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陕西秦兵马俑景点导游词
秦兵马俑一经面世,就以它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倾倒了现代人。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去看看秦兵马俑。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陕西秦兵马俑景点导游词,欢迎大家参阅。
陕西秦兵马俑景点导游词1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陕西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林,你们叫我林导吧。
今天,我们将参观秦兵马俑博物馆。秦兵马俑博物馆位于陕西市东35公里处,在进入景区之前,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是20_多年前秦始皇陵园的一处大型兵马俑陪葬坑,它以恢弘磅礴的气势,威武严整的军阵,形态逼真的陶俑向人们展示出古代东方文化的灿烂辉煌,无论建造年代建筑规模与艺术效果无不堪与世界七大奇迹媲美。在1974年3月西杨村农民们在打井的过程中发现的,这一发现发现震惊世界,1987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目录。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1号坑东西长3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4260平方米。坑的最东端是面向东的武士,每排7个,共210个捅。他们是的前锋。前锋的后面为的主体,他们被排成38路纵队,站在11个坑道里。,在坑道的南、北、西三面备有一列面向外的武士。他们分别是的右翼、左翼和后卫。现在,1号坑已出土1000多件陶桶。根据推测。全部发掘完后。仅1号坑就将出土6000多个兵马桶。2号坑。它是由车兵、骑兵和步兵构成的曲尺形方阵。占地6000平方米。3号坑,它位于2号坑西边25米处。这个坑是1976年发现的。占地520平方米。
说到秦俑的美,千人千面的陶俑形象之美,使人回味无穷。他们中间有气宇不凡、魁梧稳健的将军;有威武刚毅、身经百战的军吏;更有神情各异、生动传神的士兵。他们或年轻幼稚,或老练深沉,或憨厚质朴,或聪明机警,或开朗洒脱,或神情凝重。他们身穿战袍的轻柔,衣褶(zhě)的飘动,飞扬的胡须,丝缕可辨的发髻,粒粒可数的鞋钉,都会使你感受到真实生活中的气息。大家看,瞧这位,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战胜敌人;再看这一位,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分明在暗下决心,誓为统一天下而战;再看他,紧握双拳,待命出征……啊,快来看看这位战士,双眼凝视远方,像不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一点,来,小朋友,有没有听到他轻微的呼吸声?“秦俑坑中陶马形象的塑造同样逼真传神。马头方正,棱角分明,四蹄躜地,矫健有力,两耳短促,张口嘶鸣,十分神俊。法国总统希拉克曾留言说过:”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迹,秦兵马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美国前副总统蒙代尔也说:“这是真正的奇迹。全世界人民都应该到这里看一看。”从这些高度凝练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秦俑的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
秦始皇——赢政早已去世20_多年了,但是,他的伟绩,以及现存的兵马俑留给人们的思考是什么呢?或者说,我们能从上述事物中吸取些什么呢?我想,敢创历史先河、为国家统一不惧死亡的铝赂和勇气是我们应该吸取和仿效的。一代伟人赢政横扫六国、统一中国的非凡气度和魄力仍不失为我们今天克服前进路上的障碍的巨大动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想要富强,没有这种气魄是不行的!
陕西秦兵马俑景点导游词2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小导游,姓周,大家叫我周导就行了,好了车到了,我带大家去兵马俑,上车吧!
1974年三月,在陵东的西扬村村民抗旱打井时,发现了一些兵马俑碎片,经考古学家的发掘,才揭开了地下的20_年前的秦俑宝藏。
看,这就是规模宏大的一号坑,一号坑是长方形的,是一个以战车和步兵相间的主力军阵。1979年开放,法国前总理希拉克还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一号坑已出土陶俑1000余尊,战车8辆,陶马32匹,各种青铜器近万件。大家是不是很惊讶呢?让我们从高处鸟瞰,整整齐齐、气势雄伟,大家可以拍照纪念。
现在我们到了二号坑,用四个单元组成,一即东边突出部分由持弓弩……二号坑是俑的天堂:有军士俑、立射俑、跪射俑、;弩手俑、将军俑、百戏俑……让我给大家介绍百戏俑:与杂耍、表演有关。有的有“啤酒肚”,膘间系着一条小裙子,滑稽可笑。等会分散后,可细细观赏,也可以去三号坑走一走。
让我们休息一会,我为大家也说一说秦始皇建造的故事,在他13岁时,就下令建造了,他死后,兵马俑还在造。胡亥引起农民起义后,四号坑无俑填死。
好了,说了这么多大家已经迫不及待了。现在,让我们分散观赏,30分钟后集合。
陕西秦兵马俑景点导游词3
各位尊敬的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古城陕西,我就是你们这回陕西之旅的导游。我姓徐,大家就叫我徐导好了。今天参观的第一个景点是世界遗产之一,秦兵马俑。景点位于陕西临潼,我们坐的车也是去临潼的,行程大约四十分钟。我想提到陕西的临潼,你们肯定会想到举世无双的秦兵马桶。
好了,我们现在已经到了秦始皇陵园,请大家按次序下车。你们知道秦兵马俑的来历吗?原来以前的朝代,皇帝逝世都是找一些活人陪葬,后来到了秦朝,一个大臣对秦始皇说:“之前的朝代乃是用活人陪葬。我觉得这样对您不是很妥当,不如让能工巧匠们打造出一支用泥土做成的您那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如何?”秦始皇觉得这个想法挺不错,就答应了下来。其实要不是那时候秦始皇的一点头,今天就见不着这气魄雄伟的兵马俑军队。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目前已发掘了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_0平方米,差不多有平时的50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8000个左右。
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是一号坑,也是三个坑中最大的一个俑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你看都点了三个俑坑总面积一半还多呢!既然面积那么大,那么数量也非常多,有6000多个。一号坑上面已经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我们可以走进大厅再细细游赏,游览时也要注意安全哦!
你们请看,那身材魁梧,头戴曷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的就是将军俑。有的神态自若,目光炯炯,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重任在肩;有的则是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似在考虑如果作战,战胜敌人。满是大将风范。
再看那些武士俑,各个体格健壮,它们身穿战袍,披挂铠甲,脚登前端上翘起的战靴,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
接着继续来看骑兵俑,仔细观察,它们身上着短甲,下身着紧口裤,足登长靴,右手执缰,左手持弓箭,仿佛随时准备上马冲杀。
打仗时期,肯定少不了一群良驹。看前方,那陶马跟真马一样大小,一匹匹形体健壮。那跃跃欲试的样子,如果一声令下,就会撒开四蹄,腾空而起,跳上征程。
不管是将军俑、武士俑还是骑兵俑,都好像在暗下决心,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甚至连陶马也好像在打算一定要精忠报国,走进它的身旁,似乎能感爱到轻微的呼吸声……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慨。
各位亲爱的游客们,时光飞逝,今天的秦兵马能之旅也就告一段落了,现在我们准备启程回宾馆,接着后几天的活动内容……
陕西秦兵马俑景点导游词4
旅客们:
大家好!我姓戚,是去秦兵马俑的导游.我很荣幸能为大家服务,希望我们今天过得愉快.现在我们就要出发前去举世闻名的秦兵马俑了.大家看,这伟大的历史遗迹展现在我们眼前了!我们的陕西临潼有三个秦兵马俑佣坑,共有三20_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的兵马俑近八千个.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当然也最多,有六千多个呢!一号坑上面已经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走进大厅,站在高处鸟瞰,就会看见坑里的兵马俑,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大家快看,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褐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看他那神态自若的表情就知道是久经沙场,重任在肩.大家看,武士俑平均身高1.8米,体形匀称.他们身穿战袍,披挂铠甲,脚登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手持兵器,整装待发.瞧,骑兵俑上身着短甲,下身穿着紧口裤足登长靴右手执缰绳,左手持弓箭,好像随时准备上马冲杀.现在我们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来慢慢观赏.请大家爱护文物,不要乱丢垃圾.谢谢大家的合作.好了,今天的游程就要结束了.欢迎大家以后有机会再来游览.陕西秦兵马俑景点导游词5
嘿,你们好,我是“小天使大冒险”导游团的一位导游。我的名字叫徐镭,你们可以叫我镭镭。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参观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一号坑,它的面积近处14000平方米,是三个俑坑中最大的一个。看,这就是将军俑。他身材魁梧,头上戴着的是鶡冠。大家可能看出他是一位经验丰富、重任在肩的老将军了吧。左边这位是威武的武士俑,他身体健壮,手持兵器,正整装待发呢!
游览完宏大的一号坑,我们再来参观一下二号坑。二号坑虽然没有一号坑那么大,但里面的兵马俑却千姿百态。请大家看这儿,这位老将军俑正在聚精会神地思考问题。大家一定猜出来了吧,没错,他正在考虑用什么方法打败那可恶的敌人,为秦国立功。再看那儿。可爱的陶马已经作好了战斗的准备。它身上的坐垫仿佛被摇得吱吱直响,好像在催促走在前面的骑士,让他尽快地骑上它的背。因为骑士只要一骑到马背上,那匹马就可以撒开四蹄,腾空而起,踏上征程。
大家再看,左前方那位身披金光闪闪的铠甲的就是武士俑。他半蹲着,威武地凝视着远方,就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我们大家仿佛看到他在流泪吧。他为什么要流泪呢?因为战争是残酷无情的,他会伤害许多无辜的生命。而这位武士俑,随时可能牺牲在战场上。如果他死了,就再也见不到朝夕相处的亲人了。现在你们知道他为什么会泣不成声了吧。
瞧,现在我们已经来到第三个俑坑了。虽然它是三个俑坑中最小的一个,可是这里面的兵马俑不仅神态各异,而且个性鲜明,类型众多。大家看,我们的右边就有投石手俑,他们是专门负责防御的。如果敌人突破防线的话,他们就会拼命往敌人身上砸很大的石块。我们的左侧就是常见的射手俑。他左手持着弯弓,右手拿着弓箭,看上去非常厉害,胆子再大的敌人也会怕他三分。射手俑低着头,好像在说:“虽然我权力并不是十分大,可是整个军队少了我们这些能干的射手俑,是不可能轻而易举打败敌人的。”
亲爱的游客们,虽然我们只在短短的时间内参观完了整个兵马俑,可是,这威武勇猛、栩栩如生的秦兵马俑一定会永远地印在大家的脑海中。让我们永远地记住这规模宏大、气魄雄伟的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秦兵马俑吧!
第二篇:陕西秦兵马俑博物馆导游词
陕西秦兵马俑博物馆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去参观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俑博物馆是一个专题性的遗址博物馆,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陵的一个陪葬坑。在参观秦俑博物馆之前,我想应该先向大家介绍一下秦始皇这个人。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创立者,也是一个文武双全的皇帝。他姓嬴名政,于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的都城邯郸。他13岁时就继承了王位,但是按照当时的制度,他直到22岁的时候才举行了加冕仪式,开始正式亲理国事。他执政以后,经过十年的浴血奋战,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朝。为了巩固政权,加强思想政治领域内的统治,他还设立了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而且先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和法律制度。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德高五帝,又因为是第一个皇帝,所以便自称为始皇帝。他在统一全国以后,对内发展农桑,对外发展经济,并且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使国力不断强盛。同时,他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还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在当时,修筑长城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但是今天它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秦始皇身材魁梧,大腹便便,同时也是非常残忍,暴虐,冷酷无情的。他“焚书坑儒”这一专制举动,使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为了自己享乐,曾征集了几十万刑徒为自己修建了“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但是他到死也没有住完那里所有的宫殿。他大兴土木给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所以历史上也称秦始皇为暴君。不过,秦始皇也是非常勤勉的。他曾经五次出巡天下,于公元前210年的7月,在出巡途中,暴病死于河北的沙丘,终年50岁。死后葬于骊山脚下的陵墓之中。
秦始皇帝陵南靠骊山,背面与渭水相邻。骊山风景如画,绿树成荫。据史书记载:“骊山山南多美玉,山北多黄金。”秦始皇正是贪其美名而葬在这里的。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秦始皇陵,我们看到的这个巨大的封土堆,就是秦陵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陵墓的规模是相当浩大的,在当时修建这么巨大的一个陵墓,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骊山的河渠是南北方向流的,为了防止流水冲跨陵墓,将它们都进行了人工改道,改为东西向流;在一个呢,骊山是一座土山,对当时修建秦陵来讲,就相当缺乏石料,需要从渭北等地运来。而当时没有先进的运输交通工具,这些全部都要靠人力来搬移,可见当时修建这座陵墓的艰难了。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在建设上都遵循“虽死犹生”的思想,因此,秦始皇陵是依照当时秦咸阳宫的规模修建的。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当时的地面建筑现在已荡然无存了,我们已经无法领略秦陵的全貌。但是从这里出土的巨型夔纹瓦当可以让我们想象一下当时地面建筑的雄伟。这个瓦当的直径是61厘米,相当于一个小圆桌,人们称它为“瓦当之王”,使用这样巨大瓦当的宫殿,其规模、气势也就可想而知了。当时秦陵地面建筑呈回字形内外两重城垣,占地九倾十八亩,据说是取“久久”之意。陵冢原来高120米,但经过了2000多年的风雨剥蚀,现在高度仅为46米。陵冢上当时栽有大量的松柏,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相信有一种动物叫做魍象,这种动物专门钻入墓穴之中吃死者的脑髓和肝脏。而松柏散发出来的特殊芳香,使魍象畏惧而不敢前来。因此,当年的秦陵就是一座松柏苍郁的人工山。那么,秦陵的内部到底埋藏有多少奇珍异宝呢?据《史记》记载:秦陵是“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俱天文,下俱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从这样的一段描述中我们可以得知:秦陵地宫的顶端是用28颗夜明珠组成的天冥星;陵内还有设置着百官座次的殿堂;并且藏满了各种奇器异宝;还用水银做了江河湖海以象征天地;用人鱼膏点长明灯为了防盗墓;还安装了能自动发射的暗箭。《史记》中对秦陵的内部只做了一个大致的描述。那么陵内到底有多少的奇珍异宝呢?我们只能等待陵墓发掘的那一天。相信到时候一定会引起全世界考古界的轰动的。
秦陵的地宫现在虽然还没有发掘,但是已经发掘了秦陵的一个陪葬坑,那就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俑坑是1974年时,由西杨村的几个农民在抗旱打井时以外发现的。考古学家根据发现时间的先后,把它们编为一、二、三号坑。秦俑坑是秦军的缩影,它生动的再现了当时秦国兵强马壮的威武场面。李白在诗中描写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即时对秦军的气势作了生动的描写。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一号坑,它是三个俑坑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面积14260平方米,相当于两个足球场的面积。它为坑道式土木建筑结构,在东西两端各有5个斜坡门道,还有10个2.5米宽的夯土隔墙,隔墙上架有粗大的横梁,底部都是以青砖墁铺。一号坑是由步兵和车兵组成的军阵。所谓军阵就是部队在作战或驻守时的一种排队的方式。一号坑是以长方阵的排列方式,由前锋、主体、侧翼、后卫四部分组成。我们现在所看到面东而立的就是前锋部队。南、北、西端各有一排面外而立的武士俑是侧翼和后卫,他们是为了防止敌人旁敲侧击和从背后偷袭。中间有38路面东而立的纵队,是由步兵和骑兵组成,构成了整个军阵的主体。从这里也体现了古代兵书中所讲的“前后整齐,四方为绳”的军阵。《孙子兵法》中曾经讲到,古代兵阵布阵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前锋必锐,整体必宏。”他把一个军阵比喻成一把剑,如果一个军阵没有精锐的前锋,那么这个军阵就像是一把无锋的剑,便失去了杀伤力,可见前锋部队的重要了。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一号坑的前锋部队。它一共是3排,每排70件,共210件。这些兵俑手中都持有强弓劲弩,都是以骁勇善战而著称于世的。他们在作战时都不戴头盔。头盔本来是作战时的一种最基本的防护装备,但是秦国军队规定一律不准戴头盔。所以历史上称他们为“科头”。由于“科头”不戴头盔便敢杀入敌阵,史籍上也称他们为“科头锐士”。从这些“科头锐士”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秦军的勇猛和善战了。
在一号坑以北20米处,是秦始皇兵马俑的二号坑。它的平面呈曲尺形,面积为6000多平方米,是由步兵、骑兵、车兵和混和兵种组成的军阵。他一共由四个小的单元构成。这四个单元可以有机的构成一个大的军阵,也可以分开成四个独立的小的军阵。它能攻能守,反应迅速,自我保护力强,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反应最快速的一支部队。在二号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陶俑,其中有将军俑、跪射俑、立射俑、骑兵俑、鞍马俑等。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一个从二号坑中出土的将军俑。将军在军队中具有特殊的身份,所以他处处显得与众不同。将军俑头戴双卷尾长冠,冠带在颈下结绳并下垂胸前。将军俑所戴的冠叫“ 冠”冠上两边本来插有两支黑色的 尾,因为据说 是一种性情勇猛、善斗的鸟。将军俑身穿双重战袍,战袍外面的铠甲形制特殊。双肩及前后胸用彩绸扎成的花结,象征我们现在所说的军工章。这个将军俑胸前佩带着两朵花结,就表明他曾经立了两次功。他所穿的铠甲以肚脐眼为界,肚脐以上是上片压下片;肚脐以下是下片压上片。这样是为了弯腰方便,便于指挥作战。这个将军俑的腹部微微隆起,说明秦军中将军的待遇还是相当好的,也反应了早在秦代时,男子就有了将军肚。这也就是将军肚的起源了。从这个将军额头上深深的皱纹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久经沙场锻炼的指挥官。他手指前方,仿佛正在指挥千军万马如何作战。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骑兵俑和鞍马俑也出土于秦兵马俑的2号坑。这个骑兵俑的装束与车兵俑和步兵俑有着明显的区别。他头戴着一顶形制讲究的小皮帽,在帽子两侧还带扣,紧系于颌下,他身着胡服,这种服饰的特点就是胸部右侧开叉。骑兵俑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并没有披护,手上也没有护甲。下身穿一件小皮裙。骑兵俑特殊的装束完全是从骑兵作战的需要而设计的,这样有便于骑士上下马方便。古代对于骑兵的挑选有着严格的标准,不亚于我们现在挑选飞行员。秦时明文规定,骑兵的身高必须在1.73米以上,体重不得超过75公斤,年龄也要在40岁以下,同时要体质强健,反应机警,行动敏捷。这个骑兵俑符合了当时选拔的标准。秦代对战马的选择也是有规定的,要求战马的高度必须达到1.33米,这一鞍马正好符合了这个标准。它耳若削竹,看起来非常机警;眼若悬铃;粗大的鼻孔和发达的胸肌表明这匹马善于奔跑;从它微张的嘴唇可看出,它共有6颗牙齿,说明它当时正处于青壮年时期。在陶马背上雕有鞍垫,鞍的两端微微扬起。以前人们认为马鞍的出现始于西汉时期,但秦俑坑陶马鞍的发现就说明我国在秦代时已使用马鞍了。陶马鞍的出现使骑兵的双手得以解放,有效的增强了骑兵的战斗力。有人说东方艺术讲究群体美,而西方艺术追求个体美,秦俑的美在于它的气势和它的群体美。其实秦俑并不知是讲究博大,它对个体形象的塑造也是细致入微的。秦俑不仅面部表情各异,而且小到手指纹都刻划的非常精细。接下来我们所看到的就是秦兵马俑的发髻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发髻,它是将一头长发很规律的辫在一起,在发梢处结成一个蝴蝶结。发髻在头的右上方。之所以将发髻结在右方,是因为秦人非常的崇尚右。他们把这一概念也体现在发髻上,这在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发髻还给我们一种积极向上,精神振奋的感觉,仿佛使我们看到了2000多年以前的人们已经有了很强的审美观了。
三号坑位于二号坑以西、一号坑以北25米处。它的面积为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是三个俑坑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一共出土了四马、一车和68个陶俑。这些陶俑的排列形式与一、二号坑完全不同。
一、二号坑是按实战军阵排列的;而三号坑则是面向内相向夹道式排列。他们手中所持的兵器也有不同。
一、二号坑中陶俑所持的兵器有长射兵器和短射兵器;但在三号坑中只发现了一种无刃兵器——铜殳。铜殳是一种用于仪仗的兵器,证明这里可能是一个地下军队的指挥部。三号坑如果从它的建筑布局来看,主要由车马房、南北厢房组成。车马房位于俑坑的中部,面对坑道的东门,这样便于车马进入。而北厢房位于俑坑的北部。在北厢房内发现了朽骨一堆,残鹿角一件,证明它是一个活动前占卜或祷告的场所。南厢房位于俑坑的南部,它从东向西依次排列着廊坊、俑道、正厅和偏房。它们都有武士俑分立于两边,其中以正厅的警卫最多。这里可能是召开军事会议的场所。这一点也就完全证实了三号坑是一个地下军队的指挥部——军幕。秦俑坑当中既有“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强大军阵,又有“运筹于帷幄之中”的将领,可见当时思虑严密,布局严谨了。
秦俑坑不仅是一座不朽的艺术宝库,而且还是一座巨大的秦代武器库。当时青铜铸造业已是十分发达,制造出了各种精良的武器装备,这也是后来秦军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展示在各位面前的就是秦兵马俑坑中出土的最引人注目的一把青铜剑了。“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因颜色青灰而得名。这把青铜剑已历经了2000多年,但是表面并没有生锈,至今仍然是锋利无比。在它刚刚出土时,专家们曾经用它一次划透了20张纸。即使现在的玻璃刀想做到这一点也决非易事。经过鉴定,发现它表面有10-13微米的铬盐氧化层。它采用了铬盐氧化技术。铬盐氧化技术有两种:一种是电子镀铬,在20世纪30年代由德国人发明。另一种是化学镀铬,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发明出来了,这一点实在是令人叹服!
秦俑坑中出土的这些兵器,有相当一部分显示了当时兵器制造标准化已经达到了相当先进的水平。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些东西叫做铜簇,也叫做铜箭头。它就是秦代兵器制造标准化的一个代表。它同一棱的三个面误差不超过0.15毫米,而不同簇之间也不超过0.2毫米。这一点可以使我们看到,并不只是现代的许多行业中讲求标准化、规范化,其实古人在很早就有了形范正的观点。这些铜簇主要可分为大型与小型两类。大型铜簇的铤特别长,而铤首也很大;而小型的铜簇它的铤是圆形或三棱形的,将它们放入箭槽中便于瞄准。而且在空中呈流线形,阻力特别的小,还具有很强的平行性和稳定性,是秦代主要的兵器之一。
我们以上所看到的这些雄辩的说明了: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冶炼金属加工工艺以及技术标准化的管理水平就已经是世界第一流的了。好了,秦俑坑我们就先参观到这里,下面我将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铜车马展厅。
如果说秦俑坑是大中显武的话,那么铜车马展厅就是小里透文了。前者把我们带入干戈相交的战场,而后者则使我们感受到了舒适的宫廷生活。它们虽然都是秦陵的陪葬物,但是却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1980年12月份,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的铜车马。按照当时的发现的顺序,它们分别被编为一号和二号铜车马。当时它们都被埋在7米深的坑里,外面用一个木椁装着。因为年代的久远,木椁早已腐朽了。其中一号铜车马碎成了3000多片。经过专家们近8年的修复,于88年的5月1日正式对外展出;而二号铜车马当时已碎成1555片。经过2年半的时间,又使它重新焕发出了当年的瑰丽姿彩。据考证,这两乘车的体积均为真车真马的1/2,它们处处都是依照真人、真车、真马制造的。当时秦始皇曾经五次巡游天下,这两乘车就是秦始皇车队中的两辆。当年,这两乘铜车马的出土曾经使多少人赞叹不已!因此,它们也被人们称为“青铜器之冠”。
这两乘车都是驷马单辕,呈前后纵向排列。前面的一号车为古代的“高车”,也叫“立车”,因为乘坐这辆车要保持站立的姿势而得名。一号车一共有1500余件金银饰件,显得华丽富贵。车上的华盖直径为1.22米。这个华盖是敞开的,具有遮阳蔽雨的功能;也可以更好的向远处眺望,还可以随时对付突发事件。圆形的华盖与方形的车厢体现了古人的一种“天圆地方”的思想。这辆车上还配备有大量的武器。在车厢的前面有一柄弩机,在车厢的前侧和左侧各有一个箭,共装有62支铜簇。其中有四支平头簇,可能是用来发射信号的。在车厢内的箭 中还发现有盾牌一件。截止目前为止,它是首次发现的、秦代的,同时也是迄今考古发掘中出土年代最早的,而且是形状最完整的青铜盾牌。这一切都鲜明的表明了一号车是用来保护后面二号车安全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二号铜车马了。这辆车叫“安车”,因为乘坐这辆车温暖舒适而得名。这辆车长3.17米,高1.06米;铜马的高度为65-67厘米左右,身长为1.2米,重量各不同,最轻的为177公斤,最重的达到了212.9公斤;车马人的总重量为1243公斤。这辆铜车马的主体是由青铜铸造而成,共有金银饰件1720件,总重量达7公斤。其制作工艺之高超和造型艺术之精妙令人赞叹不已。我们可以看到前面拉车的四匹马个个耳若削竹,目似悬铃,头方肚圆,胸部肌肉发达,四条马腿也稳健有力。中间的两匹马叫“服马”,两边的两匹马是拉车的叫“骖马”。马的制作技术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马的项圈是由42节金与42节银焊接而成。它的焊接点用24倍的放大镜才可以清楚的看到。金和银的熔点不同,能把着两种金属焊接在一起,表明秦代的工艺也是相当高的。马的笼头是用一根金管与一根银管采用子母扣连接的形式制成的。在笼头上有一根削子,将这根削子拔下,就可将笼头完整的取下。我们再注意看一下,在右骖马的头上有一个穗形的璎珞,它叫做“翥”,这是皇家车队的特殊标志。由于是皇家车队,因此要求它们行走起来必须平稳,于是在马身之间以“胁驱”相隔。这样,可使马匹保持一定的间距,如果它们离的太近,胁驱就会扎疼它们。我们再来看一下二号车上的华盖。华盖的面积为2.3平方米,最厚处为4毫米,最薄处为2毫米。发现它时,它已碎成了199块。但在修复时,发现华盖是一次烧铸而成。这个华盖就像一个龟壳一样,俗话说的好:“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这表明秦始皇希望自己永远长寿。这个车厢是由前驭式与后乘式两部分组成。后乘式里边非常宽敞,人在里边可以坐卧凭依,非常舒适。在后乘式前面以及左右两侧各有三个车窗,门开在后面,门窗都是可以灵活启闭的。车窗上有许多小孔,这样不仅可以用来调节空气,而且可以在车内看到车外的景物,在车外却无法看到车内的情况,设计科学、合理。车轮上的辐条共有30根,象征一个月的30天。我们再来看一下安车上的驭手。他头戴“ 冠”,表明是一个将军级的人物。1984年邓小平阅兵时,为他开车的就是一个中央首长。因此,安车上这个驭手的身份也就勿庸置疑了。这个驭手俑身后佩带着一把剑,剑鞘与剑是连在一起的,拔不出来。这是因为秦始皇生性多疑,特别是荆轲刺秦王以后,他更害怕有人暗杀他。因此驭手俑佩带的是假剑,一方面可以不失其威严,另一方面呢,也不必担心被暗杀了。这辆车的时速可达每小时35公里。当时秦始皇的车队是虎罴开道,豹尾在后,气势浩浩荡荡。但是秦始皇当时乘坐的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安车。据史书记载,秦始皇的车队共有“九九八十一”辆车,而秦始皇乘坐的,则是由六匹马驾辕的一辆纯金的金根车。它可能也被作为秦始皇陵的一个陪葬品埋在了秦陵的附近,说不定到不久的将来便会发现。希望到时候各位能够再来一睹皇家车队的迷人风采。谢谢大家!
第三篇:陕西韩城各大景点导游词-韩城文庙
→ 孔庙(文庙)
大家好,我们穿过“德配天地”或“道观古今”的木制牌坊,就到了集元、明、清三代建筑于一体的孔庙。韩城的孔庙具有两种内涵,其一它是陕西省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孔庙,其二它又是韩城博物馆的所在地,所以大家到这里不仅可以追溯韩城的历史,还可以拜谒一下“ 万世师表”的孔子。
大家知道,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是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名人之一及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当作是自己的座右铭,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教育上,他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创办“私学”,既收贵族子弟,也收贫民子弟,既有鲁国的,也有别国的,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他开设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门课程,还把礼节、音乐、射箭、驾车、写字、算数等“六艺”技能教给学生。他的“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仍然倍受后人的推崇。据说孔子有学生3000人,其中成绩优异者称为72大贤人。孔子去世后,弟子为其守丧3年,表示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
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文化典籍,据说《易》、《礼》、《尚书》、《诗经》、《乐》等“五经”都是他整理修订的,他还修订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死后,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整理下来,编成《论语》一书。
孔子推崇“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核心的礼乐社会制度,礼乐精神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参观孔庙实际就是沿着过去祭祀的足迹,去亲自完成一次祭奠孔子的礼仪。
当我们从贤关、圣域两偏门进入孔庙的时候,门口都有一道石碑,上面写着“文武百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为什么孔子会有这么优厚的待遇呢?因为孔子在思想及教育上的伟大成就,历史赋予他的诸多殊荣(“万世师表”或“德配天地,道观古今”,唐玄宗曾封孔子为“文宣王”),以将孔子的地位提升到了任何文人都无法比拟的地步,既然是王,那就要享受像帝王一样的待遇,所以,在孔庙中出于对孔子的尊敬是不开中门的,故而只能坐轿的下轿,骑马的下马,从贤关或圣域进入孔庙。而本应是正门的地方立起一座叫做万韧宫墙的照壁。“韧”是古代的一种度量标准,一韧大约等于三米,所以,“万韧宫墙”就等于有三万米高,寓喻着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不可逾越。而万韧宫墙的墙上有琉璃制的五条飞龙及砖制的鲤鱼戏浪浮雕,龙腾鱼跃,取意祭奠孔子可以飞黄腾达。大家知道,古代帝王以九为尊,在北海有九条龙壁,而孔子也是文宣王呀,却怎么只有五条龙呢?其实孔子虽然是王,但他毕竟不是真龙天子,为了维护封建的礼制,只好把孔庙中的九条龙分开排列,大家看在这个被称为棂星门的两侧还有两条龙,那么剩下的两条龙在哪里呢?
孔庙一共有四进院落,前两进为祭孔的场所,后两进为古时的学宫,把学宫放在大成殿之后,其意义自然是激励他们认真读书。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第一进院落,第一院处于棂星门与戟门之间,是古时祭孔做准备活动的地方。我们现在穿过的门叫棂星门,传说,“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士的神。过去进出棂星门有严格的规定:祭孔大典时,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一般的官员由西门出入;其他人员由东门出入,成语“旁门左道”也因此而得来。这个门的建筑模式很特别,六根柱子穿出屋脊、凌空而出,这样的建筑除了突出恢宏之气外,其中蕴含了深刻的人文思想,寓喻着孔子顶天立地的伟大形象,同时也表达出儒家思想是泽民安邦的国之柱石。穿过棂星门咱们就要登上这座桥了,不过别急,过这座桥可是很有讲究的,听我说完大家再行动。大家看这座桥下面的这个小池,有特点吗?是不是一个半圆呀?因为池只有一半,所以叫泮池,古时把考进秀才以上学历的人称之为入泮,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接受基础的教育。在古代祭孔的时候,秀才以上学历的人才可以从泮桥上经过,其他人必须从泮桥两侧经过了。而今天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可以从泮桥上经过了。
在古时祭孔是一件非常庄重的事,所以祭孔之前的准备工作也就显得尤无为重要。大家看,我们的东西两侧各有一间房子,称之为“更衣亭”和“致斋所”。更衣亭是养面静心换衣物之所,致斋所是吃东西保持人体平衡之地。大家看,必须吃饱肚子,梳洗打扮后才可以去拜见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你们准备好了吗?
在进入祭孔主要场所的第二进院落大成殿院之前,我们还要经过这座森严的大门——戟门。为什么叫戟门呢?因为在过去祭孔的时候,在戟门的两侧都陈列有兵器刀、枪、剑、戟。营造一种威武庄严的气氛,也暗示着儒家思想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孔庙中九龙的最后两条就在戟门上了,这更增加了祭孔的威严。
现在大家和我一起进入祭孔的主要场所——大成殿院来体验一下过去祭孔的宏大场面。大成殿院的整体布局是:坐北朝南这座元代建筑就是大成殿,前面是月台和御道,东西两侧是东西庑,是过去列放孔子高足七十二大贤人牌位的地方。御道是在祭孔时皇帝所走的路。平时,御道之上用一根龙杠封住,在祭孔之时才开启使用。御道旁边是供文武百官行走的台阶,而月台两侧的偏道才是供地方官员所用。御道除了当朝皇帝可以行走之外,还有一个人可以走,那就是新科状元郎。我们韩城不曾亲临过真龙天子,但在乾隆26年,韩城人王杰中了状元,也就成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从御道上走过的人。月台上的乐队更是营造出一种凝重庄严的气氛。今天已经没有了封建的王侯将相了,也出于文物保护的需求,我们已无缘从御道上经过了,但我们可以体验一下自己作为朝廷命官从两边走过的感觉,是不是感觉好极了!
在大成殿内正上方,悬挂着一块“万世事表”的牌匾,这是康熙皇帝为山东曲阜孔庙所提,全国各地的孔庙均是临摹而来。这四个字是尊孔子为百代帝王师,万世文官表。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也给了孔子至高无上的评价。大成殿原本是列放孔子塑像、牌位的地方,由于人为的毁坏,现在只可以看到“万世师表”这四个珍贵的字了。韩城市博物馆也设在孔庙内,所以大成殿现在就成了一个储藏文物的展室。对中国的皇帝,我们往往只注意他们的文治武功,而忽略了他们作为读书人的文采。皇帝的功绩在历史上赫赫有名,而皇帝的书法或诗词书本上却是很少见。不过在韩城博物馆,我们大家可以一起来观摩一下清朝两位皇帝的书法精品。“赞元赐瑕”“福绥燕喜”“辉腾紫极耀韩城,海屋筹天鹤算赢,地近西池增福禄,星明南斗灿晶莹;两朝调鼎文思被,八秩齐眉寿域宏,德业久敷俾戬谷,期颐双庆衍长庚”。这是清乾隆、嘉庆皇帝为韩城状元王杰所提,大家知道,王杰是清乾隆年间的一位状元,王杰是乾隆、嘉庆的大学士(宰相),并且是天子之师——嘉庆皇帝的老师。韩城,流传着一个关于王杰作为嘉庆皇帝老师时的一个故事。嘉庆作太子时非常调皮捣蛋,作为老师的王杰希望能把嘉庆培养成一名德才兼备的君主,所以对嘉庆的教育非常严厉。有一个下雪天,嘉庆没写完作业跑出去玩,王杰发现后就把小天子叫了回来,并让他在雪地中跪下反思。正好乾隆皇帝走过来发现太子跪在雪地中,非常生气,大声朝着屋里的王杰说:“教着天子,不教者亦天子,君君臣臣乎。”意思是:我的儿子教也是天子,不教也是天子,你王杰难道不懂君臣之间尊贵与卑微的关系吗?王杰听到后就在屋里大声说:“教者尧舜,不教者桀纣,为师之道乎。”意思为:你的儿子教的话就可以像尧舜,成为历史上的名君,有所作为。如果不教的话,就会成为像夏桀、商纣王那样的暴君。这才是作老师的准则呀!乾隆听到这番话后,非常感动,就让小天子继续跪在雪地中。正是因为王杰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品才有了两朝皇帝对王杰的尊敬,也才有了这三块珍贵的匾额。“赞元赐瑕”“福绥燕喜”是乾隆、嘉庆祝王杰夫妇双双健康快乐。大成殿东西两侧的东西屋,原来是列放孔子高足七十二贤人牌位的地方之词。现在博物馆展出的是见证韩城数万年历史的数百余件珍贵的文物,其历史跨度从旧石器时代一直绵延到明清,是历史文化名城的真实写照。
大成殿院还有一棵植于南北朝时期的柏树,已有1500多的历史,这棵数以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先于孔庙的建设而植根于这里,并被赋予了很多的人文意义。在明朝,韩城解家村有一户人家,家里共有五个儿子,其中三个中了进士,一个中了举人,一个中了贡生。当地人称“一母三进士,一举一贡生,五子登科。”五子登科成为韩城家庭所追求的典范。大家在看这棵柏树,他从一人多高之处分出五根枝杈,像五根手指一样挺拔而出,韩城人把这棵柏树称为“五指柏”。“五指柏”和“五子登科”的说法正好对应起来,同时这棵柏树又生长在孔庙内,所以韩城人认为这棵柏树就是韩城文脉的象征,过去参加科举的考生在考试之前都要来顶礼膜拜万世师表的孔子,同时用手抚摸一下这棵登科柏以求科场高中,如愿以偿。各位朋友,如果您以后参加各种学历、职称资格考试的话,请您也用手摸一下这棵登科柏,把韩城的灵气带回去帮助你实现考试的成功。不过有一点,自己还得好好努力呦!
我们现在到第三进院落里面去看一下,大家看第二进院落和第三进院落之间又一条巷子隔开了,这条巷子叫马道巷。为什么叫“马道巷”呢?因为在进孔庙的时候大家已经看到门口有一道石牌上书“文武百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那么马车是不能从孔庙的正门经过的,那马车从哪里走呢?马车必须绕道大成殿后面通过,以表示对孔子的尊敬。所以大成殿后面的这条路就叫马道巷。同时马道巷还有一层含义是把前面的祭孔之所与后面的学宫分开。大家看,在这个学宫的门上提了“正谊名道”几个字。这是出自西汉时期精通儒学的大学问家董仲舒之笔,原文是“正其谊不谋其利,名其道不谋其功”。就是说作老师呀,传授给你知识并不是为了谋求你的好处,讲给你为人处世的道理并不是想获得什么功劳。这四个字把老师的道德标准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第三进院子属学宫部分是过去学生上课的地方,其中以明伦堂最为有特色,大家看这个敞开的进深三间的大房子就是明伦堂了,过去的老师就在这里讲经说道,授业解惑。虽然过去的科举考试具有明显的功利色彩,但教书的首要目的还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明白伦理道德,所以又叫明伦堂。
穿过宁静的明伦堂,我们就可以看到这座建于高台之上的孔庙四进院主体建筑之一尊经阁,尊经阁内保存了四书五经之类的儒家经典之作,相当于现在的读书馆。建于高台之上表明了这些著作的卓越地位。请大家原路返回,仔细体会一下这座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和韩城特色近千年的古代建筑风格吧!
第四篇:陕西韩城各大景点导游词-大禹庙
→ 大禹庙
欢迎大家来到大禹庙,大禹是生活在“三皇五帝”时期的治水英雄,距今已有4200多年历史,大禹治水时,开辟了九州制服了水魔,让老百姓在黄河流域安居乐业下来,为了感激大禹的恩德,过去民众在黄河沿岸修了很多大禹庙。但因年代久远,但保存下来的寥寥无几,物以稀为贵,韩城大禹庙,就因保存了全国唯一一尊大禹像和一批珍贵的历史文物而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禹生活在父系家长制部落联盟时代,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对于自然界特别是水患无能为力。洪水经常泛滥,让老百姓不得安宁。为了解除人们的苦难,尧派鲧去治水,鲧治水九年,采用的是筑堤挡水的方法,这边挡住了,那边的堤又冲垮了,结果的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在这种情况下,舜帝处死了鲧,让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洪水。禹接受了治水的任务后,实地考察了全国闹水灾的地区,制定了治水的计划,跟父亲鲧堵塞的方法相反,大禹采取了疏导的方式治水,就是凿山开渠,疏通雍塞,把洪水引入大江大河,然后归于大海。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道挤得十分狭窄。奔腾的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冲出河道,闹起水灾。禹到了那里后,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水就畅通无阻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禹的功劳,就把这个缺口叫“禹门口”也就是我们要去的龙门。后来人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又因为禹所在的部落叫夏,所以他又被称为“夏禹”。
禹在治水的时候经常蓬头垢 面地勤恳工作,由于长年累月地泡在水里,他的脚指甲都脱落了,小腿上的毛也掉光了。他手下的人看了个个都流泪。禹在治水的13年中,曾经有3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他的妻子生下了儿子启,儿子正在哇哇大哭,禹从门外经过,听到哭声,也狠心没有进去探望,当他第二次路过家门时,儿子已经长到十岁了,使劲把他往家里拉,他仍然没有进家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禹不光勤劳治水,他还教群众栽培作物,让人们互通有无大力发展了农业,舜帝年老时就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就是历史上的“禅让制“
大禹庙占地面积2000平分米,使建于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是一处典型的元代建筑,座北朝南的献殿是祭拜大禹时的活动之所,由两根八角形石柱支起前檐,组成一个外三间,而里面由斗弓分成五间的“明三暗五”的建筑格局。穿过献殿我们就进入大禹庙的正殿,可以看到神龛内有三组彩塑神像:中间的塑像为大禹像,大禹额冠博带,神态威严,一幅帝王之相,有些史书著作上也认为大禹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开国君主,所以这样的帝王之相也就有据可察了。大禹像的左边是面目狰狞,三头六臂的黑虎灵官,据说黑虎灵官是 辅佑大禹治水的神灵。他力大无比,开山除妖的事都由他做。右边是唐朝名将郭子仪夫妇的双坐像,郭子仪夫妇面目慈祥,全身抱满了小孩,为什么大禹庙有这样多的塑像呢?老百姓建大禹庙除了有对感恩大禹之外,还希望再遇到水患之时,能有祈求之所。而黑虎灵官的三头六臂则被是认为有降魔之法能保一方平安。而郭子仪夫妇呢?一生有七个儿子,八个女儿,多子多富,已被老百姓当成送子娘娘、送子公公,而供奉在这里了,这种一庙多神的组合,其实反映了汉民族信仰的杂乱。神上有藻井彩画168副,花鸟人物,栩栩如生地反映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平。殿内的东西墙上有两幅壁画。东墙上画的时《西游记》中孙悟空收降红孩儿的故事;西墙上画郭子仪的“宴庆图”和“受降图”一副画两个场面,结合得异常巧妙。
这两幅画,绘于明代,和我国著名的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属同时期的作品,距今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据说使用现代的颜料作壁画,也保存不了这么长时间,足见当时我国艺术文化领域发展的水平。为什么旁边的壁画上出现孙悟空收降妖红孩儿的故事呢?可能是暗喻黑虎灵官有孙悟空般的法力无边,降妖除怪的能力。孙悟空及孙悟空受降红孩儿的故事已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了。我们着重要介绍一下郭子仪。郭子仪是唐代著名将领。唐开元年间,他以武举走上了仕途,曾任天德军使〈今属内蒙〉,九原太宗〈今包头市〉节度兵马使职,平定了安史之乱,挽救了频临崩溃的唐朝,一生辅助了四位皇上。即玄宗、肃宗、代宗、德宗,有“再造唐室,功在社稷”的美誉。德宗即位后,赐郭子仪号尚父。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郭子仪去世,享年85岁。为了纪念这位功臣,德宗特下令加高郭子仪的坟墓,谥号“忠武”,和代宗之灵共同祭祀。为了唐朝,郭子仪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幅“宴庆图”表现郭子仪八十大寿时,儿孙满堂,宾朋满座,热闹豪华的场面。
另一副“降魔图”讲的是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吐蕃纠集西北其他民族的军队20万人,攻进大震关(甘肃陇西)深入到奉天(今陕西乾县)武功(陕西武功),逼近了京城长安。郭子仪只用了两千马骑兵,虚张声势上演了一出“空城记”使吐蕃害怕,退到宁夏南部甘肃东部一带地方,不过长安仍然处在吐蕃和其它少数民族的严重威胁之下。当时,唐朝有个叫仆固怀恩的大将曾经领兵讨伐过史朝义的叛乱,他仗着立过大功,不听朝廷的调遗。唐太宗永泰年元年〈765年〉他招引吐蕃和回纥军队一共好几万人作乱,没想到半路上就病死了,这两支少数民族的军队把长安北面的泾阳包围了起来,郭子仪在此情况下决定要拆散两家的联盟,他只带来了几个骑兵,来到回军营,说服了回仡首领药哥罗,成功地瓦解了吐蕃联盟,并于回纥军一起击退了吐蕃军队。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单骑退回纥”郭子仪步入了了兵法的最高境界——不战而胜。这幅壁画是帮助我们了解郭子仪历史的形象参考。
正庙之前原来有东西两座戏楼,始建于明代。现仅存西戏楼化妆室。每逢古历六月初十的庙会,东西戏楼会连唱三天三夜大戏,还有敲锣打鼓,耍神楼等活动助兴,以歌颂大禹公德、庆贺丰收,祈求风调雨顺。而所谓的对戏台也是此因而得来。现在的西戏楼化装室成为韩城神楼展,我们也借此来了解一下韩城神楼。
神楼就是微型神庙,里面所供奉的是地方神,过去的韩城,几乎村村有神庙,庙庙有神楼,神楼在韩城渊远流长,这里的韩城神楼是一个缩影。
这几架神楼按形状可分为无顶神楼和顶神楼,按神楼的表现形成又可分成为文神楼和武神楼。无顶神楼高大沉重,每楼供奉三至五尊神像,表演时动作沉缓文质彬彬,故称文神楼。有顶神楼,小巧玲珑,每楼内供奉一位神灵。由几百青年抬着,在鼓乐声中跑,舞姿多变,威风凛凛,豪放不羁,故称武神楼。“跑神楼”是人们借用祭神,求雨,还愿等进行的群众性娱乐活动。是我国古老的民族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在过去,“跑神楼”多是借以神的名义,威横冲直撞,对于那些欺压百姓的、虐待父母的、短斤少两的、作恶多端的,群众总是借庙会之机,以神之威冲撞惩罚他们,这叫“人借神威,神借人力”。而以跑神楼的形式仰恶扬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也的确收到了维护正义,震慑邪恶的社会效益。
第五篇:陕西韩城各大景点导游词-党家村
→ 党家村
欢迎大家来到党家村,党家村建于元至顺三年(1331年),距今大约有七百年的历史,是一座集元、明、清三代建筑于一身的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群,被中外友人称为“民居瑰宝”,而“皇家看故宫,民间看党家村”则表达出了党家村在中国民居建筑中的显赫地位。
党家村的村史记述着一段波澜壮阔的感人故事: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党家村的始祖党恕轩从现大荔县朝邑逃难来到这里,就在这个被称为“恕轩窑洞”的地方打了几口窑洞,在这里扎下了根。党恕轩租用寺庙里面的土地谋以生存,开始了党家村人和党家村进步发展的历史。元末明初,贾姓始祖贾伯通由山西洪洞县迁居到韩城,据说贾伯通来到韩城源自于一个有有趣的事:贾伯通的故乡洪洞县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法规,谁家的资产超过一千两银子的话,谁就必须离开那里,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还有些反垄断的意味。后来党、贾两姓联姻,明嘉靖年间,贾姓也居住在了党家村,实际上应称党贾村,以党姓居多,所以又叫党家村。因党家村土地有限,农业发展潜力不大,党家村中的很多人就外出闯荡,作生意,并且生意越作越大,成立了“恒兴桂”“合兴发”等商号,在商号中由于采取了原始股份制的经营模式,由有钱的东家,懂经营善管理的西家(管理者和资深店员)共同分享企业的经营成果,把经营者的报酬和商号的盈亏对应,并对有特殊能力贡献的西家还许以“人股”参与分红,类似于今天企业经营的期权制。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生意越作越大,在河南南阳,湖北武汉、湖南长沙、广东佛山等地设立商号,从事转口贸易,把北方的小麦、芝麻、及当地药材等运往南方,又把南方的稻米,药材等运往北方。根据村史上记载,当时有“日进镖银千两”的说法,就是说有镖师每天驮着千两的银子运回村里,党家村在经济上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德润身,富润屋”,有钱了,党家村人喜欢做两件事:读书、盖房子。所以就有了这样一座文化气息浓郁,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筑,其实党家村的历史就是中国农村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萌芽过渡期的缩影。要了解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老百姓生产和生活景况的话,党家村是一个一定要看的地方。在历史发展中,党家村也形成了其特有的魅力风采,有三个个性鲜明的特点:一是选址考究,二是建筑艺术精良,三是文化气息浓郁。
仅从这一点上来说,大家眺望的党家村,数百座四合院错落有致,瓦屋千宇,不染尘埃,俨然一个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大家看这个拥有五、六百年历史的古建筑上竟然没有苔鲜草类植物,屋顶上干干净净。据说这是党家村的一位进士党蒙把慈禧太后赐给他的一颗避尘珠放在了党家村的文星阁上,正因如此,才有了党家村这一奇特的自然景观。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党家村处在一个槽型凹地里面,避风向阳,所以很少有被风吹飘的草籽落到房上,二是因为党家村经济上的殷实,选用了最好的工匠,最好的石料,从而使瓦屋之间处理的特别严实,也就没有草类生产的空间缝隙了。党家村建在一个凹型地带,三面环塬,唯有东南方向是一个缺口——泌水河的出口,党家村人在村东南建了一个文星阁,文星阁朝原的三个方面都开有窗户,在东南方向则是无窗,为的是不让村中的风水外流。有人说党家村在经济与文化上的繁荣与这样的选址有很大关系。党家村的建筑艺术反映在四合院、贞节碑、文星阁、看家楼、泌阳堡等特有的建筑;反映在砖雕、木雕、石雕等精美的雕刻作品。党家村的先辈们为后代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更有价值的精神财富。四合院中的门楣和家训充当了体现精神文明的载体,四合院中的门楣和家训集中体现出了党家村的文化气息。党家村是一个没有脱离土地依靠经商富裕起来的村庄,村中的文化自然是既有庄稼人的朴素保守,又有生意人的精明激进,按照我们的逻辑在门楣和家训中反映出来的内容应该是关于如何生产劳作,如何做生意发财致富,但一看到这些门楣或家训会让你大吃一惊,那关于人生的深刻感悟,那富有哲理的思考深度,那几百年前源自生活反映为人处世之理的警句名言,仍指导着几代人的思想和行为。
嘴上说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现在我们一起来体验以下党家村的无穷魅力。
→ 四合院
为什么叫“四合院”呢?这是因为整个建筑东西南北四面都有房子围和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所以叫四合院。四合院除了这个明显的特征外还有两个特点,一是门窗开向院子,不对外开窗。这些显然与那个年代封闭的心态有关系,二是四合院的建造是极讲究风水的。所谓风水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环境学,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居宅的建筑思想。党家村的四合院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比如,大门不开在中轴线上而要在八卦的“巽”位或“乾”位,所以路北住宅的大门开在住宅的东南角上,路南住宅的大门开在住宅的西北角上。进门东边的第一个房间做厨房,讲究东起西落,人丁兴旺,所以厕所就建在西南角。大家抬头看一下,东西两侧的厢房是否也有高低之分呢?东边的比西边的要高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地形从西北到东南,呈三个梯度分布,海拔逐渐降低,正如俗话所说:“东高不算高,西高压弯腰“,所以在建房的时候,把东房建的高一些,以起垫补的作用,意思是把好的风水挡在自己的家内不让外流。兄弟住房也有讲究,哥哥住东边,弟弟住西边,东为上,要他起一个兄长表率的作用,因此人们常说:“长嫂为母,长兄为父”就是这个道理。
党家村的四合院大多是长方形的,长22米,宽12米左右,有三分院子四分场的说法,大意是说一个农家有三分宅基的院房,四分辗打粮食的场面,就是个家道殷实的富户。韩城的四合院称为“全欢四合院”,厅房象征头,厢房象征手,门房象征足,代表一个人健全的身体,所以叫“全欢”。四合院的厅房建的最高,是宴请宾客和祭祀祖先的地方,两边的厢房是儿女的居室,兄东弟西,以长为尊。门房是长辈居住的地方,这和北京的四合院正好相反,北京四合院的门房是住下人的。为什么韩城的四合院要让长辈住门房呢?老人住门房一是方便照看门户,接待来宾,二是对子女的行为有规范监督的作用,不能让儿女晚上出去打麻将,玩耍回来的太晚,也不能让大姑娘,小媳妇与外人随便接触,这也正对应了古话“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现在的装饰一般都指的是室内装修,而古时人们的装饰则更多的反映在外表,我们从这个威武高大的门楼就可窥见一斑,大家注意看,这些门楼上都有两块供人骑马方便的上马石,墙上有为栓马而准备的栓马环,墙下独具造形的牵马桩,这一切都是为骑马上下提供方便的,而古人所骑的马都是经过训练的,叫走马,所以这个高大的门楼就叫作马门楼。
走马门楼上的门楣是一个家庭的名片,它集中体现了这家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它大约有四个类型,一类是家族的标志,比如“三槐世家”“十马高轩”等表示这家曾经出过大官,第二类是权贵的标志,如“登科”“文魁”“太史第”等,第三是信仰的标志,如“忠厚”“忠信”“耕读”等等,第四是书香门第的标志,比如“诗书第”“诗礼第”“树德第”等等。
“耕读”反映了这家人过着一种读书,耕田悠然自得的生活,“诗礼第”中的《诗》《礼》是指孔子整理的两篇儒家经典,第是门第。这个门楣就告诉我们这家人是一个读书世家,家道较为殷实,不种田,只读书。“忠厚”这个门楣反映出了这家人对于做人的追求是人品至上,把忠实厚道看得比功名利禄更重要,这个门楣不仅体现了他们的道德观念,更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让后辈们在进进出出、上学放学时能时时研读,从而培养他们做人的品性。小小的门楣不仅是一张名片,更是家庭文化与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
→ 门庭家训
“家训”顾名思义就是家(长)族颁行的教育子孙后代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些规范、准则与信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家村的家训是党家村文化气息浓郁的集中反映,表达出了党家村人无比丰富的精神追求与价值观念。
党家村先辈们在积累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为后辈积累了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他们把生活、实践中悟出的做人做事的哲理,以家训的形式刻于门庭,用以教育和警示子孙后代,让这些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精神财富能够代代相传。这些家训刻在厅房两侧的山墙上,不但书法精湛、制作考究、雕工精美,也如实反映了宅主的身份与修养,以及处世的思想。我们一起来研习一下党家村的家训。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大意是说:傲气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应满足,享乐不宜无度。
“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大意是说:举止不如礼貌一点,家居不如简朴一点,德性最好谦让谨慎,遇事最好咨询请教。
“父母遗礼重朝庭法度严,圣贤千万语一字忍为先”。大意是说:先人留下的礼仪很重要,国家的法规条律严格。圣贤们说了千言万语,于事要忍耐勿急燥。
“薄味养气,去怒养性。处仰养德,守清养道”。大意是说:粗米淡饭最能涵养人的身心,处事和平最能涵养人的品性,处在困境之中才能磨练人的品德,保守高洁的操守才能形成正取的人生观。
“无益之书勿读,无益之话勿说,无益之事勿为,无益之人勿亲”。大意是说:不好的书不读,不好的话不说,不好的事不做,不好的人不交。
“志欲光前,惟以诗书为先务,心存裕后,莫如勤俭作家风”。大意是说:光前裕后,是指光宗耀祖,造福儿孙。要想这样,就必须把读书作为第一要事,把勤俭作为治家的准则。
“友贵淡交,须从淡中交得去,人原难做,仍自难处做将来”。大意是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应从平淡中交往朋友,做人本来就难,仍得从困难中下去。“富时不俭贫时悔,见时不学用时悔,醉后失言醒时悔,健不保养病时悔”。意思是说:有钱时不节俭,没有钱时就后悔,该学习时不学习,到用的时候后悔,喝醉酒时说错了话,酒醒时后悔,没病时不注意保养身体,有病时后悔。
“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大意是说:说话要有教养,举止要合乎规范,白天要有作为,夜思应有心得。一呼吸,一眨眼,都应有所收获。
“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鲜”。大意是说处事应该小心,志向应该远大,思想应该随机应变,行为必须方正不苟,本领自然越多越好,是非自然越少越好。
“行事要谨慎谦恭节俭择交友,存心要公平孝娣忠厚择邻居”。大意是说做事情干工作应嫌虚谨慎,交友要接近君子远小人,为人要公正,选择忠厚老实的人做邻居。
→ 分银院
在清明两代,党家村人在外做生意是“日进镖银千两”,运回来的银子就在这里按资按劳分配,所以这里应该是党家村过去最热闹的地方。分银院的门楣上写着“庆有余”是吉庆有余的意思,希望这种分钱的喜悦能够长长久久。分银院是党家村的财务中心,把党家村的木、砖、石三雕艺术体现的淋漓尽致。
门楼下面的门墩石,不仅起到了加固门框的作用,更能体现主人的审美意识,这个石雕的上面雕有香炉、花瓶意在香火不断,平平安安之意,这里的“瓶”取“平”的谐音,也包含了主人对美好生活是向往。
而这边从山墙上突出来一个弧形构件是起挑房檐的作用,韩城话称“峙头”,它是工匠艺人用的花砖雕刻而成的,它的上面刻有三层图案,仔细观察一下,第一层为麒麟送子,因为麒麟在我国被视为一种吉祥物,意在保佑孩子的吉祥平安,第二层是石榴,石榴子多,意在多子,第三层为“蝙蝠”,这里的蝙蝠取“福”的谐音,意在多福,连起来的意思“麒麟送子,多子多福”也就是希望自家后世能吉祥平安、人丁兴旺。同时也是希望钱庄能财源滚滚,财源不断。大家再看上边的门楼,则采用的是非常考究的木雕,上面图案刻有喜鹊、梅花鹿、莲叶、莲子,其意分别为喜上眉梢、求取功名、连生贵子。最为典型、最为经典的是下面有四柱下垂的莲花,雕饰之精良,花饰之美,堪称一绝,这个门楼被称为垂花门楼。从这个门楼的三雕艺术来看,更能看出党家村居民建筑与其他地方居民建筑的不同之处,它不光是平常生活居住之用,更是将其建为一件豪华、气派、典雅的艺术品,具有很高的观赏性。
那么究竟有多少银子从这里分出去呢?这么多银子又是怎么得来的,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揭开这个谜。清顺治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654年,党族二门十一世人党德佩赶着一头毛驴,驮着两捆棉花下河南闯世事去了。他先是卖瓦盆瓦罐,接着做木材生意,后来在儿子党景平协助下,在河南瓦店建“恒兴桂”商号。到雍正年间,“桂”号已成为瓦店的大商家,拥有镇东北大片不动产,土地上百顷。
瓦店地处白河上游,是中原重要的交通要冲,水陆码头,商贾云集。党德佩创立的“恒兴桂”号是瓦店商业盟主、商界领袖。这个盟主不是自封的,是凭强大的经济实力在招标中争来的。瓦店的招标很奇特,官府主持,万人围观,两方登台,掷银斗富。党家和当地的王家争盟主。都是提着元宝,一百二百三百,一千两千,往白河里仍,王家心疼银子撑不住了,党家取胜了。“桂”号成了瓦店的盟主,在瓦店商界,党家人说了算。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漕运中断,唐、白河运输成为清廷南北运送军用物资的唯一通道。党氏二门的“恒兴桂”进入了她的鼎盛期。一批批镖银运回党家村,一座座四合院拔地而起。
党德佩下河南近百年以后,贾府中出了一个贾翼堂,也下河南作生意。他不像党德佩那样,而是有计划,有资金,有人才。被誉为“商界奇才”的党氏三门人党玉书和贾翼堂合作,成立“合兴发”商号,把大本营扎在了豫南社旗镇。党玉书出任“合兴发”的东家大掌柜,目光远大,在唐、白河流域广设货栈,在襄樊、汉口设立分号,把“合兴发”的商业范围扩大到汉口、长沙,直抵广州、佛山一带。
社旗是唐河重镇。唐、白河汇于襄樊,顺汉水而下汉口,在明清时期,这里是南北商业流通的大通道,社旗镇则是这条商业通道上的贸易中心。美国人比利斯林在其《中国河南的土匪》一书中这样写道:“……河南西部的社旗镇是当时经唐河和白河运往汉口货物的装卸地,来自蒙古和西北地区的商人车队都得到此落脚,然后把他们的货物装上船去。总而言之,社旗镇是全国最繁荣的贸易中心之一。”
社旗镇是一座完完全全的商业城,方方二十里。全城按七十二行建有七十二条商业街,“合兴发”号拥有自己的商业街——太平街。社旗镇有八座城门供货物出入,“合兴发”号主要作木材生意,大量的木材从唐河码头进城十分不便,便出钱又开了一座城门,专供自己使用。从此,社旗镇又成了九门镇。
在社旗镇扎营的“合兴发”比在瓦店扎营的“恒兴桂”生意作得大得多!全盛时,“合兴发”店中有雇员上千人,有庞大的船队走南闯北,有镇中太平街的全部房产,商业流动资金更是不可胜计。“合兴发”号还在南阳、唐县、社成购得土地十万亩,清嘉庆皇帝为其御赐金匾“良田千倾”。
咸丰年间,“合兴发”号也进入它的全盛期,为提高效率,东家西家“资产重组”,按股份分为九股,组成九家商号,其中一家商号叫“玉隆杰”。一位党族老人讲,他见过咸丰年间“玉隆杰”号给某东家的分红单,其三年分红利金额,年均利银都在一万五千两左右。另一位党族老人讲,当时分红利一万两银子的人家在村里只能算是小家小户。大概测算一下,在乾隆到咸丰年间的一百五十年时间里,党家村收进白银有几千万两之多。这笔在当时类似天文数字的巨额钱财足以够买一支北洋舰队!正是在这一百多年间,党家村掀起了三次盖四合院的高潮。
这就是党家村的奥秘!这就是党家村四合院的来历!十分清楚,党家村的四合院不是小农经济的产物。党贾两族的先辈们闯荡中原,搏击商海,锐意进取,锲而不舍,是那个时代的商界巨擘。
→ 文星阁
党家村建在一个三面环原的低凹地带,唯有东南方向开了一个口子,也就是泌水河的出口。党家村人就在村南建了一座六层高的文星阁,文星阁是一个六面六角形,面向村子的前三面开有窗户,后三面没有,意在把好的风水挡住不让外流。同时取名“文星阁”也是为了祈祷村中文运昌盛。
文星阁高39.5米,周长13米,村里人习惯把文星阁叫塔,而实际上塔和阁是有区别的,塔是佛教教徒为安葬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而兴建的。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就有了建塔的习惯,佛教以奇数表示清白,因而塔的层数也以奇数为多。而阁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建筑,一般层数是偶数,文星阁供奉的是主持文运兴衰的神灵。比如第一层供的是孔子,顶层供的是一手拿笔正在点状元的魁星—文曲星〈文曲星是传说中主持文运的星宿〉建阁供奉他们显示了村人崇尚文化的观念,也包含着盼望子孙道德高尚,读书成才的心态。
在阁的每层窗口都砖雕有刚劲笔挺的四个大字,第二层是“大观在上”,要看到好的景色,还要继续向上。第三层是“直步青云”,是直步向上,继续登高的意思,这两层都是鼓励后代努力攀登高峰。第四层是“文光射斗”,上到这一层才能看到党家村的文脉浓厚。第五层是“云霞仙露”,登到这一层就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但你千万不要满足。上到第六层“笔参造化”能够得到文曲星的谒见,这将是你平生最难得的造化。
文星阁从光绪27年(1901年)始建,八年后直到光绪34年建成,而科举制度在光绪30年(1904年)已经废除了,而村中人投资修建文星阁,并津津乐道谁家出过进士谁家出过举人,谁家出过秀才,不能说是思想守旧的表现。不过文星阁保留了党家村的文化传统。从解放至“文化革命”期间,党家村共有大中专毕业生40余人的。从高考制度恢复后的1978至今,老少仅千余人的村庄考取大学的人数已近二百人之多。
→ 节孝碑
这是党家村的四大建筑之一节孝碑,节孝碑和贞节坊一样都是为表彰女性而建的,但它们又有区别,贞节牌坊是跨路建筑,下边可以行人,而节孝碑则建在道路的一侧,来往行人都可以看到。
这座碑是给党伟烈的妻子牛氏建造的,建于清光绪年间。当时党伟烈和妻子新婚不久,就上京赶考,借宿客栈因病不幸去世,牛氏当时只有十六岁,几十年一直没有改嫁,在家孝敬公婆操持家务,直至六十岁去世,地方上将她的节孝德行报到朝廷,光绪皇帝下御旨给她立碑以示表彰。大家看,碑文是“旌表敕赠徵士郎党伟烈之妻牛孺人节孝碑”,旌表是表彰,敕赠皇帝的命令,徵侍郎是在朝的从七品官位,比七品芝麻官小一位。孺人是对妇女的称呼,碑两边有一副对联,上联是“矢志靡他,克谐以孝”下联是“纶音伊迩,载锡其光”,矢志是没有理想和个人追求,靡他是指只为了他人。纶音,皇帝的话,伊迩,很近很近,就在眼前,载锡其光,就是记载着他的光芒。总的意思是说,永远不能忘记她能够和谐处理好婆媳关系,孝敬老人,这是皇帝赐给碑主无尚的光荣,她的美德将永远载入史册,永放光芒,流芳百世。横批是“巾帼芳型”,称赞牛孺人是妇女界的榜样。碑的两旁有两个砖雕老人,一个是福星,一个是禄星,福星代表福气,禄星代表财气。
咱们看它的建筑,碑楼墙面十分的平整,清水砖墙上下一条缝,碑顶全部为仿木砖雕制作,是党家村砖雕艺术的精品,大家想一想,牛孺人受了一辈子的穷,死后皇上下诏给他建了碑,而她在这个碑上有姓无名,反而给她的丈夫追加了一个徒有虚名的官位,这真是驴头不对马嘴。可见当时妇女的地位是何等的低贱,即就是刻上名字,死后的荣耀给她又能有多大的安慰呢?不过是让后人效仿,多出现这些不幸罢了。好了,现在妇女有权益法保护,这样“从一而终”的悲剧可能永远也不会重演了。
→ 中日友好纪念碑
党家村在没有走出家门之前,已经走出国门了,中日友好纪念碑记载了党家村旅游发展的历史,记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这是一个中日友好纪念碑,碑文简单记述了党家村史及西安冶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和日本九州大学联合考察团一九八
七、****年两间年在党家村的考察活动。在考察期间,日本九州大学教授本田昭四因沉迷于党家村的建筑风格与魅力,因嗜酒过喜,不幸客逝于韩城。为了纪念这次活动,由本田昭四生前所在学校和他的学生、朋友捐资,西安冶金学院设计,党家村村民参与施工,于一九九二年五月建成此碑,以示永远纪念。纪念碑由碑文、磨盘、井台、上马石等组成,石磨上刻有“民居瑰宝”四个篆体字,意思是党家村600多年的历史是像磨盘样慢慢的转到今天。井台是说党家村人是沾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三大因素,600多年共饮一井水,共种一块田,和睦相处,才能有今天的辉煌历史。院中有六个上马石,一个代表一百年,代表了党家村六百多年的历史。
一九九九年九月七日国家政协主席李瑞环来党家村视察时对党家村的建筑文化大加赞商,即笔题词“民居瑰宝”。
→ 看家楼
这就是党家村四大建筑之一——看家楼。它建于民国七年,即公元1917年,它三层四面,高14米,四面都开有窗户以供了望,建成后每天都有人在楼内站岗放哨,一但发现土匪向村内走来,就通知村人上寨子躲避。说起来这看家楼还有一段小故事,当时以匪枭秦保善为首的土匪在韩城一带活动,经常到乡间杀人放火、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家主人党天成时任韩城北区保卫团团长〈保卫团相当于现在的民兵组织〉,他带领民团多次剿捕秦保善,秦保善一怒之下,就来到党家村杀了党天成的家人,放火烧了他家的房,抢劫了大户人家的金银财宝,但党天成不畏所惧,联合西区民团,几经苦战,终于将秦保善驱赶出了韩城,韩城二十八里〈里相当于现在的乡镇〉人民为了感谢他,集资在原址上给他盖了四合院,并且盖了这座看家楼。这次修建看家楼是表彰他的正义之举,赞扬他给韩城人民起了一个邪不压正的防卫榜样,而且这座看家楼也是韩城人民给党天成立的一座无字的纪念碑。
→ 党家祠堂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党家祖祠,它建于清康熙38年,即公元1699年,祠堂是一个宗族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祭拜祖先的地方。那时男孩16岁入丁才有资格祭祖,女人是不能随便进入的,只能在家一里准备一些祭祖用的供品。在封建社会认为,祭祖是圣洁活动,女人进入是大忌讳。而男人60岁破老后,才有资格参与宗族的议事及竞选族长等大事。因为一旦破老,便会受到族人和村人的格外敬重。〈由于过去医学不发达,人的寿命一般仅在50岁左右,能活到60岁就如同现在的百岁寿星一样〉
寝宫,是为供奉祖先牌位的,中间最高的牌位是党姓合族总的祭祖牌位〈考是指男祖先、妣是指女祖先〉旁边低一点的是合门祖先牌位,是党姓祖先第二代的牌位。党姓始祖生有四个儿子,除四子在甘肃合州落户外,其它三个儿子一直分别称为长门。二门、三门,这就是给他们三人的合门牌位。有夫妻二人的牌位,有夫妻三人的牌位,是个一夫一妻一妾的牌位,前边是一些祭祖的香炉。
出来后,请大家坐一下祠前这条长凳,别看它千疮百孔、沟壑纵横、其貌不扬,是明朝末年保存下来的一条长凳。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它是用一整棵槐木开成两半作成的,我们称它为“长寿凳”过去有讲究,60岁破老之后才有资格到这儿入座,他们坐在登上说古论今。谈笑风生,消愁解闷,互相勉励,心情舒畅之后,可以长寿。而年轻人不但不敢坐,而且从旁边经过都必须是规规矩矩的,表示对老年人的敬重。当然,现在思想开放了,大家都可以坐坐,沾沾它的灵气。
大家抬头看,祠堂门前正上挂着一块牌匾,写着“钦点翰林”四个大字,这是光绪皇帝赐给党家村进士党蒙的一块牌匾。党蒙是党姓第十七代子孙,光绪皇帝亲点的翰林(进士的前十八名被称为翰林),他先后任过云南知府、刑部尚书等职务。把这块匾挂在祠堂门前,一是为了光宗耀祖,也是为了勉励子孙后代向祖先学习,步入仕途,取得一官半职。
祠堂门前立着两根带斗的圆柱叫做旗杆斗子,是有功名人家的一种荣耀和标志,一个斗子代表举人,两个斗子代表进士。斗子外围的图案像中国的钱币,内方外圆,意思是说做人做事对内要严格律己,对外要圆通宽容,斗子是方的,就是说教育子女要方方正正的做人。
→ 泌阳堡
泌阳堡是构成村子的一个主要部分,建于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当时正值太平天国运动,兵荒马乱,时局动荡,匪盗四起。党家村人为防御外患,集资一万八千两白银,在这三面临沟的高崖上建堡,堡四周有城墙,城墙上有固定的炮台和可移动的大炮72门,同时还有战棚、营房等,最主要的是上寨下村只有一条必经之道,城门暗道十分坚固,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土匪一来,村里人就上寨子躲避,土匪走了又下到村子里生活,从此便形成了村寨和一的格局。
过去人们来党家村,只有从泌阳堡才能进入,这是第一道防御体系,而村里的“丁”字路口及所修建的哨门又是第二道防御体系,构成了一个固若金汤的自卫格局。
→ 砖雕、木雕、石雕
这里看看一下这个“福”字照墙,这个“福”字不同一般,它是进士党蒙从京城带回慈禧太后的的手迹,她为什么要给党蒙写“福”呢?党蒙中了进士之后,因不愿贿赂上司,所以一直没有授职,在翰林院闲着。一次慈禧太后游宫时,碰见了党蒙,问党蒙:“你中进士几年了,怎么还在京城闲着呢?”党蒙如实相告,慈禧太后便钦点党蒙为刑部尚书。一次慈禧太后跟党蒙下棋时,党蒙给慈禧太后讲父辈们如何艰难创业,建设家乡,慈禧太后听后说:“这是你的福气”,高兴之余,便提笔写了个“福”字赐给党蒙。大家观察一下,这个福字是由两只什么动物组成?它是由一只抬头鹤和一只低头鹤组成,鹤代表长寿,有富有寿,福寿双全,福寿万年。下半部分有个田字,寓意有衣有田,丰衣足食,人一生中朝夕相盼,日夜渴望的事情上边都有。大家可以摸一摸,沾点灵气带回家,在这儿照个像,福气会伴您一生兴旺。
→ 砖雕照墙<壁>
走马门楼之内正对的山墙叫照壁,为避免走马门楼之外邪气直冲入内而建的墙叫照墙。过去人们把他们想往的事情不是直接告诉你,而是用这些寓意深刻的照墙上的壁面来表达,如党家村的一面照墙上有一只梅花鹿,“鹿”是禄的谐音,钱财的意思,鹿的嘴内噙有一枝灵芝草,灵芝草是传说中的长生不老的药,表示长寿,鹿的后边有一座山,意在寿比南山。山上有两只喜鹊,意在双喜临门。树枝上有一个马蜂窝,这边有一只猴子,身上背着一颗官印往上爬,蜂(封的谐音)猴(侯的谐音)意在封侯挂印,步步高升。这副画连在一起是双喜临门、喜禄封侯、步步高升、寿比南山。再上边有一棵大树,树的谐音是福(韩城方言把树念fu),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福、禄、寿、喜。大门两旁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居家有道惟能忍”,下联是“处世无奇但率真”意思是说,居家过日子只有互相谦让,互相忍让,才能和睦相处,为人处世,没有什么奇特的方法,就是坦率,真诚的对待任何人。
走马门楼之内是砖雕照壁,起的作用是抵挡家内财气不外露,党家村的照壁上通常刻的是中国佛教的一种符号“万字拐”,因为它拐来拐去不断头,寓意“万字不断头,福寿不断头”。中间有一朵莲花,外围是莲子莲叶,寓意连生贵子(主人希望多子多福)。中间这个地方是供奉土地神的,叫做神龛。俗话说“进门土地堂,家有万担粮”,对于种田的农民来说,供奉土地神就是希望年年丰收,多打粮食。神龛的位置设计也有讲究,如果在照壁的中间,这家主人必定是以农为本种田的;如果在照壁的侧面,便可知这家主人是经商的;如果主人是做官的,便用不着供奉土地神了,因为土地爷是天上人间满世界最小的官位,就连七品芝麻官都比他大,供他又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