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读飘读后感
一个时代,一场战争。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她的脸上隐隐透着万丈红尘的沉沉烟嚣,十面埋伏。她是斯嘉丽,南北战争里的乱世佳人。她是最美的女孩,爱上了英俊的艾希礼,可是对方的意中人却是温婉善良的梅兰妮。斯嘉丽在自己的不甘与命运的推搡下有了两次没有爱情的婚姻。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读飘读后感,欢迎查阅。
读飘读后感1
放假前语文课上老师的一句话:“《飘》是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爱情小说的经典之作,主人公斯嘉,美丽,自私,勇敢,执著,坚强,不受约束的真实个性,很是值得大家认真一读。”勾起了我对这本书的阅读欲望。两天的时间,我仅用两天的时间将它从头至尾仔细的看了一遍,不说废寝忘食,至少也叫得上是如痴如醉。我被主人公斯嘉的美丽、勇敢、不管不顾、自由、执着吸引;我对斯佳面对困难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佩服;对她有时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而愤恨;对她对白瑞特的爱和默默付出感而不觉而惋惜;对白瑞特最后的离开表示遗憾……
我承认斯嘉很自私,她可以为了泄愤勾引了已有未婚妻的查理,哪怕她对他无一点爱意,只是为了自己的任性而已。为了获得拯救塔拉的税金,她宁愿去找他深恶痛绝的瑞德,并以嫁给他为代价,知道得不到好处后,他又用欺骗的手段抢了自己妹妹的男朋友弗兰克,而不顾妹妹的痛苦和羞辱,这只是为了钱。
但是我们从斯佳身上看到更多的却是刚强,永不服输,无论是面对战争、母亲和父亲的去世、还是女儿的夭折,她都是最刚毅、最坚韧的一个。就是在小说的末尾,虽然生活给了她一个沉重的记忆,但她却依然努力活着,为着希望,勇敢面对未来。
斯嘉身上另一个让人难忘的的就是她的执着。对艾希礼的爱情就是最好的证明她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他的爱
然而也正因为这种坚持让斯嘉失去了那本应属于她的爱,白瑞德一直深爱着她但她却一直陷在艾希礼的爱情中不能自拔,当斯嘉认清她一直以来所追求的仅仅是虚幻是光环时,她却失去了瑞德的爱!这就是小说中可悲的斯嘉,她无法把握、珍惜眼前的幸福,她用一生的精力和情感去追求一个光环,最后留下的是永远的痛苦永远的悔恨,一切都随风飘逝。现实生活中又何尝没有像斯嘉这种情形呢?我们身边已经拥有的幸福友情、亲情我们是否用心去体会了?不然的话我们是否也会像思嘉那样留下永远的遗憾?
当然这本书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再熟悉不过的那句话:“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我们要时刻饱含对未来的希望,哪怕面前有再大的困难,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便认定了终生的失败,人只有像思嘉那样坚强、勇敢、自强不息、充满希望才能创造一片崭新的天地。
读飘读后感2
将疲惫的目光从书本抽离,缓缓合眸,此时的我内心跌宕起伏……在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笔下,我看到了如飘絮般梦幻的主人公——郝思嘉坎坷的心路历程。
活力,在端庄优雅且被调皮地驯服的外表下,有着一颗野火般的心,正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她的炽热与任性通过那双眼则一览无遗。当之无愧成为全县第一美人,当之无愧是舞会的宠儿!
真实,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女人总是表现一副“弱不禁风”的娇小模样,晚宴上的冰激淋,舞池里的婀娜多姿,淑女们必须只吃一点点,只跳一支舞之后来假扮柔弱。但她并没有真正做到淑女该做的这些。无意间的大块朵頣,无意间的热情奔放,毫不矫情,毫不造作——一个真实的自己。
睿智,战争的爆发使得人心恐慌,敌人胜利在望!她,骑着瘦弱的小马车,带着孕妇和仆人,逃过一道道封锁线,跨过重重障碍回到家乡!然而,“一个秩序井然的世界已经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残酷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所有的标准和价值观都变了!”但生活的艰辛与双亲的去世,并不能打她压垮,以往的淑女作风因为现实而不复存在!她不顾他人的闲言碎语撑起一个家,白晳细嫩的双手如今已布满老茧。头脑依旧冷静,目光依旧犀利,好似看穿乱世风云,她,一个堪为现代经典的女强人。
牺牲,为了家庭生计,她再度与自己不相爱的人结婚。事业的如日中天使她成为商人们憎恶的对手,使她成为妇女们所指责的对象——一个不守妇道的女人,她的一生,似乎只剩下牺牲。
执着,少女的心怀总怀春,她一旦爱上了,就会不顾一切地去争取,当对方宣布成婚的消息时,她可以毅然决然地在对手结婚的前一天闪电结婚,一个不甘示弱的女人!到了后来,她遇到了属于自己的真爱,但真爱即将离她远去的时候,她会竭尽全力找回自己的幸福,并充满期待。一个勇敢执着的女人。
我向往着这个女人的传奇,在一夜中迅速成长,挑起生活的重担,我需要这样的历练和挫折。人生就是需要这样或那样的挑战,在困难中成熟,一步步靠近梦想,我要一份勇气、胆量与头脑,在现实生活中成为第二个郝思嘉。
夜,美得让人忘记时间,星,闪得让人忘记钻石的存在。我伴着这无人问津的夜,将《飘》记在这美丽的夜里。
读飘读后感3
我们每个人就像一片树叶,被风吹落,也被风吹起,漂流在尘世里,不知会飘向何方。——题记
我读过多少书,尤其是名著,世界名著。在学校的时候,匆匆地《茶花戈》、《红与黑》等,也许由于文学素养浅薄的,或是世界观的差异。它们并没有给我太大的震撼。暑假时,朋友推荐我读下《飘》,那时还记得她很神秘地开玩笑地说了声:“读完后,你会改变你的择偶观呦!”
画了一个月的时间看完了它,很惭愧自己像老牛走路似的看书速度,却也不敢恭维自己看得有多么精细。读完《飘》,他确实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更唤起我对过去的懊悔。同时,对书中的描述的人生、友情、爱情,我也感触颇多。
我很喜欢《飘》的主人公斯佳丽,她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她给人的影响很好:勤劳、直率、有责任感;而她风一般的善变的性格,正如本书的题目“随风而行”一样。她之所以有3次坎坷的婚姻,只因她复杂多变的性格。因而在我的到这本小说的时候,我不仅没有因所谓斯佳丽的“叛逆精神,自强不息”所感动,反而为她漂泊不定的生活,失去所有而仍不知道真爱在何方的悲剧的性格感到遗憾。必竟书的结尾这样写道:她具有她的家族那种不承认失败的精神,即使失败就摆在眼前,如今就凭借这种精神,她把下巴高高翘起。她能够让瑞德回来,她知道她能够。世界上没有哪个男人她无法得到,只要她下定决心就是了,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作者的这句话给了一代又一代人精神的洗礼,给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而在我看来”没有那个男人无法得到“并不能呢过并明她的成功,反而揭露了她的不择手段。为了金钱,她可以出卖自己的幸福;而为了自己的幸福,她可以出卖自己妹妹的幸福,出卖他人的幸福,创造出她所能制造的假象。可最终,她也不会得到什么真正的爱情。可是,斯佳丽她认为她控制住了那个男人,她认为她并没有失败,仍期待着明天——不是充满自信,而是茫然的期待。这种自私、虚伪的期待的性格决定了斯佳丽到了故事的最后都没有一个美满的归宿。
其实,善变、自私、虚伪,这些性格的弱点也是人人都有的,仿佛一个栅栏,阻挡我们奔向事业的成功、生活的幸福。《飘》借爱情的题材,写了每个人因为自己的性格弱点而遇到的窘境。“新的一天”固然是好,然而总是期盼“新的一天”,总期待有别的爱情能够收获,而不是想清楚自己做错了什么,抱着所谓的希望和信心去寻找渺茫的机会,斯佳丽则能获得他的幸福呢?也许她只能活在所谓的庄园的梦中了。
漂浮在尘世间里,有的人被物质打败做了生活的奴隶,有的人随时间而改变了自己最初的纯真,剩下的便是所谓的特立独行的人,但也许就是他们眼中的人,才真正的未忘初心。
读飘读后感4
“所有随风而逝的都是属于昨天的,所有历经风雨留下来的才是面向未来的。”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因为它告诉了我——不管怎样,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这本书的主人公——郝思嘉,是一位令我感到十分矛盾的女人,她争强好胜、贪婪冷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面对种种困难却又不屈不挠,保持着自己独有的那份不会被任何东西所改变的乐观、坚强。
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我的眼球,这里有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也有战争时期人们的生离死别。更重要的是一个女人所拥有的勇敢积极,以及在战争的压迫、恐惧下,人们的生活遭受摧残,过得艰难无比。
我曾非常的厌恶郝思嘉,因为她对战争毫不关心,心里想的除了舞会、郊游,就是围绕她的追求者。况且她的爱情是现实的和功利的。为了达到目的,她甚至不惜使用为人不齿的狡诈伎俩。她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刺激追求者与艾希礼,就与自己并不爱的查尔斯结婚。两个月后,他战死前方,而她却毫不悲伤,甚至庆幸,为此我深感悲愤。
但当我读到过当北方佬要攻打思嘉所在的小镇上时,我对她的看法由衷地发生了改观。她冒着危险为媚兰接生,之后还要随着瑞德不顾形象地带着刚生产了的媚兰与黑妈妈回到自己的塔拉庄园。当时的社会混乱,没有钱。在我眼中原本娇生惯养、自私自利的思嘉,意外的坚强起来,承担了家里的重任,照顾媚兰、黑妈妈、痴呆的父亲等人,还要管他们的食物。况且,她最爱的母亲因为霍乱而死,精神和物质上的困难打击着她的心灵,这种接近能让人绝望的痛,慢慢地通过文字蔓延进我的身心,让我仿佛也深感悲伤。郝思嘉面对这样的打击却越挫越勇,坚强勇敢地面对,因为她说过:“即使让我撒谎,去偷,去骗,去杀人,我再也不要挨饿了。”她不是一位战士,却同样要杀出一条“血路”,把所有的责任承担于自身。
若当我身处这样的境遇中,面对这样的打击,我也许会对生活充满失望,也许会尝试着躲避,甚至心灵完全被摧毁,被生不如死的生活慢慢折磨,在绝望中痛苦,在痛苦中绝望而不会像她一样,承担家里的重任,所以,我被她的个性与精神深深吸引,对她产生真实的敬佩。
我曾思考过“飘”的含义,也许是因为许多人民的安宁生活被战争所打乱,所有的美好都破碎,虚无缥缈。从此,各自飘零,各自悲哀……
郝思嘉,我忍不住被你折服!
《飘》,我忍不住被你折服!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死了的已经死了,活着的还要继续活着。
读飘读后感5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题记
一个时代,一场战争。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她没有屈服现实,强大的责任感使她顽强的努力着,在那个战火纷飞、兵荒马乱的时代,她用自己坚强的意志扛起了塔拉农场!“永不言弃”成了她一生的真实写照。
她就是郝思嘉,南北战争里的乱世佳人。她是最美的女孩,爱上了英俊的艾希礼,可是对方的意中人却是温婉善良的梅兰妮。于是,从这里开始,郝思嘉的另一副面孔从现在慢慢展现出来。
为了报复艾希礼而在他和梅兰妮的订婚宴上色诱梅兰妮的弟弟。很快他们结婚并生下了一个儿子。她的骄傲、贪婪、虚荣,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她渴望爱情,不顾一切世俗观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但当感情和现实利益相冲突时,她毅然将经济需求放在了首位。但,我依然崇敬她,为什么?在郝思嘉所处的那个动荡变革的时代,一个弱女子根本无法养活一个家庭,一帮朋友也保不住父亲留下的钱财。
从前的养尊处优,美好幻想都在战争来临随风而逝。斯嘉丽只能把从前的一切抛开,全家人的希望都在她一个人身上。当战争终于结束,郝思嘉再也不用挨饿,还有等了她八年的巴特勒的爱与富足的婚姻,她却念念不忘艾希礼。最后梅兰妮的去世和巴特勒的离开,郝思嘉才幡然醒悟自己那么多年的挚爱应该是巴特勒而不是艾希礼,可是巴特勒早已离去。
倘若郝思嘉早一点明白,也不用落到被抛弃的下场。水中月,镜中花,往往比真实搁在你眼前的金玉琳琅更加美丽,郝思嘉还是太晚才知道珍惜。
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越是得不到,越美好。近在咫尺的东西,不珍惜不在意,抓得住的东西,就应该紧紧握住不失去,否则真的会来不及。到时候纵然你情深似海,悔恨匆匆,时间不会愈合伤口,放下脚步。
往往在你身边真实的东西才是适合你的,就如巴特勒对郝思嘉的爱,看似世俗,充斥着金钱,但是事实证明巴特勒才是郝思嘉的合适人选。相比艾希礼,一个温和,一个凌厉,春风和傲梅的确不合适。但是我们遇到事物时不要气馁,就像郝思嘉最后带着希望说出:“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擦干眼泪,又是一个全新的自己,明天的天空不是灰色的,只要心里明朗,明天的天空一定是湛蓝的。
《飘》的魅力体现在男女情感错位之上。在这里,一切都是混乱的,混乱的情感、混乱的背景、混乱的婚姻……但是郝思嘉在这所有的混乱之中坚强、不畏艰险的追求艾希礼,可最后却发现爱的人是巴特勒,我们应该学习郝思嘉无畏的精神,追随自己想要的,就如郝思嘉的一句话:“乱,是佳人。”
所以,在最后,我们应像郝思嘉一样拥有一颗相信明天、无畏的心,追随自己想要的,珍惜眼前的人。
八年级读飘读后感
第二篇:读《飘》读后感
读《飘》读后感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是一部文字优美,情节
荡起伏、扣人心弦,值得再三品味的好书。
作为《飘》的主角,思嘉无疑是最有个性的人物。最开始看时,心里的确
感到对她很不爽:周旋在那么多男人之间,竟然容忍不了男孩和别的女孩调情,总要把男孩们抢过来,但是抢过来之后却又不要他们……当时很为很为英迪亚
伤心,觉得她和斯图尔特不能在一起真是太遗憾了。现在想想当时确实浅薄,竟以为一时的激情能胜过真正的爱情。后来斯图尔特向英迪亚求婚的消息让我大感欣慰,同时也感到思嘉所作所为也不是那么不容易原谅了。
但依然觉得这本书将会描写的是她是怎样在战争、生活的洗礼下,逐渐改
掉那些难以让人赞赏的性格,变得成熟起来的。
但是不!这一次我大错特错。
即使后来经历了那么多,但她身上的那些虚荣、自私、贪婪,有时甚至有
些残忍,这一切,她基本上统统都没有改掉。但她确实成熟了,因为最可贵的,恰恰是她没有因为苦难的生活而改掉的她骨子里最宝贵的品质——爱尔兰血统
带给她的直率、坚定、执着,以及,勇敢。
我想她是我在读过的书里见过的最勇敢的女子了。她十来年经历过的那些
对她来说只能算作插曲的磨难,换作是我,估计其中任何一个都可能叫我绝望
甚至崩溃。可是她没有。虽然她没有男人那样冷静的头脑让她一直保持镇定,虽然她也曾听着炮声和媚兰拥在一起瑟瑟发抖,但是她始终没有丢掉的是希望,是信念。
思嘉在整个故事中,都是个充满生气、充满斗志的人。我想我们每一个人
都会有自己的希望,每一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希望会成为我们的一种动
力。这种希望会促成文化、技术的发展,在失望的时候,就会告诉自己,明天
是新的一天,明天一切都会好了,我最欣赏的,便是她的这句“Tomorrow is
another day.”。永远充满了希望,充满斗志,永远不会放弃,永远不会绝望。这
份精神,是最值得我学习的。所以,每当我遇到困难、心情不佳时,我会想起
这句话。虽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纠纷,但我们不应该放弃自己的欲望和追求。
正像赫思嘉所说的:“今天我累了,不能想了。明天再想吧!”我们可以休息,但我们决不能放弃。
读过《飘》后,另外让我感触最深的一个人--梅利。我喜欢她的善良、高雅、坚强、勇敢。她会从每个人身上找到优点,即使是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
识到的;她会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东西分给需要的人,即使她已穷得一无所有;
她会在遇到危险时,表现出绝对的冷静,安慰周围的人,即使她自己心里也害
怕得要命;她会无条件地信任和宽容做错了事的人,即使正在受伤害的是她自己;她会……她像天使一样纯洁、美丽,用善良的心照亮了穷苦黑暗的生活,赢得了周围所有人的尊重和爱戴。她瘦弱的身体里闪现着刚毅不屈的精神,优雅的言谈举止,可以安抚受伤的心灵,拯救罪恶的人。除了身体虚弱外,她几乎有所有人身上的优点,她是善良和仁慈的化身,仿佛是一个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十全十美的人出现了,填补了人类的不足。
其实,太多的年少轻狂和不懂得珍惜都是可以原谅的,为什么不呢?可是关键要认识到并且反省到,最后看自己有没有足够的勇气改变它。时间如流水,它会把所有的棱角慢慢磨平,也会把所有的伤害和痛苦减轻。当然,如果我是女主人公,我不会把一份无望的爱情放在一个人身上那么久,直到最后葬送一生幸福,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吧?敢爱敢恨是好事,但是一定要对人。
第三篇:读《飘》有感:镜子《Gonewiththewind》读后感
镜 子
——读《飘》有感
王奕心 绣山中学
{启}
《Gone with the wind》,书名直译“随风而去”,化译为“飘”。由于翻拍的电影而让大多数的出版社把题目改为电影名《乱世佳人》,直到在书店翻开《飘》才惊讶的发现:嘎?它们是同一本书啊?
于是怀着孤陋寡闻的愧疚之心,认认真真地翻开了这本字典厚的“大部头”。每天看一点,竟一天比一天投入时间多。一个星期,从头到尾。心怀不舍,酣畅淋漓。
读到泪流满面,心中空落却翻涨着感动与满足。
为什么会哭泣?我自诩为一个感性的人,实话实说,我时常有所感伤,有时候是因为同情,有时候是因为极喜,我却无法给这次的眼泪找一个理由,是同情主人公的命运吧?是为绝望过后还要摇晃站立的情节感动吧?但是好像都还不够。再翻开这本书的第一章——描写思嘉的眼睛的一段:“她那淡绿色的眼睛纯净得没有一丝褐色,任性的,充满活力的。”我的眼前就浮现出这样一双眼睛来,看不出情绪,那样永恒又坦白地凝视我;我看着其中暗涌的美洲山脉、广阔的木棉田、闪动的晶莹和夏日爬满绿萝的阴凉走廊。我看到了我站在塔拉庄园幽静的门口,背对着这栋不言的建筑,一如当年思嘉走出去之后一样。
我讶异,我想,我为什么会走上思嘉的曾经呢?就在这一瞬间,玛格丽特·米切尔,本书的作者,把我带进一条长廊的中央;两面通透,沿边摆满了巨大的落地镜,用布半掩。
我上前两步,扯下最近的一块布。啊!好像格林童话里拥有十二扇不同窗户的女巫,每一扇都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然后我就明白了,是想让我看到什么。从这一刻开始,我将拥有纯粹的精神体验,是我正在经历的,或即将经历的朝圣之旅。
你愿不愿意把它当一面镜子,照一照自己的灵魂?
{第一面镜子:“啊……情,究竟是什么。”}
对于这本书,我的初印象非常浅显:我只当是一部爱情小说,因为书中很明显的对比了三种爱情:
一种,是人人称羡的媚兰和艾希礼,以及思嘉第一次及第二次的婚姻——最现实的结合,光明正大,底气十足,是利益的实现,合适的选择。完全就是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在谈论爱情时安德烈认为的“各取所需的合作”。
另一种,是理想中的自作多情,比如思嘉对艾希礼,我更认为这是一种因为得不到而偏执的病。像是一个孩子哭喊着要月亮,可是假如她果真有了月亮,又拿它来干什么用呢?
第三种,是思嘉和瑞德,最匹配的燃烧。对于此,每个人都为之心动,却都讳莫如深。这是人最乐见其成又最抗拒反对——这是最般配的最不般配。对于这种“抓马”(戏剧化)的罗曼蒂克,艺术史上给出的主流不过两种:大团圆结局,如简·爱和罗切斯特,如伊丽莎白班纳特和达西,梁祝最后化蝶也不过在追求另一种团园;亦或是悲剧性的毁灭,如林黛玉和贾宝玉,罗密欧与朱丽叶,甚至是泰坦尼克里的Jack和Rose。
从小读各样童话的我,作为一个女孩子,当然拥有对最后一种爱情的向往。我觉得着真是美啊,幸福的天长地久,毁灭也不愿将就,那么肯定执着,那么轰轰烈烈,非要人人纪念羡慕的“倾城之恋”才好。就连悲剧都是让人着迷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死的厚重下,爱显得多么伟大和坚韧啊,那么耀眼的闪着光。于是,我一直认为“真爱”就是会这样的,To be or not to be,由不得妥协。
但《飘》在这了两者中含糊而过,选择了开放性结局。玛格丽特·米切尔给出的结局,是思嘉经历三次婚姻后终于意识到对于艾希礼的爱的可笑,并对瑞德产生前所未有的依赖于深爱。但是此时瑞德已经放弃等待,决心回头了。
“我不想象自己的心去作第三次冒险了。”瑞德说,“亲爱的,我一切都不管了。”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他终于要放弃,她决定待新的“明天”挽回。用明天,用千百个明天。这对于读惯了“王子与公主幸福的永远生活在了一起”的我来说,比读悲剧还难受。渐行渐远的背影和不愿将就的寻找,决绝又孤单。
我哀其不争,怒其不惜。思嘉被描述成多么美丽迷人的姑娘,小说里这么描述:“你跟英迪亚在一起时永远头脑清醒,而跟思嘉在一起就迥然不同了。光凭这一点就足以叫一个男人心烦意乱了。”魅力可真是天赋的一种,加在她美好的脸庞身姿上,此番佳人又有谁拒绝的了呢?她有这个资本可以同时玩弄一对兄弟,可以在被艾希礼拒绝后马上宣布和另一个男人结婚以逞一时快意。她热衷于感情游戏又取次花丛懒回顾,在我看来无非是虚荣心。她需要被关注、被爱慕。她喜欢被男人们环绕赞美,喜欢收到女人们的嫉妒。但是她从来没有明白“情”的真谛,只会幼稚的因为得不到而倾情,而对最适合的依靠又选择视而不见。
面对突如其来的失败,她不知所措,自问道:“啊…情,究竟是什么?”
我觉得作者的行文实在是非常有意思,她好像借由思嘉,在做假设模拟的爱情选项,思嘉曾为一时的恼怒闪婚,后为钱嫁给亲妹妹的男友,而之后嫁给瑞德,也不过是为更好的生活。用三种爱情反复的论证,玛格丽特仿佛在自己寻一个关于“情为何物”的答案。但是又给出这样一个结局——是因为作者也不知道吗?寻不到情的答案,只能给出这么一个模棱两可的自由结局供大家自选?
由于从小到大被告诫不准早恋、回避感情,被保护得很好的我完全无法批判讨论这三种爱情的是是非非。接下来也不用谈这些,因为感动我的只是一个姿态:思嘉(亦或是说作者更恰当)摸索在“情”这条道路上的姿态——是多次头撞南墙后,依然赤诚的前行。
关于情的问题,从古到今各人都探求。唐诗宋词唱不尽,戏剧小说讲不完,一个又一个伟大或低俗的作品累计起来亿万字的描写、铺垫与转折——说到底,还是不知道情是什么。没有谁是“有知”的,没有什么“标准答案”。这是个无解的数学算式。
固然如此,我却觉得“情”依然是最美的一个话题。这是一条长长延伸过地平线的路径,越过高川荒山,征程漫长。注定没有人会走到尽头,但是依然要怀着热枕,怦然心动如往昔。这一路上,有无数朋友的陪伴,家人长久不辞的跟随,也会有爱人的携手并肩。而在青春时候的我们,慢慢的开始培养友情,初初的发觉亲情的存在。而这个年华里,爱情——这个宏伟贯穿一生的命题,终于从童话里的公主王子脱离出来,走进现实中。在学校,课后午间女生团体最爱好的谈资,总是这些捕风捉影的暧昧与青涩。我有时咬着吸管听一个“消息灵通”的同学在教室中央滔滔不绝,总是奇怪这些本该私密的事情怎么会传扬的那么快;也许这个年龄段本就对这些事情敏感。我们这群“原始人”看到一幅名为《爱》的画作露出的一角,每个人都跃跃欲试的围观,直到有一个人翻开一点,有一个人再翻开一点。从这里开始,我们也将踏上这条宛如“夸父逐日”的道路。
现世里,感情的交流太方便了。人无时无刻不能表达,于是我们变得多么滥情啊!随口说爱,漫心谈情,连伤春悲秋都变得刻意。这样的情感一如思嘉的“爱”一样不再珍贵时,我们如何还能静下心深层的探索呢?太多,不即是无吗?
直到如今各样计算机越发完善,人类对感情的重视才重新回到一个高度。有观点说,如果有一天人会败给AI(人工智能),一定是因为情感上的软弱。的确,你看“感情”的偏旁——都是要动“心”的。动心,牵涉到我们人体中最无保护又最重要的一个器官,这是情无法避免的软弱性。可是反观,人若没有了情感,心若磐石,虽然无坚不摧,却与机器又有何异?感情区别生灵与非生灵,又把男人与女人联系。它比空气更虚无,不能称量不能装袋。但只有情有这份重量——亲情友情爱情,让心脏沉沉跳动不息。
“啊…情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需要此生此世的叩问寻找,且容不得遗忘抛弃。我清楚地知道,我永远也不能知道答案。但同时,我也希望自己永远也不会知道答案。
相信情的人那么多,不相信情的人那么多,而《飘》,连同千千万万的文学作品,他们的意义绝不是让你从此对情避而远之,或者对它产生什么玛丽苏的期待;我们一路探索的意义,是为要保持感性的期待,充满我们作为人最核心的能量。请相信感情能纯粹到拥有毁灭性,请为爱恨交加的羁绊保持耐心。
《飘》的结局不遗憾吗?遗憾,真是十分遗憾。但是遗憾却可以提醒幸福,因为遗憾才让我们对明天重新满怀期待。
我深深地看过这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里,我看到作者对于情深深地疑惑,她反复的论证、探讨又否定,却依然趋之若鹜。我看到我自己紧紧跟随着思嘉,了解我不曾看过的情感。我站在书的开头,是与思嘉比肩的十六岁;然后我们奔波到尾,思嘉已经成为“不再年轻的娇艳鲜花”,而附在我皮囊之上一层透明的、名叫“幸福永远的生活在一起”的爱之膜,随之打碎。它们一片一片,随风去了;我是摆脱了束缚的蝴蝶,脱离了蒙蔽的蛹,终于要在一条闪着现实光芒的情感道路上摸索了。
于是我向下一面镜子走去。
{第二面镜子:“只要有好的姑娘追求,还有个坏姑娘开玩笑……”}
小标题里的这句话,来自亚特兰大城里思嘉的一个邻居青年。这句话里把好坏区分得太明显,以至于让我好好的想了想这种好坏的定义究竟是什么。
站在这个青年的时代与角度,我想,这好坏之分就是体现在《飘》最主要的两位女性:思嘉和媚兰身上。她们被作者安排成AB选项,分立在镜面两端。完全不同的性格带来了完全不同的行为举止和结局。作者没有给出自己明确的态度,对后者表示了极大地赞赏,却选择前者作为笔墨的中心。
媚兰,她的精神总是平静,脊背总是挺直,那庄重的温柔下面有一种钢铁般的品性。她是最好的妻子和朋友,依顺热爱丈夫,又与所有的相邻为友。作者写道:“她的诚恳自发地出自一个宽广的胸怀,所有的人都拥戴她…她比城里任何人都有更多的女友,男友也是这样。”她的精神纯净到不能想像她所爱的任何一个人身上有什么不高尚之处,她的面容毫无尘世俗气,说明她在人间是不设防的。她拥有男子般的果敢与气概,可以温柔的处理伤员已经发腐出咀的伤口,也可以镇定的杀死一个准备来扫荡的北方佬。同时她又不是软弱,从她在众人面前力挺思嘉的强硬言行中,可以看出她对思嘉的理解与欣赏。只是她的无私与理智总会战胜自己的“小我”思想,在整本书里,你不曾看到她为自己求过什么,因此她容易被社会接纳,容易被男女老少依靠,自然而然的成为一群人甚至一个小镇的支柱脊梁。在书中可以看到,思嘉虽因为艾希礼而对媚兰颇有偏见,却在战火中依靠着她;最是骄傲无比的瑞德,几次醉倒嚎啕哭伏在媚兰的膝头。作者在塑造这个角色的时候,有意无意的让我们看到圣母玛利亚的光辉。
但作者同时说:“不过追求她的人却很少,因为她缺乏那种最能迷惑男人的任性和自私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就是另一个角色:思嘉。
她乖张,不考虑道德世俗;早期的她是没有“奉献牺牲成全”的概念,对待爱情她就想得到,处理事情一定以自我为思考点。因此她会产生对艾希礼的偏执,不见是真的有多么喜欢,而是对“得到”的执着。像一个孩子哭喊着要月亮,可是假如他果真有了月亮,他拿它来干什么用呢?
战争开始,她对于伤兵乏于敷衍,甚至对于自己的妹妹守寡都是这样思考:“这太可惜了,本来会省去一张吃饭的嘴呢。”。她全力救助分娩的媚兰,起因却是因为艾希礼的一句嘱托;为了自家的木材厂的生意,从各方面打压别家。种种事例烦不胜举。
她实在是一个只从实际出发看问题而不多谈什么道德来掩饰问题实质的女人。从原先的掩饰里叛逆,到后来干脆的自私自利,简直是……
“——这个女人怎么能…!”令人发指!
骂思嘉势利;骂她毫无道德;骂她贪心无耻,想面包又想爱情,谈利益又希望道德。他们说:“坏透了。”
坏透了。一种批判土豪劣绅的口吻,一种除四害的嫌弃。
“她甚至结果三次婚!”
“听说她暗地里勾搭媚兰的丈夫……”
“你看到了吗!她甚至与北方佬和妓女做生意!”
城中往往语,指目于她。四面楚歌,思嘉开始醉酒,但清醒后还是她做她想,慎娇笑骂皆是潇洒风流。
只用讲到这里为止。我注意到这两个人的联结性,最初是因为她们共同的爱慕对象艾希礼:他对媚兰是欣赏,却又割舍不下对思嘉的感情。看到他这副窝囊踌躇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张爱玲关于“红朱砂白月光”的比喻;思嘉明显就是那心口的红朱砂,而媚兰也是眼前不可忽略的白月光。然而作者作为女性,心目中欣赏的女性,显而易见就是媚兰;可矛盾的是,从点滴文字中透露出,她渴望、羡慕的却也是思嘉。有点说不太通——为什么会喜欢一个不那么正义磊落的,甚过圣洁光明的?
我们为什么会对这样性格的一个人如此纵容、甚至向往?
舒国志曾经说过,人要任性,任性,任性。“不任性的人,如何能维持健康的精神状态?她随时都在隐忍,随时都不快活。”所谓任性,即是放任让自己的个性张扬。
沈从文笔下有过一场只属于“少女”的泼水节,她们筒裙鲜艳,笑声朗朗,神采飞扬,眼神发光;但细腻敏感的作者看到了一旁格格不入的背景板:“一出嫁,即不在参与。……只穿白色衣裤,头系高高的黑稠圆筒,背上大多都用兜布背了一个孩子。……只是来看看热闹。”很奇怪的,明明都是年龄相仿的年轻姑娘,有一些却硬生生的克制了自己的个性。她们冷静淡漠之外的惆怅与凄凉,或许是风俗,或许是自愿——总之被隔绝在某一堵高墙内。她们不再拥有欢畅的权利,在家庭和婚姻的限制下,她们不能随心所欲。
白衣黑帽的妇女不任性,媚兰不任性,因此她们的自我个性不突出,慢慢的就会变成“众人”。而这样的“泼水节”,这样的围城之势,我们都曾觉察,只是习以为常得让我们懒得反抗。面对“规则”,面对“真理”,面对“权威”,我们是从小被拴着麻绳的大象,从前是力气不够不能挣脱,长大以后就放弃挣脱了。
而思嘉言行举止,无不打着两个大字:任性。她是真的随心所欲的活着,仿佛土地里生命力旺盛的野玫瑰。因此她变成了我们的一个向往,就好比我们爱读三毛,是因为热切于她超脱世俗眼光与勇敢,同时,是因为我们为与她们的心跳共鸣而心疼。我们也被镣铐勒疼了手脚,所以更知道逃脱的不易。
那么玛格丽特为什么还要塑造一个媚兰呢?为了对比衬托吗?
《红楼梦》里也有一个与媚兰相似的角色:薛宝钗。蒋勋在品读红楼梦的时候,曾经这么说:“(薛)这个角色是要活出来给大家看的,是要活在世俗里的;她可能心里也想像黛玉一样哭哭啼啼。”这可以完美的套用在媚兰上,媚兰这个角色是要活出来给大家看的,所以她要放弃掉一定的自私。
反之,思嘉是完全的自我,锋芒毕露,像拼尽全力燃烧的火焰。可是火焰固然耀眼又温暖,终究面临昙花一现后的悲剧,像安徒生笔下的小美人鱼,理想主义的留下一个热烈的姿态,却付上化为泡沫归为虚无的代价。自我的个体当然是美丽的,但物极必伤。
我看,最合适的活法,是在我们大脑的理智区存着一个媚兰,思嘉则要住进心里去。我们要活在世俗里,就不能太自我;活得太无私,却又不能算作为一个个体活着了。这两个角色共存的意义在于探讨自我与现实的平衡。这样的互相牵制下,才会既是精神健全,又不会偏激伤人又自伤。
我很喜欢的一个意象,是“戴着镣铐跳舞”,刚好用在这里,即努力活出世俗里的超世俗,在个人有所限制的生命中,也总要能有个“好姑娘”的正统做行为准则,一个“坏姑娘”的任性自由去向往。这就是这面镜子给我的启示。
我向下一面镜子走去。
{第三面镜子:“你的道德观念是一笔糊涂账——但你是个坦率的流氓。”}
本书的译者这么评价:“小说里的四个主人公是关于南方在这场内战中的四个态度。他们都代表了要求改革的新进一派,但在相同的理念下,他们的行为和态度却有所不同。”
面对战争,思嘉选择活出生命的原色——她的所作所为只为“生存”服务;媚兰也不迂腐固封,但是她第一恪守的一定是南方的精神核心。她们一个成为我们前行应有的勇气与力量,一个成为我们对于前行方向的清楚保守。
面对战争,瑞德公开在各种场合讽刺批判,嘲笑说:“这尽管令人不怎么舒服,但毕竟还是很有趣的。……看一次诸神的末日,不幸的是我们南方人并不承认自己是神。”他选择不参加这场“可笑的失败”,并利用封锁线和战争产生的巨大利益大赚一笔——以至于被小城居民骂“下等人”。而艾希礼尽管私人的信件里表示同意瑞德的观点,他知道“迟早会输”,却依然愿意牺牲,在战争一开始就与乡邻一道奔赴前线,枪林弹雨里生死攸关。他们所体现的,是在大世里对于个人活法的选择,我概括前者为“高尚的消极”,后者为“积极的庸俗”。
思嘉和身边的南方人以此攻击瑞德,说:“他(艾)认为战争完全错了,可是他仍然愿意去打,去牺牲,这就比你认为正当而去打时需要更大的勇气。”瑞德嗤之以鼻,不置可否。我明白瑞德为什么会因此看不上艾希礼,因为我与思嘉的观点完全相反:这哪里是勇气,分明是傻瓜!是软弱的懦夫行径!第一,明白的去送死;第二,不敢阐述观点,不敢违背“众意”。——屈服于所谓的主义,做无谓的牺牲。以卵击石,何以善哉?
我说是“以卵”,因为站在他们俩的个体上,说要停止这场战争、扭转这个局面——天方夜谭,这又不是什么好莱坞电影,小人物能轻易地翻云覆雨。所以这就体现出瑞德的透撤,如作家伊凡·克里玛说:“生活就是这样,它只能让你在两种苦难、两种虚无和两种绝望之间进行选择。你所能做的,只是从两者之间选出你认为容易忍受、比较吸引人的,使你至少保持一点自尊。”无正义不道德,瑞德的言行巴不得体现出一个“流氓”该有的“素质”。这才是我欣赏他的地方:那么的坦率,他心里得是有多明白啊,在崇高牺牲和助纣为虐之间,他选择了中间道路:作者说,“他自行其事,感到自得其乐,看不起别人,对周围的人提出的看法置之不理,客气得使人觉得他这种客气实际上是一种进攻。”他雷打不动的喝酒赛马,无所谓过去,也不管未来。胜利失败又怎么样呢?他用幽默勾兑严肃,以讥笑应对正义,凭花天酒地鄙视清高的贫穷。用庸俗的一切反抗“我们不败的主义”,他举着酒杯嘲笑了自个儿,也嘲笑了对手,炫耀着:我在你之外很远很远。
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选择,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人生夹缝里求生存,总是两权其害取期轻。有时候也会想啊,人生多么的不容易,但是,千万千万记得保守自己的“庸俗”,王开岭赞叹的那类“深入人心的庸俗,不失为积极的庸俗!”。就像电影《熔炉》里的台词:“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我再向前走去。
{尾声:照见}
兜兜转转,走到长廊尽头。我扭开一扇门把手,跨了出去。门外是宽阔平原,只有呼啸的风穿过我的身体。
思嘉站在百米以外,身后是让人感到永远安全的塔拉。我看不清她的表情,只是遥遥觉得她翠绿的眼睛依旧天真烂漫。她穿这一条新绿花布衣裳,长长的裙子在裙箍上飘展着。那天下午,她刚知道了艾希礼和媚兰订婚的消息;第二天的婚宴上她第一次见到瑞德;然后她闪婚;之后就传来战争的消息。之后的事情如快进一般过去,再看当时完好温馨的日子,知道尾声的我不禁感叹“一生回首能几回,不忍青涩当年”之感。
经历风浪的回看波涛沉浮,物是人非的回看故人依旧,抽筋剥骨的回看不谙世事,痛哭流涕的回看当年笑颜。
开篇,思嘉只十六岁,一个不断犯错的小姑娘,依次经历过富裕、天真、贫穷、恐惧,在意识到身边再无依靠时,自己快速的适应变化。她开始为了保住家园出卖自己的感情,她为此抛头露面的做生意,为此再不屑于屈从自己曾经看重的名声舆论。在她巧笑嫣然,不动声色的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的时候,我突然就看到,一个女性成长起来了。
在生活的漫长道路的沿途某个地方,思嘉把自己的少女时代抛弃——青春已一去不复返了。她无法依靠、不能软弱;不能哭,因为如今哭也没有用。只有你身边有个疼爱你的人,哭才有点意思,但是一旦闸门打开,她那勉强保持着勇气就会全部消失。她说,她曾准备到时机成熟时做一个像媚兰那样的伟大女性。但是等不及“时机成熟”,她就被生活推出来拯救生活本身。她被束着手脚,扔出自己的乌托邦,提早的,被迫的站了出来。
这些认知让我愈发仰望。我爱她,仿佛是开始学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思嘉的真实在于她是个矛盾的个体。她的复杂就是我们的复杂,人的复杂——有多少人可以一笔带过的描述自己?时而软弱自私,时而刚强宽容;时而逃避,时而奋起——这就是思嘉,这就是人,最智能的灵长动物,由二百零六根骨头组成的人,六十亿条肌纤维组成的人,一百四十多亿神经细胞组成的人。那么矛盾艰难的活着,但又那么努力。
我看学者名家对这本书的解读,大多注意在这本书的大背景下:封建随风而去,黑奴制随风而去,战争随风而去,旧社会旧思想随风而去——美国新的明天就要到来。他们把它定义为“展现南北战争的鸿篇巨制”。
但是出于个人的局限,我对这本书的阅读经验是非常私人化的,正如龙应台说:“伟大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的同时,认出自己的原型而用处最深刻的悲悯。”米切尔三姐妹中,我最欣赏玛格丽特。她胸襟如此海量,思想又宽阔如天,《飘》作为一部女性著成的女性成长史,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因为直到百年后的现在,它依然是现世的领衔与先锋,它毫不过时。我称这本书的“宏伟”,是基于它远超于内容的乘载。玛格丽特·米切尔的这本书,不倾诉任何道理,不偏袒任何一个角色。在她所构建的的世界里,起先你是旁观,看她在那么多面镜子里展开故事,把同一件事、同一个处境和经历安排由不同的人来做,从一个原点出发,分岔甚至背逆的走出不同的路来——你占着这个上帝视角看得津津有味,一晃神突然却发现,你也出现在镜中,你也成为对比中的一员。
因此,我越是读到后面越是惶恐。不是什么“代入感”,而是真实的面对一个问题的抉择——作者甚至给了几个预见结局的选择,开出“旁观者清”的优渥条件,却让人因为清楚反而不敢向前——我意识到原来自己那么迟疑,那么萎缩。我与老师细聊了这次体验,老师高深莫测地留下一个微笑:“把一本书读进去,其实读到的都是我们自己。”
我深思这句话。“读到的都是我们自己”,软弱如我,在这本书里看那个时代,看有的人倒下,有的人起来,同时对比着,用洞见之光照透自己。名著不只要讲述一个多么好的故事,更多的是点亮读者,闪耀出伟大灵魂的光辉,如普光照耀的神迹,亮到心里没有阴影了,生命于是就轻盈起来。
“她转身向荒地那边的房子走去,一面把她的头发整理成一个发髻贴在颈后。艾希礼目送着她,看她抬起瘦小的肩膀向前走去。而这一姿势映到他的心灵上,比她所说过的任何话都更加深刻。”
这是全书我最爱的一段,胜过最有名的那句“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我重复的读背,不知道为什么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大概是我从没见过像思嘉·奥哈拉身上所拥有的这种勇敢。她沉默的收拾余生,穿戴她用母亲的天鹅绒窗帘和公鸡尾毛做的衣帽,动身去征服世界了。
我看她离去的背影,想起的却还是她的眼睛;那么纯粹透亮,像一面聚光的镜子,一束强光从中射出,穿过层层的风和黑暗,照见我的灵魂。
第四篇:[飘]读后感
明天还会是另外的一天吗
——读《飘》后感
朱之蒙
“我不能耐心地拾起一些碎片,把它们黏合在一起,然后对自己说这个修补好了的东西跟新的完全一样,一样东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我宁愿记住它最好时的模样。”(摘自《飘》)
一
战前的思嘉活泼、娇媚,富有魅力。她身上最迷人的莫过于一双纯净的淡绿色眼睛,流露着娇生惯养下的任性与来自爱尔兰血统的生机。她是邻近三个县的美人,能把所有的男人搅得神魂颠倒,除了艾希礼。她满腔热忱地爱,爱一个她得不到也不了解的男人,爱一个被神圣化、理想化的形象,并把这形象如衣服般套在艾希礼身上。表白被拒,她扇耳光、摔花瓶,甚至赌气嫁给查尔斯。她的魅力自信,她的女性自尊,她的虚荣心,第一次遭受如此残酷的打击。
于是,她对爱的占有欲,她那固执不休的脾气,成了这场悲剧的起因。
二
正如人们所预计的那样,南北战争打响了。
政治宣传,掩盖不了战争残酷的真面目。贫穷,死亡,病痛,饥饿,恐惧,掠夺,霸占,一一席卷而来,纷乱的战火烧毁了世界。棉花烧尽了,黑奴跑光了,母亲死了,父亲疯了,昔日娇惯的农场主大小姐,担起了一个男人都难以扛下的重任,亲手去做连黑奴都不屑之事。逃难路上,她亲自为媚兰接生;塔拉农场里,她亲自带头采棉花;北方佬士兵偷入农场,她果断而坚决地开了那一枪。
她坚强得可怕,在众人眼里变得残暴、专横。她何尝不想撒手不管,自作娇态,可沉甸甸的现实压迫着她,不得不作为最后一根顶梁柱撑起一个家。“我就好像在风暴中划一只装得很满的船,勉强保持在水面上已经很不容易,哪里顾得上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她丢开了名门闺秀的文雅,暴露出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本性。
她不能算是个好人,但生存才是一切呢。
三
她终究还是失去了他。
战争与贫困,磨净她曾经努力经营的表象的温和、友善,她的任性妄为,不顾一切,亲手将自己推到孤立无援的境地。她不懂得如何关心别人,不懂得珍惜别人的好。她可以无视全城人的疏远非议,却难以背负心灵的十字架——那个她一直以来嫉妒、痛恨、鄙夷、诅咒的人所给予她的完完全全的信任与爱。无意间滋生的怜悯、慈悲是对她的最大折磨。
更大的痛苦接踵而至,当媚兰死后,她的眼睛不再为盲目而不可得的爱情遮蔽时,却突然发现艾希礼根本不值她爱,但为时已晚。如果说她的精神支柱曾经是爱情、土地和金钱,当她明白什么才是最重要最该珍惜的,当她真正爱着的人离她而去,塔拉这片土地,又能给她多少安慰?
她的悲剧是她一手造成,正是她的性格,她的坚强顽固,不管不顾,使她在乱世中扛住了一切;也正因为她的固执与盲目,使她最终痛失所爱。
那个冰冷的夜晚,她手心向上,做出古老的祈求姿势,可这一切理所当然的徒劳无功。
瑞德走了。
战争如一场飓风卷走了整个世界
曾经多少次把重负与心痛推给明天
生命如野草,无论怎样都会活下去
只是,明天真的还会是另外的一天吗
第五篇:《飘》读后感
《飘》读后感
《飘》读后感1
又看过一遍《飘》,对这部作品也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南北战争’这个特殊题材,是《飘》有了过人的魅力。在《飘》中,令我感慨良多的不是梅兰尼的善良与坚忍,不是瑞特的忍让与奉献。而是斯嘉丽,这个悸动我心灵的角色,她在困境面前,勇于放弃自己沿袭已久的道德和勇气。或许很多人都会轻蔑与斯嘉丽的自私和卑鄙,但我想那是在**年代为自己和家人的生存做出的最坚忍的决定。她坚强,独立,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她忍着失去母亲的悲痛,让自己成为塔拉庄园和爸爸的保护神。生活就好像一座大山,山路不可能完全平坦。当从颠峰跌落时,也许会跌的头破血流,会跌的绝望,会跌的失去生存的勇气。但如果你要生存下去,你就必须要爬起来,迎合这巨大的改变。
斯嘉丽是矛盾的,就像个小孩子一样,对自己想要的东西异常执着,而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却不屑一顾。一面在拼命让自己幸福,一面又不断地把幸福推离,把爱人推向深渊。同时她也是勇敢的,从不用虚伪的面具掩饰自己,敢于把自己暴露于众人因她事业的成功而引发的非议之中。
她永远充满斗志,我永远把她的‘tomorrow is anotherday'铭记在心,无能为力时,就会告诉自己,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一切都会好了。永远不会放弃,永远不会绝望。
《飘》读后感2
《飘》,是我最喜爱的书。喜欢斯佳丽的勇敢坚强,喜欢瑞特的机智果断,喜欢玫兰妮的外柔内刚。
对于斯佳丽这个人物,我的感觉是矛盾的,是讨厌却又不得不敬佩她。她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物,她一生中爱了两个男人,而她却没一个是了解的。如果她了解阿希礼,那她就不会爱他;如果她了解瑞特,那她就不会失去他。她一直以来是辜负瑞特的,她只是不停追寻着自己梦中的王子——阿希礼。她只是把自己爱的特点认为阿希礼有,她只是做了一件华丽的衣服,让阿希礼穿上,而后爱上他。而事实是,她爱的只是那件衣服。
对于她,我是不得不佩服的,佩服她的坚强,佩服她对土地的'执着,佩服她能在那中环境下放下以前所受的教育下田干活,佩服她能不顾社会上的言论而开创自己的事业。她生命有几个灵魂,一个是她的母亲。他的母亲是一位非常能干、温柔的典型贵夫人,是她最敬佩的人。可是,母亲为了救人而被传染伤寒,去世了。另一个,是她十几年来最爱的人——阿希礼。她能在逆境中站起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阿希礼。她对阿希礼是异常执着的。还有一个,就是玫兰妮。在一起奋斗的十几年里,玫兰妮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我觉得斯佳丽就像个小孩子一样,对自己想要的东西异常执着,而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却不屑一顾。一面在拼命让自己幸福,一面又不断地把幸福推离,把爱人推向深渊。
《飘》读后感3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写的一篇长篇小说,其文字优美、语言流畅、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该书以美国南北战争为大背景,以斯嘉丽的情感为主要线索展开叙述。《飘》一经面世,就畅销全球,成为了非常有影响力的一部名著。
我是在工作之余,看的这本书。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斯嘉丽、艾希利和瑞恩,当然还有玫兰尼。《飘》分为上下两部,当我看上部的时候,只是感觉斯嘉丽是一个绝世美女,很多男人都很喜欢她而已。稍微给我印象深一点的地方就是,她向艾希利表白爱意而被他拒绝时,竟然被另一个男人瑞德听到了,那种情景的设置让我感觉很好笑。但,没想到的是,这个令我感觉好笑的地方竟然为以后所有的.情节埋下了伏笔。当我看到该书的下部的时候,才突然发觉,这是一本绝世佳作。本来以为故事情节写的太过夸张,但到了故事的结尾,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哭了一遍又一遍。看完整部书,才发觉那些我以为夸张的描写其实一点也不夸张。
自己深爱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而最终却发觉自己爱的不过是心中缔造的那个完美的影子。自己深深厌恶的那个人,却爱自己爱的已经没有了爱的勇气。现实中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我自己就深陷这个怪圈里无法自拔,无法逃脱。书中写的是一桩让人纠结难解的错爱,但是我知道,这样的错爱不止书中独有。
《飘》读后感4
飘对我的触动太大了,主要是性格上的,虽然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更正自己的一些毛病,但是我觉得自己还是有一些收获的。
瑞德是一个谜一般的人物,书中没有正面提高过他的.年龄,我以为他只是一个比思嘉大几岁的年轻人而已,但是我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他对世事的认识那么清楚,每次都跑不出他的预料,还有他的性格一点都不虚伪,对一些人看上去非常的刻薄,但是他对真诚的人完全是两个样子的。他知道自己的想法,也不羞于表现自己的小人,虽然其很不小人,那些行动只是语言上的而已。当然了,最令我欣赏的是虽然他看透了一切,但是他没有丧失热情,没有像一个苦行僧一样,如死水一般,无爱无恨,他还是对生活充满了热情,看看他为思嘉做的那些事,看看他去为失败的南方服的兵役。
其实思嘉才是对我触动最大的,毕竟我感觉瑞德虽然厉害,但对我这个凡夫俗子来说太遥远了一点,我没有他那么高的的境界,思嘉才是给我触动最大的,看看她遇到问题时的解决办法,具体就不写了,如果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翻书,令我自己太汗颜了,自己太害羞了,太缺乏勇气了,什么都缩手缩脚的,想用她激励自己,想要什么就要去争取、去做才可以。
《飘》读后感5
《飘》中记述了美国的南北战争,描写了19世纪中叶美国南方由奴隶制向资本主义进化的痛苦蜕变过程。但其主题并不是战争,作者无意做历史的论道者。其主题是爱,关于青春。
战争时期消磨了女主思嘉的青春,他曾是一个任性直爽,充满活力与幻想。像一个绿色精灵的女孩。但在这些美丽活泼的外表下,她也同样倔强而虚伪,以受人追逐为荣却不加珍惜,高傲的她错过了英俊倜傥她深爱着的艾希礼,并遭到了其拒绝以及后来瑞德的嘲笑。然后她带着自暴自弃的心理把自己嫁给了查尔斯,终结了其美好的'少女时代。之后查尔斯不幸阵亡,她十七岁就成了寡妇。其接下来的生活都可谓是不幸的。最后她不得不以尖酸刻薄的形象来维护一个混乱破败的家庭。
其实她本来可以过得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但是她的虚荣傲慢伤到了那些爱她的男人的心,就像文中他们所说的:“愿上帝保佑那个爱过你的人,你把他的心都揉碎了。”,“我从来不是那样的人,不能耐心地拾起一片片碎片,把它们合在一起,然后对自己说这个修补好了的东西跟新的完全一样。一件东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我宁愿记住它最好的样子,而不是把它修补好,然后终生看着那些破碎了的地方。”,“我爱你,可我不想让你知道,你对那些爱你的人太残忍了,你抓住他们的爱,像鞭子一样在他们头上挥舞。”
事实上,作者是在思嘉身上寄喻了浓厚的对青春逝去的依恋和伤感,与其说这部小说是展现战争的残酷,不如说是告诫人们要珍惜青春,抓住眼前人。
《飘》读后感6
用了很久才看完整本书,是值得的,非常值得。
从斯佳丽的人生中我们可以读懂太多的道理,挽回太多的遗憾,斯佳丽的坚强是乱世中难得一见的.,她凭借着狮子一样的勇敢和坚韧活了下来,让阿希礼佩服,让巴特勒折服。可是她太不够敏感了,她对于那些庸俗普通的爱恋手到擒来,可是对于真的爱情却茫然。斯佳丽就像是一个武夫,精神十足的却糊涂。
瑞特和阿希礼,斯佳丽和梅兰妮。这四个人就像是双生子,镜像生存的人物一样。并不是被爱的常常有恃无恐,而是被爱的人通常都习惯了被爱,从而不懂得所有她们TAKE FOR GRANTED的爱都是别人用心血熬成送给她们的。只能说借此告诫自己,不要被偏爱到磨碎消耗了爱人的心,太伤人了,这样的付出一生只有一次,有的人一生都不会愿意这样去付出的。
非常感激遇到了这本书,因为它教会我女人要坚强没错,同时也要敏感,梅兰妮和斯佳丽仿佛注定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有了梅兰妮的温柔善良就没办法像斯佳丽一样拥有狮子的斗志和野心。对我来说,斯佳丽注定是要比梅兰妮迷人的,可以说斯佳丽是我喜欢的女人的样子,但是斯佳丽太狠心了,很多问题往往等不到明天再想,很多错误不可以犯。这是这一切的尺寸太难把握了,我们身处其中,又怎么能保证做的比斯佳丽更好呢?
《飘》读后感7
或许便是这个特殊的名字吊起我浓厚的兴趣。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读完之后,我的内心,真的泛滥起淡淡的忧伤!
对于思嘉这个角色,在我的内心,她就是一个典型的矛盾体,不知道自己是应该讨厌她还是喜欢她。她既让人厌恶,也不得不让人喜爱她,让人厌恶的是她那强烈的虚荣心,为所谓的功利和钱财可谓不择手段,但是她那份乐观坚强,以及对爱情的那份执着,却让人由衷的欣赏和敬佩。
再读后,猛然发现其实思嘉所做的'一切,也都是情有可原的,毕竟在那种战争年代,一个女人,要承担的压力实在是太过于沉重,换成任何一个人都会承受不起,因此她才不得不走上这条路,为自己,也为家人。换而言之,思嘉也是一个现实生活中普遍妇人的剪影。在现实中,谁有敢保证自己不是一个矛盾体呢?!
或许就是这种矛盾的性格,才注定她这悲哀的结局,到最后她原本的执着换来的却是两手空空,失去名利和爱情之后,她才猛然间发现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她是可悲的,但也是坚强的,正如书中所说的最后一句话:“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呢!”让我深深体会到她顽强的内心。
没错,这便是思嘉,一个勇敢却自大,顽强却又狡诈的女人,这样的她并不像其他书中的女主那般超凡脱俗,但是这样才真真正正的是一个完整的灵魂。虽不知,最后思嘉何去何从,但我还是深深地祝福她,能够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幸福归属!
《飘》读后感8
看完小说和电影,还是觉得电影没有小说那么深刻。将近一年多没有看过书了,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才看完这本书,是一本值得女性去品味的书,女主斯佳丽自私贪婪却自信勇敢坚强,除了玫兰妮和瑞特,在这乱世之中没有人真心对待她,她也从来不在乎他人的看法,无所畏惧的做自己想做的,为了一直得不到的阿希礼,承诺着照顾玫兰妮,自己心里总是想着自己无比讨厌玫兰妮,却一边也在为她付出,可能她自己不知道,玫兰妮在她心中已经占据重要位置,知道玫兰妮死去那一块才发现。
阿希礼是位君子,同时也是个懦夫,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走不出来,对斯佳丽也是暧昧不清,或是说为了自己上等人的尊严,不敢表现出来
玫兰妮的善良可爱,端庄大方,确实是位上等人,但也让人心疼,最心疼的还是瑞特,没有人比他更了解斯佳丽,他爱她,却不想卑微,一直以一种欲擒故纵或是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斯佳丽,每次看着他们吵架,痞痞的`样子,就觉得好笑,斯佳丽到最后才发现自己爱上瑞特,阿希礼只是她儿时得不到的一个梦,一个幻想,她不能忍受还有人不败在她的石榴裙下,因而被蒙蔽了双眼,错过了很多美好风景,以至于失去了瑞特
斯佳丽的很多作风着实让人不讨喜,但是却是真真切切为自己而活的,瑞特和斯佳丽很相像,都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为了自己想要的去努力,其实这样的人也算的上是洒脱的活着,因无所畏惧所以勇往直前。
《飘》读后感9
刚开始看《飘》的时候,总会觉得女主角斯嘉丽本人没有什么高尚的品格吸引我,只是觉得她单纯是个喜欢游玩,喜欢舞会的肤浅姑娘,并整天周旋于那些围着她转的崇拜者和她所欣赏的人。
当斯嘉丽向阿希礼建议与自己私奔被拒后,便任性的与自己不爱的查尔斯结婚,岂料南北战争却夺取了她丈夫的生命,自那斯嘉丽便成了个带着孩子的寡妇,这对生性活泼好动的斯嘉丽好说无疑是个难以忍受的结果。由于战争斯嘉丽家里变得一团糟,十口人的生活遇到前所没有的困难,这时斯嘉丽开始变得强韧起来,她靠着自己的力量撑起了家中的重担,展现了女性的.毅力和魄力。
在爱情方面,虽然斯嘉丽历经了许多波折,并很久都搞不清自己的真实情感,但最后还是弄清了自己爱的其实是常在患难时给她勇气,让她踏实的瑞特,最终两人还是成就了一段美好良缘。
“还是留给明天去想吧……不管怎么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这句是斯嘉丽的名句,其中透着美好的乐观情绪。当我们遇到困难无所适从的时候,我们不妨想想这句,它会给我们力量!
《飘》读后感10
《飘》,是我最喜爱的书。喜欢斯佳丽的勇敢坚强,喜欢瑞特的机智果断,喜欢玫兰妮的外柔内刚。
对于斯佳丽这个人物,我的感觉是矛盾的,是讨厌却又不得不敬佩她。她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物,她一生中爱了两个男人,而她却没一个是了解的。如果她了解阿希礼,那她就不会爱他;如果她了解瑞特,那她就不会失去他。她一直以来是辜负瑞特的,她只是不停追寻着自己梦中的王子――阿希礼。她只是把自己爱的特点认为阿希礼有,她只是做了一件华丽的衣服,让阿希礼穿上,而后爱上他。而事实是,她爱的只是那件衣服。
对于她,我是不得不佩服的,佩服她的坚强,佩服她对土地的执着,佩服她能在那中环境下放下以前所受的教育下田干活,佩服她能不顾社会上的言论而开创自己的事业。她生命有几个灵魂,一个是她的母亲。他的母亲是一位非常能干、温柔的典型贵夫人,是她最敬佩的.人。可是,母亲为了救人而被传染伤寒,去世了。另一个,是她十几年来最爱的人――阿希礼。她能在逆境中站起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阿希礼。她对阿希礼是异常执着的。还有一个,就是玫兰妮。在一起奋斗的十几年里,玫兰妮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飘》绝对是部值得再三品味的好书,文字优美,情节跌荡起伏、扣人心弦,虽然其中由于作者的主观因素,对于美国南北战争的评价并不客观和全面,但以文学角度来说,这绝对是一部绝世佳作,值得一看。
《飘》读后感11
《飘》中记述了美国地南北战争,描写了19世纪中叶美国南方由奴隶制向资本主义进化地痛苦蜕变过程。但其主题并不是战争,作者无意做历史地论道者。其主题是爱,关于青春。
战争时期消磨了女主思嘉地青春,他曾是一个任性直爽,充满活力与幻想,像一个绿色精灵地女孩。但在这些美丽活泼地外表下,她也同样倔强而虚伪,以受人追逐为荣却不加珍惜,高傲地她错过了英俊倜傥她深爱着地艾希礼,并遭到了其拒绝以及后来瑞德地嘲笑。然后她带着自暴自弃地心理把自己嫁给了查尔斯,终结了其美好地少女时代。之后查尔斯不幸阵亡,她十七岁就成了寡妇。其接下来地生活都可谓是不幸地,最后她不得不以尖酸刻薄地形象来维护一个混乱破败地家庭。
其实她本来可以过得上幸福美满地生活,但是她地虚荣傲慢伤到了那些爱她地男人地心,就像文中他们所说地:“愿上帝保佑那个爱过你地人,你把他地心都揉碎了。”,“我从来不是那样地人,不能耐心地拾起一片片碎片,把它们合在一起,然后对自己说这个修补好了地东西跟新地完全一样。一件东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我宁愿记住它最好地样子,而不是把它修补好,然后终生看着那些破碎了地地方。”,“我爱你,可我不想让你知道,你对那些爱你地人太残忍了,你抓住他们地爱,像鞭子一样在他们头上挥舞。”
事实上,作者是在思嘉身上寄喻了浓厚地对青春逝去地依恋和伤感,与其说这部小说是展现战争地残酷,不如说是告诫人们要珍惜青春,抓住眼前人。
《飘》读后感12
又一次品读了美国女作家米切尔的《飘》,而其中的女主角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她美丽、坚强、乐观向上,对生活顽强抗争,从不屈服。对爱情的执着,在他的爱情观中,爱情和婚姻是可以分离的,或者说是精神和肉体的分离,抛开一切地去爱艾希礼,争取自己的.幸福,不将自己的爱情套上礼仪、道德的枷锁,她的爱情永远是自由奔放的。
在她的爱情世界里没有什么为之已晚的,当她彻底地失去艾希礼,失去女儿,丈夫白瑞得也已经离开她的时候,她才感觉到真正爱的人是瑞得,于是抛开心灵上的创伤与悔恨,相信自己一定能挽回丈夫的心。我喜欢她的一句口头禅:“不管这么样,明天又会是新的一天。”她的心灵一直在乱世中闪光!
米切儿以其高超的艺术造诣,把郝思嘉以及书中的人物描绘得个性明显,几个主角在性格、道德观等各方面既对比强烈,又互为依存,引出了一系列冲突,产生了许多扑朔迷离的悬念,使故事一环紧扣一环,波澜起伏。在品读作品的时光,我的性情也随着情节同喜同哀,看到好多处不禁让人掉泪。作品留给我的是强力的震撼和一生的感动……
《飘》读后感13
《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一部关于南北战争的小说,这也是她发表的惟一一部小说作品。
通过阅读这篇作品,我认为玛格丽特·米切尔在小说中以女主人公斯嘉丽的人生变迁为线索,描写了一个白雪公主变灰姑娘的故事。
女主人公斯嘉丽出生在一个十分富有的家庭里,她的家拥有一个辽阔的农场,有上百的黑奴供她差遣,她从小就娇生惯养,人长得非常美丽,又十分任性。可好日子没过多久,就发生了南北战争,她的家庭发生了重大变故,母亲患病而死,父亲变得消沉,农场荒芜,温饱都成了问题,一家的重担一下就落在了这个还未成年的姑娘身上。这位被家人宠惯的公主竟然拥有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和坚强,她不但艰难地挺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也让家庭恢复到了战争之前的经济状况,甚至更好。
虽然斯嘉丽所经历的艰难与痛苦是我们永远无法体会到的,她的`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是我们无法想象与理解的,但是在面对困境时,她放下公主的身份下田干活,她不顾社会上的言论去开创自己的事业,她那种敢于改变自己的勇气,令人钦佩,她那种永远充满希望,充满斗志,永不放弃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我们的学习道路上,也不会永远一帆风顺的,可能会象崎岖的山路一样,曲曲折析,但是,只要我们不把困难当成山一样背在肩上,而是踩在脚下,永不气馁,永不逃避,挫折只会成为鼓励我们永攀高峰的动力。这是我读了《飘》这部作品之后,从斯嘉丽身上得到的启示。
《飘》读后感14
不要,我的家人也不要。即使让我去撒谎,去偷,去骗,去杀人,上帝作证,我也不要再挨饿了。”在小说的后半部,她为了家人,不惜牺牲自己,坚强地担负起了维护家族的责任,表现出了女性性格中的那种坚韧与勇气,这让我非常敬佩。无论深处多么艰难的境遇,都要勇敢地去面对,一切都会过去,这是《飘》这部小说里的斯嘉丽给我最有意义的启迪。
《飘》这部小说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倾注十年心血完成的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刻画了多个个性鲜明的角色,充满青春活力、能言善道、善于交际、任性、甚至稍有自私的.斯嘉丽,聪明幽默、眼光独到、圆滑又不失浪漫情怀的瑞德,正直勇敢、忠诚果敢的阿希礼,善良娴熟的玫兰妮等,每个人物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小说的主角斯嘉丽,她身上的优点很多,缺点也很明显。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当她遭遇到母亲去世、父亲精神失常、家园陷入几近绝境等一系列打击之后,作为一个从小养尊处优的大小姐,她内心深处却激发出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她说道:“上帝为我作证,我是不会屈服的,我要度过这难关。我再也不要挨饿了。
《飘》读后感15
今天,我读了《飘》第四十三章,这是自我看这本书以来,今我感触最深的一章。
文中的斯佳丽在生完孩子后,再一次见到了瑞特。并与瑞特进行了一次深度交谈。
瑞特在谈话中对斯佳丽表示出了深深地失望,因为斯佳丽并没有尊守诺言,她用借瑞特的'钱养活了阿希礼。在瑞特眼里,阿希礼是一个十分可怜的人
因为阿希礼无法顺应时代的变化,他依旧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当一个上流社会中的绅士,就算他想改变,他也改变不了,因为他以前在温室里太久,体会不到社会的残酷。
而斯佳丽为了生存也舍弃了一些可贵的东西:诚实、信誉、自尊。这虽然十分令人反感,但她也无可奈和,因为如果她不这么做,她就无法生存下去。
这就好像现实生活中的成年人一样,因为在社会上经历了一些挫折,就不得不用自己的天真、善良去换取名利、金钱。但当他们回过头来想将这一切拾取回来时,就会发现,它们已经变了样。
这也是大人不喜欢孩子少年老成的原因,他们在社会摸滚打爬了太久,这就让他们从心底里认为孩子只有天真可爱才是真正的快乐。
但,人总是要成长的,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