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导游词[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00:08: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延安导游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延安导游词》。

第一篇:延安导游词

篇一:延安导游词

延安宝塔山导游词

高耸于我们面前的这座古塔,始建于公元766年—779年,距今已1200多年了。这座古塔在宋代曾经重修,金、明两代又予以修葺。现存塔高44米,塔基周长36.8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宝塔底层壁有南北两个拱门,北门额书“俯视红尘”,南门额书“高超碧落”。二至八层每层有一至两个拱形窗,第九层则四面开窗。

明清之际,均称这座塔为“古塔”。1937年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延安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心和总后方。“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成为无数革命青年和爱国人士向往的地方,这座古塔也焕发了青春,成为圣地的象征,延安的标志,于是便有了“延安宝塔”之称,古老的“嘉岭山”之名也被“宝塔山”所代替。

自明以来,宝塔历经350余年的风雨侵蚀和战火洗礼,到全国解放时,已是弹痕累累,遍体鳞伤。新中国成立后,古塔也获得新生。省、市人民政府曾于1959年和1984年两次拨出专款,对宝塔进行了全面维修。替换了塔体风蚀残砖,填补了弹洞,装设了楼梯,加砌了基座,并在塔尖安装了避雷针,在塔身檐角上环饰了彩灯。1996年国庆期间,我们拆卸了所有彩灯,在宝塔周围及塔顶层重新安装泛光灯;2001年,延安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宝塔山实施了“点亮”工程,将宝塔和山体按照主题美观的要求安装了各种灯饰,每天晚上开灯2小时,使宝塔山光芒四射。从远处看,金碧辉煌,塔影婷立,景色蔚为壮观。

现在,我们来到了钟亭。在这个钟亭里悬挂的钟是明代的铁制洪钟,为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4月铸造。该钟高150公分,直径160公分。

钟原置于对面的太和山道观,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保安部把它移到这里,做为报警之用。铁钟音质清宏,余声久绕,可传方圆30——50公里。1938年11月日寇飞机轰炸延安时,这口钟发出报警的钟声,日机将延安炸成一片废墟,而它却象一位忠诚的卫士,岿然屹立于宝塔山崖,为保卫延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大家向东边看!这座建筑物叫做望寇台,当年范仲淹镇守延安时,为了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就在嘉岭山的最高峰修筑此台。此台建于最高峰,到了夜间,星辰逼临,好象伸手可摘,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摘星楼。原楼已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楼是1987年在原址上重建的。

沿摘星楼往下,向西延伸的这道土畔,是一段古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直到山下,通过南门与凤凰山的城墙相连。(南门的位置在现在育才小学附近,现在人们仍称“南门坡”。

摘星楼的北面,是一个约400平方米的大平台,这就是东岳庙的遗址。东岳庙始建于宋代,1506年,延安知府王彦奇予以重建。宋明以来,直至民国初年,东岳庙在延安周围很有名气,在佛教界也颇具影响。每年四月二十八为庙会,据一些健在的老人介绍,本世纪20年代,宝塔山的庙会(东岳庙和鬼王庙)还相当兴盛。

东北边那个独立的砖砌成的四棱台,是烽火台。烽火台是古代的一种通讯报警设备,如有敌情,夜间点火为号,白天燃烧柴草或狼粪生烟。据说狼粪燃烧时生烟更烈,垂直上升,便于观察,因此有“边关起狼烟之说。”范仲淹镇守延州时,曾在那里修有烽火台,是一个黄土夯筑的四棱台。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烽火台是1993年6月至9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台高10.9米,台顶面积103.3平方米,台底面积253.8平方米。这座烽火台的位置选择绝妙,虽不在山巅,但视野十分为开阔,登临台上,能看到东、西、南三川的尽头。

从烽火台往南,那山腰中的建筑群,是新修的茶社。那里原是嘉岭书院遗址。

子,进行习文研究,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见识的栋梁之才。明弘治年间在其遗址上重建嘉岭书院,当时修有正堂三间,内塑范公像;五经会讲堂三间,供诸子讲经教学之用;院内还植有松柏桃李树千余株,环境幽静,特别优美,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过很好的作用。清乾隆十六年又重建。1979年修建茶社时,在书院遗址出土了《嘉岭书院记》石碑一通,记载清乾隆十六年重建事迹。

在烽火台下,距烽火台高约100米的延河之畔,有一 口通河井。该井是范仲淹驻守延安时,特别为嘉岭山的守军供水而修凿的,后人称为范公井。井口呈椭圆形,井深24米,四周以块石围砌。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宝塔山又一著名的景观——摩崖石刻。该处占地面积2864平方米,该石刻高6—7米,长260米,上面有历代文人墨客的手迹。其中最著名的是范仲淹手书“嘉岭山”三个隶书大字。“嘉”是美好的意思,“岭”是指山脉。每字高3.68米,宽3.37米。因风雨剥蚀,字迹模糊,明朝初年曾加以深凿,后被涂成红色。(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刻字的照片)。其南约50米处,还刻有“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说得是范公用兵如神,也十分珍贵。还有宋代石刻“高山仰止”、“出将入相”、“先优后乐”、“重岗叠翠”、“云生幽外”、“嘉岭胜境称第一”、“泰山北斗”、“一韩一范”等刻字。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范仲淹。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苏州吴县人,其先世为彬州(今陕西彬县)人,后徒家江南,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1040年5月,宋王朝任命韩琦、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6月,范仲淹自请到延州,7月范低延州。他来后,开始对延安地区的城防进行全面的整修和加固,其中就包括对嘉岭山的整修。当时,范仲淹把嘉岭山做为守备延安的重要阵地和指挥中心,因而予以精心修筑。以上介绍的望寇台、烽火台、范公井等就是其遗迹。范仲淹抵达延州后,励精图治,竭力医治战争的创伤,使得延州一线军心、民心大为振奋,实力也得到加强。于是夏人相戒说:“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小可欺也。

起句,现存一首。我们刻录于碑石,立于钟亭旁。这首《渔家傲》词曰;“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在延安戌边只有近一年时间,但其建树颇多,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选贤任能,并在军事、政事繁忙之际,注重教育,兴建书院,实在难能可贵,无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称号。他的《岳阳楼记》至今仍为散文之杰作,特别是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可谓众口皆碑。这句名言,不仅是他文才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他高尚胸襟的崇高精神的体现。

凤凰山麓革命旧址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叫×××。

沿山势而筑的古城墙据考证始建于公元前215年,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是延安城防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目前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城池。据载,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以北方的匈奴为威胁秦王朝安全的主要敌方,故命大将蒙恬亲率大军30万北征匈奴。蒙恬为了伐师进退畅通,采取了两条重要的军事策略,即进攻线上稳打稳扎,防守线上步步为营,以守制攻。延州当属其列,被命大兴土木在凤凰山筑城为池,随着边陲战火的久久不息,历代皆有重修,尤其大唐名将尉迟恭镇守延安期间,亲自督修扩城。

圣杜甫为避安史之乱,途经延州时,挥毫写下《塞芦子》名句:“宝塔钟声三川闻,肤施(今延安)鸡鸣五城应”。

1937年1月13日,毛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进驻延安城后,第一个住地便是凤凰山。因此,凤凰山之名更加驰名中外。古今美丽而神秘的传说,愈发给这座饱经历史沧桑的古老城池增添了无限光辉,历代名人纷纷登山揽胜,俯瞰延安的壮丽景色。

近年来,随着延安城市建设的发展,凤凰山已由过去的延安城西北屏障而变为现今延安城内的山城公园。

朋友们,凤凰山到了。

这间石窑是毛主席在凤凰山居住时的第一院窑洞,它原先的主人叫李建堂。毛主席在这里会见了第一个进入延安采访的《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与之通宵长谈。范长江后来将采访所得整理为《陕北之行》发表。

1937年6月下旬,毛主席移居200米远的吴家窑院,即现在开放的毛主席旧居。

吴家窑院系前后两院,后院有三孔石窑,一门两窗,中间一孔是会客室,左右有过洞同另外两孔窑洞相连。左边的一孔为毛主席寝室、右边的一孔为办公室和书房。里面陈设有木质办公桌椅、柜子、两只小铁皮文件箱、木澡盆等。西室壁上悬挂毛主席写作《论持久战》时的照片;东窑壁上悬挂毛主席指夹香烟读报的照片;中窑西壁上悬挂毛主席与印度援华医疗队交谈的照片;东壁悬挂毛主席与白求恩亲切交谈的油画;正中悬挂毛主席与贺子珍的合影照片。1937年10月,贺子珍离开延安赴西安,后去苏联看病。次年11月,毛泽东与军委办公室秘书江青结合。

篇二:延安导游词

从红军长征的角度看,延安

长征的红军,终于找到了“家”„„

在陕北开辟了延安时代,历经抗日战争洗礼和解放战争的风云,红星照耀中国。

夏大地上,建立了新中国。

中心。

延安之名,始出于隋。1937年,中共中央进驻,同年设延安市,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

享誉中外,为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市有历史文物保护景点848处,有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刻群洞18个,石窟寺14处,有建于唐代的宝塔等12处古建筑,有革命旧址6处。

是中国革命的圣地。

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子长钟山石窟等;在自然景观方面有延安黄河壶口瀑布、全国最大的野生牡丹群和花木兰故里万花山等。

延安旅游景点介绍

百姓生活 2010-04-25 18:18:31 阅读48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延安市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黄河中游。

延安在历史上一向是陕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几千年历史的演变、经久不衰,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目前共发现各类文物遗址5808处,其中国家级文物4处,省级文物26处,县市级文物183处。

延安又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战斗过13年,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全市境内的革命文物达140多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延安市区内的凤凰山旧址、杨家岭旧址、枣园旧址、王家坪旧址、子长县瓦窑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旧址)等国家级保护文物。

延安黄土风情文化艺术底蕴深厚、丰富多彩,已成为旅游的新亮点。主要有民间社火、灯会、闹秧歌、转九曲、信天游等。规模较大的社团活动有安塞腰鼓、洛川瞥鼓、宜川胸鼓,还有陕北农民画、布堆画、毛绣、刺秀、窑洞窗花、民间剪纸艺术等。

黄河壶口瀑布距延安市178公里,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该处黄河水面从400余米的宽度突然缩窄为40米,在壶口处骤然下跌30米左右,随后沿一条长达5公里的“十里龙槽”直去。黄河壶口瀑布气势如宏,四季晨昏晴雨变化无穷,瀑布与十里龙槽河心的右岛——孟门山、黄河大桥等景点组成了黄河中游最具特色、最富魅力的黄河系列自然景观。

概况: 区号:0911 邮编:716000 面积:3.7万平方公里

位置: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黄土高原

人口:206万

区划:延安市县共辖1区(宝塔区)12县(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

景点介绍:

延安是中华民族的圣地,被誉为“人文初祖”的轩辕黄帝的陵寝地——黄帝陵雄伟、庄严、壶口瀑布是黄河流域的一大奇观,是我国第二大暴布。它位于山西省吉县城西南25公里的黄河壶口处。黄河巨流一路奔腾,在山西和陕西交界处曲折南流,到山西吉县与陕西宜川一带,被两岸苍山挟持,约束在狭窄的石谷中。滔滔黄河,到此由300米宽骤然收束为50余米。

壶口瀑布

古时这里有“旱地行舟”、“飞鸟难渡关”之说。原来,过去来往的船只,每逢行到壶口,人们都得在岸畔拉纤绕行;至于迎风展翅的飞鸟,因为瀑布呼啸四震,去烟迷漫,惊吓得也不感飘然不过。

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墓,被称为中国第一陵,在黄陵县城北1公里的桥山之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朝圣旅游的胜地。

黄帝陵地处桥山,沮水环绕,群山环抱,古柏参天,四季青翠,环境幽雅。山下有大路可通山顶直至陵前。祭亭中央的高大石碑上刻有郭沫若题黄帝陵3个大字。祭亭后的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陵冢高3.6米,周长48米。陵前数十米处有一高台。

黄帝庙呈四方形,庙门朝南,气势雄伟,门额上大书轩辕庙三字。庙院内有大殿,门额上悬挂着写有人文初祖四字的大匾。大殿中间安放着巨大的黄帝牌位,上书轩辕黄帝之位。庙院内的黄帝手植柏,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距今四千余年。巨柏高19米,树干下围10米,有谚语称它七楼八扎半,圪里圪塔不上算,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另有一株高大柏相传为汉武帝挂甲柏,又名将军柏。

杨家岭

杨家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北3千米处。中共中央在此继续领导抗日战争、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中国共产常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领导解放战争。这里修建了中央大礼堂、中央办公厅楼及百余孔窑洞、百余间房屋。1942年5月在这里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1945年4月,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在此讲座并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里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旧居及中央各机关旧址等。枣园

枣园革命旧址在延安城西北7.5千米处。1940年中央机关在此兴房屋、窑洞。1943年,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等先后迁居枣园,这里成为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毛泽东旧居在枣园东北半山坡,与张闻天、朱德旧居左右为邻,是一排五孔石窑洞。1945年8月,毛泽东由这里赴重庆和国民堂进行和平谈判。枣园还有周恩来旧居、刘少奇旧居、任弼时旧居、彭德怀旧居,书记处小礼堂旧址及社会部、作战研究室和机要室旧址等。

宝塔山

宝塔山又名嘉岭山,在延安市东南,延河西岸,山上之塔,巍然直插蓝天,如一忠诚的卫士守卫着延安古城。

延安古名肤施,是西北的边塞重镇。宋代韩落、范仲淹曾在此镇守。宝塔山为历代守将必去之处.宝塔建于唐代(一说明代),塔高44米,9级,为八角形砖塔。塔内有阶梯,可登塔顶。山上还有范公井、摘星楼、东岳庙、嘉岭书院、烽火台等古迹。明延安知府顾延寿有诗曰:“嘉岭叠叠椅晴空,景色都归西照中。塔影例分深树绿,花枝低映碧流红。幽僧栖迹烟霞坞,野鸟飞归锦绣从。”塔底层两个拱门门额上还分别刻有“高超碧落”、“俯视红尘”字样。塔旁还有钟一口,明崇预年间铸造,击之声彻全城。

西安经典旅游线路

★★古城名迹之旅——东线一日游(兵马俑、华清池、秦陵地宫)218元/位

★★古城之旅——华山一日游 168元/位

★★古城之旅——西线一日游 238元/位

★★西安旅游——延安、壶口瀑布、黄帝陵圣地二日游 390元/ 位

黄帝陵

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

黄帝还以他惩罚邪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

黄帝陵景区门票:60元,军残、离休、老红军、寿星免费,团体、学生优惠

黄帝陵景区荣誉:国家aaaaa级景点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篇三:延安枣园革命旧址导游词

延安枣园革命旧址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枣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7.5公里处,背山面水,视野开阔,环境优美。枣园因其多枣树而得名,曾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机关的旧址。中共中央书记处在1943年10月由杨家岭迁往枣园,在此领导了全党的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筹备召开了中共七大,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带领中国人民度过了最为艰难的岁月。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枣园革命旧址的门口,眼前所看到的就是中共中央书记处小礼堂了。它于1941年建成,砖木结构,呈凸字形。中共中央书记处迁来后,曾经在这里举行各种会议、舞会、宴会等活动。1943年2月19日正是农历正月的元宵节,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这里为枣园的24位60岁以上的老人集体祝寿,毛主席还亲自为这些老人们敬酒,祝他们延年益寿、老当益壮。老人们感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笑着说:尊老敬贤,应当应当。饭后还送给每位老人一条毛巾和肥皂,并请他们观看了电影《列宁在十月》。

现在我们看到的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粥时、张闻天

首先请大家参观中央书记处小礼堂。书记处小礼堂坐落在绿树环绕之中,这是1941年建成的,砖木石结构,礼堂呈凸字形。当年中央书记处在这里举行过各种会议、舞会、宴会等活动。

这条渠叫幸福渠,是由边区政府建设厅的工程师丁仲文勘测设计、当地群众集资、政府资助,陕甘宁边区政府与中央机关以及中央警备团的指战员共同为群众修建而成的,1940年4月19日正式建成并投人使用。渠全长6公里,是边区第一条长渠,可浇地1400亩。这条渠修成后,靠天吃饭的旱地变成水浇地,庄稼连年丰收,给群众带来了幸福生活,群众亲切地为它取名 “幸福渠”。眼前这座小院是任弼时的旧居。1943年10月,任弼时由杨家岭搬来居住。

一。长征期间,他担任红二方面军政委。1937年3月16日到达延安,抗战爆发后,他担任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随朱德一起奔赴华北抗日前线。1938年3月被派往莫斯科,领导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在苏联,他如实向共产国际报告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和任务》,使共产国际改变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承认了毛泽东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他出色的工作对于反对王明路线,实现全党以毛泽东为首的团结统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任弼时由于长期辛勤工作和两次在敌人监狱中受到残酷折磨,因而身体受到了极大的损伤,患上了多种严重的疾病。鉴于这种情况,医生要求他马上休息。可是任弼时没有过多地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依然坚持工作。有一次,他工作到深夜3点钟,警卫员怕他太累,就和医生一起劝说他休息。他坚持不肯休息,医生当即给他检查,结果收缩压高达 220,脉搏每分钟110次,医生和警卫员要他立刻休息,他却说:没有关系,我们都是共产党员,能坚持100步,就不走99步。他还说,全国胜利就在眼前,我们不仅要夺取全国胜利,还要建立一个新中国。有多少事情急需办啊!你们想想,我能躺得住吗?凭着这种精神,他带病坚持转战陕北,协助毛主席指挥了人民解放战争。1950年10月,也就是新中国刚刚建立一年的时间,任弼时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北京,年仅46岁。

这里摆放的小纺车是任弼时同志在大生产运动中用过的。任弼时工作之余,还积极参加生产劳动。

这幅照片是1937年秋,任弼时与夫人陈宗瑛、女儿任远征和刘英在延安的合影。

拾级而上,我们现在所来到的就是周恩来旧居了。说到周恩来呢,大家一定都是对他很了解很敬佩的。我们眼前所看到的左边的第一孔窑洞便是周总理当年的办公室了。周总理在延安待了十余年时间,大部分时间在国统区,在延安待了有三年多,大部分时间是在这个办公室里度过的。他常常工作到天亮,困了、累了就趴在办公桌上眯一会儿。为了新中国,他常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的工作,日理万机!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得到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爱戴,亲切的称他为人民的好总理。右边这孔窑洞就是周总理他老人家的寝室了,当年他和妻子邓颖超也在此居住过。说到这里呢,我就不得不罗嗦几句了,在很多人看来周总理和他的妻子常常是聚少离多,那他们大关系为什么还是那么的好呢?邓颖超深明大义,周总理和邓颖超他们相互理解、相互体谅感情是非常的好,被很多人成为模范夫妻,相对于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两可谓是相敬如宾和睦极了!1944年10月,周恩来由杨家岭移住到这里,在此期间,他曾多次作为中共代表往返于延安和重庆等地,同国民党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斗争谈判。途中曾多次遇险,但吉人自有天相,每次他都能逢凶化吉,平平安安的。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曾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国是。蒋介石的用心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但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民主,揭露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团结教育广大群众,党中央决定由毛泽东亲自率代表团赴重庆谈判。8月23日下午,就是在这个小礼堂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有50人参加。

否亲赴谈判的问题意见不一,多数同志出于对主席的安全考虑,不主张轻易出去。8月25日夜,政治局在此彻夜讨论,反复权衡利弊,最后作出同意毛主席与周恩来、王若飞一起去重庆谈判的决定。8月27日,美驻华大使赫尔利和张治中飞抵延安。28日晨,毛主席、周恩来、王若飞从这里出发去机场飞往重庆。这幅照片是主席临行前挥帽向送别的群众告别的情景。另一幅照片是 10月11日主席胜利归来在延安机场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的情景。

大家请看这辆房车就是当年周恩来同志在此居住期间曾经用过的。在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期间,他在百忙之中常常抽出宝贵的时间积极的投入到大生产运动中,大家也许不知道吧,周总理不仅善于外交,而且还善于纺织,他纺的线又细又匀,在边区纺线比赛中还荣获第一呢。

周恩来旧居的隔壁就是张闻天的旧居。

张闻天是我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遵义会议后,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由张闻天负总责。长征途中,他积极参加了对张国煮右倾逃跑主义和分裂党、分裂红军的斗争。

篇四:延安黄帝陵导游词

延安黄帝陵导游词

黄帝陵,号称“中华第一陵”。从西安到黄帝陵大约需要4个半小时左右,沿途路过于右任的故乡——三原县、“药王”孙思邈的故乡——铜川市,以及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洛川会议”的召开地——洛川。洛川的苹果也是天下闻名的。

黄帝,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据古籍记载,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封于有熊,号有熊氏。曾居于轩辕之丘,又号轩辕。

在原始社会后期,黄河中游地区生活着两大部族——黄帝部族和炎帝部族。东部生活着东夷太昊部族,南方生活着苗蛮蚩尤部族。为了争夺中原地区,蚩尤率领以九黎部落为核心的苗蛮部族大举进攻炎帝部族,炎帝因战败求助黄帝。黄帝与炎帝联合,与蚩尤在涿鹿(今河北涿州)展开决战,蚩尤战败并被擒杀。接着,黄帝与炎帝两部又为逐鹿中原而兵戎相见,在今河北阪泉境内展开对决。结果以炎帝战败融入黄帝部族而告结束。至此,炎黄两部落融为一体,并成为后来华夏族的主体,因此中华后裔都称自已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传说中,黄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领袖人物,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人们把许多发明创造都归功于黄帝或他的妻子、臣下。

说到黄帝的贡献,就不得不提《黄帝内经》。在5000年前,黄帝就写下了人类第一部中医中药著作——《祝由科》(祝由,古代治病方法之一,以祝祷方法治疗疾病,即祝说病由,不劳针石)。当地群众对它的评价是:“家有祝由科,害病不吃药。”黄帝的这部医学著作是怎样写成的呢?黄帝时期,人们生活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生活资料十分缺乏,经常遭受野兽的伤害和烈火、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因此,因病伤而死的人越来越多。黄帝经常为此事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那时候,没有人懂得用药物治病,更不懂得预防。人一得病,只有听天由命,谁也没有办法。有一次,黄帝带领一支队伍进山狩猎,一只老虎突然向他们猛扑过来,黄帝急忙拉弓向老虎射了一箭。由于没有射中要害,箭头从虎背穿皮而过,受伤的老虎逃走了。几天后,有人发现它在一片树林里专门寻找一种长叶草吃,而且边吃边用舌头舔背上的伤口。虎背上的伤口没有血迹,也没溃烂。黄帝听到这个情况。立刻命人前去察看,并一再叮呼不许杀害老虎。察看人回来也说:“受伤的老虎吃了这种长叶草,伤口不但不流血,而且已慢慢愈合。”黄帝听后,沉思一会儿,便派人把老虎吃的这种长叶草采集回来,专门给部落里受伤流血的人吃。受伤流血的人吃了这种长叶草,果然收到止血止痛的效果。黄帝兴奋地说:“看来,野兽有时比人还聪明。它们受伤后,知道吃草治伤,我们就不知道这个道理。”还有一次,黄帝手下驯养动物能手王亥在训练一只熊时,由于这只熊不听指挥,王亥一怒之下,失手将它的一只后腿打断。这时,有人主张将熊杀掉吃肉;有人却说:“这是一只母熊,留它一条命,也许还能生育小熊呢!”王亥按后一种意见,把这只断腿的母熊放了。这只母熊一蹎一跛地钻进了树林,不料又被几个猎人发现。其中一个猎人正准备用箭射它,忽然看到这只熊的一条后腿吊着,正在树林的草丛里寻什么。猎人便隐藏起来仔细观看,原来这只熊用前掌在草丛里刨一种雪白的草根。每刨出一撮,先放在嘴里嚼一阵,然后吐出来,再用前掌轻轻地敷在被打断的后腿上。猎人感到非常奇怪,便没有惊动这只受伤的母熊,回去后把在树林里看到的情景报告给黄帝。黄帝听后,又派人去树林里察看。谁知,去的人找了三天,也没有发现这只熊的踪影。十几天以后,当有人在另一片树林里发现这只熊时,它的断腿不知什么时候长好了。一见猎人,就飞快地逃得无影无踪了。人们把熊刨过的这种草根从地里挖出来捣烂以后贴在损伤筋骨的人身上,结果都治愈了。黄帝从这两件事上受到很大启发。知道自然界有很多东西都可以用来治疗疾病。于是他命雷公、歧伯二人,经常留意山川草木,虫鸟鱼兽,看它们如何生存。雷公、歧伯按照黄帝的吩咐,对自然界的飞禽走兽,草木花卉等,都详细地加以观察和记录,进行研究和试验,直到最后确认什么东西能治什么病为止,再由黄帝把它正式整理出来。

药著作——《祝由科》就这样产生了。后世人在这部医药著作的基础上去伪存真,不断增补,逐渐形成了后来的《黄帝内经》。

关于黄帝埋在哪里?现在有很多说法。但是,从历史资料的记载以及历代政府的态度上看,大家马上就要看到的黄帝陵就是黄帝百年后唯一的安寝之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明确说“黄帝崩,葬桥山”。而黄帝陵历史上就称为“桥陵”,1944年才改称今名。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黄帝是在黄陵县的桥山骑龙升天的,后人们将黄帝衣冠埋葬在这里,起冢为陵,这就是黄帝陵的由来。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北距西安约180公里。黄陵县原名中部县,1944年经呈请原民国政府批准,更名为黄陵县。1993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把黄陵定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家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轩辕广场。这里是谒陵的起点。轩辕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的,共计5000块,含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眼前的池子叫印池,相传是黄帝洗笔的地方。印池之水来自沮河。在古汉语中,沮通 “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篇五:宝塔山导游词

宝塔山导游词

高耸于我们面前的这座古塔,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公元766-779),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现存宝塔为宋代建筑,塔高44米,塔基周长36.8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顶。宝塔底层辟有南北两个拱门,北门额书“俯视红尘”,南门额书“高超碧落”。北门内有阶梯,可沿梯登临塔顶。

自明代以来,延安宝塔已历经了350多年的风雨侵蚀和战火洗礼,到全国解放时已是弹痕累累,遍体鳞伤。新中国成立后,古塔也获得了新生。省市两级政府曾于1959年和1984年两次拨出专款,对宝塔进行了全面维修。替换了塔体风蚀残砖,填补了弹洞,装设了楼梯,加砌了基座,并在塔尖安装了避雷针。

钟亭里悬挂的这口铁钟,铸造于明崇祯元年,即1628年4月。钟高150公分,直径106公分。钟的上部是佛教常用的莲花纹饰,下部是道教常用的八卦纹饰,是佛道合一的标志。这口钟原置于对面的太和山道观,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保安处把它移至这里,作为报警之用。

清凉山上最高处是太和山道观,山下有陕北四大石窟之一的“万佛寺”。万佛寺的称谓来源于主窟内有10047尊栩栩如生的佛像,是佛道合一的一座名山。但让它更为有名的是,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十三年期间,中央印刷厂、新华广播电台及早期的新华书店等都设在山上,设在石窟内。陈毅曾作诗曰:“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千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距延安城南15公里处,是延安万花山,传说那里是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里。对面是凤凰山,凤凰山下是凤凰山麓革命旧址,是1937年1月13日党中央和毛主席进驻延安的第一个居住地。凤凰山下这道蜿蜒向下的土畔,是用黄土夯筑而成的,是古城墙遗址的一段。

延安有三关。南关党政部门集中,北关革命旧址和文教部门集中,东关商贸工业集中。

宝塔山下的摩崖石刻景观,占地面积2864平方米,高67米,长260米,砂石崖面上布满了历史文人墨客的手迹。

宝塔山半腰是日本工农学校旧址,是八路军总政治部于1940年创办的,学员是被我军俘虏以及向我军投降的日本士兵和下级军官。后来,这些学员大部分成为坚强的反法西斯、反侵略战争的斗士和中日友好的使者。

宝塔周围翠柏环绕、郁郁葱葱。宝塔山大规模的绿化开始于1956年。

宝塔山的最高处,二层楼阁式建筑,是摘星楼,原名望寇台。范仲淹镇守延州时,为了观察敌情,指挥同西夏的战争,修筑此台。

山腰中的建筑群,那里原是嘉岭书院遗址,嘉岭书院,又称范公书院,最初为范仲淹所修。范仲淹(公元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东北边独立的用砖砌成的四棱台是烽火台,烽火台是古代通讯报警的一种设备,如有敌情,夜间点火为号,白天则燃烧柴草生烟,传递消息。

第二篇:延安导游词

延安

延安市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黄河中游。“延安”之名约始于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设立的延安郡,距今已历1393年,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又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延安精神教育的三大教育基地。

延安在历史上一向是陕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几千年历史的演变、经久不衰,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目前共发现各类文物遗址5808处,其中国家级文物4处,省级文物26处,县市级文物183处。最为著名的有黄帝陵、乔山山麓的轩辕庙、子长钟山寺石窟、延安清凉山、延安宝塔山、秦直道等。

延安又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战斗过13年,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全市境内的革命文物达140多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延安市区内的凤凰山旧址、杨家岭旧址、枣园旧址、王家坪旧址、子长县瓦窑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旧址)等国家级保护文物。省级革命文物有:延安市区内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南泥湾旧址,吴旗县、志丹县、子长县、安塞县革命旧址、旧居、刘志丹陵园、谢子长陵园、洛川县冯家村“洛川政治局会议旧

址”等。

延安黄土风情文化艺术底蕴深厚、丰富多彩,已成为旅游的新亮点。主要有民间社火、延安景点图片>>> 灯会、闹秧歌、转九曲、信天游等。规模较大的社团活动有安塞腰鼓、洛川瞥鼓、宜川胸鼓,还有陕北农民画、布堆画、毛绣、刺秀、窑洞窗花、民间剪纸艺术等。集中典型地反映陕北地区民间风情资源的优势的代表有洛川民俗馆、安塞文化艺术馆等。

黄河壶口瀑布距延安市178公里,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该处黄河水面从400余米的宽度突然缩窄为40米,在壶口处骤然下跌30米左右,随后沿一条长达5公里的“十里龙槽”直去。黄河壶口瀑布气势如宏,四季晨昏晴雨变化无穷,瀑布与十里龙槽河心的右岛——孟门山、黄河大桥等景点组成了黄河中游最具特色、最富魅力的黄河系列自然景观。延安自然旅游景点还有万花山、乔山乔北黄龙山林区的自然风光,洛川塬的典型黄土地貌、延河、杏

子河流域的综合治理等。

概况:

区号:0911 邮编:716000 面积:3.7万平方公里

位置: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黄土高原

人口:206万

区划:延安市县共辖1区(宝塔区)12县(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

地理概况:延安位于陕西的北部,地处黄河中游,东临黄河与山西省相邻,西以子午为界与甘肃省接壤,南北分别与我省的渭南、咸阳、铜川、榆林等地市相毗邻。除西部子午岭,东部的黄龙山和中部的崂山为基岩山地丘陵,大部分地域处在黄土高原的腹地,海拔高度在800-1800米。

气候特征:年均气温9.4℃,年均降水量为450-650毫米,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目的地指南 >> 陕西

陕西延安旅游景点介绍? 【日期】:2010-3-4 信息来源:转载 发布:陕西国际旅行社(北大街) 延安市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黄河中游。“延安”之名约始于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设立的延安郡,距今已历1393年,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又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延安精神教育的三大教育基地。

延安在历史上一向是陕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几千年历史的演变、经久不衰,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目前共发现各类文物遗址5808处,其中国家级文物4处,省级文物26处,县市级文物183处。最为著名的有黄帝陵、乔山山麓的轩辕庙、子长钟山寺石窟、延安清凉山、延安宝塔山、秦直道等。

延安又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战斗过13年,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全市境内的革命文物达140多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延安市区内的凤凰山旧址、杨家岭旧址、枣园旧址、王家坪旧址、子长县瓦窑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旧址)等国家级保护文物。省级革命文物有:延安市区内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南泥湾旧址,吴旗县、志丹县、子长县、安塞县革命旧址、旧居、刘志丹陵园、谢子长陵园、洛川县冯家村“洛川政治局会议旧

址”等。

延安黄土风情文化艺术底蕴深厚、丰富多彩,已成为旅游的新亮点。主要有民间社火、灯会、闹秧歌、转九曲、信天游等。规模较大的社团活动有安塞腰鼓、洛川瞥鼓、宜川胸鼓,还有陕北农民画、布堆画、毛绣、刺秀、窑洞窗花、民间剪纸艺术等。集中典型地反映陕北地区民间风情资源的优势的代表有洛川民俗馆、安塞文化艺术馆等。

黄河壶口瀑布距延安市178公里,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该处黄河水面从400余米的宽度突然缩窄为40米,在壶口处骤然下跌30米左右,随后沿一条长达5公里的“十里龙槽”直去。黄河壶口瀑布气势如宏,四季晨昏晴雨变化无穷,瀑布与十里龙槽河心的右岛——孟门山、黄河大桥等景点组成了黄河中游最具特色、最富魅力的黄河系列自然景观。延安自然旅游景点还有万花山、乔山乔北黄龙山林区的自然风光,洛川塬的典型黄土地貌、延河、杏

子河流域的综合治理等。

概况:

区号:0911 邮编:716000 面积:3.7万平方公里

位置: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黄土高原

人口:206万

区划:延安市县共辖1区(宝塔区)12县(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

地理概况:延安位于陕西的北部,地处黄河中游,东临黄河与山西省相邻,西以子午为界与甘肃省接壤,南北分别与我省的渭南、咸阳、铜川、榆林等地市相毗邻。除西部子午岭,东部的黄龙山和中部的崂山为基岩山地丘陵,大部分地域处在黄土高原的腹地,海拔高度在800-1800米。

气候特征:年均气温9.4℃,年均降水量为450-650毫米,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景点介绍:

延安是中华民族的圣地,被誉为“人文初祖”的轩辕黄帝的陵寝地——黄帝陵雄伟、庄严、壶口瀑布是黄河流域的一大奇观,是我国第二大暴布。它位于山西省吉县城西南25公里的黄河壶口处。黄河巨流一路奔腾,在山西和陕西交界处曲折南流,到山西吉县与陕西宜川一带,被两岸苍山挟持,约束在狭窄的石谷中。滔滔黄河,到此由300米宽骤然收束为50余米。这时河水奔腾怒啸,山鸣谷应,形如巨壶沸腾,最后跌落深槽,形成落差达50米的壶

口大瀑布。

壶口瀑布

要说壶口暴布的宽度和高度都不算大,值得人们惊讶的是其流量和相当可观。在冬季枯水期,翻江倒海流量很少时仅150至300立方米,这时河面冰封,细流涓涓,给人以俊美之感;四月初,一旦冰河解冻,秒流量骤增至1000立方米以上,最高时达8000立方米,这时,巨流夹着大量冰块冲击而下,如狮吼虎啸,震天动地;到夏季,翻江倒海流量增至1000至2000立方米之间,这时,由于下游水位下降,落差加大,巨瀑破空而下,激起的水柱像箭一样直射苍穹,刹那间,一支支水柱又化作细小的水珠,遂又形成迷蒙的白雾,偶又显七色彩虹;金秋雨季,千溪万壑之水汇聚,河水流量剧增到3000立方米以上,全部瀑布连成一片,这时洪波怒号,激湍翻腾,声如奔雷,景象极为壮观。

古时这里有“旱地行舟”、“飞鸟难渡关”之说。原来,过去来往的船只,每逢行到壶口,人们都得在岸畔拉纤绕行;至于迎风展翅的飞鸟,因为瀑布呼啸四震,去烟迷漫,惊吓得也不感飘然不过。由此可见瀑布之惊险、磅薄。

在1938年9月,正当抗日战争及其艰苦,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时候,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壶口,他的心骤然被奔泻的瀑布所征服,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就在这里,他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回到延安,冼星海为这首诗谱了曲,杰出的《黄河大合唱》等此诞生了。这首表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的组歌,曾响彻大河上下,它不断地鼓舞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浴血奋斗。肃穆、古朴,已成为国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民族圣地。壶口大瀑布,犹如母亲河怦然跳动的心脏,那咆哮的惊涛声,永往直前,百折不回,体现中华民族生命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博大胸怀。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展示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歌颂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墓,被称为中国第一陵,在黄陵县城北1公里的桥山之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朝圣旅游的胜地。千百年来,每逢清明,来此拜谒祭陵的人络绎不绝。这与中华民族继承了黄帝艰苦创业,坚持正义,酷爱自由,反抗压迫,精诚团结,建设祖国的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黄帝陵地处桥山,沮水环绕,群山环抱,古柏参天,四季青翠,环境幽雅。山下有大路可通山顶直至陵前。祭亭中央的高大石碑上刻有郭沫若题“黄帝陵”3个大字。祭亭后的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陵冢高3.6米,周长48米。陵前数十米处有一高台。相传汉武帝征朔方还,在这里祭黄帝,筑台祈山,故称“汉武仙台”。

黄帝庙呈四方形,庙门朝南,气势雄伟,门额上大书“轩辕庙”三字。庙院内有大殿,门额上悬挂着写有“人文初祖”四字的大匾。大殿中间安放着巨大的黄帝牌位,上书“轩辕黄帝之位”。庙院内的“黄帝手植柏”,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距今四千余年。巨柏高19米,树干下围10米,有谚语称它“七楼八扎半,圪里圪塔不上算”,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另有一株高大柏相传为汉武帝“挂甲柏”,又名“将军柏”。庙内有一碑亭,内有碑石约50通,内容主要是历代帝王的“御制祭文”和历代修葺陵庙的记载。

杨家岭

杨家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北3千米处。中共中央在此继续领导抗日战争、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中国共产常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领导解放战争。这里修建了中央大礼堂、中央办公厅楼及百余孔窑洞、百余间房屋。

1942年5月在这里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1945年4月,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在此讲座并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里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旧居及中央各机关旧址等。1943年10年,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此迁往枣园,中央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等部门仍留驻这里,直到1947年3月撤离延安。

枣园

枣园革命旧址在延安城西北7.5千米处。1940年中央机关在此兴房屋、窑洞。1943年,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等先后迁居枣园,这里成为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毛泽东旧居在枣园东北半山坡,与张闻天、朱德旧居左右为邻,是一排五孔石窑洞。1945年8月,毛泽东由这里赴重庆和国民堂进行和平谈判。枣园还有周恩来旧居、刘少奇旧居、任弼时旧居、彭德怀旧居,书记处小礼堂旧址及社会部、作战研究室和机要室旧址等。中共中央书记处于

1947年3月撤离延安枣园。

宝塔山

宝塔山又名嘉岭山,在延安市东南,延河西岸,山上之塔,巍然直插蓝天,如一忠诚的卫士守卫着延安古城。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

延安古名肤施,是西北的边塞重镇。宋代韩落、范仲淹曾在此镇守。宝塔山为历代守将必去之处.宝塔建于唐代(一说明代),塔高44米,9级,为八角形砖塔。塔内有阶梯,可登塔顶。山上还有范公井、摘星楼、东岳庙、嘉岭书院、烽火台等古迹。明延安知府顾延寿有诗曰:“嘉岭叠叠椅晴空,景色都归西照中。塔影例分深树绿,花枝低映碧流红。幽僧栖迹烟霞坞,野鸟飞归锦绣从。”塔底层两个拱门门额上还分别刻有“高超碧落”、“俯视红尘”字样。塔旁还有钟一口,明崇预年间铸造,击之声彻全城。党中央在延安时,曾以此报时报

警。

宝塔山下还有历代遗留下来的摩岩刻字多处,范仲淹题刻的“嘉岭山”隶书最著名,还有

“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题刻。

巍巍宝塔山,经常出现在诗人、画家的笔下,人们歌颂宝塔,怀念宝塔,实际是在怀念延安岁月,歌颂延安精神,缅怀党中央在延安的革命业迹,成了人们追寻当年,接受革命传

统教育的好课堂。

西安经典旅游线路

★★古城名迹之旅——东线一日游(兵马俑、华清池、秦陵地宫)218元/位

★★古城之旅——华山一日游 168元/位 ★★古城之旅——西线一日游 238元/位 ★★西安旅游——延安、壶口瀑布、黄帝陵圣地二日游 390元/位

黄帝陵

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延安旅游景点介绍景点图片>>>

黄帝还以他惩罚邪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但是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

中华民族祭祀黄帝陵庙的活动,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了。从孔子,孟子的文章中和他们与学生对话语录中,已经得到证实。据《吕氏春秋·安葬篇》、《七国考》、《山海经》这些古史书籍记载:“墓设陵园”在秦代开始形成一种制度。黄帝陵园最早建于秦代。秦统一六国后,又规定天子的坟墓一律称作“陵”,一般庶民坟都称作“墓”。汉代又规定天子陵旁必设„庙‟。刘邦建立大汉后,汉朝初期就在桥山西麓建起“轩辕庙”。唐代宗大历五年至大历七年,对轩辕庙进行了历时二年重修扩建,并栽植柏树一千一百四十株。宋朝开宝二年,因沮河水连年侵蚀,桥山西麓经常发生崖塌水崩,威胁庙院存亡,地方官员上书朝廷,宋太祖赵匡胤降旨,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移桥山东麓黄帝行宫。这就是当今人 们前来拜谒的轩辕庙。在之后的元,明,清各朝以及辛亥革命前后直至当今,都对黄帝陵庙进行过多次修缮和扩建,我们现在看到的黄帝陵庙的规模和范围。已远远超过历代。

黄帝陵景区门票:60元,军残、离休、老红军、寿星免费,团体、学生优惠

黄帝陵景区荣誉:国家AAAAA级景点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帝陵景区导游词:

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玄远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黄帝还以他惩罚邪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了。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但是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

黄帝陵区约4平方公里,山水环抱,林木葱郁。参观者到达桥山山顶,首先看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再后面便是黄帝陵。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此台系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黄陵下的轩辕庙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巨大的柏树。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庙门北有一过厅和一碑亭,碑亭里陈放着47块石碑。最北边坐落着大殿,大殿前还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挂甲柏”。据传,这是汉武帝挂金甲印烙所致。大殿雄伟壮丽,门额上悬挂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间有富丽堂皇的黄帝牌位,其周围殿墙下还有一些陈列品。

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位于宜川县东48公里处,是黄河上唯一的大瀑布。壶口两 岸高山对峙,黄河穿行于秦晋大峡谷之中,当流至壶口时宽约 400多米的河床,突然收缩到四五十米宽,形成特大型马蹄状瀑 布。主瀑布宽40多米,落差近50米。奔腾的黄河经过壶口飞流直下。

延安旅游景点介绍>>>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这句诗中所描绘的就是黄河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而近年来随着亚洲飞人柯受良等人一系列飞黄壮举的成功,壶口瀑布更日渐受到了游人的瞩目。

壶口瀑布在山西和陕西的交界处,距离延安220公里,是黄河中气势最宏大的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壶口两岸高山耸峙,黄河从上游流经这里时,河床由原先的二、三百米宽骤然缩减到几十米左右的宽度,最后再坠入落差50多米的壶口狭谷,形成特大的马蹄状瀑布群。壶口瀑布一年四时景观不尽相同,夏季水量充足;冬季冰雪封冻,但旅游季节还是以夏季为佳.只有站在壶口,面对瀑布,目睹巨良翻滚,耳闻涛声震天,才能真正领略到黄河在奔腾、怒吼和咆哮的浩大气势,在返朴归真之感中产生人与自然的遐想和战胜一切的勇气和力量,增添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当人们称黄河为中华民族“摇篮“的时候,则将壶口瀑布看成“摇篮之魂”看作不屈不挠英勇顽强民族精神的象征。

黄河、黄土高原、秦晋峡谷和壶口瀑布及其周围十里龙槽(奇特的地质景观)、孟门山(黄河河心岛)、圪针滩龙王山(黄河古渡口)、石堡寨(高原村寨风情)等一起,构成大自然的壮观景象,早已为炎黄子孙所瞩目,并在此形成深远而丰富的文化历史沉淀。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后,又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

壶口瀑布景点门票:81 元

壶口瀑布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壶口瀑布旅游观光!

壶口瀑布,号称“黄河奇观”的中国第二大瀑布。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从上游滚滚而来的黄河,看上去并不想承受汹涌之类的赞美,巨大的传送带一般的平缓运行,淹人轰隆隆的壶口处鸣响里,几乎是无声无息,只有在视觉中,水移动得让人眼晕。但水的力量在壶口充分地体现出来,400米宽的河面,突然漏斗一样被束成不足50米的一柱,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径直地砸向30米深的石槽中,真是“天下黄河一壶收”了。

壶口瀑布,位于宜川县城东48公里的大峡谷中,河西属陕西省宜川县壶口乡境,河东与山西省吉县相接。它是黄河上唯一的黄色大瀑布,以壶口瀑布为中心的风景区,集黄河峡谷、黄土高原、古塬村寨为一体,展现了黄河流域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积淀。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1年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2002年,晋升为国家地质公园。

壶口瀑布是一个移动的瀑布。据《尚书·禹贡》记载,约在公元前770年,壶口紧连着孟门,随着岁月的流逝,到813年成节的《元和郡县志》记载:壶口距孟门1000步(合1660米),而现在的壶口却在孟门上游的3000米处,时隔2700多年,石槽向上推移了3000多米壶口在瀑布的冲刷与侵蚀下,每年大约以70厘米的速度向上游移动,壶口瀑布在移动的过程中,就在这砂石河床上冲开了一条深约60米,宽约30~40米的龙槽,所以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 壶口瀑布落差约30米,宽度最大时可达干余米,最大瀑面3万平方米。滚滚洪流,到这里急速收敛,注人深潭,声似雷鸣,数公里外都可以听到;水波急溅,激起百丈水柱,形成腾腾雾气,真有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倒卷半天烟云之势!每当夏秋之季,彩虹贯于晴空,分外秀丽。其声、其势、其景,可以用“壮、秀、奇”来概括,使人不能不为之陶醉。

壶口瀑布的宽度和高度都不算大,值得人们惊讶的是其流量却相当可观。在冬季枯水期,流量最少时仅150~300立方米/秒,这时河面冰封,细流涓涓,给人以俊美之感;4月初,一且冰河解冻,流量骤增至l000立方米/秒以上,最高时达8000立方米/秒,这时,巨流夹着大量冰块冲击而下,如狮吼虎啸,惊天动地;到夏季,流量增至l000~2000立方米/秒之间,这肘,由于下游水位下降,落差加大,巨瀑破空而下,激起的水柱像箭一样直射苍弯,刹那间,一支支水柱又化作细小的水珠,遂又形成迷蒙的白雾,偶又显七色彩虹;金秋雨季,千溪万壑之水汇聚,河水流量剧增到3000立方米/秒以上,全部瀑布连成一片,这时洪波怒号,激流翻腾,声如奔雷,景象极为壮观。

壶口风景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神奇壮丽,变幻多姿,可以概括为“壶口十大景”。

第一景叫天河悬流:黄河水在壶口跌宕而下,落差达40米,形成横崖千尺,悬水奔流,山飞海立,风雨迷离,惊天动地的河瀑奇观。

第二景叫冰瀑银川:冬季,冰封雪冻,瀑布挂满冰凌,银装素裹,别有情趣,春季,黄河解冻,冰凌崩落,冰块小者如牛,大者如屋,声若山崩地裂,异常壮观。

第三景叫黄河惊雷:宜川民谚道:“一里壶口十里雷”,滔天洪水倾注一壶,万钧之力激 起撼天惊雷,数里之外即可听劲隆隆吼声。艺术家们则称之“黄河在怒吼”、“黄河在咆哮”,如果把壶口瀑布喻为黄河的心脏,那么这涛声便是它的心音。

第四景叫彩虹飞渡:每逢日出时分,壶口上空便有彩虹飞架,五彩斑澜,仿佛仙桥。古人诗咏“水底有神掀石浪,岸旁无雨挂长虹”。第五景叫壶底生烟:飞瀑直下,激起团团水雾,如同壶底生出的黄色烟雾。古诗云:“收来一壶水,放出半天云。”

第六景叫十里龙槽:传说大禹治水时,曾有神龙相助,劈出一道石槽,疏导洪水,就形成了今日的“十里龙槽”。由于瀑布水流巨大的冲刷力,在坚固的岩上冲出一道狭长石沟,日久天长竟达5公里。

第七景叫卧镇狂流:从秦晋交界的黄河大桥朝下望,河水冲出的龙槽豁然开阔,水面渐宽处,一块巨礁屹立河心,俯视如门,侧看如舟,仰视如山,其实是黄河中的一个小岛。它雄踞中流,划开河水,那就是传说中“山石为禹所凿”的孟门山。相传大禹治水时,先在这里凿开了第一个阻挡洪水的“龙口”暗洞,就叫它孟门。那孟门巨石之上,至今赫然锈有金明郡守所写的“卧镇狂流”四个一米见方的朱红大字。如到河水下落时,这四个字便能露出水面,供游人观赏。民间传说其为神石,水涨石长,终不能灭,颇具灵性。

第八景叫孟门夜月:传说古代有位州官奉调人京,那时陆路尚不发达,他只好乘船沿黄河而下。船到孟门山下,天已黄昏,就靠岸停泊。晚上,他登上孟门山,观赏这黄河小岛上的夜景,只见明月高悬,映入河中,虚虚实实,分外好看。他在山上踏月观景,情趣盎然,便吟出“山随波影动,月照浪花浮”的诗句。回船人睡后,又梦见了明月入舟。次日早起幕僚为他圆梦,其中有一人说:“孟门乃龙门之上口,梦月入舟为鲤鱼跃龙门之吉兆。”后来,这位州官果然应验升迁。据说,巨石上的四个大字,就是由他亲笔书写,命人刻上去的。因此,民间还把这个孟门山叫做梦梦山。

第九景叫石窝宝镜:在壶口两边石岸上,分布无数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窝。石窝是由河水长期冲击石岸,盘旋琢磨河床凹处而成,所以多呈圆形,由此可见自然的造化之力。民间相传,这些石窝乃当年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马蹄踪,故又称“石臼仙踪”。其实这些石窝水洼并非人工所凿,而是经洪水激流数千年来冲击石块盘旋磨蚀而成,因此,每个坑从坑沿滑到壁都光滑无比,而且每个石窝里都有一个圆形石头。明代有人做诗赞曰:“河底有天涵兔影,山间无物掩蟾光。因其孟门开宝镜,嫣娥向晚理残妆。”

第十景叫旱地行船:是壶口地区独有的航运方式,晋陕峡谷航运不便,到壶口卸下货物,空船上岸,陆上行舟数里,过壶口后,船再人水载货,下行到禹门口连货带船一起卖掉,船工由陆路返回上游。

面对这汹涌奔腾的壶口瀑布和多种奇特幻景,大家一定会对伟大的黄河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赞叹,增添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抗日战争时期,革命诗人光未然,音乐家洗星海,就是在这黄河壮丽情景的激励下,谱写出鼓舞人民斗志的《黄河大合唱》。新中国建立后,不少文艺工作者将它摄人电影、电视镜头,搬上银幕,借以反映中华民族的伟大形象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气候:

四季皆可旅游,每年的7、8、9三个月是旅游的最佳时间。

延安属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秋温凉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在7.7°C~10.6°C之间,年降水490~660毫米,年日照2300~2570小时。

住宿:

延安市的游览景点多在一条线路上,通常只需一天就可以结束参观,如果你还想更多地体会陕北的厚重底蕴,也可以在这里住上一晚。延安虽然是革命圣地,但这里的旅馆设施可不象你想象的那么简陋,市内有不少高档的宾馆,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一些有当地风情特色的旅馆居住,在延安大学里就有这样的窑洞式旅馆可供选择,价格并不贵,一般只需30元就可以住得很舒适。

美食:

延安虽地处陕北,但在餐饮方面和西安并无太大的差异,在这里,街头巷尾叫卖声最响亮的依然是“羊肉泡馍”等西安小吃,延安当地倒是有一些值得一尝的土特产,如个大味甜的延安红枣等。

娱乐:

观光、旅游、摄影。

节庆活动:

西安市节令性活动始于西周,经过历代充实与发展,成为传统体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长盛不衰。项目主要有:每年春节间的“行春”、“打春”、“拜春”的歌舞、棋类和游览活动;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的闹元宵活动,其内容包括耍社火(踩高跷、跑旱船、舞狮、舞龙、扭秧歌等)、耍杂技、观灯和武术表演等;二月初二的曲江拾菜踏青;三月初三的清明节前后打秋千、放风筝及郊游;二月至三月,乡间庙会上杂耍,武术和硬气功表演;五月初五端五节龙舟竞赛;六月至八月各大公园的消夏活动和文艺表演;春节前后的冬季百日跑、元旦越野赛和沿西安城墙进行的国际马拉松比赛;近年开始举办的中国西安古文化艺术节,也推出了许多群众喜爱和积极参与的文化体育活动。

游客在一年中的任何季节来到陕西都会不虚此行,都有机会参加某项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节令性活动。

购物:

延安市著名的土特产有:陕北红枣、小米、洛川苹果、烤烟等。工艺品有:安塞洛川剪纸、棉絮画、砂陶工艺品、陕北针插布贴画以及毛主席纪念章等。

陕北民风淳朴,你可以向当地农民直接购买各种民间手工艺品,尽量避开向你兜售商品的流动小贩。

宝塔山

宝塔山又称“嘉岭山”,位于延安城东南,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在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此外山上还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齐,岸石完整,是难得的石刻艺术。山上现已建成为宝塔山公园,林木葱郁,环境优美。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

延安古名肤施,是西北的边塞重镇。宋代韩落、范仲淹曾在此镇守。宝塔山为历代守将必去之处。宝塔建于唐代(一说明代),塔高44米,9级,为八角形砖塔。塔内有阶梯,可登塔顶。山上还有范公井、摘星楼、东岳庙、嘉岭书院、烽火台等古迹。明延安知府顾延寿有诗曰:“嘉岭叠叠椅晴空,景色都归西照中。塔影例分深树绿,花枝低映碧流红。幽僧栖迹烟霞坞,野鸟飞归锦绣从。”塔底层两个拱门门额上还分别刻有“高超碧落”、“俯视红尘”字样。塔旁还有钟一口,明崇预年间铸造,击之声彻全城。党中央在延安时,曾以此报警。

延安旅游景点介绍>>> 此外山上还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齐,岸石完整,是难得的石刻艺术。山上现已建成为宝塔山公园,林木葱郁,环境优美。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但你若是想拍摄宝塔的全景,还得上清凉山才行。

宝塔山下还有历代遗留下来的摩岩刻字多处,范仲淹题刻的“嘉岭山”隶书最著名,还有“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题刻。

巍巍宝塔山,经常出现在诗人、画家的笔下,人们歌颂宝塔,怀念宝塔,实际是在怀念延安岁月,歌颂延安精神,缅怀党中央在延安的革命业迹,成了人们追寻当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

宝塔山景区门票:旺季每人次41元,淡季每人次31元,登塔另付10元军人、学

生、离退休人员优惠。

宝塔山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延安宝塔山旅游观光!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名为嘉岭山。现在人们又称宝塔山。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宝塔山上视野开阔,林木茂盛,山林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夏季平均气温较内低3~4摄氏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高耸于我们面前的这座古塔,始建于公元766~779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这座古塔在宋代曾经重修,金、明两代又予以修茸。现存塔高44米,塔基周长36.8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宝塔底层壁有南北两个拱门,北门内有阶梯,可缘梯登临塔顶。

明清之际,均称这座塔为 “古塔”。1937年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延安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心和总后方。“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成为无数革命青年和爱国人士向往的地方,这座古塔也焕发了青春,成为圣地的象征,延安的标志,于是便有了“延安宝塔”之称,古老的“嘉岭山”之名也被 “宝塔士山”所代替。1956年8月6日延安宝塔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明以来,宝塔历经350余年的风雨侵蚀和战火洗礼,到全国解放时,已是弹痕累累,遍体鳞伤。新中国成立后,古塔也获得新生。陕西省、延安市人民政府曾于1959年和1984年两次拨出专款,对宝塔进行了全面维修。替换了塔体风蚀残砖,填补了弹洞,装设了楼梯,加砌了基座,并在塔尖安装了避雷针,在塔身檐角上环饰了彩灯。1996年国庆期间,我们拆卸了所有彩灯,在宝塔周围及塔顶层重新安装泛光灯;2001年,延安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宝塔山实施了“点亮”工程,将宝塔和山体按照主题美观的要求安装了各种灯饰,每天晚上开灯2小时,便宝塔山光芒四射。从远处看,金碧辉煌,塔影亭立,景色蔚为壮观。当然,您可以登上这巍巍的宝塔,延安全城将尽收眼底,大可领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滋味。

现在,我们来到了钟亭。在这个钟亭里悬挂的钟是明代的铁制洪钟,为明朝崇侦元年(1628年)铸造。该钟高150厘米,直径160厘米。钟的上部有佛教常用的莲花纹饰,下部有道教常用的八卦纹饰,是佛道合一的标志。这口钟原置于对面的太和山道观,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保安部把它移到这里,作为报警之用。铁钟音质清宏,余声久绕,可传方圆30~50公里。1938年11月日寇飞机轰炸延安时,这口钟发出报警的钟声,日机将延安炸成一片废墟,而它却像一名忠诚的卫士,岿然屹立于宝塔山崖,为保卫延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全国解放后,市委、市政府在恢复文物遗址中,就将这口铁钟悬挂于原址,供游人参观。

大家向东边看!这座建筑物叫做望寇台,当年范仲淹镇守延安时,为了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就在嘉岭山的最高峰修筑此台。此台建于最高峰,到了夜间,星辰逼临,好像伸手可滴,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摘星楼。原楼已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楼是1987年在原址上重建的。摘星楼周围有一古城寨遗址,至今仍有残缺的城垣和地洞,为当年指挥作战的工事与堡垒。沿摘星楼往下,向西延伸的这道土畔,是一段古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直到山下,通过南门与凤凰山的城墙相连。(南门的位置在现在育才小学附近,现在人们仍称“南门坡” 现建材公司、凤凰税务所一带仍存有石砌城墙残垣。)

摘星楼的北面,是一个约400平方米的大平台,这就是东岳庙的遗址。东岳庙始建于宋代,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延安知府王彦奇予以重建。宋、元、明以来,直至民国初年,东岳庙在延安周围很有名气,在佛教界也颇具影响。每年四月二十八日为庙会,据一些健在的老人介绍,20世纪20年代,宝塔山的庙会(东岳庙和鬼王庙)还相当兴盛。由于遭到历次战争的破坏,特别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延安后,东岳庙及宝塔山上的其他建筑物全部被毁。

东北边那个独立的砖砌成的四棱台,是烽火台。烽火台是古代的一种通讯报警设备,如有敌情,夜间点火为号,白天燃烧柴草或狼粪生烟。据说狼粪燃烧时生烟更烈,垂直上升,便于观察,因此有“边关起狼烟之说”。范仲淹镇守延州(今延安)时,曾在那里修有烽火台,是一个黄土夯筑的四棱台。现 在我们所看到的烽火台是1993年6月至9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台高10.9米,台顶面积103.3平方米,台底面积253.8平方米。这座烽火台的位置选择绝妙,虽不在山巅,但视野十分开阔,登临台上,能看到东、西、南三川的尽头。自然,一旦烽火狼烟起,三川军民皆知。

从烽火台往南,那山腰中的建筑群,是新修的茶社。那里原是嘉岭书院遗址。嘉岭书院,又称范公书院,最初为范仲淹所修。范公镇守延州时,一面筑城修寨,加强军事防备,抵御西夏进犯,一方面大兴学风,修建书院,广召三军学子,进行习文研究,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见识的栋梁之才。明弘治年 间在其遗址上重建嘉岭书院,当时修有正堂三间,内塑范公像;五经会讲堂三间,供诸子讲经教学之用;院内还植有松柏桃李树千余株,环境幽静,特别优美,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过很好的作用。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又重建。1979年修建茶社时,在书院遗址出土了《嘉岭书院记》石碑一遍,记载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重建事迹。此碑先立于书院遗址外,碑身已断为两截,文字也有所剥落,但大部分仍清晰可见。

在烽火台下,距烽火台高约100米的延河之畔,有一口通河井。该井是范仲淹驻守延州时,特别为嘉岭山的守军供水而修凿的,后人称为范公井。井口呈椭圆形,井深24米,四周以块石围砌。虽历时近千年,井筒完好,被列为延安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宝塔山又一著名的景观——摩崖石刻。该处占地面积2864平方米,该石刻高6~7米,长260米,上面有历代文人墨客的手迹。其中最著名的是范仲淹手书“嘉岭山”三个隶书大字。“嘉”是美好的意思,“岭”是指山脉。每字高3.68米,宽3.37米。因风雨剥蚀,字迹模糊,明朝初年曾加以深凿,后被涂成红色(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刻字的照片)。其南约50米处,还刻有 “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说的是范公用兵如神,也十分珍贵。还有宋代石刻“高山仰止”、“出将入相”、“先忧后乐”、“重岗叠翠”、“云生幽外”、“嘉岭胜境称第一”、“泰山北斗”、“一韩一范”等刻字。摩崖石刻还包括近代伟人名人手迹百余幅,供游人欣赏品味。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年),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其先世为彬州(今陕西彬县)人,后徙家江南,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1040年,宋王朝任命韩琦、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范仲淹自请到延州,抵延州后,开始对延州地区的城防进行全面的整修和加固,其中就包括对嘉岭山的整修。当时,范仲淹把嘉岭山作为守备延州的重要阵地和指挥中心,因而予以精心修筑。以上介绍的望寇台、烽火台、范公井等就是其遗迹。范仲淹抵达延州后,励精图治,竭力医治战争的创伤,使得延州一线军心、民心大为振奋,实力也得到加强。于是夏人相诫说:“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小可欺也。”

范仲淹在延州戍边只有近一年时间,但其建树颇多,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选贤任能,并在军事、政事繁忙之际,注重教育,兴建书院,实在难能可贵,无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称号。他的《岳阳楼记》至今仍为散文之杰作,特别是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可谓众口皆碑。这句名言,不仅是他文才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他崇高精神的体现。后人曾于延安东关(现电业局地带)建 “韩范二祠”来纪念他和韩琦。

气候:

四季皆可旅游,每年的7、8、9三个月是旅游的最佳时间。

延安属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秋温凉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在7.7°C~10.6°C之间,年降水490~660毫米,年日照2300~2570小时。

住宿:

延安市的游览景点多在一条线路上,通常只需一天就可以结束参观,如果你还想更多地体会陕北的厚重底蕴,也可以在这里住上一晚。延安虽然是革命圣地,但这里的旅馆设施可不象你想象的那么简陋,市内有不少高档的宾馆,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一些有当地风情特色的旅馆居住,在延安大学里就有这样的窑洞式旅馆可供选择,价格并不贵,一般只需30元就可以住得很舒适。

美食:

延安虽地处陕北,但在餐饮方面和西安并无太大的差异,在这里,街头巷尾叫卖声最响亮的依然是“羊肉泡馍”等西安小吃,延安当地倒是有一些值得一尝的土特产,如个大味甜的延安红枣等。

娱乐:

观光、旅游、摄影。节庆活动:

西安市节令性活动始于西周,经过历代充实与发展,成为传统体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长盛不衰。项目主要有:每年春节间的“行春”、“打春”、“拜春”的歌舞、棋类和游览活动;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的闹元宵活动,其内容包括耍社火(踩高跷、跑旱船、舞狮、舞龙、扭秧歌等)、耍杂技、观灯和武术表演等;二月初二的曲江拾菜踏青;三月初三的清明节前后打秋千、放风筝及郊游;二月至三月,乡间庙会上杂耍,武术和硬气功表演;五月初五端五节龙舟竞赛;六月至八月各大公园的消夏活动和文艺表演;春节前后的冬季百日跑、元旦越野赛和沿西安城墙进行的国际马拉松比赛;近年开始举办的中国西安古文化艺术节,也推出了许多群众喜爱和积极参与的文化体育活动。

游客在一年中的任何季节来到陕西都会不虚此行,都有机会参加某项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节令性活动。

购物:

延安市著名的土特产有:陕北红枣、小米、洛川苹果、烤烟等。工艺品有:安塞洛川剪纸、棉絮画、砂陶工艺品、陕北针插布贴画以及毛主席纪念章等。

陕北民风淳朴,你可以向当地农民直接购买各种民间手工艺品,尽量避开向你兜售商品的流动小贩。

南泥湾

南泥湾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南40公里处。南泥湾是延安的南大门,大生产运动中,八路军359旅在这里屯垦,是自力更生的一面旗帜。1943年秋,毛泽东视察了南泥湾。现在这里开放参观的有毛泽东视察时的旧居,九龙泉、桃宝峪、还有大生产运动陈列馆。

景点类型:革命旧址

景点位置:位于延安南40公里处。

景点门票:10 元

延安纪念馆

延安革命纪念馆,在延安市西北王家坪革命旧址西边,面向西南。该馆创办于1950年,是一座陈列展出革命文物,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陕西地区革命斗争历史的纪念馆。

纪念馆原址在凤凰山麓,1973年重建新馆。新馆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使用面积4500平方米,其中陈列馆由6个面积相等的展厅组成,展厅内部高大宽敞,采 光性能良好。整个纪念馆外观朴素大方,结构紧凑,高大宏伟,具有传统的民族风格。

延安革命纪念馆展出的大量珍贵革命文物、文献和照片,按历史顺序列了11个单元,主要介绍1937年10月至1948年3月将近12年间,党中央在擅甘宁地区领导中国人民英勇斗

争的光辉历史。

景点类型:革命旧址

景点位置:位于延安市西北王家坪革命旧址西边

延安旅游景点介绍

景点门票:11

交通:延安市内有专线车。

轩辕庙

参谒黄帝陵,一般先从谒览轩辕庙开始。轩辕庙建在桥山东南山麓,又叫黄帝庙。这座祭扫黄帝的古老庙宇相传初建于汉代,原先在桥山西麓,宋代移到今址。经1992年扩建的轩辕庙建筑以汉代风格为基调,形式结构多取法于汉画象石为依据再经创造,多为石造建筑或仿石建筑,着意突出石材本色,令人深感古朴、庄严、雄厚、凝重。沮河以南的庙区人口筑有秦汉风格的厥楼牌坊,跨过横越沉河的轩辕堤进入庙前广场,山门高大的轩辕庙内三进院落构成传统的南北纵深布局,进深340米。

第一进院落· 在原先庙址上拓展形成的第一进院落完好保存着16株古柏及历代庙堂碑刻,因此又称古柏碑刻院,院内有黄帝手植柏、挂甲柏与碑廊。

黄帝手植柏进人庙门,左侧的巨柏便是黄帝手植柏。古柏苍翠健旺,树干略向南倾,树高19.3米,胸径11米。当地谚语称;“七搂八柞半,疙里疙瘩不上算”,意思是七个人手拉手楼不住,还剩八柞半。这棵树龄近5000年的古柏传说是黄帝亲手栽植的。在植物学分类上,它叫侧柏,别名扁柏、扁松、肩桧、黄柏、香柏,英文名称Oriental Arbor Vitae,是我国特有柏树品种,自古以来多栽于庭园、寺庙和陵墓。1982年,英国林学专家罗皮尔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个国家后来到我国,惊叹它是“世界柏树之父”。

挂甲柏 过殿旁那株高大的古柏人称挂甲柏。古柏斑痕累累,纵横成行,树干上遍布洞孔,仿佛甲钉状,每年清明节前后,树干中的汁液从洞孔溢出,凝结成球状,就像镶满珍珠宝石般晶莹闪烁,清明节后又恢复原状。传说这是汉武帝北征朔方归还,拜祭黄帝时在这株树上挂过战袍所致。据植物学家解释,这是柏树中的稀有种类。

碑廊 第一进院西侧的碑廊内存有40余通历代古碑,它们记录着历代帝王致祭黄帝的御制祝文,此外,还有北宋仁宗给黄帝陵下达种植柏树的圣旨,元朝泰定皇帝颁发保护黄帝陵庙的法令,明朝嘉靖皇帝下令免除黄帝陵庙赋税的谕旨和清朝康熙皇帝亲笔用满文写的祭文。最令人感兴趣的是一块1米见方青石板上刻的黄帝足迹。据说遗留的黄帝足迹共有三处,另两处在山东和河南。

第二进院落· 第二进院是前、后两院间的过渡带,两侧建有侧门。过殿里有孙中山先生的祭词和毛泽东、蒋介石祭黄帝陵所题墨迹石碑。

第三进院落·1992年新建的祭祀院由院门、广场、大殿、钟鼓楼组成,祭祀广场可容纳5000人。汉代风格的大殿按 “明堂”形制四面无壁,后檐屏风墙饰满浮雕,前有黄帝塑像,朦胧 神秘的光影渲染出一派庄严神圣气氛。

景点类型:古寺庙

景点位置:位于陕北黄陵县城北3公里的桥山上。

景点门票:16 元

交通:

乘北线一日游专车(火车站乘车),或者搭乘西安至黄陵班车或西安至延安班车黄帝陵下,自驾车沿西铜一级公路行程196公里直达黄帝陵。

枣园

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处的枣园村。这里原是陕北军伐的一个庄园,党中央到延安后中央社会部住在园内,遂改名为“枣园”,园内有几排窑洞和一些果树,房屋不多。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这里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刘少奇、张闻天、彭德怀等领导人先后在这里居住过。当年中共中央经常在这里举行各种会议、宴会、舞会、接待等活动。大生产运动期间,曾在这里举行过闻名全国的纺线比赛,每逢春节,毛泽东也在这里请群众吃饭。枣园内林木花草繁茂,清新,幽雅,各个建筑物半隐半现地点缀

其间,景色十分迷人。

延安旅游景点介绍

旅游联系方式

第三篇:延安宝塔山导游词

延安宝塔山导游词

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宝塔山!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叫×××。

好了!我们现在就来到了宝塔山。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名为嘉岭山。现在人们又称宝塔山。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宝塔山上视野开阔,林木茂盛,山林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夏季平均气温较市内低3—4℃,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高耸于我们面前的这座古塔,始建于公元766年—779年,距今已1200多年了。这座古塔在宋代曾经重修,金、明两代又予以修葺。现存塔高44米,塔基周长36.8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宝塔底层壁有南北两个拱门,北门额书“俯视红尘”,南门额书“高超碧落”。二至八层每层有一至两个拱形窗,第九层则四面开窗。北门内有阶梯,可缘梯登临塔顶。

明清之际,均称这座塔为“古塔”。1937年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延安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心和总后方。“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成为无数革命青年和爱国人士向往的地方,这座古塔也焕发了青春,成为圣地的象征,延安的标志,于是便有了“延安宝塔”之称,古老的“嘉岭山”之名也被“宝塔山”所代替。1956年8月6日延安宝塔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明以来,宝塔历经350余年的风雨侵蚀和战火洗礼,到全国解放时,已是弹痕累累,遍体鳞伤。新中国成立后,古塔也获得新生。省、市人民政府曾于1959年和1984年两次拨出专款,对宝塔进行了全面维修。替换了塔体风蚀残砖,填补了弹洞,装设了楼梯,加砌了基座,并在塔尖安装了避雷针,在塔身檐角上环饰了彩灯。1996年国庆期间,我们拆卸了所有彩灯,在宝塔周围及塔顶层重新安装泛光灯;2001年,延安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宝塔山实施了“点亮”工程,将宝塔和山体按照主题美观的要求安装了各种灯饰,每天晚上开灯2小时,使宝塔山光芒四射。从远处看,金碧辉煌,塔影婷立,景色蔚为壮观。当然,您可以登上这巍巍的宝塔,延安全城将尽收眼底,大可领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滋味。

现在,我们来到了钟亭。在这个钟亭里悬挂的钟是明代的铁制洪钟,为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4月铸造。该钟高150公分,直径160公分。钟的上部有佛教常用的莲花纹饰,下部有道教常用的八卦纹饰,是佛道合一 的标志。这口钟原置于对面的太和山道观,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保安部把它移到这里,做为报警之用。铁钟音质清宏,余声久绕,可传方圆30——50公里。1938年11月日寇飞机轰炸延安时,这口钟发出报警的钟声,日机将延安炸成一片废墟,而它却象一位忠诚的卫士,岿然屹立于宝塔山崖,为保卫延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全国解放后,市委、市政府在恢复文物遗址中,就将这口铁钟悬挂于原址,供游人参观。

大家向东边看!这座建筑物叫做望寇台,当年范仲淹镇守延安时,为了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就在嘉岭山的最高峰修筑此台。此台建于最高峰,到了夜间,星辰逼临,好象伸手可摘,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摘星楼。原楼已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楼是1987年在原址上重建的。摘星楼周围有一古城寨遗址,至今仍有残缺的城垣和地洞,为当年指挥作战的工事与堡垒。

沿摘星楼往下,向西延伸的这道土畔,是一段古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直到山下,通过南门与凤凰山的城墙相连。(南门的位置在现在育才小学附近,现在人们仍称“南门坡”。现建材公司、凤凰税务所一带仍存有石砌城墙残垣。)

摘星楼的北面,是一个约400平方米的大平台,这就是东岳庙的遗址。东岳庙始建于宋代,1506年,延安知府王彦奇予以重建。宋明以来,直至民国初年,东岳庙在延安周围很有名气,在佛教界也颇具影响。每年四月二十八为庙会,据一些健在的老人介绍,本世纪20年代,宝塔山的庙会(东岳庙和鬼王庙)还相当兴盛。由于遭到历次战争的破坏,特别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延安后,东岳庙及宝塔山上的其它建筑物全部被毁。

东北边那个独立的砖砌成的四棱台,是烽火台。烽火台是古代的一种通讯报警设备,如有敌情,夜间点火为号,白天燃烧柴草或狼粪生烟。据说狼粪燃烧时生烟更烈,垂直上升,便于观察,因此有“边关起狼烟之说。”范仲淹镇守延州时,曾在那里修有烽火台,是一个黄土夯筑的四棱台。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烽火台是1993年6月至9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台高10.9米,台顶面积103.3平方米,台底面积253.8平方米。这座烽火台的位置选择绝妙,虽不在山巅,但视野十分为开阔,登临台上,能看到东、西、南三川的尽头。自然,一旦烽火狼烟起,三川军民皆知。

从烽火台往南,那山腰中的建筑群,是新修的茶社。那里原是嘉岭书院遗址。嘉岭书院,又称范公书院,最初为范仲淹所修。范公镇守延安时,一面筑城修寨,加强军事防备,抵御西夏进犯,一方面大兴学风,修建书院,广召三军学子,进行习文研究,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见识的栋梁之才。明弘治年间在其遗址上重建嘉岭书院,当时修有正堂三间,内塑范公像;五经会讲堂三间,供诸子讲经教学之用;院内还植有松柏桃李树千余株,环境幽静,特别优美,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过很好的作用。清乾隆十六年又重建。1979年修建茶社时,在书院遗址出土了《嘉岭书院记》石碑一通,记载清乾隆十六年重建事迹。此碑先立于书院遗址外,碑身已断为两截,文字也有所剥落,但大部分仍清晰可见。

在烽火台下,距烽火台高约100米的延河之畔,有一 口通河井。该井是范仲淹驻守延安时,特别为嘉岭山的守军供水而修凿的,后人称为范公井。井口呈椭圆形,井深24米,四周以块石围砌。虽历时近千年,井筒完好,被列为延安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宝塔山又一著名的景观——摩崖石刻。该处占地面积2864平方米,该石刻高6—7米,长260米,上面有历代文人墨客的手迹。其中最著名的是范仲淹手书“嘉岭山”三个隶书大字。“嘉”是美好的意思,“岭”是指山脉。每字高3.68米,宽3.37米。因风雨剥蚀,字迹模糊,明朝初年曾加以深凿,后被涂成红色。(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刻字的照片)。其南约50米处,还刻有“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说得是范公用兵如神,也十分珍贵。还有宋代石刻“高山仰止”、“出将入相”、“先优后乐”、“重岗叠翠”、“云生幽外”、“嘉岭胜境称第一”、“泰山北斗”、“一韩一范”等刻字。摩崖石刻还包括近代伟人名人手迹百余幅,供游人欣赏品味。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范仲淹。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苏州吴县人,其先世为彬州(今陕西彬县)人,后徒家江南,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1040年5月,宋王朝任命韩琦、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6月,范仲淹自请到延州,7月范低延州。他来后,开始对延安地区的城防进行全面的整修和加固,其中就包括对嘉岭山的整修。当时,范仲淹把嘉岭山做为守备延安的重要阵地和指挥中心,因而予以精心修筑。以上介绍的望寇台、烽火台、范公井等就是其遗迹。范仲淹抵达延州后,励精图治,竭力医治战争的创伤,使得延州一线军心、民心大为振奋,实力也得到加强。于是夏人相戒说:“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小可欺也。”史书也称:“(韩)琦与范仲淹在兵间久,名重一时,人心归之,宋延倚以为重,故天下称为‘韩范’。”范仲淹出镇延州,政绩蜚然,踌躇满志,登临极目,塞上秋色,尽收眼底,触景生情,慨然填词数阙,开头皆以“塞下秋月”起句,现存一首。我们刻录于碑石,立于钟亭旁。这首《渔家傲》词曰;“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在延安戌边只有近一年时间,但其建树颇多,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选贤任能,并在军事、政事繁忙之际,注重教育,兴建书院,实在难能可贵,无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称号。他的《岳阳楼记》至今仍为散文之杰作,特别是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可谓众口皆碑。这句名言,不仅是他文才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他高尚胸襟的崇高精神的体现。后人曾于延安东关(现电业局地带)建“韩范二公祠”来纪念他和韩琦。

凤凰山麓革命旧址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叫×××。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参观毛主席在延安的第一个居住的地方—凤凰山。

凤凰山位于延安城中心,是延安“四大名山”(清凉山、宝塔山、万花山 凤凰山)之一,因“叶生吹箫引凤”的传说而得名,古往今来堪称延安一大名胜之地。

凤凰山最高处海拔1132米,为延安城四周群山之冠,也是延安城的主要依托,所以历代城防工事都修筑在山的东坡上,为守城屯兵扎寨之地。山上古遗址有镇西楼、凤凰阁、文昌阁、六郎寨、狄青寨及传说为北宋年间杨六郎(延昭)调兵遣将而挖筑的转兵洞。

沿山势而筑的古城墙据考证始建于公元前215年,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是延安城防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目前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城池。据载,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以北方的匈奴为威胁秦王朝安全的主要敌方,故命大将蒙恬亲率大军30万北征匈奴。蒙恬为了伐师进退畅通,采取了两条重要的军事策略,即进攻线上稳打稳扎,防守线上步步为营,以守制攻。延州当属其列,被命大兴土木在凤凰山筑城为池,随着边陲战火的久久不息,历代皆有重修,尤其大唐名将尉迟恭镇守延安期间,亲自督修扩城。其后,北宋名将韩琦、范仲淹、庞籍、杨家将、沈括等驻守时都不惜人力加固完善,使该城池形成气势恢宏的规模,连带周围军事咽喉要地共五座遥相呼应的城池,被历代誉为“五花莲城”。唐代诗圣杜甫为避安史之乱,途经延州时,挥毫写下《塞芦子》名句:“宝塔钟声三川闻,肤施(今延安)鸡鸣五城应”。凤凰山这看似简朴的古城墙,却浓缩了千年历史风云,凝聚了广大边陲军民将士的血汗,使她成为一座无言的历史丰碑,一个内涵沉重的历史景观。

1937年1月13日,毛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进驻延安城后,第一个住地便是凤凰山。因此,凤凰山之名更加驰名中外。古今美丽而神秘的传说,愈发给这座饱经历史沧桑的古老城池增添了无限光辉,历代名人纷纷登山揽胜,俯瞰延安的壮丽景色。当年,就连日理万机的毛主席也忙中抽闲借登山赏景之际为徐特立祝贺六十大寿,这种尊师重教的举动,当时在陕甘宁边区引起很大震动,并被人们传为佳话。

近年来,随着延安城市建设的发展,凤凰山已由过去的延安城西北屏障而变为现今延安城内的山城公园。80年代中期,建立了延安国家森林公园,凤凰山被纳入其中,如今凤凰山上石径幽邃,浓荫送爽,登亭临风,心旷神怡,已成了延安人和来延游客登高望远、休闲娱乐之地,是延安城内新的观光游览区。

朋友们,凤凰山到了。请大家随我下车,进去参观。

这间石窑是毛主席在凤凰山居住时的第一院窑洞,它原先的主人叫李建堂。毛主席在这里会见了第一个进入延安采访的《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与之通宵长谈。范长江后来将采访所得整理为《陕北之行》发表。1937年3月1日,毛主席在这里会见了第一位外国记者——史沫特莱女士。

1937年6月下旬,毛主席移居200米远的吴家窑院,即现在开放的毛主席旧居。请大家随我进入该院。

吴家窑院系前后两院,后院有三孔石窑,一门两窗,中间一孔是会客室,左右有过洞同另外两孔窑洞相连。左边的一孔为毛主席寝室、右边的一孔为办公室和书房。里面陈设有木质办公桌椅、柜子、两只小铁皮文件箱、木澡盆等。西室壁上悬挂毛主席写作《论持久战》时的照片;东窑壁上悬挂毛主席指夹香烟读报的照片;中窑西壁上悬挂毛主席与印度援华医疗队交谈的照片;东壁悬挂毛主席与白求恩亲切交谈的油画;正中悬挂毛主席与贺子珍的合影照片。1937年10月,贺子珍离开延安赴西安,后去苏联看病。次年11月,毛泽东与军委办公室秘书江青结合。窑前橱窗陈列着毛主席与周恩来的合影照片。

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是前院。前院是炊事员和工作人员的住房,院内竖立三个橱窗,分别陈列着毛主席和江西宁都起义部分同志、毛主席和井冈山部分同志、毛主席和参加秋收起义部分同志的合影照片。前者毛主席题字:“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后者毛主席题字:“1927年秋收暴动成立工农红军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至今尚存之人约数十人,此为一部分。1937年5月于延安城。”参加合影的有:毛主席、罗荣桓、贺子珍等。1937年10月,毛主席在此接见了英国记者贝特兰。贝特兰在日记中写道:“我遇到的人当中,没有谁能像他那样使我如此强烈的感受到智慧的能量„„”1938年3月,毛主席又会见了加拿大共产党员、名医白求恩大夫。白求恩在日记中写道:“我现在明白为什么毛泽东同志那样感动每一个和他见面的人。这是一个巨人!他是我们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毛主席在此居住期间,写下了《实践论》、《矛盾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反对自由主义》、《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守处布告》、《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战争与战略问题》等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的就有16篇。

毛主席旧居南面是红军之父朱德元帅的旧居,院内有面向东南的三孔石窑,为一门两窗,正中窑额刻有“泰伯贻谋”四字,系原窑主吴氏长子之居。东边一孔是办公室,里面靠窗有一个土炕,上面放有木桌凳,壁上悬挂着朱德穿着红军服的照片;中间是会客室,墙上悬挂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林伯渠在凤凰山合影的照片;西边一孔是朱德的卧室,也是周恩来回延安时的住所。1937年1月,朱德在此会见了史沫特莱女士。史沫特莱记录了大量同朱德谈话的内容,后来将这些材料写成《伟大的道路—朱德将军的生平和时代》一书。参加国共合作谈判的周恩来经常往返于西安和延安之间。1937年4月,在甘泉湫沿山峡口遭土匪袭击,周恩来幸免于难。朱德送给他的一条军用毛毯被土匪乱刀砍破。9月,朱德赴山西前线,周恩来又把这条经邓颖超缝补好了的毛毯回送给朱德。一条毛毯几经磨难,互相赠送却凝结着战友间的深厚情谊。

毛主席旧居与朱德旧居之间有一个小四合院。院内有3孔坐西面东的石窑和14间瓦房,这是红军总参谋部旧址。总参谋长刘伯承和肖劲光、藤代远、彭得怀曾先后在此居住。院内有一座坐北朝南,宽敞、气派的大瓦房,系作战研究室。总参谋部旧址门外,有一株高大葱郁的槐树。当时,骑马的红军干部来此,常把马栓在树上。树皮被马啃掉一片。朱德见状,用毛笔在被啃处书写了“禁止系马”4字。从此,再无人在树上栓马,树越长越茂盛。朱总司令爱护一草一木的崇高品德也在延安人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共中央在这里居住期间,正是土地革命向抗日战争的战略转变时期,并度过了抗日战争的第一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中共中央正确地把握历史机遇,审时度势,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为迎接中国革命新的历史时期,从政治上、组织上作了充分准备,胜利实现了战略转变。

1937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对张国焘另立中央,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系统的批评和总结,史称“延安会议”,会议作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保证了党和红军的团结和统一。1937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代表会议,毛泽东作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和《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讲话,刘少奇作了《关于白区的党和群众工作》的报告,为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冯家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洛川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斗争方向,为抗日战争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基础。会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军委书记为毛泽东,副书记为朱德、周恩来。193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凤凰山麓召开会议,会议决定中央书记处不设总书记,由书记处实行集体领导,中央书记处成员有张闻天、毛泽东、王明、陈云、康生。1938年9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桥儿沟召开。毛泽东作了《论新阶级》的政治报告,会议批准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政治局路线,基本上克服了王明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统一了全党的步调,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迅速发展。中国共产党更加成熟。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在这里发布红军改编的命令,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改称第十八路集团军),下辖三个师,朱德任总指挥。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首府设在延安。

在这期间,1937年10月,边区高等法院审理了“黄克功案件“。抗大第三期第六队队长黄克功是一名久经沙场,为革命出生入死的共产党员,因与陕北公学学员刘茜恋爱遭到拒绝,竟枪杀刘茜,被边区高等法院判处死刑。黄克功致书毛泽东:“法庭须姑念我十年艰苦奋斗,一贯忠于党的路线,怒我犯罪一时,留我一条生命。”毛主席即召集中央政治局和军委会议,审查同意对黄克功处以极刑,毛主席致信审判长雷经天:“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和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这位本可以成为将军的青年后被葬于清凉山,成为延安时期因刑事问题而被执行死刑的高级干部中的第一人。此案也成为边区政府严肃执法的一个范例。

1938年11月20日,日本侵略军飞机首次轰炸延安,旧城毁坏严重。中共中央、毛主席等领导人遂连夜迁往城北杨家岭。

凤凰山麓旧址,不仅是一处革命纪念地,其保存完好的建筑设施,还充分体现了陕北民居的特征,特别是其窑院结合的四合院建筑布局,为典型的富庶人家住宅形式,窑为主室,瓦房为厢房,窑前有高台石阶,青砖门廊,门前有照壁,院内有石碾、石磨,门窗镂花,无不具有鲜明的陕北风情。

朋友们,凤凰山的参观到此就结束了。有机会的话,常来看看!

杨家岭旧址导游词

杨家岭,位于延安城西北五华里处,从外表上看,和普通的农家小院并无区别,但这里却曾经是当年党中央的中枢所在。当年,毛泽东主席坐镇杨家岭,为中国革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时至今天,当我们驻立在黄土窑洞前,仍然能从那些粗糙的门窗、简陋的桌椅中感受到平凡中蕴藏的伟大,感受到革命先驱“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从容。悠悠岁月,能涤荡尽“千古风流人物”,但却不能消减至今还萦绕在宝塔山、延河水的革命先驱的丰功伟业。

1938年11月20日,日本飞机轰炸延安城,中共中央陆续由凤凰山麓迁驻这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先后在这里居住。在中央机关居住之前,这里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村口有明代吏部尚书杨兆的陵墓和祠堂,因而得名杨家陵,党中央居住这里后改名为杨家岭。

党中央在这里居住期间,继续指导敌后抗日战争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解放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领导全党开展了伟大的整风运动;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和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

当年设在这里的机构有:中央书记处、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农村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职工运动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财经委员会等。现在对外开放的有:中央大礼堂、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以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同志的旧居,还有毛泽东和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的地方。1947年,胡宗南侵占延安时,大部分建筑被破坏,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全国解放后按原样修复的。

一进杨家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座苍松环绕,翠柏映衬之下的中央大礼堂。它始建于1942年,是由延安自然科学院的杨作材同志设计,中央机关的同志们自己动手修建而成的,礼堂可容纳千余人左右。礼堂看上去建筑风格新颖独特,古朴典雅,庄严肃穆。建筑的独特体现在中西巧妙地结合。内部采用了传统的陕北窑洞式的石拱结构,外部则采用了西方的一些建筑风格。仔细观察,礼堂没有木粱木柱,用四个大石拱做主梁,避免了阻挡视线的两排木柱子。这也是当时唯一没有木梁木柱的大型礼堂。

现在礼堂内部是按照“七大”会场的原样陈列的。主席台正中央悬挂着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和6面党旗,两侧挂着马、恩、列、思的画像,主席台前的几张桌子和椅子,是中央书记处五位书记的座位,主席台上方的横幅标语是“七大”的政治口号—“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主席台对面的标语是“同心同德”,它的意思是号召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一心一意、团结一致为实现党的任务而斗争。两侧的标语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我们再来看两边墙上的“V”字形木座和24面党旗,英文字母“v”是“victory”(胜利)一词的缩写,把它与24面党旗结合起来看,意思是表明我们党从1921年到1945年所走过的24年是胜利的24年。大厅内摆放了当年代表们坐过的200多张木质靠背长椅和“七大”投票箱,所有这些陈设,都为我们展示了“七大”的盛况,让我们再次倾听历史的回声„„。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这里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有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着全国121万党员。4月23日下午5时,七大开幕式在这里隆重举行。开幕式由大会秘书长任弼时主持,毛泽东致《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开幕词。朱德、刘少奇、周恩来、林伯渠等也相继发表了演说。彭真向大会作了《关于代表资格的审查报告》。开幕式在庄严的国际歌声中结束。

1945 年4月24日,毛泽东代表中央向大会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25日,朱德作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随后大会进行了讨论和发言,先后在会上发言的有26位同志。5月有14 日、15日两天,刘少奇向大会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新党章确立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大会最后一项议程是选出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的中央委员会。“七大”使我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央大礼堂除了召开“七大”负有盛名外,当年中央机关的同志以及延安的一些文艺团体经常在这里举行文艺晚会和演出活动,歌剧《白毛女》的首场演出就是在这里进行的。除此之外,当年在这里还举行过一些大型活动,比如1943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在这里招待了出席陕甘宁边区劳模大会的全体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

1944年11月,毛泽东在这里接见了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的全体干部,他号召大家要学会两种本领,一种是松树的本领,一种是柳树的本领。他说,松树冬夏长青,不怕刮风下雨,严寒之中也能巍然屹立,松树有原则性;柳树插到哪里都能活,一到春天,枝长叶茂,随风飘扬,十分可爱,柳树有灵活性。共产党员应该有松树的原则性和柳树的灵活性,二者缺一不可。

1946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在这里为德高望重的朱德总司令举行了60 寿辰的祝寿活动。延安各界人士纷纷前来祝寿。中共中央,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等致了贺词,朱总司令在答谢词中这样说:“中国人一般活到60岁就算够本了,以后我就是赚下的了。我相信可以亲眼看到中国革命的成功。”中国历史的进程确实被这位伟人所言中,仅过了三年多的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就诞生在东方的大地上。

从中央大礼党出来,通过一个小石拱桥,我们便来到了中央办公厅的院子。中央办公厅楼是由中央机关和附近的军民自己动手、就地取材于1941年修建而成的,形似飞机,两侧如机翼,二、三层通往后山的天桥,很象机舱,因此人们称它“飞机楼”。建楼时要从对面山上采石,每天早晨要放炮,我们知道主席习惯工作到深夜,早晨睡觉。这样就影响了毛主席的休息,最后决定毛主席搬到枣园去住。

办公厅的西厅是中央机关的餐厅,有时作会议室用,窗户看起来很小,而且没有向外开的门,这都是为了保密。第二层是办公室,任弼时、李富春、杨尚昆、王首道等同志都在这里办公。第三层楼是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的会议室。中央政治局经常在这里召开重要会议,制定和通过了许多重要决议。著名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是在这里讨论通过的。

1942年5 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文艺工作者90多人。座谈会共开了三次。第一次是5月2日下午,会议由中宣部部长凯丰主持。这次会议上毛泽东作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引言部分。第二次会议是5月8日,毛泽东、朱德等到会听取了大家的汇报。边区民众剧团的负责人柯仲平在讲到他们团到农村演出深受人民群众欢迎时说,我们每次演出结束时群众都送来许多鸡蛋慰劳我们,我们一边吃,一边走,到了新的演出地点,鸡蛋皮就撒了一路。如果有人要问我们到什么地方去了,那不用问,顺着蛋皮找就找着了。毛主席听到这里爽朗的笑了,他说:“你们吃了群众慰劳的鸡蛋就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噢,要为群众演出更多更好的节目,不然的话,下次群众就再也不会给你们鸡蛋吃了。”第三次会议是5月23日下午举行的。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作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结论部分,深刻地阐明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和文艺工作同工农兵相结合的根本道路。

文艺工作者通过整风学习,批叛了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倾向,纷纷深入实际锻炼改造,创作出了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如歌剧《白毛女》、秧歌剧《兄妹开荒》、新编历史剧《逼上梁山》、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等等。墙上的这幅照片就是当时鲁艺在街头演出《兄妹开荒》时的剧照,这场演出观众竟达两万多人。可见人们对它的喜爱程度。这是平剧《逼上梁山》的剧照。毛主席看了之后称它是“旧剧革命划时期的开端”。这三幅照片反映了新秧歌运动的广泛开展。

唱遍全国的《东方红》就是文艺座谈会后,农民歌手李有源根据陕北民歌——《白马调》改编的,表达了陕北农民对共产党和人民领袖的无限热爱之情。

这个仅有三孔土窑、两间平房的小院是周恩来同志1944年7月至1944年11月住过很短时间的家。革命者没有固定的住所,他们的家是随着革命的需要而定的。右起第一孔窑洞是寝室,第二孔是办公室,第三孔是工作人员的住室。1943 年7月周恩来和邓颖超由重庆回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8月2日,中央办公厅在中央党校礼堂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欢迎晚会。

周恩来在此居住时,正值延安整风运动深入开展,周恩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讨论党的历史问题,特别是对1928年召开的党的六大和1931年至1934年党的路线问题时,他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历史地、全面地进行了分析研究,在中央党校礼堂作了《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的报告,对统一全党的认识起了很大的作用。1934年,他针对康生在审干工作中搞的“抢救失足者运动”的“左”倾错误,当即表示要纠正这种错误做法。他指出对冤假错案一定要进行甄别。周恩来生活非常简朴,无论在武汉、重庆或在延安,他都严以律己,享受着普通工作人员的待遇。他的一条破呢子裤,从太原一直穿到武汉后,补了又补,总是舍不得换。1947年7月的一天,他从西安回到延安途中逢天降大雨,便临时决定住在一家旅馆里,吃饭的时候,勤务员想买一荤一素给他吃,可周恩来执意不肯。他说: “来一个白菜豆腐汤,炒一盘豆芽,吃起来可口些,吃那么多肉干么?”当他看到勤务员还撅着嘴,就望着延安的方向,语重心长地说:“不要忘记延安的同志都在吃黑豆,吃山药蛋,我们应该节约每一个铜板支援前线!” 1939年,周恩来同志在延河边骑马时,不慎摔倒,左臂严重骨折,后经苏联医治痊愈,但因损伤过重,留下了终生残疾。门口的这张照片是周恩来从苏联回来,利用工作间隙锻炼手臂时照的。1944年月11月初,周恩来迁住枣园。

1940年5月,朱德从前线回到延安就住在这里,1941年春离开前往王家坪。第一孔窑洞是工作人员住室,第二孔是办公室,第三孔是寝室。

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后朱德重返抗日前线。在与日寇进行战斗的同时,朱德既坚持了同国民党实行统一战线的原则立场又同国民党投降反共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40年3月间,朱德指挥太行山区军民,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5月经洛阳、西安回到延安。身为我军总司令的朱德和普通战士一样,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从不搞特殊。这次回延安经过洛阳时,卫立煌将军派要员前去迎接。然而迎接朱总司令的这位高级军官等到朱总司令一行从他眼前走过,还未发现朱总司令,一问才知道朱总司令早已过去。不得已,只好请求总司令重走一遍,方完成欢迎仪式。其实这也不能怪这位军官。爱国名将续范亭在一首诗中写道:“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舍翁”。这位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当然没想到我们八路军的总司令竟是一位“田家翁”了。朱总司令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有一次,他从拐峁医院向回走的路上,遇上一位背粮食的老人,便立即跳下马来,亲切地说:你这么大的年纪,背上东西吃力吧!来,放在我的马上,给你捎带着。他一边说,一边让警卫员把老人背上的粮放在马鞍上,自己同老人边走边拉话。老人把朱总司令端祥了好久,虽觉得面熟,但又一时记不起是谁。当警卫员悄声告诉他是朱总司令时,老人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朱德对自己的子女总是严加管教。有一次,他的孩子到边区政府礼堂去看戏。那时中央机关只有一部小车,回来时由于人多车小,警卫员就把座位让给了她,自己步行回来。朱德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孩子,告诫他说:“那是卫士的岗位,他的责任是保卫首长安全,他下了车,万一路上发生问题怎么办?”

朱德总司令十分重视学习,工作再繁忙,也从不放松学习。而且他十分关心警卫员的学习,并手把手地教警卫员写字,还利用去南泥湾视察的机会,上山剥了许多桦树皮,订成小本子,送给每个警卫员两本,用来练习写字。

朱德回到延安时,正是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的时候。他在处理军务的同时,对边区经济建设进行了周密的调查和研究。视察中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召开座谈会,了解生产情况,帮助工人和技术人员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视察回来后,写了《论发展边区的经济建设》、《参观边区工厂后对边区工人的希望》等文章,对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朱德根据中央“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指示,提出要领导边区留守部队实行屯田政策。1940年秋,他和留守兵团负责人一起到南泥湾一带勘查地形,随后,命令王震率领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一面防御国党军队的进攻,一面开荒种地。英雄的三五九旅没有辜负党中央、朱总司令的期望,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建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杨家岭的北山坡,看上去朴素庄重的小院里有三孔接口土窑洞,这便是毛泽东在杨家岭住过的地方。1938年11月20日,日本飞机轰炸延安,毛泽东由城内凤凰山搬到这里,1943年初离开这里,移住枣园。在这里整整住了5年时间。中间这孔窑洞是主席办公的地方,窑洞的后面有一个防空洞,左边窑洞是寝室,和中间的窑洞相通。

在这阴暗潮湿的土窑洞,为了克服困难、指导中国革命,毛泽东在这里从事了巨大的理论工作,著有《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等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的就有40篇。毛泽东在写作时常常废寝忘食,身边的工作人员非常担心他的健康,经常想办法劝他休息。一次,天已经快要亮了,毛泽东还在聚精会神地写着,工作人员几次催他休息,他总是一面答应,一面仍继续写着。没办法,大家想了一个办法,让年纪最小的警卫员王来音去劝主席休息。王来音轻轻走到主席身边,恳切地说:“主席,时间很晚了,您该休息了。”边说边把煤油灯端到床头上,毛泽东只好放下笔站起来笑着说:“好吧,我就睡。”警卫员看着他上床休息后,才熄灭了灯,走出窑洞。当时大家都很高兴,以为这下主席可以睡个好觉了。可第二天早晨警卫告诉他们,昨晚你们走后,主席又起来整整工作了一夜。警卫员想说什么却什么也没说出来,两行热泪禁不住流了下来。

在艰苦的延安岁月里,毛泽东的生活十分俭朴,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他穿的衣服领口、袖口和裤腿全是补丁。这张照片就是主席1942年穿着打着大块补丁的衣服为干部作报告。桌上摆放的这盏煤油灯,尽管耗油量不大,照明度不强,但毛泽东还是十分节约用油。每当他思考问题时就把灯芯拧得很小,继续写作时才把灯芯拧大。

在这张普通破旧的办公桌上,当年主席曾写下了多少“把点江山”的论著。今天我不讲这些,却只想讲这样一件事情。就是这张桌子,曾被当作花轿,为杨家岭的农民迎回了一位新娘的故事。杨家岭有一位老小伙子叫杨志孝,因家里穷,父母早亡,30多岁还娶不起媳妇,好不容易说上了一门媳妇,娶亲那天因没有花轿而不穿衣服,不过门。杨家束手无策,急得团团转。主席知道了这件事情,沉思了一阵高兴地说“有主意了。”他让身边的同志把这张办公桌搬出来,四条腿朝天,绑上椽子,围了一圈红布,不一会儿,一顶漂亮的花轿做成了,新娘子高高兴兴迎进了家门,两口子过上了甜蜜的生活。这件事激动得杨志孝逢人便讲:“毛主席为我娶回了新娘。”

1940年底,毛泽东在这里接见了从前线回来上党校的部分干部。针对部分人不习惯学校生活的情况时说:“不习惯住窑洞是要不得的。延安的窑洞是最革命的,延安的窑洞有马列主义,延安的窑洞可以指挥全国的抗日战争,全国人民的希望都寄托在我们的身上,寄托在延安的土窑洞里。”美国记者斯特朗在她的访问记录中曾写到:“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着微弱的灯光,长时间的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却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战争年代,为了安全,防空洞是必不可少的防护设施。在枣园我们看到毛主席旧居旁边有一个防空洞,而这里的防空洞却在主席窑洞的后面。我们知道,窑洞有冬暖夏凉的特点,特别是防空洞,一到夏季,从里面透出的风阴冷无比。毛泽东在著名的《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曾把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比喻成从防空洞里吹出的阴风。我想这大概是他亲自体验的缘故,所以就自然地把一些不良作风与防空洞里的阴风联系在一起了。

1940年5月的一天,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慰劳考察团来到延安。主席会见了他,并在这个小院里请他吃了一顿饭。当时院里放了一张没有油漆的小低方桌,主席拿了一张报纸铺到桌子上充当桌布,当他转身回窑洞取东西时,风把纸给吹跑了,此情此景不禁使宾主都笑了起来,毛泽东简朴的生活作风给陈嘉庚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由衷地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这张照片是1939年延安电影团拍摄我党第一部电影《延安与八路军》时留下的。

位于毛泽东旧居的右侧,有一排14孔的石窑洞,居于正中间的两孔窑洞就是刘少奇的旧居,这是他1942年11月至1944年10月居住过的地方。左边是寝室,右边是办公室。

从1937年到1942年, 刘少奇多次往返于延安和华北、华中之间,并参加了延安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和六届六中全会。1939年初,他在杨家坪居住时,写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并于7月间,应张闻天邀请,在马列学院作了关于共产党员修养问题的讲演。《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对克服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改变党的作风起了重要的作用。整风期间,党中央将这篇文章作为22个必读文件之一。

1942年初,党中央调刘少奇回延安工作。他从苏北解放区起程,经过山东、河北、山西等地,历经千辛万苦,于11月底回到延安。当时正是边区经济困难时期,对于党的负责同志的生活很少照顾,刘少奇患有胃病,可他从不特殊,和大家一样吃粗米淡饭。

刘少奇非常重视加强干部的思想修养。有一次,他对大家讲:我们许多干部思想吃苦不够,不愿意、不善于动脑筋,不去深入细致地思考问题,不动脑筋想道理,就是怕脑子吃苦,但思想上的懒汉,才会使人吃更大的苦头呢!刘少奇非常勤于动脑,他常在屋里踱来踱去,认真思考问题,他的讲演、文章和谈话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1944年10月,刘少奇由此迁往枣园,参加书记处的工作。

我们眼前的这个小石桌却不同寻常,这是当年毛泽东和美国记者安那.路易斯.斯特朗谈话的地方。斯特朗来延安访问时,正值全面内战爆发,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扶植下,依靠军事上的暂时优势,扬言要在3—6个月内消灭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打赢这场战争,就成为全世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斯特朗也就是带着这样一些问题来拜访毛泽东的。

谈话一开始,毛泽东向客人询问了有关美国各方面的情况。这时山上有几个小孩子偷看这位外国客人,斯特朗就问:“那是谁?”毛泽东笑着说:“是村里的孩子,他们对我们的外国客人发生了好奇心。”斯特朗不好意思的环视了一下四周,感到这里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小山村,而毛泽东不过是这里普通居民的友好邻居。

接着毛泽东逐一回答了斯特朗提出的各种问题。为了说明自己的论点,他利用石桌上的茶壶、茶杯等作了形象的比喻。他揭露了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的腐朽本质,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翻译把 “纸老虎”译成英文中“地里吓鸟的稻草人”,毛泽东摇头表示不对。翻译又译成“papertigers ”“即纸做的老虎”时,毛泽东满意地笑了。后来斯特朗把这一论断称作是“一个现时代的伟大真理”,传播于世界各国。

我们看到山坡下有一块菜地,那就是在大生产运动中毛主席亲自开垦出来的。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总是身体力行,抽出时间参加生产劳动。当年地里种着各种蔬菜、辣椒、西红柿、土豆等。在主席的精心管理下,地里的菜长得非常好,他用这些菜招待前来谈工作的中央首长,还招待过华侨领袖陈嘉庚呢!大家见主席工作很忙,都劝他不要种地,主席却笑着说:“自己动手,克服困难嘛!”大生产运动是党中央的号召,我应当和同志们一样,响应党的号召,参加生产劳动。

杨家岭的游览到此就结束了。按照行程安排,今天晚上,我们将在这里的石窑宾馆请大家品尝陕北风味,看陕北民间歌舞。现在是6点钟,6点30分在餐厅集合。

王家坪革命旧址导游词

王家坪在延安城的西北方向,隔延河与城相望。村子处在两座大山脚下,左边叫脑畔山,右边叫花豹山。最初叫牡丹坪,因这里的老乡多种植牡丹花而得名。后来一位王姓的人家将多数地方买去,改名叫王家坪。当年,这里是中央军委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的旧址。

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军委和总部机关在这里领导根据地军民坚持了八年抗战。日寇投降后,又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周恩来率部由这里撤离,转战陕北。

当年这里的军委机关有:秘书厅(后改为办公厅)、作战部、高参室、外事组、作战研究室、资料室、总务处、通讯处等;总部机关有:总参谋部、总政治部等。现在对外开放的有军委礼堂、政治部会议室、军委会议室、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旧居等。

这7间高大宽敞、四角翘起的大瓦房是军委礼堂。是由三五九旅木工伍积禅设计,于1943年建造的。军委总部的大型会议、晚会等集体活动都在这里举行。1943年12月,为了交流大生产运动的经验,八路军总部在这里举行了欢迎劳动英雄大会。朱德代表总部向劳动英雄致欢迎词。他说:“世界上真正的英雄是广大的劳动群众。在我们解放区,依靠广大群众的自力更生,才有今天的丰衣足食。”1945年8月15日,部队在这里举行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大会。

国民党胡宗南军队占领延安后,这里被敌军占用。1948年4月20日,胡宗南下达撤退的命令时,这里正在演出,许多演员来不及卸装,就只好随如惊弓之鸟的驻延胡宗南军队狼狈逃窜,所以礼堂建筑保存完好。

这两间普通的平房,是政治部会议室。1946年1月,毛泽东由枣园搬到王家坪后,这里就作为毛泽东会客的地方。1947年3月14日,也就是撤离延安之前,毛泽东在这里接见了保卫延安的部队新四旅的张贤约、黄振棠、程悦长等负责同志,同他们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反复阐明放弃延安的重大意义。中央决定放弃延安,许多人想不通,在会见中,同志们激动地表示,要誓死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保卫延安!毛泽东笑着说:你们的这种决心很好,延安是要保的。我们在延安住了10年,挖了窑洞,吃了小米,学了马列主义,培养了干部,指导了中国革命,全中国、全世界都知道有个延安,延安不能不保。但是,延安又不可不弃。因为蒋介石调集了23万军队,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有飞机、坦克、大炮,而我们保卫延安的军队只有两万多人,基本上还是小米加步枪。两万多人一下子要消灭23 万敌人是有困难的。毛泽东用过去革命战争的实例,反复说明作战不在于一城一地之得失,主要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道理。

他说,今天放弃延安,就意味着将来要解放西安,解放南京,解放全中国。毛泽东还指示说,我们的战术是“蘑菇战术”。就是牵着敌人的鼻子在山沟里团团转,把敌人肥的拖瘦,瘦的拖垮,拖的精疲力尽,然后再集中优势兵力,各个与以歼灭。现在你们的主要任务是拖住敌人,让他们陷入这里拔不出脚来。除了你们,再加上我毛泽东,还有新华社,我们一起留在陕北。毛主席的话,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信心。临结束时,毛泽东又嘱咐说:“回去以后,要给战士们讲清楚撤离延安的道理,告诉大家,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还是要回到延安的。”毛泽东把同志们送到门口,一面和大家握手,一面笑着说:“好啊!我们下次在哪里见面呢?可能不是延安了,也许是南京、上海或者是北平吧!”历史完全证实了毛泽东的英明预见,国民党1947年3月19日占领延安,我们于1948年4月22 日收复了延安,敌人占领延安仅仅一年一个月零三天,延安又回到人民的手中。

1946年元霄佳节,为了感谢党中央、毛泽东给边区人民带来的幸福生活,边区劳动英雄杨步浩和当地的群众特意制作了一块“人民救星”金字匾,率领川口区六乡的秧歌队,敲锣打鼓地来到王家坪,敬献给毛泽东。这张照片就是当时的情景。

这是1946年9月17日毛泽东会见三五九旅旅长王震的照片。照片上的王震,面容削瘦,满腮胡须,他是率领南下支队刚从中原突围回到延安,返回的当天,连家也没顾上回,就直奔毛泽东住处。主席深情地说:“王震同志,你受苦了!你们光荣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将来,要把三五九旅的旗帜插到北平的城头上。”王震向毛泽东汇报了部队南下浴血奋战的经历,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评价。

1946 年1月,毛泽东由枣园搬到王家坪居住。这两孔窑洞原是政治部主任王稼祥住着,主席搬来后,他把窑洞让给了主席住。在这里,毛泽东先后写了《关于目前国际形势的几点估计》、《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的有8篇。

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部向陕甘宁边区发动了重点进攻,派大批飞机在王家坪上空轮番轰炸,仍下了许多炸弹。这时,毛泽东仍镇静地坐在窑洞里工作。几个警卫员多次请主席到防空洞里去,他总是说:“不要紧,窑没事,厚着呢。”正说着,警卫员石国瑞从外面捡了一块弹片拿来给毛泽东看,他接过弹片在手里掂了掂,说:“这个很好啊!可以打两把菜刀用。” 3月16日,敌人逼进延安的南大门。当时情况很紧急,大家都劝毛泽东早点离开延安。他笑着说:“不要紧,来得及,大路朝天,一人半边,他走他的,我走我的。他在那个山头,我在这个山头,没有什么可怕的。”

3月18日,延安城内已清楚地听到前线传来的枪炮声。彭德怀十分担心主席的安全,几次催毛泽东撤离,他说要看看胡宗南的兵是什么鬼样子再走。下午4点多钟,周恩来再次请毛泽东动身。他说:“好吧!吃罢晚饭再走!敌人要来就让他来吧!我们把窑洞打扫干净,桌椅放端正,茶壶茶杯摆整齐,告诉胡宗南,延安是我们的,我们还要回来的。”晚上8点,毛泽东得知群众、干部、机关已经安全转移,才和周恩来等一起离开延安,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途。这是在途中的留影。

在撤离延安的一年零5天里,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几百人,行程2000华里,路经12个县,居住过38个村镇,同陕北人民一起同甘共苦、并肩战斗,极大地鼓舞和增强了陕甘宁边区和全国人民的战斗意志和胜利信心。

在毛泽东旧居旁的这棵柳树旁,有一张毛主席和儿子毛岸英的合影。这是师哲为毛泽东父子拍摄的。照片的下面有一张小石桌和几个小石凳。这就是当年毛泽东和儿子亲切谈话的地方,也就是从这里毛泽东送儿子去上劳动大学的。1946年1月7日,毛岸英从莫斯科毕业后回到延安,与自己分别了20年的父亲终于团聚了。4月初的一天下午,父子俩进了亲切的交谈。毛泽东对儿子语重心长地说:“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但学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只是知识的一半,这是不完全的。你需要上另一个大学,这个大学中国过去没有,外国也没有,这就是‘劳动大学。’在这个大学里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于是,毛岸英遵照父亲的教导,去吴家枣园上了“劳动大学”。成了边区特等劳动英雄吴满有的一名学生。在农村这所“劳动大学,”毛岸英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学习各种农业生产技术,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不仅学会了耕地、点籽、施肥等主要农活,而且了解了农村社会情况,同劳动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秋天,岸英背着自己生产的小米,身穿粗布衣、头扎白羊肚毛巾,面孔黝黑,用一双厚厚老茧的双手,给父亲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岸英回来后,被分到中宣部工作。

抗日战争中,为防止日寇飞机轰炸,军委、总部工作人员同石工一起开凿了这个防空洞。全长50余米,宽1.2米,高1.8米,10多米的空间,防空时可作办公用。1947 年3月,国民党飞机轰炸延安时,毛泽东、周恩来在此防空。

我们这里还有一处别致的公园叫桃林公园。桃林公园是军委与总部在此居住时,开辟建成的一个娱乐场所,占地12亩,因园中遍布桃树而得名。园内有露天舞场、篮球场、养鱼池、俱乐部等。

我们现在去看朱德元帅的地旧居。由军委礼堂向西行,过了这座小桥就来到了参谋部住院。朱德旧居就在这里。1941年3月,朱德元帅从扬家岭搬到这里,一直住到45年8月离开。我们看到这里正面有三孔窑洞,右起分别为办公室、会客室、寝室。朱德元帅在此居住期间,同毛泽东领导了抗日战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筹备召开了党的七大,起草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他经常给部队机关作时事报告和讲话。在给抗大学员讲话中他说: “现在党中央发给你们每人三件宝:第一件是老镢头,第二件是枪杆子,第三件是笔杆子。” 他还勉励大家说:“温室里长大的花草经不起风霜吹打。不进火热的炉膛就炼不出顶好纯钢。”

朱德的生活十分简朴,身为总司令,但他从不搞特殊化。他的衣服和鞋袜总是补了又补。和大家吃一样的饭菜。有一次,司务长搞回来一些好点的菜,想给总司令多吃一点,他严肃地说:“人的嘴都一样,应该分给大家吃。”由于他极为朴素,且平易近人,与普通战士在一起,很难想象出他就是八路军的总司令。爱国将领续范亭的“识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舍翁”就是对总司令的真实写照。我们看到的这两棵高大挺拔的柳树是当年朱德亲手栽的。这块当年被誉为“小南泥湾”的小菜园也是他亲自开垦的,里面种了20多种蔬菜,总司令用它招待过许多前线回来的将士。

这张照片是1943年朱总司令和夫人康克清在桃林公园的合影。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参谋部的小院。三孔窑洞分别是总参谋长叶剑英的办公室、会客室和寝室。1943年3月,彭德怀由华北敌后回到延安,起先住在杨家岭,后来搬到枣园,1947年3月初,为了指挥延安保卫战,彭德怀由枣园迁住这里。

1947年3月,蒋介石集结了上百架飞机,调遣胡宗南23万兵力,妄图一举攻占延安,摧毁我党首脑机关。当时我驻守边区的部队只有两万余人,敌十倍于我。为粉碎敌人的进攻,党中央决定暂时放弃延安,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党中央、彭德怀精心部署了延安保卫战。经过七天七夜的阻击战,我军歼敌5000多人,粉碎了胡宗南“三天占领延安”的狂言,掩护了党中央及当地群众的安全转移。3月18日,党中央和毛泽东撤离延安前夕,组成了以彭德怀为首的西北野战军司令部。

在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解放大西北的战斗中,彭德怀雄才大略,指挥若定,连战连捷。沙家店战役胜利后,毛泽东又一次为他题写了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赠诗。彭德怀对战士关怀有加,情同手足。困难的时候,他常把自己的干粮让给伤病员吃,把马让给掉队的同志骑。在延安,他从不收礼,是出了名的廉洁清正。有几次,彭德怀发现他吃的饭与战士不一样,便把筷子一放,到战士中间去吃饭,搞得一些干部下不了台。在彭德怀的会客室中,陈列着一床打了补丁的白布褥子。那是1943年彭总回到延安后,管理科发给他的。全国解放后,他把这床褥子带到北京,又用了不少年。墙上的照片,一张是1947年撤离延安前夕,朱德、彭德怀在延安南门外召开的保卫延安动员大会上照的;另一张是1944年元旦,彭德怀与夫人蒲安修及蔡畅、刘志兰在杨家岭的合影。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军委会议室。军委会议室看起来有两间房这么大,这里主要是参谋人员将所得到的国内、国外的军事情报汇集起来进行分析,并汇报给首长,供中央决策时参考。每周末召开一次例会。1946年3月4日,军事三人小组美方代表马歇尔来延安时参观了这里,他看了后觉得不可思议,就说:“共产党领导100多万军队,延安山沟里的统帅部却只有这么点儿大!”毛主席说:“我们这个统帅部只发布作战命令,其他什么也不发。要衣服没有,要粮食也没有,要钱也没有,要枪要炮也没有。” 他们确实发现,部队使用的武器都是从战场上缴获的和自己兵工厂制造的。

1946年3月4日,最高军事三人小组成员和美国驻华特使马歇尔、国民党代表张治中、中共代表周恩来及军调委三名委员罗伯逊、郑介民、叶剑英回到延安,在这里与毛泽东就有关停战协定、政协会议、军队整编等问题进行了友好会谈。晚上还举行了欢迎晚会。

1946年11月,蒋介石撕下了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纱,下令胡宗南部进攻陕甘宁边区。2月11日至15日在南京召开了国民党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发布了所谓的“停战令”。实际上宣告了抗战结束以来长达15个月的国共和谈结束,一手关闭了“和谈”大门。毛泽东电告中共代表团返回延安。11月18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回到延安。毛泽东、朱德亲自到机场迎接,这张照片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在延安机场的合影。

朋友们,我的讲解到此就要结束了。希望大家在听完我的讲解后,能对王家坪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最后,祝大家健康,永远幸福!

枣园旧址导游词

枣园位于延安城西北15华里处。园内林木茂盛,树种繁多,有梨树、枣树、银杏、刺柏、柳树、槐树、皂角、杏树等,其中枣树就有90多株,枣园因枣树多而得名。园内现有22孔窑洞、100余间瓦房和一座苏式小礼堂,占地面积80多亩。这里原来是一个落破地主申有安的庄园,后来他将园子和园内的窑洞卖给了驻防延安的国民党师长高双城。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将其收为公有。1939年,中央社会部在这里居住,遂改名为“延园”。1943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住这里。

中共中央书记处及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等中央领导在此居住期间,继续领导全党的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的大生产运动,筹备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领导全国军民为争取和平民主、团结建国,同国民党反动派的假和平真内战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粉碎国民党发动的全国内战作了充分准备。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张闻天旧居、书记处小礼堂,为纪念张思德毛主席发表《为人民服务》讲话的地方、社会部二室旧址及辅助陈列、幸福渠等。

首先请大家参观中央书记处小礼堂。书记处小礼堂座落在绿树环绕之中,这是1941年建成的,砖木石结构,礼堂呈凸字形。当年中央书记处在这里举行过各种会议、舞会、宴会等活动。里面可以看到有内外两个厅,内厅是红色的木质地板,中间摆放一圈桌椅,陈列简朴却也不失考究。

1935年的遵义会议改组了党中央领导机构,1937年12月下旬,在这里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改组了中央书记处,决定不设总书记,由书记处集体领导。1943年3月20日,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会议,着重讨论了从组织上加强党的集体统一领导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会议推选毛泽东为党中央政治局主席,决定中央书记处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三位同志组成,毛泽东为主席。1940年6月,党的七届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主席。1945年,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的重大决定就是在这里作出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曾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国事。蒋介石的用心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但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民主,揭露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团结教育广大群众,党中央决定由毛泽东亲自率代表团赴重庆谈判。8月23日下午,就是在这个小礼堂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50人参加。毛泽东给大家分析了抗战结束后的形势和我党准备采取的对策。讨论中,同志们赞同战后实行力争和平的方针,但对毛主席是否亲赴谈判的问题意见不一,多数同志处于对主席的安全考虑,不主张轻易出去。8月25日夜,政治局在此彻夜讨论,反复权衡利弊,最后作出同意毛主席与周恩来、王若飞一起去重庆谈判的决定。8月27日,美驻华大使赫尔利和张治中飞抵延安。28日晨,毛主席、周恩来、王若飞从这里出发去机场飞往重庆。这幅照片是主席临行前挥帽向送别的群众告别的情景。另一幅照片是10月11日主席胜利归来在延安机场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的情景。

我们看到墙上有《为人民服务》的条幅,这是毛泽东为中央机关干部的题词,它的用意就是要提醒大家不忘宗旨,处处为民。

小礼堂的外厅是当年中央机关的餐厅,也是主席经常招待客人的地方。说是餐厅,也只是青砖铺就的地上,摆放着两张油漆脱落的旧圆桌。每逢过年过节的时候,中央领导同志就在这里请群众吃饭。1943年2月9日、农历正月的元霄节,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这里为枣园乡24位60岁以上的的老人举行祝寿宴。主席亲自给他们敬酒,祝贺他们延年益寿,老当益壮。老人们感动地说: “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笑着说:“尊老敬贤,应当应当!”饭后主席还给他们每人送一条毛巾和一块肥皂作为礼品,并请他们看了《列宁在十月》的电影。1944年2月7日的春节,延安市政府、群众团体的代表带着许多好吃的东西,还送来一面写着“为民谋利”四个大字的锦旗,给党中央拜年。为了欢迎大家,机关的同志在礼堂摆放了两行桌子,上面堆满了花生、糖果、香烟等招待他们。毛泽东和其他领导同大家一一握手问好,主席亲自为每个人斟酒,领袖与群众水乳交融的浓浓情意和着阵阵欢声笑语,久久回荡在枣园的上空。

墙上我们看到的两幅照片,左边的是1943年春节,西北公学秧歌队给中央书记处拜年时的合影。右边的是西北公学根据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编创的秧歌剧《动员起来》。照片上的人物从左至右为白茜、李高丰、刘苏、张庭一。1992年在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之际,他们4人相约回到延安。不幸的是白茜老人不久病逝。2001年,建党80周年时,其余三个相约又回到延安,就在这张照片前又表演了当年的秧歌剧《动员起来》,此情此景令人感慨不已。

这条渠叫幸福渠,是由边区政府建设厅的工程师丁仲文勘测设计、当地群众集资、政府资助,陕甘宁边区政府与中央机关以及中央警备团的指战员共同为群众修建而成的,1940年4月19日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渠全长6公里,是边区第一条长渠,可浇地1400亩。这条渠修成后,靠天吃饭的旱地变成水浇地,庄稼连年丰收,给群众带来了幸福生活,群众亲切地为它取名“幸福渠”。

眼前这座小院是任弼时的旧居。1943年10月,任弼时由杨家岭搬来居住。小院一共三孔窑洞,左起第一孔是工作人员住室,第二孔是寝室,第三孔是办公室。当年在延安,任弼时是中央书记处书记之一。长征期间,他担任红二方面军政委。1937年3月16日到达延安,抗战爆发后,他担任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随朱德一起奔赴华北抗日前线。1938年3月被派往莫斯科,领导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在苏联,他如实向共产国际报告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和任务》,使共产国际改变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承认了毛泽东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他出色的工作对于反对王明路线,实现全党以毛泽东为首的团结统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40年,任弼时由苏联回到延安,参加了中央书记处工作,并兼任中央秘书长。1943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分管陕甘宁边区和晋西北的工作,他在指导陕甘宁边区党的工作中,为克服困难、发展经济、提高党的政治水平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任弼时由于长期辛勤工作和两次在敌人监狱中受到残酷折磨,因而身体受到了极大的损伤,患上了多种严重的疾病。鉴于这种情况,医生要求他马上休息。可是任弼时没有过多地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依然坚持工作。有一次,他工作到深夜3点钟,警卫员怕他太累,就和医生一起劝说他休息。他坚持不肯休息,医生当即给他检查,结果收缩压高达220,脉搏每分钟110次,医生和警卫员要他立刻休息,他却说:“没有关系,我们都是共产党员,能坚持100步,就不走99步。”他还说:“全国胜利就在眼前,我们不仅要夺取全国胜利,还要建立一个新中国。有多少事情急需办啊!你们想想,我能躺得住吗?” 凭着这种精神,他带病坚持转战陕北,协助毛主席指挥了人民解放战争。1950年10月,也就是新中国刚则建立一年的时间,任弼时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北京,年仅46岁。叶剑英说:“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任何个人的计较,他是杰出的共产主义者,是我们党最好的党员,是我们的模范。”

这里摆放的小纺车是任弼时同志在大生产运动中用过的。任弼时工作之余,还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在1945年枣园机关举办的纺线比赛中,他纺的线还被评为甲等奖。

这幅照片是1937年秋,任弼时与夫人陈宗瑛、女儿任远征和刘英在延安的合影。

这幅照片是毛泽东和任弼时转战陕北到达佳县朱官寨,两人在在为中央机关到底过不过黄河一事争论不休时,正好被路过的吴印咸看到,于是他把此情景凝聚在镜头里,为我们留下了这珍贵的瞬间。

拾阶而上,我们便来到了周恩来的旧居。他是1944年10月由杨家岭搬到这里的。左起第一孔窑洞是他的办公室,第二孔是寝室。,1947年3月,他随中共中央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周恩来在这里居住的那些日子,作为中共代表9次往返于延安,重庆等地,同国民党进行谈判,途中多次遇险。最后都是有惊无险,化险为夷。1946年1月29日,为了赶赴重庆出席31日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周恩来向党中央汇报工作之后,又乘飞机由延安启程。由于气候恶劣,飞机只好在西安滞留一夜。次日上午,周恩来一行从西安起飞。当飞机飞行到秦岭山区上空时,遇到了一股强冷气团,机身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冰甲,失去了平衡,迅速下沉。为减轻重量,延缓下降速度,机长一面命令打开舱门,把行李扔下去,一面命令大家系好降落伞。以备不时之需。正当周恩来按命令背好伞包,却发现叶挺将军的女儿、11岁的小杨眉因座位上没有伞包急得要哭,小杨眉这次是专程去重庆迎接爸爸出狱的。周恩来迅速解下伞包为小杨眉系好,并鼓励她要象爸爸一样勇敢坚强,要与困难和危险作斗争。在危难时刻,周恩来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杨眉,而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值得庆幸的是,飞机不久冲出了冷气团,飞向高空。

1946年6月,蒋介石悍然发动了全面内战,11月15日召开伪国大,通过伪宪法,一手关闭了和谈大门。11月19 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大部分成员离开南京,回到延安。

在延安的十余年间,曲指算算他在延安只住了三年多的时间,大部分时间奔波于国统区激烈复杂的谈判斗争中。周恩来机敏的语言、严密的思维、灵活的策略、坚定的原则、善于求同存异的斗争艺术,让他的对手都惊叹不已,敬佩有加。毛泽东曾高度评价周恩来同志对党忠诚,对敌英勇,工作不知疲倦。

这辆纺车是周恩来同志在大生产运动中用过的。周恩来工作十分繁忙,但他一有时间就参加生产劳动。1943年,枣园机关开展纺线比赛,他就是用这辆纺车纺的线,他纺出来的线又细又匀,因此还被评为甲等奖。中央领导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军民的生产热情。

1947 年3月3日,周恩来由此移住王家坪,同毛主席一起部署撤离延安的工作。18日晚8时,最后撤离延安,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途。这件从莫斯科带回来的皮大衣,他是既当大衣穿,又当雨衣用,晚上还当被子盖,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三用大衣”。

周恩来旧居的隔壁就是张闻天的旧居。1944年秋至1945年10月,张闻天居住在这里,右起第一孔是寝室,第二孔是办公室。

张闻天是我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遵义会议后,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由张闻天负总责。长征途中,他积极参加了对张国焘右倾逃跑主义和分裂党、分裂红军的斗争。长征到达陕北后,他同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全党实现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战略转变。抗日战争开始后,张闻天站在毛泽东正确路线一边,同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进行了坚决斗争。他兼任党中央宣传部长、干部教育部部长、西北工作委员会主任、《解放》周刊和《共产党人》杂志负责人以及马列学院院长等职。他为党中央起草过著名的遵义会议决议、瓦窑堡会议决议等,发表过许多有影响的文章。在1945年党的“七大”和七届一中全会上,他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作风民主,谦虚谨慎。他对毛主席非常尊重,他主持召开的会议,都要事先和毛泽东进行讨论和研究,他为党起草的许多文件,写好后先送毛泽东审改,再提交会议讨论。有人问他为什么跟毛主席那么紧,他说:“真理在谁那里我就跟谁。”毛泽东多次赞扬他模范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坚持集体领导的民主作风,称他是我们党的“ 明君”。

1941年8月,党中央作出《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张闻天主动要求到农村搞调查研究,历时一年多的时间,跑了23个村镇,深入陕北的神木、府谷、绥德、米脂和晋西北的兴县等地,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给党中央写了《出发归来记》、《米脂杨家沟调查》、《兴县蔡家崖调查》以及商业、财经、手工业等方面的调查报告和典型材料,为党中央制定有关方针政策提供了依据。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决定建立东北局。1945年10月,张闻天由此离开延安,前往东北。

地处半山坡上的这座幽静的小院,是毛主席1943年10月至1945年底居住过的地方。我们看到的小院共有五孔窑洞,右起第一孔窑洞是会客室兼会议室,第二孔是办公室,第三孔是寝室,第四孔是李纳和保姆的住室,第五孔是工作人员住室。

毛主席在此居住期间,进行了大量艰苦的理论创作,用于指导中国革命。有《学习和时局》、《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愚公移山》、《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以及《重庆谈判》等许多著作,收入毛选的有28篇。桌上的这根一尺长的生铁条,是大生产运动中边区炼出的第一炉铁的样品,主席用它一来作镇尺压纸用,二来是用于活动写作疲劳时发困的手指。每当手心发热,手指发酸时,主席就用力的握一握这根生铁条,让手指舒展舒展,然后继续写作。

做为党的领袖,主席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里,无论在哪儿,他都同群众水乳交融,亲如一家。1945年春节,吃过早饭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和任弼时等同志,带着过年的礼物,来到枣园乡政府给群众拜年。听说毛主席要挨家挨户给大家拜年,老乡们又高兴又感动,纷纷聚集在乡政府等候。主席一边招呼大家,一边亲热地问粮食够不够吃?有什么困难?一位老人紧紧握着主席的手,激动地说:“搞大生产运动,现在家家户户都做到了丰衣足食,粮食吃的有,放的有,从来没有这么好的日子呀!”接着毛主席详细询问了机关、部队和群众的关系。问部队砍柴时砍了群众的树没有?机关的羊吃了群众的庄稼没有?机关和部队对群众的态度好不好?等等。毛主席对枣园乡乡长杨成福说:“你是乡长,我是你的一户居民,以后开会不要忘记通知我。”当他得知枣园附近的群众看病难、枣园村的孩子上学难的情况时,他立即吩咐中央医务所要为群众免费送医送药。同时又派机要科科长叶子龙的爱人江英去枣园乡办起了一所小学,使枣园村的学龄儿童都上了学。

这孔窑洞是毛主席的寝室。为了中国革命,在这里他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我们看到床头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看书对他来说就是休息了。这幅照片是毛主席在这里居住时与女儿李纳、江青的合影。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毛主席的会客室。在这里他曾接见了中央派往前方工作的同志,教导他们要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群众,帮助他们排扰解难,象种子一样,在人民这块沃土上生根、开花、结果。

1944年11月8日和 9日,毛主席在这里和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私人代表、后任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进行了两天两夜的谈判,签署了中共给国民党政府关于成立联合政府的五点建议。蒋介石认为,中共的五项条款不能接受。随后,国民党代表提出三点反建议草案,并要包瑞德说服毛泽东接受国民党的三点建议。12月8日,毛主席在这里会见了包瑞德,对国民党的建议给予了有力的驳斥。包瑞德劝毛主席说:“你们要听一听赫尔利的话,派几个人到国民党政府去做官。”毛主席回答道:“ 捆住手脚的官不好做,我们不做。要做,就得放开手脚,自由自在地做,这就是在民主的基础上成立联合政府。”包瑞德又讲:“不做不好。第一,美国人会骂你们;第二,美国人要给蒋介石撑腰。”对此,毛主席坚决地说:“你们吃饱了面包,睡足了觉,要骂人,要撑蒋介石的腰,这是你们美国人的事,我不干涉。现在我有的是小米加步枪,你们有的是面包加大炮。你们爱撑蒋介石的腰就撑,愿撑多久就撑多久。不过,要记住一条,中国是什么人的中国?中国绝不是蒋介石的,中国是中国人民的,总有一天你们会撑不下去!”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枣园,给我们介绍了当时的情况,他说,毛主席对包瑞德的大放獗词极为不满,不仅批驳了他,而且从座位上站起来,打开窗户说:“屋子里的空气太臭,放一点臭气出去。”包瑞德明白了毛主席的意思,灰溜溜地走了。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朱德元帅居住过的地方。1945年8月,朱德由王家坪迁住这里。左起第二孔窑洞是寝室,第三孔是会客室,第四孔是办公室。第一、第五孔窑洞是秘书和警卫员住的。

在这里居住期间,朱总司令协助毛主席处理党政军事务,8月10日,得知日本政府发出了乞降照会,朱总司令于同日子夜发布命令,要求各解放区抗日部队向附近敌伪送出通碟,限时缴械投降,否则就予以消灭。日本宣布投降后,书记处集体办公,朱总连续签发了由周恩来起草,经毛泽东修改后的七道命令。在枣园居住的日子,朱德常常到田间地头,了解群众生活和生产情况,征求他们对政府的意见。朱总司令是个闲不住的人,枣园树多,他就利用树与树之间的空隙种了许多南瓜。由于底肥上得足,瓜籽选得好,加之务得有方,获得了大丰收。秋天,胖乎乎的南瓜躺了一地,人见人爱。

朱总司令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以一个普通一兵的身份出现在大家的面前,从不搞特殊。开始,中央首长没有小灶,都在大灶吃饭。开饭时,由警卫员去打饭回来吃。有的怕跑腿,一次就多打些,这难免会造成浪费。朱总司令知道后,提议领导同志都上食堂吃饭。他自己以身作则,带头去食堂吃饭。大家看,院子里的这张小石桌上刻着一副象棋棋盘和一副民间玩法的老虎吃羊的棋盘,这里是朱总司令常常和同志们娱乐、下棋,打扑克的地方,当年总司令和战士打成一片、同娱同乐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总司令和战士在一起的无数个动人的场面无不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官兵平等、上下一致的良好作风。

1947年3月2日,总司令从这里转移到延安的子长县,枣林沟会议后,他同刘少奇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离开陕北去华北工作。

从朱老总的旧居下来,便可以看到刘少奇同志的旧居。1944年10月,刘少奇由杨家岭迁住这里。左起第一孔窑洞是办公室,第二孔是寝室。在这里,他协助毛泽东领导整风运动进一步开展;认真学习研究总结党的路线和历史经验,旗帜鲜明地批判王明的错误路线;参加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为主席团成员;筹备召开“七大”,并做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了系统深刻的阐述。

1945年8月,毛泽东去重庆谈判期间,他主持中央日常工作。9月间,他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为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抽调2万干部、11万大军挺进东北,为加快解放战争的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少奇患有严重的胃病,书桌上经常放着胃药,不舒服时就吃点药。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同志们提出给他增加细粮,可他执意不肯,坚决执行供给部的统一标准。有一次,《解放日报》社发给他一笔2000元的稿费,勤务员拿着钱别提有多高兴了,心想,这下可以给首长改善改善伙食了。可是,刘少奇分文不收,执意要勤务员把钱如数退回去。勤务员不解地问:“写文章付出了劳动,拿稿费是名正言顺的事情,难道这也算特殊?”刘少奇耐心解释说:“现在群众的生活有困难,敌占区的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咱们为人民办点事儿,不能再要报酬了。我们节约一点,就能减轻人民的负担。”1947年3月12日,刘少奇由此撤离延安。3月29日,在枣林沟会议上中央决定,以刘少奇为首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赴华北工作。

我们看到东边的这两孔窑洞是彭德怀住过的,中间的那孔窑洞是他和刘少奇共用的会客室。1947年3月初,为指挥延安保卫战彭德怀由此迁住王家坪军委驻地。

地处枣园西山脚下的这方简陋的土平台,就是毛泽东主席为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召开追悼大会并发表著名的《为人民服务》讲话的地方。

张思德是中央警卫团的一名战士,1944年秋,为了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中央办公厅总务处抽调部分同志去安塞石峡峪山中烧木炭。张思德被邀请做技术指导。9月5日这一天,天下着雨,为了早日完成任务,张思德冒雨抢挖炭窑,正在聚精会神修整窑壁时,突然出现了险情,就在炭窑坍塌的瞬间,张思德把自己的战友推出窑口,自己被埋进了厚厚的黄土中。

张思德牺牲了。毛泽东知道后十分沉痛,他说:“前方打仗死人是没办法的,后方生产劳动死人不应该。” 他指示:“第一,把张思德身上洗干净,换上新衣服;第二,打口好棺材;第三,要开追悼会,我参加,要讲话。”

9月8日,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在这里为张思德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中央警卫团全体人员、中央直属机关干部及附近群众1000多人参加。毛泽东亲笔题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悼词。当警备团负责人报告了张思德生平后,毛泽东缓步走上主席台,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讲演。从这天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名字传遍了世界„„。

张思德的一生是短暂的,然而却是辉煌的。他的完全彻底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将永远是我们做人的标杆。

我的讲解到此就结束了。谢谢大家!

第四篇:延安枣园革命旧址导游词

延安枣园革命旧址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欢迎来到革命圣地参观游览,延安之旅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的第一站便是被誉为“三黄一圣”之一的延安革命圣地枣园革命旧址,一起去感受我们前辈为了建立新中国而经历的点点滴滴。

枣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7.5公里处,背山面水,视野开阔,环境优美。枣园因其多枣树而得名,曾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机关的旧址。中共中央书记处在1943年10月由杨家岭迁往枣园,在此领导了全党的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筹备召开了中共七大,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带领中国人民度过了最为艰难的岁月。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等中央领导人先后在此居住过。

延安革命旧址主要包括: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地。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枣园革命旧址的门口,眼前所看到的就是中共中央书记处小礼堂了。它于1941年建成,砖木结构,呈凸字形。中共中央书记处迁来后,曾经在这里举行各种会议、舞会、宴会等活动。1943年2月19日正是农历正月的元宵节,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这里为枣园的24位60岁以上的老人集体祝寿,毛主席还亲自为这些老人们敬酒,祝他们延年益寿、老当益壮。老人们感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笑着说:尊老敬贤,应当应当。饭后还送给每位老人一条毛巾和肥皂,并请他们观看了电影《列宁在十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枣园的几年里每逢过年都要请群众在此吃饭或举行团拜,和群众们的关系处理的非常好。

现在我们看到的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粥时、张闻天旧居,书记处小礼堂,为纪念张思德毛主席发表《为人民服务》讲话的地方,社会部二室旧址及辅助陈列、幸福渠等。

首先请大家参观中央书记处小礼堂。书记处小礼堂坐落在绿树环绕之中,这是1941年建成的,砖木石结构,礼堂呈凸字形。当年中央书记处在这里举行过各种会议、舞会、宴会等活动。里面可以看到有内外两个厅,内厅是红色的木质地板,中间摆放一圈桌椅,陈列简朴却也不失考究。

这条渠叫幸福渠,是由边区政府建设厅的工程师丁仲文勘测设计、当地群众集资、政府资助,陕甘宁边区政府与中央机关以及中央警备团的指战员共同为群众修建而成的,1940年4月19日正式建成并投人使用。渠全长6公里,是边区第一条长渠,可浇地1400亩。这条渠修成后,靠天吃饭的旱地变成水浇地,庄稼连年丰收,给群众带来了幸福生活,群众亲切地为它取名 “幸福渠”。眼前这座小院是任弼时的旧居。1943年10月,任弼时由杨家岭搬来居住。小院一共有三孔窑洞,左起第一孔是工作人员住室,第二孔是寝室,第三孔是办公室。当年在延安,任弼时是中央书记处书记之一。长征期间,他担任红二方面军政委。1937年3月16日到达延安,抗战爆发后,他担任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随朱德一起奔赴华北抗日前线。1938年3月被派往莫斯科,领导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在苏联,他如实向共产国际报告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和任务》,使共产国际改变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承认了毛泽东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他出色的工作对于反对王明路线,实现全党以毛泽东为首的团结统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40年,任弼时由苏联回到延安,参加了中央书记处工作,并兼任中央秘书长。1943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分管陕甘宁边区和晋西北的工作,他在指导陕甘宁边区党的工作中,为克服困难、发展经济、提高党的政治水平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任弼时由于长期辛勤工作和两次在敌人监狱中受到残酷折磨,因而身体受到了极大的损伤,患上了多种严重的疾病。鉴于这种情况,医生要求他马上休息。可是任弼时没有过多地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依然坚持工作。有一次,他工作到深夜3点钟,警卫员怕他太累,就和医生一起劝说他休息。他坚持不肯休息,医生当即给他检查,结果收缩压高达 220,脉搏每分钟110次,医生和警卫员要他立刻休息,他却说:没有关系,我们都是共产党员,能坚持100步,就不走99步。他还说,全国胜利就在眼前,我们不仅要夺取全国胜利,还要建立一个新中国。有多少事情急需办啊!你们想想,我能躺得住吗?凭着这种精神,他带病坚持转战陕北,协助毛主席指挥了人民解放战争。1950年10月,也就是新中国刚刚建立一年的时间,任弼时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北京,年仅46岁。叶剑英说: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任何个人的计较,他是杰出的共产主义者,是我们党最好的党员,是我们的模范。

这里摆放的小纺车是任弼时同志在大生产运动中用过的。任弼时工作之余,还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在1945年枣园机关举办的纺线比赛中,他纺的线还被评为甲等奖。

这幅照片是1937年秋,任弼时与夫人陈宗瑛、女儿任远征和刘英在延安的合影。这幅照片是毛泽东和任弼时转战陕北到达佳县朱官寨,两人在为中央机关到底过不过黄河一事争论不休时,正好被路过的吴印咸看到,于是他把此情景凝聚在镜头里,为我们留下了这珍贵的瞬间。拾级而上,我们现在所来到的就是周恩来旧居了。说到周恩来呢,大家一定都是对他很了解很敬佩的。我们眼前所看到的左边的第一孔窑洞便是周总理当年的办公室了。周总理在延安待了十余年时间,大部分时间在国统区,在延安待了有三年多,大部分时间是在这个办公室里度过的。他常常工作到天亮,困了、累了就趴在办公桌上眯一会儿。为了新中国,他常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的工作,日理万机!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得到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爱戴,亲切的称他为人民的好总理。右边这孔窑洞就是周总理他老人家的寝室了,当年他和妻子邓颖超也在此居住过。说到这里呢,我就不得不罗嗦几句了,在很多人看来周总理和他的妻子常常是聚少离多,那他们大关系为什么还是那么的好呢?邓颖超深明大义,周总理和邓颖超他们相互理解、相互体谅感情是非常的好,被很多人成为模范夫妻,相对于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两可谓是相敬如宾和睦极了!1944年10月,周恩来由杨家岭移住到这里,在此期间,他曾多次作为中共代表往返于延安和重庆等地,同国民党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斗争谈判。途中曾多次遇险,但吉人自有天相,每次他都能逢凶化吉,平平安安的。长期生活在复杂的辩论环境中,语言犀利善于言辞逻辑严谨思维敏捷的性格特点,就连马歇尔都佩服的说“周恩来是我从未遇到过的对手”。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曾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国是。蒋介石的用心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但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民主,揭露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团结教育广大群众,党中央决定由毛泽东亲自率代表团赴重庆谈判。8月23日下午,就是在这个小礼堂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有50人参加。毛泽东给大家分析了抗战结束后的形势和我党准备采取的对策。讨论中,同志们赞同战后实行力争和平的方针,但对毛主席是否亲赴谈判的问题意见不一,多数同志出于对主席的安全考虑,不主张轻易出去。8月25日夜,政治局在此彻夜讨论,反复权衡利弊,最后作出同意毛主席与周恩来、王若飞一起去重庆谈判的决定。8月27日,美驻华大使赫尔利和张治中飞抵延安。28日晨,毛主席、周恩来、王若飞从这里出发去机场飞往重庆。这幅照片是主席临行前挥帽向送别的群众告别的情景。另一幅照片是 10月11日主席胜利归来在延安机场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的情景。在此期间为了保证毛泽东的安全打破僵局,是谈判能够顺利的结束,周恩来可谓是绞尽脑汁操碎了心,对他的工作毛泽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党忠诚对敌英勇工作不知疲倦。

大家请看这辆房车就是当年周恩来同志在此居住期间曾经用过的。在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期间,他在百忙之中常常抽出宝贵的时间积极的投入到大生产运动中,大家也许不知道吧,周总理不仅善于外交,而且还善于纺织,他纺的线又细又匀,在边区纺线比赛中还荣获第一呢。周总理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作风深深地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成为了许多有识之士学习的楷模。

周恩来旧居的隔壁就是张闻天的旧居。1944年秋至1945年10月,张闻天居住在这里,右起第一孔是寝室,第二孔是办公室。

张闻天是我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遵义会议后,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由张闻天负总责。长征途中,他积极参加了对张国煮右倾逃跑主义和分裂党、分裂红军的斗争。长征到达陕北后,他同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全党实现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战略转变。

抗日战争开始后,张闻天站在毛泽东正确路线一边,同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进行了坚决斗争。他兼任党中央宣传部长、干部教育部部长、西北工作委员会主任、《解放》周刊和《共产党人》杂志负责人以及马列学院院长等职。他为党中央起草过著名的遵义会议决议、瓦窑堡会议决议等,发表过许多有影响的文章。在1945年党的七大和七届一中全会上,他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作风民主,谦虚谨慎。他对毛主席非常尊重,他主持召开的会议,都要事先和毛泽东进行讨论和研究,他为党起草的许多文件,写好后先送毛泽东审改,再提交会议讨论。有人问他为什么跟毛主席那么紧,他说:真理在谁那里我就跟谁。毛泽东多次赞扬他模范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坚持集体领导的民主作风,称他是我们党的“明君”。

1941年8月,党中央作出《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张闻天主动要求到农村搞调查研究,历时一年多的时间,跑了23个村镇,深入陕北的神木、府谷、绥德、米脂和晋西北的兴县等地,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给党中央写了《出发归来记》、《米脂杨家沟调查》、《兴县蔡家崖调查》以及商业、财经、手工业等方面的调查报告和典型材料,为党中央制定有关方针政策提供了依据。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决定建立东北局。1945年10月,张闻天由此离开延安,前往东北。

游客朋友们,地处半山坡上的这座幽静的小院,是毛主席1943年10月至1945年底居住过的地方。我们看到的小院共有五孔窑洞,大家眼前所看到的第一孔窑洞便是当时的会议室兼会客室了。毛主席当年在这里曾主持召开过多次会议,分析国内外形势,激励共产党员要昂首挺胸,奋发图强,为了建立一个民主全新的中国而奋斗。这第二孔窑洞便是毛主席当年的办公室了,为了指导中国革命,毛主席再次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创作,在此期间他写出了《学习和时局》,《关于重庆谈判》等许多著作,其中被选入《毛泽东选集》的有28篇之多,大家再仔细看一看这张办公桌上海放着一根铁条,它是当年大生产运动中边区炼出的第一炉铁的样品。毛主席一直把它放在办公桌上,平时写作时可以亚书,写作时间长了手指发困时便用力握握,再继续写作。

毛泽东时刻心系群众,把人民的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只要时间允许他便常常到百姓家里嘘寒问暖,问长问短,从来都不嫌弃百姓罗嗦、麻烦,相反总是和他们谈成一片,让人们觉得他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领导而更像一位知冷知热平易近人的朋友、咋聊天时,当他了解到当前困扰人民群众的问题时,便立刻吩咐身边的人尽量去解决,而且还会询问解决的情况。大大小小点点滴滴历历在目。这些都被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对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充满了感激之情。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第三孔就是毛泽东的寝室了。毛主席常常是通宵达旦的工作,不分昼夜的看书,即使困了需要休息时,他也总是抓紧时间看会儿书。大家都知道陕北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可毛主席却从来不会因为天气寒冷的原因而怠慢工作,即使在寒冬腊月,他也常常秉烛达旦,好多次警卫员看到了主席疲惫的面孔时对她说“主席,天很冷夜已深了您还是赶快休息吧!”可每次都是摆摆手说没事你们先休息,我再看一会儿就休息。说完又一头钻进了书堆里。在书的陪伴下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黎明。送走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

毛主席对人民群众宽容热情,可他对自己的儿女却相当的严厉苛刻。他经常对他的几个孩子说“不要因为你是一个领导的孩子而觉得高人一等,要记住你们永远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孩子,要学会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作风”在他的严厉教导下他的几个孩子都像他一样顽强拼搏任劳任怨。在困难面前从来没有说过一个不字!后面德纳两孔窑洞分别是李娜和保姆的居住室以及工作人员的居住室,大家可以自行参观一下。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朱德元帅居住过的地方。1945年8月,朱德由王家坪迁住这里。左起第二孔窑洞是寝室,第三孔是会客室,第四孔是办公室。第一、第五孔窑洞是秘书和警卫员住的。

在这里居住期间,朱总司令协助毛主席处理党政军事务,8月10日,得知日本政府发出了乞降照会,朱总司令于同日子夜发布命令,要求各解放区抗日部队向附近敌伪送出通碟,限时缴械投降,否则就予以消灭。日本宣布投降后,书记处集体办公,朱总连续签发了由周恩来起草,经毛泽东修改后的七道命令。

在枣园居住的日子,朱德常常到田间地头,了解群众生活和生产情况,征求他们对政府的意见。朱总司令是个闲不住的人,枣园树多,他就利用树与树之间的空隙种了许多南瓜。由于底肥上得足,瓜子选得好,加之务得有方,获得了大丰收。秋天,胖乎乎的南瓜躺了一地,人见人爱。

朱总司令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以一个普通一兵的身份出现在大家的面前,从不搞特殊。开始,中央首长没有小灶,都在大灶吃饭。开饭时,由警卫员去打饭回来吃。有的怕跑腿,一次就多打些,这难免会造成浪费。朱总司令知道后,提议领导同志都上食堂吃饭。他自己以身作则,带头去食堂吃饭。

大家看,院子里的这张小石桌上刻着一副象棋棋盘和一副民间玩法的老虎吃羊的棋盘,这里是朱总司令常常和同志们娱乐、下棋,打扑克的地方,当年总司令和战士打成一片、同娱同乐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总司令和战士在一起的无数个动人的场面无不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官兵平等、上下一致的良好作风。

1947年3月2日,总司令从这里转移到延安的子长县,枣林沟会议后,他同刘少奇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离开陕北去华北工作。

从朱老总的旧居下来,便可以看到刘少奇同志的旧居。1944年10月,刘少奇由杨家岭迁住这里。左起第一孔窑洞是办公室,第二孔是寝室。在这里,他协助毛泽东领导整风运动进一步开展;认真学习研究总结党的路线和历史经验,旗帜鲜明地批判王明的错误路线;参加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为主席团成员;筹备召开七大,并做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做了系统深刻的阐述。

1945年8月,毛泽东去重庆谈判期间,他主持中央日常工作。9月间,他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为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抽调2万干部、11万大军挺进东北,为加快解放战争的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刘少奇患有严重的胃病,书桌上经常放着胃药,不舒服时就吃点药。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同志们提出给他增加细粮,可他执意不肯,坚决执行供给部的统一标准。有一次,解放日报社发给他一笔2000元的稿费,勤务员拿着钱别提有多高兴了,心想,这下可以给首长改善改善伙食了。可是,刘少奇分文不收,执意要勤务员把钱如数退回去。勤务员不解地问:写文章付出了劳动,拿稿费是名正言顺的事情,难道这也算特殊?刘少奇耐心解释说:现在群众的生活有困难,敌占区的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咱们为人民办点事儿,不能再要报酬了。我们节约一点,就能减轻人民的负担。1947年3月12日,刘少奇由此撤离延安。3月29日,在枣林沟会议上中央决定,以刘少奇为首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赴华北工作。我们看到东边的这两孔窑洞是彭德怀住过的,中间的那孔窑洞是他和刘少奇共用的会客室。1947年3月初,为指挥延安保卫战彭德怀由此迁住王家坪军委驻地。

接下来请大家随我一块到《为人民服务》讲台参观。

地处枣园西山脚下的这方简陋的土平台,就是毛泽东主席为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召开追悼大会并发表著名的《为人民服务》讲话的地方。

张恩德是中央警卫团的一名战士,1944年秋,为了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中央办公厅总务处抽调部分同志去安塞石峡峪山中烧木炭。张思德被邀请做技术指导。9月5日这一天,天下着雨,为了早日完成任务,张思德冒雨抢挖炭窑,正在聚精会神修整窑壁时,突然出现了险情,就在炭窑坍塌的瞬间,张思德把自已的战友推出窑口,自己被埋进了厚厚的黄土中。张思德牺牲了。毛泽东知道后十分沉痛,他说:前方打仗死人是没办法的,后方生产劳动死人不应该。他指示:第一,把张思德身上洗干净,换上新衣服;第二,打口好棺材;第三,要开追悼会,我参加,要讲话。

9月8日,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在这里为张思德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中央警卫团全体人员、中央直属机关干部及附近群众1000多人参加。毛泽东亲笔题了 “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悼词。当警备团负责人报告了张思德生平后,毛泽东缓步走上主席台,做了“为人民服务”的讲演。从这天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名字传遍了世界......张思德的一生是短暂的,然而却是辉煌的。他的完全彻底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将永远是我们做人的标杆。

各位游客,在深情缅怀了革命先贤的丰功伟绩之后,枣园的参观游览就到此结束了。革命先贤已经离去,但他们未尽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还将星火相传。走进延安,走进革命的圣地更重要的是要激励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爱国、奉献、进取、奋斗的时代新风尚。

感谢大家!再见!

第五篇:延安枣园革命旧址导游词

延安枣园革命旧址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革命圣地参观游览,延安之旅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的第一站便是被誉为“三黄一圣”之一的延安革命圣地枣园革命旧址,一起去感受我们前辈为了建立新中国而经历的点点滴滴。

枣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15华里处,背山面水,视野开阔,环境优美。枣园因其多枣树而得名,曾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机关的旧址。中共中央书记处在1943年10月由杨家岭迁往枣园,在此领导了全党的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筹备召开了中共七大,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带领中国人民度过了最为艰难的岁月。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等中央领导人先后在此居住过。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枣园革命旧址的门口,眼前所看到的就是中共中央书记处小礼堂了。它于1941年建成,砖木结构,呈凸字形。中共中央书记处迁来后,曾经在这里举行各种会议、舞会、宴会等活动。1943年2月19日正是农历正月的元宵节,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这里为枣园的24位60岁以上的老人集体祝寿,毛主席还亲自为这些老人们敬酒,祝他们延年益寿、老当益壮。饭后还送给每位老人一条毛巾和肥皂,并请他们观看了电影《列宁在十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枣园的几年里每逢过年都要请群众在此吃饭或举行团拜,和群众们的关系处理的非常好。

好了,各位朋友们,我们眼前所看到的这个水渠便是有名的“幸福渠”了,陕甘宁边区政府与中央机关为了给群众谋福利,在此修建了边区的第一长渠——裴庄渠,使西川靠天吃饭的农民连年丰收,因而人们改称其为“幸福渠”。

各位朋友们,我们现在所来到的就是周恩来旧居了。说到周恩来呢,大家一定都是对他很了解很敬佩的。我们眼前所看到的左边的第一孔窑洞便是周总理当年的办公室了。周总理在延安待了十余年时间,大部分时间在国统区,在延安待了有三年多,大部分时间是在这个办公室里度过的。他常常工作到天亮,困了、累了就趴在办公桌上眯一会儿。为了新中国,他常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的工作,日理万机!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得到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爱戴,亲切的称他为人民的好总理。右边这孔窑洞就是周总理他老人家的寝室了,当年他和妻子等英超也在此居住过。说到这里呢,我就不得不罗嗦几句了,在很多人看来周总理和他的妻子常常是聚少离多,那他们大关系为什么还是那么的好呢?邓颖超深明大义,周总理和邓颖超他们相互理解、相互体谅感情是非常的好,被很多人成为模范夫妻,相对于我们扥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两可谓是相敬如宾和睦极了!1944年10月,周恩来由杨家岭移住到这里,在此期间,他曾多次作为中共代表往返于延安和重庆等地,同国民党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斗争谈判。途中曾多次遇险,但吉人自有天相,每次他都能逢凶化吉,平平安安的。长期生活在复杂的辩论环境中,语言犀利善于言辞逻辑严谨思维敏捷的性格特点,就连马歇尔都佩服的说“周恩来是我从未遇到过的对手”。

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商讨所谓的和平建国的问题,当时与多人都反对毛主席赴重庆谈判,可是为了揭穿蒋介石的假和平真独裁的阴谋,周恩来和王若飞等毅然决定陪同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在此期间为了保证毛泽东的安全打破僵局,是谈判能够顺利的结束,周恩来可谓是绞尽脑汁操碎了心,对他的工作毛泽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党忠诚对敌英勇工作不知疲倦。

大家请看这辆房车就是当年周恩来同志在此居住期间曾经用过的。在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期间,他在百忙之中常常抽出宝贵的时间积极的投入到大生产运动中,大家也许不知道吧,周总理不仅善于外交,而且还善于纺织,他纺的线又细又匀,在边区纺线比赛中还荣获第一呢。周总理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作风深深地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成为了许多有识之士学习的楷模。

游客朋友们,参观完一代伟人之一总理的故居,我们便来到了一代领袖毛泽东的旧居。大家眼前所看到的第一孔窑洞便是当时的会议室兼会客室了。毛主席当年在这里曾主持召开过多次会议,分析国内外形势,激励共产党员要昂首挺胸,奋发图强,为了建立一个民主全新的中国而奋斗。这第二孔窑洞便是毛主席当年的办公室了,为了指导中国革命,毛主席再次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创作,在此期间他写出了《学习和时局》,《关于重庆谈判》等许多著作,其中被选入《毛泽东选集》的有28篇之多,大家再仔细看一看这张办公桌上海放着一根铁条,它是当年大生产运动中边区炼出的第一炉铁的样品。毛主席一直把它放在办公桌上,平时写作时可以亚书,写作时间长了手指发困时便用力握握,再继续写作。

毛泽东时刻心系群众,把人民的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只要时间允许他便常常到百姓家里嘘寒问暖,问长问短,从来都不嫌弃百姓罗嗦、麻烦,相反总是和他们谈成一片,让人们觉得他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领导而更像一位知冷知热平易近人的朋友、咋聊天时,当他了解到当前困扰人民群众的问题时,便立刻吩咐身边的人尽量去解决,而且还会询问解决的情况。大大小小点点滴滴历历在目。这些都被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对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充满了感激之情。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毛泽东的寝室了。毛主席常常是通宵达旦的工作,不分昼夜的看书,即使困了需要休息时,他也总是抓紧时间看会儿书。大家都知道陕北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可毛主席却从来不会因为天气寒冷的原因而怠慢工作,即使在寒冬腊月,他也常常秉烛达旦,好多次警卫员看到了主席疲惫的面孔时对她说“主席,天很冷夜已深了您还是赶快休息吧!”可每次都是摆摆手说没事你们先休息,我再看一会儿就休息。说完又一头钻进了书堆里。在书的陪伴下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黎明。送走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

毛主席对人民群众宽容热情,可他对自己的儿女却相当的严厉苛刻。他经常对他的几个孩子说“不要因为你是一个领导的孩子而觉得高人一等,要记住你们永远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孩子,要学会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作风”在他的严厉教导下他的几个孩子都像他一样顽强拼搏任劳任怨。在困难面前从来没有说过一个不字!后面德纳两孔窑洞分别是李娜和保姆的居住室以及工作人员的居住室,大姐可以自行参观一下。

后面的两个院落分别是朱德和刘少奇的旧居,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待会儿自由活动是可以自行参观一下。接下来请大家随我一块到《为人民服务》讲台参观。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1944年9月8日为张思德召开追悼会暨毛泽东发表《为人民服务》讲话的地方。张思德是中央警卫团的一名战士,在1944年9月安塞石峡山谷中烧木炭时牺牲了,毛泽东曾亲自参加了他的追悼会,并在会上作《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好了游客朋友们,由于时间关系,咱们今天枣园革命旧址的讲解就到此结束,大家可以自行的参观,半小时后我们门口集合,请注意安全,谢谢大家!

下载延安导游词[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延安导游词[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延安延安

    延安,延安 ——赴延安学习心得体会 寒月 (2017年5月12日) 2017年4月17日至23日,厂党委组织党员及先进工作者到延安干部培训学院学习。我们一行49人,在王副总的带领下,在延安度过......

    延安

    若时间催我回头,请这里收留我的脚步 ——红色筑梦之旅,传承红色基因 如果所有的遇见都可以有时间,如果所有的等待都是为了长远,我愿意把每次期待都加重质量,把每份欣喜都反复体会......

    延安延安

    邮寄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七一东路河北大学新校区联系电话:***所要发表的期刊名称《河北企业》作者个人简介:姓名:周秋立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7.12 籍贯:河北省承德市 学校学......

    延安整风

    延安整风 本文节选自《延安整风运动中的周恩来》,作者:刘明刚 原载于:《红岩春秋》2013年第2期 有的说:王(王明)、博(博古)、洛(张闻天)、稼(王稼祥)已在党内没有大的危险了,再来......

    延安考察报告

    弘扬延安精神 促进我市加快发展 ----安顺市第五期县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 赴延安学习考察报告 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 根据市委党校的教学计划安排,安顺市第五期县处级领导干部......

    延安感言

    延安教学活动感言4月20日至23日,我有幸参加了学院组织的延安革命传统教学活动,在革命圣地延安进行了参观学习。活动中,我们参观了宝塔山、革命博物馆,漫步于枣园、杨家岭、王家......

    延安 观后感

    - 延安观后感 感悟延安精神的珍贵 延安,是一块饱经沧桑又充满神奇色彩的红色土地;是长征的落脚点;是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圣地和人才圣地;是一部......

    延安革命史

    延安革命斗争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22年西北党组织成立—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后,1922年8月,陕西也建立了党团组织。陕西的党团组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