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员干部观《理想照耀中国》心得体会范例
不以风餐露宿为苦,不以艰苦卓绝为惧。苦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怕的是失去理想的国人麻木不仁、如行尸走肉,囿于思想的铁笼,无知迂腐,自欺欺人。坍塌的精神世界如何重建,麻木的灵魂如何清醒,只有补足精神之钙,才能筑牢信仰之基、铸造立身之本。清醒的人多了,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就有了重塑信仰,再燃希望的可能。写写帮文库网为大家提供“党员干部观《理想照耀中国》心得体会范例五篇”,欢迎阅读。
党员干部观《理想照耀中国》心得体会范例五篇【一】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处在安史之乱中的杜甫,忧虑着处在山东、河南这两个沦陷区的几个弟弟,他们是生还是死呀!颠沛流离中的他,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望着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之情。山河破碎,没有“国”哪有“家”啊!
杜甫心中有“家”,更有“国”。他漂泊四川成都,尽管自己处境艰难,茅屋为秋风所破,他仍向苍天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懂得推己及人,希望温暖能普照天下。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能将温暖与幸福惠及芸芸众生,这是一种大胸怀,这是一种大境界。
小家温暖幸福只能是小家,全民温暖幸福才是大家。有首歌唱得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生活在“家”与“国”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家国情怀”首先表现为爱国之情。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就在于他心中有汉,心中有国。卫律的威逼利诱,没能让他叛“汉”;李陵的软话攻心,没能让他仇“汉”;单于的漫长折磨,没有让他忘“汉”。朔风凛冽,无法冻硬他的爱国热肠;胡茄幽怨,无法软化他的爱国衷心。饮雪吞毡,就等归汉之日。就要回汉了,新娶的胡女的眼泪留不住他;小儿子的小手拽不住他的衣襟。是他的心中没有妻儿吗?不是,只不过,在他心中,“国”远比“家”重要。
“家国情怀”又表现为爱民之情。邓小平同志一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赤子情怀溢于言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下乡看望一位生病的老大娘,虽素昧平生,却满含热泪地呼之为“娘”,视百姓为父母。
“家国情怀”还表现为恪尽兴国之责。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任”,范仲淹也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作为社会中的每一员,都应该为国家的发展献计出力,将个人之梦融入到中国的复兴之梦。
“家国情怀”不是要我们抛却小家,忘却亲人,而是要我们推己及人,由“家”到“国”,都捧出一颗爱心来。
“家国情怀”是立身养德之本,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家国情怀”!
党员干部观《理想照耀中国》心得体会范例五篇【二】
《理想照耀中国》把百年党史看做一个不断接力的整体,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正确认识历史与当下有着积极的意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用百年中国故事归纳总结出中国道路,既对年轻人有教育意义,也有助于展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争夺国际话语权。而这或许也是《理想照耀中国》的现实意义。
理想信念作为人类表达思想情感特有的精神现象,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这种抽象的支柱却实实在在地支撑和引导着人的行为,产生着改变、影响社会风气,不断丰富人类文化的内涵和持续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风雨无阻、砥砺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曾把理想信念比喻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对共产党人来说,理想信念筑牢了履职根基、熔铸了精神灵魂、聚集了发展力量。坚定理想信念不仅仅是个人的人生观问题,更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共产党人应该把“三个必须”落实在坚定理想信念的具体实践上。
理想信念是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成事之基,必须“立标尺”。坚定理想信念首先要用政治学习意识、核心看齐意识、为民宗旨意识构建起行为标尺,重学习领悟、重思想闸阀、重创业实干。坚定理想信念,拧紧思想上的“总开关”,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打扫政治灰尘、净化思想灵魂,增强纪律、法治、政德及责任意识,以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以身许党、许国,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理想信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谋事之要,必须“划底线”。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就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和谐友好发展。新时代要有新作为,党员干部应当以“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为己任,守牢“底线”意识,自觉遵守党规党纪、法律法规、公德良俗,始终坚持在基本政治立场上,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在核心政治立场上,毫不动摇坚持党的群众观点。清清楚楚做人,明明白白做事,做到规矩清楚、纪律严明,始终与党的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统一步调保持一致,不压红线、不踩底线。自觉做到“三严三实”,仔细遵循“八项规定”,切切实实反对“四风”,以底线意识充实坚定理想信念主要内容,积极响应从严治党的时代诉求。
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动力之源,必须“树形象”。始终保持共产党人克己奉公、廉洁清明的一贯形象。积极对照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三个方向,对照我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目标,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模范形象,做出庄严。有作为、有担当,“慧者心辨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少说多干,低调务实。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真正将理想信念化为干事创业的激情、为民谋利的热情,为推进我党各项事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价值追求与理想保证!
古往今来,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深林”,到焦裕禄“把泪焦桐成雨”……给出了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答案:我们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始终以对党、对人民、对法律的绝对忠诚,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公正执法。提升自身素质和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是保证。“理想和信念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理想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信念是人们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意志和定力。理想崇高,才能坚定信念;信念坚定,才能坚守理想。”
做理想信念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把理想信念作为基础性的硬任务来抓,真正把规矩立起来、挺起来,确保铁规发力、制度发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统一全党的思想,凝聚民族的力量,坚信理想信念这块“压舱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不断奠定全中国人民奔向全面小康幸福生活的基础。
党员干部观《理想照耀中国》心得体会范例五篇【三】
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聚焦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从不同角度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绘就一幅百年百年党史的恢弘画卷。
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以“念青春故事、书家国情怀”为创作理念,以“美好理想、青春奋斗”为核心主题。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用戏剧的表达方式,将真实的历史用影像呈现出来,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现新时代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风貌,充分反映党的初心使命,深刻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把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魂以艺术的形式传达给年轻一代,让理想之光成为照亮青年人前行的精神灯塔。
一百多年前,当时的中国青年面对着欺压和侵略奋起反抗,用实际行动宣示着不屈意志,用满腔热血书写着报国之志,谱写出了伟大的“五四精神”。一个世纪后,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中,以“90后”为代表的广大中国青年再次站了出来,他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向世人证明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堪当历史大任的,是不会辜负党和人民信任的。任何事业的推进都不会一帆风顺,在前进的道路上总是存在各种风雨险阻、坎坷崎岖,而广大青年就是战胜这些风险挑战的“生力军”,以青春为笔、以青春为锋,定能在新时代掀起强大的青春风暴。
“志在顶峰的人,不在半坡留连。”面对各种困难,往往考验的就是坚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在当前的年轻干部队伍中,依然还存在“瞻前顾后不敢干、拈轻怕重不愿干、得过且过不想干、本领不足不会干”的现象,一些年轻干部一碰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一遇到挫折就萎靡不振,严重缺乏斗争到底的意志力和坚韧力。人立于世,总要有那么一股精气神的。强大的意志力、坚韧力、自制力,是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的真实体现。要从百年党史中充分汲取营养,以革命先辈为镜,坚定理想信念,淬炼担当品格,锻造一往无前的意志力,保持百折不挠的坚韧力,涵养慎终如始的自制力,勇于跳出“安乐窝”,走出“舒适区”,在风险挑战中见风雨,在困难矛盾中经磨砺,在火热实践中壮筋骨,在经受百般磨炼中百炼成钢。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干事创业的精神支柱。党员干部要通过学党史,汲取精神养分,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筑牢共产党人的“根”和“魂”,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爱党敬党的“一颗红心”,经受住任何艰难困苦的考验,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将自己的“小我”融入党的事业“大我”之中,做一名对党忠诚、目标远大的劳动者。
党员干部观《理想照耀中国》心得体会范例五篇【四】
国产剧在表现手法、风格化方面的创新并不十分常见,毕竟电视剧通常是以情节推动。所谓电视剧是编剧的艺术,电影是导演的艺术,绝非虚言。近年国产剧虽然在类型成熟、制作精良等方面颇多进步,但先锋尝试上其实是更趋谨慎的。
也正因如此,硬糖君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再次看到电视剧中诗意的镜头、诗化的语言、类似艺术电影的手法,会是在《理想照耀中国》——一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策划组织创作的主题重点作品。
5月4日晚,该剧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但让硬糖君急于想写下些什么的,却并非群星璀璨的阵容,而是该剧作为一部主题剧,在美学探索上表露出的野心。
当市场大潮之下,商业化剧集忙不迭地揣测观众当下的喜好,国产剧开拓的希望究竟何在?是否又再次回归到了这些可以在市场之外仍保有独立创作逻辑的机构和项目之上?他们也确有责任将更多元的内容呈献给观众。而时间往往将会证明,每一次这样的审美撩拨,都将带来长久回响。
《理想照耀中国》全剧共40集,每集30分钟,以不同时期的40组人物记录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年以来高擎理想炬火,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而不息奋斗的动人征程。
5月4日播出的首集《真理的味道》由毛溦导演,张显编剧,靳东、刘奕君等主演,讲述的是《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背后的故事。片名出自故事主人公陈望道的一则轶事,传说当时他翻译得过于专心,以至于墨汁当作红糖蘸着吃粽子,自己浑然不觉,还说味道“够甜了”。
陈望道是近代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翻译家,担任过《新青年》编辑,也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员,新中国成立后还曾出任复旦大学校长。可以说,不管从革命还是学术角度,这都是一位值得后辈铭记的人物。
然而,如何用不到30分钟的时间勾勒出主人公的华彩一生、传达出其人其事对历史进程的重大作用呢?《理想照耀中国》独特的系列短剧模式,给主创们提出了不小挑战。
对此,不同人有不同的作答方式,《真理的味道》单集主创的选择是“做减法”和“避实就虚”,将陈望道一生中最闪光的光辉点——翻译《共产党宣言》作为历史的切口放大,用一种写意化的方式去描绘当时社会的乱象,以及从乱象中站立起来的陈望道。
这一集的风格是极简的(硬糖君了解到,剧本仅10页29场戏)。主要人物仅四位——陈望道、邵力子、江流、娟子。主创就从这四个人身上做文章,搭建起剧本结构,设置了诸多隐喻,以小见大,书写当时的社会情景。
剧情其实并不复杂:在五四运动后的各种救国思潮中,社会局势混乱。有日本留学经历的陈望道受邵力子之托翻译《共产党宣言》,在回乡过程中偶遇穷苦妇女娟子,在家乡进行翻译工作时又与旧时同窗江流重逢,感慨良多。最终,他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极其严峻的情况下出版,为中国各阶层带来了火种与希望。
剧本打破了电视剧惯常的叙事方式,从不同的时空中截取出一个个重要的“点”,辅以闪回、画外音、蒙太奇等手段,按照主人公陈望道的思绪进行重新排布,从而产生新的效果。
比如,在镜头掠过整辆火车,从名流聚集的上等车厢到民众拥挤的下等车厢时,伴随的画外音便是一段《共产党宣言》中有关“阶级”的论述,最后镜头落在了陈望道若有所思的脸上,之后又切换到他的书桌前,带着对国家、对同胞的关怀与使命,他郑重开始了翻译工作。
而从人物的设置看,刘奕君扮演的邵力子先生,同样是一位拥有百科词条的历史人物。相比之下,江流与娟子的原型未知,但两人也绝非随意设置,而是极具代表性。
娟子是命运凄惨的底层妇女,丈夫死于上海工人运动,带孩子回乡奔丧时被列车员欺负,回乡后发现家产已被宗族侵占,甚至孩子都被抢走。几乎每次她的出现,都会带出一幅令人揪心的图景。可以说,她正是当时遭受压迫的中国人民的缩影。
江流则是陈望道的同窗,两人年少时都有救亡之志,但与出国留学、接受新式教育的陈望道不同,江流留在家乡执教,报国无门,落魄的样貌神情甚至有些令人联想到文学人物孔乙己。
三人的行动巧妙地勾连在一起:娟子的第一次哭喊,令陈望道动了恻隐之心,与她调换车票,到下层车厢中感受同胞苦难,从而认识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娟子的第二次哭喊,深深扯痛了江流的神经,悲愤烧书,引来旁人围观劝阻,从而促成陈、江两人的重逢对饮。
陈、江二人一明一暗,隔着小巷对望,如新旧知识分子的对视对答。从二人身上,我们可以鲜明感受到当时旧知识分子的迷茫幻灭以及新知识分子的坚定信仰。而故事最后,陈望道寄来的《共产党宣言》译本成为了江流的救赎。他从形象到眼神都焕然新生,走出乡村加入到陈望道的行列中,这一转变也意蕴十足。
娟子的苦难,江流的颓废,以及故事开头那场复杂的思潮论战,以一种具象化的方式点出了当时中国在社会上、思想上的动荡无序,也充分说明了发生在那间狭小柴房中的翻译工作,无声无息却又何其重要。
正因为是短剧模式,这一集存在大量的留白,没有让陈望道、江流、娟子之间发生什么狗血事件,家长里短的琐碎对话更是少之又少,观感与过往电视剧大有不同。多数时候,导演都在用画面讲故事,一花一叶、天气光影等细节都精心设计。流畅的视听语言,丰富的意象运用,令故事不显局促,而是意味深远、格调清新。
“路”的意象贯穿始终——上海的马路、乡下的小桥,陈望道的“道”。
陈、江这对老同学,少时一同诵读过古诗《行路难》。记忆中的“多歧路,今安在”像是人到中年的两人的内心叩问。苦闷的江流报国无门,连做梦都在迷雾中寻路。陈望道则在马克思主义中找到了“希望大道”。《共产党宣言》译本的传播则为更多国人指明了方向,统一了道路。
火是启蒙的象征。而陈望道出场的第一个动作,正是点火。全片第一场戏,镜头随着跑过的孩童而来,由窗格推进到屋内,他的手先于脸入镜,划着了火柴,在昏暗的柴房里点亮一盏油灯。
之后,他正是在这盏油灯之下,进行《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而当他终于翻译完成,一声响亮的公鸡打鸣,伴随着《国际歌》的旋律,晨光从窗户透了进来。联系到之前邵力子同陈望道的对话,不难想到,这一处理可能也预示着,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的传播,中国终将拥有自己的无产阶级政党,雄鸡一唱天下白。
“风筝”的意象亦是首尾呼应。开场,风筝在狂风中飘摇、最终栽倒在地,失落的孩子在台词中第一次提到崩溃烧书的江流。而故事最后,也是这几个孩子为江流带来了陈望道的信,随着江流读信、动容,孩子们也成功将风筝放了起来,仿佛载着希望越飞越高,正如中华国运。
除此之外,该剧的台词也简练有深意甚至有诗意。比如陈望道、邵力子在围观完茶楼论战后感叹的“当今中国,山太多庙太少”,比如路过的乞丐念叨的“下雨了,下大点”,又如邵力子提及国人对十月革命的认识依然片面,而陈望道以“只见桐叶、不知纹理”作比。台词中包裹着潜台词,尽显中国古典美学独有的含蓄蕴藉。
诚然,如果用微电影的标准来看,《真理的味道》在制作上并非尽善尽美,主演与群演的演技水平也略显参差,但总体来说,瑕不掩瑜,从这一集中,我们不难看出主创在美学上的素养,以及整部剧的野心。在电视平台上看到这样大胆的创作,可以说相当难得。而年轻观众也没让他们失望,对于剧中的视觉隐喻、历史彩蛋、表演细节已经开八。
更重要的是,该剧并不止于《真理的味道》这一种风格。作为一部集体创作的系列短剧,集集更换的不止是故事与阵容,具体的叙事与视听风格也像开盲盒一样,每一集都不同:《秀才遇到兵》是轻喜剧,《叛逆者》是儿童视角的谍战片、监狱片,《你的眼神》融入了犯罪悬疑元素,还有许多章节选择了纪实风格。
之所以会如此,从客观情况看,是因为该剧时间紧、任务重,从而采用了大导大编统领全局、年轻主创分组创作的方式,有15个独立摄制组分头跑遍祖国大江南北。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不仅台前阵容里有着吴磊、王俊凯等一批95后、00后新人演员,幕后团队也相当年轻,分集主创(制片人、导演、编剧)的平均年龄仅为35岁,年龄最小的出生于1998年。
故事人物各自独立的单元模式,从近代到现代的百年时间跨度,加上各方对这部剧的保驾护航,给了年轻创作者一个尽情挥洒创意的空间,在叙事与视觉表现上进行探索实验,多处运用长镜头、手持摄影、黑白摄影、平行蒙太奇等电影技巧。
而这又满足了当代年轻观众飞速提升的审美,与国际上的电影级剧集接轨,甚至无意之间暗合了“诗选剧”的浪潮。
“诗选剧”,即在形式上像一本自选诗集,由多个独立故事构成,演员也随故事更换,在整体上用一个主题或风格来勾连,代表作如《阴阳魔界》《世界奇妙物语》《黑镜》等。《理想照耀中国》更加极致的一点是,它仅仅是故事服从于主题,在类型风格上却没有统一的定位,而是根据各集的内容去选择合适的类型模板与表现手法,愈加丰富多元。
想要找到一部类似风格的剧集作比并不容易,因为足够风格化,使其更接近文学的品格,硬糖君认为其更像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从这部剧上,我们能够感受到重大节点主题剧的升级与突破,以及年轻创作者的创新与野心。其记录历史,本身也将在电视剧史上留下值得记录的一笔。
当理想照耀中国,其如此真实可感,却又诗意恢弘,“历史作为诗人,作为戏剧家在行事,任何诗人都不应企图超越她”。这本就是我们每个人最会表达、也最能领悟的光。
党员干部观《理想照耀中国》心得体会范例五篇【五】
什么是家?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社会学家说家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士兵说家就是祖国里的一滴鲜血。那么家究竟是什么呢,许多人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那么先让我们来听听一个小故事吧:
有一个富豪醉倒在他的别墅外面,他的保安连忙扶起她说:“先生我来扶你回家吧!”富翁反问保安:“家?我的家在哪里?你能扶的我会的了家吗?”保安大惑不解,指着不远处的别墅说:“哪不是你的家么?”富翁指了指自己的心窝口,有指了指不远处的那栋豪华别墅,一本正经,断断续续地回答说:“哪,哪不是我的家,哪只是我的房子罢了。”
家不是房屋,不是彩电,不是电脑,不是用物质堆砌起来的空间。物质的丰富固然能给我们带来感官上的快感,但那只是暂时的。试想在这小小的空间里充满了暴力与冷战,纷争与撕吵。“家”终将不成为其家,而成为争斗的战场。也难怪有一些大款自我解嘲到:“我穷的只剩下钱了。”
家是情感的港湾,是成长的摇篮,是灵魂的栖息地,是精神的乐园。当你拥有它时,他平凡的如柴米油盐酱醋茶;当你失去她的时候,掏心掏肺也找不回来。
有一种情感每个人都会有,即使你不承认,他也依旧依附与你。那就是爱国情,即使你向往彼岸富饶的国度,也依旧抵不过对故土深深的眷恋。当你成功的时候,你会与他分享。当你失败的时候,也会希望他的富强。当你身处异乡时,它会在你梦中萦绕;当你重归故土,它会将你紧紧的拥抱。
它像是一条线,拉着你与祖国,即使之间横亘着千山万水,也阻不断这自生而有的脉脉深情。因为你骨子里流淌着他的血液,你的灵魂已经烙印上他的印记
你们都是中国这一条巨龙中的一员,用你们对祖国,对家的热爱来化为巨龙前行的力量吧!
第二篇:理想照耀中国
《理想照耀中国》观后感
昨晚的联队活动中,我们观看了纪实频道的大型纪录片《理想照耀中国》。《理想照耀中国》刻画了李大钊、王尽美、蔡和森、向警予、恽代英、瞿秋白、刘伯坚、彭湃、方志敏、吉鸿昌、杨靖宇、叶挺、时传祥、雷锋、王进喜、邓稼先、钱学森、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沈浩等一批共产党人的形象,通过这些依理想而活、靠理想而行的一群人的故事,彰显了优秀的共产党员“为他人,求解放”的精神和理想。探讨理想在当下是否仍具有意义。《理想照耀中国》以人带史,采用历史资料加人物访谈、实景拍摄加真实再现的纪录片语言,力求对耳熟能详的人物和故事,找到独特的解读视角。蔡和森与向警予的爱情,瞿秋白与鲁迅的友情,刘伯坚要子孙后代“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遗嘱等故事,通过“有温度的历史片段”,再现了共产党人敢想敢为的力量。“为信仰奔走,为信仰奋斗,为信仰牺牲一切”的人物,串起建党90年来的风雨历程,刻画了从李大钊、瞿秋白到雷锋、钱学森再到孔繁森、任长霞等共产党人的鲜活形象,讲述这些人的生动故事。
《理想照耀中国》以人带史,采用历史资料加人物访谈、实景拍摄加真实再现的纪录片语言,力求对耳熟能详的人物和故事,找到独特的解读视角。蔡和森与向警予的爱情,瞿秋白与鲁迅的友情,刘伯坚要子孙后代“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遗嘱等故事,通过“有温度的历史片段”,再现了共产党人敢想敢为的力量。昨天观看的时候,我们大家都很认真,都被李大钊,王尽美等伟大的第一批共产党员的事迹。他们是让中国能像如今一样蓬勃发展,从闭塞落后的中国到如今的青春中国的奠基人。他们呼吁全中国的人民要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脱离封建,引入马克思主义思想,建设中国的第一批共产党,使全中国都投入到为维护自己国家尊严的战斗中。
这部片子中介绍的这一批伟大的共产党员先驱们,他们为信仰奔走,为信仰奋斗,为信仰牺牲一切,不在乎自己个人的性命安慰,投身到中国抗战的战斗中去。他们是中国近代的思想领袖。是他们,从思想上,从根本真正的让中国活了起来,为古老陈旧而腐朽的中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我十分的敬佩他们。在短短了2个多小时中,我几乎无时不在感动,敬佩中。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已经不再是动荡不堪了,我们的生活也比以前好了很多。而他们在作为共产党员先驱,作为中国人的精神领袖的时候,也就和我们差不多大,都是时代的青年。我们现在的青年们,大多都还没有投入到中华的建设中去,都没有忧患意识。我觉得,我们现在也是应该为自己的祖国做些什么事的时候了。不应该再像现在这样没有目标的生活。
现在的中国环境已经比以前好了许多,但是我们也遇到许多的问题。中国未来的发展就是靠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了。我们已经成为了中国的脊梁柱了。我们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投入的祖国的建设中去,让中国更好的发展起来。
理想照耀中国是我们不变的思想,我们要贯彻“为信仰奔走,为信仰奋斗,为信仰牺牲一切”的思想,用我们的理想去照耀中国!!
马驰先
中美经济2
100142605
第三篇:理想照耀中国
理想照耀中国
尽善尽美求解放
该片讲述了四个人物,刻画了李大钊、王尽美、蔡和森、向警予等一批共产党人的形象,通过这些依理想而活、靠理想而行的一群人的故事,探讨理想在当下是否仍具有意义。这部电影使我受益匪浅,它让我了解到红军战士们为了使人民得到解放不畏艰险、不惧困难、不惜生命与不怕牺牲的崇高品质。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王尽美生于1898年,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山东党组织早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被推举为山东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1920年3月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后,被发展为外埠会员。同年冬,与邓恩铭等人发起成立励新学会,出版《励新》半月刊。1921年春,王尽美发起创建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7月,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山东区支部书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分部主任。1922年1月,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7月,在上海出席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被留在中央负责领导工人运动。参与制订《劳动法大纲》,先后领导山海关、秦皇岛等地的罢工斗争,并为开滦五矿总同盟罢工指挥部的成员之一。1922年11月,在山海关领导建立党的组织。1923年2月,被反动当局逮捕,经工人营救获释。后重回山东,主持山东党的全面工作。1924年1月,参加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1月,任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1925年1月,出席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2月,抱病组织青岛国民会议促成会,参与领导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因长期积劳成疾,于1925年8月19日在青岛逝世,时年27岁。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毛泽东于1925年写的这首词《沁园春.长沙》,追忆了当年长沙一批同俱壮志的挚友,蔡和森便是其中一位。
蔡和森生于1895年,家乡在湖南省湘乡县永丰镇(今属双峰县)。1913年蔡和森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求学时与毛泽东结为挚友,他们从立志改革社会的思想出发,共同探讨人生与救国的道路。1918年4月,他们经过充分的酝酿筹备,共同创办了新民学会,在湖南青年中产生了深远的感召力。李立三在1935年撰写的《纪念蔡和森》的文章中曾指出,当时的湖南青年“盛称‘毛蔡’之名,而奉之为表率”。
“五四”运动之后,以青年知识为主体的留法勤工俭学活动形成了高潮。蔡和森和毛泽东积极动员、组织湖南青年赴法求学。1919年12月,蔡和森带着年近半百的母亲葛健豪,和女友向警予、妹妹蔡畅等30多名热血青年,告别风雨飘摇的祖国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之路。在法国期间,他刻苦地学习了《共产党宣言》、《回家与革命》等系列著作,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20年,他与毛泽东、陈独秀多次通信,提出了建立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事业领导核心,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主张,并系统地阐明了建党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毛泽东在回信中兴奋地说:“你这一封信见地极高,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1921年底,蔡和森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9月,他创办党的机关报《向导》周报,并担任主编,直至1925年10月赴莫斯科共产国际工作。期间,蔡和森撰写、发表了大量阐述党的路线,倡导工农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最早提出了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的观点,鼓舞了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信心。
1927年共产国际决定蔡和森回国工作。在4月召开的中共五大会议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兼任中央宣传部长,并代理中央秘书长。急剧发展的国内形势,促使蔡和森对越来越紧迫的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工农运动中的指导问题等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与国民党右派和党内的机会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为此,他先后遭受了右倾投降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的打击,他担任的中共中央代理秘书长、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宣部长的职务被错误地撤销。蔡和森面对严重的打击,以党的利益为重,从不悲观失望,不计个人得失,在患严重哮喘病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为党的事业奔走。
1931年六月,他在香港参加海员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时,由于叛徒的出卖,不幸被捕。在狱中,国民党反动派对他施行了种种酷刑,他横眉冷对、坚贞不屈。最后被敌人将四肢钉在墙上悲壮就义,时年仅36岁。“一个共产党员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毛泽东同志用极其沉重而深情的语言浓缩了蔡和森壮丽的一生。
警予,湖南溆浦人,生于1895年。她的父亲是小贩出身,积累成富商。警予幼时正当康梁改革运动继续发展。这运动在湖南的影响很大。警予的大哥是这运动中的活动分子之一。他提倡“新学”,在溆浦县本乡也早就建立起新式的学校。警予是这新式学校中有名的女学生,她会做热烈的民族色彩的小论文,会操体操,尤其会“翻捍(杠)子”。在学校以及在每次全县学生比赛运动中,警予是最耸听闻的“文武双全”的第一名。在这种社会的奖励空气之下,愈加把这个新式的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子兴奋起来,于是她自早到晚想做“天下第一个伟人”,睡梦中都是这样的想着。蔡和森与向警予的结合是志同道合、自由恋爱的结晶。恰同学少年——蔡和森、向警予 1913年秋,蔡和森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在一师,他和毛泽东、萧子升三人品学兼优,志趣相投,都是杨昌济最得意的学生,人称“湘江三友”。1918年4月,他们共同组织的“新民学会”,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胚胎之一。1916年春,同样是杨昌济最得意的学生向警予从周南女校毕业后,冲破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回到家乡担任溆浦女校校长,走上了妇女解放和教育救国的道路。她在学校要求女生放脚,亲自为她们解开裹脚布,并一个个地陪其回家向父母作动员,在当地开女子解放之风气。1918年底,向警予为联系湖南女子赴法勤工俭学之事到达北京,第一次见到了在湖南学生界中享有盛名的蔡和森。不久,向警予也加入了“新民学会”。她与蔡和森的交往因此逐渐增多,但并未产生爱慕之情。
1919年底,蔡和森、向警予、蔡畅等五十多人乘坐“盎特莱蓬”号法国邮轮从上海启航前往法国。在35天的航程中,蔡向两人经常一起观看日出,讨论学习和政治问题。在谈到个人婚姻问题时,他们都强烈地反对旧式婚姻,主张大胆追求新式爱情和理想的完美结合。当邮轮停靠在终点站法国马塞港时,他们俩都惊喜地发现自己完全被对方吸引住了。于是,“向蔡同盟”的爱情之舟扬帆启航了。蔡和森、向警予,他们是党的历史上第一对都是中央委员夫妻。虽然他们后来分手了,但他们对理想的追求和革命的情操没有改变,始终是革命的同志,他们最后又走到了相同的终点,牺牲在敌人的刑场上。
他们为信仰奔走,为信仰奋斗,为信仰牺牲一切。他们代表了一种信念的执着,一种精神的永驻。
他们的形象永远刻在大地上、写在苍穹间。我的感受,那是那一代共产党人的风范。一脉相承的中华古风在他们身上还历历在目,没有断绝。所谓仁、义、礼、智、信,所谓大义凛然,所谓多情善感
他们是解放者,解放他人,解放自己。他们的故事都耳熟能详,可歌可泣。他们留下的共产党员优秀的品质是人类文明的财富
第四篇:理想照耀中国观后感
理想照耀中国观后感
《理想照耀中国》是一部5集庆祝建党专题片,展示了李大钊、王尽美、恽代英、瞿秋白、向警予、蔡和森、彭湃等中共党员的故事。通过这些依理想而活、靠理想而行的一群人的故事,探讨理想在当下是否仍具有意义。
那一年,孔繁森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
那一年,任长霞她带领支队民-警在短短2年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国20多个盛市,破获了近300余起抢劫、杀人等重特大案件,抓获了350多名犯罪嫌疑人。
也许在我们不知道的某个地方还有着某些不为人知的为共-产主义抛头颅洒热血的人们。
然而就在我看完纪录片的同时让我看到了一则令人发指的新闻,常德7.1(具体自己去搜索)。
我不禁又想到了为人民为党奋斗了一生的人们。
我不知道那些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为的什么?难道就是为了让这些“公仆”在那些英雄们热血拼搏的土地上继续欺压老百姓么?
一边是为了人民,一边是祸害百姓。
然而,好人命不长,祸害活千年。
倘若那些英雄,革命家能活到现在,不知道看到现今这个社会,会不会气的吐血。
他们用自己短暂的一生回答了这样一个重大问题:作为执政党的一名党员,如何保持共-产-党人本色,坚持党性原则,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做人民的公仆。
他们的事迹被宣传了很多年,他们的故事耳熟能详。但一部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90请保留此标记周年的影片,在50分钟的单位长度内,如何集中呈现人物故事,明确他们的理想和信念,还要有独特的立意、角度和观点,这些问题困扰了我们多时。稿子写了,不满意,又推翻了,再重找材料结构人物。每一集的脚本被打磨到临审片的最后一刻。配音的黄辉老师本想来机房歇个脚的,结果被导演见着了,直接被逮进了配音间。
最终,我们明确了创作的方向以及人物架构的线索。回头来看,这反复的思量是相当值得的。在故事的挖掘,细节的捕捉上,都融入了我们的情怀、思考和解读。整体的语言风格上,则是我们惯用的最平实的白描,加上感触性的画面,没有过份渲染,却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上世纪60年代,全国都争相学习焦裕禄。大家知道,他是“县委书记的榜样”,毛主席的“好学生”。今天,我们走近他,重读他的传记,越发感觉到他不是标签,而是实实在在的,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的人。焦裕禄不仅是带领36万人民战胜灾荒的县委书记,他还是真正躬行于大地的实践者。他考虑的不是解决老百姓一时的温饱,而是如何改变困扰兰考几十年的“三害”问题。结果,这个共-产-党的县委书记成了兰考治沙、治水、治碱的专家。他去世的那年冬天,兰考刮过72次大风,却没有一起风沙打死庄稼的灾害。一个真正扑下身子为人民谋福祉的共-产-党人,老百姓忘不了。他死后,老百姓纪念他,把打下的粮食做成最好最大的馒头,祭献于他的墓前。
《理想照耀中国》秉承了《大师》栏目一贯的严谨、科学和认真,却不失情感细腻和深厚。纵观片中四个人物,他们或是母亲的儿子,或是丈夫的妻子,或是孩子的父亲,他们把对小家和国家的双重情感融进自己的行动中,转化为对人民无限的情怀。因为有国才有家。
比如孔繁森。如果不是1988年的那一纸援藏的调令,或许孔繁森会因为他孝顺九旬的老母亲而远近闻名。但他听从了党的召唤。西-藏人民多了一个山东的儿子,历史多了一份感动。他将前一种感情藏在心里,后一种感情铺在大地上。远离母亲,孔繁森无法尽孝,他唯有把西-藏的老人当做自己的老人,把西-藏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在一个除夕的夜晚,有人见到不能归家的孔繁森面向东方,给母亲磕头。在孔繁森情感的交织里,在两者的一失一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孔繁森。
任长霞是河南登封的公安局长。在她上任之前,登封大案多,积案多。一个37岁的女性当了这里的公安局长。她说了这样的话:“公安局是干什么的,是保护人民的盾,对付敌人的刀。过去老百姓管我们公安局叫粮食局,这是我们的耻辱。”看到这段她生前的视频时,我被震撼了。一个身高不到1米6的女性,体内竟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她无畏,像一个男人般雷厉风行,整顿公安队伍。然而她毕竟是个女性,她有柔的一面,任长霞的柔则体现在和劳苦百姓的接触中。再穷的老百姓,只要有冤情报到她那儿,她的心就和群众跳到一块了。老百姓哭,她也哭,哭过之后,过后一拍桌子:“查,一查到底。”
刚柔并进,一个女公安局长的形象昭然若揭。但是,我们的笔锋一转,直接跳入她生命的最后36小时,即任长霞车祸前的36小时。这36小时的描述,我们从视觉上做了处理,用三维的钟面强化时间概念,并配合快节奏,多画面的剪切,营造一种紧张的氛围。
我们引用了20岁时雷锋写的一首诗。
《理想一起照耀中国》这个电视节目是关于介绍为中国付出的人。在这里面,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钱学森和邓稼先了。
钱学森是导弹、原子弹两弹结合构想之父。他在美国留学将要归国时,美国之所以不让他回国,挽留他在美国工作,是因为美国人把它的技术比喻为有5个师这么强大的人。但那时,毛主席却说:“他比5个是更强大。”当钱学森回国时,在回国船上的一个华侨小女孩问他:“你为什么要回国?” “我要帮助在灾难中的中国重建家园。”,他笑了,回答道,“我相信我能帮助我的祖国。”钱学森为祖国有了很大的贡献,在他临终前,他说:“活的目的就是要为人民服务,人民对我的嘉奖才是最高的荣誉。”
钱学森和邓稼先都牺牲了自己,为我们的祖国创建了很大的发展。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最近一段时间在基层党建网上看了不少的优秀党建纪录片,在这些纪录片中间《理想照耀中国》系列纪录片是我比较欣赏的几部作品中的一部,该系列片共有5集,刻画了李大钊、王尽美、蔡和森、向警予等一批共产党人的形象,尤其是第五集《执政之要在为民》,片中的四个人物,是新中国各个时期共产党人的代表,横跨了建国后的近四十余年的时间。尽管时代变了,但他们的理想和信念始终如一。他们朴素、善良、正直,见不得人民贫穷受苦,以自己对人民群众广博的爱心和同情心,身体力行地改造新中国,发展地方经济,推动教育和改革。为新中国的建设,他们付出毕生的精血;为百姓生活的富足;为社会的和谐安定,他们燃尽自己生命最后的光亮。他们用自己短暂的一生回答了这样一个重大问题:作为执政党的一名党员,如何保持共产党人本色,坚持党性原则,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做人民的公仆。他告诉了我们一个人应当有个理想,并不断为之努力,这样人才不会获得很飘,得过且过。
在现在这个日益发展进步,充满着各种各样诱惑的社会中,如何向前辈们一样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对我们这些新时代党员的考验。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
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个人入党的动机是不是正确,往往同他对共产主义事业和无产阶级政党的认识正确不正确、深刻不深刻有直接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科学地阐述了上述问题,只有认真学习这些理论,才能对这些问题有更加明确和深刻的认识。
第二、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不断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能力。人们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并不断循环往复,才能获得。要通过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认识,端正入党动机。
第三、要通过学习优秀党员的模范事迹,来增强自己对党的感情,激励自己不断进步。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实际行动,来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认识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串于党的一切活动中,任何时候都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
第四、贵在坚持。要谨记组织上入党是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是一生一世。毛泽东同志说过:“有许多党员没有完全入党,思想上没有入党的人,头脑里还装着许多剥削阶级的脏东西,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无产阶级思想,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党。”我们应引以为戒,不论组织上是否入党,都应做到先在思想上入党,要注意长期进行自我检查。
我将对照党员的标准找出自己的差距,以高度的自觉性,正确的认识自己,严于剖析自己,坚定信心,执着追求,使自己更快的进步,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第五篇:理想照耀中国观后感
《理想照耀中国》观后感
前不久,我乡全体干部职工组织观看了大型纪录片《理想照耀中国》。该片以一批不同时代的人物串起建党90年来的风雨历程。它刻画了李大钊、王尽美、蔡和森、向警予、恽代英、瞿秋白、刘伯坚、彭湃、方志敏、吉鸿昌、杨靖宇、叶挺、时传祥、雷锋、王进喜、邓稼先、钱学森、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沈浩等一批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通过一个个真实人物的真实故事,展示了不同时代的共产党人“为信仰奔走,为信仰奋斗,为信仰牺牲一切”的情怀。片子不长,描绘人物的话语简练而精辟。片中对于人物的表现,对于故事的挖掘,对于细节的捕捉,都融入了创作者的情怀、思考和解读。如瞿秋白对左翼文化的贡献不是直接叙述,而是通过与鲁迅的友谊来彰显,浓彩重墨描写他最后日子的淡定自若,而内心则深深忧虑革命的前途命运,心系党的事业。刘伯坚是以卓越的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改造旧军队、策动宁都起义的军事家。革命工作艰苦卓绝,他不得不先后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分别送给他人抚养,一别竟成永诀。
在历史的舞台上,革命者也是一个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理想照耀中国》通过讲述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在情感中映衬崇高的理想。写王尽美时,通过他仅有的一张照片,展示他27年的生命轨迹;写方志敏时,追问了他是怎样一个人,没有半点人身自由和尊严,却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仍然写下《可爱的中国》;写雷锋时,发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以是阳光一样的笑脸和内敛自省、力争上游的情怀。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理想具有可能性、时代性等特征;信念具有稳定性、不同层次性等特征。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引导我们做什么样的人,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指引我们走什么样的路, 新时期我们共产党员要树立崇高理想就必须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片中的人物是伟大的,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终身。他们每个人都有理想,有信念,都值得我们敬佩,让我们牢记如今的中国共产党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定为党奉献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