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因斯坦相对论读后感
爱因斯坦相对论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因斯坦相对论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爱因斯坦相对论读后感1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名叫《爱因斯坦》的书,这本书主要说了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酸甜苦辣的一生。从爱因斯坦出生时一直到他去世所有的大事,小事,成功与失败全部呈现在这本书上。读了这本书我不仅读懂了故事情节还读懂了一些道理。那就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天上不会掉馅饼。
伟大的爱因斯坦用了多少心血才研究出《相对论》的,他用了多少岁月才在科学史上创下了新发现轰动了全世界。当然这也不是没有讲究的白花心血,要讲究方法,像爱因斯坦这样勇于发现,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同时也要和别人交流自己的想法,从而获得更多的收获,更多的知识,曾经有一句名言: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如果我们互相交流,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
我这儿还有一些科学家小时候的习惯,大家来看吧,达尔文从小就喜欢在大树上爬上爬下,树枝把衣服刮坏,他的房间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标本,石块,就像一个博物馆。
我想告诉大家,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科学家,只要努力就有回报,这本书也告诉我们爱因斯坦虽然逝世但他的智慧创造和他的伟大人格将永垂不朽。
爱因斯坦相对论读后感2在这个假期中,我读了《相对论》这本物理学的巨献,其中的一些复杂、深奥的高端物理学知识和理论可能不是我所能理解明白的,但是读过爱因斯坦对于《相对论》的讲述后,我深有感触。这是他的自述,包括他自己的成长经历,推论的心理过程以及对整个物理学界甚至对人生的看法。
爱因斯坦对于“真理”更承认“经验”。他谈到了他的早期教育,在12—16岁的时候,他便熟悉了数学基本原理,包括微积分原理。当他17岁时作为数学和物理学的学生进入大学时,已经学过一些理论物理知识了。但是他大部分时间停留在物理实验室,痴迷于同经验直接接触,这使得他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数学。在他的课程中,充斥着大量尚未充分关联的实验数据。可是,爱因斯坦不久就学会了识别那种能导向基本原理的内容,而撇开其他许多东西,以免它们壅塞他的心智而使之远离精髓。爱因斯坦还写道:“当然,这里的问题是,为了考试,人们都得把这些废物统统塞进脑子里…直到考试前,你还可以选择从事什么研究。我极力享受了这种自由。”的确是这样的,在我们的`世界里,我们所有人几乎都在追求理论、为理论而学习,然而这样的学习只让我们对书面知识了如指掌,但是要做高端的研究我们还不够成熟,因为搞研究时涉及到的事物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可能还不清楚。这样,我们就要从平时的学习中多收获一些经验,为以后的高等教育和研究打下基础。
那些伟大的物理学家,无一例外时根据自己的经验与理论相结合,并做过大量实验之后才得出他们历史性的观点的。“一种理论的前提越简单,它所涉及的事物种类就越多,应用范围也越广,越能吸引人。”因此,要想得出这样的成功的理论,需要的经验和实验非常多。我们最需要的就是积累这些经验,并在实验中找到结果,而不是将已经得出的理论来回翻倒,结果却只是做出几道考试题。
我的理想就是成为一个这样的物理学家,影响整个世界,为全人类做出贡献。爱因斯坦的许多精神都是我们所应学习的,也是我要成为一个伟大科学家的必需。
爱因斯坦相对论读后感3阿尔伯特爱迪斯坦,想必这个名字大家都有所耳闻吧!他是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和奠基人,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所发表关于时间、空间以及量子的著作也很多,其中包括《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方法》、《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等等。而最受全球物理学爱好者追捧的,最为著名的一本《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书在物理界可谓是享誉全球,这本书我也读过,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说说这本书中让我最感兴趣的就是“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所谓“狭义相对论”主要是说被延长的时间和被挤压的空间,这一理论在1905年提出,基于光速不变和相对性两个假设,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得出光速不可超越尺缩、钟慢和最美的科学公式E=mc平方三大结论。可狭义相对论只适用于引力和加速运动都不存在的惯性参照系,这样的参照系,整个宇宙恐怕都不存在,因为引力实在是太普遍了!而加速精确等于零也是相当罕见。例如:设想你在一列火车里,火车以光速前进,你将会几分钟到达火星。但不可思议的是,你看不到车厢的后避。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当光线从物体到达你的眼睛你才能看到它,车厢的后方光线肯定也是以光速前进,但是你也在以光速前进,而车厢后方的光线永远也追不上你,所以你什么也看不见。
而广义相对论所表述的是,等效原理以及广义相对性原理。直到1915年爱因斯坦终于建立在宇宙中可被广泛应用的广义相对论,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天才的构想,就是物质告诉时空如何弯曲,时空告诉物质怎么运动。以太阳系为例:正是太阳的巨大质量使得空间弯曲,而地球运行的轨道也正是太阳扭曲空间的形状,这就把牛顿的万有引力也概括其中。本来平坦的空间被太阳压弯,而周围的地球不得不在凹陷下去的空间中滑向太阳的方向。当然,行星所运行的初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初速度,这就是导致行星的运行其实是引力和宇宙膨胀妥协的结果,而唯一沿着空间弯曲运行的事物就是光线。光速是一个常数,且不具备任何质量,为此爱因斯坦预测当光线经过太阳时会因空间扭曲而发生偏折。比如:你站在一个空虚空间里的升降机内,没有引力你自由漂浮,当升降机做匀加速运行时,你突然觉得升降机的一端是地板,可是你无法判断你是在做匀加速运动,还是处于一种均匀的引力场中。而近日所发现的引力波再次证实了百年前爱因斯坦的预言。由此可见,爱因斯坦真不愧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成功、艰苦、劳动正确的方法是少说空话。我们在成功艰苦和劳动的同时是不能说大话,这样就会迷失自己所努力的方向。
我要学习爱因斯坦的专心致志,谦虚好学,勇于探索的精神。现在对我来说最重要就是努力学习,做好自己现在该做的事情,长大后希望也能成为一名像爱因斯坦一样的科学家,继续为人类解开更多宇宙之谜!
第二篇:浅谈爱因斯坦相对论感想
浅谈学习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感想
在学习这们课程前对于相对论只是在书籍或一些科普节目听说过,通过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后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学习过程中也有了自己一些体会与见解。虽然比较偏面与浅薄但也为自己在学习上打开了又一扇门。
在狭义相对论之前,牛顿继承伽利略等科学家的成果,加上自己的总结归纳以及在数学上创立用微积分解决变加速问题的方法,创立了以牛顿运动力学为核心的经典运动力学(也叫古典运动力学)。但是,在19世纪许多的科学技术革新后,人类对于非运动学的电磁现象有了深入的探索,许多电磁学的物理规律直接违反古典运动力学的定律。在古典运动力学中,光速没有任何理论限制,可以任意大,而且可以是不恒定的,这缺乏实验根据,仅仅是早期科学家的猜测。然而,电磁学精确实验验证:真空光速与真空介磁常数及真空介电常数直接相关,也是一个常数!这些尖锐矛盾导致大家对于缺乏精确实验证据的古典运动力学产生怀疑。
为解决这个矛盾,爱因斯坦创造性地以电磁学理论出发,承认真空光速最大且对于任意观测者恒定,并且遵从电磁学中物理规律对于不同观测者都相同两个原则,成功推导出洛仑兹先生通过精确电磁学实验测定出的轮伦兹变换公式。于是,狭义相对论诞生了,它纠正了古典运动学在电磁学上的错误,并且涵盖了古典运动学的基本定律,统一了运动力学和电磁力学。
相对论问世,人们看到的结论就是:四维弯曲时空,有限无边宇宙,引力波,引力透镜,大爆炸宇宙学说等等.这一切来的都太突然,让人们觉得相对论神秘莫测,因此在相对论问世头几年,一些人扬言全世界只有两个半人懂相对论“.更有甚者将相对论与”通灵术“,”招魂术"之类相提并论.其实相对论并不神秘,它是最脚踏实地的理论,是经历了千百次实践检验的真理,更不是高不可攀的.广义相对论就是说由于物质的存在引起了时空的弯曲,通俗理解是:如果一个“空间”中的任意一个“点”最少需要n个线性无关的有序数组(向量)来描述,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是一个数学上的n维空间。我们的普通空间需要用三个数来描述:长、宽、高。但这样描述的仅仅是一种静态的图像,要想描述物质的运动,还应该引入一个数:时间。这样,如果想描述完整的物质运动,就需要用四个数来描述。
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否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超距作用.当光线由恒星发出,遇到大质量天体,光线会重新汇聚,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观测到被天体挡住的恒星。爱因斯坦将场方程应用到宇宙时,发现宇宙不是稳定的,它要么膨胀要么收缩。以上便是我对最近学习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粗浅体会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有进一步的提高。
第三篇:相对论读后感
相对论读后感
一、物理学的困境
从婴儿呱呱坠地起,就开始好奇的张望、聆听这个新奇的世界,我们人类求知的欲望,原始的动力就起源于婴儿时期 的好奇。现在,我们已经是成人了,思维也变得成熟理性,可是,对这个不再陌生的世界,我们又了解了多少呢?
在21世纪的今 天,科学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莫大的便利,交通、科技、资讯等空前发达,在火星上拍点照片,在太平洋底游弋一番,这些都已不在话下,我们似乎已成了这个世界 的主人,还有什么不能征服呢?然而,对于这个世界的本质,即使是现在最前沿的理论物理学家,他的疑惑也不会比人类有史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的人更少。
这个结论并不为过,在微观领域,我们对粒子的行踪摸不着头脑,甚至对粒子到底是什么都莫衷一是,小于普朗克空间是什么概念?为什么光是一份一份传播?在宏 观领域,人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思维是怎么形成的,这些问题仍然是个迷。在宇观领域,宇宙的尺度大得令人咂舌,光从这头到那头要走几百亿年的时间,现在较 为统一的说法是这样尺度的宇宙是起源于一个没有体积的质点的大爆炸,时间、空间都是从那个起点开始的,可是,我们不禁要问,质点之前呢?这时,杰出的物理 学家霍金就会说,这个问题是不允许问的,因为在那个质点,所有的规律都失效了,所以我们什么也不知道。
二、关于真理
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里,对物理学的概念做出了这么一种解释:
物理学的概念是人类智力的自由创造,它不是(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像)单独地由外在世界所决定的。我们企图理解实在,多少有些像一个人想知道一个合上了表壳的表的内 部结构,他看到表面和正在走动的针,甚至还可以听到滴答声,但是他无法打开表壳。如果他是机智的,他可以画出一些 能解答他所观察到的一切事物的机构图形,但是他却永远不能完全肯定他的图就是唯一。可以解释他所观察到的一切事物的图形。他永远不能把这副图跟实在的机构加以比较,而且他甚至不能想像这种比较的可能性有何意义。但是,随着知识的日益增长,在图景的描述也会越来越简单,并且它所能解释的感觉印象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广。我们有理由相信,知识有 一个理想的极限。而人类的智力正在逐步接近这个极限。也就是这样,我们可以把这个理想的极限叫做“客观真理”。
三、光速为什么恒定
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是现代科学的两大基石,所以我们首先从这两方面入手,看看佛学与科学有没有什么共同点。
相对论的提出,既是爱因斯坦天才头脑的创见,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即使没有这个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一定还会有下一个爱因斯坦会提出,只不 过科学就会稍微延缓一下发展的脚步。大家知道,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麦克斯韦就建立了描述电磁现象的完美的麦克斯韦方程组,通过此方程组,麦克斯韦计算出 了电磁波的速度,没想到这个速度就是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由此麦克斯韦认定光也是一种电磁波。在这里,光的速度是由公式直接推导得出,已是隐含了光速恒 定的概念。后来,著名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证明了真空中根本没有“以太”这种光的传播介质。这个实验对当时的科学
界具有相当的震动,因为那时还是牛顿经典 时空一统天下的时候,光的速度那时已是
众人皆知,不过按照牛顿经典理论,光的速度一定是相对于某个不动的物体,这个不动的物体被大家假象为是真空中一种静 止不动的介质——以太,以太是光传播的介质,同时又相对于光速恒定,这样,牛顿的经典时空就非常完美了。然而迈克尔逊-莫雷实
验的结果让科学家们如鲠在 喉,因此被称为二十世纪飘在科学界的两朵乌云之一(另
一朵是黑体辐射实验,引发了量子理论的诞生)。
或许有人会说,光速恒定不是从麦克斯韦方程得到的结果吗?难道还需要说明吗?如果这样认为的话,并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麦克斯韦方程是为了描述电磁现象而 得到的,所以对光速恒定的结果也只是对现象的一种数学化描述,并不是说明现象的原因。麦克斯韦方程无法说明白是电磁现象导致了光速恒定的结果还是光速恒定 导致了电磁现象的产生,更或者二者根本就不是因果关系,只不过是同一种现象的不同表现。况且用数学来解释物理现象的本质,有点倒果为因的感觉。数学的本质 是什么,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认识,直觉主义者、形式主义者和逻辑主义者各有各的解释,数学自身的出生的问题都没有解决,更不可能去说明物理现象的本质。
四、我们的知识也好,行动也好,在此在的任何一个时代都达不到这一点,达不到一切冲突
结束。万有为一的那个时刻,只存在无限的求近中,确定的线才能与不确定的线相交。如果你只 是接住自己抛出的东西,这算不了什么,不过是雕虫小技; 只有当你一把接住,永恒之神,以精确计算的摆动,以神奇的拱桥形弧线,朝你抛来的东西,这才算得上一种本领,但不是你的本领,正如知识的奥秘是深沉无底的犹如宇宙万物充满了未知,而我们没抛出一个对未知好奇的疑问,这并不能成就什么,成就我们的是探索未知的过程和找到未知的正确认知结果,屈原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四篇:毕加索与爱因斯坦——立体主义与相对论的碰撞
毕加索与爱因斯坦——立体主义与相对论的碰撞
051010519
前言:
说实话,作为一个理工科大学生,一开始选择这门课的时候,心里有些抵触心理,看着别人选择地实用课程,哀叹自己的命怎么这么苦呀。物理与艺术两个毫不相干的概念怎么联系到一起呀,这是我首次接触这门课的感觉。可是经过一次课时的学习,我深深的体会到物理与艺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正如老师所说,物理与艺术就是物理学家与艺术学家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认知事物的本源与特性,他们都揭示了人类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轻松幽默的课堂氛围下,我体会到原来自己所认为的只有公式的物理,可以这样的可爱(实在找不出形容词比这更合适),与艺术的结合,物理更添上了神秘的色彩,而艺术也找到了理论的根据,让自己很好的看懂那些艺术作品。正文:
毕加索与爱因斯坦都是世界名人,我就不多做介绍了,他们来自两个不同的领域,一个艺术家,一个物理学家,是什么让他们联系到一起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呢。是贵族阶层的宣扬(名人效益:比如卓别林与爱因斯坦一次晚会的对话可以看出),是天才与凡人的差距,还是伟大的上帝的眷顾,我可以说都有,但是个人更认同这样的观点:是两位伟人用不同的方式给予我们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当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观提出的时候,有多少人可以理解,同时挡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画作阿维农少女展出时,又有多少人可以理解,历史是何其的相似,两位不同领域的伟人的创新开派,都是从初期的不理解到后来的声名大作。同时更加巧合的是两个伟人都通过自己的方式阐述了自己对时空观的理解,可以是就是有别与经典的绝对时空观将他们联系在一起,一个成为了现代艺术之父,一个成为了现代物理之父。
古往今来,物理学的革新总伴随着艺术流派的革新,与之艺术的发展也昭示着物理学的创新。
有人说毕加索是艺术界的物理学家,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审视这个世界。于1907年完成的《阿维农少女》,不仅是毕加索走入黑人时期以至立体主义时期的里程碑,还是人类再次以平面画布描述三度空间,从此立体主义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扭曲的空间,扭曲的人物,画面中央的两个形象脸部呈正面,但其鼻子却画成了侧面;左边形象侧面的头部,眼睛却是正面的。不同角度的视象被结合在同一个形象上。这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语言,被更加明显地用在了画面右边那个蹲着的形象上。这个呈四分之三背面的形象,由于受到分解与拼接的处理,而脱离了脊柱的中轴。它的腿和臂均被拉长,暗示着向深处的延伸;而那头部也被拧了过来,直楞楞地对着观者。毕加索似乎是围着形象绕了180度之后,才将诸角度的视象综合为这一形象的。这种画法,彻底打破了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始的五百年来透视法则对画家的限制。(参考)实际上,《亚维农的少女》是一个独立的绘画结构,它并不关照外在的世界。它所关照的,是它自身的形、色构成的世界。它脱胎于塞尚那些描绘浴女的纪念碑式作品。它以某种不同于自然秩序的秩序,组建了一个独立的绘画结构。
而有人说爱因斯坦是物理界的艺术家,相对论以他自己超凡的想象力与独特的思维方式向世人展现了一个相对的时空世界。相对论超越了传统的经典物理学,是物理学的一次革新,是使得物理学大厦向更高发展的奠基石。无论是相对论的动力学,还是相对论的时空观,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代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丰富的想象力。那几个简单的公式转变,不正是爱因斯坦独特的有别于传统的思维方式所带来的震撼。
无论是毕加索还是爱因斯坦,他们都在原有的体系下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体系。对待同一事物的看法是如此的相似,虽然两者分属不同的领域。两位伟人同时在各自的领域引领了一场变革。毕加索理解相对论吗,爱因斯坦懂得立体主义吗?答案是否定的(参考)。假设毕加索与爱因斯坦就是一个人,接下来历史会发生怎样的转变呢?可能性有很多种,一种可能是现代物理与现代艺术的到来会晚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也有可能是人类的进程速度会加快,物理与艺术的结合,将会诞生卓越的智慧,物理与艺术的碰撞将会给人类带来无尽的思考创新源泉。但是上帝是公平的,正如某位哲人所说,每个人都是咬坏的苹果,总有自己的特点与缺点。
当然,个人作为一个传统主义者,如果单纯的审视立体主义画作,个人不是特别理解,总之就是缺乏一个“悟”字,正如佛学大师所讲,什么时候悟了,变成了佛。如果那些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画作就是美的代表的话,那就完全颠覆了个人的传统美学观,一时还是难以接受。不可否认,大师的画作起到了开宗立派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物理学的解释,如果单从画面图形来看是难以让我接受的。感性的思考加上理性的分析解释,来欣赏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画作就有点开窍了。同时当相对论无法描述光束旅行的画面时,来看看毕加索的画作,你就会发现,原来物理可以这样奇妙,难以理解的相对论原来就是这样。有些时候换个思维,换个方式看待问题,也许就是这么奇妙。
因此,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碰撞,其实就是一次超大规模的物理与艺术的交融碰撞,物理与艺术的结合带来的是动听美妙的交响乐章。理性与感性本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特性,带着感性去理性的思考问题,带着理性去感性的看待事物,什么时候悟了,变成了佛。
第五篇:毛泽东相对论读后感
毛主席的《矛盾论》有感
毛主席的《矛盾论》写于1937年8月,是继《实践论》后的又一篇哲学论文。当时“西安事变”的爆发,使得抗日的局面即将到来,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多方面的不懈努力,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但是,由于在长征之前的江西中央苏区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使得党内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得以滋生和蔓延,这种不良影响一直持续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虽然在长征途中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清除了以王明、博古等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正确领导地位,但是,对于王明这些人在党内所造成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不作一番大的努力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为此,毛泽东同志写出了《矛盾论》和《实践论》这两篇文章,借以说明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危害性,并以此来加强统一全党的思想。可以说,这两篇文章是对建党16年来中国革命经验和教训的哲学概括和总结。
矛盾是由相互对立的双方所构成的统一体。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方面各有其特点,这又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以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无所不在。毛泽东同志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革命导师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并适用之,开辟一条新道路,引导中
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事物的矛盾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毛泽东主席在本文中还着重指出了“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可以说,这段论述可真是精辟极了,就拿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件事来说吧,是蒋介石背叛了孙中山先生,叛变了革命,这和当时党内所出现的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也是分不开的。如果在当时我们拥有自己的革命武装,硬起来,不和国民党妥协,那么,我们就不可能遭到大革命的失败,更不可能发生国民党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人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样,在江西中央苏区,如果我们不迷信苏联的某些“经验”和听命于共产国际的那些不符合中国实际的“指示”的话,就不可能发生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就算失败也不至于那么惨!可以说,远在莫斯科的那些住洋房、吃洋面包、喝洋牛奶的共产国际的“头脑”们没经过调查研究,擅自发布那些不切合实际的有关中国革命的“指示”,固然可恶。如果没有党内那些对马列著作的条条本本和共产国际的指示奉若神灵的教条主义者,窃取中央主要领导岗位的话,也就不可能导致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弄得中央红军大搬家似的进行史无前例艰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所以说,毛泽东主席所指出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句话,说得可真是太对了,由此看来,“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武装力量的巩固”。
通过学习《矛盾论》这篇文章,使我更加认识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而这些矛盾又各有不同。
所以,我们要做到对症下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据不同的情况解决不同的矛盾,而不要生搬硬套马列著作中的那些死板教条。要确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做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生活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这艘航船能够拨正船头,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矛盾论》这篇文章,是中国共产党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不仅在过去,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小康生活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同样有着它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