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党的思想、纪律、制度建设好是“初心教育”的基础[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10-14 21:1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把党的思想、纪律、制度建设好是“初心教育”的基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把党的思想、纪律、制度建设好是“初心教育”的基础》。

第一篇:把党的思想、纪律、制度建设好是“初心教育”的基础

把党的思想、纪律、制度建设好是“初心教育”的基础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总体布局,强调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2017年12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思想建党、纪律强党、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这就要求,必须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快健全完善思想建党、纪律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聚力的工作格局,进一步释放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强大动力和整体合力。

一、深刻领会思想建党、纪律强党和制度治党齐发力的重要意义。党的建设是一项与时俱进的系统工程,必须综合协调、统筹推进,不断提高质量和实效。回顾党史可以看到,“主义譬如一面旗帜”所昭示的思想建党之感召力,“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所彰显的纪律强党之战斗力,“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所体现的制度治党之约束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出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动员令,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方向。思想建党、纪律强党和制度治党同推进、齐发力,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关键“落点”,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基石,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二、这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支撑。在新时代党建总体布局中,思想建设是基础性建设,必须教育引导全党学习并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纪律建设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必须把纪律挺在管党治党的最前面,为其他各项建设提供保障;制度建设是贯通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一条主线,必须建章立制、狠抓执行,使遵守制度成为自觉追求,达到管根本、利长远的效果。在思想建党、纪律强党和制度治党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完成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体任务和历史使命。

三、这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第一条就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首先必须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思想先进、纪律严明、制度完备的党。通过思想建党保持全党的认识统一和行动一致,通过纪律强党确保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通过制度治党唤醒制度敬畏、扎牢制度笼子,并确保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彼此呼应,增强整体功能,落实到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班子的日常工作之中,有利于把牢思想“总开关”,划清纪律“警戒线”,打造制度“防护网”,把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

四、这是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必由之路。总书记强调,必须把管党治党的“螺丝”拧得更紧,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消除存量、遏制增量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的新阶段,必须着眼于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进一步强化思想建党,推动解决“不想腐”的难题;进一步强化纪律强党,继续保持“不敢腐”的高压;进一步强化制度治党,切实巩固“不能腐”的堤坝,不断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走向深入。现如今全党上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如火如荼的开展,五大目标教育: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是全体党员干部必须达到的目标。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思想认识的高低决定人生信仰和价值取向,党的纪律和制度的遵守决定工作和生活不偏离正确的方向。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党管党治党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就显示尤其重要。思想建党贵在深入持久,纪律强党贵在较真碰硬,制度治党贵在管用有效。从执纪审查和巡视工作情况看,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的“总开关”常年失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蜕变,导致作风和廉洁等方面出现严重问题。要通过思想建党,紧盯“关键少数”,督促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加强党性锻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约束自己,带好队伍,推动工作;通过纪律强党,把政治纪律放在首位,重点查处背弃理想信念宗旨、丧失政治立场等方面的问题,抓早抓小、防微杜渐;通过制度治党,为加强党员思想教育提供制度保证,并监督推动党员领导干部遵规守矩、敬法畏纪,不断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

第二篇: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基础

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靠坚定的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这么大一个党,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纪律是多方面的、成体系的,包括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等。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政治纪律是党最根本、最重要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基础。”

第一,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旗帜鲜明讲政治历来是我们党最突出的特点和优点。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就是围绕自己的政治纲领、按照自己的政治路线、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政治集团。《准则》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总书记讲得很透彻:“没有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党的团结统一就是一句空话。我国曾经有过政治挂帅、搞„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那是错误的。但是,我们也不能说政治就不讲了、少讲了,共产党不讲政治还叫共产党吗?”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们党开展的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题的“三讲”教育活动,就是为了使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都能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严守政治纪律,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第二,在我们党的纪律体系中,政治纪律是牵头的、管总的,抓住政治纪律这个纲,才能带动党内其他纪律都严起来。总书记指出:“党的纪律是多方面的,但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政治纪律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方面必须遵守的规矩,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把政治纪律放在管党治党首要位置,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第三,在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不管违反党的哪方面纪律,说到底都是破坏党的政治纪律。一个时期以来,党的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生活纪律被一些党员干部甚至高级干部认为是“硬”的、碰不得的“高压线”,而党的政治纪律则被视为“软”的、虚的,似乎触犯了关系也不大;有的党组织也认为,党员干部只要没有腐败问题,其他问题就没有加以追究和处罚的必要。总书记在列举党内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七个有之”的问题时也明确指出:“不能只讲腐败问题、不讲政治问题。干部在政治上出问题,对党的危害不亚于腐败问题,有的甚至比腐败问题更严重。”“在政治问题上,任何人都同样不能越过红线,越过了就要严肃追究其政治责任”。这就告诉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不仅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危害很大,而且违反了党的其他方面纪律,也都会侵蚀党的执政基础,说到底也是违反和破坏党的政治纪律。所以,政治纪律是个纲,抓住这个纲,才能做到使新形势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纲举目张。

第三篇:文化建设是品牌塑造的基础:四项举措助推企业建优秀文化

文化建设是品牌塑造的基础:四项举措助推企业建优秀文化

文/浙江大学特聘教授刘文标

提及企业文化,相信今天的人们不会陌生。企业文化是飘洋过海的舶来品,早已是中国企业的热门课——所有公司都有着自己的企业文化,大大小小的老板都在谈论着企业文化。但是,很多老板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还停留在原始阶段,懵懵懂懂,似懂非懂,以为喊几句振奋人心的口号、贴几张装模作样的标语就是企业文化了,其实不然,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那么,究竟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家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看法。企业文化是指在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人长期倡导和全体员工不断实践所形成的价值体系、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识别系统等方面的总和。

企业文化建设是中外企业管理发展史上的新阶段、新境界,是企业品牌塑造的基础。企业要在未来市场中胜出,真正走出一条发展快、效益好的路子,就必须依靠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说,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文化建设、文化管理、文化创新、文化营销、品牌文化等提法早已屡见不鲜,品牌营销力说的就是文化生产力;优秀的企业文化能让员工心情舒畅、奋发向上;优秀的企业文化能让企业在竞争中有合作、困难中有团结;优秀的企业文化能让企业成为一个特色鲜明、朝气蓬勃的团队,让企业这个大集体灵动起来、振奋出来;优秀的企业文化更能造就员工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让企业蒸蒸日上。那么,如何建设优秀企业文化?我们认为可通过以下四项举措助推企业建设文化: 举措一:明确企业使命,体现社会责任

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中国民企,已和国际社会越来越融合。为顺应全球化的时代步伐,企业特别需要站在更高、更为宽泛的层面去看待自身的使命及其社会责任。企业使命和社会责任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的经营发展要合乎社会的民族的国家的利益,包括人权平等、产业使命、环境保护、节能降排等。事实告诉我们,一个有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企业,更能获得社会的尊重,更能从容应对来自国际社会的竞争。

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他们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在全球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紧张、能源价格总体呈上涨趋势、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海尔利用低碳技术,提倡以“零碳、零排放”为特征的绿色发展模式,成为人类美好生活的“服务商”、“倡导者”,获得了全社会的尊敬。海尔用25年的发展历史证明:海尔是一个有潜力、会创新并且富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品牌,海尔是一家具有高度的产业使命感、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于是,海尔理所当然地攀上了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最高峰。海尔是中国民营企业品牌建设的楷模。

举措二:塑造企业形象,积极传播文化

当前,企业竞争正从产品以及服务的竞争向社会形象的竞争转变。社会形象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产品是否有市场,投入是否有回报,发展是否有潜力,直接关系到企业文化建设乃至企业形象塑造的成败。社会形象是企业形象客观化、外在化,是一种外部形象;企业形象,相对于社会形象,是一种内部形象,是社会形象的基础和内在化。可见,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是一个内外兼修的漫长过程,是企业文化和消费文化有机统一的过程,她需要企业方方面面、里里外外协同推进,需要时间、精力、智慧和强有力的发展战略;良好的社会形象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断谋求主观状况与客观环境的动态平衡所得到的成果,这些良-1-

好形象能够有效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取得社会公众对企业的充分理解和信任,形成企业长远的市场影响力,以创造更多效益。这就突出了文化传播在塑造企业形象进程中的重要性。企业文化传播是企业把自身各方面的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持续传递给社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社会形象会预期逐步凸现。因此,企业务必要认清传播主体,分析传播客体,制定传播计划,通过整合营销传播向全社会传递“一种文化、一个形象或者一种声音、一个(企业)品牌”,让企业文化发扬光大,让企业形象深入人心。

举措三:提升管理理念,激活创新思维

提升管理理念是要求企业能够从广大员工的实践中去探求激活创新思维之源。创新是提升企业管理理念的基本方法。只有创新,管理理念方能升位,而创新蕴藏在广大员工的聪明才智之中。企业要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关键在于怎样挖掘广大员工的创新潜力,怎样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组织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促使普通人做出不普通的事情来,让平凡人变成不平凡。这就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勤于思考、善于动脑、乐于动手,为不断改进工作而提建议”的良好风尚;要通过点点滴滴的改革、筛选,提炼出具有新意的成果,要营造一种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氛围,建设具有战略高度和现实意义的企业文化。为此,我们必须做到两点:

1、鼓励员工适当冒险,积极创新,创新成功,企业要大力奖励。

2、理性对待失败,对于失败,企业要做到不埋怨、不指责、不苛求,认真分析失败原因,鼓励员工重新再来,要千方百计保护好员工的积极性、创造力。总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针对员工的创新行为,应当鼓励成功与宽容失败并重。惟有如此,才能提升管理理念,创新员工思维。

举措四:开发人力资源,营造共同家园

大家知道,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两个必备条件是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而拓宽资金渠道的前提条件是人力资源开发,没有人才一切免谈。在不同阶段,上述这一软一硬两个条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人力资源对于企业生存发展之重要性,自然不可言喻:设计产品需要人,生产需要人,营销需要人,服务需要人,文化建设更需要人。所以,人力资源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资源。国际上一些成功的企业在创业伊始的优势资源往往是人才优势,而失败的企业在创业初级阶段是资金占优势。显然,企业没有理由不从战略高度来看待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贯穿于企业发展全过程,包括教育、培训、调配、使用和管理等有效方式,包括对员工群体或者个体内在的素质潜能加以塑造和发掘,以期提高其质量和利用效率的过程。因此,对待合适的人才,我们企业要采用“引得进、用得出、留得住”九字方针,九字方针是企业营造共同家园的真谛。

营造共同家园,是企业通过明确全体员工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形成企业凝聚力、向心力或者文化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调节劳动关系,平衡各方利益,使之成为风雨同舟、和衷共济的铁板队伍,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营造共同家园,唤起了员工的希望,这样,工作变成全体员工共同的理想与追求,如苹果电脑、福特等国际大企业,他们的成功就是共同家园发挥了作用,乔布斯希望苹果电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精彩,老福特在创办汽车公司时就希望普通老百姓都能买得起汽车、用得起汽车。显而易见,他们成功了!

未来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要使企业发展历久不衰,我们决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的肤浅层面。企业要结合国情、民情、企情,举一反三,培育特色文化,建立学习型组织,创建创新型团队,打造品牌化实体,从而铸就千秋伟业。

(作者系绍兴市世联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文章来源:浙江企业文化网)

第四篇: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保持党的旺盛生机的动力源泉。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始终把开展严肃认真的党的组织生活作为党的建设重要任务来抓,为保证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完成中心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章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党员领导干部还必须参加党委、党组的民主生活会。不允许有任何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的特殊党员。”《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要求:“每个党员无论职务高低,都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领导干部要在党的组织生活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不断增强党的意识,强化组织观念,严明组织纪律,严格执行组织生活制度,维护组织生活的严肃性。

严格党的组织生活,重点在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关键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总书记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也是保持党的肌体健康的有力武器。”严人先严己,律人先律己,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运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着力清除党内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

第五篇: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材料之十二:《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

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

只有全党思想和意志统一了,才能统一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意志,才能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

这里,我围绕全会提出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就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提几点要求。

第一,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这次全会在邓小平同志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我们之所以决定这次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就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的。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实际上,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是预测性的;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过世了,没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犯下了严重错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不断探索这个问题,虽然也发生了严重曲折,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的进展尤为显着。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同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不断出现乱局形成了鲜明对照。这说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相比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部队伍。我们要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第二,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全会决定提出的这“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十年**结束不久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为了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同志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同时,要处理好活力和有序的关系,社会发展需要充满活力,但这种活力又必须是有序活动的。死水一潭不行,暗流汹涌也不行。

我们讲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也要有支撑这种精神和信仰的强大物质力量。这就要靠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

第三,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全会决定用“六个紧紧围绕”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突出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决定了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

当前,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少集中在经济领域,经济体制改革任务远远没有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的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用力。

下载把党的思想、纪律、制度建设好是“初心教育”的基础[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把党的思想、纪律、制度建设好是“初心教育”的基础[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