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鬼儿读后感
德国夫妻作家沃尔夫冈·荷尔拜茵和海依克·荷尔拜茵的儿童文学作品《小鬼儿》。讲述了九岁的男孩尤斯丁有一个秘密的、甚至是想想都有点恐怖的朋友——小鬼儿。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小鬼儿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助到您。小鬼儿读后感范文1
九岁的男孩尤斯丁有一个神秘朋友——小鬼儿。小鬼儿因为跟人类玩耍,主管地狱官亚斯马提把小鬼儿放逐到人类世界,经受一个星斯的考验,让小鬼儿做坏事,直到亚斯马提满意,考验就结束。
第一次,小鬼儿救了一个老妇人的宝贝小狗,被亚斯马提揪下了尾巴。
第二次,小鬼儿动了尤斯丁爸爸计算机,计算机死机了,爸爸又把计算机修好了,小鬼儿被亚斯马提的翅膀拽下了一个。
第三次,小鬼儿在实验教室里点火,正巧门打不开了,没有发生爆炸,亚斯马提把他的另一对翅膀也拔了下来。
第四次考验,因为费尔斯的洁癖症消失了,亚斯马提又把小鬼儿头上的两只角全拔走了。
第五次考验,小鬼儿把大部分的盆景从架子上打下来,可是海因兹先生的房子,却长出了一棵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大树,海因兹先生发了财,亚斯马提把小鬼儿的马蹄拿跑了。
第六次考验,尤斯丁爸爸的汽车发动不起来了,又赶不上轨车,在家里来了美国导演,和爸爸谈话,亚斯马提把小鬼儿的皮肤变成了正常人的皮肤。
第七次考验,小鬼儿救了一个人类小女孩的命,而尤斯丁办了坏事的行动符合亚斯马提的意愿,尤斯丁试图叫小鬼儿拿水龙对亚斯马提,结果亚斯马提消失在一团火焰和烟雾之中。
最后,小鬼儿和尤斯丁成为了邻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含义:好事让人感到快乐,坏事让人感到痛苦。我们一定要多做好事,不做坏事,成为一个助人为乐的人。
小鬼儿读后感范文2我参加了“21周读书会”活动,妈妈特意给我买了一套《彩乌鸦系列丛书》,我从这套书里一眼就看上了一本书,书名儿非常吸引我,这本书是《小鬼儿》。
书中讲了一个名叫尤斯丁的小男孩,他有一位秘密朋友,是住在地狱里的小鬼儿,小鬼儿有一身红皮肤,一对儿犄角,一副蝙蝠翅膀,一条长尾巴和一双马蹄脚。
小鬼儿的叔叔是地狱王,长得很恐怖,脾气也很坏。他让小鬼儿去人间,在一个星期内做成一件坏事,小鬼儿才能成为一只真正的鬼。可是,小鬼儿每次做的坏事都会变成好事,所以他身上鬼的标志——红皮肤、犄角、翅膀、长尾巴和马蹄脚都被叔叔没收了。
最后一次,小鬼儿又把坏事变好事,他救了一个小女孩,叔叔正要惩罚他,小鬼儿拿起水管打了叔叔,叔叔感冒回去休养了。趁这个机会,小鬼儿和他的爸爸妈妈把身上的鬼标志都还给了地狱王叔叔,他们从地狱搬到人间生活,做了尤斯丁的邻居。
一天,尤斯丁的爸爸问新邻居:“你们姓什么?”小鬼儿爸爸说:“我们姓鬼,但不是真的鬼哦!”小鬼儿和爸爸看着尤斯丁神秘地笑了。
这本书讲了人和鬼之间有友谊和善意,在人间和鬼世界,家人之间有关爱和支持,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家人要永远在一起!
最后提醒大家一点,不要在夜里看这本书,你看书时最好有一位胆大的家人陪同哦!!
小鬼儿读后感范文3寒假里,我看了一本叫做《小鬼儿》的书。书的主人公是一个住在人类世界的小男孩尤斯丁。他有一个住在地狱的好朋友小鬼儿。地狱之主要小鬼儿做恶劣的事,来获得留在地狱的资格。可小鬼儿是个善良的鬼,接连七次考验他都没有通过,最后,他拿水龙头冲了地狱之主,这才能留在地狱。可这时,小鬼儿和他的父母却选择了住在人类世界。从此,世界上多了个可爱的小男孩,尤斯丁也多了个好领居。
我觉得小鬼儿是个可爱的男孩。他不喜欢做坏事,可是为了全家,他只好这么做。在最后,小鬼儿还救了一个在火场中生命垂危的女孩。虽然他不想承认,可是他却帮了许多人。善良,是无法改变的。在鬼的世界里,小鬼儿可能是被人看不起的,可在人类世界,他绝对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孩子。相反,像地狱之主这样的人,干尽了坏事,在人们眼里,他是一个可恶的坏蛋,会受到所有人的谴责。
俗话说,好人一生平安。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喜爱。
小鬼儿读后感范文4《小鬼儿》这本书属于“彩乌鸦系列”,爸爸已经跟我读完了。里面的主要人物是小鬼儿、尤斯丁、亚斯马提,还有尤斯丁和小鬼儿的爸爸妈妈。
我觉得里面的小鬼儿是一个想干坏事,但是经常会干好事的鬼儿。他为什么总是想干坏事呢?因为小鬼儿的叔叔亚斯马提是鬼司令,他经常要求小鬼儿干坏事,不然就要把他们一家赶出地狱,后半生将会在人的世界里度过。
小鬼儿在第七次考验中战胜了亚斯马提。亚斯马提只好同意让他们自己选择留在地狱还是去人的世界。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小鬼儿一家全部同意在人世度过,亚斯马提也就同意了。我想,可能是他们知道呆在地狱里只能整天干坏事,而只有在人世间才会找到自由和幸福,才会有真正的美德和真正的友谊!
我觉得小鬼儿是个喜欢搞恶作剧,但是心地又是善良的鬼。我喜欢小鬼儿!我不太喜欢尤斯丁,因为他在整个故事中一次都没有做过好事。当然,他对小鬼儿却是很忠诚的!
第二篇:《小鬼儿》读后感
《小鬼儿》读后感
《小鬼儿》读后感1
今天我又看完了一本书,叫《小鬼儿》。
这本书说了有一个九岁男孩尤斯丁,有一个秘密,想想都有点怕的朋友——小鬼儿。他每天要做的事,就是帮小鬼儿做一件真正邪恶的事。这是地狱之主给他的考验,否则他就会被赶出地狱。可他每做一件坏事,就变成了好事,所以被地狱之主一点点剥夺了做鬼的权力。最后,他终于做了一件很坏的.好事,过了考验,可以在地狱做真正的鬼了。可是人间却多了一个善良可爱的小男孩。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只要做好事,做对的事,一切都是有回报的!
《小鬼儿》读后感2
寒假里,我看了一本叫做《小鬼儿》的书。书的主人公是一个住在人类世界的小男孩尤斯丁。他有一个住在地狱的好朋友小鬼儿。地狱之主要小鬼儿做恶劣的事,来获得留在地狱的资格。可小鬼儿是个善良的鬼,接连七次考验他都没有通过,最后,他拿水龙头冲了地狱之主,这才能留在地狱。可这时,小鬼儿和他的父母却选择了住在人类世界。从此,世界上多了个可爱的.小男孩,尤斯丁也多了个好领居。
我觉得小鬼儿是个可爱的男孩。他不喜欢做坏事,可是为了全家,他只好这么做。在最后,小鬼儿还救了一个在火场中生命垂危的女孩。虽然他不想承认,可是他却帮了许多人。善良,是无法改变的。在鬼的世界里,小鬼儿可能是被人看不起的,可在人类世界,他绝对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孩子。相反,像地狱之主这样的人,干尽了坏事,在人们眼里,他是一个可恶的坏蛋,会受到所有人的谴责。
俗话说,好人一生平安。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喜爱。
《小鬼儿》读后感3
在书架上有许多书中,我最喜欢的是一本叫《小鬼儿》,书中大致内容是“男孩尤斯丁有一个秘密朋友,一个地狱来客----小鬼儿。他每天都要被迫做一些不愿干的坏事,因为地狱之主每天都会监督、威胁小鬼儿去对人类做恶作剧,不然就要剥夺他做鬼的资格。但尤斯丁每次都会帮助他的好朋友小鬼儿,帮他做了一件又一件的`“坏事”。最终小鬼儿失去了做鬼的资格,但人间却多了一个可爱的男孩。
我喜欢这本书,是因为我喜欢尤斯丁和小鬼儿,他们虽然生活在不一样的世界里,却有着同样的思想,为别人着想、不去危害别人,并成为好朋友,相互帮助,最终战胜了地狱之主亚斯马提。我觉得朋友之间的友谊很重要,我们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和想法不同就去伤害朋友之间的感情,也不要去为难别人,多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因为,如果你不这样做,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会没有朋友,孤独的生活着。大家记住了吗?让我们珍惜我们之间的友谊,珍惜我们的每一个朋友吧!
《小鬼儿》读后感4
《小鬼儿》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故事:九岁的男孩尤斯丁结识了一个神秘的、甚至有点恐怖的朋友——小鬼儿。小鬼儿要在人间做一件非常卑鄙恶劣的坏事,否则,小鬼儿一家将会被地狱之王从地狱赶出去。但是,小鬼儿每次干坏事的时候,都会莫名其妙地变成好事。例如,他把一位老奶奶的爱犬偷偷地放了,没想到正好一辆大货车撞到了拴狗的地方。最后,小鬼儿终于成功地做了一件“很坏”的好事,通过了考验。但小鬼儿一家却决定搬到人间,还做了尤斯丁一家的朋友。
《小鬼儿》是彩乌鸦系列中的书。我很喜欢彩乌鸦系列的书,这个系列的书不仅文字幽默,插画也很漂亮。我很喜欢《小鬼儿》的内容,用反差的手法体现“反差”,用反差的手法体现小鬼儿的倒霉。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的.“沃尔夫冈荷尔拜茵”,虽然我没有听说过,但能写出这么好的书来,一定是位厉害的作家。小鬼儿的形象深深印在了我的心中,这本书鼓舞着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与人为善。
《小鬼儿》读后感5
九岁男孩尤斯丁有一个秘密朋友,他就是——小鬼儿。
小鬼儿的叔叔亚斯马提是一个非常可怕的鬼。亚斯马提不仅身材高大,而且长得丑陋极了!眼睛里发着红光,两只角像山羊角,他的翅膀十分破碎,他那只马蹄脚走一步都能迸出一些火花。
亚斯马提让小鬼儿天天在人间做一件真正卑鄙的事,否则小鬼儿一家都要被赶出地狱。
尤斯丁的`爸爸用计算器写小说,可是,小鬼儿把计算器里所以的程序全删掉了!那可是爸爸整整用了几年弄出的心血!爸爸气的不得了!小鬼儿一共受了七次考验。最后,小鬼儿终于做了一件十分“坏”的一件好事,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鬼,而人间也多了一个小男孩。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朋友之间会发生不同的事,只有我们去理解他人,他人也会与你好好相处。
第三篇:示儿读后感
示儿读后感
示儿读后感
1.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曾在死前交给儿子一封遗书,读着诗人情不自禁的流露出的爱国情怀,我深受启发,并立下志愿: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回报祖国,示儿读后感。那么这首诗究竟有什么魅力让我下定如此决心呢?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诗人说,人死了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但可悲的是没有亲眼见到自己国家的统一。诗人在临死的时候还记挂着祖国,言语中充满了爱国的赤子之心,充满了对祖国统一的急切渴盼,他对自己将再不能够看到祖国统一感到由衷的失落和遗憾。“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一句写满了诗人的无奈,“儿子,等朝廷的军队统一中原的时候,别忘了上坟的时候告诉我!“诗句耐人寻味。诗人活着看不到祖国的统一,死了也要听到国家统一的消息:“生,是国家的人;死,是国家的魂。”
短短28个字,寄托了陆游盼望祖国统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他,明明知道,死了之后,一切都会与他断绝,可是他却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为自己不能看到九州统一而感到悲伤。他对祖国充满信心,相信南宋的军队会有收复被金军占领的失地的一天,希望在那一日,儿子会在祭祀自己之时,告诉他,让他在九泉之下,得以安息,也可以含笑九泉。
读完《示儿》,我若有所思,一个在等待死亡的人,居然还想着自己的祖国,我想:作为一个正在生存的人,我们该怎样为祖国奋斗呢?其实,只要我们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成为国家的栋梁,报效祖国,为祖国奉献,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热爱祖国的心。
屈原有一颗爱国的心,投汩罗江而死;岳飞有一颗爱国的心,背刺“精忠报国”;黄继光有一爱国的心,拼死睹住敌人罪恶的枪眼;刘胡兰有一颗爱国的心,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周恩来有一颗爱国的心,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们也要有一颗爱国的人,永远铭记为中华之强盛而读书!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所做。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末期和南宋的前半朝。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也都和这首《示儿》一样,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之情。
这首诗中“死去元知万事空”,说明了作者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表达作者悲哀的是生前见不到自己的祖国统一。但下一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又说明了作者对祖国统一的希望。
想到这里,我又想起岳飞、郑成功、不吃美国救助粮食的朱自清,为澳门回归做出巨大贡献的邓-小-平爷爷等等一大批爱国之情强烈的人。
现在,爱国、护国的任务交到了祖国未来花朵的手上,我们也会像老一代的爷爷奶奶们学习,热爱自己的祖国,保卫自己的祖国!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读后感《示儿读后感》。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第四篇:《雨儿》读后感
导语:《雨儿》记叙了她的母亲年纪大了,记忆力严重衰退,老是记不住龙应台是她的女儿。整篇文章是在讲述亲情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雨儿》读后感。欢迎阅读及参考!
篇
一、《雨儿》读后感
在《雨儿》中,她年迈的、患了老年痴呆症的母亲是个老小孩。因为老年痴呆,所以吐字不清并伴有失忆症,以至于把女儿说成了“雨儿”,以至于至亲的女儿都不认得了,以至于女儿刚刚对她说过的话,她马上就不记得了。看似平常,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心里真的被深深地刺痛了。这在女儿龙应台的心里是多么的心疼、难过与无奈啊!
在《雨儿》的结尾处所说:“她看着我,微笑了。我这才注意到,她穿着黑衣白领,像一个中学的女生”龙应台多么希望自己的母亲还处在青春年少,永远不老啊!这句话也道出了女儿不舍得母亲的渐渐老去、渐行渐远
即使再忙碌,也不要忘记经常给父母一句体贴的问候;即使再忙碌,也不要忘记经常与父母交流一下自己的近况,即使再忙碌,也不要忘记常回家看看年迈的父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的父母在一天天渐行渐远……
篇
二、《雨儿》读后感
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所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如微风拂过。早些年我只是零星地读过龙应台的一些散文,这次有幸阅读了她推出的思考、家族、人生、情感的作品《目送》。正像前面的几位老师谈过的那样,龙应台在书中写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与脆弱、失落与放手;写缠绵不舍与绝然的虚无。龙应台的笔触及到了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哀而不怨。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柔情滋味。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是很难写出来的,难怪龙应台自己都说《目送》是人过中年才能写出来的。
中年的龙应台目送了父亲的逝去、儿子的远离,面对母亲的衰老,她的内心是苍凉的。读了《目送》里面的《雨儿》,使我内心始终难以平静。在《雨儿》中,她年迈的、患了老年痴呆症的母亲是个老小孩。因为老年痴呆,所以吐字不清并伴有失忆症,以至于把女儿说成了“雨儿”,以至于至亲的女儿都不认得了,以至于女儿刚刚对她说过的话,她马上就不记得了。看似平常,想一想:这在女儿龙应台的心里是多么的心疼、难过与无奈啊!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心里真的被深深地刺痛了!是啊,像我们这些临近中年的人,越来越能感受到父母的衰老,越来越能感受到父母衰老的速度之快。或许是生活的节奏太快、压力太大而无暇去顾及父母吗?还是人到老年时,衰老的速度的确是更快了呢?我在家中排行老大,父母年龄尚不算太大,六十刚刚出头。但我还是深有感触:几个月不见爸爸妈妈,再看到他们的时候,一下子就感觉到他们的银丝又增加了,脸上的皱纹又加深了,身体的力气又虚弱了……这种感觉真是只有亲身感受,才能体会其中的滋味,也可能正像龙应台在《雨儿》的结尾处所说:“她看着我,微笑了。我这才注意到,她穿着黑衣白领,像一个中学的女生”龙应台多么希望自己的母亲还处在青春年少,永远不老啊!这句话也道出了女儿不舍母亲的渐渐老去、渐行渐远,既是本文的升华之笔,又与《目送》的主题相互照应——“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她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她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为了让大家感受一下《雨儿》带给我们的感受,我请罗老师与我配合一下,读一读龙应台母女的对话部分。
这样简单的对话,却能给人最深的感动,她把这份对母亲的爱轻描淡写了,然而却字字是关切,句句是牵挂。
即使再忙碌,也不要忘记经常给父母一句体贴的问候;即使再忙碌,也不要忘记经常与父母交流一下自己的近况,即使再忙碌,也不要忘记常回家看看年迈的父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的父母在一天天渐行渐远……
第五篇:小鬼的读书笔记
中小学生课业体大膘肥,瘦身良方何在?
概述:给中小学生减负从国外说到国内,从十多年前说到现在,但为何不见成效,反而越减越重?本文主要从学校、家庭与学生本身三个角度分析,剖析中小学生课业繁重的原因,给真正为中小学生减负带来一些启示。
我们处在一个民族复兴、社会转型、制度革新、轰轰烈烈搞建设的大时代,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个年龄段的人都面临着不同的压力,抗压能力最弱的中小学生却成了承压最大的群体。如何给中小学生减负,让他们享受快乐童年的同时,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是一个老问题,却长期得不到解决。
通过一些调查研究成果和我本人对中小学生减负问题的思考,我可以把它的原因归为以下三个:
一、学校的错误教育观念。中小学生的课业太重,高校学生的负担太轻。绝大多数中小学把升学率作为教育指标,小学考初中,实践考高中,高中考大学。只拿初中来说,学校的升学率高,意味着有更大的机率考上一所好的高中,进入一所好的高中,意味着孩子可以迈入传说中神秘的大学殿堂。于是这所初中在“大学殿堂”的面纱下魅力激增,吸引到大批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学生,而这些小学生就要为面纱背后不知为何的事物付出沉重的代价,背着越来越重的书包上学放学,直到他们上初中,终于可以背上更重的书包,没有人愿意考虑他的心情。
成年人是不会冒着那么大的风险去做一件未知所得的事情的,但这些成年人却要求比他们弱小的孩子去做这种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本身就是不人道的。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高考“一考定终身”甚至“一考定生死”的决定性,中小学只以考上大学为标准,无形中让大学成为中小学生心目中的终点,更严重的后果就是进入大学后的他们会“松一口气”,然后开始享受他们的成果,长期沉醉在这种成功的阴影下,完全不知道真正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这种教育制度真的能为社会培养合适的人才吗?
二、家长的主观期望过高。为了更好地分析家庭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我们可以把家长分为农村家长和城市家长。
农村家长又可以分为教育意识薄弱的和教育意识强的两种家长。教育意识薄弱的家长并不重视孩子读多少书,反正家里还有那一亩三分地,读不好就回家种田,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读不好书的农村孩子还可以进工厂打工,对这些家长来说这已经是升级的待遇了;教育意识强的家长普遍认同“读书是唯一出路”的“真理”,读不好书,就不能脱贫致富,就只能一辈子呆在穷山沟里面朝黄土背朝天,而他们又普遍认为自己教不了孩子什么,只能棍棒相逼,只要孩子在学习,他们就开心,从来不管孩子学的是什么。
城市家长的教育意识一般较强,但是大部分城市家长对自己的现状不满,从事职业、所处行业、社会地位、学历高低等等,都是他们不满的根源,于是他们把解决问题的希望放在孩子身上,条件不好的只希望孩子读更多的书;条件稍好的会给孩子报一堆的夏令营、实习班;条件良好的不仅要求孩子学习成绩好,还希望他们学习一些音乐、舞蹈等方面的艺术,总之,城市家长见不得孩子有一分钟的空闲。
三、学生对减负认知过浅而片面。中小学生的心智一般不成熟,有些以为减负就是让他们多点时间花在玩具和动画片上,有些甚至不知道“减负”是什么意思。不加解释的“减负”会给他们带来恐慌,他们怕不能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觉得无法应对考试,害怕在高考中拿不到高分,以至于上到大学也不能摆手这种阴影,他们遇到新型的教育方式就会害怕,只有按部就班地听课、做作业、复习、考试才能让他们安心,他们的潜意识在抵触独立自主的学习和创造。
综上所述,要为中小学生减负,教育制度自上而下的变革应该起到根本作用,只有教育制度的改良才能带领教育机构树立正确、健康的教育观念;家长的观念升华则是减负的重点,作为学生的第一个老师,也是具有最重要影响力的老师,家长要意识到孩子的人格应该是独立的,他们需要积极的引导而不是令人绝望的时间安排表;就中小学生自己而言,妥善规划剩余时间是一门必修
课,要把时间用在拓展阅读、参加实践这些有意义的事情上,有意识地开始规划自己的假期、学习,甚至是职业生涯和人生。
减负不是对中小学生的同情,而是对独立个体自然成长的基本尊重与严肃敬畏。过多的课业像膘肥的赘肉一样捆绑在孩子身上,使他们看起来竟然如此畸形,谁来为他们瘦身,还他们原有的健康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