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员干部观《红色气质》心得体会范例
看着微电影中放映的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令人难以忘怀的事情,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正式成立到今年已经100周年了,回顾这100年的风雨兼程,无数共产党人为了党和人民、为了国家和民族,抛头颅洒热血,是他们矢志不渝的奋斗才有了中国今天翻天覆地的变化、才有了今天的民主和谐社会,生活在如今和平幸福的年代,我们是否能够真切的明白先辈们艰苦奋斗、呕心沥血的付出,是否能够传承那一份“红色气质”。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员干部观《红色气质》心得体会范例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党员干部观《红色气质》心得体会范例五篇【一】
近日,由新华社为建党95周年制作的微电影献礼片《红色气质》倍受瞩目,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纵观全片,既有波澜壮阔的史诗性品格,也有彪炳史册的人物群雕,同时在全媒体表现手法方面大胆探索和尝试。
厚重深刻的思想内涵
微电影《红色气质》用短短几分钟时间穿越了百年时空,梳理了我们党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光辉道路。影片告诉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重申了我们党执政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法性,昭示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历史铁律和社会规律。同时,通过大量的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影片反映了我们党为了探寻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无数仁人志士捐躯报国的苦难辉煌史。他们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生动阐释了我们党无私无畏、勇于担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宝贵宗旨。《红色气质》告诫我们,人民是历史画卷的伟大书写者和创造者,只有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和为人民服务,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也只有忠诚践行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的双手,才能托举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那一群从历史深处徐徐走来的先烈英模让人印象深刻。早期的瞿秋白、李大钊和方志敏等共产党员又仿佛回到了我们身边,他们舍生取义、忠于理想信仰的高洁品行熠熠生辉,让我们再次触摸到了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士为天下而死、血为苍生而流”是他们的座右铭,他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就是报效祖国和人民,为民族纾困和为国家分忧是其最大的夙愿。家喻户晓的雷锋、焦裕禄和王进喜等时代英模人物让人念念不忘,他们身上延续了老一辈共产党人无私奉献、忘我牺牲的可贵品质,闪烁着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和勤俭节约的民族精神,同时,镌刻着战天斗地、迎难而上和感恩回报的社会主义建设精神。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红色气质》不是简单地介绍先烈英模的丰功伟绩,而是融入了情感安慰和人性关怀的审美理想。共产党人都是有着侠骨柔情的伟大而平凡之人,他们把理想和抱负留给了党的伟大事业,却在人间情感方面失去了太多太多。瞿独伊怀念父亲的寥寥数语和焦裕禄那张宝贵的全家福,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可圈可点的新媒体手法
微电影《红色气质》创作的难度可想而知,一部全靠老照片组合的作品带有极大的实验性和挑战性。然而,依托数字技术活动起来的老照片,旁白者的巧妙串联,以及数字长镜头灵活自如的转场,反而为全片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具体而言,旁白的巧妙使用,不仅在开头部分交代了主线人物瞿独伊的出场,而且中间部分的旁白尤其实现了连贯剧情、补充叙事和过度流畅的承接作用。音乐的创意妥帖地营造了时代气氛,并升华了影片的主题思想。开片俄语版的《国际歌》,将我们带入了那个战火纷飞和国难当头的历史氛围之中,为全片营造了一种既充满忧愤之情,又激越昂扬进取的时代情绪。结尾处的国际歌,很好地升华了影片的主题思想,将新时期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为人民幸福奋斗的时代理想托举到了新的高度。
可以说,微电影《红色气质》是一部袖珍型的史诗性力作,也是一部为共产党人画像画神的人性之作,更是开启全媒体传播时代的一部探路之作。
党员干部观《红色气质》心得体会范例五篇【二】
时值建党九十周年之际,在党总支组织下,我们一行24人进行了为期七天的湖南红色之旅。第一次踏上红色之旅,感受红色教育,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收获甚多。短短几天时间,我亲见了幽美迷人的橘子洲头,饱览了生动壮观的张家界美景,体味了山水相依的凤凰古城,重温了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途中经历的一切都是难舍的回忆。
1920xx年,毛泽东在橘子洲头上写下了《沁园春?长沙》的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而今,我们有幸参观了伟人笔下的橘子洲,风景秀丽、环境清幽、橘林成片,历史文化底蕴悠长厚重。1984年后的深冬时节,橘子洲风景区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落成,一代伟人毛泽东“重回”长沙,再次独立橘子洲头,见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沧桑巨变,感受这座千年古城散发的蓬勃朝气。我想,橘子洲就是镶嵌在湘江中流的绿色明珠,更是长沙人民永远的骄傲。
参观完橘子洲头,我们乘上了去往凤凰古城的汽车,导游的几曲山歌,立刻驱散了我们一路上的风尘与疲惫,同时也使我们领略到了湖南人的火辣与热情。知道湘西凤凰,是源于著名作家沈从文的文章,“青山、绿水、古桥、吊脚楼;寺祠、亭阁、民居、石板街;傩戏、苗歌、鼓舞、拦门酒;城楼、碉卡、烽烟、镇竿人......这就是凤凰古城。” 夜晚降临,沱江两岸的霓虹灯在音乐的配合下闪烁着奇异的光彩,古代文明和现代文化在这里交融,美伦美焕。到了白天,沱江边则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除了泛舟沱江以外,换上苗族服装合影或者寻找苗族阿妹一起拍照,欢声笑语,一路泛舟一路歌。我印象中的古城凤凰就像一个婉约的美人,在一片青山绿水的环抱下,妖娆地守着一弯小河。在这里,到处都能读到历史的沧桑。凤凰古城的风景将自然的、人文的特质有机融合到一处,透视后的沉重感也许正是其吸引八方游人的魅力之精髓。
道别凤凰,我们前往张家界。我从小爱山,小时候上学的路上能看到山,在气候奇特的时候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望着那神秘的云遮雾绕,脑子微晕地充满了奇怪的想象。长大后觉得罗大佑怎么就写得那么准确:“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多少的日子里总是一个人面对着天空发呆,就这么好奇就这么幻想这么孤单的童年”。而到了张家界,这种感觉愈发微妙。张家界似一个传说,似山的精灵,让我心往神怡,一见倾情。那奇特的峰,万石峥嵘;那幽深的谷,溪流潺潺;那秀美的林,郁郁葱葱。雨中的我们,游走在云缭雾绕的山间,天气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心情,反倒是各色的雨衣给绿翠的山间增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置身于袁家界、黄石寨、金鞭溪、十里画廊这一个个令人神往的胜境,让我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玄妙与伟大,更加珍惜这次难得的红色之旅。
我们红色之旅的最后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便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故乡—韶山。原来对毛泽东的印象只是从书本上电视里看到听到的,而当我们真正的来到他的故乡时,感受到的他已不仅仅是一个祖国的伟大主席,他更是韶山人民的灵魂。
韶山的一切都散发出毛氏家族的气息,每家每户的屋内必定会有毛主席的一副画像,大大小小的门店中毛泽东的画像、雕塑、铜像、徽章、挂饰随处可见,而毛氏菜馆也是遍地开花。可想在这片热土上,毛主席是韶山人们心中永不磨灭的印记,而且这个印记一定会一代代的传承发扬下去。在接下来参观毛主席纪念馆及遗物馆时,那些记载了中国革命历史的照片、文件、遗物,似乎又把我们拉回了那个充满了战争、贫穷、饥饿、疾病、死亡的年代,但是我们更能感受到的是那个年代人民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对自由、独立的强烈渴望,也正是这份渴望让那些革命的先烈去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区奉献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我们今天的和平幸福的生活更是来之不易。因此当我们站在毛泽东家六烈士的雕塑前时,都不禁肃然起敬,为他们深深的鞠了三躬,毛主席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永远熠熠生辉。
刘少奇故居坐落于宁乡花明楼镇,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走进少奇故居,迎面而来的是少奇同志庄重的铜像,令人肃穆。来到刘少奇的家中,朴素干净。低矮的土房,却不乏幽静,四面环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刘少奇同志为了中华民族的事业日夜操劳。再往前走,陈列着许多关于刘少奇同志生平经历的资料,文献,照片等等,让我对其有了更深的了解。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抚今追昔,老一辈革命家对中国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日理万机,不辞辛劳,重温他们写下的字字句句,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我们深切感受到共产党的伟大,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作为一名生在和平年代,在红旗下成长的年轻人,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更应该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放在首位。
我们此行是红色之旅,湖南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革命的红,而第二个印象则是娱乐的红,当夜幕降临时才是湖南人们真正生活的开始,凤凰古城的美丽夜色就是最好的证明,与此同时大大小小的演艺中心也正在上演着一出出精彩的节目。湖南给我的第三个印象是辣椒的红,夜色中小吃城红红火火的灯光,透着火焰的小火锅,都洋溢着一种火辣辣的热情,吃着湖南的辣椒,感受着这里的人文景致,顿时觉得生活原来可以如此丰富多彩。我想如果人的一生都充满了火一样的热情,那生命怎会不开出绚烂的花朵来?
在结束旅程返回的途中,我想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一定在回忆着湖南的种种快乐,而在我的心中湖南给我烙下了三个红红的印章,革命之红,娱乐之红,辣椒之红,相信这三个“红”能带给我红红火火的日子,能够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更好的表现!
党员干部观《红色气质》心得体会范例五篇【三】
无意间,点开了一部由新华社打造的微电影《红色气质》。该片只用9分5秒确高度浓缩了中国共产党95年的光辉历程。与其说是微电影,更像是一部微纪录片。淡淡的叙述中,有着一股厚重的力量!
微电影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近一个世纪来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实现国家富强。影片中,故去的共产党人跨越时空,与同志“相聚”,与家人“重逢”,让人们仿佛穿梭在历史长廊之中,看到过去与现在的对话,感受红色信仰、红色气质代代传承。当看到瞿独伊女士说;“始终不明白儒雅的书生和壮烈的革命者,哪个是我的父亲”时,很是感慨。是呀,大义凛然,从容自若,笑对死亡,这就是共产党员身上特殊的气质,就像一杯勾兑的烈酒,相互矛盾确又浑然天成。在面对国家存亡,名族危难时,你从来都不能想象,在各个平凡岗位上的普通共产党员能够爆发出多么强大的力量。
对于一个人95年很长,而对于一个走在时代前沿的党,正值青春年华。95周年慢慢走过,一张照片,定格一个瞬间;一组群像,打开一部史册,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震惊的事情,都仿佛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这红色的气质从未褪色过!95年风雨兼程,无数共产党员先烈们凭着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执着,为了党和人民,为了国家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矢志不渝奋斗终身,才使得中国有了如今的翻天覆地变化,才有了今天民主和谐社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我们是否有义务来明白先辈们艰苦奋斗,呕心沥血的付出,留下并传承那一份红色气质。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永远是共产党人的力量源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嘉兴到井冈山,从瑞金到延安,共产党的一路发展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新时代下,虽然我们不能像先辈们一样抛头颅洒热血,沙场秋点兵,但那份对人民的那份清正廉洁,艰苦朴素,浩然正气绝不能忘。不谋私利、严以律己,时时刻刻以党章党规来约束自己,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才是广大党员干部在新形势下要传承的“红色气质”。
理想诚可贵,奋斗价更高;红色气质在,代代逞英豪。党章党纪提倡的我们带头去做,党章党纪禁止的我们坚决不做,只有纪正言行,求真务实、忠于职守、扎实工作,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弘扬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才能传承与彰显优秀共产党员的“红色气质”,让共产党人爆发出强大力量。
党员干部观《红色气质》心得体会范例五篇【四】
为进一步激发对党的热爱、对党的忠诚、对领袖的敬仰之情,不断增强争先、创优和奉献意识,清明前夕,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踏上了神圣的红色土地百色,缅怀英雄们的光辉事迹。在百色起义纪念馆、粤东会馆(红七军军部)、百色英雄纪念碑前,我们循着讲解员的述说,聆听邓小平、张云逸、雷经天等革命先辈的英勇壮举,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先辈们至死不渝地坚定革命理想信念,在任何时期和任何环境下,都将个人的命运和党、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始终坚定崇高的共产主义信念,用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感悟一:坚定理想信念
在异常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里,革命先辈们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抛头颅洒热血,坚定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无论受到何种不公待遇和挫折,仍然坚持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终身。无数优秀共产党员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光辉的榜样。有人说:人不是活在物质世界里,而是活在精神世界里,活在理想与信念之中。对于人的生命而言,要存活,只要一碗饭,一杯水就可以了;但是要想活得精彩,就要有精神,就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履行使命、完成工作任务的精神动力,是立身做人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一名年轻党员干部,必须深刻理解和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自觉付诸实践,树立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远大志向。始终坚持讲政治,明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努力做到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作风上清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刻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更好地致力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感悟二:勇于承担责任
一个人的责任包括他对家庭的、对工作的、对国家的、甚至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只有在责任感的不断激励下,我们才能扎扎实实地做好当前的事,才能把崇高的理想、远大的目标,和当前的时代、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立足本职岗位,扎实地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干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件,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
现实中我们很多人,每天都重复着平凡的工作,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也不一定是能够实现自己理想的,更不一定能够对社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我们必须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来完成每一项任务,因为我们在这个岗位上,就应该担负起这个岗位所应承担的责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各类名人传记中我们亦不难看到:成功者无论做什么职业,都力求尽心尽责,丝毫不会放松。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粮食工作人员,将时刻牢记“民以食为天”,从自我作起、从现实做起、从平时的具体工作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因为我相信,只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即使在最普通、最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可以创造出非凡的奇迹。
感悟三:坚持就是胜利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风平浪静,永远不要企望自己一帆风顺,这不切实际。”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的“三起三落”经历,构成了他传奇的一生,三次被“打倒”,又三次奇迹般的复出,一次比一次走向更大的成功,与他具有的崇高信念、坚忍不拔的耐力、坚毅顽强的意志密切相关。
在生活的经历中,避免不了挫折和失败,但“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这个道理我们每个人从小都懂得。为什么对石头来说微不足道的水能把石头滴穿?柔软的绳子能把硬梆梆的木头锯断?说透了,关键还是坚持。成功固然是每个人心中渴望的,但成功之路大多是坎坷、曲折的,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如何正视挫折和失败,才是最关键的。任何事情都有存在两面性,挫折和失败一样能教给我们很多东西。能让我们学会听取别人的劝告、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明辨是非;更能磨练我们的意志、锻炼我们能力,激发我们的潜能。当然,面对挫折时真正能够坚持到底的人甚少,所以成功的人永远只是少数。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时常以“功到自然成”告诫自己,成功之前难免有失败,只要能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那么,成功就在眼前。
党员干部观《红色气质》心得体会范例五篇【五】
党旗飞扬,总能够让我们回想起,苦难日子里的艰难回忆。遥想当年,外族入侵,家国动荡,国虽然未破,山河却已经不在,面临如此困境,一部分共产党员“揭竿而起”,挺身而出,开始为了寻求民族独立,而踽踽独行;及至发展高潮,却遇上了日本入侵,八年抗战,怎是一个凄凉与艰苦可以形容?好在众志成城,我们取得了民族独立,却又陷入国内解放战争。战争终会过去,苦难也成为了锻炼国家意志的重要手段,从艰难起步,到今日的国家雄起,不变的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不变的还有我们心中深藏的家国情怀。
在《红色气质》微电影里,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到,百年之内国家的变化与共产党员的不变。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家书抵万金”已经是常事,更何况要留下一两张影像资料,是何其艰难。然而,不知道是因缘际会,还是应该如此,那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影像资料,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依旧被保存了下来。一张照片,是一种选择,是一个人的全部人生……冲锋,冲锋,在冲锋,在不同时期的冲锋中,我们看见了共产党人心怀家国、永远冲锋在前的珍贵品质和坚定信仰。
以家国为己任,以奉献为平常事,让中国共产党具有了号召人心的能力。以家国为己任,自然,人民也便被放到了心上,心中常怀人民,人民自然会感激,会心生拥戴;以奉献为平常事,这让在中国的战争或者和平时期,都有一批坚定地开路者,若前路是荆棘,他们会踏平,若前路是敌人,他们会打败,若前路是自己,他们会让路……
看罢历史,会让人民坚定我们今天所选择的路,更会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坚定自己的家国信仰。作为这个大家庭的一部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去捍卫这个家庭的美满,这可能需要我们向陋习发起挑战,可能需要我们向愚昧发起挑战,更有可能向自己发起挑战;而作为这个国家的一份子,我们有义务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以自己在建设中的贡献,实现个人梦、国家梦。
党旗飘扬,随之而飘扬的,还有我们让国家变得更好的坚定信仰。信仰在,我们的国家动力常在;信仰在,我们的复兴之路,便不会更改。
第二篇:《红色气质》感想
《红色气质》这部微电影用
9分5秒凝练95年的气魄,以数字技术构建了温情而壮阔的历史回廊。
泛黄的色调、破损的边缘,每一丝、每一缕都在诉说这个国家苦难而辉煌的历史,诉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不变的铁律。
影片多次使用数字长镜头打破时空阻隔,带领观众穿越硝烟弥漫的战场,目睹先烈慷慨赴义、笑对死亡的场景。
焦裕禄日夜操劳,至死都未能与家人照过一张全家福,影片利用数字合成技术,合成了一张“全家福”,使得全家人用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团圆”,虽然画面朴实无华,但是饱含的温情却让人难以言喻。
在影像中我们同每一位革命先烈相逢,与他们擦肩而过,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强烈的意志,我们与他们四目相接、从他们坚定地眼神中继承他们的信仰。
第三篇:观《红色故事》心得体会
《红色故事汇》观后感
---红色官窑7501
《红色故事汇》是由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江西电视台共同主办的大型党员教育系列片,对于寻访先辈足迹,重温红色经典,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宗旨意识,对于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热爱江西、建设江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江西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土地,八一军旗在这里升起,中国革命的摇篮在这里编织,共和国的雏形在这里孕育,作为一名江西人,我感到无限的自豪,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更是被一个又一个的优秀的共产党员深深地影响着,时刻牢记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不怕困难迎难而上优秀品质。
1958年4月11日,中共湖南省委奉命为中央首长试制一批茶杯,这一光荣任务由当时的醴陵陶瓷研究所(现为湖南省陶瓷研究所)承担,从此毛主席用上了醴陵特制的瓷器。1975年春,中共中央办公室主任汪东兴向江西景德镇国家用瓷办公室下达了一项绝密文件;为毛泽东主席设计,烧制一套专用瓷器,要求能代表中国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作为历史以来被称作官窑的景德镇陶瓷来说,给主席提供专用陶瓷可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任务,可是任务光荣,接踵而至的就是一层一层的困难,江西省公安厅专门组织工作组进驻当时的轻工部陶瓷研究所,监督这项“领袖用瓷”工程,因而下达文件的代号为“7501”工程,1975年1月,在景德镇陶瓷研究所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圆满完成了“7501工程”任务,共生产了100余套,约上万件瓷器。为了保证按时高质量地制作出这批瓷器,景德镇陶瓷研究所集中了最优秀的制瓷高手,40多名工作人员均是出身好、政治素质高、技术一流者,国家级陶瓷工艺美术师王锡良先生当时也名列其中,这位年逾七旬的大师现今是陶瓷艺术界的顶尖高手。据他回忆,为保证任何环节不出问题,除生产任务简称为“7501工程”和严格选拔生产设计人员外,还专门成立了工程指挥部,所有生产原料的选配和瓷器生产的全过程均有严格的要求。那时候的他们,甚至连自动的温度监控都没有,完全靠着技术人员的经验判断,瓷具要求是半薄胎,大部分加盖,以保证既卫生又保温;为了配套统一,整套器具对重量、造型、规格等都有严格要求。参加这项工作的42名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进行拉、利、注、施、烘、打„„经过反复修改、调整、完善,设计出了盘,这项科研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被解决,被攻克。
优秀的革命先辈们的那种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勇于艰苦创业,培养高尚品德,为祖国、为信丰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时刻感受到他们在前面树立的榜样,我们也要迎头赶上,努力学习现在的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成为传承井冈山精神、红军精神,弘扬时代主旋律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凝聚人心,进而激发起人们对党和人民的事业继续奋斗的进取心,为我们的伟大的祖国现代化建设献出我们青春和力量。
匡
2013年5月1日
第四篇:观红色之旅有感
缅怀先烈事迹,树立正确人生观每一个人的生命在历史长河中,都是平凡而渺小的。但当这平凡而渺小的生命,义无返顾地将每一个细胞、每一滴鲜血都交付于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交付给正义、真理,交付给历史发展必然的民主、自由时;当其为这一切,不惧地狱烈火的煎熬,虽九死而不悔,这平凡而渺小的生命就由此而燃烧并发出永不熄灭的光华。这就是革命先烈故事,这一切在今天的文明社会里,似乎以被历史的尘封所覆盖。《红色之旅》又一次把我们带回到上个世纪那腥风血雨的年代:硝烟弥漫于整个中国大地,中华民族深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而无法自拔,国家四分五裂,国恨家仇??那是一段屈辱史!然而,时世造英雄,无数仁人志士怀着一颗赤忱的爱国心,为解救人民解救民族而艰苦探索„„在此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带着历史的必然应运而生,登上历史舞台,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创业,从此,中国的面貌涣然一新!一直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似乎已渐渐地淡忘了这种幸福的创始者--伟大的革命志士们。二十四烈士、杨靖宇、黄励、刘胡兰、江姐、叶挺、小萝卜头„„„这些名字时常提醒我们要不忘历史,不忘伟大的先烈们用鲜血换来得胜利。可是,他们究竟伟大在哪里呢?或许有人会说,他们如何不畏牺牲,宁死不屈,又如何信念坚定、英明勇敢,这话虽然不错,但似乎又缺了些什么,其实,要真正的理解他们的伟大之处,我们必须用心去体会,去感受烈士们对革命的那份挚爱。在书中我们住足在刘胡兰纪念馆时,刘胡兰气宇轩昂、正气凛然的雕像和“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又一次使我们想起这位正值妙龄的少女悲惨而悲壮的命运。
时年不足十五岁的共产党员在敌人的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毅然选择死亡,坦然躺在刀坐上,迎接死亡的到来。在临刑前她大呼:“怕死不当共产党。”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一身骇然正气!她牺牲了,然而革命胜利了,刘胡兰永活在我们心中出生于富商家庭的共产党员刘国志,当亲友知道他被捕后,利用上层社会关系四处营救。其五哥专程由香港赶回买通特务头子营救,只要他在悔过书上签个字,脱离共产党便可摆脱这炼狱的痛苦。而他却断然拒绝了。不是他不渴望自由,不是他不珍惜生命。在亲情与酷刑、生与死的抉择中,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后者。他说“我们没有玷污党的荣誉,我们死而无愧„„” “有党在,我等于没有死!”这种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生命曾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顾二者皆可抛”。为了党和新中国,不惜牺牲 自己年轻的生命。在曾经囚禁了无数革命者的白公馆、渣滓洞,我仿佛看见国民党人狡猾的目光正不怀好意的注视着眼前那张写满正气的脸,他自作聪明的认为只要他用残忍的手段(灌辣椒水、用鞭子抽)就能使人屈服,但他们看错了对象。也或者说是他们高估了自己得能力。有着崇高信念的人决不会因为一点折磨而放弃追求,他们深信即使自己受迫害而死也会有更多的人加入革命的队伍,所以他们从不畏惧死亡,而只有为革命事业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信念。像小萝卜头,年龄不足10岁,却成了传递情报的老手;像江姐,一位身高不足一米六的女子,却成了革命者中的光荣典范。这一切只因为他们对革命的那份执着与热爱。在革命胜利的前后,革命志士们从未改变过自己的信念,他们才是真正的伟人,是为崇高事业奋斗着的强人!
在这《红色之旅》即将结束之时,我不禁思绪腾飞:虽然革命先辈们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赞颂,他正如不灭的烈火,照耀在今天每一寸幸福的国土上!在许多年轻人的模糊记忆里,清明节缅怀先烈只在自己做少先队员扫墓时存在过。忙碌的生活也许会使一些人对于自己的民族英烈有所淡忘。清明节祭奠先人,也应拜祭我们的先烈,让他们的灵魂不再寂寞,也请他们给我们注入生命的坚韧、进取的力量,使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重新审视平凡生活的意义。拜祭我们的先烈,能够让我们追本溯源,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享受着和平的生活,享受着社会发展带给我们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有时会觉得本该如此。站在英烈们的墓碑前,我们会更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值得我们去珍惜,需要我们去维护去创建.和平广场位于齐齐哈尔市嫩江江畔、中华路西端,西临嫩江,东南毗邻齐齐哈尔市党政办公中心和会展中心,广场规划面积约4.14万平方米。其中,广场绿化面积1.2万平方米,石材铺装面积2万平方米。
一、和平广场铭碑广场铭碑由两弯弧墙组成,左面墙上镌刻着广场名称——“和平广场”四个大字,广场取名为“和平”,寓意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齐齐哈尔市不仅是中国绿色食品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也是一座充满英雄气概、热爱和平的城市,“和平广场”充分代表了我们齐齐哈尔人民“不忘历史、珍爱和平、加快振兴、开创未来”的美好心愿。右面墙上镌刻的碑文是和平广场建设记略。碑文记述了广场建设的概况,以朴实的文风生动地展现了和平广场设计主题的深刻内涵,以及英雄 鹤城的时代风采。
二、抗战纪念墙抗战纪念墙,由六面墙体组成,其中有五面抗日战争大型浮雕墙,一面抗战将士手印墙。从低到高,总延长220米。抗日战争大型浮雕生动再现了从1931年“九一八”至1945年抗战胜利的艰苦卓绝的历程。浮雕由青铜铸成,总体面积500平方米,用铜近50吨,创我国大型青铜浮雕之最。抗战纪念墙的核心——手印墙,整体外观设计为现代抽象几何造型,采用平面主体交叉的形式,动静结合,长42米,高5.2米。正面图案由青铜铸成的城砖构成,每一块城砖长60厘米,宽40厘米,上面镶嵌由国内外征集来的600名参加过中国抗战的健在者的手印及本人签名。
三、胜利纪念碑胜利纪念碑高37米,象征着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整体造型取“铸剑为犁”之意,启示人们: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碑塔由高低两个塔重叠组成,象征着正义与邪恶的对抗。高塔寓意为正义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低塔以倾斜的折线型状寓意日本侵略者的可耻的失败。胜利纪念碑四块基座围合组成一面破碎的日本侵略军军旗,寓意为中国抗日战争以日本帝国主义的失败告终。
四、和平之水“和平之水”,占地面积0.28万平方米,池形为日本侵略者曾占领的中国版图的抽象,池内以卵石铺装,象征着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
五、长城砖捐赠纪念墙在这面墙上,镶嵌着60块古长城砖。2005年4月12日,时值和平广场奠基,北京居庸关长城管理委员会专程来齐,将其在民间搜集的60块古长城砖赠予我市,历经千年风雨的古长城砖,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民族的力量,为
我英雄城市增辉,令我鹤城人民自豪。因此,特建此墙,以志纪念。
六、共和国将军题词浮雕墙背后两面墙上镌刻着62位共和国将军为和平广场的题词,书法作品以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气势遒劲,意蕴深邃,充分展示了共和国将军们的艺术才华和高尚情操。
七、江桥抗战纪念雕塑在群雕中间策马挥枪的指挥官是爱国抗战将领马占山将军。群雕上镌刻着马占山将军亲笔题写的“还我河山”四字。雕塑生动再现了“江桥抗战”当时战斗的残酷、惨烈的场面,充分表现出了中国抗日军队英勇作战、视死如归的悲壮与豪迈。和平广场胜利纪念碑高37米,象征着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整体造型取“铸剑为犁”之意,象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碑塔由高低两个塔重叠组成,象征着正义与邪恶的对抗。高塔寓意为正义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低塔以倾斜的折线型状寓意日本侵略者的可耻的失败。胜利纪念碑四块基座围合组成一面破碎的日本侵略军军旗,寓意为中国抗日战争以日本帝国主义的失败告终。江桥抗战纪念雕塑由《抗日火种》、《打响第一枪》、《浴血奋战》三部分内容组成。《抗日火种》表现了侵华日军烧杀抢掠的暴行引起中国军民强烈愤慨和憎恨,在富有抗击外侮精神的龙江大地播下仇恨的火种、抗争的火种。《打响第一枪》在群雕中间策马挥枪的指挥官是爱国抗战将领马占山将军,群雕上镌刻了马占山将军亲笔题写的“还我河山”四字。《浴血奋战》雕塑中的人物,有的跃马冲锋,有的举枪射击,有的挥刀撕杀,人物形象既体现了“江桥抗
战”当时战斗的残酷、惨烈,更充分表现出了中国抗日军队英勇作战、视死如归的悲壮与豪迈。和平广场胜利纪念碑高37米,象征着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整体造型取“铸剑为犁”之意,象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碑塔由高低两个塔重叠组成,象征着正义与邪恶的对抗。高塔寓意为正义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低塔以倾斜的折线型状寓意日本侵略者的可耻的失败。胜利纪念碑四块基座围合组成一面破碎的日本侵略军军旗,寓意为中国抗日战争以日本帝国主义的失败告终。江桥抗战纪念雕塑由《抗日火种》、《打响第一枪》、《浴血奋战》三部分内容组成。《抗日火种》表现了侵华日军烧杀抢掠的暴行引起中国军民强烈愤慨和憎恨,在富有抗击外侮精神的龙江大地播下仇恨的火种、抗争的火种。《打响第一枪》在群雕中间策马挥枪的指挥官是爱国抗战将领马占山将军,群雕上镌刻了马占山将军亲笔题写的“还我河山”四字。《浴血奋战》雕塑中的人物,有的跃马冲锋,有的举枪射击,有的挥刀撕杀,人物形象既体现了“江桥抗战”当时战斗的残酷、惨烈,更充分表现出了中国抗日军队英勇作战、视死如归的悲壮与豪迈。
第五篇:观《红色力量》有感
观《红色力量》有感 Thoughts on Red Force
今天参加“主题党日活动”,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影片《红色力量》,讲述的是习近平同志走过的足迹,特别是他在河北正定县的那段岁月,也促使着我参加完活动后从网上搜索着有关正定县的故事。
正定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也是常胜将军赵云故里。面积不足500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0万,曾是有名的贫困县。
1982年,习近平同志到河北正定县工作,1983年任正定县委书记,当时的习近平年仅30岁。
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大念“人才经”,礼贤下士,爱才敬才,聚才用才。根据习近平同志提议,1982年,正定对全县知识分子进行三次大普查,对各行各业技术人才进行登记造册,对23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专业、特长、工作经历进行分类、汇总,建立了正定有史以来的第一本“人才账”。同年11月,正定下发了《关于发挥知识分子作用,改善知识分子工作和生活条件的规定》,给各类人才安心工作、献计出力吃了定心丸。
习近平同志亲自撰写面向全国的“招贤榜”。1983年3月,正定颁布了招贤纳士的“九条规定”,以大布告形式在各生产队、机关、学校、工厂张贴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3月29日,“九条规定”在《河北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以后,在河北“一石激起千层浪”,并在全国引起广泛反响。
全国各地人才开始关注古老而又青春焕发的正定,许多有一技之长的知识分子、工程技术人员来人来函要求到正定工作,为正定的经济腾飞出力。正定当年就引进各类人才46人,在一年多的时间招来了科技人才257人。
习近平同志亲自向全国有关专家、学者发出100多封邀请信,组建正定经济顾问团。
习近平同志坚持“下挖”、“内用”并举选拔县内人才。起用县社商品生产中一批崭露头角的改革者,为他们清障除卡,让他们领路示范,从基层“挖”出人才。根据“人才账”对每人所学对号入座,合理安排工作,让他们“人得其所、才适其用”。(以上五段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1981年,恢复研究生考试。能够在1982-83年间,有此设想和做法,可见习近平同志的远见卓识。全国各地开始重视知识分子,开始引进人才,应该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了,而习近平同志重视选拔人才的做法至少比全国早了十多年。
人才是一个地方飞跃发展的一大法宝,必须发现人才,重视人才,必须让人才得其所适其用,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放心、舒心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既引进外来人才,又从内部挖掘人才,让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又要把熟悉内情、被埋没的人才或者崭露头角的有志有才者启用起来。内外兼修,不但充实了新鲜血液,也促使内部人员积极向上,增强了活力。
反观我们有些地方的做法,真的让人不敢苟同,出台的引进人才的政策千呼万唤始出来,还犹抱琵琶半遮面。有的地方官员曾坦言,自政策制定以来,没有一个人才是按照这个规定来引进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制定的文件有问题,不切实际,不实用,只是应付公事,没有实际调查。这样的地区何以发展?
有理想有信念,这是前提,但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落在纸上,要落到实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讲得再好写得再棒,不去实际执行,或者无法实际执行,不过是一纸空文。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不能脱离自己的实际,制定任何政策都是一样。
《红色力量》给了我很深的启发,有远见卓识,然后撸起袖子加油干,才是富民兴国之道。一个家庭有好的家长,一个地方有好的官员,一个国家有好的领导人,这是家庭之幸,地方之幸,国家之幸,民族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