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主体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1 21:57: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党员主体教育活动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党员主体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第一篇:党员主体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党员主体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要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这对于进一步提高党内民主建设水平,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具有重要意义。贯彻落实这一精神,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着力提高党员民主素质。党员民主素质是指党员在党的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民主的思想、意识、品质和行为特征,主要包括党员的民主意识、民主知识、民主能力和民主作风等。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与党员民主素质密切相关。因此,《决定》提出,要提高党员民主素质。提高党员民主素质,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加强党员自我修养。教育党员不断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意识,深入学习把握党章以及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规定的党员民主权利,强化主体意识,自觉关心和参与党内事务。二是加强党员实践锻炼。党员民主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民主实践,而党内民主生活是最直接的民主实践活动。应进一步创新党内民主生活的内容与形式,引导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党内民主生活,在民主实践中树立民主意识、学习民主知识、提高民主能力、培养民主作风。

不断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党内选举是党内民主的重要标志,也是保证党员行使民主权利、发挥主体作用的基本形式和途径。应不断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体现党员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一方面,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和差额选举制度,将组织推荐和党员群众公开推荐等相结合,适当扩大差额选举的比例和范围,保证选举人对候选人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充分反映广大党员的意愿;另一方面,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增强选举的竞争性,不断激发广大党员的政治参与热情。

切实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党内民主制度是维护党员民主权利、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制度保障。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等,是党员行使民主权利、发挥主体作用的有效渠道,也是切实保障党员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的重要体现。应不断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使党员充分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不断完善党内情况反映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工作的积极性;不断完善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把民主集中制落到实处。

培育民主和谐的党内文化。党内文化是政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的集中体现。培育民主和谐的党内文化,可以为党内民主建设和党员主体作用发挥提供良好的氛围,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推进党内文化建设,一方面要求领导干部不断培育民主作风,开诚布公、广开言路,不搞“家长制”、“一言堂”,努力营造党内不同意见充分发表、平等讨论的环境,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要求广大党员敢于讲真话、讲心里话,敢于和不正之风作斗争,正确运用批评、建议、申诉、控告等权利,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2010年2月

第二篇:党员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参加“理想•责任•使命”学生党员主题教育心得体会教科院09教11张蒙09091020 我非常幸运的参加了此次“理想•责任•使命”学生党员主题教育,通过这次活动,我获得了很大的收获。

5月9日下午,“理想•责任•使命”学生党员主题教育启动仪式暨首场专题讲座在敬文报告厅举行。校党委书记徐放鸣,副书记、副校长王超,党校常务副校长王保义出席会议。启动仪式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当庄严的国歌声响起时,全场起立并且自发地唱起了国歌,在歌声中透露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王超副书记首先对开展此次主题教育的背景作了说明,并对此次活动提出了相关要求。王超副书记对组织开展好此次主题教育提了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学生党员主题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学以致用,切实将学生党员主题教育引向深入;

三、严肃纪律,确保学生党员主题教育取得实效。而我们全体听报告的学生党员听罢王超副书记的话,更是坚定了要虚心谨慎地学习的想法。

接着,徐放鸣书记便为我们学生党员作了题为“新时代雷锋精神与大学生党员的使命”的首场讲座。徐书记指出,今年是毛泽东同志为雷锋同志题词50周年,全国上下学习雷锋声势浩大,而且胡锦涛总书记为现代雷锋郭明义题词,更加掀起了全国学习雷锋的高潮。尤其是近几年道德失范、道德滑坡事件的频频发生,更引起了人们呼唤雷锋精神。徐书记简要讲述了雷锋的成长经历和雷锋精神的形成,分析了雷锋精神的本质特征——时代精神与中国传统美德的结合、崇高远大理想与平凡务实行动的统一、集体奉献与个人创造的统一。徐书记概括了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崇高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服务人民与助人为乐、敬岗爱业与刻苦钻研、艰苦奋斗与勤俭节约。徐书记对学生党员如何传承雷锋精神提出了四点意见:一是根据个人的能力和条件积极参加各种大学生志愿服务;二是刻苦学习、敏于实践;三是培养和形成爱国荣校的集体主义情怀;四是树立严于律己、率先垂范的精神。随后,徐书记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多元化的表现,并指出,要加强对学生党员入党动机的引导教育,尤其是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实现学生党员思想上的完全入党。最后,徐书记对学生党员提出了殷切希望,希望大学生党员努力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投身创先争优,弘扬优良学风,投身社会实践,努力成为能肩负祖国和人民重托的栋梁之材。徐书记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关于大学生党员的时代使命,更是引起了我的反思。我们当代大学生党员的使命主要有三点:一是努力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积极投身创先争优活动,三是弘扬优良学风,投身社会实践。我把这三点使命与自己一一对照,发现自己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最后一条,我们都是大学生党员,首先就应该在学业上作出表率,但是我最近两次的学习成绩却出现了下滑的现象,虽然说下滑幅度不大,但也足够引起我的反思与重视。出现这种情况,归根结底还是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作为学生党员,我们应该

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发扬优良学风,在学业上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5月11日,我们又迎来了第二次讲座,此次讲座是由党委组织部部长刘广登主讲的,刘广登部长主要就共产党员的政治信仰做了专题讲座,从信仰、理想、信念着手,再一次使我们受到了思想上的启迪。坚定的政治信仰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基石,也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思想保证。人要有精神,人要有信仰。有信仰才会有追求。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共产主义信仰,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是科学的理想信念。90年来,不管历史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党始终用理想信念指引方向、凝聚力量,矢志不渝地为之奋斗,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无数革命先驱,为理想信仰而抛头颅、洒热血,筑起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事实证明,有了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就会政治上追求高洁,思想上保持纯正,生活上保持清廉,就有了自觉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强大动力。战争年代,我们靠信仰战胜了艰难险阻、惊涛骇浪;今天,我们同样要依靠信仰。信念的缺失是非常可怕的,它会使我们失去前进的方向。作为党员,就更应该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就要以党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都不能懈怠,只有拥有坚定地信仰我们才能取得更长足的进步。

5月16日下午,“理想•责任•使命”学生党员主题教育第三场专题讲座又如期在敬文报告厅举行,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岑红为我们作了题为“党的纪律与廉洁遵纪素养的提升”的专题讲座。岑书记主要讲了党的纪律的基本内涵、重要性以及作为学生党员如何提升廉洁遵纪素养等三个问题。岑书记指出,党的纪律,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根据党的性质、纲领和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需要而确立的各种党规党法的总称,是党的组织和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岑书记还讲解了党纪的类别和内容,并从五个方面强调了党纪的重要性。最后,岑书记对我们学生党员提出了殷切希望,希望我们学生党员首先树立科学的、正确的、先进的价值取向,对党的纪律要从理念服从到理性服从,平时注重现实、注重细节,逐步养成廉洁自律的习惯,在现实中做清醒的守纪者,在细节中做认真的守纪者,在成长中做党性和人格魅力俱佳的守纪者。岑书记的讲座既有理论的阐释,又有实践的例证,生动明晰,深入浅出,使我们深受教育。同时,岑书记丰富的学养,生动的表达,亲切的风格,也给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通常所说的纪律,是指“政党、机关、部队、团体、企业等为了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要求每个成员遵守的规章、条文”。具体到中国共产党的纪律,强调的是,纪律是执行党的路线的保证,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有力武器,是巩固党与群众密切联系的重要条件,是维护党员权利的根本保障。

其实,说到纪律,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约束,既有规章制度上的约束,也有思想观念上的自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这些无疑是必须的。就纪律而言,更加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能做到把他律转化为自律,把纪律约束化作内在自觉。

在刘广登部长和岑红书记的专题讲座后我们还观看了纪录片《世纪雷锋》,这部纪录片使我更全面的了解了雷锋,这样一个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的人。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雷锋将自己的一生都用来做好事。“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句话说来简单,真正做起来却并非易事,但雷锋做到了。也许我们无法做到像雷锋一样,但我们也可以从自己身边最简单的小事做起,有时举手之劳却可以解别人燃眉之急。像雷锋学习,绝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去证明。

5月18日下午,“理想•责任•使命”学生党员主题教育之专题访谈又如约而至。此次活动特邀了许多优秀党员校友代表参加,如希望翻译公司创始人刘梦涵、泗阳团县委书记张秋香等。活动在观看董存瑞、焦裕禄、任长霞、郭明义等各个时期优秀党员事迹的视频集锦中拉开了帷幕,共进行了“学生代表面对面”、“优秀党员校友面对面”、“党委书记面对面”三个环节。很多同学就“为什么入党”、“如何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以及“一个优秀的学生党员应具有的特质”等问题畅谈了自己的看法。优秀党员校友代表以鲜活的事例和感人的故事与我们一起分享了成长的历程和奋斗的感悟,并以情真意切的寄语对我们在校大学生党员给予鼓励。

徐放鸣书记与我们学生党员进行了亲切交流,并针对学生党员的作用发挥及形象塑造提出了殷切希望:一是不仅要将课堂内容学习好,而且要将课外知识学习好,树立良好的学习者形象;二是不要局限于课本,要多参与社会实践,树立积极的实践者形象;三是要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树立公益者形象;四是要有创业的激情,胸怀远大的理想,树立创业者形象。徐书记期望广大学生党员要以优秀党员校友为榜样,学习他们高尚的品行,优秀的品质,奉献的意识,奋斗的精神,真正做一名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的优秀大学生党员。

不知不觉,此次“理想•责任•使命”学生党员主题教育就结束了,但是它却留给了很多的思考,相信在我接下来的学习与生活中会对我起到更大的指引作用。

第三篇:党员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党员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通过深入地开展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我共产党员的性质、义务以及权利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对于如何保持共产党员在企业中的先进性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在企业中,各种思想观念、文化意识交杂迭荡。共产党员应该做先进文化的倡导者,按照“四有”标准,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带头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维护社会公德、遵守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自尊自强、诚实守信、热心助人、移风易俗。

我认为,开展这次教育活动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目前,由于改革的不断推进,在企业中有一些党员,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有些党员党性意识淡化,组织观念薄弱;有些党员缺乏责任感等。这些党员难以将自己的个人目标跟党的理想以及企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为了保持党在公有制企业中的先进性,我们必须改变目前的这种现状,加强和巩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党员,不仅仅是政治思想上的先进分子,还应该是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骨干分子,每个党员都要力争成为促进企业兴旺发达的中坚力量,争做企业的中流砥柱。在实际工作中把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促进企业发展结合起来。要明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原则,把实现自我价值与做好本职工作相结合,要明确认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把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与提高党员的形象、威信和地位结合起来。除此之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还应该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多加强自身的学习和素质的提高,要认真学习和领悟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党的章程、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同时也要抓紧学习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等各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提高认识,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努力保持党的先进性,永不褪色!不忘党的教育,牢记入党誓词。每位共产党员都应胸怀共产主义伟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党性培训,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不忘党的宗旨,增强群众观念。要经常深入基层,了解周围人群的思想动态,为有困难的人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送上自己的关怀和帮助。不忘自己的党员身份,永葆党员本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带头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敢于同各种不良行为作斗争,当好党和政府的宣传员,帮助企业员工对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做好桥梁作用。

以上便是我对最近学习的一点心得和体会,相信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对保持党员的先进性还将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领悟,同时也会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向所有的人展现出一名共产党员所应具备的形象,为党的事业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四篇:如何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心得体会

如何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心得体会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可以把保障党员在选举、创新、监督中的主体地位作为着力点。

一、保障党员在选举中的主体地位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党员享有的基本权利,落实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主体地位的基本途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作出了一系列规定,对于保障党员在党内选举中的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应切实抓好贯彻落实。比如,应完善党内选举办法,改进和规范选举程序和投票方式,改进候选人介绍办法,使广大党员能够更加自由、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使候选人更容易为广大党员所了解,从而保障广大党员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体现在党内选举中的主体地位;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并不断总结经验。对党的任何组织和个人以任何形式妨碍党员依照规定自主行使选举权的,要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确保党员自主行使选举权。

二、保障党员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党的事业是全体党员的事业,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创新离不开广大党员的参与。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广大党员成为创新的主体。保障党员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应切实保障党员的各项权利,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党员只有充分参与党内事务,才能不断增强主体意识、责任意识,不断增进荣誉感、归属感,进而为了党的事业发展不断创新。为此,必须进一步为党员参与党内事务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应通过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不断提升党员的创新能力。党员的创新能力主要来自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这对于提高党员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应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为广大党员加强学习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三、保障党员在监督中的主体地位

党员的监督权是党员权利体系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党员监督与组织监督、上级监督和专门机构监督等一样,都是党内监督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切实尊重和保障党员的监督权,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环境,对于防范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推动党内民主发展,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具有重要作用。保障党员在监督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要求广大党员自觉增强监督意识、提高监督能力。广大党员应深刻认识到,监督既是自己的权利,也是自己的责任,从思想上解决不愿监督、不敢监督的问题;深入学习中央有关党内监督的规定,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监督能力。另一方面应建立健全有利于党员监督的体制机制。近年来,我们党对加强党内监督、保障党员的监督权作出了一系列规定。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制度建设,认真执行和不断完善各项监督制度,改革和完善党内监督体制”。在监督制度建设中,应着眼于保障党员的监督权,加大监督制度创新力度,着力构建保障党员监督主体地位的长效机制。

第五篇:党员主体地位

党员主体地位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作为发展党内民主的基础,并通过修改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一系列措施来落实和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其次,2004年正式颁布《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对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等各项权利作了更加具体、规范的规定,对党员权利的保障措施作了进一步完善,对党的各级组织、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保障党员权利方面应承担的责任作了明确界定,使党员的主体地位有了制度保障。此后,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的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主体。而在今年6月25日的重要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再一次强调指出,要继续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党员主体地位,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党中央进一步将尊重党员民主地位作为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这对于扎实稳妥地推动党内民主建设必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人类文明史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近代工业文明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但同时,人类对自然的干扰也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引起了严峻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指出,衰落的特别是那些消亡的人类文明,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有关,由于人口膨胀、盲目开垦、过度砍伐森林等造成的对资源的破坏性使用是其中的主要原因。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十七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彰显出中国共产党推进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思维。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其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

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物质产品的生产,在原料开采、制造、使用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

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

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的表述,首次见诸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并被提到重中之重的位置。

党对经济问题的认识和理念,经历了一个从“增长”到“发展”的转变过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十七大将党对经济问题的认识又推进了一步,明确提出,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对21世纪中国发展的理念变得更加理性、更加成熟。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实际福利的增长过程,不仅指社会财富的量的增多,还包括社会财富的质的提升,即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等。可见,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进程和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和文明化的过程。

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以及现代化进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其鲜明特征在于:顾及可持续性,顾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顾及就业、消费、分配等一系列社会需要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的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的理念升华。实现这一理念,需要进一步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转变政府职能和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尽快建立起与这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相匹配的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其中特别要处理好干部定量考核与发展导向之间的关系。为此,至少要做好四方面的转变:一是从过去侧重于考核物质指标,转向注重考核以人为本指标;二是从过去侧重于考核经济数量指标,转向注重考核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指标;三是从过去侧重于考核经济发展速度指标,转向注重考核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指标;四是从过去侧重于考核近期利益指标,转向注重考核可持续发展指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些新要求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小康社会”,发端于邓小平同志对“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雄心壮志的现实思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它的内涵和意义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起初,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侧重于解决温饱问题。而到了1997年,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前实现翻两番的情况下,党中央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宽裕”的历史任务。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此后,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此次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针对性。比如,报告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使用“人均”一词,表明我们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再比如,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表明我们党更加重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更加突出全面小康社会的自然与环境内涵。

当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并不能一蹴而就。它有许许多多实在的“指标”,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才能实现。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新要求,具体包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社会事业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这里面既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事关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的问题,也有和谐文化建设、优先发展教育、扩大就业、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转变消费模式等民生问题

和谐社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经过多年来党的理论 探索,“社会和谐”已经成为全党的一项重要共识。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要求,到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到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到十七大报告,“社会和谐”或“和谐社会”的提法随处可见,从中可以清晰看到,这些年来党对于社会和谐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是内在统一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只有拥有更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才能够更好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反过来,只有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社会实现较大程度的和谐,才能更好地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一起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动科学发展。

社会和谐是更高层次上的民主法治。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财富的增长固然重要,建立和维护一套稳定和公平的规则同样重要。在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中,首要的便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将和谐社会建立在民主法治的坚实基础之上。实践表明,完全忽视对个人利益的合法保障,只会带来社会财富增长机制的萎缩,最后必然会损害社会的真正和谐。因此,十七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而要真正实现“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就必须大力加强法治保障。

社会和谐也是更高层次上的公平正义。众所周知,由于社会成员存在能力禀赋上的差异,由于市场规则难免存在不严密的地方,我国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出现了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贫富扩大等现象。党中央敏锐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包括: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等等。报告回答了当前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必将有助于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实际 上是在党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

科学发展观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十六大以后,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根据我国发展实践所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十七大报告从中国社会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从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宏观历史视角,把科学发展观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加以阐述。从中可以看出,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入,党对中国社会全面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具有内在的继承、丰富和发展的关系,它们都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实践,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十七大报告用简明的语言对科学发展观作了精辟的概括:“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学发展,必须要满足四个方面的 “要求”,即: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对于科学发展观全面完整的阐述,表明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奠定了新的历史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成熟。报告围绕这个主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为实现新的更高要求的奋斗目标,报告对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出了全面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是对党内外、国内外普遍关注的关于我们党 今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重大问题集中而鲜明的回答。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自此以后,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始终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新的历史时期,十七大再次集中而鲜明地强调,要坚定不移地高

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相一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它集中反映了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前进道路和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具体到每个国家,社会主义道路怎么走,就有其特殊的规律。邓小平同志总结了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教训,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报告明确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对已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党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重要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概括了29年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所形成的一系列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反腐倡廉

在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反腐倡廉工作再次受到重视,报告有多处涉及。根据现行《党章》规定,党的代表大会有一项涉及反腐倡廉工作的专门议题,就是听取、审议并通过中央纪委工作报告,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纪委检查委员会。可以说,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在各项专门工作中,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和反腐倡廉工作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一次代表大会如何评价过去一个时期的反腐倡廉工作,传递出哪些新的信息,对未来的反腐倡廉工作部署提出怎 样的指导方针,都是重大的议题。笔者通过分析十七大在反腐倡廉工作方面主要的新信息和新思路,有三个发现——第一,对反腐倡廉工作作了新的概括,并将在党的各项任务中更加突出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性。“反腐倡廉建设”是十七大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的概括,而之前通用的提法是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反腐倡廉工作等等。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概括有以下几个信息:一是,对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了彻底的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事实上,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就是一个铜板的两面,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个问题的阐述。二是,以“建设”替代“斗争”或“工作”,意味着将使反腐倡廉工作常态化,体现了中央关于反腐败斗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基本判断。三是,提出反腐倡廉建设,显示出在党的各项主要任务,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反腐倡廉具有特殊的地位。这种特殊性集中体现于反腐倡廉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同时涉及到其他四项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种突出既体现在纵向比较中(在反腐倡廉工作领域内作历史比较),更体现在横向比较之中(在党的各项主要任务之间进行比较)。后者更主要、更集中地体现了十七大对于未来反腐倡廉工作的总体要求。

十七大之所以提出上述主张,背后无疑就是对当前我国反腐倡廉形势的总体判断——虽然在报告中并未具体阐述。反腐倡廉形势的依然严峻甚至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持续严峻是其基本特征。从这个判断出发,对十七大的新精神就容易理解了。

第二,紧紧依靠制度建设深化反腐倡廉工作,并且使依靠制度反腐败的思路更加清晰。在十七大报告中的多处,都显示出领导人坚决反对腐败的鲜明态度和坚强决心,例如,“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同时,在更多的地方,都更突出地显露出未来深化反腐倡廉工作的基本思路,那就是要紧紧依靠制度建设,包括把领导人的鲜明态度和坚强决心也要有效地转化为制度力量。十七大报告重申了十六大以来形成的反腐倡廉十六字战略方针,体现了对于依靠制度反腐败的重视。而“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主张则更为清晰地体现出了对于依靠权力反腐败和依靠制度反腐败的抉择。

毫无疑问,仅仅依靠权力反腐败是没有出路的,只有依靠制度反腐败才是我国最终取得反腐成功的必由之路。依靠制度反腐败之路虽然已经探索了十余年甚至更长,但我国目前依然处于由依靠权力反腐败向依靠制度反腐败的转型途中,而且要彻底实现这种转型还有巨大的阻力需要克服,还有艰巨的任务需要完成。

可喜的是,从党的十六大到十七大,执政党依靠制度反腐败的思路更加清晰了,背后则是对以往通过建立制度反腐败的局限或症结的认识的深化。依靠制度反腐败要想成为根本的模式,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实现高度的法治是前提。而要实现法治,前提条件则是权力过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在权力过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十六大报告的思路是“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十七大报告的思路则是“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从抽象的权力制约诉求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之间的相互制约,这是认识上的飞跃。这种改革思路上的清晰化显然会有利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当然,认识并不等于改革任务的提上议程,更不等于改革任务的完成,传统体制的惯性思维还会很有市场,改革的阻力势必很大。但至少,思路清晰之后,改革实质性推进的可能性明显增大了。

第三,反腐倡廉工作,特别是依靠制度反腐败的有效性受到重视。十七大报告有几处提到反腐倡廉工作有效性问题。“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有效”、“严格执行”、“任何”都直接或间接地同反腐倡廉工作的有效性联系在一起。“有效”是直接关注效果的要求;“严格执行”是取得效果的根本保证。再好的计划,不能严格执行,甚至大打折扣,显然都不会产生什么正效果。如果仅依靠权力反腐,在制度上就不可避免地使不少腐败分子成为漏网之鱼,即使受到查办的也难以得到真正的执行,那么惩处的威慑效应将几乎丧失殆尽,效果也就谈

不上了。

实事求是地说,以往的反腐败工作,并不太重视效果,或者说并不是结果导向的。正因如此,在反腐倡廉工作总结中,容易局限在本工作领域内作纵向的战略思维或工作计划方面的比较。结果当然是容易看到成就和进展,而对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以及工作中的问题认识不足。倘若关注工作效果,属于结果导向的,那么工作总结的结论一定不同。

十七大在反腐倡廉工作方面的新信息和新方针是重大的,必将为未来反腐败工作的深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作者系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基层民主

始于二十世纪后二十年的一场变革正在影响今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它让人看到中国式民主发展的清晰轨迹。而今,得之于民间的这种民主经验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动力。

——中国基层民主的力量不可低估

庞东村,中国内陆陕西省一个收入富足的村庄。一九九八年底,庞东村和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第一次实现了村民推选自己的自治机构——村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这是中国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后的第一次实践,也是新中国以来中国农村村民民主自治在法律保障下迈出的第一步。

发轫与一九八○年代的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终在一九九八年蔚为大观,而在过去五年里,这些朴素的“草根民主”被发扬到更高更广的范围。中国三百多个乡镇开展了乡镇领导直选试点,公推方式产生候选人的做法在乡镇党委换届中得到普遍推广。村务公开等乡村民主经验拓展到中央党政部门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

而城市里,社区居委会、职工代表大会、股东大会、业主委员会、听证会等基层组织和形式,在维权、政策呼吁方面的声音越来越响亮。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春认为,中国基层民主的发展推动了今天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新发展。

“基层民主的改善为政治体制宏观发展提供了基础;基层民主锻炼了亿万人民参与政治的能力;从技术方面讲,基层民主为整个国家走上高度民主法制的轨道,提供了可操作的经验。”

——胡锦涛传递了两个重大信号

中共十七大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两度肯定了过去五年中国基层民主的成就:活力增强,制度更加完善。用俞可平的观点来看,中国基层民主的发展就是一种“增量民主”:对已有民主存量的增加;在不损害人民原有政治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政治利益。

基于这种思想,十七大报告提出“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

刘春认为,胡锦涛除了肯定既定成就,更传递了两个重大信号。

“第一,报告提出发展基层民主,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这透露出中国未来民主发展的着力点,就是着力从基层推进,而这一点,恰恰是中国民主发展既积极又稳妥、最可直接操作的层面。”

另一个信号是“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刘春说,“这个定调解决了长期以来基层组织和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问题,基层组织不是政府单位,有效衔接两者关系就要界定政府公权力的范围;改变政府管理越位、缺位、不到位的状况”。

——基层民主是社会和谐必经之路

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讲师赖洪毅认为,当前的中国,民生仍是政治的重点,而民意已成决策的重要依据。而中央党校的刘春则认为,当下中国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在着力

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也急切需要发挥基层民主的作用。

“和谐社会和基层民主是内在统一的,要实现社会和谐,就必须有基层民主。”刘春说,民众有各种不同的利益诉求,他们争取自己权益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基层民主,一个社会如果能保障民众充分发表主张,这样的社会才和谐。

他比喻说,一个组织微观的细胞有了活力,他的整体就有了活力。一个社会的基层有了民主,就能激发社会活力。正鉴于此,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公民意识”和“表达权”。

党建专家甄小英认为,表达权是比选举权更大的概念,民众通过选票、媒体、讨论等都能表达自己的诉求。“新的提法说明执政党有意让基层民主有更多的实现形式。” 软实力

软实力(Soft Power),一个源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西方语词,首次被写入了中国共产党全国

党代会报告中。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际问题专家约瑟夫?奈是此概念的始作俑者。按照奈氏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领域体现出的硬实力,还包括因文化、价值观等吸引力表现出的软实力。

在十七大报告中,软实力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表述形式出现,与之相关的重要论述还包括“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以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此间研究者指出,透过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已确立从国家层面推动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并作出相关系统部署。

在评价探讨全球汉语热催生孔子学院,中法、中俄互办“文化年”,以及日前刚于上海结束的世界特奥会等一系列重大现象和事件时,国际舆论的普遍看法是中国软实力日趋走强。有印度媒体以为“现在,所有中国的东西在世界上都令人着迷。”文章分析指出,“中国的软实力因经济活力而产生,反过来又增强了经济活力。”

天下物无独必有对。在赢得广泛肯定和尊重的同时,中国也引起了外界特别是西方社会对其发展前景和存在问题的疑问与担忧。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来自中西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和陌生感,会给彼此的对话交流造成一定困难,进而影响到其他经济、外交等领域的交往与合作。

一般认为,作为软实力核心的文化力,为世界众多国家高度重视。近年来,英国和韩国分别制定了“创意英国”与“活力韩国”的总体方针,法国、西班牙、日本等国也都在有计划地实施各自的语言战略,努力扩大其语言的国际影响。在高度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地球村不可或缺重要一员的中国,如何以更加主动的姿态,通过对本民族文化的萃取提炼,同时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寻找一种中国和世界、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平衡,并将其精髓展示给世界之需求,正变得日益迫切。

“文化层面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将使国与国之间多几分理解,少几分敌意,这正是中国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出发点”,程曼丽如是表示。

然而,这种愿望的实现还要满足一个重要前提。在程曼丽看来,只有当一个国家将文化精髓内化为全体国民的共同认知后,方有可能将其外化为国际符号,并且当这种价值观念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后,才意味着软实力的真正提升。关于这点,十七大报告显然有所考虑,着墨厚重。如“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增强诚信意

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等内容。

此间观察家指出,除却文化层面,中国政府在十七大报告出炉前,显然已从更高视角认识到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大意义。这种真诚努力既体现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全新治国发展理念的提出,又见诸中国在推动朝核六方会谈中扮演的积极角色;既彰显于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对民生的“殷殷关切意”,又表现在对公民出国文明旅游的“淳淳劝导语”。

在新闻传媒领域,中国在开放度与透明度领域出现的积极变化同样受到国际舆论的肯定。十七大期间,有国外记者向中新社记者表示,希望中国能够延续这种好的趋势,并认为中国不必对外界的批评报道过分敏感,因为这对每一个崛起中的大国都是十分正常的。

约瑟夫?奈日前接受此间媒体专访时称,只要未雨绸缪、妥善处理,“文明的冲突”与“大国政治的悲剧”都是可以避免的。他认为“和谐世界”已为人类未来描绘出一幅乐观积极的图景,并相信中国能够和平崛起,但中国有必要通过“软实力”和负责任的行为来消除世界对其崛起的恐惧。(记者 翁阳)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11月02日 ·党章修改:彰显党的与时俱进 [10月30日13:56] 解读十七大报告关于党内民主建设的论述 [10月30日10:10] ·又好又快:十七大的关键词 [10月30日09:57]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0月30日09:22]

·把握理论体系科学内涵 [10月30日09:08]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0月30日09:0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特征 [10月30日08:4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奋勇前进 [10月30日08: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发展进步、团结奋斗的旗帜 [10月30日07:0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发展进步、团结奋斗的旗帜 [10月29日10:09]

·权威人士谈十七大报告中的财经“关键词” [10月29日08:32]

·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10月29日07:09]

·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10月28日10:11]

·《半月谈》:权威解读十七大报告的十八个新亮点 [10月26日09:58]

·十七大报告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释义 [10月25日09:40]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十大“亮点” [10月24日16:15]

·图解报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0月24日16:04]

·图解报告: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0月24日16:03

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0月22日09:29]·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0月22日08:53]

·党章修改反映党心民意 [10月22日08:4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 [10月22日08:20]

·专家解读十七大报告:让更多劳动者分享发展成果 [10月22日08:19]

·中共着力建设超越“稳定”标准的“有序”社会 [10月21日17:27]·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改善民生 [10月21日15:34] ·节能减排:让祖国大地遍是绿水青山 [10月21日15:07]·“软实力”何以现身十七大报告 [10月21日14:08]

·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 [10月21日13:58] 改善融资条件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10月21日13:56]

·马晓河:域经济应走特色产业之路 [10月21日13:55]·戴逸: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0月21日13:24]

·王大珩:创新是我们的天职 [10月21日13:23]·反腐败,我们党一以贯之[10月21日12:17]

·核心价值体系理应回归传统文化 [10月21日09:25]·利益格局调整偶像时代已远 十七大文化布“心”局 [10月21日08:27] ·中共描绘中国未来图景 着手修补发展“短板” [10月21日08:18]

·中共实行党代会常任制试点推动党内民主新实践 [10月20日22:08从十七大报告看经济发展新趋势 [10月20日21:11] ·专家解读十七大报告中的中国外交新理念 [10月20日20:36]·中国共产党更加清醒认识未来发展问题 [10月20日20:26] ·从十七大报告看我国对外开放战略新思维 [10月20日20:10]

·专家:十七大为军队建设确定新方针提出新任务 [10月20日18:46]

·中共十七大报告透出政府机构改革信息 [10月20日16:26]

·站在历史高度上全面部署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0月20日15:48]

下载党员主体教育活动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党员主体教育活动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党员教师警示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党员教师警示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冯剑中 此次以案明纪警示教育活动,使学校党员教师深切体会到只有不断强化自身党风行风建设,保持廉洁奉公的党性才能经得起抗腐拒蚀的考验。党......

    党员参加警示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参加警示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按照区委《关于开展“警示教育月”活动的实施方案》要求,政府办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警示教育月”活动,通过此次活动,使我在思想上受......

    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教育活动心得体会(精选)

    我就参加这次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教育活动的感受谈点个人体会,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一、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教育活动,是我们落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求实精神提出的新要求我......

    党员红色教育活动心得体会文本(最终五篇)

    增强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发展对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激励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发展对象传承伟大革命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是写写帮文库网为大家整理的《精选党员红色教育活......

    2021年党员红色教育活动心得体会(汇编)

    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恪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永远坚定党的信念。以下是写写帮文库网为大家整理的《2021年党员红色教育活动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欢迎阅读2021年党员红色......

    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文章标题: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教育活动心得体会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教育活动心得我就参加这次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教育活动的感受谈点个人体会,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一、加强党......

    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文章标题: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教育活动心得体会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教育活动心得我就参加这次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教育活动的感受谈点个人体会,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一、加强党......

    党员活动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通过在暑假期间自学了关于我们党成立以来的相关历史与著作我体会到了: 通过一段时间读有关党的历史学习,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壮志雄心,报效祖国。我体会到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