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大全5篇)

时间:2022-06-20 01:41: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篇: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第五册第100~102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能读写几分之一,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并交流思想方法的能力。

3、情感目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充满好奇心,喜欢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比较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一根长1分米的线。

设计理念: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在动手做分数的过程中认识几分之一,能较好地理解分数的含义。

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分数是人们在长期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它不仅代表一个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更是一个包涵丰富思维的活动过程。因而要全面地认识分数,就必须让学生经历这个产生的过程,在动手做数学过程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积极探索交流的氛围中不断完善对几分之一的认识,扶放结合,相得益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小明和小红这对好朋友来到了郊外进行野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准备了哪些好吃的?(四个苹果、两瓶矿泉水、一个蛋糕)

那你们决得怎么分才最公平呢?(平均分)

下面请同学们帮帮忙,用手势告诉我怎么分?引导学生将各种食物平均分。

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分得的结果不是整个的情况,为了表示这样的结果,我们需要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设计意图: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单刀直入。设疑激趣,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不受约束地展现自我,此时的他才会把所有的热情投入学习之中。]

二、新授

1、认识1/2

我们用圆片来表示这块蛋糕,刚才我们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其中的一份是这块蛋糕的1/2。那右面这一份该用什么表示呢?为什么?(得出结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教学1/2的写法。

那你能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折一折,分一分,表示出它的1/2吗?

问:刚才大家折的方法不一样,却都折出了这个长方形的1/2,这是为什么?

你还能将生活中的哪些物体平均分,得到它的1/2?

[设计意图:认识1/2是重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必须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作支撑,因此,采用操作、演示、讨论、说理等方法,让学生通过表示蛋糕、长方形纸片的1/2等活动,在脑海中建立起1/2这个分数与多幅图象之间的对应联系,并突出1/2的本质属性,使它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以此吸纳和同化更多的知识。]

2、认识几分之一

刚才我们一起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请大家想想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三份、四份、五份,我们又该怎样表示其中的一份呢?

完成第1题。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叙述。

创造一个分数.活动要求: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四种材料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长1分米的线,四人一组每人各选一种材料来表示它的几分之一,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完成第2题

有四个小朋友也表示出了四分之一,请大家看看对不对?(用手势判断)

[设计意图:在认识1/2的基础上,由感性经验作背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放手让学生借助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长1分米的线等学具,自己去创造分数、研究分数。学生不仅顺利地认识几分之一,而且还可创造出几分之一。由此,让学生理解分数与平均分的份数有关,从而把握分数的本质属性。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3、自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1/2、1/3等,它们都是分数。你还能说出一些分数吗?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让学生自学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分数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自学、尝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4、比较分数的大小

轻松一下,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经过火焰山,那天气可真是热.猪八戒直喊:渴死我了!于是孙悟空买了一个西瓜,他们把这个西瓜分成了它的1/2、1/4、1/8、1/16,如果你是嘴馋的猪八戒,你会选最大的一块?还是最小的一块?那你会选择这个西瓜的几分之一呢?先猜一猜,说说你的理由。

四人一组合作,每人选择四个分数中的一个,在圆片上用水彩笔表示出来,再进行比较.考考你:那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哪个大呢?和一比较呢?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经过猜测、操作、讨论、发现,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应用

1、元旦快到了,三(1)班的同学出了一期新的黑板报,看看有哪几个栏目,大约各占黑板报的几分之一.2、介绍生活中的分数

3、今天你有些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和验算。

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验算。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

1、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

2、师出示问题:“华夏小学同学捐出576本故事书,送给6所希望小学,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

3、列出算式:576÷64、探讨估算方法

(1)学生独立估算商是多少?

(2)组内讨论估计的过程。

5、探究竖式计算方法。

(1)学生列出竖式。

(2)提出问题:被除数百位上的“5”比除数“6”小怎么办?

(3)交流反馈

(4)教师小结: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两位。

(5)学生独立计算后,引导学生理解商“9”要写在十位上的算理。

二、学习验算方法。

1、教师提出探索性问题。

要检验商是否正确该用什么方法验算?

2、学生独立思考

3、同伴交流

4、全班汇报,教师归纳小结:要检查除法算得对不对,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

5、尝试解决问题

问题(1)如果把这些书送给4所希望小学,平均每所小学分多少本?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独立计算后集体讨论计算方法。

问题(2)王老师有100元,最多可以买几盒拼图,还剩多少元?

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你遇到了什么问题?

小组代表汇报,集体解决问题。

6、质疑: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出示教科书P62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2)交流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用比较分析法做。

(3)集体订正。

2、摘苹果游戏

(1)出示试题,贴上苹果。

846÷6156÷4364÷7432÷6389÷9872÷4

(2)摘下商是两位数的算式上的苹果

(3)算一算,集体练习,指名部分学生板演。

四、应用

1、出示教科书P62第4题,按如下过程进行思考。

(1)说出题中的数学信息。

(2)找出题中的数学问题。

(3)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

(4)独立完成2、出示教科书P62页第五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第43~44页的“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老师发现你们穿的衣服很漂亮,你知道你的上衣和裤子是谁买的吗?你知道它们的价格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一个有关买衣服的问题。(板书: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课件出示妈妈带着玲玲去买衣服的情境。出示裤子标价“28元”,营业员阿姨说:“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玲玲的妈妈问营业员:“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

提问:从上面的情境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理解买一套衣服的意思吗?

谈话: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先用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的价钱。(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图)

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该画多长呢?(学生讨论)

为什么要画这样的3份长?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并指名到黑板上画。

要求一套衣服一共要多少钱,也就是求裤子和上衣的价格一共是多少,我们可以这样表示问题(画出括号,写上问号)。

这样线段图就画完了,谁能指着线段图的每一部分说说表示的意思?

谈话:这个问题需要几步计算来解决?你会解答吗?做在草稿本上,如果不会解答,可与同桌讨论后再解答。

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指名说,教师板书)

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估计学生一般先求上衣的价钱,再求一套衣服的价钱)

提问:有没有不同的算法?如果没有不同的算法,教科书上的第二种解法不再教学。如果有学生说到第二种解法,先让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再让学生指着线段图说一说“1+3”表示的意思,即裤子的价钱是1个38元,上衣的价钱是3个28元,一套衣服的价钱是4个28元。所以第二步用28×4求出一套衣服的价钱。

2.教学“试一试”。

(1)谈话:妈妈想考考玲玲,她把问题改了改。(出示问题: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指名读问题。

(2)谈话:我们先看线段图,问题改了,线段图要不要改?怎样改?

你能指出要求的是哪部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改线段图。

会解答吗?做在练习本上。指名板演。

(3)交流: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提问:有用第二种方法解答的吗?如果没有,不再教学这种解法,如果有第二种解法解答的,让学生板演,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比较。

提问:这两道是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在学生回答时,把课题板书完整。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带子图,说说问题是求什么。

独立解答后交流是怎样解决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说说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独立解答。

交流并订正。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做什么?

学生各自填表。

全班共同校对。

4.补上合适的条件。

养牛场里有黄牛25头,________,奶牛和黄牛一共有多少头?

(1)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道一步计算的问题。

(2)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道两步计算的问题。

先独立思考,再交流。

5.出示情境图。

编一道用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4

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4—36页上的例

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印发,每人一份)

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教学反思:

一、关注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国家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本节课中我由光明小学校园场景图引入,即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和亲切感。

在学习“四边形”之前,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四边形的概念,如果由我直接交代四边形的特点,学生显然兴趣不大,正是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我设计了先让学生说一说,你认为四边形是怎么样的?先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同时又能满足学生表现意愿,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着通过“围一围,围出不同形状的四边形”来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起脑筋,;然后让学生“找出四边形,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给四边形涂上颜色”,让他们感觉数学学习也是很轻松很有趣的。

二、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在教学四边形分类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并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又安排学生动手量、比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边,自主探索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发展。

在整堂课中,使学生一直处于兴趣高涨的阶段。通过说一说、围一围、涂一涂、猜一猜等一系列活动,学生已一步步自己总结出四边形的特点,使课堂充满着探索的气息,让学生很轻松地在“玩”中学习。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在处理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时不够机智,没有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还有在课堂设计方面,还有待今后加强。

第二课时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7—38页上的内容,完成第37页上的“做一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指给同桌看。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

师: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

师: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3、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让学生拿出三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三角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拿出教师给他们准备的四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操作: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拉不动呢?

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

(二)掌握平行四边形。

1、在钉子板上“钩”。

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在钉子板上围围看。(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2、在方格纸上“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3、折一折、剪一剪。

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并说说各自不同的剪法。)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小组讨论)

(三)巩固平行四边形。

1、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九第1—3题。

2、课外练习:完成练习九第5题。

教学反思: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本节课我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长方形框架拿出来拉动后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入新课,激起探究的兴趣。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的框架,比较一下,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再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归纳、概括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让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机会,提供给学生一个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当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在探索中初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学得非常积极主动:数学教学活动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在数平行四边形时,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主动探究规律,渗透有序思维的方法。整节课从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以上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教学过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参与面广,热情高,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合作、交流的成功,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不足:课中的练习量还是不够,可以多做些练习突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第三课时

周长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41页上的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认识周长

1.活动一

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

⑵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

⑶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

⑷摸一摸你腰的周长在哪。

2.活动二

⑴出示以各种实物: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

⑵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

⑶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请你们同桌互相指一指。⑷全班汇报、互相指正。3.活动三

⑴出示

⑵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指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

⑶学生独立完成⑷汇报:它们的周长在哪?

4.周长的概念

⑴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

么是周长吗?

⑵学生说一说

⑶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

⑷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

二、巩固周长的概念,探究求这些图形周长的策略

1.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自己选一个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知道它的周长,然后再在四

人小组里说一说。

2.学生活动

3.汇报: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还有什么办法吗?

三、联系生活,概括总结

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四、练习

1.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2.思考题:

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

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

五、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什么是周长,量一量自己家里人头、腰的周长,并记录下来。教学反思:

纵观整节课,我感觉最遗憾还是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工具求出三种图形的周长,虽然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是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中差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样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第四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43页例

2、例3以及第44页练习十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周长?

2.同桌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叫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二、新授1.出示两张卡片

2.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3.学生探究

⑴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你怎样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⑵四人小组交流

⑶全班汇报: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⑷思考: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4.算法概括

⑴长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⑵正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⑶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只要你算的又快又准。

5.巩固

6分米8厘米2厘米

1厘米

3分米8厘米

⑵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宽4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分米?

⑶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至少需要木条多少分米?

⑷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了哪些本领?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四、机动发展题

⑴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⑵计算下图的周长呢?(出示图)

教学反思:

教学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天地。纵观本课,从周长概念的归纳,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及公式的探究归纳,再到课末的汇报小结,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第五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

练习内容:

教材第44页练习十

练习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练习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3.课本44页第二题:

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⑴独立完成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习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姓名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

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第六课时

估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例4例5,46页练习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是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

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2.巩固练习。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⑵46页做一做第二题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

教学反思:

估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安排这一内容,目的让学生在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中,逐步建立空间观念,并养成估计的意识和习惯。

从复习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入手,让学生回忆了这些长度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通过复习帮助学生更清晰地建立长度概念,激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比较准确地进行估计做好准备。然后用四条长短不一的带子,请学生从中选择合适的带子来包装礼盒,使学生能够利用生活经验得出太长的绳子和太短的绳子都不适合。在此基础上很自然地出示了有关礼盒的一些信息——长10厘米,高5厘米,蝴蝶结需要40厘米,从而带着复习了有关周长的内容。

紧接着,便对判断剩下的两条带子哪一条是70厘米展开了第一次活动。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营造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显性”学习化环境让学生们充分利用起了自己的经验,寻求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估计,并能加以总结。

之后在学生兴趣最高涨的时候让他们自己提出最想估计的物品,并在此基础上加以选择,让学生进行了第二次活动。这次活动巩固了学生对估计方法的掌握。

在第三次活动时,我将具体的物品抽象为具体的长度,请学生再一次估计。在这次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完善了估计的方法,再一次提高了估计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估计有着非常广泛地应用,在新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视对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整节课在教学时,组织了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获得了相应的长度的线段的表象,并使表象从模糊到清晰,估算的'结果从很不精确到不很精确,甚至精确。让学生逐步建立空间概念,并行成估计的意识和习惯。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5

三维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时钟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师: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师: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象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 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 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 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 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

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 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 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 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

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四:1

补充:

①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

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如练习十四第3题)

教学后记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里程表(一)

教学目标:

1.会看里程表,能从里程表中获取数学信息。

2.对照路线图,能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教学重点:

从里程表中获取信息。

教学难点:

对照路线图,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482-167+456863-(285+578)428+(547-398)

【探究展示】

下图是“北京—西安”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

二、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完成,教师适当点拨。

三、达标训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觉得

这节课哪个组表现得最棒?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教师抽查。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能够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

2、复习巩固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办法,能够准确进行测量并求周长。

3、利用周长的相关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4、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

5、在交流的过程中回忆求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如何观察立体图形,通过我们自己亲自动手搭积木,我们学会了什么?

2、除了学习观察立体图形,我们还学习了求什么图形的周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有关图形方面的知识。

二、巩固探究

1、复习观察立体图形

每出示一个,让学生用自己的正方形积木照样子搭一搭。搭出图形之后,认真观察,说一说从正面、侧面、上面可以观察到什么样的形状?

交流,订正。

2、复习周长的计算方法。

什么叫周长?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又该怎么求呢?

自由完成第12题,汇报订正。

3、完成第13题。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20厘米长的铁丝,用它围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还是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4、刚才我们又是动手操作,又是测量计算,累了吧?我们一起到足球场去轻松一下吧!看!这就是我们将要去的足球场。出示第14题。

自己看图、读题,想一想,在这道题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这道题一共让你求出几个问题?会不会解答?

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三、拓展实践

我们再独立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1、足球场是个长方形,长120米,宽95米。李林绕着足球场跑了3圈,跑了多少米?

2、学校北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实验园,长是30米,宽是20米,如果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有正好一面靠墙,篱笆长多少米?

3、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板书设计:

总复习

立体图形 求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

总复习(四)

教学目标:

1、继续复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能够正确地观察日历,回答问题。

2、复习可能性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复习有关搭配的知识,能够按照题意进行正确搭配。

4、能够根据已知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通过复习加强巩固,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在以前的复习中,我们都复习了哪些知识?

本学期我们学的内容除了刚才说到的,你认为还有哪些知识我们应该再复习整理?

我们一起来整理回顾这些内容,看谁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最棒!最棒的同学我们可是有奖励的!

我们一起来比一比、赛一赛好吗?

二、巩固探究

1、回顾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同学们,你还记得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出示第16题:一年365天,合几个星期零几天?

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做一做。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92页第18题的图片及文字。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谁能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你是怎样设计住房方案的?

3、复习“搭配中的学问”

出示第20题:我们刚才解决了住宿问题。现在我们在一起来解决穿衣的问题好不好?

这是我们学过的搭配中的学问。你能不能自己试着解决呢?

如果解决得好、搭配得棒,我们将评选它为“出色设计师”。

自己解决,评选“出色设计师”。

4、回顾整理“可能性”

出示第19题,指名读题,自己解答,指名回答。

5、整体回顾:

在这一学期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体会分数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你们知道平时老师喜欢做什么事情吗?(折纸)你们玩过吗?那你能折出这张纸的几分之一吗?(动手折一折)

展示: 说说你是怎样折的?

导入:刚才大家的折法虽然不一样,但都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板书: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一个装有苹果的果盘,果盘上用布遮盖,学生能看到苹果,但无法看到苹果的个数。

述:老师这里有一盘苹果,如果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6份,你们能想到什么?(1/6)如果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2份,你们又能想到什么?(一份是这盘苹果的1/2)

一盘苹果平均分成6份,每份可以用1/6表示,平均分成2份,每份可以用1/2表示。那么这盘苹果有几个呢?平均分了以后,每一份怎样用分数表示呢?这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分数。

取下盖布,露出6个苹果,谁能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6份?(生演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6份。)

述:我们刚才是把谁平均分成了6份?(6个苹果)对了,我们是把这些苹果(媒体演示把这些苹果圈起来)平均分成了6份(媒体演示分6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这样的一份是几个,每个苹果就是这盘苹果的几分之几呢?是谁的1/6?

问:现在谁来说说这里的1/6表示什么意思?

2、问:你现在还能把这些苹果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呢?

3、、操作体验

(1)要求:请你拿出6个圆片代替6个苹果动手分一分,然后互相说一说每份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

(2)交流演示:你是怎样分的,可以看出每份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1/3、1/2)是谁的1/3?这里的一份是几个苹果(2个),那每两个苹果就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这里的一份又是几个呢?那为什么这3个苹果是这些苹果的1/2呢?

(3)现在你能说说这里的1/3(1/2)表示什么意思?(指名说说)

自己再轻声地说一遍。

小结:是啊,我们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6份,其中的每一个就是它的1/6,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两个就是它的1/3,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3个就是它的1/2。刚才我们得到的1/6、1/3、1/2都是把什么来平均分的?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想想做做

(媒体演示)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四、操作实践、巩固加深

1、老师在材料袋中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学习材料,你们能通过不同的分法,说说每一份与这些物体的关系吗?

2、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每两人合作取出材料袋中的一种学习材料先分一分,并填写好活动报告,最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知道1吨是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化聚。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展示场景)水果贸易市场,一箱箱,一袋袋水果,一个苹果重200()

一箱苹果重15()(分别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请学生估计这一车的苹果的重量

(如:3吨)

2,请学生说说对“吨”的认识(同时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在实践体验中认识“吨”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请同学们找出教室中有没有可以用“吨”作单位的物体

(如:桌,椅,电视机,书本等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

(2)那么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

(请同学举例)

(3)媒体展示:大象,汽车(轮船)的载重量,建筑工地的一大堆石料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2,认识吨

(1)请出4个同学站在一起,让学生说说他们的重量。

A,4个三年级学生的重量大约是多少千克(约100千克)

B,8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C,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2)为了简便计量1000千克规定为1吨

联系班中40个同学,想象一吨的重量。

(3)媒体展示:看一看,算一算

A,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几袋大米的重量是1吨

B,100块砖的重量是200千克,多少块的重量约是1吨

(4)想一想,填一填(小组合作)

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1头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个()的重量是1吨。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地方要用到“吨”作单位

(6)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A:卡车载重4()

B:小明体重35()

C:一块橡皮的重量是8()

D:浙江举重运动员,在二十七届奥运会上以挺举207.5()的成绩再一次获得冠军,为国争光。(请学生联想他能挺起几个学生,几个占旭刚就可以挺起一吨)

一座桥的载重量是10()(再请学生说说什么是“一座桥的载重量”)

(三):吨和千克的化聚。

1,请同学试一试例3.(1)5吨=()千克(2)2450千克=()吨()千克

填好后分别指明学生说说怎样想的2,试一试

8000千克=()吨6吨20千克=()千克

(四),课堂小结

学过的重量单位有那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五),练习

1,填空

4000千克=()吨3吨=()千克

2吨600千克=()千克

4200千克=()吨()千克

7吨38千克=()千克

2,①一头大象重5000千克,合多少吨

②一辆卡车能装4吨500千克大米,合多少千克

③一个鸵鸟蛋重1500克,合多少千克多少克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在具体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乘法这一单元里,我们已经学习了

(1)口算。哪类题目可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2)笔算。哪类题目要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这里的两位数我们指的是一般的情况,不包括整十数

(3)估算。估算的时候我们一般把两位数看成是很接近它的整十数来估算的。估算允许存在一定的误差。

2、关于乘法,我们这一课要学什么,有谁知道吗?

板书课题:末尾有0的乘法

二、学习探究:

1、其实末尾有0的乘法也就是我们前面口算中出现的那类题,所不同的是,以前是口算,今天要笔算。

(1)、谈话:今天我们仍然到奶牛场去参观,看看奶牛场一天能生产多少牛奶。(出示主题图)

(2)、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3)、在交流中提出问题:今天挤的牛奶有多少千克?

让学生说出算式后板书:2530=

2、学生用已有的笔算知识列出竖式计算

交流:板书: 3 0 或 2 5

观察两个竖式,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3、注意看老师的竖式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板书:

问:这个竖式和刚才的竖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0没有和什么数位对齐)

猜: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在算的时候先不要考虑它)

遮去0,现在的竖式变成几乘几?(25乘3)

一起来算一算:75。

好了吗?(没有,还要添上0,得数是750)

把这个竖式和刚才的竖式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个竖式?为什么?

说说这种简便竖式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指出:它其实和口算差不多,先不看0,最后添0。

4、即时训练。

想想做做1。

独立计算,指名板演,学生计算时,注意提醒学生积的末尾0的处理。

说说做这样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算简便?

5、学这个简便写法有什么用呢?

大家来看这道题:3804500

这是一道三位数乘四位数,你能不能用新学的办法来计算?

随学生回答并板书,结合板书指出:先不看0,所以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这样就会了,不过最后还要加上3个0。

看来学了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我们可以用它来解决一些更难的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3

问:题目要的是什么?你怎样比较第一组中的两道题?你能想到什么?

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比较第二组、第三组的两道题。

2、想想做做4

看图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说说是怎样列式的,又该怎样进行估算。提

醒学生用约等号连接估算结果。

3、想想做做5

出示场景图,让学生说说收集到哪些信息,独立计算后,再指名说说算

式,如果学生独立计算有困难,教师重点提问:20人正好租4条船能推

算出什么?

4、想想做做6

学生独立阅读题目后,先观察平面图,找到方向标,确定图中的方向,再

明确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五、作业:想想做做2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笔算方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和估算以及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基础上教学的.例题先让学生按照竖式的一般算法以及口算方法算出结果,然后介绍简便的笔算方法,这样安排可以减少计算的错误,并使学生产生学习笔算简便方法的需求.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除法的简便算法。

2、能正确、灵活地进行计算。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除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复习、整理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复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二、复习

1、回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怎么进行简便计算的?进行简便算法时要注意什么?

2、全班交流:个别汇报

当一个两位数可以分解为两个一位数相乘时,可以把两位数除法改为除数是一位数的连除式题。

要注意:不是所以的题目都可以这样的,有些题目这样并不能很简便,做时要灵活运用。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2

教学目的:

4、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5、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6、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他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大?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每小组一个封口不透明袋子,内装红、黄小球几个。(学生不知数量、颜色)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记录次数

活动汇报、小结

(2)袋子里的红球多还是黄球多?为什么这样猜?

小组内说一说

总数量有10个球,你估计有几个红,几个黄?

(3)开袋子验证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之间的关系。

2、练习

P107做一做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P1096

学生说说掷出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哪些

猜测实验后结果会有什么特点

实践、记录、统计

[4]说说从统计数据中发现什么?

[5]由于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存在的差异,也可能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可以让学生再掷几次,让学生根据试验的结果初步感受到硬币是均匀的,两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了解24时计时法的特征,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并能正确进行两种计时法的互换。

2.经历认识、收集、应用24时计时法的过程,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

3.在探索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换中,促进思维发展。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教学难点:

理解和发现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钟面(上面是7时)

1.同学们,在前边我们已经认识时钟,看看现在是几时?(7时)你们昨天7时在干什么?(看电视、吃早餐、睡觉)为什么会这样呢?

2.揭示课题 :24时计时法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数学学习,唤醒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新课伊始,设疑激趣,一方面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明确了方向。】

二、围绕目标,合作学习。

1.关于24时计时法你有哪些了解?

2、.谈话交流。

a.晚上12时 谈话:春节联欢晚会新年的钟声是什么时候敲响的呢? 思考:这是夜里12时,是旧的一天的结束,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把这一刻称为0时。闭上眼睛想一想,时针一天正好走几圈呢?接着演示时针是怎样走的。

b.上午7时 思考:现在是几时?你在做什么?

c.中午12时 追问:上午的学习结束,该吃午饭了。是几时?到中午12时为止,钟表上的时针走了几圈?经过了多少小时?

d.晚上7时怎样用24时计时法表示?有什么电视节目?(思想教育:关心国家大事)

e.又到晚上12时

思考:这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走了几圈?经过了多少小时呢?1日=()时?

3.怎样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一天中不同的时刻吗?

4.反馈练习

a.0时指什么时候?

b.上午7时,用24时计时法怎么表示?中午12时怎么表示呢?

c.下午1时用24时计时法该怎么表示呢?

d.下午7时,用24时计时法该怎么表示?

【利用钟面模型的课件,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感知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时针在钟面上转两圈,一昼夜共有24个小时,建立0时的概念。通过具体的事例,帮助学生明确一天中开始和结束的时间“0时”。认识0时是一天的开始,24时是一天的结束。】

四、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2、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3、使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笑一笑,唉,我怎么发现有的同学有几个牙没有了?哪儿去了?

生:我换牙了。

师:你也换牙了吗?换了几颗?噢,原来大家都换牙了,那么关于换牙这件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谁换了1颗牙?2颗牙?3颗牙

师:有这么多情况,大家能记住每个同学换几颗牙吗?(不能)

2、老师非常想知道你们换牙的情况,请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让老师很清楚地知道你们中有多少人换了1颗牙,2颗牙,3颗牙呢

二、调查整理,体验过程。

1、畅谈想法

生1:可以请每个同学说一说。

生2:可以请他们分别举手表示。

生3:可以请换1颗牙的同学站一排,请换2颗牙的同学站一排,再请换3颗牙的同学站一排

2、引出课题:像同学们所说的数一数,并且把换牙的人数记下来,这个记下来的过程就是统计。(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出课题。)

3、小组合作,尝试统计

组内分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调查自己组的换牙情况。

4、交流统计结果和记录方法

如学生想不出,可由老师来介绍一种方法。

5、比较方法,自我优化

刚才几位同学介绍了自己的记录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6、整理各组数据,把全班情况统计在黑板上。

7、分析数据,提出问题

说说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图、表反映的数据,充分发表见解。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小组活动,统计自家人口。

(1)下面我们用先记录再整理的方法来统计一下自己家有几口人。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小组中每个人家有几口人记录下来,再把每家人口的数量整理在表格中。

(2)交流记录方法和统计结果。

(3)说说从统计结果你能知道什么?想到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P62 例1、例2

三维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 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让学生做P62的“做一做”中的题目1和补充题:3时=()分 2分=()秒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略)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62“做一做”中的第2小题,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第二篇: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植 树(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用具: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师播种的季节,为了今后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绿色,今天我们就要去进行植树活动。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挂图,观察图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每组3人,可以分多少组?”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36÷3”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提倡算法多样化)

三、拓展应用1、46÷284÷4630÷996÷3

66÷3100÷5720÷848÷22、7元12元84元

⑴、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⑵、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倍?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在里填上“>”“<”或“=”。

48÷484÷4720÷8720÷9× 324 × 226÷226 × 2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可以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中整十的部分,再去除被除数的个位数,然后把两次除得的结果合起来。如果有道理,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来计算。生活中有很多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我们今天

学到的知识,同学们要做一个有心人,下课后,我们可以试一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还能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第三篇: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

第1课时

一天的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24时记时法

2、程与方法:借助钟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同一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3、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某一时刻。

教学难点:

知道晚上12时既是24时又是0时。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自学法

教学准备:

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师:上个星期六,我有个外地来的朋友来咱们这儿旅游,他提前一天已经买来了车票,第二天9点到西安我听了很高兴。第二天我一大早起来,9点以前赶到火车站,结果等到很久也没等到这位朋友,这是怎么回事?你们猜猜看。

2、正如同学们所猜,我这位朋友买的是晚上9时到西安,闹了个小误会,那么,一天中究竟有几个9时?你有办法避免这种误会吗?

3、教师板书:晚上9时 上午9时

4、师:我知道了,大部分同学都是在时间前面加上上午、中午、晚上这些表示时间的方法来区分两个不同的

学生说说晚上9时是怎样变成21时的?

时刻。这种方法教普通记时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记时法,他比普通记时法更简单,它叫24时记时法。

二、探究新知

1、关于24时记时法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看书。

3、自学反馈。

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一天有多少小时?

在一天里时针要转几天?

新的一天是从什么什么时候开始的?

4、接下来我们看看一天时间是怎样过去的?

三、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怎样计算经过时间?

在书上找一找,可是你能不能从书上找到你需要的答案。

把自己认识重要的句子画下来。

学生自由反馈。

四、作业设计

完成数学书71页的2、3题。

板书设计:

一天的时间(24时记时法)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的时间

开始时间+经过的时间=结束的时间

结束的时间-经过的时间=开始的时间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2

三维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时钟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师: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师: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象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 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 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 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 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

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 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 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 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

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四:1

补充:

①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

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如练习十四第3题)

教学后记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3

第三单元 测量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板书设计:分米的认识

第5课时吨的认识和换算

教学反思: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第6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例9、做一做及练习七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 )+3×( )=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 )+3×( )=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1次 2次 8吨√

5 0次 3次 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这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第1、4两种方案正好运完8吨煤。

1、“载重量2吨”:4次 “载重量3吨”:0次

2、“载重量2吨”:1次 “载重量3吨”:2次

教学反思:、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xx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师:哗!数学王国多美呀!有树,有花,还有。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5

设计说明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1.注重动手操作,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本节课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填一填,说一说每种文具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元,是几元几角几分,使学生初步建立元、角、分与小数之间的联系。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视合作学习。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操作、观察猜想、自主探究小数的意义。

3.找准起点,促进知识的迁移。

小数的意义借助元、角、分来掌握,必须经历感悟十进分数与小数之间联系的过程。教学中让学生结合文具的单价初步感受同一个数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实际意义的不同,引导学生运用迁移的方法理解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感悟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迁移在数学学习中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

人民币学具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上课都带了哪些文具?说一说你买文具花了多少钱。

学生自由汇报。

2.今天我们就去看一看文具店里有哪些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文具店)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引出学习对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

⊙探究新知

1.填一填,说一说。

出示教材80页文具店的主题图。

师:从这幅图中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自由汇报。

师: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图中文具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元,是几元几角几分。

学生和同桌交流后汇报。

组织学生填一填铅笔、直尺等文具的单价。

预设

生1:每本笔记本3.15元,是3元1角5分。

生2:每支铅笔0.50元,是5角。

生3:每把尺子1.06元,是1元6分。

生4:每支钢笔6.66元,是6元6角6分。

2.认一认,读一读。

(1)正式认识小数。

课件出示智慧老人的话:像3.15,0.50,1.06,6.66,…这样的数,都是小数。

师:仔细观察这些小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

预设

生:多了一个小圆点。

师:这个小圆点就叫作“小数点”。通常把小数分成两个部分,小数点前面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是小数部分。小数前后两个部分的读法不同,整数部分的读法不变,小数部分和整数部分的读法不同,看见什么数就读什么数,不用读出每个数所在数位的计数单位。

(2)组织学生试读3.15,0.50,6.66。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读一读,互相纠正。

组织学生交流明确小数的读法和表示的实际意义。

师:6.66元,这里面的三个“6”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学生同桌交流后汇报。

预设

生:这里面的三个“6”表示的意义不一样。整数部分的“6”表示6元,小数部分的“6”分别表示6角和6分。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初步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几。

2、发展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以及表达能力。

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情景导入:小朋友,动物王国有许多小动物,看,来了4只小猴子,他们蹦蹦跳跳,玩的可开心了。正当他们玩得满头大汗的时候,妈妈给他们送来了一些水果。猜一猜,猴妈妈可能为他们带来什么水果?(出示课件)

2复习讨论:猴妈妈肯定会把这些桃子怎么分?为什么?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

3、课件演示:刚才我们通过复习,知道猴妈妈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四分之一。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1)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猴妈妈看见小朋友们表现这么精彩,非常高兴,他很想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战?听,,猴妈妈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并伴随课件:我想把这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那3只小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有困难的可借助手中的圆片代替桃子摆一摆,分一分,3只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3)大组交流。

问:谁来说一说,3只小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4)课件演示分得四分之三的过程。

2、教学想一想。

(1)出示情境图:

谈话:看见猴儿们和小朋友们相处得这么火热,兔儿们也蹦蹦跳跳地赶来了,兔妈妈说:小朋友们,听说你们个个非常聪明,我也想考考大家,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我的挑战。

课件出示:把10个萝卜平均分给5只小兔,3只兔共分得这些萝卜的几分之几?

(2)请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如还有困难,还可借助圆片摆一摆、分一分。

(3)学生交流汇报。

两种意见:一种是分得这些萝卜的五分之三,另一种是分得这些萝卜的十分之六。

(4)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3小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板书课题:几分之几)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1。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把几个看成一份,在图上分一分。

(2)填写分数,并指名说出结果。

2、做想想做做2。

(1)引导学生看清每幅图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占这样的几份。

(2)各自填写分数。

3、做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涂色,然后与同桌交流。

4、做想想做做4

(1)同桌互相摆一摆。

(2)交流:你是怎样摆的?

(3)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7

课题:

小数的大小比较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从中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数学推理。

2.通过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主题图,谈话引入:今天天气真热,童童想到冷饮店买些冷饮。请大家观察价目表,看看这里有哪些品种的冷饮,价钱分别是多少?

学生看图,教师指名说说每种冷饮的名称和价钱。

教师整理板书:雪糕0.8元,冰棍0.6元,冰砖1.5元,蛋筒2.2元。

提问:通过这些商品的价钱,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2.谈话:童童想买雪糕和冰棍,她想知道哪个贵一些,你能帮她比一比吗?揭题: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提问:如何比较0.8和0.6的大小?

课件出示:0.8 ○ 0.6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交流、汇报想法。

想法一:0.8元是8角,0.6元是6角,8角大于6角,所以0.8>0.6。

想法二:0.8=8686,0.6=,>,所以0.8>0.6。 10101010

出示两个正方形,让学生在正方形中分别涂色表示0.8和0.6,再比一比。(得出0.8>0.6)小结:两个小数都是零点几的,我们可以比较它们的小数部分,十分位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2.试一试。

提出问题:比一比雪糕和冰砖的价格,并和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出示:0.8 ○ 1.5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想法。

想法一:0.8的整数部分是0,1.5的整数部分是1,那么0.8肯定小于1.5,所以雪糕便宜。

想法二:0.8写成分数是88,<1,而1<1.5,所以0.8<1.5,雪糕便宜。 1010

想法三:因为8比15小,所以0.8<1.5,雪糕便宜。

(2)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多,这些方法都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我们还可以用数轴来表示这两个数。

(出示数轴图)提问:你能在数轴上标出0.8和1.5的位置吗?

学生在教材中的数轴上标出两个小数的位置。

学生汇报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不相同时,可以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3)引导:在数轴上标出0.6,比较0.6、0.8和1.5这三个数哪个,哪个最小。学生独立标出位置,并比较大小。

(4)任意选两种冷饮,比一比价格,再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主要比较以下四种情况:

0.8○2.2 0.6○2.2 1.5○2.2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交流比较的方法,师生共同讲评。

比一比:四种饮品,哪种冷饮最贵,哪种,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3.小结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提问:我们在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比较?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1)采用换算单位法,把较大的单位换算成小的单位。

(2)数轴比较法,先把这些数依次在数轴上标出,然后比较其大小。

(3)整体比较法,即位数相同,从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谁大这个数就大;位数不同,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时候,就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两条彩带各长多少厘米吗?(6厘米和9厘米)

再问:用分米作单位,这两条彩带分别长多少?

再问:你能比较这两个小数吗?(0.6分米<0.9分米)

(2)要求:先写出小数再比较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说说想法。

2.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根据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小数,然后比较大小。

指名汇报,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比较方法。

3.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回顾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再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汇报。

4.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先在数轴上标出数,然后按顺序把三个数填入括号内,最后集体交流,说说比较的过程。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8

一、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的基础上,通过单元主题图创设情境逐步引入有余数的除法问题,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体会余数的意义,并明确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能够正确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三、重点与难点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我制定的:重点: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

难点: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步计算所表示的意思,并明确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四、教法与学法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并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我确定的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

学法:学生通过观察交流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五、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本”,设计了这四大板块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引导探究,感悟新知。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下面,我先说第一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我引入“快乐数学园”情景图,“同学们,小动物们在布置房间呢,这是它们挂的气球。仔细看看,有什么发现?(按黄、红、绿排列)。你们能很快说出第18个是什么颜色的吗?(绿色)。(出示编号检验猜测结果。)”

“挑选你们喜欢的编号让老师猜猜看。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猜得又快又准吗?学了今天的知识,你们也能行。”

(二)引导探究,感悟新知。

在这个环节,首先出示场景,“我们周末要开场联欢会,用鲜花装扮是不是更漂亮呢?”(出示场景图)

这一环节复习表内除法的知识,让学生对竖式有初步认识,为下一步更好地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感知余数的产生

“同学们,23盆花都摆上,每组5盆的时候,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学生还剩3盆)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同学们做得很好,大家列的算式不一样,大家互相交流的时候是不是不太方便呢?我们都写成一种形式,即23÷5=4(组)3(盆)

(板书:23÷5=4(组)3(盆))

剩下的3盆我们怎么称呼它呢?我们大家一起给它取个名字吧?我们叫它余数。我们在商的后面点上6个小圆点,然后写上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竖式怎样列呢?引导学生列式,并分析每个数字的含义(商4表示可以摆4组,余数3表示剩下3盆),23除以5等于4组余3盆。

当我们平均分物体的时候,并不是每次都能正好分完,有时会有多余的数产生,这个数被称为余数。

如果有16盆花可以摆几组?如果是17盆,18盆,24盆,25盆呢?,现在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师展示学生列式。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余数和除数,“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余数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反思性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出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即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因此我针对本节课的重点精心设计了这样三道题,首先让学生判断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计算是否正确,及时巩固“余数比除数小”,接下来通过“动手练一练”熟悉“除法竖式”的基本结构,最后结合生活场景引导学生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的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有余数的除法。

我再次出示“数学游乐园”情景,“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老师快速猜出气球颜色的奥妙了吗!”,你们也来试试吧!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对除法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请同学们从以下提供的练习和活动中,挑选喜欢的一项或两项在课外完成。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学习和生活的素材,让学生自主选择量力而行,以便于因材施教。

六、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简洁明了既显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又用彩色粉笔标记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时间的计算

教科书第4页例1,第5页例2。

【设计说明】

1、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利用猜谜语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2、重视直观教学,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通过数格、拨钟面等实践活动把抽象的知识更加直观化,让学生了解计算经过的时间是生活中会经常遇到的问题,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单位的转换及经过时间的计算。

2、培养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让同学们充分利用时间。

【重点难点】

1、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2、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时钟模型、课件。

一、引入新课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跑不停。

出示谜底:时钟

2、教师拿出钟面并提问。

(1)“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2)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1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1圈的时间是多少?

(3)1时=( )分? 1分=( )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如:9时15分 、7时3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计算经过的时间”。(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教师课件展示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说说图意,找出数学信息和问题。

2、老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呢?

3、同桌互相交流。

4、小组汇报:

(1)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2)两个时间在同一个小时内,所以45-30=15,是15分钟。

5、做一做:出示超市情境图,营业时间 早9:00开门,晚8:00关门,现在是早上8:40,还要等多久才开门呢?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汇报

6、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方法。

老师总结方法,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计算经过的时间的方法:(1)看钟面,数格后计算;

(2)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

三、巩固练习

1、达标测评: 星期六小红9:10做作业,到9:40完成。算一算他写作业用了多长时间?

巩固深化:

(1)50分比1时少( )分,1时比45分多( )分。

(2)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时。

2、算一算,填一填。

3. 想一想,说一说。

一列火车本应 9﹕15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什么时候才能到达?

生独立完成,集体纠正。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学习寄语。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1.看钟面,数格后计算。

2.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的时间。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0

设计说明

针对《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学段目标,结合教材求经过时间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并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1.明确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分清时刻与时间段。

学生已经对时、分、秒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几秒,因此在教学例1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牢牢记住已经掌握的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同时让学生通过具体生活情境理解时刻与时间段的区别。

2.借助直观模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由于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借助钟面模型,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钟面,帮助学生理解经过的时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交流探究找到解题方法,即“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教师准备PPT课件、钟表

学生准备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出示PPT课件)

1.出示复习题。

(1)钟面上有( )个小格,每两个数之间有( )个小格。

(2)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秒针走1圈是( )分钟。

(3)1时=( )分

(4)1分=( )秒

2.出示古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1)交流:这是一首描述什么的古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结:这是写珍惜时间的诗句,光阴就是时间。

3.揭示课题:时间的计算。

⊙探究新知

1.学习例1。

2时=( )分

想:1时是60分,2时是60分加60分,即120分。

做一做。

(1)5时=( )分,怎么想?[用5个60连加的方法;也可以这样想:在120分的基础上再加3个60分,即120+180=300(分)]

(2)( )时=240分

(3)3分=( )秒

(4)4分=( )秒

设计意图:例1比较简单,让学生自主探究算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时间的计算。

(1)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思考:你早上几时离家,几时到校呢?

(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

请同学们讨论并提出数学问题。(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2)讨论算法。

师:大家这么快就知道是15分钟,你是怎样计算的?请把你的计算方法讲给组里的同学听。(小组讨论)

预设 生1:数钟面上的大格,分针走了3个大格,是15分钟。

生2:数小格,15个小格是15分钟。

生3:45-30=15(分)

师:计算时,在同一个小时内,我们只要用分钟相减来求经过的时间就可以了。这么多的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汇报)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计算的这道题中,几时离家,几时到校,这里的几时我们叫做“时刻”。而刚刚大家计算的经过时间,我们叫做“时间段”。时刻,只要看钟表就可以知道,而时间段是要经过计算得出的。以后计算时间段,也就是计算经过的时间,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3)情境练习。

出示教材5页“做一做”。学生独立解决,同桌交流算法。设计意图:时间的计算这部分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本部分教学采用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化难为易,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在计算的过程中不必要求学生统一使用一种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实验数学)第五册、第118120页例1-例3。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的特征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通过对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机、投影片、铁丝等。

教学过程:

一、准备

教师出示动物园篮球场平面图,提问:动物园篮球场是什么形状?长方形有几条边?有什么特征?

二、诱发

投影:例1 动物园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小狗花花绕篮球场跑一圈,它跑了多少米?

课件展示:小狗花花围着篮球场走一周。教师:它走了多少米?怎么计算出来?(激发学生动脑筋想办法)

26+14+26+14=80(米)

长 + 宽 + 长 + 宽 =长方形的周长

三、释疑

1、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小狗花花走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的总和。教师板书:长方形四边长度的和叫做长方形的周长。

2、让学生比划周围一些长方形的周长。例如:黑板、桌面、课本等。

3、展示:长方形对边相等。教师:根据长方形的特征,我们能不能找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其他方法。学生推导出下面的计算方法(利用对边相等)。

26X2+14X2=80(米)

长方形的周长= 长 X2+ 宽 X2

4、展示:小狗花花先走一个长,再走一个宽。提问:这时它走了多少米?是长方形的周长的多少?展示:小狗花花接着走完全程。教师提问:剩下的路程是长方形的多少?长方形的周长还可以怎样求?学生进一步观察后,推导计算长方形周长的第三种方法。

(26+14)X2=14(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 长 + 宽 )X2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板书几种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让学生观察以上几种计算方法,比一比发现第三种方法最简便。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5、让学生议一议: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哪几个条件?

6、教师出示例2(投影),学生独立解答。

7、教学例3,学生读题后,教师操作:拿一段长50厘米的铁丝,先量出一个长,用铁钳拧成90度角,再量出一个宽,用铁钳拧成90度角拧成一个长方形后,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剩下的部分等于什么?(铁丝的长度-长方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根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答此题。

8、投影:(让学生在课堂独立做两道题)

四、转化和应用

投影:

1、数一数,下图中有几个长方形。

2、量一量各个长方形的边长,计算各个长方形的周长。

课件:展示黄、红、蓝三个长方形。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2

设计说明

本节课涉及的集合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本节课之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对集合这部分的内容还是比较陌生的。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帮助学生感悟集合思想。

在探究环节,充分展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主感受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价值,从而掌握使用集合思想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给学生充分交流、反思的时间,体验“维恩图”的价值,拓展对“维恩图”的认知,感悟集合思想。

2.重视多元表征,加深对集合思想的感悟和理解。

在学生用“维恩图”表示出题中已知条件及数量关系之后,让学生说一说集合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在学生列式解答之后,再让学生结合“维恩图”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通过图示、算式和语言表征之间的转换,加深学生对集合思想的感悟和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检查学生课前完成学情检测卡的情况。(出示学情检测卡)

(1)集体交流信息。

(2)展示“维恩图”的分类结果。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引入新课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2、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比较熟练的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会解决有余数除法的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图片

一、(课件出示:120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还存在什么问题,及时纠正。

二、复习:

(课件出示:2组练习题,每组5道)

56÷9 74÷8 25÷4 36÷8 41÷6

80÷9 63÷8 13÷7 27÷5 66÷7

学生练习

男生女生分别进行比赛(横竖式都写),评出优胜组。

应用:指名学生板演第121页第4题,并根据这一题要学生了解列式及单位名称写的对不对,让学生结合题意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三、巩固练习

四、小测试: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余数要比除数小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2、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3、使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笑一笑,唉,我怎么发现有的同学有几个牙没有了?哪儿去了?

生:我换牙了。

师:你也换牙了吗?换了几颗?噢,原来大家都换牙了,那么关于换牙这件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谁换了1颗牙?2颗牙?3颗牙

师:有这么多情况,大家能记住每个同学换几颗牙吗?(不能)

2、老师非常想知道你们换牙的情况,请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让老师很清楚地知道你们中有多少人换了1颗牙,2颗牙,3颗牙呢

二、调查整理,体验过程。

1、畅谈想法

生1:可以请每个同学说一说。

生2:可以请他们分别举手表示。

生3:可以请换1颗牙的同学站一排,请换2颗牙的同学站一排,再请换3颗牙的同学站一排

2、引出课题:像同学们所说的数一数,并且把换牙的人数记下来,这个记下来的过程就是统计。(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出课题。)

3、小组合作,尝试统计

组内分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调查自己组的换牙情况。

4、交流统计结果和记录方法

如学生想不出,可由老师来介绍一种方法。

5、比较方法,自我优化

刚才几位同学介绍了自己的记录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6、整理各组数据,把全班情况统计在黑板上。

7、分析数据,提出问题

说说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图、表反映的数据,充分发表见解。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小组活动,统计自家人口。

(1)下面我们用先记录再整理的方法来统计一下自己家有几口人。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小组中每个人家有几口人记录下来,再把每家人口的数量整理在表格中。

(2)交流记录方法和统计结果。

(3)说说从统计结果你能知道什么?想到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里程表(二)

教学目标:

1.弄清里程表中的信息与形成路程之间的关系。

2.能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有关里程表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从里程表中获取与行车路程有关的信息。

教学难点:

解决有关里程表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探究展示】

想一想,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淘气根据题意画了一个图,你看懂了吗?与同伴说一说。

二、达标训练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完成,教师适当点拨。

哪一天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觉得

这节课哪个组表现得最棒?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第四篇: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计划

2011—2012年第一学期 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三年级有学生9人,两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能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但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同样,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不论因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习的继续,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四边形一单元,这是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的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质量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性。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实际活动,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

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口算的分阶段要求初步拟订如下: 单元结束时期末

平均错误率速度平均错误率速度

有余数除法6%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4%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10题

四、教学措施:

1、以学生经验为基础,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3、加强导优辅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4、多设计一些探索性操作活动,培养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由于三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直观教学,因此应制作和收集一些教具和学具,如计数器、方木块、小棒、钉子板、卷尺和测绳、七巧板、钟面、转盘。

五、教学进度: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 „„„„„„„„„„„„„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可能性(4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

掷一掷„„„„„„„„„„„„„„„„„„„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崇瓦张小学 :

牛爱平

第五篇: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可能性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可能性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并非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的可能性,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2、培养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1、教师抛一元硬币,让学生猜哪面朝上。

2、为什么有人猜正面,有人猜反面呢?

3、小结:在没有看到结果前,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有可能反面朝上。(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

出示三种颜色的球:红球、黄球和绿球,告诉学生这些颜色的球被装在了三个黑塑料袋里,选三位学生上来参加摸球游戏,一共摸5次,摸到红球次数多的获胜。

2、摸球游戏

(1)让三位学生从上面三个布袋各选一袋,从中任意摸一个球,教师在黑板上记录,每人各摸到了什么颜色的球。再让学生将球放入袋中,搅拌一下,再摸第四次,并记录结果。

第 1 页(一人摸到了5个红球,一人摸到有红球也有黄球,还有一人一个黄球也没摸到)

(2)观察记录下的摸球记录结果

3、交流汇报

(1)提问:谁摸的红球多?如果让你摸,你想在哪个袋子里摸?为什么?

(2)将袋子里的球倒入透明的罐子,让学生看(板书:全是红球)

提问:在这样的袋内任意摸一个会是什么颜色的球?(板书:一定)

(3)你最不想在哪个袋子里摸?为什么?

(4)将袋子里的球倒入透明的罐子,让学生看(板书:没有红球)

提问:在这样的袋子里会摸出红球吗?(板书:不可能)(5)还有一个袋子里可能有什么颜色的球?

(6)将袋子里的球倒入透明的罐子,让学生看(板书:红球黄球)

提问:在这个袋内任意摸一个会是什么球?(板书:可能)

4、小结:在全是红球的袋内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红球;在没有红球的袋内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红球;在既有红球,又有黄球的袋内摸一个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

三、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第 2 页

1、书P99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说理由

2、想想做做第2题(1)同桌讨论交流

(2)让学生来装球,然后摸

3、判断可能性(一定、可能、不可能)(1)每天太阳从东边升起(2)后天下雨

(3)2018年10月11日是星期三(4)老师明天穿黑色的衣服(5)每天有48小时(6)秋天过去是冬天

4、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说生活里的事

四、总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事情是确定的,一定发生或不可能发生,有些事情是不确定的,可能这样,也可能那样。课后再细心观察,想一想生活中那些事情可能发生,那些事情不可能发生,那些事情一定会发生,和老师、同学、家长交流

第 3 页

下载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教案 克、千克、吨的认识(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及计量工具。 2.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测量 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测 量 第 一 课 时 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我认为重要的,在考试中占据很大比例的10个单元。其中7个单元教学“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在数的运算方面,有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简单的分数......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周长是多少》。这是一次实践活动。教材设计了用线围一围、用小棒摆一......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测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

    北师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本文由yyyyyyyy112233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设计 教师:黄治豪 2010 年 8 月 31 日 1......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分秒》教案

    《时、分、秒》教案 华溪永丰小学许平花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