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读后感

时间:2019-05-11 22:09: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哲学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哲学读后感》。

第一篇:哲学读后感

我看了几章后,感觉有些受益的地方,记录如下。

一、哲学的定义

说句实话,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

这种态度称为“爱智”。作者同时指出“爱智”的原则,“拥有智慧不等于爱好智慧”。爱智代表的是一种追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灵的开放。所强调的“过程”,要不停地质疑与询问,永远在等待着接受惊讶。这是否暗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导引、学生自学的认知理论的本源和基点呢?

既然“爱智”是一种追求过程,那么又是什么影响了我们去追求它呢?

“最先要指出的就是人的身体。因为人体是物质的,有惰性同时也是软弱的。这种软弱会妨碍人类拥有智慧。比如,有时候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早起,却怎么也爬不起来,这时候会觉得身体实在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身体如此沉重,就是因为它是物质,所以有惰性。又有时候我们很愿意帮助别人,这代表心灵上的美好,却可能因为需要花时间、花力气,所以懒得行动。由此可知,人的身体是软弱的。人应该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让身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如此,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追求智慧。

教师的重要工作不也包含了督导学生、引领他们走向事物的真善美、远离假恶丑、使学生们的素养日臻完善、成为有健全人格、健康世界观和积极人生观的社会公民。

二、哲学的三个层次

哲学到底揭示了什么?不同的哲学流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解释了世界的本质属性和客观规律,进而思考人生。

“哲学”出现在西方古希腊时代,它的原始定义,philosophy,它源自希腊文,叫做“爱好智慧”。三个层次,首先,感受或接受到信息,感知,比较感性,这是感觉。第二,把掌握的信息整合起来变成知识,比如现在的学生们都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这是古人无法了解的。但是这种知识是分而不合,每种学科都有不同的知识。第三叫做智慧,融会贯通且闪耀着理性的光芒。

从信息、感觉到知识、智慧是三个层次,到智慧的时候代表完整而根本。所以,谈及人生经验的全面反省,因为牵扯到反省和根本。人们一定会说这样讲太抽象了,但是它会落实到自身的生命里,所以看任何事情不只会看现在,他一定会看未来、既看现象又洞察本质。教育者施教时不也是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无他,教育规律使然。

比如教育学生上车让座,学生会思考:我现在把座位让给老人家,这个动作我就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让座?因为每个人都有先到先得的权利,毕竟我是先坐的位子。如果教师导入哲学的思想:每个人都会老,也需要别人让座,但是没有人保证你现在让座给别人,你老了别人会让座给你。如果从哲学角度解释这个道理,人跟人相处的时候这个模式是比较合理的,这样做就会心安理得,不但能看到现在,还能想到将来。

下一个要点就水到渠成了。

三、哲学是对人生经验的全面反省

人生就好象航海一样,如果你没有罗盘,就不知道自己往哪里走。罗盘就是哲学,哲学是对人生的经验做全面的反省。人们可以向哲学家借这样的一个罗盘或者指南针,参考他们思考后的见解,也可以在自己内心里面启发这样的智慧,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他的罗盘,只不过他不一定经过严格的训练或者是适当地去反省而找到。

所以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它没有内容。如果离开哲学的话,人生是盲目的,人生变成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很多时候教师不知不觉的在给学生们说“你要懂人生的道理,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这里就有哲学的含义在里面。所以,人生的智慧,它归结为生命历程中不同的抉择。

书的作者傅佩荣用三句话来描写哲学:第一句,培养智慧,这跟西方的传统很接近。第二,发现真理。因为人常常发现变化的事物,觉得非常迷惘,你就要发现变化背后有没有不变真实的东西。比如道家,道就是最后的真实,让你知道这些变化有来源,有归宿。第三,验证价值。价值不能离开主体,不能离开你我他每一个人。

前面培养智慧,然后发现真理,然后去验证价值。这样就会使生活产生具体的改变,懂得自己往哪里走,就像在航海的时候我有指南针,别人说这个路线不好,但是自己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选择。人最怕不知道,这样选择是受风气的影响,受别人的影响,甚至是别人的操纵,结果走的路好像很多人都走,到最后不见得是自身愿意走的路。

由此看来哲学是人在早或者晚一定要碰到的题材。在生命的阶段,尤其是遇到重大的转折点、重大的痛苦、罪恶或者是灾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特别需要能不能有一个方向让我知道我这样做是对的,或者给自身这样一个选择的机会,让自身可以改变生命不同的路线。

四、哲学性的思维:理性的反省

“人当用理性反省经验的时候,才是真正清醒的时刻”。不过,理性思考有时候是很困难的,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也经常因此,一句“明天再说吧!”到最后干脆不想,就是因为实在想不清楚,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复杂的事情发生。

看书到这里,我想,这不正是阻碍我们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吗?我想学习哲学,应该学会用哲学性的思维,来思考这些事,才能更快的解开这些迷雾。

书中有一段话我很喜欢,也在此摘录下来,做为对自己的勉励吧!

精彩语录:

“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一个人的生命里不同阶段会有不同体验。经过某些磨难或是考验,觉得生命不像以前那么乐观,就会悲观,所以人会有乐观、悲观各种不同的想法。

五、书中给出的关于培养智慧的启示案例:

爱因斯坦曾说过“专家只是训练有素的狗。”这句话的用意并不在骂人,而是要提醒我们,不要只是做一个专家,还要设法透过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体验到智慧。智慧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总结为两点:“完整”与“根本”。

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许多人因生活环境从小就在责骂声中长大,形成了气质自卑,甚至认为自己的人生都是黑暗的。然而难道人生就真的只有这短短二十、三十年就可以决定了吗?林肯曾为人刷盘子,低人一等的生活非但没有让他屈服,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的信念。人只要还没有进棺材,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要把生命视为一个整体,对任何事情成败得失的判断,都不能只看某一点,而要考量整体生命。只有完整的看待,才能够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很快地重新振作,重新出发,以及在得意的时候知所收敛。

人活在世界上,有些问题只是表面的小问题,而有些问题则是属于根本的大问题。生死就是最根本的大问题。除了生死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也属于根本的问题。譬如:人为什么有不一样的命运及不一样的遭遇?为什么有些人做坏事却没有遭受报应?为什么有些人生下来就必须受苦受难?

总的来说,培养智慧代表要超越感性的限制,慢慢在知识的范围里面奠定基础。有了基础之后就要进一步达到完整而根本的境界,而这个境界和个人主体的觉悟和体验有关。这里的觉悟是要我们放弃个人成见,去发现真理,所谓“道并行而不悖”,通往目标的道路并不是只有一条。而体验是需要人来完成的。如果光是叙述各种道理与格言,而没有自己去体验的话,到了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转。当克服身体的惰性,让自己的心灵更加自由,去接受体验的时候,由体验去印证价值,那么随着生命的成长,他的经验将越来越丰富。

第二篇:哲学读后感

对于中国哲学简史以及其他部分哲学书表面处理之后得到的读后感:

全部--部分--相对立面

死亡----生存:相对的解释.没有死亡的感觉体会不到你还在生存.死亡可以给你存在的相对感觉.如一切明天都没有了,你会珍惜今天的所有一切.大多数时间死亡不在我们考虑范围之内,或者是我们不可能清晰的体验到死亡的感觉.所以我们一直认为我们还有明天.实际上有太多的意外不在我们掌控中.grey里面的,t如果爱就说吧,也许明天一切都没有了.任何一个感觉和词语,都是要一个反衬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如果世界尚没有悲伤,那也不会有快乐了.如果某一种感觉全部的占据了你的内心,那么你要留意去寻找相对的感觉,因为那个全部的感觉一定不是真实的也根本没有价值.

日常--->惯性动作可以让人产生惰性.就是上面的全部感觉,你必须要找到如何突破惰性,找到那种相对立的感觉去突破自己.

灵魂的电流--->应该是部分感性的存在.回忆对人是重要的.是人最宝贵的财富,在一生中不停的做着计划和回忆的互动动作.虽然很多理论让你把握当前,其实,这很难.至少从以上的文字可以看出.多数是在幻想未来,和回味过去.只是今天也会成为回忆,未来也会成为今天.把握当前的心态就是要突破惰性,要在一种全部的感觉中找到那种相对立的感觉.比如你有一个钻石,你会永远拥有它.它放在你的仓库里面.永远不去提取.你偶尔会想想它的光芒,但实际生活中你不会天天带着它.但是有一天你的仓库失窃,钻石没有了.你就会经常想起那个钻石,想如果天天带着它的话也许仓库失窃的时候就不会丢了.但是你不知道哪天你的仓库会失窃.失窃前,你也会经常忘记你拥有这个钻石,这个就是计划之内的东西,也是在你回忆里面的东西,其实不属于你的现在.我觉得,改变,或者是体验到存在感,或者价值等方法就是一定要知道相对立的体验感觉.事物矛盾的对立面是促进事物发展的原始动力。灵魂的电流基本是一种情感发挥到一定程度所体现出来的物理现象.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的观点:他把我们体验到存在边缘的状态定义为“边缘状态”。通常,我们如此地执迷于和熟悉日常的生活,以至于我们不能够看破世俗--我们用自己的观点造了一个藩篱。只有当我们处于边缘状态,如疾病、痛苦、烦恼或者破产使我们远离正常的生活,把我们放置在一个新的位置时,我们才会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去看待和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说生命和死亡就像在镜子里互相观望一样,当我们说已经为死亡做好了准备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们活得没有任何遗憾;而当我们说自己生活得很幸福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已经为死亡做好了准备。

其实内心中,生活应该正在朝着这么一个轨迹发展吧

第三篇:哲学读后感

读《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有感

一开始,老师布置的作业------写一篇关于哲学的论文,感觉很是惆怅,不知道如何着手,于是硬着头皮,借了几本关于哲学的书籍开始观摩,通过对书本知识的浅层了解,写下这篇关于形而上学的读后感。

首先,对本书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吧:本书是达米特的代表性著作,它最为系统地反映了作者哲学思想的全貌。全面阐述了意义,真与反实的论等问题。从弗雷格的意义理论出发,作者阐发了弗雷格的涵义和指称的概念,对弗雷格关于涵义与指称区别的论证做了进一步的辩护,批判了真值条件意义理论,提出了辩护主义的意义理论以及意义理论的显示原则、交流原则,试图把应用于数学领域的直觉主义逻辑方法推广到日常语言领域,解决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问题,以奠定其哲学理论的逻辑基础。本书涉及的哲学理论博大精深,其主要观点大胆而深刻,颇有争议而极具原创性,是学界公认的一部相当重要的著作,是20世纪哲学的真正高水准的成果之一迈克尔·达米特的《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很值和一读:该书是重要的、大胆的、论战性的,并且非常深入。它的总主题:语言哲学是解决形而上学问题的途径。该书取得的形而上学大“收获”不仅仅是对经典逻辑的修正„„它是20世纪哲学的真正高水准的标准性著作之一

且不说读了这本书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何谓:形而上学吧,形而上学在古典哲学里面是至高无上的,是第一哲学。是研究宇宙自然的基础。当然一些概念被后来人推翻并完善了,但是它的核心思想却是不可动摇的,至今起着重要作用。正因为这些观念,许多哲学家把哲学的核心放在了研究宇宙万物统一的,最普遍最一般的本质或者共相上,认为它是万物存在的根本根据。所以,这门科学是研究所有科学的基础所在。这就是形而上学。几千年以来,形而上学的演变史几乎等同与哲学的发展史。在哲学家看来,如果哲学是人类科学中最美丽的王冠,那形而上学就是王冠上最美丽的那颗宝石。然而在以黑格尔作为起点的现代哲学开始之后,西方开始普遍质疑形而上学,开始重新开辟道路,开展对传统的革命,这是因为对形而上学的错误解读。但是它在哲学史上占据的位置是至高无上的。或者科学发展到了另一个地步,它又会重新回到人们研究的中心而得到进一步的肯定和发展

其实,虽说略读过本书,但是对其内容可谓知之甚少,关于什么语义值、推理与真的概念及其各种各种关于真的理论,真的太过于抽象化了,在这片哲学的海洋里,自己甚至连冰山一角都还没有厘清,更不要说会有懵懵懂懂的感觉了,能够开始有这种懵懵懂懂就表示自己离哲学的脚步不远了,这里也会为自己提出一个书本上的理论:这样的基本假定似乎合理吗?我们在这个析取、条件句及全称量词等条件中有诸多的不符之处吧。虽说没有打算以后的人生为哲学而活,但是哲学是每时每刻存在着,其实,看完这本书过后,我更想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哲学,学习哲学的意义在哪里?大家都知道,从初中开始,老师就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中国的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等等诸子百家的才能智慧,这些人,可以说都是中国乃至世界哲学史上的先驱。因为古人便知道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等等哲学思想,这是何等的智慧啊?更有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罗泰格拉等等在哲学史上的皇冠级人物,这些人都可以说是智慧的结晶,尤其是柏拉图针对苏格拉底而说的:“我爱我师,我尤爱真理”,这是多么崇高的战斗主义精神,为了真理,且不论正误,至少是自己在追逐着心中的理念,这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啊。当代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等,都在哲学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创造性伟绩。再看看我们熟悉的当代中国伟人---毛泽东,将更多的哲学思想用在了为中国的解放事业上,熟悉地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华民族在他的领导下取得了胜利;邓小平更是将哲学的思想用在了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

说了这么多关于哲学的杂事,那什么是哲学呢?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如果你问一百位哲学家,那恐怕至少会得到一百种以上的回答,因为至今关于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不同的哲学家都会有各自的答案。据官方资料得到: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的理论体系。长期以来,人们把哲学等同于形而上学,又把形而上学等同于玄学。就哲学研究外部世界的本原和一般本质来讲,把哲学说成形而上学没错,但把哲学说成玄学,就把哲学和科学对立起来。任何一门学科,只要有明确的可具体界定的可实证的研究对象,能够建立起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都可以成为科学;而有明确的可具体界定的可实证的研究对象是能够建立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的前提。科学与玄学相对而言,哲学的科学化与哲学的玄学化相对而言,哲学的科学化与哲学的形而上学性质、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定位是对称的——哲学的科学化程度同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地位成正比。“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身具备指导性、实证性与可操作性;当我们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时,实际上就已经承认哲学是一门科学。哲学科学化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哲学发展观;哲学发展史,本质上就是在天与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中,使哲学逐步科学化的历史。哲学科学化的进程,是天与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过程;哲学科学化的逻辑,是天与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历史关系的浓缩。哲学史上的各种唯物论、唯心论、二元论、不可知论、证伪主义等流派只不过是这种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历史过程中的不同环节;而对称哲学,作为对它们的扬弃、综合、升华,本身就既是哲学科学化的结果,也是哲学科学化的总结

看完这些,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太深奥了,太空虚了,我只想说,哲学就是对生活中过去的总结和未来的展望,同时对当前的生活有一个更加合理的指导吧,这就是我对于哲学的看法。应该多半的人会认为我的观点是一个谬论吧,其实我个人觉得是很有道理的,让我来做一个简要的解释吧:过去的总结和未来的展望就相对于上文所说的世界观,对当前的生活有一个更加合理的指导就相对于上文所说的方法论,虽然言语间没有什么典雅的词汇,但是这样对于我一个还未入门的伪哲学学者来说,是再容易理解不过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多半是从网上找来的资料罢了,但是通过浏览这本书过后,我更想说说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哲学,哲学的意义何在呢?我想,要是学习一个东西没有任何意义的话,不学也罢,自然,哲学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

那么学习哲学有什么意义呢?或者更直白的说学习哲学有什么用呢?其实这个问题真的让人很难回。在我认为,哲学是一个非常高深的一门学问,因为哲学是智慧之学。凭借哲学智慧,我们不仅可以在日常事务中深谋远虑,而且能获得一切事物的知识。一个民族想要更文明,更有教养,非有哲学基础不可。拥有哲学,好比一个人行路时用自己明亮的眼睛探路,没有哲学相当于在黑暗中摸索或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黑格尔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哲学在一个民族中的地位就像是庙里的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所以,有这样一句话:一个有哲学思想的人,是会创造幸福的人;一个热爱哲学的民族,是世界上最有希望的民族!

看完这本书,其实,并不在于这本书讲了什么,因为对于整个哲学史来说,这本书不过是九牛一毛、冰山一角罢了(虽然这本书有着极其丰厚的学术代表性)更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这个世界,怎样去理解哲学,感悟哲学,从而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来。

最后,我以一则哲学笑话来结束这篇小论文吧。

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泰勒斯,有一天晚上走在旷野之间,抬头看着满天灿烂的星斗,却预言第二天下雨。正在这时,他掉进脚下的坑里,差点摔个半死。别人把他救起来,他说谢谢你救我,你知道吗,明天会下雨啊!于是又有了一个关于哲学家的笑话——哲学家是只知道天上的事情不知道脚下发生什么事情的人。

第四篇:古希腊哲学——读后感

古希腊哲学——读后感

——苏格拉底的哲学

苏格拉底(469年—前399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与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他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生于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期,死于雅典的败落时期。出身贫寒,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为助产士。

我主要从《古希腊哲学史纲》一书中了解到这位古希腊哲学家,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史家爱德华·策勒,书中讲述了前苏格拉底哲学、阿提刻哲学、希腊化哲学、罗马帝国哲学。我尤其对著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感兴趣。下面是我读书时的了解和感悟。

苏格拉底是一位个性鲜明,被人褒贬不一而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苏格拉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了受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重视伦理学,是古希腊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的人,他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他强调道德是由理性指导的,所以“美德就是知识”,认为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在欧洲哲学史上最早提出唯心主义的目的论,认为一切都是神所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慧与目的。提出了“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认为只有放弃对自然界的求索(因为那是神的领域),承认自己无知的人才是聪明人。最有知识的是神,知识最终从神而来,真正的知识服从神。在逻辑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苏格拉底提出归纳论证,从具体实事中找出确定的论点,并注意一般定义的方法,对概念做出精确的说明。

当我读完“苏格拉底”这一章节,我被苏格拉底以及他的思想折服了。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五篇:《鲸鱼哲学》读后感

这本书是一位家长推荐我读的,她是高校的一位老师,本人素质很高,但偏偏她的孩子脑子慢,于是她经常和孩子生气,一天她读了这本书很受启发反思了自己以前的行为的,于是也推荐给了我。这本书我前前后后读了两遍,感觉虽然它是一本关于帮助人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好书,但是我也感到了它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上也有很大的运用价值。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公司里的中层领导怎么也与下属搞不好关系,每天被工作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搞得疲惫不堪,一天一个朋友建议他放松一下,去看鲸鱼表演,他推脱不掉只好前往。在水族馆,虎鲸的精彩表演博得了满场观众的阵阵掌声。要知道,虎鲸是一种吃人的大型海洋动物,训兽员是怎样让这个凶狠的大家伙俯首帖耳呢?于是,这个人找到训兽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训兽员很轻松地向他介绍了自己是怎样训练虎鲸的,而这次谈话让他收益匪浅、豁然开朗。

文中详细介绍了怎样训练虎鲸,既不是我们通常见到的饥饿训练法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铁碗式(体罚)训练。那他们是怎样训练的呢?比如让虎鲸钻圈,他们给虎鲸吃得饱饱的,然后和它一起游戏,让虎鲸在精神上放松、愉快,然后在游戏中让它钻圈,开始虎鲸没有钻圈的意识,所以有一次没一次的,但是当它无意识地钻过一次圈之后,所有的训兽员就为它鼓掌叫好,而且给它最喜欢的食物作为奖励,还要摸摸虎鲸的头,但是紧接着虎鲸又没有钻过去,这时训兽员象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继续和身边的人聊天。当虎鲸再次钻过时,大家又及时激励它,就这样虎鲸很快学会了钻圈。这个例子向我们介绍的就是今天我给大家讲述的“鲸鱼哲学”,“鲸鱼哲学”就是发现别人做得正确的事。

注意力就象阳光一样,我们关注什么,什么就会生长;我们忽略什么,什么就会枯萎。把事情越做越好,需要经常被注意到,被认可,并且被奖励。对人,我们也需要做同样的事,发现他越做越好,即使做得不是完全正确,也要表扬他们的进步等。

看完这本书,我想孩子们就好比是个小动物,我们就好比训兽员(也许比方得不太恰当),我们要训练孩子们养成好多好的习惯,例如学习的习惯、读书的习惯、思考的习惯、讲卫生的习惯等等,而我们也象是一个团队中的核心领导人物,我们的认识水平和管理策略是直接影响我们的管理能力,看了这本《鲸鱼哲学》之后,我也反思了我以前的一些教育教学行为,并且写下了一些我的感受:

第一。你越去注意某个行为,这个行为就越有可能被重复,当我们不太注意他们犯的错而是多关注他们做对了的动作时,他们就会更经常地做正确的动作。我个人认为很多老师,包括我在内很象书中介绍的“海鸥型”经理,在这里我们称她为“海鸥型”教师,你把孩子们撂在一边不管,直到孩子们做错了事。这时,你就会扑出来,狂吼乱叫一气,冲每个人发通火。而这种办法不好在,你恰恰是在孩子做错事是时候跳出来,无形之中强化了他们的错误的行为,更重要是孩子们从开始就没有得到一个正确的指导,在他们懵懂的内心没有怎样做才是正确的方法,只有这样做是不对的警示。

第二。把事情越做越好,需要经常被注意到,被认可,并且被奖励。对人,我们也需要做同样的事,发现他越做越好,即使做得不是完全正确,也要表扬他们的进步。有时候,我觉得我们太关注孩子的做事的结果,而没有关注他们的过程,尤其是我们年轻的老师过于急燥,对孩子大的进步大加表扬,而对他们小的进步或过程中所有好的表现没有及时肯定,让孩子们得到一个表扬太难了。

第三。所有良好的表现都始于明确的目标。如果老师不能坐下来和自己的孩子们共同讨论并制定一个远大但可以实现的目标的话,这些孩子们就不可能明白老师到底希望他们做什么,也不知道良好的表现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如果你的孩子们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那作为老师,无论你干什么就都是无济于事的了。例如,《爱丽丝漫游仙境》中的爱丽丝都明白这个道理。当她走到岔路口的时候,她发现柴郡猫坐在那里,于是她就问:“我该走哪条路呢?”“你要去哪儿?”猫反问她。“我不知道。”爱丽丝回答到。“那样的话,走哪条路都无所谓了。”猫立即回答到。

第四。鲸鱼哲学最终的目标就是帮助人们变得自觉。良好管理的关键,是如何让别人在你不看着的时候也会做正确的事,你并非想让它们对奖励产生依赖,你想要的是让它们因为自己喜欢而去做那些正确的事。这是我们运用鲸鱼哲学的目的,我们运用鲸鱼哲学是让孩子们变得自觉,而不是我们时刻得盯着他们,不过我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教师需要的是耐心和自我控制,为之我们将付出较长时间努力。

第五。鲸鱼哲学只有在你真诚和诚实的时候才能奏效。训兽员是把虎鲸当成朋友、孩子来训练的,我们学校的老师都这么爱孩子,我想一定会把教育这件事情做得更好。

读后摘录:

·你越去注意某个行为,这个行为就越有可能被重复。

·当我们不太注意他们犯的错而是多关注他们做对了的动作时,他们就会更经常地做正确的动作。

·在动物教育中,最有害的做法之一就是人为地限制动物的所作所为。

·动物们能够异常准确地感受到外界对它们的期待。它们可以象人类一样生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这些虎鲸教会了我们永远都可以期待那些不可能的事情发生。

·如果你不想鼓励好的行为,就不要在上面花太多的时间。

·作为管理人员、团队领袖和家长,我们所需要的是一种关注与我们共事的人们身上的亮点和优点的方法。

·我相信,要想激励别人并创造一个世界水平的组织或部门,你就必须知道该怎样去管理人们的活力。

·所有良好的表现都始于明确的目标。如果管理人员不能坐下来和自己的下属共同讨论并制定一个远大但可以实现的目标的话,这些下属就不可能明白老板到底希望他们做什么,也不知道良好的表现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如果你的手下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那作为经理,无论你干什么就都是无济于事的了。就连《爱丽丝漫游仙境》中的爱丽丝都明白这个道理。当她走到岔路口的时候,她发现柴郡猫坐在那里,于是她就问:“我该走哪条路呢?”“你要去哪儿?”猫反问她。“我不知道。”爱丽丝回答到。“那样的话,走哪条路都无所谓了。”猫立即回答到。

·在发出指令后立即观察产生的行为是管理人员们经常忽略的。

·调整指令是解决不受欢迎的行为的最有效方法。

·调整指令是彻底扭转颓势的最佳方法。

·在你试图应对一个人的否定态度时,这种方法百分之九十九会起作用。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因为它使得当事人能够有机会回到正轨。与此同时,它没有以消极的方式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出轨行为上去,因而保持了彼此间的尊重与信任。

·调整指令的方法:

尽可能快地、清晰而不带责备地指出错误

解释出错的负面影响

如果可以,将出错归结于没有清晰地解释工作任务

详细地重新解释工作任务,并确保对方已完全理解

表达你对当事人仍然充满信心与信任

·把事情越做越好,需要经常被注意到,被认可,并且被奖励。对人,我们也需要做同样的事,发现他越做越好,即使做得不是完全正确,也要表扬他们的进步。

·“海鸥型”经理,他们把手下人撂在一边不管,直到后者做错了事。这时,他们就会扑出来,狂吼乱叫一气,冲每个人法通火。这就是过去那种不闻不问的老办法。

·发现别人做得正确的事情被我们叫做鲸鱼哲学的“反应”。做出这一反应要难的多,因为他需要耐心和自我控制。如果你一直都在忽略别人做得正确的事情而总是用“猫捉老鼠”的办法,你就特别要学习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观察手下人所做的一切。

·鲸鱼哲学反应:立即表扬别人

具体指出他们哪些做得对,哪些做得基本正确

与他们分享你对他们所做工作的积极感觉

鼓励他们继续好好工作

·猫捉老鼠----发现别人做的错事

鲸鱼哲学----发现别人做得正确的事

·注意力就象阳光一样,我们关注什么,什么就会生长;我们忽略什么,什么就会枯萎。

·在我的人际关系中及时表示肯定。

当今社会,事物的改变是如此迅速和频繁,因此没有几个人能够永远是他们所从事工作的专家,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不断学习的,所以如果有人犯错误,就算再给人家一次机会也不为过,这个时候运用调整指令要比表示否定更合适。

·我们训练动物所做的一切是基础就是无害原则——与它们建立信任的积极的关系。

·良好管理的关键,是如何让别人在你不看着的时候也会做正确的事,你并非想让它们对奖励产生依赖,你想要的是让它们因为自己喜欢而去做那些正确的事。鲸鱼哲学最终的目标就是帮助人们变得自觉。

·鲸鱼哲学只有在你真诚和诚实的时候才能奏效。

永远不要以为你知道可以激励别人的东西是什么。

下载哲学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哲学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京瓷哲学》读后感[本站推荐]

    稻盛和夫先生的《京瓷哲学》讲述了很多的哲理其中囊括了博爱精神、精益求精、完美主义、热爱工作等。每个人读了《京瓷哲学》都有不同的读后感。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京......

    黑格尔哲学读后感(汇编)

    黑格尔哲学是19世纪德国的世界观体系。它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丰富性,居于整个近代哲学的高峰。在黑格尔哲学中,表现了丰富的辩证法内容与保守体系的深刻矛盾......

    《艺术哲学》读后感[模版]

    《艺术哲学》读后感 ——201401323008倪嘉良 原本以为《艺术哲学》是一本比较理论化的哲学书,看了之后才发现更像是一本介绍关于他们的意大利、尼德兰、希腊历史、风俗、种......

    “松下哲学”读后感

    杭萧钢构在单董事长为核心的英明决策和正确领导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变成建筑钢结构行业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特大型专业型品牌型企业。这就是一种规律,万......

    《学哲学 用哲学》读后感

    跟李瑞环学写领导讲话稿 2005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李瑞环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此书一上市即赢得了不少读者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喜爱,《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很快跻身畅......

    《哲学研究》读后感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属于晚年探讨的范畴,它与《逻辑哲学论》的思辨深度不同,价值取向不同,《哲学研究》读后感。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主要是站在抽象的形式上,探讨......

    《刑法哲学》读后感

    理性的思维能力中国人一直都很强大,但必须是在“年少轻狂”时,《刑法哲学》读后感。站在费尔巴哈、康德、贝卡利亚等人的肩膀上,陈兴良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罪刑关系中心论”,对抗......

    《学哲学用哲学》读后感

    《学哲学用哲学》读后感 今年,李瑞环同志的《学哲学 用哲学》一书在全国引起了轰动,我处也积极号召全体干部阅读这本书。起初我只是怀着怀疑的态度翻了翻,几页下来却发现它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