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1国开电大专科《中国现代文学》网上形考(任务1至5)试题及答案
形考任务1
试题及答案
l
在新文学的重要刊物中,以胡适、陈西滢为代表的刊物是()。
l
[答案]《现代评论》
l
1924年,蒋光慈、沈泽民等成立的春雷社是革命文学社团的代表。他们的主要阵地是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之一的()。
l
[答案]《民国日报》副刊《觉悟》
l
抗战爆发前,连续创作了代表左翼戏剧成就的《赛金花》《秋瑾传》和《上海屋檐下》等优秀剧作的作者,正是左翼戏剧运动的主要领导者()。
l
[答案]夏衍
l
解放区民歌体叙事诗的主要作品有《王贵与李香香》《漳河水》《赶车传》《王九诉苦》和《巧儿》等。其中《王贵与李香香》的作者是()。
l
[答案]李季
l
1923年8月,鲁迅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是()。
l
[答案]《狂人日记》
l
郭沫若在留学日本期间,曾受到泛神论哲学思想的影响。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哲学()。
l
[答案]斯宾诺莎
l
郁达夫后期小说的代表作是()。
l
[答案]《迟桂花》
l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一起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的青年诗人是()。
l
[答案]闻一多
l
徐志摩在剑桥的优美风光中,与16岁的女孩双双坠入爱河,不惜与有孕在身的妻子提出离婚。几经周折离婚后,却只好独自品尝失恋的苦痛和来自父母的责难,并开始了诗歌创作。这位引发诗人诗情的女孩是()。
l
[答案]林徽因
l
张恨水在回忆录中提到最多的一部小说,是奠定他小说生涯的苦心经营之作()。
l
[答案]《春明外史》
l
1922年在南京主办的《学衡》,是穿着西装的复古派,则产生了很大的迷惑性,其主要员有()等。
l
[答案]胡先驌
l
[答案]梅光迪
l
[答案]吴宓
l
30年代,文艺斗争日趋激化,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四个。其中主要有()等。
l
[答案]反对国民党政府“文化围剿”的斗争
l
[答案]与“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斗争
l
[答案]与“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文艺自由论辩”
l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筹办《新生》杂志失败后,开始在《河南》杂志上发表论文,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这些论文主要有()等。
l
[答案]《科学史教篇》
l
[答案]《摩罗诗力说》
l
[答案]《文化偏至论》
l
闻一多关于诗歌的“三美”主张,是指()。
l
[答案]绘画的美
l
[答案]建筑的美
l
[答案]音乐的美
l
《啼笑因缘》以樊家树的经历为中心线索,逐渐展开了樊家树和几位女性的多角关系。这几位女性是()。
l
[答案]何丽娜
l
[答案]关秀姑
l
[答案]沈凤喜
l
文学革命的开始,则是以1917年1月和2月《______》杂志分别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为标志的。
l
[答案]新青年
l
______的《小河》是白话诗散文化的代表,以其精微的哲理性和敏锐的观察力名噪一时,被胡适称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
l
[答案]周作人
l
1926年4月,主编《晨报副刊》的徐志摩与闻一多在副刊上开辟了“______”专栏,新月诗派(格律诗派)正式形成。
l
[答案]诗镌
l
1921年在上海成立的“______”,是新文学第一个讲组织、讲纪律、讲方法的规范化话剧社团。
l
[答案]戏剧协社
l
1936年6月发生的“两个口号”的论争,是指原左联成员围绕着“______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展开的一场论争。
l
[答案]国防文学
l
“孤岛文学”指1937年11月______沦陷到1942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如同“孤岛”般的英法等国租界里从事的文学活动。
l
[答案]上海
l
______年7月,在北平(北京)召开的“第一次文代会”,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结束和中国当代文学的开始。
l
[答案]1949
l
鲁迅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曾在《莽原》杂志上《______》为副题发表。
l
[答案]旧事重提
l
______20年代创作了三部历史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后结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出版。[答案]郭沫若
l
1921年出版的小说集《______》,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入郁达夫在日本完成的《银灰色的死》《沉沦》和《南迁》三篇小说。
l
[答案]沉沦
l
1922年1月创刊的《______》月刊是中国新诗史上最早的诗刊。
l
[答案]诗
l
《_______》写的是1917年冬,因为祖母病逝,作者朱自清从北京到徐州,和父亲一回扬州奔丧。丧事办完,又和父亲乘车北上,到了南京浦口车站,父亲为了谋生不得不和他中途分手。
l
[答案]背影
l
徐志摩生前共出版过《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三本诗集,此外,还有其身后经亲友整理编印的诗集《______》等。
l
[答案]云游
l
闻一多一生出版过两部新诗集,一是《红烛》,二是《______》。
l
[答案]死水
l
在______的小说中,《金粉世家》是写得最好的,而《啼笑因缘》则是影响最大的。
l
[答案]张恨水
形考任务2
试题及答案
l
1925年在北京复刊的《甲寅》,具有官方的色彩,被看作是新文化运动一只最大的“拦路虎”。主持这个刊物的是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兼司法总长()。
l
[答案]章士钊
l
1928年1月,在世界性的左翼思潮影响下,在上海的两个社团三个刊物一起,共同提倡革命文学,形成了一场无产阶级文学倡导运动。其中,这两个社团是创造社和()。
l
[答案]太阳社
l
“剧联”的全称是()。
l
[答案]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l
与鲁迅一样,曾留学日本,并“弃医从文”的另一位现代作家是()。
l
[答案]郭沫若
l
1924年,因好友王剑虹与瞿秋白结婚后不久病逝,丁玲受到情感创伤,离开上海到北京并结识了青年诗人()。
l
[答案]胡也频
l
1945年,茅盾发表了他唯一的剧本()。
l
[答案]《清明前后》
l
从1931年起,巴金历时十年,完成了由《家》《春》《秋》三部连续的长篇小说组成的近百万字的()三部曲。
l
[答案]《激流》
l
曹禺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美国剧作家奥尼尔的《琼斯皇》的影响,呈现出表现主义戏剧的特色的剧作是()。
l
[答案]《原野》
l
《骆驼祥子》中,作为祥子命运的补充的人物,除了小马儿和他的祖父、二强子外,还有()。
l
[答案]小福子
l
1924年,沈从文开始发表作品,1927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l
[答案]《蜜柑》
l
1919年初由北京大学学生团体新潮社创办的《新潮》杂志,形成了一个“《新潮》作家群”,其主要作者有()等。
l
[答案]叶圣陶
l
[答案]俞平伯
l
京派是活跃在北方京津地区的一股强大的文学势力,其成员主要有()等。
l
[答案]与新月派和现代评论派有关的作家,如胡适、沈从文、梁实秋、凌叔华、孙大雨、梁宗岱等
l
[答案]京津高等学府里的师生,如朱光潜、李健吾、林徽因、冯至、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萧乾、林庚、李长之等
l
[答案]与语丝社有关的作家,如周作人、废名、俞平伯等
l
茅盾最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是《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
l
[答案]《秋收》
l
[答案]《春蚕》
l
[答案]《残冬》
l
从1926年7月起,老舍在英国和返国途中于新加坡创作的小说先后在《小说月报》连载。其中,主要有()等。
l
[答案]《老张的哲学》
l
[答案]《二马》
l
[答案]《赵子曰》
l
从1930年到1937年,老舍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教学期间,利用假期写作的长篇小说除《骆驼祥子》外,主要还有()等。
l
[答案]《猫城记》
l
[答案]《牛天赐传》
l
[答案]《离婚》
l
[答案]《大明湖》
l
_______年,政治上“戊戌变法”的失败,为文学的变法提供了转机,中国文学也由此进入了“前五四文学时期”。
l
[答案]1898
l
1924年,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和______在杭州成立了湖畔诗社。
l
[答案]汪静之
l
民众戏剧社创办的《_______》(1921)月刊,是新文学第一个专门的戏剧刊物。
l
[答案]戏剧
l
抗战文艺运动指“______事变”至“皖南事变”期间,以开展抗日宣传为主要内容的各种文艺活动。
l
[答案]七七
l
《在酒楼上》《孤独者》和《______》都表现了知识分子觉醒后无路可走的悲哀,是鲁迅知识分子题材的三大杰作。
l
[答案]伤逝
l
郭沫若在日本期间创作的新诗,主要发表在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______》上。
l
[答案]学灯
l
1927年______与王映霞在上海相遇后,几乎每天都要在日记里记下对王映霞的相思和爱慕,后结集有《日记九种》出版。
l
[答案]郁达夫
l
1922年年底,清华文学社出版闻一多与______合著的诗歌评论集《冬夜草儿评论》。
l
[答案]梁实秋
l
《金粉世家》是张恨水写得最好的小说,在______的形象塑造上具体表现出当时正风靡全国的人道主义思潮的影响。
l
[答案]冷清秋
l
1930年,丁玲以王剑虹与______的恋爱故事为原型,创作了中篇小说《韦护》,透露出了创作转变的迹象。
l
[答案]瞿秋白
l
“《蚀》三部曲”包括三个中篇《______》《动摇》和《追求》。
l
[答案]幻灭
l
最能体现巴金后期小说创作成就的,是被称为“人间三部曲”的《憩园》《第四病室》和《______》。
l
[答案]寒夜
l
1946年年初,______和老舍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到美国讲学,历时一年。
l
[答案]曹禺
l
1938年,“文协”成立后,______被推举为常务理事和总务部主任,主持日常工作,组织出版了“文协”会刊《抗战文艺》,直至抗战胜利。
l
[答案]老舍
l
1934年,______在回乡的行程中给妻子张兆和写了近50封信,这些书信经过加工整理,以系列散文的形式发表,后结集成《湘行散记》。
l
[答案]沈从文
形考任务3
试题及答案
l
随着鲁迅与周作人由于政治态度分歧和家庭磨擦的加剧,但二人“兄弟关系”的决裂是在()年。
l
[答案]1923
l
《都市风景线》(1930)是中国第一部用现代主义手法表现现代都市生活的小说作品。其作者是()。
l
[答案]刘呐鸥
l
《在其香居茶馆里》和“三记”(《淘金记》《还乡记》《困兽记》),是这时期最杰出的讽刺暴露性小说。其作者是()。
l
[答案]张天翼
l
皖南事变后连续创作了《水乡吟》《离离草》《戏剧春秋》《天涯芳草》和《法西斯细菌》五部话剧的作家是()。
l
[答案]夏衍
l
鲁迅在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期间,接触到一些国外的文学作品,以翻译的形式创作了他的第一部小说()。
l
[答案]《斯巴达之魂》
l
徐志摩在眼看博士学位到手之际,却厌倦了美国社会的功利色彩,不顾家庭的反对,决然横渡大西洋,是想去拜一位英国哲学家为师,这位哲学家是()。
l
[答案]罗素
l
茅盾的小说处女作和成名作是中篇小说()。
l
[答案]《幻灭》
l
最能体现曹禺创作成就的是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和()。
l
[答案]《北京人》
l
“我”从小失去父亲,由母亲卖身供养求学。当“我”发现这个残酷的事实后,坚决离开了母亲。但是生活的艰辛无情地嘲弄了“我”,在受骗失身之后,“我”一步一步滑向命运的波谷,终于和母亲一样,做了“世袭”的妓女。这个故事出自小说()。
l
[答案]《月牙儿》
l
李劫人的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描写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近代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被文学史誉为“大河小说”,其中,写得最好的一部是()。
l
[答案]《死水微澜》
l
在鲁迅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乡土文学”作家群,其主要作者有()等。
l
[答案]许钦文
l
[答案]废名(冯文炳)
l
[答案]王鲁彦
l
[答案]许杰
l
散文集《背影》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三类()。
l
[答案]《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绿》等写景美文
l
[答案]《背影》《给亡妇》《儿女》等亲情散文
l
[答案]《执政府大屠杀记》《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小品文
l
茅盾及时反映当时社会重大事件的带有纪实文学特点的作品主要有()等。
l
[答案]描写五四后十年来社会时代面貌和青年思想发展的《虹》
l
[答案]描写当时大革命中青年男女幻灭与追求过程的《蚀》三部曲
l
[答案]描写当时“皖南事变”前后国民党的特务内幕的《腐蚀》
l
1940年萧红到香港后的两年,是她短暂一生中最后一个创作的丰收期,创作了中籍城三月》短篇《北中国》《后花园》,以及()等。
l
[答案]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l
[答案]长篇讽刺小说《马伯乐》
l
[答案]哑剧《民族魂鲁迅》
l
1949年以前,赵树理发表了许多名重一时的小说,主要有()等。
l
[答案]《李有才板话》
l
[答案]《小二黑结婚》
l
[答案]《李家庄的变迁》
l
1915年9月15日,______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l
[答案]陈独秀
l
1921年3月出版的胡适的《______》,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个人诗集。
l
[答案]尝试集
l
新感觉派也称为“现代派”,既因《______》杂志而得名,又因他们的确是中国第一个具有现代主义特征的小说流派。
l
[答案]现代
l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______”。
l
[答案]文协
l
1918年5月,鲁迅在发表了白话小说《______》和白话新诗《梦》《爱之神》后,一发而不可收,几乎同时开始了白话小说、白话诗和杂文的创作。
l
[答案]狂人日记
l
周作人在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卷》时,所收______的作品最多。
l
[答案]徐志摩
l
丁玲的小说处女作是《______》,成名作是《莎菲女士的日记》。
l
[答案]梦珂
l
在《______》中,汪家最后以汪文宣的死亡、婆婆带着孙子不知去向、曾树生不知自己的将来该如何把握而解体。
l
[答案]寒夜
l
陈白露与方达生的重逢,勾起的是她失去的______时代的难言痛苦。
l
[答案]竹筠
l
《______》起笔于1944年,完成于1949年,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部。
l
[答案]四世同堂
l
1923年,_____与施蛰存一起进入共产党人主办的上海大学文学系学习,192秋,二人又一同加入共青团。
l
[答案]戴望舒
l
______的《上海的狐步舞》曾注明“一个断片”,是描述1931年的上海风情的长篇小说《中国1931》中的一节。
l
[答案]穆时英
l
《七月》的名字就是______起的,用以纪念全民抗战爆发的历史时刻。
l
[答案]萧红
l
小说《______》以成都郊外的天回镇为主要场景,以民女蔡大嫂、掌柜蔡兴顺、袍歪嘴、土粮户顾天成等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为基本叙事脉络。
l
[答案]死水微澜
l
诗人______还创作有著名的中篇小说《伍子骨》和抒情散文集《山水》。
l
[答案]冯至
形考任务4
试题及答案
l
《毁灭》是利用传统技艺的真正长诗,以古雅著称,被看作新文学的《离骚》和《七发》。它的作者是()。
l
[答案]朱自清
l
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一篇著名的游记散文。另一篇“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也同样有名,它的作者是()。
l
[答案]俞平伯
l
孤岛时期的“南明史剧”《碧血花》《海国英雄》和《杨娥传》是40年代历史剧创作高潮的前奏。这些作品的作者是()。
l
[答案]阿英
l
《憩园》的写作缘于抗战期间巴金两次回到老家成都所得印象,也可以看作是()的续篇。
l
[答案]《激流三部曲》
l
1926年3月,戴望舒与施鲨存创办的第一个刊物是()。
l
[答案]《樱络》
l
最早举起中国新感觉派旗帜的是台湾作家()。
l
[答案]刘呐鸥
l
1933年萧红萧军自费出版了他们的小说散文合集()。
l
[答案]《跋涉》
l
1936年底,艾青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
l
[答案]《大堰河》
l
冯至的第一部诗集是1927年春出版的()。
l
[答案]《昨日之歌》
l
20世纪50年代,河北、北京、天津的一批青年作家刘绍棠、从维熙、房树民、韩映山、再淮舟等,受孙犁的影响,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学流派()。
l
[答案]荷花淀派
l
在郁达夫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抒情小说的创作潮流,其主要作家有()等。
l
[答案]冯沅君(涂女士)
l
[答案]王以仁
l
[答案]庐隐
l
《子夜》的“三条火线”是()。
l
[答案]吴荪甫与赵伯韬在公债市场的斗法
l
[答案]吴苏甫与双桥镇农民的斗争
l
[答案]吴荪甫与裕华丝厂工人的斗争
l
在《寒夜》中,围绕着曾树生“是否去兰州”所展开的心理冲突,作了以下冷静的处理:()等。
l
[答案]作者没有将曾树生写成一个抛弃病中丈夫的轻浮女人形象,反而强调了她对丈夫的感情和责任,以及面对着陈主任步步紧逼的追求时内心的慌乱与不安
l
[答案]作者没有将风流偶悦、气宇轩昂的陈主任漫画化,而是强调了他对曾树生小心翼翼的体贴
l
[答案]作者没有将曾树生被处理成忍辱负重的巾幅英雄,虽然她一直在经济上接济家庭,但去兰州却有她基于自己内心需要的自由选择
l
初到延安的艾青,一改往日忧郁和沉重的笔调,以欢快愉悦的心情写下了许多诗篇。主要有()等。
l
[答案]《秋天的早晨》
l
[答案]《雪里钻》
l
[答案]《毛泽东》
l
中国现代闲适派散文传承中三个最重要的作家是()。
l
[答案]林语堂
l
[答案]周作人
l
[答案]梁实秋
l
新文化运动包括“思想革命”和“_____革命”两个部分。
l
[答案]文学
l
诗合集《______》是朱自清、周作人、徐玉诺、俞平伯、郭绍虞、叶圣陶、刘延陵和郑振锋八位文学研究会诗人的集体亮相。
l
[答案]雪朝
l
戴望舒的《_______》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后,一举成名,并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美誉。
l
[答案]雨巷
l
《都市风景线》(1930)是_______唯一的一部小说集,也是中国第一部用现代主义手法表现现代都市生活的小说作品。
l
[答案]刘呐鸥
l
洪深参加“剧联”后,受左翼戏剧运动的影响,创作了《农村三部曲》(《_______》《香稻米》《青龙潭》)。
l
[答案]五奎桥
l
巴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在法国写成的《______》。
l
[答案]灭亡
l
《_______》的主人公镇师“神枪沙子龙”因为一身好武艺和“五虎断魂枪”的绝技在江湖上名声赫赫。
l
[答案]断魂枪
l
在鲁迅身边,萧红发生了很大变化,陆续发表了记叙自己在哈尔滨生活的散文,后结集为《______》。
l
[答案]商市街
l
李劼人的三部曲《______》《暴风雨前》和《大波》,被文学史誉为“大河小说”。
l
[答案]死水微澜
l
1946年周扬曾说,《______》《李有才板话》和《李家庄的变迁》是“三幅农村中发生的伟大变革的庄严美妙的图画”。
l
[答案]小二黑结婚
l
1943和1944两年,张爱玲在沦陷区上海的发表了大量风格独特作品,其中,中短篇小说结集为《传奇》,散文结集为《______》。
l
[答案]流言
l
有的研究者把《______》这样的故事称为张爱玲的“现代鬼话”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曹七巧的性格彻底变异的过程,便是“人变为鬼”的过程。
l
[答案]金锁记
l
______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后,博览群书,手不释卷,立下了“横扫清华图书馆”的志向,又有“人中之龙”之誉。
l
[答案]钱钟书
l
“九叶诗派”得名于1981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诗歌合集《______》。
l
[答案]九叶集
l
《芦花荡》是《______》的姐妹篇,写的是白洋淀里的一位老船工护送两个女孩子投奔革命队伍的故事。
l
[答案]荷花淀
形考任务五
试题及答案
知识准备:本作业在学完全部内容后进行。
考核形式:提交一则作品分析
测试满分:100分
具体内容:在本门课的学习中,有一些重点作品需要同学们对其进行精读、细读。请大家结合自己的阅读,从下列作品中选择一部写一则作品分析。
要求:
1.角度任选,题目自拟。建议选择一个适中的切入点,如:分析“阿Q精神”的破坏性;分析周朴园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2.要结合个人的阅读感受,不可照抄教材和他人论著。
3.主题突出,立论清晰,论述深入。
4.举例恰当,层次分明,文字通顺。
.不少于800字。
可选作品:
1.小说:《阿Q正传》《狂人日记》《示众》《孤独者》
2.话剧:《雷雨》《日出》
3.诗歌:《手推车》《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
《孤独者》作品分析
魏连殳在世人的眼里是一个不被理解的人,是孤独的。就连自己的本家看来,他也是一个外国人一般。他所学的明明是动物学,却去做历史教员,对人爱理不理,却喜欢管别人的闲事,不重视家庭,却极孝顺祖母,在别人眼里是古怪的。以至于在祖母的葬礼上,他们对他严阵以待,因为他是吃洋教的新党,向来就是不讲道理的。他这样的命运其实是当时五四运动时期启蒙者的普遍命运。所以他只能在祖母的葬礼上嚎啕大哭来哀悼自己的祖母,哀悼像他一样的不被理解的孤独者,这哭声里透着凄凉,悲哀,无奈,愤怒。
其实他早已看明白,像他这样的人,是亲手造成孤独,又放在嘴里咀嚼的人,所以她对别人也是冷冷的,淡淡的,因为他对这个世界有些绝望,然而不是彻底的绝望,他把希望寄托在孩子们的身上。就算看到房东又脏又丑的孩子时,他的眼里也会出现少见的欢喜。在他看来孩子是欢喜的,天真的,是没有大人身上的陋习,是中国的希望。
但是最后他这一点希望也随之破灭。
接憧而来的失业,让他不得不逐渐向现实低头,甚至愿意去抄写这样的话,此时的他还想活下去,为自己活下去。但生活的残酷不给他机会,就连写信买邮票都买不起。
他一点点的被逼死了,终于向现实低了头,得了一个杜师长顾问的职位,一个在别人眼里是个前途无量的职位。但是他知道此时自己已经死了,别人眼里所谓的成功,在自己看来就是彻底的失败。或者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风光的背后有着无奈和悲伤。
其实魏连殳就是五四时期启蒙者的缩影,他们怀着满腔的热情与梦想改造这个社会。却不被人理解,是一些在心灵上和生活中等我孤独者。在世人眼中的异类。后来很多人不得不向现实屈服,过上世人眼中的上层生活,但他们的内心仍旧是不如意的,煎熬的。
正如魏连殳一样,他用今天买进,明天卖出表达他们的不满,所以最后死了反倒是个解脱,让他显得十分的平静,用含着冰冷的微笑,来嘲笑自己,嘲笑这个社会。
《孤独者》作品分析
书的名字叫“孤独”真是再恰当不过的,其实它研究不是孤独本身,而是人为什么觉得孤独,是人生而孤独的本质是什么,是人的从根本上要摆脱孤独却无法逃避一生孤独的命运。因为人有一颗心灵,而任何一个人的心灵,都无法与另外一个人的心灵重合,所以可能不被理解和接纳,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的母亲,都不会再有完全接纳ta的个体,所以离开母亲的人,或者过早失去母亲或者没有母亲陪伴的人,更可能一生孤独和会因此产生众多的心理和精神问题和疾病,包括狂躁症、妄想症、抑郁症等等,其中尤为严重的抑郁症包括有自杀倾向。
人一生都在追求得到爱和庇护,追求内心的安全感,远离危险危机。没有了母亲的陪伴、温暖和抚爱,孩童会产生拒绝、排斥、恐惧和各种由于缺乏这些爱而产生的自卑等心理,而自古以来的颇具创造性的大家和天才们,几乎无一例外有着悲惨的童年或者孤独的受虐的或者失去至亲的经历,他们从小就体味孤独和恐惧,从而具备了与自己对话和审视自己进行各自幻想和想象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创造出人类思维思想产生的结晶。因为孤独,他们的思维得以扩展,因为缺少爱,他们形成了特殊的防御性性格和人格,因为这种自我防御性的反击性创作,产生了众多人类精神的火花。书中甚至提到,大多数具有灵性的大家几乎都是在在结束了孤独的可以自由思想的生活之后,比如恋爱比如结婚等等,就很难迸发出之前空前绝后的思想的烈焰和瑰丽的作品。一方面,他们失去了常人的安全感和天伦之乐以及基本的从小有人爱护和陪伴的生活,是如此的悲惨和落寞,另外一方面,他们由于孤独和爱的贫瘠任由自己驰骋自己想象的空间,来缓解自己的痛苦和使自己从此中超脱,大多数人成为如璀璨星辰的艺术家。突然间感悟到,世间的非凡之人,多是忍受了常人未曾忍受的痛苦的结果。
书中有很多特别值得记忆的语句,一些智慧的灵魂的感悟,也许,在有孩子之前,看过这本书,可能作为一个母亲,更知道怎么去和孩子交流,怎么样去爱孩子,即便现在,对我也有指导意义。目前读到的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人的一生,童年还是那样的重要。书中说,一个人的性格基本上4,5岁就定型了,或者4,5岁就可以看到ta的一生,也类似于我们的“三岁知老”,另外一点,就是一个人的一生中,母亲的作用的深重,几乎到了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程度。之前也看过类似的观点,这本书里面从精神和心理的角度,从人与动物的区别又本能是动物的一点得出母亲的关键性,作为一个女性,养育孩子的责任得有多么的重大,甚至是一个女人,她的一生,也来源于母亲对她的爱的程度。书里让我对抑郁症的表现和本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加感觉到生活中虽然可能大家都有点抑郁情绪(或多或少都有),但抑郁症作为疾病本身,还是不容易碰到,尤其对于凡尘俗世中的芸芸众生,而家庭结构特殊、童年经历特殊、心理素质偏激的人,抑郁症倾向还是大的。一开始都觉得这本书读不下去,太“难”,现在很希望快点读完它,尤其是其中如钻石般闪耀的那些被列举出来的有才华的故人的金句。本想读完了就处理(因为实在很难有人能读进去),但是我想,还是可以留着,推荐给也许哪天能够翻动它的人(真不建议谁都去看,因为可能直接就放弃了),书的作者是英国首屈一指的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和作家。大概因为作者身份的特殊性,才形成了我读这本书的感觉,这是此时此刻我翻开作者的介绍才发现的,读的过程并没有留意作者的身份。书中有心理学的知识的普及,有精神研究的困难感,有莎士比亚开始至今的外国文学的厚重和欧洲的文学风格,也有现代生活的实用感,是一本“奇怪的”、“专业的”、“偏”的好书。
还有一个思考:磨难出人才,难道,为了出人才,真的要去制造磨难吗?天才多是磨难悲苦的结果,不经历大苦大难,真的难以出人头地么?
《阿Q正传》解析: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背景,从农村乡镇的角度反映了这场革命的全过程。鲁迅先生以犀利的笔锋和巨大的讽刺力量,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阶级压迫和毒害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阿Q,并深刻揭示与批判了普遍存在于20世纪初国人身上的愚昧、软弱、自私、虚荣、自大等民族劣根性。
《阿Q正传》集中描写并批判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并通过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现和悲剧命运,深刻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这是鲁迅先生对病态国民沉痛感受的文学表述,在他的意识深处,阿Q是无数麻木愚昧的中国人的代表。从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对阿Q“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鲁迅先生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十分深刻而久远,展现的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以及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奴隶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尖锐有力地抨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不啻是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振聋发聩,催人觉醒。
“精神胜利法”在当时之所以能成为多数中国人精神的安慰剂,恰恰是因为中国贫病积弱,长期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侮辱,使人们不得不在苟且中偷生的结果。今天,我们的国家正健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上,强国梦强军梦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伟大梦想,也在支撑着国人奋发图强、不懈追求的理想与信念。要让“精神胜利法”永远成为历史,我们只有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使人民从内心深处升腾起作为中国人的优越感与自豪感。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作品分析:
1937年12月,艾青在武昌一间阴冷的屋子里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感情真挚、意境沉郁而广漠的长诗。诗人抱着急切投入战斗的决心,从浙江家乡来到了武汉。但在这座当时被称作抗战中心的大城市里,诗人并没有看到民族存亡关头所应有的昂奋和紧迫的气氛,权贵们仍在作威作福,处处是穷困和饥饿,他感到异常的失望,一颗火热的心仿佛被冰封雪埋了一般。他深切地感悟到了古老的民族在解救自身的战争中所承受的深重的灾难,而广袤的土地和亿万生灵的命运也将要度着极为艰辛的日子。诗人意识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通向胜利的道路是寒冷的,泥泞而曲折的。这无边无涯的感觉世界,既是历史的痛苦的延续,也是现实的残酷的存在,它强烈的震撼着诗人的本来已经够动荡的心灵,于是他整个身心的里里外外感到了一种弥天的透骨的寒颤,诗人写下这首比雪还要寒冷的诗,并在诗中反复的呼号: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的在封锁着中国呀........”
不论是当年,还是现在,所有的读者无不被这两行诗带来的寒冷所震慑,并且激赏它饱含着时代感的悲凉雄壮的浑然气韵,它的反复回荡的气韵宛如深隽的钟声,一阵比一阵洪亮的响着。雪在中国的土地上落着,诗人惊世的钟声也带着寒颤,随着落雪,回响在整个中国的土地上。艾青“下”的这场“雪”,厚的使人透不过气,只想吼出一腔的闷气。这就是我初读这首诗的感受,这两行反复回响的诗,被认为是诗的主旋律。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当年的中国文艺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时发表在报刊上的诗,虽然歌颂抗战,但多半显得高亢而空洞,缺乏真情和感染人的艺术力量。这首诗有力的冲破了抗日战争初期诗歌创作领域的平庸状态,它是一声号召,也是一阵阵激越的钟声。可贵的诗人不仅深广地体验到战争的真实的丰富的内涵,并以富有个性的审美感觉、情绪和鲜活的语言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创作。
显然诗人是把战争实际的空间清醒的置于真实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创作的。透过这首诗充满具象的描写,读者感受到了全诗浸透着忧患得令人愤发的情感,这也正是这首诗当年为什么能使广大读者倾倒的主要原因。
所有的细节描写都潜含这觉醒了的民族的痛苦和复仇的火种。诗人写下这些颤抖的如泣如诉的语言时,不知要付出了多大的痛苦啊。
如果说《透明的夜》是诗人心灵爆出的一束虹彩,如果说《他起来了》是一个庄严的号召,那么《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诗人的感情和创作冲动更为深广的一次涌流和升华。它是一曲悲愤的交响乐,它是一副意境深远色彩斑斓的大幅油画。
从这首诗我们看见了诗人的个性和他的诗的审美特殊。他的诗是艺术生命形态的生成和创造。语言不是简单的情绪的外化,而是与内在生命不可分割的,它整体地形成了诗的有声有色有形的搏动着的生命体。许多论者评述这首诗时说它具有散文美,这正说明了它的自然的艺术特色,它没有雕琢和虚饰的痕迹,几乎看不到什么有形的可感的技巧。所谓散文美,我以为还说明诗的强有力的弹性和张力,使诗的情境得以向远远的疆界拓展,具有了深邃广漠的感觉。这也正是大诗的气象。
这首诗很难说有几个明显的段落,只能说有几个起伏。被称作主旋律的两行诗,是一个激荡的大气韵和境界,一下子把读者推了进去,使你不但置身其中,身内身外顿时落满了厚重的雪。随后,诗人才展开一幅幅的寒冷的场景。首先是风的出现,它“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不停地絮聒着........”读者感触到了风的无法躲避的侵袭和它古老的哀伤的气息,不由得令人感到了历史的沉重。接着诗人从土地和人民的艰辛岁月,诉述了诗人自己“也是农人的后裔”,经历过流浪和监禁,失去了青春。诗人的命运与整个古老的民族和土地的命运是血肉相连的。诗人真挚的自白使诗浸染着温暖而赤城的血泪,让诗、诗人与读者在民族危难的时刻紧紧联在一起。接着又在雪的寒冷中,看见在战争中遭到蹂躏和杀戮的善良的妇女,还有年老的奔波在流亡道路上的母亲。........诗人深情的呼号:
“中国的路
是如此的崎岖
是如此的泥泞呀。”
这三行诗的容量是多么的沉重啊!它蕴含着深深的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使诗的意象和内含增添了极大的重量,这重量是一种不能推卸的负担,宿命地落在读者心头上,引起了更深更深的震颤--这也是雪落在中国土地上的寒冷的重量!
诗人最后在“没有灯光的晚上”痛苦而悲伤地诉说:“所写的无力的诗句
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他是对危难中的祖国说的。这是因为他看到了战争的现实的严峻性,看到了那些过去迫害过诗人自己和无数民族斗士,欺压过广大人民的权贵们,仍在过着纸醉金迷的日子,诗人能不感到忧虑吗?结尾的这几行诗不是无告的呻吟,它是声音颤栗的呼喊,是泣血的为祖国急切现身的心声。
在落雪的寒冷的中国的土地上,诗人的创作道路尽管也是泥泞而曲折的,但他用温暖而真诚的声音,鉴定的步伐,从此一步一步攀登上来诗人自己的也是当时中国的诗歌领域的高峰。
分析周朴园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雷雨》之所以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话剧作品之一,是因为曹禺先生在对其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尤其成功。整部作品里人物性格复杂且丰满,四风、鲁大海和鲁侍萍都是不可多见的文学经典人物,但我觉得纵观这部作品,最成功的角色还是周朴园。
周朴园是一位在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曾经出国留学,接受过资产阶级的教育,因此在思想里有这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但是同时内心里又存在着一部分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产家。在剧中,他所一心追求的目标就是竭力维护家庭的秩序,保护好自己的尊严。他嗜血拜金,镇压罢工,勾结警察打死三十多个矿工,用手段害死了两千两百个小工来获取钱财;他抵制新的社会观念,对周冲对工人的关心给予嘲笑,他对周冲说:“现在一般的年轻人,跟工人谈谈,说两三句不关痛痒的,同情的话,像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他独断专横又做作,逼迫蘩漪吃药,强迫蘩漪就诊,并且散布蘩漪疯了的信息以保证自己的独裁地位,他说:“你母亲精神有点失常,病象是不轻。”“告诉大少爷,太太现在神经病很重,叫他小心点,叫楼上的老妈子好好看着太太。”然而他又要以“关心”“爱护”作为借口。他在家中被所有人所畏惧,即使周冲看到母亲被欺负,但还是要恭恭敬敬的说:“爸,我要走了,您有事吩咐吗?”面对蘩漪的反抗他说:“你自己有病,偏偏要讳疾忌医,不肯叫医生医治,这不是精神上的病态吗?”
虚伪和冷酷在这些情节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他性格的缺陷几乎是所有读者公认的、且无法为之辩驳的一点。在各种文学评论中,这一部分性格特征已经被分析的非常通透。但是同样,我认为从另一些细节来看,周朴园绝对不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在我的观念里,“人”这个名词是指具有感情的生命体。那周朴园可以被之称为人吗?答案应该是可以的,即使他心里的那种内疚、忏悔、怀念仅仅是一闪,即使看起来周朴园的脑子里只有金钱权利,但是作品中的周朴园,清清楚楚的带着人的特点。
我们可以看看剧本提供的主要场景:一个窗户总是关着的屋子,摆着很多三十年前的旧家具,这是周朴园的小屋子。周朴园的小屋子,是他唯一可以放轻松的地方。这个地方对他来讲带有神圣的意味,他说:“这屋子不要底下人随便进来,回头我预备一个人在这里休息的。”为什么周朴园这个老奸巨猾的人这么看重这个屋子中的一切呢?我想是因为屋子的真正主人,那离去的人几乎带走了周朴园所有的爱。
他墨守侍萍的习惯,就是在闷热的天他也绝不开窗。这是做给大家看的吗?我认为不是,他一直对侍萍感到内疚——两人以侍萍的投河自尽作为结局,给周朴园留下了“难以再见”的遗憾;他从南到北数次搬家,都还带着侍萍喜爱的旧家具;他后来结过两次婚,但是都没有快乐;他多次打听侍萍母子的下落。显然,这一切都是他的自然流露,所以周朴园也是有感情的一个人,他也真真正正的爱过,他对周萍说:“你还记得你的名字为什么叫萍吗?我请你为着你的母亲,把现在的行为改正过来!”在周朴园并未认出鲁侍萍时,当时站在眼前的只不过是一个下人的母亲。可是即使是一个“局外人”的客观的讲述,也会让周朴园产生非常强烈的情绪反应,感受到如此强烈的痛苦。我们由此可以想见,他内心的愧疚与痛苦感会有多深。如果周朴园只是一个随意玩弄女性的封建纨绔子弟,怎么可能表出现这样的心态和情绪反应呢?在见到侍萍后担心着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声誉及家一庭,想给鲁侍萍一大笔钱,虽说手段龌龊庸俗,但也有可能是周朴园想以此弥补三十年前的过失,求得良心的安慰。
所以人之初性本善对于他还是合理的。况且,三十年前的抛弃也决非周朴园所愿。
只是在他的观念里,钱是万能的,我想这就是周朴园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