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山导游词[5篇范文]

时间:2022-05-16 01:00: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宝塔山导游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宝塔山导游词》。

第一篇:宝塔山导游词

宝塔山导游词

作为一名旅游从业人员,通常会被要求编写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员进行实地口语导游的基础和前提。那么你有了解过导游词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宝塔山导游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宝塔山导游词1

延安古名肤施,是西北的边塞重镇。宋代韩琦、范仲淹曾在此镇守。宝塔山为历代守将必去之处。宝塔建于唐代(一说明代),塔高44米,9级,为八角形砖塔。塔内有阶梯,可登塔顶。山上还有范公井、摘星楼、东岳庙、嘉岭书院、烽火台等古迹。明延安知府顾延寿有诗曰:“嘉岭叠叠椅晴空,景色都归西照中。塔影例分深树绿,花枝低映碧流红。幽僧栖迹烟霞坞,野鸟飞归锦绣从。”塔底层两个拱门门额上还分别刻有“高超碧落”、“俯视红尘”字样。塔旁还有钟一口,明崇祯年间铸造,击之声彻全城。党中央在延安时,曾以此报警。

此外山上还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齐,岸石完整,是难得的石刻艺术。山上现已建成为宝塔山公园,林木葱郁,环境优美。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但你若是想拍摄宝塔的全景,还得上清凉山才行。

宝塔山下还有历代遗留下来的摩岩刻字多处,范仲淹题刻的“嘉岭山”隶书最著名,还有“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题刻。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经常出现在诗人、画家的笔下,人们歌颂宝塔,怀念宝塔,实际是在怀念延安岁月,歌颂延安精神,缅怀党中央在延安的革命业迹,成了人们追寻当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

宝塔山导游词2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名为嘉岭山。现在人们又称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宝塔山上视野开阔,林木茂盛,山林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夏季平均气温较内低3~4摄氏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2]。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在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此外山上还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齐,岸石完整,是难得的石刻艺术。山上现已建成为宝塔山公园,林木葱郁,环境优美。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

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宝塔山下还有历代遗留下来的摩岩刻字多处,范仲淹题刻的“嘉岭山”隶书最著名,还有“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题刻。宝塔山是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历史文物与革命旧址合二而一的著名风景名胜区。

宝塔山导游词3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名为嘉岭山。现在人们又称宝塔山。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宝塔山上视野开阔,林木茂盛,山林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夏季平均气温较内低3~4摄氏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高耸于我们面前的这座古塔,始建于公元766~779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这座古塔在宋代曾经重修,金、明两代又予以修茸。现存塔高44米,塔基周长36.8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宝塔底层壁有南北两个拱门,北门内有阶梯,可缘梯登临塔顶。

明清之际,均称这座塔为“古塔”。1937年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延安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心和总后方。“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成为无数革命青年和爱国人士向往的地方,这座古塔也焕发了青春,成为圣地的象征,延安的标志,于是便有了“延安宝塔”之称,古老的“嘉岭山”之名也被“宝塔士山”所代替。1956年8月6日延安宝塔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明以来,宝塔历经350余年的风雨侵蚀和战火洗礼,到全国解放时,已是弹痕累累,遍体鳞伤。新中国成立后,古塔也获得新生。陕西省、延安市人民政府曾于1959年和1984年两次拨出专款,对宝塔进行了全面维修。替换了塔体风蚀残砖,填补了弹洞,装设了楼梯,加砌了基座,并在塔尖安装了避雷针,在塔身檐角上环饰了彩灯。1996年国庆期间,我们拆卸了所有彩灯,在宝塔周围及塔顶层重新安装泛光灯;20xx年,延安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宝塔山实施了“点亮”工程,将宝塔和山体按照主题美观的要求安装了各种灯饰,每天晚上开灯2小时,便宝塔山光芒四射。从远处看,金碧辉煌,塔影亭立,景色蔚为壮观。当然,您可以登上这巍巍的宝塔,延安全城将尽收眼底,大可领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滋味。

现在,我们来到了钟亭。在这个钟亭里悬挂的钟是明代的铁制洪钟,为明朝崇侦元年(1628年)铸造。该钟高150厘米,直径160厘米。钟的上部有佛教常用的莲花纹饰,下部有道教常用的八卦纹饰,是佛道合一的标志。这口钟原置于对面的太和山道观,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保安部把它移到这里,作为报警之用。铁钟音质清宏,余声久绕,可传方圆30~50公里。1938年11月日寇飞机轰炸延安时,这口钟发出报警的钟声,日机将延安炸成一片废墟,而它却像一名忠诚的卫士,岿然屹立于宝塔山崖,为保卫延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全国解放后,市委、市政府在恢复文物遗址中,就将这口铁钟悬挂于原址,供游人参观。

大家向东边看!这座建筑物叫做望寇台,当年范仲淹镇守延安时,为了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就在嘉岭山的最高峰修筑此台。此台建于最高峰,到了夜间,星辰逼临,好像伸手可滴,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摘星楼。原楼已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楼是1987年在原址上重建的。摘星楼周围有一古城寨遗址,至今仍有残缺的城垣和地洞,为当年指挥作战的工事与堡垒。

沿摘星楼往下,向西延伸的这道土畔,是一段古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直到山下,通过南门与凤凰山的城墙相连。(南门的位置在现在育才小学附近,现在人们仍称“南门坡”现建材公司、凤凰税务所一带仍存有石砌城墙残垣。)

摘星楼的北面,是一个约400平方米的大平台,这就是东岳庙的遗址。东岳庙始建于宋代,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延安知府王彦奇予以重建。宋、元、明以来,直至民国初年,东岳庙在延安周围很有名气,在佛教界也颇具影响。每年四月二十八日为庙会,据一些健在的老人介绍,20世纪20年代,宝塔山的庙会(东岳庙和鬼王庙)还相当兴盛。由于遭到历次战争的破坏,特别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延安后,东岳庙及宝塔山上的其他建筑物全部被毁。

东北边那个独立的砖砌成的四棱台,是烽火台。烽火台是古代的一种通讯报警设备,如有敌情,夜间点火为号,白天燃烧柴草或狼粪生烟。据说狼粪燃烧时生烟更烈,垂直上升,便于观察,因此有“边关起狼烟之说”。范仲淹镇守延州(今延安)时,曾在那里修有烽火台,是一个黄土夯筑的四棱台。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烽火台是1993年6月至9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台高10.9米,台顶面积103.3平方米,台底面积253.8平方米。这座烽火台的位置选择绝妙,虽不在山巅,但视野十分开阔,登临台上,能看到东、西、南三川的尽头。自然,一旦烽火狼烟起,三川军民皆知。

从烽火台往南,那山腰中的建筑群,是新修的茶社。那里原是嘉岭书院遗址。嘉岭书院,又称范公书院,最初为范仲淹所修。范公镇守延州时,一面筑城修寨,加强军事防备,抵御西夏进犯,一方面大兴学风,修建书院,广召三军学子,进行习文研究,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见识的栋梁之才。明弘治年间在其遗址上重建嘉岭书院,当时修有正堂三间,内塑范公像;五经会讲堂三间,供诸子讲经教学之用;院内还植有松柏桃李树千余株,环境幽静,特别优美,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过很好的作用。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又重建。1979年修建茶社时,在书院遗址出土了《嘉岭书院记》石碑一遍,记载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重建事迹。此碑先立于书院遗址外,碑身已断为两截,文字也有所剥落,但大部分仍清晰可见。

在烽火台下,距烽火台高约100米的延河之畔,有一口通河井。该井是范仲淹驻守延州时,特别为嘉岭山的守军供水而修凿的,后人称为范公井。井口呈椭圆形,井深24米,四周以块石围砌。虽历时近千年,井筒完好,被列为延安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塔山导游词4

在历史上,延安宝塔山的存在,是与“黄金锁骨菩萨”的故事联系在一起的。《续玄怪录》和《太平广记》卷101“延州妇人”条目记载:“昔,延州有妇人,白皙,颇有姿貌,年可二十四五,孤行城市,年少之子,悉与之游,狎昵荐枕,一无所却。数年而殁,州人莫不悲惜,共醵丧具,为之葬焉。以其无家,瘗于道左。大历中(公元776-779年),忽有胡僧自西域来,见墓,遂趺坐,具礼焚香,围绕赞叹数日。人见,谓之日:此一淫纵女子,人尽夫也。以其无属,故瘗于此,和尚何敬耶?僧曰:非檀越所知,斯乃大圣,慈悲喜舍,世俗之欲,无不徇焉。此即锁骨菩萨,顺缘已尽。圣者云耳不信,即启以验之。众人即开墓,视遍身之骨,钩结皆如锁状。果如僧言。州人异之,为设大斋,起塔焉。”可以看出,书中描述的延州妇人其实是锁骨菩萨的化身,她为了普度众生,不惜忍辱负重满足人间私欲,死后又遭世人鄙视,后被胡僧说破,即启发民众'知耻'而觉悟,并为其设大斋,建宝塔,这就是教化的力量。这一传说也印证了我国唐、宋特定时期内,佛教盛行的历史事实。

而在民间,宝塔的传说则来源于口口相传,其中富有代表性的是宝塔区居民苏世胜和曹淑珍传承父辈讲述、整理而来的“恶龙之争”和“红毛键牛下凡”之说。一说认为大唐天宝年间,肤施县(延安旧称)是南北上下交通要塞,市井繁荣,不想来了两条恶龙伤食人畜,乡民叫苦连天。玉皇大帝命众神下凡修建 “镇邪塔”,九级塔身,中间放置一尊金人像,从此肤施县灾患平息,两条恶龙被“金人”所缚,也逐渐变得温顺善良起来。另一说则大致是讲有只红毛键牛下凡后滥伤无辜,食人性命,黎民百姓只能逃荒要饭。有兄妹两人修塔镇魔。塔盖成后将牛头压住,被塔压住的红毛键牛变成了卧牛山,如今站在宝塔山对面的'清凉山上远望,卧牛山的牛头在延河和南河的交界处,脖子像张拉弯的弓,隆起的脊背高高的超出脖颈,尾巴从延河的转弯处一直延伸到黄蒿弯沟里。

宝塔山导游词5

宝塔山,今称歉林山,宋时改名为嘉岭山。现在人们又称宝塔山。宝塔山位于延安乡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宝塔山上视野合阔,林木兴隆,山林空气清新,风凉宜人,冬日仄均气温较内乱争低3~4摄氏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高耸于我们面前的这座今塔,始修于公元766~779年。距古已有1200多年了。这座今塔在宋代曾经重建,金、亮二代又予以建茸。现存塔高44米,塔基周长36.8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宝塔底层壁有北南二个拱门,南门内乱争有阶梯,可缘梯登临塔顶。

亮清之际,均称这座塔为“今塔”。1937年党中口入驻延安后,延安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央以及总后方。“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成为无数革命青年以及爱国人士向来之处,这座今塔也焕收了青春,成为圣地的象征,延安的标志,因而便有了“延安宝塔”之称,今老的“嘉岭山”之名也被“宝塔士山”所与代。1956年8月6日延安宝塔被收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回护双位,1997年又被列为齐国重点文物回护双位。

自亮以去,宝塔历经350余年的风雨腐蚀以及战火洗礼,到齐国解放时,已是弹痕乏乏,创痕累累。新中国成立后,今塔也取得新生。陕西省、延安市百姓政府曾于1959年以及1984年二次拨出博款,对宝塔举行了齐面维建。替换了塔体风蚀馂余砖,填剜了弹洞,装设了楼梯,加砌了基座,并在塔尖安装了避雷针,在塔身檐角上环饰了彩灯。1996年国庆期间,我们拆卸了扫数彩灯,在宝塔周围及塔顶层从头安装泛光灯;延安市委、市百姓政府在宝塔山实施了“点明”工程,将宝塔以及山体遵照主题美观的要求安装了各种灯饰,每天晚上合灯2小时,便宝塔山光线四射。从远处看,金碧光辉,塔影亭立,景色蔚为壮观。当然,你可以或许登上这巍巍的宝塔,延安齐乡将一览无余,大可领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滋味。

现在,我们去到了钟亭。在这个钟亭里吊挂的钟是亮代的铁造洪钟,为亮朝崇侦元年(1628年)铸制。该钟高150厘米,直径160厘米。钟的上部有释教常用的莲花纹饰,下部有叙教常用的八卦纹饰,是佛叙开一的标志。这心钟本置于当面的太以及山叙观,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保安部把它移到这里,做为报警之用。铁钟音质清宏,余声暂绕,可传方圆30~50千米。1938年11月日寇飞机轰炸延安时,这心钟收出报警的钟声,日机将延安炸成一片废墟,而它却像一名忠诚的卫士,岿然屹立于宝塔山崖,为守卫延安立下了没有可磨灭的勋绩。齐国解放后,市委、市政府在恢复文物遗址中,就将这心铁钟吊挂于本址,供游人观光。

人人向东边看!这座修建物叫作望寇台,当年范仲淹镇守延安时,为了观察敌情,指挥做战,就在嘉岭山的最高峰修筑此台。此台修于最高峰,到了夜间,星辰逼临,恍如伸手可滴,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摘星楼。本楼已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楼是1987年在本址上重修的。摘星楼周围有一今乡寨遗址,至古仍有馂余缺的乡垣以及地洞,为当年指挥做战的工事与堡垒。

沿摘星楼来下,向西延伸的这叙土畔,是一段今乡墙,用黄土夯筑而成,直到山下,通过北门与凤凰山的乡墙相连。(北门的地位在现在育才小学附近,现在人们仍称“北门坡”现修材公司、凤凰”“税务””所一带仍存有石砌乡墙馂余垣。)

摘星楼的南面,是一个约400仄方米的大仄台,这等于东岳庙的遗址。东岳庙始修于宋代,亮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延安知府王彦偶予以重修。宋、元、亮以去,直至民国初年,东岳庙在延安周围很有名气,在释教界也颇具影响。每年四月两十八日为庙会,据一些健在的老人介绍,20世纪20年代,宝塔山的庙会(东岳庙以及鬼王庙)还相当兴盛。由于受到历次战争的破坏,出格是1937年日原侵犯者飞机轰炸延安后,东岳庙及宝塔山上的别的修建物齐部被毁。

东南边那个独立的砖砌成的四棱台,是烽火台。烽火台是今代的一种通讯报警设备,如有敌情,夜间点火为号,利剑天燃烧柴草或狼粪生烟。据说狼粪燃烧时生烟更烈,垂直上降,便于观察,因此有“边闭起狼烟之说”。范仲淹镇守延州(古延安)时,曾在那里建有烽火台,是一个黄土夯筑的四棱台。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烽火台是1993年6月至9月在本址上从头建修的,台高10.9米,台顶面积103.3仄方米,台底面积253.8仄方米。这座烽火台的地位选择绝妙,虽没有在山巅,但视野非常合阔,登临台上,能看到东、西、北三川的尽头。制作,一旦烽火狼烟起,三川军民皆知。

从烽火台来北,那山腰中的修建群,是新建的茶社。那里本是嘉岭书院遗址。嘉岭书院,又称范公书院,最初为范仲淹所建。范公镇守延州时,一壁筑乡建寨,增强军事防备,抵御西夏侵略,一方面大兴学风,建修书院,广召齐军学子,举行习文研究,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见识的栋梁之才。亮弘乱年间在其遗址上重修嘉岭书院,其时建有正堂三间,内乱争塑范公像;五经会讲堂三间,供诸子讲经教学之用;院内乱争还植有松柏桃李树千余株,环境幽静,出格劣美,对其时文化的倒退起过很好的做用。清坤隆十六年(1738年)又重修。1979年建修茶社时,在书院遗址出土了《嘉岭书院记》石碑一遍,记载清坤隆十六年(1738年)重修功劳。此碑先立于书院遗址外,碑身已断为二截,文字也有所剥落,但大全数仍清晰可见。

在烽火台下,距烽火台高约100米的延河之畔,有同心专心通河井。该井是范仲淹驻守延州时,出格为嘉岭山的守军供水而建凿的,后人称为范公井。井心呈卵形,井深24米,四周以块石围砌。虽用时近千年,井筒完好,被列为延安市第一批重点文物回护双位。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宝塔山又一著名的景观——摩崖石刻。该处占地面积2864仄方米,该石刻高6~7米,长260米,下面有历代文人书生的手迹。此中最著名的是范仲淹手书“嘉岭山”三个隶书大字。“嘉”是优美的意思,“岭”是指山脉。每字高3.68米,严3.37米。因风雨剥蚀,字迹依稀,亮朝初年曾加以深凿,后被涂成红色(陕西”“汗青””专物馆陈列刻字的照片)。其北约50米处,还刻有“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说的是范博用兵如神,也非常珍贵。另有宋代石刻“高山俯止”、“出将进相”、“先忧后乐”、“重岗叠翠”、“云生幽外”、“嘉岭胜境称第一”、“泰山斗极”、“一韩一范”等刻字。摩崖石刻还搜罗近代巨人名人手迹百余幅,供游人欣赏品味。

daoyouci.net 整理

说到这里,就没有得没有提一小我,他等于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年),苏州吴县(古江苏苏州)人,其先世为彬州(古陕西彬县)人,后徙家江北,是南宋著名的”“政乱””家、军事家以及文学家。1040年,宋王朝录用韩琦、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范仲淹自请到延州,抵延州后,合始对延州区域的乡防举行齐面的整建以及加固,此中就搜罗对嘉岭山的整建。其时,范仲淹把嘉岭山做为守备延州的首要阵地以及指挥中央,于是予以精口修筑。以上介绍的望寇台、烽火台、范公井等等于其遗迹。范仲淹达到延州后,励精图乱,勉力医乱战争的创伤,使得延州一线军口、民口大为振奋,实力也得到增强。因而夏人相诫说:“无以延州为意,古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自有数万甲兵,没有比大范老小可欺也。”

范仲淹在延州戍边只需近一年光阴,但其修树颇多,留下了歉富的文化遗产。他选贤任能,并在军事、政事繁忙之际,注重教育,兴修书院,其实难能宝贵,无愧政乱家、军事家、文学家的称号。他的《岳阳楼记》至古仍为散文之杰做,出格是他的“先世界之忧而忧,后世界之乐而乐”的名句,可谓寡心皆碑。这句”“名言””,没有仅是他文才的选集体现,同时也是他崇高精神的表现。后人曾于延安东闭(现电业局地带)修“韩范两祠”去纪念他以及韩琦。

宝塔山导游词6

宝塔山是融制作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汗青文物与革命原址开两而一的著名光景名胜区.又称“嘉岭山”,位于延安乡东北,宝塔修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齐乡风貌可一览无余。

宝塔山高1135.5米,山上宝塔,始修于唐,现为亮代修建。仄面八角形,九层,高约44米,楼阁式砖塔,中共中口入驻延安后,这座今塔成为革命圣地的标志以及象征。修国后,国务院将延安宝塔归进第一批齐国重点文物回护双位延安革命原址傍边。宝塔山上,汗青文物以及古代革命文物星罗棋布,交相辉映,满山绿树成荫,花草斗丽。延安旅游集团公司成立后,又投进大量资金,在山下建仿今式山门、上山踏步叙,整建了摘星楼、烽火台、新添置了巨型大钟一座,巨型大鼓一尊。喻名“仄安钟”、“太仄鼓”,游人击之金声玉振,山鸣谷应,“一击则身体”“安康””,喜气满庭;两击则风调雨顺,物阜民歉;三击则国泰民安,普天同庆”。山上还建修了戚闲参观措施方法以及风味小吃,游人在游览之余还可。装饰了大量的泛光以及霓虹灯具,一到夜间,宝塔、摘星楼、烽火台、上山叙满山绿树相映在各色灯影中,恍若瑶池,映照得山乡延安加倍秀美壮丽。宝塔山是延安最首要的游览区之一,中外宾客无没有登山凭眺,纵观圣地齐貌。寡心一词:“只需登上宝塔山,才算伪正到了延安”。

在塔旁边有同心专心亮代铸制的铁钟,中共中口在延安时,曾用它去报时以及报警。另外山上另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以及碑林,石刻岸面整全,岸石完整,是可贵的石刻艺术。山上现已修成为宝塔山公园,林木葱郁,环境劣美。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修建,是游览延安的必往之地。

宝塔山占地面积三十六公顷,制作景观非常迷人。山上遍布各种名贵乔灌木,林木兴隆,空气清新,冬日仄均气温较市内乱争低3-4℃,是消夏避署的好往处。

宝塔山的人文景观也独树一帜。早在盛唐时代,山上就修有宝塔,南宋时期,韩琦、范仲淹等一代名将,在宝塔山屯兵设寨,戍边御敌,留下寡多文物奇迹。亮清时期,古刹林立,红极且则。近代,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红色首都--延安的标志以及象征而闻名于世。解放后,出格是改革合放两十余年去,随着延安成为传统教育的基地以及旅游圣地,宝塔山一样成为中外游客到延安旅游的冷线,乏计接待游客数百万人次。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李岚清等党以及国家领导人都曾登临宝塔山,视察革命圣地的变更。

宝塔山上除齐国重点文物回护双位延安宝塔外,还有宋代摩崖石刻、亮代大铁钟、清代“重建嘉岭书院记”石碑、范公井、烽火台、今乡墙及望寇台等文物奇迹,另有日原工农党校原址,今古名人诗词碑刻等景观。

地址延安乡东北,延河之滨。

在汗青上,延安宝塔山的存在,是与“黄金锁骨菩萨”的故事联系在一块女的。《续玄怪录》以及《太仄广记》卷101“延州妇人”条目记载:“昔,延州有妇人,利剑皙,颇有姿貌,年可两十四五,孤行乡市,年少之子,悉与之游,狎昵荐枕,一无所却。数年而殁,州人莫没有悲惜,共醵丧具,为之葬焉。以其无家,瘗于叙右。大历中(公元776-779年),忽有胡僧自西域去,见墓,遂趺坐,具礼焚香,围绕赞叹数日。人见,谓之日:此一淫纵儿子,人尽夫也。以其无属,故瘗于此,以及尚何敬耶?僧曰:非檀越所知,斯乃大圣,慈悲喜舍,世雅之欲,无没有徇焉。此即锁骨菩萨,顺缘已尽。圣者云耳没有疑,即启以验之。众人即合墓,视遍身之骨,钩结皆如锁状。果如僧言。州人异之,为设大斋,起塔焉。”可以或许看出,书中描述的延州妇人切实是锁骨菩萨的化身,她为了普度寡生,没有惜忍辱负重满足但世间私欲,逝世后又遭寡人鄙视,后被胡僧说破,即启收民寡‘知耻’而觉悟,并为其设大斋,修宝塔,这等于教化的力量。这一”“传说””也印证了我国唐、宋特准时期内乱争,释教盛行的汗青究竟。

而在民间,宝塔的传说则去源于心心相传,此中富有代表性的是宝塔区住民苏世胜以及曹淑珍传承父辈讲述、整理而去的“恶龙之争”以及“红毛键牛下但凡”之说。一说以为大唐天宝年间,肤施县(延安旧称)是北南高低交通要塞,市井繁荣,没有想去了二条恶龙伤食人畜,城民叫苦连天。玉皇大帝命寡神下但凡建修“镇邪塔”,九级塔身,anquyecom,二端放置一尊金人像,今后肤施县灾患仄息,二条恶龙被“金人”所缚,也逐渐变得温顺仁慈起去。别的一说则大致是讲有只红毛键牛下但凡后滥伤无辜,食人人命,黎民公民只能逃荒要饭。有兄妹二人建塔镇魔。塔盖成后将牛头压住,被塔压住的红毛键牛变为了卧牛山,如古站在宝塔山当面的清凉山上远望,卧牛山的牛头在延河以及北河的接壤处,脖子像张拉弯的弓,隆起的脊背高高的超过脖颈,尾巴从延河的转弯处一向延伸到黄蒿弯沟里。

宝塔山导游词7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代以后称嘉岭山,位于延安城区中心,海拨1135.5米。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在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此外山上还有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齐,岸石完整,是难得的石刻艺术。山上现已建成为宝塔山公园,林木葱郁,环境优美。宝塔山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是中国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

宝塔山为历代守将必去之处。山上还有范公井、摘星楼、东岳庙、嘉岭书院、烽火台等古迹。明延安知府顾延寿有诗曰:“嘉岭叠叠椅晴空,景色都归西照中。塔影例分深树绿,花枝低映碧流红。幽僧栖迹烟霞坞,野鸟飞归锦绣从。”塔底层两个拱门,门额上分别刻有“高超碧落”、“俯视红尘”字样。塔旁有钟一口,明崇预年间铸造,击之声彻全城。山下还有历代遗留下来的摩岩刻字多处,范仲淹题刻的“嘉岭山”隶书最著名,还有“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题刻。众口一词:“只有登上宝塔山,才算真正到了延安”。周等老一辈革命家李鹏、朱镕基、李瑞环、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登临宝塔山,视察革命圣地的变迁。

宝塔山导游词8

宝塔山古称嘉岭山,位于延安城东地,延河之滨,在山上可鸟瞰延安整个城区。因山上有塔,故通常称作宝塔山。宝塔山高1135.5米,山上宝塔,始建于唐,现为明代建筑。平面八角形,九层,高约44米,楼阁式砖塔。

宝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这座古塔成为革命圣地的标志和象征,建国后,国务院将延安宝塔归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安革命旧址之中。1953年版第二套人民币二元券正面图案为“延安宝塔山”。中华人民共和国1955年颁授的独立自由勋章,核心图案就是宝塔山。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著名文学家贺敬之的名名热情的讴歌了宝塔山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宝塔山上,历史文物和现代革命文物星罗棋布,交相辉映,满山绿树成荫,花草争艳。

宝塔山导游词9

欢迎人人去到这里,上面我去为人人介绍一下!

宝塔山,今称歉林山,宋时改名为嘉岭山。现在人们又称宝塔山。位于延安乡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宝塔山上视野合阔,林木兴隆,山林空气清新,风凉宜人,冬日仄均气温较内乱争低3~4摄氏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2]。宝塔修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齐乡风貌可一览无余。它是汗青名乡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在塔旁边有同心专心亮代铸制的铁钟,中共中口在延安时,曾用它去报时以及报警。另外山上另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以及碑林,石刻岸面整全,岸石完整,是可贵的石刻艺术。山上现已修成为宝塔山公园,林木葱郁,环境劣美。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修建,是游览延安的必往之地。

宝塔修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齐乡风貌可一览无余。它是汗青名乡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修建,是游览延安的必往之地。宝塔山下另有历代遗留下去的摩岩刻字多处,范仲淹题刻的“嘉岭山”隶书最著名,另有“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题刻。宝塔山是融制作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汗青文物与革命原址开两而一的著名光景名胜区。

延安今名肤施,是西南的边塞重镇。宋代韩琦、范仲淹曾在此镇守。宝塔山为历代守将必往的地方。宝塔塔高44米,9级,为八角形砖塔。塔内乱争有阶梯,可登塔顶。山上另有范公井、摘星楼、东岳庙、嘉岭书院、烽火台等奇迹。亮延安知府顾延寿有诗曰:“嘉岭叠叠椅晴空,景色都归西照中。塔影例分深树绿,花枝低映碧流红。幽僧栖迹烟霞坞,野鸟飞归锦绣从。”塔底层二个拱门门额上还星散刻有“高超碧落”、“仰视红尘”字样。塔旁另有钟同心专心,亮崇预年间铸制,击之声彻齐乡。党中口在延安时,曾以此报警。

另外山上另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以及碑林,石刻岸面整全,岸石完整,是可贵的石刻艺术。山上现已修成为宝塔山公园,林木葱郁,环境劣美。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修建,是游览延安的必往之地,但您若是想拍摄宝塔的齐景,还得上清凉山才行。

宝塔山下另有历代遗留下去的摩岩刻字多处,范仲淹题刻的“嘉岭山”隶书最著名,另有“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题刻。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经常呈现在诗人、画家的笔下,人们传颂宝塔,悼念宝塔,实际是在悼念延安功夫,传颂延安精神,缅怀党中口在延安的革命业迹,成了人们追寻当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

第二篇:延安宝塔山导游词

延安宝塔山导游词

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宝塔山!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叫×××。

好了!我们现在就来到了宝塔山。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名为嘉岭山。现在人们又称宝塔山。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宝塔山上视野开阔,林木茂盛,山林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夏季平均气温较市内低3—4℃,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高耸于我们面前的这座古塔,始建于公元766年—779年,距今已1200多年了。这座古塔在宋代曾经重修,金、明两代又予以修葺。现存塔高44米,塔基周长36.8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宝塔底层壁有南北两个拱门,北门额书“俯视红尘”,南门额书“高超碧落”。二至八层每层有一至两个拱形窗,第九层则四面开窗。北门内有阶梯,可缘梯登临塔顶。

明清之际,均称这座塔为“古塔”。1937年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延安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心和总后方。“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成为无数革命青年和爱国人士向往的地方,这座古塔也焕发了青春,成为圣地的象征,延安的标志,于是便有了“延安宝塔”之称,古老的“嘉岭山”之名也被“宝塔山”所代替。1956年8月6日延安宝塔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明以来,宝塔历经350余年的风雨侵蚀和战火洗礼,到全国解放时,已是弹痕累累,遍体鳞伤。新中国成立后,古塔也获得新生。省、市人民政府曾于1959年和1984年两次拨出专款,对宝塔进行了全面维修。替换了塔体风蚀残砖,填补了弹洞,装设了楼梯,加砌了基座,并在塔尖安装了避雷针,在塔身檐角上环饰了彩灯。1996年国庆期间,我们拆卸了所有彩灯,在宝塔周围及塔顶层重新安装泛光灯;2001年,延安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宝塔山实施了“点亮”工程,将宝塔和山体按照主题美观的要求安装了各种灯饰,每天晚上开灯2小时,使宝塔山光芒四射。从远处看,金碧辉煌,塔影婷立,景色蔚为壮观。当然,您可以登上这巍巍的宝塔,延安全城将尽收眼底,大可领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滋味。

现在,我们来到了钟亭。在这个钟亭里悬挂的钟是明代的铁制洪钟,为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4月铸造。该钟高150公分,直径160公分。钟的上部有佛教常用的莲花纹饰,下部有道教常用的八卦纹饰,是佛道合一 的标志。这口钟原置于对面的太和山道观,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保安部把它移到这里,做为报警之用。铁钟音质清宏,余声久绕,可传方圆30——50公里。1938年11月日寇飞机轰炸延安时,这口钟发出报警的钟声,日机将延安炸成一片废墟,而它却象一位忠诚的卫士,岿然屹立于宝塔山崖,为保卫延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全国解放后,市委、市政府在恢复文物遗址中,就将这口铁钟悬挂于原址,供游人参观。

大家向东边看!这座建筑物叫做望寇台,当年范仲淹镇守延安时,为了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就在嘉岭山的最高峰修筑此台。此台建于最高峰,到了夜间,星辰逼临,好象伸手可摘,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摘星楼。原楼已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楼是1987年在原址上重建的。摘星楼周围有一古城寨遗址,至今仍有残缺的城垣和地洞,为当年指挥作战的工事与堡垒。

沿摘星楼往下,向西延伸的这道土畔,是一段古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直到山下,通过南门与凤凰山的城墙相连。(南门的位置在现在育才小学附近,现在人们仍称“南门坡”。现建材公司、凤凰税务所一带仍存有石砌城墙残垣。)

摘星楼的北面,是一个约400平方米的大平台,这就是东岳庙的遗址。东岳庙始建于宋代,1506年,延安知府王彦奇予以重建。宋明以来,直至民国初年,东岳庙在延安周围很有名气,在佛教界也颇具影响。每年四月二十八为庙会,据一些健在的老人介绍,本世纪20年代,宝塔山的庙会(东岳庙和鬼王庙)还相当兴盛。由于遭到历次战争的破坏,特别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延安后,东岳庙及宝塔山上的其它建筑物全部被毁。

东北边那个独立的砖砌成的四棱台,是烽火台。烽火台是古代的一种通讯报警设备,如有敌情,夜间点火为号,白天燃烧柴草或狼粪生烟。据说狼粪燃烧时生烟更烈,垂直上升,便于观察,因此有“边关起狼烟之说。”范仲淹镇守延州时,曾在那里修有烽火台,是一个黄土夯筑的四棱台。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烽火台是1993年6月至9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台高10.9米,台顶面积103.3平方米,台底面积253.8平方米。这座烽火台的位置选择绝妙,虽不在山巅,但视野十分为开阔,登临台上,能看到东、西、南三川的尽头。自然,一旦烽火狼烟起,三川军民皆知。

从烽火台往南,那山腰中的建筑群,是新修的茶社。那里原是嘉岭书院遗址。嘉岭书院,又称范公书院,最初为范仲淹所修。范公镇守延安时,一面筑城修寨,加强军事防备,抵御西夏进犯,一方面大兴学风,修建书院,广召三军学子,进行习文研究,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见识的栋梁之才。明弘治年间在其遗址上重建嘉岭书院,当时修有正堂三间,内塑范公像;五经会讲堂三间,供诸子讲经教学之用;院内还植有松柏桃李树千余株,环境幽静,特别优美,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过很好的作用。清乾隆十六年又重建。1979年修建茶社时,在书院遗址出土了《嘉岭书院记》石碑一通,记载清乾隆十六年重建事迹。此碑先立于书院遗址外,碑身已断为两截,文字也有所剥落,但大部分仍清晰可见。

在烽火台下,距烽火台高约100米的延河之畔,有一 口通河井。该井是范仲淹驻守延安时,特别为嘉岭山的守军供水而修凿的,后人称为范公井。井口呈椭圆形,井深24米,四周以块石围砌。虽历时近千年,井筒完好,被列为延安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宝塔山又一著名的景观——摩崖石刻。该处占地面积2864平方米,该石刻高6—7米,长260米,上面有历代文人墨客的手迹。其中最著名的是范仲淹手书“嘉岭山”三个隶书大字。“嘉”是美好的意思,“岭”是指山脉。每字高3.68米,宽3.37米。因风雨剥蚀,字迹模糊,明朝初年曾加以深凿,后被涂成红色。(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刻字的照片)。其南约50米处,还刻有“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说得是范公用兵如神,也十分珍贵。还有宋代石刻“高山仰止”、“出将入相”、“先优后乐”、“重岗叠翠”、“云生幽外”、“嘉岭胜境称第一”、“泰山北斗”、“一韩一范”等刻字。摩崖石刻还包括近代伟人名人手迹百余幅,供游人欣赏品味。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范仲淹。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苏州吴县人,其先世为彬州(今陕西彬县)人,后徒家江南,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1040年5月,宋王朝任命韩琦、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6月,范仲淹自请到延州,7月范低延州。他来后,开始对延安地区的城防进行全面的整修和加固,其中就包括对嘉岭山的整修。当时,范仲淹把嘉岭山做为守备延安的重要阵地和指挥中心,因而予以精心修筑。以上介绍的望寇台、烽火台、范公井等就是其遗迹。范仲淹抵达延州后,励精图治,竭力医治战争的创伤,使得延州一线军心、民心大为振奋,实力也得到加强。于是夏人相戒说:“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小可欺也。”史书也称:“(韩)琦与范仲淹在兵间久,名重一时,人心归之,宋延倚以为重,故天下称为‘韩范’。”范仲淹出镇延州,政绩蜚然,踌躇满志,登临极目,塞上秋色,尽收眼底,触景生情,慨然填词数阙,开头皆以“塞下秋月”起句,现存一首。我们刻录于碑石,立于钟亭旁。这首《渔家傲》词曰;“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在延安戌边只有近一年时间,但其建树颇多,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选贤任能,并在军事、政事繁忙之际,注重教育,兴建书院,实在难能可贵,无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称号。他的《岳阳楼记》至今仍为散文之杰作,特别是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可谓众口皆碑。这句名言,不仅是他文才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他高尚胸襟的崇高精神的体现。后人曾于延安东关(现电业局地带)建“韩范二公祠”来纪念他和韩琦。

凤凰山麓革命旧址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叫×××。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参观毛主席在延安的第一个居住的地方—凤凰山。

凤凰山位于延安城中心,是延安“四大名山”(清凉山、宝塔山、万花山 凤凰山)之一,因“叶生吹箫引凤”的传说而得名,古往今来堪称延安一大名胜之地。

凤凰山最高处海拔1132米,为延安城四周群山之冠,也是延安城的主要依托,所以历代城防工事都修筑在山的东坡上,为守城屯兵扎寨之地。山上古遗址有镇西楼、凤凰阁、文昌阁、六郎寨、狄青寨及传说为北宋年间杨六郎(延昭)调兵遣将而挖筑的转兵洞。

沿山势而筑的古城墙据考证始建于公元前215年,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是延安城防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目前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城池。据载,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以北方的匈奴为威胁秦王朝安全的主要敌方,故命大将蒙恬亲率大军30万北征匈奴。蒙恬为了伐师进退畅通,采取了两条重要的军事策略,即进攻线上稳打稳扎,防守线上步步为营,以守制攻。延州当属其列,被命大兴土木在凤凰山筑城为池,随着边陲战火的久久不息,历代皆有重修,尤其大唐名将尉迟恭镇守延安期间,亲自督修扩城。其后,北宋名将韩琦、范仲淹、庞籍、杨家将、沈括等驻守时都不惜人力加固完善,使该城池形成气势恢宏的规模,连带周围军事咽喉要地共五座遥相呼应的城池,被历代誉为“五花莲城”。唐代诗圣杜甫为避安史之乱,途经延州时,挥毫写下《塞芦子》名句:“宝塔钟声三川闻,肤施(今延安)鸡鸣五城应”。凤凰山这看似简朴的古城墙,却浓缩了千年历史风云,凝聚了广大边陲军民将士的血汗,使她成为一座无言的历史丰碑,一个内涵沉重的历史景观。

1937年1月13日,毛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进驻延安城后,第一个住地便是凤凰山。因此,凤凰山之名更加驰名中外。古今美丽而神秘的传说,愈发给这座饱经历史沧桑的古老城池增添了无限光辉,历代名人纷纷登山揽胜,俯瞰延安的壮丽景色。当年,就连日理万机的毛主席也忙中抽闲借登山赏景之际为徐特立祝贺六十大寿,这种尊师重教的举动,当时在陕甘宁边区引起很大震动,并被人们传为佳话。

近年来,随着延安城市建设的发展,凤凰山已由过去的延安城西北屏障而变为现今延安城内的山城公园。80年代中期,建立了延安国家森林公园,凤凰山被纳入其中,如今凤凰山上石径幽邃,浓荫送爽,登亭临风,心旷神怡,已成了延安人和来延游客登高望远、休闲娱乐之地,是延安城内新的观光游览区。

朋友们,凤凰山到了。请大家随我下车,进去参观。

这间石窑是毛主席在凤凰山居住时的第一院窑洞,它原先的主人叫李建堂。毛主席在这里会见了第一个进入延安采访的《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与之通宵长谈。范长江后来将采访所得整理为《陕北之行》发表。1937年3月1日,毛主席在这里会见了第一位外国记者——史沫特莱女士。

1937年6月下旬,毛主席移居200米远的吴家窑院,即现在开放的毛主席旧居。请大家随我进入该院。

吴家窑院系前后两院,后院有三孔石窑,一门两窗,中间一孔是会客室,左右有过洞同另外两孔窑洞相连。左边的一孔为毛主席寝室、右边的一孔为办公室和书房。里面陈设有木质办公桌椅、柜子、两只小铁皮文件箱、木澡盆等。西室壁上悬挂毛主席写作《论持久战》时的照片;东窑壁上悬挂毛主席指夹香烟读报的照片;中窑西壁上悬挂毛主席与印度援华医疗队交谈的照片;东壁悬挂毛主席与白求恩亲切交谈的油画;正中悬挂毛主席与贺子珍的合影照片。1937年10月,贺子珍离开延安赴西安,后去苏联看病。次年11月,毛泽东与军委办公室秘书江青结合。窑前橱窗陈列着毛主席与周恩来的合影照片。

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是前院。前院是炊事员和工作人员的住房,院内竖立三个橱窗,分别陈列着毛主席和江西宁都起义部分同志、毛主席和井冈山部分同志、毛主席和参加秋收起义部分同志的合影照片。前者毛主席题字:“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后者毛主席题字:“1927年秋收暴动成立工农红军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至今尚存之人约数十人,此为一部分。1937年5月于延安城。”参加合影的有:毛主席、罗荣桓、贺子珍等。1937年10月,毛主席在此接见了英国记者贝特兰。贝特兰在日记中写道:“我遇到的人当中,没有谁能像他那样使我如此强烈的感受到智慧的能量„„”1938年3月,毛主席又会见了加拿大共产党员、名医白求恩大夫。白求恩在日记中写道:“我现在明白为什么毛泽东同志那样感动每一个和他见面的人。这是一个巨人!他是我们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毛主席在此居住期间,写下了《实践论》、《矛盾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反对自由主义》、《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守处布告》、《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战争与战略问题》等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的就有16篇。

毛主席旧居南面是红军之父朱德元帅的旧居,院内有面向东南的三孔石窑,为一门两窗,正中窑额刻有“泰伯贻谋”四字,系原窑主吴氏长子之居。东边一孔是办公室,里面靠窗有一个土炕,上面放有木桌凳,壁上悬挂着朱德穿着红军服的照片;中间是会客室,墙上悬挂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林伯渠在凤凰山合影的照片;西边一孔是朱德的卧室,也是周恩来回延安时的住所。1937年1月,朱德在此会见了史沫特莱女士。史沫特莱记录了大量同朱德谈话的内容,后来将这些材料写成《伟大的道路—朱德将军的生平和时代》一书。参加国共合作谈判的周恩来经常往返于西安和延安之间。1937年4月,在甘泉湫沿山峡口遭土匪袭击,周恩来幸免于难。朱德送给他的一条军用毛毯被土匪乱刀砍破。9月,朱德赴山西前线,周恩来又把这条经邓颖超缝补好了的毛毯回送给朱德。一条毛毯几经磨难,互相赠送却凝结着战友间的深厚情谊。

毛主席旧居与朱德旧居之间有一个小四合院。院内有3孔坐西面东的石窑和14间瓦房,这是红军总参谋部旧址。总参谋长刘伯承和肖劲光、藤代远、彭得怀曾先后在此居住。院内有一座坐北朝南,宽敞、气派的大瓦房,系作战研究室。总参谋部旧址门外,有一株高大葱郁的槐树。当时,骑马的红军干部来此,常把马栓在树上。树皮被马啃掉一片。朱德见状,用毛笔在被啃处书写了“禁止系马”4字。从此,再无人在树上栓马,树越长越茂盛。朱总司令爱护一草一木的崇高品德也在延安人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共中央在这里居住期间,正是土地革命向抗日战争的战略转变时期,并度过了抗日战争的第一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中共中央正确地把握历史机遇,审时度势,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为迎接中国革命新的历史时期,从政治上、组织上作了充分准备,胜利实现了战略转变。

1937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对张国焘另立中央,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系统的批评和总结,史称“延安会议”,会议作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保证了党和红军的团结和统一。1937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代表会议,毛泽东作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和《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讲话,刘少奇作了《关于白区的党和群众工作》的报告,为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冯家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洛川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斗争方向,为抗日战争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基础。会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军委书记为毛泽东,副书记为朱德、周恩来。193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凤凰山麓召开会议,会议决定中央书记处不设总书记,由书记处实行集体领导,中央书记处成员有张闻天、毛泽东、王明、陈云、康生。1938年9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桥儿沟召开。毛泽东作了《论新阶级》的政治报告,会议批准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政治局路线,基本上克服了王明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统一了全党的步调,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迅速发展。中国共产党更加成熟。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在这里发布红军改编的命令,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改称第十八路集团军),下辖三个师,朱德任总指挥。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首府设在延安。

在这期间,1937年10月,边区高等法院审理了“黄克功案件“。抗大第三期第六队队长黄克功是一名久经沙场,为革命出生入死的共产党员,因与陕北公学学员刘茜恋爱遭到拒绝,竟枪杀刘茜,被边区高等法院判处死刑。黄克功致书毛泽东:“法庭须姑念我十年艰苦奋斗,一贯忠于党的路线,怒我犯罪一时,留我一条生命。”毛主席即召集中央政治局和军委会议,审查同意对黄克功处以极刑,毛主席致信审判长雷经天:“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和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这位本可以成为将军的青年后被葬于清凉山,成为延安时期因刑事问题而被执行死刑的高级干部中的第一人。此案也成为边区政府严肃执法的一个范例。

1938年11月20日,日本侵略军飞机首次轰炸延安,旧城毁坏严重。中共中央、毛主席等领导人遂连夜迁往城北杨家岭。

凤凰山麓旧址,不仅是一处革命纪念地,其保存完好的建筑设施,还充分体现了陕北民居的特征,特别是其窑院结合的四合院建筑布局,为典型的富庶人家住宅形式,窑为主室,瓦房为厢房,窑前有高台石阶,青砖门廊,门前有照壁,院内有石碾、石磨,门窗镂花,无不具有鲜明的陕北风情。

朋友们,凤凰山的参观到此就结束了。有机会的话,常来看看!

杨家岭旧址导游词

杨家岭,位于延安城西北五华里处,从外表上看,和普通的农家小院并无区别,但这里却曾经是当年党中央的中枢所在。当年,毛泽东主席坐镇杨家岭,为中国革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时至今天,当我们驻立在黄土窑洞前,仍然能从那些粗糙的门窗、简陋的桌椅中感受到平凡中蕴藏的伟大,感受到革命先驱“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从容。悠悠岁月,能涤荡尽“千古风流人物”,但却不能消减至今还萦绕在宝塔山、延河水的革命先驱的丰功伟业。

1938年11月20日,日本飞机轰炸延安城,中共中央陆续由凤凰山麓迁驻这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先后在这里居住。在中央机关居住之前,这里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村口有明代吏部尚书杨兆的陵墓和祠堂,因而得名杨家陵,党中央居住这里后改名为杨家岭。

党中央在这里居住期间,继续指导敌后抗日战争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解放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领导全党开展了伟大的整风运动;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和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

当年设在这里的机构有:中央书记处、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农村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职工运动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财经委员会等。现在对外开放的有:中央大礼堂、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以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同志的旧居,还有毛泽东和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的地方。1947年,胡宗南侵占延安时,大部分建筑被破坏,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全国解放后按原样修复的。

一进杨家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座苍松环绕,翠柏映衬之下的中央大礼堂。它始建于1942年,是由延安自然科学院的杨作材同志设计,中央机关的同志们自己动手修建而成的,礼堂可容纳千余人左右。礼堂看上去建筑风格新颖独特,古朴典雅,庄严肃穆。建筑的独特体现在中西巧妙地结合。内部采用了传统的陕北窑洞式的石拱结构,外部则采用了西方的一些建筑风格。仔细观察,礼堂没有木粱木柱,用四个大石拱做主梁,避免了阻挡视线的两排木柱子。这也是当时唯一没有木梁木柱的大型礼堂。

现在礼堂内部是按照“七大”会场的原样陈列的。主席台正中央悬挂着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和6面党旗,两侧挂着马、恩、列、思的画像,主席台前的几张桌子和椅子,是中央书记处五位书记的座位,主席台上方的横幅标语是“七大”的政治口号—“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主席台对面的标语是“同心同德”,它的意思是号召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一心一意、团结一致为实现党的任务而斗争。两侧的标语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我们再来看两边墙上的“V”字形木座和24面党旗,英文字母“v”是“victory”(胜利)一词的缩写,把它与24面党旗结合起来看,意思是表明我们党从1921年到1945年所走过的24年是胜利的24年。大厅内摆放了当年代表们坐过的200多张木质靠背长椅和“七大”投票箱,所有这些陈设,都为我们展示了“七大”的盛况,让我们再次倾听历史的回声„„。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这里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有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着全国121万党员。4月23日下午5时,七大开幕式在这里隆重举行。开幕式由大会秘书长任弼时主持,毛泽东致《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开幕词。朱德、刘少奇、周恩来、林伯渠等也相继发表了演说。彭真向大会作了《关于代表资格的审查报告》。开幕式在庄严的国际歌声中结束。

1945 年4月24日,毛泽东代表中央向大会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25日,朱德作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随后大会进行了讨论和发言,先后在会上发言的有26位同志。5月有14 日、15日两天,刘少奇向大会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新党章确立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大会最后一项议程是选出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的中央委员会。“七大”使我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央大礼堂除了召开“七大”负有盛名外,当年中央机关的同志以及延安的一些文艺团体经常在这里举行文艺晚会和演出活动,歌剧《白毛女》的首场演出就是在这里进行的。除此之外,当年在这里还举行过一些大型活动,比如1943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在这里招待了出席陕甘宁边区劳模大会的全体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

1944年11月,毛泽东在这里接见了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的全体干部,他号召大家要学会两种本领,一种是松树的本领,一种是柳树的本领。他说,松树冬夏长青,不怕刮风下雨,严寒之中也能巍然屹立,松树有原则性;柳树插到哪里都能活,一到春天,枝长叶茂,随风飘扬,十分可爱,柳树有灵活性。共产党员应该有松树的原则性和柳树的灵活性,二者缺一不可。

1946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在这里为德高望重的朱德总司令举行了60 寿辰的祝寿活动。延安各界人士纷纷前来祝寿。中共中央,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等致了贺词,朱总司令在答谢词中这样说:“中国人一般活到60岁就算够本了,以后我就是赚下的了。我相信可以亲眼看到中国革命的成功。”中国历史的进程确实被这位伟人所言中,仅过了三年多的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就诞生在东方的大地上。

从中央大礼党出来,通过一个小石拱桥,我们便来到了中央办公厅的院子。中央办公厅楼是由中央机关和附近的军民自己动手、就地取材于1941年修建而成的,形似飞机,两侧如机翼,二、三层通往后山的天桥,很象机舱,因此人们称它“飞机楼”。建楼时要从对面山上采石,每天早晨要放炮,我们知道主席习惯工作到深夜,早晨睡觉。这样就影响了毛主席的休息,最后决定毛主席搬到枣园去住。

办公厅的西厅是中央机关的餐厅,有时作会议室用,窗户看起来很小,而且没有向外开的门,这都是为了保密。第二层是办公室,任弼时、李富春、杨尚昆、王首道等同志都在这里办公。第三层楼是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的会议室。中央政治局经常在这里召开重要会议,制定和通过了许多重要决议。著名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是在这里讨论通过的。

1942年5 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文艺工作者90多人。座谈会共开了三次。第一次是5月2日下午,会议由中宣部部长凯丰主持。这次会议上毛泽东作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引言部分。第二次会议是5月8日,毛泽东、朱德等到会听取了大家的汇报。边区民众剧团的负责人柯仲平在讲到他们团到农村演出深受人民群众欢迎时说,我们每次演出结束时群众都送来许多鸡蛋慰劳我们,我们一边吃,一边走,到了新的演出地点,鸡蛋皮就撒了一路。如果有人要问我们到什么地方去了,那不用问,顺着蛋皮找就找着了。毛主席听到这里爽朗的笑了,他说:“你们吃了群众慰劳的鸡蛋就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噢,要为群众演出更多更好的节目,不然的话,下次群众就再也不会给你们鸡蛋吃了。”第三次会议是5月23日下午举行的。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作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结论部分,深刻地阐明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和文艺工作同工农兵相结合的根本道路。

文艺工作者通过整风学习,批叛了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倾向,纷纷深入实际锻炼改造,创作出了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如歌剧《白毛女》、秧歌剧《兄妹开荒》、新编历史剧《逼上梁山》、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等等。墙上的这幅照片就是当时鲁艺在街头演出《兄妹开荒》时的剧照,这场演出观众竟达两万多人。可见人们对它的喜爱程度。这是平剧《逼上梁山》的剧照。毛主席看了之后称它是“旧剧革命划时期的开端”。这三幅照片反映了新秧歌运动的广泛开展。

唱遍全国的《东方红》就是文艺座谈会后,农民歌手李有源根据陕北民歌——《白马调》改编的,表达了陕北农民对共产党和人民领袖的无限热爱之情。

这个仅有三孔土窑、两间平房的小院是周恩来同志1944年7月至1944年11月住过很短时间的家。革命者没有固定的住所,他们的家是随着革命的需要而定的。右起第一孔窑洞是寝室,第二孔是办公室,第三孔是工作人员的住室。1943 年7月周恩来和邓颖超由重庆回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8月2日,中央办公厅在中央党校礼堂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欢迎晚会。

周恩来在此居住时,正值延安整风运动深入开展,周恩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讨论党的历史问题,特别是对1928年召开的党的六大和1931年至1934年党的路线问题时,他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历史地、全面地进行了分析研究,在中央党校礼堂作了《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的报告,对统一全党的认识起了很大的作用。1934年,他针对康生在审干工作中搞的“抢救失足者运动”的“左”倾错误,当即表示要纠正这种错误做法。他指出对冤假错案一定要进行甄别。周恩来生活非常简朴,无论在武汉、重庆或在延安,他都严以律己,享受着普通工作人员的待遇。他的一条破呢子裤,从太原一直穿到武汉后,补了又补,总是舍不得换。1947年7月的一天,他从西安回到延安途中逢天降大雨,便临时决定住在一家旅馆里,吃饭的时候,勤务员想买一荤一素给他吃,可周恩来执意不肯。他说: “来一个白菜豆腐汤,炒一盘豆芽,吃起来可口些,吃那么多肉干么?”当他看到勤务员还撅着嘴,就望着延安的方向,语重心长地说:“不要忘记延安的同志都在吃黑豆,吃山药蛋,我们应该节约每一个铜板支援前线!” 1939年,周恩来同志在延河边骑马时,不慎摔倒,左臂严重骨折,后经苏联医治痊愈,但因损伤过重,留下了终生残疾。门口的这张照片是周恩来从苏联回来,利用工作间隙锻炼手臂时照的。1944年月11月初,周恩来迁住枣园。

1940年5月,朱德从前线回到延安就住在这里,1941年春离开前往王家坪。第一孔窑洞是工作人员住室,第二孔是办公室,第三孔是寝室。

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后朱德重返抗日前线。在与日寇进行战斗的同时,朱德既坚持了同国民党实行统一战线的原则立场又同国民党投降反共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40年3月间,朱德指挥太行山区军民,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5月经洛阳、西安回到延安。身为我军总司令的朱德和普通战士一样,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从不搞特殊。这次回延安经过洛阳时,卫立煌将军派要员前去迎接。然而迎接朱总司令的这位高级军官等到朱总司令一行从他眼前走过,还未发现朱总司令,一问才知道朱总司令早已过去。不得已,只好请求总司令重走一遍,方完成欢迎仪式。其实这也不能怪这位军官。爱国名将续范亭在一首诗中写道:“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舍翁”。这位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当然没想到我们八路军的总司令竟是一位“田家翁”了。朱总司令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有一次,他从拐峁医院向回走的路上,遇上一位背粮食的老人,便立即跳下马来,亲切地说:你这么大的年纪,背上东西吃力吧!来,放在我的马上,给你捎带着。他一边说,一边让警卫员把老人背上的粮放在马鞍上,自己同老人边走边拉话。老人把朱总司令端祥了好久,虽觉得面熟,但又一时记不起是谁。当警卫员悄声告诉他是朱总司令时,老人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朱德对自己的子女总是严加管教。有一次,他的孩子到边区政府礼堂去看戏。那时中央机关只有一部小车,回来时由于人多车小,警卫员就把座位让给了她,自己步行回来。朱德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孩子,告诫他说:“那是卫士的岗位,他的责任是保卫首长安全,他下了车,万一路上发生问题怎么办?”

朱德总司令十分重视学习,工作再繁忙,也从不放松学习。而且他十分关心警卫员的学习,并手把手地教警卫员写字,还利用去南泥湾视察的机会,上山剥了许多桦树皮,订成小本子,送给每个警卫员两本,用来练习写字。

朱德回到延安时,正是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的时候。他在处理军务的同时,对边区经济建设进行了周密的调查和研究。视察中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召开座谈会,了解生产情况,帮助工人和技术人员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视察回来后,写了《论发展边区的经济建设》、《参观边区工厂后对边区工人的希望》等文章,对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朱德根据中央“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指示,提出要领导边区留守部队实行屯田政策。1940年秋,他和留守兵团负责人一起到南泥湾一带勘查地形,随后,命令王震率领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一面防御国党军队的进攻,一面开荒种地。英雄的三五九旅没有辜负党中央、朱总司令的期望,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建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杨家岭的北山坡,看上去朴素庄重的小院里有三孔接口土窑洞,这便是毛泽东在杨家岭住过的地方。1938年11月20日,日本飞机轰炸延安,毛泽东由城内凤凰山搬到这里,1943年初离开这里,移住枣园。在这里整整住了5年时间。中间这孔窑洞是主席办公的地方,窑洞的后面有一个防空洞,左边窑洞是寝室,和中间的窑洞相通。

在这阴暗潮湿的土窑洞,为了克服困难、指导中国革命,毛泽东在这里从事了巨大的理论工作,著有《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等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的就有40篇。毛泽东在写作时常常废寝忘食,身边的工作人员非常担心他的健康,经常想办法劝他休息。一次,天已经快要亮了,毛泽东还在聚精会神地写着,工作人员几次催他休息,他总是一面答应,一面仍继续写着。没办法,大家想了一个办法,让年纪最小的警卫员王来音去劝主席休息。王来音轻轻走到主席身边,恳切地说:“主席,时间很晚了,您该休息了。”边说边把煤油灯端到床头上,毛泽东只好放下笔站起来笑着说:“好吧,我就睡。”警卫员看着他上床休息后,才熄灭了灯,走出窑洞。当时大家都很高兴,以为这下主席可以睡个好觉了。可第二天早晨警卫告诉他们,昨晚你们走后,主席又起来整整工作了一夜。警卫员想说什么却什么也没说出来,两行热泪禁不住流了下来。

在艰苦的延安岁月里,毛泽东的生活十分俭朴,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他穿的衣服领口、袖口和裤腿全是补丁。这张照片就是主席1942年穿着打着大块补丁的衣服为干部作报告。桌上摆放的这盏煤油灯,尽管耗油量不大,照明度不强,但毛泽东还是十分节约用油。每当他思考问题时就把灯芯拧得很小,继续写作时才把灯芯拧大。

在这张普通破旧的办公桌上,当年主席曾写下了多少“把点江山”的论著。今天我不讲这些,却只想讲这样一件事情。就是这张桌子,曾被当作花轿,为杨家岭的农民迎回了一位新娘的故事。杨家岭有一位老小伙子叫杨志孝,因家里穷,父母早亡,30多岁还娶不起媳妇,好不容易说上了一门媳妇,娶亲那天因没有花轿而不穿衣服,不过门。杨家束手无策,急得团团转。主席知道了这件事情,沉思了一阵高兴地说“有主意了。”他让身边的同志把这张办公桌搬出来,四条腿朝天,绑上椽子,围了一圈红布,不一会儿,一顶漂亮的花轿做成了,新娘子高高兴兴迎进了家门,两口子过上了甜蜜的生活。这件事激动得杨志孝逢人便讲:“毛主席为我娶回了新娘。”

1940年底,毛泽东在这里接见了从前线回来上党校的部分干部。针对部分人不习惯学校生活的情况时说:“不习惯住窑洞是要不得的。延安的窑洞是最革命的,延安的窑洞有马列主义,延安的窑洞可以指挥全国的抗日战争,全国人民的希望都寄托在我们的身上,寄托在延安的土窑洞里。”美国记者斯特朗在她的访问记录中曾写到:“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着微弱的灯光,长时间的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却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战争年代,为了安全,防空洞是必不可少的防护设施。在枣园我们看到毛主席旧居旁边有一个防空洞,而这里的防空洞却在主席窑洞的后面。我们知道,窑洞有冬暖夏凉的特点,特别是防空洞,一到夏季,从里面透出的风阴冷无比。毛泽东在著名的《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曾把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比喻成从防空洞里吹出的阴风。我想这大概是他亲自体验的缘故,所以就自然地把一些不良作风与防空洞里的阴风联系在一起了。

1940年5月的一天,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慰劳考察团来到延安。主席会见了他,并在这个小院里请他吃了一顿饭。当时院里放了一张没有油漆的小低方桌,主席拿了一张报纸铺到桌子上充当桌布,当他转身回窑洞取东西时,风把纸给吹跑了,此情此景不禁使宾主都笑了起来,毛泽东简朴的生活作风给陈嘉庚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由衷地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这张照片是1939年延安电影团拍摄我党第一部电影《延安与八路军》时留下的。

位于毛泽东旧居的右侧,有一排14孔的石窑洞,居于正中间的两孔窑洞就是刘少奇的旧居,这是他1942年11月至1944年10月居住过的地方。左边是寝室,右边是办公室。

从1937年到1942年, 刘少奇多次往返于延安和华北、华中之间,并参加了延安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和六届六中全会。1939年初,他在杨家坪居住时,写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并于7月间,应张闻天邀请,在马列学院作了关于共产党员修养问题的讲演。《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对克服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改变党的作风起了重要的作用。整风期间,党中央将这篇文章作为22个必读文件之一。

1942年初,党中央调刘少奇回延安工作。他从苏北解放区起程,经过山东、河北、山西等地,历经千辛万苦,于11月底回到延安。当时正是边区经济困难时期,对于党的负责同志的生活很少照顾,刘少奇患有胃病,可他从不特殊,和大家一样吃粗米淡饭。

刘少奇非常重视加强干部的思想修养。有一次,他对大家讲:我们许多干部思想吃苦不够,不愿意、不善于动脑筋,不去深入细致地思考问题,不动脑筋想道理,就是怕脑子吃苦,但思想上的懒汉,才会使人吃更大的苦头呢!刘少奇非常勤于动脑,他常在屋里踱来踱去,认真思考问题,他的讲演、文章和谈话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1944年10月,刘少奇由此迁往枣园,参加书记处的工作。

我们眼前的这个小石桌却不同寻常,这是当年毛泽东和美国记者安那.路易斯.斯特朗谈话的地方。斯特朗来延安访问时,正值全面内战爆发,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扶植下,依靠军事上的暂时优势,扬言要在3—6个月内消灭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打赢这场战争,就成为全世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斯特朗也就是带着这样一些问题来拜访毛泽东的。

谈话一开始,毛泽东向客人询问了有关美国各方面的情况。这时山上有几个小孩子偷看这位外国客人,斯特朗就问:“那是谁?”毛泽东笑着说:“是村里的孩子,他们对我们的外国客人发生了好奇心。”斯特朗不好意思的环视了一下四周,感到这里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小山村,而毛泽东不过是这里普通居民的友好邻居。

接着毛泽东逐一回答了斯特朗提出的各种问题。为了说明自己的论点,他利用石桌上的茶壶、茶杯等作了形象的比喻。他揭露了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的腐朽本质,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翻译把 “纸老虎”译成英文中“地里吓鸟的稻草人”,毛泽东摇头表示不对。翻译又译成“papertigers ”“即纸做的老虎”时,毛泽东满意地笑了。后来斯特朗把这一论断称作是“一个现时代的伟大真理”,传播于世界各国。

我们看到山坡下有一块菜地,那就是在大生产运动中毛主席亲自开垦出来的。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总是身体力行,抽出时间参加生产劳动。当年地里种着各种蔬菜、辣椒、西红柿、土豆等。在主席的精心管理下,地里的菜长得非常好,他用这些菜招待前来谈工作的中央首长,还招待过华侨领袖陈嘉庚呢!大家见主席工作很忙,都劝他不要种地,主席却笑着说:“自己动手,克服困难嘛!”大生产运动是党中央的号召,我应当和同志们一样,响应党的号召,参加生产劳动。

杨家岭的游览到此就结束了。按照行程安排,今天晚上,我们将在这里的石窑宾馆请大家品尝陕北风味,看陕北民间歌舞。现在是6点钟,6点30分在餐厅集合。

王家坪革命旧址导游词

王家坪在延安城的西北方向,隔延河与城相望。村子处在两座大山脚下,左边叫脑畔山,右边叫花豹山。最初叫牡丹坪,因这里的老乡多种植牡丹花而得名。后来一位王姓的人家将多数地方买去,改名叫王家坪。当年,这里是中央军委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的旧址。

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军委和总部机关在这里领导根据地军民坚持了八年抗战。日寇投降后,又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周恩来率部由这里撤离,转战陕北。

当年这里的军委机关有:秘书厅(后改为办公厅)、作战部、高参室、外事组、作战研究室、资料室、总务处、通讯处等;总部机关有:总参谋部、总政治部等。现在对外开放的有军委礼堂、政治部会议室、军委会议室、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旧居等。

这7间高大宽敞、四角翘起的大瓦房是军委礼堂。是由三五九旅木工伍积禅设计,于1943年建造的。军委总部的大型会议、晚会等集体活动都在这里举行。1943年12月,为了交流大生产运动的经验,八路军总部在这里举行了欢迎劳动英雄大会。朱德代表总部向劳动英雄致欢迎词。他说:“世界上真正的英雄是广大的劳动群众。在我们解放区,依靠广大群众的自力更生,才有今天的丰衣足食。”1945年8月15日,部队在这里举行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大会。

国民党胡宗南军队占领延安后,这里被敌军占用。1948年4月20日,胡宗南下达撤退的命令时,这里正在演出,许多演员来不及卸装,就只好随如惊弓之鸟的驻延胡宗南军队狼狈逃窜,所以礼堂建筑保存完好。

这两间普通的平房,是政治部会议室。1946年1月,毛泽东由枣园搬到王家坪后,这里就作为毛泽东会客的地方。1947年3月14日,也就是撤离延安之前,毛泽东在这里接见了保卫延安的部队新四旅的张贤约、黄振棠、程悦长等负责同志,同他们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反复阐明放弃延安的重大意义。中央决定放弃延安,许多人想不通,在会见中,同志们激动地表示,要誓死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保卫延安!毛泽东笑着说:你们的这种决心很好,延安是要保的。我们在延安住了10年,挖了窑洞,吃了小米,学了马列主义,培养了干部,指导了中国革命,全中国、全世界都知道有个延安,延安不能不保。但是,延安又不可不弃。因为蒋介石调集了23万军队,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有飞机、坦克、大炮,而我们保卫延安的军队只有两万多人,基本上还是小米加步枪。两万多人一下子要消灭23 万敌人是有困难的。毛泽东用过去革命战争的实例,反复说明作战不在于一城一地之得失,主要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道理。

他说,今天放弃延安,就意味着将来要解放西安,解放南京,解放全中国。毛泽东还指示说,我们的战术是“蘑菇战术”。就是牵着敌人的鼻子在山沟里团团转,把敌人肥的拖瘦,瘦的拖垮,拖的精疲力尽,然后再集中优势兵力,各个与以歼灭。现在你们的主要任务是拖住敌人,让他们陷入这里拔不出脚来。除了你们,再加上我毛泽东,还有新华社,我们一起留在陕北。毛主席的话,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信心。临结束时,毛泽东又嘱咐说:“回去以后,要给战士们讲清楚撤离延安的道理,告诉大家,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还是要回到延安的。”毛泽东把同志们送到门口,一面和大家握手,一面笑着说:“好啊!我们下次在哪里见面呢?可能不是延安了,也许是南京、上海或者是北平吧!”历史完全证实了毛泽东的英明预见,国民党1947年3月19日占领延安,我们于1948年4月22 日收复了延安,敌人占领延安仅仅一年一个月零三天,延安又回到人民的手中。

1946年元霄佳节,为了感谢党中央、毛泽东给边区人民带来的幸福生活,边区劳动英雄杨步浩和当地的群众特意制作了一块“人民救星”金字匾,率领川口区六乡的秧歌队,敲锣打鼓地来到王家坪,敬献给毛泽东。这张照片就是当时的情景。

这是1946年9月17日毛泽东会见三五九旅旅长王震的照片。照片上的王震,面容削瘦,满腮胡须,他是率领南下支队刚从中原突围回到延安,返回的当天,连家也没顾上回,就直奔毛泽东住处。主席深情地说:“王震同志,你受苦了!你们光荣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将来,要把三五九旅的旗帜插到北平的城头上。”王震向毛泽东汇报了部队南下浴血奋战的经历,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评价。

1946 年1月,毛泽东由枣园搬到王家坪居住。这两孔窑洞原是政治部主任王稼祥住着,主席搬来后,他把窑洞让给了主席住。在这里,毛泽东先后写了《关于目前国际形势的几点估计》、《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的有8篇。

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部向陕甘宁边区发动了重点进攻,派大批飞机在王家坪上空轮番轰炸,仍下了许多炸弹。这时,毛泽东仍镇静地坐在窑洞里工作。几个警卫员多次请主席到防空洞里去,他总是说:“不要紧,窑没事,厚着呢。”正说着,警卫员石国瑞从外面捡了一块弹片拿来给毛泽东看,他接过弹片在手里掂了掂,说:“这个很好啊!可以打两把菜刀用。” 3月16日,敌人逼进延安的南大门。当时情况很紧急,大家都劝毛泽东早点离开延安。他笑着说:“不要紧,来得及,大路朝天,一人半边,他走他的,我走我的。他在那个山头,我在这个山头,没有什么可怕的。”

3月18日,延安城内已清楚地听到前线传来的枪炮声。彭德怀十分担心主席的安全,几次催毛泽东撤离,他说要看看胡宗南的兵是什么鬼样子再走。下午4点多钟,周恩来再次请毛泽东动身。他说:“好吧!吃罢晚饭再走!敌人要来就让他来吧!我们把窑洞打扫干净,桌椅放端正,茶壶茶杯摆整齐,告诉胡宗南,延安是我们的,我们还要回来的。”晚上8点,毛泽东得知群众、干部、机关已经安全转移,才和周恩来等一起离开延安,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途。这是在途中的留影。

在撤离延安的一年零5天里,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几百人,行程2000华里,路经12个县,居住过38个村镇,同陕北人民一起同甘共苦、并肩战斗,极大地鼓舞和增强了陕甘宁边区和全国人民的战斗意志和胜利信心。

在毛泽东旧居旁的这棵柳树旁,有一张毛主席和儿子毛岸英的合影。这是师哲为毛泽东父子拍摄的。照片的下面有一张小石桌和几个小石凳。这就是当年毛泽东和儿子亲切谈话的地方,也就是从这里毛泽东送儿子去上劳动大学的。1946年1月7日,毛岸英从莫斯科毕业后回到延安,与自己分别了20年的父亲终于团聚了。4月初的一天下午,父子俩进了亲切的交谈。毛泽东对儿子语重心长地说:“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但学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只是知识的一半,这是不完全的。你需要上另一个大学,这个大学中国过去没有,外国也没有,这就是‘劳动大学。’在这个大学里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于是,毛岸英遵照父亲的教导,去吴家枣园上了“劳动大学”。成了边区特等劳动英雄吴满有的一名学生。在农村这所“劳动大学,”毛岸英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学习各种农业生产技术,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不仅学会了耕地、点籽、施肥等主要农活,而且了解了农村社会情况,同劳动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秋天,岸英背着自己生产的小米,身穿粗布衣、头扎白羊肚毛巾,面孔黝黑,用一双厚厚老茧的双手,给父亲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岸英回来后,被分到中宣部工作。

抗日战争中,为防止日寇飞机轰炸,军委、总部工作人员同石工一起开凿了这个防空洞。全长50余米,宽1.2米,高1.8米,10多米的空间,防空时可作办公用。1947 年3月,国民党飞机轰炸延安时,毛泽东、周恩来在此防空。

我们这里还有一处别致的公园叫桃林公园。桃林公园是军委与总部在此居住时,开辟建成的一个娱乐场所,占地12亩,因园中遍布桃树而得名。园内有露天舞场、篮球场、养鱼池、俱乐部等。

我们现在去看朱德元帅的地旧居。由军委礼堂向西行,过了这座小桥就来到了参谋部住院。朱德旧居就在这里。1941年3月,朱德元帅从扬家岭搬到这里,一直住到45年8月离开。我们看到这里正面有三孔窑洞,右起分别为办公室、会客室、寝室。朱德元帅在此居住期间,同毛泽东领导了抗日战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筹备召开了党的七大,起草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他经常给部队机关作时事报告和讲话。在给抗大学员讲话中他说: “现在党中央发给你们每人三件宝:第一件是老镢头,第二件是枪杆子,第三件是笔杆子。” 他还勉励大家说:“温室里长大的花草经不起风霜吹打。不进火热的炉膛就炼不出顶好纯钢。”

朱德的生活十分简朴,身为总司令,但他从不搞特殊化。他的衣服和鞋袜总是补了又补。和大家吃一样的饭菜。有一次,司务长搞回来一些好点的菜,想给总司令多吃一点,他严肃地说:“人的嘴都一样,应该分给大家吃。”由于他极为朴素,且平易近人,与普通战士在一起,很难想象出他就是八路军的总司令。爱国将领续范亭的“识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舍翁”就是对总司令的真实写照。我们看到的这两棵高大挺拔的柳树是当年朱德亲手栽的。这块当年被誉为“小南泥湾”的小菜园也是他亲自开垦的,里面种了20多种蔬菜,总司令用它招待过许多前线回来的将士。

这张照片是1943年朱总司令和夫人康克清在桃林公园的合影。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参谋部的小院。三孔窑洞分别是总参谋长叶剑英的办公室、会客室和寝室。1943年3月,彭德怀由华北敌后回到延安,起先住在杨家岭,后来搬到枣园,1947年3月初,为了指挥延安保卫战,彭德怀由枣园迁住这里。

1947年3月,蒋介石集结了上百架飞机,调遣胡宗南23万兵力,妄图一举攻占延安,摧毁我党首脑机关。当时我驻守边区的部队只有两万余人,敌十倍于我。为粉碎敌人的进攻,党中央决定暂时放弃延安,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党中央、彭德怀精心部署了延安保卫战。经过七天七夜的阻击战,我军歼敌5000多人,粉碎了胡宗南“三天占领延安”的狂言,掩护了党中央及当地群众的安全转移。3月18日,党中央和毛泽东撤离延安前夕,组成了以彭德怀为首的西北野战军司令部。

在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解放大西北的战斗中,彭德怀雄才大略,指挥若定,连战连捷。沙家店战役胜利后,毛泽东又一次为他题写了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赠诗。彭德怀对战士关怀有加,情同手足。困难的时候,他常把自己的干粮让给伤病员吃,把马让给掉队的同志骑。在延安,他从不收礼,是出了名的廉洁清正。有几次,彭德怀发现他吃的饭与战士不一样,便把筷子一放,到战士中间去吃饭,搞得一些干部下不了台。在彭德怀的会客室中,陈列着一床打了补丁的白布褥子。那是1943年彭总回到延安后,管理科发给他的。全国解放后,他把这床褥子带到北京,又用了不少年。墙上的照片,一张是1947年撤离延安前夕,朱德、彭德怀在延安南门外召开的保卫延安动员大会上照的;另一张是1944年元旦,彭德怀与夫人蒲安修及蔡畅、刘志兰在杨家岭的合影。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军委会议室。军委会议室看起来有两间房这么大,这里主要是参谋人员将所得到的国内、国外的军事情报汇集起来进行分析,并汇报给首长,供中央决策时参考。每周末召开一次例会。1946年3月4日,军事三人小组美方代表马歇尔来延安时参观了这里,他看了后觉得不可思议,就说:“共产党领导100多万军队,延安山沟里的统帅部却只有这么点儿大!”毛主席说:“我们这个统帅部只发布作战命令,其他什么也不发。要衣服没有,要粮食也没有,要钱也没有,要枪要炮也没有。” 他们确实发现,部队使用的武器都是从战场上缴获的和自己兵工厂制造的。

1946年3月4日,最高军事三人小组成员和美国驻华特使马歇尔、国民党代表张治中、中共代表周恩来及军调委三名委员罗伯逊、郑介民、叶剑英回到延安,在这里与毛泽东就有关停战协定、政协会议、军队整编等问题进行了友好会谈。晚上还举行了欢迎晚会。

1946年11月,蒋介石撕下了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纱,下令胡宗南部进攻陕甘宁边区。2月11日至15日在南京召开了国民党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发布了所谓的“停战令”。实际上宣告了抗战结束以来长达15个月的国共和谈结束,一手关闭了“和谈”大门。毛泽东电告中共代表团返回延安。11月18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回到延安。毛泽东、朱德亲自到机场迎接,这张照片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在延安机场的合影。

朋友们,我的讲解到此就要结束了。希望大家在听完我的讲解后,能对王家坪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最后,祝大家健康,永远幸福!

枣园旧址导游词

枣园位于延安城西北15华里处。园内林木茂盛,树种繁多,有梨树、枣树、银杏、刺柏、柳树、槐树、皂角、杏树等,其中枣树就有90多株,枣园因枣树多而得名。园内现有22孔窑洞、100余间瓦房和一座苏式小礼堂,占地面积80多亩。这里原来是一个落破地主申有安的庄园,后来他将园子和园内的窑洞卖给了驻防延安的国民党师长高双城。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将其收为公有。1939年,中央社会部在这里居住,遂改名为“延园”。1943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住这里。

中共中央书记处及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等中央领导在此居住期间,继续领导全党的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的大生产运动,筹备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领导全国军民为争取和平民主、团结建国,同国民党反动派的假和平真内战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粉碎国民党发动的全国内战作了充分准备。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张闻天旧居、书记处小礼堂,为纪念张思德毛主席发表《为人民服务》讲话的地方、社会部二室旧址及辅助陈列、幸福渠等。

首先请大家参观中央书记处小礼堂。书记处小礼堂座落在绿树环绕之中,这是1941年建成的,砖木石结构,礼堂呈凸字形。当年中央书记处在这里举行过各种会议、舞会、宴会等活动。里面可以看到有内外两个厅,内厅是红色的木质地板,中间摆放一圈桌椅,陈列简朴却也不失考究。

1935年的遵义会议改组了党中央领导机构,1937年12月下旬,在这里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改组了中央书记处,决定不设总书记,由书记处集体领导。1943年3月20日,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会议,着重讨论了从组织上加强党的集体统一领导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会议推选毛泽东为党中央政治局主席,决定中央书记处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三位同志组成,毛泽东为主席。1940年6月,党的七届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主席。1945年,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的重大决定就是在这里作出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曾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国事。蒋介石的用心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但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民主,揭露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团结教育广大群众,党中央决定由毛泽东亲自率代表团赴重庆谈判。8月23日下午,就是在这个小礼堂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50人参加。毛泽东给大家分析了抗战结束后的形势和我党准备采取的对策。讨论中,同志们赞同战后实行力争和平的方针,但对毛主席是否亲赴谈判的问题意见不一,多数同志处于对主席的安全考虑,不主张轻易出去。8月25日夜,政治局在此彻夜讨论,反复权衡利弊,最后作出同意毛主席与周恩来、王若飞一起去重庆谈判的决定。8月27日,美驻华大使赫尔利和张治中飞抵延安。28日晨,毛主席、周恩来、王若飞从这里出发去机场飞往重庆。这幅照片是主席临行前挥帽向送别的群众告别的情景。另一幅照片是10月11日主席胜利归来在延安机场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的情景。

我们看到墙上有《为人民服务》的条幅,这是毛泽东为中央机关干部的题词,它的用意就是要提醒大家不忘宗旨,处处为民。

小礼堂的外厅是当年中央机关的餐厅,也是主席经常招待客人的地方。说是餐厅,也只是青砖铺就的地上,摆放着两张油漆脱落的旧圆桌。每逢过年过节的时候,中央领导同志就在这里请群众吃饭。1943年2月9日、农历正月的元霄节,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这里为枣园乡24位60岁以上的的老人举行祝寿宴。主席亲自给他们敬酒,祝贺他们延年益寿,老当益壮。老人们感动地说: “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笑着说:“尊老敬贤,应当应当!”饭后主席还给他们每人送一条毛巾和一块肥皂作为礼品,并请他们看了《列宁在十月》的电影。1944年2月7日的春节,延安市政府、群众团体的代表带着许多好吃的东西,还送来一面写着“为民谋利”四个大字的锦旗,给党中央拜年。为了欢迎大家,机关的同志在礼堂摆放了两行桌子,上面堆满了花生、糖果、香烟等招待他们。毛泽东和其他领导同大家一一握手问好,主席亲自为每个人斟酒,领袖与群众水乳交融的浓浓情意和着阵阵欢声笑语,久久回荡在枣园的上空。

墙上我们看到的两幅照片,左边的是1943年春节,西北公学秧歌队给中央书记处拜年时的合影。右边的是西北公学根据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编创的秧歌剧《动员起来》。照片上的人物从左至右为白茜、李高丰、刘苏、张庭一。1992年在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之际,他们4人相约回到延安。不幸的是白茜老人不久病逝。2001年,建党80周年时,其余三个相约又回到延安,就在这张照片前又表演了当年的秧歌剧《动员起来》,此情此景令人感慨不已。

这条渠叫幸福渠,是由边区政府建设厅的工程师丁仲文勘测设计、当地群众集资、政府资助,陕甘宁边区政府与中央机关以及中央警备团的指战员共同为群众修建而成的,1940年4月19日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渠全长6公里,是边区第一条长渠,可浇地1400亩。这条渠修成后,靠天吃饭的旱地变成水浇地,庄稼连年丰收,给群众带来了幸福生活,群众亲切地为它取名“幸福渠”。

眼前这座小院是任弼时的旧居。1943年10月,任弼时由杨家岭搬来居住。小院一共三孔窑洞,左起第一孔是工作人员住室,第二孔是寝室,第三孔是办公室。当年在延安,任弼时是中央书记处书记之一。长征期间,他担任红二方面军政委。1937年3月16日到达延安,抗战爆发后,他担任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随朱德一起奔赴华北抗日前线。1938年3月被派往莫斯科,领导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在苏联,他如实向共产国际报告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和任务》,使共产国际改变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承认了毛泽东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他出色的工作对于反对王明路线,实现全党以毛泽东为首的团结统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40年,任弼时由苏联回到延安,参加了中央书记处工作,并兼任中央秘书长。1943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分管陕甘宁边区和晋西北的工作,他在指导陕甘宁边区党的工作中,为克服困难、发展经济、提高党的政治水平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任弼时由于长期辛勤工作和两次在敌人监狱中受到残酷折磨,因而身体受到了极大的损伤,患上了多种严重的疾病。鉴于这种情况,医生要求他马上休息。可是任弼时没有过多地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依然坚持工作。有一次,他工作到深夜3点钟,警卫员怕他太累,就和医生一起劝说他休息。他坚持不肯休息,医生当即给他检查,结果收缩压高达220,脉搏每分钟110次,医生和警卫员要他立刻休息,他却说:“没有关系,我们都是共产党员,能坚持100步,就不走99步。”他还说:“全国胜利就在眼前,我们不仅要夺取全国胜利,还要建立一个新中国。有多少事情急需办啊!你们想想,我能躺得住吗?” 凭着这种精神,他带病坚持转战陕北,协助毛主席指挥了人民解放战争。1950年10月,也就是新中国刚则建立一年的时间,任弼时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北京,年仅46岁。叶剑英说:“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任何个人的计较,他是杰出的共产主义者,是我们党最好的党员,是我们的模范。”

这里摆放的小纺车是任弼时同志在大生产运动中用过的。任弼时工作之余,还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在1945年枣园机关举办的纺线比赛中,他纺的线还被评为甲等奖。

这幅照片是1937年秋,任弼时与夫人陈宗瑛、女儿任远征和刘英在延安的合影。

这幅照片是毛泽东和任弼时转战陕北到达佳县朱官寨,两人在在为中央机关到底过不过黄河一事争论不休时,正好被路过的吴印咸看到,于是他把此情景凝聚在镜头里,为我们留下了这珍贵的瞬间。

拾阶而上,我们便来到了周恩来的旧居。他是1944年10月由杨家岭搬到这里的。左起第一孔窑洞是他的办公室,第二孔是寝室。,1947年3月,他随中共中央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周恩来在这里居住的那些日子,作为中共代表9次往返于延安,重庆等地,同国民党进行谈判,途中多次遇险。最后都是有惊无险,化险为夷。1946年1月29日,为了赶赴重庆出席31日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周恩来向党中央汇报工作之后,又乘飞机由延安启程。由于气候恶劣,飞机只好在西安滞留一夜。次日上午,周恩来一行从西安起飞。当飞机飞行到秦岭山区上空时,遇到了一股强冷气团,机身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冰甲,失去了平衡,迅速下沉。为减轻重量,延缓下降速度,机长一面命令打开舱门,把行李扔下去,一面命令大家系好降落伞。以备不时之需。正当周恩来按命令背好伞包,却发现叶挺将军的女儿、11岁的小杨眉因座位上没有伞包急得要哭,小杨眉这次是专程去重庆迎接爸爸出狱的。周恩来迅速解下伞包为小杨眉系好,并鼓励她要象爸爸一样勇敢坚强,要与困难和危险作斗争。在危难时刻,周恩来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杨眉,而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值得庆幸的是,飞机不久冲出了冷气团,飞向高空。

1946年6月,蒋介石悍然发动了全面内战,11月15日召开伪国大,通过伪宪法,一手关闭了和谈大门。11月19 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大部分成员离开南京,回到延安。

在延安的十余年间,曲指算算他在延安只住了三年多的时间,大部分时间奔波于国统区激烈复杂的谈判斗争中。周恩来机敏的语言、严密的思维、灵活的策略、坚定的原则、善于求同存异的斗争艺术,让他的对手都惊叹不已,敬佩有加。毛泽东曾高度评价周恩来同志对党忠诚,对敌英勇,工作不知疲倦。

这辆纺车是周恩来同志在大生产运动中用过的。周恩来工作十分繁忙,但他一有时间就参加生产劳动。1943年,枣园机关开展纺线比赛,他就是用这辆纺车纺的线,他纺出来的线又细又匀,因此还被评为甲等奖。中央领导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军民的生产热情。

1947 年3月3日,周恩来由此移住王家坪,同毛主席一起部署撤离延安的工作。18日晚8时,最后撤离延安,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途。这件从莫斯科带回来的皮大衣,他是既当大衣穿,又当雨衣用,晚上还当被子盖,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三用大衣”。

周恩来旧居的隔壁就是张闻天的旧居。1944年秋至1945年10月,张闻天居住在这里,右起第一孔是寝室,第二孔是办公室。

张闻天是我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遵义会议后,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由张闻天负总责。长征途中,他积极参加了对张国焘右倾逃跑主义和分裂党、分裂红军的斗争。长征到达陕北后,他同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全党实现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战略转变。抗日战争开始后,张闻天站在毛泽东正确路线一边,同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进行了坚决斗争。他兼任党中央宣传部长、干部教育部部长、西北工作委员会主任、《解放》周刊和《共产党人》杂志负责人以及马列学院院长等职。他为党中央起草过著名的遵义会议决议、瓦窑堡会议决议等,发表过许多有影响的文章。在1945年党的“七大”和七届一中全会上,他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作风民主,谦虚谨慎。他对毛主席非常尊重,他主持召开的会议,都要事先和毛泽东进行讨论和研究,他为党起草的许多文件,写好后先送毛泽东审改,再提交会议讨论。有人问他为什么跟毛主席那么紧,他说:“真理在谁那里我就跟谁。”毛泽东多次赞扬他模范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坚持集体领导的民主作风,称他是我们党的“ 明君”。

1941年8月,党中央作出《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张闻天主动要求到农村搞调查研究,历时一年多的时间,跑了23个村镇,深入陕北的神木、府谷、绥德、米脂和晋西北的兴县等地,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给党中央写了《出发归来记》、《米脂杨家沟调查》、《兴县蔡家崖调查》以及商业、财经、手工业等方面的调查报告和典型材料,为党中央制定有关方针政策提供了依据。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决定建立东北局。1945年10月,张闻天由此离开延安,前往东北。

地处半山坡上的这座幽静的小院,是毛主席1943年10月至1945年底居住过的地方。我们看到的小院共有五孔窑洞,右起第一孔窑洞是会客室兼会议室,第二孔是办公室,第三孔是寝室,第四孔是李纳和保姆的住室,第五孔是工作人员住室。

毛主席在此居住期间,进行了大量艰苦的理论创作,用于指导中国革命。有《学习和时局》、《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愚公移山》、《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以及《重庆谈判》等许多著作,收入毛选的有28篇。桌上的这根一尺长的生铁条,是大生产运动中边区炼出的第一炉铁的样品,主席用它一来作镇尺压纸用,二来是用于活动写作疲劳时发困的手指。每当手心发热,手指发酸时,主席就用力的握一握这根生铁条,让手指舒展舒展,然后继续写作。

做为党的领袖,主席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里,无论在哪儿,他都同群众水乳交融,亲如一家。1945年春节,吃过早饭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和任弼时等同志,带着过年的礼物,来到枣园乡政府给群众拜年。听说毛主席要挨家挨户给大家拜年,老乡们又高兴又感动,纷纷聚集在乡政府等候。主席一边招呼大家,一边亲热地问粮食够不够吃?有什么困难?一位老人紧紧握着主席的手,激动地说:“搞大生产运动,现在家家户户都做到了丰衣足食,粮食吃的有,放的有,从来没有这么好的日子呀!”接着毛主席详细询问了机关、部队和群众的关系。问部队砍柴时砍了群众的树没有?机关的羊吃了群众的庄稼没有?机关和部队对群众的态度好不好?等等。毛主席对枣园乡乡长杨成福说:“你是乡长,我是你的一户居民,以后开会不要忘记通知我。”当他得知枣园附近的群众看病难、枣园村的孩子上学难的情况时,他立即吩咐中央医务所要为群众免费送医送药。同时又派机要科科长叶子龙的爱人江英去枣园乡办起了一所小学,使枣园村的学龄儿童都上了学。

这孔窑洞是毛主席的寝室。为了中国革命,在这里他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我们看到床头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看书对他来说就是休息了。这幅照片是毛主席在这里居住时与女儿李纳、江青的合影。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毛主席的会客室。在这里他曾接见了中央派往前方工作的同志,教导他们要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群众,帮助他们排扰解难,象种子一样,在人民这块沃土上生根、开花、结果。

1944年11月8日和 9日,毛主席在这里和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私人代表、后任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进行了两天两夜的谈判,签署了中共给国民党政府关于成立联合政府的五点建议。蒋介石认为,中共的五项条款不能接受。随后,国民党代表提出三点反建议草案,并要包瑞德说服毛泽东接受国民党的三点建议。12月8日,毛主席在这里会见了包瑞德,对国民党的建议给予了有力的驳斥。包瑞德劝毛主席说:“你们要听一听赫尔利的话,派几个人到国民党政府去做官。”毛主席回答道:“ 捆住手脚的官不好做,我们不做。要做,就得放开手脚,自由自在地做,这就是在民主的基础上成立联合政府。”包瑞德又讲:“不做不好。第一,美国人会骂你们;第二,美国人要给蒋介石撑腰。”对此,毛主席坚决地说:“你们吃饱了面包,睡足了觉,要骂人,要撑蒋介石的腰,这是你们美国人的事,我不干涉。现在我有的是小米加步枪,你们有的是面包加大炮。你们爱撑蒋介石的腰就撑,愿撑多久就撑多久。不过,要记住一条,中国是什么人的中国?中国绝不是蒋介石的,中国是中国人民的,总有一天你们会撑不下去!”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枣园,给我们介绍了当时的情况,他说,毛主席对包瑞德的大放獗词极为不满,不仅批驳了他,而且从座位上站起来,打开窗户说:“屋子里的空气太臭,放一点臭气出去。”包瑞德明白了毛主席的意思,灰溜溜地走了。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朱德元帅居住过的地方。1945年8月,朱德由王家坪迁住这里。左起第二孔窑洞是寝室,第三孔是会客室,第四孔是办公室。第一、第五孔窑洞是秘书和警卫员住的。

在这里居住期间,朱总司令协助毛主席处理党政军事务,8月10日,得知日本政府发出了乞降照会,朱总司令于同日子夜发布命令,要求各解放区抗日部队向附近敌伪送出通碟,限时缴械投降,否则就予以消灭。日本宣布投降后,书记处集体办公,朱总连续签发了由周恩来起草,经毛泽东修改后的七道命令。在枣园居住的日子,朱德常常到田间地头,了解群众生活和生产情况,征求他们对政府的意见。朱总司令是个闲不住的人,枣园树多,他就利用树与树之间的空隙种了许多南瓜。由于底肥上得足,瓜籽选得好,加之务得有方,获得了大丰收。秋天,胖乎乎的南瓜躺了一地,人见人爱。

朱总司令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以一个普通一兵的身份出现在大家的面前,从不搞特殊。开始,中央首长没有小灶,都在大灶吃饭。开饭时,由警卫员去打饭回来吃。有的怕跑腿,一次就多打些,这难免会造成浪费。朱总司令知道后,提议领导同志都上食堂吃饭。他自己以身作则,带头去食堂吃饭。大家看,院子里的这张小石桌上刻着一副象棋棋盘和一副民间玩法的老虎吃羊的棋盘,这里是朱总司令常常和同志们娱乐、下棋,打扑克的地方,当年总司令和战士打成一片、同娱同乐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总司令和战士在一起的无数个动人的场面无不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官兵平等、上下一致的良好作风。

1947年3月2日,总司令从这里转移到延安的子长县,枣林沟会议后,他同刘少奇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离开陕北去华北工作。

从朱老总的旧居下来,便可以看到刘少奇同志的旧居。1944年10月,刘少奇由杨家岭迁住这里。左起第一孔窑洞是办公室,第二孔是寝室。在这里,他协助毛泽东领导整风运动进一步开展;认真学习研究总结党的路线和历史经验,旗帜鲜明地批判王明的错误路线;参加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为主席团成员;筹备召开“七大”,并做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了系统深刻的阐述。

1945年8月,毛泽东去重庆谈判期间,他主持中央日常工作。9月间,他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为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抽调2万干部、11万大军挺进东北,为加快解放战争的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少奇患有严重的胃病,书桌上经常放着胃药,不舒服时就吃点药。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同志们提出给他增加细粮,可他执意不肯,坚决执行供给部的统一标准。有一次,《解放日报》社发给他一笔2000元的稿费,勤务员拿着钱别提有多高兴了,心想,这下可以给首长改善改善伙食了。可是,刘少奇分文不收,执意要勤务员把钱如数退回去。勤务员不解地问:“写文章付出了劳动,拿稿费是名正言顺的事情,难道这也算特殊?”刘少奇耐心解释说:“现在群众的生活有困难,敌占区的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咱们为人民办点事儿,不能再要报酬了。我们节约一点,就能减轻人民的负担。”1947年3月12日,刘少奇由此撤离延安。3月29日,在枣林沟会议上中央决定,以刘少奇为首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赴华北工作。

我们看到东边的这两孔窑洞是彭德怀住过的,中间的那孔窑洞是他和刘少奇共用的会客室。1947年3月初,为指挥延安保卫战彭德怀由此迁住王家坪军委驻地。

地处枣园西山脚下的这方简陋的土平台,就是毛泽东主席为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召开追悼大会并发表著名的《为人民服务》讲话的地方。

张思德是中央警卫团的一名战士,1944年秋,为了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中央办公厅总务处抽调部分同志去安塞石峡峪山中烧木炭。张思德被邀请做技术指导。9月5日这一天,天下着雨,为了早日完成任务,张思德冒雨抢挖炭窑,正在聚精会神修整窑壁时,突然出现了险情,就在炭窑坍塌的瞬间,张思德把自己的战友推出窑口,自己被埋进了厚厚的黄土中。

张思德牺牲了。毛泽东知道后十分沉痛,他说:“前方打仗死人是没办法的,后方生产劳动死人不应该。” 他指示:“第一,把张思德身上洗干净,换上新衣服;第二,打口好棺材;第三,要开追悼会,我参加,要讲话。”

9月8日,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在这里为张思德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中央警卫团全体人员、中央直属机关干部及附近群众1000多人参加。毛泽东亲笔题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悼词。当警备团负责人报告了张思德生平后,毛泽东缓步走上主席台,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讲演。从这天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名字传遍了世界„„。

张思德的一生是短暂的,然而却是辉煌的。他的完全彻底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将永远是我们做人的标杆。

我的讲解到此就结束了。谢谢大家!

第三篇:宝塔山公园游记

宝塔山公园游记

春姑娘带着春天的问候悄声无息地来了。她唤醒了大地上的万物,让大的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就在这万紫千红的四月,我们在学校的组织下,游玩了宝塔山公园。

我们刚下车,迎面先扑来一阵幽香。这幽香纯净疏淡,像是海棠花香,又像是桃花香,细想又都不像,因为在四月天里,海棠早已开过,桃花却还要迟些日子才开。是什么香呢?我带着疑惑,迈进了宝塔山公园。顺着香味往前走,来到一片被一条小路蜿蜒穿过的树林。这片树林十分茂密,树与树之间挨得很近,连一丝阳光都透不进来,香味却浓了许多。树上偶尔会滴下一两滴水,让人觉得凉丝丝的,感到清晨露水的清凉。离开树林,远远望见一片花海。这是,我忽然明白了幽香的来源:是樱花香。我闻着花香,细细地观察起樱花来,我发现,樱花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花瓣泛着透明的光泽,显得格外好看。它们有些被风吹掉了几片花瓣,有些像可爱的娃娃,争先恐后地伸出小脑袋,好奇地观察这个清新、美丽的世界,别提有多高兴了。每朵樱花都有四五层花瓣,花瓣大都是粉红色的,隐隐约约地还透出一丝白色来。

离开让人恋恋不舍的樱花园,我们来到天鹅湖旁的草地上。这片草地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绿油油的,绿中还隐隐泛黄。草地中有几棵芭蕉树,还没长出新叶,只有几片深绿色的大叶子在风中摇晃。这些景色十分美丽,同学们都顾不上休息,有的同学竟拿出纸笔,想把这些春景都靠文字“装”回家。在草地上吃完东西,我们又去宝塔山着名的宝塔玩了一会,就回学校了。在车上,我喊道:“宝塔山公园,我一定会再来的!”

六年级:章禹廷

第四篇:宝塔山公园双拥工作总结

宝塔山公园双拥工作总结

2008年以来,我园双拥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市双拥办关于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的各项工作要求,扎实做好我园拥军服务工作。

一、坚持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工作

坚持把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纳入支部、工会学习计划之中,认真开展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热爱人民军队为主题的国防和双拥宣传教育,集中宣传军政军民团结的重要作用和新时期双拥的先进事迹,扩大双拥工作在本园的影响。

二、认真落实双拥工作政策

认真落实双拥政策法规,加强双拥工作各项制度建设,严格按照市双拥办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窗口”单位拥军服务工作的通知》精神,规范了我园“窗口”单位拥军服务内容。如:制定了具体实在的“拥军优属服务公约”,在公园票价服务牌及游园须知上明确:军人优先,现役军人、残疾军人凭有效证件免费入园等。努力做到拥军措施到位、标志醒目、内容明确具体。

三、双拥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是以创建第六轮全国双拥模范城活动为契机,进一步理清创建思路,把握工作重点,明确目标任务,促进双拥工作创新发展。二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把双拥工作内容列入工作计划,及时研究解决双拥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

题。三是全面加强了对双拥工作文件、档案资料的规范化管理。

双拥工作是镇江的一张城市名片,做好“窗口”单位的拥军服务工作,是镇江双拥六创“标准更高、特色更优、品牌更响”工作思路的具体体现。我园将继续注重抓平时,通过热情周到的拥军服务,使军人军属得到尊重、觉得光荣、感到温暖。

镇江市宝塔山公园 二0一一年六月十日

宝塔山公园提供现役军人和残疾军人参观游览景区免费或享受优惠的实施情况:

制定了具体实在的“拥军优属服务公约”,在公园票价服务牌及游园须知上明确:军人优先,现役军人、残疾军人凭有效证件免费入园等。努力做到拥军措施到位、标志醒目、内容明确具体。

第五篇:游延安宝塔山作文350字

今天,我游了延安宝塔山,宝塔山是延安的重要标志之一。

上山后我和我姐姐爬宝塔,宝塔共9层,0-1层是楼梯,后面全是很陡的梯子,塔内非常狭小,1-8层的梯子还可以,但空间太小了,照个照片都要钻狗洞。第8-9层的梯子超级狭小。

到了顶层,豁然开朗,四面都是通风口,1-8层一直直不起腰,第九层跳起来还够不着顶。之后,我一路轻轻松松地下来了,我下到第7层,她还没下到第8层;我下到第5层,她才到第3层;我下来买的吃了个冰棍了,她还在第一层小心翼翼的不敢下来,因为太黑,哈哈!

我们有爬了宝塔山后面的摘星楼,听说传言,在这里能看见延安全景。我们还照了照片,敲了鼓。下山到路上还看了烽火台,写了XXX到此一游。

这次游延安宝塔山我真开心。四年级:张宇晨

下载宝塔山导游词[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宝塔山导游词[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宝塔山街道多措并举推进计划生育工作

    宝塔山街道多措并举推进计划生育工作 本报讯(拓佳荣记者苏世胜)宝塔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坚持把计划生育工作放在首位,进一步健全了计生服务管理网络,制定完善了工作职责,近期又......

    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天龙风景区。 景川天龙景区是一个以生态开发为宗旨,集种植、农业休闲体验、农产品研发推广、养生度假等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区,全景区总......

    导游词

    导游词 亲们,你们好!现在我们已经到达阿里山的风景区。在这里先向诸位介绍一下阿里山风景最近的概况。 阿里山国家森林游乐区位于嘉义市东方75公里,地处海拔2000公尺以上,东临......

    导游词

    颐和园导游词大家好!我是本次的导游,姓应,你们可以叫我应导。今天,就让我带大家游览北京的颐和园。 颐和园是清代皇家园林和行宫,是我国重点保护单位,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导游词

    欢迎词 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俗话说的好:“百年修得同船度,千年修得共枕眠”,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百年修得同车行”,我们大家今天在同一辆车里可是百年才修得来的缘分啊,真是荣幸......

    导游词

    岳阳楼 朋友们,你们好。 首先热烈欢迎你们来到岳阳。我来自岳阳国际旅游公司,是你们此次岳阳之旅的导游。我得名字叫易玲,但是我更愿意你们叫我的英文名silver。本人将尽我所能......

    导游词

    “亚洲第一洞”荔浦丰鱼岩导游词 (大厅) 各位嘉宾: 大家好!欢迎来到亚洲第一洞丰鱼岩游览,我是景区内的__号讲解员,很荣幸有机会为大家讲解。 首先为大家介绍丰鱼岩的概况:丰鱼岩位......

    导游词

    景区导游词二门山水库生态旅游区位于孙吴县逊别拉河上游,距孙吴县城32公里。二门山水库是一座以防洪、供水和发电为主,并兼顾灌溉、旅游,改善环境等综合利用功能的水利枢纽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