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推荐五篇)

时间:2020-09-27 12:18: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第一篇:《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两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作者余文森博士是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他是教育部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专家。本书分为三篇,分别为“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东星资源网带来了两篇《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欢迎阅读!

篇一: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

所谓深度,指的是触及事物内部和本质的程度。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也被译为“深层学习”,这是瑞典学者赛尔杰基于学生阅读的实验,针对孤立的记忆和非批判性接受知识的浅层学习,于1976年首次提出来的关于学习层次的一个概念。倡导深度教学,防止学科知识的浅层化和学生思维的表层化,是学科教学走向核心素养的一个突出表现。

深度学习的课堂是在“学习金字塔”和“建构主义”理论下,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深度实践,它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和学生学习行为方式的有效度。它不简单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而是对课堂目标和课堂状态特别是学生学习状态的一种客观的描述。怎样使我们的课堂深度化呢?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凸显科学本质特性,展示学科独特的魅力。

中小学分科教学,是因为各学科具体独特价值和不可取代的作用。各学科都是美丽的,都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学科之美,去体会学科的神奇的魅力。只有引导体验学科美,才能培养学生对学科真正的热爱,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长久的学习动力。同时各学科的魅力还来自于各学科背后送隐藏的学科精神和文化底蕴,教师的教学活动唯有渗透浓厚的学科精神和文化,才能展示学科教学的特有的魅力。

以《杨氏之子》教学为例,来体验语文学科的独有的魅力。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精炼、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上课开始,教师利用故事导入,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学习中来。然后提问:你对故事中两个人说的话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出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教师简介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区别。这些年,我们学习课文除了古诗外,也都是白话文。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文章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之后,再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接着,教师范读,让学生感受、领悟文言文的特点,并进行交流,为后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但对与学生来说这是不容易的,所以教师的范读可以促进学生朗读的欲望,形成学习的动力。学生根据注解自主合作探究,自悟句意、文意。最后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尝试吟诵,并能熟读成诵。

(三)讨论交流,领悟“幽默”

导入: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的说的话?为什么?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小结:“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杨”与姓“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之子用“从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轻松、愉快。

(四)朗读全文,延伸拓展

学生配乐齐读后拓展延伸:生活中不缺乏精妙的语言,你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

以上教学课例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展现了语文课的“三味”。第一味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第二味是“人情味”。这里的“人情味”是指语文课中要有情趣,有情感熏陶,有人文关怀。第三味是“书卷味”。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儒雅、从容、含蓄、纯正;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常常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

学科特点,我们提炼学科核心素养的依据。回归学科,是我们学科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二、聚焦核心知识,推进“少而精”的教学——通透教学。

小学语文的核心任务: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语文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以《月球自述》教学为例,来阐述如何聚焦核心知识,进行通透教学。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迫切想了解神秘的月球,所以我这样导入新课:在浩瀚的宇宙中,有这样一个星球,千百年来,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它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呢?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词。

(三)研读课文,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的方法,是帮助学生品味语言、打好语文工地的最好的方法之一。尽管科普说明文的语言和文体不如文学性那样有感染力,但是也包含着作者的情感。所以我在解决“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课文写了月球的哪些没有揭开的谜”这两个核心问题时,采用以读为主,交流、讨论为辅的教法,具体有以下几个步骤:

1.抓关键词语,感悟月球的神秘和魅力。

2.边读边想,理清未解之谜的思路。

3.恰当朗读处理,增添月球神秘之感。

(四)巧妙书写,学以致用

教学中,不单纯地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巧妙地把写挤进课堂,学生既可以再度感知文本,掌握知识,又能在充满语文味的读写、说的课堂中轻松穿行,学习兴趣就会更加浓厚。课文在写法上很有特色:把月亮自身的魅力和月面的荒凉形成对比,巧妙地运用疑问句和感叹句,结尾以“神秘”来概括上面的几个谜,与文题呼应。我让学生运用其中的一种写法,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事物。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还更全面地了解学生阅读情况,也对以后学习此类课文起到铺垫作用。

《月球的自述》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没有把重点落在“写了什么”上,而是把重点落在“怎么写”这个核心问题上,通过自主学习,多样朗读和读写结合,来感受月球的神秘和美丽,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倡导问题导向,鼓励批判性思维。

美国优秀教师格雷塔面对记者的追问时,曾说过:如果一定要我说教学有什么诀窍的话,那就是问题。当教师能够不断向学生提问并得到回答的时候,就已经接近想要达到的目标了。

问题引领得有效在于问题的价值性。在学习《小马过河》的课文内容时,教师运用系列的问题形式:小马愿意去帮妈妈做这件事吗?你从哪里知道的?怎样通过朗读来表达小马很乐意帮妈妈做事?小马驮着麦子、唱着歌向磨坊走去,可是,它怎么停下来了?小马遇到了什么困难?小马想到底能不能过去啊?是过去还是不过去呢?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让你为难的事?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发现其中的奥秘。这些问题不是对课文知识记忆性的考查,没有简单机械的背诵和内容的复述,而是提出一个个必须在全面了解事实的前提下进行深入思考才能解答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不仅能够了解了小马过河的整个故事。同时明白了在生活中遇到事情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克服,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问题是思维的引擎,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展开的。这里的关键的问题的质量(深度),核心是学生思维。通过问题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深度教学。深度学习也倡导多维思辨,就是让学生围绕开放性问题各抒己见、唇枪舌剑、据理力争。学生的潜能被发掘,灵性被激活,心智的火焰被点燃。思辨的过程中,重组思维、发散思维、臻美思维等多种思维方法交互呈现,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直觉思维、创造思维得到潜移默化的滋养。深度学习重点关注高阶思维,即达到布卢姆认知领域学习目标中的分析、评价及创造层次。让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独立思考、独立求证,考虑多种不同方案,筛选、甄别、选择最佳方案,在促进思维发展的同时获得成就感和快乐。

当然,深度学习的前提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同时,深度学习还需要充分利用交互式反馈评价、思维导图式学习等工具。所有这一切都构成深度学习的要素,都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真正提升,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格的培养和思维的建构。

篇二: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

2019年秋,定州市吝玉霞名师工作室为我们购买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我抽空拜读了这本书。该书作者余文森教授是教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这本书共包括三大主题: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我共读两遍。第一遍,我带着问题“什么是素养?”“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等等粗略阅读。第二遍,我按照目录和章节标题慢慢品读。读完书,我写了18页读书笔记。套用书中的专业术语,我此次读书的过程是“原生态学习”,直接面向文本,没有老师的解读,点拨,指导,讲解,但效果甚好,收获很大。

读书过程中,我体验了核心素养导向课堂的“通用式”,即阅读——思考——表达。阅读时,我与文本对话,将书中的内容与个人学习和生活经验碰撞;思考时,我与自我对话,常想在我的课堂上,要如何做到以生为本;今日表达,我将读书笔记反复查看,细细研读,以期可以给读者一种高质量的知识分享。

核心素养之于我,和学科知识之于学生有不少相似之处。因此,我认为将核心素养根植于课堂,将阅读——思考——表达应用于教学应该是新课堂的标准。

史宁中教授说过:“人通过合适的教育和影响而获得与形成的各种优良特征,包括学识特征、能力特征和品质特征。对学生而言,这些特征的综合统一构成他们未来从事社会工作、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素养或基本条件。”而我国多年来所倡导的素质教育中的“素养”也更多地指向后天和教育,人的很多素养都是教育的产物。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能教出来外在的知识和技能,也能育出来内在的能力和品格。素养究竟包括哪些内涵呢?

(一)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一个人的素养:学识、智慧、道德、态度、品格、思想、精神等,一定会通过言行举止和神态表情表现出来。龙应台说文化素养是什么,“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一个人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塑造自己精神长相,涵泳自己气质风貌的过程。

(二)素养是一个人的“人格”。

人格是个性特点稳定的心理品质,有一定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心理素质等,并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情绪反应表现出来,呈现出独特的性格和气质。

(三)素养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

当一个人形成了某种行为习惯之后,再也不需要他人的督促或自己的提醒,就能自然而然并轻松自如地完成那种行为。“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素养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一个人怎么认识世界,怎么思考问题,集中反映了一个人在智力、学识上的素养。美国教育家克洛威尔说:“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发现新的思维方式。”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分析,思维方式反映了学生认识事物的立场和视角,也决定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向,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具有根本的制约作用。

学生在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多方面存在各种问题,都能在思维方式上找到根源。1、对立化思维:认识问题简单化、形式化、绝对化,思维变的简单,不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和分析问题。2、封闭式思维:一种走“套路”的思维模式,用既有的套路和模式来解释和分析问题。很多学生只会解题,不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只会解常规题,不会解非常规题,只会求同,不会求异。思维一旦模式化、格式化,就不会有创新,能力发展也就停止了。

孔子一生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要求自己,只有当一个学生能够经常提出新问题,冒出新创意时,我们才能说这个学生具备了创新的素养。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提升到奠基学生能力,关乎人生长远发展的高度。

第二篇:《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2014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今年寒假拿到余文森教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这本书时,我就迫不及待地研读起来。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形成的机制和路径是什么?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 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做出了系统回应。

余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明,且战且行,改革必然会迷失方向,走入误区。所以在研读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区别及联系,明晰了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品质及关键能力的内涵。余教授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那么学科核心素养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形成,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而学科活动则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能形成。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学科老师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条件,要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教师必须从知识型教师转变成素养型教师。这样,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就要重建,余教授认为: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首先必须确立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念。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是就教学方向而言,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老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是就教学内容而言,课程意识本质上就是课程观,教师的课程意识就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看法、观点和态度。课程观决定教学观,教师怎么理解课程会从根本上决定怎么理解教学。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就教学论教学,就教学谈教学,而一定要有课程的高度、课程的视野,即课程的意识,否则,教学就会陷入就事论事的弊病。从学科教学的角度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科表层”(现象),而应进入“学科深层”(本质)。惟其如此,学科教学才能有效地促成学科素养的形成。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是就教学主体而言。学是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教学的中心、重心在学而不在教,教学应该围绕学来组织、设计、展开。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素养的必然要求。我收获最大并认为最有价值的是本书提出了核心素养背景下,六项基本策略一一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际的路径和方法。有了正确的教学观念,还得进一步把观念转化成操作的策略。以上策略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复杂的多向关系。可以说,任何一项好的策略都同时体现了若干理念,而任何一条好的理念也同时需要多项策略去落实。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第三篇:《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

要真正落实以学定教,实现教学相长,就应该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此次读书会我将从第五章“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中提到的一个重要观点“完整的学习”进行分享。

“完整的学习”,从认知加工的角度来说,完整的认知过程包括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三个环节。相应的,完整的学习过程也可以划分为阅读——思考——表达三个环节。

阅读环节。在以听取代阅读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成了给学生“喂”老师消化好了的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便产生了学生与前期的知识经验、社会生活产生了割裂和孤立的问题和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失去对新知识的消化能力,教学活动沦为接受与识记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更为完整地、全面地、独立地进行阅读,调动自身的经验与社会生活建立起有意义的`关联。

思考环节。传统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回避掉问题,从而容易堵塞学生新思维的涌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对文本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得到问题的答案,还要对问题产生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深度思考。

表达环节。在阅读特别是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分享,共同解决在独立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在集体思维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内容的正确、全面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使学习和认知的水平不断提高。

阅读——思考——表达,这三个环节构成了以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或基本范式。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素养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面对当前教学改革形势,教师应该积极应对教与学关系,促成学生完整的学习。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2

20xx年的春天对我来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是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方面一次质的提升,这都得益于余文森教授编著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

本书让我真正认识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等一系列的问题,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一、“核心素养”的认知

1、20xx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

2、核心素养的内涵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哲学家罗素认为,智慧不足和道德缺陷是人类灾难的两大根源。无论是对于个人的发展还是对于社会的进步,智慧和道德都是具有决定性的两种力量,缺一不可。一个健全的人必须同时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升21世纪国家人才的核心竞争力。20xx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确定了核心素养的框架和内涵。20xx年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全国范围征求意见,现已进入正式颁布的倒计时。核心素养开始进入课程,走进中小学。中国基础教育已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

二、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

1、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抓手,是学科教育的灵魂。学科核心素养指的就是受过这门学科教育的人所展现出的形象、气质、行为、习惯、能力、素质,这些素养构成了与没受过这门学科教育的人的差别。

2、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物理理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

三、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与初中课堂教学点结合探索

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我认为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应当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今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教学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幸福、尊严和个性的发展以及内心的自由。受应试教育作祟,我们常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于是,很多人陷入围绕“分数”而教的怪圈,忽视了人的本性发展。通过学习,我更加坚信: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做法是对的。智力、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同时德育、美育、体育等各方面的渗透及全面进步,才能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

2、力求在物理知识学习、实验探究等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学科整合和实验表达和操作的能力。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提升物理理念、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

3、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真正主人。通过学习,我意识到要着重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改革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生理特点,设计学生乐于接受的趣教,在课堂中做到少讲精练,着力体现训练过程,提问问在重点上,问在难点上,问在语言文字上。教师“少讲”、“少问”便节约出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把练习有机地结合在讲问之中,训练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在训练中,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乐学”、“学会”,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4、经常反思,不断提高。反思是教师得以成长和不断进步的必备条件。素质教育和新教育已悄然来到了我们身边,教育工作既要有实干精神,又善于开动脑筋,善于在反思中运用新技术、新理念解决教育教学存在问题。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途径,反思是教师进步的一大阶梯。我们要在反思中扬长避短,在新形势下以自己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目标。当然,反思不仅仅是停留在脑海中,更重要的是撰写教育和教学反思。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反思和积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良好道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有创造力的学生,并能在新教育的路上不断成长。

余文森教授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以上所述,仅是我阅读学习后的一点浅显体会,我相信每个学习过的教师都有许多不同的且宝贵的思考与建议。“只有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我坚信自己以后会把“终身学习”铭记,以求自己的终身发展和进步。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3

在假期的第一天,选定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作为寒假阅读的开端,余文森老师是教育学博士,也是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深耕课程改课领域,著有《有效教学十讲》等多部专著。

核心素养是近几年的非常热门的教育词汇,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几乎耳熟能详,多少能讲出一些关于核心素养的内容来,但也仅仅只是些碎片化的认知和理解。余文森老师的这本书则详尽地阐述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形成机制,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六大教学基本策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多方位、深层次地剖析核心素养,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构建起对“核心素养”的认知框架,受益匪浅。

笔者刚入职教师时,就时常在一些美术类讲座上听到“美术课堂要以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为目标展开教学”,后来通过查询资料得知,美术的核心素养主要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当时初为人师的我,知所云,却不知其所以云。美术课上,纪律管理就已经是一件让我头疼的事情,更不要说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展教学活动了。现今,不知不觉工作6年多,已经不再担心曾经担心的课堂纪律的问题,但每次看到高段的孩子对美术课的喜爱仅仅是因为美术课没有做不完的练习、不像主科那样有压力时,我还是有点遗憾,在我心里,我希望他们爱上美术课,是因为美术本身的魅力。从这个侧面也反映出,我这个美术老师没有将富有美感的、极具吸引力的美术带给他们。因此,阅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正适时,让我重新反思美术课堂。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核心素养是什么,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那离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就成功七八成了。余文森老师说,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是一个人的“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爱因斯坦说:“当知识遗忘的时候,留下来的就是素养。”而核心素养,则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景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的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综合性品质。不同的学科,培养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两者是上位与下位,整体与部分,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是目的、方向与手段、途径的关系,是相互包含、融合和有机转化、相互促进的关心,不是简单机械的总和。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也不是单靠学科教育就能完成的,还要依托很多非学科的教育和活动来共同完成,例如德育活动。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特性和教育内涵的有机融合。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提升,是学科教育对人的`真正的回归。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要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学科活动为路径、以学科教师为条件、以学科考评为保障。

本书的第二篇章阐述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首先要确定人是教学的对象和目的,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科教学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和服务于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健康发展。语文教师不是教语文,而是用语文教人,数学教师也不是教数学,而是用数学教人,美术教师不是教美术,而是用美术教人。对教师而言,至关重要的是学会尊重和宽容。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素质不一样,个性和兴趣不一样,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不一样,追求和理想也不一样,教师在鼓励或要求每个学生都学好学科内容的同时,一定要尊重和宽容那些学得慢的,甚至根本学不好的、没有兴趣学的学生。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知识、技能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教育本质的内在性是养成学生强烈的价值感,让他们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人;要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要让学生变成快乐人,具备寻找快乐的能力,成为富有生活情趣的快乐人。其次,教师应树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观,真正落实以学定教,实现少教多学、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相长、先学后教,“先学”立足解决学生现有发展区问题,“后教”旨在解决学生最近发展区问题,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以数学学科为例,基于数学本质的课程观绝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达到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学习目的。

第三篇章阐述了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景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在这些具体而生动的策略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做法:搭建结构图、绘制思维导图、进行项目学习、情景化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对分课堂等,每一种尝试或应用都是课程改革在一线教学中的有力推动,引领风向标的同时,也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借鉴。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生长和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包含多种层次的活动系统,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枯燥乏味的知识产生丰富的附着点和切实的生长点,让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的交互碰撞中真正理解知识、提升能力、养成核心素养。

假期的第一本书,是偏理论类的,平时这类书看得少,“缺什么,补什么”,因此特地将它作为寒假读书会的首本书目,希望在质朴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放平心态,始终保持初心,始终保持对课堂的敬畏,“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4

近期,认真研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全面的阐述,为一线教师指明了今后教育教学的方向。

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生活、学习、发展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它渗透于人的整个心灵,涵盖了人的全部精神世界。“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评价的.整个过程中。“核心素养”更加凸显“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也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要想提高“核心素养”,首先要提升的是课程意识。课程不仅是学科教材,它还包括各类课程资源,以及课堂教学与课内外的活动。老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参与者、实施者和践行者。老师首先要有课程意识,老师对课程的理解、看法、观点和态度直接决定了课程的高度和视野。刘老师多次强调要重视书前言、章前言,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对课程意义的理解、对课程本质的把握、对课程价值的定位都需要老师自己去建构、整合,只有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观,才能让课程与教学共生、共长、达到双赢,真正实现教学改革进入核心素养时代。

书中提出“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所有的教育都应该指向人”,应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落实少教多学、教学相长。“最好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只有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在这其中,学生会有经历发现、探究、解决、生成的学习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基于数学本质的教学绝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达到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学习目的。现在很多学生由于长期形成的一种固化了的思维模式,在课堂上不愿意说,或不愿意思考,课后只会简单的抄抄写写,虽然作业写得很整齐,也少有出错,但是最终毫无收获。急需改变的就是这种现状,课堂中“问题链”的教学方法,不失为一种让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并推动学习能力发展的方法,今后可以尝试“问题链”的方法,适时引导,实现突破,把教转化为学。

当合上这本书,一种“责任”渐渐压上心头。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在细水长流中逐渐养成,最后吸收沉淀下来的。也只有真正地“读懂学生”,落实学生作为“人”的核心素养的教学,知识才会在学生的身上扎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生的学习状态,包括精神状态、参与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要培养学生的价值感,对知识充满好奇、为未来充满信心、成为快乐的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也深知,唯有加强自身修炼,才能努力成为一名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做学生的榜样,当学生的引领者。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5

记得本世纪初第一轮新课程改革的时候,各种培训和讲座向一线的老师们纷至沓来,如一个表面听话的孩子,老师们学了多少、思了多少就很难说了。而走进课堂,教师怎样面对手捧的“新教材”,才是反映每个人是否真的走进“新课程”。在第一轮十年课改中,笔者觉得更多的一线教师是被课改的潮流推着往前走,效仿的多,创新的少,实践的多,思考的少,以至于很多的课堂或“穿新鞋走老路”,或一味求新、偏离了课堂和课程的轨道。当然,在这种摇摆和彷徨中大多数老师们也渐渐寻到了新课程的根本,找到了自己课堂的定位。

捧起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并觉自己必定能走出“概念不清、理论不明”的混沌。“核心素养”一词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充斥在各种教育文本和各种培训讲堂中,但多为“擦边球”,何为“核心素养”,为什么要讲“核心素养”,怎样培养“核心素养”等等,听者仍是一锅粥、脉络不清。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的成员之一,余教授可能已感到需要给“核心素养”“正声”、“正名”、“正位”,为新世纪第三次的课程改革“正本”。如文中所说“既然本次课程改革是从研制、提炼核心素养开始的,那么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从素养到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到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阅读中,我也理清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当然,文本的阅读主要还是告诉我们核心素养“是什么”、新课程改革为什么聚焦“核心素养”,而具体的策略只是原则而非模本,面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环境,具有各自特质的'教师恐怕还应遵循原则而“因材施教”。

众所周知,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如前文所述,第一轮的课改中,老师们为什么被动跟随,为什么没有准备好。可能是太久的思维定式让大家习惯于熟套。“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唯有智慧才能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养素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有怎样的素养,聚焦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教师的核心素养准备好了吗?因为在乎素养,在乎自己教师的核心素养,所以很希望问道于这类“素养”类专著。也许过分相信教师的素养或在乎学生素养的培养,余教授在本书中也只轻轻带过“教师的核心素养”。“深刻”、“独到”、“广博”是余教授到来的新课程改革的承担者的学科素养的期望,三个精炼的词语觉得也是笔者期望自己课堂中学生所应有的素养。从学生到教师,可以说是每个从教者的成长经历,他们在怎样的环境中、或应怎样做才能具有这样的素养,文中并未告诉我们。对于教师的教育素养,笔者同样觉得是自己对教学效果期待和最佳期望。

归结以上,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不只是导向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教师的核心素养导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师与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互为因果。在师、生、教材碰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因素更为能动,或者说教师促使学生更为能动,才是素养形成的课堂,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新课程改革,教师的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才是改革的源头。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6

阅读完《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人必备的三种核心品格,自律、尊重和认真。其中认真关乎做事的态度,现在,大家所提倡的工匠精神,就是强调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精神对待万事万物,对待所有的工作。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就要认真工作,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辅导每一个学生,认真与学生进行每一次心灵的沟通!

每每看到夜深了,学生们都已经离开,还有老师伏案疾书,为明天的课潦草做准备,被老师的认真态度而感动!办公室中,时常看到同学科教师,为了一道题的出题意图而讨论的热火朝天;因为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几个搭班老师,共同讨论共同找办法解决;曾经沈婷老师为了出一份自己满意的试卷,一有空就坐在自己的电脑前,经过深思熟虑,认真敲打出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期末要开家长会了,为了给家长交一份满意的答卷,牛主任从手机中搜索了大量的照片和视频,自己学习剪辑软件,制作出令我们都羡慕的视频!认真的工作态度让我们不断的挑战自我,突破自我!

从学生的角度讲,就要认真学习,正如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所指出的:“字要规规矩矩的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而对于数学学科,更要认真的写字,工整整洁的字体不但能赢的老师的喜爱,更能够增强自我的信心。可是,学生长期对自己的'要求比较低,个别学生的书写很是潦草!针对这种情况,班老师让写字不工整的学生去她的办公室,握着学生的手一笔一划的教,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严格,更是不好意思,慢慢的改正自己的不良的写字习惯,养成认真写字的好习惯!正是有了老师的认真与较真,才慢慢促进学生的认真!课堂上学生认真听讲,是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必备品质。十一班的刘佳和冬焕彪两个同学,不受其它学生的干扰,上课认真听讲,并记录下自己不懂的地方,一下课就跑过来问老师问题,一遍听不懂,就跑过来问第二次,这种对自己认真负责的态度,才有了自己优异的成绩!

俗话说“凡事就怕认真二字”,日本就是一个追求认真的民族,在日本的社会中,一个人如果跳槽两次,是很难再找到工作的,很多人一辈子只从事一份职业,并做事认真,精益求精,那怕是用过的报纸都会叠的整整齐齐,才使得他们为世界创造了很多品牌!

作为一名教师,要认认真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对待每一个学生,影响每一个学生,以我们的认真唤起学生的认真!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7

学校组织阅读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该书作者余文森教授是教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这本书共包括三大主题: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一、核心素养大事记

1、20xx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2、20xx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凝练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核心素养整体框架的发布,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核心素养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研讨的主题词。

3、20xx年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全国征求意见。核心素养开始进入课程,走进中小学。中国基础教育已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

二、素养、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以及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的关系

阅读前,我心存困惑,什么是素养?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所有不解在这本书中都一一解释。

1、素养。简单地说,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学习、生活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从心理角度说,教养即教育出来的素养。一个人的天赋如果得不到适合的教育和训练,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尤其不能发展成为专业性素养。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我们可以透过一个人的精神长相,了解他的内在素养。正如作家龙应台在被问及“文化素养是什么”的问题所做出的回答“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

2、核心素养。教育部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的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分为阅读能力(输入)、思考能力(加工)和表达能力(输出)三种。这三种能力是学生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

必备品格:从基础教育的角度讲,必备品格就是具有基础性、生长性、公共性、关键性特征的品格。人必备的三种品格是:表现在人与自我关系上的自律(自制)、表现在与他人关系上的尊重(公德)、表现在人与事情关系上的认真(责任)。

3、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4、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其中的变迁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双基是外在的,主要从学科的视角来刻画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素养是内在的,是从人的视角来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三维目标是有外在走向内在的中间环节,既有内在,也有外在的东西。

三、“完整的学习”和“原生态学习”

教育部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要“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学关系变革提高到人才培养模式的高度,这对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要真正落实以学定教,实现少教多学、不教之教、教学相长,这就是基于学习的教学。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是关键的抓手。

1、“完整的学习”。从认知加工的角度来说,完整的认知过程包括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三个环节,相应的,完整的学习过程也可以划分为阅读、思考、表达三个环节。

①阅读环节。在以听取代阅读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成了给学生“喂”老师消化好了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与原生知识、真实现象之间直接会面,发生挑战的机会被取缔,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对新知识的消化能力,对新现象的透视能力,教学活动沦为接受与识记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完整地、全面地、独立地阅读教材是课堂教学最本质意义、最具基础性价值的教学环节。

②思考环节。学生对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对文本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明白疑难性的问题,还要弄明白质疑性的问题;不仅要得到问题的答案,还要对问题产生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传统课堂是回避问题因而也无需思考的课堂。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堵塞学生新思维的涌现,这样的教学,只剩下所谓的知识。因此,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进入深度思考是影响和决定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最核心的因素。

③表达环节。在阅读特别是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与同伴进行交流、互动、分享,可以使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得到增值、完善、补充、更正,使自己学习和认知的水平不断提高。

阅读——思考——表达,这三个环节构成了以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或基本范式,又称为“通用式”。

2、“原生态学习”。从学习对象来说,原生态学习指的是直接面向文本和事物的学习,不需要过多的、不必要的加工环节和教师过多的解读、点拨、指导、讲解。从学生主体来说,原生态学习指的是学生积极运用原始的经验、思维、情感的学习,即个性化解读的学习。

①直接面向文本(教材)的学习

②面向事物本身的学习

③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和常识开始的学习

④学生原生态思维自由参与的学习

⑤学生情感、兴趣、爱好、精神、生命参与的学习

四、“学讲计划”与“对分课堂”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理念为:基于核心立德树人的教学是就教学方向而言;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是就教学主体而言;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是就教学内容而言的。

余文森教授根据三大教学基本理念,详细阐述了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景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

1、徐州市的“学讲计划”

江苏省徐州市的“学讲计划”立足现实问题,用“学进去,讲出来”这种最简单、最质朴的表达方式概括了教育教学的本质,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做了独特的根性的解读。它抓住课堂,抓住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抓住师生关系和学生主体等核心问题,回归到教学的本意。

在实施过程中,他们开始从做“加减法”开始逐步推进。第一、减一点老师的包办,加一点学生的自主;第二,减一点无效的灌输,加一点有效的实践;第三,减一点老师的霸权,加一点学生的表现;第四,减一点刻板的说教,加一点情感的交流。“学讲三年”,生动活泼,充满生命激情的课堂再次出现。

2、张学新的“对分课堂”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形式上,它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留给教师讲授,一半留给学生讨论。实质上,它是在讲授和讨论之间引入一个心理学的内化环节,使学生吸收讲授内容后,有备而来地参与讨论。

对分课堂重新分配了教学中的权利和责任,赋予学生应有的权利,让学生承担应尽的责任,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为课堂营造了一种民主、开放、自由的氛围,也因此使课堂变得和谐、舒畅,充满了乐趣,生机勃勃。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我共读两遍。第一遍,我带着问题“什么是素养?”“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等等粗略阅读。第二遍,我按照目录和章节标题慢慢品读。读完书,我写了18页读书笔记。套用书中的专业术语,我此次读书的过程是“原生态学习”,直接面向文本,没有老师的解读,点拨,指导,讲解,但效果甚好,收获很大。

读书过程中,我体验了核心素养导向课堂的“通用式”,即阅读——思考——表达。阅读时,我与文本对话,将书中的内容与个人学习和生活经验碰撞;思考时,我与自我对话,常想在我的课堂上,要如何做到以生为本;今日表达,我将读书笔记反复查看,细细研读,以期可以给读者一种高质量的知识分享。

核心素养之于我,和学科知识之于学生有不少相似之处。因此,我认为将核心素养根植于课堂,将阅读——思考——表达应用于教学应该是新课堂的标准。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8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己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什么地方?就是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当前 “核心素养”已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研讨的主题词。

什么叫“核心素养”?

什么叫学科核心素养?

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

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说真的,我还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于是我翻阅了由余文森著作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针对以上问题,这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做出系统回应。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大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指出: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之关键能力中的之一,“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我们知道,阅读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就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在小学中就应该使阅读达到完善的程度,否则就谈不上让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待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会阅读。

可见,学生的阅读是多么的重要。人民日报曾撰载文章称:“小学欠下的 ‘阅读帐’迟早是要还的'!再不多看书,孩子考试时连卷子都做不完!”这也许并不是危言耸听。

近两年,无论是学校、家庭、社会,对于重视阅读的呼声越来越高,阅读的重要性无须赘述。我们在强调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同时,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是不是也应该读一些书呢,甚至是列给学生的一些必读书呢?当我们在给学生开的必读书书目也好,还是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书也好,那么学生到底读的怎样,阅读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进行必要的跟踪指导和监控。当然指导和监控的方式有多种,调查问卷、读书沙龙、写读书笔记等。如果我们教师不也去进行实地阅读,怎么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和监控,又何谈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当我们语文老师真正地读了这些书后,才能和学生交流有了共同的语言,才有了交流的“底气”,才可能和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碰撞,情感上的共鸣。加之小学生的善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还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或者还没有读这本书的同学,认为自己再不读书,就会被老师和同学“边缘化”了,无形之中,就会自觉的进行阅读。当然,当老师在和学生进行语言、心灵交流的同时,学生会真切感受到阅读的无穷魅力。

再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学生的素质也越来越高。记得去年一年级上学期的第一课《天地人》,我当时在教认识“地”这个字时,当有的同学组出“地下”这个词时,紧接忽然有一个小手举了起来,迫不及待地说: “老师,我知道地下有岩浆”!“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从书上知道的。”我当时吃了一惊,倘若这要是发生在城里的小孩身上,也许算正常,但对于农村小孩来说,况且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这能说是不足为奇吗?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的素质也越来越高,也许在某些领域,孩子比我们知道的还多,显然仅仅有一桶水,哪怕是一潭死水肯定是OUT了!这种形势难道不逼着我们去读书吗?否则,我们怎么又能满足课堂教学发展的需要?

总之,“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记读书,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自己读书的习惯都不晚”!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是不是更应如此!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9

长达近两个月的读书活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的阅读已经结束。回顾两月的读书状态,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忙碌并收获着。

该书作者余文森,教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教师教育学学院院长,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早在十年前,就从一些资料上看到过他的文章,他以严密的逻辑,准确的语言,大量的事例将一些生涩的东西讲得通俗易懂,让人从中受到教益。

此书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线,层层深入地告诉大家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怎样的,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什么,为什么要关注这些等等。其目标指向一点,那就是:以素养为核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中“学会”一词很重要。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做些什么呢?

一、弄清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这个词,我们常听到,但它具体指什么,却一直都是含糊不清的。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关键能力是指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必备品格指自律、尊重、认真。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的最终指向是培养他们的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而这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

二、弄清楚教育到底是什么

教育到底是什么呢?书中明确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有价值感,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让学生成为快乐人。而让学生成为快乐人有两方面意思,一是让学生具有寻找快乐的能力,二是带给学生快乐。如果教育本身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他又如何去寻找快乐呢?所以,让学生“乐学”是教师的一大任务,只有在“乐学”中,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进而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在我们的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这个过程所带给他们的'情绪体验,否则会有“舍本求末”之嫌。

三、将关注点转移到学生上来

聚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其关注点应该有所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确定了教学目标,然后把任务完成,再在作业、评讲时查缺补漏。至于学生怎么学的,关注不多,只要他学会了解题就行,能做那一类题就好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的关注点出现问题了。

在课堂上,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是兴奋的还是有气无力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是少数精英参与了,还是大多数孩子参与了;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是否真的在讨论,是否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有理有据;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有没有问题提出来,是怎样解决的;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他们从这一课时学到了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发现了什么新问题。

四、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主动参与

在这本书里,我还了解到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及情境化的具体策略。本书系统而明确地提出阅读教学模式的步骤是:读一读,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背一背,做一做,写一写,讲一讲。这种教学模式挺适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且全是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就是在活动中发生的,他们在做中学,也在学中做,这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

创设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许多名师都提出情境化教学策略,但具体怎么操作,还似是而非。通过学习情境化教学策略,我明白了有以下几种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实物、图像、动作、语言(朗读,描述,比喻)、新旧知识和观念、背景知识和场景、问题等。

总之,余老师这本书不仅让我知道了核心素养是什么,还知道了为什么要培养核心素养,也知道怎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相信,如果我们真的把核心素养作为圆心,以学生为半径,那么画出的一定是教育的圆满!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0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以前常说知识无价,任何知识都是有用的我们应该如饥似渴的加以吸收。但是看过本章后我对知识的价值产生了全新的认识。

在学科本质一节中作者将物理知识比喻做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根深蒂固,枝叶,枝干,树干,树根以及水分和养料构成了大树的全部。作为一棵树每一部分都重要,作为一个学科构成这五部分的每一版块也同样重要,但这之中还是有主次之分。

而初中阶段,正是对物理这门学科产生全新认知的起步阶段,相比较循序渐进的构建知识,方法,思想,形成物理观念应该是这个学段的重点。

文中将物理观念比喻做树根,这很贴切,物理观念是物理思想的延续但更是物理思想的凝结。它为枝干树叶的生成扎下基础,它能源源不断的吸收物理精神的养分进而长出枝繁叶茂的物理方法和物理知识。

那么该怎么养成物理观念?我觉得从一开始接触学科时就有意识地从细节加以培养是最有效的手段。比如,物理计算区别于数学计算,计算过程中数字也要带单位。比如每个物理量都有其表示符号,坚决杜绝用XY简单替代。这是从习惯入手潜移默化形成属于本学科的特有观念。但这还不够,还应该养成用物理的观念去看待世界。比如别人看月食只当天文奇观,而我们应该让学生本能的想起月食的`成因,别人看到一只小鸟飞过,我们的学生应该在心里加上相对于地面小鸟是运动的。

这些细节构成了物理观念的相关要素,有意无意的培养使物理之树的树根深埋地下,源源不断吸取养料,最终使学科之树茁壮成长。

碎片化学习的弊端

这几年我基本看不进去书。不同于少年时代的如饥似渴挑灯夜读,现在看见长一点的段落都没有耐心看完。我以为是年龄和家务的琐事造成的,可直到我学习了“学科结构”这一块我才找到了问题的本源。

由于电脑和手机的介入,我们生活在知识碎片的时代,这个时代可以说是知识大爆炸,同样也是知识粉碎机。百度,词条等工具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写论文不需要钻研长篇巨著,需要什么知识点,上网检索,省时省力。

可是,这些拿来主义的被我们用到蹩脚论文里的碎片知识我们真的消化吸收了吗?没有!学科知识应该形成经纬交织融会贯通的网络,形成由点、线、面筑成的立体式的整体知识结构网络。而知识碎片对这个网络的建成全无用处。

那些检索来的学科知识用完了就丢到脑后,下次用到只能再次检索,在个人成长中没能留下一点痕迹,而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会让人对阅读尤其是纸书的阅读丧失兴趣。

自媒体文字的风格是语句短,段落短,它要在最短的时间把它想灌输的东西灌输给你,仅此而已。而我们学习研究应该立足书本,立足文献,立足深奥的艰涩的难啃的大部头专业书上。可是,碎片化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养成的惰性已经让我们很难静心读书了。

即便强迫自己,也常常是浮光掠影,看几行忍不住拿起手机刷刷微信,在看几行忍不住打开电视看上几眼。碎片化时代,粉碎了知识,也粉碎了我们的耐心。如今我和孩子看同一本书,她比我更专注也更快读完,这还得力于她目前接受的都是学校体系化教育,尚未尝到知识碎片的“甜头”也没因此走上饮鸩止渴的邪路。

核心素养命题改革的立意就在于:要从关注碎片化,固定化的学科知识技能的习得,到关注复杂,不确定性的学科问题的解决。而放下手机拿起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是教师应该迈出的第一步。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1

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使我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认识。

一、概念内涵

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作者用了9内容详细阐述了素养与素质、教养、修养、涵养之间的关系,这几者之间有共通之处,涵养与修养可以说是素养的一个体现,素养是积淀下来的东西,素养跟人的关采最密切,和人的生命融为一体,素养可以说是一种习惯一种气质、一种性格。

核心素养最重要的就是“核心”二字,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里很明确也指出了,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表现方面: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

二、核心素养的培养

每个学科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采和思维方式,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这同样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与学科知识相伴随的内在特征,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所以,学科教学“最大的道德教育资源就是学科知识本身。”对此,我有深切体会,不管是哪一学科的教师,吃透教材,因材施教,都可以时时践行“立德树人”。每门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教师要对学科教学内容中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素材进行发掘,把德育渗透融合在课程教与学的活动中。把课堂教学转化为学生课的成长行为,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真正的'教育意味着对学生的整个生活发生重大的影响,他所学的东西将会影响他的行为光趣与选择;意味着他过去的一切都收到审视和重新估价。

德才兼备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德即指品格,才即指能力,我把品格理解为习惯,例如:在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与发言,放学排队不喧哗,能和同学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等等,都是一种品格。能力就是学习之后剩下的东西,“高分低能的现象,就是只关注了知识,而忽视了能力,用知识教识才培养出了“书呆子”,我们儒要在教学中把课内与课、知识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学生能灵活、创造性的运用知识发展能力,只要有了能力,就随时能生长出知识。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2

20xx年11月我参加了广东省杨昌彪名师工作室与湛江市袁燕青名师工作室联合开展学员跟岗研修活动,“核心素养”一词贯穿整个培训的过程,让我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更深入、更透彻的了解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我专心研读了由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余文森教授撰写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

该书共分为三个篇章,分别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部分对教师进行了专业理论及实际操作上的指导,是一本既注重理论内涵的深度剖析,又注重实践应用的策略介绍的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用书。

从书中,我了解到“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20xx年3月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

余教授在书中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明,且战且行,改革必然会迷失方向,走入误区。所以在研读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区别及联系,明晰了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品质及关键能力的内涵。余教授还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书中第一章第四节“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中提到“核心素养来自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且指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三维目标中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目标”,“要体现并聚焦于学科的精神、意义、文化,反应学科之情、之趣、之美、之韵、之神”,与“学科知识”、“学科活动”融为一体,才能逐步形成学科核心素养。且“要在内化,上下功夫,只有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品格,转化为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成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有品位的人”,这一维度的目标才能实现。

可见,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紧密不可分割,要在把握这一维度的目标,注重巧妙融合与真切落实,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具体到某学科的具有学科特点的素养体系。结合高中物理学科来分析,物理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兴趣,对物理文化内涵的认识,引导学生理解物理的概念和规律,发现物理之美,感悟物理魅力,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的精神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我初步解决了近期教学工作实践上的一些疑惑,找到了理论指导方向,使我课堂教学得到改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道路上,我将追随教育改革的脚步,不断学习与探索,不断改革与实践,希冀做好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优质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3

“核心素养”是近几年出现的教育新名词,刚开始对这个名词只有一些模糊的理解,不够全面。这个暑假拜读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文中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让我从本书中厘清了什么是真正的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意识到了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下面是本人对此书的一些启示:

文中的第二章讲到了课程改革与教师素质。

二十世纪初,国家教育部就高举新课程改革的旗帜,可是,又有多少学校能够真正在实践中落实?书中写道:“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学改革的最终力量和最终依靠,教师素质跟不上,一切教学改革都将流于形式。”确实如此,想要课改,必须改变的是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而教师则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素质高低决定了课程改革的速度和质量,甚至是成败。

如今,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上的合作者和引导者,也是学生生活上的知心朋友,更是拓展心灵智慧的人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特质。所以,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更高的使命,我们不仅要研究教材,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更多地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做一个有智慧、有文化、有丰富精神世界的高素养型教师。

文中第二章还提到:“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的,两者总是具体地统一在一定的认识水平之上的。”由此我想到了音乐学科,由于它的性质决定了音乐教学是兼具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音乐教学过程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又不能轻易淡化“双基”的学习。因为音乐审美的过程需要音乐的专业知识来支撑。

譬如:想要唱好一首歌,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必须把歌谱中的节奏和旋律唱准确。没有一定的音乐能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就不能够深入。新课标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该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在音乐审美的基础上学习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和运用。即使是一些概念性的基础知识也要通过音乐的聆听体验来进行,不能脱离音乐情境。只有这样,两者才能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第四章中引起我共鸣的是提到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联系。书中指出:“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由发展是需要丰富的教育活动来滋养和支持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完成这样的使命和任务,只有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才能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据我了解,每个学校为孩子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是我也发现了很多课外活动只流于形式,很难落实到实处,受很多的内外因素影响。

比如:家长和主课老师的不支持,认为影响成绩;授课老师没有精心准备活动内容,导致学生参加的积极性不高等等。我曾经就发现一位学生身上的典型现象,正好我曾经教过她一年数学。在我教她数学的时候我发现每次上课提问她都很没有自信,上课总是走神,成绩也不是很理想。第二年,我又负责学校的舞蹈社团,让我认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她”:在舞蹈课堂上,她是最认真、最自信的那一个。

很显然,她非常地喜欢“舞蹈”这一课外活动,在舞蹈课上,她获得了快乐、自信和愉悦。所以,我们并不能因为一门功课就否认孩子在其他方面表现出的优秀。就如书中所言:“教师应该主动去发现每个学生的强项,动脑筋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扬,为每个在校学习的学生搭建走向成功的宽阔平台。”

第十一章“意义化策略”中讲到了教学意义。文中认为:每个学科都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同时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这种价值性和道德意义同样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这不禁让我对音乐学科的教学意义进行了思考。

“音乐”这门学科,从幼儿园乃至高中,都和学生的日常教学密不可分,由此也可以体现出音乐学科的重要性。中国音乐家冼星海曾说过:音乐,是人生更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更是陶冶情操的熔炉。在小学教育阶段,很多学生由于过多的作业量和学习量,让他们小小的身心背负着很大的精神压力。

在所有学科中,音乐课恰恰是最能放松身心、陶冶学生的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以及道德观念的渗透,促进学生德智美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我们音乐教师要重视音乐这门学科带给学生的影响,正确地运用教学手段,发挥这门学科的真正价值,体现它的真正意义。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还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科老师去研究和实践。教育总在不断地完善与改进,只要有一颗真正爱学生的心,从心出发,从实际行动出发,我们就能不断进步。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更加具有人文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可发展性的教学。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4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而好的教师不但拥有深厚的知识底蕴,还要有丰厚的文化素养。素养和知识有什么区别呢?素养来自于知识技能,又高于知识技能,素养是智慧,是文化,是精神。而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

有学科素养的教师一定痴迷和深爱所教学科。有了这种痴迷与深爱,他会主动学习学科知识,钻研教材,博览群书,努力开拓知识面,深挖知识层,不断把知识扩展和深化。他咀嚼吸收其中的精华,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并且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积累智慧,迸发教育学灵感,形成教育素养。

我最开始从教时,觉得编写教案的人很优秀,他们往往能够抓住文本的核心问题,巧妙设问,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去解读、探究文本,而我竟什么也看出来。随着工作时日的增加,我也慢慢积累了经验,当然这也得益于对教材反复研读,积极吸取他人经验,再结合自己的体悟日积月累而成。

譬如这学期我们学习选修教材《外国文学》这本书,这本书每一单元有一个主题,这些主题都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也是我们在做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经常碰到的概念。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叙述”,包括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几个概念。如果在以前我总是着重讲解本单元的第一课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而让学生自己读读《墙上的斑点》和有关话题“叙述”的理论性文字。但今年再去教这单元时,我把重心放在了主题“叙述”上,而把《桥边的'老人》《墙上的斑点》作为例子去解读,这也符合编写者的意图。除此之外,我还选取了《伊索寓言》中《狐狸和乌鸦》的故事,让学生分别从狐狸和乌鸦的角度采用第一人称去叙述。学生对这个拓展的问题兴致很高,演绎了不同版本的《狐狸和乌鸦》,有的甚至改变了叙述腔调,加入了网络文学中“快穿”的手法,还让乌鸦角色崩塌。学生们的表现令我惊异,而我也相信,通过这次训练他们一定深刻的理解了什么是叙述角度,叙述角度的改变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之所以前后教学的理念发生变化,我想这得益于这几年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听教学名家的讲座,知识视野开阔,对教材的把控上也更容易高屋建瓴,解读教材也就更深入。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博览群书,广泛吸取营养,才能厚积薄发,收到让学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5

自教育部发布了中国学生应具备的六大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便上了教育界的热搜榜。核心素养的提出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而每一个一线教师更关心的却是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核心素养的意义及“在我的课堂上该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呢?”余文森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深入浅出,简明扼要,既注重理论的剖析又注重实践运用的策略介绍。细读之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大有裨益。

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怎样建立,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余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明,且战且行,改革必然会迷失方向,走入误区。所以在研读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区别及联系,明晰了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品质及关键能力的内涵。余教授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那么学科核心素养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形成,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而学科活动则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能形成。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指出: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之关键能力中的之一,“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我们知道,阅读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就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在小学中就应该使阅读达到完善的程度,否则就谈不上让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待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会阅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工作中定将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努力提升作为教师的核心素养,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第四篇:《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

20xx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今年寒假拿到余文森教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这本书时,我就迫不及待地研读起来。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形成的机制和路径是什么?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做出了系统回应。

余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明,且战且行,改革必然会迷失方向,走入误区。所以在研读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区别及联系,明晰了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品质及关键能力的内涵。余教授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那么学科核心素养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形成,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而学科活动则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能形成。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学科老师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条件,要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教师必须从知识型教师转变成素养型教师。这样,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就要重建,余教授认为: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首先必须确立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念。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是就教学方向而言,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老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是就教学内容而言,课程意识本质上就是课程观,教师的课程意识就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看法、观点和态度。课程观决定教学观,教师怎么理解课程会从根本上决定怎么理解教学。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就教学论教学,就教学谈教学,而一定要有课程的高度、课程的视野,即课程的意识,否则,教学就会陷入就事论事的弊病。

从学科教学的角度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科表层”(现象),而应进入“学科深层”(本质)。惟其如此,学科教学才能有效地促成学科素养的形成。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是就教学主体而言。学是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教学的中心、重心在学而不在教,教学应该围绕学来组织、设计、展开。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素养的'必然要求。我收获最大并认为最有价值的是本书提出了核心素养背景下,六项基本策略一一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际的路径和方法。有了正确的教学观念,还得进一步把观念转化成操作的策略。以上策略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复杂的多向关系。可以说,任何一项好的策略都同时体现了若干理念,而任何一条好的理念也同时需要多项策略去落实。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2

一、优化策略,加强体育道德

书中提到:“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体育品德包括体育道德、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体育道德要培养学生遵守规则、诚信自立、公平正义;体育精神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参与运动,培养自尊自信、意志顽强、超越自我、勇于进取的精神;体育品格包括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相互尊重、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这些是体育学科独有的育人要素.问题在于如何让孩子们理解与感受,并内化于心,表现于身。

以低年级的课堂为例,针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教师以亲切、富有童趣的课前导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以游戏活动的方式增强孩子们守规则意识,利用合作的形式加强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和竞争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成功体验,从小树立正确的胜负观,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这样的课堂不仅有趣,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技能,获得自豪感,也能让孩子在体育活动中获得自信心和安全感。比起教师一味讲解技术动作,学生枯燥反复练习的课堂,教学为主会更高效、更实用,也更让学生获益,同时道德渗透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二、善用竞赛,提升体育精神

体育不是一门只关于运动技能的课程,它还涉及心理健康、体育精神、体育人文等。体育课堂,特别是体育竞赛往往有很强的竞争性与挑战性,有输有赢,有强有弱,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敢于挑战,在面对失败时从容面对。在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教师应该及时总结引导提升,让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同时提炼自身所表现的体育精神。并结合优秀人物如:中国女排不畏困难、敢打敢拼,不断进取,取得一个又一个世界冠军的拼搏精神;中国奥运代表团从零到有,直至巅峰,失败中走向成功的感人事迹等,提炼“为国争光”“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等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过程中锤炼属于自己的体育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育人功能。

三、关注互动,培养体育品格

课堂教学实施中有两种互动方式: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这两种互动贯穿整个课堂。在大部分的课堂中教师一般会较多关注师生互动,以此来让教学内容顺利、有效的实施。但往往忽略或者少数能关注到生生互动的内容。而生生互动中又能直观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态如:学生之间是否良好的合作;有没有在活动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能不能协调、沟通各自的想法联合力量为达到目标而相互作用;互动中是否相互尊重、民主等等。学生在分组或合作探究中,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引下,学生以学习运动技能为核心相互交流探讨、分享自己的想法,在思想交流碰撞中体会运动乐趣与学习的意义。

以球类课堂为例,在技能学习掌握后进行的.小组比赛中,学生通过对自身水平的认知结合自身技术特点分配场上的位置,比赛中团队合作、相互激励,在赛后及时总结分析,这些互动都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发展。相反,不是所有的互动都是正面的,也会出现争论、指责、批评等负面情绪的宣泄。教师要第一时间疏导,这也是学生情绪控制核心素养发展的良机,教师要抓住“课堂生成”的“关键点”及时进行体育品格的培养。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3

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素养渗透于人的整个心灵,涵盖了人的全部精神世界。素养的形成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是幸福人生的'基石;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成功人生的基石。核心素养是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

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准确把握学科本质和学科特性是构建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具有学科性、科学性、教育性和人本性。

小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各项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从理解、运用、思维和审美四个维度说说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语言理解能力:能读懂文本的主要内容,了解文本表达的特点,积累语言材料,具有初步的语感;

语言运用能力:能根据具体语境和任务要求,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尝试着运用自己活得的语言活动经验,交流顺畅,文从字顺。

思维能力:能在阅读、表达等语言活动中,主动思考;能运用想象与联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初步认识,具有初步的评判意识。

初步审美能力:感受到汉字之美,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感受到人性之美:真善美,具有初步的审美体验。

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

由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不是教书,真正的教学是教人,用学科来教人。在学科教学中,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成绩的提高这些都很重要,但是这一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幸福、尊严、和个性的发展以及内心的自由。教师应该学会尊重和宽容,在鼓励或要求每个学生都学好学科内容的同时,一定要尊重和宽容那些学得慢的甚至根本学不了、没有兴趣学的学生。课堂上一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是课堂教学适合学生的发展。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4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以前常说知识无价,任何知识都是有用的我们应该如饥似渴的加以吸收。但是看过本章后我对知识的价值产生了全新的认识。

在学科本质一节中作者将物理知识比喻做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根深蒂固,枝叶,枝干,树干,树根以及水分和养料构成了大树的全部。作为一棵树每一部分都重要,作为一个学科构成这五部分的每一版块也同样重要,但这之中还是有主次之分。

而初中阶段,正是对物理这门学科产生全新认知的起步阶段,相比较循序渐进的构建知识,方法,思想,形成物理观念应该是这个学段的重点。

文中将物理观念比喻做树根,这很贴切,物理观念是物理思想的延续但更是物理思想的凝结。它为枝干树叶的生成扎下基础,它能源源不断的吸收物理精神的养分进而长出枝繁叶茂的物理方法和物理知识。

那么该怎么养成物理观念?我觉得从一开始接触学科时就有意识地从细节加以培养是最有效的手段。比如,物理计算区别于数学计算,计算过程中数字也要带单位。比如每个物理量都有其表示符号,坚决杜绝用XY简单替代。这是从习惯入手潜移默化形成属于本学科的特有观念。但这还不够,还应该养成用物理的观念去看待世界。比如别人看月食只当天文奇观,而我们应该让学生本能的想起月食的成因,别人看到一只小鸟飞过,我们的学生应该在心里加上相对于地面小鸟是运动的。

这些细节构成了物理观念的相关要素,有意无意的培养使物理之树的树根深埋地下,源源不断吸取养料,最终使学科之树茁壮成长。

碎片化学习的弊端

这几年我基本看不进去书。不同于少年时代的如饥似渴挑灯夜读,现在看见长一点的段落都没有耐心看完。我以为是年龄和家务的琐事造成的,可直到我学习了“学科结构”这一块我才找到了问题的本源。

由于电脑和手机的介入,我们生活在知识碎片的时代,这个时代可以说是知识大爆炸,同样也是知识粉碎机。百度,词条等工具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写论文不需要钻研长篇巨著,需要什么知识点,上网检索,省时省力。

可是,这些拿来主义的被我们用到蹩脚论文里的碎片知识我们真的.消化吸收了吗?没有!学科知识应该形成经纬交织融会贯通的网络,形成由点、线、面筑成的立体式的整体知识结构网络。而知识碎片对这个网络的建成全无用处。

那些检索来的学科知识用完了就丢到脑后,下次用到只能再次检索,在个人成长中没能留下一点痕迹,而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会让人对阅读尤其是纸书的阅读丧失兴趣。

自媒体文字的风格是语句短,段落短,它要在最短的时间把它想灌输的东西灌输给你,仅此而已。而我们学习研究应该立足书本,立足文献,立足深奥的艰涩的难啃的大部头专业书上。可是,碎片化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养成的惰性已经让我们很难静心读书了。

即便强迫自己,也常常是浮光掠影,看几行忍不住拿起手机刷刷微信,在看几行忍不住打开电视看上几眼。碎片化时代,粉碎了知识,也粉碎了我们的耐心。如今我和孩子看同一本书,她比我更专注也更快读完,这还得力于她目前接受的都是学校体系化教育,尚未尝到知识碎片的“甜头”也没因此走上饮鸩止渴的邪路。

核心素养命题改革的立意就在于:要从关注碎片化,固定化的学科知识技能的习得,到关注复杂,不确定性的学科问题的解决。而放下手机拿起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是教师应该迈出的第一步。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5

假期我读了一本有关课堂教学的书籍,书名是《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数围绕核心素养展开。刚开始对核心素养这个名词只有一些模糊的理解,书的作者余文森老师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帮我理清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是教育方向,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老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教人。

书中的第二章提到:“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交错的。”由此我想到了我所教的音乐学科,每首歌曲不光是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绪、速度等各种音乐要素,更重要的是理解歌曲想让我们理解的背景、价值观,更是通过歌曲对学生进行感性教育。比如:《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曲,它让学生了解乌鸦反哺的故事,懂得感恩、孝敬父母的道理。让我感受到教人要比教书难。

除了阅读了教育书籍,在假期中,我还聆听了三场音乐讲座,也是让我受益匪浅。首先是朱晓老师的《评价促成长,学生稳步前进》,她提出课堂评价的目的在于帮助师生在课堂上提高学习质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加强学生学习的动机。但需要注意的是,进行评价时要遵循学生年龄的特点,注重评价的内外全面融合,适合主体发展。然后是缪海云老师带来的《“浸”入其中,方得“真味”》,这堂课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新鲜的名词——沉浸式教学,简单来说是一种追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投入的教学方式,学生“沉浸”在教学环境中,达到积极、高效的学习体验,并能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把握教材,充分制定课堂的学习目标,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给学生审美上的沉浸。最后是高谊老师提出的《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从中我了解到教学的前提是教师预设,而生成基于预设,是预设的提高和创造过程,预设是根本,生成是灵魂,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学生成长。这就对我们老师要有较高的.要求,要深入钻研音乐教材,才能具有生成的深度和勇气,还要确立“为学习而设计”“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预设观,当然,老师的综合素养也要过硬,基本功更是不能落下。

这次假期我受益良多,开学之后我要继续珍惜悦读会的宝贵机会,从书中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不断的充实自己,夯实基础。最后引用缪老师说的一段话:“教师自己认知和体验的提升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不断学习,自己把自己浸泡在音乐中去体验,这是教师的辛苦,也是教师的幸运。”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6

今年的暑假,我们为期五天的集中培训深入了解当下火热的话题,核心素养。当我看到余文森教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这本书时,心中便有了熟悉感,第一时间得到了这本书。静心开始阅读,通过阅读,让我对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不断的提升我的思考。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作为核心素养,如果教师没有能够完全理解,知识只能停留在认知领域,而素养却能键入到人的血液神经系统中去,是人的一种天性流露。当一个教师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时,就是找到了教育的家,才会让教学有根。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

粗浅了解了本书,下面就要细细研读。因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发展学生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7

在假期的第一天,选定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作为寒假阅读的开端,余文森老师是教育学博士,也是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深耕课程改课领域,著有《有效教学十讲》等多部专著。

核心素养是近几年的非常热门的教育词汇,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几乎耳熟能详,多少能讲出一些关于核心素养的内容来,但也仅仅只是些碎片化的认知和理解。余文森老师的这本书则详尽地阐述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形成机制,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六大教学基本策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多方位、深层次地剖析核心素养,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构建起对“核心素养”的认知框架,受益匪浅。

笔者刚入职教师时,就时常在一些美术类讲座上听到“美术课堂要以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为目标展开教学”,后来通过查询资料得知,美术的核心素养主要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当时初为人师的我,知所云,却不知其所以云。美术课上,纪律管理就已经是一件让我头疼的事情,更不要说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展教学活动了。现今,不知不觉工作6年多,已经不再担心曾经担心的课堂纪律的问题,但每次看到高段的孩子对美术课的喜爱仅仅是因为美术课没有做不完的练习、不像主科那样有压力时,我还是有点遗憾,在我心里,我希望他们爱上美术课,是因为美术本身的魅力。从这个侧面也反映出,我这个美术老师没有将富有美感的、极具吸引力的美术带给他们。因此,阅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正适时,让我重新反思美术课堂。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核心素养是什么,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那离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就成功七八成了。余文森老师说,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是一个人的“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爱因斯坦说:“当知识遗忘的时候,留下来的就是素养。”而核心素养,则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景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的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综合性品质。不同的学科,培养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两者是上位与下位,整体与部分,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是目的、方向与手段、途径的关系,是相互包含、融合和有机转化、相互促进的关心,不是简单机械的总和。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也不是单靠学科教育就能完成的,还要依托很多非学科的教育和活动来共同完成,例如德育活动。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特性和教育内涵的有机融合。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提升,是学科教育对人的真正的回归。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要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学科活动为路径、以学科教师为条件、以学科考评为保障。

本书的第二篇章阐述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首先要确定人是教学的对象和目的,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科教学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和服务于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健康发展。语文教师不是教语文,而是用语文教人,数学教师也不是教数学,而是用数学教人,美术教师不是教美术,而是用美术教人。对教师而言,至关重要的是学会尊重和宽容。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素质不一样,个性和兴趣不一样,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不一样,追求和理想也不一样,教师在鼓励或要求每个学生都学好学科内容的同时,一定要尊重和宽容那些学得慢的,甚至根本学不好的、没有兴趣学的学生。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知识、技能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教育本质的内在性是养成学生强烈的价值感,让他们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人;要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要让学生变成快乐人,具备寻找快乐的能力,成为富有生活情趣的快乐人。其次,教师应树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观,真正落实以学定教,实现少教多学、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相长、先学后教,“先学”立足解决学生现有发展区问题,“后教”旨在解决学生最近发展区问题,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以数学学科为例,基于数学本质的课程观绝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达到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学习目的。

第三篇章阐述了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景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在这些具体而生动的策略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做法:搭建结构图、绘制思维导图、进行项目学习、情景化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对分课堂等,每一种尝试或应用都是课程改革在一线教学中的有力推动,引领风向标的同时,也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借鉴。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生长和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包含多种层次的活动系统,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枯燥乏味的知识产生丰富的附着点和切实的生长点,让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的交互碰撞中真正理解知识、提升能力、养成核心素养。

假期的第一本书,是偏理论类的,平时这类书看得少,“缺什么,补什么”,因此特地将它作为寒假读书会的首本书目,希望在质朴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放平心态,始终保持初心,始终保持对课堂的敬畏,“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8

20xx年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核心素养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

那么,究竟什么叫素养?什么叫核心素养?什么叫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些问题是我们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我想可以从《核心素养导向的堂教学》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作者简介

余森,教育学博士,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基础教育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中程标准修订综合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社会职务。

书籍内容摘要

就一门学科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进行。

从学校教育说,一方面我们要从学校整体教育的高度界定和确认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及其内涵,另一方面也要从具体学科的角度研制和确立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内涵。两者要保持有机联系和衔接,既要把普适性的核心素养落实到具体的学科素养当中,也要把学科素养提炼到一般素养中去。

第一部分:核心素养的内含----核心素养是关键能力+必备品格。

第二部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构-----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基于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

第三部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整体化策略。

语句摘录精彩分享

1素养:简单地说,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素养有别于素质,“素质”就其本义而言指的是人生而有之、先天具备的东西。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素”,即本色;“素质”,即事物本的性质、特点或人的生理上的先天特点。当我们区分素质和素养时,我们强调前者是先天的禀赋,后者是后天的产物。这一点尤其表现在生理方面。我们讲生理素质而不讲生理素养,就是因为两者存在先天和后天的差别。从广义角度讲,素质是素养的上位概念。

素养和教养:从学理角度说,教养即教育出的素养。一个人的天赋如果得不到适合的教育和训练,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尤其不能发展成为专业性的素养。不过,我们平常所说的教养,强调的不是“教”,而是“养”,广义上指的是人的整体的全部素养,狭义上指的是人的道德品质。

素养的构成: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素养是一个人的“人格”;素养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素养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2核心素养

素养渗透于人的整个心灵,涵盖了人的全部精神世界。它的形成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教育的角度讲,我们必须凸显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即核心素养,它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

核心素养是其他素养发展的基础,是个人纵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它会生长出其他素养,就像受精卵一样,不断通过细胞分裂,形成一个鲜活的生命。

核心素养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它不只归属特定的人群,而是人之为人的“最大公因数”,是合格公民、优秀公民的共同基因,是每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必备条;它也是人生发展、人生幸福的“最大公因数”,是所有人终身发展的共同的必备要素。

粗浅翻了翻本书,下面就要细细研读。因为基于核心素养的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发展学生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我觉得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我们数学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一堂数学的成功与否,应看自己的教学是否真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9

20xx年的春天对我来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是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方面一次质的提升,这都得益于余文森教授编著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

本书让我真正认识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等一系列的问题,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一、“核心素养”的认知

1、20xx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

2、核心素养的内涵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哲学家罗素认为,智慧不足和道德缺陷是人类灾难的两大根源。无论是对于个人的发展还是对于社会的进步,智慧和道德都是具有决定性的两种力量,缺一不可。一个健全的人必须同时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升21世纪国家人才的核心竞争力。20xx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确定了核心素养的框架和内涵。20xx年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全国范围征求意见,现已进入正式颁布的倒计时。核心素养开始进入课程,走进中小学。中国基础教育已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

二、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

1、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抓手,是学科教育的灵魂。学科核心素养指的就是受过这门学科教育的人所展现出的形象、气质、行为、习惯、能力、素质,这些素养构成了与没受过这门学科教育的人的差别。

2、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物理理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

三、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与初中课堂教学点结合探索

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我认为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应当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今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教学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幸福、尊严和个性的发展以及内心的自由。受应试教育作祟,我们常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于是,很多人陷入围绕“分数”而教的怪圈,忽视了人的本性发展。通过学习,我更加坚信: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做法是对的。智力、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同时德育、美育、体育等各方面的渗透及全面进步,才能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

2、力求在物理知识学习、实验探究等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学科整合和实验表达和操作的能力。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提升物理理念、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

3、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真正主人。通过学习,我意识到要着重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改革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生理特点,设计学生乐于接受的趣教,在课堂中做到少讲精练,着力体现训练过程,提问问在重点上,问在难点上,问在语言文字上。教师“少讲”、“少问”便节约出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把练习有机地结合在讲问之中,训练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在训练中,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乐学”、“学会”,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4、经常反思,不断提高。反思是教师得以成长和不断进步的必备条件。素质教育和新教育已悄然来到了我们身边,教育工作既要有实干精神,又善于开动脑筋,善于在反思中运用新技术、新理念解决教育教学存在问题。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途径,反思是教师进步的一大阶梯。我们要在反思中扬长避短,在新形势下以自己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目标。当然,反思不仅仅是停留在脑海中,更重要的是撰写教育和教学反思。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反思和积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良好道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有创造力的学生,并能在新教育的路上不断成长。

余文森教授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以上所述,仅是我阅读学习后的一点浅显体会,我相信每个学习过的教师都有许多不同的且宝贵的思考与建议。“只有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我坚信自己以后会把“终身学习”铭记,以求自己的终身发展和进步。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0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而好的教师不但拥有深厚的知识底蕴,还要有丰厚的文化素养。素养和知识有什么区别呢?素养来自于知识技能,又高于知识技能,素养是智慧,是文化,是精神。而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

有学科素养的教师一定痴迷和深爱所教学科。有了这种痴迷与深爱,他会主动学习学科知识,钻研教材,博览群书,努力开拓知识面,深挖知识层,不断把知识扩展和深化。他咀嚼吸收其中的精华,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并且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积累智慧,迸发教育学灵感,形成教育素养。

我最开始从教时,觉得编写教案的人很优秀,他们往往能够抓住文本的核心问题,巧妙设问,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去解读、探究文本,而我竟什么也看出来。随着工作时日的增加,我也慢慢积累了经验,当然这也得益于对教材反复研读,积极吸取他人经验,再结合自己的体悟日积月累而成。

譬如这学期我们学习选修教材《外国文学》这本书,这本书每一单元有一个主题,这些主题都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也是我们在做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经常碰到的概念。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叙述”,包括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几个概念。如果在以前我总是着重讲解本单元的第一课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而让学生自己读读《墙上的斑点》和有关话题“叙述”的理论性文字。但今年再去教这单元时,我把重心放在了主题“叙述”上,而把《桥边的老人》《墙上的斑点》作为例子去解读,这也符合编写者的意图。除此之外,我还选取了《伊索寓言》中《狐狸和乌鸦》的故事,让学生分别从狐狸和乌鸦的角度采用第一人称去叙述。学生对这个拓展的问题兴致很高,演绎了不同版本的《狐狸和乌鸦》,有的甚至改变了叙述腔调,加入了网络文学中“快穿”的手法,还让乌鸦角色崩塌。学生们的表现令我惊异,而我也相信,通过这次训练他们一定深刻的理解了什么是叙述角度,叙述角度的改变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之所以前后教学的理念发生变化,我想这得益于这几年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听教学名家的.讲座,知识视野开阔,对教材的把控上也更容易高屋建瓴,解读教材也就更深入。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博览群书,广泛吸取营养,才能厚积薄发,收到让学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1

自教育部发布了中国学生应具备的六大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便上了教育界的热搜榜。核心素养的提出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而每一个一线教师更关心的却是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核心素养的意义及“在我的课堂上该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呢?”余文森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深入浅出,简明扼要,既注重理论的剖析又注重实践运用的策略介绍。细读之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大有裨益。

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怎样建立,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余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明,且战且行,改革必然会迷失方向,走入误区。所以在研读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区别及联系,明晰了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品质及关键能力的内涵。余教授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那么学科核心素养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形成,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而学科活动则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能形成。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指出: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之关键能力中的之一,“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我们知道,阅读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就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在小学中就应该使阅读达到完善的程度,否则就谈不上让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待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会阅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工作中定将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努力提升作为教师的核心素养,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2

学校组织阅读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该书作者余文森教授是教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这本书共包括三大主题: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一、核心素养大事记

1、20xx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2、20xx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凝练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核心素养整体框架的发布,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核心素养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研讨的主题词。

3、20xx年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全国征求意见。核心素养开始进入课程,走进中小学。中国基础教育已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

二、素养、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以及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的关系

阅读前,我心存困惑,什么是素养?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所有不解在这本书中都一一解释。

1、素养。简单地说,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学习、生活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从心理角度说,教养即教育出来的素养。一个人的天赋如果得不到适合的教育和训练,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尤其不能发展成为专业性素养。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我们可以透过一个人的精神长相,了解他的内在素养。正如作家龙应台在被问及“文化素养是什么”的问题所做出的回答“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

2、核心素养。教育部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的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分为阅读能力(输入)、思考能力(加工)和表达能力(输出)三种。这三种能力是学生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

必备品格:从基础教育的角度讲,必备品格就是具有基础性、生长性、公共性、关键性特征的品格。人必备的三种品格是:表现在人与自我关系上的自律(自制)、表现在与他人关系上的尊重(公德)、表现在人与事情关系上的认真(责任)。

3、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4、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其中的变迁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双基是外在的,主要从学科的视角来刻画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素养是内在的,是从人的视角来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三维目标是有外在走向内在的中间环节,既有内在,也有外在的东西。

三、“完整的学习”和“原生态学习”

教育部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要“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学关系变革提高到人才培养模式的高度,这对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要真正落实以学定教,实现少教多学、不教之教、教学相长,这就是基于学习的教学。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是关键的抓手。

1、“完整的学习”。从认知加工的角度来说,完整的认知过程包括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三个环节,相应的,完整的学习过程也可以划分为阅读、思考、表达三个环节。

①阅读环节。在以听取代阅读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成了给学生“喂”老师消化好了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与原生知识、真实现象之间直接会面,发生挑战的机会被取缔,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对新知识的消化能力,对新现象的透视能力,教学活动沦为接受与识记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完整地、全面地、独立地阅读教材是课堂教学最本质意义、最具基础性价值的教学环节。

②思考环节。学生对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对文本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明白疑难性的问题,还要弄明白质疑性的问题;不仅要得到问题的答案,还要对问题产生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传统课堂是回避问题因而也无需思考的课堂。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堵塞学生新思维的涌现,这样的教学,只剩下所谓的知识。因此,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进入深度思考是影响和决定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最核心的因素。

③表达环节。在阅读特别是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与同伴进行交流、互动、分享,可以使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得到增值、完善、补充、更正,使自己学习和认知的水平不断提高。

阅读——思考——表达,这三个环节构成了以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或基本范式,又称为“通用式”。

2、“原生态学习”。从学习对象来说,原生态学习指的是直接面向文本和事物的学习,不需要过多的、不必要的加工环节和教师过多的解读、点拨、指导、讲解。从学生主体来说,原生态学习指的是学生积极运用原始的经验、思维、情感的学习,即个性化解读的学习。

①直接面向文本(教材)的学习

②面向事物本身的学习

③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和常识开始的学习

④学生原生态思维自由参与的学习

⑤学生情感、兴趣、爱好、精神、生命参与的学习

四、“学讲计划”与“对分课堂”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理念为:基于核心立德树人的教学是就教学方向而言;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是就教学主体而言;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是就教学内容而言的。

余文森教授根据三大教学基本理念,详细阐述了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景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

1、徐州市的“学讲计划”

江苏省徐州市的“学讲计划”立足现实问题,用“学进去,讲出来”这种最简单、最质朴的表达方式概括了教育教学的本质,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做了独特的根性的解读。它抓住课堂,抓住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抓住师生关系和学生主体等核心问题,回归到教学的本意。

在实施过程中,他们开始从做“加减法”开始逐步推进。第一、减一点老师的包办,加一点学生的自主;第二,减一点无效的灌输,加一点有效的实践;第三,减一点老师的霸权,加一点学生的表现;第四,减一点刻板的说教,加一点情感的交流。“学讲三年”,生动活泼,充满生命激情的课堂再次出现。

2、张学新的“对分课堂”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形式上,它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留给教师讲授,一半留给学生讨论。实质上,它是在讲授和讨论之间引入一个心理学的内化环节,使学生吸收讲授内容后,有备而来地参与讨论。

对分课堂重新分配了教学中的权利和责任,赋予学生应有的权利,让学生承担应尽的责任,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为课堂营造了一种民主、开放、自由的氛围,也因此使课堂变得和谐、舒畅,充满了乐趣,生机勃勃。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我共读两遍。第一遍,我带着问题“什么是素养?”“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等等粗略阅读。第二遍,我按照目录和章节标题慢慢品读。读完书,我写了18页读书笔记。套用书中的专业术语,我此次读书的过程是“原生态学习”,直接面向文本,没有老师的解读,点拨,指导,讲解,但效果甚好,收获很大。

读书过程中,我体验了核心素养导向课堂的“通用式”,即阅读——思考——表达。阅读时,我与文本对话,将书中的内容与个人学习和生活经验碰撞;思考时,我与自我对话,常想在我的课堂上,要如何做到以生为本;今日表达,我将读书笔记反复查看,细细研读,以期可以给读者一种高质量的知识分享。

核心素养之于我,和学科知识之于学生有不少相似之处。因此,我认为将核心素养根植于课堂,将阅读——思考——表达应用于教学应该是新课堂的标准。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3

长达近两个月的读书活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的阅读已经结束。回顾两月的读书状态,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忙碌并收获着。

该书作者余文森,教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教师教育学学院院长,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早在十年前,就从一些资料上看到过他的文章,他以严密的逻辑,准确的语言,大量的事例将一些生涩的东西讲得通俗易懂,让人从中受到教益。

此书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线,层层深入地告诉大家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怎样的,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什么,为什么要关注这些等等。其目标指向一点,那就是:以素养为核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中“学会”一词很重要。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做些什么呢?

一、弄清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这个词,我们常听到,但它具体指什么,却一直都是含糊不清的。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关键能力是指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必备品格指自律、尊重、认真。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的最终指向是培养他们的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而这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

二、弄清楚教育到底是什么

教育到底是什么呢?书中明确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有价值感,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让学生成为快乐人。而让学生成为快乐人有两方面意思,一是让学生具有寻找快乐的能力,二是带给学生快乐。如果教育本身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他又如何去寻找快乐呢?所以,让学生“乐学”是教师的一大任务,只有在“乐学”中,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进而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在我们的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这个过程所带给他们的情绪体验,否则会有“舍本求末”之嫌。

三、将关注点转移到学生上来

聚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其关注点应该有所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确定了教学目标,然后把任务完成,再在作业、评讲时查缺补漏。至于学生怎么学的,关注不多,只要他学会了解题就行,能做那一类题就好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的关注点出现问题了。

在课堂上,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是兴奋的还是有气无力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是少数精英参与了,还是大多数孩子参与了;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是否真的在讨论,是否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有理有据;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有没有问题提出来,是怎样解决的;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他们从这一课时学到了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发现了什么新问题。

四、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主动参与

在这本书里,我还了解到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及情境化的具体策略。本书系统而明确地提出阅读教学模式的步骤是:读一读,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背一背,做一做,写一写,讲一讲。这种教学模式挺适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且全是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就是在活动中发生的,他们在做中学,也在学中做,这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

创设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许多名师都提出情境化教学策略,但具体怎么操作,还似是而非。通过学习情境化教学策略,我明白了有以下几种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实物、图像、动作、语言(朗读,描述,比喻)、新旧知识和观念、背景知识和场景、问题等。

总之,余老师这本书不仅让我知道了核心素养是什么,还知道了为什么要培养核心素养,也知道怎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相信,如果我们真的把核心素养作为圆心,以学生为半径,那么画出的一定是教育的圆满!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4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己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什么地方?就是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当前 “核心素养”已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研讨的主题词。

什么叫“核心素养”?

什么叫学科核心素养?

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

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说真的,我还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于是我翻阅了由余文森著作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针对以上问题,这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做出系统回应。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大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指出: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之关键能力中的之一,“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我们知道,阅读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就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在小学中就应该使阅读达到完善的程度,否则就谈不上让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待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会阅读。

可见,学生的阅读是多么的重要。人民日报曾撰载文章称:“小学欠下的 ‘阅读帐’迟早是要还的!再不多看书,孩子考试时连卷子都做不完!”这也许并不是危言耸听。

近两年,无论是学校、家庭、社会,对于重视阅读的呼声越来越高,阅读的重要性无须赘述。我们在强调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同时,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是不是也应该读一些书呢,甚至是列给学生的一些必读书呢?当我们在给学生开的必读书书目也好,还是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书也好,那么学生到底读的怎样,阅读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进行必要的跟踪指导和监控。当然指导和监控的方式有多种,调查问卷、读书沙龙、写读书笔记等。如果我们教师不也去进行实地阅读,怎么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和监控,又何谈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当我们语文老师真正地读了这些书后,才能和学生交流有了共同的语言,才有了交流的“底气”,才可能和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碰撞,情感上的共鸣。加之小学生的善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还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或者还没有读这本书的.同学,认为自己再不读书,就会被老师和同学“边缘化”了,无形之中,就会自觉的进行阅读。当然,当老师在和学生进行语言、心灵交流的同时,学生会真切感受到阅读的无穷魅力。

再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学生的素质也越来越高。记得去年一年级上学期的第一课《天地人》,我当时在教认识“地”这个字时,当有的同学组出“地下”这个词时,紧接忽然有一个小手举了起来,迫不及待地说: “老师,我知道地下有岩浆”!“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从书上知道的。”我当时吃了一惊,倘若这要是发生在城里的小孩身上,也许算正常,但对于农村小孩来说,况且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这能说是不足为奇吗?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的素质也越来越高,也许在某些领域,孩子比我们知道的还多,显然仅仅有一桶水,哪怕是一潭死水肯定是OUT了!这种形势难道不逼着我们去读书吗?否则,我们怎么又能满足课堂教学发展的需要?

总之,“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记读书,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自己读书的习惯都不晚”!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是不是更应如此!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5

学校教育不是给人生画上一个句号,而是给人生准备好必要的桨。

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它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也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荡起核心素养的新桨来?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等系列问题。

这个寒假,在浙江省张作仁名师工作室倡行的“春节51科研力量共读一本书”活动中,我遇见了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通过对本书的整体浏览,了解到本书的基本逻辑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并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整本书自成系统,条理清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有详尽的论述,又有课堂教学的具体案例,便于读者理解作者,是一线教师必看的'好书。

基于本工作室宗旨——用科研思维照进工作、学习、生活。本次阅读,我们采用拆书方式进行深度研读,即各学员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确定重点研读章节并作线上线下分享交流。我重点研读分享的是第十一章意义化策略。

本章节组织阐述的逻辑框架同前五大策略,也是从概念的意蕴和具体策略两大章节展开,其中意蕴从有意义学习的渊源和意义化教学的理论依据展开阐述。具体策略从意义化教学案例和意义化教学改革的案例展开阐述。意义化策略的核心概要既可以从学习论的角度理解,又可以从人生哲学的角度理解。从学习论的角度来说,有意义学习是奥苏泊尔最为倡导的,他认为学习就是通过同化的方式和已知的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还有情感的陶冶、价值的形成、思想的启蒙、道德的养成,从这个角度上说,教学也是和学生精神上相遇的过程。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基于此,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基于意义化策略的课堂主要是指向人的精神层面的,是对人的价值的足够尊重,余文森教授提到了三种课堂:道德课堂、生命课堂、幸福课堂。这些课堂立足生命的终极意义,实现了从知识教学到精神意义层面教学的提升与飞跃。

教学的最终目的指向人,指向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有句常被引用的话:学校教育给你的知识忘掉后,剩下的东西就叫素质。那么剩下的东西究竟是指什么?

纵观本书论述,我们不难发现答案,核心是指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是知识更为隐性,更为重要的内在东西,是影响一生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这也是意义化策略重点阐明的价值所在。

爱因斯坦说,教育所提供的东西,应当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完成。礼物,字典上解释,礼物是在社会交往中,是送礼者向受礼者传递信息、情感、意愿的一种载体。由此联想,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不也正是倡行一种师生建构性的交往,那么,作为学科教师(送礼者)如果能研究如何为受礼者(学生)传递信息(本学科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情感、意愿(本学科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的思维方式来关照自己的课堂,那么,无论是课程内容确定、活动方式选择以及教育教学时空的拓展等,都将发生质的变化。也只要这样的课堂交往过程,我们才可以说也将知识及其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生命得以涵养、心灵得以净化、情感得以陶冶、智慧得以启发、价值得以形成的过程。

教育不能填满学生生活的空间,要留有闲暇。荡起核心素养的新桨来,实现知识对学生个体生活和人生意义的指导功能,助力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自由人。

第五篇:《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

今年的暑假,我们为期五天的集中培训深入了解当下火热的话题,核心素养。当我看到余文森教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这本书时,心中便有了熟悉感,第一时间得到了这本书。静心开始阅读,通过阅读,让我对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不断的提升我的思考。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作为核心素养,如果教师没有能够完全理解,知识只能停留在认知领域,而素养却能键入到人的血液神经系统中去,是人的一种天性流露。当一个教师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时,就是找到了教育的家,才会让教学有根。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

粗浅了解了本书,下面就要细细研读。因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发展学生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2

假期我读了一本有关课堂教学的书籍,书名是《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数围绕核心素养展开。刚开始对核心素养这个名词只有一些模糊的理解,书的作者余文森老师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帮我理清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是教育方向,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老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教人。

书中的第二章提到:“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交错的。”由此我想到了我所教的音乐学科,每首歌曲不光是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绪、速度等各种音乐要素,更重要的是理解歌曲想让我们理解的背景、价值观,更是通过歌曲对学生进行感性教育。比如:《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曲,它让学生了解乌鸦反哺的故事,懂得感恩、孝敬父母的道理。让我感受到教人要比教书难。

除了阅读了教育书籍,在假期中,我还聆听了三场音乐讲座,也是让我受益匪浅。首先是朱晓老师的《评价促成长,学生稳步前进》,她提出课堂评价的目的在于帮助师生在课堂上提高学习质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加强学生学习的动机。但需要注意的是,进行评价时要遵循学生年龄的特点,注重评价的内外全面融合,适合主体发展。然后是缪海云老师带来的《“浸”入其中,方得“真味”》,这堂课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新鲜的名词——沉浸式教学,简单来说是一种追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投入的教学方式,学生“沉浸”在教学环境中,达到积极、高效的学习体验,并能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把握教材,充分制定课堂的学习目标,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给学生审美上的沉浸。最后是高谊老师提出的《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从中我了解到教学的.前提是教师预设,而生成基于预设,是预设的提高和创造过程,预设是根本,生成是灵魂,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学生成长。这就对我们老师要有较高的要求,要深入钻研音乐教材,才能具有生成的深度和勇气,还要确立“为学习而设计”“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预设观,当然,老师的综合素养也要过硬,基本功更是不能落下。

这次假期我受益良多,开学之后我要继续珍惜悦读会的宝贵机会,从书中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不断的充实自己,夯实基础。最后引用缪老师说的一段话:“教师自己认知和体验的提升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不断学习,自己把自己浸泡在音乐中去体验,这是教师的辛苦,也是教师的幸运。”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3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己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什么地方?就是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当前 “核心素养”已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研讨的主题词。

什么叫“核心素养”?

什么叫学科核心素养?

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

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说真的,我还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于是我翻阅了由余文森著作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针对以上问题,这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做出系统回应。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大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指出: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之关键能力中的之一,“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我们知道,阅读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就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在小学中就应该使阅读达到完善的程度,否则就谈不上让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待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会阅读。

可见,学生的阅读是多么的重要。人民日报曾撰载文章称:“小学欠下的 ‘阅读帐’迟早是要还的!再不多看书,孩子考试时连卷子都做不完!”这也许并不是危言耸听。

近两年,无论是学校、家庭、社会,对于重视阅读的呼声越来越高,阅读的重要性无须赘述。我们在强调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同时,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是不是也应该读一些书呢,甚至是列给学生的一些必读书呢?当我们在给学生开的必读书书目也好,还是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书也好,那么学生到底读的怎样,阅读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进行必要的跟踪指导和监控。当然指导和监控的方式有多种,调查问卷、读书沙龙、写读书笔记等。如果我们教师不也去进行实地阅读,怎么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和监控,又何谈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当我们语文老师真正地读了这些书后,才能和学生交流有了共同的语言,才有了交流的“底气”,才可能和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碰撞,情感上的共鸣。加之小学生的善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还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或者还没有读这本书的同学,认为自己再不读书,就会被老师和同学“边缘化”了,无形之中,就会自觉的进行阅读。当然,当老师在和学生进行语言、心灵交流的同时,学生会真切感受到阅读的'无穷魅力。

再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学生的素质也越来越高。记得去年一年级上学期的第一课《天地人》,我当时在教认识“地”这个字时,当有的同学组出“地下”这个词时,紧接忽然有一个小手举了起来,迫不及待地说: “老师,我知道地下有岩浆”!“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从书上知道的。”我当时吃了一惊,倘若这要是发生在城里的小孩身上,也许算正常,但对于农村小孩来说,况且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这能说是不足为奇吗?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的素质也越来越高,也许在某些领域,孩子比我们知道的还多,显然仅仅有一桶水,哪怕是一潭死水肯定是OUT了!这种形势难道不逼着我们去读书吗?否则,我们怎么又能满足课堂教学发展的需要?

总之,“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记读书,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自己读书的习惯都不晚”!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是不是更应如此!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4

长达近两个月的读书活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的阅读已经结束。回顾两月的读书状态,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忙碌并收获着。

该书作者余文森,教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教师教育学学院院长,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早在十年前,就从一些资料上看到过他的文章,他以严密的逻辑,准确的语言,大量的事例将一些生涩的东西讲得通俗易懂,让人从中受到教益。

此书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线,层层深入地告诉大家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怎样的,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什么,为什么要关注这些等等。其目标指向一点,那就是:以素养为核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中“学会”一词很重要。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做些什么呢?

一、弄清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这个词,我们常听到,但它具体指什么,却一直都是含糊不清的。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关键能力是指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必备品格指自律、尊重、认真。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的最终指向是培养他们的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而这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

二、弄清楚教育到底是什么

教育到底是什么呢?书中明确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有价值感,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让学生成为快乐人。而让学生成为快乐人有两方面意思,一是让学生具有寻找快乐的能力,二是带给学生快乐。如果教育本身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他又如何去寻找快乐呢?所以,让学生“乐学”是教师的一大任务,只有在“乐学”中,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进而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在我们的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这个过程所带给他们的情绪体验,否则会有“舍本求末”之嫌。

三、将关注点转移到学生上来

聚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其关注点应该有所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确定了教学目标,然后把任务完成,再在作业、评讲时查缺补漏。至于学生怎么学的,关注不多,只要他学会了解题就行,能做那一类题就好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的关注点出现问题了。

在课堂上,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是兴奋的还是有气无力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是少数精英参与了,还是大多数孩子参与了;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是否真的在讨论,是否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有理有据;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有没有问题提出来,是怎样解决的;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他们从这一课时学到了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发现了什么新问题。

四、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主动参与

在这本书里,我还了解到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及情境化的具体策略。本书系统而明确地提出阅读教学模式的步骤是:读一读,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背一背,做一做,写一写,讲一讲。这种教学模式挺适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且全是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就是在活动中发生的,他们在做中学,也在学中做,这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

创设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许多名师都提出情境化教学策略,但具体怎么操作,还似是而非。通过学习情境化教学策略,我明白了有以下几种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实物、图像、动作、语言(朗读,描述,比喻)、新旧知识和观念、背景知识和场景、问题等。

总之,余老师这本书不仅让我知道了核心素养是什么,还知道了为什么要培养核心素养,也知道怎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相信,如果我们真的把核心素养作为圆心,以学生为半径,那么画出的一定是教育的圆满!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5

要真正落实以学定教,实现教学相长,就应该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此次读书会我将从第五章“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中提到的一个重要观点“完整的学习”进行分享。

“完整的学习”,从认知加工的角度来说,完整的认知过程包括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三个环节。相应的,完整的学习过程也可以划分为阅读——思考——表达三个环节。

阅读环节。在以听取代阅读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成了给学生“喂”老师消化好了的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便产生了学生与前期的知识经验、社会生活产生了割裂和孤立的问题和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失去对新知识的消化能力,教学活动沦为接受与识记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更为完整地、全面地、独立地进行阅读,调动自身的经验与社会生活建立起有意义的关联。

思考环节。传统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回避掉问题,从而容易堵塞学生新思维的涌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对文本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得到问题的答案,还要对问题产生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深度思考。

表达环节。在阅读特别是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分享,共同解决在独立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在集体思维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内容的正确、全面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使学习和认知的水平不断提高。

阅读——思考——表达,这三个环节构成了以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或基本范式。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素养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面对当前教学改革形势,教师应该积极应对教与学关系,促成学生完整的学习。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6

一、优化策略,加强体育道德

书中提到:“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体育品德包括体育道德、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体育道德要培养学生遵守规则、诚信自立、公平正义;体育精神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参与运动,培养自尊自信、意志顽强、超越自我、勇于进取的精神;体育品格包括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相互尊重、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这些是体育学科独有的育人要素.问题在于如何让孩子们理解与感受,并内化于心,表现于身。

以低年级的课堂为例,针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教师以亲切、富有童趣的课前导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以游戏活动的方式增强孩子们守规则意识,利用合作的形式加强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和竞争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成功体验,从小树立正确的胜负观,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这样的课堂不仅有趣,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技能,获得自豪感,也能让孩子在体育活动中获得自信心和安全感。比起教师一味讲解技术动作,学生枯燥反复练习的课堂,教学为主会更高效、更实用,也更让学生获益,同时道德渗透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二、善用竞赛,提升体育精神

体育不是一门只关于运动技能的课程,它还涉及心理健康、体育精神、体育人文等。体育课堂,特别是体育竞赛往往有很强的竞争性与挑战性,有输有赢,有强有弱,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敢于挑战,在面对失败时从容面对。在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教师应该及时总结引导提升,让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同时提炼自身所表现的体育精神。并结合优秀人物如:中国女排不畏困难、敢打敢拼,不断进取,取得一个又一个世界冠军的拼搏精神;中国奥运代表团从零到有,直至巅峰,失败中走向成功的感人事迹等,提炼“为国争光”“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等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过程中锤炼属于自己的体育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育人功能。

三、关注互动,培养体育品格

课堂教学实施中有两种互动方式: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这两种互动贯穿整个课堂。在大部分的课堂中教师一般会较多关注师生互动,以此来让教学内容顺利、有效的实施。但往往忽略或者少数能关注到生生互动的内容。而生生互动中又能直观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态如:学生之间是否良好的合作;有没有在活动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能不能协调、沟通各自的想法联合力量为达到目标而相互作用;互动中是否相互尊重、民主等等。学生在分组或合作探究中,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引下,学生以学习运动技能为核心相互交流探讨、分享自己的`想法,在思想交流碰撞中体会运动乐趣与学习的意义。

以球类课堂为例,在技能学习掌握后进行的小组比赛中,学生通过对自身水平的认知结合自身技术特点分配场上的位置,比赛中团队合作、相互激励,在赛后及时总结分析,这些互动都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发展。相反,不是所有的互动都是正面的,也会出现争论、指责、批评等负面情绪的宣泄。教师要第一时间疏导,这也是学生情绪控制核心素养发展的良机,教师要抓住“课堂生成”的“关键点”及时进行体育品格的培养。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7

刚开始读这本书,倒不是很难理解,但真的很难读下去,第一章全是关于素养、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知识,稍微一走神,就不知道其所云了,为了克服自身的这个问题,用笔比着读,读到有意义的地方还可以勾画下来,读着读着,我总感觉这本书像是赵校长写的书,里边关于教育、课程的一些真理完全和赵校长如出一辙,终于知道为什么271在这短短的几年时间,学校遍布各地,屹立不倒了,我们走的教育方向和国家完全一致,符合道。浅谈一下我的理解:

一、素养

这本书讲的是核心素养,自然必须清楚的知道素养、核心素养、学科素养的内涵,概念不清、离路径不明,必然会迷失方向。作者讲了很多素养和教养、修养、涵养的关系,这几者之间有共通之处,涵养与修养可以说是素养的一个体现,素养是积淀下来的东西,素养跟人的`关系最密切,和人的生命融为一体,素养可以说是一种习惯、一种气质、一种性格

二、素养的DNA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最重要的就是核心二字,即精华所子啊,我们都知道,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里很明确地指出了,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表现方面: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德才兼备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德即指品格,才即指能力,我把品格理解为习惯,例如我的课堂中排队、不喧哗、杯子摆放等等,都是一种品格。能力就是学习之后剩下的东西,高分低能的现象,就是只关注了知识,而忽视了能力,用知识教知识,才培养出了书,我们需要在教学中把课内与课外、知识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学生能灵活、创造性的运用知识,发展能力,只要有了能力,就随时能生长出知识。文中讲到了三种不管哪门学科必须拥有的关键能力:

1、阅读能力 在课堂中,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阅读能看懂的内容,老师就坚决不要讲了,自己需要讲的就是学生看不懂你的内容,养成学生自学能力,阅读能力。

2、思考能力。备课的时候,自己多预设问题,问题是思考最好的营养剂,一位教授讲过:能够带上满口袋问题走进课堂的课,算好课;能够在课堂上唤起学生提问、发问的课,算更好的课;能够唤起学生提问,居然被学生的问题问倒了的课,算是最好的课。有教授的话在这儿吗,以后再被学生问倒,就不尴尬了,哈哈哈

3、表达能力。如何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看学生有没有真正理解,真正想透彻,我的课堂一定要鼓励学生多用自己的话阐述自己的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其实,教是最好的学,让学生也来当老师,要想让其他同学明白这个问题,自己就得格外明白了。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8

自教育部发布了中国学生应具备的六大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便上了教育界的热搜榜。核心素养的提出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而每一个一线教师更关心的却是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核心素养的意义及“在我的课堂上该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呢?”余文森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深入浅出,简明扼要,既注重理论的剖析又注重实践运用的策略介绍。细读之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大有裨益。

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怎样建立,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余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明,且战且行,改革必然会迷失方向,走入误区。所以在研读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区别及联系,明晰了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品质及关键能力的内涵。余教授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那么学科核心素养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形成,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而学科活动则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能形成。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指出: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之关键能力中的之一,“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我们知道,阅读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就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在小学中就应该使阅读达到完善的程度,否则就谈不上让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待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会阅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工作中定将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努力提升作为教师的核心素养,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9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以前常说知识无价,任何知识都是有用的我们应该如饥似渴的加以吸收。但是看过本章后我对知识的价值产生了全新的认识。

在学科本质一节中作者将物理知识比喻做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根深蒂固,枝叶,枝干,树干,树根以及水分和养料构成了大树的全部。作为一棵树每一部分都重要,作为一个学科构成这五部分的每一版块也同样重要,但这之中还是有主次之分。

而初中阶段,正是对物理这门学科产生全新认知的起步阶段,相比较循序渐进的构建知识,方法,思想,形成物理观念应该是这个学段的重点。

文中将物理观念比喻做树根,这很贴切,物理观念是物理思想的延续但更是物理思想的凝结。它为枝干树叶的生成扎下基础,它能源源不断的吸收物理精神的养分进而长出枝繁叶茂的物理方法和物理知识。

那么该怎么养成物理观念?我觉得从一开始接触学科时就有意识地从细节加以培养是最有效的手段。比如,物理计算区别于数学计算,计算过程中数字也要带单位。比如每个物理量都有其表示符号,坚决杜绝用XY简单替代。这是从习惯入手潜移默化形成属于本学科的特有观念。但这还不够,还应该养成用物理的观念去看待世界。比如别人看月食只当天文奇观,而我们应该让学生本能的想起月食的成因,别人看到一只小鸟飞过,我们的学生应该在心里加上相对于地面小鸟是运动的。

这些细节构成了物理观念的相关要素,有意无意的培养使物理之树的树根深埋地下,源源不断吸取养料,最终使学科之树茁壮成长。

碎片化学习的弊端

这几年我基本看不进去书。不同于少年时代的如饥似渴挑灯夜读,现在看见长一点的段落都没有耐心看完。我以为是年龄和家务的琐事造成的,可直到我学习了“学科结构”这一块我才找到了问题的本源。

由于电脑和手机的介入,我们生活在知识碎片的`时代,这个时代可以说是知识大爆炸,同样也是知识粉碎机。百度,词条等工具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写论文不需要钻研长篇巨著,需要什么知识点,上网检索,省时省力。

可是,这些拿来主义的被我们用到蹩脚论文里的碎片知识我们真的消化吸收了吗?没有!学科知识应该形成经纬交织融会贯通的网络,形成由点、线、面筑成的立体式的整体知识结构网络。而知识碎片对这个网络的建成全无用处。

那些检索来的学科知识用完了就丢到脑后,下次用到只能再次检索,在个人成长中没能留下一点痕迹,而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会让人对阅读尤其是纸书的阅读丧失兴趣。

自媒体文字的风格是语句短,段落短,它要在最短的时间把它想灌输的东西灌输给你,仅此而已。而我们学习研究应该立足书本,立足文献,立足深奥的艰涩的难啃的大部头专业书上。可是,碎片化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养成的惰性已经让我们很难静心读书了。

即便强迫自己,也常常是浮光掠影,看几行忍不住拿起手机刷刷微信,在看几行忍不住打开电视看上几眼。碎片化时代,粉碎了知识,也粉碎了我们的耐心。如今我和孩子看同一本书,她比我更专注也更快读完,这还得力于她目前接受的都是学校体系化教育,尚未尝到知识碎片的“甜头”也没因此走上饮鸩止渴的邪路。

核心素养命题改革的立意就在于:要从关注碎片化,固定化的学科知识技能的习得,到关注复杂,不确定性的学科问题的解决。而放下手机拿起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是教师应该迈出的第一步。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0

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使我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认识。

一、概念内涵

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作者用了9内容详细阐述了素养与素质、教养、修养、涵养之间的关系,这几者之间有共通之处,涵养与修养可以说是素养的一个体现,素养是积淀下来的东西,素养跟人的关采最密切,和人的生命融为一体,素养可以说是一种习惯一种气质、一种性格。

核心素养最重要的就是“核心”二字,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里很明确也指出了,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表现方面: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

二、核心素养的培养

每个学科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采和思维方式,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这同样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与学科知识相伴随的内在特征,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所以,学科教学“最大的道德教育资源就是学科知识本身。”对此,我有深切体会,不管是哪一学科的教师,吃透教材,因材施教,都可以时时践行“立德树人”。每门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教师要对学科教学内容中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素材进行发掘,把德育渗透融合在课程教与学的活动中。把课堂教学转化为学生课的成长行为,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真正的教育意味着对学生的整个生活发生重大的影响,他所学的东西将会影响他的行为光趣与选择;意味着他过去的一切都收到审视和重新估价。

德才兼备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德即指品格,才即指能力,我把品格理解为习惯,例如:在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与发言,放学排队不喧哗,能和同学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等等,都是一种品格。能力就是学习之后剩下的东西,“高分低能的现象,就是只关注了知识,而忽视了能力,用知识教识才培养出了“书呆子”,我们儒要在教学中把课内与课、知识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学生能灵活、创造性的运用知识发展能力,只要有了能力,就随时能生长出知识。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1

20xx年的春天对我来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是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方面一次质的提升,这都得益于余文森教授编著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

本书让我真正认识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等一系列的问题,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一、“核心素养”的认知

1、20xx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

2、核心素养的内涵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哲学家罗素认为,智慧不足和道德缺陷是人类灾难的两大根源。无论是对于个人的发展还是对于社会的进步,智慧和道德都是具有决定性的两种力量,缺一不可。一个健全的人必须同时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升21世纪国家人才的核心竞争力。20xx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确定了核心素养的框架和内涵。20xx年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全国范围征求意见,现已进入正式颁布的倒计时。核心素养开始进入课程,走进中小学。中国基础教育已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

二、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

1、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抓手,是学科教育的灵魂。学科核心素养指的就是受过这门学科教育的人所展现出的形象、气质、行为、习惯、能力、素质,这些素养构成了与没受过这门学科教育的人的差别。

2、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物理理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

三、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与初中课堂教学点结合探索

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我认为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应当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今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教学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幸福、尊严和个性的发展以及内心的自由。受应试教育作祟,我们常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于是,很多人陷入围绕“分数”而教的怪圈,忽视了人的本性发展。通过学习,我更加坚信: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做法是对的。智力、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同时德育、美育、体育等各方面的渗透及全面进步,才能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

2、力求在物理知识学习、实验探究等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学科整合和实验表达和操作的能力。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提升物理理念、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

3、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真正主人。通过学习,我意识到要着重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改革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生理特点,设计学生乐于接受的趣教,在课堂中做到少讲精练,着力体现训练过程,提问问在重点上,问在难点上,问在语言文字上。教师“少讲”、“少问”便节约出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把练习有机地结合在讲问之中,训练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在训练中,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乐学”、“学会”,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4、经常反思,不断提高。反思是教师得以成长和不断进步的必备条件。素质教育和新教育已悄然来到了我们身边,教育工作既要有实干精神,又善于开动脑筋,善于在反思中运用新技术、新理念解决教育教学存在问题。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途径,反思是教师进步的一大阶梯。我们要在反思中扬长避短,在新形势下以自己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目标。当然,反思不仅仅是停留在脑海中,更重要的是撰写教育和教学反思。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反思和积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良好道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有创造力的学生,并能在新教育的路上不断成长。

余文森教授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以上所述,仅是我阅读学习后的一点浅显体会,我相信每个学习过的教师都有许多不同的且宝贵的思考与建议。“只有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我坚信自己以后会把“终身学习”铭记,以求自己的终身发展和进步。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2

学校教育不是给人生画上一个句号,而是给人生准备好必要的桨。

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它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也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荡起核心素养的新桨来?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等系列问题。

这个寒假,在浙江省张作仁名师工作室倡行的“春节51科研力量共读一本书”活动中,我遇见了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通过对本书的整体浏览,了解到本书的基本逻辑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并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整本书自成系统,条理清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有详尽的论述,又有课堂教学的具体案例,便于读者理解作者,是一线教师必看的好书。

基于本工作室宗旨——用科研思维照进工作、学习、生活。本次阅读,我们采用拆书方式进行深度研读,即各学员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确定重点研读章节并作线上线下分享交流。我重点研读分享的是第十一章意义化策略。

本章节组织阐述的'逻辑框架同前五大策略,也是从概念的意蕴和具体策略两大章节展开,其中意蕴从有意义学习的渊源和意义化教学的理论依据展开阐述。具体策略从意义化教学案例和意义化教学改革的案例展开阐述。意义化策略的核心概要既可以从学习论的角度理解,又可以从人生哲学的角度理解。从学习论的角度来说,有意义学习是奥苏泊尔最为倡导的,他认为学习就是通过同化的方式和已知的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还有情感的陶冶、价值的形成、思想的启蒙、道德的养成,从这个角度上说,教学也是和学生精神上相遇的过程。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基于此,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基于意义化策略的课堂主要是指向人的精神层面的,是对人的价值的足够尊重,余文森教授提到了三种课堂:道德课堂、生命课堂、幸福课堂。这些课堂立足生命的终极意义,实现了从知识教学到精神意义层面教学的提升与飞跃。

教学的最终目的指向人,指向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有句常被引用的话:学校教育给你的知识忘掉后,剩下的东西就叫素质。那么剩下的东西究竟是指什么?

纵观本书论述,我们不难发现答案,核心是指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是知识更为隐性,更为重要的内在东西,是影响一生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这也是意义化策略重点阐明的价值所在。

爱因斯坦说,教育所提供的东西,应当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完成。礼物,字典上解释,礼物是在社会交往中,是送礼者向受礼者传递信息、情感、意愿的一种载体。由此联想,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不也正是倡行一种师生建构性的交往,那么,作为学科教师(送礼者)如果能研究如何为受礼者(学生)传递信息(本学科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情感、意愿(本学科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的思维方式来关照自己的课堂,那么,无论是课程内容确定、活动方式选择以及教育教学时空的拓展等,都将发生质的变化。也只要这样的课堂交往过程,我们才可以说也将知识及其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生命得以涵养、心灵得以净化、情感得以陶冶、智慧得以启发、价值得以形成的过程。

教育不能填满学生生活的空间,要留有闲暇。荡起核心素养的新桨来,实现知识对学生个体生活和人生意义的指导功能,助力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自由人。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3

阅读完《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人必备的三种核心品格,自律、尊重和认真。其中认真关乎做事的态度,现在,大家所提倡的工匠精神,就是强调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精神对待万事万物,对待所有的工作。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就要认真工作,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辅导每一个学生,认真与学生进行每一次心灵的沟通!

每每看到夜深了,学生们都已经离开,还有老师伏案疾书,为明天的课潦草做准备,被老师的认真态度而感动!办公室中,时常看到同学科教师,为了一道题的出题意图而讨论的热火朝天;因为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几个搭班老师,共同讨论共同找办法解决;曾经沈婷老师为了出一份自己满意的试卷,一有空就坐在自己的电脑前,经过深思熟虑,认真敲打出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期末要开家长会了,为了给家长交一份满意的答卷,牛主任从手机中搜索了大量的照片和视频,自己学习剪辑软件,制作出令我们都羡慕的视频!认真的工作态度让我们不断的挑战自我,突破自我!

从学生的角度讲,就要认真学习,正如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所指出的.:“字要规规矩矩的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而对于数学学科,更要认真的写字,工整整洁的字体不但能赢的老师的喜爱,更能够增强自我的信心。可是,学生长期对自己的要求比较低,个别学生的书写很是潦草!针对这种情况,班老师让写字不工整的学生去她的办公室,握着学生的手一笔一划的教,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严格,更是不好意思,慢慢的改正自己的不良的写字习惯,养成认真写字的好习惯!正是有了老师的认真与较真,才慢慢促进学生的认真!课堂上学生认真听讲,是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必备品质。十一班的刘佳和冬焕彪两个同学,不受其它学生的干扰,上课认真听讲,并记录下自己不懂的地方,一下课就跑过来问老师问题,一遍听不懂,就跑过来问第二次,这种对自己认真负责的态度,才有了自己优异的成绩!

俗话说“凡事就怕认真二字”,日本就是一个追求认真的民族,在日本的社会中,一个人如果跳槽两次,是很难再找到工作的,很多人一辈子只从事一份职业,并做事认真,精益求精,那怕是用过的报纸都会叠的整整齐齐,才使得他们为世界创造了很多品牌!

作为一名教师,要认认真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对待每一个学生,影响每一个学生,以我们的认真唤起学生的认真!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4

近期,认真研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全面的阐述,为一线教师指明了今后教育教学的方向。

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生活、学习、发展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它渗透于人的整个心灵,涵盖了人的全部精神世界。“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评价的整个过程中。“核心素养”更加凸显“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也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要想提高“核心素养”,首先要提升的是课程意识。课程不仅是学科教材,它还包括各类课程资源,以及课堂教学与课内外的活动。老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参与者、实施者和践行者。老师首先要有课程意识,老师对课程的理解、看法、观点和态度直接决定了课程的高度和视野。刘老师多次强调要重视书前言、章前言,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对课程意义的理解、对课程本质的把握、对课程价值的定位都需要老师自己去建构、整合,只有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观,才能让课程与教学共生、共长、达到双赢,真正实现教学改革进入核心素养时代。

书中提出“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所有的教育都应该指向人”,应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落实少教多学、教学相长。“最好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只有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在这其中,学生会有经历发现、探究、解决、生成的学习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基于数学本质的教学绝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达到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学习目的。现在很多学生由于长期形成的一种固化了的思维模式,在课堂上不愿意说,或不愿意思考,课后只会简单的抄抄写写,虽然作业写得很整齐,也少有出错,但是最终毫无收获。急需改变的就是这种现状,课堂中“问题链”的教学方法,不失为一种让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并推动学习能力发展的方法,今后可以尝试“问题链”的方法,适时引导,实现突破,把教转化为学。

当合上这本书,一种“责任”渐渐压上心头。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在细水长流中逐渐养成,最后吸收沉淀下来的。也只有真正地“读懂学生”,落实学生作为“人”的核心素养的教学,知识才会在学生的身上扎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生的学习状态,包括精神状态、参与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要培养学生的价值感,对知识充满好奇、为未来充满信心、成为快乐的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也深知,唯有加强自身修炼,才能努力成为一名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做学生的榜样,当学生的引领者。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5

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素养渗透于人的整个心灵,涵盖了人的全部精神世界。素养的形成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是幸福人生的基石;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成功人生的基石。核心素养是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

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准确把握学科本质和学科特性是构建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具有学科性、科学性、教育性和人本性。

小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各项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从理解、运用、思维和审美四个维度说说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语言理解能力:能读懂文本的主要内容,了解文本表达的特点,积累语言材料,具有初步的语感;

语言运用能力:能根据具体语境和任务要求,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尝试着运用自己活得的语言活动经验,交流顺畅,文从字顺。

思维能力:能在阅读、表达等语言活动中,主动思考;能运用想象与联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初步认识,具有初步的评判意识。

初步审美能力:感受到汉字之美,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感受到人性之美:真善美,具有初步的审美体验。

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

由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不是教书,真正的教学是教人,用学科来教人。在学科教学中,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成绩的提高这些都很重要,但是这一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幸福、尊严、和个性的发展以及内心的自由。教师应该学会尊重和宽容,在鼓励或要求每个学生都学好学科内容的同时,一定要尊重和宽容那些学得慢的甚至根本学不了、没有兴趣学的学生。课堂上一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是课堂教学适合学生的发展。

下载《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 20xx年11月我参加了广东省杨昌彪名师工作室与湛江市袁燕青名师工作室联合开展学员跟岗研修活动,“核......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更厅小学 汪恒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己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什么地方?就是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当前 "核心素养"已成为中小学教育教......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2014年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核心素养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读书笔记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读书笔记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读书笔记1 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感觉如何?是时候写一部读书笔记并好好记下来了。如何写读书笔记以避免写“......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1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而好的教师不但拥有深厚的知识底蕴,还要有丰厚的文化素养。素养和知识有什么区......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徐传龙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孝义市永安路小学 徐传龙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的步伐飞速向前,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 当我看到余文森博士《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这本书时,心中便有了熟悉感,放假之前得到了这本书。寒假里静心开始阅读。通过阅读,我对核......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5篇范例)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如何用新教材教 孝义市教研室马瑞珍 从目前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我发现老师们还是停留在教教材上,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