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观看中国扶贫在路上心得体会2020[五篇范文]

时间:2020-06-23 13:00: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党员干部观看中国扶贫在路上心得体会2020》,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党员干部观看中国扶贫在路上心得体会2020》。

第一篇:党员干部观看中国扶贫在路上心得体会2020

从现在到2020年年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也是最后冲刺期,时间虽短,但收官之战十分重要,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党员干部观看中国扶贫在路上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党员干部观看中国扶贫在路上心得体会1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当前形势,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我们要坚定信心、顽强奋斗,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当“攻坚战”叠加“阻击战”,没有退路和弹性可言,这场硬仗必须胜利,最后关头要绷紧“一根弦”,坚持“一盘棋”,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

锁定思想关,重学重行重监管,谨防麻痹懈怠“精神恍惚”。“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不过关,“走向”就要偏,在向脱贫攻坚发起最后的冲锋时,疫情打断了冲锋的“号角”,现阶段要坚决克服疫情影响,绝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干部“精神恍惚”在思想上存在问题,将成为脱贫攻坚工作中最大的问题,一是要坚决杜绝干工作的“功利心”,只管当下“验收成果”不顾贫困户未来生活长远的做法要不得,现阶段各级干部更要沉下心来想“对策”,与帮扶对象形成“合力”攻下最后的难关;二是要坚决克服精神懈怠思想疲倦的问题,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成效毋庸置疑,但是离人民的期盼、党的目标还有一小段艰辛的路程,越到最后越要咬紧牙关坚持一股劲,绝对不能麻痹松懈心存侥幸。站在决战决胜的关键节点,战“疫”、脱贫均容不得半点恍惚。

守好话筒关,落细落小落具体,防止政策传达“囫囵吞枣”。疫情防控抓得紧,但脱贫攻坚不能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具体政策要落细、落实、落小,关键是要让人民群众懂政策,要让贫困群众更加深入地知晓政策、运用政策、享受政策,这就需要干部守好话筒关,真正把扶贫政策送到家。一是要定期组织帮扶干部认真学习政策文件,要扎实掌握现阶段与扶贫工作相关的文件精神,确保能够精准地将各项政策传达到各村各户,让贫困群众从疫情的“焦躁”中“摆脱”出来,增加贫困群众打赢脱贫摘帽总攻战的信心和决心。二是要坚持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的思路,传达方式、宣传手段要通俗易懂“接地气”,政策传达要讲清楚、说明白,要突出重点、注重宣传成效,让贫困群众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了解到脱贫攻坚惠民政策,鼓励贫困群众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致富路,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把住路线关,抓早抓严抓经常,堵住形式官僚“歪门邪道”。脱贫制胜既要治标更要治本,要坚决反对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减轻基层负担,让基层扶贫干部心无旁骛投入到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中去。要挥好脱贫考核“标准棒”,给足群众与干部“话语权”,及时纠正验收指标中“维数字论”偏差。扶贫专注于填表格、填APP、整档案,数据成为了评判扶贫成绩的一把“歪尺”,部分干部纷纷倒苦水“还不如让我去给群众办点实事”。实际上部分地方反映,各级检查组在扶贫验收中用不同的标准来验收,脱贫没有一个统一可行的标准,各种标准过于细化,导致干部们不得不埋头于整理各项数据力求达到指标,由此陷入机械化、片面化,于脱贫制胜实属无益。检查合不合格、收入达不达标,还得问问“老乡”。要明晰检查标准,破除验收指标上的模糊地带,不能让扶贫干部不是在填写表格就是在整理数据的路上,基层减负要切实用在脱贫攻坚战役上,要让扶贫干部“解放”办公桌、电脑面前的双手,把“辛苦”用在群众身上。

圈出拦路“荆棘”,释放脱贫制胜的“甘泉”,打赢“攻坚战”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争取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满意的答卷。

党员干部观看中国扶贫在路上心得体会2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乡镇干部,既是建档立卡户的帮扶干部,也是新村一组的包组干部,在整个脱贫攻坚工作中认真负责的完成每一次统计、每一次入户,争取把每一项工作做到最好。下面我想从三个角色来谈谈脱贫攻坚中我个人的感受。

一、普通的基层干部的角色

作为一名普通的乡镇干部,参加工作3年多将近4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在乡社会事务办工作,主要从事民政、残联、科技、食药品四个部门的工作,也是为民服务窗口的一名工作人员。每天面对繁杂的本职工作和形形色色的群众,有时甚感有心无力、疲惫不堪。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低保每月的动态调整,有进有出,低保中建档立卡户、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每月比对,每一项数据都要求精准再精准,及时再及时。在这反反复复的折腾中学习到了一项项新技能,不断提高了工作效率,也磨炼了为人处世的心性。

二、帮扶干部的角色

我的挂钩户是小水井新村三组2016年建档立卡户明雄兵,家庭人口4人,父母均为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儿子年幼。刚挂钩该户的时候家庭比较贫困,房屋级别为C级危房,明雄兵作为一家之主常年在外务工,薪水微薄,再加上爱玩的本性,日子自顾不暇,根本无暇顾及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家中仅靠父母采点茶叶、种点包谷、喂几头猪维持,生活一贫如洗。

自挂钩以来,多次入户,从一开始调查了解家庭人员基本情况、收入来源、家庭财产状况等详细信息,到后来动员该户改造房屋,带工程队伍实地到户量地基、做建房规划,再到后来动员在外务工的明雄兵回家创业,无数次的沟通交流让我们从普通的干群关系变成了亲戚朋友,也让“不太完整”的家庭变得完整,即可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天伦之乐,更让家庭生活有了巨大的改观。作为一名帮扶干部,感到十分欣慰。

三、包组干部的角色

我所包的组是小水井村委会新村一组村民小组,新村一组是2006年从赛岗村委会、木城坡村委会因地质灾害搬迁重组的村民小组。新村一组现有常住人口72户321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8户75人,2014年脱贫5户19人,2015年脱贫5户21人,2016年脱贫7户31人,2017年脱贫1户4人,现已实现全部脱贫。

包组工作是三年来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18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之前小水井村委会挂钩单位不具备履职条件,每一次入户、填表、调查、做工作都是一个人完成,填表、算收入到心力交瘁,档案反反复复修来改去,一遍又一遍改到怀疑人生。所幸,所有努力没有白费,前期的辛苦和努力使我对村情更为熟悉,对每户建档立卡户人员基本信息、收入来源、财产状况掌握的更为详细,为后期工作的开展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让后期的工作开展更为得心应手。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绝大部分的群众是纯朴的,是用心配合支持工作的,但一部分群众的思想有待转变,感恩意识极差,牢牢抓住某一项享受不到的政策,而对享受的诸多政策却只字未提。我认为对这一部分群众应该对加强感恩教育,让他们知道“等、靠、要”思想不可有,所有的好日子都是靠自己双手奋斗得来。

以上是我三年脱贫攻坚工作的心得体会,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字皆是从点点滴滴工作中总结得出。脱贫攻坚之战告一段落,但未来还有更多的攻坚战需要我们参与,不努力的青春不完美,告诉自己: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撸起袖子加油干!

党员干部观看中国扶贫在路上心得体会3

5月19日,湘潭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曹炯芳轻车简从,深入湘乡市月山镇石矶村、壶天镇潭桥村、翻江镇等地,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调研督导。他强调,要抓住问题补短板,以实干赢得贫困群众的口碑,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村里贫困户都脱贫了吗?是通过什么途径脱贫的?”在月山镇石矶村,曹炯芳仔细询问贫困户脱贫情况。村上负责人告诉曹炯芳,石矶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200人,已于2019年全部脱贫,其中,通过产业扶贫“造血”,实现53户176人长期稳定脱贫。曹炯芳察看了位于该村的湘乡市领剑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得知该公司与13户贫困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平均每户贫困户年增收达6000元时,曹炯芳鼓励公司负责人带动更多贫困户共同致富。

壶天镇潭桥村是省定贫困村,也是今年湘乡市唯一的省级脱贫攻坚重点帮扶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8户570人,还有5户11人未脱贫。曹炯芳十分关心未脱贫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现在家庭有几口人?收入有多少?帮扶后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在未脱贫群众罗喜华家,曹炯芳关切地询问。罗喜华的嫂嫂介绍,罗喜华是先天性聋哑人,丈夫早逝后,靠她拉扯两个小孩长大,生活十分不易。今年以来,湘潭市发改委安排1名班子成员对她家进行了一对一重点帮扶,落实了产业、就业、教育、医疗、兜底等帮扶政策。去年,罗喜华的儿子陈启明中专毕业,在长沙当学徒,现在每月有2000元的收入,生活发生了积极的改变。曹炯芳听了后非常欣慰,他鼓励罗喜华一家自力更生,勇敢面对生活,叮嘱镇、村干部千方百计解决好他们的实际困难。

随后,曹炯芳来到位于翻江镇曾家山居委会的湖南波比工艺品制造有限公司,了解企业带贫益贫情况。得知目前该公司共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8人就业,平均每月工资3000元,曹炯芳很高兴,希望大家努力克服疫情影响,稳定贫困劳动力就业,千方百计增加他们的务工性收入。曹炯芳还来到翻江镇镇政府,与基层干部面对面座谈。

曹炯芳强调,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大考之年,剩下的未脱贫人口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重中之重。各地各部门要对标对表,抓住问题补短板,逐一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政策落实不到位、干部工作不细致和作风不实等问题。用心用情落实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各项帮扶措施,重点关注边缘户的生产生活。要带头多走访,引导贫困户主动脱贫,以实干赢得群众的口碑,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党员干部观看中国扶贫在路上心得体会4

近年来,我国的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今年是脱贫攻坚总决战的最后一年,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我们的贫困人口外出务工受阻、扶贫产品销售和产业扶贫艰难、扶贫项目停工、帮扶工作受到影响等。虽然我们剩余的贫困人口总量不多,但是越到最后,剩下的越是艰难,我们要继续坚守初心,大胆向前,吹响决战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角。

吹响决战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角,我们要有不达目的不放弃的坚定信心和必胜的勇气。一是要做好分类施策。根据脱贫户、未脱贫户、边缘户、监测户的情况,制定好持续巩固和帮助脱贫的措施,继续加大帮扶力度,采取各种方式加大扶贫政策宣传力度,确保扶贫政策落实到位,通过提升帮扶成效,不断提高群众认可度和满意度。

二是加大就业扶贫、产业扶贫力度。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为了贫困群众能够达到“两不愁三保障”,务工收入是实现脱贫增收的重要渠道。我们要做好就业岗位的引导指导,做好务工人员的“点对点”输送,有组织的输送劳动力外出就业。

三是持续巩固做好脱贫成效。在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双重压力下,我们要抓好脱贫攻坚的同时也要抓好防疫工作,切实做到“两不误”。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覆盖贫困户、复工复产等工作,持续巩固好已经取得的脱贫成效,继续做好脱贫攻坚的决战工作。

万众一心向前干,越是艰险越向前。“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加强对扶贫政策的理论学习,做好政策的宣传。在最后的紧要关头,发挥好敢于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向脱贫攻坚总决战吹响冲锋的号角。

党员干部观看中国扶贫在路上心得体会5

一、深刻理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的战略安排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的报告的标题。这充分体现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现阶段党和国家工作部署中的战略地位。深刻理解这一战略安排,要充分把握三点。一是“决胜”。所谓“决胜”,就是举全党全国之力,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是从党的十九大到2020年。二是“全面”。所谓“全面”,是指我们所要建成的小康社会,必须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三是目标要求。主要包括,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二、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人大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山东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新局面。总书记特别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要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

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性的指标是农村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要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脱贫攻坚。

6月12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工作时,提出了“四个扎实”的要求: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做好改善民生工作,扎实抓好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6月,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顽强奋斗,万众一心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7月,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前不久,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我一直惦记着贫困地区的乡亲们,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党的一切工作就是要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谋幸福。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脱贫致富一个不能落下。要一代接着一代干,既要加快脱贫致富,又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走向现代化。”

深刻学习理解党的十九大以来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应当重点把握三个方面:一是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总书记的执政为民情怀。二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无比坚定。“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脱贫致富一个不能落下”,这句话掷地有声。三是不断为全党指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方向。比如,相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三大攻坚战、推动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决策部署。

三、充分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短板弱项

一是经济社会领域的重大风险隐患较多,特别是金融风险仍在积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特别是隐形债务不容忽视。信息安全风险和社会不稳定因素较多。二是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全国还存在大量农村贫困人口中,其中相当一部分居住在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的地区,脱贫攻坚难度很大。三是生态环境保护任重而道远,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问题仍较突出。四是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新旧动能转换难度较大,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五是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还面临不少难题等等。

四、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路径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以上所说的发展路径,都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中。

五、自觉服从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

(一)加快推进现代化人民防空体系建设。人民防空的根本职能是平时做好人防军事斗争准备,战时组织防空袭斗争,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加强人民防空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进一步规范结建防空地下室建设,下大气力优化各类人防工程布局和结构。加强人防信息化建设,努力提升人防应急指挥能力。积极推进重要经济目标防护能力建设。加强人防疏散体系建设。

(二)积极推进人民防空融合式发展。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继续推进防空防灾一体化建设。加强人防工程平战结合,提升人防服务民生水平。大力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深化“一次办好”改革,助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积极参与军民融合发展。

(三)加强防空防灾宣传教育,提升民众防灾救灾技能。

(四)大力支持“千名干部下基层”乡村振兴服务队和“第一书记”工作。

党员干部观看中国扶贫在路上心得体会5篇精选2020

第二篇:奔跑在中国扶贫事业的路上

科技扶贫:

奔跑在中国扶贫事业的路上——科技扶贫25周年综述 文|本刊记者 程杰

一直以来,科技部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与相关部门和地方紧密配合,积极倡导并组织实施科技扶贫。通过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送进山乡,送到千家万户,引领贫困地区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道路,不断为扶贫开发事业注入活力。

贫困人口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未来发展与竞争的基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力争消除贫困的脚步从未停止过,中国追求国富民强的梦想从未熄灭过。

1978年,中国农村有2.5亿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极端贫困人口,2010年,按照年人均纯收入1274元的扶贫标准,全国贫困人口已减至2688万人。中国成为全世界履行千年目标承诺最好的国家。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助理秘书长乔莫•桑达拉姆在2010年10月17日于北京举行的“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暨第三届中国消除贫困奖颁奖仪式“上,再一次赞扬中国扶贫事业的瞩目成果:“2005年,全球有14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比1990年的18亿人有所减少,但是,如果除去中国,贫困人口的数量在1990~2005年间,实际上是增加了3650万人。“对此,世界银行中国局前局长杜大伟也曾指出,“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使得如此多的人摆脱了贫困,对于全人类来说是史无前例的„„”

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创造了减贫奇迹。缘起篇:

科技扶贫,中国反贫困战略中的重要举措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由于诸多原因,贫困一直困扰着中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农村绝大多数地区凭借自身的发展优势,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但少数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距逐步扩大。中国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出来,低收入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经济收入不能维持其生存的基本需要。

初期的扶贫工作是救济型的,其中属“三西”(以定西市为代表的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河西走廊地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扶贫最为典型。从1983年起,国务院对“贫瘠甲天下”的“三西”地区进行重点扶贫建设,每年2亿元专款,一掷十年,成效卓著。1986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制定了有利于贫困地区休养生息的政策,同时提出:扶贫工作要从单纯救济型向救济开发型转变——这是我国开展扶贫以来最深刻的转变。此后,中国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

为了实现到20世纪末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具体而又过硬的措施和办法。各部门、各地方也相应制定和实施了自己的扶贫攻坚计划:四川的劳务输出、新疆的“黑白”战略(石油和棉花)、宁夏的“杨黄扶贫灌溉工程”、广西的异地开发„„这意味着扶贫开发的共识已经形成,各地也都奋力前行,寻找着自己的最佳脱贫方略。

1986年,科技部作为最早参加定点扶贫的6个部委之一,在大别山区开启了向老区输送实用科学技术、帮助老区人民摆脱贫困的先河。这项工作很快扩展到井冈山区和陕北老区(简称“三大片”)。随后,科技部还将贵州毕节地区、黔西南州和四川巴中市等部分少数民 族地区列为重点,推广在“三大片”取得的科技扶贫经验(简称“三小片”)。

一直以来,科技部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与相关部门和地方紧密配合,积极倡导并组织实施科技扶贫。通过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送进山乡,送到千家万户,引领贫困地区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道路,不断为扶贫开发事业注入活力。

进入新千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纲要》中再次强调,“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必须把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不断提高科技扶贫水平。无论是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都必须有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持和保证。要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和科技进步的成果,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到贫困地区创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要采取更积极的措施鼓励民间科研机构、各类农村合作组织和各类科研组织直接参加项目,在扶贫开发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在科学技术推广工作中提高自身的水平,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要安排资金,建立科技扶贫示范基地,注重示范效应,充分发挥科技在扶贫开发中的带动作用。” 25年来,科技扶贫坚持以科技示范、科技培训、科技服务为切入点,通过乡村科技扶贫示范、扶持科技型主导产业、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广泛开展技术培训、选派干部挂职扶贫等多种措施,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提高了贫困地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科技扶贫形成了“点、片、面”3个层次开展具体工作,重点做好6个定点扶贫县工作,指导大别山、井冈山和陕北地区3个重点联系地区以及黔西南、巴中2个“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和毕节地区,带动全国科技扶贫工作。

发展篇:

科技扶贫已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发展特色产业是科技扶贫的根本任务 俗话说,“扶贫扶产业,产业管长远”,“扶贫靠产业,产业靠特色”。

近年来,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将产业化扶贫与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科技扶贫相结合,带动贫困农户增收。一些重点县培育了马铃薯、经济林果、草地畜牧业、中草药、棉花等主导产业,推广防灾抗灾技术;扶持扶贫龙头企业,产业化基地带动400多万贫困农户;在460多个县的9000多个贫困村开展了互助资金试点,投入财政资金12亿元。

在四川巴中,2009年以来,巴州区紧紧抓住全省“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产业扶贫试点项目”和“巴中市革命老区巴州区上八庙—青木连片扶贫开发试点项目”在该区同时启动的机遇,组建了驻乡工作队和驻村工作组,扎实推进试点项目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清江镇6个项目村的“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产业扶贫试点项目”已全面完成;“巴中市革命老区连片扶贫开发试点项目”已完成投资12982.85万元,占总投入的59.89%;上八庙—青木环线公路已全面贯通;踏泥桥新品种展示园、柏梓山水果园、钟山寨核桃园初步建成;上八庙镇登文片区、青木镇石马片区、渔溪镇升旗片区和玉锣片区也已具雏形。“一线三园六区”建设构想和“5610”工作目标正有序推进,2010年年底已完成四川省政府下达的70%试点任务目标。

同时,巴中市巴州区还按照“调结构、建基地、立支柱、强龙头,实现由小庭院向大产业、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发展”的扶贫路子。五年来,全区共发展优质肉猪养殖示范小区30个,发展二元杂交、LY优良母猪4万余头;新植丰水梨、黄花梨、台湾柑等优质果树7829亩;发展药材、苗木4445亩;引进、培育发展各类生产、加工和经营业主273家;建成以巴城为中心及干线公路为重点的10万亩优质果蔬经济圈和优质粮油、畜禽、中药材、蚕桑等产业扶贫经济带,带动了沿线贫困农户增产增收。

在贵州毕节,赤水河谷斜坡上的毕节市橙满园村位于川黔交界处,与四川叙永的赤水河镇隔河相望。橙满园的农户过去主种玉米,不仅产量低,还因坡度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村民们回忆,那时一场大雨下来,冲刷出的水沟有一人高。

后来,村民们在科技部门指导下,发挥当地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水果生产,从原来单一粮食种植过渡到水果种植。尤其近年来,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在科技部门支持下,毕节市科技特派员、村支书张安富等科技骨干的带领下,进一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品种更新步伐,扩大种植规模,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逐步形成了以柑桔为主,桃、李、梨同步发展,早熟蔬菜为辅,长短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农民年人均收入由825元增加到3500元,全村3400多人过上了小康生活。

在陕北榆林,昔日被世人以贫穷定位的榆林市横山县,如今却成为全国白绒山羊养殖大县,成为“中国山羊板皮生产基地县”、“绒山羊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和“陕北白绒山羊育种基地县”和“中国百县优势特色陕北白绒山羊生产基地”。“截至2010年3月份全县饲养量达到130多万只,存栏达66.1万只,出栏达65万只;年产值达到4.29亿元,已建成羊肉加工企业8个,‘横山羊肉’正在申报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一大批农户依靠养羊发家致富”,刚刚被任命为榆林市副市长的原横山县人民政府县长马秀岚如是说。

在湖北英山,科技扶贫工作始终坚持把农村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茶、桑、药、栗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实施科技扶贫之前,由于当地山多地少,交通不便,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完全依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在特色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的今天,全县特色产业面积达到了60.8万亩,70%的村实现了“人平一亩经济林、户均两亩经济园,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过3000元”的目标,特色产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4.2%。

„„

围绕科技扶贫需求,整合面向农村基层的科技资源

“过去十年,科技部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要求,紧密围绕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技需求,将科技攻关与示范推广相结合,将定点扶贫与行业扶贫相结合,集成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等面向农村基层的科技资源,以项目为载体,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培育和技术升级。帮助定点县引进项目资金近4亿元,帮助引进人才1035人次,引进技术378项次。”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陈传宏表示。

25年来,科技扶贫把科技计划项目与产业扶贫紧密结合起来,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促进支柱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星火计划以产业带动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科技开发项目为支撑,帮助定点县发展县域支柱产业和培育地方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各地立足资源优势,努力培植县域支柱产业。在科技对口扶贫的重点区域,如陕西省安塞县形成了棚栽业、草畜业、林果业三大主导产业。佳县红枣、养殖业产业化初具规模;河南省光山县优质小杂果、有机茶产业、苎麻发展良好;江西省井冈山区的有机茶、毛竹、花卉苗木规模不断扩大。永新县围绕蚕桑、绿色水稻、果业、有机茶、生态农业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湖北省英山县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增强药材产业后发优势、恢复发展蚕桑产业。

25年来,通过集成各级科技资源,科技扶贫项目大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加强技术研发,注重技术集成转化,进行市场开发,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了以市场引导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科技扶贫机制在实践中的创新发展

为了探索科技扶贫的新机制,在科技部的指导下,各地组织实施了“科技扶贫示范乡村建设工程”。在乡村科技扶贫示范行动中,大胆创新,深入探索适合本地区特点的科技扶贫示范乡村机制,涌现出了一大批成功的科技扶贫示范村,对周边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县有科技示范园,乡有科技示范村,村有科技示范户”的三级科技示范体系。

此外,科技部还不断创新科技扶贫的新模式,完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制度和科技服务型小额信贷的科技服务体系示范建设。2006年,科技部在安塞县、佳县和光山县探索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在井冈山、永新县和英山县探索科技特派员制度模式,取得显著效果。

科技特派员制度源于福建省南平市,作为1999年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之一,当年2月26日,南平市首批225名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被派驻到215个行政村,帮助农民致富。实践证明,科技特派员制度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科技扶贫卓有成效的手段之一。

在浙江,从2003年开始,浙江省科技厅结合扶贫工作,从涉农高校、科研院所派遣了101名科技特派员入驻省内最贫困的101个乡镇。截至2009年,浙江科技特派员共推广新技术7324项,引进新品种9188个,培训农民675.6万人次,帮助安置农民扩大就业204.1万人。

随后,浙江省科技厅等相关部门经过调研,认为要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长效机制,就要和具有浙江特色的块状经济发展相结合,解决共性技术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制度应运而生。为支持科技人员进入产业一线,省科技厅对以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身份申报的科技项目和各种奖励措施都予以优先安排,引导更多的科技成果流向基层。

在帮扶中,团队科技特派员利用多学科、跨部门组成的团队优势,帮助地方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创建企业科技研发中心,针对服务的特色产业,解决关键共性技术,从良种选育—栽培技术攻关—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一条龙”服务。用浙江省科技厅领导的话说,“团队科技特派员服务方向更明确,服务成效更显著。”目前,科技扶贫所取得的成就已从农业开始向工业领域扩张。

在广西,科技厅立足苍梧、北流两试点县(市)实际,派遣到4个试点镇的科技特派员引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组建公司或企业3个,建立示范基地面积1.18万亩,引进新技术、新成果86项。通过这些科技特派员扎实有效的工作,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了科技与农村经济的有效结合,使传统农业得到有效的嫁接改造,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实力明显增强。4个试点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所在地区,项目区所在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惠及当地妇女儿童,试点镇贫困人员与妇女受益率均超30%以上。

在四川,科技特派员广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示范,引进新品种3800多个,推广新技术1200多项,培训农民近400万人;同时,通过实施科技项目,发展壮大了生猪、泡菜、家兔、食(药)用菌等一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如生猪产业科技特派团2010年帮助高金公司新增产值12亿元,“高金”已被打造成中国驰名商标;蔬菜产业科技特派团使泡菜总产值突破12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50%以上,并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通过1300多项科技项目的实施,直接带动55万农民实现就业,并带动其他行业700多万人就业,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257元。特别是科技特派员实施的八大科技创新产业链项目,让10多万农民在家乡就业,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7640元。

在湖南,从2005年开始在湘西试点“科技特派员”制度,从省、市(州)、县(区)三级抽调科技和医疗工作者派到农村基层,加强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把现代科技要素直接引入农村第一线,直接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个处于湘西大山深处的苗族村寨,黄金村虽然有茶叶种植的传统,但由于交通不便,茶园管理方式粗放,销售渠道狭窄,其“茶叶产业”始终未能“成气候”,茶农的人均收入不到千元。2008年,王润龙等作为科技特派员长驻黄金村后,着手对黄金村茶叶的资源和育种、无公害栽培、加工、种苗繁育和技术推广、产品开发、茶文化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目前,通过他们的努力,黄金村茶园面积由原来的2000多亩扩展到5200亩,实现综合产值突破千万元。

据保靖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晓龙介绍说,通过科技特派员的指导和带动,到2011年5月,全县的茶园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59万亩,茶农人均收入达5000多元,覆盖5个乡镇,2.6万人,茶叶已成为吕洞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

事实上,并不仅仅是王润龙,在湘西州田野和深山处,一支由省、市(州)、县(区)选派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像王润龙一样,指导着当地农村种植、养殖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吉首市,由省派科技特派员麻成金教授率领的食品科学研究技术团队,针对湘西椪柑产业中出现的“果贱伤农”现象,研究出椪柑果醋等一系列农业产品;省科技特派员黄行文 教授在双塘村建立雪莲果种植示范园,对当地雪莲果种植户进行现场技术培训和指导;在龙山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科技特派员陈俊香教授进驻县人民医院,帮助医院开展血液透析新业务,填补了龙山县无此项业务的空白。

据湘西州委组织部介绍,自2005年以来,湘西州已累计选派省、州、县(市)科技特派员共2847名,实施各类科技项目461个,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416个,创建科技示范基地441个,培训农民52万人次。

……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副院长陆庆光表示:“因为科技特派员制度有新意,在农村扶贫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在短时间内,全国各地都来学习取经,继续推进,也都带来了不错的效果,这引起了国际组织的关注。” 2006年以来,中国开展了隶属于UNDP的“中国农村科技扶贫创新和长效机制探索”项目,通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等措施,优化和健全了科技特派员队伍,有效促进了农业发展过程中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对中国贫困省份的农业科技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望篇:

新十年,踏上科技扶贫新征程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背景发生巨大变化,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

党的十七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是一项重要指标。让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赋予扶贫开发新的定位。确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使我国的扶贫事业呈现出专项计划扶贫与惠农政策扶贫、社会各界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新局面。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推进,既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

中国扶贫开发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范小建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说,“十二五”期间扶贫开发能否取得更大突破,关系着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仅从数量上看,按照中国2009年确定的1196元的标准,中国还有3597万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则还有1.5亿人。随着经济的增长,减贫的效应逐渐在递减,贫困人口规模大,而返贫的压力也不断增长,扶贫开发工作中诸多“硬骨头”还需要啃。

2011年4月26日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新十年扶贫纲要”)进行了审议。这意味着“新十年扶贫纲要”即将出炉。会议强调,中国扶贫开发已经从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提高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为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科技扶贫工作,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陈传宏在2011年科技扶贫工作现场交流会上强调,今后的科技扶贫工作需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与应用;二是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贫困地区资源型特色支柱产业;三是注重体系建设,提高贫困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四是强化资源整合,解决贫困地区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五是突出机制创新,形成有利于科技进步的良好环境。

延伸阅读:

“十一五”中国扶贫开发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自2005年起,减贫速度明显加快。

一是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农村人口从6432万减少到3597万,下降了44.1%,贫困发生率从6.8%减少到3.8%,重点县贫困人口从3624万人减少到217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723元增加到2842元。

二是生活条件持续改善。重点县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实际增长率为11.5%,农户住房面积扩大了2.4平方米,居住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的农户比重为18.3%,比“十五”期末的14.2%提高4.1个百分点。2009年重点县农户,每百户拥有冰箱、冰柜18.6台,增长1.48倍;电视机101.2台,增长10.8%;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114.6部,增长1.1倍。2009年重点县中感到取得炊事用燃料越来越困难农户有31.5%,下降了5.6个百分点;使用旱厕和水冲式厕所的比重为88%,上升了1.8个百分点。

三是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重点县新增基本农田2260.9万亩,新建及改扩建公路里程42.5万公里,新增教育卫生用房1531.5万平方米。饮用自来水、深水井农户比重从55.3%提高到60.3%,自然村通路比例从79%提高到86.9%,通电比例从95.9%提高到98.0%,通电话比例从74%提高到91.2%,通广播电视比例从87.8%提高到94.5%。

四是社会事业水平得到提升。农村文盲劳动力比重由12.7%下降到11.1%,接受过培训的劳动力比例从12.8%提高到15.5%;有卫生室的比重从73.5%增至79.6%;有合格乡村医生、卫生员的比重从74.8%增至79%。

五是生态恶化趋势初步遏制。重点县实现退耕还林还草3700.3万亩,新增经济林面积9259.6万亩,新增草场面积4317.7万亩,实施扶贫易地搬迁约224.5万人。

六是县域经济较快发展。重点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4793元增加到9549元,增长了0.99倍,年均增长18.81%;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178.2元增加到429元,增长了1.41倍,年均增长24.5%。

第三篇:奔跑在中国扶贫事业的路上

科技扶贫:

奔跑在中国扶贫事业的路上——科技扶贫25周年综述

文|本刊记者 程杰

一直以来,科技部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与相关部门和地方紧密配合,积极倡导并组织实施科技扶贫。通过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送进山乡,送到千家万户,引领贫困地区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道路,不断为扶贫开发事业注入活力。

贫困人口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未来发展与竞争的基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力争消除贫困的脚步从未停止过,中国追求国富民强的梦想从未熄灭过。

1978年,中国农村有2.5亿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极端贫困人口,2010年,按照年人均纯收入1274元的扶贫标准,全国贫困人口已减至2688万人。中国成为全世界履行千年目标承诺最好的国家。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助理秘书长乔莫•桑达拉姆在2010年10月17日于北京举行的“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暨第三届中国消除贫困奖颁奖仪式“上,再一次赞扬中国扶贫事业的瞩目成果:“2005年,全球有14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比1990年的18亿人有所减少,但是,如果除去中国,贫困人口的数量在1990~2005年间,实际上是增加了3650万人。

“对此,世界银行中国局前局长杜大伟也曾指出,“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使得如此多的人摆脱了贫困,对于全人类来说是史无前例的„„”

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创造了减贫奇迹。

缘起篇:

科技扶贫,中国反贫困战略中的重要举措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由于诸多原因,贫困一直困扰着中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农村绝大多数地区凭借自身的发展优势,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但少数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距逐步扩大。中国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出来,低收入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经济收入不能维持其生存的基本需要。

初期的扶贫工作是救济型的,其中属“三西”(以定西市为代表的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河西走廊地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扶贫最为典型。从1983年起,国务院对“贫瘠甲天下”的“三西”地区进行重点扶贫建设,每年2亿元专款,一掷十年,成效卓著。

1986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制定了有利于贫困地区休养生息的政策,同时提出:扶贫工作要从单纯救济型向救济开发型转变——这是我国开展扶贫以来最深刻的转变。此后,中国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

为了实现到20世纪末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具体而又过硬的措施和办法。各部门、各地方也相应制定和实施了自己的扶贫攻坚计划:四川的劳务输出、新疆的“黑白”战略(石油和棉花)、宁夏的“杨黄扶贫灌溉工程”、广西的异地开发„„这意味着扶贫开发的共识已经形成,各地也都奋力前行,寻找着自己的最佳脱贫方略。

1986年,科技部作为最早参加定点扶贫的6个部委之一,在大别山区开启了向老区输

送实用科学技术、帮助老区人民摆脱贫困的先河。这项工作很快扩展到井冈山区和陕北老区(简称“三大片”)。随后,科技部还将贵州毕节地区、黔西南州和四川巴中市等部分少数民 族地区列为重点,推广在“三大片”取得的科技扶贫经验(简称“三小片”)。

一直以来,科技部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与相关部门和地方紧密配合,积极倡导并组织实施科技扶贫。通过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送进山乡,送到千家万户,引领贫困地区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道路,不断为扶贫开发事业注入活力。

进入新千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纲要》中再次强调,“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必须把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不断提高科技扶贫水平。无论是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都必须有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持和保证。要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和科技进步的成果,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到贫困地区创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要采取更积极的措施鼓励民间科研机构、各类农村合作组织和各类科研组织直接参加项目,在扶贫开发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在科学技术推广工作中提高自身的水平,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要安排资金,建立科技扶贫示范基地,注重示范效应,充分发挥科技在扶贫开发中的带动作用。”

25年来,科技扶贫坚持以科技示范、科技培训、科技服务为切入点,通过乡村科技扶贫示范、扶持科技型主导产业、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广泛开展技术培训、选派干部挂职扶贫等多种措施,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提高了贫困地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科技扶贫形成了“点、片、面”3个层次开展具体工作,重点做好6个定点扶贫县工作,指导大别山、井冈山和陕北地区3个重点联系地区以及黔西南、巴中2个“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和毕节地区,带动全国科技扶贫工作。

发展篇:

科技扶贫已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发展特色产业是科技扶贫的根本任务

俗话说,“扶贫扶产业,产业管长远”,“扶贫靠产业,产业靠特色”。

近年来,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将产业化扶贫与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科技扶贫相结合,带动贫困农户增收。一些重点县培育了马铃薯、经济林果、草地畜牧业、中草药、棉花等主导产业,推广防灾抗灾技术;扶持扶贫龙头企业,产业化基地带动400多万贫困农户;在460多个县的9000多个贫困村开展了互助资金试点,投入财政资金12亿元。

在四川巴中,2009年以来,巴州区紧紧抓住全省“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产业扶贫试点项目”和“巴中市革命老区巴州区上八庙—青木连片扶贫开发试点项目”在该区同时启动的机遇,组建了驻乡工作队和驻村工作组,扎实推进试点项目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清江镇6个项目村的“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产业扶贫试点项目”已全面完成;“巴中市革命老区连片扶贫开发试点项目”已完成投资12982.85万元,占总投入的59.89%;上八庙—青木环线公路已全面贯通;踏泥桥新品种展示园、柏梓山水果园、钟山寨核桃园初步建成;上八庙镇登文片区、青木镇石马片区、渔溪镇升旗片区和玉锣片区也已具雏形。“一线三园六区”建设构想和“5610”工作目标正有序推进,2010年年底已完成四川省政府下达的70%试点任务目标。

同时,巴中市巴州区还按照“调结构、建基地、立支柱、强龙头,实现由小庭院向大产

业、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发展”的扶贫路子。五年来,全区共发展优质肉猪养殖示范小区30个,发展二元杂交、LY优良母猪4万余头;新植丰水梨、黄花梨、台湾柑等优质果树7829亩;发展药材、苗木4445亩;引进、培育发展各类生产、加工和经营业主273家;建成以巴城为中心及干线公路为重点的10万亩优质果蔬经济圈和优质粮油、畜禽、中药材、蚕桑等产业扶贫经济带,带动了沿线贫困农户增产增收。

在贵州毕节,赤水河谷斜坡上的毕节市橙满园村位于川黔交界处,与四川叙永的赤水河镇隔河相望。橙满园的农户过去主种玉米,不仅产量低,还因坡度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村民们回忆,那时一场大雨下来,冲刷出的水沟有一人高。

后来,村民们在科技部门指导下,发挥当地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水果生产,从原来单一粮食种植过渡到水果种植。尤其近年来,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在科技部门支持下,毕节市科技特派员、村支书张安富等科技骨干的带领下,进一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品种更新步伐,扩大种植规模,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逐步形成了以柑桔为主,桃、李、梨同步发展,早熟蔬菜为辅,长短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农民年人均收入由825元增加到3500元,全村3400多人过上了小康生活。

在陕北榆林,昔日被世人以贫穷定位的榆林市横山县,如今却成为全国白绒山羊养殖大县,成为“中国山羊板皮生产基地县”、“绒山羊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和“陕北白绒山羊育种基地县”和“中国百县优势特色陕北白绒山羊生产基地”。“截至2010年3月份全县饲养量达到130多万只,存栏达66.1万只,出栏达65万只;年产值达到4.29亿元,已建成羊肉加工企业8个,‘横山羊肉’正在申报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一大批农户依靠养羊发家致富”,刚刚被任命为榆林市副市长的原横山县人民政府县长马秀岚如是说。

在湖北英山,科技扶贫工作始终坚持把农村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茶、桑、药、栗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实施科技扶贫之前,由于当地山多地少,交通不便,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完全依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在特色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的今天,全县特色产业面积达到了60.8万亩,70%的村实现了“人平一亩经济林、户均两亩经济园,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过3000元”的目标,特色产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4.2%。

„„

围绕科技扶贫需求,整合面向农村基层的科技资源

“过去十年,科技部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要求,紧密围绕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技需求,将科技攻关与示范推广相结合,将定点扶贫与行业扶贫相结合,集成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等面向农村基层的科技资源,以项目为载体,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培育和技术升级。帮助定点县引进项目资金近4亿元,帮助引进人才1035人次,引进技术378项次。”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陈传宏表示。

25年来,科技扶贫把科技计划项目与产业扶贫紧密结合起来,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促进支柱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星火计划以产业带动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科技开发项目为支撑,帮助定点县发展县域支柱产业和培育地方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各地立足资源优势,努力培植县域支柱产业。在科技对口扶贫的重点区域,如陕西省安塞县形成了棚栽业、草畜业、林果业三大主导产业。佳县红枣、养殖业产业化初具规模;河南省光山县优质小杂果、有机茶产业、苎麻发展良好;江西省井冈山区的有机茶、毛竹、花卉苗木规模不断扩大。永新县围绕蚕桑、绿色水稻、果业、有机茶、生态农业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湖北省英山县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增强药材产业后发优势、恢复发展蚕桑产业。

25年来,通过集成各级科技资源,科技扶贫项目大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加强技术研发,注重技术集成转化,进行市场开发,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了以市场引导龙头

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科技扶贫机制在实践中的创新发展

为了探索科技扶贫的新机制,在科技部的指导下,各地组织实施了“科技扶贫示范乡村建设工程”。在乡村科技扶贫示范行动中,大胆创新,深入探索适合本地区特点的科技扶贫示范乡村机制,涌现出了一大批成功的科技扶贫示范村,对周边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县有科技示范园,乡有科技示范村,村有科技示范户”的三级科技示范体系。

此外,科技部还不断创新科技扶贫的新模式,完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制度和科技服务型小额信贷的科技服务体系示范建设。2006年,科技部在安塞县、佳县和光山县探索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在井冈山、永新县和英山县探索科技特派员制度模式,取得显著效果。

科技特派员制度源于福建省南平市,作为1999年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之一,当年2月26日,南平市首批225名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被派驻到215个行政村,帮助农民致富。实践证明,科技特派员制度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科技扶贫卓有成效的手段之一。

在浙江,从2003年开始,浙江省科技厅结合扶贫工作,从涉农高校、科研院所派遣了101名科技特派员入驻省内最贫困的101个乡镇。截至2009年,浙江科技特派员共推广新技术7324项,引进新品种9188个,培训农民675.6万人次,帮助安置农民扩大就业204.1万人。

随后,浙江省科技厅等相关部门经过调研,认为要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长效机制,就要和具有浙江特色的块状经济发展相结合,解决共性技术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制度应运而生。为支持科技人员进入产业一线,省科技厅对以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身份申报的科技项目和各种奖励措施都予以优先安排,引导更多的科技成果流向基层。

在帮扶中,团队科技特派员利用多学科、跨部门组成的团队优势,帮助地方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创建企业科技研发中心,针对服务的特色产业,解决关键共性技术,从良种选育—栽培技术攻关—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一条龙”服务。用浙江省科技厅领导的话说,“团队科技特派员服务方向更明确,服务成效更显著。”目前,科技扶贫所取得的成就已从农业开始向工业领域扩张。

在广西,科技厅立足苍梧、北流两试点县(市)实际,派遣到4个试点镇的科技特派员引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组建公司或企业3个,建立示范基地面积1.18万亩,引进新技术、新成果86项。通过这些科技特派员扎实有效的工作,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了科技与农村经济的有效结合,使传统农业得到有效的嫁接改造,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实力明显增强。4个试点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所在地区,项目区所在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惠及当地妇女儿童,试点镇贫困人员与妇女受益率均超30%以上。

在四川,科技特派员广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示范,引进新品种3800多个,推广新技术1200多项,培训农民近400万人;同时,通过实施科技项目,发展壮大了生猪、泡菜、家兔、食(药)用菌等一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如生猪产业科技特派团2010年帮助高金公司新增产值12亿元,“高金”已被打造成中国驰名商标;蔬菜产业科技特派团使泡菜总产值突破12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50%以上,并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通过1300多项科技项目的实施,直接带动55万农民实现就业,并带动其他行业700多万人就业,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257元。特别是科技特派员实施的八大科技创新

产业链项目,让10多万农民在家乡就业,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7640元。

在湖南,从2005年开始在湘西试点“科技特派员”制度,从省、市(州)、县(区)三级抽调科技和医疗工作者派到农村基层,加强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把现代科技要素直接引入农村第一线,直接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个处于湘西大山深处的苗族村寨,黄金村虽然有茶叶种植的传统,但由于交通不便,茶园管理方式粗放,销售渠道狭窄,其“茶叶产业”始终未能“成气候”,茶农的人均收入不到千元。2008年,王润龙等作为科技特派员长驻黄金村后,着手对黄金村茶叶的资源和育种、无公害栽培、加工、种苗繁育和技术推广、产品开发、茶文化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目前,通过他们的努力,黄金村茶园面积由原来的2000多亩扩展到5200亩,实现综合产值突破千万元。

据保靖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晓龙介绍说,通过科技特派员的指导和带动,到2011年5月,全县的茶园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59万亩,茶农人均收入达5000多元,覆盖5个乡镇,2.6万人,茶叶已成为吕洞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

事实上,并不仅仅是王润龙,在湘西州田野和深山处,一支由省、市(州)、县(区)选派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像王润龙一样,指导着当地农村种植、养殖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吉首市,由省派科技特派员麻成金教授率领的食品科学研究技术团队,针对湘西椪柑产业中出现的“果贱伤农”现象,研究出椪柑果醋等一系列农业产品;省科技特派员黄行文 教授在双塘村建立雪莲果种植示范园,对当地雪莲果种植户进行现场技术培训和指导;在龙山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科技特派员陈俊香教授进驻县人民医院,帮助医院开展血液透析新业务,填补了龙山县无此项业务的空白。

据湘西州委组织部介绍,自2005年以来,湘西州已累计选派省、州、县(市)科技特派员共2847名,实施各类科技项目461个,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416个,创建科技示范基地441个,培训农民52万人次。

……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副院长陆庆光表示:“因为科技特派员制度有新意,在农村扶贫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在短时间内,全国各地都来学习取经,继续推进,也都带来了不错的效果,这引起了国际组织的关注。”

2006年以来,中国开展了隶属于UNDP的“中国农村科技扶贫创新和长效机制探索”项目,通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等措施,优化和健全了科技特派员队伍,有效促进了农业发展过程中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对中国贫困省份的农业科技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望篇:

新十年,踏上科技扶贫新征程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背景发生巨大变化,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

党的十七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是一项重要指标。让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赋予扶贫开发新的定位。确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使我国的扶贫事业呈现出专项计划扶贫与惠农政策扶贫、社会各界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新局面。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推进,既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

中国扶贫开发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范小建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说,“十二五”期间扶贫开发能否取得更大突破,关系着2020年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仅从数量上看,按照中国2009年确定的1196元的标准,中国还有3597万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则还有1.5亿人。随着经济的增长,减贫的效应逐渐在递减,贫困人口规模大,而返贫的压力也不断增长,扶贫开发工作中诸多“硬骨头”还需要啃。

2011年4月26日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新十年扶贫纲要”)进行了审议。这意味着“新十年扶贫纲要”即将出炉。会议强调,中国扶贫开发已经从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提高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为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科技扶贫工作,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陈传宏在2011年科技扶贫工作现场交流会上强调,今后的科技扶贫工作需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与应用;二是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贫困地区资源型特色支柱产业;三是注重体系建设,提高贫困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四是强化资源整合,解决贫困地区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五是突出机制创新,形成有利于科技进步的良好环境。

延伸阅读:

“十一五”中国扶贫开发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自2005年起,减贫速度明显加快。

一是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农村人口从6432万减少到3597万,下降了44.1%,贫困发生率从6.8%减少到3.8%,重点县贫困人口从3624万人减少到217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723元增加到2842元。

二是生活条件持续改善。重点县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实际增长率为11.5%,农户住房面积扩大了2.4平方米,居住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的农户比重为18.3%,比“十五”期末的14.2%提高4.1个百分点。2009年重点县农户,每百户拥有冰箱、冰柜18.6台,增长

1.48倍;电视机101.2台,增长10.8%;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114.6部,增长1.1倍。2009年重点县中感到取得炊事用燃料越来越困难农户有31.5%,下降了5.6个百分点;使用旱厕和水冲式厕所的比重为88%,上升了1.8个百分点。

三是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重点县新增基本农田2260.9万亩,新建及改扩建公路里程42.5万公里,新增教育卫生用房1531.5万平方米。饮用自来水、深水井农户比重从55.3%提高到60.3%,自然村通路比例从79%提高到86.9%,通电比例从95.9%提高到98.0%,通电话比例从74%提高到91.2%,通广播电视比例从87.8%提高到94.5%。

四是社会事业水平得到提升。农村文盲劳动力比重由12.7%下降到11.1%,接受过培训的劳动力比例从12.8%提高到15.5%;有卫生室的比重从73.5%增至79.6%;有合格乡村医生、卫生员的比重从74.8%增至79%。

五是生态恶化趋势初步遏制。重点县实现退耕还林还草3700.3万亩,新增经济林面积9259.6万亩,新增草场面积4317.7万亩,实施扶贫易地搬迁约224.5万人。

六是县域经济较快发展。重点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4793元增加到9549元,增长了0.99倍,年均增长18.81%;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178.2元增加到429元,增长了

1.41倍,年均增长24.5%。

第四篇:乡镇党员干部观看《永远在路上》有感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乡镇党员干部观看《永远在路上》有感

文 章来源

课件 w w 5 k J.Om 9 乡镇党员干部观看《永远在路上》有感

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是一部触及灵魂、发人深省的反腐之作。该片以案为鉴、以案明纪,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与成果,彰显党中央正风肃纪、纠“四风”、反腐严惩的决心和勇气,具有很强的示范、警示和教育意义。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敢于直面拒腐防变的严峻挑战,不断提高执政的能力和水平,做到严于律己、廉洁从政、防微杜渐、警钟长鸣,切实担当起时代和历史赋予党员的重任。

理想信念统率人的灵魂,决定着领导干部的人生走向。党员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有些领导干部认为有了地位和权力,生活改善了,物质条件提高了,不享受白不享受,于是一味的追求物质生活,对于吃喝应酬,都是以“为了工作”、“方便交流”为借口带头大吃大喝,久而久之甚至成为一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种爱好,酒过三巡,就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置于脑后。落马后首度出镜的多名高官,在片中回顾了个人成长的不同阶段,有的人曾经兢兢业业追求理想,但最终走向了堕落。从他们的人生轨迹中,可以看到理想信念如何走向危亡之渐,或许很多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找到个人境遇乃至思想上的相似的危险之处。这就是生动的警示,这种让人浑身颤抖的警示是最好的学习教育。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面临着很多诱惑和考验,要抵挡住物欲的诱惑和腐朽思想的侵蚀,要健康地成长起来,关键要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加强自身修养,正确对待权力,要管好自己,把握好自己。在日常工作与生活的每个细节,都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拒腐防腐的状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严守党纪国法的红线,坚持不忘初心,和全党同志一起,让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知荣辱。谷春立、王树森、万庆良的蜕变事实告诉我们:腐败之路是死亡之路,要防止滑入这条死路,必须把握自己,管好自己,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坚持正确的人生追求,分得清黑白,辨得清真伪,看得清是非,克己自律,严于自律,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永远在路上》带给我们是心灵上的触动、思想上的教育、行动上的推进,我们应该回过头来认真审视自己、检讨自己、改造自己,以优良的工作作风促进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文 章来源

课件 w w 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k J.Om 9

第五篇:观看《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观看《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8集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摄制组先后赴22个省(区、市),拍摄40多个典型案例,采访7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纪检干部,采访苏荣、周本顺、李春城等10余位因严重违纪违法而落马的省部级以上官员,剖析了一些典型案例,讲述了一些鲜活的监督执纪故事。(中国青年网,10月18日)

与在位时谈笑风生、神采奕奕的形象有所不同,专题片中出现的落马高官都普遍表现的神情倦怠、悔不当初,反差尤其明显的是以往的一头黑发变得白发苍苍,让人不禁感叹今非昔比、物是人非。专题片中不乏往昔呼风唤雨的重量级人物,从原中央政法委书记***到原河北省省委书记周本顺,一朝大权在握、呼风唤雨,却欲壑难填、底线失守,直至深陷囹圄、回头无路,其中的人生巨变和沉痛教训,引发全民的反思和追问。

《永远在路上》通过专题片的形式展现了反腐的细节,强调了廉政的重要性,是让这些高官现身说法,以便警钟长鸣,是告诉国人反腐败“永远在路上”,是印证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反腐勇气和决心,而那满头的白发,解读为失足后的悔恨亦可,解读为反思中的痛惜也罢,都会让人不约而同的开始比对黑与白、“廉”与“腐”之间的差别。

“廉”与“腐”,可谓一字之差,人生打岔。有着一样的“广”字外表,却有着不一样的内心构造,“廉”字有的是一颗真心,是一颗为党为民、肝胆相照的赤子之心,而“腐”字有的却是一颗祸心,是一颗为谋己利、不择手段的堕落之心,“廉”能赢得认同、敬重和信任,“腐”会招致贪念、变质和祸殃。

把使命责任挺在前,事事不计得失,只比贡献,脑中有法纪、用权有尺度、心中有戒尺,就是“廉”字的深刻内涵;相反,把个人利弊摆在前,事事不讲原则、只看利益,总想着“装好人”、“捞好处”,底线不清晰、禁区无概念,就是“腐”字的潜藏祸根。我们看到,在现实中很多官员恰恰不能看清“廉”与“腐”的清晰界限,利益诱惑抵不住、原则契守保不住、困难考验经不住,没有表现出党员干部清正廉洁、责任担当的一面。

“廉”源自于对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的内心选择,“腐”起始于对宗旨信仰、党性原则的质疑动摇。懂得“廉”字含义的人,才更能洞悉心灵之静、感悟人生真谛。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地位的高低和物质的丰足,而在于对国家、民族和人民有所贡献。而陷入“腐”字误区的人,根本没有体味到人生的真正意义,更没有搞清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至简大道,从而使自己的党员本色有所减褪、责任意识有所迷失、作风关口有所懈怠,最终被打开思想堤坝的管涌口,行为失范、底线失守,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无法弥合的伤害。因此,廉政为官、清正为人,才算是不辜负组织和人民的殷切嘱托,才算是达成了人生最高远、最纯粹的境界。

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宣誓着我们党自我更新、自我净化的决心,同时也在号召党员干部秉持廉洁公正的从政原则,作风建设一直在路上,反腐倡廉也一直在路上,这不仅仅代表了一份承诺,也是代表了一份嘱托。

下载党员干部观看中国扶贫在路上心得体会2020[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党员干部观看中国扶贫在路上心得体会2020[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观看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观看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尖山农场学校 何艳云 由中央纪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昨晚播出后,在本市广大党员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纷......

    观看《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永远在路上》观看心得近日,由中纪委和央视联合制作的8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开播,专题片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

    观看《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观看《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玄滩小学 刘清容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日前在央视综合频道播......

    观看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观看《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最近,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8集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在央视播出,我利用业余时间观看了次专题片,现将观看《永远在路上》的......

    《永远在路上》观看心得体会

    《永远在路上》观后心得体会 机电动力科---杨宏近日,我认真观看了电视反腐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在记录片中,列举了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行全面从严治......

    观看《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观看《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罗强 《永远在路上》是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八集专题片,该片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

    观看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观看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10月17晚,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8集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第一集《人心向背》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在片中,周本顺、......

    观看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五篇

    观看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在省公司统一安排下,我于11月8日在国新集团会议室观看了警示片《永远在路上》,片中以大量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展现了中央坚决整肃"四风",推进作风建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