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半脱产村干部职位设置及落实屯级党组织运转经费的调研报告(本站推荐)
关于半脱产村干部职位设置及落实屯级党组织
运转经费的调研报告
县人民政府:
根据县人民政府的指示精神,县委组织部会同县财政局,认真编写《半脱产村干部工作情况和屯级党支部待遇问题调查问卷》,专题对是否有必要设置半脱产村干部及落实屯级党支部书记待遇等问题,再次进行全面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158个行政村(社区),村(居)两委干部共有849人,其中全脱产村干部有587人。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我县在村级设有1个村党委,64个村(居)党总支部,93个村党支部;党总支部(党委)共下设384个屯级党支部,村党支部共下设918个党小组,并配齐配全这些党组织成员。目前,在全县全脱产村干部中,书记、主任一肩挑的有111名,单任书记或主任的有92人,任副书记或副主任的有384人;30岁以下的有10人,30至39岁的有77人,40至49岁的有202人,50至59岁的有273人,60岁以上的有25人;年龄最小的为23岁,最大的为67岁,平均年龄为48.58岁;小学文化有3人,初中文化有205人,高中(中师、中专)文化有373人,大专文化有6人。
二、调研情况
为详细掌握当前半脱产村干部工作存在的问题和现状,我们共发放《半脱产村干部工作情况和屯级党支部待遇问题调查问卷》1000多份,收回531份调查问卷,就半脱产村干部工作及其职位设置和屯级党组织书记待遇问题等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1、半脱产村干部发挥作用一般
为全面掌握半脱产村干部发挥作用情况,我们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您认为半脱产村干部发挥作用情况如何;二是有没有必要设置半脱产村干部。经统计,在半脱产村干部发挥作用问题上,有92人认为发挥作用很好,占收回问卷总数的17.33%,有134人认为发挥作用好,占收回问卷总数的25.24%,有233人认为发挥作用一般,占总数的43.88%,有67人认为没有发挥作用,占收回问卷总数的12.62%;在是否有必要设置半脱产村干部的问题上,有234人认为有必要设置半脱产村干部,占收回问卷总数的44.07%,有297人认为没有必要设置半脱产村干部, 占收回问卷总数的55.93%。同时,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一部分半脱产村干部不在其位,也不谋其政,常年外出务工,其工作由其他村干部代劳,其补助由其他村干部代领,这是造成半脱产村干部形同虚设的绝症之一。
2、屯级党组织建设情况
根据党组织建设年的相关要求,我县在村级党组织中,下设384个屯级党支部和918个党小组,并配齐配全这些党组织成员。在这384个屯级党组织书记中,由全脱产村干部来担任的有118人,由村民小组组长来担任的有96人,由无职党员来担任的有170 人。目前,全县大部分屯级党组织没有活动场所,党组织活动难开展,所有屯级党组织书记的待遇均未得到落实,作用发挥不明显,这是当前党组织建设年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3、落实屯级党组织书记待遇的调研情况
为落实好屯级党组织书记待遇,我们从20元/人.月到60元/人.月之间分别设置了8个档次的屯级党支部书待遇,每个档次
相差5元,在收回的531份调查问卷中,在由村民小组组长来担任屯级党支部书记的待遇问题上,有3人认为25元/人.月为宜、占收回问卷总数的0.56%,有4人认为30元/人.月为宜、占收回问卷总数的0.75%,有15人认为35元/人.月为宜、占收回问卷总数的2.28%,有28人认为40元/人.月为宜、占收回问卷总数的5.27%,有19人认为45元/人.月为宜、占收回问卷总数的3.58%,有40人认为50元/人.月为宜、占收回问卷总数的7.53%,有131人认为55元/人.月为宜、占总数的24.67%,有284人认为65元/人.月为宜、占收回问卷总数的53.48%;在由无职党员来担任屯级党支部书记的待遇问题上,有13人认为20元/人.月为宜、占收回问卷总数的2.45%,有4人认为25元/人.月为宜、占收回问卷总数的0.75%,有14人认为30元/人.月为宜、占收回问卷总数的2.64%,有14人认为35元/人.月为宜、占收回问卷总数的2.64%,有51人认为40元/人.月为宜、占收回问卷总数的9.6%,有16人认为45元/人.月为宜、占收回问卷总数的3.01%,有242人认为50元/人.月为宜、占收回问卷总数的45.57%,有175人认为55元/人.月为宜、点收回问卷总数的32.96%。
三、意见和建议
根据《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对总结推广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经验的重要批示精神的通知》,从今年3月24日开始,我部通过走访基层干部、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村干部的职位设置、队伍建设、工资待遇、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地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当前我县村干部队伍建设存在工资待遇低和养老保险低、提拔晋级难和干事难度大等“两低两难”的问题,致使诸多有志青年及农村经济能人不愿意当村干部,造成当前村干部存在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结构偏低、综合素质偏低、战斗力和凝聚力不强等“三偏低一不强”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制度上保证村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及农村经济能人加入到村干部队伍当中,努力形成一个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村干部的良好氛围和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村干部的工作热情。
1、撤销单独设置群团组织等半脱产职位。在调查中发现,在是否有必要设置半脱产村干部的问题上,有234人认为有必要设置半脱产村干部,占收回问卷总数的44.07%,有297人认为没有必要设置半脱产村干部, 占收回问卷总数的55.93%。鉴于全县半脱产村干部普遍都没有发挥作用,并且有一部分半脱产村干部常年外出务工,其工作由其他村干部代劳,其补助由其他村干部代领。为此,建议撤销单独设置群团组织等半脱产职位,由全脱产村干部来兼任。这是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对总结推广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经验的重要批示精神的一大举措。
2、调整村干部职位设置,并设定村“两委”班子中一定要配备一名妇女村干部和一名年轻村干部,由其来兼任群团组织等半脱产职位。把村干部职位数设置由原先的“三四五”调整为“四五”设置,即人口在4000人以下的设置全脱产村干部职数4人,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设置全脱产村干部职数5人。同时,把村计生专干职位纳入村干部管理范畴,由一名村委专职副主任来专职兼任计生专干。这样调整后,全县全脱产村干部的职位由原先的589位增加到649位,如果再将原先享受全脱产村干部待遇的158个计生专干全由村委一名专职副主任来担任,那么从总体上
来说,调整后全县的全脱产村职数将减少了98个职位。另外,通过精简村干部职位,整活资金,大力提高村干部待遇,以此来调动广大村干部的工作热情,吸引更多的贤人志士加入到村干部的行列来。
3、屯级书记待遇每人每月不低于40元为宜
为减少全脱产干部的工作压力,建议屯级党组织书记不再由全脱产村干部来兼任,并以落实屯级党组织书记待遇为总抓手,大力从村民小组长及无职党员中选拔任用屯党组织书记,并加强对屯级党组织书记进行培训,使其成为党建工作的业务骨干,成为选拔村级干部的强大人才贮备库。同时,将屯级党组织书记纳入村干部年度考评管理范畴,进一步调动屯级党组织书记的工作积极性,增加工作责任感,充分发挥村、屯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先锋作用,使村级工作有更多的党员直接参与,齐力推动,给村干部注入极大的工作后劲。在由村民小组组长来担任屯级党支部书记的待遇问题调查中,有131人认为55元/人.月为宜,占收回问卷总数的24.67%,有284人认为65元/人.月,占收回问卷总数的53.48%;在由无职党员来担任屯级党支部书记的待遇问题调查中,有242人认为50元/人.月为宜,占收回问卷总数的45.57%,有175人认为55元/人.月为宜,点收回问卷总数的32.96%。根据这一民意调查,并结合我县的实际财力,建议拟定屯级党支部书记是由村民小组组长兼任的,每人每月补助45元;由无职党员来担任的,每月每人补助40元;由全脱产村干部兼任的,每人每月补助30元。
4、屯级党支部办公经费最好是每个支部每年600元
根据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际瓦,在2010年4月1日召开的全区开展“党组织建设年活动”动员视频会议上强调: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开展党组织建设年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落实必要的人员和经费,为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中共河池市委办公室印发《河池市开展党组织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河办发〔2010〕75号)文件精神要求,要坚持基层优先方针,解决场地、人员、经费等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并要求各级财政和各部门各单位要切实保障党建工作经费,为党组织开展日常工作和组织活动提供足够的物质支撑。为此,建议落实屯级党支部办公经费,即是按每个屯级党支部每年开展四次党内活动,每次活动补助150元来计算,每个屯级党支部每年办公经费为600元。
附:半脱产村干部工作情况和屯级党支部待遇问题调查问卷 汇总表
中共大化瑶族自治县委员会组织部
大 化 瑶 族 自 治 县 财 政 局
2010年11月8日
第二篇: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调研报告
羊毛工镇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调研报告
2003年税费改革后,为了减轻农牧民的负担,村级组织的办公经费和村配套组织人员的工资由财政直接拨付使用。羊毛工镇的此项经费于2003年由农经站直接管理,现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现状和主要做法及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内容陈述如下:
一、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现状
羊毛工镇2004年,共有人口21340人,财政拨款办公经费每年的标准按15元/人,每年拨村配套组织人员工资242,608元。到了2006年,仍用2004年人口,财政拨款办公经费每年的标准按20元/人,但村配套组织人员工资却始终没变。一直延用到现在。
二、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主要做法
1、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管理和使用
自2004年,羊毛工镇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就由农经站开始管理,配备有会计和出纳进行村级运转经费的账务处理。农经管理部门本着专款专用的态度,对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使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办公经费仅用于办公用品的购置、村级组织的文化体育活动的开支和村级办公管理方面等项目开支。配套组织人员工资只用于年末发放工资。
2、村能组织运转经费的监督情况
羊毛工镇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审批报账程序为:首先由村委会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签字认定此笔业务的真实性;然后由农经站负责人确定是否符合报销范围,符合的,在查明本村是否有节余资金的情况下,通知财务人员为此笔业务做结算单;最后报到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主管领导--镇长处签字准予付款。
三、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运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在多年的村级组织经费运转过程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经费紧张,尤其是人口少的村子,更显得资金短缺。现建议将村级组织办公经费调整为每年40元/人。
2、现在的大好形势下,村级组织办公条件正在逐步改善,同时村级组织的各项文化体育活动的广泛和深入,加大了村级组织的非生产性开支,对于一些无机动土地的空壳村而言,资金的来源就又成为了问题,现建议增设一些经费拨款,如:冬碳经费,文化体育活动经费,办公室日常管理经费。
3、村配套组织人员工资经费,多年来,一直是以大村4000元/年为标准,小村以3000元/年为标准,现建议将村配套组织人员工资标准上调到7000元-8000元,另增设一项年终绩效奖金3000元。
羊毛工镇农经站 二00九年六月十八日
羊毛工镇村级组织
运 转 经 费 的
调 研 报 告
羊毛工镇农经站 二00九年六月十八日
第三篇:某某乡关于乡镇机构设置及工作运转情况调研报告
**乡关于乡镇机构设置及工作运转情况
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办关于开展“乡镇机构设置及其工作运转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我乡深入调研和积极探索现有机构及其体制,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机构设置和运转情况
(一)、领导职数情况
**乡现有领导职数7人,即乡党委书记1人、乡长兼镇党委副书记1人、乡党委委员、人大主席1人、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政协联工委主任1人。党委委员、武装部长1人、副乡长2人。
(二)、乡工作人员配备情况
**乡现有干部职工26人,其中党政领导7人,党政秘书1人,后勤1人,财税所2人,经管站1人,动物防疫站2人,农技站1人,安监站1人,文化站1人,计划生育办公室2人,水利站1人,选拔生1人,广播站1人,林业管理站4人;其中属行政编制、具有公务员身份的10人,事业编制14人;参加基层政府中心工作、以党政领导管理为主的22人,专职专项工作、以县管为主的4人。
(三)、站所机构设置、经费及工作考核情况
**乡现有站所11个,即:财政所、计生办、民政办、劳
动保障站、经管站、农技站、林管站、畜牧站、文化站、安监站,水利站。
11个站所中,只有少数几个站所的公务经费拨到乡里,其它站所人员经费都直接拨付到各县直部门,各站所人员调配、工作考核由县直部门垂直管理,业务工作由乡镇配合开展。
二、现有体制机制存在的弊端和不足
(一)、编制不尽合理
乡在落实政策、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管理、维护稳定、提供便民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乡镇机构设置体制本身问题,造成一些尴尬与弊端。
目前县局部门工作人员普遍超编运行,而乡镇严重缺编,每个乡镇普遍缺编7-10人左右。现在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对乡镇在做好维稳、关注民生等社会公益性工作及引导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的要求更为严格,因而出现人手短缺的现象。
(二)、经费不足运转困难
乡镇财政收入增加难,缺乏支柱财源,同时乡镇职能向
服务性转变,经费支出不断增多。近两年,县委县政府调整了预算安排,机关人员的经费由2000元调整到6000元,乡镇为8000元。但事实上乡镇的运转经费提高幅度不大,支出却增加很多。很多站所县里没有安排公务费,但这些站所的工作经费和垂直管理部门的工作接待等都由政府机关经费统一开支,乡镇的经费捉襟见肘,运转艰难。
(三)站所管理体制亟待理顺
一是因乡镇工作人手不够,又不得不把没有公务经费预算安排的站所人员纳入乡镇一级政府统一管理使用,并共同使用
行政机关预算经费,而这些站所人员的干部任免、人员考核、工作安排方面由县级主管部门负责,由于部门和乡镇协商通气不够,这些人的调动又经常不受乡镇的约束,有时还出现用人不顺手的情况,有些乡镇干脆不将其纳入政府管理,但各站所的工作又纳入政府考核,使乡镇政府处于对垂直管理的事业单位“不能不管、管又难管”的两难境地,也造成了乡镇工作的极大被动。二是乡镇干部待遇普遍偏低,工作缺乏积极性。乡镇干部工作环境差,造成乡镇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三是普通干部升迁机会少。很多干部工作一辈子都还是普通科员,思想不稳定,工作不安心,没有积极性,导致干部管理难,要出台鼓励措施,让基层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有更多提拔重用的机会。四是有的站所没有人,但是实际工作却要做,于是其他站所的工作人员就得额外的承担该项工作,这无疑就加重了其他干部的工作强度,再加上是兼职人员,很多时候都不好管理。因为运转经费是按实际在岗在编的人头核拨到乡镇的,这部分工作就是上面没有核拨工作经费,政府还是自己筹措该项工作经费。以**乡为例,**乡长久以来没有司法员和水利员,但是这两项工作却一样的要正常开展,工作经费由乡里负担。
三、几点建议
(一)、规范设置乡镇机构
围绕新时期乡镇“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的四项职能,合理设置机构站所,健全基层只能,方便为民办实事。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营造乡镇良好的履
职环境
对于超出乡镇职能范围,不符合农村工作实际的检查评比项目要坚决予以清除。建立健全与乡镇职能相适应的考核指标体系,对乡镇的考核由县委、政府统一组织,未经县委、政府同意,各业务主管部门不得组织专项考核评比活动。不属于乡镇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不列入考核内容。严格控制“一票否决”事项,为乡镇党委、政府发挥作用创造条件、营造环境。
(三)、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干群整体素质
一是加强对干部的转型教育培训。要加强对干部理论、政策、经济、科技、管理、法律等知识的教育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干部在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使他们变指挥为服务,变空谈为实干,努力当好农村政策的宣传员、实用科技的技术员、致富信息的传递员和民事纠纷的调解员,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服务。二是加强对农民的教育。要站在长期性、整体性、战略性高度来思考农民的教育问题,加强政策的宣传力度,让群众真正了解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加大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为重点,培养他们树立国家观念和集体观念,提升整体素质,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致富能力。
**乡人民政府
二0一一年七月十八日
第四篇:关于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的调研报告
江南街道关于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的调研报告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科学合理地设置好党的基层组织,推进党的组织制度不断创新,优化整合组织资源和党员人才资源配置,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社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我们积极响应中共江南街道工作委员会关于开展2010年组织工作集中调研月活动的通知,对江南区广大社区群众做了深入的调查和了解,其中包括到社区召开基层各界代表参加的座谈会,走访一批党员群众等等,从中我们掌握到了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的现状及其相关情况,并通过对社区真实情况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做出以下汇报:
一、江南街道基层党组织设置的基本情况
江南街道党工委下设12个党组织,其中社区6个,村党组织3个,非公企业党组织3个。12个党组织中,有4个社区、2个村及2个非公企业分布在五一路,另有1个社区、1个村党组织的办公地点虽然不在五一路,但辖区也以五一路为界。近年来,江南街道党工委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继承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办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模式,不断优化各种组织资源配置,巩固和扩大党的覆盖面,实现了党的有效领导,发挥了党的战斗堡垒作用。目前,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1、坚持“四个有利于”,探索创新社区党组织设置模式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牢牢把握有利于扩大党组织覆盖面,有利于发挥作用,有利于组织活动,有利于服务群众的原则,积极探索创新党组织设置新路子。一是做到组织设置特色化。我们对辖区内党员的年龄、文化程度、能力专长、兴趣爱好以及生产、生活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建立健全了党员信息资源库。二是做到支部组建程序化。在党支部改选过程中,我们按照“公推直选”的方式选举出支部委员,召开支委会对支部成员进行了分工,把政治觉悟高、组织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爱好特长突出的委员选举为支部书记。根据各支部的特点组织业务培训,提高能力素质;理顺了党员的组织关系,确保各项工作正常开展。三是做到制度建设规范化。我们结合各支部的活动方式和特点,坚持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组织党员参加学习实践活动和组织生活,真正让党员学在一起、干在一起、活动在一起。探索建立党员动态管理、培训考评、活动成果记录、思想汇报、居民信息反馈等制度,从一开始就抓好党支部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2、创新党建理念,设置“五型”党支部,江南区江南街道办结合辖区党组织、党员的特点和工作实际,围绕“以民为本深化服务职能,强化措施推进和谐建设”主题,以“商贸活街三产富街,争当服务群众排头兵”为载体,创新党建工作理念,组建了以党员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为主导的特色功能“五型党支部”。建立“五型”党支部是江南街道办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大胆解放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党建工作理念,探索创新型社区党组织设置模式,以五一中路社区为试点,按照“四个有利于”(即有利于扩大党组织覆盖面,有利于发挥作用,有利于组织活动,有利于服务群众)原则,以党员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为主导的特色功能型党支部的想法。在对辖区内党员的年龄、文化程度、能力专长、兴趣爱好以及生产、生活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并广泛征求党员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社区党委按照“爱好相同、兴趣相投、秉性相近、年龄相仿”的要求,让党员自主选择、自由结合,将原来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党支部调整为学习型、帮扶型、文体型、书画型、晨练型支部,并按照“公推直选”的要求,把政治觉悟高、组织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爱好特长突出的党员先到支部班子中来。通过设特色党支部,做到了党员有什么样的特长,就编入什么样的党支部;能为群众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就设什么样的岗位,极大地调动了党员的积极性。
3、探索实践载体,商贸活街三产富街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江南街道办充分利用自身交通区位优势和南宁市的九大发展叠加机遇,确立了“商贸活街三产富街,争当服务群众排头兵 ”的发展思路,经济发展与社会服务两手抓,大力开展“三个年”活动。街道大部分辖区地处城郊结合部,流动人口流量大,闲置土地和房屋多,造成卫生死角多,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也无法根治“脏乱差”等环境卫生问题。经过充分沟通,街道领导班子及各村领导班子达成一致意见:全面整合辖区的闲置土地资源开展大招商、大建设活动。根据城区建设“五一路商圈”的经济定位及发展规划,通过自筹、招商引资、合作等方式,引进并立项新建了一批项目,主要分布在五一中路、西路沿线,既解决了环境卫生问题,又确保固定资产投资任务。富宁市场综合大楼业主杜斌认为,江南街道办党工委、各村委对商圈项目建设给予大力支持,为商圈项目尽快落实提供了有力帮助。
4、着力推进两新组织设置,促进党组织全面覆盖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社区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江南街道党工委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大对辖区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领导力度,指导和帮助“两新”组织成立党组织,以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五一中路社区党委通过对辖区内的大型民营企业党员人数情况进行调查摸底,与企业加强沟通、开展细致的思想工作,使非公有制企业对在企业建立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党的宗旨、性质有了更多的了解。在社区党委的指导下,五一中农贸市场和广和五金机电城分别召开了党支部成立选举会,并选举产生了支部书记。五一中路社区党委将结合社区开展的“五送五创”的主题实践活动,将新成立的两家“两新”党组织定位为社区主题实践活动阵地,其中,五一中路农贸市场为 “送文艺创文明社区”主题实践活动阵地,广和五金机电城为 “送温暖创爱心社区”主题实践活动阵地。
5、根据党员分布及其各社区、村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党组织设置
为适应社区、村产业化的发展要求,转变基层党组织服务方式,增强党组织服务功能。街道党工委及时研究调整党组织设置,打破按照行政村设置基层党组织的单一形式,本着求同存异、行业相近、优势互补、自愿互利、便于管理和发挥作用的原则,初步提出“一个党组织一个品牌,打造五一路党建示范带”的新思路,按照“一村一特色,一社一品牌”的要求,提出了11个党建项目。这些项目将真正结合各社区、村的实际情况,发挥社区优势,使各社区、村的党组织设置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这些项目也将进一步的促进和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的形式。
二、江南基层党组织设置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村、社区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们越来越感到传统的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的单一设置模式,已不能适应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农村、社区党建工作在实践中遇到了许多新难题,这些难题可以归结为:
1、单一基层党组织设置不适应农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
经调研分析,我们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党组织设置形式的滞后。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社区形成的按行政区域设置党组织的单一模式,已经不适应农村、社区经济结构多元化、经济组织多样化的需要;同时也不适应农村、社区生产经营方式发展变化的需要和新形势下党组织、党员更好地引领群众增收致富的需要。
2、单一基层党组织设置不适应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求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工业化与非农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社区发展不断加快。从城市化发展阶段来看,江南区已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冲刺阶段,迫切要求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城乡统筹的党组织体系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依托。但传统基层党组织总体按行政区划或地域关系设置,并以严格的行政隶属关系纳入各自管辖范围。这种城市、农村、企事业单位相互分割的城乡基层组织设置模式,制约了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不适应城乡一体化党建发展的内在要求。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打破地域界限、条块分割、建制束缚和行政壁垒,构建广泛覆盖城乡、直接服务发展的新型党组织体系。
3、单一基层党组织设置不适合社会组织多样化发展趋势
随着产业发展多元化,社会利益关系开始多向延伸,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日益明显,新兴产业迅速发展,跨地区、跨行业多种形式的生产联合或经营联合不断涌现,出现了基地、大户、联合体、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个体私营企业等不同类型的经济实体,催生了新经济、新社会组织等党建工作新领域,为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支部建在哪里”的新课题。传统基层党组织只以行政单位为唯一设置单元,导致党组织工作无法延伸到新的党建领域,两新组织党组织覆盖率较低,限制了党组织在基层的影响力。
4、固定基层党组织设置不适应党员从业多元化的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调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明显地发挥基础性和主导型作用,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配置实现了以市场方式为主。传统的经济模式、社会秩序出现的裂痕、瓦解、重构,人民的观念、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随之发生的变化,必然导致党员分布的分散性、流动性,从业结构和社会身份的多元化、多样化。传统的以行政单位为依据设置党组织,对每个党员依托相应固定单位加以“静态管理”的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致使“隐形党员”、“口袋党员”大量涌现。同时。随着党员个性化发展日益明显,从业岗位发生诸多变化,党员先进性标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掌握特定的专业技术外,还有各自的利益需求,传统单一按区域设置党支部把不同志趣和需求的党员编在一块,无法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党员的合理需求,客观上限制了党员个性化发展,党员的专业特长难以充分展现。这一切都迫切需要从实际出发对基层党组织现行的设置方式进行调整和创新。
5、原基层党组织不适合党员个性化发展、不利于党员自由发展
调研发现,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群众对精神生活的个性需求日趋增加,一些具有民间性、自发性特点的群众团体发展很快,涉及领域越来越宽,影响面越来越广,社区党员参与数量越来越多。调研还发现,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以地域为主的传统社区党组织设置模式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党员个人需求、兴趣爱好、职业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党员难管理。个别离退休老党员为找到志同道合的队伍,宁愿花几块钱、转几趟车到外面去找“组织”,却很少参加本支部的活动。有81.3%的党员认为原来的组织设置模式比较死板,支部缺乏活力,活动形式单调,工作开展起来总是里面“热热闹闹”,外面“冷冷清清”,党员积极性和群众参与性不高,基层党员和群众迫切期待党建工作有所创新。
三、关于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的一些建议
创新城乡党组织设置,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打破传统地域界限和单一的垂直体系,在坚持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密切党员群众联系的原则下,按照就近、方便、有利于管理和服务的要求,建立以经济关系和社会联系为纽带,以各种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为依托,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结合、全面覆盖的新型网络系统,实现组织功能提升、党员作用发挥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具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要适应“两新”组织迅速发展的实际,及时跟进党组织设置。
要加快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的速度,加大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力度,突出抓好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在继续扩大覆盖面的基础上,研究探索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有效载体,更好更快地推进企业发展。要扩大对人数少、规模小的“两新”组织党的工作覆盖面,依托市场、工商联、有关行业管理部门或协会建立联合党组织,促进党组织开展活动、党员发挥作用。对新申请注册的“两新”组织,凡具备条件的一并建立党组织;对国有、集体单位转制为“两新”组织的同步设置党组织;对没有党员、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或联络员,联系、指导企业开展党建工作。要通过扎实的工作,使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有效开展起来。
2、打破区域,联合共建。
为适应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和农业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应该打破区域界限,利用现有城乡基层党组织之间在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的互补性,建立村与村、村与企、村与居之间联合党组织,实现以强带弱、以工带农、村社联管、城乡共建,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全面协商发展。
3、突出产业整合建。
为适应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各种行业协会大量涌现的新情况,要按照“有所依托、就近就便、发挥优势、服务经济”的原则,将分散在不同行业的党员,实现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把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到产业化链条的每一个环节,使党的活动延伸到农业产业化的每一个角落。待产业党组织建立后,要处理好与村级党组织的关系,双方要在乡镇党委统一领导下,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壮大。
4、拓展覆盖延伸建,适应经济社会组织多样化的趋势
对新分化、新出现的各类新经济和社会组织,应当及时跟进党的工作,按照“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健全一个、巩固一个”的办法,在其中适时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促进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双加强。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从组织规模、党员人数、构成差别的实际出发,采取“建、挂、联、调”四种形式,从动态上寻求党的组织设置的最佳切入点。建,即对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单位,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党组织;挂,即对规模较小、仅有个别党员的单位,把党员挂靠到附近单位的党支部,让其过正常组织生活;联,即对同一区域内暂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但行业、产业相同或相近的几个单位,将其联合起来组建党组织,如采用“支部+协会”模式或组建“产业党支部”;调,即对属于整体转变原单位性质的新社会组织或新经济组织,在原有基础上相应调整和完善党组织设置,保持党建工作的连续性。对组建党组织条件不成熟的单位,可先建立工会和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以群团组织建设促党建。同时,要顺应城市人口加快集聚的形势,将党组织延伸到社区楼院,依托相对集中的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以及社区为基本单位建立党组织,如楼道支部、专业市场支部、商会支部、离退休支部、再就业支部、商场支部、流动支部等。对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新建立的居委会及改组后的集体股份合作公司党组织,可以按照独立分设、联合交叉,居委会、集体股份合作公司统一成立党支部模式建立党组织。
5、完善功能分类建,不断适应党员从业多元化的要求
党小组是基层党组织的“细胞”,是党员参与党内活动、发挥党员作用的基本单位。要适应党员职责多样化、从业结构多元化和党员作用个性化日益明显的趋势,打破原有按自然村、村民小组设置党小组的单一形式,按照社会工作需要与党员特征相结合、党员自愿选择与党组织指定相结合、党小组具体职责与个性特长相结合、党员管理量才归位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要求,灵活设置党小组,形成专业技术互补、年龄结构互补、文化层次互补、思维观念互补的新的聚合。
6、加强管理流动建
适应党员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益广泛和频繁的趋势,按照“管住、管好、管活”的要求,着力构建“双向联系、双向沟通、双向管理”的流动党员管理体系,及时将流动党员编入相应的基层党组织,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对外来流动党员,就业单位有党组织的,编入其就业单位党组织;就业单位没有党组织的,就近就便编入所在村(社区)党组织或其他单位党组织;在外来流动党员较为集中的村(社区)、项目工地、商务楼宇和集贸市场等,可单独建立外来流动党员党组织。对与外出流动党员,由乡镇党委负责在外出流动党员的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党组织,或依托异地商会组建党组织,切实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使他们“离乡不离家”。在建立实体党组织的基础上,对少数特别分散、但具备技术条件的流动党员,可探索在网络上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通过建立电子档案,开设网上党员教育、视频组织生活会等,使外出流动党员突破时空限制,及时参加组织活动。
由于江南街道的各社区、村及重要企业都分布在五一路沿线,因此街道党工委将全力加强对各社区、村、企业党建工作的指导、整合、互动,努力打造五一路党建示范带,全面提升街道基层党建水平,扩大五一路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面,夯实村、社区党建基础,增强党组织服务功能和党员服务意识,形成村、企、社党组织相互支持、共同促进的格局。
第五篇:关于永长河村村级组织活动及运转经费保障的调研报告
关于通海口镇永长河村
村级组织活动及运转经费保障的调研报告
市委组织部、市血防办“三万”活动驻村工作组
2011年5月18日
村级组织是我国最基层的组织机构,是党在农村中的重要堡垒。一直以来,村级组织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实现村民自治、落实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促进富民强村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村级组织活动及运转健康、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为探索村级组织活动及运转经费保障情况,市委组织部、市血防办“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驻通海口镇永长河村工作组于2月25日到5月13日开展了入户走访、党员群众代表座谈以及问卷调查等形式的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村级组织基本情况
通海口镇永长河村是全市首批城乡一体化建设14个试点中心村之一,也是市委组织部、市血防办“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村。地处镇北,辖10个村民小组478户2018人,现有村组干部12名,党员55名。耕地面积6500亩,其中水田2131亩,旱田500亩,鱼池3794亩,产业以水产养殖和水稻种植为主,2010年村民人平纯收入6300元。
二、村级组织活动及运转经费保障情况
税费改革前,该村村级组织的经费保障主要来源是收取的村提留费用,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村提留收费项目,村级组织经费保障主要来源于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村级组织经费
1支出主要包括工资和日常的办公费、水电费、差旅费、零星用工等费用。另外还包括一些村公益设施建设、村级一些达标任务以及防汛、抗旱、防灾救灾等突发事件的费用。
2010年村组织总收入11万元。一是财政转移支付补助收入
7.9万元,占总收入的71.8%;二是村集体经济收入3.1万元,占28.2%。
2010年村级总支出13.51万元。一是村组干部工资报酬7.8万元,人均7000元;二是村办公经费支出6000元;三是报刊费1100元;四是疏挖沟渠、慰问困难党员群众、信访维稳、防汛抗旱、突发事件补偿等其他必要的公益支出5万元。2010年收支平衡情况:当年村级总收入11元,村级组织活动及运转总支出为13.51元,缺口2.51万元。
三、主要做法
在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后,永长河村村级组织活动及运转经费主要来源由向农民收费改为镇财政给予补助,经费保障渠道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成为维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主要资金来源。为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村“两委”班子想了许多办法,做了大量工作,使村级组织经费保障状况逐步得到改善。主要做法有以下三点:
第一,多方筹措资金,保障运转经费。为保障村级组织正常活动及运转,永长河村多方筹集资金,拓宽资金获取渠道。一是积极与市、镇部门联系,争取项目扶持资金。二是联系村在外工作的能人,争取他们的资金支持。三是加大村渔场租金收缴力度,保证收缴到位。
第二,加大监管力度,规范使用资金。严格执行《仙桃市农
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及监管办法》等相关资金管理规定,加大资金使用的管理力度。在镇财政所设立存储资金专户,一次性开支在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由村两委同意后列支;一次性开支在3000元以上的,由村民主理财小组同意方可列支。同时,定期召集村民主理财小组对村里的各项开支进行审核,加大资金使用的监督力度。
第三,强化激励措施,提高干部积极性。将村干部的报酬与工作实绩、群众评价、综合考评结合起来,奖罚分明,严格兑现,突出正面激励引导。比如2010年10月开展水利建设期间,拿出5000元现金,根据验收的沟渠疏挖质量对村组干部进行现金奖励;2011年1月底开展村“两委”班子民主评议活动,将党员群众代表民主评议的分数作为发放2010工资的重要标准。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的高速流通,农户对村级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永长河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财政补助标准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实际需求相比仍然不足,保障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一,村级运转经费仍然不足。由于永长河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村级收入主要来源是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资金,有限的办公经费不能满足必须的办公费、报刊费、水电费等,还得确保必要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维稳、基础设施建设、突发事件等公益事业支出的需要,虽多方争取,但村级组织活动及运转经费仍然不足,影响工作开展。
第二,村民依法自治意识仍然不强。自税费改革以来,社会舆论宣传只强调减轻农民负担,而忽视了教育引导农民依法履行
应尽义务以及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出资出劳开展与自己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自我服务,导致了大多数村民对自已受益、力所能及的基础设施建设维修、公益事业兴办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例如沟渠不能进水、鱼池不能通电、进田的路不好走等等这样的问题村民都会找到村里,而村委会想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只能从原本不足的运转经费里拿出资金解决。村民委员会也因经费有限,除换届选举外,在届期内该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事项的会议不开,该由村民会议授权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相关事项的会议尽量少开,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大打折扣。
第三,村级债务仍然沉重。由于过去上缴农业税费,永长河村都是采取借、贷、垫方式完成任务,为村级组织留下了沉重的债务包袱。2010年村级债务年初累计余额132万元,其中因疏洗沟渠、栽植管理树木等公益事业的开支新增债务6万元,年末债务累计余额138万元。一方面,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收入的大幅减少,使原来的债务更加难以偿还;另一方面,由于村级组织办公经费严重不足,各项刚性支出逐年加大,村为了维持正常运转,在没有资金来源的情况下,仍然依靠举债度日,寅吃卯粮,村级债务依然呈增长趋势。村级债务短期内难以解决,不仅增加了村“两委”负担,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各项公益事业的建设。
第四,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仍然薄弱。永长河村没有集体经营项目,原有的510亩村集体土地也在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时按每亩100元的价格全部租赁给村民,租赁金收入是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唯一来源。但随着税费改革以来,承包户以各种理由拖欠甚至不交租赁金,造成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无力投入到村
级组织活动及运转中来。
五、对策和建议
村级组织是我国最基层的组织机构,是党在农村中的重要堡垒。随着国家对农村投入力度的加大,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农村综合改革的实施,这都需要有强有力的村级组织保障。为此,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保障村级组织活动及运转经费使其能够正常、健康运转,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和村组干部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加大扶持力度。在保证原有财政转移支付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农民收入增加造成村干部工资收入差距拉大,物价水平变化造成村级办公经费增加以及一些必要的公共服务支出等因素,加大资金及项目扶持力度,保障运转经费。同时建立村级组织活动及运转经费长效保障机制,将村级组织最低运转需要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由中央、省、市财政共同承担保障责任,并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力的增强,逐步提高标准和增加对村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第二,加大宣传发动力度,引导村民自治。针对大多数村民对自已受益、力所能及的基础设施建设维修、公益事业兴办等工作,加大宣传发动力度,推行“五议五公开”制度。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的引导作用号召村民积极参与,依靠民主管理、村民自治解决问题。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妥善解决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事难议,议后难落实”问题,切实减轻村集体经济负担,促进村庄建设及村级公益事业发展。
第三,积极化解村级债务,不搞举债建设。村级债务是悬在村级组织头上的一颗“毒瘤”,它不仅直接影响着村组织的正常运转,也直接影响到农村的社会稳定。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做好债务的化解工作,要把化解村级债务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促进村级债务化解,使村级组织真正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另一方面要坚决制止村级发生新的债务,要落实“谁举债谁还款”的责任。首先,定期对债权债务进行清理,该结算的年内结清,临时借款按期归还。其次,严格控制项目建设。要按照“先运转后发展”的原则,优先考虑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对不必要上的项目坚决不上;对不急的先缓一缓待集体经济好转时再建;对必须马上要上的项目也要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充分吸收群众的意见,自筹解决建设资金,千万不能盲目举债建设。
第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入。村级组织要利用自身优势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带来的契机,开辟增收渠道,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经济发展实力,提高村级组织自我保障水平。通过土地流转收归部分土地归集体所有、建设景观农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等措施,增加村级收入,从根本上为村级组织活动及运转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