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政治知识点总结

2021-03-19 11:4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初中思想政治知识点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思想政治知识点总结》。

初中思想政治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一、1.国家的本质和根本属性: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的国家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3.人民民主的特点:

表 现

内 容

广泛性

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

在我国现阶段,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全体人民,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真实性

制度保障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法律保障

我国至今已制定了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法规1000多件

物质保障

公民选举所需经费均由政府开支;在选举期间,国家掌握的报刊、电视、广播等都为选举活动服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4.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立国之本。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宪法。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5.如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实行依法治国

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

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1.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公民的权利是法定的、神圣的、不可非法剥夺的;公民的义务也是法定的、庄严的、不容推卸的。

我们的全部政治生活,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为基础和准则的。

2.政治权利内容: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含义:公民依法享有选举国家权力机关和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意义: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政治自由。(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重要性: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

监督权。(对象: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内容:监督权包括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等。)

3.政治义务内容: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遵守宪法和法律。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4.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

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5.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公民虽在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方面存在差别,但在享有权利与义务方面一律平等。

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国家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方面,对任何公民一律平等。

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国家在依法实施处罚方面对任何公民一律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6.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我国权利与义务是统一、二者不可分离。

权利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7.怎样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

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我们既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

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8.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结合的原则:

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

公民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同时,要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

四、1.政治生活主要有哪些内容?

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中学生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学习政治知识。

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一、1.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比较:

选举方式

含义

优点

缺点

直接选举

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

每个选民都有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

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不适用,成本高

间接选举

由选民选出的代表选举产生商以及代表机关的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的选举方式

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适用

每个选民不能直接投票选举自己心目中的当家人,影响意愿表达

等额选举

正式候选人名额的应选名额的选举方式

可以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限制选民自由选择,选民易受误导,积极性受影响

差额选举

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举名额

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形成竞争

可能影响当选者结构合理性;被选举人间的竞争易导致假宣传,金钱交易

2.我国为什么要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采取什么样的选举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决定。(影响因素)

选举方式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采用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选举方式。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面对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

3.为什么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选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

是否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

现。

4.如何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不断提高自己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和政治参与能力。

增强公民意识和主人翁意识,积极参加选举。

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在理性思考、判断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二、1.参与民主决策的重要性:

政府的重大决策牵涉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千家万户的生活。

2.间接决策的含义:

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这是使各项决策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

3.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内容

方式

依据

意义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

民意是正确决策最重要的信息资源

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新闻媒体

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使决策反映社情民意

专家咨询制度

专家学者由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

论证会、座谈会

专家学者的专业知识和相关信息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

社会公示制度

决策机关将涉及公民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让公民了解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公示

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这是市民与参加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有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

社会听证制度

对同公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公民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听证会

决策机关拟定的方案可能存在不足

听证的目的是为了决策利民

4.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重大意义:

(1)有助于决策者:

充分发扬民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

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决策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科学性,避免决策片面性。

(2)有利于促进公民:

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

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

(3)公民通过各种渠道、采用不同方式直接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

三、1.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比较:

农村村民自治

城市居民自治

自治区域

农村

城市

自治机构

村民委员会

居民委员会

自治权限

农村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自治形式

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

办事公开制,定期汇报制

含义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内容

选举:广大村民直接投票选举村委会成员

选举:居委会成员由居民民主选举产生

决策:村民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

决策: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

管理: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来规范行为监督: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来监督村干部和村民委会员的工作

管理与监督:居委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监督和质询

作用

带领村民实行村民自治,管理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向政府反映村民意见,调解民事纠纷,促进村民团结、家庭和睦,维护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和生活秩序

城市居民委员会在维护居民合法权益、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居民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反映居民意见、要求和建议等方面发挥作用

相同点

都是基层民主管理机构;都能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

2.扩大基层民主意义:

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微观反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四、1.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合法渠道:

信访举报制度

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舆论监督制度

含义

通过给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向有关人员当面指出的方式,反映自己意见,提出批评建议

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形成人大代表的议案,上传到国家权力机关

依法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意见

方式

信函、电话、手机短信、当面指出等

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以议案质询的方式

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

特点

是我们行使宪法所规定的提出批评、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权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民主监督有效方法

人大代表连着国家权力机关,一头连着人民群众

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大、时效快

作用

为公民监督提供了有力保障

使公民的民主监督得以真正落实得到切实保障

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发挥独特作用

相同点

①   都是实行民主监督的方式,在民主监督中发挥重要作用;

②   意义: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③   不论哪种方式,都要遵守法律法规,依照规则和程序办事

2.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既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

也有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意识。

3.怎样实行民主监督?

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权;

负责任地实行民主监督,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力,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根据情况,灵活选择监督方式和途径。

遵循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一、1.我国政府的性质:

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国家行政机关。

2.政府的基本职能:

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我国政府职能的有限性:

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承担着重要职能,人们对政府履行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包办一切,有些事情政府办不了,也不应该办。

我国政府应该在法定的范围内,既不“越位”,也不“虚位”,更不能“错位”,应该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能。

我国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其实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4.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担负着管理和服务的职能。人们既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又接受着政府对公共生活的管理,体现了我国政府管理和服务的作用,说明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

5.如何处理好公民与政府的关系?

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帮助,监督政府行为,是我们的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的体现。

二、1.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因?

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政府就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对人民负责为基本原则。

由我国政府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政府的权力由人民赋予,政府就应该对人民负责。

2.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三大要求比较:

核心内容

具体要求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

不能损害人民利益,违法失职行为要受到追究

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行政效率,增强

服务意识,努力使政府的各项工作经得起实

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利用各种群众组织、社会团体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群众的来信来访,为群

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3.政府为我们求助或投诉提供的途径:

开设热线电话。

设立信访部门。

发展电子政务。

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4.公民学会向政府求助或诉讼的意义:

(对公民)有助于解决自己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对政府)有助于政府不断改进工作。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一、1.依法行政的含义: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

2.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根本原因: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政府是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也决定了我国宪法和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因此,我国政府必须要依法行政。

必要性: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意义: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增强政府威信;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3.政府怎样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是合法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等。

4.政府权力的行使包括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其中决策是首要环节,非常关键。

5.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性:

政府决策是否科学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国计民生。

6.科学民主决策的要求:

政府必须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高决策水平。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地反应民意,集中民智。

二、1.为什么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必要性: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就必须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权力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使用得好,可以指挥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滥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意义: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各项工作的必要保证。有利于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有利于 防止滥用职权,保证清正廉洁;有利于 更好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决策;有利于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2.如何加强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建立立健全行政监督体系。我国行政系统外部监督的形式: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上级政府的监督,法制部门的监督,审计部门的监督,监察部门的监督。

3.实施政务公开的必要性:

实施政务公开是由我国政府的性质决定的,是政府勇于接受群众监督的表现,是建设法制政府的要求。

4.实施政务公开的意义:

政务公开,有利于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便于公民监督政府的工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政府怎样树立威信?

树立政府威信,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科学管理,要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其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政府工作人员要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执行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脚踏实地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切切实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最后,政府工作人员要注重品行、做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他们应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有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可见人民并非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在同级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全国人大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全国人大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构成:

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

县级(含)以上人大设常务委员会,闭会期间代行其部分职权。

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人民代表大会具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行政权、最高任免权和最高监督权。区分人民代表大会的四个“权力”的关键是看内容:①如果是关系法律的立、改、废的决定是立法权;②如果是对国家机关干部进行任免的决定则是任免权;③对关于“一府两院”及其工作人员的年度工作报告进行审议或审查则是监督权;④批准、通过本年度的工作报告(将要执行)属于决定权,关于国家大政方针、重大事项、规划的通过是决定权。

二、1.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

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2.人大代表的产生和任期:

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两种方式。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每届任期五年。

3.人大代表的义务:

人大代表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的监督。

4.人大代表的权利:

人大代表在国家权力机关参加行使国家权力,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

三、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地位:

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员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

地位: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民主集中制的含义: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3.民主集中制的表现:

在人大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有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在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四、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决定因素:

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一、1.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

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执政?

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前进,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核心力量。

意义: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中国共产党怎样执政?

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科学执政

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依法执政时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民主执政

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

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

4.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基本方式、意义:

重要体现: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

基本方式:中国共产党四次向全国人大提出修宪建议;全国人大分别对我国宪法个别条款和部分内容作出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修正,使我国宪法在保持稳定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与时俱进。

意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证明,我国宪法是符合国情、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好宪法,是我们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制保证。

二、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执政理念?

必要性: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一个政党是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意义:

有利于党巩固执政地位,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地位,实现共同富裕,维护自身利益。

2.中国共产党怎么样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党坚持以人为本。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

坚持共产党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与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体内容:

理论思想

主要解决问题

主要内容

共同点

邓小平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都是马克思主义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针和战略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其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科学发展观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四、1.民主党派的性质:

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2.政党制度的地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

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进行民主协商,互相监督。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4.人民政协的性质、人员组成、主题、职能:

性质: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它也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人员构成:包括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界爱国人士、港澳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等。

主题:团结和民主。

职能: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5.为什么实行政党制度?

(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这一政党制度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整体相适应,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显著的优越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政党制度,它不是什么一党制,根本区别于西方的多党制。

6.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建设生态文明。

它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它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一、1.为什么能形成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关系?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民族平等的含义、原因、体现:

(含义:)我国各族人民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原因:)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体现:)历届全国人大都有少数民族代表参加,从第三届人大开始,已确认的少数民族都有了全国人大代表,而且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比例都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

3.民族团结的含义、原因:

含义:在民族平等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原因: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4.各民族共同繁荣:

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5.实行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没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现代化,就没有全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少数民族的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振兴。

四分之三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在西部,加快西部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

民族自治地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够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民族自治地方与东部发达地区优势互补、互利互惠,推动共同繁荣。

7.青少年、公民如何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我们应该十分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

作为当代青年学生,我们应该共同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二、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地方、自治机关: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

3.自治权地位、内容、范围:

地位: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内容: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范围: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自治机关的自治区,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4.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必然性: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这使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有利于逐步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能够密切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民族、各地区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与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5.怎么维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紧密联系群众,要有奉献精神。

结合当地特点实行自治。

不断完善自身的政治素养。

三、1.宗教政策内容: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如何正确对待宗教?

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对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

作为中学生,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创造美好的人生。

3.为什么不能消灭宗教?

宗教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既不能用行政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发展宗教。

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信仰上的差异,并不影响其政治上、经济上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大力加强广大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上来。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第八课

走进国际社会

一、地位

主权国家是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分类

按国家性质划分,有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等;按经济发展程度划分,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

要素

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权利

主权国家享有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义务

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

二、1.国际组织的含义: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出于各种特定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了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这就是国际组织。

2.国际组织的地位:

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3.国际组织的类型:

依据不同的标准,国际组织可分为不同类型。其中有政府间的和非政府间的,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如联合国是世界性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是区域性的、政府间的。

4.国际组织的作用:

有些国际组织受某些大国的控制,起到一定的消极作用。但主流是许多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①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②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③调解国际争端,缓解国家矛盾,维护世界和平。

三、1.联合国的地位:

联合国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2.联合国的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3.联合国的原则:

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4.联合国的作用:

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联合国也有其局限性。

5.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作用: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中国在世界裁减军队、保护环境、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四、1.国际关系的含义:

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国际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国际关系的内容:

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关系等。

3.国际关系的形式:

是复杂多样的,竞争、合作、冲突是基本形式。

4.国际关系是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缘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归根结底是该国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

五、1.为什么坚定的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

2.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

我国的国家利益主要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我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3.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从公民角度来说,我们要树立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自尊心;努力学习好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努力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做斗争。

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一、1.和平问题

发展问题

含义

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状况

A.和平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B.当今世界仍不安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问题、网络安全等全球问题更加突出。

A.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B.当今世界仍然是贫富悬殊的世界,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然而,和平与发展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并不否认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含义:

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有时表现还非常突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本质上与战争存在紧密的因果关系,它把本国的意志、利益凌驾于一切国家的意志、利益之上,凭借经济军事实力,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干涉和侵略,造成世界动荡不安,成为威胁世界和平与安稳的主要根源。

3.霸权主义的表现:

强迫别国接受和照搬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手段主要有:在贸易中附加政治条件,利用政治施压、经济利诱、文化渗透来实行“和平演变”;利用“民主”“人权”和“价值观”等问题,任意干涉别国内政;凭借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到处侵略。

4.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解决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当今世界正是由于少数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干涉别国内政,破坏别国主权,才使世界和平受到威胁,使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受到阻碍。

5.我国关于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历史昭示我们,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们的共同愿望。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主义。

中国政府提出关于建设国际新秩序主张的意义:中国的主张,反映了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赢得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赞赏和支持。

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与主权国家的权利、义务的关系: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体现了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主权国家真正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有利于建立国际新秩序。

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与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的关系: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二、1.世界多极化的表现: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世界正在形成的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

2.世界多极化的意义:

世界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3.世界多极化的特点:

世界多极化的过程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这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基本要素。

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21世纪相当长一个时期国际斗争的焦点。

4.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多极化中的作用:

它们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

三、1.国际竞争的表现:

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

2.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

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3.各国的应对措施:

当今世界,发展经济和科技技术是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的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4.我国的应对策略:

抓住和利用好战略机遇期,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增强综合国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四、1.外交政策的含义:

外交政策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2.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

外交政策是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在国家对外关系中的反映。国家性质决定其外交政策的性质,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消除了我国百年来屈从于外国侵略、奴役的社会根源。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长期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决不允许别国侵略我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也绝不侵略别国的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基本立场: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下载初中思想政治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思想政治知识点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思想政治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哲学前言 一、 概念 1、人类的基本活动:一是认识世界,一是改造世界。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世界......

    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一、文化与社会 1. 什么是文化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包括世界观、人生观、......

    高中思想政治《文化创新》知识点总结

    高中思想政治《文化创新》知识点总结 第五课 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文化创新有什么决定?文化创新由社会实践决定,表现为: (1)社会实......

    初中物理化学知识点总结

    化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5、......

    初中电磁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电磁学知识点总结 1、电路: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2、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开路:断开的电路;短路: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用电器或电源两端的电......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宇宙空间1 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臵 第一节四季的星空 1.星图上的方位判断 星图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3.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地球公转产生四季......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名称 简称 行政中心 名称 简称 行政中心 北京市 京 北京 湖南省 湘 长沙 天津市 津 天津 广东省 粤 广州 河北省 冀 石家庄 广西 桂 南宁 山西省 晋 太......

    初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目录】 第一单元 扬帆起航 第一课 走进中学 第二课 昨天与今天 第三课 新的起点第二单元 学会学习第四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第五课 文武之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