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你自己读后感
人生像洋葱:你只能一层一层地把它剥开,有时你还得流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做你自己》读后感,希望可以帮助到您。做你自己读后感(一)
我们如何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志向不断努力和奋斗呢?
相信《做你自己》这本书,会给我们一个答案的。
《做你自己》是股神巴菲特的儿子彼得的自传。身为股神之子的他讲述了自己的奋斗和成长经历,彼得并没有继承父亲的事业去做一个金融家,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成为了一名着名的音乐家,选择音乐谱出人生最美妙的乐章。他从父亲那里获益最大的是一套人生哲学:人一生最大的财富,就是能做自己!他在名校斯坦福大学只念了三个学期便决定休学,从零开始打造音乐梦。尽管历经波折,但他终于靠自己的力量,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功,赢得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艾美奖”。
从他的经历中,我知道了:人一生最大的财富就是做你自己!一个人要有自己的理想,而且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只要有信心,理想一定能实现。
做你自己读后感(二)读了这本书让你体会最深,意味深长的就是那句: Life is what you make it。你的人生由你打造。
很多人都觉得能够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中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但是我们从彼得巴菲特故事中了解到,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中,不一定是含着金汤勺,也有可能是插着金匕首,因为你不可以不成功,并且你一辈子都需要从父辈的光环中走出来。人的出生是我们无法选择的,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我们都需要去努力探索,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人生的结局是最终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的。
彼得是在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这是成长过程中彼得所获得长辈给予最珍贵的礼物,让他充满了对于生活的感恩、对于世界的信任还有对他人的包容,因为感恩才会懂得去回馈,赢得别人的尊重;因为信任,才会开放自己的心态,才会毫无保留的去分享,去激励身边的人更好的生活;因为对他人的包容,才会让自己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加用心的倾听,了解他人的思想,进而更好的沟通。感恩、信任还有包容,都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东西,当然还有责任。
我是一个八岁小孩的妈妈,我总是想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给他,所以只要他想要的东西一般我都尽量满足他。我也希望我的儿子在各个方面都是最棒的,所以我帮他报了好几个学习班,跆拳道、画画、写字等,并且希望他都能学得很好,也没有问过他到底喜欢不喜欢,就算是不喜欢,我也会要求他学。看了书之后,我觉得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让他学会感恩,学会尊重,学会包容,不要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达不到他的要求就乱发脾气,觉得这都是应该的,要让他懂得拥有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来之不易的,都要付出努力的。我也会让他选择自己喜爱的兴趣,希望他在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中能够获得喜悦和满足。
真正的人生,不是你继承的那部分,而是你创造的那部分,它是你不断选择和努力的结果。选对你热爱的方向,并为之付出全心的努力,不要被周围的事物左右,用时间去证明吧!
做你自己读后感(三)这几天利用晚上的时间,看完了我们店铺最近在热销的一本书《做你自己》,感触最深,也最意味深长的就是那句:Life is what you make it。你的人生由你打造。
很多人都觉得能够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中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但是我们从彼得巴菲特故事中了解到,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中,不一定是含着金汤勺,也有可能是插着金匕首,因为你不可以不成功,并且你一辈子都需要从父辈的光环中走出来。就像前段时间看到一则关于鲁迅之子周海婴的报道:鲁迅惟一的儿子周海婴4月7日凌晨在北京逝世。终其一生,他都在努力走出父亲巨大的光环,而谁有知道他在自己所专研的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人的出生是我们无法选择的,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我们都需要去努力探索,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人生的结局是最终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的。
以下是我的几点感悟。
第一,彼得是在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这是成长过程中彼得所获得长辈给予最珍贵的礼物,让他充满了对于生活的感恩、对于世界的信任还有对他人的包容,因为感恩才会懂得去回馈,赢得别人的尊重;因为信任,才会开放自己的心态,才会毫无保留的去分享,去激励身边的人更好的生活;因为对他人的包容,才会让自己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加用心的倾听,了解他人的思想,进而更好的沟通。感恩、信任还有包容,都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东西,当然还有责任。
第二,我看到的是对于工作的热爱,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即使异常艰辛、劳苦,也可以从工作中获得巨大的喜悦和满足,享受乐趣,并且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彼得进入华尔街,只需要看看他巴菲特这个姓氏,谋求一份华尔街的高薪工作不是难事,但是彼得选择了音乐,选择了自己真正喜欢并且能够让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想起了斯蒂芬·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的那句话: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人生途中,即年富力强时发现自己生活的使命。如果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而辛苦,那就不不会感觉辛苦,确实是这样。
第三,没有什么是“应得”的,任何都是需要去“赢得”的,英文字典中对“应得”(deserve)定义如下:“因自身行为或品质而赢得、获得或有权有……”永远不要放弃努力,因为“应得”的是需要去“赢得”的。
第四,是否真有“机会平等”?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优势劣势,关键是看如何去对待,如何去做调整。就像下起大雨,有的人悲叹多么坏的天气的同时,有的人可以在雨中狂欢,事情本身不会对人造成影响,是人对待事情的态度影响了人。
第五,我同样也看到了彼得在成长道路中跟我们一样所共有的,一段迷茫的时期,这是一个追寻和发现过程,就像彼得所说的,徘徊在选择的迷宫中并不意味着迷失,而是通向正途的必经之路。这也是我自身的感悟,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对自己有一个新的发现,在真正了解自己之前会遭遇很多的迷茫、困惑、不适应,但是没有关系,经历了、痛苦了、思考了,就会感悟了、成长了。
第六,我们不必以相同的方式定义“成功”,也不必采用相同的标准进行“计分”。重要的是拥有相同的心路历程,重要的是我们都在追寻各自的激情,全心投入自己选择的人生。所以每个人都需要设定自己的目标,而不是以别人的目标未目标,我们需要自己定义成功的内涵,而不是因为别人的成功而沮丧甚至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要去欣赏和祝福别人的成功,并淡定的去追寻自己内心真正希望获得的“成功”,我觉得应该是内心的富足和真心的快乐。
第七,坚定自己的理想,人的志向往往神秘莫测,极少有人能够沿直线靠近他们,但是如果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将理想抱起又放下,抱起又放下,总有一天理想也会背叛我们,如果理想还在,请好好珍惜。
最后,分享巴菲特长期遵循的一个经营理念:对被低估的资产进行投资,找到世界上被低估的事物,提供支持,不做干涉,然后靠时间让世人明白它的真正价值。
真正的人生,不是你继承的那部分,而是你创造的那部分,它是你不断选择和努力的结果。我坚信这一点,选对你热爱的方向,并为之付出全心的努力,不要被周围的事物左右,用时间去证明。专注、坚持、认准了就去做、不跟风、不动摇。
第二篇:做你自己演讲稿
做你自己演讲稿
占玉婷
尊敬的老师,敬爱的家长以及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认为现如今是一个不容易做自己的时代,每个人都想做自己,但是却顾及周围人的目光而不得不放弃,然后去做那种符合别人要求的人。今天我带来的演讲就是:做你自己。
这世界最可依赖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不要指望他人,一定要坚强自立。别在忙碌中迷失了自己。上帝说:每个人都可以不一样 ,而且必须不一样,讽刺的是,我们常常忘记自己是世界上最独特的存在,总是用尽一切想要成为别人或别人眼中的自己。然而我们永远成为不了别人,也终究会失去了自己。
周濂的一本随笔合集中有这样一句话:要做淡定的一小撮而不是狂热的大多数。随波逐流好像成为了现代人的通病。梅花不从众,不随百花向严寒低头,才能成就清高节操。莲花不从众,不随淤泥俱黑,才能升华自我。屈原不从众,他便让汨罗江水都随他澎湃千年,滋养千年。那时的怀王身侧早已无他的立足之地,可他依旧忠心耿耿于楚怀王。不愿与他人同流合污,不愿随众而降,只好举身赴清流以鉴真心。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小学学过的一篇文章,叫《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是关于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敢于对当时“先哲”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真理提出质疑的故事。那是的人们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而伽利略就被这样指责过。亚里士多德说过这样一句话:不同重的物体从同样的高度同时落下,重的先着地。这句话几百年来无人质疑,直到伽利略宣言说:不同重的物体从同样的高度同时坠落同时着地。()可他的这一说法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人们认为亚里士多德是不可能有错的。知道伽利略在高五十四米的铁塔上,在全城人面前做实验时,让一个一磅重的铁球和一个一百磅重的铁球从同样的高度同时坠落,结果同时着地。事实胜于雄辩,人们才惊觉,不应盲目从众,权威也会有错的时候。
盲目从众,只会让人们逐渐失去自我。生活中的每个脚印都需要自己去踏出,永远踩着别人的脚印走的人只会像木偶一样机械地做着别人的影子而永远活不出自我。生命可以随心所欲,但不能随波逐流。希望你们都能做自己,做那个最好的自己。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第三篇:《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读后感
《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读后感——成长之路
洋桔梗儿
情感幼儿园
“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我们所有人都做出了一系列的决定。我们意识不到自己在做这些决定或者存储这些决定,但我们确实在做这两件事情。这些早期决定构成了我们的“核心信念”或“个人逻辑”。塑造你的性格的,并不是发生在你生活中的事情,而是你对于那些事情和环境做做出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决定。其中的很多决定都是你在5岁之前的童年阶段做出的。想象你开车出去兜风,而掌握方向盘的是一个5岁的孩子。我们大多数人都在以这种方式过着成年人的生活。你可能会惊讶的发现,你的内在孩童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力。”
_______《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
前年这个时候也就是2015年的7月,是我刚刚开始在南京生根的第一个月份,成年人的时间都是以”年“为单位来计算的,那么截至到今天,在这个新的城市,我已经度过了两个单位的时间。心路历程也可以长篇大论地来说,但那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唯一有意义的只有两个字”觉察“或者五个字”不断的觉察“,如今我很庆幸跳出了习惯了30年的舒适圈让我的眼睛看到了更多的风景,让我的心境经历过了更多的磨练,如果没有反复的自省以及不断的觉察,我又如何能够绕过情绪之河?然而自省与觉察必然是理性而系统的,自省与觉察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去习得,从而得以贯穿已历经的岁月去发现!去看到!
生活总是不断给出问题,回头去看,这些问题就像是我高三的时候学数学,我很努力的想要学好,我很努力的做题,可是永远是,除非我做到一模一样的题目,否则只要题目稍微变幻一下,我必死无疑。生活给我出的题目也一样,我还停留在”情感幼儿园“阶段,深陷在小时候非黑即白的思考方式中,因而错失掉可能会给我带来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数百个选择。这些问题遍布我生活的各个组成部分:工作、婚姻、育儿、社交等等,问题千种万种,而我会的永远只有从小到大的那唯一一招,尽管这一招已然那无力解决任何问题。
于是我想回到我的小时候,去探探究竟······然后我回想起离得稍近的一个场景:那是我上高中的时候,记不清是高几了,有一天我与母亲又爆发了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频率相当之高的一场战争,我记得我在房间满怀委屈,一边哭一边收拾好了行李,准备来一次离家出走作为我的“反击与报复”,但我迟迟没有行动,好像是在等什么······不过很可惜,我并没有等来任何安慰和道歉,我小小的心房里装满了委屈,父亲在堂屋旁敲侧击以及恐吓,父亲说,只要我敢走出这个门,就会打断我的腿,我记得非常清晰,我当时的心情,有点害怕,怕父亲真的会打我,又有点庆幸,似乎我并不能确定我有能力开始走出这个家门之后的生活,而父亲的威胁正好给我了我一个不敢走出门去的借口。为什么我当时没有勇气走出去?我在害怕什么?
我害怕的是:1.我不行,我没有能力,我不能对我走出去之后的行为负责;
2.虽然我很生气,很委屈很受伤,但我还是害怕我的行为会伤害到 我的父母;
而在我成人之后,我无数次遇到类似的压力,几乎无一不是同一种处理模式,我永远只敢活在自己的想象里,却不敢真正的踏出那一步,踏出那道”门“。譬如工作,我不是没有想法,但我总是对自己的想法没有信心,直到另一个人将他变成现实,我既偷偷懊恼,又不禁沾沾自喜,在别人的成果里窃取一点点属于自己的信心,我永远在想象里觉得自己可以,却又总是不敢踏出那一步,我真正害怕的是”独立“是害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像是一个活在父母羽翼下的小鸟,明明厌倦了父母的翅膀,却又害怕离开了熟悉的羽翼而无所适从。工作如此,生活如此,婚姻也如此。
有了如此清晰的觉察,内心除了如释重负之外反而更多了一种力量与希望。觉察之后,我希望是改变并对此充满信心,放下压力、尊重自己。我很想抱抱小时候的自己,那个小小的瘦瘦的小女孩,她的脸上挂着一点怯怯的笑容,忽然有点想哭,于是我蹲下来,紧紧地紧紧地抱着她,这既有力又有温度的拥抱告诉她:“你很重要!”
第四篇:读《做你自己》有感
读《做你自己》有感
股神巴菲特他自己精通投资股票,但教儿子投资人生。他教育儿子能够“做自己”,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作者美国人沃伦+巴菲特,名列《时代》杂志全球100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富可敌国的“股神”。但是他的儿子彼得+巴菲特却没有继承衣钵成为华尔街金童,而是选择用音乐谱出人生最美妙的乐章。
这本书得到了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森顿和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等全球顶级名人推荐。是一本值得深读的好书。
沃伦+巴菲特总是激励彼得多审视自己的内心,寻找自己的热情所在。
今天的中国非常需要学习这样的教育方式。中国的有些父母对孩子期望甚高,一味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理想去做,全然没听到孩子自己心里的声音。
不要作别人,要做自己,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寻找自己独一无二的理想,引领自己的一生。
如果你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机会即使到手也会溜掉。
彼得+巴菲特与我们分享了很多关于金钱和幸福的价值观,这些看法和领悟都是来自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
父亲教会了他一个最重要的做人态度:你的人生起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最终抵达了哪里。在这个社会中,我们被空前的安逸所诱惑,同时又被经济诸多方面的忧虑困扰得心力交瘁,我们拖着空虚的躯壳在求索中迷失了自我。
经济上的繁荣一向起起伏伏,唯有人的价值观是最稳健的货币,它为我们赚得自尊,赢得心灵的安宁,带来最丰厚的回报。
我们在打造自我人生的过程是错综复杂,充满困惑,各种期许和压力很容易让我们迷失自己。这本书告诉我们最沉重的负担就是就难得的机会。他告诉我们不管你的父母是谁,你仍然需要探索属于你自己的人生。
自己打造自己的人生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接受帮助,或者不准利用我们的优势,只不过这当中会有很多界限和灰色区域,当善意的父母给子女铺就的道路太过平坦时,就会剥夺他们赢取自尊的机会。而只有战胜这些挫折,才能使一个人拥有真正、持久的自信。
我的父母的目标很明确,他们 希望我们兄弟姐妹都能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并用尽所有心思和力量去追求,这样我们才可以拥有自己的生活,在所做的每件事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迹
职业地信或财富潜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诚心诚意,全心全意地对待自己的选择。没有绝对的优势和劣势,这一切都取决于你如何对待它。稍稍偏转一下你的航向,逆风说会成为顺风。刻苦学习,坚持不懈,最终耀眼的太阳就会跑到你的身后。你生活的起点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最后你抵达了哪里。
如果你缺乏才能和激情,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起点优势和人脉都不足以确保你能成功。他的父母从来不会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或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相反,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得到的不断教导是,他们可以成为心中想要成为的人,他们应该追寻心中想要追寻的梦想。孩子们经常会对大人们的干预感到恼怒,即使他们自己的决定是错误的。
时间比金钱更可贵。
如果一个女孩子的成长环境是一音洒满阳光、有管家收拾的大卧室,那么她可能很难适应和室友挤在一间狭小公寓中过拮据的生活,这原因大部分都归咎于家长的慷慨,这一误导为扭曲了合理的生活期望。
别只是发掘天赋,还要造就天赋
中国的孩子没有创新的资本啊。【】
第五篇:《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读后感:成长之路
《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读后感——成长之路
洋桔梗儿
1.情感幼儿园
“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我们所有人都做出了一系列的决定。我们意识不到自己在做这些决定或者存储这些决定,但我们确实在做这两件事情。这些早期决定构成了我们的“核心信念”或“个人逻辑”。塑造你的性格的,并不是发生在你生活中的事情,而是你对于那些事情和环境做做出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决定。其中的很多决定都是你在5岁之前的童年阶段做出的。想象你开车出去兜风,而掌握方向盘的是一个5岁的孩子。我们大多数人都在以这种方式过着成年人的生活。你可能会惊讶的发现,你的内在孩童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力。”
_______《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
前年这个时候也就是2015年的7月,是我刚刚开始在南京生根的第一个月份,成年人的时间都是以”年“为单位来计算的,那么截至到今天,在这个新的城市,我已经度过了两个单位的时间。心路历程也可以长篇大论地来说,但那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唯一有意义的只有两个字”觉察“或者五个字”不断的觉察“,如今我很庆幸跳出了习惯了30年的舒适圈让我的眼睛看到了更多的风景,让我的心境经历过了更多的磨练,如果没有反复的自省以及不断的觉察,我又如何能够绕过情绪之河?然而自省与觉察必然是理性而系统的,自省与觉察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去习得,从而得以贯穿已历经的岁月去发现!去看到!
生活总是不断给出问题,回头去看,这些问题就像是我高三的时候学数学,我很努力的想要学好,我很努力的做题,可是永远是,除非我做到一模一样的题目,否则只要题目稍微变幻一下,我必死无疑。生活给我出的题目也一样,我还停留在”情感幼儿园“阶段,深陷在小时候非黑即白的思考方式中,因而错失掉可能会给我带来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数百个选择。这些问题遍布我生活的各个组成部分:工作、婚姻、育儿、社交等等,问题千种万种,而我的招式却未有过实质的变化。
成年的生活往往不过是童年的投射,于是我想回到我的小时候,去探探究竟······然后我回想起离得稍近的一个场景:那是我上高中的时候,记不清是高几了,有一天我与母亲又爆发了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频率相当之高的一场战争,我记得我在房间满怀委屈,一边哭一边收拾好了行李,准备来一次离家出走作为我的“反击与报复”,但我迟迟没有行动,好像是在等什么······不过很可惜,我并没有等来任何安慰和道歉,我小小的心房里装满了委屈,父亲在堂屋旁敲侧击以及恐吓,父亲说,只要我敢走出这个门,就会打断我的腿,我记得非常清晰,我当时的心情,有点害怕,怕父亲真的会打我,又有点庆幸,似乎我并不能确定我有能力开始走出这个家门之后的生活,而父亲的威胁正好给我了我一个不敢走出门去的借口。为什么我当时没有勇气走出去?我在害怕什么?
我害怕的是:1.我不行,我没有能力,我不能对我走出去之后的行为负责;
2.虽然我很生气,很委屈很受伤,但我还是害怕我的行为会伤害到 我的父母;
而在我成人之后,我无数次遇到类似的压力,几乎无一不是同一种内核处理模式,我永远只敢活在自己的想象里,却不敢真正的踏出那一步,踏出那道”门“。譬如工作,我不是没有想法,但我总是对自己的想法没有信心,直到另一个人将他变成现实,我既偷偷懊恼,又不禁沾沾自喜,在别人的成果里窃取一点点属于自己的信心,我永远在想象里觉得自己可以,却又总是不敢踏出那一步,我真正害怕的是”独立“是害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像是一个活在父母羽翼下的小鸟,明明厌倦了父母的翅膀,却又害怕离开了熟悉的羽翼而无所适从。工作如此,生活如此,婚姻也如此。
当然,这只是第一步的“觉察”,至此,我们发现,虽然外界环境在变化、我们的年龄也在增长,为人处世也日渐圆滑与成熟,但某些“内核”的东西却不曾改变,也会有一些问题是长久思索却始终不能得知的。因而,进一步的“觉察”更为重要——”你如何成为了你?“
2.我如何成为了我?
遗传(先天)+环境(后天)+潜意识的决定(创造性的解释)
”遗传包括你的基因。环境包括你出生之后面对的家庭特点:你的父母,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养育风格,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你所处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你的兄弟姐妹以及你的出生排行。在你与你所处的世界以及其中的人的互动,寻求归属感和特殊性(独特性)的过程中,你对”自己是谁“做出了很多创造性的解释。这些童年时期形成的信念已经引领你取得了成功,而它们可能也给你造成了很多问题。”
比如说遗传的影响:曾经有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因为个子矮,常常觉得自己不如那些个子高的人,在前些年,我会刻意回避身边格子比较高的人,总觉得自己跟他们不在同一个世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的朋友里平均身高也是不高的。这就是一个潜意识的决定,包括后期在职场,我总是认为个子高的人在工作上会显得更成熟。在别人看来这实在是一个说不通的逻辑。这几年,虽然更多的放开了自己,也对高个儿的朋友来者不拒,但那也是相熟之后,我才会觉得舒服一些,究其原因其实是因为并没有真正觉察到这背后的原因,实际上是一种潜意识的作用,但是随着自己的成熟,我已经看到了自己对自己的接纳。这是一个好的改变。
二次觉察,寻找到了部分在童年隐匿着的“黄金”,也同时部分解释了上一个记忆中为何不敢跨出去的那一步。
3.自我疗愈
寻找童年记忆也好,觉察也罢,都是为了让我们自己更好的了解自己,解析自己的行为,从而帮助我们去改变,而并不是为自己的情绪去一遍一遍地撕开同一条伤口。接纳、行动改变以及培养一种好奇的心态去理解他人、通过感受改变,才是我们应该去做的,毕竟“正面管教”教会我们的是去关注问题解决而不是关注于责任在谁;直面问题的解决才是最有责任的担当、最勇敢的决定、最理性的行为,才能收获更好的自己,才可以给我们的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
有了如此清晰的觉察,内心除了如释重负之外反而更多了一种力量与希望。觉察之后,我希望是改变并对此充满信心,放下压力、尊重自己。我很想抱抱小时候的自己,那个小小的瘦瘦的小女孩,她的脸上挂着一点怯怯的笑容,忽然有点想哭,于是我蹲下来,紧紧地紧紧地抱着她,拥抱中既有力量又有温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