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余胜泉未来学校读后感
余胜泉未来学校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余胜泉未来学校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余胜泉未来学校读后感1今年,因为新冠肺炎,孩子不能如期到学校学习,只能在家上网课,昨天跟她视频的时候,用刚学的3R倾听法,不急不躁的跟她沟通关于在家上网课这件事情,因为还需要持续挺长一段时间上网课,本想给她做一下心理建设,却惊喜的发现,孩子对于在家上网课一点不排斥,反而非常喜欢,她说可以自由的选择先想学习的课程(可重播的),也可以选择先写作业在听其他课程或者作业累计到一起写,不用像在学校那样,每天白天固定的时间上课,45分钟后固定的课间休息,晚上回家后才可以写作业,在家她可以自由分配时间。
之前在抖音上看到一个视频,一位爸爸早上8点按时打开电视里的“云学堂”,叫醒睡梦中的孩子上体育课,视频中体育老师一边卖力的讲解一边做动作示范,爸爸转身去厨房做个早餐的时间,回头发现孩子还裹着被子睡眼朦胧的躺在床上看着老师在视频里蹦跶,自己压根不挪窝,气的爸爸冲孩子囔囔:“你倒是起来跟老师一起练啊,你看老师都汗流浃背了,你跟着跳一下,动一下”
类似的问题在其他学科肯定也有出现过,有一边用手机上网课,一边用电视机看小猪佩奇的,也有一边撸猫一边学习的,原本这些在学校被安排的明明白白的“神兽”,现在在家全靠家长监督和协助教学,可把家长忙坏了。
余胜泉未来学校读后感2近段时间,我有幸读了朱永新老师《未来学校》一书,受益良多!
现有教育体系固化思维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未来学习将会变成终身化的学习,以课程为王,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一起学习;能者为师,各个领域的专家引领学习;父母会成为教育的参与者和陪伴者;国家调控,自主预约学习时间,用有限的时间读最好的书;学习力将比学历更重要;学校将是汇集美好的中心!结合朱老师的观点,我有几点体会:
一、学校的办学模式将发生改变
未来进入追求个性的时代,必然要求学校向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只有更加具备个性的学校,才能够满足人们对更好教育的要求。
二、信息技术应用会更加广泛
教育资源从单一的专业教育机构提供,将扩展到互联网企业和社会教育机构。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学生同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对接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让技术和教师的教学要求能无缝对接。
三、教师角色和作用将发生变化
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着,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指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未来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将分化和迁移。
四、学生的培养将更个性化
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很多工作可能被机器人所取代,同时将出现许多新职业。教育应更注重培养人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以及人机合作的能力。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未来教育将打破传统,更大的解放人的学习力。未来学校的畅想,非常有可能会实现。在未来,我们有机会选择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
余胜泉未来学校读后感3孔子说过:“君子不器。”也就是说,君子不愿意成为一个只为谋生的小用之器,而追求晚成大用之器。
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就是“成器”。能够学有所用,是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就是为了混口饭吃,体面地混口饭吃。今天的教育,距离孔子的“成人、立人、达人、爱人”的教育目标很远。我们现在的教育资源不知道比孔子时候要好多少倍,但是质量却不可同日而语。不是现在大家不好学,不会学,相反,现代人的学习效率不知比古代人要高多少倍。主要是教育目标的问题,夫子的教育目标是“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用成长性思维终身学习,并且学而时习知,这样才可能慢慢的温故而知新,避免能力陷阱!读书点亮生活!
这种模式如果推行,会出现严重的断层现象:
第一,如果从小由父母培养孩子,这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孩子天性爱玩,父母为了家庭,为了生计不得不选择工作,对孩子只有放任自由,从古至今严教出才人,对知识的研究是立足于有知识的基础上的,因此不可行!
第二,贫富差距是国内,乃至整个世界存在的问题,如果推行教育中心,废除学校制度,将会出现学识渊博者孩子学识渊博,文盲者孩子文盲,因此走向两端极化。
第三,选择学。这是站在二代的基础上的,父母没有资源,相比二代,孩子会有选择的权利?只能随着社会发展,放任自流。
第四,人工智能,云,区块链,只能辅助社会发展,提高教育能力,不是取代人的观点。从王者荣耀游戏可以知道,如果放任自流,利大于弊,科技的带动有利有弊,如果一个孩子天天抱着手机玩游戏,或者随着5G发展,有更佳的方式来替代,孩子自由诚可贵的观点依然值得考究。
余胜泉未来学校读后感4今年我有幸读了《未来学校》这本书,通过读这本书,我也学到了很多,印象深刻的就是学习中心这个词。
未来学习中心的基础课程体系是:生命教育课程,落脚点在“拓展生命的长宽高”。智识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真”。包括大科学与人文课程。公民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善”。社会公德、责任感等。艺术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美”。还有超过50%的针对学生个性选择的“特色课程”。
学习中心就是线上线下相结合,个人与团队相结合,时间和空间被打破。未来的学习方式:突破时空限制的泛学习。泛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用任何方式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学习方式。也有人将之称为无缝学习、普适学习和无处不在的学习等。
书中也提到了未来教师会不会失业的问题。必须做到两条,首先教师要学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二是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共处,让它为我所用。未来教师,既是学生的指导者,也是学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练,也是陪练。因此教师也要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他们不以学生的导师自居,而是与学生一起成长。注重于学生的情感沟通,注重既是发现和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这是未来教师的重要特点。
未来学习中心不仅是学生与教师的事情,与每个家庭、每位父母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因为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实际上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最长久的老师。而家庭不仅是人生最重要的场所,也是儿童最初的学校。儿童成长最关键、最迅速的时期,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儿童的行为习惯、认知风格、个性品质,大多数也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孩子的成长也会促进父母的成长,优秀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将是未来学习中心的重要特征,在一个学习中心,或者学习同一种课程的父母,彼此之间都是天然的最佳学习伙伴。父母成为学习者,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教育最美好的人生状态,更是未来教育最显著的特征。
通过学习《未来学校》这本书,也让我们看到当前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变化都是时代进步,大势所趋,必然结果。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必将在未来的教学与学习中占据重要的部分,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起好带头作用,不断的学习各种知识来开阔眼界,提高自己。
余胜泉未来学校读后感5在假期里,我读完了《未来学校》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师。他在书中倡导的未来的学习理念,是符合当今的大趋势,也是一种非常超前科学预想。他所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全国共有4000多所学校加入,并且规模也在越来越大。关于这本书有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的评价,他对朱老师的评价是这样的:“他的眼光已经超越了对于教育的功利追求,远达历史深处,中国对于未来真正的人才的需求。”我非常认可他的这个评价。特别是书的末尾呼吁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到教育中来,还有鼓励民营力量加入教育中来,减少政府对教育管得过于精细的弊端。他的这些想法确实是站在一定的高度,并且也有实践的深度。他的这些理论是在多个,全球多所学校已经实验成功的基础上而来,可以说是由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未来学校对于未来学习中心的构想,也打破传统教育中年级、班级、学校的组织形式的.设计,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作用,运用大数据,发挥新时代科技的力量。并且参考的日本教育改革,重整了关于课程的研发和与设计,并对现在传统的教育的弊端,做了充分的思考。在开篇就提到了学校的起源:到了奴隶社会的夏代,就出现了学校。到了商代学校的形式有所发展,并且出现了小学大学的区别,教育内容也逐渐丰富,具备了六艺的雏形。
后来出现了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这是伴随着大工业时代的来临而产生的。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分化,越来越多的家庭成员从家里走向了社会工厂,家里面的孩子需要进入专职的学校。而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制度就参考了西方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我们今天学校的历史最开始是从癸卯学制开始的,他涵盖了从幼儿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完整系统。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这种现代教育制度的弊端,并且提出了许多新模式。美国和苏联的冷战现象,也使很多美国人开始反思自己引以为傲的教育是否出现了问题;很多专家学者发起了非学校化运动。很多人开始认为学校不再是一个有价值的机构。特别是非学校运动的代表人伊万·伊力奇,他把自己的主张发表在《去学校化社会》这本书中。还有斯金纳,他认为人类所有的本质都是对环境刺激做出的反应,提出了程序教学的4条原则:
1、积极反应原则。
2、小步子原则。
3、及时反馈原则。
4、制定步调原则。
他的这一理论出现在没有互联网的时候,出现在没有慕课也没有翻转课堂的时候。这些教学程序的思想,是天才的理论,超越了同时代。同时我也看到,现代学校效率为先的工业化培养人才模式问题也很大:忽视了人的独特性,忽视了人的个性化的培养,也就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当我看到学习中心的设想:学习不一定非要在学校里进行;学习中心也没有固定教室;学习中心没有以校长室为中心的领导机构;学习中心可以在社区也可以在大学校园;比如好未来,新东方这样的培训机构也可以是学习中心;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严苛死板的上学时间;没有必须是6岁入学的机制,这个学习中心可以有6岁的孩子,也可以有七八十的老人……当我看到以上内容的时候,不由得惊呆了,学习中心原来范围这么广。因为未来的学校不再是教育的唯一场所,学生学习也要回归生活,到时候以知识为中心的模式将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这个时候老师和学生的传统的地位将发生彻底的颠覆:有教无类,谁想学谁就是学生。或许老师在这某一方面是专长,但是到了下一节课,他所上课的老师可能就是刚才他的学生。这就实现了教学相长。在今天看来,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人工智能机器人阿尔法围棋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柯杰,机器人教师完胜传统人类,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高了26.18分,远远的超过了人类;并且人工智能对人类的语言理解已经超过了人类选手……
未来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就像智能机器人可以帮助医疗诊断帮助律师事务一样,但要真正取代医生和律师,几乎不可能未来的机器人会帮助教师更好的从教,未来的教育也会进入人机公交的时代,但教师职业并不会消失,也不会被这种机器人取代。到那时候,未来的教师将成为自由职业者,能者为师的时代即将来临。加上互联网的教育课程,教师在网上售卖自己的课程,就好比现在淘宝商家售卖自己的商品一样。到时候学生就成为一名付费时代的消费群体,而老师也靠自己的努力来换取酬劳,并且远远高于在学校的一年所得。到后面未来的课程体系和今天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融合课程,实践课程,项目学习,研究性学习,主题学习,学科整合课程,并且充分考虑个人的兴趣,有50%的时间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学习内容个性化,私人定制;,学习的内容也是没有统一的,进度也没有统一的,考试类型和地点也没有统一的;到那时候,人们将更加关注人们的能力,而不是文凭。终身学习的时代已经来临,而不仅仅单纯靠自己以往的成就,来实现未来的梦想。并且关于高考改革也提出了大胆的假设: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看到这些内容,我确实被震撼到了。
回想自己的课堂:还是教师传授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并且课堂上效率太低。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的15分钟课堂,这其实也是一种转变,向传统教育发起了一起挑战,让孩子们站在舞台的正中间,其实语文课就是一个交流表达的课程,让一个孩子站在游泳池边学习游泳,但是却从不让他下水尝试,这个孩子永远也学不会游泳。读完了这本书以后:我今后努力要做的方向:
1、改变以往教师讲的过多学生表现的过少的情况。让老师变成一名导演,站在这节课的背后。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
2、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以充分发挥其所长,而不是一直强调补短。让孩子利用他的长处,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相信通过这样的行为,他会越来越出色,越来越努力,从而越来越让自己自信。
3、加强统筹教师的协同备课。15分钟课堂对教师的备课要求非常高。时间非常有限,但是授课内容又很多,怎么样从纷繁复杂的知识点中挑出重点,挑出难点,作为课堂的一个主要内容。而非重点的内容,又用怎么样的形式彻底交给孩子,让优秀的孩子教后进的孩子,从而让15分钟课堂真正落实。
4、关于学校评价制度的一些思考:结合班级评价制度,加大学生平时表现中的评价比重,取消以往单靠期末成绩来给孩子排名的错误做法。更加关注孩子平时的表现,并且给予相应的及时评价。
5、书中提到的有些点,虽然作为教师,个人无能为力去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在个人应有的水平范围之内,做出自己的改变。改变班级的座位分布,改变班级的评价制度,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改进作业过多大量无效的情况,改变过去忽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但我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未来的自己还需要不断的尝试与历练,让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自己对未来的教学更加有方向,从而让自己变成一名真正的未来教师,能更好的胜任未来教师这一沉甸甸的职务。正如我们学校核心理念所倡导的那样:回到未来,回到儿童。
第二篇:未来学校读后感
未来学校读后感1
科学老师张佳楠由《未来学校》这本书引发了无限的遐想,对未来生活姿态的炫丽充满了憧憬与向往。他认为书中的未来学校完美解决了教育工业化的流水线育人的弊端囧状。为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个性发展、自由发展、终身学习的至高教育境界提供了完美平台,但是我们还一定要注意优秀文化的传承,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引导个体走向成功的作用,同等重要的是承担起人格典范和精神导师的作用。他确信:“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不管是要退休的老将,还是和我一样初出茅庐的小兵。一定都会在心里告诉自己要努力,不只是心潮澎湃时努力,不止是一切看似合情合理顺风顺水时努力。而是即使在工作中被曲解受委屈、遇到失败的沮丧、遇到小小的不公平时,依然不忘从教初心的坚持。我们可以因疲惫而休息,但绝不能因挫折而放弃。放手一博,大闹一场!”
刘敏佳老师仔细读完朱永新的《未来学校》,从刚开始的无所谓,到逐渐理解;从应付阅读任务,到带着书中出现的新有名词进行教育思考;从困惑挣扎,到逐渐豁然开朗。她认为书中的大胆设想,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对美好生活的积极追求,对以人为本的执着坚守。
她认为如果朱永新教授构想下的学习中心真的能逐渐成型,对我们的生活将会逐渐产生润物无声的影响。或许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所处的悬崖,不单是危险地带的象征,还是映衬优美舞姿的最佳观景台,而我们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员,悲观气质可能已经渲染出英雄气概,焦虑担心锻炼出探险精神,不断地撬动创新挑战的支点,推动着时代的进步。
正如朱先生在文中所说:“以未来照亮现实,是我们这一代教育人的使命。”因为任何事业都可以不谈梦想,唯有教育不可以。任何人都可以没有梦想,但孩子一定要有梦想。梦想是希望,梦想是创新,梦想就是未来。一个拥有梦想的孩子就有了无限可能性。一个拥有梦想的事业,也就会在未来有无限的希望和创新机会。
未来学校读后感2
朱永新老师说,未来学校的模式要被学习中心所取代,学习中心的学生有教无类,谁来教呢?人工智能的时代告诉我们:智能机器人将取代一部分教师的职能,那么,一部分教师将会被智能机器人所取代,意味着一部分教师将面临着失业,什么样的教师才能成为未来学校的教师呢?
教师作为一个古老的职业,在未来是不可能被智能机器人完全取代。教师要想不被未来社会所淘汰,朱老师告诉我们要做到两条:一是学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不是冷冰冰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间无时不在的情感交流。”所以未来教师应该具备亲和力,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的成长伙伴,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其次是未来教师要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和平共处,让智能机器人为我所用。美国教育界广泛流传一句话:谷歌上能够搜到的东西不需要在课堂上教。同理,在百度上可以捡索到的知识也不需要在课堂上教了。智能机器人也可以让教师从重复性的、简单性的、烦琐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不必要用大量的时间批改作业,不需要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进行传授知识等等。教师可以利用智能机器人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新的工业革命的兴起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随着新的学校形态的出现,随着教育的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需求的增长,完全从学校教育体系中的教师那里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时代也将终结,新的“能者为师”的时代即将到来。
因此,未来学校的教师,应该既是学生的指导者,也是学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练,也是陪练;不以学生的导师自居,而是与学生一起成长;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注重及时发现和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注重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让学生更有获得感。未来教师就这么干!
未来学校读后感3
未来的社会,很多知识不用记住,需要时可以网上查找,甚至,很多工作都会由智能机器人完成。人工智能,攻陷了一系列人类智力的高地。目前,在医学和法律两个需要高智慧的领域,智能机器人也出手不凡。河南人机教育大赛中,机器人完胜人类教师。作为老师,如果一如既往地教死知识,早晚会被机器人毫不留情地取代。
美国教育界曾经广为流传一句话:谷歌上能够查到的东西不需要再课堂上教。那能在百度上搜到的东西,也不需要在课堂上教了。
老师到底要教什么?怎么教?我们的学生应该怎样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顺应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能够看清教育与学校变化的格局与趋势,更加深刻地理解教育与教师的本质与特质。
想要不被淘汰,要做到两条:一是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二是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共处,让智能机器人为我所用。
我们优于机器人的是我们作为人类可以和学生进行感情交流,给学生提供人文关怀。我们要时刻记得学生是有血有肉的,把学生当成人来对待。我们要在教育中有情感,有互动,有亲和力,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此外,我们能优于机器人的是更善于处理各种偶发事件(需要修炼才可具备),平衡各种力量与关系。总得来说,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艺术性。
我们还要借助机器人,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更强大。举个例子:现在我们学校的计算机老师自主研发了一套软件,可以详细分析学生的各项数据,以各种图文形式呈现出来,便于我们充分地、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可以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各种原因。如果利用好这套软件,势必可以节省时间,并且高效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总得来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需要转型,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需要娴熟地运用智能机器人获取各种教育资源,利用各种数据处理的方法与技术,及时分析教育教学中的各种案例与问题。
未来学校读后感4
每天清晨,匆匆上学;每天傍晚,高兴回家。教科书,翻来覆去;作业本,搬进搬出;教与学,你来我往;上下课,周而复始;大小考,轮番上阵;节假日,如期而至;寒暑假,各自安排;毕业季,各奔东西;老师们,辞旧迎新。以上场景是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学校生活。这样的学校生活,昨天是,今天是,那么未来是否也会一直持续下去呢?寒假里,我们学校推荐了朱永新教授的《未来学校》这本书,它开篇就真实得描述了现实生活,让我迫不及待想知道未来的学校又会是怎样的呢?
朱永新教授在书中谈到,互联网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条件。恰逢疫情下我们的老师都有网络授课经历,老师们对此也都有了更深的感触。“停课不停学”活动开展后,网络直播课兴起。这也是师生们有史以来第一次离开校园,老师在家教学,学生在家上课,这样的形式与书中“未来学校”的学习形式很像。通过阅读,结合近期的经历,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会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同时网络课程的开展也对老师有了更高的要求,这让我也意识到老师自身发展的`必要性。书中提到“学习中心”的老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陪伴者,指导者。“能者为师”,每一个掌握知识的人都可以成为老师,这让今天的我有了职业的危机感,不学习不努力进步的老师终会被时代淘汰。同时这也给了我前进的动力,指引我朝着新时代老师的方向努力。
未来学校与其说是在未来存在的学校,不如说是我们现在要去努力筑造的学校。让我们顺应教育发展规律,活在当下,珍惜眼前,做好当下的教育,静待未来学校。
未来学校读后感5
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充分调动教师们读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履行未来学校创新引领职责,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各个科组的教师们都认真拜读朱永新老师的《未来学校》,教师们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20xx年10月12日,梅沙未来学校全体教师在一起开展了《未来学校》读书分享会。
语文科组代表李湘林老师借杰克·凯鲁亚克《达摩流浪者》中的“永远年轻,永远在路上,永远热泪盈眶”来总括她的读书感悟。李湘林老师对朱永新先生的这个观点感悟最深,“教育应该让人变得更幸福,更幸福的前提应该是更有学习的自信。”她结合自己日常教学中所遇到的具体案例来佐证,例如鼓励书写着一笔“活字印刷体”的自闭症患儿朝着书法家的目标努力,给抗拒写作业的“怪才”专门设立班主任助理岗位,激励他认真听课。或许以未来照亮现实,正是我们这一代教育人的使命,让教育因为爱而拥有生命的温度。
随后,数学组代表梁海红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发生着深刻变化,“无处不在的学习”“没有教室的学校”“一人一张课程表”等创新实践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育的运行规则。那么我们的教育,在这个科技化浪潮的影响下,要怎么走,要走向何方,要怎样才能免“穿新鞋、走老路”的尴尬境地,这些都是需要去深入思考的。
“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但是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就能看得更高更远。”梁海红科组长提到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才能对教育有更深刻的认识。当我们谈论教有的时侯,不再拘泥于自己的“一前三分地",有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光之后,才会真正地了解教育、理解教育。再回头审视那个三尺讲台的自己,才会在那些闪光的眼晴里发现星星,发现美,发现祖国的未来。
未来学校读后感6
近段时间,我有幸读了朱永新老师《未来学校》一书,受益良多!
现有教育体系固化思维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未来学习将会变成终身化的学习,以课程为王,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一起学习;能者为师,各个领域的专家引领学习;父母会成为教育的参与者和陪伴者;国家调控,自主预约学习时间,用有限的时间读最好的书;学习力将比学历更重要;学校将是汇集美好的中心!结合朱老师的观点,我有几点体会:
一、学校的办学模式将发生改变
未来进入追求个性的时代,必然要求学校向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只有更加具备个性的学校,才能够满足人们对更好教育的要求。
二、信息技术应用会更加广泛
教育资源从单一的专业教育机构提供,将扩展到互联网企业和社会教育机构。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学生同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对接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让技术和教师的教学要求能无缝对接。
三、教师角色和作用将发生变化
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着,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指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未来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将分化和迁移。
四、学生的培养将更个性化
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很多工作可能被机器人所取代,同时将出现许多新职业。教育应更注重培养人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以及人机合作的能力。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未来教育将打破传统,更大的解放人的学习力。未来学校的畅想,非常有可能会实现。在未来,我们有机会选择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
未来学校读后感7
刚拿到这本书,书的题目就吸引了我,未来学校将是怎样的学校?今天的学校将有着什么样的未来呢?未来学习中心将重新定义教育,归根结底不是描绘一幅蓝图,一定为了梳理一条行动的路径。我们当下的行动,才是真正的未来。
慢慢的,我翻阅它…。
今天以及未来的我们,的确会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润物无声的改变中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认清并顺应大时代的发展形势,不断学习,去探索新的教育世界。
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序言,真实的让人连声赞叹,表示一万个“嗯,是。”这确实是我们平凡的教育生活:坐在教室里,一节又一节,循规蹈矩,新生入校毕业生离校,翻来覆去的书本以及师生都喜欢的寒暑假,这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生活!
幸运的是,教育一直在革新,学校给我们许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们必须推陈出新,认清形势,做能动者和创造者,以学生的发展和人格能力等塑造和提升为中心,不断逼迫自己,快,跟上!
未来学校一定是能者为师,谁能教谁教,不仅要教会,还要会教,学科融合,思想先进,独立,清晰,明确目标…
总之有三,第一是要活到老学到老,老了也得学,第二是学到的要落实,才能创造美好,才能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及未来,第三要时刻牢记未来照亮现实这一使命,创新加行动!
真的是“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要学习,才不会被淘汰。希望老了以后,公园里我将是那个最潮的老太太,不是打扮新潮,而是见识广,修养好,那种骨子里散发着的教师的韵味。
未来学校读后感8
近段时间,我有幸读了朱永新老师《未来学校》一书,受益良多!
《未来学校》一书中介绍到:现有教育体系固化思维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未来学习将会变成终身化的学习,以课程为主,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一起学习;能者为师,各个领域的专家引领学习;父母会成为教育的参与者和陪伴者;国家调控,自主预约学习时间,用有限的时间读最好的书;学习力将比学历更重要;学校将是汇集美好的中心!结合朱老师的观点,我有几点体会:
一、学校的办学模式将发生改变
未来进入追求个性的时代,必然要求学校向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只有更加具备个性的学校,才能够满足人们对更好教育的要求。
二、信息技术应用会更加广泛
教育资源从单一的专业教育机构提供,将扩展到互联网企业和社会教育机构。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学生同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对接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让技术和教师的教学要求能无缝对接。
三、教师角色和作用将发生变化
现在,我们的教师在教室里带着一班年龄一样的孩子,学习同样的知识内容,还要进行测试和期中期末的集体测试。这样的教学有点单一化,落后的孩子拖累着聪明的孩子,不能让好的孩子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未来学校将会变教师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着,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指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未来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将分化和迁移。
四、学生的培养将更个性化。
未来的学校学习时间更有弹性,学习将是全天性的。没有了寒暑假期。学习周期也是是弹性化的。10岁的孩子可以和70岁的老人一起学习,学校不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人工智能也更加发展,使很多工作可能被机器人所取代,同时将出现许多新职业。教育应更注重培养人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以及人机合作的能力。
第三篇:未来学校读后感
未来学校读后感
未来学校读后感1
近段时间,我有幸读了朱永新老师《未来学校》一书,受益良多!
《未来学校》一书中介绍到:现有教育体系固化思维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未来学习将会变成终身化的学习,以课程为主,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一起学习;能者为师,各个领域的专家引领学习;父母会成为教育的参与者和陪伴者;国家调控,自主预约学习时间,用有限的时间读最好的书;学习力将比学历更重要;学校将是汇集美好的中心!结合朱老师的观点,我有几点体会:
一、学校的办学模式将发生改变
未来进入追求个性的时代,必然要求学校向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只有更加具备个性的学校,才能够满足人们对更好教育的要求。
二、信息技术应用会更加广泛
教育资源从单一的专业教育机构提供,将扩展到互联网企业和社会教育机构。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学生同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对接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让技术和教师的教学要求能无缝对接。
三、教师角色和作用将发生变化
现在,我们的教师在教室里带着一班年龄一样的孩子,学习同样的知识内容,还要进行测试和期中期末的集体测试。这样的教学有点单一化,落后的孩子拖累着聪明的孩子,不能让好的孩子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未来学校将会变教师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着,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指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未来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将分化和迁移。
四、学生的培养将更个性化。
未来的学校学习时间更有弹性,学习将是全天性的。没有了寒暑假期。学习周期也是是弹性化的。10岁的孩子可以和70岁的老人一起学习,学校不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人工智能也更加发展,使很多工作可能被机器人所取代,同时将出现许多新职业。教育应更注重培养人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以及人机合作的能力。
未来学校读后感2
朱永新老师说,未来学校的模式要被学习中心所取代,学习中心的学生有教无类,谁来教呢?人工智能的时代告诉我们:智能机器人将取代一部分教师的职能,那么,一部分教师将会被智能机器人所取代,意味着一部分教师将面临着失业,什么样的教师才能成为未来学校的教师呢?
教师作为一个古老的职业,在未来是不可能被智能机器人完全取代。教师要想不被未来社会所淘汰,朱老师告诉我们要做到两条:一是学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不是冷冰冰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间无时不在的情感交流。”所以未来教师应该具备亲和力,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的成长伙伴,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其次是未来教师要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和平共处,让智能机器人为我所用。美国教育界广泛流传一句话:谷歌上能够搜到的东西不需要在课堂上教。同理,在百度上可以捡索到的知识也不需要在课堂上教了。智能机器人也可以让教师从重复性的、简单性的、烦琐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不必要用大量的时间批改作业,不需要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进行传授知识等等。教师可以利用智能机器人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新的工业革命的兴起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随着新的学校形态的出现,随着教育的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需求的增长,完全从学校教育体系中的教师那里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时代也将终结,新的“能者为师”的时代即将到来。
因此,未来学校的教师,应该既是学生的指导者,也是学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练,也是陪练;不以学生的导师自居,而是与学生一起成长;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注重及时发现和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注重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让学生更有获得感。未来教师就这么干!
未来学校读后感3
近段时间,我有幸读了朱永新老师《未来学校》一书,受益良多!
现有教育体系固化思维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未来学习将会变成终身化的学习,以课程为王,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一起学习;能者为师,各个领域的专家引领学习;父母会成为教育的参与者和陪伴者;国家调控,自主预约学习时间,用有限的时间读最好的书;学习力将比学历更重要;学校将是汇集美好的中心!结合朱老师的观点,我有几点体会:
一、学校的办学模式将发生改变
未来进入追求个性的时代,必然要求学校向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只有更加具备个性的学校,才能够满足人们对更好教育的要求。
二、信息技术应用会更加广泛
教育资源从单一的专业教育机构提供,将扩展到互联网企业和社会教育机构。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学生同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对接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让技术和教师的教学要求能无缝对接。
三、教师角色和作用将发生变化
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着,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指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未来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将分化和迁移。
四、学生的培养将更个性化
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很多工作可能被机器人所取代,同时将出现许多新职业。教育应更注重培养人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以及人机合作的能力。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未来教育将打破传统,更大的解放人的学习力。未来学校的畅想,非常有可能会实现。在未来,我们有机会选择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
未来学校读后感4
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充分调动教师们读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履行未来学校创新引领职责,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各个科组的教师们都认真拜读朱永新老师的《未来学校》,教师们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20xx年10月12日,梅沙未来学校全体教师在一起开展了《未来学校》读书分享会。
语文科组代表李湘林老师借杰克·凯鲁亚克《达摩流浪者》中的“永远年轻,永远在路上,永远热泪盈眶”来总括她的读书感悟。李湘林老师对朱永新先生的这个观点感悟最深,“教育应该让人变得更幸福,更幸福的前提应该是更有学习的自信。”她结合自己日常教学中所遇到的具体案例来佐证,例如鼓励书写着一笔“活字印刷体”的自闭症患儿朝着书法家的目标努力,给抗拒写作业的“怪才”专门设立班主任助理岗位,激励他认真听课。或许以未来照亮现实,正是我们这一代教育人的使命,让教育因为爱而拥有生命的温度。
随后,数学组代表梁海红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发生着深刻变化,“无处不在的学习”“没有教室的学校”“一人一张课程表”等创新实践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育的运行规则。那么我们的教育,在这个科技化浪潮的影响下,要怎么走,要走向何方,要怎样才能免“穿新鞋、走老路”的尴尬境地,这些都是需要去深入思考的。
“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但是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就能看得更高更远。”梁海红科组长提到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才能对教育有更深刻的认识。当我们谈论教有的时侯,不再拘泥于自己的“一前三分地",有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光之后,才会真正地了解教育、理解教育。再回头审视那个三尺讲台的自己,才会在那些闪光的眼晴里发现星星,发现美,发现祖国的未来。
未来学校读后感5
科学老师张佳楠由《未来学校》这本书引发了无限的遐想,对未来生活姿态的炫丽充满了憧憬与向往。他认为书中的未来学校完美解决了教育工业化的流水线育人的弊端囧状。为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个性发展、自由发展、终身学习的至高教育境界提供了完美平台,但是我们还一定要注意优秀文化的传承,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引导个体走向成功的作用,同等重要的是承担起人格典范和精神导师的作用。他确信:“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不管是要退休的老将,还是和我一样初出茅庐的小兵。一定都会在心里告诉自己要努力,不只是心潮澎湃时努力,不止是一切看似合情合理顺风顺水时努力。而是即使在工作中被曲解受委屈、遇到失败的沮丧、遇到小小的不公平时,依然不忘从教初心的坚持。我们可以因疲惫而休息,但绝不能因挫折而放弃。放手一博,大闹一场!”
刘敏佳老师仔细读完朱永新的《未来学校》,从刚开始的无所谓,到逐渐理解;从应付阅读任务,到带着书中出现的新有名词进行教育思考;从困惑挣扎,到逐渐豁然开朗。她认为书中的大胆设想,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对美好生活的积极追求,对以人为本的执着坚守。
她认为如果朱永新教授构想下的学习中心真的能逐渐成型,对我们的生活将会逐渐产生润物无声的影响。或许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所处的悬崖,不单是危险地带的象征,还是映衬优美舞姿的最佳观景台,而我们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员,悲观气质可能已经渲染出英雄气概,焦虑担心锻炼出探险精神,不断地撬动创新挑战的支点,推动着时代的进步。
正如朱先生在文中所说:“以未来照亮现实,是我们这一代教育人的使命。”因为任何事业都可以不谈梦想,唯有教育不可以。任何人都可以没有梦想,但孩子一定要有梦想。梦想是希望,梦想是创新,梦想就是未来。一个拥有梦想的孩子就有了无限可能性。一个拥有梦想的事业,也就会在未来有无限的希望和创新机会。
未来学校读后感6
刚拿到这本书,书的题目就吸引了我,未来学校将是怎样的学校?今天的学校将有着什么样的未来呢?未来学习中心将重新定义教育,归根结底不是描绘一幅蓝图,一定为了梳理一条行动的路径。我们当下的行动,才是真正的未来。
慢慢的,我翻阅它….
今天以及未来的我们,的确会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润物无声的改变中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认清并顺应大时代的发展形势,不断学习,去探索新的教育世界。
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序言,真实的让人连声赞叹,表示一万个“嗯,是。”这确实是我们平凡的教育生活:坐在教室里,一节又一节,循规蹈矩,新生入校毕业生离校,翻来覆去的书本以及师生都喜欢的寒暑假,这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生活!
幸运的是,教育一直在革新,学校给我们许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们必须推陈出新,认清形势,做能动者和创造者,以学生的发展和人格能力等塑造和提升为中心,不断逼迫自己,快,跟上!
未来学校一定是能者为师,谁能教谁教,不仅要教会,还要会教,学科融合,思想先进,独立,清晰,明确目标…
总之有三,第一是要活到老学到老,老了也得学,第二是学到的要落实,才能创造美好,才能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及未来,第三要时刻牢记未来照亮现实这一使命,创新加行动!
真的是“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要学习,才不会被淘汰。希望老了以后,公园里我将是那个最潮的老太太,不是打扮新潮,而是见识广,修养好,那种骨子里散发着的教师的韵味。
未来学校读后感7
每天清晨,匆匆上学;每天傍晚,高兴回家。教科书,翻来覆去;作业本,搬进搬出;教与学,你来我往;上下课,周而复始;大小考,轮番上阵;节假日,如期而至;寒暑假,各自安排;毕业季,各奔东西;老师们,辞旧迎新。以上场景是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学校生活。这样的学校生活,昨天是,今天是,那么未来是否也会一直持续下去呢?寒假里,我们学校推荐了朱永新教授的《未来学校》这本书,它开篇就真实得描述了现实生活,让我迫不及待想知道未来的学校又会是怎样的呢?
朱永新教授在书中谈到,互联网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条件。恰逢疫情下我们的老师都有网络授课经历,老师们对此也都有了更深的感触。“停课不停学”活动开展后,网络直播课兴起。这也是师生们有史以来第一次离开校园,老师在家教学,学生在家上课,这样的形式与书中“未来学校”的学习形式很像。通过阅读,结合近期的经历,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会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同时网络课程的开展也对老师有了更高的要求,这让我也意识到老师自身发展的必要性。书中提到“学习中心”的老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陪伴者,指导者。“能者为师”,每一个掌握知识的人都可以成为老师,这让今天的我有了职业的危机感,不学习不努力进步的老师终会被时代淘汰。同时这也给了我前进的动力,指引我朝着新时代老师的方向努力。
未来学校与其说是在未来存在的学校,不如说是我们现在要去努力筑造的学校。让我们顺应教育发展规律,活在当下,珍惜眼前,做好当下的教育,静待未来学校。
未来学校读后感8
互联网为教育变革提供了条件,传统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我们今天觉得天经地义的学校生活,因为互联网,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在润物无声的改变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传统的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说到学习,大家马上想到的不是“学校”,而是“学习中心”。针对当下诸多教育痛点,朱永新对未来教育趋势做出了预判: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
一、互联网引发的教育变革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一切都在或多或少地发生着变化,教育方式也不例外。传统的教室和学校会不会也因此而不再是理所当然的学习场所?未来的教育趋势会是怎样?由谁来学、谁来教?学什么?怎样学?如何判断学习效果?父母应该做些什么?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教育学家朱永新结合了中外大量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案例,对未来的教育模式做出了详细构想的预判,为教育者们梳理了一条通往未来教育的清晰行动路径。
朱永新认为,教育变革,虽然不像社会革命那样,有强烈的人为干预的色彩,但是我们可以主动迎接、主动介入通往未来的教育趋势,这个趋势就可能会向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我们已经来到了教育大变革的前夜,已经站在了未来学习中心的门前。推开这扇门,就是一个新的教育世界。
二、周而复始的学校生活
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不管愿意不愿意,不管对讲课的内容熟悉不熟悉,都要循规蹈矩地坐在教室里,一憋就是整整45分钟。下课之后,上个厕所,短短10分钟,接着又是一节课。周而复始。
每年九月,一批同年的新生跨入校门。
每年七月,一群同年的毕业生离开校园。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
书本,翻来覆去。学生,人来人往。每逢寒暑,师生都有寒假、暑假。“刀枪入库”,各自安排。这,就是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学校生活。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学校生活,是天经地义的吗?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学校生活,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不再继续,学生再也不需要按部就班、整齐划一地出现在同一个校园、同一间教室,学习的时间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的内容完全由学生自己选择?
三、未来学习中心润物无声的变化
我相信,在不远的未来,这一切,很可能会变为现实。我相信,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这,就是我在本书中提出的对未来教育趋势的预判。我相信,我们今天觉得天经地义的学校生活,因为互联网,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在润物无声的改变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本书中,朱永新想说的仅仅是互联网对未来学校形态的改变,以及进而引发的教学模式的改变。这本书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美的教育蓝图:即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学校。未来的某个时候,人们会觉得我们今天看来好像天方夜谭的“学习中心”,是那么顺理成章。
未来,物理形态的学校,钢筋水泥、砖瓦花木,依然如故,保安可能还会有,围墙也可能依然在,但是,传统的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说到学习,大家马上想到的不是“学校”,而是“学习中心”。
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固定的教室,每个房间都需要预约。
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以“校长室”“行政楼”为中心的领导机构,表面上看,可能有点像今天北上广的创业孵化器。
未来的学习中心,可以在社区,也可以在大学校园,类似于好未来、新东方这样的培训机构,也可以成为学习中心。
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统一的教材,全天候开放,没有周末、寒暑假,没有上学、放学的时间,也没有学制。孩子可以8岁上学,也可以5岁或者12岁上学;15岁的孙子可以跟75岁的爷爷在同一个课堂上同样的课;年轻的父母也可以与自己的孩子学习同样的内容。
未来的学习中心,教师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者,一部分教师将变成自由职业者,“能者为师”将使今天的教师资格证变成历史。未来的学习中心,教师是自主学习的引导者、陪伴者,一部分教师将变成自由职业者,“能者为师”将使今天的教师资格证变成历史。
未来的学生,完全能够做到一人一张课程表,而且随时调节学习内容,但将没有必要像现在许多学校的学生那样在不同教室之间行走。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或者在学校的图书馆、学习室等,通过网络学习、团队学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问题:而且网络通过大数据的方式自动记录他们的学习过程。作为评价的依据。学生的学习.将是基于个人兴趣和解决问题需要的自发学习,是零存整取式的学习,是大规模的网络协作学习。学生可能不再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而是通过自主的学习建构来满足自己需要的个性化知识结构。在这样的学习和建构中,学校、课程、学分、学历等不再是最重要的.唯一重要的是“我学到了什么、我分享了什么、我建构了什么、我创造了什么”。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当传统的学校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时,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教育工作者和非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都将被颠覆,换个场景,马上就变换了身份。
眺望未来学校,我们会发现:传统意义的学校可能不复存在,但是教育是永恒的,学习是永恒的。教师职业也许换了个名字,但是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对于未来教师的素质要求将会更高。
我们无法预测这一天在什么时候到来。但是可以肯定地说,这一天正在逼近。从现在开始,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新兴的学习方式之间,会有一个相当长的共存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有人会大胆探索,从而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有人会跟上步伐。从而成为跟进者;有人会无动于衷,只能成为落伍者,最终被时代所淘汰。只有看清这个趋势的人,才能真正站立潮头。才能执未来教育之牛耳。
第四篇:余泉玉先进事迹
余泉玉先进事迹
近年来,高新区局各类工作动态、先进工作经验、优秀调研文章纷纷见诸报端和系统内省市两级内刊,各项工作得到了成功推介,公文处理规范严谨,税法宣传形式新颖、深入人心,办公室工作有了很大起色。这些成绩的取得除区局总支的正确领导外,与其分管文秘的办公副主任余泉玉也是密不可分的。
最累的事总得有人干
余泉玉1996年湖南税务专科学校毕业后分配在南县国税局上班,2001年开始从事文秘工作,2005年元月调至高新区局继续从事文秘工作。刚调至高新区局的时候,曾有人关心的问过他,“你从事文秘工作已经4年了,这种费神费力的文字工作你难到不厌倦呀,何不称工作的调动,换一个岗位呢”,他简单的答道:都想干轻松的事,那最累的事总得有人干吧,何况我已干了4年,也习惯了,比起新手已没有那么累了。也许正是他的这种淡看与豁达,造就了他对文秘工作的任劳任怨的精神,来高新区局两年,不管材料多么多,时间多么紧,不管加了多少班,从来他没有看见他发过牢骚,有过怨言。两年来,他给人的印象就是一台工作的永动机,不停的在电脑上敲敲打打,纸上写写画画。
学习是工作进步的保障
与其共过事的人都知道,在办公室余泉玉是一个最爱学习的人,工作不忙的时候,他不是看书就是细读别人的好文章,好材料,并不时的在笔记本上圈圈画画。曾有人调侃他,人生苦短,你何必把自已搞得这么辛苦呢,以你目前的水平,你又不是不能胜任这项工作。他笑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现在税收工作日新月益,出现了好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不学习,不了解,怎么能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文章,怎么能为领导提供参谋呢,只有不断的学习,我的工作才能不断进步。他这样说,也这样做了,他不适时机的寻找一切学习的机会,当他得知有一个去省局办公室跟班学习的名额,他找到了相关领导,强烈要求自已去学习深造,在省局跟班学习的6个月时间里,他每天在办公室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不断的向别人请教,不断的吸收着新的知识。6个月的跟班学习,得到了省局领导的高度好评,文秘水平也得到了不断提高。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精益求精,才是对工作的最高追求。这是他对待工作的态度。不管是大材料还是信息报道,他成稿之后,总是看了又看了又看,审了又审,按他的话讲,决不让错字在我的文章里出现,决不让病句在我的文章里出现,决不让我的文章多一个字,也决不让我的文章少一个字。有一次,在写区局工作总结的时候,完稿后,他反复看了数遍,改了数遍,自己认为可以了。但回家后,他睡在床上,突然想起了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没有总结进去,他再也睡不着了,连夜赶到单位再一次进行了修改。正是因为有着严谨的工作态度,他的稿件质量很高,从来没有出过纰漏。
只有创新,才有活力
尽管他对待工作十分严谨,但是他方法并不呆板。最记得2005年税法宣传月,当时按区局的想法就是挂几条横幅,在街道摆个谘询台,发发宣传资料就行了。但是,他却认为,税法宣传年年搞,年年一个样,效果并明显。因此在征得区局领导的同意后,他提出了一个让税法知识进校园的宣传方案,为海棠中学全体师生上了一台税法课,搞了一个我与税收的征文活动,在校园内办了一期税法宣传专栏,筹办了一个税收知识抢答赛,益阳电视台,益阳日报对此都相继作了报道,在全校以及整个社会都造成了良好反响。
正是因为他对工作的任劳任怨,对工作的勤奋务实,高新区局文秘宣传才开创了良好新局面。仅2006年,该局共编发高新国税简讯40期,向省市局投稿近60篇,被省局采用10多篇,市局采用40多篇,益阳日报,益阳电视台都有高新区局相关工作的报道。他本人也被省局、市局相继评为“优秀信息员”称号。
第五篇:胜泉村活动第一阶段小结
博南镇胜泉村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第一阶段小结
博南镇胜泉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自3月31日正式启动以来,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县委指导检查组悉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党委的部署要求,以‚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为总体要求,围绕‚创新思路谋发展,调整结构破难题,构建和谐保民生,注重实效抓结合,突出实践创特色‛这一主题,按照第一阶段方案的要求,做到必读篇目不缺漏、学习培训不缺时、规定动作不走样、落实环节不漏项、自选动作有特色。精心组织、开拓创新、周密部署、扎实推进,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学习任务,现将学习情况小结如下。
一、基本概况
博南镇胜泉村位于永平县城郊区,国土面积17.6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小组,799户农户,2979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156元。党总支部下设3个支部,9个党小组,有党员101人。胜泉村被县委确定为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的唯一村,同时,也是2009年实施千村扶贫开发百村整体推进的项目实施村。
二、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充分筹备,打好基础,做到‚四个落实‛
1、落实办公地点。胜泉村在办公室紧张的情况下,及时调出1间办公室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办公室,并挂
让各位党员干部明确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明白胜泉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目标任务、主要原则、方法步骤,明确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使广大党员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端正态度,克服厌倦心理和畏难情绪,切实增强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学习到位。胜泉村结合自身实际,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及送学上门的方式,认真抓好学习培训。一是明确学习内容,制定出学习日程安排。按照必读篇目不缺漏、学习培训不缺时的要求,认真组织全体党员集中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以及县委有关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共组织全体党员集中学习3次,开展专题辅导培训1次。二是每个党员干部在集中学习的基础上,认真开展自学,精读必读篇目。同时,村党总支部班子成员带头学习,作好读书笔记,以自身的表率和示范作用影响和带动参学对象。三是为了提高参学率,胜泉村针对不同党员采取不同方式认真组织学习。对老弱病不能参学的党员,采取送学上门的方式,向老党员宣传讲解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及方法步骤,在学习的过程中,共为5名老党员组织了送学上门活动;对外出务工的5名党员,通过电话联系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宣传胜泉村正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及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村上开展活动的主题。
3、调研深入到位。围绕县委提出的‚三农‛问题、民生问题、基层党组织建设等重点调研课题,胜泉村深入全面开
致富能力薄弱的原因‛、‚胜泉村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向‛、‚胜泉村的支柱产业是什么‛、‚胜泉村在全镇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如何抓住新农村建设和‘866’建设机遇彻底改变胜泉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建议。通过开展科学发展大家谈活动,做到思想达到共识,行动形成统一。
6、实践活动到位。围绕‚科学发展情系民生‛这一主题,结合扶贫开发‚866‛工程,在总支委员会班子成员中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征求一次群众意见,对现在实施的工程有什么意见;宣传一次惠农政策,对‚866‛建设工程补助标准、发展大棚蔬菜补助标准等惠农政策进行宣传;做好一件实事,每人为群众实实在在解决一个困难,并做好记录;走访一户困难群众,分析了解致贫的原因,为困难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出主意、想办法,帮助制定脱贫计划;交一个朋友,做农民朋友的贴心人,帮助他们解决发展思路上的问题,为他们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目前,除做一件好事正在调研外,其它四个一活动已经启动实施。
7、宣传到位。为了深入宣传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和各级党委的部署要求,村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根据胜泉村的实际情况,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在村口显著位置书写永久性标语4条,粘贴标语96条,出黑板报10期,在州、县有线电视台报道活动新闻5条,其中,州有线电视台《红土地》栏目报道了1条;精心制作活动简报9期。由于各种宣传活动的扎实开展,进一步营造了浓厚的氛围,土地流转,目前,烟苗长势良好,预整地有序推进,完成了密集式烤房群征地和‚三通一平‛,启动了烤房群建设工程。育好‚一棵苗‛,建设以核桃苗为重点的花卉苗木基地。抓住省州县大力发展泡核桃的机遇,充分发挥胜泉村的区位、土地、水利优势及发展花卉苗木的传统优势,积极引导群众发展壮大以核桃为主的花卉苗木产业,全村共培育650亩800万株核桃苗,产值有望突破1000万元。养好‚一头猪‛,建设生猪养殖基地。积极扶持发展生猪养殖大户和示范户,发展5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大户3户。
在抓好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推进了土地流转,实现了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的良性互动,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合理分工和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全村共完成土地流转1200亩,占全村水田面积的71%,群众田租收入达100多万元。
3.围绕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着力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改善上求突破。结合扶贫开发‚866‛工程的开展,加大对公益性、基础性建设项目的投入,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群众主体,通过村民‚一事一议‛,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多方整合建设资金,加强村庄道路和农户庭院硬化、绿化,努力使村庄道路硬化率达60%以上,农户庭院硬化率达80%以上,不断夯实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
三、经验体会
1、加强组织领导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