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叙矿区矿山救护基地项目情况汇报材料
四川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
古叙矿区矿山救护基地项目情况汇报材料
四川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古叙矿区矿山救护基地
(二〇一一年三月三十一日)
尊敬的朱书记及各位领导:
首先对朱书记及各位领导亲四川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古叙矿区矿山救护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一直关心、支持基地建设的市、县各级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现我就古叙矿区矿山救护基地项目基本情况和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作如下汇报。
一、基地项目立项背景
该项目属于《四川省古叙矿区总体规划》中的矿区救援规划,是国家灾后重建项目,严格按国家规定程序报批立项: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关于煤矿救援体系灾后恢复重建实施方案的批复》(川发改能源[2009]132号文)、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省直管项目年度计划>的通知》(川发改投资[2009]291号文)和四川省安监局、四川煤监局《关于<四川省矿山应急救援体系“5.12”灾后重建实施方案>有关情况说明的函》(川安监函[2009]112号)提出了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关于古叙矿
区矿山救护基地建设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的通知》(泸市发改函[2009]49号)对古叙矿区矿山救护基地进行了立项批复;四川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以川安监审批[2009]83号文件批准《关于古叙矿区矿山救护基地初步设计审查的请示》, 批准立项建设。
二、基地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
该基地位于古蔺县龙山镇,矿区辅助、附属企业中心区域,地址选在龙山镇顺河村四组牛背岭坑木场(青年场),距龙山镇2.5km,距渔化镇3.5km,距龙山110kV变电站0.6km,紧靠309省道,距古蔺县城36km,距叙大铁路龙山站0.5km。地势较缓,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在矿区行政中心内,交通条件方便。
2、建筑面积
该项目规划用地面积:26232.21㎡(约39.6亩)建筑总面积:8460.65㎡ 其中: 办公宿舍联合建筑:5996.24㎡ 综合楼:2050.16㎡ 辅助用房:187.20㎡ 消防演练塔:42.52㎡ 锅炉房:108.66㎡
氧气充填室:75.87㎡ 地下巷道:120m 容积率:0.34 建筑密度:21.3% 绿地率:40%
3、投资费用
总投资为:3591.47万元 其中: 设备购置:567.20万元 土建工程:1667.57万元
工程其他基本建设费用:185.67万元
4、组织机构
按照国家二级资质矿山救护队标准进行建设,本着“统筹设置、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整体联动、安全高效、科学服务”原则在基地设直属中队一个,按2个小队编制;筠连矿区鲁班山设驻矿中队一个,按4个小队编制;古叙矿区各矿井设驻矿一个中队,每个中队按2个小队编制。基地设大队长1名、副大队长或总工程师1名,设综合办公室和装备战训科等2个管理部门。
三、基地功能
该基地是属于四川省“5.12”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项目,主要服务于古叙矿区及川南片区应急救援工作,同时担负西南三省各类重特大事故的抢险救援任务。主要承担规划区域
内矿山生产安全和复杂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任务,并具备矿山救援的人才、技术、装备的储备、培训、演练和矿山救援技术竞赛等功能。
四、当前开展的主要工作
基地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加强战备、严格训练、主动预防、积极抢救”的原则,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加强军事化队伍建设,积极开展质量标准化考核验收达标工作。开展实战模拟演练、战术研讨、技术比武等活动,在提高队伍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人员素质、装备现代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各级指战员的执行力、战斗力得到了有效加强。队伍具备了处理瓦斯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火灾、水灾、冒顶等各类矿山灾害事故的救援能力,多次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抢险救灾任务。
1、高标准、严要求,从起步开始狠抓内控管理。基地根据矿山救护大队《救护规程》和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39项内务管理制度,同时建立起相关的材料、装备及办公用品入库领用台帐、接待物资入库及领用台帐、车辆使用审批台帐、施工现场工作日志等,力求合规操作、规范管理。二是要求办公室、战训科和救护小队每月底制订出工作计划次月底对照检查,进行工作进度和质量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反映在责任人的月奖和工资中。三是每天准时召开班前
会,对前一天的工作情况进行通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安排当天的工作,责任到人,督促落实。下一步,基地还将继续完善和强化制度建设,推动基地工作有序健康地向前发展。
2、积极主动加强地企关系衔接,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
在古叙煤田公司的领导下,基地积极、主动与市、县、镇三级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取得联系,汇报工作进展情况,报备相关资料,开展横向衔接。通过努力,基地工作得到了地方相关领导的关注和支持,队基地当前的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战备训练长抓不懈。
基地始终把练兵比武作为提高战备水平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改“养兵千日”为“练兵千日”。在战备训练中,把军训与业务技术、体能及智力训练,作为提高战斗力的主攻方向。同时始终坚持“技术培训与安全救护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在培训内容上,突出煤矿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操作与实践;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现代化、网络化教学的优势,利用先进的教学软件,注重实际操作与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有机结合,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1年以来,共举办新老队员培训班3期,培训队员50人次。
4、“防救”并举筑安全
按照“防、救结合,重在防范”的工作思路,变事后抢救为超前预防,加快推进由传统“单一救护型”到“预防救护型”根本性转变。加强与服务矿井信息沟通,定期召开辖区地方煤矿救护技术服务座谈会,广泛征求服务矿井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技术服务程序,定期到服务矿井进行预防性检查,最大限度地消除事故隐患,实现了救护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2011年以来,共组织预防性技术服务20矿次,出动30队次,参加人员200人次,发现并建议整改隐患500余条。
五、下一步工作安排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在全体指战员中继续深入开展思想、组织、作风整顿。针对存在问题,做到举一反三,从而切实解决在指战员中存在的工作“失之于软、失之于宽、失之于散”的问题,把救护大队打造成一支政治合格、技术过硬、作风优良、救援有力、“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专业化救援队伍。
2、加强业务培训强化日常训练,全面提升队伍素质 首先,认真抓好新队员的岗前培训和老队员的复训工作。按照新颁布的矿山救护培训大纲,利用全国统编教材,开展培训。精心组织师资,严格管理,严格考核,提高培训合格率。
其次,不断拓展业务培训内容。邀请通风、安监、机电等部门技术人员讲授矿井一通三防、机电、生产等安全知识和技术标准,掌握矿井事故隐患辨识方法,提高了预防检查水平;开展现场急救知识培训,我们拟聘请古蔺县急救中心专家对所有队员开展医疗救护知识专业培训,提高队员的现场急救水平。
第三、理论学习、体能训练制度化,强化日常救护知识培训,提高指战员安全意识,每月定期安排4天的理论学习课程,主要学习矿山通风与安全知识、《煤矿安全规程》、《煤矿救护规程》的有关内容;熟悉掌握各类通风、救护仪器的工作原理、使用、维护保养等。根据每次处理事故的具体情况,理论联系实际,开展事故案列教育,为提高队伍的实战水平和安全意识起打好基础。
第四、加强体能训练,坚持大运动量不动摇。我们采取措施,加大训练力度。各中队每日早安排了2000米跑步训练,下午顺次安排了举重、负重蹲起、仰体向上、爬绳、拉力器等训练,此外,各中队每月安排2次军事化队列训练,同时每月各中队进行考核,有效地提高队伍的身体素质和军事化素养。
第五、加强演习训练,增强处理事故的应变能力。坚持每季一次高温浓烟训练,每月一次综合性技术演练,把演习现场作为战场,从严、从难要求,从实战出发,保证演习的
时间和质量。大队挤出有限的资金,完善演习峒室,为演习训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不断提高指战员的灾区适应能力。
六、存在的问题
2010年11月5日基地经过省安监局、省发改委的验收合格后,正式移交古叙煤田公司救护大队管理。经过2个多月的努力,使生活设施和训练设施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目前已具备举办矿山应急救援技术竞赛的能力。根据古叙矿区提供地质报告表明,矿区内各矿段瓦斯、水害和煤层自然火灾十分严重,由于古叙煤田公司是新组建的企业,基础差,底子薄,现有救援装备不能满足地面消防,建筑物坍塌、地震、坠崖、水害事故等自然地质灾害。为充分发挥四川救援古叙基地的应急救援作用和社会责任。为此,特向泸州市政府申请增加一批矿山救援、地面消防等救援装备。
第二篇:矿山救护中队汇报材料
矿山救护队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
今天各位领导和专家在百忙之中莅临我公司开展救护队质量标准化达标验收工作。首先,向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关心我公司救护队建设的***矿山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各级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目前,公司辖有1对生产矿井,2对建设矿井,**煤矿位于织金县,设计生产能力30万吨/年,设计服务年限20.1年;**煤矿位于大方县境内,设计生产能力180万吨/年,设计服务年限63.4年,预计2016年12月进入联合试运转;**煤矿位于贵州省黔西县境内,设计生产能力120万吨/年,设计服务年限77年,预计2017年12月底进入联合试运转,截止目前,公司杜绝了重大人身事故和非人身事故,实现了矿井生产、建设安全。
为加快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保证矿井安全生产持续发展,最大限度保护广大职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2014年4月份,**公司筹建了矿山救护中队,成立后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煤矿救护规程》《矿山救护队质量标准化考核规范》和“加强管理,严格训练,主动预防,积极抢救”的十六字方针要求,狠抓矿山救护队质量标准化和军事化管理。加大对救护队伍技术业务素质教育培训,积极参加矿井预防检查和安全技术性服务工作,坚持 24小时战备值班,提高了救护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认真借鉴兄弟单位救护经验和做法,组织了副小队长以上人员到**煤矿救护队、**煤矿救护队进行现场实践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救护队伍正规化建设水平。
下面,我就公司救护中队建设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队伍配备和培训情况
目前,***公司矿山救护中队共有中队指挥员4名,队员27名,分为3个小队,每个小队9人并设正副小队长,共有31人,队员平均年龄27岁,高中以上文化水平。队员入队前,在**工矿救护大队都经过三个月的基础培训,并进行编队实习,已全部取得救护队员资格证书,中队指挥员、正副小队长全部经培训取得资格证书。
二、仪器装备和设施配备情况
(一)仪器装备配备情况
根据《煤矿救护规程》(AQ1009-2007)、《矿山救护队质量标准化考核规范》要求,配备配齐了矿山救护车、4小时正压氧气呼吸器、灾区电话,红外线测温仪、呼吸器校验仪、自动苏生器、负压担架、负压夹板、多功能气体测定仪,高压脉冲水枪、氧气充填泵、高倍数泡沫灭火机、液压起重器、快速接管器、工业冰箱等仪器装备。现已全部到位,经学习培训操作后已投入使用。
(二)训练设施配备情况
1.室内设施配套情况。按标准配备了电话值班室、小队 学习室、中队办公室、中队会议室、值班宿舍、中队装备室、氧气充填室、仪器维修室、健身训练室等,配备配齐了室内办公物品(桌椅、橱柜、录音电话、计算机、扫描打印机、电视机等信息设备齐全)、综合训练器械、宿舍被褥齐全。
2.室外设施配套情况。建设了高温演习训练巷道、篮球场,爬绳训练架、检力器、单杠、双杠、平行梯、矮巷等训练设施。
三、制度建设情况
按照高标准建队,高起点运作的要求,救护队现已建立有值班工作制度(救护队现24小时值班,3个小队分别为值班队,待机队,工作队)、待机工作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装备维修保养制度、学习和训练制度、考勤制度、战后总结讲评制度、下井预防检查制度、内卫管理制度、材料装备库房管理制度、车辆管理使用制度、会议制度、评比检查制度和奖惩制度等15项;建立的记录有矿山救护工作日志、技术装备检查维护保养记录、学习训练和考核记录、事故处理记录、会议记录、安全技术工作记录、预防检查记录、排放瓦斯记录、战后总结评比记录、业务学习记录等13项。
四、日常工作和质量标准化建设情况
一是迅速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以及相关工种岗位责任制,严格考核落实,使中队管理达到了制度化、规范化;二是严格军事化管理。按照《煤矿救护规程》、《矿山救护队 质量标准化验收标准》的要求,严格内务管理,卫生清洁,窗明地净,物品摆放整齐划一;严格队容风纪,举止文明,行动统一;严肃劳动纪律,按照军事化管理要求,坚持做到每天“三点名、晚讲评”,救护队伍行为素质不断增强;三是严格战备值班管理。坚持24小时战备值班,在下井帮助矿井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做到熟悉井下巷道,进行技术性服务工作;四是严格坚持日常训练。利用室内健身器诫强化体质训练,对八项体能达不到要求的,制定了专门强化训练措施,尽快提高了全体指战员身体素质。五是及时学习和掌握业务技术理论知识及仪器装备应知应会,逐步掌握其技术性能和使用操作方法,提高了救护队伍的业务技术素质。六是强化了氧气呼吸器的学习培训训练及仪器装备的维护保养工作。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煤矿救护规程》《矿山救护队质量标准化考核规范》要求,每月至少组织一次佩用氧气呼吸器的训练,每次佩用氧气呼吸器的时间不少于3小时,每季至少进行1次高温浓度演习训练,演习工作做到事前有安排,事后有总结。利用万米佩机训练和高温演习尽快掌握其性能及故障排除,确保了安全使用,仪器装备的维护保养达到100%合格,实现了安全救护。七是严格按照《矿山救护队质量标准化考核规范》标准,在现有的条件下逐条进行了强化训练和严格考核自检,经考核自检质量标准化考核得分89.5分,实现了救护队质量标准化达标。同时严格按 照《煤矿救护规程》、《矿山救护队质量标准化验收标准》要求逐条对照落实,达到了矿山救护队三级救护队伍标准,迎接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检查验收。
五、下一步工作重点
尊敬的各位专家,在救护队伍建设和管理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一些不足之处,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严格管理,强化训练,并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继续强化仪器装备学习培训。尽一步熟练掌握仪器装备的性能、校验、使用操作方法及故障排除等,确保安全使用。二是强化制度管理。严格军事化训练,做好日常的战备值班工作,持续提高救护队伍的军事化素质和管理水平。三是严格按照《矿山救护队质量标准化达标规范》要求,制定规划和措施,逐条落实强化训练,尽快实现救护队质量标准化高标准达标。四是抓好救护仪器装备的维护保养,确保其100%合格。每月对大型救护装备进行检查、维护保养、试运转,确保其始终处于安全战备状态。五是积极参加矿井预防检查和安全技术性服务工作,锻炼队伍,提高队伍技能素质。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煤矿救护规程》,确保实现安全救护。六是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到兄弟单位救护队实地学习实战经验,请救护专家讲解事故案例,尽快提高队伍的实战能力,掌握实战经验,打造一支技术硬、业务棒、素质高的矿山救护队伍。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公司矿山救护队伍的建设,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今天的救护队质量标准化检查既是对我们的鼓舞与激励,又是对我们的鞭策与督促,我们将以这次救护队质量标准化检查验收为契机,严格按照各位领导和专家的意见,认真整改落实,加快救护队伍高标准建设;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严格按照省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要求,再接再厉,再创佳绩,为矿井安全发展建设保驾护航。
再次向各位领导、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祝工作顺利、心情愉快。
谢谢大家!
第三篇:E矿山系统项目汇报
(一)系统简介
E矿山系统是通过部署移动信息化服务器的方式与煤矿原有的煤矿安全综合监控管理系统进行耦合,为煤矿企业提供基于移动无线网络访问内部安全综合监控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能够通过移动终端(手机)随时随地的接入系统,及时了解各个煤矿和矿井的生产状况和安全状况,并利用移动信息化平台将各种需要的实时数据(矿井下的“水、瓦斯、煤尘、风速等)按照要求下传到相应的管理人员的手机中,同时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终端(手机)来实时地查询和掌握矿井的信息,使原有的只能在PC和局域网中使用的功能和数据扩展到移动网络和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以短信、WAP、Java客户端等方式为媒介进行信息收发的双向传递和交互式传递。
系统架构图如下:
系统架构图
(二)系统功能
1、环境监测
主要监测煤矿井下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及工作面的作业条件,如瓦斯、一氧化碳、氧气浓度、风速、负压、温度、岩煤温度、顶板压力、烟雾等进行实时监测如遇到超标、超限或故障数据时,系统将立即把相关信息通过短信或彩信的形式群发给相关人员,为管理人员准确、快速的制定安全防范措施,提供第一手信息。
2、生产监控
系统可以实现对井上、井下各主要生产环节的各种生产参数和重要设备的运行状态参数进行实施监控,如煤仓煤位、水仓水位、供电电压、供电电流、功率等模拟量;水泵、提升机、局扇、主扇、胶带机、采煤机、开关、磁力起动器运行状态和参数等。即使领导出差在外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终端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掌控,方便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和决策。
(图四)生产过程实时查询
3、井下人员定位
煤矿井下作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掌握井下情况对于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十分重要。根据我国煤矿生产的实际需求和特点,矿井人员管理系统应采用2.4G有源射频识别、微波通信、计算机、数据通讯等多项技术,通过对井下远距离静态、动态目标进行非接触式信息采集处理,在数据库及软件的支持下,实现对井下人员的管理,从而完成日常考勤管理、井下人员跟踪定位、灾后搜救等功能。
煤安通系统通过建设或提取厂矿企业的定位系统可以实现:(1)定位及轨迹跟踪功能:
能够对井下矿工的分布情况、分布区域实时监测,实时监测全矿井井下矿工总数、采煤工作面矿工总数、掘进工作面矿工总数、其他区域矿工总数;
对井下人员行进路线进行跟踪记录,生成历史行进轨迹,方便后期查询。(2)灾后救援功能:
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首先利用地面中心站最新的位置信息发现出事故地点的人员数量、人员信息,然后利用手持的无线搜救仪去寻找标识卡信息,精确的寻找遇险人员位置。这样极大的方便了人员搜救,使遇险人员能够得到及时救助。
4、产量统计
煤炭量监控产品是将多学科、多领域技术整合成为而成的新型专用产品,实现了对煤炭产量的自动监控管理以及多项附属功能。整个系统由矿端称重数据采集、视频监控部分,和监控中心数据处理两个部分组成,这两部分通过网络连接起来。
现场数据与视频采集设备包括现场远程监控装置设备、视频采集设备、称重采集设备,分别对现场称重数据、视频图像进行实时采集,并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打包加密后向服务中心传送。其中称重计量设备可分为轨道衡、皮带秤、吊钩称、汽车衡等几类;系统还可以提取现有矿企中现有计量系统中的数据,通过分析后发送至相关人员手中,实现实时查询功能。
(图七)应用实例
5、报表发送
煤矿企业一般都在早上进行晨会调度,对当天的经营情况、安全等指标通过安全日报和调度日报形式展现,日报数据一般在晨会前就已在系统中形成,煤安通系统可以对生成的报表进行分析提取,按规定时间对设定人群采用短信、彩信的形式进行发送,对不同管理层次的人可以设备不同的发送内容。
6、客户端视频监控
煤矿井下作业远离地面,地形复杂,环境恶劣。利用远程工业电视系统,可以直接对井下工作现场图像进行实时监控,实时记录井下作业和设备运行状况。及时发现事故苗子,防患于未然,并为事后分析事故提供有关的第一手图像资料。目前大多厂矿都完成了对井下的实时监控,煤安通系统可以通过手机视频监控服务系统与现有的工业电视系统对接,利用移动无线网络和手机终端实现对原有视频信号的调用及监控。
(图九)手机视频监控截图
第四篇:农业示范基地项目汇报
汇 报 材 料
××县农牧局
在省、市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项目承担单位××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根据项目批复,制定实施方案,强化组织领导,加强资金管理和工程监督,较好地完成了项目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现将项目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实施的目的和意义
××县辖2乡5镇,71个行政村,29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万人,其中农业总户数3.87万户,农业人口15.16万人。现有耕地面积43.56万亩,其中水浇地21.56万亩,旱地2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0.51%。降水量少,而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年平均降水量260毫米,蒸发量高达1801毫米,为年降水量的6.8倍,是传统旱作农业县。早在200多年前,就发明了旱作砂田抗旱技术,它具有蓄水保墒、减少蒸发,提高地温,保肥压碱等功效,且一次性投入使用15—20年,是甘肃砂田旱作种植的发源地。截至目前,全县22万亩旱土地中,砂田面积11万亩。由于近年来持续干旱,旱作农业效益低下,旱地播种面积逐年减少,通过旱作农业示范项目实施,将地膜覆盖、集雨补灌和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等现代农艺节水措施与传统的砂田种植相结合,采取旱砂田地膜覆盖种植西甜瓜套种花生,旱土地推广全膜双垄覆盖沟播玉米,使旱作区种植春小麦为主的种植模式向以种植西瓜、甜瓜、马铃薯、玉米为主的高产高效模
式转变,通过作物种类品种的合理搭配,尽量调整作物水分临界期出现在雨季,同样能达到避旱、保产、高效的目的。
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以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充分挖掘传统旱作农艺及工程措施潜力,综合运用现代旱作农艺、生物和工程等技术,以优化资源配臵为核心,合理调整农业布局和种植业结构,通过土壤化验室维修改造、墒情旱情监测站建设及田间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利用我县砂资源丰富的资源优势,采取铺压砂田和老砂田改造等工程措施,推广“砂田+地膜”的旱作西瓜栽培、玉米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旱作红砂马铃薯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日光温室膜面集雨施肥一体化、旱作砂田轮作倒茬、机械耕作保墒等技术,使传统抗旱措施和现代旱作科技成果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旱作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发展,从而增强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促进旱作农业不断发展的目的。
二、项目来源及目标任务
××县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是根据甘肃省发改委的可行性批复和甘肃省农牧厅的实施方案批复,由××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承担实施的。项目期限2009年1月-2010年12月。项目实施建成旱作农业示范基地2万亩,其中核心示范区面积1000亩。辐射带动全县双垄沟播玉米面积达到2万亩,旱砂西甜瓜面积达到4.8万亩,旱砂马铃薯面积1.5万亩。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是:建设旱作农业示范基地2万亩,其中: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面积1.1万亩(黑石乡7000亩、水阜
乡4000亩);“砂田+地膜”西瓜、花生、马铃薯等作物0.9万亩。通过配套完善试验、检测、培训等设备,综合应用新品种、“砂田+地膜”覆盖、测土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施,在九合镇三坪村建立综合旱作增产技术集成核心示范区1000亩。其中:“砂田+地膜”西瓜500亩、“砂田+地膜”西瓜套种花生500亩。开展旱作农业综合增产技术培训及示范推广,培训农民技术员200人次、农民0.5万人次。铺压砂田1000亩。在示范基地内完成田间道路建设12.8km,改造膜面集雨施肥一体化日光温室20座,土地平整0.2万亩,深松改土0.8万亩,引进及推广新品种0.4万亩。维修改造土壤化验室320㎡,新建旱情墒情监测站24㎡,购臵相关仪器设备100台(件),旱作农业机械247台(件)。
三、项目任务完成情况
完成旱作农业示范基地2.6万亩,其中: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面积1.2万亩(黑石乡8000亩、水阜乡4000亩);“砂田+地膜”西瓜、花生、马铃薯等作物1.4万亩。通过配套完善试验、检测、培训等设备,综合应用新品种、“砂田+地膜”覆盖、测土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施,在中心乡三坪村建立综合旱作增产技术集成核心示范区1000亩。其中:“砂田+地膜”西瓜500亩、“砂田+地膜”西瓜套种花生500亩。2.6万亩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年产值达到4800万元,实现年增值1600多万元,带动全县旱作砂田播种面积由3.2万亩(2009年)增加到5.8万亩,旱土地播种由2.1万亩(2009年)增加到3.7万亩。
1、土壤化验室改造
投资19.6万元对县农技中心现有化验室的清洗室、浸提室、分析室、剂量室、蒸馏室、烘烤室、速测室、原子吸收室、光度室、玻璃仪器室、土样室、药剂室等全部进行了墙体粉刷、门窗更换、化验平台、污水处理等维修改造,完成改造面积320 m。改造一新的农技中心化验室已投入使用,完全能够满足肥料、土壤和植株样的化验要求。
2、土壤墒情与旱情监测站建设
在九合镇头沟村,新建砖混结构土壤墒情与旱情监测站用房 24㎡,占地2亩,总投资3.9513万元。于2010年3月开工建设,2010年6月竣工,采购高智能土壤墒情多参数测试系统、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自动气象站、水分快速测定仪、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土壤墒情旱情监测仪器设备9台(套)。
3、日光温室膜面集雨节灌施肥一体化改造
在西电园区改造日光温室20座,共计投资47.8481万元。每座温室配套20m水池1座、长60m集雨槽、微灌施肥系统,已投入使用。平均每座温室可产蔬菜由项目实施前的3700公斤增加到了5800公斤,平均每座温室产值蔬菜由项目实施前的1.3万元增加到2.4万元,总增产值22万元。
4、铺压砂田
在九合镇三坪村、头沟村、朱家井村完成新铺砂田1040亩,开挖砂源点3个,方便了群众取砂压砂。
5、旱作技术核心示范区建设
通过配套完善试验、检测、培训等设备,综合应用新品种、“砂田+地膜”覆盖、测土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施,在九合镇三坪村建立综合旱作增产技术集成核心示范区1000亩。其中:“砂田+地膜”西瓜500亩、“砂田+地膜”西瓜套种花生500亩,通过两年的测产,示范区旱砂西瓜平均亩产达到2830公斤,增产730公斤,增效876元。
6、农田平整
在九合镇2个行政村维修整理0.2万亩,平整采用机械进行运土平整,用水平仪测量,使耕地土地平整度在1/600以内。
7、机耕道维修
建设农田道路12.8km,其中:九合镇三坪村3.4 km,头沟村2.4 km,水阜乡彬草村3.2 km,黑石乡白崖村3.8 km。该路采取对自然地基整平、夯实,做5.0m宽路基,使地基土干容重达到1.7kn/m以上,路面宽4.0m,路面铺设10cm厚砂石。田间机耕道的维修,改善了田间道路,使项目区因道路不畅弃耕土地得到了复耕。
8、深松耕
利用深耕犁和深松机,对基地0.8万亩耕地土壤进行40-50cm的深翻,在夏季闲茬时期,深翻土壤,活化和加厚耕作层,同时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菌。也可在冬季严寒,深翻土壤,冻死病虫卵。
9、生物配肥
针对项目区农田有机肥投入少,且土壤有机质呈下降趋势的
3现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户广辟有机肥源,增施有机肥和有机无机生物肥料,疏松和活化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一是发展绿肥,逐步推行粮—肥型种植模式,稳步提高绿肥种植面积。二是发展畜牧业,通过养畜来积肥,特别是充分利用好现有人畜粪便,使之全部归田。三是抓好各类作物的秸秆还田技术,禁止焚烧秸秆,积极推广秸秆切碎和堆腐还田技术及沼渣利用。四是因地制宜,利用房前屋后的杂草等,积好焦泥灰等农家土杂肥。每年亩施优质有机肥不少于2000kg。
10、测土配方施肥
在项目区3个乡镇完成采集土样500个,通过化验测试,示范推广配方肥面积5.6万亩。
11、试验示范研究
在黑石川乡白崖村开展全膜双垄集雨沟播玉米品种、密度、播期、不同覆膜方式、不同栽培模式、除草地膜的试验示范5项(次)。布设品种试验1亩,不同播期试验2亩,顶凌覆膜与秋覆膜对比试验示范2亩;在九合镇开展旱砂西瓜农用注水机试验3亩,新品种试验2亩;购买生物有机肥150吨,示范1000亩,编写发放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技术规程、旱砂地膜西瓜栽培技术规程,为大面积示范推广奠定基础。详见技术总结。
12、新品种展示
引进示范玉米、花生抗旱新品种3个,8400公斤(其中:玉米3900公斤,花生4500公斤)。在白崖、彬草、头沟、三坪、朱家井等5村设立新品种展示田8800亩。
13、旱作农业新技术培训与推广
购臵培训设备87台(套),在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分别举办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机械深松耕技术”、“农用注水机水肥一体化技术”培训班40期,印发技术资料3500份(册),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培训农民技术员200人次。完成旱作农业新技术推广2.6万亩,占计划2万亩的130%。其中: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面积1.2万亩,(黑石乡8000亩、水阜乡4000亩);“砂田+地膜”西瓜、花生等作物1.4万亩。
14、旱作农业机械集成示范
根据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等技术示范推广的需要,配套起垄机,旋耕机,农用注水机、卷帘机等机械247台(套)。在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示范推广中,集成旱作农业机械示范展示,推广农用注水机注水、增施农肥调水、全膜覆盖保水、垄沟集雨增水的“四水”集成技术,大大提高了全县旱作农业新技术运用水平。
四、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
项目完成投资355.1662万元,土建及田间工程完成投资240.1101万元(乡镇筹资31.9107万元,农户自筹22万元);仪器设备购臵总投资54.3486万元;新品种、新技术示范47.516万元;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及宣传8.187万元;工程建设其它费用5.0045万元。项目下达后,县财政拨入中央资金300万元,专户利息收入1.257837万元。项目资金总支出301.2555万元。资金支出主要用于:
(一)土建及田间工程投资186.1994万元。其中:
1、土建工程23.5513万元
(1)土壤化验室改造工程:完成改造面积320㎡,投入资金19.6万元。
(2)土壤墒情与旱情监测站建设:新建土壤旱情墒情监测站24㎡,总投资3.9513万元。
2、田间工程162.6481万元(1)铺压砂田50万元。(2)农田道路28.8万元。(3)平整土地15万元。(4)土壤改良21万元。
(5)日光温室改造47.8481万元。
(二)仪器设备购臵总投资54.3486万元。其中:
1、农机具34.4435万元
2、监测设备9.327万元
3、培训设备8.9135万元。
4、日光温室节灌系统1.6646万元。
(三)新品种、新技术示范47.516万元。其中:
1、新品种引进9.25万元。
2、集成技术示范38.266万元。
(四)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及宣传8.187万元。其中:
1、农民培训6.059万元。
2、技术人员培训2.128万元。
(五)工程建设其它费用5.0045万元。其中:
1、项目评审费0.3万元。
2、可研报告编制费1.2万元。
3、管理费3.474万元。
4、其它费用0.0305万元。
五、项目管理情况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确保了项目顺利实施。项目下达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的组织管理,及时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农牧、财政、建设等部门单位及相关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工作协调和政策指导,负责落实地方配套资金,检查监督建设资金合理有效使用,参与项目建设工程的招投标,监督建设单位严格按照项目批复实施,加强对项目建设各阶段、各环节的监督检查,发现和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项目实施单位县农技中心成立了技术指导小组,具体负责田间技术指导,保证了项目建设任务顺利进行。
2、制定方案,明确目标,确保了项目有序实施。领导小组及时组织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进行讨论研究,编制完成了《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项目实施的目标任务、实施计划及工作重点,对各成员单位和项目实施单位,进行任务分工,切实把任务分解到相关单位,为项目顺利实施打下基础。
3、严明纪律,专款专用,确保了项目按期实施。项目下达
后,县财政对项目的按期正常实施给予了大力支持,及时拨付了中央资金300万元,由于我县财政困难,配套资金无法解决,我们动员项目区农户出资出劳,确保了项目各项计划指标的完成。项目实施单位在资金管理上严格贯彻执行农业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管理的规定要求,实行专项管理、专帐核算,保证专款专用,杜绝浪费,无违纪违规行为,确保了有限的资金产生最佳的综合效益。
4、严格程序、公开透明,确保了项目保质完成。在项目实施中,严格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规定,实行项目建设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制的“四制”建设规范要求。项目的土建工程和重点仪器设备采购实行邀请招标,项目建设管理实行合同制,明确了职责、权利和义务,项目各个环节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为保证工程质量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5、积极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引进推广了旱作农业新技术,采取基地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不断探索和普及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与管理的有效方法,引进推广高新农业技术新成果,提高科技应用转化率。采取专家集中授课或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进行旱作农业技术培训,提高项目的运作管理水平及技术人员、农户的科技意识与技术水平。并加强省内农业、科研院所站等部门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对项目运行中出现的技术难题进行了研究和联合攻关。
六、项目效益情况
1、经济效益
通过项目的实施,可新增固定资产124.0834万元,主要包括土建工程、田间设施工程和配套的仪器、机械设备等。项目实施后,建立旱作农业生产示范基地2.6万亩,其中建立核心示范区1000 亩,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2万亩。通过各项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示范区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比半膜玉米增产162公斤,旱砂西瓜由项目前的2100kg/亩增加到2830kg/亩,“砂田+地膜”的旱作西瓜较不覆膜西瓜亩增收876元,年玉米增产194万公斤(2元/公斤),增产西瓜、花生1022万公斤(1.2元/公斤),项目区年总计增产1200万公斤,可直接增收益1600多万元,项目区农户人均增加纯收入320元左右。
2、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后,不但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而且使他们的居住水平、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得到提高,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从而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加,极大丰富了市场的需求,确保了当地的粮食安全。通过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培养了大批农民科技人才,使农民对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水平得到进一步认识,提高了农民的农业科技水平,增强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土壤农化检测水平,能够满足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要求,极大推动了全县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和旱作农业科技服务功能,增强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建成了旱作农业生产示范基地2.6万亩,通过土壤墒情旱情监测站建设、化验室的改造和相关设备的配套等旱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并实施
了全膜双垄集雨沟播、秸秆覆盖保墒、机械化旱作节水等旱作节水技术推广及使用,极大改善了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带动全县的旱砂西瓜和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并使项目区的旱作农业单位生产效益得以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效果显著,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生态效益
通过铺压砂田、平田整地、垄沟种植、地膜(砂)覆盖及土壤改造培肥,大大地保蓄了土壤水分,为旱地作物高效利用自然降水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可减少水土流失。通过降低耕作强度、增加地表粗糙度及覆盖度等,可极大地减少地表风蚀量,既有利于旱作农业区生态恢复,又有利于保土保肥,更有利于缓解“沙尘暴”的发生,维护生态安全。
旱作农业综合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使作物产量和副产物都得到大幅度提高,不仅使农民收入得到增加,也将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进而为实现“饲多、畜多、肥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为走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创造了条件。
七、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工作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与项目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问题。
主要表现在:
1、工作经费短缺。旱情墒情检测站虽已建成投入使用,但县乡财力匮乏,日常工作经费筹措较为困难,导致检测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2、工作力量薄弱。我单位现有技术干部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专业人员短缺,加上培训经费不足,不能对技术人员进行新技术、新知识的系统培训,对先进的仪器设备不能很好地掌握和使用,给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工作任务艰巨。××县是黄土高原具有悠久历史的旱作农业区,年降雨量为260mm左右,年蒸发量高达1801mm以上,为年降水量的6.8倍。常常发生冬旱连春旱的持久性干旱,有“十年九旱”之说。现有耕地面积43.56万亩,其中水浇地21.56万亩,旱地2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0.51%。工作量大,任务重。
4、监测体系不完善。由于受人员、经费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还存在一定局限,将给旱情墒情检测监测与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请上级主管部门每年解决一定的防治及正常运转经费。
5、农民科技素质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接收技术的水平参差不齐,对技术的大面积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们将积极努力,争取创造一切条件加以解决,下一步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强化技术培训。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途径,加大技术干部的培训力度,尽快掌握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技术,确保工作正常开展。同时,对项目区农民技术员、种植户进行防治技术培训,提高旱作农业技术水平。
2、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检测机构,加大旱情墒情监测力度,充分发挥监测站作用,促进旱作农业不断发展。
3、进一步抓好示范区建设。继续以九合镇、黑石川乡、水阜乡为中心,建立旱作农业示范区,示范面积达到3万亩。示范区扎实落实各项技术措施,通过示范,总结出一套更加有效地防治措施,带动全县旱作农业工作再上一个水平。
第五篇:葫芦岛市杨家杖子矿区矿山综合治理工程2010年项目概况(汇报片)
葫芦岛市杨家杖子矿区
矿山综合治理工程2010年项目概况
一、项目背景
杨家杖子地区是中国最早的钼矿产地,1899年由私人开始采硫化铁矿,先后经历晚清、民国、伪满、国民党政府四个历史时期。解放后,1949年10月成立杨家杖子钼矿,1950年又升格为杨家杖子矿务局,是国家“一五”时期156个重点项目之一,曾是中国四大产钼基地之一,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钼矿,被誉称为中国的钼都。累计为国家生产钼精矿36万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进入90年代后,由于矿山逐步步入晚期,资源枯竭,资不抵债,于1999年依法宣布破产。
杨家杖子矿区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大规模、高强度开采,对矿区地质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地表形成了冒落带1.45平方公里,沉陷区3.29平方公里,地面塌陷、地裂缝、不稳定斜坡隐患52处,废弃坑口60余个。由于地面沉陷,寺前、杨家杖子、选矿、大北及北岳社区居民房屋普遍出现裂缝、变形,部分房屋受损严重,已严重影响矿区居民正常生活和人身安全。2007年,开发区委托辽宁工程勘查院对杨家杖子矿区地质灾害情况进行调查,编制完成了《杨家杖子经济开发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经调查,杨家杖子矿区因地 1
面沉陷而受损的房屋2520户,受灾人口6093人,受灾建筑物面积10885.8平方米,受损商业服务网点67家,受损企业3家。地质环境和人居环境的不断恶化,也时常引起居民聚众上访,构成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07年6月新华社以“治乱难治污,青山满伤痕”为题发表文章,对杨家杖子矿区地质环境作了详细报告,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土部部长徐绍史、辽宁省省长张文岳等都做了重要批示,尽快落实杨家杖子矿区地质环境治理迫在眉睫。
二、项目申请
杨家杖子经济开发区成立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作。2007年对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1000多户居民进行了动迁,2008年8月委托辽宁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编制了《葫芦岛市杨家杖子矿区地质环境综合治理规划》,规划治理期限、治理范围和治理方式,作为杨家杖子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依据。
2010年7月,开发区依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工程的通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2010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通知》文件要求,委托辽宁省有色地质局勘查总院编制《葫芦岛杨家杖子矿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申请从2010年起用三年时间集中解决矿区地质灾害问题,预
2期治理面积约1平方公里。2010年8月,项目通过国土资源部专家评审,获立项,辽宁省政府下发《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抚顺等7个资源枯竭城市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立项的批复》并拨付一期(2010)治理资金1亿元。
根据治理方案及立项批复,在省、市国土部门领导的支持下,经专家多次来杨家杖子矿区现场调研、论证,委托辽宁有色地质局勘查总院编制《葫芦岛杨家杖子矿区矿山综合治理工程实施草案(2010)》上报省国土厅。2011年5月7日,省国土厅下发《关于下达2010葫芦岛市杨家杖子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等三个项目任务书的通知》,同时下发《葫芦岛市杨家杖子矿区综合治理项目任务书》,项目获得国家投入地质灾害综合治理资金人民币1亿元。
葫芦岛杨家杖子矿区矿山综合治理工程(2010)治理沉陷区面积387124m,其中治理一区322714 m,治理二区64410m;废弃井治理28个;塌陷坑治理7个;圈围保护0.82km。
三、项目实施
杨家杖子矿区矿山综合治理(2010)项目任务书下达后,开发区管委会按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要求积极组织项目的落实,对工程施工设计、项目施工、监理进行公开招投标。施工分为两个标段。第一标段辽宁有色基础工程公司中标为土建建设单位;第二标段江苏山水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标为园林绿化建设单位;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吉林总队中标为工程监理单位3 222
2杨家杖子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2010)项目于2012年4月22日正式开始施工建设。
到目前为止,已完成治理一区一段、治理二区的土建及绿化全部工程,0.82公顷面积的圈围区埋桩已完成,29个废弃矿井封闭回填完成,7个塌陷坑治理已完成。现在正在进行治理工程的一区二段、三段的施工,目前一区二段土建工程土方工程已完成,挡土墙已完成,梯台已初步形成,一区三段建筑垃圾清理完成。
整个2010年工程总计已完成土石方37.04 万立方米,山体加固、强夯2.86万平方米,挡土墙、台阶砌筑2.7627万立方米,排水渠778延长米,浇灌系统9207延长米,圈围保护4500延长米,种植树木8420株,完成工程总量的69%,合计完成投资7341.0678万元,其中前期费用1454万元,拨付683.6万元,准备拨付资金770.4万元;土建部分完成4754.4417万元,拨付工程款2000万元;绿化部分完成1132.6261万元,拨付105万元;土建和绿化工程准备拨付资金3782万元。,2012年8月29日,辽宁省国土资源厅下达《关于下达2011葫芦岛市杨家杖子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任务书的通知》,开发区管委会积极组织推进项目的勘察设计招投标工作。目前勘察设计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近期将上报省厅进行专家评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