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但对于写作,大多数同学是“横眉冷对作文题,俯首甘啃钢笔头”,绞尽脑汁,苦思冥想,搜肠刮肚,而写出的文章总是不能令人满意。提高写作水平,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从高一起,我们就应有一个总体的构思和设想。
首先,应着力解决学生“无米下锅”的尴尬,即注重平时写作素材的积累。毛泽东主席就曾经说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写作自然也是如此,有了充足的材料,再加上一些联缀成文的功夫,何愁写不出一篇优秀的文章?可见材料的积累是作文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素材的积累上,要求学生每日一则,积少成多,积土成山,点滴成海。三年时间,学生所掌握的素材“应付”考试应该绰绰有余了。素材积累的内容有:拟好题目的方法、写好开头的方法及优美开头语段、写好结尾的方法及精彩结尾语句、好的构思、名言警句、事实材料(包括名人佚事、古人典故、发人深省的故事、记忆中的事情、生活见闻等)。
素材,可以从课本中获取。熟读课文,把课文中的某些内容信手拈来有机地运用于作文当中,更不失为写好作文的一种巧妙手段。譬如以“积累”为主题的作文,我们就不妨引用《劝学》中的某些话语来论述:积累是学习的重要手段,只有勤于积累,不断积累,才能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才能学有所成。荀子就曾经告诉过我们:“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素材,可以从课外阅读中获取。叶圣陶先生在《略谈学习国文》中
指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这里讲的“吸收”,也就是积累。可以给班里征订一份《读者》和《青年文摘》,把其中鲜活动人、深刻感人、富有哲理的每一个故事摘录出来,分门别类,整理归纳。
素材,可以从生活中获取。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贵的预备方法。”“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如一个千变万化的万花筒,多姿多彩,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生活处处皆文章。因此,我们在学习中要重视积累,学会积累。
其次,让学生明确文体要求。历年高考作文的失分现象,暴露了平时定格训练不过关的缺陷。比如:在应试记叙文中,环境描写和人物神态、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就存在不少问题;在说明文中,滥用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画蛇添足的引申和寓意;在议论文中,用写记叙文的方法写事实论据。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强调文体特点,加强定格训练,让学生明确掌握每种文体的具体要求及写作方法。例如,记叙文总的要求是:记叙的要素、顺序、线索都清楚;中心明确,内容具体,选材恰当,点面结合,详略得当,前后一贯,首尾一致;叙述简介,描写生动,适当穿插议论、抒情。对每种文体,包括应用文体,一一落实。
再次,感情要真挚,千万不能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古人在谈论文风时曾经说过“真则朝日夕月,伪则朝花夕槿也;真则精金美玉,伪则瓦砾粪土也。”意思是说文章贵在写真情实感。写真情实感的文章与日月共
存,虚伪的文章犹如开了就败,绿了就枯的花和树。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情感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只有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情感,学生才会乐于写,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有感染力。而这种真情实感的表露抒发,就是习作的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写其所思,抒其所乐,要写出有真情的习作,就必须具备发现生活中真、善、美的能力,发展细腻丰富、健康向上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明辨是非,爱憎分明。胸中有真情,笔下才能生情。
最后,再加上广泛的阅读和反复的训练,便能成就一定之功。古语有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叶老的论述阐明了阅读与表达的关系,指出了阅读在表达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通过多读、精读乃至背诵,积累丰富的语言,学习各种类型的句式和多种多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指导学生勤于练笔、勤于修改。《红楼梦》经“增删五次,批阅十载”方能定稿。只要我们平时严格训练,力求达到标准,到考场上自然而然就能“下笔千言,一挥而就”。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鼓励学生做到真实地观察体验,真正地积累贮存,真心地勤于练笔,真挚地抒发情感,真切地推敲评改,以达到“情动而辞发”,呈现出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的良好势头。我相信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