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老师》说课稿
《我的老师》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的老师》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的老师》说课稿1说教材
《我最好的老师》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是美国作家大卫.欧文回忆自己少年时代学习生活时写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课文具体描写了怀特森老师一次出乎意料的教学过程。第一天上课,怀特森老师给我们讲授“猫猬兽”这种动物,我们根据课堂笔记做的随堂测验竟然都得了零分,原来怀特森老师讲的关于猫猬兽的一切都是编造的,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具有怀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能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
说学情:
学生进入小学阶段最后半年的学习,已经基本具备了识字能力,识字方面已经不需要老师做太多指导,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也是六年级学生急需要培养的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说学习目标
1、正确读记“编造、破绽、强调、教训、驳倒、论证、权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说学习重难点
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说教法、学法
1、在这堂课上主要探究老师的“个性”和“最好”。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读找体会重点词句,转换句式,拓展写话,接受和建立新的价值观。
2、运用感性手段引导学生体会抽象的科学精神,比如:用感情朗读还原当时情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验与想象,在情境中感悟。
说学习流程
经历了这么多老师,你心目中的好老师具备什么特点?(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出课题。)
这节课让我们去认识一位最好的老师,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找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有目标可依。)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画出课文中的好词(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处理文中的生词)。
2、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让学生谈出自己的学习发现。)
1、作者用哪些事实说明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
2、老师在读这篇课文时,也不禁被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折服,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3、怀特森先生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划、议)
4、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汇报(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自学、小组交流、汇报等形式来解决课文重点。)
1、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你知道哪些事例?(二年级学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四年级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敢于挑战权威的伽利略等。)(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让学生通过回忆更深刻的理解文中重点句子)
2、结合本单元前三篇课文,谈一谈你对科学精神又有了哪些认识?(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孩子们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1、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学生自由畅谈。(设计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阅读《嗅苹果》,读后交流自己的体会。
嗅苹果
学生们向苏格拉底请教:怎样才能坚持真理?
笑容可掬的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随后取出一个苹果。他用手指捏着,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气味儿?”
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香味!”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从讲台走到学生们中间,让每一个学生再嗅一嗅苹果的气味。
经过三次“嗅一嗅”之后,除一个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起了手,都说闻到了苹果的香味。
那位没举手的学生环顾周围看了看,觉得一定是自己错了,于是也随波逐流地赶紧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主要是再次引导学生明白怎样坚持真理。)
3、选下面的一个题目写一写。
《我看怀特森先生》 《由<我最好的老师>所想到的》
《假如我是怀特森先生的学生》 《怎样看待书本和权威》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仿照本文的写法学习作文)
说教学建议:
1、这篇课文的语言浅显流畅,富有情趣,初读课文可以采用自由读,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课文中的一些新词的意思,可以结合课文研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2、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研读课文按照两种不同的思路展开。一种是抓住“人”展开。核心问题是“为什么说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最好的老师?”可以分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次是了解怀特森老师的特点,“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可以在课文里找一找哪些描写表现了这个特点;第二层次是了解怀特森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的真正用意,可以让学生读读怀特森老师的话,找出关键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比如,“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不要让自己的脑子睡大觉,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立刻指出来”;第三个层次是读懂“我”对怀特森老师的赞扬,体会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的重要。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描写“我”和同学行为、心理变化的句子,体会“我”和同学对怀特森老师从不理解到接纳到感激赞扬的变化过程。
另一种研读的思路是抓住“事”展开。也可以分三个层次推进。第一层次是“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自己去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件事,教学时要突出这件事的矛盾和令人费解之处,可以让学生质疑:“怀特森老师为什么要向学生讲授错误的信息呢?”;第二层次是“这件事说明了什么”,可以从怀特森老师的解释中初步了解这件事的意义,还可以通过设身处地的体验和想象,认识到独立思考和怀疑精神的重要;第三层次是“这件事对‘我’和‘我’的同学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课文,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促进了学习”“终身受用”“明白了一个个道理”。
3、要把课文放到本组教材的整体中去考虑,本组课文是围绕“科学精神”编排的,因此研读课文的方向不能仅仅停留在赞扬怀特森先生是一个好老师,而是要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4、课文蕴含的科学精神是比较抽象的,教学中要多运用感性化的教学手段。比如,课文中一些富有情趣的描写,可以通过设身处地的体验和想象,用有感情的朗读来还原当时的情境,在情境中体会、感悟;课文的结尾很有特点,“我立刻看着那位朋友的眼睛,并告诉他:‘不,你的看法错了。’”可以让学生想象当时“我”的眼神和说话的语气,尝试朗读,体会我对怀特森老师的赞扬和对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的认同。
《我的老师》说课稿2一、说教材
《我最好的老师》是六年级下学期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是美国作家大卫、欧文回忆自己少年时代学习生活时写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课文具体描写了怀特森老师一次出乎意料的教学过程。第一天上课,怀特森老师给我们讲授“猫猬兽”这种动物,我们根据课堂笔记做的随堂测验竟然都得了零分,原来怀特森老师讲的关于猫猬兽的一切都是编造的,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具有怀疑的能力。
这篇课文的结构清晰简洁,详细具体地描写了一堂科学课的经过,概括简略地描写了此后的科学课成了一种“冒险”,最后描写了“我”对怀特森先生的感激和赞扬。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能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编造、破绽、强调、教训、驳倒、论证、权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三、说教学方法
1、在这堂课上主要探究老师的“个性”和“最好”。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读找体会重点词句,转换句式,拓展写话,接受和建立新的价值观。
2、运用感性手段引导学生体会抽象的科学精神,比如:用感情朗读还原当时情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验与想象,在情境中感悟。
四、说教学流程
课前,我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入题,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呢?”,将学生带进课文。
接下去是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第二板块是探究人物的个性
在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以后,我通过朋友对怀特森先生的评价引导学生就“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展开了重点内容的突破。在学生感受考试结果的出人意料后,我顺势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如果你是怀特森老师的学生,面对这刺眼的叉叉,刺眼的零分,你会怎么想?听了怀特森先生的解释后,你的心情如何?在学生忿忿然时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产生内心真实呐喊:算哪门子老师?然后及时转换角色:“怀特森先生怎么做的?在我们这个群情激愤的教室里,请怀特森老师献身。”学生进入怀特森先生的角色,义正词严却又语重心长地侃侃而谈,把本是半直接引用,半间接引用的怀特森先生的一番话条理清楚地表达了出来。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对怀特森先生的做法进行理性分析与判断,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内化为一种学习态度。然后让学生说说听了老师的解释后怎么想的?
第三个板块是探究“最好”
以“怀特森先生用这么一种出人意料的举动,独具匠心的教学方法,给了学生怎样的影响呢?”这个问题导入6。
《我的老师》说课稿3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科版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课文记述了世界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尊敬老师的一件事。通过阅读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接受一次深刻的传统美德教育,在思想道德上接受净化和洗礼。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居里夫人成为世界著名科学家以后,仍然热爱、尊敬自己的老师的优秀品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写12个生字,认识11个生字。了解“抚摸、慈祥、尊敬”等词语的意思。
三、教学难、重点:
1、感受和理解世界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热爱、尊敬老师的精神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
2、生字卡片;
3、课前学生、教师收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和尊敬老师的故事。
五、教学时间:
本课计划两课时,本课时是第一课时。
六、教法:
1、导入。教师直接导入新课,出示课题,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初读并检查生字。学生按老师要求自由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扫除阅读障碍,从音、形、词、义方面解决生字。指名读、同桌检查读纠正读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精讲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学生收集交流资料了解居里夫人的生平事迹,理解居里夫人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通过引导理解居里夫人表情、动作和语言描写的句子及侧面人物的描写的语句,表现居里夫人尊敬老师的优良品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拓展升华总结。通过本课阅读使学生明白居里夫人在成为世界著名科学家以后,仍然热爱、尊敬自己的老师的优良品质。收集、交流有关尊敬老师的故事。并引导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尊敬老师、热爱老师,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在阅读实践中接受一次深刻的传统美德教育,在思想道德上接受净化和洗礼。
七、学法:
1、学生同桌、小组互相交流、检查,将“兵教兵、兵兵互学、互查”引入课堂教学当中,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效率。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和尊敬老师的故事,课堂交流学习,拓展学生知识面,并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八、创新:
1、将“兵教兵、兵兵互学、互查”引入课堂教学当中,使学生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对自己的教学是一个挑战与创新。
2、将课桌摆放成“圆桌会议式”,首先源自于家长会时与家长交流,有些孩子在课堂中回答问题的机会少。其次,会后学生喜欢这种形式的课桌摆放,改变教学形式,对学生也很有新鲜感,用学生话说就是“非常的亲切、自然”,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近了。当天上课时,也让我深感愧疚,确实有部分孩子回答问题的机会少,也许被我们老师忽视了。这种摆放形式也有其不利的地方,如学生看黑板有所不便、组织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但本次教学用此种课桌摆放形式,并不是标新立异,只是一种自己教学形式的尝试和对我们教师平时教学的一种反思。
《我的老师》说课稿4一、说教材
《我的老师》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下的最后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儿童时代在老师身边的七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揭示了蔡老师美好的心灵。作者是用童心会议往事的,叙事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使得那些普普通通的小事十分生动、感人。
作者回忆了七件小事:蔡老师假装发怒;教我们跳舞;让我们观察蜜蜂;教我们读诗;对老师的依恋;老师正确处理“我”与同学们的纠纷;梦中寻师。这七件小事的顺序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从学习到生活,全面展现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更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爱。这七件小事,前五件略写,后两件想写。这样安排不但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而且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这篇课文共13个自然段,作者是循着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这条感情线索来抒写的。开头、结尾简洁明快又蕴含深情。用“最使我难忘的,使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开头,立即进入会议。用“可惜我在原校没上完初小,就转到县立五小上学去了。从此,我就和蔡老师分别了”全结尾,充满了惋惜依恋之情。开头、结尾不仅从内容上呼应,而且使爱老师的感情贯穿全文。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师生间深厚的情意。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结合课文重点体会如何围绕中心从日常生活的平凡小事中选择材料,并按一定的顺序组织材料。
2、不同句式的不同表达效果。贬义词褒用,如“狡猾”。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的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先学后教的原则,制定了“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写一写、议一议”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中,指导学生多朗读,运用齐读,精读、默读、浏览等阅读方法,让学生与课文进行多次接触,心灵融入浓浓的亲师之中,感悟那深挚的师生之情。
三、课时安排
学习本课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指导朗读,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概内容。学生质疑探究。第二课时:了解课文写的蔡老师的七件事情,重点学习后两件事,突出我对蔡老师的思念之情。两个课时的内容可以穿插进行,具体操作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
本说课稿是这篇文章的第二课时。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检查预习。
1、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魏巍的散文《我的老师》,去感受文中那浓浓的师生情。
2、本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下几项学习任务(示标)。
二、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一)
1、浏览课文,思考:蔡老师在“我”的记忆里总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学生汇报2分钟完成)
2、读一读——仔细阅读课文。
想一想——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画一画——画出这样的语句,品读,再旁边写批注(即自己的感受)。
3、4分钟后小组交流。
先学:(1)学生自学,教师相机巡视指导。组内交流。
(2)检测。
后教:指导有感情朗读。
自学指导(二)
1、浏览课文,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学生汇报2分钟完成)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读一读——仔细阅读课文。
想一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画一画——画出这样的语句,品读,再旁边写批注(即自己的感受)。
3、4分钟后小组交流。
先学:(1)学生自学,教师相机巡视指导。组内交流。(2)检测。
后教:指导有感情朗读。
自学指导(三)
1、结合课后的阅读与思考,读一读,想一想,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清楚,做上记号。
2、2分钟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还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
先学:(1)学生自学,教师相机巡视指导。组内交流。
(2)检测。
后教:教师点拨,指导朗读。
自学指导(四)
1、浏览课文,想一想:这七件事作者是平均用力吗?那些详写,那些略写?标在书中。(2分钟)
2、再想一想: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2分钟)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总结
三、当堂训练
文中的老师是一位()的老师
文中的“我”是一个()的孩子
四、小结
《我的老师》说课稿5一、说教材
《我最好的老师》是六年级下学期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是美国作家大卫.欧文回忆自己少年时代学习生活时写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课文具体描写了怀特森老师一次出乎意料的教学过程。第一天上课,怀特森老师给我们讲授“猫猬兽”这种动物,我们根据课堂笔记做的随堂测验竟然都得了零分,原来怀特森老师讲的关于猫猬兽的一切都是编造的,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具有怀疑的能力。
这篇课文的结构清晰简洁,详细具体地描写了一堂科学课的经过,概括简略地描写了此后的科学课成了一种“冒险”,最后描写了“我”对怀特森先生的感激和赞扬。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能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一个人
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3、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方法
1.在这堂课上主要探究老师的“个性”和“最好”。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并结合学校提出的八字特点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重点词句,在体会中感悟作者情感,接受和建立新的价值观。
2.运用感性手段引导学生体会抽象的科学精神,比如:用感情朗读还原当时情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验与想象,在情境中感悟。
四、说教学流程
课前,我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入题,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呢?”,将学生带进课文。接着我就从情感冲突入手解读这篇文章,抓住“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对冲突充分激活文本。再从学生角度去推想,怀特森先生开始时种种不可理喻,应该不难理解,因为这和他们原有的价值观是一致的。而要感受到“这样的老师是我最好的老师”则需要完全了解他的用意。在这两大板块之后,怀特森先生教给我们怀疑主义已经深深植入了我们的心田,我又想到应该增加一个拓展设计,我让学生重新设计课堂,让质疑充满这一崭新的课堂。又通过想象,我对朋友说了什么话,来检验学生对怀特森用意的理解,提升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这个拓展训练,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载体,事实上也是学生们对怀疑主义这一价值观是否真实有效建立的一个检验和展示。从这个意义上说,拓的是课文的意蕴,展的是课文的内涵。
《我的老师》说课稿6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所在地位、特点和作用
本文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在此之前我们已学了三篇关于老师的文章,但此文却不同与前几篇,它所描述的不是一个普通的教师完成对一个普通儿童启蒙、开化过程,而是一个特教人员运用独特的教育方法,取得了特殊教育成就的一个典型范例。可以说是“一曲人性的颂歌”。海伦坚忍不拔的意志,莎利文崇高的献身精神都会给读者以深深地震撼,侧面表现人物的写法、细腻的心理描写同样起了典范作用,都会给学生以启迪。
(二)本课教学目标的确立
1、知识目标:
把握文中的生疏的词语,掌握记叙文中先叙后议的好处,体会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领悟用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从课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能进行对比阅读。
3、德育目标:学习安妮莎利文崇高的献身精神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及学习海伦·凯勒发愤图强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4、创新目标: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的确立
重点:先叙后议的作用;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
与魏巍的《我的老师》对比分析
难点:学生与海伦·凯勒及莎利文的换位思考。
二、教法、学法分析
(一)学情分析:
(二)教法设计:
1、教学方法:
以自读讨论为主,结合设疑提问法,对比分析法。
2、总体构想:采取“总体----局部----总体”的方法,先通览全篇,了解概貌(包括内容与形式),再深入局部(细部),仔细揣摩,最后又回到全文,综合理解与消化篇中精华。
(三)学法指导:因为本文作者的身份很特殊,因而开始以模仿游戏的形式与角色换位思考,并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接着教师提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彩速读,再精读片继的方法,边看边想,边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新闻记者时注意力的集中。再讨论两篇同名文章的异同时,鼓励学生大脑发言,让生自己分析归纳和总结,教师只起适当点拔的作用。(四)教具的选择
运用POEWERPOINT显示作者简介及教学目标并显示板书设计,使复杂的内容简约化,便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导----读----悟----赏----结的模式。
1、导(激情引趣): “‘假如给我三天的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亲爱的老师。’这个盲童是谁?她对老师的感情为何如此强烈, ”以此引出海伦和莎利文。此时用多媒体展示作者简介。
我们可能对海伦的不平凡感到震惊,那么莎利文是怎样帮助海伦由残疾人成为一个伟人的。
学生做模仿游戏,切身体会角色的感受,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读: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及问题,生带着问题读文。
(1)莎利文教海伦哪些知识,用的是什么方法。
(2)和魏巍的《我的老师》有何异同。
3、悟:同学们先思考再分组讨论,再选代表表述本组的观点与大家交流。教师此时只是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稍微地点拨。(解决教学重点)
4、赏:让同学们根据作者所描写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莎利文老师的形象。
5、结:让学生总结一这节课自己的收获(从情感,写作借鉴,创新意识等方面入手)并总结常见的写教师的方法。
补充说明:时间安排
导:5分钟
读:5分钟
悟:25分钟
赏:5分钟
结:5分钟
《我的老师》说课稿7一、说教材
《我的老师》这篇课文是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写人为主,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写作典范,体现了第二学段到第三学段的过渡,既是对学生学习简短篇章的提高,又是为以后学习长篇文章打下基础。课文选自著名的作家苏叔阳的《理想的风筝》。课文由春天的风筝引出对小学历史老师的回忆,从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的情景来刻画了一个热爱生活的幽默乐观敬业的老师形象,表达了我对老师的深深的敬佩之情。本文是一篇很好的身残志坚的教育文章。整篇文章充满激情,文笔优美。正印证了作家本人说的“作家要有能点燃别人心灵的激情之火。”正是他的文章也点燃我们学习的激情之火。
根据新课标对第三学段的阅读和习作要求,品读文章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运用于习作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情——有一定的阅读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我制定了以下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词,并随文理解。
2、通过品读探究重点段落,感受老师的人格魅力,激发我们对老师的敬佩。
3、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和写作的顺序,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并进行片段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老师的人格魅力和作者情感。
2、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进行片段练习。
二、说教学方法:
课文本身激情飞扬和文采优美,那么演绎激情与心灵碰撞将成为本课堂的主旋律。
1、激情品读法:情发自心,只有心灵产生火花才有感情流露,阅读是情感的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
2、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结合法。语文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探究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自主探究是合作探究的基础,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也体现学生的合作性,也演绎了学习的激情。
3、角色体验法:只有真实的体验得到的感情才是最真切的,通过角色互换体验,让学生实现真正和文本对话,和人物对话,和作者对话。
4、片段训练法:语文的工具性就是要通过阅读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安排片段训练,正是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学以致用。
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恰如其分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激情,和学生一起演绎作者的激情。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上节课我们从课堂上认识了一位残疾的历史老师刘老师,他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这问题的设置目的是复习上节课感受的刘老师的形象。学生通过回答朗读,温故而知新,为本节课堂做感情铺垫。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上课 幽默 乐观 敬业
2、回忆上节课感悟老师形象的方法,并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归纳为:
抓住重点词句激情品读
角色互换体验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总结归纳方法是理论知识的提高。
3、“这样一个残疾的老师,他却演绎了生命的激情。今天我们将和同学们再次走进他的心灵,却探询老师内心世界。让我们再次读课题——我的老师”。
我用充满激情的导入将学生带进文本,这样的设计既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对老师在外貌上有个初步的印象,为后面品读课文打下感情基础。而且还检查了旧知识的掌握程度,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的学情而可以作出适当的调整。
(二)品读课文,感受老师形象
1、同学们,看春天来了,引读课文描写春天的语段(用课件展示:北方的冬季漫长而又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
在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感受引出刘老师放风筝的部分。
朗读优美文段是对语言的积累,也是享受祖国文字的优美,使语文真正姓“语”。
2、“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放风筝的部分。说说你心中的刘老师是什么样?“
这是引领整堂课的线索,我牢牢抓住这条线索,带动学生去品读,去感悟文章内容,和刘老师一起放风筝,和作者一起走进课堂,真正实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把书读厚,读透。
A、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运用学过的批读课文的方法,把你独特的感受批注在课文中。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初步掌握课文内容,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也体现语文新课标的要求阅读要有自己的感受的目标,也体现阅读的层次性。
B、同桌交流,感受老师形象。
这一环节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训练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感受老师的形象。
C、合作探究,感悟老师人格魅力。
(1)、根据学生的交流我适当地课件出示描写老师放风筝的句子。学生找到一处,就品读一处。采用角色体验和激情品读的方法来解读文本。
举例:根据学生回答,我课件出示:
“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绳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A、首先说说自己感受到什么?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
B、你是刘老师,你跑起来很困难,干嘛不让你的学生帮你放好,自己拿着就行了?
你是刘老师,你望着自由翱翔的风筝,你笑什么呢?
你是刘老师,你的腿脚不灵活,干嘛做这么多的风筝?
此时此刻作为刘老师的学生的你,就看着奔跑着的,腿脚不方便的的放风筝的刘老师,你会想什么?
你是刘老师的学生,你就站在刘老师身边,望着把风筝放上天空的刘老师那得意和满足的笑容,你又会想些什么?
通过对不同学生的角色体验的追问,是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那坚强、活泼对生活的热爱。也体会到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敬意。
C、最后把自己的感受送进文字中去读。
这样一步步真实的体验,走进老师的心里,学生感受既真切又强烈。真正体现了语文阅读对个性感悟的要求,对独特感受的诊视。
(2)、讨论升华感情
A、课件展示:最后一段话
理解“淳朴的爱与追求”是什么?说
B、你觉得作为一个少年自己应该怎么做??
有了前面的情感积淀,学
生有感而发,而且是一发不可收拾,滔滔不绝,也体现了语文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自然就会联想到自己的思想行为。这种设计也体现了语文的思想性,教育性。
(四)揣摩文章表达方法,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一定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我们不能只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本文是一篇很典型的写人的文章,本组的写作训练点也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因此揣摩表达方法,并运用习作,是事半功倍。
1、根据板书回顾课文,想想是怎么来描绘刘老师的形象?
学生找到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老师板书),并朗读体会。
通过典型的事例
2、本文的协作顺序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呢?回顾课文,从全局来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学会倒叙。
3、片段训练,拓展延伸。
学到这里,学生的情感积淀和写作方法的积淀后,我也激情的引导:“我们的老师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生命演绎着生活的激情。孩子们,你心目中的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想告诉我们吗?选取一个片段,来说说,让我们也从你的语言从你的文字来感悟老师的魅力吧。”根据学情,可以采取思考后说一段,时间允许就写一段,还可以交流,如果时间不够就可以作为课外的小练习,为这组的习作打基础。
4、展示欣赏作品。
四、说板书:
上课 敬业 乐观
我的老师 敬佩
放风筝 热爱生活
好的板书是课文浓缩的精华,使人一眼就明白文章的主题和这内容。我的板书从三个方面概括老师的形象,一目了然。
五、说作业设计:
1、写片段《我的老师》
2、读苏叔阳的《理想的风筝》
3、魏巍的《我的老师》
4、读“跪着教书36年的老师”的故事。
作业是课堂的延伸。作业体现的是科学性,人文性。写片段是教学生能把写作方法迁移,读《理想的风筝》是更多了解作者,读魏巍的《我的老师》是为了比较阅读,读“跪着教书36年的老师”的故事,是为了 感受更多优秀老师的人格魅力。这样的设计是体现了窦桂梅老师的提倡的“主题教学”思想。
《我的老师》说课稿8《我的老师》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魏巍回忆了儿童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几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和感激之情,揭示了蔡老师美好的心灵。作者是用童心来回忆往事的,叙述了几件普普通通的小事,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生动、感人,完全符合刚刚踏出儿童年龄的七年级学生对往事回忆时的心理和感情尺度。此文与《再塑生命的人》、《我的早年生活》、《王几何》、《<论语>十二章》构成相应系列,切合本单元“青少年学习生活”的主题。尤其是此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将此文放置于本单元之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生活的感受和思考。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为体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这一特点,我把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方法,学习详略得当组织材料的写法。2、能力目标:品味本文的语言风格,学习用朴实、细腻、感人的语言传递纯真美好的感情。3、情感目标:培养热爱教师、尊敬教师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概括主要内容,理清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品味传神、细腻的描写,体会浓浓的师生感情。
我校地处偏远农村,生源来自附近十几个村庄及外来打工者家庭,较城区而言,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较弱,阅读量较少。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更多的习练。学生刚从小学来到初中,升了学段,换了学校,新鲜、好奇之余,又会对小学时候的老师产生依恋、思念之情。这时候,适时地学习《我的老师》一课,会令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的热爱自己的老师,热爱眼下的生活,珍惜光阴,努力学习。
1、先学后教,课前,让学生进行比较充分的预习,这样一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默读,配合单元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默读能力。
3、朗读,情动于中,发乎于声,朗读,更好地走进文本,贴近作者的内心。
4、讨论分析,思维碰撞、磨合、吸纳,是合作学习、班级上课的优势。
第一课时
师:我国有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如果我问9月10日是什么节,大家马上会说是教师节;如果我问20xx年的9月10日是第几个教师节,大家马上会说是第30个教师节;如果我再问人们常常把教师比喻作什么,相信大家也能答出来——
生:园丁、春蚕、蜡烛、一桶水、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师:这些美丽的比喻,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人们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这些比喻中,我最喜欢的是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境界很高,一般的教师难以企及,可是,细化到一个人,有时候,他的一生中或许就有这么一位老师影响着他鼓舞着他温暖着他,成为他记忆中的珍宝。著名作家魏巍就遇上了这样一位好老师,他的老师蔡芸芝先生对他心灵的影响是多么地美好而深远,二十多年后,他提笔写下了《我的老师》。让我们走进文本,身同感受其中浓浓的师生情。(板书课题:我的老师 魏巍)
师:课前大家已经下过功夫,你的功夫深不深,我用习题量一量。(屏示习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选词填空 3、文学常识 作家魏巍的代表作)
师:作者魏巍自己说,在动笔之前,我确实回到我的童年,或者说沉入到我的童年世界,对那时的童年世界作了一番遨游。这样,童年时遇到的几个老师,便浮现在我的眼前,尤其是那位蔡老师,又重新激动着我的感情。我们可以想见,作者一定会想起许许多多师生朝夕相处时发生的事情,那么流诸笔端的有哪些事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文本,待会儿交流,开始。如何默读呢?请看课本P28页,单元提示语第二段,第一句话,请大家读一读这句话(生读)请同学们开始走进文本,默读课文(生默读后交流)
生(预设):蔡老师上课时假装打我。
师:你用一句完整的话来概括,很好,老师在板书的时候择要而记,我用四个字来记:假打真爱(板书,下同)
生:蔡老师教我们跳舞。(板书:扮女跳舞)蔡老师教我们观察蜜蜂。(观察蜜蜂)蔡老师教我们读诗。(教生读诗)我们学习模仿蔡老师写字。(模仿写字)蔡老师解决学生的小纠纷。(排解纠纷)我梦里去寻找蔡老师。(梦里寻师)
师:我有一个疑问:作者肯定想起了很多事,为什么就写下这些事儿呢?这其中肯定有一条线把它们串起来的。那么,是一条什么样的线呢?
生:感情线。这些事情都能表明师生间浓浓的感情。
师:有没有隐约其间的关键词或关键句表明作者感情的变化?
生(预设):“最使我难忘的……”“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多么依恋……”“想念我的蔡老师……”(师板书:回忆——依恋——思念)
师:作者以感情为线索,写了这样七件事,这七件事的顺序有讲究吗?
生:由课内到课外,由校内到校外,由平时到假期,师生感情层层加深。
师:老师觉得,作者写的这些内容,是随着对蔡老师的深切回忆自然地流泻出来的,字里行间处处饱含着对蔡老师的依恋之情。想要悉心领会其中深情,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高声朗读。情动于中,发乎于声,让我们尽情地读一读吧,读出依恋,读出思念,读出对老师崇高的敬意!等大家有了自己深深的体会后,我们再一起来交流学习。(生读,读后交流)
生(预设):1、开头直抒胸臆:“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难忘”一词,先声夺人,直奔主题,令人印象深刻。
2、嘴角有一块榆钱大黑痣,按说也不美,可作者说蔡老师温柔又美丽,让我想起一句话:人因可爱而美丽,不是因美丽才可爱,孩子们爱蔡老师,爱蔡老师的一切,包括她的外貌。
3、假打真爱这个细节,很能体现出浓浓师生情。“仅仅有一次”、“好像”、“轻轻”可以感觉到蔡老师富有爱心,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只因为心里装着的是宽厚和慈爱。“我用石板一迎”、“大家笑了”、“她也笑了”,形象地写出师生之间友善、亲切、融洽。
4、当我读到“教我们跳舞”时,我就会想像出当时蔡老师和小朋友们唱啊跳啊的情景,那是多么美丽的一幅师生快乐图啊!
5、蔡老师教的诗几十年后还能背,是因为蔡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老师教的,都不会忘记。
6、“我”受小“反对派”们侮辱时,蔡老师援助我,还劝慰我,甚至郑重其事地给我写了一封信,蔡老师真是无微不至地呵护着一颗小小的童心啊!
7、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蔡老师旁边,喜爱、依恋之情无须用语言来表达。此时无声胜有声,蔡老师是幸福的,“我”也是幸福的。
8、梦中寻师,可谓是这篇的最高潮,母亲一“拉”一“劝”,更显出当时我的神游程度之深。夜有所梦,是因为日有所思,我们可以想到,白天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地想念蔡老师啊!
9、作者对蔡老师的赞美不光体现在叙事中,有时候情不能自己,直接用抒情的方式来表达:“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仿佛非直抒胸臆无以表达对蔡老师的感激之情。
10、“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 使用第二人称,更便于直接抒情。这里的“我”,是写时已经几十年后的我,是前面的记忆唤醒了“我”对蔡老师的强烈的思念,一个“你”字,把作者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充分表达出来。
师:教学无小事,就在这一件件看似琐碎的事件里,我们能感受到一个在学生眼里伟大的教师形象,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啊?
生:温柔、美丽、慈溪、公正、伟大。
师:蔡老师真好!作者魏巍真幸福!老师还要告诉大家一个幕后花絮,就是魏巍1956年9月10为《教师报》写这篇的时候,已经与蔡老师失联二十多年了,当这篇发表后,蔡老师与魏巍重新联系上了,这可真是一件人生美事。
我们在为别人感动的同时,可别漏了自己,因为,我们也很幸福,我们也有自己的老师,哪一位老师对你的印象最深刻呢?你和你的老师经历了很多的事,有哪些事值得一写呢?列一个题纲,打一个腹稿,为下节课的写作作好准备。
作业本有关作业。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的老师》,说了读了谈了,意犹未尽,还可以有更多的东西值得学习。在进行新的内容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交流一下上次作业的情况。
师:写得如此感人,必有其写作上的特色,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争取为我所用。
1、按中心选材,排列有序。
2、叙事有详有略,疏密有致。
3、语言质朴,词语富于表现力,将情感表现得真切感人。
4、传神的细节描写。
师: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准备写我们自己的老师,大家已经准备好了,材料有了,现在呢,我们又学习了本文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拿起我们的笔,也来一篇《我的老师》吧。字数至少200字。(视情况在课堂上交流)
作业本
我的老师
魏巍
假打真爱
教生跳舞
教生读诗 温柔、美丽、慈爱、公平、伟大
看师写字
排除纠纷
梦里寻师
回忆——依恋——思念
本文朴实无华、感情真挚。从文法上来讲,不是很讲究,但从情感角度看,感人肺腑!成年后的作者,沉浸于童年时代的生活,胸中充溢着对蔡老师的无限感激,情不能自己,畅快地把对蔡老师的思念化为一件件普普通通的小事,倾泻于笔端,一气呵成。写作中,或叙事或议论或抒情,或陈述或排比或反问,唯以能表情达意为要,甚至最后改换人称,用第二人称表达对蔡老师的依恋之情。读来令人心暖肠热,对蔡老师的尊敬之心油然而生,很好地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基于此,本人设计教学时,倚重于两点,一是通过朗读,体会字里行间的浓浓师生情;二是学习其写作特色,联系生活,写一写自己的老师。充分给学生以习练。
导入语精要务实,板书简洁扼要。
《我的老师》说课稿9《我最好的老师》写的是一个叫怀特森的老师,他在课堂上把错误的动物学知识“教”给了学生,让学生们测验都得了不及格之后,他才说出真相。以此教育他的学生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认为课本和老师就永远正确。文章短小深刻,充满哲理。
我觉得这篇教材不只是对学生有极大的启示,对我们老师而言,如何做“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起不小的警示作用。
我的教学设想有三点:
第一、问题情境:课堂成为整体。这篇文章语言朴实,但内涵深刻,锁住题眼“最好”,把“为什么作者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个大的问题情境来探究。
第二、矛盾冲突:课堂变得鲜活。我抓住“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设计两个主要的板块:欲扬先抑感受“气愤”和峰回路转深感“佩服”。这在个环节中,让学生“情在朗读中感,理在体验中悟”。就在这咀嚼词句和转换角色中,体会到了怀特森先生的“好”。
第三、价值引领:课堂变得深刻。课文中的“好老师”与我们的普遍认识是有一定差别的,课文所提倡的怀疑主义也是当下学生所缺乏的。在教学这课的后半部分,把如何依托文本,帮助学生构建价值观的文章再做足、做细,让课堂有深度,加深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建立起“怀疑主义”这个新的价值观。
教材分析:
本文是美国作家大卫。欧文回忆自己少年时代学习生活时写的一篇文章。它叙述了科学课上怀特森老师运用“故弄玄虚策略”,教会学生“质疑”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对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又独具一格的老师形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与学生常见的文章有所不同: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人物,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文中既有对怀特森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正面描写,也有对“我”的心理活动、怀特森老师教育效果的侧面描写。二者相互结合,怀特森老师特点就更加鲜明突出了。能够结合正侧面描写来了解人物的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体会这种侧面描写的作用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学生分析:
文中所塑造的怀特森老师的形象对学生是一种“冲突”。首先是视觉上的冲突:怀特森老师别具一格的科学课让学生耳目一新。其次是心理上的冲突:他们没想到怀特森老师会“戏弄”自己的学生,这让他们的心里有些受不了。再次是思维方式上的冲突:现在的大多数孩子还是教师和教材的忠实信徒,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去怀疑教师和教科书上说的,因此是对他们多年来一种思考方式的挑战。
设计理念:
以“怀特森老师是怎样的一个老师”,为学习的主线。引导学生从“怀特森老师本人的语言”“我的心情变化”“我们的行为变化”三个角度来探究这个问题。在三种不同角度的学习交流中丰满人物形象,达到立体感悟人物形象的效果。
教学时间:1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重点语句的课件。
教学过程
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位不怕困难、苦战攻关、善于发现、极具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极有个性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他是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板书课题)
师:1.自读读课文,想一想:①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生:它叙述了科学课上怀特森老师运用“故弄玄虚策略”,教会学生质疑的故事,)
出示教学提示:
师: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体会出怀特森是最好的老师,勾出来读读,然后小组议议,(可以从对老师的评价、老师的语言、动作,我的情绪变化、我们的行为变化去找。)
学生汇报:
(一)生1: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出示ppt师:你找的是对老师的评价的句子,“有个性,方法独特”说明跟很多老师不同,可以说成“与众不同”,板书课文以哪件事为例请你说说。
生2:。把错误的知识教给学生,并把考试成绩记入成绩册。教学方法独特,坚持把科学真理注如孩子心中。
师:故意把错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课堂上还做到“侃侃而谈”这真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方法。什么是“侃侃而谈”体会到什么?
生3: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谈话。让学生们体会到他的博学,对科学学科的精通。
师:遇到博学的老师,孩子们的表现如何?齐读
全班读:“我们全都认真做了笔记,然后是随堂测验。”
师:随堂测验后孩子们有什么反应?抽一人找出来读读。
生4:“当他把卷子发下来的时候,我惊得目瞪口呆……都得了零分。”
师:从这段话你体会到什么情绪?
生4:对于老师的做法他们不明白,感到惊讶,特别通过“目瞪口呆”体会到的。
师:你们体会到了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全班齐读。
生5:我从“不用说,我们全都气炸了。这算什么测验?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体会到我们因为被戏弄感到气愤的情绪。(多抽几个读,再齐读)
师:这堂课我的情绪从十分惊讶到万分愤怒这是怀特森先生是先想到过的吗?为什么这样做?
生6:从“侃侃而谈”体会到:准备的充分,博学,精通,才会让孩子深信不疑,到最后知道上当后反映才会强烈,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怀特森老师故意所为。
师总结第一部分:怀特森老师的博学及独特的教学方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个“很有个性的人……”我们是从老师的行为、语言;我的情绪变化体会出他是最好的老师。齐读ppt
(二)师: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他是最好的老师?
生1他说,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齐读ppt
师:怀特森主要是想让我们学会什么?
生2: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质疑。板书学会……
师:这节课我们没有对什么地方提出质疑?
生3:有破绽处,老师提醒的地方。
师:这次考试零分计算,我们接受了吗?回顾他说的话,齐读ppt
师:怀特森老师的语言再次让我们感受到到了他是“我最好的老师”齐读板书(课题)还从哪方面看出他是我最好的老师?
(三)生1从此,科学课对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
怀特森先生总是想方设法让我们来接受他的挑战。有时,为了驳倒他的一个藐似正确的“论点”,我们常常会在课后花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然而,正是在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我是从我们的行为变化来找的。师:通过我们行为前后变化体会出什么?
齐读板书:(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质疑)
生2:不再迷信权威,认真倾听,发现问题立刻指出。也看出孩子们喜欢上他的课“因为从饶有兴趣,充满刺激”读出来的,说明大家喜欢他,他是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貌似正确”——上文说的破绽之处。看起来正确其实不正确
师: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他是最好的老师?
(四)生:这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教训。
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们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出示ppt师:上有一个词跟“迷信”同义。
生1:“深信不疑”。
师:对什么深信不疑?为什么?
生2:对书本对权威深信不疑。
生3:1是老师侃侃而谈让孩子们佩服老师的博学,2是长期孩子对书本对老师的一种信赖的思维定势。既然能发表经过了很多人的检验,当然就容易深信不疑
师:对错误的人和事也深信不疑,这就是迷信。
师:什么是权威,?
生:在某方面最有威望、地位的人或者事。
师:那么怀特森老师代表权威还是代表书本?
生:———精通科学方面的知识的人,在孩子们心中就是权威
师:怎么理解这句话?齐读: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生:敢于质疑书本和权威中错误的东西。学会思考、学会判断。
师:怀特森老师这种训练是我们终身受益,对我们的影响深远板书影响深远、
师: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让学生总结全文:(据板书)
生:教学方法独特,让我们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质疑;让我们明白: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
师总结:是呀,怀特森老师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教会了孩子们怎样学习,这不仅改变了孩子们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大卫。欧文,他写的《第一家爸爸银行》风靡全球。试想如果他在少年时代没有遇到怀特森老师,那么他还是今天的大卫。欧文吗?
师: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学生自由谈论)
师:拓展:课前老师给你们看了些资料,谁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最深,再看看,想象,等会儿议议。
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附板书设计:
我最好的老师
与众不同:学会思考影响深远
学会判断
学会质疑
《我的老师》说课稿10一、说教材
本组教材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本文是美国作家大卫.欧文回忆自己少年时期学习生活时写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教学方法独特,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本文的学习就是要学生学习课文中独特的科学精神。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近六年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因此,学习本篇课文,学生能很快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本文所塑造的怀特森老师的形象对学生的已有经验是一种“冲突”:首先从视觉上看,怀特森老师别具一格的科学课让学生耳目一新;其次从心理认同上看,他们没想到怀特森老师会“糊弄”自己的学生,这让他们的心里或多或少会有些疑惑;从思维方式上理解,小学时期的大多数孩子还是教师和教材的忠实信徒,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去怀疑教师和教科书上说的,因此本文对他们多年来形成的一种定势思维方式是一种挑战。
三、说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编造、强调、教训、驳倒”等11个词语。
2.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体会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的能力的重要性。
3.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体会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的能力的重要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是本节课的学习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结合六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我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的线索进行教学。读找重点词句,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验和想象,在情感中感悟,体会怀特森先生出人意料的教学方法。认识到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具有怀疑能力的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充分地将课堂的时间让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讨、情景模拟等方式展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六、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谈谈自己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导入新课到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齐读课题。
二、交流展示预习成果 。
1、读读记记词语。
2、简单叙述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对比感受最好的老师。
(一)学习1——4自然段感受坏老师形象。
1、快速浏览1——4段,勾画出中心句。怀特森是怎样一位老师。
2、再细读1——4段,找找出人意料的举动,体会一下怀特森是怎样的老师。
学生在朗读、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感受怀特森出人意料的举动和坏老师形象。
学生交流。
(二)学习5——8自然段,通过对比,感受怀特森先生的好老师形象。
1、出示阅读提示,喜欢的方式读,勾画依据,然后出声读一读。
2、师生辩论方式体会怀特森先生的良苦用心,感受最好老师的形象。
师:毛猬兽是他编出来,竟然用胡编乱造的信息个学生上课,这就是一个骗子老师。
生: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师:怀特森根本不理会我们的心情,他就是一个冷血的老师。
生:他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师:明明是他编造出来的错误信息害我们得了零分,还要将这个零分记入成绩报告单。他太过分了。
生:他是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不要让自己的脑子睡大觉,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立刻指出来。
④师:科学课对我们来说成了一种冒险,让学生每天上课都胆战心惊,这算哪门子老师?
生:然而,正是在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⑤还有一位朋友和我的观点一致,他说:“他怎么能够这样来糊弄你们呢”
生:我立刻看着那位朋友的眼睛,并告诉他:‘“不,你的看法错了。
3、教师引领学生再读课文“最好老师”依据的句段。
4、补充聂利推翻小学教材常识的资料,帮学生理解独立思考、具有怀疑精神的重要性。
三、拓展延伸,总结收获。
1、独立思考,写写对怀特森先生的评价。
(小练笔,让学生静下心来理解怀特森出人意料的举动和良苦用心,同时也尝试独立思考,写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2、交流评价。
3、课堂小结。
这一课在写法有一个特点,一事一议。比如:《学弈》《两小儿辩日》《顶碗少年》等。在写作中可以借鉴。
说板书:
我最好的老师
怀特森先生
独立思考
怀疑的能力
一事一议
说反思:
《我的老师》说课稿11一、说教材
《我的老师》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魏巍回忆了儿童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几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和感激之情,揭示了蔡老师美好的心灵。作者是用童心来回忆往事的,在叙事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使得那些普普通通的小事十分生动、感人。在它的前面有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都德的《最后一课》,后面有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还有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它位居正中,与整个单元融为一体。第一单元是反映家庭生活的,第二单元则由家庭走向学校,从国内到国外,从私塾到大学,学生的眼界在逐渐地开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初一第一册的教学任务是要求学生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一般的吸收和表达能力。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所谈到的老师,对儿童都起到了终生的影响作用,他们不但学识渊博、为人正直,而且爱憎分明,对真善美执着地追求。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为体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这一特点,我把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为:1.体会本文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良好品德。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3.词句的揣摩。学习重点确定为: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良好品德。难点为:理解、揣摩词句,体会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的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特制定如下教学与学习的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当今课堂教学一股清新的活水,能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命。采用情境教学,可以较好地扣住教材特点,落实教材因素和学生因素,强化训练目标,引诱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朗读感受法
《我的老师》作者用儿童纯真的心理回忆和蔡老师接触过程的七件小事,有强烈的亲和力。学习中,指导学生多朗读,运用齐读,精读、默读等阅读方法,让学生与课文进行多次接触,心灵融入浓浓的亲师之中,感悟那深挚的师生之情。
3、质疑探究法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看到成功的记录,这种成就感促使学生可持续性地发展。
4、讨论分析法
这既是个体的学习,又是团体的学习。讨论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活动,当中体现了个体的思维,又有思维的碰撞、磨合、吸纳,是合作学习的体现。
三、教材处理
学习本课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指导朗读,学生质疑探究。第二课时,学生讨论明确看法。两个课时的内容可以穿插进行,具体操作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
四、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有人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像蜡烛,照亮了学生前进的道路。”“老师是人梯,载着学生攀登科学的高峰。”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从小学一年级起,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多少位老师教过你们?在诸多老师中,又有哪些是令你终身难忘的呢?我想,在每个人的心目中,肯定有一位最难忘的老师。如果把他写下来,一定令人动情、感人至深的吧!谁来说一说呢?(让学生踊跃发言)好,今天,我们学习的也是一篇关于老师的文章,著名作家魏巍所写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的《我的老师》。
这里运用的是“情境教学法”关键是教师必须要进行情境诱导,使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进而主动学习,实现目标。因为相类人物能唤起学生无限丰富的联想。这里让初一的新生回忆他们刚离别不久的小学老师,口头描述老师的形象和事迹,学生们绝对有兴致侃侃而谈,话语当中也会饱含记忆犹新的深情。此时此刻,再顺势而发,引导学生进入第二个环节。
2、朗读感知
①听课文录音(感受课文流露的真情,同时给每个自然段标序号并给生字注音)
②师生共同朗读课文(与学生共同感知,因为教师也是学习的参予者。朗读前提醒学生注意用儿童的口吻来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
3、概括课文的大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题;默读过程有什么疑难的问题或感触很深的想法记录下来。
学生有可能提到以下问题:
①蔡老师是位女教师,为什么要把她称为先生呢?
②课文第一部分写蔡老师在“我”的记忆里总的印象是什么?“温柔”和“美丽”分别从什么方面写的?
③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它的次序可以打乱吗?(这是最重要的问题,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来了解文章的思路、脉络、感情线索等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复述“梦里寻师”一事,充分感受学生对老师的挚爱之情)
④“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这样一篇文章的人称前后不一致可以吗?
⑤“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我模模糊糊地回答。”加点的两个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⑥“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改为“我很想再见到我的蔡老师。”有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⑦一般说来,小孩子都盼望着假期的到来,为什么说“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
⑧“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为什么说是“在一个孩子的眼里”?
⑨在看老师写字这一件事中,“不由得围了上去”、“默默地看”、“连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等语句表现了我们对老师的怎样的感情?(老师对孩子的影响)
⑩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还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引出本文的主旨: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
对于这些问题,可以用递纸条的方式交给老师,老师把它集中、归纳,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利用实物投影交给学生讨论,遇上争议较大的问题,老师再给予引导明确。在讨论第③题时,④⑤⑥⑦⑧⑨⑩这些问题其实都可以渗透进去,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本课的学习目标得以实现,学习重点和难点也能得到突破。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得到情感的熏陶。最后再让学生谈感受、谈收获,以及课后写一篇关于老师的回忆性文章,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在这个环节当中,老师扮演的是一个主持人的角色。
五、说板书设计
老师假装发怒
老师教我们跳舞
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略写老师爱学生
蔡老师 老师教我们读诗
温柔美丽 我们看老师写字 学生爱老师
老师排除小纠纷
我梦里寻师 详写
感情线索:回忆、依恋、思念蔡老师
这样的板书重点突出,让人一目了然。
《我的老师》说课稿12尊敬的各位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老师》。
本课是西师版教材第九册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从孩子的视角看,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述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爱和执著的追求。课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第二部分(4--5段)写刘老师上课时的情景,表现他对工作的热爱与尽责。第三部分(6--10段)写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情景,展示他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执著追求。
根据新课标对第三学段的阅读和习作要求,品读文章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运用于习作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情——有一定的阅读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我制定了以下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
1、通过品读探究重点段落,感受老师的人格魅力,激发我们对老师的敬佩。
2、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和写作的顺序,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并进行片段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老师的人格魅力和作者情感。
2、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进行片段练习。
1、品读法。
2、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结合法。
3、片段训练法。
1、小黑板。
2、课前让学生熟读课文。
(一) 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相机出示小黑板)
截去 撑地 手持 撒脱
支撑 急速 擎着 拄着
甩掉 转向 仰望 蹦跳
泛起 跳跃 注视 追赶
酸涩 旋转 漾出 抓住
1、指名读读这些词语,看看这些词语中哪一组让你想到刘老师的哪一件事情?
2、师生交流
第一组写了刘老师“笑谈丢腿”的事情 第二组写了刘老师“旋转板书”的事情
第三组写了刘老师“放飞风筝”的事情 第四组写了刘老师“追赶风筝”的事情
3.这节课我们随着作者的回忆,一起走近这位老师。(板书:我的老师)
我用整体感知的导入将学生带进文本,这样的设计既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又为后面品读课文打下感情基础。而且还检查了旧知识的掌握程度,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的学情而可以作出适当的调整。
(二)、研读课文,潜心感悟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描写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的段落,思考刘老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你是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的?把感受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运用学过的批读课文的方法,把你独特的感受批注在课文中。(板书:上课 放风筝)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要求阅读要有自己的感受的目标,也体现阅读的层次性。)
2、同桌交流,合作探究,感悟老师人格魅力。
这一环节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训练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感受老师的形象。
3、学生汇报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精彩片断,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的段落,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根据学生的汇报我适当地课件出示句子。学生找到一处,就品读一处。采用激情品读的方法来解读文本。)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理解重点段落和句子。(出示文字课件)
(1)、“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
这是对刘老师的外貌描写,你们从外貌描写中体会到刘老师的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到刘老师的忠厚与慈祥。板书:忠厚 慈祥)
(2)、“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
A、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刘老师什么性格特点。(板书:诙谐 乐观)
B、但每个同学都知道这不是真的,这是老师给我们讲的一个笑话,同学们笑过之后并不高兴,反而有“一股酸涩的感情”这是为什么呢?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刘老师那种积极乐观、虽自己身有残疾,也不对生活和工作失去信心的一种生活态度。
(3)、“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脚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A、读读,说说这句话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体会刘老师上课时板书的艰难、迅速,结合想象去感悟刘老师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板书:认真负责)
B、他每转一次,为什么会引起同学们一次激动的心跳?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刘老师由于身体残疾,行动不方便,还坚持给我们上课,这让我们看到他是那样的可怜又可敬呀。
C、有感情地朗读。
(4)、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着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不要管我,我自己来!”
A、读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执著追求。不因自己的残疾灰心丧气,或者怨天尤人,而是十分乐观,甚至比一个正常人更有活力。)(板书:身残志坚、热爱生活、积极向上)
B、这情景给了“我”怎样的感动?
C、“我”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读文章的最后一段,会引起你的哪些深思呢?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所想。
D、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4、小结:学习课文后,刘老师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忠厚慈祥、诙谐乐观、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生活热爱、积极向上)
5、升华主题。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我们敬爱的刘老师,重温课文第二段。
(1)在这一自然段中,从“尽情地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风筝在同白云戏耍”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谁的影子?
(2)“连翘花吹奏着生命之歌”,其实连翘花是在赞美什么呢?
(3) 学了全文后,你觉得表达了“我”对老师的什么情感?(板书:敬佩)
这样设计,把写景和人物的教学紧紧地结合起来,升华了课堂的主题,让人在迷惑中顿悟。
(4)带着对刘老师的敬佩之情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三)、品读课文、领悟写法
1、本文通过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具体表现出了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么本文在写作顺序上有什么特点呢?我们首先来看看这个片断。
出示文字课件:
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姓刘,他的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健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棍支撑.......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根圆木拐杖,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为学生们讲课.逢到要定写黑板的时候,他用圆木拐杖撑地.......一次激动的心跳.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这情景也使我深深感动.......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思考:原文与此片段相比,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总结出:利用倒叙的记叙方法,可以引起读者的思绪,激发读者继续读下去的兴趣。
2、小组合作探究;:如果让你写一个自己尊敬的人,这篇文章在写作上对你有哪些启示?(小组学习总结出:选择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作者在其中有自己的心情、想法。)
3、片段训练,拓展延伸。
学到这里,学生的情感积淀和写作方法的积淀后,我也激情的引导:“我们的老师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生命演绎着生活的激情。孩子们,你心目中的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想告诉我们吗?选取一个片段,来说说,让我们也从你的语言从你的文字来感悟老师的魅力吧。”(根据学情,可以采取思考后说一段,时间允许就写一段,还可以交流,如果时间不够就可以作为课外的小练习,为这组的习作打基础。)
1、写片段《我的老师》
2、读苏叔阳的《理想的风筝》
(作业是课堂的延伸。读《理想的风筝》是更多了解作者。写片段是教学生能把写作方法迁移,解决了教学难点。)
上课:忠厚慈祥 诙谐乐观 认真负责
我的老师 敬佩
放风筝:身残志坚 热爱生活 积极向上
(好的板书是课文浓缩的精华,使人一眼就明白文章的主题和这内容。我的板书从两个方面概括老师的形象,使学生一目了然,同时也突破了教学重点。)
《我的老师》说课稿13一、说教材
1、语文第一册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第一册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一般的吸收和表达能力;
本单元的内容为“学校生活”。着重要培养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能力。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由于本文是一篇外国作品,写作思路、表达技巧等都与学生常学的中国作品有所不同,较为难懂,特别是莎利文老师独特而科学的教育方法学生更是难以理解,因而本文的教学不需要精雕细琢,只要求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此外,根据语文新课标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和结构;
2、理解莎利文对学生深沉的爱、独特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学习海伦.凯勒发愤图强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和结构。
教学难点:
理解莎利文老师独特而科学的教学方法。
二、说教法:自读点拨法 提问法
本文着重对学生进行整体感知能力的训练,宜于自读。自读中首先要求学生集中精力默读课文,并诵读重点语段;为突破重点,教师也应作适当点拨。这是自读点拨法。
根据认识原理,我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四组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 ,一气呵成,'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进行有效的默读和诵读,并在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从而达到新课标中“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这一要求;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四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学生讲海伦.凯勒的故事(小学已学),教师补充:
海伦.凯勒(1880.6.27—1968.6.1),美国女作家、演讲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学识渊博,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文字。1959年,联合国曾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马克.吐温把她与拿破仑并称为“19世纪的两个杰出人物”,她被人们称为美国女英雄。是谁把这样一个集聋、哑、瞎为一体的、可以说是无可救药的废物教育成如此一个杰出的人物?她是怎么教育海伦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一文,从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全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并回答问题。
1、谁教育了海伦?
2、海伦认知世界有什么困难?
3、她依靠什么感觉认知世界?
4、既然这样,那么莎利文老师教她会有什么困难呢?
5、海伦,一个可以说是废物似的人,正在老师的教育下逐渐成长,她对老师会有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表现在哪一段?
(五个问题环环相扣,而且都能让更多的学生有话可说,充分发表意见。)
(三)研读思考,突破难点
为让学生理解莎利文老师独特而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紧承上面的问题提问:
1、莎利文老师教会了海伦什么?
2、是用什么独特的方法教会海伦认识到每种事物都有自己的名称呢?
3、是用什么独特的方法教会了海伦体验大自然?
4、是用什么独特的方法教会了海伦认识抽象名词?
学生带着问题重点研读文章第二部分,并分组讨论。
二三题比较难,这不仅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去理解,更需要一定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师用投影仪把海伦.凯勒的自传《我的一生》中有关莎利文老师教法的片断展示给学生,学生经过讨论、思考,懂得了莎利文老师是联系实际,充分利用海伦的触觉,让物和表示此物名称的字母建立起联系,形成词的概念,从而让海伦明白每种事物都有自己的名称。
莎利文老师教海伦体验大自然这部分,学生更为困惑,因为这与我国教育方法大相径庭:一个高度残疾人,应该关在家里重点保护,怎能让她独自留在树上,还让她经受暴风雨的袭击呢?因此,教师又介绍了国外教育重视让学生体验和实践的知识,很快让学生明白,莎利文老师这是在用情感体验法教会海伦:大自然并不总是对人微笑,给人温暖。这一点也让学生受到了教育。
《我的老师》
海伦.凯勒
一、第一天相见:
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深深地爱着我,向我揭 示了一切
二、对我的教育
1、认识事物都有名称:洋娃娃、水——联系实际,启发诱导
2、体验大自然——情感体验
3、认识抽象名词——情感体验 对比 比喻
三、感激之情
开了眼界,给我爱、欢乐与美
使我生活更充实、美满和有价值
(四) 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1、提问:海伦.凯勒为什么会成功?
这一问题的设计不仅有总结全文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海伦对老师的无比感激,更是为让学生学习海伦.凯勒发愤图强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2、作业:
小论文:《海伦.凯勒为什么会成功》,一千字左右。
这一作业要求学生通过上网、看书搜集资料,分工合作来完成,既能“扩大阅读范围”,又能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合作能力。学生作业现已完成,其中也有许多合格之作。
《我的老师》说课稿14一.说教材
《我的老师》是苏教版七年级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魏巍主要写了孩提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几件小事,表达了对老师的挚爱与感激之情。作者至今回忆起来仍感亲切,尤其是蔡老师美好的心灵对作者的影响可以说是很深的。作者带着童心来回忆往事的,叙述了几件普普通通的小事,却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生动感人。完全符合刚刚踏出儿童年龄的初中七年级学生对往事回忆时的心理和感情尺度。该篇课文是第一单元人物风采中唯一一篇写老师的,教材编写者在古今中外名人中穿插了一位普通人民教师的独特风采,使学生在叹服知名伟人的同时,也能学会发现自己身边普通人的不普通之处,着重培养一般的吸收和能力。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为体现《新课标》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文中蕴涵的对老师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培养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品德。这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2.知识目标:让学生学会记叙文详略得当的写法,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3.能力目标:理解,揣摩词句,体会思想感情。这也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理念认为:语文课程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以学生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特制定如下教法和学法:
1.情境教学法
这主要用于导语设计及文中的几件小事中。这是一种与传统的传授式的课堂教学不同的一种新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可以较好地扣住教材特点,将教材和学生联系起来,引诱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达到情感目标的实现。
2.朗读感知法
《我的老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七件小事,饱含深情。学习中通过多朗读,运用齐读、精读、默读等方法,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感悟真挚的师生之情。
3.讨论分析法
学习既是个体的学习,又是团体的学习。讨论是一种双向的或多向的活动。当中体现了个体的思维,又有思维的碰撞、磨合、吸纳,是合作学习的体现。亦能提高学生在团体学习中的兴趣,也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
4.拓展延伸法
为了体现《新课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提倡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让学生不仅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内心中对老师的一种独特的感情,谈谈自己的经历,以达到感情的升华。紧扣情感目标。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想从幼儿园开始到现在,除了父母,你们接触最多的人恐怕就是老师了吧!我想在每个人的心中肯定有一位让你们至今难以忘怀的老师吧!如果把他写下来一定也令人感动,感人至深吧!谁来说一说呢?大家说得都很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也是一篇关于老师的文章。著名作家魏巍所写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云芝先生的《我的老师》。
这里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情境诱导,让学生不知不觉,自然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发挥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这里让七年级的学生回忆刚离开不久的小学老师,口头描述老师的形象和事迹,学生们一定侃侃而谈,话语中也会饱含深情。
2.初读课文,感受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流露的真情,标准语音解决字词的问题。
2)师生共同朗读课文,教师参与,共同感知,以儿童的口吻与心态去朗读
3)简单复述课文大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课文中的七件小事。着重培养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让学生根据录音学朗诵文中的那首诗,然后让学生开火车似的在课堂上朗诵。
5)再次默读课文,结合课后思考题,画出你认为蕴涵作者感情的句子,并把它们变换成问句的形式,分为甲乙两组。看哪一组问得多,哪一组答得好。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这个环节紧扣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下面我列出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 老师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我”认为老师是一个慈爱,公平,伟大的人。师生互评说明了什么?
(2) 本文共记叙了几件事?哪几件是详写?哪几件是略写?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这个问题的设置很关键,搞清楚这个问题就能了解文章的思路,脉络,感情线索等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可作适当的讨论分析。)
(3)“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你们的依恋。全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你”?有什么好处?
(4)“我”的狡猾表现在什么地方?
(5)“我”凭什么认为“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呢?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这一点?
(6)一般来说,小孩子都盼望着假期的到来,为什么说“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的漫长”?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由七件事组成。所以这几个问题的既涉及到细节问题,又概括了课文的大意;也分析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解决了教学重难点,达到情感的升华。这也是我的创意之一。
四.说作业
写一段小短文,关于你对某位老师的爱戴,为什么你会喜欢这位老师,他或她有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深刻。
这样布置的目的是体现了拓展延伸的教学方法,通过该篇课文的学习,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升华。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体会自我生活中的真情是实感,提高运用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了解学生的感情状态,有利于师生交流和相处。解决教学重点。
五.说板书设
我的板书设计也是我的创意之一。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人一目了然。且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结构清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紧密联系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我这节课的创意之三是以学生为主,大部分都是学生在课堂上说为主,如复述课文,朗诵诗歌,互问互答。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我的老师》说课稿15一、说教材
《我最好的老师》是六年级下学期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编造、破绽、强调、教训、驳倒、论证、权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三、说教学方法
1.在这堂课上主要探究老师的“个性”和“最好”。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读找体会重点词句,转换句式,接受和建立新的价值观。
2.运用感性手段引导学生体会抽象的科学精神,比如:用感情朗读还原当时情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验与想象,在情境中感悟。
四说学生学法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见解,以读促学,以读促理解。在突破重难点时,学生采用迁移法学习,由文中想到生活中具有这种“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的人,从而降低难度,帮助学生理解,完成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流程
课前,我以小诗欣赏交流自己难忘的老师入题,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呢?”,将学生带进课文。
接下去是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第二板块是探究人物的个性
在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以后,我通过朋友对怀特森先生的评价引导学生就“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展开了重点内容的突破。我通过三处重点语段的自读自悟,让学生了解到怀特森先生的良苦用心。
第三个板块是探究“最好”
以“怀特森先生用这么一种出人意料的举动,独具匠心的教学方法,教会了学生什么呢?”这个问题导入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学习,力图想带领孩子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从一堂课到每一堂课,从他的课堂到别的课堂,从课堂到课外,怀特森先生带给学生的怀疑主义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
在教学的结尾,我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齐读句子:“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最终点题。
第二篇:《我老师》说课稿
《我老师》说课稿
《我老师》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语文第一册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第一册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一般的吸收和表达能力;
本单元的内容为“学校生活”。着重要培养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能力。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由于本文是一篇外国作品,写作思路、表达技巧等都与学生常学的中国作品有所不同,较为难懂,特别是莎利文老师独特而科学的教育方法学生更是难以理解,因而本文的教学不需要精雕细琢,只要求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此外,根据语文新课标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和结构;
2、理解莎利文对学生深沉的爱、独特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学习海伦.凯勒发愤图强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和结构。
教学难点:
理解莎利文老师独特而科学的教学方法。
二、说教法:自读点拨法 提问法
本文着重对学生进行整体感知能力的训练,宜于自读。自读中首先要求学生集中精力默读课文,并诵读重点语段;为突破重点,教师也应作适当点拨。这是自读点拨法。
根据认识原理,我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四组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 ,一气呵成,'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三、说学法:默读、思考、讨论
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进行有效的默读和诵读,并在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从而达到新课标中“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这一要求;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四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学生讲海伦.凯勒的故事(小学已学),教师补充:
海伦.凯勒(1880.6.27—1968.6.1),美国女作家、演讲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学识渊博,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文字。1959年,联合国曾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马克.吐温把她与拿破仑并称为“19世纪的两个杰出人物”,她被人们称为美国女英雄。是谁把这样一个集聋、哑、瞎为一体的、可以说是无可救药的废物教育成如此一个杰出的人物?她是怎么教育海伦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一文,从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全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并回答问题。
1、谁教育了海伦?
2、海伦认知世界有什么困难?
3、她依靠什么感觉认知世界?
4、既然这样,那么莎利文老师教她会有什么困难呢?
5、海伦,一个可以说是废物似的人,正在老师的教育下逐渐成长,她对老师会有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表现在哪一段?
(五个问题环环相扣,而且都能让更多的学生有话可说,充分发表意见。)
(三)研读思考,突破难点
为让学生理解莎利文老师独特而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紧承上面的问题提问:
1、莎利文老师教会了海伦什么?
2、是用什么独特的方法教会海伦认识到每种事物都有自己的名称呢?
3、是用什么独特的方法教会了海伦体验大自然?
4、是用什么独特的方法教会了海伦认识抽象名词?
学生带着问题重点研读文章第二部分,并分组讨论。
二三题比较难,这不仅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去理解,更需要一定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师用投影仪把海伦.凯勒的自传《我的一生》中有关莎利文老师教法的片断展示给学生,学生经过讨论、思考,懂得了莎利文老师是联系实际,充分利用海伦的触觉,让物和表示此物名称的字母建立起联系,形成词的概念,从而让海伦明白每种事物都有自己的名称。
莎利文老师教海伦体验大自然这部分,学生更为困惑,因为这与我国教育方法大相径庭:一个高度残疾人,应该关在家里重点保护,怎能让她独自留在树上,还让她经受暴风雨的袭击呢?因此,教师又介绍了国外教育重视让学生体验和实践的知识,很快让学生明白,莎利文老师这是在用情感体验法教会海伦:大自然并不总是对人微笑,给人温暖。这一点也让学生受到了教育。
《我的老师》
海伦.凯勒
一、第一天相见:
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深深地爱着我,向我揭 示了一切
二、对我的教育
1、认识事物都有名称:洋娃娃、水——联系实际,启发诱导
2、体验大自然——情感体验
3、认识抽象名词——情感体验 对比 比喻
三、感激之情
开了眼界,给我爱、欢乐与美
使我生活更充实、美满和有价值
(四) 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1、提问:海伦.凯勒为什么会成功?
这一问题的设计不仅有总结全文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海伦对老师的无比感激,更是为让学生学习海伦.凯勒发愤图强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2、作业:
小论文:《海伦.凯勒为什么会成功》,一千字左右。
这一作业要求学生通过上网、看书搜集资料,分工合作来完成,既能“扩大阅读范围”,又能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合作能力。学生作业现已完成,其中也有许多合格之作。
《我老师》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所在地位、特点和作用
本文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在此之前我们已学了三篇关于老师的文章,但此文却不同与前几篇,它所描述的不是一个普通的教师完成对一个普通儿童启蒙、开化过程,而是一个特教人员运用独特的教育方法,取得了特殊教育成就的一个典型范例。可以说是“一曲人性的颂歌”。海伦坚忍不拔的意志,莎利文崇高的献身精神都会给读者以深深地震撼,侧面表现人物的写法、细腻的心理描写同样起了典范作用,都会给学生以启迪。
(二)本课教学目标的确立
1、知识目标:
把握文中的生疏的词语,掌握记叙文中先叙后议的好处,体会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领悟用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从课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能进行对比阅读。
3、德育目标:学习安妮莎利文崇高的献身精神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及学习海伦·凯勒发愤图强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4、创新目标: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的确立
重点:先叙后议的作用;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
与魏巍的《我的老师》对比分析
难点:学生与海伦·凯勒及莎利文的换位思考。
二、教法、学法分析
(一)学情分析:
(二)教法设计:
1、教学方法:
以自读讨论为主,结合设疑提问法,对比分析法。
2、总体构想:采取“总体----局部----总体”的方法,先通览全篇,了解概貌(包括内容与形式),再深入局部(细部),仔细揣摩,最后又回到全文,综合理解与消化篇中精华。
(三)学法指导:因为本文作者的身份很特殊,因而开始以模仿游戏的形式与角色换位思考,并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接着教师提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彩速读,再精读片继的方法,边看边想,边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新闻记者时注意力的集中。再讨论两篇同名文章的异同时,鼓励学生大脑发言,让生自己分析归纳和总结,教师只起适当点拔的作用。
(四)教具的选择
运用POEWERPOINT显示作者简介及教学目标并显示板书设计,使复杂的内容简约化,便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导----读----悟----赏----结的模式。
1、导(激情引趣): “‘假如给我三天的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亲爱的老师。’这个盲童是谁?她对老师的感情为何如此强烈, ”以此引出海伦和莎利文。此时用多媒体展示作者简介。
我们可能对海伦的不平凡感到震惊,那么莎利文是怎样帮助海伦由残疾人成为一个伟人的。
学生做模仿游戏,切身体会角色的感受,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读: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及问题,生带着问题读文。
(1)莎利文教海伦哪些知识,用的是什么方法。
(2)和魏巍的《我的老师》有何异同。
3、悟:同学们先思考再分组讨论,再选代表表述本组的观点与大家交流。教师此时只是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稍微地点拨。(解决教学重点)
4、赏:让同学们根据作者所描写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莎利文老师的形象。
5、结:让学生总结一这节课自己的收获(从情感,写作借鉴,创新意识等方面入手)并总结常见的写教师的方法。
补充说明:时间安排
导:5分钟
读:5分钟
悟:25分钟
赏:5分钟
结:5分钟
《我老师》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本组教材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本文是美国作家大卫.欧文回忆自己少年时期学习生活时写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教学方法独特,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本文的学习就是要学生学习课文中独特的科学精神。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近六年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因此,学习本篇课文,学生能很快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本文所塑造的怀特森老师的形象对学生的已有经验是一种“冲突”:首先从视觉上看,怀特森老师别具一格的科学课让学生耳目一新;其次从心理认同上看,他们没想到怀特森老师会“糊弄”自己的学生,这让他们的心里或多或少会有些疑惑;从思维方式上理解,小学时期的大多数孩子还是教师和教材的忠实信徒,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去怀疑教师和教科书上说的,因此本文对他们多年来形成的一种定势思维方式是一种挑战。
三、说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编造、强调、教训、驳倒”等11个词语。
2.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体会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的能力的重要性。
3.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体会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的能力的重要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是本节课的学习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结合六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我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的线索进行教学。读找重点词句,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验和想象,在情感中感悟,体会怀特森先生出人意料的教学方法。认识到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具有怀疑能力的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充分地将课堂的时间让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讨、情景模拟等方式展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六、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谈谈自己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导入新课到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齐读课题。
二、交流展示预习成果 。
1、读读记记词语。
2、简单叙述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对比感受最好的老师。
(一)学习1——4自然段感受坏老师形象。
1、快速浏览1——4段,勾画出中心句。怀特森是怎样一位老师。
2、再细读1——4段,找找出人意料的举动,体会一下怀特森是怎样的老师。
学生在朗读、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感受怀特森出人意料的举动和坏老师形象。
学生交流。
(二)学习5——8自然段,通过对比,感受怀特森先生的好老师形象。
1、出示阅读提示,喜欢的方式读,勾画依据,然后出声读一读。
2、师生辩论方式体会怀特森先生的良苦用心,感受最好老师的形象。
师:毛猬兽是他编出来,竟然用胡编乱造的信息个学生上课,这就是一个骗子老师。
生: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师:怀特森根本不理会我们的心情,他就是一个冷血的老师。
生:他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师:明明是他编造出来的错误信息害我们得了零分,还要将这个零分记入成绩报告单。他太过分了。
生:他是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不要让自己的脑子睡大觉,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立刻指出来。
④师:科学课对我们来说成了一种冒险,让学生每天上课都胆战心惊,这算哪门子老师?
生:然而,正是在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⑤还有一位朋友和我的观点一致,他说:“他怎么能够这样来糊弄你们呢”
生:我立刻看着那位朋友的眼睛,并告诉他:‘“不,你的看法错了。
3、教师引领学生再读课文“最好老师”依据的句段。
4、补充聂利推翻小学教材常识的资料,帮学生理解独立思考、具有怀疑精神的重要性。
三、拓展延伸,总结收获。
1、独立思考,写写对怀特森先生的评价。
(小练笔,让学生静下心来理解怀特森出人意料的举动和良苦用心,同时也尝试独立思考,写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2、交流评价。
3、课堂小结。
这一课在写法有一个特点,一事一议。比如:《学弈》《两小儿辩日》《顶碗少年》等。在写作中可以借鉴。
说板书:
我最好的老师
怀特森先生
独立思考
怀疑的能力
一事一议
说反思:
《我老师》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我的老师》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魏巍回忆了儿童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几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和感激之情,揭示了蔡老师美好的心灵。作者是用童心来回忆往事的,叙述了几件普普通通的小事,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生动、感人,完全符合刚刚踏出儿童年龄的七年级学生对往事回忆时的心理和感情尺度。此文与《再塑生命的人》、《我的早年生活》、《王几何》、《<论语>十二章》构成相应系列,切合本单元“青少年学习生活”的主题。尤其是此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将此文放置于本单元之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生活的感受和思考。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为体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这一特点,我把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方法,学习详略得当组织材料的写法。2、能力目标:品味本文的语言风格,学习用朴实、细腻、感人的语言传递纯真美好的感情。3、情感目标:培养热爱教师、尊敬教师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概括主要内容,理清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品味传神、细腻的描写,体会浓浓的师生感情。
二、说学情
我校地处偏远农村,生源来自附近十几个村庄及外来打工者家庭,较城区而言,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较弱,阅读量较少。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更多的习练。学生刚从小学来到初中,升了学段,换了学校,新鲜、好奇之余,又会对小学时候的老师产生依恋、思念之情。这时候,适时地学习《我的老师》一课,会令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的热爱自己的老师,热爱眼下的生活,珍惜光阴,努力学习。
三、说教法
1、先学后教,课前,让学生进行比较充分的预习,这样一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默读,配合单元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默读能力。
3、朗读,情动于中,发乎于声,朗读,更好地走进文本,贴近作者的内心。
4、讨论分析,思维碰撞、磨合、吸纳,是合作学习、班级上课的优势。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我国有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如果我问9月10日是什么节,大家马上会说是教师节;如果我问20xx年的9月10日是第几个教师节,大家马上会说是第30个教师节;如果我再问人们常常把教师比喻作什么,相信大家也能答出来——
生:园丁、春蚕、蜡烛、一桶水、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师:这些美丽的比喻,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人们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这些比喻中,我最喜欢的是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境界很高,一般的教师难以企及,可是,细化到一个人,有时候,他的一生中或许就有这么一位老师影响着他鼓舞着他温暖着他,成为他记忆中的珍宝。著名作家魏巍就遇上了这样一位好老师,他的老师蔡芸芝先生对他心灵的影响是多么地美好而深远,二十多年后,他提笔写下了《我的老师》。让我们走进文本,身同感受其中浓浓的师生情。(板书课题:我的老师 魏巍)
二、检查预习
师:课前大家已经下过功夫,你的功夫深不深,我用习题量一量。(屏示习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选词填空 3、文学常识 作家魏巍的代表作)
三、梳理情节
师:作者魏巍自己说,在动笔之前,我确实回到我的童年,或者说沉入到我的童年世界,对那时的童年世界作了一番遨游。这样,童年时遇到的几个老师,便浮现在我的眼前,尤其是那位蔡老师,又重新激动着我的感情。我们可以想见,作者一定会想起许许多多师生朝夕相处时发生的事情,那么流诸笔端的有哪些事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文本,待会儿交流,开始。如何默读呢?请看课本P28页,单元提示语第二段,第一句话,请大家读一读这句话(生读)请同学们开始走进文本,默读课文(生默读后交流)
生(预设):蔡老师上课时假装打我。
师:你用一句完整的话来概括,很好,老师在板书的时候择要而记,我用四个字来记:假打真爱(板书,下同)
生:蔡老师教我们跳舞。(板书:扮女跳舞)蔡老师教我们观察蜜蜂。(观察蜜蜂)蔡老师教我们读诗。(教生读诗)我们学习模仿蔡老师写字。(模仿写字)蔡老师解决学生的小纠纷。(排解纠纷)我梦里去寻找蔡老师。(梦里寻师)
师:我有一个疑问:作者肯定想起了很多事,为什么就写下这些事儿呢?这其中肯定有一条线把它们串起来的。那么,是一条什么样的线呢?
生:感情线。这些事情都能表明师生间浓浓的感情。
师:有没有隐约其间的关键词或关键句表明作者感情的变化?
生(预设):“最使我难忘的……”“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多么依恋……”“想念我的蔡老师……”(师板书:回忆——依恋——思念)
师:作者以感情为线索,写了这样七件事,这七件事的顺序有讲究吗?
生:由课内到课外,由校内到校外,由平时到假期,师生感情层层加深。
四、感情朗读
师:老师觉得,作者写的这些内容,是随着对蔡老师的深切回忆自然地流泻出来的,字里行间处处饱含着对蔡老师的依恋之情。想要悉心领会其中深情,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高声朗读。情动于中,发乎于声,让我们尽情地读一读吧,读出依恋,读出思念,读出对老师崇高的敬意!等大家有了自己深深的体会后,我们再一起来交流学习。(生读,读后交流)
生(预设):1、开头直抒胸臆:“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难忘”一词,先声夺人,直奔主题,令人印象深刻。
2、嘴角有一块榆钱大黑痣,按说也不美,可作者说蔡老师温柔又美丽,让我想起一句话:人因可爱而美丽,不是因美丽才可爱,孩子们爱蔡老师,爱蔡老师的一切,包括她的外貌。
3、假打真爱这个细节,很能体现出浓浓师生情。“仅仅有一次”、“好像”、“轻轻”可以感觉到蔡老师富有爱心,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只因为心里装着的是宽厚和慈爱。“我用石板一迎”、“大家笑了”、“她也笑了”,形象地写出师生之间友善、亲切、融洽。
4、当我读到“教我们跳舞”时,我就会想像出当时蔡老师和小朋友们唱啊跳啊的情景,那是多么美丽的一幅师生快乐图啊!
5、蔡老师教的诗几十年后还能背,是因为蔡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老师教的,都不会忘记。
6、“我”受小“反对派”们侮辱时,蔡老师援助我,还劝慰我,甚至郑重其事地给我写了一封信,蔡老师真是无微不至地呵护着一颗小小的童心啊!
7、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蔡老师旁边,喜爱、依恋之情无须用语言来表达。此时无声胜有声,蔡老师是幸福的,“我”也是幸福的。
8、梦中寻师,可谓是这篇的最高潮,母亲一“拉”一“劝”,更显出当时我的神游程度之深。夜有所梦,是因为日有所思,我们可以想到,白天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地想念蔡老师啊!
9、作者对蔡老师的赞美不光体现在叙事中,有时候情不能自己,直接用抒情的方式来表达:“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仿佛非直抒胸臆无以表达对蔡老师的感激之情。
10、“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 使用第二人称,更便于直接抒情。这里的“我”,是写时已经几十年后的我,是前面的记忆唤醒了“我”对蔡老师的强烈的思念,一个“你”字,把作者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充分表达出来。
师:教学无小事,就在这一件件看似琐碎的事件里,我们能感受到一个在学生眼里伟大的教师形象,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啊?
生:温柔、美丽、慈溪、公正、伟大。
五、联系自己
师:蔡老师真好!作者魏巍真幸福!老师还要告诉大家一个幕后花絮,就是魏巍1956年9月10为《教师报》写这篇的时候,已经与蔡老师失联二十多年了,当这篇发表后,蔡老师与魏巍重新联系上了,这可真是一件人生美事。
我们在为别人感动的同时,可别漏了自己,因为,我们也很幸福,我们也有自己的老师,哪一位老师对你的印象最深刻呢?你和你的老师经历了很多的事,有哪些事值得一写呢?列一个题纲,打一个腹稿,为下节课的写作作好准备。
六、布置作业
作业本有关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的老师》,说了读了谈了,意犹未尽,还可以有更多的东西值得学习。在进行新的内容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交流一下上次作业的情况。
二、第一课时作业反馈
三、探讨写作特色
师:写得如此感人,必有其写作上的特色,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争取为我所用。
1、按中心选材,排列有序。
2、叙事有详有略,疏密有致。
3、语言质朴,词语富于表现力,将情感表现得真切感人。
4、传神的细节描写。
四、当堂写作
师: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准备写我们自己的老师,大家已经准备好了,材料有了,现在呢,我们又学习了本文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拿起我们的笔,也来一篇《我的老师》吧。字数至少200字。(视情况在课堂上交流)
五、布置作业
作业本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老师
魏巍
假打真爱
教生跳舞
教生读诗 温柔、美丽、慈爱、公平、伟大
看师写字
排除纠纷
梦里寻师
回忆——依恋——思念
六、说说设计的理由
本文朴实无华、感情真挚。从文法上来讲,不是很讲究,但从情感角度看,感人肺腑!成年后的作者,沉浸于童年时代的生活,胸中充溢着对蔡老师的无限感激,情不能自己,畅快地把对蔡老师的思念化为一件件普普通通的小事,倾泻于笔端,一气呵成。写作中,或叙事或议论或抒情,或陈述或排比或反问,唯以能表情达意为要,甚至最后改换人称,用第二人称表达对蔡老师的依恋之情。读来令人心暖肠热,对蔡老师的尊敬之心油然而生,很好地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基于此,本人设计教学时,倚重于两点,一是通过朗读,体会字里行间的浓浓师生情;二是学习其写作特色,联系生活,写一写自己的老师。充分给学生以习练。
导入语精要务实,板书简洁扼要。
《我老师》说课稿5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和掌握写人记事文章的情感。
2、理解关键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3、感受文中真挚的师生情感,培养学生尊重老师、热爱老师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揣摩人物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写人记事文章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有人说:“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老师像蜡烛,照亮了学生前进的道路。”有人说:“老师像梯子,载着学生攀登科学的高峰。”
从幼儿园到初中,我们同学接触了不少老师。其中必然有一位是我们同学印象最深刻、最难忘的。那么魏巍笔下的老师是什么样的?让我们随着作者所写的回忆,一起去看看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吧。
二、整体感悟 理清思路
默读全文,你记得作者和蔡老师之间哪一件令人难忘的事?这些事在对象与详略上有区别吗?
(引导学生概括事件: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蔡老师假装发怒;老师教我们跳舞;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老师教我们读诗;我们看老师写字——前五件事略写,写的是蔡老师与我们发生的事情。老师排除我和同学小纠纷;我梦里寻师——后两件事详写,写的是蔡老师与我之间发生的事,详写是为了表现我与他的感情。
三、分析人物
假如让你们小组给蔡老师颁发荣誉证书,你们会在荣誉证书上写什么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以“最 的老师”的光荣称号授予蔡老师,并说明授予这个称号的理由。
预设:1、最温柔美丽的老师,从“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看出来。
师:哪些词语看得出来不是真打?
轻轻、笑、好像、石板边上。
师:这里的“迎”换成“挡”好不好,请对比读读,看看有什么区别?(如果是我送你糖,是礼物,你会用迎,但这里落下来的是教鞭,学生为什么还要“迎”呢?表现了师生之间融洽和睦的感情。)
2、最具教学特色的老师,从用唱歌的音调教我们读诗、学生效仿老师写字两件事看得出来。
3、最爱学生的老师。如教鞭落下的细节。
4、最慈爱、公平的老师。从她排除我和同学纠纷这件事看得出来。
师:她是怎么排除纠纷的呢?
批评了我的“反对派”,还写信劝慰我。
师:她为什么要批评“反对派”?
因为那些小“反对派”们在我耳边喊“哎呦呦……”
师:请同学们齐读“哎呦呦……”这句话,听听看哪些词语会特别刺耳?
“哎哟哟”、“回不来”、“炮子儿”等
师: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听了这句话会有什么感受?
伤心、难过。
师:所以,这时候蔡老师的援助,对我的安慰,支持,其作用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
四、品味情感
五、面对这么一位温柔慈祥、热爱学生、具有独特教学风格、慈爱公平的老师,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和词语。
喜欢(第8段)、依恋(第10段)
师:文中哪些行为具体体现了我对蔡老师的喜欢和依恋呢?
梦中寻找老师的行为;放假前,我站在她身边,看她收拾东西的行为。
师:我是怎么站她身边的呢?哪个词语最能体现我的依恋?
默默地
师:“默默”表示不出声,他心里是否也是默默无声的?他心里会怎样想呢?
预设:蔡老师,我是多么舍不得你走……
师: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话,体会作者对蔡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除了用细节描写表达感情外,文章里还有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请同学们找出来。
“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师:这是一句反问句,我们把它改成陈述句,再来读一读。
像这样的教师,我们都会喜欢她都会愿意和她亲近。
师:哪一句更温柔更能够体现作者的情感?
原句,体现了作者对蔡老师的依恋之情。
师:那么,原句朗读时,我们怎么读出这份深情呢?抓住重音,“怎么会”。好,请同学们再来读一次。除了这句话,还有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吗?
“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师:这三个“多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读呢?
渐渐富含感激之情的语调。
师:“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这句话也直接点明了作者对蔡老师深深的思念之情。
五、小结
这篇文章记叙了作者儿童时代与老师之间发生的七件小事,同学们可不可以用抒情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蔡老师的感情呢?最后,请同学们回顾自己上学以来,哪位老师给你的印象最深刻?用一两件事例,写写这位老师,注意用上我们这节课讲过的描写手法。不少于200字。下课。
《我老师》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我的老师》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魏巍回忆了儿童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几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和感激之情,揭示了蔡老师美好的心灵。作者是用童心来回忆往事的,在叙事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使得那些普普通通的小事十分生动、感人。在它的前面有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都德的《最后一课》,后面有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还有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它位居正中,与整个单元融为一体。第一单元是反映家庭生活的,第二单元则由家庭走向学校,从国内到国外,从私塾到大学,学生的眼界在逐渐地开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初一第一册的教学任务是要求学生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一般的吸收和表达能力。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所谈到的老师,对儿童都起到了终生的影响作用,他们不但学识渊博、为人正直,而且爱憎分明,对真善美执着地追求。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为体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这一特点,我把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为:1.体会本文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良好品德。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3.词句的揣摩。学习重点确定为: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良好品德。难点为:理解、揣摩词句,体会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的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特制定如下教学与学习的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当今课堂教学一股清新的活水,能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命。采用情境教学,可以较好地扣住教材特点,落实教材因素和学生因素,强化训练目标,引诱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朗读感受法
《我的老师》作者用儿童纯真的心理回忆和蔡老师接触过程的七件小事,有强烈的亲和力。学习中,指导学生多朗读,运用齐读,精读、默读等阅读方法,让学生与课文进行多次接触,心灵融入浓浓的亲师之中,感悟那深挚的师生之情。
3、质疑探究法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看到成功的记录,这种成就感促使学生可持续性地发展。
4、讨论分析法
这既是个体的学习,又是团体的学习。讨论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活动,当中体现了个体的思维,又有思维的碰撞、磨合、吸纳,是合作学习的体现。
三、教材处理
学习本课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指导朗读,学生质疑探究。第二课时,学生讨论明确看法。两个课时的内容可以穿插进行,具体操作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
四、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有人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像蜡烛,照亮了学生前进的道路。”“老师是人梯,载着学生攀登科学的高峰。”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从小学一年级起,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多少位老师教过你们?在诸多老师中,又有哪些是令你终身难忘的呢?我想,在每个人的心目中,肯定有一位最难忘的老师。如果把他写下来,一定令人动情、感人至深的吧!谁来说一说呢?(让学生踊跃发言)好,今天,我们学习的也是一篇关于老师的文章,著名作家魏巍所写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的《我的老师》。
这里运用的是“情境教学法”关键是教师必须要进行情境诱导,使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进而主动学习,实现目标。因为相类人物能唤起学生无限丰富的联想。这里让初一的新生回忆他们刚离别不久的小学老师,口头描述老师的形象和事迹,学生们绝对有兴致侃侃而谈,话语当中也会饱含记忆犹新的深情。此时此刻,再顺势而发,引导学生进入第二个环节。
2、朗读感知
①听课文录音(感受课文流露的真情,同时给每个自然段标序号并给生字注音)
②师生共同朗读课文(与学生共同感知,因为教师也是学习的参予者。朗读前提醒学生注意用儿童的口吻来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
3、概括课文的大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题;默读过程有什么疑难的问题或感触很深的想法记录下来。
学生有可能提到以下问题:
①蔡老师是位女教师,为什么要把她称为先生呢?
②课文第一部分写蔡老师在“我”的记忆里总的印象是什么?“温柔”和“美丽”分别从什么方面写的?
③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它的次序可以打乱吗?(这是最重要的问题,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来了解文章的思路、脉络、感情线索等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复述“梦里寻师”一事,充分感受学生对老师的挚爱之情)
④“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这样一篇文章的人称前后不一致可以吗?
⑤“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我模模糊糊地回答。”加点的两个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⑥“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改为“我很想再见到我的蔡老师。”有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⑦一般说来,小孩子都盼望着假期的到来,为什么说“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
⑧“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为什么说是“在一个孩子的眼里”?
⑨在看老师写字这一件事中,“不由得围了上去”、“默默地看”、“连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等语句表现了我们对老师的怎样的感情?(老师对孩子的影响)
⑩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还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引出本文的主旨: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
对于这些问题,可以用递纸条的方式交给老师,老师把它集中、归纳,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利用实物投影交给学生讨论,遇上争议较大的问题,老师再给予引导明确。在讨论第③题时,④⑤⑥⑦⑧⑨⑩这些问题其实都可以渗透进去,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本课的学习目标得以实现,学习重点和难点也能得到突破。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得到情感的熏陶。最后再让学生谈感受、谈收获,以及课后写一篇关于老师的回忆性文章,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在这个环节当中,老师扮演的是一个主持人的角色。
五、说板书设计
老师假装发怒
老师教我们跳舞
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略写老师爱学生
蔡老师老师教我们读诗
温柔美丽我们看老师写字学生爱老师
老师排除小纠纷
我梦里寻师详写
感情线索:回忆、依恋、思念蔡老师
这样的板书重点突出,让人一目了然。
《我老师》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我的老师》是苏教版七年级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魏巍主要写了孩提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几件小事,表达了对老师的挚爱与感激之情。作者至今回忆起来仍感亲切,尤其是蔡老师美好的心灵对作者的影响可以说是很深的。作者带着童心来回忆往事的,叙述了几件普普通通的小事,却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生动感人。完全符合刚刚踏出儿童年龄的初中七年级学生对往事回忆时的心理和感情尺度。该篇课文是第一单元人物风采中唯一一篇写老师的,教材编写者在古今中外名人中穿插了一位普通人民教师的独特风采,使学生在叹服知名伟人的同时,也能学会发现自己身边普通人的不普通之处,着重培养一般的吸收和能力。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为体现《新课标》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文中蕴涵的对老师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培养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品德。这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2.知识目标:让学生学会记叙文详略得当的写法,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3.能力目标:理解,揣摩词句,体会思想感情。这也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理念认为:语文课程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以学生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特制定如下教法和学法:
1.情境教学法
这主要用于导语设计及文中的几件小事中。这是一种与传统的传授式的课堂教学不同的一种新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可以较好地扣住教材特点,将教材和学生联系起来,引诱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达到情感目标的实现。
2.朗读感知法
《我的老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七件小事,饱含深情。学习中通过多朗读,运用齐读、精读、默读等方法,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感悟真挚的师生之情。
3.讨论分析法
学习既是个体的学习,又是团体的学习。讨论是一种双向的或多向的活动。当中体现了个体的思维,又有思维的碰撞、磨合、吸纳,是合作学习的体现。亦能提高学生在团体学习中的兴趣,也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
4.拓展延伸法
为了体现《新课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提倡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让学生不仅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内心中对老师的一种独特的感情,谈谈自己的经历,以达到感情的升华。紧扣情感目标。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想从幼儿园开始到现在,除了父母,你们接触最多的人恐怕就是老师了吧!我想在每个人的心中肯定有一位让你们至今难以忘怀的老师吧!如果把他写下来一定也令人感动,感人至深吧!谁来说一说呢?大家说得都很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也是一篇关于老师的文章。著名作家魏巍所写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云芝先生的《我的老师》。
这里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情境诱导,让学生不知不觉,自然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发挥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这里让七年级的学生回忆刚离开不久的小学老师,口头描述老师的形象和事迹,学生们一定侃侃而谈,话语中也会饱含深情。
2.初读课文,感受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流露的真情,标准语音解决字词的问题。
2)师生共同朗读课文,教师参与,共同感知,以儿童的口吻与心态去朗读
3)简单复述课文大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课文中的七件小事。着重培养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让学生根据录音学朗诵文中的那首诗,然后让学生开火车似的在课堂上朗诵。
5)再次默读课文,结合课后思考题,画出你认为蕴涵作者感情的句子,并把它们变换成问句的形式,分为甲乙两组。看哪一组问得多,哪一组答得好。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这个环节紧扣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下面我列出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 老师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我”认为老师是一个慈爱,公平,伟大的人。师生互评说明了什么?
(2) 本文共记叙了几件事?哪几件是详写?哪几件是略写?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这个问题的设置很关键,搞清楚这个问题就能了解文章的思路,脉络,感情线索等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可作适当的讨论分析。)
(3)“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你们的依恋。全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你”?有什么好处?
(4)“我”的狡猾表现在什么地方?
(5)“我”凭什么认为“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呢?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这一点?
(6)一般来说,小孩子都盼望着假期的到来,为什么说“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的漫长”?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由七件事组成。所以这几个问题的既涉及到细节问题,又概括了课文的大意;也分析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解决了教学重难点,达到情感的升华。这也是我的创意之一。
四.说作业
写一段小短文,关于你对某位老师的爱戴,为什么你会喜欢这位老师,他或她有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深刻。
这样布置的目的是体现了拓展延伸的教学方法,通过该篇课文的学习,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升华。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体会自我生活中的真情是实感,提高运用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了解学生的感情状态,有利于师生交流和相处。解决教学重点。
五.说板书设
我的板书设计也是我的创意之一。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人一目了然。且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结构清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紧密联系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我这节课的创意之三是以学生为主,大部分都是学生在课堂上说为主,如复述课文,朗诵诗歌,互问互答。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我老师》说课稿8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最好的老师》,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
《我最好的老师》是六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教材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学习这组教材,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本文是美国作家大卫.欧文回忆自己少年时期学习生活时写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教学方法独特,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本文的学习就是要学生学习课文中独特的科学精神。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近六年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因此,学习本篇课文,学生能很快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本文所塑造的怀特森老师的形象对学生的已有经验是一种“冲突”:首先从视觉上看,怀特森老师别具一格的科学课让学生耳目一新;其次从心理认同上看,他们没想到怀特森老师会“糊弄”自己的学生,这让他们的心里或多或少会有些疑惑;从思维方式上理解,小学时期的大多数孩子还是教师和教材的忠实信徒,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去怀疑教师和教科书上说的,因此本文对他们多年来形成的一种定势思维方式是一种挑战。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第三学段指出:“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结合以上分析,由此我制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1.正确读记“侃侃而谈、饶有趣味终身受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是本节课的学习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结合六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我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读找重点词句,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验和想象,在情感中感悟,体会怀特森先生出人意料的教学方法和抽象的科学精神。
在学法上,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本文又是一篇略读课文,基于这两点,我充分地将课堂的时间让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讨、情景模拟等方式展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六、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试加标点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揭示题目——我最好的老师,齐读课题
2、如果让你给题目加一个标点,你会加什么?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加加标点,并简单说说理由,其实是学生对课题的质疑过程,为下文自己去寻找理由证实自己的结论做了铺垫,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性。而学生的答案中可能有?。!而这正是课文的三个层次,从对怀特森老师的怀疑,到对他的肯定以及对他的感激赞叹。本文重难点是要求学生学会质疑,并自己去不断实践探索,寻求答案。这样的设计正好体现了这一过程。】
(二)研读课文,寻找理由
过渡:看来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让我们再去课文中细细地读一读,找找充分的理由。
学生自由读文。反馈:
板块一:我最好的老师?
1、我们先请加“?”的同学来说说你们的理由。
2、学生交流。
交流句1:当他把卷子发下来的时候……我们班上的所有同学都得了零分。交流句2:可这不公平,因为每一道题都是根据我的课堂笔记回答的。
交流句3:怀特森先:3说,“关于猫猬兽的一切,都是我故意编造出来的。”
交流句4:为此他特别强调,本次测验的零分记录都将写进每个人的成绩报告单。
在感受怀特森老师种种出人意料的行为后,感悟读句子: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总结:这样子的老师怎么会是我最好的老师?难怪同学们会有这怎么会是“我最好的老师”的怀疑,我们心中产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板书:?怀疑
【设计意图:古人说得好:“水尝无华,相荡既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于是我就从情感冲突入手构筑对话来学习这篇课文。先请加“?” 的学生来说说理由,其实是指导学生找句子读思议来体会文中同学们的情感——对老师的指责、愤怒、讨厌,在学生忿忿然时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产生内心真实怀疑: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板块二:我最好的老师。
1、那为什么有同学会加“。”呢?说说你们的理由。
交流句1:我们常常会在课后花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交流句2: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如何去接近真理;
交流句3: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2、(怀特森老师就是运用这种出人意料的方法让我们收获了这么多,看来慢慢认可了他的做法。)学生找句子理解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对怀特森老师出人意料的教学慢慢认可的过程。
3、其实在怀特森老师的科学课上还有许许多多让我们接受他的挑战的事,让我们来看看在作者的原文中还写到了什么。
4、出示补充材料:
上怀特森先生的课,每一次都是不寻常的探险。有些科学课我现在仍然能够差不多从头至尾地记起来。有一次他对我们说他的大众牌轿车是活的生物。我们花了整整两天才拼凑了一篇在他那里通得过的驳论。他不肯放过我们,直到我们证明我们不但知道什么叫生物,且还有坚持真理的毅力时,他才罢休。
我们把我们这种崭新的怀疑主义带进了所有课的课堂。这就给那些不习惯被怀疑的老师带来了问题。我们的历史老师讲着讲着,会有人清清嗓子,说道:“猫猬兽。”
5、这一次怀特森老师又运用了哪个看似正确的论点(他的大众牌轿车是活的生物)
【设计意图:补充大卫欧文原文中的例子,是让学生明白其实在怀特森老师的科学课上还有许许多多类似的例子,从一堂课到每一堂课,从他的课堂到别的课堂,从课堂到课外,怀特森先生带给学生的怀疑主义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进而想象一下怀特森老师还可能说哪些内容让我们接受他的挑战?(预设:……)
6、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又是怎么做的呢?在文章中找找句子。
出示:有时,为了驳倒他的一个看似正确的“论点”,我们常常会在课后花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
7、小练笔:那么在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里,我们可能做了什么呢?发挥你的想象,挑选一个内容写一写。
8、反馈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动笔写一写,其实是对“思考论证”的一个细化和内化的过程。进一步明白科学是需要怀疑,需要“冒险”,需要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拥有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解决本文的重难点。也深入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
9、正因为我们这样做了,所以我们获得了一个终身受益的道理,让我们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此时我们对老师是肯定的。难怪同学们会加句号。板书 。 肯定
板块三:我最好的老师!
1、可是当别人再次问起你这件事的时候,别人对怀特森老师的评价是“他怎么能够这样来糊弄你们呢?”我的回答是“不,你的看法错了。”
2、口语交际:同学们,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帮怀特森老师辩驳。同桌之间互扮一下角色,说一说我可能还会说什么。
3、反馈交流
【设计意图:帮怀特森老师辩驳”这个角色扮演,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语言运用的实践,是对老师的赞同、敬佩、感激,事实上也是学生们对怀疑主义这一价值观是否真实有效建立的一个检验和展示。从这个意义上说,拓的是课文的意蕴,展的是课文的内涵。】
4、那么文章为什么不把你们刚才的对话也写下来,而仅仅只写了一句话呢?(因为前面其实已经讲明白了,再写就累赘了)
5.写法小结:是啊,前面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这里可以不再重复,用一句话来结束,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课文出发展开口语交流,再与原文进行对比,感悟作者写法的巧妙,关注了文本,落实了语用】
5、总结:在一开始,我们认为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对他充满了怀疑,慢慢地他的做法影响着我们去思考论证,让我们收获满满,所以肯定了他的做法。此时你觉得学生对这样一位老师充满了怎样的感情?(感激、赞叹)怪不得同学们会用“!”。板书 !赞叹
三、拓展阅读,总结全课
过渡:在生活中,像这样通过自己的思考论证去挑战权威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来看——
1、出示:《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蜜蜂发音靠的是翅膀振动——这个被列入我国小学教材的生物学“常识”,被一位名叫聂利的12岁小学生用实验推翻。聂利为此撰写的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这一科学发现出自一名年仅12岁的小学生之手,确实难能可贵!无数生物学家没有发现的自然奥秘,小小的聂利发现了;成年人没有怀疑过的来自书本的“定论”,聂利把它推翻了。
《人民日报》的报道说,聂利的发现过程并不复杂:她先是偶然发现翅膀不振动(或被剪下双翅)的蜜蜂仍然嗡嗡叫个不停,然后用放大镜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找到了蜜蜂的发声器官。
如同许多重大科学发现一样,发现过程本身也许并不曲折,关键在于发现者是否勇于向“定论”提出质疑,向科学权威提出挑战。体现在聂利身上的离经叛道和勇于怀疑的精神,比“蜜蜂的发声器官”这个发现本身更为可贵。
2、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结合事例,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科学精神的认识,即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怀疑精神。借助教材打开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正是语文教学的目的。】
3、全课总结:年仅12岁的聂利就有敢于向权威提出挑战,勇于向定论提出质疑的精神,希望怀特森老师的这种科学精神也能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希望我们未来的生活、未来的工作、未来的人生都能因这种影响而精彩!
七、说板书设计
我最好的老师?。!
? 怀疑
。 肯定
! 赞叹
【设计意图:以标点的形式贯穿全文,体现了全文的中心,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内藏的三个层面——对怀特森老师的怀疑、肯定、赞叹,是一个从质疑到论证的过程。】
以上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
《我老师》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及编写意图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第二单元第5主题《我心中的老师》第一课《老师教育我成长》。《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以体验去感受生活,从而使学生从心灵深处真正理解、关爱老师,从行动上真正、尊重老师。根据教材的地位、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劳动。
(2)、形成尊重教师的情感,体验融洽的师生关系。
(3)、从个人的真正经历出发,认识和理解教师对自己成长的作用。
3、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是走进老师的生活,了解老师的工作目的。难点是引导学生形成尊重教师的情感,体验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一定的道德情境能激发相应的道德情感。我在设计《老师教育我成长》一课中根据教学需要,重在从创设一定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的入手,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如一幅幅老师忘我工作的画面,一个个老师耐心教育的事件情景展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了老师为学生的付出,增进了学生对老师的敬佩与尊重之情。下面谈谈我的教学过程及带来的教学效果。
三、说过程与效果预设。
(一)、激趣学习,激发情感。
新课标指出:创设一定有趣的情景氛围,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就在不同的学生座位上放下了学校里熟悉的老师的照片,让他们来猜猜他是学校的哪位老师?你对他们的了解有多少?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走我们老师的生活与工作的世界里,去看看他们是怎么生活的?引出课题《我心中的老师——老师教育我成长》。一个激趣学习的情景创设促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纷纷透过日常生活的观察说出了各自喜欢的老师,加深了老师在他们心中的印象。
(二)、指导体验,引导发现。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内容:认识老师和尊重老师。在学生了解老师的过程中,我设计了模拟活动。课堂体验5分钟:体验老师的辛苦:以小组为单位在3分钟内当一回校老师教会组员学生学会2个新生字,并和他们听写、批改,改错。模拟体验后,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起初,学生们有可能感到活动有趣,发笑不止,但随着体验活动的进展,学生们就会感到在他们看来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但老师却是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困难。这时过渡到“尊重老师”这部分内容,将录制好的一些老师工作的片段放给学生们看,进一步感受了老师生活、工作过程的艰辛,引发他们对老师的尊重(板书:尊重)随后,教师适时地启发学生学习课前收集的有关老师忘我工作的先进事迹,并适当进行点拨、提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体验的结果。
本环节的两个内容,真正达到了学生了解老师,走进老师的世界的目的,课堂中,会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以及愉悦的体验,学生也在体验中获得了情感的熏陶,促使教学目标的逐步落实。
(三)、畅谈思想,升华情感。
新的课程理念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这种学习获得的知识最直接,最有效。这种参与活动也在潜移默化、层层递进中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有效的突破了难点,突出了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在结束部分我播放一首歌曲“老师”,随着悠扬的乐曲、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老师?通过学生回答,引出学生从言行上对老师的理解与尊重。
在这个过程中,指引了学生不仅仅在口头上尊重老师,还指引他们在行为上尊重老师,深化了教学目标。
《我老师》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我最好的老师》。(板书课题)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用独特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课文结构简单、富有情趣,但蕴含的科学精神比较抽象。
学习目标和评价策略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高年级的学习目标和教材的特点,以及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制定了四条学习目标和评价策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通过教师倾听、观察纠正, 目标达成度为95%。
2、能概括课文内容。通过教师倾听、评价、点拨,使 85%的学生能达成目标。
3、能说出怀特森先生为什么是最好的老师;体会一个人具备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通过教师的观察、倾听,使 80%的学生能达成目标。
4、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通过师生倾听、点拨引领,使70%以上的学生达成目标。
教学学法:
在教学中我采用阅读批画、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为了课堂上交流得更加充分,我让学生根据“课前链接语”预习课文,并阅读关于怀疑、创新精神的故事。
教学预设
下面我详细地说一说我的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明确任务
1、谈话导入
我从学生熟悉的话题导入,先请学生谈谈自己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引起学生的共鸣,再顺势引入课题。
2、检查预习
这篇课文学生已经提前预习过了,为了强学生预习的成就感,引领学生学会预习。我会这样检查: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给自己画一颗星,能结合“链接语”思考的给自己画一颗星。搜集阅读故事的给自己画一颗星。得到三颗星的同学请举手。多好呀!为自己鼓掌!
3、接着从*号入手,带领学生阅读“链接语”,明确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请画出相关的语句,在空白处批上自己的体会。
(3)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和同桌交流自己的看法。
二、共同学习交流反馈
1、检查词语
编造 强调 教训 驳倒 论证 权威 糊弄
出人意料 目瞪口呆 饶有趣味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字词的自学能力,但仍有学生囫囵吞枣,我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彻底落实“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目标,如果出现读错的字词,我会让学生翻翻字典,树立使用工具书的意识。在此落实目标1
2、概括课文内容。在指名说的基础上采访学生说出概括课文的方法,教师相机总结:“一事一议”的文章, 要抓住人物、事件、结果(板书:人物、事件、结果)进行概括。学习规律性需要老师的梳理和总结,这才能做到举一反三,真正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在此落实学习目标2。
3、重点交流怀特森为什么是最好的老师?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班级交流。针对这个问题,课文中有三处比较明显的语句,如果学生说出这个句子:
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我就这样引导:这个同学眼力非常好,一下子就抓住了课文的总起句。你认为他的“好”表现在哪里?(教学方法独特)你看,他又抓住了关键的词语来谈,多会学习呀!怀特森先生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板书:出人意料)怀特森先生做了哪些让人想不到的事情呢?快速默读课文的1-5自然段,画出相关的语句。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顺势引导学生发现“我得了零分---全班得了零分---老师故意编造内容---还把成绩登在了成绩册上”是递进的关系。我再创设这样一个情景通过朗读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要是你的老师也编造内容来上课,你会怎么想? 如果你认真地按照老师教的去答题,却拿到了打满红叉的试卷,心情又会怎样?你会怎么做?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在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价的基础上读出作者满腹的不解。
如果学生说出这样的话:
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我就抓住“迷信”一词理解,追问:怀特森先生不要我们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板书)那么他要我们怎么做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
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孩子们,这就是怀特森先生的良苦用心!面对我们不解的眼神,他会说——面对我们的质疑,他会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就是因为有很多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人,才带动人类逐渐摆脱愚昧,逐渐接近真理。请快速阅读这个故事《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谈谈你的感受。这样的人你还知道有谁?给大家讲一讲。情在读中感,理在读中悟。就在这咀嚼词句中、在朗读感悟中、在拓展阅读中体会了怀特森先生的良苦用心。在此落实目标3
如果学生找出了这样的句子:
正是在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我就引导学生对比前后学习方式的不同,再重点抓住“冒险”一次评价怀特森先生的课堂和他这个人。借机解决第三个问题。在此落实学习目标3。
三、回首往事 诉说真情
在此我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怀特森的学生,长大之后成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给怀特森老师写几句话。写作往往是有感而发,此时学生对怀特森先生已经有了一个全面地认识,和作者、文本产生了共鸣,借机不仅可以抒发情感,锻炼学生的写话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四、学习表达阅读推荐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一事一议”(板书:一理)的文章,那么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呢?引导学生发现写作的秘密。文章的最后一段非常有特点,我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去掉,再一次体会作者对怀特森先生的赞扬,体会留白的意味深长。每篇课文都是写作的范本,写作的秘密需要老师的点拨和引导。
最后我给学生推荐阅读《科学的故事》。课外阅读是课堂的延续和拓展,借助学生的兴趣点进行阅读推荐,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此落实学习目标4。
板书设计
21* 我最好的老师
人物 事件 结果 一事
不要迷信书本 也不要迷信权威 一理
独立思考 独立判断
这一板书的设计,遵循课文的`表达方法,就是希望学生从中把握文章的脉络,领会“一事一理”文章的写作方法。
《我老师》说课稿11
说教材
《我最好的老师》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是美国作家大卫.欧文回忆自己少年时代学习生活时写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课文具体描写了怀特森老师一次出乎意料的教学过程。第一天上课,怀特森老师给我们讲授“猫猬兽”这种动物,我们根据课堂笔记做的随堂测验竟然都得了零分,原来怀特森老师讲的关于猫猬兽的一切都是编造的,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具有怀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能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
说学情:
学生进入小学阶段最后半年的学习,已经基本具备了识字能力,识字方面已经不需要老师做太多指导,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也是六年级学生急需要培养的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说学习目标
1、正确读记“编造、破绽、强调、教训、驳倒、论证、权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说学习重难点
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说教法、学法
1、在这堂课上主要探究老师的“个性”和“最好”。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读找体会重点词句,转换句式,拓展写话,接受和建立新的价值观。
2、运用感性手段引导学生体会抽象的科学精神,比如:用感情朗读还原当时情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验与想象,在情境中感悟。
说学习流程
一、口语交际:
经历了这么多老师,你心目中的好老师具备什么特点?(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出课题。)
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这节课让我们去认识一位最好的老师,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三、出示学习目标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找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有目标可依。)
四、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画出课文中的好词(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处理文中的生词)。
2、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让学生谈出自己的学习发现。)
五、读议结合,深刻理解“最好”
1、作者用哪些事实说明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
2、老师在读这篇课文时,也不禁被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折服,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3、怀特森先生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划、议)
4、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汇报(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自学、小组交流、汇报等形式来解决课文重点。)
六、回归整体,加深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1、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你知道哪些事例?(二年级学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四年级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敢于挑战权威的伽利略等。)(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让学生通过回忆更深刻的理解文中重点句子)
2、结合本单元前三篇课文,谈一谈你对科学精神又有了哪些认识?(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孩子们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七、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学生自由畅谈。(设计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阅读《嗅苹果》,读后交流自己的体会。
嗅苹果
学生们向苏格拉底请教:怎样才能坚持真理?
笑容可掬的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随后取出一个苹果。他用手指捏着,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气味儿?”
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香味!”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从讲台走到学生们中间,让每一个学生再嗅一嗅苹果的气味。
经过三次“嗅一嗅”之后,除一个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起了手,都说闻到了苹果的香味。
那位没举手的学生环顾周围看了看,觉得一定是自己错了,于是也随波逐流地赶紧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主要是再次引导学生明白怎样坚持真理。)
3、选下面的一个题目写一写。
《我看怀特森先生》 《由<我最好的老师>所想到的》
《假如我是怀特森先生的学生》 《怎样看待书本和权威》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仿照本文的写法学习作文)
说教学建议:
1、这篇课文的语言浅显流畅,富有情趣,初读课文可以采用自由读,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课文中的一些新词的意思,可以结合课文研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2、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研读课文按照两种不同的思路展开。一种是抓住“人”展开。核心问题是“为什么说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最好的老师?”可以分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次是了解怀特森老师的特点,“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可以在课文里找一找哪些描写表现了这个特点;第二层次是了解怀特森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的真正用意,可以让学生读读怀特森老师的话,找出关键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比如,“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不要让自己的脑子睡大觉,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立刻指出来”;第三个层次是读懂“我”对怀特森老师的赞扬,体会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的重要。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描写“我”和同学行为、心理变化的句子,体会“我”和同学对怀特森老师从不理解到接纳到感激赞扬的变化过程。
另一种研读的思路是抓住“事”展开。也可以分三个层次推进。第一层次是“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自己去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件事,教学时要突出这件事的矛盾和令人费解之处,可以让学生质疑:“怀特森老师为什么要向学生讲授错误的信息呢?”;第二层次是“这件事说明了什么”,可以从怀特森老师的解释中初步了解这件事的意义,还可以通过设身处地的体验和想象,认识到独立思考和怀疑精神的重要;第三层次是“这件事对‘我’和‘我’的同学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课文,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促进了学习”“终身受用”“明白了一个个道理”。
3、要把课文放到本组教材的整体中去考虑,本组课文是围绕“科学精神”编排的,因此研读课文的方向不能仅仅停留在赞扬怀特森先生是一个好老师,而是要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4、课文蕴含的科学精神是比较抽象的,教学中要多运用感性化的教学手段。比如,课文中一些富有情趣的描写,可以通过设身处地的体验和想象,用有感情的朗读来还原当时的情境,在情境中体会、感悟;课文的结尾很有特点,“我立刻看着那位朋友的眼睛,并告诉他:‘不,你的看法错了。’”可以让学生想象当时“我”的眼神和说话的语气,尝试朗读,体会我对怀特森老师的赞扬和对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的认同。
《我老师》说课稿12
【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人教课标版十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他用出乎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教学目标
一是正确读记“编造”等十二个词语。
二是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三、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一、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精神的另一侧面——独立思考和怀疑精神。
二、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
【说教学】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采用-激趣引入的方法:“说一说,你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通过学生对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的讨论,明确了好老师一般都应该是认真负责、知识面广、严格要求、关心学生…….然后,自然的过渡到课题《我最好的老师》。接着进入第一个教学环节:初读课文,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我”最好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第二个环节,再读课文,走进“最好的老师”。主要从理解四个重点句子入手,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一个最好的老师?”的道理。
第三个环节,是细读课文,走进“最好的老师”,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思考题:“怀特森先生有个性,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乎预料的举动,除了给我们带来惊讶,带来不可思议之处,对学生会有什么好处呢?”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明白了如何去接近真理?为什么要不迷信书本,也不要梦想权威?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怀特森先生的良苦用心。
第四个环节,总结,拓展延伸。
1、学生自由畅谈:你喜欢怀特森这样的老师吗?为什么?
2、选择下面的一个题目写一写:《我看怀特森先生》 《 由“我最好的老师”所想到的》 《 怎样看待书本和权威》
《我老师》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我的老师》这篇课文是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写人为主,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写作典范,体现了第二学段到第三学段的过渡,既是对学生学习简短篇章的提高,又是为以后学习长篇文章打下基础。课文选自著名的作家苏叔阳的《理想的风筝》。课文由春天的风筝引出对小学历史老师的回忆,从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的情景来刻画了一个热爱生活的幽默乐观敬业的老师形象,表达了我对老师的深深的敬佩之情。本文是一篇很好的身残志坚的教育文章。整篇文章充满激情,文笔优美。正印证了作家本人说的“作家要有能点燃别人心灵的激情之火。”正是他的文章也点燃我们学习的激情之火。
根据新课标对第三学段的阅读和习作要求,品读文章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运用于习作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情——有一定的阅读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我制定了以下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词,并随文理解。
2、通过品读探究重点段落,感受老师的人格魅力,激发我们对老师的敬佩。
3、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和写作的顺序,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并进行片段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老师的人格魅力和作者情感。
2、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进行片段练习。
二、说教学方法:
课文本身激情飞扬和文采优美,那么演绎激情与心灵碰撞将成为本课堂的主旋律。
1、激情品读法:情发自心,只有心灵产生火花才有感情流露,阅读是情感的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
2、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结合法。语文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探究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自主探究是合作探究的基础,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也体现学生的合作性,也演绎了学习的激情。
3、角色体验法:只有真实的体验得到的感情才是最真切的,通过角色互换体验,让学生实现真正和文本对话,和人物对话,和作者对话。
4、片段训练法:语文的工具性就是要通过阅读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安排片段训练,正是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学以致用。
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恰如其分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激情,和学生一起演绎作者的激情。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上节课我们从课堂上认识了一位残疾的历史老师刘老师,他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这问题的设置目的是复习上节课感受的刘老师的形象。学生通过回答朗读,温故而知新,为本节课堂做感情铺垫。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上课 幽默 乐观 敬业
2、回忆上节课感悟老师形象的方法,并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归纳为:
抓住重点词句激情品读
角色互换体验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总结归纳方法是理论知识的提高。
3、“这样一个残疾的老师,他却演绎了生命的激情。今天我们将和同学们再次走进他的心灵,却探询老师内心世界。让我们再次读课题——我的老师”。
我用充满激情的导入将学生带进文本,这样的设计既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对老师在外貌上有个初步的印象,为后面品读课文打下感情基础。而且还检查了旧知识的掌握程度,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的学情而可以作出适当的调整。
(二)品读课文,感受老师形象
1、同学们,看春天来了,引读课文描写春天的语段(用课件展示:北方的冬季漫长而又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
在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感受引出刘老师放风筝的部分。
朗读优美文段是对语言的积累,也是享受祖国文字的优美,使语文真正姓“语”。
2、“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放风筝的部分。说说你心中的刘老师是什么样?“
这是引领整堂课的线索,我牢牢抓住这条线索,带动学生去品读,去感悟文章内容,和刘老师一起放风筝,和作者一起走进课堂,真正实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把书读厚,读透。
A、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运用学过的批读课文的方法,把你独特的感受批注在课文中。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初步掌握课文内容,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也体现语文新课标的要求阅读要有自己的感受的目标,也体现阅读的层次性。
B、同桌交流,感受老师形象。
这一环节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训练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感受老师的形象。
C、合作探究,感悟老师人格魅力。
(1)、根据学生的交流我适当地课件出示描写老师放风筝的句子。学生找到一处,就品读一处。采用角色体验和激情品读的方法来解读文本。
举例:根据学生回答,我课件出示:
“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绳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A、首先说说自己感受到什么?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
B、你是刘老师,你跑起来很困难,干嘛不让你的学生帮你放好,自己拿着就行了?
你是刘老师,你望着自由翱翔的风筝,你笑什么呢?
你是刘老师,你的腿脚不灵活,干嘛做这么多的风筝?
此时此刻作为刘老师的学生的你,就看着奔跑着的,腿脚不方便的的放风筝的刘老师,你会想什么?
你是刘老师的学生,你就站在刘老师身边,望着把风筝放上天空的刘老师那得意和满足的笑容,你又会想些什么?
通过对不同学生的角色体验的追问,是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那坚强、活泼对生活的热爱。也体会到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敬意。
C、最后把自己的感受送进文字中去读。
这样一步步真实的体验,走进老师的心里,学生感受既真切又强烈。真正体现了语文阅读对个性感悟的要求,对独特感受的诊视。
(2)、讨论升华感情
A、课件展示:最后一段话
理解“淳朴的爱与追求”是什么?说
B、你觉得作为一个少年自己应该怎么做??
有了前面的情感积淀,学
生有感而发,而且是一发不可收拾,滔滔不绝,也体现了语文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自然就会联想到自己的思想行为。这种设计也体现了语文的思想性,教育性。
(四)揣摩文章表达方法,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一定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我们不能只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本文是一篇很典型的写人的文章,本组的写作训练点也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因此揣摩表达方法,并运用习作,是事半功倍。
1、根据板书回顾课文,想想是怎么来描绘刘老师的形象?
学生找到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老师板书),并朗读体会。
通过典型的事例
2、本文的协作顺序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呢?回顾课文,从全局来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学会倒叙。
3、片段训练,拓展延伸。
学到这里,学生的情感积淀和写作方法的积淀后,我也激情的引导:“我们的老师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生命演绎着生活的激情。孩子们,你心目中的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想告诉我们吗?选取一个片段,来说说,让我们也从你的语言从你的文字来感悟老师的魅力吧。”根据学情,可以采取思考后说一段,时间允许就写一段,还可以交流,如果时间不够就可以作为课外的小练习,为这组的习作打基础。
4、展示欣赏作品。
四、说板书:
上课 敬业 乐观
我的老师 敬佩
放风筝 热爱生活
好的板书是课文浓缩的精华,使人一眼就明白文章的主题和这内容。我的板书从三个方面概括老师的形象,一目了然。
五、说作业设计:
1、写片段《我的老师》
2、读苏叔阳的《理想的风筝》
3、魏巍的《我的老师》
4、读“跪着教书36年的老师”的故事。
作业是课堂的延伸。作业体现的是科学性,人文性。写片段是教学生能把写作方法迁移,读《理想的风筝》是更多了解作者,读魏巍的《我的老师》是为了比较阅读,读“跪着教书36年的老师”的故事,是为了 感受更多优秀老师的人格魅力。这样的设计是体现了窦桂梅老师的提倡的“主题教学”思想。
《我老师》说课稿14
《我最好的老师》写的是一个叫怀特森的老师,他在课堂上把错误的动物学知识“教”给了学生,让学生们测验都得了不及格之后,他才说出真相。以此教育他的学生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认为课本和老师就永远正确。文章短小深刻,充满哲理。
我觉得这篇教材不只是对学生有极大的启示,对我们老师而言,如何做“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起不小的警示作用。
我的教学设想有三点:
第一、问题情境:课堂成为整体。这篇文章语言朴实,但内涵深刻,锁住题眼“最好”,把“为什么作者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个大的问题情境来探究。
第二、矛盾冲突:课堂变得鲜活。我抓住“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设计两个主要的板块:欲扬先抑感受“气愤”和峰回路转深感“佩服”。这在个环节中,让学生“情在朗读中感,理在体验中悟”。就在这咀嚼词句和转换角色中,体会到了怀特森先生的“好”。
第三、价值引领:课堂变得深刻。课文中的“好老师”与我们的普遍认识是有一定差别的,课文所提倡的怀疑主义也是当下学生所缺乏的。在教学这课的后半部分,把如何依托文本,帮助学生构建价值观的文章再做足、做细,让课堂有深度,加深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建立起“怀疑主义”这个新的价值观。
教材分析:
本文是美国作家大卫。欧文回忆自己少年时代学习生活时写的一篇文章。它叙述了科学课上怀特森老师运用“故弄玄虚策略”,教会学生“质疑”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对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又独具一格的老师形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与学生常见的文章有所不同: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人物,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文中既有对怀特森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正面描写,也有对“我”的心理活动、怀特森老师教育效果的侧面描写。二者相互结合,怀特森老师特点就更加鲜明突出了。能够结合正侧面描写来了解人物的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体会这种侧面描写的作用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学生分析:
文中所塑造的怀特森老师的形象对学生是一种“冲突”。首先是视觉上的冲突:怀特森老师别具一格的科学课让学生耳目一新。其次是心理上的冲突:他们没想到怀特森老师会“戏弄”自己的学生,这让他们的心里有些受不了。再次是思维方式上的冲突:现在的大多数孩子还是教师和教材的忠实信徒,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去怀疑教师和教科书上说的,因此是对他们多年来一种思考方式的挑战。
设计理念:
以“怀特森老师是怎样的一个老师”,为学习的主线。引导学生从“怀特森老师本人的语言”“我的心情变化”“我们的行为变化”三个角度来探究这个问题。在三种不同角度的学习交流中丰满人物形象,达到立体感悟人物形象的效果。
教学时间:1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重点语句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位不怕困难、苦战攻关、善于发现、极具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极有个性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他是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解“最好”
师:1.自读读课文,想一想:①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生:它叙述了科学课上怀特森老师运用“故弄玄虚策略”,教会学生质疑的故事,)
出示教学提示:
师: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体会出怀特森是最好的老师,勾出来读读,然后小组议议,(可以从对老师的评价、老师的语言、动作,我的情绪变化、我们的行为变化去找。)
学生汇报:
(一)生1: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出示ppt
师:你找的是对老师的评价的句子,“有个性,方法独特”说明跟很多老师不同,可以说成“与众不同”,板书课文以哪件事为例请你说说。
生2:。把错误的知识教给学生,并把考试成绩记入成绩册。教学方法独特,坚持把科学真理注如孩子心中。
师:故意把错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课堂上还做到“侃侃而谈”这真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方法。什么是“侃侃而谈”体会到什么?
生3: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谈话。让学生们体会到他的博学,对科学学科的精通。
师:遇到博学的老师,孩子们的表现如何?齐读
全班读:“我们全都认真做了笔记,然后是随堂测验。”
师:随堂测验后孩子们有什么反应?抽一人找出来读读。
生4:“当他把卷子发下来的时候,我惊得目瞪口呆……都得了零分。”
师:从这段话你体会到什么情绪?
生4:对于老师的做法他们不明白,感到惊讶,特别通过“目瞪口呆”体会到的。
师:你们体会到了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全班齐读。
生5:我从“不用说,我们全都气炸了。这算什么测验?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体会到我们因为被戏弄感到气愤的情绪。(多抽几个读,再齐读)
师:这堂课我的情绪从十分惊讶到万分愤怒这是怀特森先生是先想到过的吗?为什么这样做?
生6:从“侃侃而谈”体会到:准备的充分,博学,精通,才会让孩子深信不疑,到最后知道上当后反映才会强烈,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怀特森老师故意所为。
师总结第一部分:怀特森老师的博学及独特的教学方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个“很有个性的人……”我们是从老师的行为、语言;我的情绪变化体会出他是最好的老师。齐读ppt
(二)师: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他是最好的老师?
生1他说,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齐读ppt
师:怀特森主要是想让我们学会什么?
生2: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质疑。板书学会……
师:这节课我们没有对什么地方提出质疑?
生3:有破绽处,老师提醒的地方。
师:这次考试零分计算,我们接受了吗?回顾他说的话,齐读ppt
师:怀特森老师的语言再次让我们感受到到了他是“我最好的老师”齐读板书(课题)还从哪方面看出他是我最好的老师?
(三)生1从此,科学课对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怀特森先生总是想方设法让我们来接受他的挑战。有时,为了驳倒他的一个藐似正确的“论点”,我们常常会在课后花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然而,正是在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我是从我们的行为变化来找的。
师:通过我们行为前后变化体会出什么?
齐读板书:(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质疑)
生2:不再迷信权威,认真倾听,发现问题立刻指出。也看出孩子们喜欢上他的课“因为从饶有兴趣,充满刺激”读出来的,说明大家喜欢他,他是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貌似正确”——上文说的破绽之处。看起来正确其实不正确
师: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他是最好的老师?
(四)生:这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教训。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们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出示ppt
师:上有一个词跟“迷信”同义。
生1:“深信不疑”。
师:对什么深信不疑?为什么?
生2:对书本对权威深信不疑。
生3:1是老师侃侃而谈让孩子们佩服老师的博学,2是长期孩子对书本对老师的一种信赖的思维定势。既然能发表经过了很多人的检验,当然就容易深信不疑
师:对错误的人和事也深信不疑,这就是迷信。
师:什么是权威,?
生:在某方面最有威望、地位的人或者事。
师:那么怀特森老师代表权威还是代表书本?
生:———精通科学方面的知识的人,在孩子们心中就是权威
师:怎么理解这句话?齐读: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生:敢于质疑书本和权威中错误的东西。学会思考、学会判断。
师:怀特森老师这种训练是我们终身受益,对我们的影响深远板书影响深远、
师: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让学生总结全文:(据板书)
生:教学方法独特,让我们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质疑;让我们明白: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
师总结:是呀,怀特森老师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教会了孩子们怎样学习,这不仅改变了孩子们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大卫。欧文,他写的《第一家爸爸银行》风靡全球。试想如果他在少年时代没有遇到怀特森老师,那么他还是今天的大卫。欧文吗?
师: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学生自由谈论)
师:拓展:课前老师给你们看了些资料,谁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最深,再看看,想象,等会儿议议。
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附板书设计:
我最好的老师
与众不同:学会思考影响深远
学会判断
学会质疑
《我老师》说课稿15
尊敬的各位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老师》。
一、说教材:
本课是西师版教材第九册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从孩子的视角看,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述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爱和执著的追求。课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第二部分(4--5段)写刘老师上课时的情景,表现他对工作的热爱与尽责。第三部分(6--10段)写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情景,展示他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执著追求。
根据新课标对第三学段的阅读和习作要求,品读文章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运用于习作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情——有一定的阅读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我制定了以下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
1、通过品读探究重点段落,感受老师的人格魅力,激发我们对老师的敬佩。
2、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和写作的顺序,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并进行片段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老师的人格魅力和作者情感。
2、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进行片段练习。
二、说教学方法:
1、品读法。
2、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结合法。
3、片段训练法。
三、说教学准备:
1、小黑板。
2、课前让学生熟读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相机出示小黑板)
截去 撑地 手持 撒脱
支撑 急速 擎着 拄着
甩掉 转向 仰望 蹦跳
泛起 跳跃 注视 追赶
酸涩 旋转 漾出 抓住
1、指名读读这些词语,看看这些词语中哪一组让你想到刘老师的哪一件事情?
2、师生交流
第一组写了刘老师“笑谈丢腿”的事情 第二组写了刘老师“旋转板书”的事情
第三组写了刘老师“放飞风筝”的事情 第四组写了刘老师“追赶风筝”的事情
3.这节课我们随着作者的回忆,一起走近这位老师。(板书:我的老师)
我用整体感知的导入将学生带进文本,这样的设计既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又为后面品读课文打下感情基础。而且还检查了旧知识的掌握程度,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的学情而可以作出适当的调整。
(二)、研读课文,潜心感悟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描写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的段落,思考刘老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你是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的?把感受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运用学过的批读课文的方法,把你独特的感受批注在课文中。(板书:上课 放风筝)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要求阅读要有自己的感受的目标,也体现阅读的层次性。)
2、同桌交流,合作探究,感悟老师人格魅力。
这一环节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训练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感受老师的形象。
3、学生汇报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精彩片断,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的段落,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根据学生的汇报我适当地课件出示句子。学生找到一处,就品读一处。采用激情品读的方法来解读文本。)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理解重点段落和句子。(出示文字课件)
(1)、“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
这是对刘老师的外貌描写,你们从外貌描写中体会到刘老师的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到刘老师的忠厚与慈祥。板书:忠厚 慈祥)
(2)、“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
A、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刘老师什么性格特点。(板书:诙谐 乐观)
B、但每个同学都知道这不是真的,这是老师给我们讲的一个笑话,同学们笑过之后并不高兴,反而有“一股酸涩的感情”这是为什么呢?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刘老师那种积极乐观、虽自己身有残疾,也不对生活和工作失去信心的一种生活态度。
(3)、“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脚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A、读读,说说这句话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体会刘老师上课时板书的艰难、迅速,结合想象去感悟刘老师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板书:认真负责)
B、他每转一次,为什么会引起同学们一次激动的心跳?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刘老师由于身体残疾,行动不方便,还坚持给我们上课,这让我们看到他是那样的可怜又可敬呀。
C、有感情地朗读。
(4)、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着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不要管我,我自己来!”
A、读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执著追求。不因自己的残疾灰心丧气,或者怨天尤人,而是十分乐观,甚至比一个正常人更有活力。)(板书:身残志坚、热爱生活、积极向上)
B、这情景给了“我”怎样的感动?
C、“我”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读文章的最后一段,会引起你的哪些深思呢?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所想。
D、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4、小结:学习课文后,刘老师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忠厚慈祥、诙谐乐观、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生活热爱、积极向上)
5、升华主题。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我们敬爱的刘老师,重温课文第二段。
(1)在这一自然段中,从“尽情地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风筝在同白云戏耍”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谁的影子?
(2)“连翘花吹奏着生命之歌”,其实连翘花是在赞美什么呢?
(3) 学了全文后,你觉得表达了“我”对老师的什么情感?(板书:敬佩)
这样设计,把写景和人物的教学紧紧地结合起来,升华了课堂的主题,让人在迷惑中顿悟。
(4)带着对刘老师的敬佩之情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三)、品读课文、领悟写法
1、本文通过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具体表现出了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么本文在写作顺序上有什么特点呢?我们首先来看看这个片断。
出示文字课件:
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姓刘,他的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健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棍支撑.......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根圆木拐杖,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为学生们讲课.逢到要定写黑板的时候,他用圆木拐杖撑地.......一次激动的心跳.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这情景也使我深深感动.......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思考:原文与此片段相比,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总结出:利用倒叙的记叙方法,可以引起读者的思绪,激发读者继续读下去的兴趣。
2、小组合作探究;:如果让你写一个自己尊敬的人,这篇文章在写作上对你有哪些启示?(小组学习总结出:选择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作者在其中有自己的心情、想法。)
3、片段训练,拓展延伸。
学到这里,学生的情感积淀和写作方法的积淀后,我也激情的引导:“我们的老师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生命演绎着生活的激情。孩子们,你心目中的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想告诉我们吗?选取一个片段,来说说,让我们也从你的语言从你的文字来感悟老师的魅力吧。”(根据学情,可以采取思考后说一段,时间允许就写一段,还可以交流,如果时间不够就可以作为课外的小练习,为这组的习作打基础。)
五、说作业设计
1、写片段《我的老师》
2、读苏叔阳的《理想的风筝》
(作业是课堂的延伸。读《理想的风筝》是更多了解作者。写片段是教学生能把写作方法迁移,解决了教学难点。)
六、说板书
上课:忠厚慈祥 诙谐乐观 认真负责
我的老师 敬佩
放风筝:身残志坚 热爱生活 积极向上
(好的板书是课文浓缩的精华,使人一眼就明白文章的主题和这内容。我的板书从两个方面概括老师的形象,使学生一目了然,同时也突破了教学重点。)
第三篇:《我的老师》说课稿
《我的老师》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我的说课将分为说教材、说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时间、说教学程序、说板书六个部分。
一、说教材
《我的老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课文都是写人的,前两科写生母、养母,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本课也不例外。本文的作者,是一个命运十分不幸又十分了不起的任务,带领她走出不幸的就是她的老师——一个改变她命运的人。本文便是作者送给她老师的一首赞歌。
二、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就这篇课文来说,海伦就是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及其他知识的一个典范,她以一个残疾人的视角,写出了老师对自己的独特而科学的教育,以及对老师的无比感激。由于本文是一篇外国作品,写作思路、表达的语言技巧等都与学生常学的中国作品有所不同,较为难懂,因此我认为本文的教学不需要精雕细琢,只要求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此外,根据语文新课标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和结构;理解文中侧面描写和运用反衬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符合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
培养学生能从课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沙利文老师对海伦凯勒一生的重大影响,体会作者对恩师的感激之情。
学习海伦凯勒面对不幸时发愤图强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和结构。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侧面描写的作用。
三、说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情境教学,自读点拨法 提问法 本课主要使用自读点拨法,提问法。
本文着重对学生进行整体感知能力的训练,宜于自读。自读中首先要求学生集中精力默读课文,并诵读重点语段;为突破重点,教师也应作适当点拨。这是自读点拨法。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在提问上多下功夫。根据认识原理,设计并尝试了逐步深入的提问法,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说学法:默读、思考、讨论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中做到“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显得更为重要。所以在 1 教学中我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着力倡导培养学生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自学能力。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进行有效的默读和诵读,并在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从而达到新课标中“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这一要求;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此外,采用讨论活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能收到较好效果。
四、教学时间:1~2课时
五、说教学程序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这样安排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导入,预计用时8分钟。
一个好的课堂导入最重要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并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作出铺垫。在这节课的导入上,我设置了一个蒙眼哑语猜谜游戏:让几个学生被蒙住眼睛,用手摸一样道具,并且用肢体语言来告诉同学们是什么东西,并且不能讲话。这种游戏很容易就调动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游戏后让体验蒙眼哑语猜谜的学生谈谈看不见,讲不了话的感受,并由此让全班学生设想假如自己也与海伦一样聋盲哑,会有什么心境和感受。这样,学生很快说出了自已的感受,答案虽不一,但却体现了新课标下的“没有对不对,只有好不好”的解题宗旨,而且学生也能将心比心地理解海伦当时的感受及其暴躁的脾气了,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这是让学生联系实际学习语文的一个体现。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预计用时18分钟。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这个环节中,为了引导学生展开独立的阅读实践,请学生先默读课文,时间是五分钟。在学生把文章梳理了以后,我把思考题用小黑板展示出来,小组讨论,之后进行班级交流。问题有三:
1、谁教育了海伦?这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迅速分析课文的主要人物。紧接着从沙利文老师就过渡到第二个问题:
2、莎利文老师教会了海伦什么?
(莎利文老师教会了海伦学拼写,认识到每种事物都有自己的名称;教会了海伦体验大自然;教会了海伦/懂得了什么是爱,理解抽象名词。)
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必然要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语句进行概括归纳,这个问题不但让学生梳理了课文的大部分内容,并且培养学生准确获取信并概括的能力。
3、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其实解决了前面的问题,划分段落也比较容易能找出来,再加上学生并不是孤军奋战,他们可以找同学一起讨论商量,既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这三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感知文章内容,并从而分清文章结构,3个问题环环相扣,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讨论,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
(三)研读思考,突破难点
1,作者为什么把沙利文老师来到自己身边的一天看成是“最重要“的一天?
第2 / 3页
这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使学生了解沙利文老师对作者的影响之大,为理解文章的主题做铺垫。明确沙利文老师的到来,用教育和爱心改变了作者的命运。沙利文老师为我开启了外部世界的大门,并且以极大地耐心和温和,客服种种困难,完成了对我的教育。
这个问题的解决上,还应注意适时进行作文教学,第一段落在文章中是非常重要的,本篇课文的第一段是总领全文的一个典范,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这种写作方法。
2、海伦,一个原本连父母也认为毫无希望的人,正在老师的教育下逐渐成长,她对老师会有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表现在哪里?(这个问题培养学生迅速获取信息能力,并进一步理解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无比感激之情。)
3、让学生讨论,文章中作者写自己的篇幅多还是写沙利文老师的篇幅多?为什么? 这个问题涉及到侧面描写的一种写作手法,是为了让学生对于这种手法有所了解。海伦凯勒看不到老师的外貌,听不见声音,只能靠触觉感受老师的关爱,接受老师的教导,因此,文中写自己的笔墨比老师的还多。通过写自己的感受写老师对自己的影响,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四)总结全文
提问1: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这种总结方式是让学生自主思考,总结“学到什么”。提问2:海伦凯勒为什么会成功?
这一问题的设计不仅有总结全文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沙利文老师对海伦凯勒一生的重大影响,也理解了海伦对老师的无比感激,更是为让学生学习海伦凯勒发愤图强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五、说课堂作业:
作业:小论文:《海伦凯勒为什么会成功》,600字左右。要求:可以通过上网、看书来搜集资料,自由组合,分工合作来完成。时限为一周。
依据:这作业,在动手能力方面提高了要求,要通过上网、调查、实践、访问等来完成。目的: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通过进一步阅读海伦.凯勒的事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能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合作能力。这些都是符合新课标理念的。
六、板书: 好的板书就是一份微型教案,能在课堂上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我的板书主要在上课时同步进行,力求简洁明了,突出课堂主要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一、(1~3)第一天相见: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深深地爱着我,向我揭示了一切
二、(4~27)对我的教育
1、学拼写,认识事物都有名称:洋娃娃、水
2、体验大自然
3、认识抽象名词 懂得了什么是爱
三、(28)感激之情 我的说课完毕,敬请指教!
第四篇:《我的老师》说课稿
《我的老师》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的老师》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我的老师》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我的老师》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魏巍回忆了儿童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几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和感激之情,揭示了蔡老师美好的心灵。作者是用童心来回忆往事的,叙述了几件普普通通的小事,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生动、感人,完全符合刚刚踏出儿童年龄的七年级学生对往事回忆时的心理和感情尺度。此文与《再塑生命的人》、《我的早年生活》、《王几何》、《<论语>十二章》构成相应系列,切合本单元“青少年学习生活”的主题。尤其是此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将此文放置于本单元之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生活的感受和思考。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为体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这一特点,我把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方法,学习详略得当组织材料的写法。
2、能力目标:品味本文的语言风格,学习用朴实、细腻、感人的语言传递纯真美好的感情。
3、情感目标:培养热爱教师、尊敬教师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品味传神、细腻的描写,体会浓浓的师生感情。
二、说学情
我校地处偏远农村,生源来自附近十几个村庄及外来打工者家庭,较城区而言,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较弱,阅读量较少。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更多的习练。学生刚从小学来到初中,升了学段,换了学校,新鲜、好奇之余,又会对小学时候的老师产生依恋、思念之情。这时候,适时地学习《我的老师》一课,会令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的热爱自己的老师,热爱眼下的生活,珍惜光阴,努力学习。
三、说教法
1、先学后教,课前,让学生进行比较充分的预习,这样一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默读,配合单元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默读能力。
3、朗读,情动于中,发乎于声,朗读,更好地走进文本,贴近作者的内心。
4、讨论分析,思维碰撞、磨合、吸纳,是合作学习、班级上课的优势。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我国有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如果我问9月10日是什么节,大家马上会说是教师节;如果我问20xx年的9月10日是第几个教师节,大家马上会说是第xx个教师节;如果我再问人们常常把教师比喻作什么,相信大家也能答出来——
生:园丁、春蚕、蜡烛、一桶水、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师:这些美丽的比喻,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人们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这些比喻中,我最喜欢的是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境界很高,一般的教师难以企及,可是,细化到一个人,有时候,他的一生中或许就有这么一位老师影响着他鼓舞着他温暖着他,成为他记忆中的珍宝。著名作家魏巍就遇上了这样一位好老师,他的老师蔡芸芝先生对他心灵的影响是多么地美好而深远,二十多年后,他提笔写下了《我的老师》。让我们走进文本,身同感受其中浓浓的师生情。(板书课题:我的老师魏巍)
二、检查预习
师:课前大家已经下过功夫,你的功夫深不深,我用习题量一量。(屏示习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选词填空3、文学常识作家魏巍的代表作)
三、梳理情节
师:作者魏巍自己说,在动笔之前,我确实回到我的童年,或者说沉入到我的童年世界,对那时的童年世界作了一番遨游。这样,童年时遇到的几个老师,便浮现在我的眼前,尤其是那位蔡老师,又重新激动着我的感情。我们可以想见,作者一定会想起许许多多师生朝夕相处时发生的事情,那么流诸笔端的有哪些事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文本,待会儿交流,开始。如何默读呢?请看课本P28页,单元提示语第二段,第一句话,请大家读一读这句话(生读)请同学们开始走进文本,默读课文(生默读后交流)
生(预设):蔡老师上课时假装打我。
师:你用一句完整的话来概括,很好,老师在板书的时候择要而记,我用四个字来记:假打真爱(板书,下同)
生:蔡老师教我们跳舞。(板书:扮女跳舞)蔡老师教我们观察蜜蜂。(观察蜜蜂)蔡老师教我们读诗。(教生读诗)我们学习模仿蔡老师写字。(模仿写字)蔡老师解决学生的小纠纷。(排解纠纷)我梦里去寻找蔡老师。(梦里寻师)
师:我有一个疑问:作者肯定想起了很多事,为什么就写下这些事儿呢?这其中肯定有一条线把它们串起来的。那么,是一条什么样的线呢?
生:感情线。这些事情都能表明师生间浓浓的感情。
师:有没有隐约其间的关键词或关键句表明作者感情的变化?
生(预设):“最使我难忘的……”“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多么依恋……”“想念我的蔡老师……”(师板书:回忆——依恋——思念)
师:作者以感情为线索,写了这样七件事,这七件事的顺序有讲究吗?
生:由课内到课外,由校内到校外,由平时到假期,师生感情层层加深。
四、感情朗读
师:老师觉得,作者写的这些内容,是随着对蔡老师的深切回忆自然地流泻出来的,字里行间处处饱含着对蔡老师的依恋之情。想要悉心领会其中深情,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高声朗读。情动于中,发乎于声,让我们尽情地读一读吧,读出依恋,读出思念,读出对老师崇高的敬意!等大家有了自己深深的体会后,我们再一起来交流学习。(生读,读后交流)
生(预设):
1、文章开头直抒胸臆:“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难忘”一词,先声夺人,直奔主题,令人印象深刻。
2、嘴角有一块榆钱大黑痣,按说也不美,可作者说蔡老师温柔又美丽,让我想起一句话:人因可爱而美丽,不是因美丽才可爱,孩子们爱蔡老师,爱蔡老师的一切,包括她的外貌。
3、假打真爱这个细节,很能体现出浓浓师生情。“仅仅有一次”、“好像”、“轻轻”可以感觉到蔡老师富有爱心,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只因为心里装着的是宽厚和慈爱。“我用石板一迎”、“大家笑了”、“她也笑了”,形象地写出师生之间友善、亲切、融洽。
4、当我读到“教我们跳舞”时,我就会想像出当时蔡老师和小朋友们唱啊跳啊的情景,那是多么美丽的一幅师生快乐图啊!
5、蔡老师教的诗几十年后还能背,是因为蔡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老师教的,都不会忘记。
6、“我”受小“反对派”们侮辱时,蔡老师援助我,还劝慰我,甚至郑重其事地给我写了一封信,蔡老师真是无微不至地呵护着一颗小小的童心啊!
7、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蔡老师旁边,喜爱、依恋之情无须用语言来表达。此时无声胜有声,蔡老师是幸福的,“我”也是幸福的。
8、梦中寻师,可谓是这篇文章的最高潮,母亲一“拉”一“劝”,更显出当时我的神游程度之深。夜有所梦,是因为日有所思,我们可以想到,白天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地想念蔡老师啊!
9、作者对蔡老师的赞美不光体现在叙事中,有时候情不能自己,直接用抒情的方式来表达:“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仿佛非直抒胸臆无以表达对蔡老师的感激之情。
10、“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使用第二人称,更便于直接抒情。这里的“我”,是写文章时已经几十年后的我,是前面的记忆唤醒了“我”对蔡老师的强烈的思念,一个“你”字,把作者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充分表达出来。
师:教学无小事,就在这一件件看似琐碎的事件里,我们能感受到一个在学生眼里伟大的教师形象,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啊?
生:温柔、美丽、慈溪、公正、伟大。
五、联系自己
师:蔡老师真好!作者魏巍真幸福!老师还要告诉大家一个幕后花絮,就是魏巍1956年9月10为《教师报》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与蔡老师失联二十多年了,当这篇文章发表后,蔡老师与魏巍重新联系上了,这可真是一件人生美事。
我们在为别人感动的同时,可别漏了自己,因为,我们也很幸福,我们也有自己的老师,哪一位老师对你的印象最深刻呢?你和你的老师经历了很多的事,有哪些事值得一写呢?列一个题纲,打一个腹稿,为下节课的写作作好准备。
六、布置作业
作业本有关作业。
《我的老师》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我的老师》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魏巍回忆了儿童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几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和感激之情,揭示了蔡老师美好的心灵。作者是用童心来回忆往事的,在叙事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使得那些普普通通的小事十分生动、感人。在它的前面有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都德的《最后一课》,后面有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所谈到的老师,对儿童都起到了终生的影响作用,他们不但学识渊博、为人正直,而且爱憎分明,对真善美执着地追求。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为体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这一特点,我把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为:
1.体会本文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良好品德。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3.词句的揣摩。学习重点确定为: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良好品德。难点为:理解、揣摩词句,体会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的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特制定如下教学与学习的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当今课堂教学一股清新的活水,能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命。采用情境教学,可以较好地扣住教材特点,落实教材因素和学生因素,强化训练目标,引诱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朗读感受法
《我的老师》作者用儿童纯真的心理回忆和蔡老师接触过程的七件小事,有强烈的亲和力。学习中,指导学生多朗读,运用齐读,精读、默读等阅读方法,让学生与课文进行多次接触,心灵融入浓浓的亲师之中,感悟那深挚的师生之情。
3、质疑探究法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看到成功的记录,这种成就感促使学生可持续性地发展。
4、讨论分析法
这既是个体的学习,又是团体的学习。讨论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活动,当中体现了个体的思维,又有思维的碰撞、磨合、吸纳,是合作学习的体现。
三、教材处理
学习本课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指导朗读,学生质疑探究。第二课时,学生讨论明确看法。两个课时的内容可以穿进行,具体操作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
四、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有人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像蜡烛,照亮了学生前进的道路。”“老师是人梯,载着学生攀登科学的高峰。”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从小学一年级起,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多少位老师教过你们?在诸多老师中,又有哪些是令你终身难忘的呢?我想,在每个人的心目中,肯定有一位最难忘的老师。如果把他写下来,一定令人动情、感人至深的吧!谁来说一说呢?(让学生踊跃发言)好,今天,我们学习的也是一篇关于老师的文章,著名作家魏巍所写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的《我的老师》。
这里运用的是“情境教学法”关键是教师必须要进行情境诱导,使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进而主动学习,实现目标。因为相类人物能唤起学生无限丰富的联想。这里让初一的新生回忆他们刚离别不久的小学老师,口头描述老师的形象和事迹,学生们绝对有兴致侃侃而谈,话语当中也会饱含记忆犹新的深情。此时此刻,再顺势而发,引导学生进入第二个环节。
2、朗读感知
①听课文录音(感受课文流露的真情,同时给每个自然段标序号并给生字注音)
②师生共同朗读课文(与学生共同感知,因为教师也是学习的参予者。朗读前提醒学生注意用儿童的口吻来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
3、概括课文的大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题;默读过程有什么疑难的问题或感触很深的想法记录下来。
学生有可能提到以下问题:
①蔡老师是位女教师,为什么要把她称为先生呢?
②课文第一部分写蔡老师在“我”的记忆里总的印象是什么?“温柔”和“美丽”分别从什么方面写的?
③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它的次序可以打乱吗?(这是最重要的问题,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来了解文章的思路、脉络、感情线索等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复述“梦里寻师”一事,充分感受学生对老师的挚爱之情)
④“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这样一篇文章的人称前后不一致可以吗?
⑤“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我模模糊糊地回答。”加点的两个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⑥“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改为“我很想再见到我的蔡老师。”有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⑦一般说来,小孩子都盼望着假期的到来,为什么说“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
⑧“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为什么说是“在一个孩子的眼里”?
⑨在看老师写字这一件事中,“不由得围了上去”、“默默地看”、“连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等语句表现了我们对老师的怎样的感情?(老师对孩子的影响)
⑩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还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引出本文的主旨: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
对于这些问题,可以用递纸条的方式交给老师,老师把它集中、归纳,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利用实物投影交给学生讨论,遇上争议较大的问题,老师再给予引导明确。在讨论第③题时,④⑤⑥⑦⑧⑨⑩这些问题其实都可以渗透进去,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本课的学习目标得以实现,学习重点和难点也能得到突破。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得到情感的熏陶。最后再让学生谈感受、谈收获,以及课后写一篇关于老师的回忆性文章,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在这个环节当中,老师扮演的是一个主持人的角色。
五、说板书设计
老师假装发怒
老师教我们跳舞
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略写老师爱学生
蔡老师老师教我们读诗
温柔美丽我们看老师写学生爱老师
老师排除小纠纷
我梦里寻师
感情线索:回忆、依恋、思念蔡老师
这样的板书重点突出,让人一目了然。
《我的老师》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我的老师》是苏教版七年级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魏巍主要写了孩提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几件小事,表达了对老师的挚爱与感激之情。作者至今回忆起来仍感亲切,尤其是蔡老师美好的心灵对作者的影响可以说是很深的。作者带着童心来回忆往事的,叙述了几件普普通通的小事,却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生动感人。完全符合刚刚踏出儿童年龄的初中七年级学生对往事回忆时的心理和感情尺度。该篇课文是第一单元人物风采中唯一一篇写老师的,教材编写者在古今中外名人中穿插了一位普通人民教师的独特风采,使学生在叹服知名伟人的同时,也能学会发现自己身边普通人的不普通之处,着重培养一般的吸收和能力。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为体现《新课标》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文中蕴涵的对老师的依恋和思念之情,培养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品德。这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2.知识目标:让学生学会记叙文详略得当的写法,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3.能力目标:理解,揣摩词句,体会思想感情。这也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理念认为:语文课程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以学生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特制定如下教法和学法:
1.情境教学法
这主要用于导语设计及文中的几件小事中。这是一种与传统的传授式的课堂教学不同的一种新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可以较好地扣住教材特点,将教材和学生联系起来,引诱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达到情感目标的实现。
2.朗读感知法
《我的老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七件小事,饱含深情。学习中通过多朗读,运用齐读、精读、默读等方法,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感悟真挚的师生之情。
3.讨论分析法
学习既是个体的学习,又是团体的学习。讨论是一种双向的或多向的活动。当中体现了个体的思维,又有思维的碰撞、磨合、吸纳,是合作学习的体现。亦能提高学生在团体学习中的兴趣,也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
4.拓展延伸法
为了体现《新课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提倡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让学生不仅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内心中对老师的一种独特的感情,谈谈自己的经历,以达到感情的升华。紧扣情感目标。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想从幼儿园开始到现在,除了父母,你们接触最多的人恐怕就是老师了吧!我想在每个人的心中肯定有一位让你们至今难以忘怀的老师吧!如果把他写下来一定也令人感动,感人至深吧!谁来说一说呢?大家说得都很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也是一篇关于老师的文章。著名作家魏巍所写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云芝先生的《我的老师》。
这里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情境诱导,让学生不知不觉,自然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发挥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这里让七年级的学生回忆刚离开不久的小学老师,口头描述老师的形象和事迹,学生们一定侃侃而谈,话语中也会饱含深情。
2.初读课文,感受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流露的真情,标准语音解决字词的问题。
2、师生共同朗读课文,教师参与,共同感知,以儿童的口吻与心态去朗读
3、简单复述课文大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课文中的七件小事。着重培养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让学生根据录音学朗诵文中的那首诗,然后让学生开火车似的在课堂上朗诵。
5、再次默读课文,结合课后思考题,画出你认为蕴涵作者感情的句子,并把它们变换成问句的形式,分为甲乙两组。看哪一组问得多,哪一组答得好。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这个环节紧扣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下面我列出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老师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我”认为老师是一个慈爱,公平,伟大的人。师生互评说明了什么?
(2)本文共记叙了几件事?哪几件是详写?哪几件是略写?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这个问题的设置很关键,搞清楚这个问题就能了解文章的思路,脉络,感情线索等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可作适当的讨论分析。)
(3)“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你们的依恋。全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你”?有什么好处?
(4)“我”的狡猾表现在什么地方?
(5)“我”凭什么认为“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呢?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这一点?
(6)一般来说,小孩子都盼望着假期的到来,为什么说“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的漫长”?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由七件事组成。所以这几个问题的既涉及到细节问题,又概括了课文的大意;也分析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解决了教学重难点,达到情感的升华。这也是我的创意之一。
四.说作业
写一段小短文,关于你对某位老师的爱戴,为什么你会喜欢这位老师,他或她有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深刻。
这样布置的目的是体现了拓展延伸的教学方法,通过该篇课文的学习,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升华。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体会自我生活中的真情是实感,提高运用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了解学生的感情状态,有利于师生交流和相处。解决教学重点。
五.说板书设
我的板书设计也是我的创意之一。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人一目了然。且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结构清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紧密联系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我这节课的创意之三是以学生为主,大部分都是学生在课堂上说为主,如复述课文,朗诵诗歌,互问互答。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第五篇:《我的老师》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的老师》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物风采。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魏巍忆写儿时关于蔡老师的七件事,对应地描写蔡老师和儿时作者自身,叙事和写人当中都深融感情,表现了师生间的深挚感情,颇为生动,具有感染力量。
二、说学情
七年级是中学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难度较六年级有了很大的提升,如阅读教学上对学生的要求已由一般的字词识记上升到阅读理解、品味鉴赏。写作无论篇幅还是内容都有了明确的提高。在上学期要求学生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一般的吸收和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下学期的语文学习就要更进一层,加强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所以,综合考虑初一学生学习能力的情况,本文写作特点及思想内容,这篇课文所在的单元的主题,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为以下三点: 1 感受真挚的师生情感。学习本文多角度选材,详略得当组织材料的写作手法。品味本文的语言风格,学习用朴实、细腻、感人的语言传递纯真美好的感情。
四、说教学重点
因为本文是一篇很典型的取材巧妙材料安排合理的写人文章,我觉得学生需要通过这一课学习这种写作手法。其次,它的语言生动传神。我将本课学习的重点设为以下两点:
1、合理的选材与精心安排;
2、传神、细腻的描写。
五、说教学方法 朗读法:《我的老师》作者用儿童纯真的心理回忆和蔡老师接触过程的七件小事,有强烈的亲和力。学习中,指导学生多朗读,运用齐读,精读、默读等阅读方法,让学生与课文进行多次接触,心灵融入浓浓的亲师之中,感悟那深挚的师生之情。
讨论分析法:
六、说教学时数安排 两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说说自己喜爱的一位老师,引入课文情景。
(这里运用的是“情境教学法”,教师进行情境诱导,使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进而主动学习,实现目标。因为相类人物能唤起学生无限丰富的联想。这里让初一的新生回忆他们刚离别不久的小学老师,口头描述老师的形象和事迹,学生们绝对有兴致侃侃而谈,话语当中也会饱含记忆犹新的深情。此时此刻,再顺势而发,引导学生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齐读课文,看看作者共写了哪几件事,并思考这几件事之间的联系;感受这些事件中,蕴藏了怎样的情感。
(通过带有问题的齐读,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带动思考,为下一个环节做铺垫。)
(三)问题研讨
围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习本文多角度选材,详略得当组织材料的写作手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选取了哪些事来写?它们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详写了哪几件事?
2、再次朗读有关第五第七件事的段落,思考:这是一篇写我的老师的叙事散文,应该写我的老师怎么样怎么样,老师怎样爱学生,为什么要在其中穿插我们模仿老师写字、我梦中寻师这些事呢?
3、作者在重点写了6、7两件事,说明作者应该是对这两件事情记忆更加深刻,那么先写这两件事情可以吗?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讨论分析,可以基本上帮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选材与安排材料的用心。)
4、老师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从作者记叙的事情当中,你能看出作者对老师蕴含了怎样的感情,这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
(通过前三个问题讨论,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在这个时候提出这个问题,使学生的关注顺利地由写作技巧上转到情感上,初步了解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感情,并且明确文章的情感线索,为下节课深入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作铺垫。)
(四)作业布置
列作文提纲,写自己喜爱的一位老师。
要求:学习作者,选择合适的材料,并精心安排。
(在学习完这种方法以后,布置相对应的练习,使学习效果更好。并且在运用中体会会更加深刻。)
我们熟悉了课文内容,并且学习了作者高超的选材与精心的安排。并且我布置了大家学习作者写自己喜爱的一位老师,让大家先列了提纲。这节课,我们走进每一件事,看看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会让作者在这么多年后还这么难忘,并且感受作者的语言艺术。
(一)细读分析,辨析、推敲课文的语言,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尤其是重点段落、词语如何理解,表现了蔡老师什么样的品质,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感情。如“狡猾”“一迎”“默默”“劝慰”等词。
(通过对具体词语的推敲、辨析,不仅突显人物性格,也可以体会作者蕴含的真挚的情感。在体会词语妙用的过程当中,对重点语句段落反复朗读,以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情感。)
(二)有感情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重点分析的词语,体会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时,学生已认识到蔡老师与我是怎样的人,体会到作者的全部情感,让大家朗读全文,效果能达到很好,并且会激发更深的体会。同时可以训练大家朗读。)
(三)问题研讨
1、请同学们看看在刚开始上课时划出的句子,它们一般都出现在一件小事叙述完之后,作者在记叙完一件事后要加入议论或抒情的句子,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2、“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这样一篇文章的人称前后不一致可以吗?
通过这两个问题,学生明确作者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点与好处;明确人称的使用,是为了表达感情而服务,正确地使用人称使文章语言有更强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六、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海伦.凯勒的《我 的 老 师 》、贾平凹的《我 的 老 师 》、李跃荣的《我 的 老 师 》这三篇文章,并与魏巍的这篇文章作比较,看看同样是写老师,他们的写作技巧有什么不同。选取一种合适的方法,写一篇《我的老师》。(要善于从小处、细处去勾勒人物)(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了解文无定法,好文章各有千秋,不管选择何种技巧,关键是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防止学生写这类文章形成思维定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