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大班科学:物体间的空隙》及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大班科学:物体间的空隙》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大班科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一、活动题目
物体间的空隙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操作,感知物体的内部是有间隙的;同一容器内的物体与物体间也是有间隙的。培养幼儿科学、有序、合理安排空间的思维方式。
三、适用对象
大班
四、活动所需资源
每组一个托盘,盘内有一个空广口玻璃瓶、一碗石头(10块左右)、2/3碗小石子、l/3碗沙子、1/3碗水(矿泉水瓶也可)、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记录纸和笔、指偶小兔。
五、活动过程
让幼儿观察桌上摆放的实验用品:石头、小右子、沙子和水、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纸和笔。说一说,石头、小石子、沙子和水有什么不同。
(1)沙子和水能流动,石头、小石子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摸起来比沙子更扎手,而且石头比小石子儿大,也比小石子重。
(2)小石子比沙子大而重,水是无味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闻起来有泥巴的味道。
(3)水是透明的,抓不住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是能用手拿起来的。
探究的问题:你能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都装到一个瓶子里吗?(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试一试。幼儿用两种方法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装到一个瓶子里。
(1)先装大石头,再依次装小石子儿、沙子和水。
(2)先装水,再依次装沙子、小石子和大石头。
记录实验过程。说一说我的发现。
(1)先装了大石头,因为大石头占的地方大,然后又放了些小石子,这样小石子就把一些空隙给填上了。后来又放了一些沙子,沙子又把石子间的缝隙填上了。最后倒水,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2)先倒水,再装沙子、小石头和大石头,没有成功。
六、注意事项
1.实验前教师要掌握好材料提供的量,以装满瓶口为准,课前应预先操作几遍。
2.本实验先装大石头,再装小石子、沙子和水,这样装得较多。
3.实验前教师应讲明注意事项:拿石头时要轻拿轻放,舀沙子时应小心,以防散落一地。
4.提示幼儿应边做实验边记录。
5.实验前应让幼儿知道,应把物品都装进瓶子里面,堆高至瓶口以上就算失败了。
6.为幼儿多准备几份相同的材料,以备幼儿再次探索时使用。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主要是引导孩子们探索规则的物体之间,在量都比较多的情况下,怎样把它们都装进去的方法,也就是哪种方法装的更多。在接下来,我们还要和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核桃、花生、小米,还有石头、石子、沙子、水等物体之间的间隙,以及不同物体量的增多和减少后,还有哪些方法也是可以成功的等。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大班科学:物体间的空隙》含反思这篇文章共2865字。
第二篇:《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空隙》教学反思验
多种形式引领幼儿在探究活动中建构经验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空隙》教学反思
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活动要充分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及让她们体验发现的乐趣。《有趣的空隙》活动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让孩子自己发现空隙,再通过空隙来解决问题,让孩子始终沉浸在自己的发现中。本次活动中通过多种形式引领幼儿在探究中建构经验,在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努力下共同实践,较好地突破了重点和难点,完成了预设的目标。
一、新颖有趣,使探究活动富有趣味性。
一是趣味性较强,把需要探究的学习概念蕴含在幼儿感兴趣的故事情境中,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动机,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新”在选材上。“空隙”这个活动内容较新颖,虽然幼儿经常接触空隙这一现象,但以前教师较少关注。我们能及时捕捉幼儿身边有价值的问题,从经典的寓言故事《乌鸦喝水》和空隙这一现象紧密结合起来设计了这个活动。
三是“趣”在情节中。活动中运用了“情景化”、“故事化”、“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很好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活动开始,用故事结合生动形象的课件引题,把孩子们引入童话世界。之后“为乌鸦装粮食”,“帮助乌鸦喝水”,“超市大赢家”等情节的设置正式孩子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寓教于乐的学习过程让幼儿轻松获得了关于空隙的体验。活动中,幼儿一直情绪饱满,探索兴趣盎然。
二、精心设计,使探究活动富有挑战性。
教师能紧扣主题开展活动,整个活动自然流畅,层次分明,各个环节紧凑有序,环环相扣。如活动中第一环节先让幼儿自由尝试装粮食,引导幼儿发现空隙,填补空隙。接着让幼儿进行第二次尝试操作,验证了体积小的物体可以填补体积大的物体间的空隙。第二环节尝试往装有半瓶大石子和半瓶小石子的瓶子里倒相同多的水,看哪个瓶子的水位上升得高,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富有挑战性,幼儿的直觉认为装大石子的瓶子水位上升快,但结果刚好相反,是什么原因呢?就需要教师引导幼儿发现两种石头间的空隙不一样,会导致水位不一样。幼儿表现出极大的探究兴致。第三环节列举生活中合理利用空间的例子。让幼儿把所学经验迁移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第四环节让幼儿合作尝试合理利用空间,把来源于生活的教育素材回归到生活中并服务于生活。幼儿投入到富有挑战性的游戏之中,这一环节把活动推向了高潮。这些层层递进的环节设置不断调动幼儿积极思维,引导幼儿不断挑战新的高度。
三、支持引导,使探究活动富有全面性。
一是教师始终以一个引导者、支持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引导幼儿主动学习,支持幼儿探究发现,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的探索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活动中教师能充分接纳幼儿的想法,对幼儿的回答以不同的方式加以肯定,如鼓掌、微笑,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情绪,并且能用有效的提问和追问为幼儿提供探索的支架,用启发式、开放性的问题如:“你是按照什么顺序装粮食的?结果怎么样?”“为什么有的小朋友能把粮食全部装进去,有的却不能?”“为什么装小石子的瓶子水位上升得更高?”引导着孩子一步步把“为什么有的小朋友能把粮食全部装进去,有的却不能?”“为什么装小石子的瓶子水位上升得更高?”引导着孩子一步步把探索活动引向深入。二是教师注重引导幼儿在活动中的表达和交流。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发现其中的秘密,帮助幼儿建构了一定的科学概念,使他们对事物现象的理解更为深刻。另外,教师还鼓励幼儿记录他们的活动。记录可以帮助幼儿观察、表达、交流,也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探索过程并进行评估。三是最后的合作游戏“超市大赢家”让幼儿学会协商、学会合作。更值得一提的是老师适时地抛出问题“怎样才能腾出场地玩游戏呢?”引发幼儿自己迅速搬开桌椅腾出了较大的游戏空间。“腾场地”环节真是活学活用,很好地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们很有成就感。
整个活动以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为主线,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让幼儿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猜想、实验验证、分析归纳、合作运用等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建构经验。让幼儿不但取得丰富的经验,还获得了终身受益的发展。
不足之处有:
1、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幼儿去充分地表达和交流,使得幼儿在活动中语言表述不够充分,不够丰富。操作中教师的语言表述不够准确,规则交代得不够清楚,导致有的幼儿没有按照规则来操作,教师请个别幼儿在表述操作过程时,有的幼儿没有注意倾听,显得有些无所事事。教师没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2、通过本次活动,我还有一点困惑,就是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孩子是围绕老师预设的内容进行活动,怎样培养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质疑能力呢?还要恳请大家多多指点。
附教案:
一、活动名称: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空隙》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发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隙,并能利用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培养幼儿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三、活动重点:了解空隙,会充分利用空隙节省空间;
四、活动难点:利用空隙接近实际问题;
五、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准备:人手板栗、黄豆、绿豆若干,共20份;
2、教师操作材料准备:两瓶水、两瓶石头;
3、多媒体准备:课件、幻灯图片。
六、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题: 师生问好,小朋友都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了?(冬天)——(打开课件)寒冷的冬天到了,小乌鸦想带一些粮食去看妈妈,它准备带什么去呢?就在桌上,让我们看看有什么?小乌鸦想用这个瓶子把粮食全部装进去,你们猜,能装的下吗?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到底能不能,让我们来试一试!可是有个小小的要求哦,请小朋友先装完了一样粮食再装另一样,怎么装呀?开始吧!
(二)理解空隙,实践操作填补空隙,节省空间。1.幼儿第一次操作,二样物品(黄豆、板栗)。
——粮食全部装进去的请举手,粮食没有全部装进去的请举手。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装的?结果怎样?
——东西一样多,可为什么有的小朋友把所有粮食都装进去了,有的小朋友却还有粮食留在外面呢?让我们来找一找原因吧!
——看起来,我们的瓶子都已经装满了,似乎再也装不下东西了,但大家仔细看一看,瓶子里还有没有空着的地方?找找看,在哪里?用手指一下。这些空着的地方就是空隙。是什么?
——(图片1)我们来看看图片,板栗的空隙大还是黄豆的空隙大?为什么?因为板栗更大,所以空隙更大,黄豆更小,所以空隙更小。所以,刚才那个小朋友先装了板栗,黄豆就从板栗的大空隙中骨碌骨碌钻过去,粮食就全装进去了。你们明白了吗? 2.幼儿第二次操作:三样物品(绿豆.黄豆.板栗)——(课件1)小乌鸦看见小朋友那么能干,它又拿出了一些绿豆,想多送点粮食给妈妈,现在有几种粮食了?三种粮食你们能把它们全都装进去吗?这还有一张记录表,等会,你先装哪样就在它的下面写上1,第2装的呢?最后装的呢?好,开始吧!——你装进去了吗?(追问:是怎么装的?你为什么这样装?)把粮食全装进去的举手!太棒了,给自己来点掌声吧!
——小结:小朋友真聪明,发现空隙的秘密哦,利用了板栗的大空隙, 先让黄豆钻过去,最后让绿豆钻过去填补小空隙,这样就帮乌鸦把所有的粮食全装进去了!
(三)利用空隙解决问题。
1.(课件2)小乌鸦说谢谢你们,就衔起瓶子起程了。(课件3)它飞呀飞,飞了很长时间,感觉很渴了,于是它就停下来到处找水喝。呀,一看,地上有半瓶绿茶,它连忙飞过去,用它尖尖嘴往瓶里伸,可是瓶口太小,水有太浅,乌鸦怎样使劲也没喝到一口,乌鸦怎样才能喝到瓶里的水呢?我们一起来帮乌鸦想想办法吧!(思考一分钟)——你们看地上除了有半瓶水,还有什么?一瓶装了大石头,里面的空隙更?一瓶装了小石头,里面的空隙更?能不能用这两瓶石头帮助乌鸦喝到水呢?我们把水到进石头瓶子里,装着哪种石头的瓶子能让乌鸦更快的喝到水呢?(举手暗示)请说出你的理由为什么呢?谁还有不同的意思?
2.好,让我们来试一试。我这里有两瓶同样多的水,我把它们分别倒进石头瓶子中。那瓶的水更满?对了,是装小石头的瓶子。那为什么装小石头的瓶子会更满?(幼儿回答)3.(课件4)对了,因为大石头之间的空隙更大,就需要更多的水去填补空隙,而小石头之间的空隙更小,只有一部分的水填补了空隙,就使更多的水就满上来了,(课件5)瞧,小乌鸦喝到水了!(课件6)它要赶去看妈妈了,它说:小朋友再见。
(四)迁移生活经验。
——小朋友今天真能干,发现了物体与物体之间有空隙,还知道利用空隙来解决问题,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1.(图片2)这是冰箱,爸爸妈妈可聪明了,利用空隙有序的摆放食物,这样装进去了许多的东西。
2.(图片3)这是小班的小凳子。虽然这些凳子摆得很整齐,还是占了很大的地方。我们要把地方空出来做游戏该怎么办呢?
3.(图片4)可以把凳子由下至上依次叠加起来摆放,就空出地方来玩了吧!
(五)游戏《超市大赢家》。
——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填补空隙的方法利用空间,现在,我就要请小朋友来玩一个《超市大赢家》的竞赛游戏。1.小朋友看,在我们的前面就是超市,里面有四组物品,待会, 小朋友分成四组,每组5人,游戏开始,大家就迅速跑到你这一组选购物品,每次只能拿一样,拿回来放在你这一组的篮子边,最后小组成员们团结合作,共同把东西有序整齐的装进箱子里,把盖子扣住。最先完成的一组就是我们今天的《超市大赢家》!会玩吗?注意,物品要想好了再放,不然,这个箱子可是装不进那么多东西哦!有信心吗? ——好, 口号:超市大赢家,行动你我他!开始!!
——恭喜(XXX)队获得的胜利,大家为他们喝彩吧。提问:你是怎么装的? 2.你们明白了吗?让我们再来一次,祝贺所有的小朋友成功完成任务,让我们抬着我们的货物出去游戏吧!
第三篇: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学反思
《海洋世界》是大班的一个科学活动,首先运用多媒体《海底总动员》的视频激发幼儿对海洋世界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大海这个庞大的世界里,它的隐藏的知识实在是太多了,当小朋友问我海洋里的某种鱼是什么鱼时,我一时也说不上来,于是我就让小朋友先猜猜,接着我们就一起上网查资料,课后我感觉我的知识太少,对活动的掌握不是很熟练,所以教师首先需要丰富知识。因而我也给幼儿观看幻灯片《海洋世界》,让幼儿边看边听,了解了很多关于海洋世界的知识。最后我让幼儿看看海洋污染的严重后果,萌发幼儿爱护环境爱护大海的情感。
本次活动取得的效果是
1.境创设好,导入自然(观看《海底总动员》),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课件生动形象的展示海洋世界的美丽,幼儿能直观的了解海洋环境,并认识海洋动物。整个环节鼓励幼儿探索,培养幼儿创新能力。
2.教学中,通过观察、游戏的方式让幼儿自主地探索动植物们的生长特点,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3.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情境体验、自主学习、多种游戏等等,使幼儿始终在一种愉快、舒展的状态中学习;
4.让幼儿感知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萌发了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反思活动存在的不足:
1.教学评价形式单一,主要表现老师对幼儿的评价,而忽略了幼儿的自评和互评;评价侧重于对教学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评价。
2.应该丰富自己对海洋的知识,了解一些动植物的名字特征及生活习性。
第四篇:大班科学优秀《有趣的空隙》教案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与物体间是有空隙的,寻找合理、有序的安排空间的方法。
2.尝试把大小不同的物体全部装进容器里,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核桃、芸豆、小米;透明瓶子、托盘。2.自制图标一套;自制PPT课件
活动过程:
1.游戏导入,引起幼儿操作兴趣
l 师:“小老鼠今天要搬家,它要把自己的粮食全部搬到新家去。你们能来帮助它吗?”
2.观察操作材料,感知材料的不同
l 师:“核桃、芸豆和小米大小一样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3.幼儿操作,尝试把三种材料全部装进透明瓶子里
l 幼儿设计装瓶方法,教师出示相应图标
l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重点引导幼儿发现材料装进瓶子里的位置情况和关系。
l 师生共同交流实验过程
①展示装瓶失败的瓶子,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过程。
②展示装瓶成功的瓶子,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过程。并示范将材料装进瓶子,教师依次引导幼儿观察材料装进瓶子后,瓶内空隙情况。
l 再次操作,体验成功
①请幼儿按照正确的顺序装瓶,一边装一边观察瓶内的空隙情况。
②观看课件,师生共同小结
4.观察照片,迁移生活经验
l 出示物品摆放凌乱的抽屉照片
①师:“我们来看这个小抽屉,看上去它已经装满了,但是里面还有空的地方吗?那么如何合理的安排抽屉里面的东西,让抽屉变得整齐呢?”
②师:“等会儿请你去收拾一下你的抽屉,让你的抽屉变得又整洁又干净吧!”
第五篇: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会唱歌的叶子》
一、活动目标:
1.探索让葱叶等多种叶子发出声音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叶子的特征,感知叶子特征与其发声特征之间的关系。
2.通过参与活动,懂得 “仔细观察、大胆猜测、多次尝试”等途径认识事物特征,发展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在独立与合作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请一位幼儿准备好简单的葱叶吹奏表演。
2.材料表演:葱叶每人若干,芦苇叶、竹叶、青菜叶等多种叶子若干。活动过程:
第一部分——听声音,引发幼儿猜测和探索的兴趣。
1.先准备好的幼儿背对大家吹葱叶。
2.师:“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幼儿进行猜测)“原来是葱叶在唱歌。”第二部分——操作体验,探索葱叶发出的声音第一环节:幼儿第一次尝试:幼儿自选一段葱的叶子,尝试让葱叶“唱歌”。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二个问题:
1、你们让葱叶“唱歌”了吗?为什么有的唱有的不唱呢?(幼儿猜测并讨论)
2、和刚才“唱歌”的葱叶比一比,看看有什么不一样?(请幼儿观察刚才表演的幼儿手中的葱叶,会发现会发声葱叶的秘密:只有一寸左右,两头都是空心的。)第二环节:幼儿第二次尝试:幼儿将葱叶摘至一寸左右,进行试吹。
教师提问:这次你们的葱叶都“唱歌”了吗?为什么还有的“唱”有的“不唱”呢?
这一环节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并发现:要取葱叶中部绿色薄薄的部分,如果取了偏向葱白那段厚的部分,就吹不响。
第三环节:在对比与讨论中感知叶子外形特征与其发声特征之间的关系。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二个问题:
1、你们的葱叶都唱起来了吧?请和旁边的同伴比一比,看谁的葱叶唱的更好听呢?(提供幼儿充分时间与同伴进行探索与比较)
2、一起来说说看,你发现自己的葱叶和同伴的葱叶“唱”起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第三部分:探索其它叶子发出的声音1.组织幼儿讨论:找一找还有哪些叶子会唱歌?
2.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叶子唱起歌来?引导幼儿直接把叶子放在嘴边吹就能“唱”起来。大家试一试。(请个别幼儿示范自己的探索结果。同伴的表演示范更能激起孩子们的兴趣。(引导幼儿通过探索进一步发现,薄薄的叶子,吹的时候容易振动,就唱起歌来了,厚厚的,容易碎的叶子是不会发出声音的。)3.什么办法可以让叶子唱起歌来呢?(请个别幼儿示范自己的探索结果。
(教师体验经验:葱叶为什么会唱歌呢?因为葱叶的形状和笛子很像,中间有一个小通道,我们吹出的气会振动发出声音,我们就听起葱叶唱起歌来了,从而引导幼儿探索并发现,一些叶子卷成来之后能发出声音。
第四部分——演奏叶子大合唱
1、听名人让幼儿了解,原来叶子还能发出这么美妙的声音。
2、表演乐音,分享愉悦师幼一起用选用自己喜欢的叶子进行演奏。
第五部分——活动延伸,模拟声音将幼儿实验操作的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中去,继续探索!
活动反思: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感触很深。特别是有的孩子们到最后也没能吹响葱叶是在我的意料之外的,因为我觉得这个不是难题,应该比较简单,是我太高估他们还是我讲解的不清楚还是有其他原因呢?可能都有吧!就因为他们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所以我上课的时候有点着急,急的汗都快流下了。评课老师们向我提出,其实我可以多让孩子们研究、讨论、琢磨,让孩子们互相帮忙,也许到最后他们可以解决这个难题!是的,很有道理,这也许是我的一点遗憾,也是孩子们的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