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锁记》读后感
《金锁记》读后感
导语:《金锁记》篇小说记录了一个发生在19世纪初旧上海女子身上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地位低下的女子。这篇文章也体现了也可以读出一些封建社会的腐朽思想。过去结婚娶亲,大户人家讲究门当户对,小户贫穷人家想攀附权贵。以下是读后感,欢迎借鉴!
出身于没落贵族的张爱玲,以它独特的社会阅历和心理感受,描写着那个没落阶级的遗老遗少。她清醒的意识到那个阶级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并对它进行了无情的剖析。《金锁记》是她前期的成功之作,也是40年代影响较大的一部中篇小说。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张爱玲在本书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她在她那创作的年代并无任何前卫的思想,然而却令人震惊地拉开了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主人公曾被作者称为她小说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
作者将现代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推向了极致,细微地镂刻着人物变态的心理,那利刃一般毒辣的话语产生了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金锁记》在叙述体貌上还借鉴了民族旧小说的经验,明显反映了类似《红楼梦》之类的小说手法已被作者用来表现她所要表现的华洋杂处的现代都市生活。
傅雷在《论张爱铃的小说》中也指出:“爱情在一个人身上得不到满足,便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偿”。曹七巧做了情欲的俘虏,代情欲做了刽子手”。曹七巧自己没有得到幸福,就变态地去毁儿女的幸福。没有悲壮,只有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是一种启示,可启示对这个家有什么用呢?家本来是心灵的港湾,而在曹七巧做主的家里,没有一丝的温暖的气息,不仅是给不了最亲近的人心灵上的安慰,反而是一张恐怖的大黑网,使在这个家里的人窒息,每一个家人都是她宣泄这么多年来在姜家受的委屈的对象。
转型中的洪流中,被吞没的又何止是一个曹七巧,虽已成过去,可我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点曹七巧的影子,也许只是我们不再是以被黄金锁住,用金锁劈人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
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是以主人公曹七巧的悲剧一生为主线,作者运用细腻含蓄的叙事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不幸女人的悲凉命运。表现了现代两性隐秘心理的基本意蕴,塑造了一个被扭曲人性而又不自知的悲剧形象。小说的主人公曹七巧本是麻油店出生的人家,她的哥哥曹大年因攀附豪门贪财重利而不惜牺牲妹妹一生的幸福,将她嫁到姜家大院。小说的开始,曹七巧通过一次婚姻的契机闯入姜家这个封建家族的内部,这也就标志着她悲剧人生的初始和发端。然而这场以金钱为纽带的婚姻顺利交接暗示了曹七巧不幸命运的过早开场。她的丈夫,姜家的二少爷因为先天骨痨而残废,使她陷入了欲爱却不能爱的情感困境。姜老太太为“笼络”她,就将她扶为正房太太。姜老太太的举措从表面上看是为了拉拢她,实际上不过是利用家族的权势来控制和打压曹七巧的自然情感,让她在家族的宗法礼教和人伦纲常双重无形的枷锁下不敢越雷池一步。
这种无形的枷锁不仅桎梏了她的人生自由,同时也压制着她的情欲自由,这为她以后扭曲病态人性的形成埋下了伏笔。她虽然暗恋着姜家的三少爷姜季泽,但她始终无法超越世俗礼教的藩篱,她对姜季泽的爱慕也只不过是“发乎于情,止乎于礼”而已。可以说,从曹七巧嫁到姜家之日起就注定成为这场家族内部利益集团之间争斗的参与者之一。毫无温情的人际关系,妯娌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曹七巧自身固有的人格缺陷,使得她慢慢滑向悲剧的深渊。家族权力和金钱意志的双重异化,逐渐内化成曹七巧深层的人格特质。她也就从一个封建宗法礼教和金钱利益交换的受害者演变为它们利益自觉的维护者。这一过程的顺利完成推动了小说主人公悲剧命运进一步向前发展。
十年以后,随着她的丈夫和姜老太太的相继去世,她分到了自己应得的一份家产,从此般出姜家自立门户。她用十年的宝贵青春换来了物质利益的补偿,但却并没有换来她被压抑情欲的解放。过去冷淡她的姜季泽现在上门来向她倾诉所谓的“爱情”,精明细心的曹七巧在心旌摇荡之余发现所谓的“爱情”不过是一场精心设好的骗局,当她戳穿姜季泽的爱情阴谋以后,她也就彻底放弃了对爱情的幻想和欲望。面对自己曾经所爱的人的无耻行经,她也只能选择从幻觉的欲念走向仇恨的极端,用既得的物质利益来极力填补情欲的失落和亏空。现实在她的眼里已成了鬼蜮的世界,她也就将现实的一切可靠归结到对金钱的狂热膜拜。她认为:“人是靠不住的,靠的住的只有钱。”为了得到金钱,她不惜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戴着黄金枷锁的“奴隶”。从一定程度上说,曹七巧的悲剧命运是现实必然的结果。一方面,在姜家大院她的自然情欲长期受到压制,始终游离在情感的边缘,虽为“局中人”,实为“局外人”;另一方面,姜季泽借助虚假的情感来骗取她的既得利益和物质财产,是她所无法负重的情感欺骗。
双重的现实打击加速了她扭曲变态人性的形成。在对待自己的子女方面,她却有着浓厚的“恋子嫉女”情结,在财欲和情欲的压迫下,她的人性最终被扭曲,行为变的乖戾、自私、刻薄和残忍。她不仅横加干涉和破坏儿子长白的婚姻,诱逼他供出床第之事,而且还致使儿媳芝寿被折磨而死,并且还拆散女儿长安的爱情,棒打鸳鸯。她用她那“扁平而又尖利的喉咙”割断了儿女的婚姻幸福。她的种种行为可以说是她自身扭曲病态人性在作祟。在现实的世界里无法获得自己情欲满足的情况下,就将这种深层的自私欲望投射到自己的子女身上,另外她还有着深深的“自卑情结”,为了改善这种长久的心理劣势,不惜将他儿女们一生的婚姻幸福送上自己所设好的命运祭台。她在残酷扼杀自己情欲的同时,也无法容忍儿女们的生命乐趣,儿女们的婚姻幸福在她眼中全变成了恶毒的嘲弄。这些充分暴露了她人性中阴鸷、卑琐、和残酷的阴暗面,深化了小说故事情节的悲凉意味,渲染了主人公曹七巧的悲剧色彩,同时也暗示了她必然的悲剧命运走向,最终为她的悲剧性人生画上了一个悲凉而又完满的句号。
小说的结尾从表面上看好象是一场悲剧的终结,但是人死了制度还在,观念还在不断蔓延,所以命运和故事还将继续续写,而悲剧仍旧是一出又一出的上演。曹七巧的人生悲剧虽然已经完结,然而她的儿女们的悲剧却还在继续上演,这种悲剧的轮回性和重叠性为小说的故事情节留有更多悲凉的意味,也为我们留下更多充斥着悬念色彩的人物和故事结局。诚如张爱玲所说:“人生是一个苍凉的手势。”这种“苍凉的手势”充斥着悲剧的重叠性和轮回性,也充斥着一个个生命难以负重的死寂。纵观曹七巧的悲剧一生,既有来自现实深层的不合理性因素的影响,也有源自于她本身所存在的不彻底的人格取向,她走进了“被食、自食、食人”的命运怪圈,在原欲的折磨下,毁掉了自己的生命,又拉上儿女们的一生幸福作为自己最后的陪葬品。正如傅雷所说:“她成了封建遗老家庭的一种牺牲品,没落的宗法社会里微不足道的渣滓。”现实世界的打击和扭曲人性的双重绞杀,最终导致了她无可挽回的命运悲剧。
张爱玲擅长描写各种各样的女性。《金锁记》也不例外。这篇小说记录了一个发生在19世纪初旧上海女子身上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地位低下的女子。她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给了当地的一户大户人家—姜家七巧的丈夫从小就是残疾。七巧的为人十分泼辣、刻薄,再加上嫁了个废人,便特别不招姜人待见。于是她便不停地反抗,这样她在别人眼中可就算得上臭名昭著了。过了几年,她的丈夫、婆婆相继去世。姜家便分了家,七巧脱离了这个封建大家庭,带着儿女搬到外面住。然而她的生活并没有好很多,相反她的下半生过得十分悲哀:三爷姜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留情地拆穿了他骗钱的把戏,葬送了自己的爱情;儿子成家后,由于嫉妒儿媳,她把儿媳活活气死了;女儿在30多岁的时候好不容易找了个人家,她偏从中搅和,断送了女儿的一段好姻缘……最后,这个不幸的女人在郁郁中死去。
张爱玲的这篇小说用了许多写作技巧,其中我认为最成功的要属侧面描写。在文章的开始,作者并没有正面介绍姜公馆的情况,而是借两个丫鬟的床头夜话将整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和大致情况都交代清楚。这倒和《红楼梦》开头借冷子兴之口演说宁、荣二府的兴衰颇有些相似。接下来,作者又在两个下人的交谈中将七巧的身世向读者作了交代。再由大奶奶、三奶奶背后的闲言冷语说明了七巧的为人以及她在姜家低下的地位。
这一系列的侧面描写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使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亲眼”看看这七巧究竟是怎样的。别急,在这一系列的铺垫之后,七巧出场了——“瘦骨脸,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寥寥十几个字便活脱脱地刻画出了一个精明的妇女形象。接着作者便展现了七巧的语言及行为,她替二小姐说媒,气得二小姐直哭。短短四五千字,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形象,人物关系交代地一清二楚。
张爱玲的一枝生花妙笔着实令人佩服。我认为最妙的一个侧面描写在最后。七巧晚年的时候,作者并没有花费笔墨去正面描写她。而是通过童世舫的眼看了出来——“门口背者光立着一个身材矮小的老太太”,在童世舫心中“这是一个疯子”。
小说的题目叫《金锁记》,为什么要叫“金锁”呢?我认为是故事的主人公七巧被金钱套住了。别人爱她,她说那人是看上了她的钱;自己的侄子和女儿玩,她说是侄子欺负女儿,想霸占她的家产;女儿上学丢了东西,她便上学校找校长讨公道……就这样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锁,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害的自己没得到幸福,也害的自己的孩子前程被断送。当然这金锁也可以理解为封建社会的桎梏。
在这篇小说中曾多次提到了月亮。月亮是凄凉的象征。月亮的变化也折射出了人物内心的变迁。开场时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下去……”这预示着一个没落时代的一个没落的家族;“模糊的状月,像石印的图画”,这是七巧女儿长安眼中的月;“彰影绰绰的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是七巧眼中的月;“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黑漆漆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是七巧儿媳眼中的月。
从这篇小说中也可以读出一些封建社会的腐朽思想。过去结婚娶亲,大户人家讲究门当户对,小户贫穷人家想攀附权贵。七巧嫁到姜家,她大哥是高兴的。尽管七巧嫁的只是一个残疾人。姜家却是打心底瞧不起她这样一个出身卑微的人,连底下的丫鬟都敢对她议论纷纷。这样势力的思想在今天也是存在的。一个人当了官,底下便有许多人吹捧他,一旦这个人没落了,那些原先吹捧他的人便会做鸟兽散。有一句俗语说得好“富在深山有远邻,穷在闹市无近亲”。
读完全文,我七巧的感觉不是厌恶,更多的是同情与可怜。生活在那样一个没落的时代是不幸的,七巧所受到的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也不是她能逃避的,所以她只有选择反抗——以自己的方式。
第二篇:《金锁记》读后感
《金锁记》描写的是旧中国的一个遗老之家——姜公馆中的二奶奶曹七巧的一生悲剧。曹七巧本是普通人家的姑娘,虽然是姨奶奶生的女儿,却也是满怀青春梦想,梦想着自己未 来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但命运有时候真的是说不准的,自进入姜公馆后,她的梦就被金钱取代了。
曹七巧固然是可怜的女人,在那个社会里,她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哥哥为了攀高枝也为了省掉一笔嫁妆,将她送进姜公馆嫁给瘫痪的二少爷。自此她就注定了要怀着怨恨和不公的心态活下去了。即使有时候她会想着如果自己可以自由选择,她的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样子。可惜,现实总归是现实,她注定了要活在那个金笼子里,她出不来也没人救她出来。她也曾把希望寄托在风流倜傥的三少爷身上,但遭到了拒绝。这个时候的她唯有将饱胀的情欲和郁闷发泄在鸦片和亲近的人身上,她在等,等一个时机摆脱瘫痪的丈夫和专制的老太太。终于她等到分家的那一天,但从此她不相信任何男人,任何来接近她的男人都是为了她的钱,这个时候她已经被黄金锁住了——爱情、幸福、灵魂……被金钱扭曲了灵魂的曹七巧,拥有了强烈的占有欲和报复欲——她对金钱和儿女的占有,在自己的情欲未能满足的情况下便吞食子女的幸福作为补偿,把亲生子女当作她幸福的殉葬品。
曹七巧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她害了儿女的幸福,害死了儿媳,更是害了自己。在她焦急迫切地等待脱离姜公馆时,她的心早已慢慢被金钱蚀化,最后成为了金钱的奴隶。她被锁住了,又用同样的手段锁住她人。她想幸福,但金钱的气味已经将幸福的气味覆盖了。儿女想幸福,但让她那不可思议的对金钱热爱的执念葬送了。她用30年来戴着黄金的枷锁,又用那枷锁害了别人。虽然她知道儿子女儿恨透了她,她婆家人恨透了她,娘家人恨透了她,但她的灵魂已被金锁扭曲,回天乏力了。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曹七巧虽然可恨,却也是那个社会造成的,作者在隐隐约约表达了对曹七巧从一个普通自然的姑娘变成一个恶毒神经的母亲的同情和理解。从她身上我看到了没落封建大家族人性的堕落和人情的冷酷自私——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的私欲不择手段,每个人都用金钱来包装自己,俗不可耐之余又有点可笑。他们犹如独裁者般高高在上,星光熠熠;又如蚂蚁般渺小,被命运玩弄于鼓掌之中。那么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何尝不是呢?尤其现代都市人对物质的渴望和追求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很多时候我们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追随这些东西,在尝到甜头后变得麻木不仁。人性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变化,我们的三观也在偷偷地改变,最终忘记了原来的追求和梦想,而后只能在时光逝去后感叹岁月如梭,往事成追忆。
《金锁记》讲述了一个三十年的故事,三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人还在延续这样的故事,我们会继续着哀叹一个又一个三十年的故事。
第三篇:金锁记 读后感
读《金锁记》有感
这篇小说是在姜公馆这个大家庭的背景下展开的,写出了七巧悲惨的命运。开篇借月景抒悲情,奠定了整篇小说的基调。
原本在一个大家庭中为人处事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加之七巧出身卑微些,更让她在这个大家庭中的地位微乎其微。七巧在未嫁给残疾的丈夫之前,她是快乐的,在家帮助维系麻油店,生活单纯且简单,这也许是七巧在嫁入姜家之后非常怀念的时光吧!古人婚嫁总是讲究门当户对,这可能是对的吧,家庭背景的不同,会使人的思想,见识等不同。七巧的悲剧也有些许这方面的原因吧。
七巧在姜家几乎不招所有人的待见,除了身世外,也怪她自己本身话不得体,行不得人心吧。几句说出口,就让人心里不痛快,还更是去老太太那里说些蛊惑的话,何必呢?那样做对她来说能得到什么好处呢,无非让人更加厌恶她而已。她还与她丈夫一起吸起鸦片来,这种行为更是遭人鄙视。她的家人来看她,她好像也是有所提防似的,冷冷地态度,草草的用些钱物打发,其实家人真的会对她有所企图吗?我想不会吧,他们也想她能真正过的好,他们何不想与她叙叙旧,叙叙真情呢?
七巧意识到自己悲剧的人生,想好好培养她的一对儿女,可她的所作所为却是亲手毁了她们,他们成为了七巧悲剧人生的延续。她的儿子长白没有去学堂,女儿长安去了一段学堂也不再去了,因此他们并没有什么学识。到了谈婚论家的时候,母亲虽给长白说了亲,但却被七巧搅的关系颇为紧张,最后把自己的丫鬟许给长白做妾,但还是没能留住长白的心,经常在外面游荡,七巧又用大烟将长白栓在了家里。至于长安的婚事,在七巧的百般犹豫,挑剔下错过了很多提亲的人,自从七巧教会长安吸大烟以来,长安的婚事更是无人问津。终于有了一个合适的人,却又被七巧说了些难听的话拦下,又告知了南方长安吸食大烟的事,那个男子便彻底死了心。从此这一家人便这样混混沌沌地过着。
最后七巧又回忆起过去在麻油店的日子,如果当初没有嫁到姜家,事情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她的一生或许会平平淡淡地度过,可着一切都不能实现了,一切都已晚矣。看来人生之路上不能走错关键的几步,不能因为那几步,而葬送了自己的一生啊!
第四篇:金锁记读后感
金锁记里的曹七巧
知道《金锁记》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红楼梦》里薛宝钗的金锁。宝钗的金锁刻了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而宝玉的玉里有句“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看起来是一对,但从小说中癞头和尚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出这是注定的悲剧。“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金锁给人的感觉,只是深沉的叹息和悲凉。
《金锁记》里,张爱玲说曹七巧“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三十年来,曹七巧带被金钱束缚,她不管何时都想抓住金钱,以至最终心理扭曲,心里或是精神上都没有了自由。曹七巧想牢牢地抓住金钱,表现在各个方面。为了金钱,她在分家的时候不断哭闹。后来侄儿曹春熹和女儿长安一起玩耍,她就以为侄儿在勾引女儿,幻想侄儿是在霸占她家的财产。她看那些为女儿长安说媒的人,凡是家境不好的,她总疑心人家是贪她们的钱。以至于女儿长安快30岁了,都还没有嫁出去。曹七巧的一生,都与钱字有关联。可悲。
在姜家生活的日子,她受尽嘲弄,受尽欺压。几十年的折磨终于使她的性格扭曲,也许她是想报复,可是她晚年的情况又是怎样呢?她老是向儿子打听儿媳芝寿的事,乐衷于听不好的方面,然后就到处讲芝寿的不好,到处讲对儿媳不满意。后来芝寿被折磨死了。芝寿死后,娟姑娘被扶了正。张爱玲在小说里就简单交代一句“娟姑娘扶了正,做了芝寿的替身。扶了正不上一年就吞了生鸦片自杀了”。
然而最让我感到悲凉的是曹七巧对她女儿长安的折磨。所谓的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说的也许就是长安了。她给长安裹脚,让女儿吃鸦片,大闹女儿的学堂,最后还毁了长安即将成功的婚姻。在曹七巧的影响下,女儿长安时时挑是非,学会使小坏,干涉家里的行政,言谈举止越来越像她的母亲。后来的长安,歪着头,下巴搁在心口上凄凄惨惨瞅住表嫂说道 “一家有一家的苦处呀,表嫂——一家有一家的苦处”再看长安的的样子,单叉着裤子,揸开了两腿坐着,两只手按在胯间露出的凳子上,小说里说她成了“一个活脱的七巧”。
所以,在我看来张爱玲的《金锁记》像是一部心理的小说。我们读者也一眼就能会看出曹七巧心理逐渐扭曲,给人的感觉就是她死了也要拉人陪葬。她只是普遍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双重作用下的一个牺牲品。她和她的女儿都是可怜的。
不过细看来,曹七巧心理变得扭曲是有必然的。她出身不好,语言土气,甚至举止粗俗,所以受到姜公馆里基本所有人的歧视。于是恶性循环,越歧视越粗俗。曹七巧的地位不高,当然也不讨人喜欢,具体情况张爱玲在小说里正面侧面的描写都有。其中的侧面描写真的很经典。小双是曹七巧的丫头,有一天另一个丫头凤箫问小双是不是陪曹七巧陪嫁过来的,小双冷笑着说,她也配!曹七巧是堂堂姜公馆的二奶奶,可是居然连丫头都看不起她。可见地位低到何种程度。曹七巧娘家的哥哥向她要钱,她哥哥说“我就用你两个钱,也是该的。当初我若贪图财礼,问姜家多要几百两银子,把你卖给他们做姨太太,也就卖了”。这话我们听起来都觉得寒心,因为她是
娘家人为了钱,卖了她的。所以在姜公馆,没地位又不讨好的她日复一日的苟活。我觉得引用《倾城之恋》的一段话很能说明:“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因为每天都是一样的单调与无聊”你青春靓丽么?没关系,过几年就没了。在这里,青春是不稀罕的。不管姜公馆还是白公馆,都是一样。
张爱玲说曹七巧“耳朵上的实心小金坠子像两只铜钉把她钉在门上——玻璃匣子里蝴蝶的标本,鲜艳而凄怆”这个比喻真的是让人叫绝。曹七巧就是一只被束缚了青春的蝴蝶,鲜艳而凄怆。她得的遗产是她卖了她的一生所得到的,所以,分家的时候是她嫁到姜家来一切幻想的集中点。所以对于这些钱,她死守,比谁都看重。以至于她分家时的大哭大闹,背影一挫一挫,俯伏了下去,不像在哭,简直像在翻肠搅胃地呕吐。
张爱玲用旧上海的调调,把凄凉势利都融在一个大家庭里。这些人其实都是被金锁锁住的人。曹七巧,不过是大家最容易发现的典型。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张爱玲在《天才梦》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金锁记》里的姜公馆,《倾城之恋》里的白公馆,其实都是一样。万盏灯火的夜晚,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说也罢!
第五篇:金锁记读后感
在金锁记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人物一个是二奶奶七巧以及她的女儿长安。对于七巧我开始只觉得的她可恨可叹但看到最后也觉得她可悲起来。对于她的遭遇也会产生同情。故事的结尾写到七巧心想她当时如果嫁给哥的结拜兄弟丁玉根,张少泉,或是沈裁缝是否他们会给她一点真心,眼睛落下了泪水。但七巧内心的扭曲与自私劈杀了几个人,七巧的精神枷锁使长白的妻子绢姑娘和芝寿先后死去,并且都死的悲惨。让自己的女儿失去幸福,最终走向堕落。七巧为了让长安婚事流产。对童世舫的神经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刺激。最终让他放弃了婚事。很想不通七巧自己已经遭到了封建枷锁的毒害失去了婚姻的幸福,丈夫对她冷漠没有一点关爱,家中人都低看她瞧不起她,她不仅没有对自己的孩子更加关爱,反而是一种报复。只因为自己的孩子姓姜。
我觉得七巧实在是太可悲。书中我最喜欢的女子是长安,长安是个善良温柔的传统中国女子,虽然她抽鸦片,但不完全是她的原因。也因为她身处封建家庭所以导致了她接连的悲剧。从中一个细节可以看出她的善良她七巧的母亲对她一次一次威胁,她都没有退缩这个婚事,当她的母亲以童世舫威胁她时,她退缩了。她知道她的母亲不仅会告诉他抽鸦片的事,还会想办法对付他。但这一切童世舫都不知道。他们两个解除了婚姻后两人依然交往,只是从以前的地上转入了地下,这时童世舫对长安的感觉产生了变化开始对长安喜爱,以前童世舫之所以想和长安结婚只是因为她是个传统女子有安全感,因为他曾经被新派女子抛弃。深受打击而已。因此想找个传统女子。对于童世舫的爱情,张爱玲可能觉得男人的爱都是有附加条件的,完美的爱是不存在的。当她听到长安抽鸦片后,便对长安再也没什么想法了。有的只是沉默。当他面对长安时不去问长安为何抽鸦片?只用无声来凝望他。童世舫对长安的爱也只停留在世俗大多数人的婚姻价值观而已。长安要得到真正的爱又谈何容易。当七巧死后。她的孩子长安和长白也只能悲剧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