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四讲》读后感[合集五篇]

时间:2019-11-29 06:48: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学四讲》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学四讲》读后感》。

第一篇:《美学四讲》读后感

美学四讲读后感(一)

人经常感叹人生无常,去日苦多,时间一去不复返,总希望把时间唤醒、逆转和凝练,艺术便能满足人的这种要求。时空从人们现实地把握世界的感性知觉变为体验人生的心理途径,它直接地唤醒、培育、塑造人的自觉意识,丰富人的心灵,去构建这个艺术——心理情感的本体世界,以确认人类的生存和人的存在。

艺术把时空凝冻起来,成为一个永久的现在,这种凝练的时空,它毫不真实,却永不消逝。艺术勾销时间,这种勾销却使心理增长。时空本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感性方式,艺术里的时空却成为人类心理增长的途径。人类和个体都通过时间的体验而成长。

如“康德”所云,只有天才才能创造艺术。他指的天才并不是天资,而是指艺术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有将深刻的人生内容转化为艺术形式的伟大才能,以造成伟大的意识层。这种创作是“无法之法”,它不能教,没有固定的法则方式,纯靠艺术家个人去捕捉从而去表现那既有理性内容、又不能用概念来认识和表达的东西,创造既是典范又是独创的富有人生意味的作品。

人生境界、生命感受和审美能力(包括创作和欣赏)的个性差异,具有本体的意义,即那似乎是被偶然扔入这个世界、本无任何意义的感性个体,要努力去取得自己生命的意义。这种意义不能逻辑地产生出来,而必须由自己通过情感心理来寻索和建立,所以它不只是发现自己、寻觅自己、而是去创造、建立那只能活一次的独一无二的自己。人作为个体生物是如此之偶然、短促和艰辛,而死却是必然和容易,所以人不能是工具、手段,人是目的自身。艺术是人的感性存在的对映物,它就存在于人的日常经验中,这即是心理——情感本体。

当艺术品完全失去社会功用,仅供审美观赏,成为“纯粹美”时,它们即将成为“完美”的装饰而趋向衰亡。艺术品如何从实用、功利的人工制作向所谓的纯艺术的审美过渡,正是有关心理——情感本体的建构关键之一。

生命是一堆印象、材料而已,作为美的艺术,正是通过形式的寻觅和创造而积淀着生命的力量、时代的激情。从而使此形式自身具有生命、力量和激情。这即是生活积淀。原始积淀是审美,艺术积淀是形式,生活积淀是艺术。

在生活中去做非功利的省视,在经验中去进行情感的净化,从而使经验具有新鲜性、客观性、开拓性,使生活本身变为审美意味的领悟和创作,使感知、理解、想象、情欲处在不断变换的组合中。于是艺术作品不再只是供观赏的少数人物的产品,而日益成为每个个体存在的自我完成的天才意识,个体先天的潜力、才能、气质将充分实现,它迎接积淀、组建积淀却又打破积淀,于是积淀常新、艺术常新、审美常新!

艺术正是人类这种作为精神生命本体在不断伸延着的物态化的确证。人们在这种物态化的对象中,直观到自己的生存和变化而获得精神上的培养,增添自我生命的力量,因此所谓的生命力就不只是生物性的原始力量,而是积淀了社会历史的情感,这也就是人类的心理本体的情感部分,它是“人是值得活着的”的强有力的确证。艺术的最高价值便不过如此,不可能有比这更高的价值了。无论是科学或道德都没有也不可能达到这个有关生命意义的价值,所以,艺术及其意味作为历史性与开放性之同一,不只是回首过去,也不只是现实体验,它同时是指向未来的。它和时间一样,把过去、现在、未来融为一体,是无时间的时间,所以它是永恒的,只要人类永恒的话。

只有抽象的才是具体的。这里的抽象既不是现实事物变形抽象,也不只是情感表现形态抽象,而是对世界、宇宙、人生的情理交融的领悟的抽象,这种抽象是概念抽象所不可能有的。美感尽管不能脱离形、色、声、体的感知、想象和憎爱、欲望,但其高级形态却完全超越这种感知、想象和情欲,而进入某种对人生、对宇宙的整个体验的精神境界。音乐之所以比其他许多艺术常常更能达到某种哲理的深度,也是因为这最高哲理是诉诸人的感受,情感的人生——宇宙感怀,这也就是艺术作品的“意味层”。“微妙无形,寂寞无听”(阮籍)。

大自然之令人魂消骨蚀,不仅不只是耳目器官,而且也不只是心意情感的感受理解,还是整个生命和存在的全部投入。在中国呈现为与大自然相融会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大乐与天地同和”,只有当人与自然完全吻合一致,才能达到所谓“极乐”“至乐”的审美境界和感受,也就在这时空中超越了时空。“至乐无乐”不是宗教,而是审美。它不厌鄙,不抛弃感性,不否定,不抛弃内在的和外在的自然,它是在感性自身中求得永恒。在中国,作为崇高感受的悦志悦神主要表现为一种生命力量的正面昂奋,即所谓“天性健”的阳刚气势,表现为一种“与天地参”的人的自然化。

艺术是人类的一种记忆,是人类的自我意识,艺术不是为审美而出现或创造的。可喻不可喻,可解不可解。理之于诗,如水中盐,有味无痕,性存体匿。即之愈稀,味之无穷。

人作为感性生命的存在,终归是要死亡的,个体的生命都在有限的时空之中,因此,人追求超越这个有限,追求超越这个感性的个体存在,而期待、寻求那永恒的本体或本体的永恒。

美学四讲读后感(二)

李泽厚《美学四讲》,麦坚老师推荐的一本书,其中课题讲到的是几种美的本质论。到此课题的时候应该仔细的阅读并加于记录。

书本第一节谈美学是什么的内容,解释美学从无到有,至今为止有一部分学者特别是作家和艺术家认为美学不能作为艺术学科而存在,究竟美学能不能在为一种艺术呢,美学研究的又是什么内容呢?

美学不能作为艺术理论,人类美不能凭着理论来研究美,但是美学他是一门艺术哲学,现阶段来说他是哲学里面的一种,研究美学的学者都是哲学家,黑格尔,鲍姆嘉通,休谟……

而哲学是研究人类词语,人生的诗的研究人的一种学科,所以美学与人的生活悉悉相关,从而得出美学的存在与时代。社会有着必然的联系。例如:在自然资本主义时期,艺术和美学领域是以浪漫主义(包括批判的现实主义)到印象派的自我表现为特征;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引起世界大战的时期,艺术和美学领域是抽象主义以丑为美以苦为乐的自我抗议的异化理论和艺术符号为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则进入后帝国主义时期,殖民地已纷纷独立,构成了庞大的第三世界,现代化科技和生产力的猛增,跨国公司的强大,中小型企业的繁荣,白领工人的扩大……使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日益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艺术——美学领域,则以多元化的不拘一格,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空前广泛地渗透,花样翻新的加速度和商业文化与反商业文化的对抗和对流等为特征。

美学四讲读后感(三)

《美学四讲》中,作者从“自然的人化”的观念出发,倡“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之说,立宏观理论体系,结构严密,气魄恢宏,不单回应了现时流行的中外各美学流派,而且从哲学高度,以主体的实践和积淀,统一社会与自然,探讨美与人的本体存在、美感与心理情感的“数学方程式”、艺术产品与艺术作品、“后现代”等等问题,提出美与与人类命运相关连的前景。

全书分四部分,依次回答四个问题:美学是什么?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艺术是什么?作者基于这些问题意识,分别在四讲中探讨了美学领域的诸多复杂命题。这里既有对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各家各派的观点的评析,又有自己的一家之见。由于引入了大量生动贴切的例证,文字风格也浅显畅达,所以这本书虽然要作美概论看,但读来又丝毫不觉得繁琐可畏。整体上作者以简洁有力、极为浓缩的文笔,旁征博引,娓娓而谈,引领读者通过仔细阅读和深入思考而走入金碧辉煌的美学宫殿。

在四讲中,我收益最大的是李泽厚先生对美和美感的见解。

关于美

中国传统把一切能作为欣赏对象的事物都叫美,而李泽厚认为这是把美的概念泛化了。美既然是具有肯定性价值的审美对象,那么美总会有一定的感性形式,于是他认为美必须具有感性形式,从而诉诸人的感性。这就谈到了审美对象问题。李泽厚把它解释为: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在‘意识形态’的统一,才能产生美。

李泽厚认为美的根源就是“自然的人化”,即实践。所谓“自然的人化”是物质化,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美的本质是“人类和个体通过长期实践所自己建立起来的客观力量和活动。”

“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也就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合规律性是社会美的方面,而从客观对象说,合目的性则是自然美的方面。他从社会美到自然美进一步说明了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创造了美。

关于美感

李泽厚认为美感问题属于心理科学范围,是审美心理学所专门研究的课题。西方美学家认为美是美感所创造出来的,而这个过程有一个中介,就是主观的审美心理。因此研究美感就需要从审美心理研究。

美感首先是悦耳悦目,这里耳目不只是认知而是享受,这享受也不只是生理快感,而是身心愉悦。其次是悦心悦意,最高的形式也是最高的境界就是悦志悦神,它是道德基础上达到某种超道德的人生感性境界,它不仅不只是耳目器官,而且也不止是心意情感的感受理解,而且还是整个生命和存在的全部投入。黑格尔认为与崇高有关,是一种崇高感,而在中国则可以理解成“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所讲的美学是哲学美学,是美的哲学。美属于哲学范畴,研究的是美的本质问题,而美感则属于心理学范畴,研究的是审美心理的问题。但是它们都可以从哲学的高度,从人类学本体论出发,用“自然的人化”观念来探讨,于是,归根到底关于美与美感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又可以用“自然的人化”来解释。因此,“自然的人化”既是研究美与美感的出发点,又是美与美感的归宿。

第二篇:美学四讲读后感

美学四讲读后感

美学四讲读后感

(一)人经常感叹人生无常,去日苦多,时间一去不复返,总希望把时间唤醒、逆转和凝练,艺术便能满足人的这种要求。时空从人们现实地把握世界的感性知觉变为体验人生的心理途径,它直接地唤醒、培育、塑造人的自觉意识,丰富人的心灵,去构建这个艺术——心理情感的本体世界,以确认人类的生存和人的存在。

艺术把时空凝冻起来,成为一个永久的现在,这种凝练的时空,它毫不真实,却永不消逝。艺术勾销时间,这种勾销却使心理增长。时空本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感性方式,艺术里的时空却成为人类心理增长的途径。人类和个体都通过时间的体验而成长。

如“康德”所云,只有天才才能创造艺术。他指的天才并不是天资,而是指

艺术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有将深刻的人生内容转化为艺术形式的伟大才能,以造成伟大的意识层。这种创作是“无法之法”,它不能教,没有固定的法则方式,纯靠艺术家个人去捕捉从而去表现那既有理性内容、又不能用概念来认识和表达的东西,创造既是典范又是独创的富有人生意味的作品。

人生境界、生命感受和审美能力(包括创作和欣赏)的个性差异,具有本体的意义,即那似乎是被偶然扔入这个世界、本无任何意义的感性个体,要努力去取得自己生命的意义。这种意义不能逻辑地产生出来,而必须由自己通过情感心理来寻索和建立,所以它不只是发现自己、寻觅自己、而是去创造、建立那只能活一次的独一无二的自己。人作为个体生物是如此之偶然、短促和艰辛,而死却是必然和容易,所以人不能是工具、手段,人是目的自身。艺术是人的感性存在的对映物,它就存在于人的日常经验中,这即是心理——情感

本体。

当艺术品完全失去社会功用,仅供审美观赏,成为“纯粹美”时,它们即将成为“完美”的装饰而趋向衰亡。艺术品如何从实用、功利的人工制作向所谓的纯艺术的审美过渡,正是有关心理——情感本体的建构关键之一。

生命是一堆印象、材料而已,作为美的艺术,正是通过形式的寻觅和创造而积淀着生命的力量、时代的激情。从而使此形式自身具有生命、力量和激情。这即是生活积淀。原始积淀是审美,艺术积淀是形式,生活积淀是艺术。

在生活中去做非功利的省视,在经验中去进行情感的净化,从而使经验具有新鲜性、客观性、开拓性,使生活本身变为审美意味的领悟和创作,使感知、理解、想象、情欲处在不断变换的组合中。于是艺术作品不再只是供观赏的少数人物的产品,而日益成为每个个体存在的自我完成的天才意识,个体先天的潜力、才能、气质将充分实现,它迎接

积淀、组建积淀却又打破积淀,于是积淀常新、艺术常新、审美常新!

艺术正是人类这种作为精神生命本体在不断伸延着的物态化的确证。人们在这种物态化的对象中,直观到自己的生存和变化而获得精神上的培养,增添自我生命的力量,因此所谓的生命力就不只是生物性的原始力量,而是积淀了社会历史的情感,这也就是人类的心理本体的情感部分,它是“人是值得活着的”的强有力的确证。艺术的最高价值便不过如此,不可能有比这更高的价值了。无论是科学或道德都没有也不可能达到这个有关生命意义的价值,所以,艺术及其意味作为历史性与开放性之同一,不只是回首过去,也不只是现实体验,它同时是指向未来的。它和时间一样,把过去、现在、未来融为一体,是无时间的时间,所以它是永恒的,只要人类永恒的话。

只有抽象的才是具体的。这里的抽象既不是现实事物变形抽象,也不只是

情感表现形态抽象,而是对世界、宇宙、人生的情理交融的领悟的抽象,这种抽象是概念抽象所不可能有的。美感尽管不能脱离形、色、声、体的感知、想象和憎爱、欲望,但其高级形态却完全超越这种感知、想象和情欲,而进入某种对人生、对宇宙的整个体验的精神境界。音乐之所以比其他许多艺术常常更能达到某种哲理的深度,也是因为这最高哲理是诉诸人的感受,情感的人生——宇宙感怀,这也就是艺术作品的“意味层”。“微妙无形,寂寞无听”(阮籍)。

大自然之令人魂消骨蚀,不仅不只是耳目器官,而且也不只是心意情感的感受理解,还是整个生命和存在的全部投入。在中国呈现为与大自然相融会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大乐与天地同和”,只有当人与自然完全吻合一致,才能达到所谓“极乐”“至乐”的审美境界和感受,也就在这时空中超越了时空。“至乐无乐”不是宗教,而

是审美。它不厌鄙,不抛弃感性,不否定,不抛弃内在的和外在的自然,它是在感性自身中求得永恒。在中国,作为崇高感受的悦志悦神主要表现为一种生命力量的正面昂奋,即所谓“天性健”的阳刚气势,表现为一种“与天地参”的人的自然化。

艺术是人类的一种记忆,是人类的自我意识,艺术不是为审美而出现或创造的。可喻不可喻,可解不可解。理之于诗,如水中盐,有味无痕,性存体匿。即之愈稀,味之无穷。

人作为感性生命的存在,终归是要死亡的,个体的生命都在有限的时空之中,因此,人追求超越这个有限,追求超越这个感性的个体存在,而期待、寻求那永恒的本体或本体的永恒。

美学四讲读后感

(二)李泽厚《美学四讲》,麦坚老师推荐的一本书,其中课题讲到的是几种美的本质论。到此课题的时候应该仔细的阅读并加于记录。

书本第一节谈美学是什么的内容,解释美学从无到有,至今为止有一部分学者特别是作家和艺术家认为美学不能作为艺术学科而存在,究竟美学能不能在为一种艺术呢,美学研究的又是什么内容呢?

美学不能作为艺术理论,人类美不能凭着理论来研究美,但是美学他是一门艺术哲学,现阶段来说他是哲学里面的一种,研究美学的学者都是哲学家,黑格尔,鲍姆嘉通,休谟……

而哲学是研究人类词语,人生的诗的研究人的一种学科,所以美学与人的生活悉悉相关,从而得出美学的存在与时代。社会有着必然的联系。例如:在自然资本主义时期,艺术和美学领域是以浪漫主义(包括批判的现实主义)到印象派的自我表现为特征;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引起世界大战的时期,艺术和美学领域是抽象主义以丑为美以苦为乐的自我抗议的异化理论和艺术符号为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则进入后帝国

主义时期,殖民地已纷纷独立,构成了庞大的第三世界,现代化科技和生产力的猛增,跨国公司的强大,中小型企业的繁荣,白领工人的扩大……使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日益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艺术——美学领域,则以多元化的不拘一格,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空前广泛地渗透,花样翻新的加速度和商业文化与反商业文化的对抗和对流等为特征。

美学四讲读后感

(三)《美学四讲》中,作者从“自然的人化”的观念出发,倡“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之说,立宏观理论体系,结构严密,气魄恢宏,不单回应了现时流行的中外各美学流派,而且从哲学高度,以主体的实践和积淀,统一社会与自然,探讨美与人的本体存在、美感与心理情感的“数学方程式”、艺术产品与艺术作品、“后现代”等等问题,提出美与与人类命运相关连的前景。

全书分四部分,依次回答四个问

题:美学是什么?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艺术是什么?作者基于这些问题意识,分别在四讲中探讨了美学领域的诸多复杂命题。这里既有对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各家各派的观点的评析,又有自己的一家之见。由于引入了大量生动贴切的例证,文字风格也浅显畅达,所以这本书虽然要作美概论看,但读来又丝毫不觉得繁琐可畏。整体上作者以简洁有力、极为浓缩的文笔,旁征博引,娓娓而谈,引领读者通过仔细阅读和深入思考而走入金碧辉煌的美学宫殿。

在四讲中,我收益最大的是李泽厚先生对美和美感的见解。

关于美

中国传统把一切能作为欣赏对象的事物都叫美,而李泽厚认为这是把美的概念泛化了。美既然是具有肯定性价值的审美对象,那么美总会有一定的感性形式,于是他认为美必须具有感性形式,从而诉诸人的感性。这就谈到了审美对象问题。李泽厚把它解释为:人的

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在‘意识形态’的统一,才能产生美。

李泽厚认为美的根源就是“自然的人化”,即实践。所谓“自然的人化”是物质化,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美的本质是“人类和个体通过长期实践所自己建立起来的客观力量和活动。”

“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也就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合规律性是社会美的方面,而从客观对象说,合目的性则是自然美的方面。他从社会美到自然美进一步说明了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创造了美。

关于美感

李泽厚认为美感问题属于心理科学范围,是审美心理学所专门研究的课题。(京ICP备13016261号-1)西方美学家认为美是美感所创造出来的,而这个过程有一个中介,就是主观的审美心理。因此研究美感就需要从审美心理研究。

美感首先是悦耳悦目,这里耳目不

只是认知而是享受,这享受也不只是生理快感,而是身心愉悦。其次是悦心悦意,最高的形式也是最高的境界就是悦志悦神,它是道德基础上达到某种超道德的人生感性境界,它不仅不只是耳目器官,而且也不止是心意情感的感受理解,而且还是整个生命和存在的全部投入。黑格尔认为与崇高有关,是一种崇高感,而在中国则可以理解成“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所讲的美学是哲学美学,是美的哲学。美属于哲学范畴,研究的是美的本质问题,而美感则属于心理学范畴,研究的是审美心理的问题。但是它们都可以从哲学的高度,从人类学本体论出发,用“自然的人化”观念来探讨,于是,归根到底关于美与美感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又可以用“自然的人化”来解释。因此,“自然的人化”既是研究美与美感的出发点,又是美与美感的归宿。

第三篇:《美学四讲》读后感

《美学四讲》读后感

通过课下阅读《美学四讲》这本书籍,我对“美”以及艺术与美学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清晰的了解。

这本书分为四部分,分别从“美学的对象与范围”、“谈美”、“美感谈”和“艺术杂谈”这四方面探索了美学领域的诸多复杂命题。这里既有对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各家各派的观点的评析,又有作者自己的一家之见。

在《美学四讲》中,我收益最大的是李泽厚先生对美和美感的见解。中国传统把一切能作为欣赏对象的事物都叫美而李泽厚认为这是把美的概念泛化了。美既然是具有肯定性价值的审美对象,那么美总会有一定的感性形式,于是他认为美必须具有感性形式,从而诉诸人的感性。这就谈到了审美对象问题。李泽厚把它解释为: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在‘意识形态’的统一,才能产生美。李泽厚认为美的根源就是“自然的人化”,即实践。所谓“自然的人化”是物质化,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美的本质是“人类和个体通过长期实践所自己建立起来的客观力量和活动。”“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也就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合规律性是社会美的方面,而从客观对象说,合目的性则是自然美的方面。他从社会美到自然美进一步说明了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创造了美。

李泽厚认为美感问题属于心理科学范围,是审美心理学所专门研究的课题。西方美学家认为美是美感所创造出来的,而这个过程有一个中介,就是主观的审美心理。因此研究美感就需要从审美心理研究。美感首先是悦耳悦目,这里耳目不只是认知而是享受,这享受也不只是生理快感,而是身心愉悦。其次是悦心悦意,最高的形式也是最高的境界就是悦志悦神,它是道德基础上达到某种超道德的人生感性境界,它不仅不只是耳目器官,而且也不止是心意情感的感受理解,而且还是整个生命和存在的全部投入。黑格尔认为与崇高有关,是一种崇高感,而在中国则可以理解成“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所讲的美学是哲学美学,是美的哲学。美属于哲学范畴,研究的是美的本质问题,而美感则属于心理学范畴,研究的是审美心理的问题。但是它们都可以从哲学的高度,从人类学本体论出发,用“自然的人化”观念来探讨,于是,归根到底关于美与美感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又可以用“自然的人化”来解释。因此,“自然的人化”既是研究美与美感的出发点,又是美与美感的归宿。

这本书的内容理解起来有点儿偏理论,在今后继续学习美学课程中,我要将设计和美学理论联系起来,从而更深入地体验美学的所在意义。

第四篇:《美学四讲》读后感

第一篇是写李泽厚的美学四讲

第二篇是写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

《美学四讲》中,作者从“自然的人化”的观念出发,倡“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之说,立宏观理论体系,结构严密,气魄恢宏,不单回应了现时流行的中外各美学流派,而且从哲学高度,以主体的实践和积淀,统一社会与自然,探讨美与人的本体存在、美感与心理情感的“数学方程式”、艺术产品与艺术作品、“后现代”等等问题,提出美与与人类命运相关连的前景。

全书分四部分,依次回答四个问题:美学是什么?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艺术是什么?作者基于这些问题意识,分别在四讲中探讨了美学领域的诸多复杂命题。这里既有对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各家各派的观点的评析,又有自己的一家之见。由于引入了大量生动贴切的例证,文字风格也浅显畅达,所以这本书虽然要作美概论看,但读来又丝毫不觉得繁琐可畏。整体上作者以简洁有力、极为浓缩的文笔,旁征博引,娓娓而谈,引领读者通过仔细阅读和深入思考而走入金碧辉煌的美学宫殿。在四讲中,我收益最大的是李泽厚先生对美和美感的见解。

关于美

中国传统把一切能作为欣赏对象的事物都叫美,而李泽厚认为这是把美的概念泛化了。美既然是具有肯定性价值的审美对象,那么美总会有一定的感性形式,于是他认为美必须具有感性形式,从而诉诸人的感性。这就谈到了审美对象问题。李泽厚把它解释为: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在‘意识形态’的统一,才能产生美。

李泽厚认为美的根源就是“自然的人化”,即实践。所谓“自然的人化”是物质化,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美的本质是“人类和个体通过长期实践所自己建立起来的客观力量和活动。”

“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也就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合规律性是社会美的方面,而从客观对象说,合目的性则是自然美的方面。他从社会美到自然美进一步说明了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创造了美。

关于美感

李泽厚认为美感问题属于心理科学范围,是审美心理学所专门研究的课题。西方美学家认为美是美感所创造出来的,而这个过程有一个中介,就是主观的审美心理。因此研究美感就需要从审美心理研究。

美感首先是悦耳悦目,这里耳目不只是认知而是享受,这享受也不只是生理快感,而是身心愉悦。其次是悦心悦意,最高的形式也是最高的境界就是悦志悦神,它是道德基础上达到某种超道德的人生感性境界,它不仅不只是耳目器官,而且也不止是心意情感的感受理解,而且还是整个生命和存在的全部投入。黑格尔认为与崇高有关,是一种崇高感,而在中国则可以理解成“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所讲的美学是哲学美学,是美的哲学。美属于哲学范畴,研究的是美的本质问题,而美感则属于心理学范畴,研究的是审美心理的问题。但是它们都可以从哲学的高度,从人类学本体论出发,用“自然的人化”观念来探讨,于是,归根到底关于美与美感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又可以用“自然的人化”来解释。因此,“自然的人化”既是研究美与美感的出发点,又是美与美感的归宿。

美学四讲 内容提要:

李泽厚先生曾做过四次影响较大的美学演讲,经过修改补充,成为这册《美学四讲》。不同于晦涩艰深的学术专著,本书堪称面向普通读者的普及读物,与其久负盛名的《美的历程》一样,视野开阔,观点鲜明。美学是什么?美又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艺术是什么?作者基于这些问题意识,分别在四讲中探讨了美学领域的诸多复杂命题。这里既有对从古至今具有代表的各家各派的观点的评析,又有自己的一家之见。由于引入了大量生动贴切的例证,文字风格也浅显畅达,所以这本书虽然可作美学概论看,但读来又丝毫不觉得繁琐可畏。

美学四讲 目录:

美学

第一节美学是什么

第二节哲学美学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美学

第四节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

第一节美是什么

第二节美的本质

第三节社会美

第四节自然美

美感

第一节美感是什么

第二节建立新感性

第三节审美的过程和结构

第四节审美形态

艺术

第一节艺术是什么

第二节形式层与原始积淀

第三节形象层与艺术积淀

第四节意味层与生活积淀

李泽厚从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出发,通过“积淀”“、文化心理结构”“、新感性”等理论阐释美学、美、美感与艺术,回应中外各派美学思想。

第五篇:读《美学四讲》有感

姓名:

班级:汉语言文学122班

学号:5000212177

《美学四讲》读书报告

李泽厚先生的书籍,层次性都比较强,从《美的历程》读到《美学四讲》,感觉他笔下的美学是鲜活而不失严谨的,不像纯粹理论化的美学书籍那样让人读不下去,他总能以他的旁征博引吸引读者的眼球。

《美学四讲》共分为四部分,它也是对“美学是什么”、“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艺术是什么”这四个问题的回答。在书中,作者不仅对古今中外各个派别的观点作出了评析,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全书的例证非常丰富,行文流畅精简,结构非常严整,宏观性很强。在我看来,《美学四讲》是非常适合初读美学的人阅读的,因为它将美学、美、美感、艺术分开来谈,给人以更明晰的印象,便于读者的理解。

通读全书,最能引起的我的兴趣的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其中提及的“人类学本体论美学”以及美感一章中谈到的“建立新感性”。

先从马克思主义美学说起,它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神圣家族》、《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剩余价值》、《资本论》以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作品中,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与哲学思想紧密相连的。与哲学思想相关的东西,通常会给人一种高尚与神秘的感觉,使人究其一些点来深化它蕴含的美学意味。于是,有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人类美学思想史上最先进最深刻的美学理论。但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并没有真正的美学著作以阐明他们的美学思想,这又造成了马克思的美学思想、理论在概念的表述上有不足与欠缺之处,许多时候会令人难以理解。

也正因此,学界就对于到底应不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方向有了争议。在李泽厚的《美学四讲》中,谈到美学一章时,作者将马克思主义美学单列一小节。其实,从文中可以看出,李泽厚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这样的:“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千条万条最基本的一条还是真理,即人首先要吃要穿,才能谈其他,这一条我到现在还相信,其他的东西,我认为有很多错误,包括《资本论》,也有错误。”

但是,在处理“到底坚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美学”这个问题的时候,作者有言:“我觉得,还是遵循‘不要哭、不要笑,而要理解’。”所以,作者的冷静客观可想而知,他的态度里包含了辩证的思想,即大可不必情感冲动,以爱憎代替了判断,不要因为憎恶教条就痛斥马列,也不要因为“捍卫马列”而大骂青年,最重要的是理解。作者的这种观点显而易见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上的,他肯定了人类社会发展以及美学发展的历史性,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类社会是不断变迁的,它以一轮又一轮新的姿态面对人世更替。正是基于此,李泽厚又写道:“目前关键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不仅是文艺——美学理论),如何转到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时代需要上来。”显而易见,作者是非常重视实践与真实的,他一再强调历史与人的作用。的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新的历史时期的时代需要也即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需要,这就体现出了作者强烈的“自然的人化”的观念。紧接着马克思主义美学而谈的,是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这一章节更加强调人的主体性,特别强调“人类学历史本体论”是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观点。可以说,全书都是围绕着“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观点展开而谈的,而这一部分,正是“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集中体现区。

“人类学本体论哲学”其实是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一书中提出来的,他指出这完全不是西方的哲学、人类学之类的那种离开具体的历史社会的或生物学的含义,而是强调作为社会实践的历史总体的人类发展的具体行程。他更认为,这是超生物族类的社会存在。

在《美学四讲》里《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一节中,作者就开门见山地说:“这里要谈的只是哲学问题,即指出如果从人类学本体论的哲学角度去研究美学,就会与过去讲的所谓马克思主义美学有很大的不同。”试想,如果现在更注意从如何塑造人的心灵着眼,分析、考察审美经验和艺术现象,才真正能够做到将艺术与生活与政治的外在一般论断吧。

然而,要从人类学本体论的哲学角度研究美学,却并不容易。如我们所知,它不仅需要以人们的现实生活与社会发展的现状为前提条件,也需要从现代心理学、接受美学、分析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新批评派和结构主义等观点中汲取可用之处。从人类学本体论的哲学角度谈美,才能不再仅仅是对审美对象的精细描述,而是达到对美的本质的直观把握,也才能够进一步地谈论美感与艺术。

然后,就要谈到美感了,对于美感,李泽厚有如下定义。最广义的“美感”即审美意识(或审美心理),广义的“美感”即审美经验(或审美知觉:感知,理解,想象,情感),而狭义的“美感”即审美愉快(审美感受或审美判断)。而李泽厚谈论的美感主要是“建立新感性”,亦即关系建立情感本体的哲学问题。

在谈论“新感性”问题之前,不得不弄清楚自然的人化是分为两个方面的,一个是外在自然即山河大地的“人化”,一个是内在自然的人化。而作者所说的“新感性”,仍然是动物生理的感性,但却区别于动物心理,它是人类将自己的血肉自然却生理的感性存在加以“人化”的结果,也即“内在的自然的人化”,这是作者关于美感的总观点,这主要是为了使得主体心理获得审美情感。

《美学四讲》中把内在自然的人化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感官的人化,一个是情欲的人化。前者具体指的是感性的非功利性,也就是要摒弃利己主义,如:对一个饥饿的人来说,并不存在食物的“人”的形态,他跟动物吃食没有什么区别。后者是对人的动物性的生理情欲塑或陶冶,与人是具有感性欲望的个体存在的关系极为密切,比如林黛玉的爱情,它有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渗透着理性,于是有了超生物的性质,这正也体现了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

总而言之,《美学四讲》是一本结构清晰,立意奇特的美学类书籍,很值得一看,通读一遍,不仅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美、美感、艺术的概念与外延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下载《美学四讲》读后感[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学四讲》读后感[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学读后感

    闲闲的碎语,但字字珠玑,品味雕琢的文字,畅游美学的境界,仿佛美玉一般,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美学读后感。体会一份清闲的淡泊,感悟一遭情景交融,宁静的心中,独恋一份美的意韵。宗白华先生......

    《民主四讲》读后感

    《民主四讲》读后感星火二班 王丹阳《民主四讲》之作者为王绍光,全书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前言、民主的起源于演化、现代民主兴起的条件、现代民主的机制与运作、实效余反思。《......

    美学散步读后感

    美与心灵的碰撞 ——读宗白华的《美学散步》 很多人都会存在这样的疑惑:美这东西似乎我们平时时时都能接触到,似乎她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处处都能感受到美。美具有生活的......

    美学散步 读后感

    读《美学散步》有感 “艺术是一种技术,古代艺术家本就是技术家” ----------宗白华 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两人年岁相仿,是同时代人,都是......

    《美学散步》读后感

    中西艺术各有千秋 ——读《美学散步》有感 阅读此书,会想到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艺术? 艺术无处不在,每一行职业,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语言,每一种形态都可拥有艺术的成份。自然界......

    《美学散步》读后感

    美的历程 初读《美学散步》,便被它其中的“美丽”深深震撼。 李丽对宗白华《美学散步》的评论,她是这样说的:“‘散步’当中有古老周易演绎我们祖先‘天人合一’观念的直观、感......

    美学散步读后感

    已故一代美学宗师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美学散步》主要讲中国的美学, 比如绘画、书法、文物、陶瓷,谈得最多的是绘画。他认为中国的绘画和雕塑统一于绘画,所以中国的雕塑也相对......

    美学散步读后感

    宗白华是现代中国的美学泰斗。其美学著述抒情,艺术,充满着中国古典的诗情画意,融老庄哲学、屈骚传统、柳宗和儒学于一体,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无限,于方寸间体现广阔之天......