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性格的命运
“真实,残酷的真实。”
在《红与黑
.卷上》的卷首,作者司汤达引用了假托丹东的这样一句话。
无疑,这部小说揭露了封建王朝复辟时黑暗残酷的现实,是法国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
徜徉于《《红与黑》的海洋,不少人会被于连这一人物所吸引。
如果把维利埃尔城比作一棵树的话,那么它的“枝繁叶茂”足以令人们窒息,生活在树冠的贵族,明明内心彼此仇恨,暗地里尔虞我诈,相互倾轧,可一个个表面上看上去却衣冠楚楚,温文尔雅,光彩照人。他们即便给对方一个微笑,也总不肯舍弃嘴角上挂着的那一丝轻蔑,虚伪。他们无所不用其极,恣意地占据着枝叶间的缝隙,切断了阳光,只在树根周围投下浓浓的阴影,而这阴影正好罩住了一个人-----于连。
于连仰望树冠,内心汹涌澎湃。
睿智的头脑,精致的仪表为他暂时掩盖了地位的卑微,为他赢来了贵族的惊叹,富人的仰慕。然而,社会地位的悬殊仍然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对社会地位特殊的敏感滋生了于连野性的欲望------
一定要爬到树冠上去!可惜命乖运蹇。
“千里觅封侯”的志向从生不逢时的仰天长叹中灰飞烟灭。
不过,很快,神甫带来的高薪以及来自王室的尊敬,使他黯淡的眼眸中间泛出金灿灿的希望之光------穿上黑色的教服,同样可跻身于社会名流。
然而神学院内的派系斗争,相互猜忌使于连逐渐意识到社会的丑恶,并决心伪言矫行,忍辱负重,用双重角色来对抗社会,久处“树冠”阴影中的他毫无犹豫地为自己的欲望找了一个游刃有余的套子-------虚伪,并一头钻了进去。
然而,在“阴谋伪善”的中心,他仍然保持一定的清醒,监狱中的反省,是浪子回头的转折点,他最终认清了社会的本质,最终选择了死而不是生,表明了于连与上层社会决裂的决心。
于连亦是“性格分裂”的人物。他是自尊,自爱,勇敢,真诚而又自卑,懦弱,虚伪的矛盾统一体。
他既充满激情而又冷静,既要确定独立自主,而有时表现出屈从和依附。有时他会像躁动不安,举足奔腾的烈马,为实现欲望而奋不顾身;有时却像十足的懦夫自暴自弃,当他为自己以咄咄逼人的姿态打进贵族圈子而沾沾自喜是,一种纯真之情立即谴责自己因野心而丧失了天良。
于连是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奋斗的典型,但他既不同于只求温饱的庸人,也不属于甘愿出卖灵魂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的渣滓,他是有理想,有抱负,具有反抗精神的“理想型”青年,然而他的悲剧恰恰揭示了这一现实,在复辟时期,一个有进取心的平民青年,试图通过个人奋斗跻身上流社会,却又不愿丧尽天良地利用他人的鲜血染红自己的肩章,最终只能成为上流社会的“局外人”。
当初,于连背负野心,怀惴虚伪启程,一路似乎通畅无阻,但每爬高一寸,危险就随之加上一码,最终还是跌了下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临刑前,于连苦笑着对自己说“同时代的人们影响到底占了上风,离死亡只有两步远了,在自己说话时,还要装得虚伪----啊,可悲的19世纪!”
只有19世纪的法国才能造就出野性的于连,也只有19世纪的法国才会演绎着于连的命运。
红依旧是红,黑仍然是黑,谁去了谁又来。
黑夜包裹,隐藏着星星的鲜活,这便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