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简单地说,对话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这是对‘对话’的一个基本定位。”
——第五讲《教学关系之为什么要提倡和强调对话》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话、特别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成为教学活动开展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对照余文森教授对于“对话”的界定,许多时候我们课堂上的对话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对话,而是一种“伪对话”,甚至可以称之为“训话”或者“诱导谈话”或者“审问”,因此也很难称之为“对话”而期待它带来语文教学的良好效果。之所以说很多课堂上的对话不是真正的教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训话”,首先是因为一些课堂对话的开展并不是基于平等的对话,而正如余文森教授强调的:“对话作为一种教育精神,它强调师生人格的平等”;“对话作为一种认识方式,它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中的对话与其说是一种教学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教学原则。
而在实际教学中,对话的开展却常常违背对话的最基本的原则——平等,不平等的表现之一是对话双方关于对话的话题所掌握的信息严重不对等。学生也许用某种方式预习过课文,但其阅历和所掌握的资料的欠缺使他们能够掌握的信息非常有限;而与之相反,我们教师可以运用简单的方式轻易地获得比学生多几倍的资料。因此,当我们和学生共同开始一次课堂对话时,彼此之间的信息资源的不平等显而易见。我们在明显占优心理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前提下,很难与学生开展真正平等的对话,教师在这种对话过程中显得很强势,拥有强势话语权。因此又造成了对话过程中的第二次不平等:我们会在一些看来平等的对话的形式的掩盖之下,见缝插针地进行“训话”,以显示自己的博学、权威、所掌握的资料的之丰富之充实;我们会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圈套,然后抖开一个又一个的包袱,在学生的赞叹声、新奇而饱含敬佩的目光中体会到所谓的“满足”和“成就”。这样的过程,我们能称之为“对话”吗?存在真正的对话吗?设想一下,如果每一次课堂对话开展之前,我们能和学生做到真正的信息对等——或者和学生分享同样丰富的资料信息(也许限于时间比较难以做到),或者和学生一样只拥有少量的信息(所谓裸读、裸备),那时候的课堂对话将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显示更多的平等与诚意?会不会更有生命力更真实?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精彩之至,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于是下课后,大家围住这个老师,询问他,这节课上得这么好,你花了多少时间备课?那位历史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至于这节课的教案,大概用了一刻钟。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花在写教案、找资料、做课件的时间也许不可胜数,但真正在“备”这一课的时间却少的可怜。真正优秀的教师,也许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在他的生活中、在他的经历中、在他的阅读中、在他的反思中,都渗透着一种“备课意识”。正像有人说的:教学对话的意义之一是追求教学的人性化,对话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而这种“用一生”备的课,其实是在为一节课(为每一节课)准备一个能向学生开放的丰富的精神世界。相比之下,作为当代语文教师的我们更多地在一种功利的备课观念下备课,我们缺乏向学生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与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沟通的底气和勇气,因此很多的课堂并不存在真正平等的对话,而只是以对话形式存在的“训话”和“伪对话”,这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的低效或者无效。
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余文森教授强调了它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性,这决定了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在各自作出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理解后,通过对话,进行沟通和交流,最终达成和解和默契。这个过程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个性的彰显和创造性的释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专业素养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话的这些特征和要求都决定了对话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而在语文的教学实际中,由于对文本的尊重的需求、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的要求、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的要求,又使得语文课堂有一些必要的预设。
对话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与课堂预设的计划性和封闭之间有着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矛盾,因此,很多课堂上的对话成为了一种“审问”,只不过是有了精致华美的包装而已。而面对教学预设的封闭性与对话开放性之间的矛盾,余文森教授也指出了解决之道“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上”;“在教学前进行反思,把以前的生成纳入现有的预设范围,拓宽预设的可能性;在课堂中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改变和充实预设,使预设不断完善;在课后进行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批判,总结和提炼有效的预设和生成,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综合以上两点,处理教学预设和对话的开放性的矛盾的最好方法是充分了解学生,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突出强调生本意识,一切都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其次要充分重视反思,拓宽预设的思路,要意识到很多时候在课堂教学中感到局限,不是因为预设太多,恰恰是因为预设不够,没有充分地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对话过程中可能出现情境。只有在教学中注意这两点,才能为对话留出充分的空间,才能让对话在真实的情境中充分地开展,最终达成师生之间的和谐和默契,最大程度地挖掘对话的意义,实现有效的教学。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2.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范文
3.《新学校十讲》读后感
4.有效教学读后感范文
5.《有效教学》读后感范文
6.有效教学十讲的读后感三篇
7.有效教学读后感
8.中学教师有效教学十讲的读书心得
9.有效教学的反思范文
第二篇:《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读了《有效教学十讲》一书,真的让我从中领会了许多知识,让我获得了许多感悟。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人格得到了完善;理念实现了飞跃。
什么是有效的教学呢?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当学生已经能够阅读教材和思考的时候,也就是进入“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学习阶段的时候,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当然,这时只靠学生自己读书和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所以,教师的教学依然是重要的,但是,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这就是教学的针对性。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就是一般化的教学,一般化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教学。需要强调的是,在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也不是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注重发挥学生学习潜能和学生的集体智慧。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时候,必须先学后教。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
我们来看几个以“先学后教”为教学理念和教学特征的著名教改实验: 1.尝试教学:“先练后讲,先试后导。”尝试教学简单地说,不是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先尝试练习,在尝试过程中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它的教学基本程序可分为五步:
一、出示尝试题;
二、自学课本;
三、尝试练习;
四、学生讨论;
五、教师讲解。
2.洋思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课堂教学分以下五个环节:
一、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
二、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并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
三、学生汇报自学结果,在汇报时,“后进生”有优先权;
四、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
五、学生当堂完成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3.卢仲衡老师指导的“自学辅导教学”。其主要的步骤有五个: 第一,启发。就是提示当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第二,阅读。就是学生自己阅读课本。
第三,练习。既然读懂了课本,就可以做相关的练习题。
第四,评议。就是当时知道结果。这一步很重要,做了练习之后,让学生当场核对或订正答案。
第五,小结。教师下课之前总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我国著名的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依据教学是一种变动的、动态的观点,把教学分成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完全依靠教师阶段”;第二个阶段叫“基本依靠教师阶段”;第三个阶段叫“相对独立阶段”;第四个阶段叫“基本独立阶段”;第五个阶段叫“完全独立阶段”。
按照江山野先生的观点,到了高中,学生就进入了“基本独立阶段”。学生能基本看懂教材的内容,即使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能要多看几遍,但是总归能看懂80%。这时候需要老师教的也就是20%,如果老师要硬教100%,那么学生的80%的独立能力就要丧失,老师的教就不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会阻碍学生的发展。这就是无效的教。我们的教学就要立足于现有发展区,针对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来展开,这样的教学才会促进发展。我们的教学要瞄准、针对这个发展区,通过教学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把不会的变成会的,把不能的转化为能的。
(二)“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
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是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也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教学的一种方式、方法。泛泛来谈,这条规律似乎涵盖了前两条规律的内涵,但是,我们在这里要特别强调它的独特内涵和意蕴。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提出这样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原有知识,所谓温故知新。没有“故”哪儿来“新”?这就是说,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要么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织转化而成的。
写到这里,我又想到了这本书的名字,那么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有效教学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不仅让学生学的轻松,老师教的轻松,而且教学效果好。一句话就是又好又快地提高教学质量。
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从普通教师走向教学名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任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都是对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的呼唤!
第三篇: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在化学课堂中践行有效教学策略
各位老师下午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这个温暖的季节给我们带来了希望,也给我们带来一份美好的心情。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能和我一起分享我要演讲的内容“在化学课堂中践行有效教学策略”
寒假期间,我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编写的《有效教学十讲》。简洁朴实睿智幽默的语言,再结合丰富精彩的理论依据,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大量有效教学策略,让我受益匪浅,更让我跃跃欲试,想要在化学课堂上,践行有效教学策略。我谈以下几点想法。
第一,在化学课堂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有效性。
创设情境有益于激发学生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巨大动力,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而创设教学情境,便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化学是初三才开设的学科,学生出于好奇,开始会对化学颇有兴趣,所以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一定要把握住这个时机,设置一些吸引眼球的“小魔术”如“不怕烧的手帕”“魔棒点灯”等,当学生们看到棉布着火却丝毫未损,小小的玻璃棒竟能点燃酒精灯时,相信他们一定会目瞪口呆,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断然要比平铺直叙讲化学的发展史,更有效果。
创设情境更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消化知识。这里请允许我借用德国一位学者的精辟比喻,如果我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你无论如何都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在享受美味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正如余文森教授所说,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
收,知识也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其活力。所以在遇到比较枯燥的问题时,更要联系生活实际,例如 在学习原子的结构时,我们往往讲的唾沫横飞,但学生们并不买帐,对肉眼看不见的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仍就是一头雾水,茫然不解。大家都吃过苹果,如果我们拿出一个苹果,告诉你它就像一个原子,每一个苹果中心都有一个苹果核,就像每一个原子中心有一个原子核,苹果核外分布着苹果籽就像原子核外排布核外电子一样。相信学生们一定会轻松理解,而且记忆深刻。
第二,反思改进教学中的无效与低效,提高教学有效性。余文森教授在书中用大幅文字告诉我们该如何克服无效和低效教学。他首先阐述了无效和低效教学的一些表现,给我们警示。前面提到,有效教学要创设教学情境,所以一度我也想尝试着在课堂上多设置一些教学情境,却忽视了本身这个情境是否有效。在看了余教授举出的数学课关于0的作用和意义创设了很多零像什么的情境,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回答零像地球,像轮胎,像鸡蛋。使得学生没有把精力集中到零的意义和作用,最后教学目标没有达成。这使我对创设教学情境又有了新的反思。不能让一些教学内容被机械地套上了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这样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所以我们要想上一堂高效课,就要不断的反思和改进预设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课后还要继续反思教学效果,摒弃无效和低效。做教师,也要像儒家文化中的君子一样,为了自己的事业和信仰,要一日三省吾身,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第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有效教学。有爱才有教育。爱是阳光,可以融化沉睡的坚冰。教育学家赞可夫强调指出:“就教育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现在的学生绝对不再需要拿着戒尺的教书先生,需要的是与他们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并给予他们关心和爱护的良师益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接纳学生重视学生,相信学生有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有效的互动,关注没一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化学是一门需要团队合作学习探究的学科。今后,我要成为班级团队中的一员,和他们共同设计实验,演示实验,操作探究实验,在合作中促进学习。
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但我知道,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要践行的策略并不是用一二三点就能说全的,也不是仅有这一二三点就能实现的,今后我还会继续学习余教授的教育理论,不断的实践,反思。让化学课堂成为高效并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要让孩子们在课堂上 “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怦然心动”“学有所悟”。相信凭借我们的热情,智慧,一定能让孩子们的脉搏和我们一起跳动,思想和我们一起碰撞,真正做到省时、省力、高效。有句话说的好,方向对了,就一定能到达目的地,让我们锲而不舍努力前进吧,共同将有效教学的策略践行到课堂中去!
第四篇:《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有效教学十讲》是余文森教授二十几年来对课堂教学观察、思考所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作者以“对人的成全”为内在尺度,通过对课堂教学耐心、细致的省察,见微知著,道出许多启人心智的关于有效教学的独特见解。
去年5月,我开始拜读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作者的睿智、幽默与独特见解,在全书中随处可见。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索课堂有效教学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全书共分十个部分:
第一讲 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讲 教学的生成性
第三讲 三维目标
第四讲 教学情境
第五讲 教学关系
第六讲 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
第七讲 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
第八讲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
第九讲 校本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
第十讲 校本研究的三种基本类型
由于工作的繁琐以及同时还参与了其他的相关学习培训和读书活动,所以目前该书仍处在细致学习过程中。我所细看过的,只是其中的两个部分,但全书的大致内容还是透过目录有针对性地、初略的过了一遍。其中对我感触最大的是第五讲《教学关系之为什么要提倡和强调对话》。
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余文森教授强调了它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性,这决定了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在各自作出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理解后,通过对话,进行沟通和交流,最终达成和解和默契。这个过程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个性的彰显和创造性的释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专业素养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话的这些特征和要求都决定了对话具有“开放性”的特征。目前许多时候,老师们单纯地为了对话而对话的“伪对话”发生在课堂上,要么毫无效果;要么形式上精彩了,但效果不甚理想。拜读此书之后,才发现了真正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法门。
整书折射出新课程的理念,与当前的“轻负高效”理念不谋而合,对于“有效教学”进行了更为清新的界定,从教与学的角度分别阐述。
从低效教学到有效教学到优质教学,需要处理好许多关系。在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处理,三维目标的处理,创设教学情境,处理教与学方面都有较为详尽的阐述。
书中较多的提到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观点,比如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作为教师,不仅只是关注教,更应关注学生的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优质教学的境界。
书中还反复提到著名教育专家江山野的一些观点,如教师的向师性这一本质属性让我们重新看清学生在整个学校生活中的真实状态,作为教师要引导运用好学生与生俱来的这一属性,而不要忽略学生的真正发展需求。
本书还列举了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目标的虚化、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师使命的缺失、教学过程的形式化,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曾经也有类似的游离,或者是其他一些问题的存在,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才可能去解决问题。
一本好书,看一次不够。分程度的多次阅读,才能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日后,我仍将继续将此书真正地读下去,并将其中之精华,辩证地应用于自己的教学。
第五篇:有效教学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暑假里,我认真读了余文森教授所著的《有效教学十讲》一书,这本书是余教授二十几年来对课堂教学观察、思考所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作者以“对人的成全”为内在尺度,通过对课堂教学耐心、细致的省察,见微知著,道出许多启人心智的关于有效教学的独特见解。余教授慧眼所观察到的课堂种种,让人眺望到了教育中迷人的风景。同时,们在书中随处都可感受到余教授的睿智与幽默,这本书让我获益非浅,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余教授对“教学情境”节的描述。余教授把情境打了一个比方,他说:“情境,它就是美味可口的汤。知识要溶入汤当中,学生才容易理解、容易消化、容易吸收,才容易把知识内化为个性化的东西。”我觉得这样的描述太精彩了,也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语文教学中的点滴。
一次我教学苏教版小学第四册语文《“黑板”跑了》这一文,在精读第二自然段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安培的专心,我在让学生直观感受街头热闹场景的基础上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在这么热闹的大街上,安培有何表现呢?谁愿意扮演安培,上来表现一下?”“我!我!”霎时,教室里小手如林。我随意叫了一位男生,这个男孩涨红了脸跑上来,在墙角边站住了,只见他稍作镇定,整理了一下心情,正准备迈步——“大街上应该有声音!”一个稚嫩的男中音嚷道。“是呀,是呀!”又有好多的童音在附和着。此时,我的心头一震:我只想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安培的专心,没想到通过嘈杂的声音反衬安培的专心,这帮孩子比我想得还周到!我灵机一动,决定给学生一个机会,让学生通过表演制造一些幕后音。我的话音刚落,耳边便响起了嘈杂的声音:孩子们有的用手指在桌上灵活地弹跳,发出“得得得”的马蹄声;有的像模像样地学着马夫在吆喝:“吁——”;有的在说话,有的在欢笑,有的在用书本轻轻拍打着桌面„„呀,一个热闹非凡的街头景象活生生地再现了!此时,“安培”出场了,只见他低着头,锁紧眉头,作思索状,一本正经地沿着“街道”从这头走向那头,一点儿也不为热闹所动。通过这一幕,孩子们对安培专心搞科学研究有了深刻的体会,孩子们的发言精彩极了,课堂效果也很好。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这恰到好处的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效的情境。《有效教学十讲》这本书,介绍的内容很宽泛,提出的问题也比较深刻,读后令我感悟颇多,它使我认识到有效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当然,有效教学不止书中讲到的那些,还有更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探索,永远追求自主、开放、有效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