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村长父亲文忠玉》读后感
《村长父亲文忠玉》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村长父亲文忠玉》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今天,抽几个小时,再完整地拜读了二爷的纪实文学《村长父亲文忠玉》。
对令堂的戎马大半辈子,表示深深的敬佩与仰慕,老人身上那种高风亮节的品质,乞今,我们确实未曾超越。哪怕于病魔前,依然忘我执着自己的正义操守。至少,我做不到。
回顾自己,我也是村干后代。父亲当村安保主任近二十年,找他调解纠纷的人每曰几潮,目睹父亲的刚直的处事风格,必有一方为之动容——又得罪人了。
所以,我们是不是干部的村官后代,直接地承担起父辈在秋后所受的抨击与谩待,事在难免。
但,只要无过,无错,哪怕天空被一方势力笼罩,终会有明亮的.那一天。
我们互不相识,天各一方,但,世间最遥远的是距离,最近的应该是心灵。我从文字里读出你的耿直和率真,对事实不修饰,对过往不回避,难得的一道亮点,很可贵;然,发现没,世间越是明白的东西老被人为的弄混,如一塘清水总有人搅一棍子,让世道扑朔迷离,逼的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过活,这就是世相,总有言不由衷的主,硬逼着人妥协,于是,我们学会了接纳,学会无常中踽踽独行,而他们可曾明白那表相的妥协里蕴藏多少坚定的不放弃。
不过,古人将儒家思想倡导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理念来遵循世间不解的疑惑,应该有它的道理,大家都是敏锐的人,不用再细推敲。
这里,我只凭一己的薄浅认知,解惑这个“方和圆”,我们都知道,“方”是局限或理解为底线,“圆”是个没棱角的触之即滑、扶之不稳的难以掌控的物状,它在不触犯局限或底线的状态下对任何棘手的事处置得游刃有余,而不受损失,浅意识里,它能制造不跨越雷池半步甚至温驯的假象,让对方云里雾里不知所以,更不伤害自己的最后一张底牌——后路。
所以,那张方块里的内切圆才是当下的我们所践行的对现状的处置方式及态度。
父辈,我们永远学不会,那就力争超越。
诸多文字叠垒出人生沧桑,世事无常,感同身受,再次给自己负重前行,因为我们还年轻,扛得起。理性走下去。
第二篇: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读后感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读后感]
从上个星期开始,我们汪老师让我们背弟子规,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读后感。由于小学时接触过一些,所以还有所印象。
这次背的不同点在于这次是重在理解,所以就看了这本书。原来弟子规有很大篇幅都是在围绕“孝”字写得。些我们应该怎么对待父母,让我们对孝有了更深的理解。
“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每个人,不管你寿命多长,都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极其渺小的环节,今天的长辈是昨日的小辈,今天的小辈就是将来的长辈,读后感《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读后感》。这是我读了这本书后对孝有的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这是一本很棒的书,我看过百家讲坛的这个内容,当时就很震撼,原来这个还可以这么有趣。孝顺父母是每个人应该做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四句是我最喜欢的,也是我最不容易做到的。所以,我们平时不要在父母教导你的时候不听或怎么样,要知道,父母永远是为你好。
是啊,小辈不孝敬长辈,你有怎么能够指望你成为长辈后你的小辈会孝顺你呢?所以,让我们一起细读,把这本“哲理”书看完吧!
王雨嫣
第三篇:《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三字经》通俗易懂,是自宋朝以来历代对儿童的启蒙读物,一直广为流传。
这本书里讲了许多经典的历史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早年丧父,家境十分贫寒,只能住在破房子里,居住的房子正好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学着哭丧,孟母很着急,就搬家到了市集。但旁边有个肉铺,小孟子又学着剁肉,孟母更着急了,就又搬家到了学校附近,这次他受到了学习氛围的熏染,变得彬彬有礼。这让我知道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另一个给我印象很深的故事是:黄香温习。东汉时有一个叫黄香的人,他母亲早故,和父亲相依为命,家里很穷。夏天,由于火辣辣的太阳照射的缘故,晚上的温度很高,他担心父亲睡不着,就把枕头扇凉快了;寒冬腊月,天寒地冻,他就先睡下,温暖了枕头和席子,让父亲能够安寝。这个故事让我感悟到做小辈的应该对长辈孝顺,并努力付诸于实践当中。
三字经还讲了从伏羲到元朝的历史间发生的很多故事,我非常喜欢,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发人深思,建议小朋友都来读一读这本书哦。你一定会有很多的收获。
好书伴我成长,看了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让我懂得了许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真是开卷有益呀!
看了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很是受益,钱教授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解读《三字经》,借鉴古人、融会历史、贯通现代,将积淀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演绎成当今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的宝贵镜鉴。
《三字经》内容广泛,包括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经典启蒙读物和小百科;即使在今天,也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功用。钱教授认为,《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实际上成为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读完之后我感觉《三字经》的学习对象是父母和教师,而教育对象才是儿童学生,《三字经》是一部供父母和教师教育孩子用的读本而非儿童读物。
《三字经》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讲教,即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理由、教育的方法、教育的规律。第二部分讲教的内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像一根线,他的解读把文化、哲学、宗教、社会、经济、文学等等一颗颗珠子串起来。第三部分是学的部分,以众多学习的例子,强调努力学习的重要意义。钱教授建议把第三部分前移。
读完之后,做为一名教师,“教不严,师之惰”一直回响在我耳边。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教师地位之高,从天、地、君、亲、师的排序就可以看出:上有天,下有地,中有皇帝,有父母、有祖父母,接着天地君亲,第五就是老师。儒家思想讲究师道尊严,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在中国的传统当中,老师必须严格教育。教书先生甚至可以责罚不认真读书的皇子。书中为我们讲了一个关于皇子老师的故事: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很关心皇子的教育,满世界找有学问的人,终于找到教学水平很高的李希颜。这位老师完全以一种严格的态度,来履行自己的教师职责。这些皇子上课不好好听讲,他就揍,打得皇子嗷嗷叫,痛得受不了。只要他们不好好学习,就要打他们。朱元璋有一个非常宠爱的小王子,就跑到父皇那说:“这书没法念了,这老师给我揍的,都快揍死了。”皇帝听了以后非常生气,准备治老师的醉。但马皇后对他说:“李先生这是以圣人之道,以一种非常严格的态度来教育我们的孩子,也是为了你的江山社稷考虑,我们应该感谢李先生,怎么能责备他呢?”后来,皇帝对这位老师非常敬佩。那位老师退休时,朱元璋专门赏赐了黄袍,同时赏赐了大量的钱财。
现在好多家长不理解老师,如果对孩子要求严一点,动不动就兴师问罪。搞得我们老师很被动,是不是老师就可以纵容孩子?我们的严格教育是不是就不对了?当今社会强调教师要充分尊重孩子,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绝对不允许体罚孩子,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不严,师之惰”到了今天,我认为这句话的含义是:做老师的,教诲学生要讲究好的方法,不采取善教之方,就是做老师的过错、失职。重点是强调教师要有教师之道、善教之方。我的周围经常有一些成功的教育者,面对“习相远”的学生,他们能保持平静的心态,温馨的情调。首先采取诱人法,付与真情关爱和细心沟通,疏导学生明其志、晓之理,营造师生融洽和谐的氛围,搭建学生自醒的平台。其次是采用循循善诱法。针对无法及时完成学业任务的学生,在他无助时给予有助,予以细心的指导和批阅。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和自爱,促成学生逐日提高,可谓教之善也!反之采用刻薄写生手法,以师道尊严的面孔出现,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结果,学生或畏而远之、或逃之夭夭、或破罐破摔、或赌气辍学,可叹惰之害也!
在今后教学中,我要学习他们先进的教育方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以一种敬业的精神来履行自己的职责。
读了这本书,才能真正理解《三字经》传达给我们的那种文化信息,才能理解《三字经》对于今天,特别是当前我们开展国学经典教学不可替代的意义。
在我们学校经典文化读书活动更是搞得有声有色。学校非常注重对学生国学经典文化思想的教育,一直坚持国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论语》、《老子》和古诗词等的诵读活动,课间喇叭里播放着《弟子规》、《三字经》,《新学堂歌》……每当中午、晚上放学的时间朗朗的背诵声音就会响遍我们的校园。文化氛围浓厚了,品位提升了,在校园内东南角创设一条文化长廊,该长廊由三、四十米多长的竹简组成,上面汇集了“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每个教室门前的柱子上也有这样的竹简,楼梯间挂有古诗词、成语故事,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感受到经典文化的魅力。经典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其润物是无声的。经典,让学生爱读书了,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文学修养,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们的读书热更浓。学校为我们营造了读书的环境,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为老师购买图书,如《四书五经》每位教师手里都有一本;并且保证了阅读时间:每周至少能抽出两个小时的读书时间。青年教师每周组织一次教师论坛活动。经常全体教师收看于丹的《论语心得》。本学期一开始我们邀请山东大学的张德苏教授做了 “国学简述暨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精彩国学导读报告,后来山大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仵从巨院长经典读书文化导读报告会。为推进书香校园特色品牌建设深入发展,有效推进教师读书文化品位和层次,着手与山大文学院合作,开展“专家教授进校园读书导读行动”和“书香名师读书研修活动”,专家学者将走进校园与教师学生面对面,部分教师将走进山大威海分校文学院进行选课研修。这些举措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全体教师读书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师品味!让我们继续读书吧!
读书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读书是一个终身的事业,读书是一种生活的方式,读书是一种修养身心、增进知识的方式。古语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人生是一座山,人生是一片海,我们必须经历过勤苦才会有快乐,才会有成功,才可以有权利期盼收获!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句话:“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暑假闲暇之余,信手翻阅《钱文忠解读三字经》,恍若在阅读一本通俗的中国二十四史,恍忽间随钱文忠先生在字字溯源中一起走近历史事件,并从文字的推敲中,探查历史的真相。
《三字经》我相信人人都知道,但是正真了解他内容的,我相信并不多。他可以说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本书。《三字经》共一千多字,中华历史及道德观几乎都浓缩在这一千多字中了。脑袋中常常有这样的印象:一座矮矮的房子,青瓦白墙,里面一个斯斯文文的老先生,手里拿着一本书,下面的小孩子们一字一句的念念有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边还像模像样的摇头晃脑。不由的又想到小时候,在爷爷的桌上找到一本《三字经》,便不知由来的好奇的看起来,但是那三个字三个字的文字,却又实在不懂,可有糊里糊涂的看下去。现在想想,不由一笑。
钱文忠教授的见解很细致,开头是伦理道德,再是经典文献,然后是中华历史。若不说,谁能知在这仅仅一千字中,竞蕴含了这么多内容。
如果说中华文化是一片茫茫大海,那么《三字经》便是几千年前沉如海底的一艘船,里面尽是一些数不清的财富;人人都曾听说过沉船古老而又神秘的传说,但却无人去打捞。
在古代,《三字经》是儿童的启蒙读物,但是却没有正式的见解流传下来。对于《三字经》我们居然没有完全理解的把握,这种现象,直到钱文忠教授解读了《三字经》才得以消除。
《三字经》是国学之经典,中华文化的伟大尽展其中,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一朵耀眼的奇葩,独具魅力而又璀璨夺目,而三字经不愧为中华文化中的一颗最耀眼的珍珠。
第四篇:张玉清和父亲
山西省第三届道德模范事迹简介-----记灵丘孝女张玉清
灵丘孝女带瘫父出嫁 十二岁砖窑做苦工养家
张玉清和父亲
一个“80后”女子,用瘦弱的双肩和坚韧的性格为我们诠释了大孝的真义。2010年2月,她被灵丘县委、县政府授予“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称号;2010年9月被评为山西省第三届道德模范。我们把这个真实的故事讲给大家听,相信你一定会被故事的主人公——这个叫张玉清的27岁女子深深感动。
灵丘县白崖台乡东长城村。
初夏的阳光照在一处农家小院里,几畦蔬菜疯长着。张培毅悠闲地坐在轮椅上在大门洞里乘凉。屋内,瘦小精干的张玉清利索地收拾着屋子,嘴角不时浮上浅浅的笑容。
如果不提过往,你很难从他们身上看到磨难的影子。然而当话匣子打开,我渐渐动容——不光是为玉清和父亲相依为命“求生”的故事,更为玉清笑着流泪的表情。
下煤矿父被砸瘫痪 生活难母抛夫别女
1988年阴历四月初一,大同四老沟一个体煤矿的井下传来呼救声:“不好啦!冒顶啦!快来救人啊!”
此时的张培毅被一块重几百斤的巨石压了个正着。他蜷曲着身子,腰和腿的剧痛刺激着他的神经,让他清醒。
这天,张培毅到这个小煤矿下井刚刚两个月。因为在村里盖了新房,这个退伍军人怀揣着让妻女过上好日子的梦想来到井下。
等待救援的张培毅并没有把结果想得太糟。“可能只是骨折,好了以后就能重新站起来。”他这样安慰自己。妻子和6岁的女儿清清的身影浮现在他的眼前。
当日,张培毅被送到大同矿区第二医院救治。医生告诉他,胸10到11椎骨折,情况不容乐观。在等待手术的20多天里,虽然双下肢已经没了感觉,但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妻子使他勇气倍增。“手术后就好了,肯定能好。”他想。
手术时,当麻醉剂一点点混进血液里,他突然听到了主治医生和麻醉师的对话。“这后生不行了,这辈子肯定站不起来了!”声音空灵悠远,张培毅甚至连绝望的情绪都来不及流露,眼前一片黑暗。
手术果然没有成效。虽是千万个不愿意,张培毅终将接受瘫痪的现实。经过三个月的治疗后,张培毅被转往北京武警医院康复治疗中心继续治疗。两年多的时间里,妻子和女儿被接到北京共同生活,妻子照顾着他的日常起居,女儿清清在北京上了一所小学。
时间一长,小煤矿的老板无力负担张培毅的治疗费用,欠了医院不少钱,双方为此还打起了官司。医院住不下去了,1991年1月,一家三口回到了灵丘县东长城村。
治疗期间,张培毅常和妻子念叨:“我瘫了,日后也没办法照顾你们,你想你的办法去吧。”但妻子说:“咋也要伺候你。”这让张培毅说不出的感动,患难见真情啊!
但残酷的现实刺激着这个30多岁的女人。上有70岁的老婆婆,下有8岁的幼女,中间又是个瘫痪丈夫,这日子怎么过啊!她开始回避。先是频繁地走亲戚,后来就是半年半年地见不到人。
一天,她终于回来了,带着县法院的人。她把丈夫起诉到了法院,要求离婚。玉清没有见妈妈的面,连求她留下的念头也没有。法院的人问她:“你愿意跟你爸还是你妈?”玉清毫不犹豫地说:“跟我爸!”
就这样,妻子在一片谴责声中走了,多年不返。
十二岁砖窑做苦工 稚嫩肩挑起家中担
妻子一走,家散了,但日子还得继续。
当和玉清一样大的孩子还在父母怀中撒娇,为“六一”节得不到想要的礼物哭闹时,十几岁的玉清已挑起了家中的重担。她洗衣、做饭、做家务、照顾父亲吃喝拉撒、拾柴禾、捡菜叶„„她不懂得什么是抱怨,只知道她是父亲的依靠。
当时,玉清还在村里读小学。去学校时,爸爸就暂由年迈的奶奶照顾,放学回家,把书包扔下,玉清就踩着小板凳在灶台前忙活。家里没地,口粮自然是问题。“那时吃的米面都是亲戚接济的,得精打细算地吃,一顿吃个半饱,还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年四季吃的菜都是土豆,春夏天还好,去地里刨点野菜,饭桌上才能见到点儿绿色。”在张家,一天两顿饭的习惯延续至今。
最苦的日子是玉清十二三岁时。那时,村里的小学撤了,要想上初中就得到2.5公里以外的乡里。奶奶身体不好,爸爸离不开人照顾,玉清无奈辍学回家。面对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小卖部也不给赊账的窘境,玉清只能想办法出去挣钱。一个亲戚在村外开了一处砖窑,同意玉清去那里帮忙。每天早上5时许,玉清安顿好父亲后就去砖窑打工。她干的工作是翻砖和码砖,一早上,她得翻动几万块砖,这个成人都感觉吃力的活,一个12岁的女孩一干就是两年。稚嫩的小手磨出了血泡,结成厚厚的老茧,身上蹭破皮更是家常便饭。每天十几块钱的工资勉强可以维持家用。可父亲却显得更沉默了。
自从母亲走后,父亲一直情绪低落,可他从来不跟玉清发火,只是把烦愁都闷在心里。玉清可能读不懂父亲的心情,但她能看懂父亲的脸色。玉清不会唱歌,不会跳舞,也不会讲笑话,父亲心情不好时,她就静静地陪父亲坐着,拉拉家常。
我们可以体会到张培毅处在怎样一种状态中。一个大老爷们,瘫着不能动,原本该自己扛的生活压力转嫁到十几岁的女儿身上。他看着这个弱小的身影忙里忙外,该是怎样地心疼和自责。了却生命的想法曾多次在他脑中闪现,所以那时他时常问玉清:“哪一天要是爸爸死了,你想爸不?”玉清劝他:“爸,你老说这些干啥,这不活得好好的吗?”
为了让父亲走出情绪低谷,玉清选择了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打工闲下来的时候,就把同村的小伙伴们带回家里,玩扑克,玩各种游戏,有时也让父亲参与,这样,父亲就可以暂时忘掉不快,舒心地笑一笑。
因为长时间卧床,张培毅的腰上和胯两旁起了半个手掌大的褥疮,总是好不了。每天一早一晚,玉清都得为父亲做一次处理,用药水清洗后,再用棉花拭干,然后拿红外线灯烤十几分钟,最后把四处搜集来的鸡蛋壳内的薄膜敷在创口上。十几年,天天如此。
因为效益不好,砖窑停产了。张家再次陷入困境。一度消沉的张培毅被女儿的乐观和勇气打动,年幼的女儿都懂得再难也要好好生活,自己没有理由退缩。总得想办法活呀!父女俩商量来合计去,决定做手工门帘贴补家用。那时流行一种用铁丝卷上纸再用油漆刷上图案的门帘,既美观又经久耐用,玉清去城里采购回材料,就和父亲在家卷门帘。头一个门帘做了二十多天,拧铁丝拧得两人手上都是泡,但当成品门帘以50元钱的价格出售后,两人所有的辛苦都被欣喜代替。一个门帘除了材料费能挣十几二十块钱,于是,村里人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大一小两个人坐在铁丝、纸片堆积如山的炕头上,没明没黑地做着门帘,张家的那盏灯在深夜里也总是亮着。父女俩就是靠一年做四五十个门帘,以及亲戚四邻的接济一天天过着日子。
苦难的日子也有快乐的记忆。玉清最高兴的是有一年过年,爸爸把辛苦攒下的一百多块钱交给她,让她进城采购年货。玉清那个高兴啊!十几年来,玉清吃着百家饭,穿着百家衣,没跟父亲要过一根冰棍,更别说给自己添置一件 新衣服了。玉清记得:采购年货,买了一只鸡,买了一条鱼,割了几斤肉,给自己置办了件便宜衣裳。因为平常几乎没吃过饺子,玉清不会和馅,也不会擀皮,张培毅就趴在炕上给女儿做指导。这个春节是父女俩过得最“奢侈”的一个年。
我问玉清是什么支撑着她走到今天,甚至在最绝望的时候也没有过放弃的想法,玉清笑着说:“小的时候啥也不懂,总觉得过日子就是这样。稍大点就想,走一天算一天,走到哪步算哪步,日子已经这么难了,还能难到哪儿。”被生活磨砺出的坚韧,让这对父女挺了过来。
带父嫁迎来新生活 孝顺女佳话传四乡
苦难的日子在乐观的态度中一天天度过。十八九岁的玉清渐渐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这样一个善良、聪慧、孝顺、能操持家务的女孩儿,自然是小伙子们心中“老婆”的不二人选,上门说媒的自然不少。但玉清瘫痪在床的父亲成为提亲者的一大顾虑。有人说得很委婉:“你过门后能不能找个人伺候你爹。”有人说得直接:“我要娶媳妇,又不是找爹,你爸就是个负担,结婚后得分开过。”对于这种人,玉清态度坚决:“不接受我爸,就不懂得什么叫孝顺,再有钱,条件再好我也不稀罕。”
父亲劝她,应该过自己的生活:“别让爸爸再拖累你。”玉清主意很正:“没有你哪有我,容不下你的,我肯定不答应。”后来,为了避免父亲再受刺激,玉清放出话来:“嫌弃我爸的就别登门,要嫁我也要带着我爸一起嫁。”果然,许多后生知难而退,连媒人也不再登张家的门了。玉清的婚事暂时搁了下来。
2004年,玉清21岁了。同村和她差不多大的女娃都找下了对象,有的甚至结婚生子。张培毅心里很是内疚也更加心急。这时,一个叫李玉福的小伙出现了。
李玉福和玉清年纪相仿,是小学同学,两家是同村,平时也常常帮衬着张家,可谓知根知底。年少时,两个孩子常在一起玩耍,性格很合得来。但李玉 5 福的父亲肯接受玉清的条件登门说亲,还是让张家人很意外。说起当时的情况,玉清笑着说:“他能接受我爸,别的就都好说。”
亲事很快定了下来。李家人提出,给两个孩子在村里另盖几间房,做新房。但玉清不同意,虽然是同村,但不在同一个屋檐下,玉清还是放心不下父亲。什么办法既能照顾父亲,又能住上自己的小窝?玉清想了个办法,拆了老屋的一堵墙,在旁边让男方家新盖了两间房,这样即使结婚了也仍和父亲生活在一起,村里人也不会有什么“招个上门女婿”的闲话。
2005年阴历九月二十四,玉清和玉福举行了婚礼。有了自己的家,有了一个疼爱自己的男人,玉清终于找到了一份依靠。玉福在几十里外的矿上打工,只要回到家,就帮玉清干这干那,照顾岳父,而玉清对公婆也非常孝顺,一家人相处和睦。2006年,玉清生下了女儿,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更多的欢乐。
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村里人提起来总是对玉清赞不绝口。今年春天,李玉福13岁的妹妹彩云总感觉食欲不振,全身乏力,这让玉清看了很心疼。她和丈夫带着病中的妹妹去太原、北京看病,两个多月里,为了给妹妹看病,她四处借钱、来回奔波,直到妹妹身体好转,回家休养。村里人夸玉清不仅是个好女儿、好媳妇,还是一个好妻子、好嫂子。
玉清满足地说,现在的日子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谈起今后的打算,她一是想把家里的小超市做大;二是好好伺候父亲和公婆,为他们养老送终;三是培养孩子,以弥补自己和父亲的遗憾。
玉清的行为人们看在眼里,服在心里,赞不绝口,都说,玉清不仅是个好女儿,也是一个好媳妇、好妻子,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子用爱心为家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她的先进事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2009年被乡党委政府评为尊老敬老好儿女,2010年2月荣获灵丘县首届道德模范称号,2010年3月被乡党委政府评为文明和谐家庭,2010年7月被评为山西省第三届道德模范50名候选人之一,2010年9月被评为山西省第三届道德模范。
(文章来源:《三晋都市报》)6
第五篇:读钱文忠解读
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有感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山西绛州城关人即今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弟子规》是继《三字经》之后,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又一重要读本。此书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按照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启蒙养正,应该遵守哪些规矩。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三字一句,合辙押韵,入孝出悌,符合礼教,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蒙学课本,与《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等并称古代启蒙教育教材,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中国古典名著博大精深,而古代启蒙教材更成为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不过,其中充满了封建礼教迂腐的色彩,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学到其中“孝信”的主旨,这才是最重要的。而钱文忠教授的《钱文忠解读<弟子规>》恰恰为我们学习《弟子规》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是由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复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编著,2010年8月1日出版。本书内容包括为人子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规范为纲,充分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穿插上百则故事和案例,精辟阐述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思想,并解释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的巨大作用,针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道德危机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之道。
自古人们就认为人的幼年是其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启蒙教材作为这一阶段人们的必读书目,对其为人处世和在成长历程中的经验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被誉为启蒙学经典的《弟子规》,作为塑造“礼仪之邦”的有力支持,其功不可没!但是其中的不少的典故及习语难以
被现在我们所理解,钱文忠以《弟子规》原文内容包括为人子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规范为纲,充分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穿插上百则故事和案例,精辟阐述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思想,并解释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的巨大作用,针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道德危机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之道。
我认为在幼儿园教育当中融入结合《弟子规》教学的内容是十分必须的。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利益最大化的思想已融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各方面,对幼儿的教育也是倡导提前全面,但是这些都是针对个人能力的要求,道德方面教育确仅仅限于尊老爱幼,对人有礼貌等一些礼仪上的要求。而且,我们之前一直没有一个很完善的纲要,虽然我们有不少的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前辈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已经终结出了不少的心得体会,但是由于地域或认识的局限性及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影响,虽然大家经验交流很频繁但是要制定个纲要还是不充分的。而《弟子规》确实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的终结和延伸的产物。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以《弟子规》作为我们道德品行教育的基本纲要。《钱文忠解读<弟子规>》就是条很好的渠道,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弟子规》,学习《弟子规》,体会《弟子规》,深入《弟子规》。从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活学活用,因材施教。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针对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例举了很多的事例来讲解《弟子规》,这些事例从古至今都是非常典型的,我们可以将其移植到我们的教学内容中去,通过给孩子们讲故事,为孩子输入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潜移默化的帮助孩子们建立自己的正确的道德观念。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对我们成年人的教育也是很显著的。现代化的生活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每天面对事情也越来越多,事情的结果成为了人们所有注意的焦点,人与人之间的礼仪,与家人相处的方式,与长辈相处的方式方法渐渐别人遗忘了,久而久之,人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弟子规》却是一本规范我们行为的一本书,它为我们明确的画出的人在家,在社会,在与人交往中的行为准绳。作为成年人我们最好的是了解《弟子
规》,《钱文忠解读<弟子规>》就是这样的一个供我们了解《弟子规的》平台。作为教师的我们更是应该认真学习,并把它贯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为我们从事是幼儿教育事业,而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如果我们不约束自己的行为,那么给孩子树立的肯定是个错位的榜样!这样就算我们怎么教育教育也是苍白无力的。
《弟子规》作为中国千百年历史的珍宝必将重新焕发闪亮的光芒。做为一个中国人,我很荣幸出生在这样一个千年礼仪之邦,只要我们能形成良好的人生态度和习惯,只要我们不自暴自弃,每个人都会接近于自己心目中的圣贤,每个人都会实现自己的理想,都不会虚度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