通货膨胀原因的三个方面:

*

货币数量论的解释,强调货币在通货膨胀过程中的重要性;

*

利用总需求与总供给解释,包括从需求的角度和供给的角度的解释;

*

从经济结构因素变动的角度来说明。

一、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

*

源于货币数量论

基本思想:每一次通货膨胀背后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过多的钞票追逐过少的商品”。

通货膨胀的来源: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货币增长;产量增长

结论:货币供给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

二、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

定义: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

总需求曲线不同区域的影响

*

凯恩斯区域内,总需求增加,不会导致价格上涨,此时资源充足。

*

中间区域,总需求增加后,价格逐渐上涨,是由于劳动、资本等的不足,导致成本提高。即供给瓶颈。该区域的通货膨胀被称为瓶颈式通货膨胀。

*

古典区域,已经充分就业。总需求继续增加,只会导致价格的上涨,收入不变。

三、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

定义: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分类:

*

工资推动型:最主要。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中,强大的工会组织、工资刚性等原因,造成工资过高,工资增长率超过生产增长率,导致成本过高。

*

工资-价格螺旋: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进一步导致了工资提高。

*

利润推动型:由于垄断或寡头控制,牟取高额利润导致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中,少数大企业可以操纵商品价格,定价很高,价格上涨超过成本上涨的速度。

四、结构性通货膨胀

定义: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从生产率提高的速度看,一些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快,另一些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慢;从经济发展的过程看,一些部门正在迅速发展,另一些部门渐趋衰落;从同世界市场的关系看,一些部门(开放部门)同世界市场的联系十分紧密,另一些部门(非开放部门)同世界市场没有密切联系

通货膨胀出现的原因:【以生产率提高快慢不同的两个部门来说明】

由于生产率提高的快慢不同,两个部门的工资增长的快慢也应当有所区别。但是,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要求工资增长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看齐,结果使全社会工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率增长速度,因而引起通货膨胀。

五、通货膨胀的持续

1.预期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出现以后,公众产生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并采取相应行动(例如要求涨工资并且将通货膨胀率写进合同)来对付,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持续和加剧。它强调现在对未来的影响。

2.惯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出现以后,由于惯性而不易制止,从而使通货膨胀持续。它强调过去对现在的影响。又称“通货膨胀螺旋”。

*

过程:总需求上升的冲击→总需求曲线右移→超额需求、价格上升→工人要求涨工资→工资提高、总供给曲线左移、消费扩大→价格上升、需求进一步增加→价格继续上升、另一轮工资上涨→噩梦持续

通货膨胀螺旋

第六节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

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收入固定且落后于上升的物价水平,使其实际收入因通货膨胀而减少;

*

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随着价格上涨,存款的实际价值或购买力会降低;

*

通货膨胀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二战以来,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从居民户手中把大量再分配的财富带到公共经济部门。

二、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

随着通货膨胀出现,产出增加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刺激,促进了产出水平的提高。

*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引致失业,由通货膨胀引起产出和就业的下降。

*

超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导致经济崩溃

*

通货膨胀预期产生过度的消费购买,减少储蓄和投资,从而经济增长率下降;

*

工资提高使企业增加生产和扩大就业的积极性逐渐丧失;

*

通胀前期企业存货的增加使得后来被迫减少,生产收缩;

*

恶性通货膨胀的出现使经济情况更为糟糕。

第七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一、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

1.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系中,画出的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ª¡ª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为负数。

2.新古典综合派对曲线的改造:

*

改造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

通货膨胀率=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生产增长率

若劳动生产的增长率为零,则通货膨胀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一致;

*

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越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

3.简单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

π=-ε(u-u*)

【参数ε衡量价格对于失业率的反应程度】

二、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一种“替换关系”,即用一定的通货膨胀率的增加来换取一定的失业率的减少,或者,用后者的增加来减少前者。

*

政策方法:

*

一个经济社会先确定一个社会临界点,由此确定一个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组合区域。

*

如果实际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组合在组合区域内,则社会的决策者不用采取调节行动,如在区域之外,则可根据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关系进行调节。

三、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

弗里德曼指出菲利普斯曲线分析忽略了工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越高,名义工资增加越快。

*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

现代菲利普斯曲线(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注意:

*

当实际通货膨胀等于预期通货膨胀时,失业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这意味着,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在预期通货膨胀水平上与自然失业率相交;

*

自然失业率可以定义为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

*

政策含义:

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时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换句话说,调节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是有效的。

四、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垂直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直线。

在长期中,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并不存在替换关系。

工人不断调整预期,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的迟早会一致,这时工人指挥要求改变名义工资,以使实际工资不变,从而较高的通货膨胀就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

*

政策含义:从长期来看,政府运用扩张性政策不但不能降低失业率,还会使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

新古典增长模型

——稳态:

乘数-加速数模型

END

下载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PPT课件当代西方经济学概论期末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PPT课件当代西方经济学概论期末复习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宏观经济学》重点(高鸿业版)

    第十二章1.宏观经济学特点,微观与宏观的区别?研究对象:总体行为;研究方法:总量分析;解决问题:资源充分利用;核心理论:收入决定.基本假设:存在市场失灵,且政府有干预能力.区别:(1)研究对象......

    2016西方经济学复习题

    2016级经济学专业《西方经济学》复习题 (参考答案版)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垄断竞争市场?它有哪些特点?试析垄断竞争的优劣? 答:(1)垄断竞争市场是指一种既有垄断又有竞争,既不是完全......

    西方经济学复习题

    《西方经济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是人类社会所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三个问题称为 问题。 2、需求的变动引起均......

    西方经济学复习题

    西方经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二、稀缺性 供给 均衡价格 需求价格弹性边际效用消费者均衡恩格尔系数 公共物品 市场失灵 外部影响 完全竞争 完全垄断 垄断竞争边际消费倾......

    西方经济学复习题(定稿)

    西方经济学复习题 一、判断对错题 1.根据西方经济学,机器是资本,但资本不一定是机器。 2.没有稀缺问题,就没有经济学。 3.预算线上的各点说明每种商品的组合是相同的。 4.垄断对社......

    西方经济学复习题

    一、选择题: 1、经济学中所说的“资源的稀缺性”是指( B.) A.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 B.相对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资源必须保留给下一代 D.世界上的资源最终将由于......

    西方经济学复习题2012

    二、问答题 1、试用一个框架图简要说明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框架和核心思想 图2—9 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循环流动图 解答:要点如下: 关于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框架。......

    西方经济学复习题

    选择题 1.以下几种情况中,哪些是需求规律的例外( ) A.某商品价格上升,另一商品需求量也上升 B.某商品价格上升,其需求量也上升 C.消费者收入增加,对某商品的需求增加 D.消费者偏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