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文化自信植根于心
让文化自信植根于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其语境更为庄严,观点更为鲜明,态度更为坚决,传递出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导思想。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
在当今时代,信息获得渠道众多且便捷,各种思潮文化交织,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导致不少青年和群体盲目崇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一知半解或以点带面,更有甚者受到某些别有用心的大V或媒体的错误诱导,对我们的优秀文化和革命先烈误读、曲解或污蔑,产生盲目自卑和不自信。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积淀、薪火相传与发展创新。国家强盛,则文化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为此我们更应该让文化自信植根于心,做文化自信的捍卫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做文化自信的捍卫者就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根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生活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长盛不衰,就在于中华传统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的独特品质。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做文化自信的传播者就要传承弘扬红色革命文化。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无论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还是延安精神,抑或是“西柏坡精神,都是中华文明在特定历史时空下的具体展现。红色革命精神,不仅是5000年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上独具时代意义的一环,还是我们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依托。
做文化自信的践行者就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今天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这些宝贵精神财富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升华,是中华优秀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深度拓展和集中展现,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表达和意义建构。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
第二篇:让孝爱文化植根校园
让孝爱文化植根校园
德育特色工作汇报材料
一、引进来。
(一)孝文化是什么
在传统中国社会和文化中,孝具有根源性的重要作用。孝文化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是整个中国文化的首要精神。“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儒家经典非常推崇孝。可以说,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社会就是以孝道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孝文化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将其精华内化为当代青少年的自觉意识,使当代青少年形成“孝”的观念,对于加强与改进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巨大的作用,是我国提高青少年人文素质的迫切需要。
(二)必要性
在学校开展孝爱文化教育,打造以“孝爱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建设,发扬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有利于培养广大青年学生对长辈们的敬养意识,有利于培养他们尊重父母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与艰苦朴素的品质,有利于培养他们自小养成自爱与关爱他人的美德,有利于他们养成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与人为善的良好素养,有利于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为此,学校努力寻找出德育教育的新突破口和切入点,全力构建学校德育和校园文化的亮点工程。从教育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大力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传承弘扬中华民族孝爱文化,教化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二、扎深根。
(一)班子建设
为了在学校点亮孝爱的明灯,我校为此专设德育处,并成立了由校长牵头的活动领导小组,合理制定出主题教育方案。做到了领导重视,分工明确,多方参与,齐抓共管。我校孝爱教育立足于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立足于新课改理念引领,立足于中华民族和优秀文化的土壤,立足于学生接受教育的兴趣点;同时,即知识传播与实践行为结合,硬件建设与日常活动结合,实际工作与理论研究结合,做到全校师生生人人介入,校相关部门、相关学科介入,领导、处室、团委、学科组、班级等共同参与。
(二)宣传工作
在校园内通过班会、墙报、专栏、广播、网站等进行深入的宣传发动,营造浓厚的氛围,引导师生统一认识,加强了宣传组织工作,精心打造了 “校园文化广场”,广场边建起版报栏,以充当“孝爱文化墙”,向大家介绍我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校园橱窗里经常进行“孝爱文化展览”。班级文化建设也以孝爱为主题,切实将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和启迪。
(三)以活动为载体
校园孝爱文化教育,必须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得到教育。近两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1、校内开花
每天的8:20——8:50,学校专设读书时间,供学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国学经典,并定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孝爱经典朗诵大赛。通过举办作文大赛。同学们在征文中引经据典,诠释解读孝爱与感恩的含义,结合自身体会畅谈父母爱、师生情,交流人生的认识和自己的理想。另外,我们还举办以宣传弘扬“孝爱文化”为主题的书法绘画展览、书信大赛、“感恩、爱心、孝心”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等活动。
每个班先后举行“知恩”与“感恩”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父母恩、教师情,并认识到感恩与尽孝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学校不断地发现典型,树立孝爱标兵,利用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宣传栏各种渠道介绍表扬孝敬父母的典型及其事迹。表扬鼓励的同时及时批评制止那些不良行为,增强学生的是非观念和道德选择能力,使自发的“行孝”行为成为有意识的习惯,学生孝爱行为实践得以持久。家校牵手,促进家庭孝爱教育最优化。学校和家长因时、因事、因地采取面谈、电话、“校讯通”网络等形式,不拘一格地开展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孝爱教育效果的反馈,便于学校有针对性地选择或改进个体教育方式,有利于家长了解并积极参与学校孝爱教育活动,监督并评价学生在家“行孝”实践。
2、校外散香
我们的孝爱主题活动坚持知行一致的原则,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在言行中体现孝爱美德。学校将九集镇福利院作为校外德育教育基地,在中秋、重阳等节日为福利院老人送节目、送温暖,定期组织学生到红领巾一条街清扫街道,还为特困生、重病师生进行爱心募捐。通过各项孝爱文化活动的开展,广大学生领略了孝爱文化的底蕴,深化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建设成就;培养了尊敬长辈、关爱他人与热爱祖国的热情„„
三、培土强根。
如今校园内干净整洁,秩序井然,拾金不昧的现象层出不穷,同学们懂得珍惜父母辛勤的劳动,懂得体谅和关爱他人。孝爱文化已在全校学生中入口、入耳、入脑、入心,孝爱美德已自觉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此间不少学生自觉把这种孝爱精神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实际动力,在孝爱教育实施阶段,不仅校内刻苦学习的氛围更浓,而且讲文明、讲礼貌、团结互助、尊敬师长等现象蔚然成风。在家庭中,学生孝敬长辈、体谅父母的行径也逐渐多了起来,不少家长对于学校的孝爱教育大加赞扬。作为德育工作者而言,学生德育之路还很长,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我们还将为之而努力。
1、孝爱文化课堂建设
后期我们致力于建设孝爱特色文化课堂。专门安排一间教室作为孝爱文化传播的固定场所,配备电教设备展播关于孝爱题材类的优秀电影、微电影、十大孝子颁奖晚会等视频资料,并邀请先进人物讲座,安排老师在正常的学习之外负责孝爱文化课堂。编撰孝爱文化校本作为课堂教材,普及孝爱文化。
2、校园德育文化成果展览室建设 专门建立校园德育文化成果展览室。一来为学校德育工作留存相关资料提供便利,二来也可作为学生德育场所,供参观学习之用。其内容包括各项比赛的照片、视频等影像资料,历次比赛优秀作品,师生帮助敬老院和孤寡老人等照片资料等。
孝爱教育实践,让我们深深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要与学校德育工作结合起来,我们要加强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帮助他们从小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良好品质,把青少年培养成孝、仁、义、忠、信的一代新人。我们还应该把孝爱教育作为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熏陶,持之以恒,使年轻一代成为孝敬父母、热爱国家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这是我们德育工作始终追寻的目标。让孝爱文化植根校园,并发扬光大,我们一直在努力!
附相关照片: 班级文化建设:
孝爱社会实践:
XXXXXX小学 2013年12月15日
第三篇:让民族优秀文化深深植根学生心田
让民族优秀文化深深植根学生心田——我校创建传统文化教育名校的做法与经验
我校背靠国家森林公园梧桐山,面向美丽的大鹏湾,占地9800m2,现有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05人。学校现有教学条件优越,现代化教学设施完善,每个教室及功能室都有配套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师素质高,64名教师中62 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小学高级教师44人,中学高级教师1人,是盐田区小学中第一所省一级学校。
我校1987年建校,二十多年来一直秉承“两全”、“两特”的办学思想与理念。“两全”为关爱全体、全人教育,教育实践中表现为关爱全体学生身心健康,调动全体教师积极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师生人人发展。“两特”指个性特长、特色品牌。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方面,学校充分利用师资优势和第二课堂时间,根据学生潜能和兴趣爱好培养个性特长,并出台了《田心小学学生个性特长考评方案》,制订了25个项目3个等级的考评标准,覆盖所有学科,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认定提供制度保证。在打造学校特色品牌方面,我校以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为切入点,以书法教育、字理教育及蒙学、经典颂读教育为抓手,通过常规教育教学活动,特别是与语文教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机结合来实施。我们的基本认知是:通过书法教育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之美,能写一手漂亮的汉字;通过字理教学,让学生追溯汉字的起源,懂得汉字的文化意蕴;通过经典诵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此办学理念指导办学实践,二十余年来我校在特色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学校办学业绩突出,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并先后荣获全国写字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写字教育实验学校、广东省书法教育名校、广东省书法教育先进学校等称号。我校创建传统文化教育名校的基本做法是: 一、二十年如一日,铸造书法教育品牌 我校书法教育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全国中小学掀起了推进素质教育的热潮。在此背景下,学校领导审时度势,根据学校师资和生源实际,果断选择了写字教育为切入点和突破口。1993年,学校先期开办了2个写字教育实验班,安排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深圳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王耀中老师任实验班教师,每周每班开设写字课两节。一学年下来,这两个班的学生不仅写字有了显著的进步,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都有很大的改善。通过一年的探索实践,学校领导认识到:书法教育具有开智育人的功能。开展书法教育不但可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还可以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更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塑造学生细心、坚韧的品格。以书法教育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推进素质教育,不仅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对于促进学校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于是,1994年9月,学校全面铺开写字教育,并从此走上了写字教育的特色办学之路。
(一)四方着手,精心组织
一是制订方案。在经历校长酝酿提出、行政讨论研究、教师座谈议论、专家咨询论证、主管部门认可备案等过程之后,学校将书法教育(最初为写字教育)确定为办学特色项目。为此,学校制订了《田心小学校本培训三年规划》,《田心小学写字教育三年规划》以及相应的实施方案,并随之在全校师生员工和家长中进行了广泛宣传,形成了各方共识。
二是健全组织。写字教育周期长、见效慢,要长期坚持比较难,完善组织机构建设,建立管理措施是实施书法教育的保证。对此,学校成立了写字教育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担任组长;成立了写字教育教研组,由副校长任组长;成立了写字教育年级督导组,由课题组副组长任组长。这三个组,保证了我校写字教育从校级到年级再到班级的层层落实。
三是提升师资。开展书法教育并使之成为办学特色,教师的积极参与是重要保障。有教育思想,才会有教育行为。学校认为:每一个教师就是一本活的字贴,教师的书写是学生无声的榜样。因此,学校采用多种形式,抓好教师三笔字的训练。一是请王耀中、张广胜等老师定期开书法讲座;二是规定不同年龄,不同学科的教师,每周必交一定的书法作业,抓好每周粉笔字展示和天天练的示范;三是组织教师到书法教育先进学校取经学习。通过这些工作,教师的书法教育意识增强了,书法教育的技能技巧提高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水平、书写习惯成为了所有教师的共同责职。
四是面向全体。培养每个学生书写兴趣和书写习惯是书法教育的落脚点。我校的书法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不论优秀生、后进生,都一视同仁。全校教师牢固树立为学生的服务意识,坚持不懈地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具体采取了以下举措:
1.切实抓好“双姿”训练。教师通过出图示,编口诀,提要求,查落实,同桌通过互相提醒,学校通过突击性检查登记等办法,强化双姿要求,全体教师齐抓共管;
2.坚持常规写字训练。①时间安排:在每周一节写字课的基础上,全校统一安排每天下午上课前(2:20—2:35时)15分钟的时间练字,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②管理措施:学校写字教育领导小组成员轮流巡视并做好登记;班主任进到教室,对学生进行示范、指导,评价,将优秀作业在班级展示。年级长、课题负责人将优秀作业在年级、校级展示。学生将书写小星星积分,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集中奖励。③书写内容:生字、成语、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等。
3.分级别(班、年级、校级)进行书法活动(比赛、表演、观摩、作品自我介绍),按各赛期组织参加各级书法比赛,举办书法主题活动。
4.对于书法爱好者,学校为他们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成立毛笔书法兴趣班,由书法教师授课,培养毛笔书法人才。
5.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写字考级,颁发级别证书。
6.建立书法教育奖励制度。学校每学期评选优秀写字班级,双姿示范班;对学生用积分制进行分层奖励,定期颁发奖状、奖品;在校报上设置书写小擂台,定期进行评奖。
(二)四大举措,优化氛围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的成长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进行书法教育,自然需要一个墨海书香的浓郁氛围。在营造书法氛围方面,我校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开辟校园书法长廊。学校书法教师精心临摹了历代书法名家的名贴,学校将其在二楼大厅展示出来;学校求得了省、市书法家墨宝,将其在一楼大厅展示出来;学校还将师生的练习作品将其装裱,在各层走廊展示出来;学校还特别将王耀中老师的作品,辟出专廊,在一楼走廊大厅展示出来。
2.三级展示,周周更新。“三级展示”是指校级、年级、班级将收到的学生优秀书写作业,进行展示,每周更换一次。凡被展示的作业,学生都可以得到一枚“书写小星星”。学生如果积累到了十枚小星星,就可以换取一份奖品。
3.举办书法教育系列活动。2004年12月,我校成功举办了田心小学首届现场硬笔书法大赛。2005年6月,举办田心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共展出600余件书法作品。2006年6月,我校成功举办区域性写字教育观摩研讨会。2006年、2007年,我校连续两年成功承办第7、8届深圳市读书月“新华杯”小学生现场书法比赛盐田赛区的现场比赛。2007年6月,我校与盐田区老干部活动中心联合举办庆香港回归10年联展。2008年5月,我校成功承办深圳市首届中小学书法教学研讨会,深圳市教育局唐海海副局长、市书协卢绍武主席、省教育厅教研室、深圳市教育局、市政协文史办及盐田区教育局有关领导和全市各区美术教研员、部分学校校长、美术、书法老师300多人参加,对我校书法教育给予了高度评价。
4.开拓书法教育大课堂。学校利用田心小学校报,开设写字教育专版,推介书法教育信息,发表师生作品,设立书写小擂台,推动学生参与书写竞赛。学校与社区密切联系,邀请家长,社区书法爱好者等来校参加学生书法活动。每年春节前夕,学生为社区居民义务书写春联,受到社区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四项研究,引领突破 教研是教育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书法教育既古老又年轻,更需要进行科研,只有以严肃的科学精神进行书法教育教研活动,才能促进书法教育的理性化,才能挖掘出书法教育的深刻内涵,探索出书法教育的育人新路子。因此,我校注重以书法教育为课题,开展了系列扎实研究。
一是关于书法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研究。为此,我校制订的书法教育研究目标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掌握汉字的书写法则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养成循序渐进的学习态度和持之以恒、勤学苦练的精神,加强学生文化艺术和道德情操的修养,使学生接受美的感染和艺术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简而言之,“认认真真写字、堂堂正正做人”。我校拟订的书法教育研究内容为:①不正确执笔姿势原因的分析研究; ②如何培养学生的习字兴趣的研究 ;③字理解字与写字的研究;④写字教学育人功能的研究; ⑤提高学生习字水平的策略研究; ⑥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写字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⑦低、中、高年级写字评价体系的研究。
二是关于书法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研究。我校重点研究不同年级的学生书写特点及上课状况,设计不同的上课模式,以适应不同年级的学生。
三是关于书法教育评价体系及标准的研究。①研究制定了学生“双姿”合格的标准。要求全体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书写兴趣、姿势及技能,不管上什么课,只要学生提起笔来,都要认真做好纠正工作,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写字的“双姿”都合格。②研究制定了教师三笔字书写达标考查方案。③研究制定了学生硬笔字等级评价标准。④研究制定了写字优质课评价标准。每学期定期检查或随时抽查相关指标落实情况,特别是对起始年级学生的写字“双姿”,做到了天天检查,及时纠正。
四是关于书法教育校本课程与教材的研究。校本课程的实施除了师资、课时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校本教材。2001—2002年,学校组织王耀中、张广胜两位书法教师,在比较优劣、博采众长的前提下,编写了一套《硬笔书法》校本教材。这套教材,以课标为依据,注重趣味性与互动性,从笔画、偏旁、部首、独体字、合体字,词组、句子到硬笔书法作品的书写,编排有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每一课分两页,第一页有七个区域,有知识讲授区、范字区、操练区、补写区、范字摹临区、当当小医生及才华展示区,第二页为例字临摹。每册教材,还安排了两个书法家的小故事,学生硬笔,毛笔字作品,以及古代书法名作欣赏。这套校本教材信息含量较大,训练讲究科学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有良好的促进作用。2004年9月,学校因应王耀中老师退休的实际,成立了新的写字教育研究课题组,由张广胜老师全面负责,对原《硬笔书法》教材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将原来一学期一册改为一学年一册,教学内容基本不变,却大大地节约了教材的成本。课题组负责人张广胜老师夜以继日地工作,一笔一画,一丝不苟地书写了《硬笔书法天天练练习册》1—24册。目前,学校共编写了两套共30册的写字校本教材。2005年9月,全校学生全面启用《天天练》练习册。
通过以上工作,我校以书法课为龙头,以班主任为督导,以各科教师为辅助,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构建了书法教育的实施机制,在全校范围内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地开展书法教育,逐渐形成了“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良好校风。学校书法教育成效突出,在深圳市、广东省来自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界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先后被各级表彰为书法(写字)教育示范学校。
二、开展专项实验,字理教育贯穿语文教学始终
识字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之一。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识字教学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同时,要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 实践证明,字理识字是实现这个意见的比较科学的识字方法。
什么是字理识字呢?字理识字就是根据汉字的组构和演变规律,从造字的角度进行识字的方法。字理识字教学,就是在充分挖掘汉字构成理据或发展演变规律的基础上,兼顾儿童年龄和心理特点,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入手,深入浅出地进行识字教学的一种方法。我校从2004年开始进行字理识字教学实验。实验初期,我们碰到了许多困难,如:教师普遍缺乏文字学知识,没有参考工具书,教学时缺乏必要的辅助材料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购置参考书,边教边学,教学相长。
学校先后给语文老师推荐了三本比较权威的字理识字工具书:全国字理识字教学专家黄亢美老师的《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手册》;杨洪清、朱新兰老师的《快速识字字典》;周瑞瑄老师的《汉字形义详解》。学校要求语文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在生字教学前,一定要翻阅生字的相关解释。
(二)开展校本培训,聚焦课堂,研修结合。
结合汉字文化教育课题研究,我校语文科组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如举行字理识字教学讲座,组织语文教师进行字理知识测试。通过培训、测试,使我们的老师具备基本的字理知识。
(三)加强教学研究,自编手册,自编课件。
为了更好地服务低学段学生的生字教学,我校对1—3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生字进行筛选,将需要讲解字理知识的生字制作成课件,编写了《字理识字教学手册》和《字理识字教学课件》。目前已经初步完成了单册教材的编写,预计下学期可以全部完成。相信有了配套的手册和课件,老师们进行识字教学会更加得心应手。
(四)开展教学测评,督促检查,落实成效
平时,我们把焦点放在课堂上,通过学校行政推门听课,对字理识字教学方法进行实践研究,并总结推广。目前,我们的大部分语文教师,尤其是低段语文教师都能比较自觉地运用字理知识进行识字教学。
三、开展经典诵读,培养具有民族文化根基新人
如果说识字、写字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起点,那么诵读蒙学等民族文化经典就是我们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高地。没有对蒙学、诸子百家、古诗文的诵读和学习,很难说传承了民族优秀文化,也很难说培养一代具有民族文化根基的新人。对此,我们的做法是:
(一)精选内容
为了保证诵读内容的科学性,我们挑选了适合小学生诵读的内容,编成校本教材《经典诵读》1-6册,每个年级一册。学校将《经典诵读》纳入校本教材体系,精心涉及版面,精美印刷,学生人手一册,免费提供给全校学生诵读。
(二)明确要求
明确本项工作由教导处统一筹划,语文教师为诵读活动主要责任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科任教师和班主任协助;明确。
(三)保证时间
要求语文教师利用课前3分钟时间带领学生诵读,由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师利用上课时间,选择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段落进行诵读,并适当讲解。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在中午课前练完写字后,由书法教师或者班主任带领诵读校本教材《天天练》中的成语典故、对联、古诗以及其他经典诗文。因为有了时间的保证,学生在常规的诵读中基本能熟读成诵。
(四)营造氛围
学校广播室定时播放古典音乐和经典片断诵读,电子屏幕上每天更新播出经典名句,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
(五)检查督促
学校以行政巡堂和推门听课为常规检查形式。通过巡堂和听课,及时了解各班的诵读质量和进度。李银军校长每学期带头上经典诵读示范课,并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进行推门听课。在此基础上,学校召开相关教师会议,研究经典诵读的基本教学模式。
(六)定期验收
1.验收时间:每学年的第二学期。2.验收内容:一年级:《弟子规》;二年级:《三字经》;三年级:《千字文》;四年级:《笠翁对韵》、《老子四章》; 五年级:部分古诗词、《论语》节选;六年级:部分历代名篇、《论语》节选等。
3.验收阶段。第一阶段:由检查组对各班进行大约10分钟的集体抽背和个人开火车轮背,评选出优秀集体,进行表彰。第二阶段:每班推荐十名同学进行全校性的背诵展示,篇目任选。学校授予展示优秀的学生为“经典诵读特长生”,并分批在中午广播和周一晨会上诵读展示。
以上是我校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做法和所做的具体工作。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教育教学,我们赢得了多方面的可喜收获:
一是实现了教学改革的三个目标。学校构建了适应于新课程所需要的课堂教学方式,真正形成了大语文教育的良好局面;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取得进展;教学水平与效益实现了有效提升。据不完全统计,仅近三年,我校教师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书法、字理及国学教育论文10篇,其中李银军校长撰写的《开发校本课程,创建办学特色》在全国《中国名校和和谐校园文化全书》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二是有效促进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校风淳朴,师风优良,学风蔚然,办学行为规范,师生积极向上,多次被评委深圳市、盐田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先后被评为深圳市书香校园、深圳市依法治校先进单位。
三是有力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发展。学校经过二十余年的辛勤耕耘,传统文化教育之树硕果累累:1996年6月,学校被评为全国写字教育先进单位。2006年12月,顺利通过“全国写字教育实验学校”评估验收。2007年7月,出版田心小学《翰墨园》师生书法作品集。2007年7月,黄志兰同学荣获第二届广东省青少年书法大赛一等奖,学校荣获广东省书法教育名校称号。2008年5月,学校23名书法兴趣班学生,远赴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央视国际网络主办的第五届“墨彩杯”全国少年儿童书画作品电视网络展评活动现场书法决赛,荣获7金8银8铜的佳绩。2008年,我校学生参加深圳市少先队活动竞赛,展示的《让民族瑰宝照亮学生心灵》特色活动获一等奖。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我校师生参加国内外各项书法及诵读比赛,共获各级各类奖800余人次,其中国家级奖项383人次,省级奖项63人次,市级奖项355人次。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我校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和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
我们深知,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是中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增强师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让民族优秀文化更深地植根学生心田,我们任重道远。我校将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深水区继续试水,以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驱动轮,推动学校更好地实现特色发展。
第四篇: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
(一)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笔者体会,文化自信背后的理论逻辑主要立足于以下三方面强大而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怎样对待民族历史?怎样对待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和确立文化自信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我们党一贯重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一贯重视借鉴民族历史经验。早在延安时期,我们党就十分注重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强调:“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他在《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中指出:“中国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东西中有很多好东西,这是千真万确的。我们必须把这些遗产变成自己的东西。”特别值得指出,1943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这一运动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上的创造才能,一如他们在革命实践上的创造才能。”该论断明确以中央重大决定形式,把我们党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中国历史、中国文化逐步结合,第一次与革命实践的创造才能相提并论,称为我们共产党人“在思想上的创造才能”,可谓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积淀了厚重质朴的民族精神。其中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为代表的文化价值与精神理想,不仅跨越时空、超越国界,而且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正如总书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红色革命文化资源
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奋斗史,也是不断孕育革命精神,弘扬革命文化的红色历史。
在建党初期,党的缔造者们不怕牺牲,不畏艰难,坚定理想信念,孕育了党的红船精神。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曾阐释其深刻内涵,就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明确把红船精神提升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的新高度。在随后土地革命时期,形成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以及“人民利益至上,坚定理想信念,不怕牺牲,独立自主,实事求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依靠人民,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了我们党的精神高地延安精神,它是我们党坚定信仰、富于理性、充满激情的革命精神的集中表达,内涵丰富。主要表现:一是无私奉献的精神。集中体现于白求恩身上。“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二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集中体现于张思德身上。“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三是实事求是的精神,这既是党的思想路线,又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正是在延安精神的引领下,党赢得了人心,获取了文化领导权。在解放战争时期,形成了应对历史性考试的西柏坡精神。其内涵主要表现为“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我们 党即将在取得全国政权时又一次精神洗礼,体现了思想上的深谋远虑。纵观党的革命文化发展进程,集中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在奋斗历程中积累的最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于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使其精神内涵一脉相承,使我们党能青春永驻,永葆先进性。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
旗帜就是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关乎命运。高举什么样的文化旗帜,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开辟什么样的文化道路,是一个政党的生命之源与精神之钙。
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先进文化来武装全党,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代表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阶段的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有人担心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会丢掉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为此大可放心,正如艾思奇曾言:“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中国化,就因为马克思主义有一般的正确性,正因为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是‘万能的’。倘若它没有这一般的正确性,倘若它仅仅是特殊的东西,那就完全谈不到‘化’的问题了。……决不会因为要中国化而丢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相反地,真正的中国化,就是要真正地能够把握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其性质决定了必然要努力建设顺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这样才能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当然,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虽然立足于这三方面强大而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源,但并非妄自尊大,把世界先进文化拒之门外。对此,我们党一直持开放态度,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征程中,当然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既非简单照搬,又非随意模仿,而是从中国问题出发,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专家讲习之一
继“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从严治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三个讲习单元之后,本报“新时代湖北讲习所”专栏今起新推“坚定文化自信”讲习单元,围绕总书记关于“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论述,约请省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习,推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提要
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016年5月,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7年10月,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文化自信有独特内涵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那么,何谓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样的底气从何而来? 沈壮海:我们处于一个文化热战的时代,在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努力地要提升自己的文化国力,以在文化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提振文化国力首先是自己的自信心要起来,可以说这是一个时代性的、世界性的课题。在文化热战愈演愈烈的世界图景中,我们的文化实力在不断增强,但客观而言,我们的竞争力还不够强,话语权还不够大,文化的魅力还亟待增进。提振我们的文化自信,在新时代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新创造新风采,赢得优势、展现魅力,时不我待。我们中国人讲的文化自信有我们自己独特的内涵。概括而言,我们要增进的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对于自我文化理想、价值、活力以及前景的确信。这里的“中华民族”,是身处当下时空交汇点上的中华民族,是承接历史荣光、心怀百年夙愿而致力于新建设的中华民族;这里的“自我文化”,即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既包括我们的先民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也包括我们正在进行的文化实践,包括我们所应努力开创的文化新气象。这些规定性的聚合,展示着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本质与内涵。在我看来,我们要确立的是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立足中国直面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当今时代的中华民族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绝对不只是向后看——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怎么样,而是还要站在五千年文明的基础上,看到我们现在怎么样、将来怎么样。文化自信的建设关系到我们精神力量的涵养、精神家园的安放、精神共识的凝聚、精神支柱的构筑、精神能量的激发,与我们的国运、民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总书记称之为“三个事关”——事关我们的文化安全,事关我们民族精神的独立性,事关国运兴衰。
我们的文化自信源自于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史,来自中华民族凝心聚力、自强不息的创新创造。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中,总书记郑重指出:“有这样伟大的人民,有这样伟大的民族,有这样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创造和开拓,成就了我们屹立于世的充足底气,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同样要更加自觉地以新作为新创造新气象,为我们的自信铸就新的强劲支撑。
文化自信是对每一个人的普遍性要求
记者:如何理解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沈壮海: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更基础是从文化自信的基本性、基础性这个角度讲的。文化自信是对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位炎黄子孙提出的一个普遍性要求,不论你是不是共产党员,只要你是中华民族的一员,都要有一种文化自信,这是普遍性的要求。此外,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也要有文化的基础。有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度认同,可以进一步地深化、增进我们对当下的中华民族所走的道路、所坚定的理论、所坚持的制度的认同和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是从文化存在形式、涉及领域的广泛性角度来讲的。文化有广义、狭义、中义之分。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地渗化、浸润、呈现于物质的、制度的成果与载体之中。思想文化领域显然是文化,制度领域也有文化,物质领域也有文化。文化渗透于各个方面。从这个角度来讲,不论从制度的角度,还是从物质文明的角度来讲,背后的底蕴、底色都有精神的问题、文化的问题,所以我们讲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
更深厚是从文化影响人心的深入性以及培养我们当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文化资源的丰厚性角度来讲的。从深入性角度来讲,文化发乎人心,直指人心,当它和人心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深入人的习性之后,就成为人们一种深厚的、内在的不可撼动的精神力量。五千年的文明、无比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自信的历史基石。讲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强调的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深远意义。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记者: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身处日趋多元化、全球化的文化环境下,如何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使之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沈壮海:坚定文化自信,要与文化的创新创造紧密地结合起来。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创造之间,是相互增益、相互砥砺、相互发明的关系。与此同时,在增进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我觉得还要特别重视文化精神自信、文化能力自信、文化道路自信的涵养、增进问题。
一是要坚定文化精神的自信。文化精神是一个文化体系里所蕴含的基本的、起主导作用的思想内容,具体展现为理想追求、价值体系等。在这个方面要自信。要自信我们的文化中有值得我们坚定追求的美好理念、价值引领在里面,这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性内容。如果认为我们的文化在思想内容方面没有值得追求的,那整个文化自信无法建立起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为公、义以为责、实事求是、革故鼎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等,都是中华文化理想和价值体系的鲜明标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我们民族能够几千年文明延续不断,并且能在新的起点上走向复兴,和这种文化基因的传承、文化精神的引导是有关的。二是要坚定文化能力的自信。文化本质是人的创造,文化自信归根到底是对作为创造主体的人的自信。没有对文化创造主体创造新文化能力的自信,一个民族就不可能有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自我效能感、自觉担当和主动作为。从历史上来看,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这是我们民族文化能力的体现;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还要看到,当下的中华民族也有能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我们要增加这种自信,不能说古代中国人很有智慧、很能干,我们现在望尘莫及、望古兴叹。我们既要看到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气势恢弘的文化创造能力,也要看到当代中国人应该具有的、实际也具有的且不断增进着的文化创造能力。
三是要坚定文化道路的自信。文化道路自信指对于我们当下文化发展所走的这条路的自信。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为中心、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以创新为动力、以开放为取向、以人才为根本,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内容建设与体制改革并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等等,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增进文化道路的自信,就是要增进当今时代的中华民族“走自己的路”的信心与定力,扎实迈好我们发展中的每一步,建设彰显中华民族智慧、气度和神韵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精神的自信、文化能力的自信、文化道路的自信放在一起,整体构成了我们文化自信内容的主要方面,哪一个方面都不可或缺。没有对文化精神的自信,就没有坚定的理想和追求;没有对我们文化能力的自信,就没有主动担当和开创未来的信心和精神状态;对我们当下走的路犹疑不定,也不可能开创文化的新辉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我们应当有这样的自信心,更应当有这样的自觉行动,为创造中华民族文化的新辉煌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
(三)文化自信承载中国梦
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散发着无尽魅力,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化本身的自信、耐力和定力。中国梦的盛放,让人类多样文明汇聚的大舞台呈现更加绚丽的光彩
讲述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智慧,分享国家间“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相处理念,细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文化基因……习近平主席欧洲之行,举止言谈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风采和文化自信。
这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不同文化频繁交流,观念激荡俯拾皆现。超越国界的有形限制,让文化交流互鉴为人类进步提供精神助力,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顺应时代潮流,睁开眼睛看世界,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中国积极开展对外文化沟通交流,保持着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
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延绵5000多年,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为人类文明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同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所看到,“中国最强的软实力根植于自身文化之中,后者曾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
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国以自身的实践告诉世界,只有坚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信念,坚守全社会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一个国家才能持续发展、不断进步。
一位法国知名人士在参观中国文物展览时曾说:“我现在明白了,你们改革开放搞得这么好不是偶然的,你们3000年前就很杰出啊!”可以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民族精气神的支撑。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是文化之美所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华文化润物无声,绽放光彩。潜移默化,滴水穿石,让偏见和误解消于无形。美国哈佛大学的校园里,有关中国古代哲学的课程炙手可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大洋彼岸的先哲寻找人生的答案。全球470多家孔子学院为中外文化交流搭起一座座汉语桥,“文化年”“国家年”“交流年”等大型文化活动,为外国民众立体感知当代中国敞开一扇扇窗。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散发着无尽魅力,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化本身的自信、耐力和定力。
文化成果丰硕,文化气韵悠长,世界将更广泛更深入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旺盛活力和无穷魅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国梦的盛放,让人类多样文明汇聚的大舞台呈现更加 绚丽的光彩。
(四)文化自信 实现中国梦的“加速器”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来源和底牌。
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又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承载中国梦。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思想的导向,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的素质和增强综合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增强文化自信,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思想文化、多元文化和人文文化。中华民族5000多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是国之精髓。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子孙后代开启智慧的钥匙。今天,我们发掘和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正确导向,防止人为另类导向,防止社会哗众取宠,防止众人无稽之谈。
大力培育革命文化。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既是5000多年中华民族在特定历史时空下的具体体现,更是今天我们增强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依托。今天,重温革命历史,传承先烈精神,就是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革命文化,在行动中铭记,在缅怀中传承,从日常小事做起,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一己之力,不负昨天、无愧今天、开创明天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
大力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先进文化是有“颜值”的文化,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今天,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改善文化民生,积极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建设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尤其要优先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文化利益、城乡群众易于共享的公共文化事业,如大力推进互联网公共信息服务点、乡镇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以农村为重点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等等。建成城乡分布合理、功能齐全、规划科学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为发展先进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原动力和“加速器”。文化自信能以其巨大感召力增强全民族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放眼未来,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文化自信去开天辟地,建设美好精神家园,共同编织美丽幸福“中国梦”。
(五)文化自信与实现中国梦
——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
一、文化自信的调研与其重要性的分析解说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那当今有多少大学生了解文化自信到底是什么呢?据我调查分析下来,真正了解文化自信的人不足百分之五,近百分之四十的人只是模糊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而近半数大学生竟然并不知道文化自信的意义。那文化自信到底是什么呢?
***多次在重大场合引经据典,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掀起了中国文化热。跟着***的节奏,我们的文化自信再次得以提高。在当代,文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1]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文化融合加剧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更应为中国社会各界所重视与扶持。我们须知,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明的创造力所在,只有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才能保证中华民族的持续健康成长。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那么,何谓文 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之后的两年间,习近平又对此有过多次论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016年5月和6月,习近平又连续两次对“文化自信”加以强调,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要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其语境更为庄严,观点更为鲜明,态度更为坚决,传递出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导思想。文化自信于是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自此我国“三大自信”变为了“四大自信”,文化自信也上到了一个新的平台,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成为了并驾齐驱的存在。那如今又有多少大学生相信中国文化对于中国有着比西方文化更加积极的影响呢?大约有百分之六十的学生相信中国文化比西方文化更能带动中国的发展。有多少大学生了解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呢?大约百分之六十的同学并不清楚文化自信这个新兴的概念。
文化自信之所以那么重要,***已经给出了答案,因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更因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文化自信为解决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指明了正确方向。为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了正确指导。为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奠定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是***提出的时代课题。
二、实现中国梦的调研与分析解说
据我以网络问卷的形式调研出来的结果显示,有百分之三十的同学不了解中国梦的内涵与提出背景。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力几代中国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此后,他又在很多场合对中国梦进行了深刻阐述。中国梦一经提出,就释放出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封禁、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中国梦之一重要战略思想,充分体系哪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是新一届中共领导集体对全体任命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内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而对于如何实现中国梦只有百分之二十三的同学能毫不犹豫地说出自己所认为的实现中国梦的路径。而我认为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干才能梦想成真。2012年2月。***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考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艰苦努力,距离目标越近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我们必须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从我做起。只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戮力同心、不懈追求、竭力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到达中华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
三、文化自信与实现中国梦
我认为只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定会对于实现中国梦有着巨大的助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正当的精神旗帜。在新民主主义革民使其,当就提出来建设新文化的奋斗。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重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要求我国由一个文化大国 转变成一个文化强国,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几点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而作为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理应为自己国家的文化感到自豪,在这千年的沉浮中我们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新时代的崛起而消亡,恰恰相反,在这短短的几十年中,中国在用令他国睁目结舌的速度迅速发展起来,给予他国以巨大的危机感,无论过去,现在还是不久的将来我们都有充足的理由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感到骄傲和自信。从整个社会来说,充分整合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特点,提升舆论引导力水平;要鼓励文化领域的创新发展,打造相关文艺精品,用更多充溢正能量的文化产品教育人、感化人,从而营造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重现当初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深入研究和回答中华崛起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而从人民自身来说只有激发了自身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才会有更加浓厚的爱国意识,才会为自己的祖国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而强大祖国,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综上而言,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精神基础,群众基础,使所有的中华民族儿女们凝聚成一个坚不可摧的集体,每个人都以中华民族为荣,以中华民族为靠山,每个人都为中国贡献出自己,互相不离不弃。这样的中国何愁中国梦不圆,这样团结的中国何愁不再度强大起来,振我中华!
(六)文化自信的本质与当代意义
●传统是非常重要的。从个人来说,从生到死有一定的时间段,人人如此。唯独传统和内在于传统的伟大精神、智慧与理念没有时间段,它超越时间。
●中国现在已经不再像旧中国那样在世界政治舞台缺位,或扮演敬陪末座没有发言权的小媳妇角色,而是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带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带着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的中国方案、建议和话语,自信地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民国时期出现过一些有贡献的著名学者,中国人不会忘记他们的文化功绩和学术贡献。但是当时的中国,国势孱弱,文盲众多,是在国际上没有发言权的中国。如此中国,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仅仅靠少数文化名人,不可能撑起民族自信的大厦。
●文化的发展史犹如绵延的万里群山,其中有低谷有平原有高峰。只有群星灿烂、高峰迭起、蔚为壮观,才是一个拥有如此丰富文化遗产的中国应该有的文化大国文化强国的样子。建立一个文化繁荣兴盛的大国,其难度堪比建设一座精神的万里长城。
有个学生问我:什么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主体是谁,信什么?我参观故宫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珍藏国宝,无非是展品;参观长城,巍峨雄伟,气势逼人,无非是旅游景点;参观国家图书馆,诸子百家,各种类书汗牛充栋,无非是藏书,放在书店就是文化商品,在课堂里就是课本。凡此种种与文化自信有什么关系?他深感困惑。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这为我们从理论上阐明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指导。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起源、发展、精神特质和精髓的总体性判断,是秉持对中华文化的科学、礼敬、继承、创造性推进的基本立场和态度。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立足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高度才能理解文化自信问题,否则我们看到的只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或各种文化具体的物化形态,彼此分离,一枝一叶,无法把握中国文化的内在总体精神和文化自信问题的当代价值。“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文化自信的理解上也是这样。
文化自信: 新时代的大问题
文化问题的研究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提出什么样的文化问题是时代的反映。文化问题的研究,随着社会时代不同会提出不同的问题,而不同问题显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如果说,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反映的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前途的失望,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则是西方把由于向外扩张引发的矛盾转变为以文明冲突作辩护的政治需要;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新左派”对文化问题的研究,是由于无力为解决资本主义问题找到出路,聚焦于对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的 文化批判。在当代,文化成为一个世界热点问题是与资本主义工业化、城市化所引发的精神失衡相联系,与道德失范、审美价值失落、信仰缺失相关。总之,人们的精神处于一种饥渴状态,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大大促进了文化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文化问题研究属于文化学范围,是文化学者们的任务。
西方不存在特别突出的文化自信问题。几百年来,西方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强势地位,向外输出所谓西方文明,对它们来说,主要是存在文化自大和文化霸权。西方文明优越论和以救世主的姿态向外输出西方文明与文化殖民,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几百年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文化观。虽然近些年也有学者写过关于西方文化衰落的著作,如美国学者阿瑟·赫尔曼的《文明衰落论——西方文化悲观主义的形成》,但只是对历史上几位哲学家关于西方文化衰落的叙述,跟文化自信问题没有特别直接的关联。
文化自信问题在当代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既是基于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民族苦难和奋斗中民族自强和文化自觉的展示,又是当代中国面临的民族伟大复兴对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迫切需要;既是对全体中国人树立文化自强自信心的鼓舞,又是对当代一切否定中华民族文化的回击,包括百多年由于受侵略受压迫造成的某些人中残存的民族自卑情结的解扣。现在国内国外、网上网下都有些言论,贬低中华文化,否定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否定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史、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歪曲改革开放历史,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的大问题”。“大问题”这个提法是对文化自信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处重要地位的重大判断。
“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擘画未来,绘制蓝图,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论和精神支柱。尤其是其中的文化自信,由于文化的特殊本质和功能,发挥着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作用,因而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具有文化和精神支撑作用,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总书记指出的:“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民族的自尊、自强。中国现在已经不再像旧中国那样在世界政治舞台缺位,或扮演敬陪末座没有发言权的小媳妇角色,而是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带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带着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的中国方案、建议和话语,自信地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离开十九大提出的主题,离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体构思,离开当代中国面对的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斗争,我们就弄不清文化自信何以是大问题这一重大判断。
谁的自信: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自信
文化自信,当然不是文化的自我自信。文化并非主体,主体是人。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领导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创新者,是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建者。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离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胜利,当然不可能有文化自信。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自信是深深植根于我们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的,是从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支持中吸取力量的。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华民族的自信和中国人民的自信。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统一。其中,由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它是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有理论、有组织、有纪律,站在时代前列、引导时代潮流的政治集团,因而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是文化自信的主体。要问文化自信是谁的自信,首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
当然,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主体地位和中华民族作为文化自信主体地位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没有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就不可能孕育和培养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文化具有地区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区文化;民族有民族文化,中国各个民族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地区文化,具有地区性,它的范围可以界定;各个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可以识别。但中华各民族有自己的共同的主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不是各民族文化的叠加、总和,而是各民族文化长时期逐渐融合而成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是既超越地区、超越民族又体现在地区文化和民族文化之中的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的文化。因而中华民族共同文化也就是中华文化。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国共产党的品格就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就是凝聚并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正确的文化观不能离开正确的国家观。国家对于共同文化的形成和认同至关重要。要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必然要有一个统一的而非分裂的国家。民族是文化的主体,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保障。当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也会中断。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没有中断,因为中国自古至今始终是中国。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中国有过分裂,但统一是主导的。即使当时存在不同的民族政权,它仍然处于中国这个大的疆域之内,因而极容易统一,中华民族的文化保存和继承相对完好。历史证明,当国家分裂,文化发展的血脉会中断,何谈文化自信!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或许有人说,这是空话。你看近百年来中国人是一盘散沙,是用革命烈士的血蘸馒头治病的愚民,是围观看杀头的看客。不错,鲁迅先生曾经深刻批评这种国民劣根性,但他不是把批评矛头指向人民,而是批判旧的社会和旧的制度。鲁迅没有失去对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的自信。他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强调,中国并没失掉民族自信力。近代中国人的一盘散沙是统治者的“治绩”。中国近代表现的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朝廷腐败和社会腐败的“治绩”。中国共产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毛泽东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不依靠人民,不以人民为中心,所谓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就会是一句空话。文化自信当然包含人数众多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各个文化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非物质文化的创造者和传人都能从自己专业领域发现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源和文化传统,也都能以自己的创造性贡献强化人民的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学者和专家以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和当代文化的文化自信大国学者参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极为平常。可以预期,在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中,中国学者会日渐增多。单面输入和接受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当然,我们不能把文化自信问题只归结为文化人的自信。我们有些学者津津乐道民国时的学者如何如何,仿佛那时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中国有着充分的文化自信。这是一种错误的历史观和文化观。毫无疑问,民国时期出现过一些有贡献的著名学者,中国人不会忘记他们的文化功绩和学术贡献。但是当时的中国,国势孱弱,文盲众多,是在国际上没有发言权的中国。如此中国,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仅仅靠少数文化名人,不可能撑起民族自信的大厦。
文化自信问题不仅属于文化,它与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不可分。在20世纪30年代,曾发生过中国文化的出路何在的争论,参加者主要是文化学者,无论是全盘西化论者还是中国文化本位主义者,都无法真正确立中国文化的自信。全盘西化论者固不用说,即使文化本土派也并未真正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文化范围内争论中国文化出路和自信问题是不可能解决的。毛泽东在1940年撰写的《新民主主义论》,站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高度,把文化问题与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与中国出路联系在一起讨论。《新民主主义论》第一章开头提出的就是“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紧接着第二节的标题是“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并且明确提出了中国文化的领导权和指导思想: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的。”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不解决,中国不获得解放,不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重新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
信什么:
中国文化特有的精神标识
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载体,而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无论是文物还是典籍,都只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主体是人,而灵魂是载体中的内在精神。如果我们从故宫无数国宝的藏品中,从难以计数的中华优秀传统经典中,从万里长城和中国历朝种种巧夺天工的文物和建筑中,看不到其中蕴藏的中华民族的创造力,看不到其中蕴涵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理念,当然无法理解为什么能从中获得树立文化 自信的信心。因为文化自信,是对中国历史和无数经典中包含的丰富哲学智慧和政治智慧、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治国理政理念,从如此多的巧夺天工的文物中,体悟到经典中包含的作为独特标识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从物质文化的创造物中发现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中华文化丰富的内涵和精髓,可不是走马观花式地参观、旅游,漫不经心地阅读能把握的,需要正确的文化观和理解水平。在艺术品市场的拍卖中,我们从艺术品市场对一幅字画、一件青铜器、一件名贵窑瓷的天价中,惊讶地看到它的商业价值,但不意味着懂得它的文化价值,更何况有能力把这些被拍卖的艺术品与文化自信联系在一起。马克思说过,“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文化的本质和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对中国文化载体中内在蕴藏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理念的总体性理解基础上的。它体现在中国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中,贯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为什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样一本论述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书中要从中国历史开始,说“在中华民族的开发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典籍。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有了指南针的发明。还在一千八百年前,已经发明了造纸法。在一千三百年前,已经发明了刻板印刷。在八百年前,更发明了活字印刷。火药的应用,也在欧洲人之前。所以,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毛泽东如此充满信心地重述中国历史、中国的文明发展史和文化发展史,为对中华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而自豪,就是因为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明史、文化史、发明创造史和历史杰出人物,体现的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巨大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智慧。我们的先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能做到,一定会不辱先人,继承这种精神,完成中国革命大业并继续建设一个美好的新中国。
传统是非常重要的。从个人来说,从生到死有一定的时间段,人人如此。唯独传统和内在于传统的伟大精神、智慧与理念没有时间段,它超越时间。你看,孔孟老庄已经逝世两千多年,唐宋八大家,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苏(轼)、辛(弃疾)、陆(游)、姜(白石)这些著名诗人词人,也都逝世千年以上,至于许多国宝的年代难以确定,都是古董。可文化并不会因为年代久远而丧失它的价值。其中承载的思想仍然在哺育一代代中国人,后人从阅读、诠释中理解其中蕴藏的精神、智慧和理念。流传至今的古代文物中保留的文化信息仍然存在,它的精美绝伦技艺和艺术精神仍然在向当代人传达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现在不是在呼唤工匠精神吗,看看我们祖先制造的青铜器、四大名瓷,看看景泰蓝,看看种种光彩夺目、令人叹为观止的工艺制品,那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我想起了《庄子·知北游》中的“大马捶钩”的故事:“大马之捶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一生“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庄子别有寓意,但就捶钩技术来说,也算是一种“精于一”的工匠精神。农业时代的工艺也许过时,但这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对处于工业化或后工业化时代的我们,仍然具有榜样作用。
有些人指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机械唯物主义,认为它不承认精神、思想和理念的作用,这不是误解就是有意曲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它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高度重视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马克思的名言:“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你看,马克思承认精神是一种武器,承认思想的能量如闪电雷鸣。它一旦沁入人的心灵,就会发挥无比巨大的威力。在我看来,没有一种哲学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承认精神作用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嘲弄。中国古人都懂,“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体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俱伤矣。”“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
有人说,现在我们不是已经全盘西化了吗,还讲什么中国的文化自信?我们穿西装、吃西餐,我们乘坐的飞机、高铁,使用的手机、电话等等,不都是源自西方吗?各个民族的文明从来都是相互影响的。我们可以说“胡化”,我们许多蔬菜水果源自当时的西域;我们也可以说,日本、韩国和越南汉化、唐化;也可以说,现在的西方正在中国化,因为我们的日用产品,包括具备技术含量的高端产品不断出口到西方,到处可以看到“中国制造”甚至是“中国创造”。把文明的传播、相互引进借鉴和全盘西化混为一谈当然是错误的。全盘西化的本义不是指文明和文化的交流,而是指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传统,企图变成另一个国家的翻版。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参与世界性交往,但中国仍然是中国,中国文化仍然是中国文化。
没有一个民族能完全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因为文化融于血脉之中,成为民族的灵魂。我们的生活方 式,我们的绘画,我们的文学艺术——总之,凡是中国人在灵魂深处都会有中国文化的胎记,中国人的创作不可能完全脱离中国传统的影响,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保有我们文化的民族特色。当然,我们并不排斥西方文化,相反我们应该吸取西方优秀文化,但它不能改变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毛泽东在与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用织帽子来比喻,说学外国织帽子的方法,要织中国的帽子。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还说,应该越搞越中国化,而不是越搞越洋化。洋为中用,这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
文化自信当然包括对中国革命斗争中创造的红色文化的自信。红色文化和我们的实际生活,和实际斗争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我们不是生活在古代中国,而是生活在现代中国。由于不存在时代的隔膜,它们用不着诠释、解读、争论、辨伪、考证,或各自立说,更容易为人民理解和接受。《红色家书》和《烈士诗抄》中一封封充满家国情怀的家书,一首首充满炽热革命激情的绝命诗,其中包含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精神,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移孝作忠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总书记赞扬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形成优良的革命精神,无不与之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无论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都是红船精神的继续发扬。红船精神的核心就是革命精神,是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仰。
文化自信是不能断流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文化自信当然要更重视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它是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直接继承“红船精神”开辟的革命文化,又是基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新的文化。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形态,人类历史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社会形态。如果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预示着人类发展的总方向,那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一种更具先进性的文化,具有人类文化发展方向的导向性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在建设中。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人物、道德榜样,就在我们生活中。
如果要问文化自信究竟信的是什么?可以肯定地回答:信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含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理念,信的是红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和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信的是把国家、社会和个人提升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文化自信的使命: 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历史上本来就是文化古国、文化大国、文化强国。近百年的苦难和列强侵略掠夺,使中国国弱民穷、科学落后、文盲遍地,文明古国成为文化弱国。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经过六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国迎来了富起来、强起来的新时代。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誓言,代表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决心,也代表了近百年来中国历史上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而前仆后继、英勇牺牲的烈士的初心。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没有忘记无数曾经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建立自由、民主、独立的强大中国而牺牲的烈士。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心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镌刻着的碑文,就是要子孙后代牢记为革命而牺牲的先烈的初心。
不忘初心,也是近百年来革命烈士头可断、血可流,永不动摇、奋斗到底的决心。我想起了秋瑾的咏梅诗:“冰姿不怕雪霜侵,羞傍琼楼傍古岑。标格原因独立好,肯教富贵负初心?”秋瑾是为革命而牺牲的女中豪杰,她的初心就是推翻腐败的清政府,追求国家的自由和富强。秋瑾以自己在浙江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诠释了自己的不忘初心,也代表了一大批民主革命时期为中国革命牺牲的烈士的初心。
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中就包括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包括推 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文化大国、文化强国。没有文化的复兴,也就没有全面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的复兴就会因缺乏精神和文化的支撑而后劲乏力。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项非常困难而长期的任务。因为时代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比毛泽东当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文化建设任务更为艰巨。在一个国际交往频繁,各种文化碰撞和相互交融,思想多样、利益多样的当代中国,各个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构建,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全体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都需要长期坚持不懈。这个任务在一定意义上比其他建设更困难,因为它涉及的是人,而人的理想和信仰会遇到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壁垒障碍。思想是个最微妙最难深入的领域,对有些人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个黑洞。这是个任何压力和强迫都无效的领域。文化领域是知识分子最为集中的领域。要讲究文化建设的领导方法,要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文化政策,要吸取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与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爱国主义热情,使文化建设成为广大知识分子和文化工作者的一项自觉的任务。
文化建设不等同于意识形态建设,但其中确实存在意识形态问题。文化建设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建设,不可能去意识形态化、去政治化、去中国化。文化建设,既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又需要立足当代现实,结合时代条件,创造出具有时代价值、反映人民愿望的高水平的文化产品。
文化的发展史犹如绵延的万里群山,其中有低谷有平原有高峰。文化名人和传世巨著的出现,并非累世能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应该创造条件以便培养更多的文化名人和出现更多的名篇巨著。只有群星灿烂、高峰迭起、蔚为壮观,才是一个拥有如此丰富文化遗产的中国应该有的文化大国文化强国的样子。建立一个文化繁荣兴盛的大国,其难度堪比建设一座精神的万里长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一切有责任感、使命感的文化工作者,一定要不辜负我们的时代、不辜负我们的党、不辜负人民对我们的期待,以自己的作品推动文化自信走向更高层次。
第五篇:让浩然正气永存于心——xxx
让浩然正气永存于心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亲爱的战友们:
大家好!
我叫XXX,来自特勤消防中队的普通一兵。学习了刘金国副部长的先进事迹,我并不只体会到了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血性男儿浓浓的赤子情怀,更感受到了一股荡气回肠的浩然正气。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浩然正气永存于心》。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小川,这样评价刘金国,“内心有道德追求的人,行为永远不会逾越内心的道德底线,当他的道德追求具有高尚物质的时候,他的内心会有无限的满足感,我想刘金国同志完成了这种道德实现。”推选委员图光尽说,“正因为头顶有国徽,心中有人民,他才能如此清政廉洁,疾恶如仇,临危不惧,知难而上。”而正因为心中有不可消磨的浩然正气,他才能够“贼有未成今我负,事无不可对人言”,才能够有几十年如一日的清正廉洁。
作为刚刚踏入红门警营的热血男儿,我认为,像刘金国部长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临危不惧、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学习他的浩然正气。作为一名新时期消防战士,要始终履行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始终坚持把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始终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以及利益而战斗,为社会的和平发展而努力奋斗。向刘金国部长学习,更要学习他内心的道德追求,能够在生活上坚持始终如一的纯粹的廉洁,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始终能够嫉恶如仇、刚正不阿,不踩“红线”,不越“雷池”,不闯“禁区”,不打“擦边球”,始终让浩然正气永存于心,指导着我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一举一动。
刘金国部长的浩然正气不只表现在他的坚定不移地道德操守,更渗透在他生
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得最清的是,1995年,刘金国同志调任河北省公安厅副厅长,全部家当居然只是半卡车的旧家具和一台黑白色电视机,甚至随行的还有蜂窝煤和大白菜。而厅里分给他的一套住房,需要交纳4.6万元的集资款,对于那样职位的其他干部来说并不算什么,可刘金国同志硬是拿不出来这笔钱,最后只好从银行贷款。有人劝他:“人情社会,廉洁把握点儿度不就好了,又何必那么较真呢?”他满脸严肃地问:“你说说什么是度?收一瓶酒可以还是收两瓶酒可以?收一盒烟是度还是两盒烟是度?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只能是完全完全堵住,不留一点口子、一点儿缝隙,才能够不会造成对人民的不负责任,才能不会成为社会的蛀虫!”有人说他是装的,在接受记者采访被问道这个问题时他也只是淡然轻笑,“如果说我是‘装’,那我就‘装’到死好了,那不就成真的了吗。”这简单而质朴的话是对那些质疑的最好回答,也是对他浑身浩然正气的最好诠释!
在本职岗位上,刘副部长一贯从严要求自己,清正廉洁,两袖清风,处处起到表率作用,敢于和一切邪恶硬碰硬,用生命和对党、对人民的承诺守护者千家万户的安宁。从刘金国部长的英勇事迹中,我看到作为一个领导者应有的带头和模范者应有的风范。
众所周知,特勤中队是全市唯一的一支特种消防队伍,有着骄人的战绩和功勋,是一支敢打大仗、敢打恶仗的尖刀部队。我荣兴,因为我能力来到这样的一支优秀的团队,我兴奋,因为我能和这支优秀的团队一起参加每一次战斗;我骄傲,因为我现在是一名光荣的消防战士。和
而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始终向刘金国部长学习,不只学习他的先进事迹,更要学习他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崇高品质,坚决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众所周知,特勤中队的执勤任务相对较多,指战员工作量大,面临的危险
大。但,我作为一名入伍不到一年的新战士,我愿意努力克服一切困难,苦练业务技能,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勇于拼搏,勇于奉献。认真完成每一次执勤工作任务,做好每一项工作,像消防英雄们那样坚决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坚决履行人民消防为人民的神圣职责。认真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作为一名普通的消防战士,学习刘金国部长,就是要在小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大作用,在平凡中缔造不平凡。而这些并不需要我们有多么英武,有多么神勇,只要有一颗炽热的爱国、爱党、视人民为父母之心,只要有一身的正义感,威武不屈的精神,坚定的信念。立足岗位,练就过硬的军事本领,成为消防队伍里有着铁骨铮铮、凛然正气的消防战士!
同志们,让我们一起以刘金国部长为榜样,开拓进取,勇于攀登,为XX消防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吧!
我的演讲完毕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