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浈江区石屋村驻村干部先进事迹报告
尽职尽责 做好角色
记郭裕强同志驻石屋村帮扶先进事迹
郭裕强同志是韶关市浈江区农业局副局长、区农机管理总站站长,2010年下半年,他临危受命毫无半点怨言,受浈江区驻石屋村帮扶工作组的安排,担任该工作组驻石屋村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队队长,在短短的半年多的驻村工作中,他带领工作队成员不畏辛苦、任劳任怨、尽职尽责、走村入户深入全村10个村小组的45户贫困户家庭,调查核实每一户贫困户家庭基本情况、贫困原因等详细信息,为石屋村帮扶工作组对每一户贫困户量身定制帮扶措施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在区委副书记、区长、石屋村扶贫工作组组长张德清同志的直接领导下,通过各挂点单位领导的共同努力,石屋村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了上级的高度肯定和赞扬。现将郭裕强同志驻村帮扶先进事迹汇报如下:
一、深入调查,提出建议
韶关市浈江区花坪镇石屋村是地处浈江区西北角和乐昌仁化交界的典型边远贫困村,交通条件差,全村共分两大片,分别是石屋片和大坑片,两处距离近10个公里,有10个村小组、共194户、人口1230人,其中贫困户45户,占总户数的23%;贫困人口226人,占总人口数的18.4%;居住分散。村委会“两委”干部共5人,党员32人。2009年村集收入仅5800元,全村人均收入5420元,45户贫困户人均收入1755元。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给村委干部开展正常性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和压力。长期以来大部分的村民主要的收入是靠外出务工和在家种田,生产生活条件差,环境恶劣。怎样改变石屋村的贫困环境,使村委会和贫困户增加经济收入摆脱贫穷的这顶帽子,是扶贫“双到”工作之初摆在石屋驻村工作队全体同志面前的一道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了改变石屋村发展所面临的种种难题,作为驻村工作队队长的郭裕强同志,始终和驻村工作队员一起,不怕辛苦,克服种种困难,多次和村委会干部一起研究、并一起深入到各个贫困户家中,同贫困户进行座谈,了解贫困的原因以及贫困户对帮扶措施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这一系列的调研,为挂点工作组领导做出正确决策、制定帮扶措施以及抓好项目的实施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遵守制度,坚守岗位
石屋村驻村工作队按照省、市、区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自始至终自觉遵守驻村工作队的相关管理规定。特别是郭裕强同志以身作则,带头严格要求自己,坚守岗位,在工作最需要的时候,自动放弃节假日休息和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一心放在石屋村扶贫开发工作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踏踏实实的做好本职工作。由于郭裕强队长的表率作用,其他队员也自觉遵守各项规定和要求,使石屋村的扶贫工作从原来良好到现在优秀的历史性跨越,受到市、区领导的高度表扬。
三、扶贫开发、初现成效
帮扶工作启动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区扶贫办、石屋扶贫工作组、花坪镇委、镇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石屋村委会的共同努力下。石屋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0年石屋村委会集体收入超过30000元以上,达到了省市脱贫要求;全村45户贫困户、有35户年人均纯收入超过了2500元实现脱贫,脱贫率达到78%;全村投入帮扶资金250多万元,年初制定的10个帮扶项目均已全面完成。如对12户贫困户危房进行了改造,对按合同规定建好新房的贫困户,帮扶工作组将给予每户3万元补贴,其中有一个村小组(石二组)还进行了村庄整治,村民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对村委办公楼进行了全面的维修翻新,修葺一新的办公楼显著改善了村委办公条件,同时也增强了村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石屋发展爬山鸡养殖、黑山羊养殖以及灵芝的种植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目前均已形成一定规模,成为了石屋全体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造血产业。
郭裕强同志作为浈江区农机管理总站站长,自担任石屋驻村工作队长以来,全力的奔走于各级领导、帮扶干部和贫困户之间,积极协调各种关系,做帮扶干部和贫困户之间的沟通桥梁和联系纽带,只要是有利于石屋村以及贫困户的事情,他都不遗余力、亲力亲为,一干就是半年多。在韶关市后两次的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考核中,石屋均获得优秀等次,并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肯定。
2011
年1月31日
第二篇:驻村干部先进事迹材料
驻村干部先进事迹材料
--对河村驻村干部 刘 涛
按照县委的要求,县统战部安排刘涛同志作为驻村干部,入驻**对河村。自工作开展以来,他以“进百家门、吃百家饭、知百家情、办百家事”为工作方法,在对河村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了传递党的温暖、了解群众诉求、化解矛盾纠纷、服务经济发展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升了村级组织的建设水平。尤其在维护稳定发展、促进和谐、服务群众等方面真正起到了带头人、领路人、解忧人、贴心人的作用。他坚持按要求住在村,协助开展相关工作,始终坚持把驻村作为服务农村、服务群众的新平台,紧紧围绕“万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这一主题,用恒心、热心、决心和耐心为对河村的和谐、稳定、发展实实在在地做出了成绩,赢得了对河广大干群的普遍好评。
一、他是一名党员
作为对河村的村干部,他深刻知道到他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或间接,部分或全部地影响到身边同志的工作激情。作为县直部门下派的干部,他在平凡的岗位上,想了一个共产党员该想的事,做了一个党员该做的事。
他了解到渡头组35户村民灌溉180余亩良田的沟渠因年久失修和自然灾害等原因,现已无法正常引水灌田,村民恢复沟渠资金欠缺。为了帮助困难群众搞好春耕农业生产,实现粮食增产增收,他多方想办法、找路子,向部领导汇报,部里领导与有关企业协调到的帮扶资金6000元送到对河村渡头组村民手中,及时解决了渡头组35户村民维修灌溉沟渠资金欠缺困难。渡头组村民满怀感激地说:“感谢刘书记,在我们正愁无水灌溉的时候,给我们解决了,真是'及时雨'呀!”
在各项工作中,他都是踏踏实实、勤勤恳恳、言行一致的。无论给领导、村两委,还是人民群众,都留下较好的印象。
他就是这样一名普普通通的党员。
二、他是一颗“钉子”
共产党员就应该像钉子一样,组织把你安排在任何岗位上都必须永不生锈,闪闪发光。
作为一名驻村干部,他深知,自己身上担负了为老百姓的脱贫致富增收服好务的重任,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又快又好发展服好务的重任。虽然有的同志说,乡镇工作没啥规律,忙的时候一直不停地忙,闲的时候十天半月没事,但他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从未有擅自离岗的现象。他的家离桐林较远,家中在上小学的女儿,很需要照顾。他知道,家人很需要他,但他更知道,对河的乡亲父老也需要他。
作为钉子,必须得发挥钉子的作用。
三、他是一个“傻子”
从城市到农村工作,无异于在一张白纸上,重绘人生的诗篇。所以,一踏上新的工作岗位,他就很明显地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觉得除了从思想上应转变外,还应尽快融入新的工作角色。所以,他总向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对河村村组干部求教,同时,加强学习党对农村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自身理论水平,在实际工作不断学习、总结,提高自他的业务能力。
对河村属全国文明村镇、县五好基层党组织,产业发展好,但贫富差距大,同时隐藏的矛盾多。为了深入了解对河村,一到村上就深入组、农户家进行调查摸底,采取走访、查看资料、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迅速掌握了对河村基本情况。村民有事深更半夜打电话给他,他第二天立马赶到村民家了解情况。对河电站修建占地的矛盾,他不辞辛劳,多方协调把这一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之中。
很多人都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傻子,连生活也不懂享受。可他却笑着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能干好工作,比什么都强,是傻子就傻子吧!
四、他是一颗珠子
为了保证广大种植户的切身利益,他还利用空余时间,上网搜集中药材种植的相关知识,把它印制后发给种植户,为种植户打开销路。
当了解到对河村村委办公楼房屋维修及大寨组防火池存在安全隐患缺乏资金时,协调两位企业经理捐资5000元(其中大地公司3000元、千里山公司2000元)给对河村委,为村里解了燃眉之急。同时协调到大地建筑公司杨经理出资,捐建大寨组防火池安全防护栏的修建工程,“现在安全了、放心了”村民们都兴奋的说。
“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这是他最喜欢的一句话,他知道他现在所做的还微不足道,离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和要求还远远不够,但他认为:即便是米粒之珠,在党组织的领导和关心下,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也能放射出夺目的光芒。他也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让小小的米粒之珠,也绽放出应有的光芒,更多更好地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刘涛,就是这样一个驻村干部。
第三篇:驻村干部先进事迹材料
县委办驻村干部先进事迹材料
县委办驻村干部XX
按照上级组织部门的安排,县委办公室工作员张德福同志于2012年3月19日起进驻XX乡XX村委会。在县委办的领导下、XX乡政府的支持下,张德福同志积极协助村支两委班子,围绕“创先争优、作风建设年、四帮四促”为工作主题,认真理清思路,找准工作切入点,确保驻村工作取得实效:
一、深入了解村情,理清驻村工作思路
该同志能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积极主动地去适应从机关到基层的环境转变,克服在生活、工作中的许多不适应和困难,做到人到心到,在思想感情、行动上与群众打成一片。逐户对群众进行走访,在走访过程中,广泛深入了解当地的村情民意,特别是了解当地的自然情况、生产发展情况、村务情况、基层组织建设情况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等。大力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惠民政策,动员群众自力更生发家致富。
二、围绕中心开展工作,为群众办实事
1、在红土组、黄土组、绵竹组、新华组四个组,村民原先的饮用水习惯是到水源点用桶担水回家饮用。因没有保水蓄水的设施,造成水资源极大的浪费,经常无水可用。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张德福同志到这几个组查看水源点情况,发现修建小水窖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村民饮水困难的办法。挨家挨户走访,统计愿意修建小水窖的农户。到水利局
协商,为这四个组争取到39口小水窖建设项目,每口小水窖补助3000元。小水窖修建成后,畜满水,基本可以解决一家人一年的饮水问题。
同时积极组织村组干部寻找新的水源,在离红土组两公里的一个山凹里找到一个新的水源点。动员村民投资投劳,打井修水池,目前水池已建成使用。
2、积极走访市场,摸清农资供应情况,做好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保障工作;联系有关部门技术员奔赴春耕生产一线,采取进村入户进行咨询宣传,通过发放资料、技术指导等方式,提高农民鉴别假农资常识的能力。同时,积极开展抗旱救灾工作。在周家组,村民种植的一百多亩魔芋因干旱难以发芽、出苗。该同志同种植户一道,从麻布河用车运水救急;还深入绵竹组、兰蛇坡等田间地头实地查看了农作物受灾情况,带领群众开展生产自救。
3、为XX村党员活动室添置了文件柜、沙发等办公用品;为XX村定做了各种牌子并规范挂放;协调解决3000元给XX村修缮党员活动室。
4、协助乡、村干部积极做好人口计生工作,指导村党支部做好党建工作及其他相关工作。
第四篇:村党支部先进事迹报告
文章标题:村党支部先进事迹报告
##乡**村党支部先进事迹
**村地处##乡东南部,2001年以前,该村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信息不灵,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生活困难,村干部工资难兑现,村班子人心涣散,缺乏战斗力和凝聚力。通过“三个代表”学教活动,村党委大力帮助整顿,乡党委、政府有力帮扶下,从抓班子、强队
伍入手,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不断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村里“两个文明”建设取得明显进步。通过三年来的努力,村里的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农业税收缴等各项工作都跨入了全乡的先进行列。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可望达到元,超过全乡的平均水平。村集体收入可达万元。
一、瞄着小康目标,抱定人才兴村、科技致富的决心不动摇
**虽距离市区只有16公里,但长期以来,村民们死守着几亩地过日子,人多地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到头按部就班种种地,换不了几个钱,村民们的生活一直上不去。不少农户连温饱都成了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由乡党委、政府牵头组织有关单位、专家学者和村党支部一道进行乡党委、政府和村支部认真分析村里的现状,确立了首抓支部强队伍,更新观念创财富的基本思路,决定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打破传统种植模式,走“人才兴村、科技致富”的路子。
㈠打造坚强有力的支部班子,使之成为村民奔小康的“带头人”。2000年9月,工作组一进村,就深入党员、群众家中走访调查,多次组织党员、村组干部座谈会,帮建班子。一是让每个群众都发表意见,推荐自己信得过的人;二是按照党章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组织大家选举班子。由于工作很细致,新班子很快就建成了。新班子成员人,平均年龄39岁,个个都是村里能人。新当选的支部书记,在民意测验中,95以上的群众迫切要求他回村带领大家一起干。新班子面对一个负债十几万的烂摊子,大家心齐劲足,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首先,建立健全了学习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努力在提高班子成员和党员队伍的自身素质,增强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上下功夫。其次,对干部和党员约法三章,即讲团结、讲大局、讲公道、讲奉献。
在抓好干部队伍建设的同时,对党员队伍、村民小组长队伍、中心户长队伍建设也抓得很紧。经常组织大家进行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交流工作体会。特别是采取无职党员竞争上岗以后,对于村里的工作,都能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主动地为村里建设献计献策;在工作中也能走在群众前头,做到了56个党员56面旗。现在村里每安排一项工作,只要村干部头里走,党员群众就后面跟,一呼百应。
㈡创建培育人才的示范基地,使之成为村民奔小康的“百科书”。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中,广大农民朋友对新观念新事物变得敏感。村党支部一班人更新观念,不断提高推广科普知识和科技兴农的认识,积极带头学科学、用科学,在培养人才上使实劲。首先,他们创立了科普宣传阵地,不断增强村民科普意识。村党支部筹措资金1万元,兴办了农民学校、图书阅览室、党员电教室和科普画廊;购买科普书籍万余册;先后组织各种科普知识讲座12场,开展科普咨询16次,开辟科普画廊13期,播放科普影碟26次,听(观)众累计达1800人次。这些不但使村民更新了观念,提升了科普意识,而且使大家实实在在“充了电”。其次,创建了科普示范基地,为群众学用结合提供场所。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村党支部培植了集试验、示范、推广、培训为一体的各种种养基地,蔬菜、养羊和林果业等基地,都由一名村干部或几名党员负责。这些基地的建立和辐射作用的发挥,使全村科普示范户达90户,占全村的65。例如,村党支部通过电视中心组织党员观看《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电教片,大家都认为利用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品质优,上市早。同时,他们还结合抓了党员干部“双带”和“一帮十”活动。共产党员村委会副主任既是蔬菜种植示范基地的负责人,又是率先成为示范户的领头人。在他的带动下,蔬菜种植品种不断更新,村民尝到了甜头。
二、注重发掘资源优势,扭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这个中心工作不放松
万事开头难。4年前,**新上任的支部班子,手里没有一分钱,而且还欠历任干部工资几万元的债。他们深刻认识到,要使坎上走出困境,使老百姓富起来,最根本的是要迎着困难上,发展经济,增加收入。
立足村情找路子,专心经营集体经济。他们召开党员会和群众大会,发动党员群众讨论分析发展经济、使全村群众尽快富起来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依据村情、民情为村里的发展出主意、想办法。村党支部根据大家的建议,理出了“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林果业”的发展集体经济思路,拉开艰苦创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序幕。
三、着眼共同富裕,坚持广泛开展以调动群众勤劳致富积极性、创造性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活动不
停步
村里富了,不等于每家每户都富了;只有大家都富了,才能真正实现小康社会的美好理想。村党支部一班人非常清楚肩上的重任。因此,他们认真研究,2000年至今,用了五年时间实施“12345”共同致富工程。一是村里出资为每个村民小组培养技术人员;二是干部党员“双带”即带头致富、带着群众致富;三是对比较贫困的家庭采取村干部帮、示范户帮和先富户帮的形式进行“三帮一”;四是每季度对村里各项建设进行“干部、群众互评,村民小组互评,党员评议干部、群众评议党员”的四评,党支部年终进行总结讲评并公示公开;五是每年评选“发展经济十佳状元”、“十佳帮扶户”、“双文明户”、“最佳贡献”、“优秀教师和学生”等,并实施奖励,张榜公布,发送喜报。他们深深体会到,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广泛调动全体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持村里持久的发展后劲。
㈠“进了**,就要争一流”。这是经过多年来支部培育出的**精神。这些年来,**得了不少荣誉,党支部十分珍惜这些荣誉,建起了荣誉室,用以教育新选进来的村干部和新加入的党员,教育所有村民,使全村始终保持“见红旗就抗、有第一就夺”的浓厚氛围。
㈡“要想脱贫致富,只有实干一条路”。这是**民最深切的感受。不等不靠,不向政府要一分钱,创办近万元的产业,是村党支部一班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体村民共同劳动的成果,这也为群众树起了一杆旗。过去,**有句诙谐的顺口留叫“吃吃戏戏(玩)、政府里救济”;现在,他们又编了新的顺口留叫“带头致富光荣,悲观守穷可恶”。大家都在破除那种等、靠、要、不思进取的守摊观念,宁愿苦干,不愿苦熬。
㈢“奖勤不罚懒,村组帮带困难户”。这是**创造的又一奇迹。他们在大力开展组与组、户与户、党员干部与群众“比富”竞赛的同时,不会忘记“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的共同理想。目前全村有贫困户,日子稍有些紧张,“三帮一”就挂上号了,人都是要脸面的,家家都“怕”被挂上。2001年初通过摸底,全村理出了生活相对困难户15户。党支部安排村组干部、科技示范户和先富户与15户分别结对子,帮助他们提高自身致富能力,寻找致富门路,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困难。经过近三年来的努力,终于使这15户贫困户脱了贫,走上了致富路。
四、今后的工作打算
1、继续加强村党支部班子建设,把组织建设作为龙头工程抓,以促进其他工作的开展;
2、通过村级组织建设,促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更上新台阶,继续做好山上文章,搞好山林资源开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做好劳务输出服务为重点做好农民增收文章,力争三年后达到村集体收入5万元,人均增收200元的目标。
3、立足本地搞好山、林、水资源的开发继续搞好荒山造林,抓好退耕还林工作,再增200亩造林面积,保持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4、继续抓好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山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
《村党支部先进事迹报告》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村党支部先进事迹报告。
第五篇:优秀驻村干部先进事迹材料
优秀驻村干部先进事迹材料
X同志作为X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在X工作中能够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中任劳任怨,在全县上下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他主动请缨要求深入X乡X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他心里时刻想着党和群众,为领导分忧,为群众办事,是一个值得大家学习和尊敬的“X”书记。他自从上任当上书记第一天起,他的心里始终放不下村里的村民百姓。
一、走马上任,初心不忘。
在全国上下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X帮扶的X村是贫困村,县委要求帮扶的贫困村必须有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X党员X人,男党员少,女党员多,面临这个问题,X作为老党员他主动提出来要到X村去驻村担任第一书记,他说,现在组织上需要我,我必须要把这个担子挑起来,作为党员越是困难有时候我越应该去面对。当时他去的时候,他爱人身体不好,也支持他去。对于有的的人来说早就想着“老婆孩子热炕头”,可是对于X来说,他来到X村,就开始喜欢上这个村子还有这个村子里的百姓,刚到村不到七天的时间村里的所有情况他都如数家珍,熟烂于心。他为了村里的百姓,经常一个月不回家,在村里在田间路上都有“X”的身影。二、落实政策,一丝不苟。
X书记自驻村以来,经常学习各种有关扶贫政策,凡是有关农村涉及到农民利益的,他都不放过,他都学习得很透彻,然后把这些政策宣传到百姓家中。在企业贷款分红一事,他从开始挨家挨户去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关于贷款事宜,有两个老人曾经有过上当受骗的经历,所以不敢轻易相信,哪会有天下掉馅饼的好事,经过X的细心反复做工作,他真是磨破了嘴,走坏了腿,几经说服做通工作,同意参加企业入股分红。为了让贫困户能够有一个安全的家,他为这些贫困户申请维修房屋,为无户的贫困盖房,为了保证房子的质量,他义务监督工作质量,目前,X户贫困户有X户享受政策,在他的字典里没有白天晚上,他是不分昼夜的为这个村的生产生活忙碌着,因为他心中放不下他的百姓。三、抓好党建促进工作。
X进驻X村以来,始终把党建放在重要位置来抓,经常召开党支部会议研究村里的党建,村里经济发展。组织党员学习《党章》,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十九大精神等,不断提高党员的自身素质。带领村两委积极投入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建立了党员干部与贫困户联系制度,每名党员干部帮扶一到两户贫困户,帮助他们谋划生产,在一个多年荒废无人管理的园子,他利用起早贪黑的时间,建立了“绿色蔬菜园”,种植绿色蔬菜等,通过种植绿色蔬菜,接近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脱贫工作的健康发展。他带领两委党员干部还经常深入到贫困户家中为他们种植豆角,打扫卫生等,在这个村里大家都亲切的喊他“X书记”,他是群众的贴心人,更是百姓的引路人。四、牢记使命,为民办事。
在X村提起X,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每家每户都有他的身影。X所在的X村,这个村地势比较低,下雨多了容易形成内涝,X年X月连续几天的降雨使X村的稻田面临着灾害,必须要把堤堵好,他带领村民抗洪,和年轻人一样扛沙袋,百姓都让他休息一下,可是他说不能让百姓的粮食减产,这可是百姓一年到头的希望啊”,他累得腰疼最后晚上回到住的地方已经腰不敢动弹了,可是他第二天还是起来了,去稻田地看他们筑起的堤坝是否能抵住洪水的侵袭,是他的真心真诚筑起的堤坝阻挡了洪水,让百姓的秋天获得丰收。看到百姓的笑脸,X心里笑了,可是他的腰一直还疼着,他的心里是乐的。五、发展经济,身体力行。
驻村工作队以来,X的心里每天想着第一件事就是如何把这个村的经济抓好,让贫困户早日脱困,早日实现小康梦,这里他心里的一块病也是他每天必想的事。怎么发展村集体经济让农民增产增收,他召集党员召开党员大会研究讨论发展经济,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最后得到了党员的认可和支持,他要种植绿色水稻,他认为种植这个会有发展空间,现在百姓都喜欢绿色食品,这个应该在县场上能畅销。他说干就干,他带领党员干部选地,购有机肥,整地,插秧等,他亲历亲为,早晨三点就起来下地干活,晚上黑天才回家,累得他上不了床了,第二天天不亮他又第一个起来去地里干活,对于他一个上了年龄不说,他从来没干过稻田地的农活,对于他来说,真是不容易,他虚心向村里的人学习,向有经验的同志学习,挑苗,抛苗,补苗样样都学会了,最后样样通样样精了。他的体力根本不像快到六十岁的人。他脸晒得黑黑的,回到局里,单位人都说,快成“非洲”人了,在他的带领下,稻田长势喜人,他种植的菜也都长势很好。他是百姓心中的指明灯。更是百姓心中的天使。X自驻村工作以来,他心里始终想着如何早日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早日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他的心里始终装着X村的百姓,他们的幸福生活就是他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