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崇圣寺三塔导游词介绍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距山脚约为1500米。南336米处有桃溪向东流过。北76米处有梅溪,东靠滇藏公路。三塔由一大二小三阁组成。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崇圣寺三塔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崇圣寺三塔导游词1
崇圣寺位于大理古城北1.5公里处,东临洱海,西靠苍山应乐峰。
崇圣寺建成的时间为南诏国后期,为南诏国第十代王劝丰佑时(824—859年)所建。建成之后即为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佛教活动的中心,到大理国时成为著名的皇家寺院。故崇圣寺有“佛都”之誉。
崇圣寺又名三塔寺,也就是我国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所写的三塔寺和现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所提到的天龙寺。崇圣寺壮观的庙宇建筑在清咸丰同治年间烧毁,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来。
崇圣寺中的“圣”指的是观音,大理地区观音崇拜极盛,一年一度的三月街也称观音街。《续云南通志》记载:“崇圣寺前有三塔,寺内有观音像,高二丈四尺,唐蒙时董善明铸。”
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___年被评为全国AAAA级旅游区。
崇圣寺三塔导游词2
亲爱的游客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著名景点云南大理的崇圣寺三塔,好了,现在让我开始为你们介绍一下崇圣寺的大体情况吧!请跟着我走。
亲爱的游客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著名景点云南大理的崇圣寺三塔,好了,现在让我开始为你们介绍一下崇圣寺的大体情况吧!请跟着我走。
崇圣寺三塔是大理“文献名邦”的象征,是云南古代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1961年3月国务院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组建筑群距离下关14公里,位于大理古城以北1.5公里苍山应乐峰下,背靠苍山,面临洱海,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组成,呈鼎立之态,远远望去,卓然挺秀,俊逸不凡,是苍洱胜景之一。
好了,顾名思义是三塔,应该有三塔才对是把,没错,你们目前就是三座塔拉,中间的就是主塔—千寻塔,底宽9.9米,现存高度69.13米,16层,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是中国现存座塔最高者之一,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造型上也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的典型塔式之一。塔以白灰涂面,每级四面有龛,相对两龛供佛像,另两龛为窗洞。塔内装有木骨架,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循梯可达顶层,从瞭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全貌。塔顶有金属塔刹宝盖、宝顶和金鸡等,底部镶嵌着镌刻在大理石上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此为沐英后裔明代黔国公孙世阶所书。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三层,下层边长为33.5米,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上层边长21米,其东面正中有石照壁,“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即位于此,每字1.7米,笔力雄浑苍劲,气势磅礴。塔下仰望,只见塔矗云端,云移塔驻,似有倾倒之势。
旁边的就是两座小塔,三塔中的南,北二小塔在主塔之西,与主塔等距70米,南北对峙,相距97.5米,均为五代时期大理国所建造。两塔形制一样,均为10层,高42.4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外观装饰成阁楼式,每角有柱,每级设平座第4、6级有斗棋,顶端有镏金塔刹宝顶,华丽非常。每层出檐,角往上翘,不用梁柱斗拱等,以轮廓线取得艺术效果。塔通体抹石炭,好似玉柱擎天。
崇圣寺三塔导游词3
现在给大家一点时间去自由参观一下,等一下我们将会去另一个更迷人的景点。
来到三塔必定要去的是三塔的倒影公园,三塔倒影公园位于崇圣寺三塔以南1千米处,公园坐北朝南,背靠三塔以园内的潭水能倒影三塔雄姿而得名。
公园始建于80年代,建筑面积7亩,其中心是一泓近10多亩的水潭。池边广植银桦、雪松、垂柳等,四周有藤架、大理石桌凳、大理石长栏,小溪绕潭。水池西侧有大理碑亭,过亭沿曲廊行数米,可达水中的漾波亭。漾波亭南侧有一小岛,岛上塑有一对栩栩如生白鹤,水中倒影,人动影移与漾波亭相映成趣。
倒影公园池水碧绿如玉,清澈见底,浪不惊,平如镜。随着观赏的角度不同,倒影形态也随之各异。每当冬季,整座苍山银装素裹,三塔倒影更加迷人。
好了,现在是自由参观时间,你们可以去欣赏一下这里的美丽景色,等一下我们将在这里集合,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找到我。
祝:你们有个愉快的旅行。
崇圣寺三塔导游词4
各位游客们,欢迎诸位来崇圣寺三塔参观游览,崇圣寺三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建筑的一组颇具规模的佛教寺庙,位于原崇圣寺正前方,呈三足鼎立之势。崇圣寺初建于南诏丰佑年间(公元824~859年),大塔先建,南北小塔后建,寺中立塔,故塔以寺名。现寺的壮观庙宇在咸同年间已毁,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来。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距山脚约为1500米。南336米处有桃溪向东流过。北76米处有梅溪,东靠滇藏公路。它是大理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古刹,南诏丰佑年间曾有殿宇千间,大理国时期是皇家的寺院。崇圣寺三塔由一大二小三阁组成。大塔又名千寻塔,当地群众称它为“文笔塔”,通高69.13米,底方9.9米,凡16级,为大理地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砖塔。南北小塔均为十级,高42.19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雄伟壮观,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方面的卓越成就。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诏王劝丰佑时期(公元824—859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6层。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
崇圣寺三塔导游词5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高入云霄的大理崇圣寺前三塔,也是由一块砖、一块砖垒砌而成的。而塔砖却与众不同,上面布满了佛教密宗的各种各样的梵文和汉文的经咒。为研究大理崇圣寺三塔建造史、大理佛教史、南诏大理佛教与中原佛教之关系的实物资料。
崇圣寺三塔早在1961年3月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至1981年,国家又拨款对三塔进行了历时三年维修加固。在这次维修加固中,有两项重要发现:一是三塔的基脚不是石基而是土基,二是清理出佛像、写本佛经等珍贵文物680余件,这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最丰富的、最重要的一批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文物。这些文物成为研究南诏和大理国历史的历史资料。
崇圣寺三塔这里还有许多美丽的景点,我的讲解到这里就完了。接下来我们就去游览这传说中的崇圣寺三塔吧。但愿今天的崇圣寺三塔能给您留下难忘的记忆。
崇圣寺三塔导游词介绍
第二篇:崇圣寺三塔导游词
大
理
大理是滇西高原上的一座美丽的城市,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并且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大理古称叶榆,因五代时白蛮首领段思平建立了大理国而得名。唐宋时,大理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大理的名胜有苍山、洱海、古城及蝴蝶泉,我们今天要游览的是崇圣寺三塔,它已成为大理旅游的标志。
崇圣寺概况
崇圣寺位于大理古城北1.5公里处,东临洱海,西靠苍山应乐峰。
崇圣寺建成的时间为南诏国后期,为南诏国第十代王劝丰佑时(824—859年)所建。建成之后即为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佛教活动的中心,到大理国时成为著名的皇家寺院。故崇圣寺有“佛都”之誉。
崇圣寺又名三塔寺,也就是我国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所写的三塔寺和现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所提到的天龙寺。崇圣寺壮观的庙宇建筑在清咸丰同治年间烧毁,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来。
崇圣寺中的“圣”指的是观音,大理地区观音崇拜极盛,一年一度的三月街也称观音街。《续云南通志》记载:“崇圣寺前有三塔,寺内有观音像,高二丈四尺,唐蒙时董善明铸。”
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评为全国AAAA级旅游区。
崇圣寺到了,请随我下车。
塔的基本知识
进入大门,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位于台阶之上的三塔。前方正中较大的称千寻塔,两侧位置靠后的塔规模较小一些。
塔起源于印度,最早用于藏佛的舍利,形状为一个半圆形坟冢。传人中国后,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演化出丰富的形式,有楼阁式、密檐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等。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塔均为密檐式。
大理地区盛行建塔,除三塔外,还有一塔、蛇骨塔等。
千寻塔
千寻塔全名为“法界通灵明道乘塔”,建于唐代南诏劝丰佑时期,据说是唐代恭韬、徽义两位工匠用了48年时间设计建造的。
千寻塔矗立在两层高大的台基上,塔高69.13米,共有16层,是我国少有的层数较多的偶数层塔。
塔的结构为密檐式空心砖塔,塔心中空,古时有井字形楼梯供人攀登。
自下而上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每层正面中央开券龛,龛内有白色大理石佛像一尊,两边龛为窗洞。两层窗洞的方向交替错开,以利于塔内的采光和通风,同时交错开窗有利于塔的坚固性。
塔檐越往上间距越小,自第三、四层起逐渐向内收束,最后收束于塔顶。使得塔身的外形轮廓不是僵硬的直线向上,而是呈上下向内收,中部微凸的曲线,其形制与西安小雁塔略同。
以前塔顶四角各有一只铜铸的金翅鸟,传说用以镇压洱海中的龙妖水怪。
照
壁
塔正中朝东一面有一照壁,照壁上有“永镇山川”四个楷书大字,每个字高1.7米。为明代黔国公沐世阶所书。
题这四个字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大理地区水患多,“永镇山川”意在镇服水患,塔顶的大鹏金翅鸟也是镇龙之物;另一种说法是大理被纳入明朝的版图后,镇守云南的黔国公(沐英之孙沐世阶)题下“永镇山川”意在誓死镇守云南山川。
小
塔
南北两座小塔与千寻塔在平面布局上呈一等腰三角形,距千寻塔的距离均为70米,两小塔相距97.5米。
它们的建筑年代晚于千寻塔,大约在大理国时期,相当于中原的五代时期(公元12世纪左右)。
两座小塔均为十层八角形密檐砖塔,高42.19米,每层分别雕券龛、佛像、莲花等,塔身外涂抹一层白色泥皮,塔顶有伞形铜铃和三只铜葫芦。
l
特
点
对于三塔,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三大特点:
①千寻塔为16层,小塔为lO层,均为偶数层塔,与中原盛行的奇数层塔截然不同;
②千寻塔的外形轮廓是上下向内收缩,中部凸出,呈现出柔和的曲线美;
③据说建造三塔时采取了“堆土建塔,挖土现塔”的建筑方式。
三塔建成1000多年以来,经历了长期的风雨剥蚀和多次地震的考验,塔基依然稳固,塔身也未见明显倾斜(据载,明正德己亥年,即公元1515年5月6日大地震,城内房屋倒塌99%,而三塔岿然不动,仅震落千寻塔塔顶宝刹,可见三塔具有很高的建筑技术水平)
路中这块石头是有名的蛙鸣石,用石头撞击它会发出青蛙的鸣叫声。
文物陈列馆
绕过三塔,路的两旁这两个陈列馆是崇圣寺三塔文物陈列馆,里面陈列着在维修三塔的过程中发掘出土的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各种文物680余件。其中包括了《金刚般若经》图卷、《大陀罗尼经》、纯金观音像、金质释迦牟尼坐像等以及大量珍珠、玛瑙、水晶、珊瑚、绘画等珍贵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是研究南诏、大理国历史的实物资料。
正面这座楼就是南诏建极大钟的钟楼,右边有一个三塔聚影池,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六塔”。
钟
楼
南诏建极大钟钟楼,原名为胜概楼,始建于南诏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为重檐木构建筑,毁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楼重建于1997年,高19.97米。
原来的大钟称为“建极大钟”,铸于南诏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徐霞客曾在《滇游日记》中这样写道:“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当时大理著名的十六景中有一景就是“钟震佛都”。寺内的巨钟与大殿同时毁于清咸丰至同治年间,现在重铸的建极大钟,是由北京古钟博物馆据史料设计,由南京晨光机器厂铸造。钟高3.86米,直径2.138米,重16.295吨。目前为中国第四大钟,云南第一大钟。
钟外壁铸有精美的图案:上层为六幅波罗蜜图案,分别为妙法波罗蜜、胜叶波罗蜜、慈音波罗蜜、金刚波罗蜜、智宝波罗蜜和大轮波罗蜜;下层为六幅天王像,分别是:多闻天王、天主帝释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大梵天天王和广目天王。
钟楼的后面是雨铜观音殿。
雨铜观音殿
雨铜观音殿为五开问单檐歇山顶木构建筑,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于1999年重建。殿高29.99米,占地面积8 100平方米。
殿内正中供奉着站立的雨铜观音像。原像铸于南诏中兴二年,即唐昭宗光化二年(公元899年),后被毁,1999年重铸。像高8.6米,莲花座高1.8米,下面的须弥座高2.2米。观音像及莲花座均为铜铸贴金,共耗费铜11吨。、相传当年在铸造这座观音像的过程中,铸到一半铜便用完了,这时天上下了一场雨,奇妙的是,落下的不是水珠而是铜珠,人们收集起这些铜珠便铸完了观音像,所以取名雨铜观音。
左边分别供奉着梵僧观音和负石观音;右边分别供奉着水月观音和阿嵯耶观音。他们都是阿嵯耶观音的不同化身。
二楼四周墙壁陈列着的是《南诏国史图传》和《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卷》的复制图。
三楼现为观音文化展。
各位朋友,三塔景区的游程就要结束了,重建的崇圣寺建筑群规模宏大,再现了历史上
导游词范例
大理崇圣寺三塔导游词
文献名邦大理是中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是云南历史文化的最早发祥地之一.秦王朝把大理地区正式纳入统治的封建国家版图,汉王朝在这里设置郡县,唐代的南诏国和宋代的大理国在这里建国都,大理成为当时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理古城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献名邦”,“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的美誉,是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之一,荣获“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称号.悠久的历史及其灿烂的文化遗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大理三塔,它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于1961年被国务院例为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众多游客的心目中,它是大理的象征,也是云南古代历史文化的象征.到了大理如果不游三塔,就不算游了大理.大理三塔立在苍山之麓,洱海之畔.湖光山色把三塔打扮的分外妖娆,而三塔对持,金碧交辉,又把苍山洱海点缀得更加秀美.大理三塔就象美丽而多情的白族少女,以其 独特的卓越风姿,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据载,大理三塔原是崇圣寺的一部分,如今寺院已在历代的战乱和灾害中毁坏,而三塔却历经千余年沧桑而保存了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文化缘分.三塔之中主塔又名千寻塔,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公元836年),高69.13米,是16层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造型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典型的塔式之一----密檐式塔.说到这里,我们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出我们所见过的一些形态各异的塔.大家知道塔按形式可以分为几种吗?还是让我来告诉大家吧!一般来说可分为4种:楼阁式,如西按大雁塔;密檐式,如西按小雁塔;覆钵式,如北京妙应寺白塔;金刚宝座塔,如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听到这里,有人禁不住会问:西按的小雁塔,杭州的雷锋塔和大理千寻塔都是密檐式塔,它们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大理千寻塔高69.13米,而西安小雁塔仅高46米,如果把小雁塔比做苗条端庄的少女,那么在千寻塔面前也会黯然失色.杭州的雷峰塔建于宋代,只有5层,而大理千寻塔建于唐代,高16层,历史的久远和建造技法的高超无一不显示出大理三塔独特的魅力.尤其是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大地震,千寻塔“裂二尺许,形如破竹”,但“旬日复合”;民国十四年(1925年)强地震,大理城十室九塌,而千寻塔仅塔刹震落,金鹏倒毁.这不能不说是奇迹.大家仔细看一定发现了塔前照壁上刻有“永镇山川”四字,字体苍劲有力,耐人寻味.为什么 千寻塔底座会有“永镇山川”四字呢?因为在历史上,大理是一个多水患的地方,“永镇山川”反映了当时修建三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镇伏水患.同时,这四个字也体现了大理三塔的重要历史地位.顺便提一下,古往今来,塔的功能大致可以分为崇扬佛教,镇灾降邪,观赏三种.而千寻塔兼具三种功能于一身,具有教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千寻塔还在令我们叹为观止,分立在大塔之后的南北两小塔又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两小塔分立于大塔西南,西北两面,均距主塔70米,与主塔成等腰三角形.它们是五代时期大理国建造的,两小塔形制一样,均为10层,高42.4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三塔各据一方,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从远处看,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白族民族风格.这里我还要告诉大家三塔具有不同于内地塔的两个特点:一是三塔层数均为偶数,而内地塔多为奇数.二是中原塔由基座向上直线收缩,下大上小,呈矩梯形;而三塔上下较小,中部较大,外部轮廓呈曲线,具有曲线美,与中原塔相比更为挺拔俊秀.大理三塔千百年来历经岁月的沧桑和风雨的洗礼,仍巍然屹立.成为研究大理国历史及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在当时,大理国的白族居民就能建造高达69米堪称中国南方第一塔的千寻塔,无疑是一个历史的奇迹.千余年来千寻塔是如何建成的一直是一个谜.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的是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后,将土筑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三塔的建造方法一直都有“堆土建塔”和“挖土现塔”之说.由此也不难想见,南诏时期的大理已经呈现出经济繁荣,文化异彩纷呈,民族团结的空前盛况.1978年,在对三塔进行大规模维修时,在千寻塔内发现了佛教文物600余件,其中有大量的佛像和写本佛经,还有一尊金质观音像,极为珍贵.这些发现,揭开了古代大理这个“佛国”的神秘面纱.据载,南诏时期云南境内有小寺三千,大寺八百.当时大理崇圣寺成为佛教活动中心,而大理也被称为“佛国”,“妙香国”.透过三塔,我们不难想像佛教文化对大理的深刻影响.三塔参观完了,我们可以到“钟震佛都”的钟楼和雨铜观音殿去看一看.此钟与三塔崇圣寺的镇寺之宝,筑于南诏建极十二年,惜已毁于清咸丰年间,现在这口巨大铜钟是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按南诏建极大钟旧制而新造的,高3.86米,口径2.138米,重16吨多.钟楼高19.97米,取香港1997年回归祖国之意.钟楼后面是雨铜观音殿,里面供奉着云南最大最高的室内观音像---雨铜观音.雨铜观音像原铸于南诏建极十三年,可惜文革时期被毁,重铸造的雨铜观音像依据清末遗寸照片精心复制,高8.6米,加上莲花座和须弥座总高12.6米.莲花座与观音像为铜像贴金,重11吨.造型如唐吴道子所绘细腰颇足观音像,又有大理地区男身女相的特点.各位朋友,三塔景区的游程就要结束了,重建的崇圣寺建筑群规模宏大,再现了历史上“妙香佛国”大理皇家寺院的辉煌.欢迎你再次游览崇圣寺三塔风景区!
范例二
大理崇圣寺三塔导游词
大理
大理是滇西高原上的一座美丽的城市,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并且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大理古称叶榆,因五代时白蛮首领段思平建立了大理国而得名。唐宋时,大理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大理的名胜有苍山、洱海、古城及蝴蝶泉,我们今天要游览的是崇圣寺三塔,它已成为大理旅游的标志。
崇圣寺概况
崇圣寺位于大理古城北1.5公里处,东临洱海,西靠苍山应乐峰。
崇圣寺建成的时间为南诏国后期,为南诏国第十代王劝丰佑时(824—859年)所建。建成之后即为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佛教活动的中心,到大理国时成为著名的皇家寺院。故崇圣寺有“佛都”之誉。
崇圣寺又名三塔寺,也就是我国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所写的三塔寺和现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所提到的天龙寺。崇圣寺壮观的庙宇建筑在清咸丰同治年间烧毁,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来。
崇圣寺中的“圣”指的是观音,大理地区观音崇拜极盛,一年一度的三月街也称观音街。《续云南通志》记载:“崇圣寺前有三塔,寺内有观音像,高二丈四尺,唐蒙时董善明铸。”
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评为全国AAAA级旅游区。
崇圣寺到了,请随我下车。
塔的基本知识
进入大门,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位于台阶之上的三塔。前方正中较大的称千寻塔,两侧位置靠后的塔规模较小一些。
塔起源于印度,最早用于藏佛的舍利,形状为一个半圆形坟冢。传人中国后,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演化出丰富的形式,有楼阁式、密檐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等。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塔均为密檐式。
大理地区盛行建塔,除三塔外,还有一塔、蛇骨塔等。
千寻塔
千寻塔全名为“法界通灵明道乘塔”,建于唐代南诏劝丰佑时期,据说是唐代恭韬、徽义两位工匠用了48年时间设计建造的。
千寻塔矗立在两层高大的台基上,塔高69.13米,共有16层,是我国少有的层数较多的偶数层塔。
塔的结构为密檐式空心砖塔,塔心中空,古时有井字形楼梯供人攀登。
自下而上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每层正面中央开券龛,龛内有白色大理石佛像一尊,两边龛为窗洞。两层窗洞的方向交替错开,以利于塔内的采光和通风,同时交错开窗有利于塔的坚固性。
塔檐越往上间距越小,自第三、四层起逐渐向内收束,最后收束于塔顶。使得塔身的外形轮廓不是僵硬的直线向上,而是呈上下向内收,中部微凸的曲线,其形制与西安小雁塔略同。
以前塔顶四角各有一只铜铸的金翅鸟,传说用以镇压洱海中的龙妖水怪。
照壁
塔正中朝东一面有一照壁,照壁上有“永镇山川”四个楷书大字,每个字高1.7米。为明代黔国公沐世阶所书。
题这四个字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大理地区水患多,“永镇山川”意在镇服水患,塔顶的大鹏金翅鸟也是镇龙之物;另一种说法是大理被纳入明朝的版图后,镇守云南的黔国公(沐英之孙沐世阶)题下“永镇山川”意在誓死镇守云南山川。
小塔
南北两座小塔与千寻塔在平面布局上呈一等腰三角形,距千寻塔的距离均为70米,两小塔相距97.5米。
它们的建筑年代晚于千寻塔,大约在大理国时期,相当于中原的五代时期(公元12世纪左右)。
两座小塔均为十层八角形密檐砖塔,高42.19米,每层分别雕券龛、佛像、莲花等,塔身外涂抹一层白色泥皮,塔顶有伞形铜铃和三只铜葫芦。l
特点
对于三塔,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三大特点:
①千寻塔为16层,小塔为lO层,均为偶数层塔,与中原盛行的奇数层塔截然不同;
②千寻塔的外形轮廓是上下向内收缩,中部凸出,呈现出柔和的曲线美;
③据说建造三塔时采取了“堆土建塔,挖土现塔”的建筑方式。
三塔建成1000多年以来,经历了长期的风雨剥蚀和多次地震的考验,塔基依然稳固,塔身也未见明显倾斜(据载,明正德己亥年,即公元1515年5月6日大地震,城内房屋倒塌99%,而三塔岿然不动,仅震落千寻塔塔顶宝刹,可见三塔具有很高的建筑技术水平)
文物陈列馆
绕过三塔,路的两旁这两个陈列馆是崇圣寺三塔文物陈列馆,里面陈列着在维修三塔的过程中发掘出土的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各种文物680余件。其中包括了《金刚般若经》图卷、《大陀罗尼经》、纯金观音像、金质释迦牟尼坐像等以及大量珍珠、玛瑙、水晶、珊瑚、绘画等珍贵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是研究南诏、大理国历史的实物资料。
正面这座楼就是南诏建极大钟的钟楼,右边有一个三塔聚影池,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六塔”。
钟 楼
南诏建极大钟钟楼,原名为胜概楼,始建于南诏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为重檐木构建筑,毁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楼重建于1997年,高19.97米。
原来的大钟称为“建极大钟”,铸于南诏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徐霞客曾在《滇游日记》中这样写道:“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当时大理著名的十六景中有一景就是“钟震佛都”。寺内的巨钟与大殿同时毁于清咸丰至同治年间,现在重铸的建极大钟,是由北京古钟博物馆据史料设计,由南京晨光机器厂铸造。钟高3.86米,直径2.138米,重16.295吨。目前为中国第四大钟,云南第一大钟。
钟外壁铸有精美的图案:上层为六幅波罗蜜图案,分别为妙法波罗蜜、胜叶波罗蜜、慈音波罗蜜、金刚波罗蜜、智宝波罗蜜和大轮波罗蜜;下层为六幅天王像,分别是:多闻天王、天主帝释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大梵天天王和广目天王。
钟楼的后面是雨铜观音殿。
雨铜观音殿
雨铜观音殿为五开问单檐歇山顶木构建筑,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于1999年重建。殿高29.99米,占地面积8 100平方米。
殿内正中供奉着站立的雨铜观音像。原像铸于南诏中兴二年,即唐昭宗光化二年(公元899年),后被毁,1999年重铸。像高8.6米,莲花座高1.8米,下面的须弥座高2.2米。观音像及莲花座均为铜铸贴金,共耗费铜11吨。
相传当年在铸造这座观音像的过程中,铸到一半铜便用完了,这时天上下了一场雨,奇妙的是,落下的不是水珠而是铜珠,人们收集起这些铜珠便铸完了观音像,所以取名雨铜观音。
左边分别供奉着梵僧观音和负石观音;右边分别供奉着水月观音和阿嵯耶观音。他们都是阿嵯耶观音的不同化身。
二楼四周墙壁陈列着的是《南诏国史图传》和《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卷》的复制图。
三楼现为观音文化展。
第三篇:大理崇圣寺三塔导游词
文献名邦大理是中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是云南历史文化的最早发祥地之一.秦王朝把大理地区正式纳入统治的封建国家版图,汉王朝在这里设置郡县,唐代的南诏国和宋代的大理国在这里建国都,大理成为当时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理古城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献名邦”,“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的美誉,是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之一,荣获“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称号.悠久的历史及其灿烂的文化遗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大理三塔,它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于1961年被国务院例为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众多游客的心目中,它是大理的象征,也是云南古代历史文化的象征.到了大理如果不游三塔,就不算游了大理.大理三塔立在苍山之麓,洱海之畔.湖光山色把三塔打扮的分外妖娆,而三塔对持,金碧交辉,又把苍山洱海点缀得更加秀美.大理三塔就象美丽而多情的白族少女,以其
独特的卓越风姿,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据载,大理三塔原是崇圣寺的一部分,如今寺院已在历代的战乱和灾害中毁坏,而三塔却历经千余年沧桑而保存了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文化缘分.三塔之中主塔又名千寻塔,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公元836年),高69.13米,是16层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造型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典型的塔式之一----密檐式塔.说到这里,我们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出我们所见过的一些形态各异的塔.大家知道塔按形式可以分为几种吗?还是让我来告诉大家吧!一般来说可分为4种:楼阁式,如西按大雁塔;密檐式,如西按小雁塔;覆钵式,如北京妙应寺白塔;金刚宝座塔,如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听到这里,有人禁不住会问:西按的小雁塔,杭州的雷锋塔和大理千寻塔都是密檐式塔,它们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大理千寻塔高69.13米,而西安小雁塔仅高46米,如果把小雁塔比做苗条端庄的少女,那么在千寻塔面前也会黯然失色.杭州的雷峰塔建于宋代,只有5层,而大理千寻塔建于唐代,高16层,历史的久远和建造技法的高超无一不显示出大理三塔独特的魅力.尤其是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大地震,千寻塔“裂二尺许,形如破竹”,但“旬日复合”;民国十四年(1925年)强地震,大理城十室九塌,而千寻塔仅塔刹震落,金鹏倒毁.这不能不说是奇迹.大家仔细看一定发现了塔前照壁上刻有“永镇山川”四字,字体苍劲有力,耐人寻味.为什么 千寻塔底座会有“永镇山川”四字呢?因为在历史上,大理是一个多水患的地方,“永镇山川”反映了当时修建三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镇伏水患.同时,这四个字也体现了大理三塔的重要历史地位.顺便提一下,古往今来,塔的功能大致可以分为崇扬佛教,镇灾降邪,观赏三种.而千寻塔兼具三种功能于一身,具有教高的文化艺术价值....www.xiexiebang.com第 一范文§网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千寻塔还在令我们叹为观止,分立在大塔之后的南北两小塔又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两小塔分立于大塔西南,西北两面,均距主塔70米,与主塔成等腰三角形.它们是五代时期大理国建造的,两小塔形制一样,均为10层,高42.4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三塔各据一方,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从远处看,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白族民族风格.这里我还要告诉大家三塔具有不同于内地塔的两个特点:一是三塔层数均为偶数,而内地塔多为奇数.二是中原塔由基座向上直线收缩,下大上小,呈矩梯形;而三塔上下较小,中部较大,外部轮廓呈曲线,具有曲线美,与中原塔相比更为挺拔俊秀.大理三塔千百年来历经岁月的沧桑和风雨的洗礼,仍巍然屹立.成为研究大理国历史及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在当时,大理国的白族居民就能建造高达69米堪称中国南方第一塔的千寻塔,无疑是一个历史的奇迹.千余年来千寻塔是如何建成的一直是一个谜.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的是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后,将土筑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三塔的建造方法一直都有“堆土建塔”和“挖土现塔”之说.由此也不难想见,南诏时期的大理已经呈现出经济繁荣,文化异彩纷呈,民族团结的空前盛况.1978年,在对三塔进行大规模维修时,在千寻塔内发现了佛教文物600余件,其中有大量的佛像和写本佛经,还有一尊金质观音像,极为珍贵.这些发现,揭开了古代大理这个“佛国”的神秘面纱.据载,南诏时期云南境内有小寺三千,大寺八百.当时大理崇圣寺成为佛教活动中心,而大理也被称为“佛国”,“妙香国”.透过三塔,我们不难想像佛教文化对大理的深刻影响.三塔参观完了,我们可以到“钟震佛都”的钟楼和雨铜观音殿去看一看.此钟与三塔崇圣寺的镇寺之宝,筑于南诏建极十二年,惜已毁于清咸丰年间,现在这口巨大铜钟是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按南诏建极大钟旧制而新造的,高3.86米,口径2.138米,重16吨多.钟楼高19.97米,取香港1997年回归祖国之意.钟楼后面是雨铜观音殿,里面供奉着云南最大最高的室内观音像---雨铜观音.雨铜观音像原铸于南诏建极十三年,可惜文革时期被毁,重铸造的雨铜观音像依据清末遗寸照片精心复制,高8.6米,加上莲花座和须弥座总高12.6米.莲花座与观音像为铜像贴金,重11吨.造型如唐吴道子所绘细腰颇足观音像,又有大理地区男身女相的特点.各位朋友,三塔景区的游程就要结束了,重建的崇圣寺建筑群规模宏大,再现了历史上“妙香佛国”大理皇家寺院的辉煌.欢迎你再次游览崇圣寺三塔风景区!
第四篇:大理崇圣寺导游词3篇
大理崇圣寺导游词3篇
大理崇圣寺三塔是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下简称 大理州)境内的重要文物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圣寺三塔的始建年代,曾引起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专家及古建筑专家的研究和探讨。本文是大理崇圣寺的导游词,仅供参考。
大理崇圣寺导游词一:
云南大理是中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是云南历史文化的最早发祥地之一。秦王朝时期,中央政府把大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汉王朝在这里设置郡县,唐代的南诏国和宋代的大理国在这里建国都,大理成为当时的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理古城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献名邦”、“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的美誉。大理还是是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之一,荣获“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称号。
大理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遗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大理三塔,它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并于1961年被国务院例为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众多游客的心目中,崇圣寺三塔是大理的象征,也是云南古代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南方最古老、最宏伟的建筑之一。到了大理如果不游三塔,就不算游了大理。
大理三塔位在苍山之麓,洱海之畔。湖光山色把三塔打扮的分外妖娆,而三塔对持,金碧交辉,又把苍山洱海点缀得更加秀美。大理三塔就象美丽而多情的白族少女,以其独特的卓越风姿,欢迎四面八方的游客。据记载,大理三塔原来是崇圣寺的一部分。如今,寺院已在历代的战乱和灾害中毁坏。而三塔却历经千余年沧桑而保存了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文化缘分。
三塔之中的主塔又名千寻塔,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公元836年),高69.13米。是16层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造型与陕西西安的小雁塔相似,为唐代典型的塔式之一--密檐式塔。说到这里,我们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出以前所见过的一些形态各异的塔。大家知道塔按形式可以分为几种吗?还是让我来告诉大家吧!一般来说可分为4种:楼阁式,如西按大雁塔;密檐式,如西按小雁塔;覆钵式,如北京妙应寺白塔;金刚宝座塔,如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听到这里,有人禁不住会问:西安的小雁塔,杭州的雷锋塔和大理千寻塔都是密檐式塔,它们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大理千寻塔高69.13米,而西安小雁塔仅高46米,如果把小雁塔比做苗条端庄的少女,那么在千寻塔面前也会黯然失色。杭州的雷峰塔建于宋代,只有5层,而大理千寻塔建于唐代,高16层,历史的久远和建造技法的高超无一不显示出大理三塔独特的魅力。尤其是明朝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大地震,千寻塔“裂二尺许、形如破竹”,但“旬日复合”;民国十四年(1925年)强地震,大理城十室九塌,而千寻塔仅塔刹震落、金鹏倒毁,这不能不说是奇迹。
大家仔细看,一定发现了塔前照壁上刻有“永镇山川”四字,字体苍劲有力,耐人寻味。为什么 千寻塔底座会有“永镇山川”四字呢?因为在历史上,大理是一个多水患的地方,“永镇山川”反映了当时修建三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镇伏水患。同时,这四个字也体现了大理三塔的重要历史地位。顺便提一下,古往今来,塔的功能大致可以分为崇扬佛教,镇灾降邪,观赏三种。而千寻塔兼具三种功能于一身,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前面的千寻塔还在令我们叹为观止,而分立在大塔之后的南北两小塔又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两小塔分立于大塔西南,西北两面,均距主塔70米,与主塔成等腰三角形。它们是五代时期大理国建造的,两小塔形制一样,均为10层,高42.4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三塔各据一方,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从远处看,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白族民族风格。
在这里,我还要告诉大家三塔不同于内地塔的两个特点:一是三塔层数均为偶数,而内地塔多为奇数。二是中原塔由基座向上直线收缩,下大上小,呈矩梯形;而三塔上下较小,中部较大,外部轮廓呈曲线,具有曲线美,与中原塔相比更为挺拔俊秀。
千百年来,大理三塔历经岁月的沧桑和风雨的洗礼,仍巍然屹立。成为研究大理国历史及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在当时,大理国的白族居民就能建造高达69米堪称中国南方第一塔的千寻塔,无疑是一个历史的奇迹,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财富的结晶。千余年来,千寻塔是如何建成的仍是一个难解之谜。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的是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后,将土筑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三塔的建造方法一直都有“堆土建塔”和“挖土现塔”之说。由此也不难想见,南诏时期的大理已经呈现出经济繁荣,文化异彩纷呈,民族团结的空前盛况。
1978年,国家对三塔进行大规模维修时,在千寻塔内发现了佛教文物600余件,其中有大量的佛像和写本佛经,还有一尊金质观音像,极为珍贵。这些发现,揭开了古代大理这个“佛国”的神秘面纱。据载,南诏时期云南境内有小寺三千,大寺八百。当时大理崇圣寺成为佛教活动中心,而大理也被称为“佛国”、“妙香国”。透过三塔,我们不难想像佛教文化对大理的深刻影响。
大理三塔参观完了,我们可以再到“钟震佛都”的钟楼和雨铜观音殿去看一看。此钟与三塔崇圣寺的镇寺之宝,筑于南诏建极十二年,可惜已毁于清朝咸丰年间。现在这口巨大铜钟是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按南诏建极大钟旧制而新造的,高3。86米,口径2.138米,重16吨多。钟楼高19.97米,取香港1997年回归祖国之意。
现在,我们来看钟楼后面是雨铜观音殿,里面供奉着云南最大最高的室内观音像--雨铜观音。雨铜观音像原铸于南诏建极十三年,可惜文革时期被毁,重铸造的雨铜观音像依据清末遗存照片精心复制,高8.6米,加上莲花座和须弥座总高12.6米。莲花座与观音像为铜像贴金,重约11吨。造型如唐吴道子所绘的细腰颇足观音像,又有大理地区男身女相的特点。
各位朋友,崇圣寺三塔景区的游程就要结束了,重建的崇圣寺建筑群规模宏大,再现了历史上“妙香佛国”大理皇家寺院的辉煌。
大理的其它地方,如苍山、洱海、古城、洋人街、蝴蝶泉、清碧溪和白族民居等,也是大家旅游观光的好去处,这里是阿诗玛的故乡,来吧,尽情欣赏这里的风花雪月吧!
欢迎您再次游览崇圣寺三塔风景区!
大理崇圣寺导游词二:
大理三塔立在苍山之麓,洱海之畔.湖光山色把三塔打扮的分外妖娆,而三塔对持,金碧交辉,又把苍山洱海点缀得更加秀美.大理三塔就象美丽而多情的白族少女,以其 独特的卓越风姿,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据载,大理三塔原是崇圣寺的一部分,如今寺院已在历代的战乱和灾害中毁坏,而三塔却历经千余年沧桑而保存了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文化缘分.三塔之中主塔又名千寻塔,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公元836年),高69.13米,是16层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造型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典型的塔式之一----密檐式塔.说到这里,我们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出我们所见过的一些形态各异的塔.大家知道塔按形式可以分为几种吗?还是让我来告诉大家吧!一般来说可分为4种:楼阁式,如西按大雁塔;密檐式,如西按小雁塔;覆钵式,如北京妙应寺白塔;金刚宝座塔,如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听到这里,有人禁不住会问:西按的小雁塔,杭州的雷锋塔和大理千寻塔都是密檐式塔,它们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大理千寻塔高69.13米,而西安小雁塔仅高46米,如果把小雁塔比做苗条端庄的少女,那么在千寻塔面前也会黯然失色.杭州的雷峰塔建于宋代,只有5层,而大理千寻塔建于唐代,高16层,历史的久远和建造技法的高超无一不显示出大理三塔独特的魅力.尤其是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大地震,千寻塔“裂二尺许,形如破竹”,但“旬日复合”;民国十四年(1925年)强地震,大理城十室九塌,而千寻塔仅塔刹震落,金鹏倒毁.这不能不说是奇迹.大家仔细看一定发现了塔前照壁上刻有“永镇山川”四字,字体苍劲有力,耐人寻味.为什么 千寻塔底座会有“永镇山川”四字呢?因为在历史上,大理是一个多水患的地方,“永镇山川”反映了当时修建三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镇伏水患.同时,这四个字也体现了大理三塔的重要历史地位.顺便提一下,古往今来,塔的功能大致可以分为崇扬佛教,镇灾降邪,观赏三种.而千寻塔兼具三种功能于一身,具有教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千寻塔还在令我们叹为观止,分立在大塔之后的南北两小塔又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两小塔分立于大塔西南,西北两面,均距主塔70米,与主塔成等腰三角形.它们是五代时期大理国建造的,两小塔形制一样,均为10层,高42.4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三塔各据一方,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从远处看,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白族民族风格.这里我还要告诉大家三塔具有不同于内地塔的两个特点:一是三塔层数均为偶数,而内地塔多为奇数.二是中原塔由基座向上直线收缩,下大上小,呈矩梯形;而三塔上下较小,中部较大,外部轮廓呈曲线,具有曲线美,与中原塔相比更为挺拔俊秀.大理三塔千百年来历经岁月的沧桑和风雨的洗礼,仍巍然屹立.成为研究大理国历史及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在当时,大理国的白族居民就能建造高达69米堪称中国南方第一塔的千寻塔,无疑是一个历史的奇迹.千余年来千寻塔是如何建成的一直是一个谜.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的是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后,将土筑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三塔的建造方法一直都有“堆土建塔”和“挖土现塔”之说.由此也不难想见,南诏时期的大理已经呈现出经济繁荣,文化异彩纷呈,民族团结的空前盛况.1978年,在对三塔进行大规模维修时,在千寻塔内发现了佛教文物600余件,其中有大量的佛像和写本佛经,还有一尊金质观音像,极为珍贵.这些发现,揭开了古代大理这个“佛国”的神秘面纱.据载,南诏时期云南境内有小寺三千,大寺八百.当时大理崇圣寺成为佛教活动中心,而大理也被称为“佛国”,“妙香国”.透过三塔,我们不难想像佛教文化对大理的深刻影响.三塔参观完了,我们可以到“钟震佛都”的钟楼和雨铜观音殿去看一看.此钟与三塔崇圣寺的镇寺之宝,筑于南诏建极十二年,惜已毁于清咸丰年间,现在这口巨大铜钟是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按南诏建极大钟旧制而新造的,高3.86米,口径2.138米,重16吨多.钟楼高19.97米,取香港1997年回归祖国之意.钟楼后面是雨铜观音殿,里面供奉着云南最大最高的室内观音像---雨铜观音.雨铜观音像原铸于南诏建极十三年,可惜文革时期被毁,重铸造的雨铜观音像依据清末遗寸照片精心复制,高8.6米,加上莲花座和须弥座总高12.6米.莲花座与观音像为铜像贴金,重11吨.造型如唐吴道子所绘细腰颇足观音像,又有大理地区男身女相的特点.各位朋友,三塔景区的游程就要结束了,重建的崇圣寺建筑群规模宏大,再现了历史上“妙香佛国”大理皇家寺院的辉煌.欢迎你再次游览崇圣寺三塔风景区!
大理崇圣寺导游词三:
各位朋友大家好!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热忱欢迎您的光临。
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崇圣寺三塔,它是大理乃至云南的标志,是南诏大理国时期佛教盛行一时的历史见证,也是古代大理各族人民精湛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
首先,我向各位简要介绍一有关崇圣寺的历史,崇圣寺是徐霞客《滇游日记》中的三塔寺,也是《天龙八部》提到的天龙寺。位于大理古城西北约苍山下。是南诏后期南诏国第十代王劝丰佑时所建。崇圣寺规模宏大,据文献资料记载崇圣寺“基方7里,为屋890间,佛11400尊,用铜40550斛(hu)”,重建时亦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的规模。南诏之后的大理国,佛教更为发展,有“佛国”、“妙香国”之称,而崇圣寺有“佛都”之称,曾有九位大理国国王逊位后出家为僧,在此修行。崇圣寺建成之后便成为了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的佛教活动的中心,到了大理国时期成为著名的皇家寺院。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崇圣寺屡遭劫难,几乎被夷为废墟,幸运的是三塔犹存。崇圣寺于2005年重建,重建后的崇圣寺规模宏大气势恢宏。
各位朋友,现在耸立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崇圣寺三塔,由一大二小组成。大塔又叫千寻塔,千寻塔与南北两个小塔的距离都是70米,两小塔南北对峙,于大塔成等腰三角形,成鼎足之势,布局统一,造型和谐,浑然一体。千寻塔高69.13米,三塔均为密檐式建筑,属于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形状与西安小雁塔相似。千寻塔一共有16层,塔顶四角各有一只铜铸的金鹏鸟。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可以登上塔顶从瞭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全貌。千寻塔矗立在两层高大的台基上,塔前朝东的照壁上各位所见的“永镇山川”这四个苍劲有力的石刻汉字,原为明黔国公沐英之孙沐世阶所写。之所以写这四个字,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大理水患多,置大鹏镇服水患。另一种说法是,明朝时,大理被纳入明朝版图,后人在屹立不倒的塔前写下永镇山川,意在世代镇守云南。
南北两座小塔的高度相同,各有10层,八层以上为实心,八层以下则为空心,塔顶各有三只铜葫芦,华贵庄重。外观轮廓线像锥形,属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根据相关史料推断,南北小塔的建造晚于千寻塔,是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现在我们看到的两座小塔已经偏离了垂直线,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倾斜状态,但是各位不用担心,因为它们就这样已经倾斜了四百多年了。崇圣寺所崇的圣为:观音,因为当时大理地区盛行观音崇拜。崇圣寺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三圣金像被视为崇圣寺的五大重器。
崇圣寺三塔,从修建至今,除经历上千年风吹雨打和日晒之外,还经历过30次的强地震的考验。其中,明朝正德年间的大地震,大理古城房屋绝大部分倒塌,千寻塔也折裂如破竹,可十天后竟然奇迹般的自行复合如初。1925
年的大地震,城乡房屋倒塌达99%,科千寻塔只是震落了顶上的宝刹,这对于没有石基而直接在土基上修建的三塔来说无疑是又一个奇迹。一般的高层建筑都有一定深度的地基,三塔是平地建筑,没有巨石深夯的基础,在人类的建筑史上三塔的抗震效果是及其罕见的。
各位朋友,我们进入了大理崇圣寺三塔大门,参观了“永镇山川”的巍巍三塔,继续往里走就是钟楼。徐霞客曾在《游滇日记》中写道:“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可八十里。”因而“钟震佛都”曾成为大理著名的十六景之一。建极大钟毁于清咸丰同治年间。我们看见的重铸的建极大钟,高3.86米,直径2.138米,重16.295吨。是目前中国第四大钟,云南第一大钟。此钟的重建安装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之日,在恢复“钟震佛都”胜境的时候,也有警示之意。
各位朋友,我们参观拥有云南第一大钟的建极钟楼后,沿着宽阔的通道,登上数十级台阶,就迈入了雄伟的雨铜观音殿。
雨铜观音铸于南诏中兴二年,即公元899年。传说当时大理崇圣寺有一位高僧曾发誓终身募化铸一铜观音像,当铸到观音像的肩部时,所准备的铜已经用尽,正在万般无奈的时候,恰好此时天降铜雨,满地铜珠,用来铸像,不多不少。于是取名为“雨铜观音”。雨铜观音像高24尺,与三塔和建极大钟,共为崇圣寺五大重器中最重要的三大重器之一。雨铜观音毁于十年文革,如今所看到的雨铜观音殿是1999年在原址上根据清末遗存照片精心复制扩建的。我们登上雨铜观音殿二楼,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两幅经电脑复制放大的稀世画卷,分别是《南诏国史图传》和《张胜温画梵像卷》,其中《张胜温画梵像》和《清明上河图》一直被美誉为“南北双骄”。
朋友们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崇圣寺,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恢复重建的。恢复重建后,在主中轴线上,依次建有蛮王礼佛图、十六国王众朝大事石雕照壁、大鹏金翅鸟、山门、天王殿、望海楼等,中轴线两旁和次轴线上错落有致的建有:方丈堂、客堂、罗汉堂、祖师殿等展示了历代经典建筑的精华。整个建筑群跌宕起伏,错落有致,金碧辉煌,大气磅礴。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将结束崇圣寺三塔的游览。如果有时间,各位再次来到大理旅游,我将竭诚为您服务。谢谢大家~
第五篇:山西崇福寺导游词
崇福寺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55年)的金代建筑,规模可观,气魄宏大,是国务院批准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正殿用减柱法建筑,乃国内孤例,堪称一绝,弥陀殿为全国金代最大建筑之一。
崇福寺坐落在朔城区东大街,门前有石狮一对,自山门由南向北有金刚殿、钟楼、鼓楼、千佛阁、文殊殿、地藏殿、大雄段、弥陀殿和观音殿,占地23400平方米,前后5重院落,布列适当、主次分明,是一座规模完整、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崇福寺乃鄯阳古刹,藏经阁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明代重修后更名为千佛阁),契丹时,其地为林太师府署。辽统和间复为增会,这可能是隋、唐“舍宅为寺”的遗风,因名林衙寺,金天德年间(公元1149——1153年)赐额崇福禅寺。现寺内弥陀殿、观音殿为金建,山门为清建,其余为明建。弥陀殿为寺内主殿,建于金皇统年间(公元1141——1149年),由开国侯翟昭度负责施工,殿宇正檐下悬挂的“弥陀殿”竖匾,为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原物。
弥陀殿建于2米多高的台基上,通高21米,冠于全寺,是全国现存较大的金代建筑。建筑面宽7间,进深4间入椽。殿前有宽敞的月台,后与观音殿月台相连。单檐九脊歇山式。殿内梁架结构具有独到之处,随着殿内金柱的减少,主体结构与其他建筑不同。弥陀殿棂窗也很精致,镂刻透心图案纹样达15种之多,有三角纹、古钱纹、桃白球纹等,这些图案不仅是优秀的艺术佳作,而且对研究金代建筑装饰具有很高的价值。殿内中央砖砌佛坛上置三尊主像,中为弥陀佛,左为观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称“西方三圣”。主像两侧胁侍菩萨表情恭谦。别具神态。两大天王怒目狰狞,似在护法守职。主像背光为编条泥壁,图案呈草叶纹,边沿是焰光。中间背光浮壁13尊伎乐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殿内四壁满绘壁画,10躯高大佛像结趺而坐,端庄慈祥,分布于东西山墙和后墙。壁画上方为飞天,翱翔于五彩祥云之间。西尽间绘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立姿,变化身,18面,千手,掌心各绘一眼,手中各擎一件法器,星辰日月,龙楼宝盘,刀戈剑戟,琴棋书画等应有尽有,千变万化。下左为婆薮仙,神情自若,老态龙钟,下右方为吉祥天,神情安详,持重彬彬。东尽间分上下两层,绘三佛三菩萨,后壁门榻上绘16宝观。整个壁画庄重宏伟,气势夺人,画工精细,设色以朱红、石绿为主,色彩绚丽,壁画与佛像交相辉映,大殿更加金碧辉煌。殿外九脊全为瓦条砌垒,殿顶上筒坂布瓦覆盖,绿色琉璃和脊饰剪边。两个高大邸吻矗立正脊之上,正脊中间置有瓦楼一座,将军居中,神志昂扬。戗兽、垂兽巨口獠牙,气势威武。整个弥陀殿集建筑、壁画、塑像、背光、琉璃、棂窗、匾额等于一体,虽经历代风雨寒暑,至今仍光泽灿烂。
观音殿是仅次于弥陀殿的金代建筑,其梁架结构最富有独创性。为“四椽伏对乳伏用三柱”。殿内前槽金柱全部减去,后槽金柱置在佛坛两侧,使殿内前部更加宽广。因省去前槽金柱,四椽伏跨度加大到10米,所以为减轻其负荷,在梁上和平梁前端施较大的人字叉手,把殿前槽上部载荷传递到前檐和后檐柱上。这种神奇的建造能力,充分反映了古代建筑匠师的才能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保护文物古迹,1953年对观音殿进行了整修,1986年又拨款对弥陀殿进行落架大修。崇福寺,以其古朴巍峨的雄姿,再现于朔州大地。
在朔州崇福寺,珍藏着一座展示我国北朝佛教艺术成就的珍贵文物棗北魏石塔。塔高2.5米,平面呈方形,因在塔刹、塔身和基座上雕有小佛像1349尊,故而也被称为千佛石塔。石塔的塔身是九层楼阁,楼阁四面皆雕有斗拱和塔檐,周围空间则布满小佛坐像,最下层每面中间都雕有一龛,龛内雕有一尊较大的主佛和左右胁侍佛两尊,龛的外部是五排坐佛。佛像大小不等,神态各异。整座佛像塔设计巧妙,工艺精湛,把中国古建艺术和印度佛塔艺术融为一体,创造了我国现存最早的楼阁式佛塔,令人惊叹叫绝。
但让人痛惜的是,这件备受世人瞩目的艺术珍品,因世事变迁,饱受风霜,在半个多世纪前身首分离,不能合璧。目前,塔杀只能以一级藏品保存于崇福寺内,塔身则被台北国立博物馆收藏。
该文章由www.xiexiebang.com(第一§范┆文网)整理;
这座千佛石塔塔刹和塔身的分离,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千佛石塔建造于北魏天安元年(公元446年),是献文帝拓跋弘宫中的小官曹天度为了祈求国家太平,耗尽全家资产,在平城(今大同市)所造。建塔的人把天下太平的美好祝愿寄托在千佛石塔上,但石塔的命运却与这个愿望大相径庭。1937年,中华大地阴去密布,血雨腥风,日寇入侵,国土沦丧。保存在朔州崇福寺的千佛石塔也未能逃此劫难。当时,日本出版的《艺术美术全集》中收录了千佛塔的全部资料。资料证实,当石塔在劫运日本装箱时,朔县城内一位爱国者,在敌人的严密监视下,冒着生命危险将塔刹暗自藏回家中。全国解放后,这位爱国志士把塔刹献给国家,交回崇福寺,而塔身归初被陈列在日本东京博物馆。1945年,中国人民历经8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胜利,千佛石塔的塔身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将其存放在南京博物馆,尔后又运往台湾,在台北国立博物馆栖居。
塔刹高57厘米,中间是两层楼阁,在每层的四化个转角处都刻有一个负重交脚菩萨。楼阁上部雕有九道相轮及摩尼宝珠。经过无数的风雨沧桑,宝刹虽已残痕累累,然而其细腻精巧、匠心独具的艺术风采仍然熠熠生辉。每当人们在崇福寺欣赏千佛石塔塔刹的时候,总有一种遗憾,总要发出这样的感叹:千佛石塔何日才能身首合一呢。
石塔身分两地的这种状况,多年来备受仁人志士的热切关注。1979年,奥地利格拉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弗兰茨先应我国文化部邀请来华访问,将其所著的《中国塔及堵波》一书赠予中国历史博物馆,著名考古学家史树青先生发现该书中收录的千佛石塔是崇福寺之物,史先生著文予介绍和考证。1995年台北国立博物馆典藏组主任黄永川先生给崇福寺来函称:“贵寺收藏‘曹天度造九层塔’一件,该件石塔为日本抗战期间掳掠,胜利后归还我国。该件石塔之塔顶据悉尚存贵寺,可谓大幸。现阶段虽未能璧合,但该塔之价值不会因顶身分离而逊色。”历史为我们制造了冬天的残酷,也给我们讲述着春天的故事。随着我们社会主义祖的繁荣昌盛,随着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政策的贯彻落实,香港、澳门已顺利回到祖国的怀抱,大陆和台湾的统一已经为时不远。我们坚信,当海峡两岸骨肉团聚之时,也是千佛石塔身首合璧之日,历经沧桑、精美绝伦的千佛石塔必将载着历史赋予它的深刻含义完美地重新矗立在爱它、盼它的故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