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恨歌读后感
读王安忆的《长恨歌》有感
王安忆是很了解上海的,包括上海的弄堂、上海的流言和上海的闺阁,甚至是上海的鸽子。这个被称为“东方巴黎”城市,每天都暗涛汹涌,即使它表面上如此绚烂繁华。流言在里肆意传播,比病毒的速度更快;女孩子们在这里展览美丽,生命随之沉沉浮浮;鸽子是这个城市的精灵,把这座城市的是是非非尽收眼底。
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带着小女儿态的,美丽且聪明。女人家对于自个儿的美,不够清楚倒还好,最怕是周围的人千千万万遍的提醒着你,让你彻底的明白个究竟。一旦知道了吧,人也就不再甘于只憧憬平凡的幸福,周围的环境也注定你不能只是平常地过小日子了。王琦瑶的经历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从决定去片场,隐隐约约地期待着什么的时候开始,她的人生就开始走向了另一个轨道了。纵然试镜并没有让她收获什么,只是让她失望郁闷了,但所有的故事却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导演让摄影师朋友程先生帮她拍照片,她也是去了的,还是隐隐地抱着什么希望的吧。而后,因照片的出名,有了“沪上淑媛”称谓,又在程先生的提议下,去参加了上海小姐的比赛。这是她人生中最风光的日子了,也成了她悲剧命运的开始。这悲剧不是偶然,倒像是命中注定的。参加比赛之前,导演是来劝过她的,告诉她这所谓的上海小姐不过是达官贵人的游戏,所谓的“上海小姐”的桂冠也不过是浮云,看上去夺目,但其实是过眼烟云,迷住人的眼,当睁开眼睛却发现什么也没有。这是导演在片场几十年的经历所看到的,对王琦瑶推心置腹的讲了。但王琦瑶当时被虚荣迷住眼了,哪听得进去这些话,只专心致志、小心翼翼地准备上海小姐的角逐。
不让人失望的,王琦瑶获得了第三名,这是程先生、蒋丽莉和王琦瑶尽心尽力的结果,当然,王琦瑶的美是她本身的资本。而后,王琦瑶过了一阵子风光后的冷寂时光,然后便遇到了李主任。像很多的年轻的漂亮女人的选择(或主动或被动的)一样,成了一个有权有势的人情妇。从此,王琦瑶住进了奢华的爱丽丝公寓,开始了年年月月地等待,等待李主任偶尔的到来,同时,也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青春韶华一点一滴从墙上划过。我无法想象,也无法理解,一个正值生命中最美好年华的女子,怎么会甘心日日月月囚禁在一所浮华的铁屋子里。我从来没有尝试过,一天又一天的看着墙上的光影变幻来计算时间,从来不会,只是一个人呆在那里,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能做的无休止的等待。有时候发呆,一不小心就过了一个多小时,回过神来的时候,都会觉得辜负了大好的时光。她,年轻美丽,有多少事可以做啊,可是却选择在繁华里守着自己老去。我突然觉出了做美丽女人的悲哀。这让我想到了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美丽的女主人公,因为长得太美,让这美丽带给了她悲惨的一生,让她想和一般女人一样平静生活,平凡的幸福都不能。但王琦瑶和她不同,王琦瑶是自愿的,而她是被逼的。唉!其实,谁又说的清呢?王琦瑶选择另一条路,又能够顺利的走下去吗?
自古就有红颜祸水这一说,可我觉得这红颜害的不只是别人,更是红颜自己。女人,这个自古以来社会地位就比男人低的群体,天生就总被自大的男人当作附属品,当作男人地位和能力的陪衬。在这样一个男女还并不真正平等的社会里,那些太过惹眼的女人并没有太多自我的选择。你或许会说,不是一样有很多美丽的女人取得了自己的成就,嫁给了自己爱的人吗?可是,她们很多难道不是因为有所作为了,所以才美丽的吗?还有,像居里夫人那样的,在年轻的时候,刻意的忽略、隐藏自己的美丽,让它不成为其实现理想的阻碍,从而专心的从事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所以,女人悲哀到必须掩盖自己的美丽才能不受其牵连,从而有所作为吗?是啊,你看看那些凭借美貌来受人关注的女人们,取得的是什么样的荣耀啊?可那绝不是真正的成功。
王琦瑶除了美丽,还聪明。对于很多事情,她比别人多了考虑和清醒。她太清楚自己的美丽,似乎不愿意太过平淡地过日子,以至于一直把真心爱她的程先生当作垫底的。她似乎又很不清醒,那么大的年纪了,也不着急找个正经人好好地生活,而是整日和一起无所事事的人在一起打牌、吃零嘴、谈天说地来大把大把的消磨时光。年纪大了,她也不肯把当年的风华抛之脑后,依然执着于上海的时尚和风情,跟女儿争相斗艳,和女儿的朋友交流时尚的心得,从中收获自信和满足。在王琦瑶暮年的时候,出现了一个老萨克,容易被旧的东西所吸引,执念于上海过去的事物,于是她被王琦瑶打动了,甚至认为王琦瑶是没有年龄的。因此,王琦瑶在人生已经迈入黄昏的时候,又有了一段短暂的忘年恋。是的,很短暂的。老萨克还是明白现实的,没多久他就想逃了。这时候的王琦瑶,是孤独的,是渴望老萨克能够一直陪伴着她的。她甚至拿出了雕花盒子,想要把剩下的金条全部给老萨克,只是为了让他陪她度过剩下的几年。如果说当年王琦瑶为了毛毛娘舅,把她怀孕的事推给萨沙是因为她爱毛毛娘舅的话,这个时候,把自己唯一的依靠——金条,都拿了出来,以此来留住老萨克,是因为孤独吧!
是啊,王琦瑶的一生是多么的孤独凄清啊!她从来没有结过婚,和李主任虽说也有真情实意,却得不到完整光明的爱,终究不过是大人物释放压力和增添浪漫生活的点缀。她真心爱过毛毛娘舅,可毛毛娘舅也不会为了她放弃什么,大家也只能够把握暂时的欢娱。老萨克最后也决定不再来找王琦瑶了。然后,王琦瑶在某个不寐的深夜,被来偷金条的长脚活活勒死。无人知道。如何不长恨呢?王琦瑶的一生,她到底拥有过什么啊?一旦走偏了路,得到的就只能是变了样的快乐。平凡生活中的所有简单细小的快乐,就通通看不见,感受不到了。不然,她不是可以选择程先生,过上简单幸福的日子吗?如果给王琦瑶多一次的选择,她会有更好一点的结局吗?
第二篇:《长恨歌》读后感
《长恨歌》读后感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那是一条黄昏梦残的古道,那是一渺春江花月的清波,那是一驿积淀了江楚流香的亭阁。着一条漫卷的青丝带,映着斜阳走过碧坪,你轻曼的温柔,异于北国的风雪,你的妖娆更有着明晰的江南芳韵。江南的水无私的把你妆望,绿林熏陶成你的素雅,天生丽质一朝秀选,却都化作淡淡的历史伤云。夜,静的出奇。
你踏着唐朝宫殿的红地毯,吟着那江南的曲赋信步而来。久睡的长安,投下一片卓丽的云彩,那是江南的水给她织的嫁衣吗?“一枝红艳露凝香”“春风拂槛露华浓”,这艳容胜过冬日里贞傲的梅和寺里的明肌香雪。舞曲也多情了,直要披上霓裳般的羽衣去回应这春来的歌唱。帝王手中的御笔颤动了。或许这原本就是中唐的宿命,或许一方爱的曙光将要在冷冬擦亮,或许这都是冥冥之中从未休止的拨动的命弦。雄伟的望朝金殿,一派帝国端重的气韵,也抵不住她轻盈的舞姿,和浪漫时节的回眸一笑。已再没有了她的倩影。远去的车迹,回首这雄伟的金殿,天摧残星,月蚀清夜,玉阶生怨„„
那夜的马嵬驿,在祭奠绝代的红颜。
那夜的马嵬驿,着裳的红树谢了。
那夜的马嵬驿,好美,好凉。
明皇落泪了,哭的凄惨,哀惋。窗,开着,缺月无声,门扉里透着沉沉的鼻息,青松漏着几段光隙。昨日的记忆,是车如流水马如龙;今日却是伊人归去,从此阴阳。
宫阙里,依旧有曾经舞动的羽衣,而那身影,在一场浮华之后,悄然离去。夜,真的很寂寞,晚初的村店,只有一声断断续续的幽咽,只有黑森森的天空下,一袭霓裳滤出的滴滴清泪。
红昼月弭,风轻掠。木积香山雪,冷宫阙。竹松懈,轻纱妆玉阶。伊人眉笼,彤如月。月曳轻波,皎渡仙桥鹊。冷夜谁人解?——《长生殿》有人说:“她爱明皇,不爱天下。”
有人说:“她的拥有使千万民众一无所有。”
有人说:“她是红颜祸水。”
我淡然对曰:“历史非柔媚女子所主,世人只看到明皇堕落在漫舞飘飘的温柔乡里,却看不到他自身的堕落。”
日月成为流年,她终于化为爱的殉鹊,天空一片澈蓝。长生殿里,也许只有一对仙侣,在暗淡中抚琴,歌唱。
第三篇:长恨歌读后感
长恨歌读后感
肖文红
“对面盆里的夹竹桃开花了,花草的又一季枯荣拉开了序幕。”
当我看到《长恨歌》这最后一句话时,已是光明与黑暗交替的间歇——凌晨两点。因为她的小说写的很细,需要耐心地看,所以我熄灯沉入了黑暗后,唯一的需要就是入睡,抑或再做点美梦是最好不过。
生得亲切如邻家女孩、性格内敛从不张扬的16岁中学生王琦瑶自己也想不到在上海小姐竞选中会得第三名,人称三小姐,一时间成了上海淑媛的代表。但从此后王琦瑶如纯洁白纸的人生便洒上了浓彩重墨。先是被政界名人李主任包养住进了艾丽丝公寓,她深爱着李主任,但几年后因战乱,李主任飞机失事。解放后王琦瑶一直做护士替人打针靠自己的微薄收入低调地生活着,三十岁时遇到了康明逊,明知不能结合,王琦瑶还是不顾一切地为她生了孩子成了单身母亲,之后又遇到了一如既往地爱她的程先生,程先生对她照顾入微,但始终没有迈出那个槛,六六年,程先生因迫害自杀,王琦瑶的最可靠的底线也失去了。女儿长大成人后,五十五岁的王琦瑶风姿犹存,很多怀旧的年轻男子与她很投缘。这时候她竟与女儿差不多岁数的老克腊发生了畸形恋。但是这迟来的爱情已经来得太晚了,王琦瑶的时间也不多了。终于有一天,王琦瑶被到她家里偷金条的小偷掐S,草草结束了她悲惨的一生。
这四十年当中,与同学蒋莉丽、与长她十岁的严家师母、与小她三十岁的女儿薇薇、与薇薇的同学张永红等四个女性在不同的时间争风头。王琦瑶以她特有的矜持、忍让而又不失体面的以退为美的方法,悄然胜出所有的身边的女人,包括年长她的、与之同龄的和比她小一辈的。
同样是上海作家,有人将王安忆与池莉作比较,指责她写得过于消极。如果按作者的年纪来比这似乎是可以的,但是王琦瑶与林珠是两个不同年代的人,前后相差四五十年,这怎么可比呢?我看将王安忆与张爱玲比应该相配些。虽然两位作者的是属于不同年代的人,但所写的都是跨越三四十年的事。女人走过了这三四十年的大半辈子,从年轻娇美到年老色衰,从满怀忡憬到希望破灭,怎么能不消极?不同的是王琦瑶这四十年,性情一点没变,一样的追求一样的希望,一样的恰如其分地守着她那退到尽头而悄然胜出的法则。而金锁这三十年,是一点点被磨灭被扭曲的。(读后感 www.xiexiebang.com)所以要说刻薄消极,张爱玲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而王安忆笔下的的王琦瑶一直是积极努力地生活着的,只是将命运弄人,不悲凉又能如何?也许旧上海的故事,总是在悲凉凄美之中才更真实些吧。
王琦瑶的一生,不管世俗如何评价,总是爱她所爱的,只要有爱就会花十二分的力去爱。虽然日子很艰难但她还是会很自立地生活着,到S,她都没动过李主任留给她的一盒金条。
可是作者却给了这么个有心思、懂生活的细致的女人一个如此悲凉的人生。一直努力地生活着,盼望着,但是她的感情总是不能善始善终。也许是王琦瑶命薄福浅,无福消受这福份吧。
长恨歌读后感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开头一句很巧妙的引出了这段令人赞叹又令人遗憾的历史。“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这句平淡的话引出了杨玉环这个看似普通大家闺秀的女子。“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鲜明的表现出杨玉环脱俗的魅力,她的一举一动是那样的动人,使所有宫中的妃子都为之黯然失色,同时也为后面的隐患埋下了一个不可忽略的伏笔。“春宵,不早朝,侍宴,春游”,无一不表现出作者的痛惜,由于唐明皇过度的宠爱玉环,导致国政荒废,宫里宫外莺歌燕舞,百官整日只知寻欢作乐,也为唐朝的衰败埋下了导火索。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出乎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事终于发生了——-安史之乱。各地烽烟四起,百姓流离失所。衰败的唐朝,在这次战争中练练败退,六军被迫停留在马嵬坡,面对唐明皇和杨贵妃,将士的激动之情是难以容忍的。在军谏之下,唐明皇悲伤的望着那位曾经深爱的女子。“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看着玉环被军士推出去的时候,他心中是如此的无奈却又焦急。可看着军士激动的情绪,自己没有能力去抚慰。看着自己破碎的山河,自己却没有能力挽回。他只能仰望着天空,默许了军士,然后独自一人默默地流泪。
终于,安史之乱结束了,宫中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景色依然是不变的景色,可是赏景的人却已离去,“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我们读出了唐明皇心中那股难以言喻的心痛。
“云髻,花冠,仙袂,霓裳”描绘出一种仙境的生活,在那里,人不需要受到任何拘束,此时的“玉环”虽然依旧有着倾城的容貌,不过脸色却较之以前已显憔悴。内心思念着明皇,却音容相隔在2个不同的世界。“唯将旧物表深情,鈿合金钗寄将去”。睹物思人,这估计是十分悲伤的事吧。所有的思念,只能寄托于小小的物品上......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2句话不仅写出了对国家衰败的惋惜,也写出了对唐明皇和杨玉环爱情的惋惜。虽然我痛恨唐明皇沉迷女色,荒废江山,导致一代王朝从此湮没。但我同时也为唐明皇和杨玉环至死不渝,纯真的爱情所有感动。
长恨歌,让我读出了一个别样的恨,一首不会逝去的歌
第四篇:长恨歌 读后感
读《长恨歌》有感
大二的时候,我们专业增开了一门课程叫《大学语文》,课程通过对中外名篇的导读与赏析,目的应该是陶冶我们的文学情操,培养人文素养吧。最近老师带着我们一起欣赏了白居易的《长恨歌》一诗。下面我就谈谈读后的感想。
《长恨歌》是白居易作品中给人印象比较深刻的一首诗,因有感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而作。本来以为这首诗讲述的应该是一段枯燥的历史,毕竟唐玄宗和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经过老师对当时时代背景等因素的讲述,我就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想法。白居易并没有像写史书一样的写他们的爱情,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精炼的语言、抒情与叙事结合的手法和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应该说,正是这种写作的方式激起了读者心中的涟漪,引起了无数的共鸣。
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特别提出该诗的主题。《长恨歌》一出,关于其主题,便成为读者历来都争论的焦点。当然,“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大抵分三种观点:其一为爱情主题。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诗作。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其二为政治主题说。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唐玄宗“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的“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荒淫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其三为双重主题说。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
可能是受中国传统中庸之道的影响,我个人比较赞成第三种观点——双重主题说。从题目中可以看出,一恨一歌,又恨又歌。首先,李隆基是一国之君,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一点,他是个男人,是个正常的男人。一方面他需要站在一个别人无法丈量的高度去思考如何保证国富民强,这是他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使命啊。但是另一方面,他需要爱情。这时候杨玉环出现了。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世间堪称缘分。只是,李隆基还是不够睿智,他从未真正认识到两尺宽的肩膀上那千斤重的担子意味着什么。于是在国家政治与自身爱情之间纠结徘徊,最终深深陷入了爱情的漩涡中。爱情的美在于叫人难以抗拒,唐玄宗没有抗拒,换作是我,也无法抗拒。适时的相遇确实比“你只在天上耽搁一日,我已在世间苍老千年。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就这样擦肩而过”的相遇更让人沉醉。白居易的内心似乎有一杆秤,他把李杨之间的这种情感与国家命运权衡得很清楚,于是“看透了就麻烦”。而李隆基心里的天平却始终倾向杨玉环,直到杨玉环死后,他睹物思人,心中默念那一句隔世的告白——只因前世未了的情缘,我才轮回到世间,仰卧成一列篱笆,拦在你必经的路上;而那一句“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反佛是杨玉环的婀娜舞姿在深情告诉李隆基“能深深爱过一次再别离,我便欣然坠地,腐化为泥”。纵情高歌吧,为这浪漫而遗憾的爱情!
下面我将就中部分句子谈我的感想。
“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宫殿气派宏伟,直插云霄,宫中仙乐飘,人间到处都能听到。难以想象这是怎样一种奢侈、糜烂的生活啊!国家发生战乱之前,百姓生活艰难无比,君王却整日享乐,如此巨大的反差,怎么能不叫臣民发恨呢?官员腐败,贪图享乐等现象也存在我们的生活中。党的十八大之后,总书记提出八项要求,让我觉得终于看到了一点希望。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只要我们的心像金和钿一样坚牢,虽然远隔天上与人间,总还能相见!突然觉得生死在爱情面前都变得不重要了,不管生死,不管距离,心在一起就足以超越一切不可能。或许,拥有本来就不是爱情的归宿。这叫人可歌可泣的爱情啊!说到这里,我便
想起陆小曼的《哭摩》,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从此带着一身病骨苍凉孤独地行走于世,那种无以伦比的落魄叫人惨不忍睹。其实,路到尽头的时候,又怎么还会去在意当年的选择是对是错。一程山水,一个路人,一段故事,离去之时,谁也不必给谁交代。既是注定要分开,那么天涯的彼此,各自安好,是否晴天,已不重要。因为,喜欢甚至爱一个人,不是一定要青梅竹马或者朝夕日久。一个照面,亦是一生!
第五篇:长恨歌读后感
《长恨歌》主题我见
内容提要:《长恨歌》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之一,其主题有讽谕说、爱情说、风情说、又有爱情与讽谕双重主题说等多种。其中以讽喻说、爱情说以及双重主题说为主要争论派别。各个派别均有自己的理论依据。学界也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因此,本文针对其中的爱情说作出赏析。
关键词:长恨歌、主题、赏析、白居易、爱情
文学作品的主题通常是指作品中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的思想感情。而白居易作为中唐时期重要的一位开宗立派的大诗人,其感伤诗的代表作《长恨歌》一经面世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和传诵,流传千古。因而他的这部《长恨歌》的主题也就受到多方面的学者的揣测和分析。由于在探求作品的主题时,读者会受阅读习惯、文学观念、思维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产生了对《长恨歌》主题的不同理解,其中以爱情说尤为具有说服力。
认为《长恨歌》是诗人白居易用来抒发感情,赞叹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还是比较多的。诗中对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加以修饰,对于杨贵妃的出身等不好的事情则一笔带过,把他们的爱情描写的极为坚贞美好。“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许多学者也以此为依据,把此诗的主题定为爱情。如《长恨歌及同题材诗详解》①中说到:杨氏先为寿王妃是事实。白氏对此绝对知道,而又为什么偏偏这样说呢!因为作者已知他们的后果,因而以同情的心情要把他们写成一对极为引人同情的牺牲者,创造成为文学作品中爱情悲剧的典型人物。这是以爱情为主而进行创作的。同时,《长恨歌》抒情成份十分浓厚,加以景色烘托人物感情,诗中的句子无不蕴含着无限的感情。“黄埃散漫风萧瑟,云栈萦纡登剑阁。”“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由此可见,《长恨歌》的诗歌风格与白居易一贯的讽喻诗(如《秦中吟》)的风格有所出入,反倒是与感伤诗(如《琵琶行》)柔婉感怀的风格有所相似。
或许深入地了解一下白居易的感情经历能更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诗的爱情主题的理解。白居易少年时期住在符离,和东邻之女湘灵姑娘相爱,感情深厚。“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邻女》)当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和前程,他不得不离开家乡前往江南。临行离别,白居易与湘灵姑娘定下了爱情誓言,双方都发愿永远相爱,不负少年之约。在前往江南的途中,白居易更写下了三篇思念湘灵姑娘的诗篇——《寄湘灵》、《寒闺夜》,以及《长相思》。“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寄湘灵》)其中《长相思》中的“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更为《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前身。
当白居易取得功名时,他心中挂念的仍然是符离的湘灵姑娘,依然记得她的一颦一笑。于是,白居易向他的母亲提出要娶湘灵为妻的要求,但是却遭到了母亲无情的拒绝,原因就是门第。在白母以死相迫下,白居易放弃了与湘灵姑娘的誓言,娶了杨氏,离开了符离。二人此次分离,见面便是无由。时光的漫长和境况的改变并没有断绝白居易对湘灵姑娘的思念,他一再在诗中提到湘灵姑娘。“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贬江州司马,在被贬谪的途中,大概是天意怜人,竟然让他再次遇到湘灵。此时的湘灵已经40岁了,依然遵诺守身未嫁。此次分别之后,二人再也无缘相见。哪怕后来他还曾四处寻觅她的踪迹,但人世的变幻无常还是毫不留情地为他们的故事画下了句点。
在了解了白居易坎坷悲情的爱情经历之后,我们或许就可以理解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倾注的的哀伤之情。或者我们可以做出这样大胆的假设:《长恨歌》就是白居易抒发对自己的爱情的遗憾的一首叙事诗。以唐明皇喻己,以杨贵妃喻湘灵。诗歌的第一段贵妃受宠即白湘二人少年时代无忧无虑的时期,感情真挚动人,甜蜜和谐。第二段的贵妃之死即白湘二人受各方面的压力而不得不分开,白居易带着满腔悲伤离开家乡。第三段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大概也是白居易心中所想吧。第四段的李杨相遇,大概也是指多年后的白湘二人相遇吧。至于结尾,我们何不认为它是诗人对自己有遗憾的爱情的一种美好的向往呢?由此角度,“长恨歌”中的“恨”字也就不难理解了。
《读史读到伤心处》②云:睹物生情最是伤人,一句“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问得人心中难过。都是爱过的人哪,怎会不懂得这诗中萦回不休的惆怅之情? 只有情到极处,才会成为诗作里最深痛的部分。而他最真挚的眷恋,从始至终只给过一个人。那首传唱千古的《长恨歌》是这样结尾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后世的人们曾经为这首叙事长诗的主旨进行过激烈的辩论,“讽喻说”和“颂情说”各执己见。而白居易自己将此诗归入到感伤诗中,其实早已给出了最准确的答案。
“诗言志,歌永言”,在李杨情殇的背后,是白居易在缅怀自己未遂的爱情。
再者,我们可以通过白居易自身对这部作品的态度来推测一下其中所蕴含的主题思想。
在《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末戏赠元九李十二》中说到“一篇长恨有风情”,可见“风情”是《长恨歌》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在这篇以风情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中,以爱情为主题是显得恰当不过的了。相反,若以讽喻为主题的话就会显得格格不入。《白居易》③中解释到: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来看,《长恨歌》即“歌长恨”,歌咏爱的长恨。先写热恋情景,次写兵变妃死,悲剧铸成。这是悲欢荣辱极端对比的写法。再写物是人非及刻骨铭心的无望思念。最后写天人永隔之长恨。如此由乐而悲而思而恨,构成全诗的感情脉络,其间因果关系密切而分明。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面对如此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宛转哀伤的句子,我更愿相信这部名篇是为了歌颂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所诞生的,而不愿它与那严肃的讽喻沾上一点点的关系。“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我相信这也许也是白居易的想法——悼念所失去的美丽的爱情。
引文:①靳极苍.长恨歌及同题材诗详解[M].白居易·长恨歌[J] 三晋出版社.2011
②纳兰秋.读史读到伤心处[M].中国国际出版社.2007
③陈才智.白居易[M].长恨歌[J].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1]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2]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8
[3]靳极苍.长恨歌及同题材诗详解.三晋出版社.2011
[4]纳兰秋.读史读到伤心处.中国国际出版社.2007
[5]陈才智.白居易.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