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白乐天的世界》读后感(共)
《白乐天的世界》读后感
本书名为《白乐天的世界》,但主要内容还是侧重于白乐天的文学,特别是诗歌方面的某些内容,本书作者通过分析白乐天在各个人生阶段的诗文特点,来分析他在不同时期的人生志向和人生态度。
本书的作者下定雅弘是日本著名唐文化学者。京都大学文学专业毕业,文学博士。主要著作有《读白氏文集札记》、《白居易研究讲座》和《中唐文学研究论集》;译著有《柳宗元诗选》,以及研究中国文化、文学的论文多篇。本书的译者李寓生是著名的古代文学教授。1992年在陕西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0年在四川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广西大学文学院院长、中文系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生导师。著作有《论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中日古代帝王年号及大事对照表》、《四书名篇赏析》等,译著有《中国古典文化景致》、《当代日本学者论中国古典文学》、《读杜札记》等以及研究中国文学、日本文学论文和译文百余篇。
前段时间热映的电影《妖猫传》就是以著名长诗《长恨歌》为背景的,讲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凄美的爱情故事,《长恨歌》的作者便是中唐的著名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和《琵琶行》等。
他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地接触和了解。唐德宗贞元十六年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死,白居易因上表急请严缉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唐穆宗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曾积极兴修水利,筑堤防洪,泄引湖水,灌溉田亩千顷,成绩卓著。唐敬宗宝历元年改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唐武宗会昌六年,卒于洛阳,赠尚书右仆射。
白居易的作品风格语言优美,平易通俗,其特点之一便是“老妪能解”。此外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换句话说,他认为凡诗皆为讽刺而作,否则便失诗人之旨。因此他评价自己的诗,只承认《新乐府》,《秦中吟》及其他的讽喻诗是好的。批评杜甫的诗,只承认“《新安别》、《石壕吏》之章”是好的。
有句成语叫“盖棺定论”,指的是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就会出现客观的定论。但真的是这样吗?对一个人的评价由于时代、地域、人情的不同会得出种种不同的结论。所以,对于白居易的生平,中国和日本的学者有不同的评价。在中国,白居易的前半生作为一位政治家、作为关心国家和百姓生活的诗人,他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但在白居易的后半生中,他表现出了不关心政治、消极颓废的精神状态。所以中国的学术界认为,白居易的前半生较有价值,而后半生却不是那么有价值。但日本的学术界认为从前半生到后半生,白居易的思想发生了从“兼济”到“独善”的变化,白居易在前半生忙于政治,在后半生则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诗歌创造和佛教方面,所以说前、后半生都有价值。
所以本书主要是以一位日本的研究者的角度讲述白居易的一生。本书的上篇,主要研究白居易在各个阶段的思想的变化。“丈夫一生有二志,兼济独善难得并”,“兼济”和“独善”这两个关键性的词语,贯穿于白居易的一生。“兼济”和“独善”并不是相互排斥、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年轻时的“兼济”中有“独善”,晚年的“独善”中也有“兼济”,只不过两者在不同时期所占的比例不同。
本书的下篇,则是探究白居易在个人生活方面的种种追求,以及由此产生的生活情趣。白居易重情,因此写了不少描写爱情的作品,如《长恨歌》、《李夫人》等。
和白居易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元稹,刘禹锡等,他们由于经历,性格等相似而有很深厚的友情,在他们的作品中也有不少与彼此的唱和之作。
白居易字乐天,其人如名,和东坡先生一样,是一位“乐天派”诗人。所以下篇还从衣食住行、对动植物的喜爱和生活情趣等角度介绍白居易的生活态度。白居易爱喝酒,喜欢品茶,喜欢穿白衣;他还非常喜爱音乐,代表作《杨柳枝词》、《琵琶行》等便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此外他还注重养生,把自己身心的快适看得极为重要,正因为白居易的健康法等于养生,所以白居易才达到了其他人难以仿效的地步。
此外本书还有研究篇,是作者对白居易诗文的一些深入研究,为展现一个更全面的白居易。
总结一下: 这本书通过研究白居易各个阶段思想的变化,对白居易的一生进行了评价。此外还对白居易的愉悦生活进行了展现。最后还有一些关于白居易诗文的研究论文供我们阅读,以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
第二篇:世界文明史读后感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当我在秋林书城发现由北京大学马克垚教授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一书时,真是爱不释手,掏出120元钱买了此书上下册,世界文明史读后感。读后感想颇深,特写感受如下:一 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1 第一轴心期的中国在公元前800200年间,世界上出现了三个文明中心。《世界文明史》152页记载: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在整个欧亚大陆希腊、中国、波斯和印度,思想异常活跃,群雄角逐,异说纷呈,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他们为人类的认识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卡尔·雅斯贝斯称之为‘第一轴心期’。当时的中国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著名的百家争鸣运动。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名人辈出。促进了哲学、文学、政治伦理学的发展。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2 唐宋时期中华文明举世无双《世界文明史》300页说:中国唐宋时期的文明,可以说代表了这一发展阶段最高峰,是世界上其他文明不可比拟的。&&大量的 朝鲜人、日本人、印度人、西域人来中国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3 明清时期的新变化明代直至清代前期,中国无疑是世界最先进的国家。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世界文明史》425页记载:在中国和西方贸易中,中国是出超国,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每年都有大量出口,&&
十七、八世纪,中国从国外输入6万吨白银,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当时的中国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强大的中国开始狂妄自大,不思进取。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央集权的专制进一步加强。罢免了官僚机构之首的宰相。由皇帝直接经管六部。皇帝是最高决策者,也是最高执行者,读后感《世界文明史读后感》。明朝末期,由于专制导致的腐败已经相当严重。第二,新思想观念遭到扼杀。《世界文明史》428页记载:明代后期,一些不满当权派的知识分子借书院讲学之名进行政治活动。其中以东林书院为首,也称东林党。引起当权派的恐惧,最终将他们杀戮禁锢,直至禁毁书院。清朝时期大兴文字狱,迫害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著名思想家李贽著作多次遭到统治者禁毁,70多岁仍被捕入狱,愤然自杀。第三,西方文化的入侵。1511年,葡萄牙人在饶过好望角13年后,攻占马六甲海峡。1514年进入中国东南沿海。16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1840年发生了鸦片战争,中国惨败。从此,中华文明面临生死存亡的选择。二 中国近代落后之迷。1 李约瑟问题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穷其毕生精力写了《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提出了一个疑问,即中国古代技术辉煌曾经胜过欧洲,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问题。此后,许多学者开始研究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提出了环境决定论、语言文字决定论、制度决定论、入侵决定论等。2中国摆脱落后的努力,开启现代化的进程。鸦片战争使中国人如梦方醒,开始承认落后。开始了寻找落后的原因和摆脱落后的努力。第一,器物现代化。1842年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说,认为中国的制度是好的,只是武器不如人。从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是师夷长技理论就具体实施。洋务运动缩小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在军事方面的差距,建立了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海军。但由于制度落后,导致甲午战争惨败,洋务运动破产。第二,制度现代化。维新运动认为必须学习西方的制度。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共和。但由于人的思想还停留在封建社会,西方制度在中国遇到水土不服,出现了国会纵火案、曹锟贿选、张勋复辟、袁世凯称帝等事件。第三,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五四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矛头直指中国传统封建文化。陈独秀提出用西方的民主、科学改造中国青年,使之成为新青年。鲁迅直截了当批判封建礼教,并提出拿来主义。胡适更被看作是全盘西化的代表人物。五四运动中提出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遭到文化保守主义的不满。中国近代落后与失败是传统农业文明与新兴工业文明碰撞的必然结果。
第三篇:《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14岁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讲述了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过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
它是一本哲学史小说,更是一种自我世界的体验,某种程度上,却也是一个自我世界的折射。
本书虽说是哲学史的介绍,但并不是很侧重哲学思想本身,书中对关注更多的是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上帝是否存在等。然后对学派或者哲学家也没有过多探讨,更多的是在介绍他们基本思想的前提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的去进行哲学性的思考。最后,对于每一个阶段的哲学思考,作者都会用容易让人理解的例子来阐释怎样去理解并哲学性的思考。
但如果本书只要表达这些,我想作者也没有必要安排如此曲折的情节。作者采用的手法与其说是想引人入胜,让哲学史的介绍不显得枯燥,更不如说是为了激发我们对哲学的兴趣,让我们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因为本书小说的情节不就正是一个最好的哲学基本问题吗?一个关于是否存在的问题。
或许,某种程度上,苏菲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或者更确切的说,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也许就是我们的世界。
苏菲和她的哲学导师是少校写的书里虚构的人物,少校用这本书来作为给他女儿席德的15岁的生日。而这一真相在讲到柏克莱等经验主义学派时向我们揭示。然后后面更离奇的是苏菲从书中走出来,来到了少校的世界。这些看似离奇的情节引发了我一系列的思考。
我们不防采用像《盗梦空间》里梦境的层次一样来定义世界(正如书中说的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
苏菲和她的导师艾伯特的世界作为第一层,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作为第二层,本书的作者乔斯坦•贾德和我们的世界作为第三层。是否有第四层我们暂且放一个“?”。
先假设我们站在苏菲的世界,即第一层世界,那我们也会像乔安的爸爸一样,在听到艾伯特说我们并不存在时感到愤怒。因为我们觉得我们能感受到一切,我们用手拍桌子手会疼,我们经过一生那么多年的时间。但事实证明,它们只不过是少校的思想产物,它们所谓的感觉不过是少校给予它们的让自己以为自己存在的“形式”,也就是少校先给了它们存在的“理型”。但后来苏菲他们是怎么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不存在的呢?
我们注意到作者在安排这些情节时,是在教我们怎样去使用哲学性思考。如,苏菲是虚构的是在介绍柏克莱等经验主义时才告诉我们的。这不正证明了这一理论吗?这时的哲学是怀疑,不能证明的并不代表不存在,就像苏菲并不能证明她是虚构的,她一直以为她是存在的,但事实确实她是虚构的。回到我们刚才说的,苏菲是怎么意识到自己其实不存在的呢?这要结合当时给我们介绍的哲学思考,这时的哲学提到的是,我们并不能证明上帝是否存在,因为上帝不会以“超自然”的法则来向我们显示,于是我们没有超自然的感官经验,就不能证明上帝存在。同样,我们也不能证明上帝不存在,也就是说说上帝存在和不存在其实都是迷信。
于是,作者利用这一观点,让苏菲有超自然感官的经验,比如让各种童话人物出现,还有从一开始就有的席德的爸爸的各种“超自然”法则的把戏,然后苏菲他们再借着哲学性的思考从而证明了自己的不存在,或者说他们世界的上帝——少校的存在。
然后,我们站在第二层世界,也就是少校的世界。他们会怎么看呢?他们同样也会认为他们是存在的,他们也会知道苏菲是不存在的,因为苏菲就是他们虚构出来的。但他们真的存在吗?如果站在第三层,也就是现实层的我们当然知道,因为少校不过也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但,少校他们知道吗?他们不知道,因为作者还没有让他们经历“超自然”法则。他们不能获得这方面的感官经验,不能由此证明自己是不是存在,或者他们的世界有没有上帝——作者的存在。但是,或许以后少校会意识到他自己是不存在的,就像艾伯特说的,或许少校也只是另外一个人虚构的人物。如果少校认为自己是存在的,认为自己就是最高层,那他怎么样也不会想到自己虚构的苏菲会来到自己的世界,如果第二层世界是最高世界,那么苏菲在这一层的出现当然就是属于“超自然”法则的了,那么这一事件就属于离奇的了,所以作者在这里安排这一看似离奇的事件不就说明了,这一切只是作者创造的,所以作为少校虚构的苏菲可以出现在少校的世界里。我想,接下来要发生的,从那条船自己解开缰绳开始,到苏菲慢慢的去影响第二层世界,少校在慢慢经历了这些“超自然”法则,有了这些经验,经过哲学的思考可能也会发现自己是虚构的吧。
最后回到第三层世界,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现实世界,你还会肯定自己的存在吗?会不会到最后我们才发现其实我们的世界就是苏菲的世界或者少校的世界呢?我们不能肯定,我们不知道我们是否存在,因为我们不能证明我们所处的第三层世界是否是最高世界,即是否有上帝存在于我们之上,苏菲他们弄清楚了自己所处的第一层不是最高世界,因为她的世界都是少校的思想,或者说上帝——少校存在于苏菲世界中,这一世界不过是少校“理型”的一个影子。而苏菲之所以知道了这些,是因为她有了少校给的“超自然”法则体验以及自己哲学性的思考。
少校没有弄清楚自己所处的第二层世界是不是最高世界,虽然他的世界都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作者的思想,但作者并没有给他“超自然”法则的感受,少校感觉的一切都是那么合理,一切都是那样在那儿的,或许苏菲的出现会让他慢慢意识到自己的不存在吧。但我们不也一样吗?我们不是很像少校吗?但我们却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少校,我们也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合理,我们也觉得我们是存在的,我们会以为自己就是最高层世界,我们会否定上帝的存在,就像苏菲的世界里乔安的爸爸不太会承认少校的存在一样。但这是否就说明上帝真的不存在呢?或者说我们真的存在呢?
我们不禁就想问这样的问题,世界从何而来,我们是谁?我们存在吗?上帝存在吗?然后就有了
第四篇: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得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
——康德 当合上《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时,我对作者——乔斯坦·贾德着实佩服。他巧妙地借用柏克莱“灵”的哲学思想——我们周遭的世界与我们的生命全都存在于天主心中,控制了苏菲的世界。这使得这本关于西方哲学的哲学史书更富有神秘的哲学气息。
“你是谁?”
“这个世界从何而来?”
这两个问题,开启了哲学之门。当现实的人们正在为柴米油盐的生活所忙碌时,为严峻的就业形式所烦恼时,有谁停下来思考这样的问题,一个至今无法找到答案而存在问题的问题。艾伯特对苏菲说:若将宇宙比喻成魔术师变出的兔子,人类就则是寄居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享受安逸,而哲学家总试图沿着兔子细毛往上爬,以便看清那个魔术师的模样。
这批哲学者家们,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对自己也满是疑惑。他们思考着设法解释生命中发生的种种。
事物是怎么来的?泰利斯说水是万物之源,赫拉克里说理性是万物之源,恩培窦可里斯说万物由四种基本元素组成„„现在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我们可以轻松地从书本上窃取“基本粒子”的概念,可是在古老的社会,他们只用了感官与大脑提出“没有一切事物来自虚无”这样的概念。
眼里看到的和脑子里所想到的是怎样的关系(即哲学中所讨论的“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柏拉图提出“理型的世界”、亚里斯多德“没有天生的概念”、黑格尔的“唯物论”„„这都是哲学家对世界的探讨啊!用自己的智慧、知识,批判地继承他人的论点,这样地交流岂不美妙么?
即便自己的理论不完全正确,却也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一个交代。
对于世界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我们从来没有获得过任何确定的材料,所以我们永远不可能得到满意的答案,因为我们的理性不再发挥作用。但哲学家就是这样,明知如此,还是会一问再问,全力解答这些艰深问题。也许这就是他们的可爱之处,迷人之点吧!
生活在这个大大的宇宙中的小小的我们,亦如星际尘埃,显得如此微渺。不奇怪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信仰上帝,这个宇宙带给我们太多的秘密,让我们捉摸不透,所以有人选择将那份好奇寄予在一个飘渺的物上。
抬头仰望星空,看不到天的边界,假借伟大的科学设备,越是看到星际无穷得庞大,越是显得自身如此渺小;越是了解它多一分,越是对它多一份敬畏。这便是哲学的魅力么?亲爱的人类,你们感受到了么?
公安海警学院三十六队陈炜丹
第五篇:《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14岁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讲述了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过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
电影虽说是哲学史的介绍,但并不是很侧重哲学思想本身,影片中对关注更多的是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上帝是否存在等。然后对学派或者哲学家也没有过多探讨,更多的是在介绍他们基本思想的前提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的去进行哲学性的思考。最后,对于每一个阶段的哲学思考,作者都会用容易让人理解的例子来阐释怎样去理解并哲学性的思考。
但如果电影只要表达这些,我想作者也没有必要安排如此曲折的情节。作者采用的手法与其说是想引人入胜,让哲学史的介绍不显得枯燥,更不如说是为了激发我们对哲学的兴趣,让我们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因为本书小说的情节不就正是一个最好的哲学基本问题吗?一个关于是否存在的问题。
或许,某种程度上,苏菲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或者更确切的说,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也许就是我们的世界。
苏菲和她的哲学导师是少校写的书里虚构的人物,少校用这本书来作为给他女儿席德的15岁的生日。而这一真相在讲到柏克莱等经验主义学派时向我们揭示。然后后面更离奇的是苏菲从电影中走出来,来到了少校的世界。这些看似离奇的情节引发了我一系列的思考。我们不禁就想问这样的问题,世界从何而来,我们是谁?我们存在吗?上帝存在吗?然后就有上那些哲学史,有了从自然观到人本主义的思考,哲学研究了这些问题,但并没能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事实上哲学也给不出这些答案,因为哲学本身已经否定了自己能给出答案。但这看似矛盾的说法是否就让哲学没有意义呢?不,哲学的意义其实就出现在这些矛盾的思维中。或许就像书中开头说的,我们不去关注那些哲学家得出了什么答案,而是去看他们怎么思考的。因为哲学家对上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确实无法证明那些答案,但我们在研究那些问题中采用的方法却是我们值得关注的,就像黑格尔说的,这些哲学性的思考,会朝向人类有利的方向的发展,我们会变得越来越了解自己。就像书中说的,哲学虽然不能回答上述问题,但至少我们可以顺着兔子的毛皮往上爬,越来越多的看到外面。
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苏菲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你怎么认为呢?那就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