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心得体会

2022-02-24 09:54: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名著导读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名著导读心得体会》。

名著导读心得体会

1、《窦娥冤》

(1)故事梗概

楔子

蔡婆婆是楚州人氏,不幸丈夫早亡,只有八岁儿子与她一起生活,家中有一些钱财。窦天章是一名秀才,妻子早故,生有一个女儿,名叫窦娥,家中十分贫困,曾借蔡婆婆文银二十两,连利息也就四十两了,不能归还。因他要到外地考取功名,遂愿将女儿送给蔡婆婆做媳妇,蔡婆婆满心欢喜,并表示过去窦天章借的文银不要,还要另资助窦天章十两文银,作为他考试的盘缠,窦天章十分感动,并瞩咐窦娥日后要听蔡婆婆的话,而他,只能与窦娥无奈分别。

第一折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就十三年了,窦娥已长成二十岁的姑娘。而蔡婆婆的儿子又早死了,窦娥只与蔡婆婆一起居住生活。因为赛卢医欠下蔡婆婆十两银子不还,蔡婆婆前去索要,赛卢医非但不给,还欲将蔡婆婆暗算,待用绳子勒住蔡婆婆脖子后,多亏孛老及儿子张驴儿赶到才救下,蔡婆婆幸免于难。

蔡婆婆真是命蹇,她未丧虎口,却又入狼巢。原来,救下蔡婆婆的孛老及其儿子张驴儿,在得知蔡婆婆家还有二十岁的年正青春的窦娥的时候,孛老便要娶蔡婆婆,张驴儿要娶窦娥。蔡婆婆不同意,他们就要用绳勒死蔡婆婆,蔡婆婆无奈,只得同意,待回家与窦娥商议后,窦娥坚不同意,并把上来调戏她要与她拜堂的张驴儿推倒。蔡婆婆急忙给解释,并要他们住下,她日后慢慢劝解窦娥,再做了断。

第二折

赛卢医医术庸劣,为怕蔡婆婆继续问他要钱,他抽身欲逃到别处,恰巧让张驴儿看见。原来蔡婆婆已得病,张驴儿为害死蔡婆婆,前来向赛卢医讨毒药。赛卢医不给,后经张驴儿威胁,赛卢医终给。孛老向蔡婆婆问病,蔡婆婆说身子不快,想吃些羊肚儿汤。于是要窦娥去做。谁料汤里张驴儿竟乘隙放进毒药,恰好蔡婆婆因呕吐不喝,孛老喝尽,当场死亡。张驴儿便把此祸事推嫁于窦娥身上,说是窦娥毒死他老子,便叫来邻里,若窦娥跟了他,他便不告官了,若窦娥不跟他,他便告官去。刚直的窦娥岂肯愿与张驴儿成亲,当然愿他告官,让官府为自己洗清冤曲,明辨曲折。谁曾料楚州太守桃杌是个贪赃枉法的家伙,根本没有办案能力,在问清原被告是谁后,便不派人查实案情,反而用棍棒惨打窦娥,窦娥疼不过,被三次用水泼醒,但坚强的窦娥仍不认可.州官便命打蔡婆婆。窦娥怕蔡婆婆年老,经不起拷打,便生同情之心,只得认自己毒死孛老,案子就此了解。窦娥画供,被押入死牢,待第二天问斩。

第三折

窦娥上法场,心怀无限怨恨。蔡婆婆也跟随来到法场。窦娥吩咐蔡婆婆在她死后要常祭典她。时辰已到,刽子手来戴枷。窦娥跪地立下三大誓愿,以表明自己冤情,结果血飞到白练之上,六月飞雪两者即刻应验。

第四折

窦娥死后三年,楚地果发生大旱.离家已十六年的窦天章因科考及第,被封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重勘各地所判案件,待一夜晚,他在审阅卷宗时,因困倦入睡.窦娥魂魄来到,向窦天章述说冤情.后窦天章升厅重新审理此案,案情大白,张驴儿,桃杌,赛卢医等受惩,窦娥罪给予修正.全剧结束。

(2)人物形象

窦娥一个著名的悲剧典型。窦娥基本的性格特征是善良,对于自己凄苦的 身世,年轻守寡的窦娥以为这是命中注定的,为了来世的幸福,她要侍养婆婆,为丈夫服孝,听婆婆使唤。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善良与安分。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可是一听说要对婆婆动刑,她不忍心婆婆受 苦,更担心婆婆屈打成招,于是赶紧阻拦住衙役,招认是自己药死了“公公气 被押赴法场的路上,她央求刽子手绕过前街从后街走,因为不愿让婆婆看见了 伤心。并且安分守己,有主见,刚强,坚决抵制蔡婆含糊应允的婚事。蔡婆胆 小、怕事、怯弱,她眼看难以将张驴儿父子打发走,又感念他们的救命之恩,就想干脆答应和他们成亲了事。这样窦娥的处境就比较孤立,可是她亳不退让,反复劝告蔡婆,使蔡婆不能贸然行事。张驴儿父子一肘不能如愿。张驴儿的父 亲被药死后,张驴儿进行要挟,她亳不畏惧,情愿和张驴儿对簿公堂。在公堂 上受审时,她被打得血肉模糊,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仍辩白自己的冤屈。窦娥反抗精神之强烈,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她誓死不放过张驴儿,被 判处死刑的她唱道:“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 贼!”前往法场受刑时,她埋怨天地、质疑天地、责骂天地。对于窦娥这样的 封建社会里没有什么见识的妇女来说,“天地”包含有王法、官府、天理、公道 等意思。因此表面上看,窦娥是在斥骂天地,实际上是对一整套用以维护人心、统治百姓的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斥骂。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向世人申明自己 的冤屈。窦娥的性格具有二重性,如接受封建礼教影响和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甘受命运的摆布和对命运的抗争:靠天与骂天。造成窦娥悲剧很大程度上就是 由于她的性格的二重性。

蔡婆婆在《窦娥冤》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这样一个善良、老实、懦弱、自私、贪婪的小市民老妇人形象,很好地衬托了窦娥的仁孝、刚烈、以及 强烈的反抗精神。《窦娥冤》的成功,蔡婆婆也是功不可没。第一她是个善良的 婆婆。蔡婆婆是一个以放高利贷为生的人,但在楔子中,蔡婆婆向窦天章讨债 的时候语气还是相当的弱和,语言可亲可近:可见在蔡婆婆那里,她过的并不 是那种被人欺负,受尽委屈的童养媳的生活,而是被蔡婆婆善待着。第二,懦 弱的老人。首先,蔡婆婆在受到了张驴儿的威逼,蔡婆婆的态度是委曲求全,懦弱就范。其次,当张驴儿父亲被药死,张驴儿挟尸要挟之际,蔡婆婆非但没有替窦娥申辩,为了平息事态,反而帮着张驴儿劝说窦娥改嫁:“孩儿也,你随顺了他吧。”再次,在最后的时候,面对严刑逼供的窦娥,就是为了保护蔡婆婆才不得不就范招认,可是在此,蔡婆婆却没有为窦娥喊出一句冤枉的话,只有一句为自己开脱的话:“也否于老妇人的事。”之后,她并没有做些什么来帮助窦娥挽回,而是做了个名副其实的胆小鬼,躲在了窦娥用性命支撑起来的保护伞下,没有任何的作为。第三,自私、贪婪的高利贷者。当她收窦天章的帐的时候,我们看她的利息,r是百分之百的,一般情况下,老百姓的偿还能力是不能负担的致所以她就列遢”窦娥的父亲将窦娥卖为童养媳,丝毫没有顾及到窦天章与窦娥的骨肉分离的悲剧,高利贷者的自私贪婪可见一斑。

窦天章并非清官。窦天章在《窦娥冤》中是一个平凡冤案的清官形象。细看来,他那里算得上是清官。社会方面讲,这个所谓的清官即是官僚阶级的社会要求,也是下层人民饱受苦难的精神需要。从个人方面讲,窦天章清官形象的出现只是在替弱式群体说话,因为窦天章根本就没有判案智慧,窦娥灵魂的几次作怪意在表明当时的清官也不过如此!窦天章是窦娥悲剧命运的开启者,他的教化是窦娥处理予盾冲突的标准,最终又是使窦娥冤情得以昭雪者,作为社会伦理的判断者和维护者,作者关汉卿在作品中正面肯定了窦天章这个形象。窦娥冤屈的平反,表面上看,是窦娥坚持抗争而取胜,实质上却是以窦夭章为代表的伦理道德的最终胜利,这正是关汉卿塑造窦天素形象的意义所在,2、《西厢记》 (1)故事梗概

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这崔莺莺年方十九岁,针指女工,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

小姐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生。张生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

这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侍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房。

一日,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这崔老夫妻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男子出入,张生硬着头皮溜进去。这时斋供道场都完备好了,该夫人和小姐进香了,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张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报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僧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随即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大家束手无策。这崔莺莺倒是位刚烈女子,她宁可死了,也不愿被那贼人抢了去。危急之中夫人声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就将小姐许配给他。”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乃武状元,任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后,杜确的救兵到了,打退孙飞虎。

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以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并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这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看到这些,丫寰红娘安排他们相会。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莺莺也向张生倾吐爱慕之情。

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夜晚,小姐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张生听到琴声,攀上墙头一看,是莺莺在弹琴。急欲与小姐相见,便翻墙而入,莺莺见他翻墙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警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

老夫人看莺莺这些日子神情晃惚,言语不清,行为古怪,便怀疑他与张生有越轨行为。于是叫来红娘逼问,红娘无奈,只得如实说来。红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张生求情,并说这不是张生、小姐和红娘的罪过,而是老夫人的过错,老夫人不该言而不信,让张生与小姐兄妹相称。

老夫人无奈,告诉张生如果想娶莺莺小姐,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方可。莺莺小姐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为张生送行,她再三叮嘱张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长亭送别后,张生行至草桥店,梦中与莺莺相会,醒来不胜惆怅。

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2)人物形象

崔莺莺是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也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她美丽,多才,既深受封

建礼教的濡染,又有着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她和生在佛殿相遇,一见钟情,又经过隔墙联吟,彼此心有灵犀,互相爱慕,但碍于老夫人的拘管,没有更多接近的机会。在飞虎围兵普救寺,老夫人许婚,生下书解围之后,莺莺和生都满心欢喜,以为可以如愿以偿,成就婚姻。不料老夫人赖婚,这激起了莺莺对母亲的不满。当她听了生在琴中向她倾诉的心事以后,她更加倾向、爱慕生。但她毕竟是相国小姐,家庭教育和上层社会的身份,使她难以贸然走出和生自由结合这一步。于是戏剧出现了这样的冲突:明明是她叫红娘去探望生病的张生,但当红娘带回生给她的信时,她却责骂红娘带回“这简帖戏弄我”!她要红娘带信给生,叫他下次休得如此,但是生打开信一看,喜出望外,原来莺莺寄去的是约会的诗简。当生果然来约会时,她又以大道理责备了生一通。作者对莺莺矛盾心理的描写,展示出她既有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又深受封建礼教的浸染的真实心理。这就突出了莺莺最后作出和生结合的决定是难能可贵的。

张生在剧中是一个才华出众、情真意专的志诚种,一见了莺莺,就忘记了求取功名的大事,而且采取了一系列热烈、大胆的方式和真诚的努力,来获取莺莺的爱情。他不管人家是否对他有意,先自报家门:小生姓,名琪,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取妻。他继续问红娘:“敢问小姐常出来么?”如果说前面的自报家门已经很贸然,那么,这一问,就更不得体了。接着在夜吟、请兵、琴挑、甚至身染沉疴的过程中,都展示了他对莺莺的痴心,以及忠贞。作者十分注意突出他“志诚”的一面,他一接到莺莺的诗简,马上喜上眉梢,顾不得细察诗意,也不管是否有诈,半夜逾墙去赴约,结果遭到莺莺的呵斥,约会也砸了锅。在“赖婚”一场,开头生以为老夫人会将莺莺许配给他,兴高采烈地等着作新郎,没想到老夫人出尔反尔,坚持赖婚,坚决不同意将莺莺许配给他时,他甚至跪在红娘的面前,声称如果得不到莺莺,他就要悬梁自尽。正是他的这种执着和志诚,最终打动了莺莺,两人终于私下结合。

红娘是《西厢记》中一个社会地位卑贱,却光彩四射的人物,她冷眼旁观,很清楚老夫人为维护“相国家谱”,决不允许生和莺莺的结合,所以她最初并不想帮助、二人。但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她逐渐为之间真挚的感情打动,也不满于老夫人的背信弃义,于是转而积极地为他们传递书信、出谋划策。她批评生是“银样蜡枪头”,居然揣摸不透莺莺的心事;她也批评莺莺的心口不一,明明思念生,在人前却一点也不流露﹔对老夫人,她更加勇敢机智地进行反击,为、二人辩护,使老夫人理屈辞穷,不得不答应了二人婚事。最巧妙的是,她反击老夫人的,恰恰是老夫人要维护的封建纲常和家族利益。如《拷红》中,她先把生和莺莺的私情告诉了老夫人,然后对老夫人说:“目下老夫人若不惜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日后生名垂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老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这几句话,真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老夫人也只好默认了生和莺莺的婚事。红娘是一个侠肝义胆,机智聪明的形象,汤显祖说王实甫的红娘!“有二十分才,二十分胆。有此军师,何战不克?”,红娘在《西厢记》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老夫人是剧中封建家长的代表,是红娘的对立面。她虚伪、奸诈、狠毒,但又脆弱。她表面上爱女儿,实质上爱的是“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的“相国家谱”。因此在行动和精神上都严格地约束着莺莺,连“黄莺儿作对”“粉蝶儿成双”的自然景色,都不让莺莺看见。怕引起“春心荡”。在飞虎兵围普救寺时,她信誓旦旦,要将莺莺许给解围退兵的人,可是生退兵之后,她马上反悔,并且假惺惺地要、以兄妹相称,并许生以金帛,理由是家不招白衣秀士。为了“相国家规”,她全然不顾、二人的感情和幸福。在这里老夫人的虚伪、狡猾暴露无遗。她的“慈母”的面目后面,掩盖的是冷冰冷的封建家族的利益。但她其实又很脆弱,在《拷红》一折中,被地位卑下的婢女红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后,不得不认识到:“这小贱人也道的是,我不合养了这不肖之女,待经官呵,玷辱家门,罢罢,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与了这厮吧!”一个封建势力的顽固堡垒,被小小的红娘轻易地攻克了,这不是充分说明了封建力量外强中干的本质吗?当然,封建家长是不会善罢干休的,老夫人逼生赴考和最后赖婚的情节,进一步完善了她的形象:虚伪、狡诈、顽固、狠毒、脆弱。

3、《琵琶记》

(1)故事梗概

故事讲述了一位书生蔡伯喈在与赵五娘婚后想过幸福生活,其父蔡公不从。伯喈被逼赶考状元后又被要求与丞相女儿结婚,虽不允,但牛丞相不从而依之。

当官后家里遇到饥荒,其父母双亡,他并不知晓。他想念父母,欲辞官回家,朝廷却不允。赵五娘一路行乞进京寻夫,最后终于找到,并团圆收场。这“三不从”是高明重点刻画蔡伯喈全忠全孝的关目。

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不久,恰逢朝廷开科取士,伯喈以父母年事已高,欲辞试留在家中,服侍父母。但蔡公不从,邻居张大公也在旁劝说。伯喈只好告别父母、妻子赴京试。

应试及第,中了状元。牛丞相有一女未婚配,奉旨招新科状元为婿。伯喈以父母年迈,在家无人照顾,需回家尽孝为由,欲辞婚、辞官,但牛丞相与皇帝不允,强迫其滞留京城。

自伯喈离家后,陈留连年遭受旱灾,五娘任劳任怨,尽服侍公婆,让公婆吃米,自己则背着公婆私下自咽糟糠。婆婆一时痛悔过甚而亡,蔡公也死于饥荒。

而伯喈被强赘入牛府后,终日思念父母。写信去陈留家中,信被拐儿骗走,致音信不通。一日,在书房弹琴抒发幽思,为牛氏听见,得知实情,告知父亲。牛丞相为女儿说服,遂派人去迎取伯喈父母、妻子来京。

蔡公、蔡婆去世后,五娘祝发卖葬,罗裙包土,自筑坟墓。又亲手绘成公婆遗容,身背琵琶,沿路弹唱乞食,往京城寻夫。来京城,正遇弥陀寺大法会,便往寺中募化求食,将公婆真容供于佛前。正逢伯喈也来寺中烧香,祈祷父母路上平安。

见到父母真容,便拿回府中挂在书房内。五娘寻至牛府,被牛氏请至府内弹唱。五娘见牛氏贤淑,便将自己的身世告知牛氏。牛氏为让五娘与伯喈团聚,又怕伯喈不认,便让五娘来到书房,在公婆的真容上题诗暗喻。

伯喈回府,见画上所题之诗,正欲问牛氏,牛氏便带五娘入内,夫妻遂得以团聚。五娘告知家中事情,伯喈悲痛至极,即刻上表辞官,回乡守孝。得到牛丞相的同意,伯喈遂携赵氏、牛氏同归故里,庐墓守孝。后皇帝下诏,旌表蔡氏一门。

(2)人物形象

蔡伯喈原是看淡功名利禄的,本想着“甘享清平,力行孝道”,但是在老父“人生须要忠孝两全,方是个丈夫”的逼迫下,深受封建礼教影响的他不得违抗父命,只得离乡背井去赶考,盼着有一天可以“脱白挂绿”、“济世安民”、“光耀门楣”,却没想到这样的离开是之后所有悲剧的开始。中了状元的他被牛丞相招赘,又得皇帝的赐婚,不得违抗君命,只得想着“待三年期满”,便可“双双两个归昼锦”。在牛府中,虽然享受着荣华富贵,但他整天闷闷不乐,思念家中的双亲和新婚离别之妻。他的这些表现,都体现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在封建制度的压制下软弱的性格和复杂的心理,他既放不下现在如花似玉的娇妻,也放不下在家行孝道的糟糠之妻;既想回乡照顾年迈的双亲,乂惧怕牛丞相的势力;既不愿意做官,又不敢违抗君命。他就这样处在矛盾之中,无法自拔,无法解脱,这使得他整天抑郁不快,而又不敢对人倾诉,不敢发泄他的情绪。只能“诉请荷池”,只能在中秋之夜对月空叹,只能这样优柔寡断、委曲求全。他努力按照封建伦理行事,但封建伦理本身难周全的矛盾却使他无所适从。从君从父的伦理要求,使他难以违抗;家庭的灾难,又使他难辞其咎。所以他始终处于夹缝之中,难以两全。他的软弱性格与封建纲常伦理一起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多不敢直面人生,不敢坚持意愿,不敢与不合理的现实作斗争,他们总是在压力面前回避退让,或是采取驼鸟式的方法自我安慰,或是在统治势力与封建伦理所允许的范围内寻找调和的办法,结果往往陷于悲剧的境地而难以自解。因此,蔡伯喏的形象,具有典型的意义。

赵贞女是封建社会女性的典型形象。她善良朴素、刻苦耐劳,在饥荒年岁,典尽衣衫,白食糟糠,竭尽全力奉养公婆,后又“祝发买丧”,麻裙包土筑坟,忍受了常人无法承爱的磨难。在她身.上,体现了古代中国妇女的优秀品德:孝顺、贤良。《琵琶记》的难得之处,不仅在于塑造了这样一个贞洁孝妇的形象,还在于它将这个孝妇的形象塑造得极为丰满,有血有肉。她不仅仅是如菩萨般那么高尚纯洁、遥不可攀,她还是一个有真情实感的普通妇人。赵五娘的初愿,是“偕老夫妻,长侍奉暮年姑舅”,甘守清贫的生活,只求夫妻和美,家庭和睦。但她是一个封建妇女,她所处的时代决定了她无法把握自身的命运。像丈夫赴试这样的大事,她根本不得插手,她只能遵从他们的决定;她虽然曾经埋怨公公的逼试,要拉伯嗜去向公公劝说,但欲行又止,深怕被责“不贤”,被说迷惑丈夫。蔡伯唶被迫赴试后,照看公婆的责任全部落在她的身上,使她落到了不得不做孝贤媳妇的境地:“也不索气苦,也不索气苦,既受托了蘋蘩,有甚推辞﹖索性做个孝妇贤妻,也得名书青史,省了些闲凄楚!”礼教的熏陶,家庭的责任,使她不得不咬紧牙关,只能干脆以做个“孝妇”自解,“索性”两字,充分说明了她的无可奈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她对婆婆的猜疑有过怨恨,所以才有了“糟糠自餍”,将自己比作那“吃尽控持”的糠,得出了“这糠啊,尚兀自有人吃,奴家的骨头,知他埋在何处”的感慨,将她的苦楚描绘的淋漓尽致,实在是令人心生怜悯。说到造成赵五娘人生悲剧的源头,无疑是封建礼教的束缚,作者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和伦理纲常给予女性的隐痛,是一种难言的痛,“便埋冤杀了,也不敢分说”的苦楚。

《琵琶记》中塑造的一个成功的配角就是张广才了。作者给他的定位是“施仁施义”,是作为一个侠客的形象出现的,他的形象里隐藏着作者对人世温情的呼唤,有着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本质目标。他与蔡伯喈家只是邻居,但却在受了蔡伯喈之托后,几次相助,即使是在饥荒之年也没有只顾自保,时常接济赵五娘,宽慰蔡伯喏双亲,在蔡伯嗜双亲去世之后,帮助赵五娘办理后事。特别是赵五娘要上京寻找蔡伯喈的时候他的那番嘱咐,那番关切,更让人感到了温暖,在那样一个年代里,人人难自保的时候,他还是竭尽所能的帮助一个弱女子。施恩不望报,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承诺,始终将“侠义”作为自己的人生道德标准。可以说,张广才的形象是作者心目中的美好的、完美的市民形象,作者借张广才的行为来教化民众,服务封建统治,使封建统治能够平稳地发展。

除了这三个重点描写的人物形象之外﹐作者还塑造了其他的一些生动的形象,比如“几言劝父”的牛小姐,也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形象,也是封建社会善良贤德的女性的代表。《琵琶记》作为元末南戏的代表,在塑造人物的时候,没有仅仅通过言语行为等外在的表现来体现人物性格,还充分地进行了心理描写,这也是一个成功之处。所以说,高明的《琵琶记》在继承先代的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实际,将元代的南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值得一读。

下载名著导读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名著导读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名著导读

    课题: 名著导读 学习目标: 了解《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难点: 了解《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的内涵和寓意 学习指导: 重点知识识记 一.《繁星·春水......

    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提纲 一、《爱的教育》 1、原名:《心》 2、作者:德•亚米契斯(意大利) 3、体裁:日记体小说 4、内容:讲述一个叫恩利科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全书100文章,由三个部分组成:恩利......

    名著导读

    《繁星》《春水》:主题是“母爱、童真、自然”。 作者是冰心,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这两作品 是在受到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

    名著导读

    《童年》在苦难中长大 1、作者:高尔基(苏联),是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2、体裁:长篇小说。 3、内容:小说讲述阿廖沙(作者乳名......

    名著导读

    [编辑本段]名著选录中国 000..四书指的是正统儒家十三经,即《周易》、《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

    名著导读

    名著阅读 【2013东城一模】8.名著阅读(3分) 孟子的文章感情强烈,气势充沛,说理充分。比如,在《鱼我所欲也》中,以三个‚乡为身死而不受‛领起,表达了对贪求富贵,舍弃①的强烈谴责。......

    名著导读

    名 著 导 读 板块一:中国名著 第一部:《繁星》《春水》——母爱·童真·自然 (见七上名著导读第179—183页,和七上第125页《荷叶 母亲》) 《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

    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 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 作者:马克。吐温。是十九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的代表 作品简介:《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部童趣盎然的作品。写的是不守陈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