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召寺导游词
大召寺是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区南部的一座大藏传佛教寺院,属于格鲁派(黄教)。大召寺其中“召”为藏语寺庙之意。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为“无量寺”。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大召寺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大召寺导游词篇一
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游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旅游区——大召,我感到非常高兴。我想几天的草原观光下来,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牧民们,一定让诸位体味了无限的激情;原汁原味、润滑爽口的奶制品,也一定令你们饱尝了蒙古族“白食”的绵软;而那闪烁的繁星、皎洁的明月、广袤的草场、成群的牛羊,更是让各位走进了一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绿色世界。现在我们要游览的大召,则会让大家走向另一种深沉、古典、神秘与悠久。
大召,汉名“无量寺”。蒙语称“伊克为”,意为“大庙”。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召前街。始建于朝万历七年(1579年)。大召,明代称“弘慈寺”,历史上又有“银佛寺”、“甘珠尔庙”、“帝庙”等多种称谓。清代崇德五年(1640年)重修后,定名为无量寺,沿用至今。大召,是呼和浩特建造的第一座喇嘛宗教召庙。是内蒙古旅游必去之地。数百年来,一直是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和中国北方最有名气的佛刹之一,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召,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寺院坐北向南,主体建筑布局为“伽蓝七堂式”。沿中轴线建有牌楼、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配殿、厢房等建筑。附属建筑有乃琼庙、家庙等。寺院外面还建有环绕召庙的甬道及东西仓门。大雄宝殿为寺内的主要建筑,采用了藏汉结合的建筑形式,整个殿堂金碧辉煌,庄严肃穆。
清代时,呼和浩特被誉为“召城”。当里的召庙众多,难以数记。民间有“七大召”、八大召、七十二个绵绵召”之说。大召居于明清著名的“七大召”之首。
大召的珍藏品极为丰富,堪称大召“三绝”的银佛、龙雕、壁画和佛殿内的各种彩塑、金铜造像、晾佛节展出的巨幅唐卡、108部的甘珠尔经卷,以及宗教活动使用的各种法器,面具等都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大召,不仅是一处佛教圣地,而且还是一处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辉煌的殿宇、传神的雕塑、精美的壁画,浩瀚的经卷,以及神秘的恰木舞蹈和佛教音乐,构成了独特的“召庙文化”。
大召“三绝”:
大召著名的艺术“三绝”,银佛、龙雕、壁画,是明代的历史遗物,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和欣赏价值。
龙雕,是指银佛座前的两条造型生动的金色蟠龙高约10米,分别雕在两根通天柱上,由下上望,双龙对翔,张牙舞爪,盘旋布上。大召的龙雕形神兼备,气势磅礴,充分显示了明代龙雕艺术的精湛技艺。
壁画,是大召的一大特色。题材丰富,画面生动。内容以佛教人物、故事为主,描绘了天上、人间及地狱的各种景象。其中以佛祖与外道六师辨经、斗法图最为精美,引人入胜。画面既整体连贯,又能独立成章。全图绘有神佛、凡俗等各种人物770余人,场面宏大,颇为壮观,反映了我国明代绘画艺术的高超水平。大召壁画用天然石色绘制而成,虽历经数百年之久,至今依然色泽艳丽,大召也是内蒙古旅行社推荐的重点景区。
晾大佛,是大召一年中两次盛大的佛事活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和六月十五,大召都要将寺内珍藏的一幅长2丈、宽1。5丈的迈达佛(未来佛)像,抬出来挂在佛殿前展晾。晾佛时,要在佛像前举行法会,众僧诵经祈祷,演奏法乐。与会信徒向大佛顶礼膜拜、敬献哈达,布施钱物等。晾佛既能让民间百姓瞻仰佛容,沐浴佛恩,以达到弘扬佛教的目的,又能使佛画受风吹日晒,防止虫蛀,起到保护作用。
跳恰木,简称“跳恰”,即“跳神舞”。是大召的一项佛事活动,有打鬼驱邪、庆贺丰收和预祝来年吉祥好意等多层含意。
好了,女士们、先生们,下边大家可以自由参观,40分钟后我们在山门口集合,希望大家积极配合。谢谢!
大召寺导游词篇二大召寺位于呼和浩特旧城的南部,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拉坦汗,在明万历八年(1580年)主持修建。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喇嘛宗教寺庙,在蒙古地区仅晚于包头的美岱召。大召寺蒙语俗称“伊克召”意为“大寺庙””,其中“召”为藏语寺庙之意。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为“无量寺”。因为寺内供奉一座银佛,又称“银佛寺”。大召寺的建筑风格采用了汉传寺庙的形式,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九间楼、经堂、佛殿等,其中经堂和佛殿连在一起,统称为“大殿”。游客进入山门后,沿着中轴线向前步行游览,就可以游遍全寺。
大召寺在清代被尊为“皇庙”。曾住宿在这里;康熙皇帝也在这里住过几日,并铸有“皇帝万岁”的金牌,供于大殿银佛像之前,如今殿内光线很暗,一定要注意才能看到这块金牌。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此后这里取消了**的转世规定,成为了蒙古地区少有的不设**的寺庙,寺庙的正殿也换成了黄色琉璃瓦。
大召寺中的银佛、龙雕、壁画等“三绝”不能错过。大殿中一座由3万两纯银铸成的释迦牟尼像,建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由尼泊尔工匠制作。当年银像落成时,为银佛举行了“开光法会”。在银佛前,有两条雕在柱上,高约10米金色蟠龙,这就是龙雕,是佛殿中的精品。布满经堂和佛殿四壁的壁画,用的是矿物原料,颜色至今不退。
大召寺导游词篇三大召寺是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区南部的一座大藏传佛教寺院,属于格鲁派(黄教)。大召寺其中“召”为藏语寺庙之意。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为“无量寺”。因为寺内供奉一座银佛,又称“银佛寺”。大召寺是呼和浩特最早建成的黄教寺院,也是蒙古地区仅晚于美岱召的蒙古人皈依黄教初期所建的大型寺院之一,在蒙古地区有大范围的影响。
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拉坦汗于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主持创建的。公元1580年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喇嘛宗教寺院,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设**的寺庙。因康熙皇帝曾在此住过几日,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僧侣们取消了**的转世规定。
大召不仅是一处佛教圣地,而且还是一处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辉煌的召庙建筑、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以及神秘的恰木舞蹈和佛教音乐,构成了大召独特的“召庙文化”。
第二篇:呼和浩特大召寺导游词3篇
呼和浩特大召寺导游词3篇
大召,不仅是一处佛教圣地,而且还是一处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辉煌的殿宇、传神的雕塑、精美的壁画,浩瀚的经卷,以及神秘的恰木舞蹈和佛教音乐,构成了独特的“召庙文化”。下面是呼和浩特大召寺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呼和浩特大召寺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游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旅游区——大召,我感到非常高兴。我想几天的草原观光下来,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牧民们,一定让诸位体味了无限的激情;原汁原味、润滑爽口的奶制品,也一定令你们饱尝了蒙古族“白食”的绵软;而那闪烁的繁星、皎洁的明月、广袤的草场、成群的牛羊,更是让各位走进了一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绿色世界。现在我们要游览的大召,则会让大家走向另一种深沉、古典、神秘与悠久。
大召,汉名“无量寺”。蒙语称“伊克为”,意为“大庙”。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召前街。始建于朝万历七年(1579年)。大召,明代称“弘慈寺”,历史上又有“银佛寺”、“大乘法轮召”、“甘珠尔庙”、“帝庙”等多种称谓。清代崇德五年(1640年)重修后,定名为无量寺,沿用至今。大召,是呼和浩特建造的第一座喇嘛教召庙。是内蒙古旅游必去之地。数百年来,一直是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和中国北方最有名气的佛刹之一,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召,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寺院坐北向南,主体建筑布局为“伽蓝七堂式”。沿中轴线建有牌楼、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配殿、厢房等建筑。附属建筑有乃琼庙、家庙等。寺院外面还建有环绕召庙的甬道及东西仓门。大雄宝殿为寺内的主要建筑,采用了藏汉结合的建筑形式,整个殿堂金碧辉煌,庄严肃穆。
清代时,呼和浩特被誉为“召城”。当里的召庙众多,难以数记。民间有“七大召”、八大召、七十二个绵绵召“之说。大召居于明清著名的”七大召“之首。
大召的珍藏品极为丰富,堪称大召”三绝“的银佛、龙雕、壁画和佛殿内的各种彩塑、金铜造像、晾佛节展出的巨幅唐卡、108部的甘珠尔经卷,以及宗教活动使用的各种法器,面具等都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大召,不仅是一处佛教圣地,而且还是一处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辉煌的殿宇、传神的雕塑、精美的壁画,浩瀚的经卷,以及神秘的恰木舞蹈和佛教音乐,构成了独特的”召庙文化“。
大召”三绝“:
大召著名 的艺术”三绝“,银佛、龙雕、壁画,是明代的历史遗物,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和欣赏价值。
1银佛,即供奉在佛殿内的释迦牟尼像,距今已有400余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银佛之一。佛像呈坐姿,高达3米,由纯银铸成。据史籍记载当年银佛落成时,西藏的**三世索南嘉措曾亲临大召,为银佛举行了”开光法会“。大召也因此有了”银佛寺“之称。
2龙雕,是指银佛座前的两条造型生动的金色蟠龙高约10米,分别雕在两根通天柱上,由下上望,双龙对翔,张牙舞爪,盘旋布上。大召的龙雕形神兼备,气势磅礴,充分显示了明代龙雕艺术的精湛技艺。
3壁画,是大召的一大特色。题材丰富,画面生动。内容以佛教人物、故事为主,描绘了天上、人间及地狱的各种景象。其中以佛祖与外道六师辨经、斗法图最为精美,引人入胜。画面既整体连贯,又能独立成章。全图绘有神佛、凡俗等各种人物770余人,场面宏大,颇为壮观,反映了我国明代绘画艺术的高超水平。大召壁画用天然石色绘制而成,虽历经数百年之久,至今依然色泽艳丽,大召也是内蒙古旅行社推荐的重点景区。
晾大佛,是大召一年中两次盛大的佛事活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和六月十五,大召都要将寺内珍藏的一幅长2丈、宽1.5丈的迈达佛(未来佛)像,抬出来挂在佛殿前展晾。晾佛时,要在佛像前举行法会,众僧诵经祈祷,演奏法乐。与会信徒向大佛顶礼膜拜、敬献哈达,布施钱物等。晾佛既能让民间百姓瞻仰佛容,沐浴佛恩,以达到弘扬佛教的目的,又能使佛画受风吹日晒,防止虫蛀,起到保护作用。
跳恰木,简称”跳恰“,即”跳神舞“。是大召的一项佛事活动,有打鬼驱邪、庆贺丰收和预祝来年吉祥好意等多层含意。
好了,女士们、先生们,下边大家可以自由参观,40分钟后我们在山门口集合,希望大家积极配合。谢谢!
篇二:呼和浩特大召寺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大召寺位于呼和浩特旧城的南部,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拉坦汗,在明万历八年(1580年)主持修建。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喇嘛教寺庙,在蒙古地区仅晚于包头的美岱召。大召寺蒙语俗称”伊克召“意为”大寺庙“",其中”召“为藏语寺庙之意。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为”无量寺“。因为寺内供奉一座银佛,又称”银佛寺“。大召寺的建筑风格采用了汉传寺庙的形式,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九间楼、经堂、佛殿等,其中经堂和佛殿连在一起,统称为”大殿“。游客进入山门后,沿着中轴线向前步行游览,就可以游遍全寺。
大召寺在清代被尊为”皇庙“。因为清顺治皇帝迎接**五世赴京时,曾住宿在这里;康熙皇帝也在这里住过几日,并铸有”皇帝万岁“的金牌,供于大殿银佛像之前,如今殿内光线很暗,一定要注意才能看到这块金牌。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此后这里取消了**的转世规定,成为了蒙古地区少有的不设**的寺庙,寺庙的正殿也换成了黄色琉璃瓦。
大召寺中的银佛、龙雕、壁画等”三绝“不能错过。大殿中一座由3万两纯银铸成的释迦牟尼像,建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由尼泊尔工匠制作。当年银像落成时,**三世索南嘉措曾亲临大召寺,为银佛举行了”开光法会“。在银佛前,有两条雕在柱上,高约10米金色蟠龙,这就是龙雕,是佛殿中的精品。布满经堂和佛殿四壁的壁画,用的是矿物原料,颜色至今不退。
篇三:呼和浩特大召寺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大召寺是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区南部的一座大藏传佛教寺院,属于格鲁派(黄教)。大召寺其中”召“为藏语寺庙之意。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为”无量寺“。因为寺内供奉一座银佛,又称”银佛寺“。大召寺是呼和浩特最早建成的黄教寺院,也是蒙古地区仅晚于美岱召的蒙古人皈依黄教初期所建的大型寺院之一,在蒙古地区有大范围的影响。
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拉坦汗于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主持创建的。公元1580年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喇嘛教寺院,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设**的寺庙。因康熙皇帝曾在此住过几日,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僧侣们取消了**的转世规定。
大召不仅是一处佛教圣地,而且还是一处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辉煌的召庙建筑、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以及神秘的恰木舞蹈和佛教音乐,构成了大召独特的”召庙文化"。
第三篇:席力图召导游词
席力图召导游词
席力图召座落在呼和浩特旧城玉泉区石头巷北端,座北向南。席力图是蒙古语,意为“首席”或“法座”。席力图召汉名“延寿寺”,为康熙所赐。
据史料记载,明万历九年(公元1582年),土默特蒙古部阿勒坦汗死后,其子僧格都楞继承了汗位。他执政后,效仿他父亲的作法,决定邀请三世**索南坚措到内蒙古右翼各部传播宗教。三世**接受了他的邀请。为了迎接索南坚措三世**的到来,僧格都楞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5年)为他建立了这座小喇嘛庙——席力图召。后在清康熙、雍正、咸丰和光绪年间,经不断扩建和修缮,成为呼和浩特地区规模最大的喇嘛教寺院,并掌握着这个地区的黄教大权。召庙建筑宏敞,风格独具.虽经四百年风雨和**,仍保留较完整。席力图召有四个附属寺院:广寿寺(在东乌素图村老园子西),永安寺(又称哈达召,在大青山后达茂旗)、普会寺(在达茂旗锡拉木伦,即召河)、延禧寺(又称巧尔齐召,在呼和浩特市旧城五十家街),均建于康熙年间。康熙三十五年(1969年),康熙皇帝第二次亲征噶尔丹,抵抗沙俄侵略,西征凯旋回军路经呼和浩特,康熙皇帝驻跸此召。当时的席力图四世为康席帝举行名为“皇图永固,圣寿无疆”诵经法会,康熙御赐《唐古特经》一部,《药王经》一部,还有珊瑚数珠,红珠宝石。又因席力图召的大殿正在此时新建落成,于是赐寺名为延寿寺,并在寺内立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的征噶尔丹记功碑,立于召内殿前,兼以表扬席力图四世对清廷的功绩。
在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午),因席力图五世与清廷保持密切联系,被授封为掌印札萨克达喇嘛,总理“归化城”喇嘛教务。当时的掌印札萨克达喇嘛实权很大,可以直接上奏清朝皇帝。席力图**既累代掌印,召中权力更为集中。由于财力也比较雄厚,在清代后期,仍有增修。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还曾经重修殿基,增高数尺。十分可惜的是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席力图召发生火灾,将庙仓及葛根住所几乎全部烧毁,召遂大破。后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加以重修后,较以前更加壮丽,便是今天席力图召的外观。席力图召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几年几次进行修葺彩画,已成为重要名胜古迹之一。
第四篇:呼和浩特市喇嘛召导游词
喇嘛召俗称喇嘛洞,呼和浩特西呼包公路(呼和浩特--包头)34公里处,土左旗毕克齐镇北部大青山山中,距毕克齐镇七公里。喇嘛洞召是土默特地区喇嘛教发样地之一。它三面环山,前面为宽敞的洞沟,沟中清泉淙淙。站在召庙俯瞰,东侧是铜山,西侧为狮子背,山上松柏茂盛,白桦挺拔,山峰怪石嶙峋。在寺召的北面便是“银洞”,泉水裂石而出。在严冬,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在盛夏,山风习习,沁人心扉;春天,山杏野花争芳斗艳;深秋,霜叶火红,层林尽染,真可谓佛地洞天。
就在这优雅迷人的仙境中,远在公元1576年前,博格达察罕喇嘛以此为中心,广泛传播喇嘛救,在蒙古族群众中影响颇为深广。后来他的一世徒弟就在洞前于明代万历初年(即公元1576年前)修建了这座喇嘛召。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又扩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乾隆皇帝赐名“广化寺”,意为“教化一切”,并赏给牒一百道。公元1819年时广化寺有达喇嘛、德木齐、格速贵等僧众282名,仅次于呼和冶特市席力图召。
广化寺的建筑由前后寺组成。因为后寺建筑在山腰,凿石为洞,因而又取名为喇嘛洞召(召是蒙古语“寺”之意),人们也把它叫做“银洞”。这里有建搂三层,塑有全寺最大的坐佛,洞下石级共124级,其坡陡与黄山“天都峰”、“莲花峰”不相上下。召院西北方向有安葬历代**骨灰的白塔数座。
前寺凡四重。天王殿三间,供奉四大天王,大经堂49间,楼二层,每七楹,大殿25间,供弥勒佛等诸佛象。殿前悬挂蒙、汉、满、藏四种文字镌刻的金字“广化寺”匾额。二殿是欢喜佛殿,东西八角楼供奉十八罗汉过海和观音菩萨。另有十殿阎罗君殿7间。各殿佛僧为黄铜铸成,工艺高超,栩栩如生,为其它召寺所少见。
喇嘛洞在解放前因年久失修,殿堂有些已破旧,树木也多被砍伐。原后殿有海棠二株,高10米许,果实繁盛,当系数百年前所植。
近年来为了保存古物,进行了修缮,现仍不失为大青山胜景之首,成为呼和浩特市附近的风景区之一。故而游人慕名前往,络绎不断。
第五篇:喇嘛召导游词
喇嘛召俗称喇嘛洞,呼和浩特西呼包公路(呼和浩特--包头)34公里处,土左旗毕克齐镇北部大青山山中,距毕克齐镇七公里。喇嘛洞召是土默特地区喇嘛教发样地之一。它三面环山,前面为宽敞的洞沟,沟中清泉淙淙。站在召庙俯瞰,东侧是铜山,西侧为狮子背,山上松柏茂盛,白桦挺拔,山峰怪石嶙峋。在寺召的北面便是“银洞”,泉水裂石而出。在严冬,白
雪皑皑,银装素裹;在盛夏,山风习习,沁人心扉;春天,山杏野花争芳斗艳;深秋,霜叶火红,层林尽染,真可谓佛地洞天。
广化寺的建筑由前后寺组成。因为后寺建筑在山腰,凿石为洞,因而又取名为喇嘛洞召(召是蒙古语“寺”之意),人们也把它叫做“银洞”。这里有建搂三层,塑有全寺最大的坐佛,洞下石级共124级,其坡陡与黄山“天都峰”、“莲花峰”不相上下。召院西北方向有安葬历代**骨灰的白塔数座。
前寺凡四重。天王殿三间,供奉四大天王,大经堂49间,楼二层,每七楹,大殿25间,供弥勒佛等诸佛象。殿前悬挂蒙、汉、满、藏四种文字镌刻的金字“广化寺”匾额。二殿是欢喜佛殿,东西八角楼供奉十八罗汉过海和观音菩萨。另有十殿阎罗君殿7间。各殿佛僧为黄铜铸成,工艺高超,栩栩如生,为其它召寺所少见。
喇嘛洞在解放前因年久失修,殿堂有些已破旧,树木也多被砍伐。原后殿有海棠二株,高10米许,果实繁盛,当系数百年前所植。
近年来为了保存古物,进行了修缮,现仍不失为大青山胜景之首,成为呼和浩特市附近的风景区之一。故而游人慕名前往,络绎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