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天才女友》读后感_被爱和爱的权利
《我的天才女友》读后感_被爱和爱的权利
读后感
很难想象有这么一本书,文字如此简朴,故事也不波澜,却能深深吸引着我读下去。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位有意志力的人,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初拿起这本书,封面很文艺,我猜想文艺书嘛,可能读不进去,可事实证明我错了。事实是,真正的好书,是让人有精力有信心有能力读下去的。这本书真真是有魔力,不管是在地铁上还是公交上,抑或快餐店等各种嘈杂的环境都能让我迅速远离喧嚣,快速归于平静,介入书中的情节。
《我的天才女友》讲述了埃莱娜和莉拉的童年与青春期。莉拉是埃莱娜眼中的天才少女,也确实如此。莉拉从小就记忆惊人,勇敢、美丽,特别是有与常人不同的思想,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埃莱娜,埃莱娜也因此小心翼翼地模仿与努力,但既定的生存环境让莉拉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学业与梦想,继续平民窟底层人民的枯燥生活,幸而其意志力坚定,以一己之力拒绝了家人都认为可以改变现有生存状况的未婚夫,靠着自己的判断转而嫁给了更加富裕更有绅士风度的人。
《我的天才女友》以莉拉结婚典礼为终点,但从其小到大的各种学业、家庭和情感的琐碎中,我们可以窥见,人生的转折和生活背后可以思考的事情真的不少,埃莱娜也慢慢具备了莉拉以前所具有的思考能力,或许这种思考能力不仅仅受莉拉影响,也受到表面严苛的老师、爱好读书的同学、让人受益的书籍的影响,这些影响让埃莱娜慢慢了解到老师曾提到过的“你知道什么是庶民吗”的含义。
读这本书有一种让我想成为“上帝”,让两位主人公逃离她们所处的生活环境的冲动,可是没有办法,我作为读者,只是一种凌驾于书面之上的“上帝”,是不能干涉她们本来生活轨迹的。她们只能靠着自己所具有的知识、思想、行动自行认知和摆脱。
虽然莉拉最终被丈夫“背叛”。可庆幸的是莉拉的好友埃莱娜却了解了全局,埃莱娜是相对幸运的,她具备了思考的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被爱和爱的权利。
埃莱娜站在了彷徨的人生当口,思想前卫或许让她有些许格格不入,朦胧却逐渐清晰地了解了自己和所处的环境,在于青春期而言未必不是一种好事。
读书笔记
血,一般是经过激烈的争吵和肮脏的辱骂之后,才从伤口里流出来,事情总是按照这个顺序来。
伤害是一种疾病。
但是女人呢,她们表面上很安静,心平气和,但她们会愤怒到底,停不下来。
要事先规划好自己的行动,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样就能预测后果。
很明显人类还处于一种盲目和随遇而安的状态中,他们把自己托付给上帝、耶稣,或者圣灵——最后这个存在根本是多余的,只是为了构成三位一体,圣灵反倒要比圣父、圣子更高一等——就相当于整个城市燃烧时,我们还在收集和崇拜画像。
第二篇:读《我的天才女友》有感
这是一本作者成谜的意大利小说,那不勒斯四部曲中的第一部。
整本书的内容是两个女主人公,利拉,莱农一生彼此追逐,彼此较劲,彼此成长。
站在旁观者角度,利拉和莱农都是聪明的,利拉天才,独立,大胆,敢于突破,从懵懂小孩到浑身散发的是野性和通透。莱农聪颖,向往,敏感。成长轨迹和家庭的不同造就了两个女孩的今天。
在那不斯勒,女性还是存留在洗衣做饭生娃的功能阶段,很小的时候,莱农在利拉和男孩子们互相扔石头的对决中,看到了坚定和不同,从而主动接近利拉,那个时候的莱农只想在利拉身上获得一种力量,一种可以抵挡家里母亲的力量。利拉的父亲是修鞋匠,哥哥也很早不在读书,利拉的学业一直都是班级顶尖,除此之外,利拉在很不容易获得的一本书《小妇人》中,感受文字的力量,感受画面,自己创作小说,创作画画,很想要通过这种方式筹集学费,但现实终归徒劳。想要继续读初中的反抗最后以被爸爸亲手扔出窗户,胳膊摔断为终点。莱农的.父亲是公务员,虽然职位真的也不高。莱农的母亲非常反对莱农继续读初中的,最后还是以父亲坚决捍卫的面子为中心,可以让莱农继续读书。
步入初中后的莱农和利拉渐行渐远,莱农的成绩一落千丈,失去好友利拉在身旁,自己好像已经不知道为什么学习,没有支撑再去学习。莱农总会去修鞋店看利拉,利拉并不再热情的和莱农一起。终于一天,莱农发现图书馆借阅书籍最多的就是利拉,并且学习希腊语言比自己在学校学习的还要好。在下次的考试中,从排名尾端直接跳跃到第一名,莱农知道,自己需要利拉,需要力量。
两人关系再次如初。十六七岁的女孩身边总会有男孩子出现,对此莱农迷茫不知,不知自己是否喜欢或者需要,不知道应该怎样。利拉不同于十七岁女孩的心智,追求者不少,但利拉知道自己讨厌什么,未来应该怎样生活,对谁是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坚决的拒绝。莱农知道,从小利拉身上就有一种吸引人的力量,原来是只有自己发现,现在只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
利拉是个创作者,哪怕在修鞋店的环境下。自己有创作了很多款鞋子样式,是城里都没有的,但也因此,家庭走向分解。利拉的哥哥里诺参与做鞋子的工作,越来越觉得自己把鞋子卖掉就马上能有钱了,就不会有人看不起自己了。在燃放烟花的新年,里诺自卑的自尊心将一位骂自己“土鳖”贵族给打了并且将这件事归责于利拉身上时,利拉落泪了,不是委屈落泪,是眼睁睁看着哥哥癫狂不知,露出那一付金钱奴的丑陋獠牙时,哭了。
第三篇:早期教育和天才读后感
《早期教育和天才》读后感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图书馆看到一本关于早期教育的书——《早期教育和天才》。这本书是日本木村久一先生的著作,于上世纪90年代被我校日研所译成中文。它其实是只有160余页的小册子,但却很火,据说一些名家都看过这本书。
本书分为七章,第一章算做一个引言,讲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其他六章每章讲述一位天才的早期教育,重点谈及父母早期教育的方法。其中第二章是《威特的教育》,是作者对《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的一个简介。本文就由此展开。《卡尔·威特的教育》是威特的父亲写的关于威特14岁以前的教育,如今很多人都对它赞叹不已,可是它却经历了一个埋没期。因为该书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一直藏在哈佛大学的图书馆里,仅有少数人看过,而且他们按照此书培养自己的子女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百年后该书才慢慢流行于世,如今,这本书距写成已经二百年了。然而此书虽相去年代久远,却愈来愈显示出勃勃生机。其中许多教学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推广。
首先我们需要对本书的主要人物作一下简单介绍。威特的父亲是德国一个乡村牧师,一个了不起的学者,一个非常富于创见的人,也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克服了种种障碍,最终培养出威特这个“天才”。威特生于1800年,是19世纪德国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六国语言;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时发表了《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与那些过早失去后劲的神童们不同,威特一生都在德国著名的大学里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许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
然而威特并没有高超的天资,恰恰在出生时被认为是一个痴呆的婴儿。那么卡尔·维特是如何成为一个驰名中外、学识渊博的天才而且在早年就表现出超人的素质的呢?这完全归功于威特父亲高水平的早期教育。
威特父亲的早期教育取得了十足的成功,取得成功的条件有以下几点:
第一、先进的教育思想。威特父亲始终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必须与儿童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因此威特父亲从威特出生那天就开始教育,从孩子15天大就开始向他灌输词汇。他认为,在五岁之前,孩子能够掌握一生所掌握知识的80%,五岁之前是孩子形成知识的关键期,错过这一时期,许多知识就难以形成。另外,在一次关于教育问题的学会上,他坚信: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天赋再好,后天不开发,也会成为平凡的人,天赋不好,后天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第二、丰富的知识。威特的父亲作为一名牧师,具有丰富的阅历和知识,因此才能在教育孩子时得心应手。威特懂得六国语言,对许多学科都有造诣,因此可以肯定,威特父亲也懂得多国语言,对许多学科也都有研究。因为自己不会而去教育孩子,是不现实的。
第三、正确、合理的教学方法。威特父亲十分欣赏爱尔维修的论断:“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因此,威特父亲特别注意教育方法的应用,通过各种手段,利用各种情境使孩子受到最好的早期教育。
第四、全面的教育。威特之所以会多国语言,多门学科,并且长大后依然才学横溢,而且很长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威特父亲全面的教育。威特的父亲想把威特培养成为伟大、健康、和善、宽大、出色、聪明、正直、博学、谦虚和坚强的人,一言以蔽之,就是把威特培养成为尽善尽美的伟人和天才。
第五、坚强的毅力。要想培养出一个“天才”,不经过艰辛的努力是办不到的。威特父亲在教育小威特时踏踏实实、严肃认真、一如既往、二十年如一日,为了教育好威特,把自己的所有才能都施展出来。威特能有一个伟大的父亲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威特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威特的教育》一章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早期教育经验。
第一、尽早发挥孩子的能力。按照能力递减法则,生下来具有100度能力的儿童,如果放弃教育,5岁时还有80度的能力,10岁时减少到60度,到15岁时就只剩40度了。因此要尽早发挥孩子的能力。威特父亲首先教孩子语言,它主要通过实物教学。在威特刚会辨认事物时,他就拿很多东西给小威特看,同时用和缓清晰的语调重复这些东西的名称。没多久,小威特就能清晰地发出这些东西名称的音来了。
第二、努力唤起孩子的兴趣。“不能强迫着教”是威特父亲教育法的一大原则。例如为了教小威特识字,他拿着一本配有文字的画册说:“这个画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可是爸爸没有功夫给你讲。”这样就激发和唤起了威特一定要识字的想法和心愿,这样才开始教他识字。
第三、从做中学。杜威一直强调“做中学”,其实在杜威一百年之前,威特先生就早已开始实施这一教学方法了。因为小威特的学习绝不仅仅是在书桌前,他有许多知识都是在现实情境中获得的。在小威特长到三四岁时,威特父亲总是带他去散步,在散步过程中教他花朵、昆虫、石头等的知识。另外,威特父亲还经常带小威特旅行,如到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植物园、工厂、矿山、医院和保育院等,这不仅仅开阔孩子的眼界,而且丰富了他的知识。并且威特父亲要求小威特要详细记录,待回家后向母亲汇报见闻,这既巩固了他刚学的知识,又提高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游戏教学。威特夫妇为小威特准备了一套炊事玩具,让他用炊事玩具学做各种菜。有时他们一起玩做菜的游戏,让威特当主妇,妈妈当厨师,并且还有一定的奖惩措施,使威特在游戏中获得做菜的知识。其实类似这样的游戏还有很多,例如演剧式游戏,即演出书本上或历史上的某些情节;建筑游戏,即如何用一些事先准备的木块搭房子等。
第五、鼓励发问。小孩子经常会向大人提问一些“为什么”的问题,有时大人随便敷衍一下就算了事了。然而威特父亲并不是这样,而是鼓励威特发问,并耐心地给予说明和解释。有时小威特提出的问题,威特父亲也很难回答,此时威特父亲不是敷衍了事,而是和小威特一起查阅资料,从小给威特灌输追求真理的精神。
第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这一点要说的就很多了,在此做简单说明。威特父亲注重培养威特的善行,从小就给他讲自古至今劝谏善行的各种故事,让他背诵各种道德诗,附近的人们有了灾难,威特父亲总是带着威特前去慰问,以培养他的怜悯之心。在习惯培养方面,威特父亲让他注意饮食,讲卫生,养成敏捷灵巧、精益求精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培养都是在实际生活中传受的,比简单的言传要深刻得多。
当然,威特的教育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其中有一些观点我不敢苟同。
第一、威特父亲不让威特与其他孩子玩耍,完全地把威特当作一个成人看待。他认为让孩子们在一起玩,即使对方是好孩子也有弊害,如果是坏孩子弊害就更大了。这完全是一种一种谬论。你不能因为世界上有小偷就不让人出门了吧,也不能因为有地震现象就不让人在房子里住了吧。把孩子孤立起来不和小朋友们玩是对孩子最大的摧残与折磨。
第二、孩子撒了东西就不能吃这种东西。威特喜欢喝牛奶,有一次早餐,他撒了一点牛奶,那次早餐就不能喝牛奶了。那么杯子里剩下的牛奶怎么办,要倒掉吗?这也太浪费了吧。况且孩子正是犯错误的时候,“有错能改,善莫大焉”。让孩子意识到错误,下次改就行了,何必这样折磨孩子呢?
读了《早期教育和天才》,尤其是第二章《威特的教育》,我对教育又有了更深的理解。早期教育要抓紧,不要错过培养孩子的最佳时机,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全面的人。
第四篇:爱和被爱都是一种能力 四
爱和被爱都是一种能力 四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言:其实我也爱我的另一半,对方也爱我,只是因为一次意外的机会犯了不可饶恕的错,或者说了不该说的话就让我们分开了.或者是我们虽然彼此爱对方,但我们还是感觉彼此经常给对方造成压力,导致我们不开心不快乐,甚至找不到爱的感觉......其实,这就是因为爱的能力不强的原因
明明是爱着对方的,但表达的却是伤害对方的话语,做出的却是伤害对方的事情。这应该是一种爱的能力的缺失吧!不知道怎样选择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地点,在对方有适当的心情时去表达自己的爱。爱是一种能力,真爱的本质是理解、尊重、欣赏、信任、责任、宽容等的综合体现。学会爱、学会爱的表达方式,对于恋爱中的人或婚姻中的人,甚至对人的一生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和技巧,都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和加强的技巧,它甚至对一个人的是否成功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爱确实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能力。正所谓"世界上不是缺少美,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的心!"转化就是需要我们能把对方的缺点转化为优点来看.事实上,优点和缺点不是绝对的,只是每个人的角度和自身的性格,价值观不一样而已.如果我们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看事物时,会觉得一切都那么顺其自然,就不再固执 "男女有别"这是古人说的.男女之间的差别真的很大,但如果我们不去了解对方爱的需求,一味的以自己的方式去爱对方的话,只会是费力不讨好,处处碰壁
明智的情侣会把差异视为彼此学习的机会,而不是做分歧的藉口
爱情在不同的时段呈现不同的面貌。经历了爱最初的迷醉期,两个人的关系便进入了关键的磨合期,在磨合期中,我们都想努力改造对方,这是亲密关系中痛苦最大的来源。在此期间的恶性互动会让亲密的关系成为地狱,即便你们仍爱着对方,可是那些啃噬性的小烦恼也可能会把一份感情内耗成一盘鸡肋。当爱情进入了婚姻期,更多的除了爱情以外的更多关系进入伴侣两人之间。冲突变得不可避免,因为在深度的情侣关系中,几乎是没有谁愿意控制自己的。另一方面,毫无摩擦的伴侣事实上也是不幸福的,这种家庭中始终存在这一种难以言说的空虚成分。婚姻的一个功能就是让人学会吵架,在感情里,冲突并都不是坏事,压抑坑能才是让感情变糟糕的元凶。
爱情不幸福,最主要的原因是--爱的能力不足和被爱的魅力不够.换言之:爱是一种能力,被爱需要魅力!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言:其实我也爱我的另一半,对方也爱我,只是因为一次意外的机会犯了不可饶恕的错,或者说了不
该说的话就让我们分开了.或者是我们虽然彼此爱对方,但我们还是感觉彼此经常给对方造成压力,导致我们不开心不快乐,甚至找不到爱的感觉......其实,这就是因为爱的能力不强的原因
换一个角度来说,凭什么别人要来爱"你"呢?答案就是--除非你值得爱.
中国有句古话说"门当户对",意思就是要互相配得上才行.因为爱是相互的.所以,如果一个人没人爱,那绝对不是别人的错.中国还有一句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其实这句话应用到感情上来说可以是"有魅力的人不怕没人爱".所以,被爱需要魅力.
爱由心发,但爱却不能随心所欲,它需要有能力去掌控。爱的能力包括表达爱的能力;接受爱的能力;拒绝爱的能力;鉴别爱的能力;解决爱的纠纷的能力;面对失恋的心理承受力。
自己也要成长为懂得爱、值得被人爱的人。
爱情首先是一种能力,其次是一种态度,这种能力和态度更大程度上和你爱的对象没有关系,它就是你一个人的事情。没有一个人有义务一辈子爱另外一个人,唯有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变成一个值得被爱的人才是永恒!如果您暂时没有找到如意的另一半,或有过失败的感情经历,请不要灰心丧气,只要心中有爱,愿意去爱别人,并且不断提高自己的魅力,您一定会拥有美好的爱情.
客观地说,爱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与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生存状态等后天因素有关。爱是一个人的一种综合能力的表现:爱是一种能力,不能只有好心就行,还必须有爱的素质,爱的质量,爱的艺术,这才是真正的爱.具有爱的能力的男人,永远充满活力和魅力,就象一部好书,一部名著,让你百读不厌,爱不释手.爱要付出,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爱是牵挂,感觉,信任,体贴,牺牲,容忍,责任,煎熬~~~~~~反正爱是个超级复杂的混合体 爱就是给予,但除了给予的因素外,爱还包含了关心、责任感、尊敬和了解等基本因素
爱过一则真实的故事.讲的是一个12岁的中国小女孩随着父母移居到德国,有一位同龄的德国男孩喜欢上了她.男孩总是想办法接近这个小女孩,为了表明自己的爱意,还经常送她小礼物.尽管小女孩很反感,但男孩还是很执着.一次小女孩生病了,男孩见不到小女孩,便说自己无法读书,要回家.老师也没办法.他父母了解了情况后说:“你喜欢上一个女孩子,这不是一件好事吗?不过,等你们结婚的时候,需要住房,汽车,还有漂亮的结婚礼服,你们在一起外出旅游需要一大笔钱,你若好好读书,并且成为一个有本事的人,这一切肯定能如愿以偿.可如今你连自己都照顾不了,又怎
么能照顾好你未来的妻子呢?你爱她,就必须有能力给她带来幸福,快乐,你们的爱情才会美满.”
父母的话还真管用,男孩把眼泪一擦,从此开始认真学习了.这个故事发展下去是怎么样 的结局不是我们要说的话题,我们要说的是那对德国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真的值得我们学习.从小就让孩子懂得爱是一种能力,懂得爱是一种责任,自己必须有实力才能实现人生目标, 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它还是一种能力,一种艺术.爱别人就以为着你有能力去帮助她(他),善于帮助她(他).面对感情危机或婚外情等现象,我们必须反省自己,自己是否还缺少爱的能力,无法留住对方的心.能力
这对于男人来说是很重要的.爱情需要面包,而面包的大小就取决于工作的能力即创造财富的能力.人的基本需求是生存,所以,美好的爱情如果没有物质做基础的话,爱情也会大打折扣,中国的古话叫做"贫贱夫妻百事哀".有句顺口溜是"男人若是有钱的,与谁都是有缘的",虽然是调侃,但也充分说明财富对男人来说的重要性.
人们都应该去做一个会爱的人,不断的学习并完善自己,成为爱的艺术家
宁说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如果用最通常的方式来描述爱的主动特征,那么,它主要是给予,而并不是接受。
弗罗姆所谓的“爱”与他的“健全人格论”密切相关。唯有当我们能先医治自己心灵创伤,发展出一个健全的自我,我们才能给别人真正的爱。爱是一种能力,包括爱自己,连自己都不爱的人,如何爱他人?施爱与被爱都是一种能力
只有不断地学着爱和被爱,我们的感情堡垒才会固若金汤!
虽然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但孩子的成长对母亲的爱的要求就是有条件的了。母亲,她必须是幸福的。她给孩子灌输爱的思想,使孩子产生这样一种感情:活着是有意义的,做一个小男孩或一个小女孩是幸福的,在这个地球上生活是幸运的。
怎么才能具备爱的能力呢?弗罗姆的回答是:必须具有创造性的健全人格,使自己成为成熟的人,才有爱的能力。
爱就是给予,但除了给予的因素外,爱还包含了关心、责任感、尊敬和了解等基本因素。中国传统的育儿观念是居高临下俯视儿童的,因此,父母对孩子的爱包含了给予、关心、责任感,都很容易得到认同,但是,对孩子的尊敬和了解就未必能为所有的父母所认识并身体力行了。
不了解一个人是不可能谈得上尊敬一个人的;倘若关心和责任感没有了解作为先导,那么这种关心和责任感是盲目的”。
成熟的爱人拥有众多其他的爱去向情人展示。他将自己的兴趣、激
情和乐趣带入两个人的世界并与她共享。只有我们已拥有了其他的成熟的依附关系,如某些思想、朋友、娱乐、工作和业余爱好等,我们才能建立起与异性的成熟的依附关系。
那些成熟的情人借以表达爱意的途径远并不是局限于某种程式。他们不仅可以在周日或节假日中,或在嬉戏玩耍中,也可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找到表达的方式。年轻的丈夫会主动地帮助妻子涮碗、洗尿布,因为他喜欢与她相伴,不仅仅是在起居室或卧室之中,也可以在厨房或婴儿房中。他不喜欢妻子像钟点工那样独自清洗盘碟。他深知,虽然她深爱着的家庭,无止尽的家务活也会变得枯燥乏味。然而,自己伸出一把手来就会使枯燥乏味的劳动显得轻松快乐。
生活中这种无私奉献而令儿女备感压抑的现象并不少见,母亲觉得自己为孩子牺牲了一切,可孩子不懂事、不争气,孩子则觉得母亲太令他烦,亲子冲突往往由此产生。这是很值得中国的父母深思的。弗罗姆认为这正是父母自身不成熟、没有爱的能力的缘故:某些母亲过于为儿女忧虑,母亲固然在理智上相信她是特别宠爱她的孩子,可是实则对她所忧虑的对象有一种被压抑了的怨恨心理。
人们把爱别人的概念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但却普遍地认为爱自己是不好。人们认为不可能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因此自爱就是利己。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必定也爱自己。原则上爱自己和爱别人是不可分的。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
如果某位妇女在出门前精心地打扮了自己并在最后一刻在镜子前面端详了每一个细节和总体效果,完整的自爱是从对自己的过度关注中解脱出来。幼稚的自爱并不是解放,而是限制和奴役。
什么是“给”?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容易回答,实际上却很复杂并有双层意义。十分流行的误解是把“给”解释为放弃,被别人夺走东西或作出牺牲。一个性格还没有超越接受、利用或者贪婪阶段的人对给的理解就是这样。
忘记了你在爱别人的过程当中你本身在获得自己的心理需要的满足。大家都不让你去爱,你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所以在去对别人好的过程当中,爱别人的过程中,付出的过程中本身就是自己在获得心理精神层面的需要的满足,而这个过程中就是幸福的,比如说我老婆给我打个电话,要吃某条街道上云吞,那我在买云吞的当中感觉到很开心,被人需要了,买云吞的过程中你整个的幸福感是从何而来的,如果没有这个云吞,买云吞的经历,你哪有幸福感呢,你自己的意义在哪里
爱心的丧失,从而失去了感受和创造幸福的能力。
也许我现在的幸福只源于最后一个要素
,有人可爱。我爱他,所以我是幸福的
只对自己感兴趣,一切为我所用,他们体会不到“给”的愉快,而只想“得”。眼里只有自己,总是按照对自己是否有利的标准来判断一切人和一切事物,他们原则上没有爱的能力。
有创造性的人对“给”的理解完全不同。他们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我充满了欢乐。我感觉到自己生气勃勃,因而欣喜万分。“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不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
许多人把爱别人看作理所当然,却对爱自己产生愧疚的感觉,觉得是过于自私的表现。其实,健康的爱源于成熟的自我,爱自己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爱自己,必须要先了解自己、相信自己、欣赏自己;
自卑的人往往无法很好地爱别人,因为不自信,所以对爱患得患失,害怕得到,也害怕失去,更害怕对方看不到自己的爱。
具有良好的爱的能力,就是生活中为爱情保鲜的最好力量。爱的能力不仅仅是物质的能力,还包括宽容和理解的能力。
在物质世界范畴内给是财富。不是拥有财物的人是富裕的,而是给予他人东西的人才是富裕者。害怕受到损失的吝啬鬼,不管他拥有多少财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他是一个贫穷和可怜的人。愿意把自己的东西给予他人的人却是富有的,他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有能力帮助别人的人。只有那些连生活必需品都没有的人才不能体验帮助别人的乐趣。但是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众所周知穷人比富人。穷人被剥夺了给所带来的欢乐。
但给的最重要范畴还不是物质范畴,而是人所具有的特殊范畴。一个人究竟能给予别人什么呢?他可以把他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他的生命给予别人。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马晓健的魅力)
因此他的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在给的行为中诞生了新的东西,给和得的人都会感谢这新的力量。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
影响,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必须是一个能促进和鼓舞他人的人。你同人及自然的每一种关系必须是你真正个人生活的一种特定的、符合你的意志对象的表现。如果你在爱别人,但却没有唤起他人的爱,也就是你的爱作为一种爱情不能使对方产生爱情,如果作为一个正在爱的人你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被人爱的人,那么你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
⑤不仅在爱情上“给”意味着“得”。教师向他的学生学习,演员受到观众的鼓舞,精神分析学家通过治愈他人的病而治愈自己的病也都如此,先决条件是给的人不应该把对方看作是他帮助的对象,而应该同对方建立一种真正的、创造性的紧密关系。
Connection
爱是一个复杂的依附关系。亲人,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掌握当中的奥秘,甚至不需要男女之间的情爱。
如何才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创造最有价值的生命
十几年前我参加了一次探险活动——穿越塔克拉玛干。那时在大沙漠里看星空,那时星星多得让天空像一张芝麻饼一样,我没有想到过能见到那么多的星星,而且一会儿就能见到一颗流星。那时你会感受到和亿万年的宇宙相比生命是多么的渺小。那时,我想生命既然这么渺小,那么怎么做才能体现出人生的意义呢?总得做出点事情体现出此生命和彼生命的不同吧!
体现这个不同就需要创造。我能做点和别人不一样的事情,我的生命不就不同了吗?创造是不是很难呢?其实一点儿都不难,比如家庭主妇通过做不一样的饭来体现创造,比如我现在很喜欢做工作坊,workshop,因为我觉得那里边充满创意,我可以通过游戏、艺术性的方法来探索自己的生命。其实,包括企业、包括科学、艺术,包括我们创办美新路都是一种创造。创造就会让我看到此生命和彼生命的不一样。
还有一条线,我也很看重,而且我觉得它常常会被别人忽略。我把它叫做联接,就是生命与生命的联接。人的幸福,其实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与他人的联接。当人和他人产生联接的时候,你觉得因为你的存在能让别人的生命变得美好,你也能从中得到很多的滋养。
在创造和联接这两个维度下存在着很多不同的人生状态。有的人这辈子没有什么成就,和别人没有什么联接,我把他们叫生物性的存在。他们创造力很低,和人的联接性很差;另一种人,创造力也不高,但他和人有着很好的联接,他能带给别人带来很多的快乐,很多的温暖。有一个电影《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的大民作为一个下岗工人,能力不是很强,但他跟人有很强的联接,他活得其实很充
实、快乐;还有一种人,他们有很高的成就,他有很高的创造力,但他不快乐。因为他们跟人的联接很少,他们很难体会到来自于人间的温暖,很少被滋养。他们极端甚至可能给人间带来很大的破坏,很多高科技犯罪的人就是这样。所以一个人没有联接的时候即使有再高的成就也会感觉到很空虚。
作为我自己,我非常希望自己能做到即能够有成就也能与人有很好的联接。我把它称作“有意义的存在”。我觉得创造能够给我带来快乐,做一些不同的东西会很有意思,同时我跟周围的人也有很好的联接。如果我有能量的时候我会去帮助别人也接受他们的滋养。这样我会觉得我死的时候也会无憾了。
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他说,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教育一定要让学生的一生幸福,而绝不是一时的急功近利。
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谈不上爱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李老师对学生的爱正是基于这份了解,这份与众不同的爱让他获得了与众不同的幸福。
只有学生幸福,才有教师的幸福。李老师时时都在体验这种幸福的感觉!而我读《爱心与教育》不也是一种幸福吗?这是一种心灵的滋养,一种境界的升华,一种人格的重塑!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教师节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 ?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作为一名旅游工作者,使自己在心理上变得更加成熟而健康,这不仅仅是为了做好本职工作。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幸福”才是“个人最伟大的成就”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事业上的成功”,而且有“对人生幸福有丰富而深刻的体验”。一个成功而又幸福的人,才真正是“生活中的胜利者”。
爱是一件充满偶然的事物,这正是她的迷人之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告诉你一种有效的方法,保证你只要运用这种方法就可以百分之百获得某个人的爱,并使这种爱持续到生命的终点。但这个世界上,的确存在一种“爱的能力”。当你具备了这种能力之后,你就有可能在充满偶然的爱的世界中,真正获得属于你自己的一份礼物。
所以,作为大龄未恋单身青年的你,不要再对我们狡辩说没有找到合适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爱人,是缺少发现。不要在等人上门来爱你你才爱别人,只有你学会爱人,你才会被爱;也不要再
用群举法为那遥遥无期的爱情列你的目标清单——成熟的爱不是“我需要你,我才爱你”而是“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
祝愿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开启爱的能力,并在此之前,让自己成为适合被爱的对象。
爱是一个能力,被爱也是一个能力
被爱的能力谁不会呢,你对我好,我肯定会啦,对不对,不一定,别人对你好你可能不懂得接受,别人对你好,你就让别人受伤,都有可能,如果别人对你好,你让别人受伤了,你有没有被爱的能力,没有,因为谁爱你,谁就倒霉,那后来就没有人敢对你好了,结果你就变成女强人,因为你没有能力接受别人对你的爱,弗洛姆《爱的艺术》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
与爱一样,被爱同样是一种能力,但是我们常常只关注了 前者而忽略了后者。被爱常常意味着我们在别人眼中具备价值或吸引力,反过来说,一个缺少自我价值感的人,很难感受到真正的被别人所爱和眷恋,他们常常处在焦虑和担心之中,随时害怕失去对方。根据心理学家约翰 ?鲍尔比的解释是:如果孩子在早期与父母的关系中感受到爱与信任,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值得信任的,但如果他的依恋没有得到满 足,他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不好的印象,这种关系模式常常会一直延 续到成人阶段,进而深刻的影响到爱的关系。据调查,人群中大概有一成左右的成年属于这种不安全依赖,他们难以享受被爱的感觉,对他人不信任,经常担心对方是不是真的爱他们,常常怀疑对方想离开,而最后往往因为自己过于强烈的占有 欲和控制欲把对方吓跑。
一个人,幸福与不幸福都是自己的问题,和外界,和别人,其实关系并不大
第五篇:爱和被爱哪个更幸福 正方
爱和被爱哪个更幸福
正方:爱比被爱更幸福(中山大学)
反方:被爱比爱更幸福(新加坡国立大学)
★立论陈词
★
正方进行立论陈词
张君: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它包括缠绵悱恻的爱情,血浓于水的亲情,相知相喜的友爱,朴实集中的不爱,幸福是什么?幸福可以是生活环境改善后带来的愉悦,也可以是人的价值实现过程中带来的满足,但是比较而言,后者是更为本质,更为深层的幸福,我们说爱比被爱更幸福,是因为爱比被爱,更能产生也更能维系幸福。
首先从爱与被爱产生幸福来看,一方面爱与幸福的联系,更为紧密,爱的幸福是主体主动付出爱之后带来的满足,这种幸福是主动形成的。而被爱的幸福是主体受到他人或社会关爱带来的愉悦,它因爱而起,是被动激发的,如果刻意追求被爱还容易导致虚荣和失落,与幸福南辕北辙。另一方面爱的幸福感受,更为丰富,被爱得到的幸福,被爱者自身是无法决定也无法把握的,而在爱中,我们可以自主地选择爱的对象和爱的方式。我们钟爱生活伴侣,疼爱亲人朋友,关爱鳏寡孤独,热爱国家民族,全方位的爱,让我们感受到了更广泛、更丰富的幸福。恰如弗罗姆所说,付出比获得带来更多幸福,不是因为付出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付出表现了向善的人性。其次从爱与被爱维系幸福来看,一方面持久的幸福,只有在人际关爱中才有可能实现,如果一个社会强调被爱更幸福,人人都追求被爱,人人都想着自己的幸福,就容易引发社会的冲突和矛盾。但如果我们倡导爱更幸福,每个人都懂得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那么更有利于和谐的社会秩序建立,从而得到更为长久的幸福。
古人云:仁者爱人。今人也说:助人为快乐之本,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另一方面爱能让我们感受到更深层更本质的幸福,因为幸福的真谛就是人的价值实现带来的满足,而真正的爱是付出和奉献不以获得和索取作为前提,而恰恰是这种无所求的价值趋向,让幸福在奉献中升华,从而得到更高的幸福境界。
崇高的母爱,相聚的情爱,相知的友爱,构成了幸福的源头活水。像曼德拉、南丁戈尔、德来修女,这样无私的爱的奉献,让幸福永远不衰竭。所以朋友当你生命中第一次通过被爱而感到快乐时,你尝到了幸福;但当你生命中第一次因为爱而感到满足时,你读懂了幸福。
反方进行立论陈词
吴天:谢谢主席,大家好!当我第一次听到爱与被爱这个题目的时候,萦绕在我脑海里的一直是我的父亲。小时候冬天很冷,父亲总是帮我捂热被窝,自己却冻得直哆嗦。我睡着了,还爱蹬被子,父亲就夜里爬起来好多遍帮我盖被,这个习惯甚至一直持续到我长大,一直到我出国念书,他还时常会从梦里惊醒,然后站在我那空空的床前发呆。其实我的父亲很普通,可是他那深沉的父爱,真的让我觉得自己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被不同的爱包围着,那么为什么被爱的时候,就更幸福呢?
首先作为我们普通人来说,爱是期待回报的,当我爱上一个男孩子的时候,我会期待他有朝一日也能爱上我,好好呵护我,关心我。这样有期待的爱,如果美梦成真,那自然是最好不过了,但是如果很不幸,这份期待没有得到回报,那么对于被爱的人来说,还是会因为被人欣赏关心和支持,而感到很幸福,而付出这份爱的人却是希望破灭,又如何从一份破灭的希望中,寻求到更多的幸福呢?
其次,除了期待回报的爱以外,我们当然还有很伟大不求回报的爱,但是这些人付出他们伟大的爱的时候,是宁愿用自己的幸福去换取别人的幸福,比如说,德来修女、当她无私的照顾那些孤儿和流浪者的时候,是放弃了自己原先平静安宁的生活,来到贫穷动荡的加尔各答,以至于自己长期积劳成疾,脚都变形了。又比如说在新加坡还有批陪读妈妈,她们为了照顾自己的孩子,宁愿放弃原先在家乡优越的工作环境,来到异乡打工,端盘子。这些牺牲了自己幸福的人,与那些得到幸福被爱的人相比较谁更幸福呢?最后我们今天的讨论,还要比较两种特殊情况,一种就是被爱的破例,也就是被你不爱的人爱,这时候也许我们不会接受这份爱,但同样会因为被人欣赏、关心而感到深深的满足。而另一种呢,则是付出爱的时候,爱上一个不爱你的人,这时候的失落怅惘,又怎会很幸福,一个人坠入情网了,还很难自拔,即使被对方抛弃了,还要无可救药的继续爱下去,这时候您还能说爱比被爱更幸福吗?
综上所述,无论是期待回报的爱,还是不求回报的爱,无论是一厢情愿的爱,还是两情相悦的爱,都是被爱更幸福。我真诚希望有一天这个世界能充满爱,让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到被爱的幸福。
盘问
反方盘问正方
陈国坤(正方):请问对方辩友一个问题,当你真心真意爱上一个人的时候,你会不会希望他过得比你好呢?
马薇薇:我当然希望了,但是如果他像对方三辩所说的那样,他并不爱我,那么我就不会把他囚禁在我爱的囚笼之中,让他勇敢地去爱他所爱的人,因为被爱没有爱幸福,所以因为很爱很爱你,才舍得让你往更多幸福的地方飞去。
陈国坤:所以按照对方辩友的观点,爱比被爱更幸福,可是他又希望对方过得比你好。是不是说你永远会比对方过得好,因为爱比被爱幸福,那你愿望永远不能成功,你还感到幸福吗?
马薇薇:这就是由被爱的局限性导致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歌里唱:“只要你过得比我好”。你要过得比我好,所以我就不能仅仅把你囚禁在我的身边,如果你被我爱仅仅是感到满足的话,那么有一天你找到真正你爱的人的话,你会更满足,更幸福,所以我才舍得让你走。这就是爱的伟大之处,这也就是为什么爱比被爱更幸福。
陈国坤:所以对方辩友答到“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是不是跟他说你爱我吧,你爱我吧,你只要爱,爱比被爱更幸福,你就会更幸福了呢?
马薇薇:爱不是这样自私的,我希望你去爱一个人,但这个人未必是我。
陈国坤:好的,我再问你另外一个问题。今天父母都会很疼爱孩子,他会爱孩子,可能很多孩子却在很悠闲地看电视,请问那个比较幸福呢?
马薇薇:我认为在这个时候,父母是更幸福的,而孩子如果也想像父母那样幸福的话,就真的应该帮我们的爸爸妈妈捶捶肩、洗洗碗。
陈国坤:好,对方辩友告诉我们洗碗是更幸福的,那你是不是跟你妈妈说,妈你洗碗真幸福,你怎么痛苦地让我一个人悠闲地在这儿看电视呢?是不是这样子呢?
马薇薇:问题是我们的妈妈洗碗的幸福是源自他们对我们的爱,如果我们真的爱我们的他*的话,我们也应该去洗碗,难道对方辩友您不是这样想的吗?
陈国坤:那按照对方辩友的观点,爱比被爱幸福,你要给你父母幸福,是不是跟你父母说,妈,爱我多一点吧,你越爱我越幸福。
作者:距离__美 2007-1-8 18:37 回复此发言
------------------4 回复:◤辩词41◥→→【爱和被爱哪个更幸福】
正方盘问反方
黄磊:一个比较的命题,总得有比较的标准,请问对方,更幸福的标准是什么?
吴天:这个更幸福,我想今天我们找不到一个特别公证客观的标准,因为幸福毕竟是人的主观感受,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通过大家感同身受的感觉,去体味到底哪一个更幸福,而且我们既要看一个人在爱和被爱的时候,谁更幸福,更要看面对同一份爱,是付出爱的人幸福还是被爱的人幸福。
黄磊:很遗憾,这个问题呢被无情地回避了。其实按您举的那两个例子,一个是父亲盖被子,一个是让孩子去洗碗,是不是更好地得到满足和更好的外在享受,就是更幸福的?
吴天:我想这确实是更幸福,因为父亲为我盖被子的时候,我是很好地享受了这种父爱的温暖,为什么我不是比我的父亲更幸福呢?
黄磊:难道外部条件优越,人就更幸福吗?按理说来公寓就应该比一个平草屋更幸福吧!山珍海味就应该比粗茶淡饭更幸福吧!一碗炸酱面是不是比半碗炸酱面更幸福呢?
吴天:对方辩友一共问了很多问题,但是我想关键是在于,那个盖被子的人是我的父亲,他不仅仅是为我盖被子,他盖被子的时候,包含了所有父爱的深情,我被他盖被子的时候,我感到的是那种父爱的温暖,那何止是一种鸭绒被的温暖呢?
黄磊:其实按照这个逻辑推演来看,一个女子最幸福的就是应该嫁给一个百万富翁,可能会被他包养,但是有吃不尽,喝不完的东西,这就是更幸福的,这符合我们的常识吗?
吴天:我可没有说更幸福的时候,就是钱拿得最多的时候?我觉得更幸福的时候,是有一个人真心真意地爱我,他无私地爱我,完全希望我过得比他好的时候,我那时候真的会最幸福。
黄磊:希望过得比他好,就能论证被爱更幸福吗?我被母亲爱,我还希望爱我的母亲更幸福,是不是也自然论证了母亲爱我更幸福 吴天:所以爱加上被爱最幸福呀,所以用希望这种论点,是不能论证对方辩友的论题的。
驳论
反方反驳正方
赵惠(反方):今天对方辩友在爱的名义下,给我们抛出了几个特别可爱的论点,可惜真理多走了一步,就变成了谬误。让我们先来看看对方同学多走的这一步,在哪里?对方同学今天通过得到幸福的途径,来告诉我们怎样更幸福,他们说什么呢,他们说爱的幸福,是我自己主动追求的幸福,而被爱的幸福呢,是我被关爱后得到的,是我被动得到的幸福,所以爱就比被爱更幸福了。可是问题就在于为什么我主动追求到的幸福,就一定比被动得到的更幸福了呢?今天我可以主动地去赚钱,我也可以被动地突然接受了一大笔遗产,您能说我主动赚到就比我被动得到的更多吗?今天我也可以主动的去烘块馅饼,但是也不排除有一种可能性,天上突然有一个馅饼掉在我面前吧,那么为什么我主动烘出来的馅饼,就比我被动得到的更大,更好吃呢,这是第一。
第二,对方同学又告诉我们,助人为快乐之本,所以当我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我就会无条件的幸福,就好像南丁格尔,又比如说德来修女,且不说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假使说今天有人爱上我了,他给倒了一杯水,他心中就觉得的十分幸福,那么我什么都没做,就有人来倒一杯水给我喝,我是不是更幸福了呢?接着对方同学又讲到了社会的价值倡导,说如果我们倡导被爱比爱更幸福,就会没有人去爱别人了,大家都等着人家来爱了,可是我们想一想,当我们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我们想的是什么?我们是在想我们通过自己的爱,让这个人更幸福吧,我们想的是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我自己怎么样都可以吧。
正方反驳反方
黄磊(正方):谢谢主席,对方告诉我们在真理之外,你要再走一步就是谬误,但我们知道幸福是需要追求的过程,如果对方只是原地踏步,可能幸福永远不会来到您的身边。
对方立论告诉我们四点,让我们逐一想来,第一他举了一个例子,说父亲呢给孩子盖被子,其实我也被父亲盖过被子,我感到很幸福,但这里比较的是什么,是被爱与否的幸福比较,我为什么会感到更幸福,是因为如果父亲不给我盖被子,这个时候我没有人给我盖被子,我感到痛苦,这个时候有人盖被子,这是被爱比不被爱幸福,不能说明问题为什么?让我们想想,按照今天比较爱和被爱这样一条逻辑来说,这个例子应该怎么举?是这样来举,今天我父亲给我盖被子,将来有朝一日,我也会成为父亲,我也要给我的孩子去盖被子,这个时候我是否更为幸福?这是今天这个例子的正确比较方法。第二点对方辩友告诉我们,因为爱总是要期待回报的,回报的时候,要希望您爱的那个人再反过来爱你,我觉得爱不是这样的,爱的确需要回报,但不是对方所讲的回报,怎么讲,举个例子就好理解了。我们今天的老师,含辛茹苦地付出,他希不希望回报,他希望,但是这个回报不是学生提着大包小包来看他,而是希望看到自己的学生桃李满天下。一个母亲的爱需不需要回报?需要,不是说孩子要来回馈自己,而是说母亲看到孩子能像对方辩友一样,在自己的领域中展翅欲飞,这是爱所需要的回报。第三点,对方辩友告诉伟大的人物是牺牲的,他们可以去高尚,他们可以不幸福,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好理解了,孔融让梨,给梨总是不快乐的事情吧,但是幸福是这样梨的比较吗?付出的过程是真正幸福的体验,对方辩友无疑论证的是,不劳而获之后那种满足感才是最幸福的,这合理吗啊?
对辩一
薛乐(正方):对方说母亲希望孩子更幸福,所以孩子被爱更幸福,想请教您,孩子被母亲爱的时候,是不是也希望爱自己的母亲更幸福呢?
陈晓欢(反方):可能吧。可是我想说的是,刚才对方辩友讲父亲和儿子那个例子的时候,是比较错误了,他说我们比较的是,我儿子被爱和不被爱的时候的幸福,而我们比较的是父亲爱和孩子被爱时候的幸福,请对方辩友解释一下,父亲爱儿子,儿子被爱哪个更幸福?
薛乐:我来告诉您吧,一个孩子被父亲盖一张被子诚然是幸福的,如果有一天我们长大了,能够为年迈的父亲,盖上一张被子,难道我们不会觉得更幸福吗?
陈晓欢:我会觉得更幸福,可是当父亲看到自己一手抚养起来的儿子为自己盖被子的话,这个父亲是不是会觉得更更幸福呢?
薛乐:谢谢对方辩友,已经告诉大家当我们被父亲爱的时候,我们是幸福的,但我们爱父亲为他盖一张被子,我们更幸福。想请你继续回答我的问题吧,如果母亲希望孩子更幸福,就能论证更幸福,是不是今天孩子希望母亲比自己更幸福,就能论证我方立场呢?
陈晓欢:对不起!“希望”是对方辩友归谬的,可是我想今天如果我没有归谬的话,我应该听到对方辩友陈词的时候,讲爱是主动的,被爱是被动的,我想刚才我方驳论的时候,已经提出了主动的就一定比被动的爱更多呢?
薛乐:对方辩友,阿Q爱吴妈的时候,吴妈是被爱吧?请您告诉我,吴妈被爱的时候如何能像您说那种感到满足和愉悦,如果她如此满足和愉悦,为什么要打阿Q一下呢?
陈晓欢:阿Q爱吴妈,吴妈都打他一下,你觉得阿Q比吴妈更幸福吗?
薛乐:对方辩友因而您就可以告诉我们说,原来吴妈打阿Q一下,吴妈就比阿Q更幸福了?
(正方时间到)
陈晓欢:我并没有说吴妈更幸福,可是大家想一下,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对方辩友论点是说你的幸福能把握,可是当你被拒绝的时候,你那个幸福能把握吗?不能,当你被接受的时候,那个幸福也不是你把握,是对方把握的。所以说对方的论点也不能成立。
对辩二
陈晓欢(反方):请问今天如果我身边有个女子叫阿花,我折了千纸鹤,给她折了七天七夜,可是她却随手拿去废纸回收,请问我内心还幸福吗?
马薇薇(正方):你当然痛苦了,因为您期待被爱,这是期待被爱带来的痛苦,也就是强调被爱更幸福带来的痛苦,所以对方辩友别做等爱的男人呢!
陈晓欢:可是如果我不爱那个女生的话,为什么我要期待被爱呢?如果不爱那个女生的话,我干吗花七天七夜去折那个千纸鹤,最后变成废纸回收呢?
马薇薇:如果害怕爱带来痛苦,我们就不去爱的话,那您就只能一直等待。请问对方辩友,你们告诉我们说,爱都是期待回报的,如果真的是这样,在泰坦尼克沉没的时候,杰克就应该对罗丝说,你爱不爱我,不爱的话,我立马爬上舢板把你挤下去,而不会对她说:你要好好地活下去。
陈晓欢:可是在座各位女士想一想,如果一个男士愿意为你这么牺牲性命的话,你们心里是不是感到最幸福呢?再问对方辩友一个问题了,今天如果还是很坚持不懈,我去拿着鲜花跟她示爱。可是她打了我一巴掌说,我不爱你,请问我心里幸福吗?
马薇薇:当然会痛苦了,我们从来都没说过爱不会带来痛苦,正如被爱也一样,会带来痛苦,就像阿Q和吴妈的那个例子。但是您因为害怕痛苦,就不去爱,或者不去被爱了吗?
陈晓欢:不管是吴妈的例子,还是我的例子,对方辩友是想告诉我们,被打一巴掌是幸福的吗?
马薇薇:对方辩友我们有说过这样的话吗?你们告诉我们说,高尚的爱是不幸福的,幸福的爱是不高尚的,那我想请问一下,世界上哪一部分人应该负责高尚不幸福,哪一部分人应该负责幸福不高尚呢?
陈晓欢:每一个人都应该去给与别人幸福,对方辩友一直告诉我们说,今天我们要追求幸福,所以爱比被爱幸福,可是我们就不能换一个角度来想吗,我们给与我们爱的人更大的幸福,被爱比爱幸福,所以我们去爱,就不能这样伟大地去想吗?
马薇薇:对方辩友您换多少个角度来想,都无法帮世界上分为两类,剥夺他们高尚和幸福的权力。
(正方时间到)
陈晓欢:今天对方的理论点,就是一直告诉我们,因为你要追求幸福,因为爱比被爱幸福,可以给你带来多大的好处,有很多得好处,所以你去爱吧,可是我们的爱是这样子的吗?
提问嘉宾提问
提问嘉宾王慰卿:我请问正方的二辩同学。
黄磊(正方):好,谢谢。
王慰卿:你们刚才在立论的时候,把幸福定义为一种价值的实现,得到社会的认可,假如你爱的出发点就错了,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没有对社会造成正面的效应,那么你还会感到更幸福吗?
黄磊:谢谢嘉宾的提问,其实我方说,人的幸福来自那里,来自欲求的满足,人有两种类型的欲求,一方面是像对方所说的,对外在环境,外在物质条件所带来的满足;一方面呢,是自己有一个实现人生价值的需求,所以我们认为后者比前者呢是更为深层的。也许你个人价值的实现,不被带来社会的认可,这点呢,我方坦然承认,确实有的个人价值实现了,比说有的吸毒者,走私者,他的价值不会得到承认。诚如我方说的,爱会带来痛苦,也可能不认可,其实同例,反方被爱呢,也会带来不认可,也会带来痛苦,所以双方在比较更幸福的时候呢,是带来幸福与带来幸福的更为丰富的比较,而不是谁更痛苦的比较,否则对方就只能比较,爱带来的痛苦和被爱带来幸福,一个痛苦跟幸福比较。用同样的逻辑,我方也可以比较,爱带来的幸福和被爱带来的痛苦。这样这个辩题呢,也就失去意义了。
提问嘉宾余磊:从公平的角度出发,我也请教反方的第二位辩手,陈晓欢同学。
陈晓欢(反方):谢谢。
余磊:在你立论当中谈到,有不求回报的爱,而这种不求回报的爱,也是被爱比爱更幸福。比如说南丁格尔,她牺牲了自己的幸福,换来了更多人的幸福,但是我们仔细分析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在南丁格尔付出他爱的同时,她实现了自我的价值,成为了白衣天使的象征,这是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里面,这是最高层次,我想请教您的问题就是,这种最高层次,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比低层次的,生理欲求实现的满足,有没有区别?如果有区别的话,哪个更幸福?
陈晓欢:谢谢余磊的问题。我想这种高层次的爱,跟低层次的爱是有区别的,就像我们在立论的时候讲的,一个是期待回报的,一个是不期待回报的。那我想刚才嘉宾提问的问题,是那些高层次的,不期待回报的那些人,他们在牺牲自己幸福的时候,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还有社会价值。我想我的答案他们也是幸福的。为什么呢?因为今天我们从来就没有否认,爱是幸福的,在这点上我们没有分歧,我们是说被爱比爱更幸福,所以当那个很伟大的人,他牺牲了自己的幸福之后,他自己个人价值得到了实现,可是那些被他这么伟大的爱爱的那些人,我觉得他们的幸福感应该是更大的。这是我们的观点,希望能令您满意。
提问嘉宾蒋昌健:我请教正方第三位辩手,在拿到这个辩题的时候,我一个朋友告诉我,他说这个问题在我们家里呢,是相当的简单,他说他对他的妻子有爱,他说他这个爱的动机,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他觉得被爱比爱更幸福的这样一个理解上,所以他支付了他的爱。我想请问,他这一个理解,是不是颠覆了你们的立场。
马薇薇(正方):其实我们每一个无私付出爱的人都丝毫没有颠覆任何的立场,因为我们去爱一个人的时候,当然像对方辩友所说的那样,希望他比自己更幸福,但是这仅仅是希望,为什么不能成为事实呢,这可能是存于大家心头的一个疑问。其实这是由于被爱的局限性导致的,因为人的幸福需求,其实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呢,是较低的层次,也就是生活环境的改善带来的满足感;第二个层次,也就是人自我价值实现带来的满足感。可是人被爱的时候,无论爱你的那个人,为你做出再多的东西,都只能使你身边的环境改善,却无法让你实现你自己的价值,所以说无法完成更深、更层次的满足,所以就永远无法比爱的那个人更幸福。所以我们去爱每一个人的时候,无论是母亲爱孩子,还是我们爱自己的恋人,都会希望他能够爱己所爱,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个母亲去教孩子的时候都说,你要学会去爱。
提问嘉宾路一鸣:作为对应,我也提问反方的第三位辩手。
吴天(反方):谢谢。
路一鸣:我们知道爱或被爱可能是一段时间的持续的过程,我们把爱放大来看,当我们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施与爱的时候,这些得到帮助的人,他们接受了爱,他们被爱了。那么从南丁格尔的角度出发,他的生存状态和那些被他帮助的那些非洲饥民,他们谁的生存状态更幸福?!
吴天:这个生存状态谁更幸福,如果单从生存状态来说,可能还是那些饥民不大幸福,而南丁格尔毕竟她还是护士,他可以住在比较优雅的房间里,或者说他至少可以吃饱穿暖。但是我想说的是,幸福不仅仅是生存状态这个层面上,它也包含了对方辩友刚才提到价值实现上,或者说一种情感的慰藉上,因为我们说对于那些非洲饥民来说,从来没有人这样爱过他们,从来没有人真正关心过他们,欣赏过他们,给他们真正人的尊严。那么当南丁格儿这样一位天使,给了他们这样的爱的时候,我想那些饥民会比南丁格儿更幸福。自由辩论
张君:请问对方辩友,不期待回报的爱是不是更幸福呢?
吴天:不期待回报的爱比期待回报的爱幸福,可这只是爱与爱的比较,期待回报的爱,那些被他爱的人,会更幸福呀。
薛乐:对方告诉我们说南丁格尔是通过牺牲自己的幸福,去成就了别人的幸福,对方又告诉我们南丁格尔是幸福的,请您论证一个人怎么通过牺牲自己的幸福,去成就自己的幸福?
陈国坤:因为爱本身就是幸福,这点是大家共同承认的。今天对方告诉我们,主动就是幸福的,我真希望对方辩友按照这种观点给我点钱吧。
马薇薇:如果说付出的人反而没有得到的人那么幸福的话,那么诺贝尔和平奖应该改名叫诺贝尔慈善基金会。
吴天:可是我想得诺贝尔奖的那些人,他们得奖的时候是幸福的,但是他们为什么说自己幸福呢,因为除了他自己得奖以外,还有他的家人深深地关爱他,他也享受到被爱的幸福。倒请问对方辩友了,如果您主动得到的就是更幸福的话,为什么那些被他们爱的人会更幸福呢?
黄磊:对方告诉我们当您施与的时候,您就是在牺牲幸福,在座的各位刚才给了很多掌声,我感到我被您所爱,您有牺牲幸福吗?
陈晓欢:我们是说有部分情况,牺牲自己的幸福,给予别人幸福。我们想一想如果你牺牲自己幸福,反而会得到更大幸福,这叫牺牲,还是叫投资呢?
薛乐:对方辩友,幸福不是孔融的那个梨,你让给了别人,自己就没有了。请教对方辩友如果幸福是可以牺牲的话,为什么那些抗击SARS的医护人员,要远离家人的关爱,去无私付出呢?
希望能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