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2国开电大专科《外国文学》网上形考(任务1至4)试题及答案

2021-12-28 11:2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2402国开电大专科《外国文学》网上形考(任务1至4)试题及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402国开电大专科《外国文学》网上形考(任务1至4)试题及答案》。

2402国开电大专科《外国文学》网上形考(任务1至4)试题及答案

形考任务一

试题及答案

l

题目1.《诗学》

l

[答案]亚里士多德

l

题目2.《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l

[答案]埃斯库罗斯

l

题目3.《埃涅阿斯纪》

l

[答案]维吉尔

l

题目4.《麦克白》

l

[答案]莎士比亚

l

题目5.《十日谈》

l

[答案]薄伽丘

l

题目6.欧洲文学史上最古老的文学是古代_____文学。它们在奴隶制条件下产生和发展,是欧洲文学史的源头。

l

[答案]希腊罗马

l

题目7.希腊神话包括_____和_____两大部分。此外,还有一些解释自然现象、某些习俗与名称来源的故事。

l

[答案]神的故事;英雄传说

l

题目8.《神曲》分为《地狱》《_____》

和《_____》三部。

l

[答案]炼狱;天堂

l

题目9.中世纪初期民间文学的主要作品有日耳曼人的英雄史诗

《_____》,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史诗《_____》,冰岛人民的埃达和萨迦,芬兰人民的史诗

《_____》。

l

[答案]希尔德布兰特之歌;贝奥武普;卡勒瓦拉

l

题目10.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具有民主倾向的人文主义代表作家是_____,他的代表作是《_____》。

l

[答案]拉伯雷;巨人传

l

题目11.人文主义文学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人文主义文学具有如下特点: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进步倾向;注意写实,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但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作品中还保留着许多传统因素,并与浪漫主义结合在一起;善于塑造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着重从道德心理上进行刻画,而不注重对人们的客观物质关系进行分析;人物性格较复杂较完整;注重民族特色,表现爱国情绪,用民族语言进行写作。

l

题目12.简述欧洲中世纪法国骑士文学的分类和主要内容。

答:在宗教文学盛行的同时,民间文学也在发展。英雄史诗是其中的重要品种。中世纪初期。主要有凯尔特人的有关胡林和菲恩的英雄故事以及关于亚瑟王的传说,日耳曼人的英雄史诗《希尔德布兰特之歌》,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史诗《贝奥武甫》,冰岛人的“埃达”(意为“歌谣”)和“萨迦”(意为“英雄传说”),芬兰人的史诗《卡勒瓦拉》等。这些作品以反映氏族部落制度瓦解时期的部落生活,歌颂部落英雄为主要内容。《贝奥武甫》约形成于公元7世纪末8世纪初。史诗写公元6世纪时住在瑞典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部落首领贝奥武甫建功立业、继承王位,晚年与危害百姓的火龙搏斗并英勇牺牲的故事。《贝奥武甫》是出现较早,保留最完整的英雄史诗。

l

题目13.什么是流浪汉小说?

答:流浪汉小说产生于十六世纪中叶的一种新文学体裁,它是以描写城市下层的生活为中心,从城市下层人物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社会上的种种丑恶现象,用人物流浪史的形

式,幽默俏皮的风格,简洁流畅的语言,广泛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小说。

l

题目14.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

答: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新旧交替时代中(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具有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和才情,同时又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形象。其性格上最突出的特征是忧郁,敏感,勤于思考,善于剖析,易于冲动。其思想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快乐的王子”

(在威登堡大学时代)——“忧郁的王子”

(以“启幕”开始)——“延宕的王子”

(“戏中戏”前后)——“行动的王子”(“复仇的王子”,宫廷比剑前后)的曲折复杂的过程。

哈姆莱特是丹麦的王子,他在威登堡大学念书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加上地位至尊,哈姆莱特成了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正是这种乐观思想,使他将父亲看成一个十全十美的理想君王,将母亲看成圣母一样纯洁的女性。父亲是理想的化身,母亲是爱的象征,父亲和母亲的结合便是理想与爱的结合,能使这种结合得以实现和存在的世界是“美好的花园”,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那时的哈姆莱特是“快乐的王子”。但是,正当哈姆莱特快乐度日之时,冷酷的现实给了他一连串的打击: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朋友背叛,恋人被敌人利用,这一些使世界变得“颠倒混乱”。哈姆莱特像一夜间遭到严霜袭击的娇花,精神颓唐,痛苦与忧虑使他成了一个“忧郁王子”。在昔日的理想被击碎的情况下,他一方面激愤地诅咒这个“冷酷的人间”,一方面又深入地思考与研究生活于其间的人。严酷的现实,已击碎了他昔日的梦幻;梦幻的破灭,意味着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的破灭,他成了一个面对重重矛盾精神无所寄托的“流浪儿”。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了他行为上的犹豫(或延宕),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说的“延宕的王子”。延宕使他成了“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最后,延宕也使哈姆莱特行动上由主动变成了被动,在孤军反抗中和敌人同归于尽,虽然达到了复仇的目的,但却没有担负起重整乾坤的重任,留下一个悲剧的结局。

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他的悲剧结局揭示了:人文主义理想的幻灭,根源在于那个混乱颠倒的时代。

在资产阶级文学史上,哈姆莱特是表现个人与社会冲突,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杰出的艺术典型,是新兴资产阶级先进人物的代表,是坚持社会改造,坚持进步的英雄形象。他的“重整乾坤”的斗争确实失败了,但是,他对人生意义(“生存”与“毁灭”)的探索后继有人;他那改革社会的伟大事业还在继续。通过“悲”所引起的“快感”,将永远激发人们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哈姆莱特一类人物远离人群,孤军奋斗的弱点,也能启迪人们从中吸取教训。

形考任务二

试题及答案

l

题目1.《天路历程》

l

[答案]约翰•班杨

l

题目2.《熙德》

l

[答案]高乃依

l

题目3.《鲁滨逊飘流记》

l

[答案]笛福

l

题目4.《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

l

[答案]菲尔丁

l

题目5.《阴谋与爱情》

l

[答案]席勒

l

题目6.诗人弥尔顿是17世纪_____(填国名)文学最主要的代表,晚年全力投入诗歌创作,完成了三部借宗教题材表现革命内容的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长诗《_____》。

l

[答案]英国;失乐园

l

题目7.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喜剧代表作家主要有_____。

l

[答案]莫里哀

l

题目8.18世纪德国的_____是美学理论家、作家和戏剧家,他的理论著作《_____》《汉堡剧评》对西方现实主义理论和美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l

[答案]莱辛;拉奥孔

l

题目9.18世纪后半期出现的英国感伤主义作家中,以_____和哥尔德斯密斯最为重要。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是《感伤的旅行》和《_____》。

l

[答案]斯忒恩;威克菲牧师传

l

题目10.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作家_____的代表作有对话体小说《拉摩的侄儿》等。

l

[答案]狄德罗

l

题目11.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派的主要代表最具民主倾向的思想家和文学家_____的代表作有作者的自传《忏悔录》。

l

[答案]卢梭

l

题目12.歌德的诗剧《_____》的创作历时60年。它的主要内容是描写主人公不断追求、不断探索人生理想的道路和他思想发展的历程。

l

[答案]浮士德

l

题目13.简述古典主义文学的特征。

答:古典主义文学主要有如下特征:

在政治上拥护王权,维护国家统一。古典主义作家把歌颂国王,维护国家利益,宣扬公民义务和责任作为自己的职责。

在思想上崇尚理性。古典主义产生的思想基础是唯理主义。唯理主义哲学家笛卡尔认为人的理性至高无上,人可凭着理性思维认识世界。文艺理论家布阿洛把理性当作文学创作和评论的最高标准。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等古典主义作家也按照理性的原则进行创作。

在艺术创作上提倡模仿古典,重视规则。古代罗马文学中所宣扬的公民精神和艺术上的典雅严谨更为古典主义者所推崇。在诸多创作原则中,戏剧创作的“三一律”尤其重要。

l

题目14.什么是启蒙运动?启蒙文学有哪些特征?

答: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8世纪的第二次全欧性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革命运动,是反封建革命的思想准备。它诞生在法国,贯穿18世纪始终。启蒙即宣传科学和理性,揭露宗教蒙昧主义、狂热和迷信,反对封建主义特权和黑暗统治,把人性从神权和王权的桎梏中解救出来。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但它比文艺复兴带有更强烈的政治革命的性质。

启蒙文学表现出如下特征:

启蒙文学具有强烈而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启蒙文学作家往往是启蒙主义者,文学是他们表达启蒙思想、批判封建主义的场所;他们还特别强调文艺的社会功能和教育意义。

启蒙文学在文学创作与理论领域同以往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主人公不再是帝王将相,而是平民百姓;

提出“要真实、自然”的近代资产阶级现实主义新文艺的纲领;在题材上主张写一般市民的家庭日常生活,反对贵族文学矫揉造作的风格。在体裁上,出现了市民剧、现实主义小说、哲理小说、书信体小说、教育小说等新的文学形式。

启蒙文学是欧洲文学从古典主义向近代意义的现实主义转变的关键。

l

题目15.什么是狂飙突进运动?狂飙突进运动有哪些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家?

答:18世纪70年代,德国发生了“狂飙突进”运动。它因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而得名,赫尔德尔是这一运动精神领袖。“狂飙突进”运动是一场全国性的文学运动,它是启蒙

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也把矛盾指向封建制度,它比启蒙运动具有更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并带有狂热的、脱离人民的个人主义性质。由于德国不具备进行政治革命的客观条件,“狂飙突进”运动始终局限在文学领域。歌德和席勒是“狂飙突进”运动最主要的作家。

l

题目16.试分析达尔杜弗的形象。

答:他是一个典型的宗教骟子。他伪善、狡黠、凶狠,伪善是他的主导性格。达尔杜弗伪装虔诚,实际上他是以此为手段,满足他贪色、贪食、贪财的私欲。他把自己装扮成一个不重物质享受的苦行主义者,实际上却贪图口福和安逸;他表面不爱财,实际上却千方百计地想占有奥尔贡的全部家产;他装得清心寡欲、道貌岸然,俨然是一个抛弃人间一切情欲的“圣徒”,其实却灵魂肮脏,不但想占有奥尔贡的女儿,还调戏、引诱奥尔贡的妻子。达尔杜弗十分狡猾奸诈,善于随机应变保护自己。当大密斯向奥尔贡告发达尔杜弗调戏艾耳密尔时,达尔杜弗面临险境,不惊不慌,先承认被揭发的丑事,又一再自责,转而巧妙地装出一副受了冤枉而又不愿意揭穿冤枉他人的样子,以守为攻,摆脱了困境,并使奥尔贡再次上当,剥夺了儿子的继承权,将财产继承权给了他。凶恶狠毒是达尔杜弗的又一特点。当他的伪装被彻底揭穿时,于是便露出凶相,要置奥尔贡一家于死地。莫里哀通过达尔杜弗这一形象,集中概括了天主教会的伪善和封建贵族贪婪凶残的本质,暴露了宗教的欺骗性和危害性。这个形象具有极大的概括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在西方语言中,“达尔杜弗”已经成了“伪君子”的代名词。

形考任务三

试题及答案

l

题目1.《唐璜》

l

[答案]拜伦

l

题目2.《叶甫盖尼•奥涅金》

l

[答案]普希金

l

题目3.《死屋手记》

l

[答案]陀思妥耶夫斯基

l

题目4.《包法利夫人》

l

[答案]福楼拜

l

题目5.《汤姆•索亚历险记》

l

[答案]马克•吐温

l

题目6._____著名的作品有长诗《仙后麦布》《伊斯兰起义》,悲剧《钦起》,短诗《西风颂》《云》《云雀》等。

l

[答案]雪莱

l

题目7.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其序言被视为法国_____运动的宣言。

l

[答案]浪漫主义

l

题目8.《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作家_____的长篇小说。

l

[答案]狄更斯

l

题目9.19世纪30至50年代,英法出现了一批现实主义作家作品,_____根据这一派作家作品的共同特征,曾用批判现实主义加以概括。

l

[答案]高尔基

l

题目10.法国作家波德莱尔是象征主义的先躯,代表作是诗集《_____》。

l

[答案]恶之花

l

题目11.19世纪60年代,_____受泰纳实证主义哲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理论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自然主义文学理论。

l

[答案]左拉

l

题目12._____出现在法国的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其代表作家作品有马拉美的《牧童的午后》,魏尔伦、兰波的《母音》《醉舟》等。

l

[答案]唯美主义

l

题目13.作家_____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因其背景为英国威塞克斯农村地区而被称为威塞克斯小说。

l

[答案]哈代

l

题目14.《鳏夫的房产》和《华伦夫人的职业》都是戏剧家_____写于19世纪晚期的重要作品。

l

[答案]萧伯纳

l

题目15.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主要有《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玩偶之家》《_____》。

l

[答案]群鬼

l

题目16.简述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答:浪漫主义作家强烈地不满现实,他们不喜欢描写现实,而喜欢描写主观理想及非凡的事物;浪漫主义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浪漫主义者反对古典主义和枯燥而冰冷的理性,作品着重抒发个人的感情和体验;浪漫主义作家热爱大自然,雄奇的大自然和远方异域是他们寄托理想和他们笔下的人物经常出没的地方;浪漫主义作家对中世纪历史及民间传说很感兴趣,他们热衷于搜集民间传说故事,并进行加工创造;浪漫主义者要求个性解放和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墨守成规和压制个性。他们在创作中采用多种体裁,尤其喜欢那些易于抒情的体裁,如抒情诗、抒情叙事诗、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戏剧和历史剧等。在表现手法上,喜欢用对比、夸张等手法,喜欢用华丽的词藻、生动的比喻等。

l

题目17.简述《人间喜剧》的分类。

答:《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用毕生精力建造的文学大厦。这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包括90余部作品,2000多个人物,它涉及面之广,人物之丰富多彩,数字细节之精确,环境和形象之典型足以令人叹为观止。《人间喜剧》在结构上分为“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分析研究”三大类,其中“风俗研究”又分为6个“场景”,包括的主要作品有:

题目1.《风俗研究》

私人生活场景:主要作品有《夏倍上校》《高利贷者》《高老头》《三十岁的女人》。

外省生活场景:主要作品有《欧仁妮•葛朗台》《幽谷百合》《于絮尔•弥罗埃》《幻灭》等。

巴黎生活场景:主要作品有《纽沁根银行》《塞查•皮罗多盛衰记》《娼妓的光彩与穷困》《贝姨》《邦斯舅舅》等。

政治生活场景:主要作品有《一桩无头公案》《阿尔西的议员》等。

军旅生活场景:主要作品有《舒昂党人》《沙漠里的爱情》等。

乡村生活场景:主要作品有《乡村医生》《村里的神甫》《农民》等。

题目2.《哲理研究》

重要的有《驴皮记》《绝对之探求》《不为人知的杰作》等。

题目3.《分析研究》

仅出版了《婚姻生理学》。

l

题目18.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在艺术上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一)这些小说大都取材于平凡的日常生活,截取其中一个极平常但具有典型意义的片断,反映出深刻的思想内容。每篇小说都写出人情世态及社会风俗。

(二)作者基本不直接表露自己的倾向,不动声色、客观而冷峻,以故事自身表达对人物的好恶。

(三)构思与布局巧妙。

取材于平凡的生活,并且也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布局,开始时平稳地展

开,情节突然发生转折,往往出现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

(四)具有出色的细节,语言准确、明晰、生动。

这种小中见大的功力使莫泊桑享有“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

l

题目19.试分析聂赫留道夫的形象。

答:聂赫留道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形象。起初,他是个纯洁高尚的青年富于自我牺牲精神,曾把继承来的土地送给农民,但后来受到上族社会腐朽放荡生活的熏染,成为一个利己主义者,干出了诱骗玛丝洛娃的勾当。

在法庭上,他被玛丝洛娃的不幸遭遇强烈地震动了,开始意识到自己有罪。在为玛丝洛娃的案件奔走上诉的过程中,他看到了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现象,逐渐树立了否定现存制度和土地私有制的信念,但他最终没有找到铲除社会罪恶的途径,而是在宗教道德中找到了精神归宿,聂赫留道夫作为托尔斯泰探索型主人公的最后一个,集中体现了托尔斯泰的“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上自我完善”的思想。聂赫留道夫的结局反映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矛盾性和解决社会问题时的软弱无力。

形考任务四

试题及答案

1.第一章:通过哪些描写,表现了哈克厌倦在道格拉斯寡妇家生活的?请举例说明

答:(1)在开头第二节,赫克就讲,“道格拉斯寡妇要领养我做她的千儿子”,“并且说她要教我学那一套文明的规矩”,“我再也受不了了”。后来加上他爸爸的虐待等等原因,终于出走河上。全书末了一句说,“我看我得比一些人先走一步,前往那个‘地域’去,因为萨莉姨妈要认我做她的干儿子,要教我学那一套文明的规矩,这我受不了。我已经受过一回啦。”这样,赫克在出走河上以后不肯回家,终于往新的“地域”去闯荡天下,进行新的开拓。这个新的“地域”,有人考证,认为指后来的俄克拉荷马州,当年是印第安人的地区。笔者认为,这个“地域”不论是实指,或是虚指,都不会仅指去到1848年前的地区,不会仅指南北战争前的理想,而是隐含着作者完稿时亦即1884-

-1885年时作者心目中所向往的地方,也就是作者心目中一种新的文化萌发的那种理想。“sivilizeme”的“sivilize”,乃“Civilize”的密苏里人土语的拼音,或译“学做人的规矩”,或译“教我怎样做人”,译得都有道理。但赫克走出家庭,(2)第一,道格拉斯寡妇经常强行要求哈克冲马桶用水要少一些,这引起了哈克的不爽,因为哈克认为道格拉斯寡妇宁愿厕所臭点也不愿多交水费是不可取的。第二,道格拉斯寡妇经常半夜三更的高声唱歌,这让在楼下的哈克无法入睡。第三,道格拉斯寡妇经常要求哈克外出給她买口香糖,要知道离寡妇所住的别墅最近的商店也要60多公里,这让哈克无法承受翻山越领的来回奔跑。

2.小说中描写的哈克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第一章和第三十一章举例说明。

答:哈克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富于正义感和叛逆精神的儿童形象,是一个聪明、善良、勇敢的白人孩子。他没有母亲,被镇上的大人讨厌,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他邋遢,不守礼节,但渴望自由,勇敢正义。

故事的主人公汤姆是个天真、活泼而又顽皮的典型美国少年。他和野孩子夏克,各干出了许多令人捧腹的妙事。像汤姆被罚粉刷围墙,竟施出诡计,不但使别的孩子心甘情愿代替他工作,还自动奉上谢礼。后来和夏克逃到荒岛去,人们以为他们淹死了,正在教堂为他们举行丧礼,而他们却躲在教堂的钟楼_上偷听。这些顽皮的举动,虽然不能给我们做模范,但是,他为了正义,毅然地挺身出来作证人,拯救那无辜的罪犯沫夫彼得。并在顽皮之余,居然和夏克破获了一桩谋杀案,成为众人钦佩的小英雄。看来,汤姆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其实孩子的顽皮有时候正好体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这种童真过了孩童时代就很难再寻,就只有一点点偶尔才会想起的甜蜜回忆。越长大,就会越觉得这些傻事有趣。童年就像一罐甜酒,时隔越久,尝起来就越香,越纯,越让人回味。

人总是会长大的,除了个儿长高了,身子强壮了以外,人的思想也在长。对世界的看法不同了,懂事了,不再幼稚了。不过人是要越变越好才是。千万不能像历险记里的那个心狠手辣的坏蛋卓伊一样,他坏事做尽,人见人憎。但最后他还是

恶有恶报,得到了一个活活饿死在山洞里的下场。

3.《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答:1.在开头第二节,赫克就讲,“道格拉斯寡妇要领养我做她的干儿子”,“并且说她要教我学那一套文明的规矩”,“我再也受不了了”后来加上

他爸爸的虐待等等原因,终于出走河上。全书末了一句说,“我看我得比一些人先走一步,前往那个’地域’去,因为萨莉姨妈要认我做她的干儿子,要教我学那一套文明的规矩,这我受不了。我已经受过一

回啦。”这样,赫克在出走河上以后不肯回家,终于往新的“地域”去闯荡天下,进行新的开拓。这个新的“地域”,有人考证,认为指后来的俄克拉荷马州,当年是印第安人的地区。笔者认为,这个“地域”不论是实指,或是虚指

都不会仅指去到1848年前的地区,不会仅指南北战争前的理想,而是隐含着作者完稿时亦即1884一1885年时作者心目中所向往的地

方,也就是作者心目中一种新的文化萌发的那种理想。“

sivilizeme

”的“

sivilize

”,乃“

civilize

”的密苏里人土语的拼音,或译“学做人的规矩”,或译“教我怎样做人”,译得都有道理。但赫克走出家庭,流亡河上,甚至不惜假死,所谓虽九死而犹未悔,当然不是一般地耍孩子脾气,而是对旧的一套文明的反感与厌恶。正如普烈乞待所说,“赫克的童年也就是一种新的文化的童年”。所以连比较保守的文艺理论家屈里体也承认“《赫克》实乃一部颠覆性的书。

2.第一,道格拉斯寡妇经常强行要求哈克冲马桶用水要少一些,这引起了哈克的不爽,因为哈克认为道格拉斯寡妇宁愿厕所臭点也不愿多交水费是不可取的。第二,道杵常半夜三更的高声唱歌,这让在的哈克无法入睡。第三,道格拉斯寡妇经常要求哈克外出幻她买口香糖,要知道离寡妇所住的别墅最近的商店也要60多公里,这让哈克无法承受翻山越领的来回奔跑。

3.19世纪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在美国文学史上地位卓然。他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历险记》讲述了白人哈克与黑人奴隶吉姆同乘木筏沿密西西比河而下逃亡的故事。在逃亡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哈克看清了形形色色的人性。这些描绘生动地展现了一幅美国社会的全景图,也是当时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哈克的心灵渐渐地成熟始于对汤姆的膜拜,继而在帮助吉姆逃跑中逐渐完成蜕变。在帮助吉姆逃跑的过程中,哈克的内心经历了无数激列的思想斗争,最终成功地说服白己,帮助吉姆获得了白由。对于哈克,沿河而下的旅程就是白己思想变迁的旅程,更是个人心灵成长的旅程。哈克贝利.费恩在汤姆和吉姆的潜移默化的“教导”中,思想转变特征表现在:一是对白由生活的追求,二是对社会道德的认知,三是思想上的觉悟。

4.哈克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富于正义感和叛逆精神的儿童形象,是一个聪明、善良、勇敢的白人孩子。他没有母亲,被镇上的大人讨厌,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他遢,不守礼节,但渴望白由,勇敢正义。

故事的主人公汤姆是个天真、活泼而又顽皮的典型美国少年。他和野孩子夏克,各干出了许多令人捧腹的妙事。像汤姆被罚粉刷围墙,竟施出诡计,不但使别的孩子心甘情愿代替他工作,还白动奉上谢礼。后来和夏克逃到荒岛去,人们以为他们淹死了,正在教堂为他们举行丧礼,而他们却躲在教堂的钟上偷听。这些顽皮的举动,虽然不能给我们做模范,但是,他为了正义,毅然地挺身出来作证人,拯救那无辜的罪犯沫夫彼得。并在顽皮之余,居然和夏克破获了一桩谋杀案,成为众人钦佩的小英雄。看来,汤姆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其实孩子的顽皮有时候正好体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这种童真过了孩童时代就很难再寻,就只有一点点偶尔才会想起的甜蜜回忆。越长大,就会越觉得这些傻事有趣。童年就像一罐甜酒,时隔越久,尝起来就越香,越纯,越让人回味。人总是会长大的,除了个儿长高了,身子强壮了以外,人的思想也在长。对世界的看法不同了,懂事了,不再幼稚了。不过人是要越变越好才是。千万不能像历险记里的那个心狠手辣的坏蛋卓伊一样,他坏事做尽,人见人憎。但最后他还是恶有恶报,得到了一个活活饿死在山洞里的下场。

4.哈克的形象

答:哈克本是一个善良的人,他是如此地酷爱自由、独立,懂得如何去爱护和保护别人,拥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当他遇到了外出逃亡的黑奴吉姆的时候,他善良的天性与现实的偏见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使哈克的内心经历了反复不断的思想斗争。

(一)协助吉姆逃脱,承受内心挣扎

哈克在杰克森岛与吉姆相遇,在危急关头帮助他逃到北方废奴州。与此同时,哈克对吉姆的善良和同情心又使哈克感到后悔和羞愧,他感觉让吉姆背叛了主人,自己就是帮助他做出背叛行为的罪魁祸首,为此,内心十分不安。他又回忆起华珍小姐对他的教诲和照顾。世俗的“良心”使哈克深负罪恶感,最后“坏良心”驱使他告发吉姆。做出这一决定后的哈克觉得浑身轻松快活。希望帮助朋友获得自由的愿望和社会压迫黑奴的势力冲突,让他内心无法平静。这是哈克的首次思想斗争。

(二)患难见真情,诚心做忏悔

哈克和吉姆曾一度在迷雾中失散,后来哈克回到木筏,两人再次相遇,双方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反应。吉姆看到了哈克表现出满心欢喜,然而哈克却说:“喂,吉姆,我不是睡着了吗,为什么要把我吵醒呀?”。吉姆对哈克说:“因为迷失了你,我的心都碎了,因此再也顾不到我和木筏会出什么事。但是当我醒来的时候,发现你又回来了,平平安安的一点事也没有,眼泪就不由地流了下来,而你却想着用谎话来欺骗我。”吉姆对哈克如此担心,因为迷失了哈克,吉姆不顾自己和木筏的危机,一路寻找而来。当其发现哈克的时候,哈克正在睡觉,并故意取笑和捉弄他,伤心的眼泪也流了下来。此时,哈克终于对吉姆的内心有了一定的了解,意识到原来吉姆这样一个逃亡的黑奴与他一样,也拥有着人的感情与尊严。吉姆需要被尊重,而他深深地伤害了吉姆,内心愧疚不已。哈克真诚地向吉姆道歉并发誓从此以后绝不会再去戏弄吉姆。哈克说:“如果我的玩笑伤害了你,那是我绝不愿意做的事。”哈克在所处社会道德的熏陶下,有着根深蒂固的观念,一个黑人是不会有尊严的。但是吉姆改变了他的看法,让他认识到了自己固有的偏见,由此,摒弃那种传统观念的谬误,开始对黑奴重新认识。

(三)顺应“良心”,脱胎换骨

哈克和吉姆逃亡到了他们认为自由的天堂卡罗时,哈克突然发现吉姆获得自由会使事情变得多么严重。因为一旦吉姆自由了,哈克将必须承担所有将要发生的事情的后果。此时,他不再以吉姆的处境和命运为意了,而是更加担心吉姆的自由将使华森小姐损失财产。尤其当听到吉姆不但要自己自由,还要使老婆孩子也获得自由时,内心充满了矛盾。他经过了激烈的内心抗争,终于经受不了所谓的“良心”的责难,决定要将与之患难与共的吉姆揭发。但吉姆对他的真诚和信任再一次深深地感动了他,他犹豫了,彷徨了,以致最后完全失去了揭发吉姆的勇气。

他骗走了两个前来追捕黑奴的白人,情感驱使哈克谎称竹筏上的人是他生了天花的父亲,帮助吉姆躲过一劫。然而随后哈克又后悔不已。无论如何,哈克的行为已经打破白人世界的道德准则,他觉得他自己一直在做着错事,百般煎熬,这为他最终的道德和精神的成熟做了铺垫。一方面他的“坏良心”作祟,想要告发吉姆,另一方面他又想到吉姆一路上对他亦父亦友的照顾,哈克内心的第二次矛盾冲突上升到了顶点。

接下来哈克不得不做出最后抉择,哈克发现吉姆被骗子卖了后,他打算写信向华珍小姐告发吉姆行踪。要么背叛吉姆,要么背叛所谓文明社会道德。当他写完信,想起他们共患难的日子和互帮互助的友谊,于是痛下决心帮助吉姆,将信件撕得粉碎并对自己说:“好吧,下地狱就下地狱吧。”[1]他经受着世俗“良心”的考验,想到“下地狱”和想起在大河上漂流的日子。第三次激烈的内心矛盾斗争之后,哈克善良的天性战胜了所谓“文明”社会的道德要求。

四、思想转变的“导师”

哈克的第一位人生“导师”是汤姆,起初哈克对这位“导师”毕恭毕敬。在哈克的眼里汤姆是个知识渊博、身份高贵、八面威风的人物。生活中对汤姆的举手投足、言谈举止进行模仿。同时结伴旅途的阅历对哈克自我意识、对社会丑恶认识的提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两人合力救助吉姆的过程中,哈克对汤姆开始有了辩证的认识,敢于拒绝汤姆提供的被萨利姨妈收养的机会。此时,哈克变成了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社会人,这为哈克最终的思想蜕变开启了现实之门。

再次开启新的旅途时,哈克遇到了第二位人生“导师”——吉姆。尽管吉姆是一个黑人奴隶,但他身上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他忠诚无私、勇敢坚强、善良淳朴。同时,他给予了哈克生理和心理上的陪伴,如父亲般关心和照顾哈克,为他提供了归属感和满足感。通过哈克对这位“亦友亦师”的人的观察和思索,哈克渐渐被吉姆身上的高贵品格所感化。从哈克对该不该揭发吉姆,犹豫不决到他决心解救吉姆来看,哈克已经突破了内心白人和黑人的界限。他决意彻底摆脱蓄奴制度下的“文明”社会强加在他身上的偏见,与逃亡的黑奴吉姆站在一道,尽最大努力帮助吉姆逃亡。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生活信念:“生活的价值取决于它的尊严,而不是取决于它的成功。”

5.什么是拉丁美洲的文学爆炸

答:拉丁美洲文学爆炸(西班牙文:BoomLatinoamericano)是一场发生在1960年代至1970年代之间的文学运动,在那期间一大批相关拉丁美洲作家的作品流行于欧洲并最终流行于全世界。说起这场文学爆炸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四位主将:阿根廷的胡利奥•科塔萨尔、墨西哥的卡洛斯•富恩特斯、秘鲁的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以及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这些作家受到欧洲和北美现代主义的影响,同时也秉承了拉美先锋运动的衣钵,向拉美文学的传统套路发起挑战。他们的作品带有实验性质,并且十分政治化(这归因于拉美当时的政治气候)。“毫不夸张的说”,评论家杰拉尔德•马丁写道,“在1960年代南方大陆上有两件事比其他所有事情都更有影响,首先是古巴革命对拉丁美洲和第三世界的广泛冲击,第二件便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它的起伏与1959年至1971年古巴自由观念的兴衰息息相关。”这些新晋作家的迅速成名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们的作品是最早一批在欧洲出版的拉美小说中(主要由像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先锋文学出版社SeixBarral这样的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分这个事实。当然,弗雷德里克•M•纳恩也写道“拉美小说家变得闻名世界是通过他们作品中对政治和社会行为的鼓吹,同时也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很幸运的在拉丁美洲之外获得受众——通过翻译和传播,有时也由于作家们流亡他乡。”

大多数评论家都同意文学爆炸开始自1960年代,但对于那部作品应该被当成爆炸时期的首部小说则是有争议的。一些人(像阿尔弗雷德•麦卡当)认为是胡利奥•科塔萨尔的《跳房子》(1963)而另一些人更推崇巴尔加斯•略萨获1962年简明丛书奖的作品《城市与狗》。费尔南多•阿兰格里则认为罗亚‧巴斯托斯的《人之子》才是文学爆炸的起点,虽然如唐纳德•肖所说“它在1959年就已发表了”。有人甚至追溯到

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1949年的小说《玉米人》。

伦道夫•D•蒲柏提出了另一种不同看法,“爆炸时期小说的开山之作应该是

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的《总统先生》(1946发表,但1920年就开始动笔了)。其他先驱作品包括

萨瓦托的《隧道》(1948)或奥内蒂的《井》(1939)。更远的话则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的先锋运动。然而,爆炸时期的作家宣称他们是完全独立的,没有效仿任何本土作家,他们更尊崇那些

欧洲作家如

普鲁斯特、乔伊斯、托马斯•曼、萨特而且他们需要发出

拉美人自己的声音,虽然他们对追求土著主义、克里奥尔主义、新世界主义的受尊敬的西班牙语系美洲作家不以为然。

发展

然而实际上,“文学爆炸”只是一个即兴而起的名称。一开头是

拉美新小说的反对派提出来的,是为了贬低这些新小说而把它们称之为“Boom”。这是借用一个英语单词,意味着一个短暂的、空泛的过程。由于“没有什么玩意儿”,只好借助欺骗的手段。总之,急于推广这个名号的人并不想给它什么美好的含义。上百名教授走遍了世界各国大学的讲台,评论家在报刊上撰文,拼命反对这个“文学爆炸”。正是他们的这种宣传,使“文学爆炸”成为了一个事实,被人们接受。另一方面,与别的文学运动相比,“文学爆炸”并没有固定的组织和纲领,并没有核心人物和固定的活动舞台和学术刊物,它只是表明了

拉美小说展现出空前繁荣的这一现象。

高潮

拉丁美洲文学的兴起最早是由一批脱离

欧洲文学标准的现代主义者,何塞•马蒂、鲁文•达里奥和何塞•亚松森•席尔瓦促成的。欧洲现代主义小说家像

詹姆斯•乔伊斯等人和拉美早期《先锋》(一本文学杂志)作家同样也影响了文学爆炸中的作家。

伊丽莎白•孔罗德•马提涅兹认为《先锋》作家才是文学爆炸“真正的先驱”,他们比

博尔赫斯和其他通常被认为启发了这场20世纪中期文学运动的拉美作家更早的写作了创新和具有挑战性的小说。1950年,西班牙语系美洲作家虽然被承认但却不被重视,巴黎和纽约才是当时文学世界的中心;但到1975年他们远近皆知,成为了文坛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文学爆炸除了称为一种出版现象,还为世界文学引入了一系列新的小说美学和文体特征。大体上说—考虑到要涉及许多国家的上百重要作家—一开始

现实主义占上风,小说被染上存在主义的悲观色彩,性格刻画丰满的人物悲叹他们的命运,叙事简单明了。1960年代,文学语言开始愈加宽松、变得忧郁、波普、都市化,人物刻画更加复杂化,叙事顺序变得错综,使得读者成为解读文本的主动参与者。文学爆炸晚期政治冒险不再受欢迎,这时语言上的精致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小说家们进一步反思他们自己的创作,小说中的小说或曰超小说这时大行其道,在这类小说中人物和情节都显示出

后现代社会的腐蚀性力量,万事万物都一样成为可能的但也是无关紧要的。随着文学爆炸的成功,一大批早期作家的作品得以出版,重新得到更广泛读者的关注。这些先驱者包括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阿莱霍•卡彭铁尔、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胡安•卡洛斯•奥内蒂以及

胡安•鲁尔福。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8-1986)是一位

阿根廷诗人、短篇小说家和散文家,他最有名的作品包括《恶棍列传》(1935)、《虚构集》(1944)和《阿莱夫》(1949)。他将自己的作品描述为虚构或幻想小说,让里面那些真实或虚构的人物在现实、魔幻或讽刺的情节中游走自如。

转折

一般认为,1962年的智利

康塞普西翁的世界知识分子代表大会上突然爆发的对

古巴革命的同情和支持,使

拉美各国的知识分子团结起来、统一起来,而1972年由于古巴诗人帕迪亚受到政治迫害,这一事件便为知识分子的团结、统一画了休止符,此事对知识分子造成的幻灭感破坏了“文学爆炸”的统一性。从那时候起,“文学爆炸”开始从顶峰走向消亡。

何塞•多诺索总结了“文学爆炸”的特点,第一,一大批最杰出的拉丁美洲小说同步发表。第二,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取代了拉丁美洲典型的声音——诗歌。而为广大读者接受。第三,大部分的“文学爆炸”作家一致支持卡斯特罗和

古巴革命。

6.表现了哈克厌倦在道格到拉斯寡妇家的生活

答:哈,别人都是这么干的,哈克。

汤姆,那不相干,我不比大家我受不了,这样束手束脚真要命,而且饭来张口,这种吃法我觉得没有味道,我要去钓鱼,先得问寡妇,我要去游泳,先得问寡妇,妈的,我干什么都得先问寡妇。咳,我得斯斯文文,说话别提多别扭。我只好每天跑上楼顶乱骂一阵,嘴里才有点滋味,不然我就活不下去。汤姆,寡妇还不许我抽烟,不许我大声喊叫,不许我在人前打哈欠,伸懒腰,挠痒痒。后他突然一阵发作,表示气恼和委屈。

活见鬼,她一天到晚老是祷告,我从没见过这种女人,我得挪地方,汤姆,我非挪地方不可。再说呢,学校就要开学了,我不跑就得去学校哦,学校我可受不了。汤姆,你瞧汤姆发财不像人家吹的那样,那是受罪又受罪,辛苦又辛苦的事。老是觉得还不如死了的好,我如今穿上这身衣服,真舒适躺在桶里真够劲,我打定主意,再也不抛弃他们了。目若不是因为有了那笔钱,我就不会碰上这种麻烦。现在我那一份,连同你那一份都归你拿去吧,你有时候给我一毛,两毛也就可以啦。用不着经常给,因为不管什么东西得来,毫不费力,我就不稀罕了。你去替我球求求寡妇,放我走吧。

哈克你很清楚,我办不到,这样也不公平,再说这种生活只要多试几天,你会喜欢的。

喜欢是的,就像一只热火炉,难道我在上面做的时间长了就会喜欢?不,汤姆,我可不要当财主,我也不要住在他们纳闷死人的屋里,我喜欢树林,喜欢河流,喜欢空桶。我跟他们分不开,真他妈倒霉透了。咱们刚好找到了枪,找到了一个洞,一切都安排的好好的,要去当强盗。偏偏出了这种倒霉的蠢事,把一切都毁了。

7.道格拉斯寡妇和华珍小姐是什么样的现象?举例说明作品是如何描写这两个形象的?

答:在小说中哈克认为华珍小姐是一个严格且严厉的“母亲”。尽管她出于好心,但是方法不对。她总是说:“别把你的一双脚放在那上头,哈克贝利”;或者“别那样弓着背——哈克贝利——坐直了”过不了一会,她又说,“别这样四棱八叉的,哈克贝利——为什么不学的规矩些?”(成时6)然后她给哈克讲那个坏地方(注:指地狱)的种种坏处,哈克说他愿意上那儿。她听了气疯啦。哈克不过是想去一个地方,他不过是要求换换环境,哈克并不挑三拣四。她说哈克刚才说的是邪恶的,要是她,她死也不肯说那样的话,她要好好做人,将来好上那个好地方(注:指天堂)。哈克呢,看不出她要去的那地方有什么好,因此他打定主意不往那方面使劲。可是哈克嘴上从来不说,因为这只会惹些是非出来,不会有什么好处。

因此,哈克拒绝华珍小姐的教导,他认为华珍小姐的行为和教导是令人难以想象的、粗鲁的、虚伪的。以至,在加入“汤姆索亚帮”时,男孩们提出必须杀死一个“家庭”成员才能加入时,毫不犹豫地说,杀死华珍小姐。总之,尽管华珍小姐“母亲”的形象是清晰的,但是由于她教导严格,哈克最终还是选择逃离她的管束,去寻找自由。在哈克的成长过程中华珍小姐所起的作用是消极的。

道格拉斯寡妇——一个有代表性的“母亲”角色,她被认为是哈克的好“母亲”。在小说第一章中,哈克就已经认为寡妇是一个好心的母亲。例如,“寡妇冲着我哭,说我是一只可怜的迷途的羔羊,还叫我好多别的名称,不过她对我没有一丁点儿恶意”。(成时5)当哈克和其他男孩在外面整夜未归时“寡妇没有责骂我,只是把衣服上的油渍和土刷干净。我看她一脸难过的样子,不由得想:只要我做得到,我要安分一阵子才对。”(成时17)在小说中,哈克对寡妇因感到惭愧而想安分一阵,说明寡妇通过表扬和博得同情心来教化哈克成为一名绅士的教育方法对哈克的成长是积极的,事实也证明寡妇的行为和言语成功地教导了哈克。因此,她在哈克的成长过程中起的是积极的指导作用。

8.第一章:道格拉斯寡妇和华珍小姐是什么样的形象?举例说明作品是如何描写这两个形象的?

答:在开头第二节,赫克就讲,“道格拉斯寡妇要领养我做她的干儿子”,“并且说她要教我学那一套文明的规矩”,“我再也受不了了”。后来加上他爸爸的虐待等等原因,终于出走河上。全书末了一句说,“我看我得比一些人先走一步,前往那个“地域”去,因为萨莉姨妈要认我做她的干儿子,要教我学那一套文明的规矩,这我受不了。我已经受过一回啦。”这样,赫克在出走河上以后不肯回家,终于往新的“地域”去闯荡天下,进行新的开拓。这个新的“地域”,有人考证,认为指后来的俄克拉荷马州,当年是印第安人的地区。笔者认为,这个“地域”不论是实指,或是虚指,都不会仅指去到1848

年前的地区,不会仅指南北战争前的理想,而是隐含着作者完稿时亦即1884-1885年时作者心目中所向往的地方,也就是作者心目中一种新的文化萌发的那种理想。“sivilizeme”的“sivilize”,乃“civilize”的密苏里人土语的拼音,或译“学做人的规矩”,或译“教我怎样做人”,译得都有道理。但赫克走出家庭,流亡河上,甚至不惜假死,所谓虽九死而犹未悔,当然不是一般地耍孩子脾气,而是对旧的一套文明的反感与厌恶。正如普烈乞待所说,“赫克的童年也就是一种新的文化的童年”。所以连比较保守的文艺理论家屈里体也承认“《赫克》实乃一部颠覆性的书(asubversiveCbook).”

下载2402国开电大专科《外国文学》网上形考(任务1至4)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402国开电大专科《外国文学》网上形考(任务1至4)试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